CN105452060B - 手套箱 - Google Patents

手套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2060B
CN105452060B CN201480042117.4A CN201480042117A CN105452060B CN 105452060 B CN105452060 B CN 105452060B CN 201480042117 A CN201480042117 A CN 201480042117A CN 105452060 B CN105452060 B CN 105452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housing
shell body
glove box
opening
connec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21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2060A (zh
Inventor
柴田实
浅野贤二
梶原知
梶原一知
弟子丸昭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52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2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2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20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上下方向上的重心的较大变动进行抑制的同时,使内壳体(2)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的手套箱。通过包括引导轴(18)以及滑动引导部(15)在内的滑动机构、与包括连接部件(50)在内的连接机构这两种结构而构成了用于对手套箱的内壳体(2)的开闭动作进行导向的机构,其中,通过滑动机构而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进行导向,并且通过连接机构而对内壳体(2)的后部进行导向以使之向下方摆动。

Description

手套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用的手套箱。
背景技术
作为被配置于车辆的仪表板上的手套箱而已知有转动型的产品或抽屉型的产品。一般的手套箱具备外壳体与内壳体。外壳体能够对内壳体进行收纳,在内壳体中形成有能够对各种货物进行收纳的收纳空间。内壳体的收纳空间向上方开口,在外壳体中设置有成为内壳体的出入口的开口(以下,仅称之为出入口)。内壳体相对于外壳体而进行转动或滑动,从而从前侧即外壳体的内部经由外壳体的出入口而被向后侧即外壳体的外部(再换言之为车厢内侧)拉出。因此,内壳体会在将外壳体的出入口关闭的关闭位置、与将出入口打开从而使收纳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向后侧(车厢内)露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前侧指的是车辆行进方向的目标侧,后侧指的是车辆行进方向的后侧。
另外,近年来,车辆的仪表板的下部从前侧且下侧朝向后侧且上侧而倾斜的情况较多。内壳体的后表面以与仪表板成为同一个面的方式而被设计的情况较多,如果仪表板的倾斜角度较大,则内壳体的后表面也会较大程度地倾斜。在此情况下,为了使内壳体的收纳空间向车厢内充分露出以便使乘员较容易地对于内壳体而存取物品,从而需要使内壳体的转动角度增大或使内壳体的滑动量增大。但是,例如当使内壳体的转动角度增大时,则内壳体会在打开位置处向后方较大程度地倾斜,从而收纳空间内的物品有可能会飞散至车厢内。此外,当使内壳体的滑动量增大时,由于在打开位置处内壳体会向车厢内较大程度地伸出,因此有可能会使乘员感到不适。
认为如果将内壳体向斜下方向拉出,则不易产生在上述的内壳体的打开动作时收纳空间内的物品会飞散出的问题、以及内壳体的收纳空间不会充分地向车厢内露出的问题。例如,如果使用已知的滑轨机构或已知的连接机构,则能够将内壳体的滑动方向向斜下方向进行导向。但是,在仅通过滑轨机构或连接机构而将内壳体向斜下方向进行导向的情况下,内壳体的重心将会较大程度地发生变动。特别是,如果重心在上下方向上较大程度地发生变动,则存在内壳体的开闭操作需要较大的力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3173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对上下方向上的重心的较大变动进行抑制的同时、能够使内壳体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的手套箱。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手套箱具备:外壳体,其呈箱状,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出入口;内壳体,其于内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纳空间,并在被收纳于所述外壳体内而将所述出入口关闭的关闭位置、与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外壳体的所述出入口向所述外壳体的后侧且下侧被拉出从而将所述出入口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滑动且摆动;引导轴,其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滑动引导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并对所述引导轴以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且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内壳体进行导向;连接部件,其具备被轴支承在所述外壳体上的第一连接轴、与被轴支承在所述内壳体上的第二连接轴,并且对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进行连接,所述引导轴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前部处,所述第一连接轴在所述外壳体内被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轴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后部处。
本发明的手套箱优选为,具备以下的(1)至(6)中的任意一种结构,更优选为,具有(1)至(6)中的多种结构。
(1)所述外壳体具有向前方开口的连通口,所述第二连接轴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被轴支承在所述内壳体上,当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内壳体从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脱离时,所述内壳体能够以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前部且下部处的打开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2)所述引导轴的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为,与所述内壳体的前侧1/4位置相比更靠前侧处。
(3)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为,与所述内壳体的前侧1/3位置相比靠后侧处。
(4)所述引导轴的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为,与所述内壳体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
(5)所述打开旋转轴为所述引导轴。
(6)所述内壳体在与所述内壳体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具备所述打开旋转轴,所述外壳体具备枢转支承部,所述枢转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打开旋转轴而分离或接触并在所述打开位置处对所述打开旋转轴进行枢转支承,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内壳体以被枢转支承在所述枢转支承部上的所述打开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手套箱中,作为用于对内壳体的开闭动作进行导向的机构而使用了两种机构,即,包括引导轴以及滑动引导部的机构(称之为滑动机构)与包括连接部件的机构(称之为连接机构)。而且,通过滑动机构而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进行导向,并且通过连接机构而对内壳体的后部进行导向以便使所述内壳体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只要使内壳体的后部(即内壳体的车厢内侧的部分)向下方摆动,则即使不使内壳体整体向下方移动也能够使内壳体的开口下降,从而能够使收纳空间向车厢内充分地露出。因此,滑动机构也可以不使内壳体向下方移动。即,虽然内壳体实质上为向斜下方向进行开动作,但是内壳体自身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较小。
因此,在本发明的手套箱中,通过利用滑动机构而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进行导向,并通过连接机构而使内壳体的后部向下方摆动,从而使内壳体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因此,通过使内壳体整体向斜下方向滑动,从而与使内壳体较大程度地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下方向的内壳体的重心的变动量减小。并且,在本发明的手套箱中,使滑动机构的支点(引导轴)与连接机构的支点(特别是第二连接轴)在内壳体的前后方向上分离。由此,内壳体会稳定地进行打开动作。
另外,在实施车辆的维修或检验等时,根据作为维修等的对象的车辆结构元件与内部装饰部件的位置关系,有时为了使车辆结构元件露出从而需要将内部装饰部件拆除。例如,在作为一种内部装饰部件的手套箱的前侧(仪表板的纵深测),一般会配置有作为一种车辆结构元件的空调装置。在该情况下,为了对例如空调装置的过滤器进行更换,从而需要将手套箱的至少内壳体拆下。但是,在一般的手套箱中,内壳体以无法简单地脱离外壳体以及/或仪表板的方式而被安装。因此,将内壳体从外壳体以及/或仪表板拆下的作业较为复杂。鉴于此种情况,希望获得一种即使不将内壳体从外壳体以及仪表板上拆下,也能够使位于内壳体的前侧的车辆结构元件较容易地露出的手套箱。在具备上述(1)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手套箱中,在打开位置处,通过使内壳体从将连接机构与内壳体连接的连接部(即第二连接轴)脱离,从而内壳体能够相对于外壳体以及仪表板而进行旋转。内壳体以被设置在内壳体的前部且下部处的打开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因此,在内壳体的上侧处会形成空间,并且外壳体的内部会露出。此外,外壳体具有向前侧开口的连通口。车辆结构元件通过该连通口而露出。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手套箱,即使不将内壳体拆下也能够使车辆结构元件露出。并且,能够较容易地实施空调装置的过滤器更换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的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且锁止体处于解除位置的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半打开位置处的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处的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关闭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半打开位置处的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关闭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半打开位置至关闭位置的中途的位置处的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的实施例2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处的实施例2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的实施例3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处的实施例3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在打开位置处内壳体进行了旋转的实施例3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的实施例4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处的实施例4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内壳体进行了旋转的实施例4的手套箱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手套箱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在图1至图6中对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说明图进行了图示。具体而言,图1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的手套箱,图2表示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处且锁止体处于解除位置处的手套箱。图3表示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半打开位置处的手套箱,图4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处的手套箱。图5为表示在实施关闭动作时内壳体处于半打开位置处的手套箱,图6表示在实施关闭动作时内壳体处于从半打开位置起至关闭位置的中途的位置处的手套箱。以下,在实施例1中,上、下、前、后指的是图1所示的上、下、前、后。另外,前相当于车辆行进方向的目标侧。后相当于车辆行进方向的后侧,即,相当于车厢内侧。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手套箱具有外壳体1、内壳体2、关闭锁止元件(省略图示)、操作端部3、第一引导部件4、第二引导部件5、开闭施力元件6、开闭引导部7、锁止体8、锁止施力元件9、定载荷弹簧10、连接部件50。
外壳体1被组装在汽车的仪表板上(省略图示)。具体而言,外壳体1呈具有出入口11的箱状,并且使其出入口11朝向仪表板的外观设计面(向后表面、车厢内露出的面),使与出入口11对置的侧底部12朝向仪表板的纵深侧(前侧、车辆行进方向的目标侧),并使下底部13朝向下方。另外,在实施例1中,外壳体1与仪表板分体,并被组装在仪表板上。但是,外壳体1只要能够将内壳体2收纳于内部即可,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由仪表板等的车辆结构部件来构成外壳体1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也可以具备出入口11以外的开口。
内壳体2呈能够被收纳于外壳体1的内部的箱状。内壳体2被后述的第一引导部件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导向,并能够在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件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对内壳体2的滑动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内壳体2的前壁14在关闭位置处与省略图示的仪表板位于同一个面上。
关闭锁止元件由已知的锁止结构构成,并能够通过操作端部3来进行驱动。更加具体而言,实施例1的关闭锁止元件(省略图示)由设置于外壳体1上的第一锁止部、设置于内壳体2上的第二锁止部、以及关闭锁止施力元件而构成。第二锁止部能够在与第一锁止部卡合的锁止位置、与将该卡合解除的锁止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或状态变化。关闭锁止施力元件对第二锁止部朝向锁止位置进行施力。此外,操作端部3能够克服关闭锁止施力元件的施力而使第二锁止部向锁止解除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或状态变化。另外,操作端部3不仅能够对关闭锁止部进行解除操作,还能够对后文所述的锁止体8进行解除操作。
第一引导部件4由呈轨道状的滑动引导部15与被配置在滑动引导部15的下方的齿条部16而构成。第一引导部件4与外壳体1的内表面一体化。另外,滑动引导部15并不限定于轨道状,例如也可以仅为长孔状等。
第二引导部件5由与齿条部16啮合的小齿轮部17、和与小齿轮部17同轴地配置并且朝向小齿轮部17的轴向突出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与滑动引导部15卡合的引导轴18构成。小齿轮部17与引导轴18同步地进行位置变化。第二引导部件5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下端部分上。第一引导部件4与第二引导部件5介于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因此,内壳体2沿着滑动引导部15以及齿条部16的而被导向,并相对于外壳体1而进行位置变化。
连接部件50由连接基件51与被固定在连接基件51上的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构成。第一连接轴52被轴支承在外壳体1上,第二连接轴53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更加具体而言,第一连接轴52在内壳体2的上方且外壳体1的后端部分(出入口11的附近)处被轴支承在外壳体1上。此外,第二连接轴53在内壳体2的后端部分且下端部分处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连接部件50以第一连接轴52为中心而相对于外壳体1进行摆动。此外,内壳体2以第二连接轴53为中心而相对于连接部件50进行摆动。因此,内壳体2以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为中心而相对于外壳体1进行双轴摆动。
开闭引导部7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槽状,其被设置于外壳体1的侧面上。具体而言,在外壳体1的侧面上安装有呈板状的引导板19,开闭引导部7被形成在该引导板19上。将开闭引导部7的下端部称为第一引导端部20,并将上端部称为第二引导端部21。
开闭施力元件6由气压弹簧构成。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开闭施力元件6以伸展的方式来释放施力,并且以压缩的方式来积蓄施力。开闭施力元件6的伸缩方向(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为滑动端部23,另一端部为枢转支承端部24。滑动端部23呈大致销状,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与上述的开闭引导部7卡合。具体而言,滑动端部23能够沿着开闭引导部7的长度方向而进行滑动。因此,在开闭引导部7的两端部即第一引导端部20与第二引导端部21之间,形成有滑动端部23可进行滑动的区域、即滑动区域。枢转支承端部24被枢转支承在设置于内壳体2的前端侧且下端侧的枢转支座部25上。
另外,开闭施力元件6只要能够伸缩并且能够将施力积蓄以及释放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如气压弹簧那样的减震器功能。例如,也可以将螺旋弹簧等作为开闭施力元件6来使用。此外,在实施例1中,将兼具施力功能与减震器功能的气压弹簧作为开闭施力元件6来使用。但是,作为开闭施力元件6例如也可以使用将仅具备施力功能的施力元件(螺旋弹簧等)与仅具备减震器功能的减震器元件(油压减震器等)组合而成的元件。在该情况下,施力元件与减震器元件既可以为一体、也可以不为一体。
锁止体8具有锥面26与干涉部28,并且整体呈大致柱状,所述干涉部28具有大致与锥面26背向的平坦面27。在锁止体8中,使锥面26朝向上方并且使所述锁止体8被保持在外壳体1的侧面上,且所述锁止体8能够相对于外壳体1而进行滑动。锁止体8以使其滑动方向(在实施例1中为长度方向)朝向与开闭引导部7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实施例1中为正交的方向)的方式而并被配置在开闭引导部7的前侧处。更加具体而言,在锁止体8中,干涉部28朝向后侧。
锁止体8能够在图1所示的锁止位置与图2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滑动。更加具体而言,在锁止位置处,锁止体8的至少干涉部28向被形成在开闭引导部7的下端部(第一引导端部20)与上端部(第二引导端部21)之间的滑动区域突出。即,锁止体8在图1所示的锁止位置处向滑动端部23的滑动区域突出。另外,此时,在干涉部28与第一引导端部20之间存在有能够对滑动端部23进行配置的程度的间隙29(称为锁止区域29)。此外,此时,在干涉部28与第二引导端部21之间也存在有间隙30。锁止区域29远短于间隙30。在解除位置处,锁止体8的整体与开闭引导部7相比而向前侧回避。即干涉部28向滑动区域的外部回避,从而其不会与滑动端部23干涉而会容许滑动端部23的滑动。
如后文所述,在内壳体2的关闭动作时,锁止体8被配置在锁止位置处,开闭施力元件6的滑动端部23被锁止在锁止区域29中。
当滑动端部23被锁止在锁止区域29中时,开闭施力元件6根据枢转支承端部24与滑动端部23的距离而伸展或压缩。另外,枢转支承端部24被枢转支承在内壳体2上,由于滑动端部23被锁止在锁止区域29中,因此枢转支承端部24与滑动端部23的距离与内壳体2的位置密切相关。
锁止体8被固定在呈大致板状的锁止板31上。锁止板31以相对于外壳体1的侧面大致平行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外壳体1的侧面上。锁止板31能够相对于外壳体1而进行滑动。
锁止施力元件9由螺旋弹簧组成,并被安装在锁止板31与外壳体1上。锁止施力元件9通过朝向后侧而对锁止板31进行施力,从而朝向锁止位置而对锁止体8进行施力。即,锁止体8的干涉部28通过锁止施力元件9而被朝向开闭引导部7内施力。将锁止体8与锁止施力元件9总称为施力锁止部。
定载荷弹簧10(所谓恒力弹簧)的一端(收卷端部32)被固定在外壳体1的后端部分处,另一端(拉出端部33)被安装在内壳体2的前侧部分处。在内壳体2从打开位置起而向关闭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时,拉出端部33与收卷端部32之间的距离会变长。此外,在内壳体2从关闭位置起而向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时,拉出端部33与收卷端部32之间的距离会变短。因此,定载荷弹簧10在内壳体2从打开位置起向关闭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时被展开(换言之为伸展),从而会积蓄施力。然后,在内壳体2从关闭位置起向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时被收卷(换言之为压缩),从而会释放施力。即,定载荷弹簧10对内壳体2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而进行施力。另外,定载荷弹簧10的施力与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相比而较小。
如图1所示,在内壳体2被配置在关闭位置处时,定载荷弹簧10对内壳体2朝向打开方向施力。此外,由于此时开闭施力元件6并未完全伸展,因此开闭施力元件6对内壳体2朝向关闭方向施力。由于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与定载荷弹簧10的施力相比而较大,因此此时的内壳体2会克服定载荷弹簧10的施力,而被朝向关闭位置施力。此外,内壳体2还会通过关闭锁止元件而被锁止在关闭位置处。另外,虽然实施例1的手套箱具备关闭锁止元件,但是在本发明的手套箱中关闭锁止元件并非必需。
以下,对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内壳体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打开动作时,内壳体2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起向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此时,引导轴18会在滑动引导部15内进行旋转的同时从前侧朝向后侧进行滑动。在实施例1中,滑动引导部15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因此,由滑动引导部15与引导轴18构成的滑动机构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进行直线导向。另外,滑动引导部15只要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整体进行导向即可,也可以为倾斜。其倾斜角优选为较小,具体而言,优选为,相对于前后方向(水平方向)而在±30°以内。
由于引导轴18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下端部分处,因此至少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下端部分在开闭动作时会以近乎于平行移动的状态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另外,在实施例1中,虽然引导轴18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但是在例如未设置小齿轮部17等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固定在内壳体2上,也可以将其直接形成在内壳体2上。
另一方面,连接部件50具有两个轴(第一连接轴52、第二连接轴53)。此外,内壳体2经由连接部件50而被轴支承在外壳体1上。因此,内壳体2相对于外壳体1而进行双轴摆动。由于内壳体2通过具有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的连接部件50(即连接机构)而进行双轴摆动,因此能够使内壳体2相对于外壳体而取得各种位置。因此,在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能够通过上述的滑动机构而将内壳体2朝向后侧进行直线导向,且能够通过连接机构而使内壳体2摆动。此外,连接部件50的第二连接轴53被枢转支承在内壳体2的后部处。因此连接机构能够使内壳体2摆动,并能够将内壳体2的后部向下方进行导向。因此,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2整体向后方移动,并且内壳体2的至少后部朝向下方摆动。因此内壳体2实质上为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因此内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重心的变动较小。由此,内壳体2以较小的力来进行打开动作。另外,在实施关闭动作时,内壳体2向与实施开动作时相反的方向进行动作。即,通过滑动机构而使内壳体2整体向前方移动,并且通过连接机构而使内壳体2的至少后部朝向上方摆动。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内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重心的较大变动,并且内壳体2以较小的力来进行关闭动作。
另外,在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使滑动机构的支点(引导轴18)与连接机构的支点(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在内壳体2的前、后以及上方上分离。具体而言,将引导轴18的相对于内壳体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置在与内壳体2的前侧1/4位置相比更加靠前侧处。并且,将第二连接轴53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置在与内壳体2的前侧1/3位置处相比靠后侧处。在本发明的手套箱中,认为只要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的距离足够大,则能够将内壳体2的重心配置在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之间,并且内壳体2会稳定地实施开闭动作。即,如果考虑到内壳体2的动作稳定性,则优选为,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之间的距离较大。在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在前后方向(即,通过上述的滑动机构而实现的内壳体2的导向方向)上较大程度地分离。因此,内壳体2会稳定地滑动以及摆动,并且内壳体2的开闭所需的力会降低。作为参考,前后方向上的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之间的距离的优选为前后方向上的内壳体2的全长的1/2以上。
虽然在实施例1中,将引导轴18设置在内壳体2的前部且下部处,但是引导部18的位置只要为内壳体的前部即可,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引导部18设置在内壳体的前部且上部处。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与引导部18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滑动引导部15即可。
以下,对实施例1的手套箱的开闭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打开动作)
如图1所示,在处于关闭位置处时,开闭施力元件6的滑动端部23通过施力锁止部而被锁止在锁止区域29中。此时,滑动端部23与锁止体8的平坦面27抵接。平坦面27与滑动端部23的滑动方向正交。因此,即使滑动端部23按压平坦面27,锁止体8也不会滑动,从而会将滑动端部23锁止在锁止区域29中。
当在该状态下对操作端部3进行按压操作时,关闭锁止元件会被解除从而能够使内壳体2进行位置变化。此外,此时如图2所示,施力锁止部的锁止体8克服锁止施力元件9的施力而向前侧(车辆行进方向的目标侧)被按压。因此,此时锁止体8的干涉部28与滑动端部23的锁止会被解除,滑动端部23能够在开闭引导部7内从第一引导端部20侧朝向第二引导端部21侧进行滑动。
如上所述,内壳体2通过定载荷弹簧10而向打开位置处被施力。因此,如上所述,当由施力锁止部以及关闭锁止元件所实现的锁止被解除时,内壳体2会朝向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此时在开闭施力元件6中略微积蓄有施力。但是,由于滑动端部23在此时能够于开闭引导部7内滑动,因此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不会作用在内壳体2上。即,此时开闭施力元件6会使滑动端部23从开闭引导部7的第一引导端部20侧起朝向第二引导端部21侧进行滑动,并且所述开闭施力元件6会稍微伸展。换言之,由于此时滑动端部23能够在开闭引导部7内滑动,因此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会落空,而不会作用在内壳体2上。
如图2至图3所示,在内壳体2的打开动作时,至内壳体2到达至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位置(即半打开位置)为止,滑动端部23会在开闭引导部7内从第一引导端部20侧起朝向第二引导端部21侧进行滑动。因此,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不会作用在内壳体2上,且伴随于内壳体2的移动而产生的压缩力不会作用在开闭施力元件6上。即,虽然此时开闭施力元件6与内壳体2处于物理连接的状态,但在施力上处于被截断的状态,且在开闭施力元件6中并未积蓄有施力。
随着内壳体2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起朝向图3所示的半打开位置所进行的位置变化,开闭引导部7与枢转支承端部24之间的距离(更加具体而言为,锁止区域29与枢转支承端部24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而且,在图3以及图5所示的半打开位置中,两者的距离成为最小。
另一方面,随着内壳体2从图3所示的半打开位置起朝向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所进行的位置变化,开闭引导部7与枢转支承端部24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大。因此,在内壳体2从半打开位置起朝向打开位置而进行位置变化时,伸展方向的力会作用在开闭施力元件6上。开闭引导部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当处于半打开位置处时,枢转支承端部24位于开闭引导部7的更靠下侧处。因此,在内壳体2从半打开位置起向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时,开闭施力元件6被朝向下侧牵拉,滑动端部23在开闭引导部7内朝向下侧而进行滑动。由于锁止体8的干涉部28的上表面为锥面26,因此此时滑动端部23从上侧起朝向下侧而对锥面26进行按压。锥面26为不与锁止体8的滑动方向正交的倾斜面。因此,当滑动端部23对锥面26进行按压时,在锁止体8上会作用有朝向滑动方向的力。由于该力与锁止施力元件9的施力相比而较大,因此锁止体8会向回避位置滑动。因此,此时的滑动端部23会克服锁止体8而在开闭引导部7内进行滑动,并且被配置在锁止体8的下侧、即锁止区域29中。由于当将滑动端部23配置在与锁止体8相比靠下侧时,滑动端部23不会对锁止体8进行按压,因此锁止体8通过锁止施力元件9的施力而再度向锁止位置移动。并且,滑动端部23会与干涉部28的平坦面27抵接,并被锁止在锁止区域29中。
另外,在内壳体2从半打开位置起到达打开位置为止,开闭施力元件6的伸缩方向上的长度几乎没有变化。即,在实施例1中,至从关闭位置起到达至打开位置为止,在内壳体2上未作用有由开闭施力元件6所施加的施力。此外,内壳体2通过定载荷弹簧10的施力而被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施力。
并且,如上所述,在内壳体2从关闭位置起到达打开位置为止,开闭施力元件6的伸缩方向的长度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即使在处于打开位置时,开闭施力元件6中也依然为仅稍微积蓄有施力的状态。因此,开闭施力元件6会对内壳体2朝向打开位置施力,并且内壳体2通过该施力而被锁止在打开位置处。此外,也可以通过定载荷弹簧10的施力而将内壳体2锁止在打开位置处。
(关闭动作)
如上所述,在处于图3以及图5所示的半打开位置时,锁止区域29与枢转支承端部24之间的距离成为最小。而且,如图5所示,处于关闭动作时的半打开位置时的滑动端部23与枢转支承端部24之间的距离成为在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所能够取得的滑动端部23与枢转支承端部24距离的最小值。因此,在实施关闭动作时,在自内壳体2从打开位置起到达至半打开位置为止,在开闭施力元件6中会积蓄施力,并且在从半打开位置起到达至关闭位置为止,开闭施力元件6中所积蓄的施力会被释放。另外,在处于半打开位置时,在开闭施力元件6中积蓄有施力。但是,此时的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的释放方向(即上下方向)与内壳体2的开闭方向(前后方向)正交。因此,处于在半打开位置时,开闭施力元件6处于被锁止的状态,并且不会释放施力。
更加具体而言,在内壳体2从打开位置起向半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时,锁止区域29与枢转支承端部24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短,并且在开闭施力元件6上会作用有压缩方向的力。因此,虽然此时开闭施力元件6的滑动端部23欲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在开闭引导部7内进行滑动,但是其被施力锁止部锁止,从而不能够进一步向上方滑动。因此,此时开闭施力元件6被压缩,从而在开闭施力元件6中积蓄有施力。
此外,定载荷弹簧10此时被收卷而会积蓄施力。因此,在从打开位置起至半打开位置为止,乘员需要通过手动来驱动内壳体2。但是,此时内壳体2从出入口11被拉出,会位于距乘员较近处。因此,此时的乘员能够在基本上感觉不到负担的情况下来对内壳体2进行关闭驱动。此外,由于实施例1的开闭施力元件6由气压弹簧构成,从而其兼具作为减震器的功能,因此将会缓慢地进行动作。因此,乘员在将内壳体2从打开位置起关闭驱动至半打开位置时基本上不会感觉到负担,并且由于内壳体2会缓慢地进行动作,从而会感觉手套箱较为高级。
此后,自半打开位置起至关闭位置为止,内壳体2通过开闭施力元件6而被施力。即,此时的内壳体2被实施关闭驱动,并会自动进行关闭动作。此外,由于通过由气压弹簧构成的开闭施力元件6而将内壳体2缓慢地拉向关闭位置,因此会赋予手套箱高级感。
根据实施例1的手套箱,由于使用开闭施力元件6的施力来驱动部分关闭动作,因此与通过手动来实施开闭驱动的情况相比,施加于乘员的负担较小。此外,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开闭施力元件6不会压缩。因此,即使不设置定载荷弹簧10,实施打开动作时的内壳体2的操作载荷也较轻。
并且,由于将兼具减震器功能的气压弹簧作为开闭施力元件6来使用,因此内壳体2会稳定地进行动作,从而会赋予手套箱高级感。另外,虽然在实施例1中,使用了兼具施力功能与减震器功能的开闭施力元件6,但是也可以将无减震器功能的弹性体(例如仅螺旋弹簧等)作为开闭施力元件6来使用。并且,也可以同时使用无减震器功能的弹性体与已知结构的减震器。在该情况下,将由该弹性体与减震器组合而成的元件视为开闭施力元件6即可。
虽然在实施例1中,第一引导部件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更加具体而言为,由滑动引导部15以及引导轴18构成的滑动机构)将内壳体2的滑动移动方向导向为直线,但是由滑动机构所实现的内壳体2的导向方向并不限定于此。即,由滑动机构所实现的内壳体2的导向方向只要为能够将内壳体2从外壳体1的出入口11向外部拉出的方向即可。例如,内壳体2也可以在通过滑动机构而被导向并滑动的同时进行转动。在该情况下,滑动机构将内壳体2的滑动方向导向为曲线。
虽然在实施例1中,通过定载荷弹簧10来对内壳体2的打开动作进行了施力,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定载荷弹簧10,而通过用户的手动来实施打开动作。或者,也可以使开闭引导部7从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前上方朝向后下方而倾斜,从而使内壳体2通过自重而实施打开动作。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从打开位置起至半打开位置为止开闭施力元件6均不会压缩,并且由开闭施力元件6的压缩力而产生的载荷在实施打开动作时不会作用在内壳体2上。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来将内壳体2拉出。
(实施例2)
在图7以及图8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实施例2的手套箱的说明图。具体而言,图7为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的手套箱,图8为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的手套箱。以下,在实施例2中,上、下、前、后指的是图7中所示的上、下、前、后。
实施例2的手套箱除了第一引导部件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的位置以外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大致相同。第一引导部件4由滑动引导部15与配置在滑动引导部15的下方的齿条部16构成。滑动引导部15以及齿条部16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的滑动引导部15以及齿条部16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一引导部件4在外壳体1的上侧部分处与外壳体1的内表面一体化。
第二引导部件5由小齿轮部17以及引导轴18构成。小齿轮部17以及引导轴18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的小齿轮部17以及引导轴18的形状大致相同。小齿轮部17以及引导轴18在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上侧部分处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
实施例2的手套箱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相同,能够在图7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8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在实施例2的手套箱中,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2从图7所示的关闭位置起向图8所示的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实施例2的手套箱中的滑动引导部15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的滑动引导部15相同,其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因此,在实施例2的手套箱中,由滑动引导部15与引导轴18构成的滑动机构也会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进行直线导向。由于实施例2的手套箱中的引导轴18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上端部分处,因此至少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上端部分在实施开闭动作时以近乎于平行移动的状态而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连接部件50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中的连接部件50相同,其具有两个轴(即第一连接轴52、第二连接轴53),并且其中的第二连接轴53被枢转支承在内壳体2的后部处。因此,在实施例2的手套箱中,与实施例1的手套箱相同,内壳体2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实质上为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因此,内壳体2的上下方向的上的重心的变动与实施例1同样为较小。换言之,实施例2的手套箱中的内壳体2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较小的力来实施打开动作。在实施关闭动作时也同样,内壳体2通过较小的力来实施关闭动作。
(实施例3)
在图9至图11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实施例3的手套箱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9表示内壳体处于关闭位置的手套箱。图10表示内壳体处于打开位置的手套箱。图11表示内壳体进行了旋转的手套箱。以下,在实施例中,上、下、前、后指的是图9所示的上、下、前、后。另外,前相当于车辆行进方向的目标侧。后相当于车辆行进方向的后侧、即车厢内侧。
如图9所示,实施例3的手套箱具有外壳体1、内壳体2、关闭锁止元件(省略图示)、第一引导部件4、第二引导部件5、连接部件50。
外壳体1被组装在汽车的仪表板(省略图示)上。具体而言,外壳体1呈具有出入口11与连通口12的箱状,且其出入口11朝向仪表板的外观设计面(即后表面、向车厢内露出的面),连通口12朝向仪表板的纵深侧(即车辆行进方向的目标侧)。另外,在实施例3中,外壳体1与仪表板分体,并且所述外壳体1被安装于仪表板上。但是,外壳体1只要能够于其内部对内壳体2进行收纳即可,其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由仪表板等的车辆结构部件来构成外壳体1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也可以具备出入口11以及连通口12以外的开口。在连通口12的进一步靠前侧处配置有被省略了图示的空调装置。
内壳体2呈能够收纳于外壳体1的内部的箱状。内壳体2能够由后文所述的第一引导部件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来导向,从而在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12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件4以及第二引导部件5会对内壳体2的滑动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内壳体2的前壁14在处于关闭位置处时与仪表板处于同一个面上。
关闭锁止元件由已知的锁止结构构成,并能够通过省略了图示的操作端部来驱动。更加具体而言,实施例3的关闭锁止元件(省略图示)由被设置在外壳体1上的第一锁止部、被设置在内壳体2上的第二锁止部、关闭锁止施力元件、操作端部而构成。第二锁止部能够在与第一锁止部卡合的锁止位置、与解除该卡合的锁止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化或状态变化。关闭锁止施力元件对第二锁止部朝向锁止位置施力。此外,操作端部向车厢内露出,并能够克服关闭锁止施力元件的施力而使第二锁止部向锁止解除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或状态变化。
第一引导部件4由呈轨道状的滑动引导部15、和被配置在与滑动引导部15相比靠下方处的齿条部16构成。第一引导部件4与外壳体1的内表面一体化。另外,滑动引导部15并不限定于轨道状,例如也可以仅为长孔状等。
第二引导部件5由与齿条部16啮合的小齿轮部17、与小齿轮部17同轴配置并且向小齿轮部17的轴向突出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与滑动引导部15卡合的引导轴18而构成。小齿轮部17与引导轴18同步地进行位置变化。第二引导部件5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下端部分处。第一引导部件4与第二引导部件5介于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因此,内壳体2沿着滑动引导部15以及齿条部16而被进行导向,并相对于外壳体1而进行位置变化。另外,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的打开旋转轴为引导轴18。
如图9所示,引导轴18的相对于内壳体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为,与内壳体2的前侧1/4位置相比更靠前侧处。换言之,引导轴18相对于内壳体2而被配置在与前后方向上的内壳体2的全长的前侧1/4位置相比更靠前侧处。
此外,如图9所示,引导轴18的相对于内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为,与内壳体2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换言之,引导轴18相对于内壳体2而被配置在与上下方向上的内壳体2的全长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
连接部件50由连接基件51、与被固定在连接基件51上的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构成。第一连接轴52被轴支承在外壳体1上,第二连接轴53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更加具体而言,第一连接轴52在内壳体2的上方且外壳体1的后端部分(即出入口11的附近)处被轴支承在外壳体1上。此外,第二连接轴53在内壳体2的后端部分且下端部分处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更加具体而言,第二连接轴5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与设置在内壳体2的侧面上的连接卡合部60卡合。连接部件50以第一连接轴52为中心而相对于外壳体1进行摆动。此外,内壳体2以第二连接轴53为中心而相对于连接部件50进行摆动。因此,内壳体2以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为中心而相对于外壳体1进行双轴摆动。
以下,对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的内壳体2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2从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起向图12所示的打开位置进行位置变化。此时,引导轴18在于滑动引导部15内旋转的同时从前侧朝向后侧进行滑动。在实施例3中,滑动引导部15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因此,由滑动引导部15与引导轴18构成的滑动机构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进行直线导向。另外,滑动引导部15只要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进行整体导向即可,也可以为倾斜。该倾斜角优选为较小,具体而言,优选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即水平方向)而在±30°以内。
由于引导轴18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上端部分处,因此至少内壳体2的前端部分且上端部分在实施开闭动作时以近乎于平行移动的状态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另外,虽然在实施例3中,引导轴18被轴支承在内壳体2上,但是在例如未设置小齿轮部17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固定在内壳体2上,还可以将其直接形成在内壳体2上。
另一方面,连接部件50具有两个轴(即第一连接轴52、第二连接轴53)。此外,内壳体2经由连接部件50而被轴支承在外壳体1上。因此,内壳体2相对于外壳体1而进行双轴摆动。由于内壳体2通过具有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的连接部件50(即连接机构)而进行双轴摆动,因此能够使内壳体2相对于外壳体1而取得各种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上述的滑动机构而对内壳体2向后侧进行直线导向,并且能够通过连接机构而使内壳体2摆动。此外,连接部件50的第二连接轴53被枢转支承在内壳体2的后部处。因此,连接机构能够使内壳体2摆动并对内壳体2的后部向下方进行导向。即,在实施打开动作时,内壳体2的整体向后方移动,并且内壳体2的至少后部朝向下方而进行摆动。因此内壳体2实质上为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图10)。
如上文所述,当内壳体2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而被配置在打开位置处时,第二连接轴53会被配置在外壳体1的前侧。由于第二连接轴53与内壳体2的连接卡合部60能够进行拆装,因此,此时能够将内壳体2从第二连接轴53上拆下。具体而言,在实施例3中,在内壳体2的侧面上设置有连接卡合部60。连接卡合部60呈大致筒状,并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而从内壳体2的侧面起朝向外壳体1侧(即第二连接轴53侧)突出。而且,通过省略了图示的卡合施力元件而对连接卡合部60向外壳体1侧施力,从而使其与第二连接轴53卡合。换言之,第二连接轴53被枢转支承在连接卡合部60上。当克服卡合施力元件的施力而对连接卡合部60进行按压时,第二连接轴53与连接卡合部60的卡合会分离。因此,能够将内壳体2从第二连接轴53上拆下。
此时,引导轴18处于被支承在滑动引导部15上的状态。因此,内壳体2以打开旋转轴(即引导轴18)为中心而进行顺时针旋转。此外,滑动引导部18位于内壳体2的前部且下部处。因此,进行了旋转的内壳体2如图11所示被配置在出入口11的下侧处。因此,外壳体1的内部会通过出入口11而露出。此外,外壳体1的前侧被开口,并构成了连通口12。因此,被设置在与外壳体1相比更靠前方处的省略了图示的空调装置通过连通口12以及出入口11而露出。因此,此时能够实施空调装置的过滤器更换等。即,根据实施例3的手套箱,能够通过使被配置在打开位置处的内壳体2进一步进行旋转,从而较容易地接近被设置在外壳体1的前侧的车辆结构元件。
另外,如果考虑到使内壳体2在打开位置处进行旋转从而使外壳体1的内部露出,则需要将打开旋转轴(在实施例3中为引导轴18)设置在内壳体2的前部以及下部处。例如,当将打开旋转轴(引导轴18)设置在内壳体2的后部以及/或上部处时,以打开旋转轴(引导轴18)为中心而进行了旋转的内壳体2会与外壳体1发生干涉或者进入到外壳体1的内部。因此,在该情况下,难以使外壳体1的内部充分地露出。
在实施关闭动作时,使内壳体2逆时针旋转,从而使第二连接轴53与连接卡合部60再度卡合。并且,将内壳体2安装于第二连接轴53上。而且,当将内壳体2向与打开动作时相反的方向推入时,内壳体2会进行关闭动作。即,内壳体2整体通过滑动机构而向前方移动,并且内壳体2的至少后部通过连接机构而朝向上方进行摆动。并且,内壳体2被再次配置在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处。
另外,在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也能够对内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重心的较大变动进行抑制,并能够使内壳体2以较小的力来进行关闭动作。即,在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通过利用滑动机构而在前后方向上对内壳体2进行导向,并通过连接机构而使内壳体2的后部向下方摆动,从而能够使内壳体2向斜下方向进行打开动作。如果使内壳体2向斜下方进行打开动作,则即使在例如于呈倾斜形状的仪表板上组装有实施例3的手套箱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内壳体2的收纳空间向车厢内较大程度地露出。此外,与使内壳体2整体向斜下方向滑动或者使内壳体2较大程度地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上下方向上的内壳体2的重心的变动量。
并且,在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使滑动机构的支点(引导轴18)与连接机构的支点(第一连接轴52以及第二连接轴53)在内壳体2的前、后以及上方上分离。具体而言,将引导轴18的相对于内壳体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置在与内壳体2的前侧1/4位置相比更靠前侧处。并且,将第二连接轴5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设置在与内壳体2的前侧1/3处相比靠后侧处。在本发明的手套箱中,认为只要使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则能够将内壳体2的重心配置在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之间,从而内壳体2会稳定地进行开闭动作。即,如果考虑到内壳体2的动作稳定性,则优选为,第二连接轴53与引导轴18之间的距离较大。在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引导轴18与第二连接轴53在前后方向(即,由上述的滑动机构而所实现的内壳体2的导向方向)上较大程度地分离。因此,内壳体2会稳定地滑动以及摆动,并且内壳体2的开闭所需要的力会降低。作为参考,内壳体2的前后方向上的引导轴18与第二连接轴53之间的距离优选为,前后方向的内壳体2的全长的1/2以上。此外,优选为,内壳体2的重心处于与引导轴18相比靠前方处。
此外,在实施例3的手套箱中,将内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引导轴18的位置设置在与内壳体2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由此,会在内壳体2的上方形成较大的空间,从而连通口12会较大程度地露出。
虽然在实施例3中,将引导轴18设置在内壳体2的前部且上部处,但是引导部18的位置只要在内壳体2的前部处即可,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引导部18设置在内壳体2的前部且下部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与引导部18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滑动引导部15。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手套箱除了如下方面以外均与实施例3的手套箱相同,即,在实施例4的手套箱中,设置有独立于引导轴18的打开旋转轴70,将能够对打开旋转轴70进行枢转支承的枢转支承部71设置在外壳体1上,将引导轴18设置在内壳体2的前端且上端处,将第二引导部5设置在外壳体1的上部处,并且第二引导部的形状与实施例3的手套箱不同。在图12至图14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实施例4的手套箱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12表示内壳体2处于关闭位置的手套箱。图13表示内壳体2处于打开位置的手套箱。图14表示内壳体2进行了旋转的手套箱。
在实施例4的手套箱中,将引导轴18以及小齿轮部17设置在内壳体2的后端且上端处。然后,将对引导轴18进行导向的滑动引导部15以及与小齿轮部17啮合的齿条部16也设置在外壳体1的上部处。另外,滑动引导部15的后端部分以及齿条部16的后端部分朝向下方弯曲成大致圆弧状。
打开旋转轴70独立于引导轴18而被设置在内壳体2上。详细而言,在内壳体2的前端且下端处设置有轴座部25。打开旋转轴70被突出设置于该轴座部25上。打开旋转轴70与实施例3的打开旋转轴(引导轴18)同样地被设置在与内壳体2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
枢转支承部71被设置于外壳体1的侧面上。枢转支承部71具有能够对打开旋转轴70进行枢转支承的轴承槽72。轴承槽72向前方且上方开口。在处于图12所示的关闭位置处时,枢转支承部71与打开旋转轴70在前后方向上较大程度地分离。但是,当内壳体2朝向打开位置而进行位置变化时,被设置在内壳体2上的打开旋转轴70会接近枢转支承部71。并且,在处于图13所示的打开位置处时,打开旋转轴70会被枢转支承在枢转支承部71上。
此时内壳体2能够通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操作而从第二连接轴53进行拆卸。从第二连接轴53所拆卸的内壳体2经由引导轴18以及打开旋转轴70而被支承在外壳体1上。即,此时引导轴18为被支承在滑动引导部15上的状态,打开旋转轴70为被枢转支承在枢转支承部71上的状态。如上所述,滑动引导部15的后端部分弯曲成大致圆弧状。具体而言为,滑动引导部15的后端部分弯曲成以被支承在枢转支承部71上的打开旋转轴70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此时内壳体2能够以打开旋转轴70为中心而进行旋转。此外,滑动引导部15的后端部分向后侧开口。因此,如图14所示,当内壳体2进行旋转时,引导轴18会从滑动引导部15上脱离,从而内壳体2仅通过打开旋转轴70而被支承在外壳体1(具体而言为枢转支承部71)上。而且,内壳体2被配置在外壳体1的下侧(更具体而言为出入口11的下侧)处,从而外壳体1的内部露出。因此,即使在实施例4的手套箱中,也能够通过使被配置在打开位置处的内壳体2进一步旋转,从而较容易地接近被设置在外壳体1的前方的车辆结构元件。
另外,在实施例4的手套箱中,在处于关闭位置处时,内壳体2的滑动方向上的引导轴18与第二连接轴53之间的距离与内壳体2的动作稳定性相关。另一方面,在处于打开位置处时,打开旋转轴70与第二连接轴53之间的距离与内壳体2的动作稳定性相关。即,在处于打开位置处时,在内壳体2仅通过打开旋转轴70而被支承在外壳体1上的实施例4的手套箱中,优选为,将引导轴18与第二连接轴53的距离以及打开旋转轴70与第二连接轴53的距离的双方设为较大。具体而言,打开旋转轴70与第二连接轴53之间的距离优选为,前后方向上的内壳体2的全长的1/2以上。此外,内壳体2的重心的优选为处于与第二连接轴53相比靠前侧。关于引导轴18与第二连接轴53之间的距离与实施例3为相同设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手套箱能够优选使用为各种车辆用的手套箱。
符号的说明
1:外壳体;2:内壳体;3:操作端部;6:开闭施力元件;7:开闭引导部;8:锁止体;9:锁止施力元件;10:定载荷弹簧;11:出入口;12:连通口;15:滑动引导部;18:引导轴;23:滑动端部;24:枢转支承端部;29:锁止区域;50:连接部件;52:第一连接轴;53:第二连接轴;70:打开旋转轴;71:枢转支承部。

Claims (7)

1.一种手套箱,具备:
外壳体,其呈箱状,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出入口;
内壳体,其于内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纳空间,并在被收纳于所述外壳体内而将所述出入口关闭的关闭位置、与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外壳体的所述出入口向所述外壳体的后侧且下侧被拉出从而将所述出入口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滑动且摆动;
引导轴,其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
滑动引导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并对所述引导轴以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且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内壳体进行导向;
连接部件,其具备被轴支承在所述外壳体上的第一连接轴、与被轴支承在所述内壳体上的第二连接轴,并且对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进行连接,
所述引导轴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前部处,所述第一连接轴在所述外壳体内被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轴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后部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箱,其中,
所述外壳体具有向前方开口的连通口,
所述第二连接轴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被轴支承在所述内壳体上,
当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内壳体从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脱离时,所述内壳体能够以被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前部且下部处的打开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套箱,其中,
所述引导轴的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为,与所述内壳体的前侧1/4位置相比更靠前侧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箱,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为,与所述内壳体的前侧1/3位置相比靠后侧处。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手套箱,其中,
所述引导轴的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为,与所述内壳体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套箱,其中,
所述打开旋转轴为所述引导轴。
7.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手套箱,其中,
所述内壳体在与所述内壳体的下侧1/4位置处相比更靠下侧处具备所述打开旋转轴,
所述外壳体具备枢转支承部,所述枢转支承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打开旋转轴而分离或接触并在所述打开位置处对所述打开旋转轴进行枢转支承,
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内壳体以被枢转支承在所述枢转支承部上的所述打开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CN201480042117.4A 2013-07-31 2014-07-04 手套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52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9468A JP5896477B2 (ja) 2013-07-31 2013-07-31 グラブボックス
JP2013-159468 2013-07-31
PCT/JP2014/003574 WO2015015713A1 (ja) 2013-07-31 2014-07-04 グラブボック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2060A CN105452060A (zh) 2016-03-30
CN105452060B true CN105452060B (zh) 2017-09-05

Family

ID=52431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211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52060B (zh) 2013-07-31 2014-07-04 手套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11718B2 (zh)
EP (1) EP3028902B1 (zh)
JP (1) JP5896477B2 (zh)
CN (1) CN105452060B (zh)
WO (1) WO20150157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4366B2 (ja) * 2013-02-21 2017-03-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ダンパ開閉装置
JP5979094B2 (ja) * 2013-07-31 2016-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ラブボックス
KR102211462B1 (ko) * 2014-09-04 2021-02-0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글로브박스 댐퍼 구조
JP6911675B2 (ja) * 2017-09-26 2021-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ダッシュボード
WO2019124889A1 (ko) * 2017-12-20 2019-06-27 (주)세고스 차량 내벽에 장착되는 수납체 구조물 및 그 작동방법
KR102003722B1 (ko) * 2017-12-20 2019-07-25 (주)세고스 차량 내벽에 장착되는 수납체 구조물 및 그 작동방법
KR102606594B1 (ko) * 2018-10-25 2023-11-2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글로브 박스 장치
KR102390625B1 (ko) * 2020-07-29 2022-04-26 케이비아이동국실업 주식회사 슬라이딩형 글로브 박스
KR20220039047A (ko) * 2020-09-21 2022-03-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글로브 박스 어셈블리
KR102501242B1 (ko) * 2020-11-18 2023-02-16 케이비아이동국실업 주식회사 슬라이딩형 글로브 박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4118A (ja) * 2007-01-31 2008-08-14 Hino Motors Ltd グラブボックス
JP2009132264A (ja) * 2007-11-30 2009-06-18 Toyoda Gosei Co Ltd 収納ボックス
CN202656943U (zh) * 2011-06-20 2013-01-09 佛吉亚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抽屉及带抽屉的置物箱装置
CN103112401A (zh) * 2012-12-31 2013-05-22 佛吉亚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储藏箱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45211A1 (de) 1984-12-12 1986-06-12 Ford-Werke AG, 5000 Köln Verstauvorrichtung innerhalb von verkleidungen in kraftfahrzeugen
JPH0585269A (ja) * 1991-09-27 1993-04-06 Nippon Plast Co Ltd グローブボツクスの開閉装置
DE9214592U1 (de) * 1992-10-28 1993-02-11 Deutsche Aerospace Airbus GmbH, 2000 Hamburg Überkopf-Gepäckablage mit absenkbarer Schale, insbesondere zur Anwendung in Passagierflugzeugen
DE19534436A1 (de) * 1995-09-16 1997-03-20 Daimler Benz Ag Cockpitbereich für eine Beifahrerseit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H09317316A (ja) * 1996-05-29 1997-12-09 Kanto Auto Works Ltd グラブボックスにおけるグラブドア用ダンパ機構の取付構造
JP2003161073A (ja) 2001-11-27 2003-06-06 Toyoda Gosei Co Ltd 蓋体の開閉機構
FR2859680B1 (fr) * 2003-09-16 2006-02-03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rangement escamotab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20060132007A1 (en) * 2004-12-22 2006-06-22 Beckley Daniel V Storage bin assembly
JP2007145300A (ja) * 2005-11-30 2007-06-14 Toyoda Gosei Co Ltd 収納体
JP2007290459A (ja) 2006-04-24 2007-11-08 Shigeru Co Ltd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JP4854492B2 (ja) 2006-12-14 2012-01-18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の開閉機構
JP5085269B2 (ja) * 2007-10-23 2012-11-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20100148531A1 (en) * 2008-09-12 2010-06-17 Evans Gregg S Automotive glove box hinge mechanism
FR2936463B1 (fr) * 2008-09-26 2010-10-01 Faurecia Interieur Ind Boite a gant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1111269A1 (de) * 2011-08-22 2013-02-28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Ablagefach-Vorrichtung
DE102012020479A1 (de) * 2012-10-18 2014-04-24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Vorrichtung zur Abdeckung eines Ablagefachs
GB2522837A (en) * 2013-12-04 2015-08-12 Daimler Ag Glove box for a vehicle
KR102211462B1 (ko) * 2014-09-04 2021-02-0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글로브박스 댐퍼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4118A (ja) * 2007-01-31 2008-08-14 Hino Motors Ltd グラブボックス
JP2009132264A (ja) * 2007-11-30 2009-06-18 Toyoda Gosei Co Ltd 収納ボックス
CN202656943U (zh) * 2011-06-20 2013-01-09 佛吉亚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抽屉及带抽屉的置物箱装置
CN103112401A (zh) * 2012-12-31 2013-05-22 佛吉亚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储藏箱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30316A (ja) 2015-02-16
US9511718B2 (en) 2016-12-06
EP3028902B1 (en) 2018-08-22
WO2015015713A1 (ja) 2015-02-05
EP3028902A4 (en) 2016-07-20
JP5896477B2 (ja) 2016-03-30
EP3028902A1 (en) 2016-06-08
US20160137137A1 (en) 2016-05-19
CN105452060A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2060B (zh) 手套箱
US20110169292A1 (en) Automobile glove compartment
ES2292877T3 (es) Persianas enrollables para las lunas traseras con caja elevable.
US11766970B2 (en) Storage box
US8991891B2 (en) Device for covering a storage compartment and storage compartment device
CN106274592A (zh) 用于车辆的能折叠桌组件
JP2006027476A (ja) 収納ボックスの開閉機構
CN109421490A (zh) 车辆家具系统
CN104902822A (zh) 超声波摄像装置以及超声波摄像装置用台车
CN104249662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存储空间的保护设备及其驱动设备
CN101743801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430950A (zh) 输送装置
US20220079568A1 (en) Biopsy device having a linear motor drive
EP2052897A3 (en) Storage structure for a cover member of a sliding roof type vehicle and a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21046001A (ja)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9720182A (zh) 用于车辆的开放式车顶构造
EP1514760A1 (en) Tip-up table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of railway carriages
CN208745909U (zh) 一种车辆副仪表台扶手箱
WO2007118786A3 (de) Möbel
JP2008279928A (ja) 配索装置
JP2016165967A (ja) グラブボックス
JP6878753B2 (ja)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KR20120124289A (ko) 커피머신이 구비된 차량용 콘솔
JP2021107207A (ja) 観光バス
JP2005073516A (ja) 乗用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