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9394A - 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9394A
CN105359394A CN201480037615.XA CN201480037615A CN105359394A CN 105359394 A CN105359394 A CN 105359394A CN 201480037615 A CN201480037615 A CN 201480037615A CN 105359394 A CN105359394 A CN 105359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hot
heating
heater
end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76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9394B (zh
Inventor
木村英明
丹羽毅
杉本孝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59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9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9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93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2Impregnating, heating or drying of windings, stators, rotors or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定子加热装置具备:支承机构,其为了高效地/有效地加热通过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形成的定子,对通过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形成的定子进行支承,并且通过被旋转装置驱动而使该定子旋转;第一加热装置,其具有插入配置于在被支承机构支承的定子的定子铁芯的轴中心是空的空洞部内而对该定子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并从该定子的内径侧对该定子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加热装置,其具有朝向被支承机构支承的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该定子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并从该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加热该定子,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对定子进行加热。

Description

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特别是涉及在对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得的定子进行加热的方面适宜的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使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定子线圈浸入清漆时对定子进行加热的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具备:支承机构,其将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得的定子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加热装置,其对被支承机构支承的定子进行加热。
上述的支承机构具有插入定子铁芯的轴中心为空的空洞部的工件旋转轴,使用该工件旋转轴在该定子的内径侧对定子进行支承,并且通过工件旋转轴的旋转使该定子旋转。另外,上述的加热装置朝向被支承机构支承的定子送入热风。该加热装置在清漆朝定子的线圈端部滴下前,为了降低滴下的清漆的粘性对该定子进行预热,并且在清漆朝定子的线圈端部滴下后,对该滴下的清漆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6712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中,支承机构一边对定子进行支承,加热装置一边通过来自外径侧、轴向外侧的热风对该被支承的定子进行加热。即,被支承机构支承的定子通过加热装置的热风被加热。然而,对于基于热风的加热而言,容易加热定子的表面而难以对形成于定子铁芯的内周面的齿部之间的槽内所收纳的线圈进行加热。作为其结果,未对定子高效地/有效地加热而导致加热时间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对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得的定子进行加热的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发明内容
上述的目的通过定子加热装置实现,该定子加热装置具备:支承机构,其支承通过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得的定子,并且上述支承机构通过被旋转装置驱动而使该定子旋转;第一加热装置,其具有插入配置于在被上述支承机构支承的上述定子的上述定子铁芯的轴中心是空的空洞部内而对该定子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从该定子的内径侧对该定子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加热装置,其具有朝向被上述支承机构支承的上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该定子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从该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对该定子进行加热,上述定子加热装置通过上述第一加热装置和上述第二加热装置对上述定子进行加热。
另外,上述的目的通过定子加热方法实现,该定子加热方法具备:第一加热工序,在该第一加热工序中,针对被支承机构支承并且通过旋转装置对该支承机构的驱动而旋转的、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得的定子,通过具有插入配置于在该定子铁芯的轴中心空的空洞部内而对该定子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的第一加热装置从该定子的内径侧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加热工序,在该第二加热工序中,针对上述定子,通过具有朝向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该定子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的第二加热装置从该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得的定子。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的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用于对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所加热的定子及对该定子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的构造以及将该定子安装于该支承机构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系统的定子的安装时的动作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系统的定子的预热时的动作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系统的、清漆朝定子的线圈端部滴下时的动作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系统的、滴下于线圈端部的清漆的加热固化时的动作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定子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的系统的结构图。此外,图1(A)示出系统的主视图,另外,图1(B)示出系统的侧视图(根据部位的剖视图)。图2示出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图3示出用于对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所加热的定子及对该定子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的构造以及将该定子安装于该支承机构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具备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的系统是使例如三相交流马达等旋转电机所使用的定子12具有的定子线圈14浸入清漆的清漆浸入装置。以下,使本实施例的系统成为清漆浸入装置15。清漆为了确保定子线圈14的电绝缘性、耐震性、耐油性、耐化学品性、散热性等而使用。定子12是相对于作为旋转件的转子在径向外侧经由规定的气隙而对置配置的固定件,通过向定子线圈14通电产生使转子旋转的磁场。
定子12具备定子线圈14和定子铁芯16。定子铁芯16是形成为中空圆筒状的部件,且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轭部18、在轴中心空的圆柱状的空洞部20、从轭部18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即,轴中心侧)突出的齿部22。齿部22在轭部18的内周面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定子铁芯16将经绝缘涂覆的多个电磁钢板在轴向层叠而形成。
另外,定子铁芯16具有从轭部18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为山型的固定用耳部24。固定用耳部24在定子铁芯16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例如,三个)。在固定用耳部24设置有在轴向贯通的贯通孔26。定子12在制造后,通过插入于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的贯通孔26的螺栓紧固于固定对象来将其安装固定于固定对象。
定子线圈14安装于上述的定子铁芯16。具体而言,定子线圈14收纳在形成于沿周向邻接的两个齿部22之间的槽内,并且卷绕于齿部22。定子线圈14由具有导电性/热传导性的铜等金属形成。定子线圈14具有从定子铁芯16的槽内朝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14a、14b。线圈端部14a从定子铁芯16朝向轴向一侧突出,另外,线圈端部14b从定子铁芯16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此外,定子线圈14在旋转电机用于例如三相交流马达的情况下,构成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任一个,此时,作为定子线圈14的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沿周向按该顺序卷绕于齿部22。
定子加热装置10具备对通过在定子铁芯16安装定子线圈14而得的定子12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30。支承机构30是与定子12的定子铁芯16(具体而言,轭部18)的外表面接触而在该定子12的外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支承的外径把持圈。以下,将支承机构30称为外径把持圈30。
外径把持圈30配置于应被支承的定子12的定子铁芯16的外周侧的轴向两端部之间,通过朝向径向内侧(轴中心侧)突出的部位对该定子12进行支承。外径把持圈30以使定子12轴向朝向水平方向的状态对定子12进行支承。外径把持圈30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圈部32、和对定子铁芯16进行支承的夹紧部34。
圈部32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于地面的框架36旋转。在圈部32的轴中心形成有圆柱状空的空洞部38。空洞部38遍及整周上形成为收纳定子铁芯16所需的大小。具体而言,将空洞部38的径即圈部32的内径设定为比包括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的部位的外径大。另外,夹紧部34具有:从圈部32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轴中心侧)突出的突出部34a、和能够改变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径向位置的卡盘部34b。
突出部34a具有如下作用,即在周向两侧夹住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而使该定子铁芯16乃至定子12无法相对于圈部32旋转。突出部34a固定于圈部32。突出部34a构成为:以沿周向夹住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的方式由一对突起构成,并且两突起在圈部32的周向分离的位置上与固定用耳部24的形状配合地使各自的突起形成为适当的形状。
另外,卡盘部34b具有用于使定子12朝外径把持圈30的拆装变容易的作用、以及将该定子12支承于外径把持圈30的作用。卡盘部34b具有:相对于圈部32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部34b-1、和固定于圈部32的固定部34b-2。转动部34b-1是延伸为弯曲的棒状的部件,一端侧支承固定于圈部32。
转动部34b-1能够在以固定于圈部32的一端侧的支点为中心而另一端侧位于空洞部38内的比较靠径向内侧的夹紧位置(图3中“夹紧时”所示的位置)、以及其另一端侧位于空洞部38内的比较靠径向外侧的非夹紧位置(图3中“非夹紧时”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固定部34b-2具有将转动部34b-1的转动限制于上述的夹紧位置与上述的非夹紧位置之间的作用。
卡盘部34b设置于圈部32的周向两个位置。各卡盘部34b分别在上述的夹紧位置使转动部34b-1的前端与收纳于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定子12的定子铁芯16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定子12进行支承,另一方面,在上述非夹紧位置将转动部34b-1的前端与收纳于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定子12的定子铁芯16的外周面的接触消除来使该定子12的支承解除。在圈部32的周向分离设置的两个卡盘部34b同步工作。此外,在圈部32的周向分离设置的两个卡盘部34b的转动部34b-1也可以通过弹簧力等在夹紧位置与非夹紧位置之间转动。
定子加热装置10还具备:使外径把持圈30旋转的旋转马达40、和对外径把持圈30进行支承的旋转支承部件42。旋转马达40的壳体以及旋转支承部件42共同固定于框架36。旋转马达40通过来自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构成的控制器的电指令而旋转。旋转支承部件42在外径把持圈30的下方并且外周侧设置两处,且是将外径把持圈30支承为能够以该轴中心旋转的部件。旋转马达40的旋转轴经由轴承44连接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
旋转马达40的旋转经由轴承44传递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外径把持圈30被旋转支承部件42支承并且通过旋转马达40的旋转而旋转。若外径把持圈30旋转,则伴随着该旋转,该外径把持圈30所支承的定子12以轴中心为中心旋转。因此,在定子铁芯16安装了定子线圈14的定子12能够在其外径侧通过外径把持圈30支承,并且能够通过旋转马达40的旋转而旋转。
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具备清漆滴下装置50。清漆滴下装置50是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并且朝向通过旋转马达40而旋转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滴下清漆的装置。清漆滴下装置50具有与储藏了清漆的罐连通的滴下喷嘴52。清漆滴下装置50通过来自控制器的电指令利用泵等将罐内的清漆抽上来而供给于滴下喷嘴52,从而使清漆从该滴下喷嘴52滴下。
滴下喷嘴52在定子12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14a、14b分别各设置有两个。具体而言,清漆滴下装置50作为滴下喷嘴52而具有:与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用于朝向该线圈端部14a的外径侧滴下清漆的第一外径侧滴下喷嘴52a-out以及用于朝向线圈端部14a的内径侧滴下清漆的第一内径侧滴下喷嘴52a-in;与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用于朝向该线圈端部14b的外径侧滴下清漆的第二外径侧滴下喷嘴52b-out以及用于朝向该线圈端部14b的内径侧滴下清漆的第二内径侧滴下喷嘴52b-in。
各滴下喷嘴52分别能够通过移动机构54而相对于框架36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被支承的定子12的轴向)移动。移动机构54通过来自控制器的电指令来控制滴下喷嘴52的移动。移动机构54使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该滴下喷嘴52在清漆滴下时应该位于的滴下位置与清漆非滴下时应该位于的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第一以及第二外径侧滴下喷嘴52a-out、52b-out的滴下位置是:在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径向外侧的、该线圈端部14a、14b的正上方的区域内,适合于从该喷嘴末端因重力下降的清漆向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侧滴下的位置。
另外,第一以及第二内径侧滴下喷嘴52a-in,52b-in的滴下位置是:在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径向内侧(轴中心侧)的、相对于该线圈端部14a、14b的底部靠上方的区域中,适合于从该喷嘴末端因重力下降的清漆向线圈端部14a、14b的内径侧滴下的位置。
另外,各滴下喷嘴52的退避位置例如作为该喷嘴末端的位置,是从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上方区域沿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轴向外侧)偏移的位置。
此外,用于在相同的线圈端部14a滴下清漆的第一外径侧滴下喷嘴52a-out以及第一内径侧滴下喷嘴52a-in也可以通过一体化的移动机构54而同步移动。例如,此时,移动机构54在使第一外径侧滴下喷嘴52a-out以及第一内径侧滴下喷嘴52a-in从退避位置朝滴下位置移动时,使该滴下喷嘴52a-out、52a-in从退避位置下降并且其后向轴向内侧(图1右方)移动。若进行这样的移动,则第一外径侧滴下喷嘴52a-out以及第一内径侧滴下喷嘴52a-in共同到达滴下位置。此外,移动机构54在使滴下喷嘴52a-out、52a-in从滴下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动时,以与上述的移动相反的顺序进行移动。
另外,同样,用于在相同的线圈端部14b滴下清漆的第二外径侧滴下喷嘴52b-out以及第二内径侧滴下喷嘴52b-in也可以通过一体化的移动机构54而同步移动。例如,此时,移动机构54在使第二外径侧滴下喷嘴52b-out以及第二内径侧滴下喷嘴52b-in从退避位置朝滴下位置移动时,使该滴下喷嘴52b-out、52b-in从退避位置下降并且其后向轴向内侧(图1左方)移动。若进行这样的移动,则第二外径侧滴下喷嘴52b-out以及第二内径侧滴下喷嘴52b-in共同到达滴下位置。此外,移动机构54在使滴下喷嘴52b-out、52b-in从滴下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动时,以与上述的移动相反的顺序进行移动。
定子加热装置10还具备对定子12进行加热的两种加热装置60、62。加热装置60是从定子12的内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加热的装置。另外,加热装置62是从定子12的外径侧以及/或者轴向外侧对该定子12进行加热的装置。以下,将加热装置60称为第一加热装置60,另外,将加热装置62称为第二加热装置62。
第一加热装置60具有形成为圆形螺旋状的感应线圈64。感应线圈64在定子12的加热时在定子铁芯16的空洞部20内以使其圆形螺旋延伸的方向与定子12的轴向一致的方式配置。感应线圈64的外径比空洞部20的径小。感应线圈64与控制器电连接。感应线圈64在插入空洞部20时通过来自控制器的指令使流动的电流变化,从而通过电磁引导在定子铁芯16产生涡流而对定子12进行感应加热(IH)。
第一加热装置60能够通过移动机构66而相对于框架36沿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被支承的定子12的轴向)移动。移动机构66通过来自控制器的电指令对第一加热装置60的移动进行控制。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相对于框架36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感应线圈64在被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的内侧的规定位置(感应加热位置)与外侧的规定位置(退避位置)之间进退。感应线圈64能够在位于被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的内侧时对该定子12进行感应加热,另一方面,无法在位于被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的外侧时进行该定子12的感应加热。
另外,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与热风产生器(未图示)连通的热风喷嘴70。热风喷嘴70分别与定子12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14a、14b对应地设置。具体而言,第二加热装置62作为热风喷嘴70而具有:与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用于朝向线圈端部14a的周围(外表面)吹热风的热风喷嘴70a;以及与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用于朝向线圈端部14b的周围(外表面)吹热风的热风喷嘴70b。第二加热装置62根据来自控制器的指令而将在热风产生器产生的热风从设置于热风喷嘴70的末端的热风排出口朝向线圈端部14a、14b送出,从而对定子12进行热风加热。
热风喷嘴70在定子12的加热时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附近。具体而言,以使该热风喷嘴70的末端相对于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而位于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的方式配置。定子12的加热时,热风喷嘴70的末端即热风排出口朝向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
热风喷嘴70a在线圈端部14a的周围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八个)。另外,热风喷嘴70b在线圈端部14b的周围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八个)。此外,多个热风喷嘴70a也可以经由分支点与上述的热风产生器连通,另外,多个热风喷嘴70b也可以经由分支点与上述的热风产生器连通。
在热风喷嘴70a的外周侧设置有罩72a。罩72a以从外周侧包围全部热风喷嘴70a的方式形成,并以能够在定子12的加热时覆盖线圈端部14a的外表面侧的方式形成。罩72a具有覆盖线圈端部14a的径向外表面侧的圆筒部、和覆盖线圈端部14a的轴向端面侧的圆环部,并且在该圆筒部具有切口部以便能够在圆筒部内收纳线圈端部14a。
全部热风喷嘴70a构成为,将罩72a的轴向端面(圆环部)沿轴向贯通并且在罩72a的侧面(圆筒部)的内侧使其末端朝向线圈端部14a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上述角部)。罩72a在定子12加热时以从外周侧以及轴向侧覆盖线圈端部14a的方式配置,具有难以使来自热风喷嘴70a的热风向外部流失从而容易对定子12(特别是线圈端部14a)进行加热的功能。
另外,同样,在热风喷嘴70b的外周侧设置有罩72b。罩72b以从外周侧包围全部热风喷嘴70b的方式形成,并形成为能够在定子12加热时覆盖线圈端部14b的外表面侧。罩72b具有:覆盖线圈端部14b的径向外表面侧的圆筒部、和覆盖线圈端部14b的轴向端面侧的圆环部。
全部热风喷嘴70b构成为,将罩72b的轴向端面(圆环部)在轴向贯通并且在罩72b的侧面(圆筒部)的内侧使其末端朝向线圈端部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上述角部)。罩72b以在定子12的加热时从外周侧以及轴向侧覆盖线圈端部14b的方式配置,具有难以使来自热风喷嘴70b的热风向外部流失从而容易对定子12(特别是线圈端部14b)进行加热的功能。
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以及罩72a被支承为经由连杆部74能够相对于框架36转动并且移动。在连杆部74的一端侧安装有热风喷嘴70a以及罩72a,连杆部74的另一端侧被支承固定于框架36。热风喷嘴70a、罩72a以及连杆部74通过移动机构76而能够相对于框架36以支点C中心转动并且能够沿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被支承的定子12的轴向)移动。支点C的轴向与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轴向相同。移动机构76通过来自控制器的电指令控制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的移动。
移动机构76使连杆部74相对于框架36转动并且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热风喷嘴70a(包括设置于末端的热风排出口。)在朝线圈端部14a的外表面吹热风时应该位于的热风加热位置与不吹热风时应该位于的退避位置(图1(A)中虚线所示的区域)之间进退。该热风加热位置是全部热风喷嘴70a的末端相对于线圈端部14a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位于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的位置。另外,该退避位置是例如相对于上述的热风加热位置向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偏移的位置。
例如,移动机构76在使热风喷嘴70a从退避位置朝热风加热位置移动时,使连杆部74从退避位置转动并且其后向水平方向(图1右方)移动。若进行这样的转动以及移动,则热风喷嘴70a到达热风加热位置。另外,移动机构76在使热风喷嘴70a从热风加热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动时,以与上述的转动以及移动相反的顺序进行转动以及移动。
此外,基于移动机构76的连杆部74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量小时或这样的移动完全没有时,需要在罩72a设置上述切口部,但在基于移动机构76的连杆部74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量大时或存在这样的移动时,也可以不在罩72a设置上述切口部。但是,若存在该切口部,则不需要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以及罩72a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缩短装置整体轴向的宽度。
另外,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以及罩72b一体安装于上述第一加热装置60。热风喷嘴70b以及罩72b通过上述的移动机构66,能够与第一加热装置60共同地相对于框架36沿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被支承的定子12的轴向)移动。移动机构66在通过来自控制器的电指令控制第一加热装置60的移动时同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的移动。
移动机构6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相对于框架36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该热风喷嘴70b(包括设置于末端的热风排出口)在朝线圈端部14b的外表面吹热风时应该位于的热风加热位置与在不吹热风时应该位于的退避位置之间进退。该热风加热位置是全部热风喷嘴70b的末端相对于线圈端部14b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而位于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的位置。另外,该退避位置是相对于例如上述的热风加热位置向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偏移的位置。
在热风喷嘴70位于退避位置时,不对线圈端部14a、14b吹热风,因此未进行定子12的加热。另一方面,在热风喷嘴70位于热风加热位置时,对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吹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因此将定子12加热。
此外,清漆浸入装置15的、外径把持圈30、清漆滴下装置50、第一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0、62、以及框架36设置于一个箱体的内部。
接下来,参照图4~图7,对基于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的清漆朝定子线圈14的浸入方法进行说明。图4示出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的定子12安装时的动作图。图5示出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的被支承的定子12预热时的动作图。图6示出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的、清漆朝被支承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滴下时的动作图。另外,图7示出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的、滴下于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的加热固化时的动作图。此外,图4(A)、图5(A)、图6(A)、以及图7(A)示出主视图,另外,图4(B)、图5(B)、图6(B)以及图7(B)示出侧视图(根据部位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为了使清漆浸入定子12具有的定子线圈14而按顺序实施以下工序,即:(1)通过外径把持圈30在外径侧支承定子12的定子安装工序;(2)通过定子加热装置10对被支承的定子12进行预热的预热工序;(3)从清漆滴下装置50向被预热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滴下清漆的清漆滴下工序;以及(4)通过定子加热装置10对滴下于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进行加热固化的加热固化工序。
在定子安装工序中,清漆浸入装置15首先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位于退避位置,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位于退避位置,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位于退避位置。而且,在使外径把持圈30的卡盘部34b的转动部34b-1转动至非夹紧位置后,作为工件的定子12在以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在周向被一对突出部34a夹持的方式从轴向外侧(图4(B)左侧)设置于该外径把持圈30后,使转动部34b-1转动至夹紧位置。
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对于收纳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定子12而言,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被一对突出部34a沿周向夹持,并且定子铁芯16的外周面与转动部34b-1的前端接触而被支承,从而通过该外径把持圈30在定子12的外径侧被支承。
若在上述定子安装工序中通过外径把持圈30在外径侧对定子12进行支承,则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接下来实施预热工序。在预热工序中,首先,如图5所示那样,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位于退避位置,保持该状态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感应加热位置或者热风加热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热风加热位置移动,并且使旋转马达40旋转。
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在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内插入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并且在其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具体而言,相对于该线圈端部14a、14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靠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以使其末端朝向线圈端部14a、14b的上述角部的状态配置。另外,若旋转马达40旋转,则对定子12进行支承的外径把持圈30被旋转支承部件42支承并且相对于框架36旋转,因此定子12也相对于框架36旋转。
另外,在预热工序中,接下来,向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供给电流,并且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产生器工作。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被感应线圈64感应加热,并且,通过对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上述角部)直接吹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或通过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使罩72a、72b内的空间温度上升对该定子12(主要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热风加热。此外,在预热工序中,在同时或大致相同的时机进行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与基于热风喷嘴70的热风加热,在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12的加热方面有效。
此时,定子铁芯16的电阻比定子线圈14的电阻大,因此定子铁芯16的温度相比定子线圈14的温度容易变高。特别是,定子铁芯16与收纳于槽内的定子线圈14的温度差显著。于是,基于第一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0、62的加热的开始后,在定子铁芯16的温度达到极限温度附近的情况下,通过使基于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停止或使该感应加热的输出变小,以后利用定子铁芯16与定子线圈14的温度差对定子线圈14进行加热。
此外,即使基于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加热停止或该感应加热的输出变小,第二加热装置62也可以继续进行热风加热以便不使线圈端部14a、14b变凉,并以使定子12整体成为均匀的温度的方式进行加热。
根据这样的预热的顺序,通过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迅速对定子铁芯16进行加热后,利用槽内的定子线圈14与该槽周边的定子铁芯16的温度差对该槽内的定子线圈14进行加热,因此能够高效迅速地对槽内的定子线圈14进行加热。
若进行上述的定子12的预热,则其后清漆滴下至该定子12的定子线圈14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附着于该定子线圈14的清漆的粘性,作为其结果,能够促进清漆朝定子线圈14的浸透。
若在上述预热工序中将定子12预热,则接下来,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实施清漆滴下工序。在清漆滴下工序中,首先,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其后,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朝滴下位置移动。
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从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的内侧朝外侧退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从该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附近朝退避,并且各滴下喷嘴52分别配置于该线圈端部14a、14b的上方的滴下位置。
另外,在清漆滴下工序中,接下来,使泵等工作而使罐内的清漆朝向滴下喷嘴52供给。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清漆从滴下喷嘴52朝向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滴下。此时,定子12由于外径把持圈30的旋转而相对于框架36旋转,因此清漆的滴下遍及线圈端部14a、14b的整周上均衡地进行。另外此时,定子12在预热工序中被预热,因此滴下至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容易浸透于定子线圈14。
若在上述清漆滴下工序中清漆滴下至定子线圈14的线圈端部14a、14b,则接下来,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实施加热固化工序。在加热固化工序中,首先,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其后,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感应加热位置或者热风加热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热风加热位置移动。
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各滴下喷嘴52分别从线圈端部14a、14b的上方的滴下位置退避,并且在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内插入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并且在该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具体而言,相对于该线圈端部14a、14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靠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以使其末端的热风排出口朝向线圈端部14a、14b的上述角部的状态配置。
另外,在加热固化工序中,接下来,对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供给电流,并且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产生器工作。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通过感应线圈64被感应加热,并且通过对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上述角部)直接吹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或通过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使罩72a、72b内的空间温度上升由此对该定子12(主要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热风加热。此外,在加热固化工序中,在同时或大致相同的时机进行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和基于热风喷嘴70的热风加热,在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12的加热方面有效。
此处,清漆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状态下粘性低,因此若吹较强的热风,则清漆从定子线圈14飞散。于是,也可以在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胶状化而其粘性变高之前,仅通过基于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对定子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清漆胶状化后,通过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70b将热风吹向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而促进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的加热。
根据这样的加热顺序,在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胶状化之前,通过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对定子12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该清漆胶状化后,通过基于热风喷嘴70a、70b的热风加热对定子12进行加热,因此不会使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飞散而能够迅速加热定子12。
若进行上述的定子12的加热,则将滴下至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加热并固化。
如在上述加热固化工序中将滴下至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加热固化,则接下来,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退避位置移动。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位于退避位置,保持该状态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朝退避位置退避。
另外,从这样的状况使外径把持圈30的卡盘部34b的转动部34b-1转动至非夹紧位置。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将转动部34b-1的前端与收纳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定子12的定子铁芯16的外周面的接触消除,因此将在定子12的外径侧的支承解除。此时,能够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取出浸入清漆的定子12。此外,该定子12的取出适于在该定子12冷却后的时机进行。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中,通过圈部32相对于固定于地面的框架36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外径把持圈30在定子12的外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支承,并且通过旋转马达40的旋转使该定子12一边旋转,一边使该被支承的定子12在清漆滴下前被预热,其后,使清漆滴下至该被预热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而且能够使滴下至该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加热固化。
即,在使清漆浸入定子线圈14时,能够使定子12被相同的外径把持圈30支承并旋转并且实施必要的预热工序→清漆滴下工序→加热固化工序的一系列的工序。此外,该一系列的工序中,通过移动机构54适当地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滴下喷嘴52进退,并且通过移动机构66、7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进退。该点上,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相同位置实施包括用于在定子12的定子线圈14使清漆浸入的清漆滴下以及加热的全部的工序,因此不需要设置连接各工序间的输送机构,能够实现设备的简单化/省空间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以及清漆浸入装置15中,在轴中心形成了空洞部20的定子12没有在该空洞部20侧(内径侧)被支承,而是在其外径侧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且在定子铁芯16的轴向两端面之间(即,定子铁芯1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与轴向另一侧的端面之间)被支承。在这样的构造中,在支承定子12的方面,不需要在定子12的内径侧的空洞部20内配置支承部件、支承机构。该点上,在定子12的加热时能够在定子铁芯16的内径侧的空洞部20内插入配置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因此能够从该定子12的内径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
另外,定子12的内周面(具体而言,齿部22的前端面)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为经由规定的气隙而对置的无凹凸的面形状。另外,感应线圈64在定子铁芯16的空洞部20内以其圆形螺旋的延伸方向与定子12的轴向一致的方式配置。该点上,在定子12的加热时在定子铁芯16的内径侧的空洞部20内插入配置感应线圈64的方面,能够使该感应线圈64与定子铁芯16的内周面之间在径向上空的缝隙遍及整周上均匀并且尽可能狭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从在定子铁芯16(即,轭部18)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用耳部24所存在的定子12的外径侧进行定子12的感应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要的加热时间缩短或使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另外,定子12在朝向形成于轭部18的内周面的轴中心侧突出的齿部22之间的槽内收纳有定子线圈14。在将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定子12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产生于定子铁芯16的热传递至槽内的定子线圈14从而将该定子线圈14加热。该点上,如本实施例那样,对于从定子12的内径侧进行使用了感应线圈64的定子12的感应加热的构造而言,感应线圈64与定子铁芯16接近配置,因此易于将定子线圈14加热。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从外径侧进行定子12的感应加热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线圈14的加热。另外,与仅通过来自定子12的外表面侧的热风加热进行定子12的加热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线圈14的加热。
此处,在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时,定子铁芯16侧的热首先传递至定子线圈14的槽内部位,其后,通过该定子线圈14本身而达到线圈端部14a、14b,从而完成定子线圈14整体的加热。另一方面,从定子铁芯16的轴向两端部向轴向突出的定子线圈14的线圈端部14a、14b未收纳于定子铁芯16的槽,暴露于外部空气中,因此这样将到达线圈端部14a、14b的热易于向外部空气释放。
与此相对,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具备在定子12的加热时配置于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的第二加热装置62。该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从前端的热风排出口对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吹热风的热风喷嘴70。该点上,在定子12的加热时在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配置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而能够对线圈端部14a、14b进行热风加热,因此能够从该定子12的周围(外表面)侧加热定子12。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用了热风喷嘴70的定子12的热风加热,能够防止通过使用了感应线圈64的定子12的感应加热而传递至线圈端部14a、14b的热向外部空气释放,并且能够促进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加热。
另外,上述的热风喷嘴70与定子12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14a、14b分别对应,在各线圈端部14a、14b的周围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该点上,减少线圈端部14a、14b的加热不均从而能够对线圈端部14a、14b整体均匀地进行加热。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基于热风喷嘴70的热风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或能够使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另外,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通过设置于热风喷嘴70的外周侧而从外周侧包围该热风喷嘴70并且从外表面侧覆盖线圈端部14a、14b的罩72。该点上,由于罩72的存在,能够使在定子12的加热时来自热风喷嘴70b的热风难以向外部流失。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基于热风喷嘴70的定子12的热风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或使在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能够从定子12的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双方进行定子12的加热,因此与仅从其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任一方进行定子12的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定子12整体。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缩短在进行定子12的预热时的加热时间以及进行清漆的加热固化时的加热时间,因此能够提高制造定子12的生产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中,在定子12的加热时该定子12相对于框架36旋转。此时,定子12相对于对定子铁芯16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64、以及对线圈端部14a、14b吹热风的热风喷嘴70旋转。该点上,减少定子12的加热不均从而能够均匀地加热定子12整体。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12的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或使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外径把持圈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支承机构”,热风加热位置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工作位置”,移动机构6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一移动机构”,移动机构7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二移动机构”,热风喷嘴70a的热风排出口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一热风排出口”,热风喷嘴70b的热风排出口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二热风排出口”。
然而,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定子12的预热工序、清漆滴下工序以及加热固化工序的任一工序中,均使作为工件的定子12相对于框架36旋转。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至少在清漆滴下工序中使定子12相对于框架36旋转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清漆滴下工序中将清漆滴下装置50的滴下喷嘴52配置于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双方。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将该滴下喷嘴52仅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侧上方,另外,也可以仅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的内径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滴下喷嘴52能够相对于框架36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在仅在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侧上方配置滴下喷嘴52的变形例中,可以使该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也可以使该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固定而无法沿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感应线圈64以及热风喷嘴70b相对于框架36能够沿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双方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相对于框架36能够转动并且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热风喷嘴70a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共用的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的双方相对于框架36能够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分别独立而能够相对于框架36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定子加热装置10用于清漆浸入装置15,为了清漆向定子线圈14的浸入进行基于定子加热装置10的定子12的加热。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清漆浸入以外的目的对定子12进行加热。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外径把持圈30在定子12的外径侧把持并支承定子12。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在定子12的内径侧把持并支承定子12。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在具备在轴中心空的圆柱状的空洞部20的、相对于转子在径向外侧经由规定的气隙对置配置的定子12的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中应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具备在轴中心空的圆柱状的空洞部的定子,也可以在该定子相对于转子在径向内侧经由规定的气隙而对置配置的外转子型的旋转电机中应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在与热风产生器连通的前端设置了热风排出口的热风喷嘴70,从该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朝向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排出热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第二加热装置62至少具有排出热风的热风排出口即可,例如,也可以具有设置于部件的将热风排出的孔。
图8示出作为这样的变形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对与上述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略其说明。本变形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0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中,取代第二加热装置62,通过使用从定子12的外径侧以及/或者轴向外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102来实现。
第二加热装置102具有经由配管通路104与热风产生器(未图示)连通的热风排出口106。热风排出口106是在圆板108的轴中心空的孔,且在定子12的加热时位于定子12的轴向外侧而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附近。热风排出口106分别与定子12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14a、14b对应地设置。
具体而言,第二加热装置102作为热风排出口106而具有:与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用于从配管通路104a朝向线圈端部14a的周围(外表面)吹热风的热风排出口106a;以及与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用于从配管通路104b朝向线圈端部14b的周围(外表面)吹热风的热风排出口106b。第二加热装置102通过来自控制器的指令将热风产生器中产生的热风从热风排出口106朝向线圈端部14a、14b送出从而对定子12进行热风加热。
在圆板108安装有圆筒状的罩110。罩110形成为在定子12的加热时能够覆盖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侧。罩110在定子12的加热时以从外周侧覆盖线圈端部14a、14b的方式配置,从而难以使来自热风排出口106a、106b的热风向外部流失而具有容易对定子12(特别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加热的功能。作为罩110,具有与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罩110a和与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罩110b。从热风排出口106排出的热风滞留在罩110内而对定子12(特别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加热。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能够使用第一加热装置60从定子12的内径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并且使用第二加热装置102从定子12的外表面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因此与仅从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任一方进行定子12的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定子12整体。
此外,涉及以上的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以下内容。
[1]一种定子加热装置(10、100),具备:支承机构(30),其支承通过在定子铁芯(16)安装定子线圈(14)而形成的定子(12),并且通过被旋转装置(40)驱动而使该定子(12)旋转;第一加热装置(60),其具有插入配置于在被上述支承机构(30)支承的上述定子(12)的上述定子铁芯(16)的轴中心是空的空洞部(20)内而对该定子(12)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64),从该定子(12)的内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102),其具有朝向被上述支承机构(30)支承的上述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该定子(12)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70、106),从该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侧对该定子(12)进行加热,上述定子加热装置通过上述第一加热装置(60)和上述第二加热装置(62、102)对上述定子(12)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1]记载的结构,能够从定子的内径侧以及外径侧双方进行定子的加热,因此与仅从其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任一方进行定子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在定子铁芯安装了定子线圈的定子整体。
[2]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基础上,通过上述第一加热装置(60)从定子(12)的内径侧对上述定子(12)进行加热,并且通过上述第二加热装置(62、102)从上述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2]记载的结构,能够同时进行从定子的内径侧的加热与从外径侧的加热,因此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的加热。
[3]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或者[2]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基础上,具备:第一移动机构(66),其使上述第一加热装置(60)在上述空洞部(20)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进退;和第二移动机构(76),其使上述第二加热装置(62、102)在上述线圈端部(14a、14b)附近的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根据上述[3]记载的结构,能够通过第一移动机构使第一加热装置进退,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移动机构使第二加热装置进退,因此能够在相同位置实施定子的加热。
[4]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3]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基础上,上述第二加热装置(62、102)作为上述热风排出口(70、106)而具有:与从上述定子铁芯(16)朝向轴向一侧突出的上述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第一热风排出口(70a、106a);和从上述定子铁芯(16)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上述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第二热风排出口(70b、106b),上述第一热风排出口(70a、106a)通过上述第二移动机构(76)在该线圈端部(14a)附近的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退,上述第二热风排出口(70b、106b)一体安装于上述第一加热装置(60),通过上述第一移动机构(66)与该第一加热装置(60)一体在该线圈端部(14b)附近的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根据上述[4]记载的结构,能够对定子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分别进行热风加热。
[5]定子加热装置(1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4]的任一项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的基础上,上述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在末端设置有上述热风排出口的热风喷嘴(70)、和设置于上述热风喷嘴(70)的外周侧并在上述定子(12)的加热时以覆盖上述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侧的方式配置的罩(72a、72b),上述热风喷嘴(70)构成为,在上述定子(12)的加热时在上述罩(72a、72b)的内侧,热风喷嘴(70)的末端朝向上述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
根据上述[5]记载的结构,能够朝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外表面直接吹来自热风喷嘴的热风,并且由罩覆盖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从而使来自热风喷嘴的热风难以向外部流失而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的热风加热。
[6]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5]的任一项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基础上,上述支承机构(30)在该定子(12)的外径侧把持并支承上述定子(12)。
根据上述[6]记载的结构,在支承定子方面,不需要在定子的内径侧的空洞部内配置支承部件、支承机构,因此能够在该空洞部内配置第一加热装置,从而能够从定子的内径侧加热定子。
[7]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6]的任一项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基础上,上述支承机构(30)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16)的外周侧的轴向两端面之间。
[8]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7]的任一项记载的定子加热装置(10、100)的基础上,上述支承机构(30)通过两端夹持设置于上述定子铁芯(16)的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用耳部(24)从而支承上述定子(12)。
[9]一种定子加热方法,具备:第一加热工序,在该工序中,针对被支承机构(30)支承并且通过旋转装置(40)对该支承机构(30)的驱动而旋转的、在定子铁芯(16)安装有定子线圈(14)而形成的定子(12)插入配置于在该定子铁芯(16)的轴中心空的空洞部(20)内而对该定子(12)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64)的第一加热装置(60)从该定子(12)的内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加热;第二加热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具有朝向该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该定子(12)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70、106)的第二加热装置(62、102)从该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侧对上述定子(12)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9]记载的结构,能够从定子的内径侧以及外径侧双方进行定子的加热,因此与仅从其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任一方进行定子的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在定子铁芯安装了定子线圈的定子整体。
[10]定子加热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9]记载的定子加热方法的基础上,上述定子(12)通过被上述支承机构(30)在该定子(12)的外径侧把持而被支承,并且通过上述旋转装置(40)对该支承机构(30)的驱动而旋转。
根据上述[10]记载的结构,在对定子进行支承的方面,不需要在定子的内径侧的空洞部内设置支承部件、支承机构,因此能够在该空洞部内配置第一加热装置,从而能够从该定子的内径侧加热定子。
此外,本国际申请基于2013年(平成25年)8月2日所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61816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该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61816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0…定子加热装置;12…定子;14…定子线圈;14a、14b…线圈端部;15…清漆浸入装置;16…定子铁芯;20…空洞部;24…固定用耳部;30…支承机构(外径把持圈);32…圈部;34…夹紧部;36…框架;40…旋转马达;60…第一加热装置;62、102…第二加热装置;64…感应线圈;66、76…移动机构;70…热风喷嘴;72…罩;106…热风排出口。

Claims (10)

1.一种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机构,其支承通过在定子铁芯安装定子线圈而形成的定子,并且,所述支承机构通过被旋转装置驱动而使所述定子旋转;
第一加热装置,其具有插入配置于在被所述支承机构支承的所述定子的所述定子铁芯的轴中心是空的空洞部内而对所述定子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从所述定子的内径侧对所述定子进行加热;以及
第二加热装置,其具有朝向被所述支承机构支承的所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所述定子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从所述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对所述定子进行加热,
所述定子加热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对所述定子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从所述定子的内径侧对所述定子进行加热,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从所述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对所述定子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空洞部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进退;和
第二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所述线圈端部附近的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具有作为所述热风排出口的第一热风排出口和第二热风排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热风排出口与从所述定子铁芯朝向轴向一方侧突出的所述线圈端部对应,所述第二热风排出口与从所述定子铁芯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所述线圈端部对应,
所述第一热风排出口通过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而在所述线圈端部附近的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所述第二热风排出口一体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而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一体地在所述线圈端部附近的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具有:热风喷嘴,所述热风喷嘴在末端设置有所述热风排出口;和罩,所述罩设置于所述热风喷嘴的外周侧,并且配置成在所述定子的加热时覆盖所述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
所述热风喷嘴构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加热时,在所述罩的内侧,所述热风喷嘴的末端朝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在所述定子的外径侧把持并支承所述定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侧的轴向两端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通过两端夹持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用耳部从而支承所述定子。
9.一种定子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加热工序,在所述第一加热工序中,针对被支承机构支承并且通过旋转装置对所述支承机构的驱动而旋转的、在定子铁芯安装有定子线圈而形成的定子,通过具有插入配置于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中心是空的空洞部内而对所述定子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的第一加热装置从所述定子的内径侧进行加热;以及
第二加热工序,在所述第二加热工序中,针对所述定子,通过具有朝向所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外表面吹热风而对所述定子进行热风加热的热风排出口的第二加热装置从所述线圈端部的外表面侧进行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通过被所述支承机构在所述定子的外径侧把持而被支承,并且通过所述旋转装置对所述支承机构的驱动而旋转。
CN201480037615.XA 2013-08-02 2014-07-30 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Active CN1053593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1816 2013-08-02
JP2013161816 2013-08-02
PCT/JP2014/070008 WO2015016239A1 (ja) 2013-08-02 2014-07-30 ステータ加熱装置及びステータ加熱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9394A true CN105359394A (zh) 2016-02-24
CN105359394B CN105359394B (zh) 2018-03-16

Family

ID=52431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7615.XA Active CN105359394B (zh) 2013-08-02 2014-07-30 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8951B2 (zh)
JP (1) JP6119860B2 (zh)
CN (1) CN105359394B (zh)
DE (1) DE112014002790T5 (zh)
WO (1) WO201501623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1379A (zh) * 2015-11-03 2016-03-30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一种微小型螺绕环式电加热片
CN107489656A (zh) * 2017-09-28 2017-12-19 黄文佳 一种自加热轴流水泵
CN109995206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电枢的液体填充料浸渍后密封固化的工艺装备和方法
CN110574263A (zh) * 2017-02-28 2019-12-13 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装置
CN110603721A (zh) * 2017-02-28 2019-12-20 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方法
CN111492567A (zh) * 2017-12-22 2020-08-04 泰科诺菲尔马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马达的部件的浸渍设备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13928A (ja) * 2015-04-30 2016-12-1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ワニス供給路を有する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DE202016106364U1 (de) 2016-04-26 2016-11-29 Gottlob Thumm Gmbh Imprägnieranlage mit einer Reinigungsvorrichtung
US11665790B2 (en) * 2016-12-22 2023-05-30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duction burner element having a plurality of single piece frames
JP2019106756A (ja) * 2017-12-08 2019-06-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7047798B2 (ja) * 2019-03-05 202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合金薄帯片の製造方法
KR20220040088A (ko) * 2020-09-23 2022-03-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헤어핀 권선 타입 고정자의 바니시 함침 장치
CN115847007B (zh) * 2023-02-16 2023-05-16 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热套设备及其热套工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3252A (ja) * 1982-03-24 1983-09-28 Toshiba Corp 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200508695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Aisin Aw Co Ltd ステータ保持装置
CN1641976A (zh) * 2004-01-13 2005-07-20 宫电高周波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线圈加热方法及加热装置
JP2007097238A (ja) * 2005-09-27 2007-04-12 Oet:Kk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01627526A (zh) * 2007-02-08 2010-0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的加热方法及加热装置
JP2011097790A (ja) * 2009-10-30 2011-05-12 Aisin Aw Co Ltd 加熱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3404A (en) * 1937-07-13 1939-12-12 Gen Electric Hysteresis torque motor
US3527662A (en) * 1969-10-01 1970-09-08 Gen Electric Impregnation of electrical coils using resistance heating and temperature sensing means
US3874073A (en) * 1972-01-06 1975-04-01 Gen Electri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US4559698A (en) * 1983-12-21 1985-12-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treating a loose wound core,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oose wound cor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pparatus
JPH07274452A (ja) * 1994-03-25 1995-10-20 Toshiba Chem Corp 固定子コイルの絶縁ワニス滴下含浸方法
JPH09181440A (ja) 1995-12-26 1997-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田付け部品の離脱方法及び離脱装置
JP3620449B2 (ja) 2001-01-12 2005-02-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コイル端部短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814217B2 (ja) * 2002-04-03 2006-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用成形金型
JP3962669B2 (ja) * 2002-10-08 2007-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移動装置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DE102004050999A1 (de) * 2003-10-30 2005-06-0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EC-Motor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olchen
JP4109223B2 (ja) 2004-06-18 2008-07-0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ステータのワニス含浸方法
JP2007166712A (ja) * 2005-12-09 2007-06-28 Toyota Motor Corp ワニス処理方法およびワニス処理装置
JP4887990B2 (ja) * 2006-09-13 2012-0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固定子加熱方法
JP2008092733A (ja) 2006-10-04 2008-04-17 Hitachi Chem Co Ltd 回転電機巻線の加熱法及びこの加熱法を行う処理装置
EP2280472B1 (en) 2008-05-23 2016-01-06 Honda Motor Co., Ltd. Equipment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JP5462521B2 (ja) 2009-05-07 2014-04-02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誘導加熱装置及び電気絶縁処理システム
JP5327162B2 (ja) 2010-08-0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5435118B2 (ja) 2012-12-25 2014-03-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3252A (ja) * 1982-03-24 1983-09-28 Toshiba Corp 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200508695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Aisin Aw Co Ltd ステータ保持装置
CN1641976A (zh) * 2004-01-13 2005-07-20 宫电高周波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线圈加热方法及加热装置
JP2007097238A (ja) * 2005-09-27 2007-04-12 Oet:Kk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01627526A (zh) * 2007-02-08 2010-0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的加热方法及加热装置
JP2011097790A (ja) * 2009-10-30 2011-05-12 Aisin Aw Co Ltd 加熱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1379A (zh) * 2015-11-03 2016-03-30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一种微小型螺绕环式电加热片
CN110574263A (zh) * 2017-02-28 2019-12-13 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装置
CN110603721A (zh) * 2017-02-28 2019-12-20 铜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方法
CN110574263B (zh) * 2017-02-28 2021-07-30 格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装置
CN110603721B (zh) * 2017-02-28 2022-01-04 格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滴流浸渍电机的定子或电枢的方法
US11404947B2 (en) 2017-02-28 2022-08-02 Gehring E-Tech Gmbh Device for the trickle impregnation of a stator or armature of an electric machine
US11611270B2 (en) 2017-02-28 2023-03-21 Gehring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Method for trickle impregnation of the stator or armature of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7489656A (zh) * 2017-09-28 2017-12-19 黄文佳 一种自加热轴流水泵
CN111492567A (zh) * 2017-12-22 2020-08-04 泰科诺菲尔马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马达的部件的浸渍设备和方法
CN111492567B (zh) * 2017-12-22 2022-09-27 泰科诺菲尔马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马达的部件的浸渍设备和方法
CN109995206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电枢的液体填充料浸渍后密封固化的工艺装备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9860B2 (ja) 2017-04-26
US10468951B2 (en) 2019-11-05
CN105359394B (zh) 2018-03-16
DE112014002790T5 (de) 2016-03-17
US20160254734A1 (en) 2016-09-01
WO2015016239A1 (ja) 2015-02-05
JPWO2015016239A1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9394A (zh) 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
CN105284037A (zh) 清漆浸渍装置以及清漆浸渍方法
CN105960747A (zh) 旋转电机定子
CN111492567B (zh) 用于电动马达的部件的浸渍设备和方法
CN110690799A (zh) 一种电机绕组通电加热旋转浸漆设备及其浸漆工艺
JP2015046246A (ja) ステータワーク加熱装置、ステータワーク加熱方法及びステータコイル製造方法
KR100961029B1 (ko) 회전 전기 기기 제조 장치 및 회전 전기 기기 제조 방법
JP6221574B2 (ja) ワニス含浸装置及びワニス含浸方法
JP4356406B2 (ja) 回転電機巻線コイルの加熱処理装置
JP2017080880A (ja) 複数の機能要素を加熱するための装置
JP2008092733A (ja) 回転電機巻線の加熱法及びこの加熱法を行う処理装置
KR101510814B1 (ko) 흑연 소재의 탕도 샤프트를 이용한 회전자용 원심 주조 금형
CN104410230A (zh) 一种机壳压入轴承全自动设备及其方法
WO2015012726A3 (ru) Способ сушки обмотк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машины
CN220291762U (zh) 电机定子引出线固定装置和电机
JP4492303B2 (ja) 樹脂含浸装置
CN111093299B (zh) 用于加热旋转电机的活跃部件的感应器
Thurman Trickle impregnation of small motors
EP4054063A1 (en) Method of preheating motor stator
CN211630434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JP2017112745A (ja) フレームレス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00311780A (ja) 加熱方法
KR20210107638A (ko) 경화성 수지 및 이로써 전기 물품을 절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4518620A (zh) 一种电机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