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084B - 电梯用轿厢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轿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3084B
CN105143084B CN201380076009.4A CN201380076009A CN105143084B CN 105143084 B CN105143084 B CN 105143084B CN 201380076009 A CN201380076009 A CN 201380076009A CN 105143084 B CN105143084 B CN 1051430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mentioned
frame
antihunting device
car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0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3084A (zh
Inventor
久惠宏
久惠一宏
松本壮史
渡边诚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3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3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0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6Attenuation system for shocks, vibrations, imbalance, e.g. passengers on the same side
    • B66B11/0266Passive systems
    • B66B11/0273Passive systems acting between car and suppor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电梯用轿厢(1)具备轿厢底装置(7),该轿厢底装置(7)具有轿厢底面板(11)、防振装置(12)以及轿厢底支承架(13)。轿厢底面板(11)具有:面板主体(21);框架结构体,该框架结构体包括包围面板主体(21)的外周部的面板框架(22);以及面板上板(23)和面板下板(24),该面板上板(23)和面板下板(24)分别覆盖面板主体(21)和面板框架(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防振装置(12)利用上表面承托框架结构体。轿厢底支承架(13)经由防振装置(12)支承轿厢底面板(11)。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

Description

电梯用轿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由防振装置利用轿厢底支承架支承轿厢底面板的电梯用轿厢。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这样的电梯的轿厢底结构:为了实现轿厢底的轻量化,使用蜂窝结构体作为轿厢底的强度部件,使轿厢底经由配置在轿厢底的下部的防振橡胶支承在轿厢架的下架上(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63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轿厢底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包含蜂窝结构体的轿厢底的下表面与轿厢架的下架的上表面之间安插有防振橡胶,因此,轿厢底与轿厢架的下架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导致轿厢底结构整体的厚度变大。由此,必须加深井道的比最下层靠下方的底坑。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梯用轿厢,该电梯用轿厢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抑制传递至轿厢底面板的振动,能够减小轿厢底装置整体的厚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轿厢具备:轿厢底面板,其具有面板主体、框架结构体、面板上板和面板下板,框架结构体包括包围面板主体的外周部的面板框架,面板上板和面板下板分别覆盖面板主体和面板框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防振装置,其利用上表面承托框架结构体;以及轿厢底支承架,其经由防振装置支承上述轿厢底面板,防振装置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用轿厢,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使防振装置的一部分配置于轿厢底面板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减小轿厢底装置的厚度。另外,还能够利用防振装置抑制从轿厢底支承架传递至轿厢底面板的振动。此外,能够将面板主体形成为蜂窝结构体,还能够实现轿厢底面板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轿厢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底面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轿厢底面板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防振装置被安装于轿厢底支承架的支承面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防振装置在平常运转时被压缩时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防振装置在紧急停止时被压缩时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轿厢底面板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轿厢底面板的俯视图。
图13是沿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另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另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轿厢的立体图。在图中,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电梯用轿厢)1具有:轿厢架2,其由主绳索(例如,绳索或带等)悬挂;和轿厢主体3,其被支承在轿厢架2上。
轿厢架2具有:下架4,其从下方支承轿厢主体3;上架5,其配置在轿厢主体3的上方;以及一对纵架6,其将下架4和上架5各自的两端部之间连接起来。在该示例中,在与轿厢1的进深方向垂直的平面上配置有轿厢架2。
轿厢主体3具有:轿厢底装置7,其载置于下架4上;和轿厢室8,其设置于轿厢底装置7上。在轿厢室8设有轿厢出入口10,其利用轿厢的门9进行开闭。乘客可以通过轿厢出入口10进出轿厢室8内。轿厢出入口10的横宽方向与轿厢1的宽度方向一致。另外,在图1中,轿厢1的宽度方向被表示为X方向,轿厢1的进深方向被表示为Y方向,轿厢1的升降方向(上下方向)被表示为Z方向。
轿厢底装置7具有:轿厢底面板11,其被水平地配置;多个防振装置12,其承托轿厢底面板11;以及轿厢底支承架13,其被固定于下架4上,并经由各防振装置12支承轿厢底面板11。
轿厢底支承架13具有截面L字状的一对角钢14,所述一对角钢14分别向轿厢1的进深方向(Y方向)延伸。一对角钢14在轿厢1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互相分离地配置。在该示例中,在各角钢14上分别载置有2个防振装置12,共计4个防振装置12被设置于轿厢底支承架13上。载置于共用的角钢14上的各防振装置12在轿厢1的进深方向上互相分离地配置。
在此,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底面板11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另外,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轿厢底面板11具有:面板主体21,其是具有矩形状的外形的铝制蜂窝结构体;面板框架22,其包围面板主体21的外周部;矩形状的面板上板23,其覆盖面板主体21和面板框架22各自的上表面,并且粘贴于面板主体21和面板框架22;以及矩形状的面板下板24,其覆盖面板主体21和面板框架22各自的下表面,并且粘贴于面板主体21和面板框架22。
面板框架22形成为比面板主体21强度高的框架结构体。另外,面板框架22由分别沿面板主体21的外周部配置的2根纵框架构件25和2根横框架构件26(多个框架构件25、26)构成。各纵框架构件25沿着轿厢1的进深方向(Y方向)配置,各横框架构件26沿着轿厢1的宽度方向(X方向)配置。通过将纵框架构件25和横框架构件26的端部彼此接合,由此面板框架22形成为矩形外框状。
各纵框架构件25形成为向轿厢1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截面为矩形状的中空部件(管状部件)。各横框架构件26形成为向轿厢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截面为矩形状的中空部件(管状部件)。另外,在该示例中,各纵框架构件25和各横框架构件26分别形成为铝制的挤压成型件。
另外,各纵框架构件25形成为载置于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的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承托共用的纵框架构件25的2个防振装置12被配置于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中的、避开两端部的位置。各纵框架构件25各自的下表面上,与各防振装置12的位置相对应地分别设有2个框架开口部27,所述框架开口部27将纵框架构件25的内外连通。由此,关于纵框架构件25的截面形状,在框架开口部27的位置处形成为向下方敞开的敞开截面形状(图3),在从框架开口部27离开的位置处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图4)。
在面板下板24的与各框架开口部27重叠的部分分别设有面板下板切口部28。面板下板切口部28形成为与框架开口部27大致相同的大小。框架开口部27和面板下板切口部28各自的大小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当沿上下方向(Z方向)观察防振装置12时,防振装置12整体处于框架开口部27和面板下板切口部28的范围内。另外,在该示例中,框架开口部27和面板下板切口部28各自的形状形成为矩形状。
图5是示出图1的轿厢底面板11的俯视图。另外,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各防振装置12在各框架开口部27的位置处承托面板框架22。另外,如图6所示,各防振装置12形成为橡胶防振体,该橡胶防振体具有:圆柱状的橡胶制弹性部件31;防振上板32,其粘结并固定于橡胶制弹性部件31的上表面;以及防振下板33,其粘结并固定于橡胶制弹性部件31的下表面。防振上板32的上表面形成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防振下板33的下表面形成防振装置12的下表面。
各防振装置12的上部穿过面板下板切口部28和框架开口部27分别插入纵框架构件25内。由此,各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在各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纵框架构件25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之间安插有非伸缩性的衬垫34。即,非伸缩性的衬垫34在上下方向上安插在各防振装置12与纵框架构件25之间。各防振装置12借助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经由衬垫34承托纵框架构件25。各防振装置12的防振上板32与衬垫34一同由未图示的紧固件(螺栓等)固定在纵框架构件25上。从轿厢底支承架13传递至轿厢底面板11的振动由于各防振装置12的橡胶制弹性部件31的弹性变形而得以抑制。
图7是示出图6的防振装置12被安装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在图7中示出了轿厢1成为无负载状态时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各防振装置12通过利用未图示的紧固件(螺栓等)将防振下板33紧固于轿厢底支承架13的角钢14的支承面上而被固定。在平常运转时,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被保持在比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高的位置。利用对衬垫34的厚度的调整来调整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与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间隙尺寸(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
防振装置12由于从轿厢底面板11承受的朝向下方的载荷而被压缩。当对防振装置12施加的压缩载荷增加时,防振装置12的压缩量增加,从而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减小。当对防振装置12施加的压缩载荷进一步增加时,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成为0,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接触。
轿厢1在无负载状态下停止时的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被设定为下述这样的初始设定值:该初始设定值比由在电梯平常运转时所承受的最大载荷(平常时最大载荷)引起的防振装置12的假想压缩量大,并且比由在电梯紧急停止时所承受的载荷(紧急时载荷)引起的防振装置12的假想压缩量小。紧急时载荷例如是由于超速速度异常时的轿厢1紧急停止而产生的载荷。因此,紧急时载荷比平常时载荷大。
图8是示出图7的防振装置12在平常运转时被压缩时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在平常运转时,例如基于轿厢1移动的惯性力和轿厢底面板11上搭乘的乘客的重量等而产生的载荷施加于防振装置12,从而防振装置12被压缩,但防振装置12的压缩量不会达到初始设定值以上。因此,如图8所示,在平常运转时的轿厢底装置7中,保持了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离开的状态。
图9是示出图7的防振装置12在紧急停止时被压缩时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在紧急停止时,例如,下降的轿厢1由于超速速度异常而紧急停止,由此,比平常运转时大的载荷施加于防振装置12,导致防振装置12的压缩量比平常运转时大。由此,如图9所示,在紧急停止时的轿厢底装置7中,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接触(即,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成为0)。在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接触的状态下,施加于轿厢底面板11的朝向下方的载荷的增加部分由与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接触的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的较大的部分进行支撑,由此,轿厢底面板11和轿厢底支承架13各自的负载被分散。
在这样的轿厢1中,由于防振装置12利用上表面承托面板框架22,并且,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使防振装置12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厚度范围内。由此,能够使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向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接近相当于配置在轿厢底面板11的厚度范围内的防振装置12的尺寸的量,能够减小轿厢底装置7的厚度。另外,由于轿厢底面板11经由防振装置12被支承于轿厢底支承架13上,因此,还能够利用防振装置12抑制从轿厢底支承架13传递至轿厢底面板11的振动。此外,在轿厢底面板11中,由于面板主体21以及面板框架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被面板上板23和面板下板24分别覆盖,因此,能够将面板主体21形成为轻质且高强度的蜂窝结构体,还能够实现轿厢底面板11的轻量化。
另外,在形成为中空部件的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上设有框架开口部27,防振装置12在穿过框架开口部27而插入纵框架构件25内的状态下承托纵框架构件25,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容易地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
另外,由于在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面板框架2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安插有衬垫34,因此,能够利用对衬垫34的厚度的调整来调整轿厢底面板11相对于轿厢底支承架13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能够适当地对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尺寸d进行调整,例如能够防止在平常运转时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为了对纵框架构件25的设有框架开口部27的部分进行加强,也可以通过在防振上板3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一对弯折部,将防振上板32作为纵框架构件25的加强部件来使用。该情况下,防振上板32以使一对弯折部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的状态配置在纵框架构件25的内部空间内。另外,防振上板32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没有间隙地嵌到纵框架构件25的内部空间中的尺寸。
另外,也可以将与防振上板32分开制作的加强部件与防振上板32一同固定在纵框架构件25上。该情况下,例如使用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一对弯折部的板状部件作为加强部件。加强部件具有没有间隙地嵌到纵框架构件25的内部空间中的宽度尺寸,并且以使一对弯折部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的状态配置在纵框架构件25的内部空间内。
这样,能够同时进行防振装置12相对于纵框架构件25的安装和对纵框架构件25的加强。
实施方式2.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轿厢底面板11的俯视图。另外,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轿厢底面板11具有:面板主体21;框架结构体41;以及面板上板23和面板下板24。框架结构体41具有:面板框架22;和多个(在该示例中为4个)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该多个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在面板框架22的内侧被固定在面板框架22上。
在该示例中,在面板框架22的纵框架构件25上未设有框架开口部27。因此,在该示例中,关于纵框架构件25的截面形状,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的任何位置都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面板框架22的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面板主体21的外周部,沿上下方向(面板主体21的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面板主体槽,所述多个面板主体槽形成用于将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配置在面板主体21与面板框架22之间的空间。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被配置在通过各面板主体槽而形成在面板主体21与面板框架22之间的空间内。面板主体21的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数目形成为与防振装置12的数目相同。在该示例中,在各纵框架构件25的侧面上分别固定有2个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共计4个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被固定在面板框架22上。固定在共用的纵框架构件25上的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互相分离地配置。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以上表面与面板上板23的背面接触的状态固定在纵框架构件25上。
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是下部敞开的铝制的中空部件。另外,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具有:一对纵板部42a,该一对纵板部42a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对置;和上板部42b,该上板部42b被固定在一对纵板部42a各自的上端部之间。由此,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下边敞开的矩形状。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被配置成,将一个纵板部42a固定于纵框架构件25的侧面上,并使横板部42b的上表面与面板上板23的背面接触。
在面板下板24上未设有如实施方式1那样的面板下板切口部28,而是与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位置相对应地设有多个(在该示例中为4个)面板下板开口部43。由此,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下方的空间通过面板下板开口部43向轿厢底面板11外敞开。面板下板24的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各防振装置12与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位置相对应地进行配置。防振装置12在从轿厢底面板11的下方穿过面板下板开口部43而插入面板框架22的内侧和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内的状态下,经由衬垫34利用上表面承托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横板部42b。各防振装置12的防振上板32与衬垫34一同由未图示的紧固件(螺栓等)固定在横板部42b上。由此,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在面板框架22的内侧被固定在面板框架22上,并且,防振装置12在穿过面板下板开口部43而插入面板框架22的内侧的状态下承托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因此,能够使轿厢1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各防振装置12之间的距离比实施方式1短。由此,能够缩小轿厢底面板11承受载荷时的轿厢底面板11的挠曲量。另外,由于在面板框架22上未设有用于将防振装置12安装于面板框架22上的框架开口部27,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设置框架开口部27而导致的面板框架22的强度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虽然将具有下部敞开的矩形截面的中空部件作为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但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形状形成为长方体,也可以使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
实施方式3.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轿厢底面板11的俯视图。另外,图13是沿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轿厢底面板11具有:面板主体21;框架结构体41;以及面板上板23和面板下板24。框架结构体41具有:面板框架22;和多个(在该示例中为4个)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该多个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在面板框架22的外侧被固定在面板框架22上。面板主体21和面板上板2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关于面板下板24的结构,除未设有面板下板切口部28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该示例中,在面板框架22的纵框架构件25上未设有框架开口部27。因此,在该示例中,关于纵框架构件25的截面形状,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的任何位置都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面板框架22的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的数目形成为与防振装置12的数目相同。在该示例中,在各纵框架构件25的侧面上分别固定有2个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共计4个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被固定在面板框架22上。固定在共用的纵框架构件25上的各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互相分离地配置。当沿着上下方向(厚度方向)观察轿厢底面板11时,各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配置在从面板上板23和面板下板24各自的范围偏移的位置。
各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是截面L字状的铝制的强度部件。即,各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具有:纵板部45a,其固定在纵框架构件25的侧面上;和横板部45b,其从纵板部45a的下端部向远离纵框架构件25的方向水平地延伸。各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被配置在处于轿厢底面板12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尺寸范围内的位置。
各防振装置12与各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的位置相对应地进行配置。另外,各防振装置12利用上表面承托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的横板部45b。在该示例中,在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的横板部45b之间未安插衬垫34。因此,防振装置12的防振上板32在与横板部45b接触的状态下,由未图示的紧固件(螺栓等)固定在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上。由此,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对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相对于面板框架22(纵框架构件25)的固定位置进行调整来调整轿厢底面板11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之间的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在面板框架22的外侧被固定在面板框架22上,并且,防振装置12承托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5,因此,在面板主体21、面板框架22、面板上板23以及面板下板24的任何一个上都无需设置开口部等,就能够防止轿厢底面板11的强度(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使轿厢底面板11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在轿厢底面板11的外侧进行将防振装置12安装于轿厢底面板11的作业,能够使轿厢底装置7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虽然将截面L字状的部件作为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3,但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中的框架内侧固定部件42相同地,将具有下部敞开的矩形截面的中空部件作为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3。另外,也可以将框架外侧固定部件43的形状形成为长方体。
实施方式4.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并且,图14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作为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的各纵框架构件25具有向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件即框架构件主体51。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形成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
在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上设有凹部52。凹部52是在框架构件主体51的截面上未设置敞开部分的情况下形成于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上的。由此,凹部52的底面52a形成于纵框架构件25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另外,凹部52形成为沿框架构件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槽部。框架构件主体51的截面形状在框架构件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形成为相同形状。
凹部52被设置在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由此,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一部分在凹部52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为一对槽壁部51a。面板下板24重叠并粘贴在一对槽壁部51a中的、靠近面板主体21的槽壁部51a的下表面上。
各防振装置12在插入于凹部52的状态下利用上表面承托框架构件主体51。由此,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在该示例中,在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凹部52的底面52a之间未安插衬垫34。因此,防振装置12的防振上板32在与凹部52的底面52a接触的状态下,由未图示的紧固件(螺栓等)固定在框架构件主体51上。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纵框架构件25具有框架构件主体51,所述框架构件主体51是在下表面上设有凹部52的中空部件,防振装置12在插入于凹部52的状态下承托框架构件主体51,因此,在面板框架22上无需设置开口部等,就能够防止轿厢底面板11的强度(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使轿厢底面板11的制造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4中,凹部52设置于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但也可以使设置于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上的凹部52向面板框架11的外侧敞开。
即,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并且,图15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在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上设有凹部52,所述凹部52向面板框架11的外侧敞开。由此,仅在凹部52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靠近面板主体21的一侧形成有作为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一部分的槽壁部51a。面板下板24重叠并粘贴在槽壁部51a的下表面上。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这样,由于设置于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上的凹部52向面板框架11的外侧敞开,因此,能够使凹部52的底面52a的面积比实施方式4大,并且,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扩大防振装置12的设置空间。另外,能够从面板框架11的外侧容易地配置防振装置12,还能够使轿厢底装置7的设置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6.
为了确保纵框架构件25的强度(刚性),也可以在实施方式5中的框架构件主体51上设置加强部。
即,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并且,图16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纵框架构件25具有:与实施方式5相同的框架构件主体51;和加强部53,其在框架构件主体51上沿着框架构件主体51的长度方向设置。框架构件主体51的截面形状在框架构件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形成为相同形状。
加强部53使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延长并从凹部52的内表面突出。即,加强部53从框架构件主体51的槽壁部51a的下端部朝向面板框架11的外侧突出。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由框架构件主体51的槽壁部51a的下表面和加强部53的下表面形成。面板下板24重叠并粘贴在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上。各防振装置12避开加强部53而插入于凹部52中。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5相同。
这样,纵框架构件25具有加强部53,该加强部53使框架构件主体51的下表面延长并从凹部52的内表面突出,并且,面板下板24与加强部53的下表面重叠,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纵框架构件25的强度(刚性),并且,能够使面板下板24相对于纵框架构件25的粘贴面积比实施方式5大,能够实现面板下板24相对于面板框架11的固定强度的提高。
实施方式7.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轿厢底装置7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并且,图17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作为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的各纵框架构件25具有:框架构件主体61,其是向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件;和突出部62,其在框架构件主体61上沿着框架构件主体61的长度方向设置。纵框架构件25的截面形状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形成为相同形状。
框架构件主体6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下述这样的梯形状:上表面的宽度尺寸比下表面的宽度尺寸小,2个侧面中的靠近面板主体21的内侧面相对于上表面和下表面垂直,远离面板主体21的外侧面相对于上表面和下表面倾斜。因此,框架构件主体61的外侧面形成为从下表面向着上表面向接近面板主体2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突出部62从框架构件主体61的上端部使框架构件主体61的上表面延长并向面板框架22的外侧突出。纵框架构件25的上表面由框架构件主体61和突出部62各自的上表面形成。面板上板23重叠并粘贴在纵框架构件25的上表面上。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仅由框架构件主体61的下表面形成。面板下板24重叠并粘贴在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上。纵框架构件2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各自的宽度尺寸彼此相同。在纵框架构件25上设有敞开部63,该敞开部63由框架构件主体61的外侧面和突出部62的下表面形成,并向面板框架22的外侧敞开。
各防振装置12在插入于敞开部63的状态下利用上表面承托突出部62。另外,各防振装置12具有U字形状的板簧64。板簧64由下述部分构成:一对对置板部64a,所述一对对置板部64a彼此对置;和弯曲板部64b,所述弯曲板部64b将一对对置板部64a的端部之间连接起来。另外,板簧64以如下的状态承托突出部62:弯曲板部64b配置在面板框架22的外侧,并且,一个对置板部64a插入敞开部63中,另一个对置板部64a配置在轿厢底面板11的下方。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由插入于纵框架构件25的敞开部63中的一个对置板部64a的上表面形成。由此,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从轿厢底支承架13朝向轿厢底面板11传递的振动由于板簧64的弹性变形而得以抑制。
在该示例中,在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载置部62的下表面之间未安插衬垫34。因此,板簧64的一个对置板部64a在与突出部62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由未图示的紧固件(螺栓等)固定在突出部62上。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纵框架构件25具有:作为中空部件的框架构件主体61;和突出部62,其从框架构件主体61向面板框架22的外侧突出,并且,各防振装置12承托突出部62,因此,在框架构件主体61上无需设置开口部等,就能够防止轿厢底面板11的强度(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使轿厢底面板11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在轿厢底面板11的外侧进行将防振装置12安装于面板框架22的作业,能够使轿厢底装置7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防振装置12具有U字形状的板簧64,因此,即使框架构件主体61伸出至突出部62的下方,也能够从纵框架构件25的侧方避开框架构件主体61的伸出部分并将防振装置12的上部插入至突出部62的下方。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虽然防振装置12仅具有板簧64,但防振装置12也可以在板簧64的基础上,还具有包括橡胶制弹性部件31、防振上板32以及防振下板33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橡胶防振体65。该情况下,如图18所示,橡胶防振体65载置于板簧64上,并且,橡胶防振体65配置于突出部62的下表面与板簧64的上表面之间。由此,防振装置12利用橡胶防振体65的上表面承托突出部62。
实施方式8.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轿厢底装置的重要部位的剖视图。并且,图19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在作为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的各纵框架构件25的两侧面中的远离面板主体21的侧面(即,面对面板框架22的外侧的侧面)上设有框架开口部27,该框架开口部27将纵框架构件25的内外连通。与各防振装置12的位置相对应地分别设有2个框架开口部27。由此,关于纵框架构件25的截面形状,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在框架开口部27的位置处形成为向面板框架22的外侧敞开的敞开截面形状(图19),在从框架开口部27离开的位置处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
面板上板24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重叠并粘贴于纵框架构件25的上表面上,面板下板24在纵框架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重叠并粘贴于纵框架构件25的下表面上。在该示例中,在面板下板24上未设有面板下板切口部28。
承托纵框架构件25的各防振装置12具有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板簧64。板簧64以如下的状态承托纵框架构件25:弯曲板部64b配置在面板框架22的外侧,并且,一个对置板部64a从框架开口部27插入纵框架构件25内,另一个对置板部64a配置在轿厢底面板11的下方。插入纵框架构件25内的一个对置板部64a的上表面形成为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由此,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轿厢底面板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从轿厢底支承架13朝向轿厢底面板11传递的振动由于板簧64的弹性变形而得以抑制。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纵框架构件25的两侧面中的远离面板主体21的侧面上设有框架开口部27,防振装置12在穿过框架开口部27而插入纵框架构件25内的状态下承托纵框架构件25,因此,能够在轿厢底面板11的外侧进行将防振装置12安装于面板框架22的作业,能够使轿厢底装置7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防振装置12具有U字形状的板簧64,因此,能够在避开纵框架构件25的壁的同时将防振装置12的上部从纵框架构件25的侧方穿过框架开口部27而插入纵框架构件25内。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虽然防振装置12仅具有板簧64,但防振装置12也可以在弹簧防振体64的基础上,还具有包括橡胶制弹性部件31、防振上板32以及防振下板33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橡胶防振体65。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橡胶防振体65载置于板簧64上,并且,橡胶防振体65配置于纵框架构件25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与板簧64的上表面之间。由此,防振装置12利用橡胶防振体65的上表面承托纵框架构件25。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虽然在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面板框架22之间安插有衬垫34,但也可以使衬垫介于防振装置12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之间。此外,在轿厢底面板11的轿厢底装置间隙尺寸d是适当范围内的尺寸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衬垫34。
另外,在实施方式3~8中,虽然在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框架结构体之间未安插衬垫34,但也可以使衬垫34介于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与框架结构体之间。此外,也可以使衬垫34介于防振装置12的下表面与轿厢底支承架13的支承面之间。
另外,也可以将由板簧64和橡胶防振体65组合而成的图18或图20所示的防振装置12应用于实施方式1~6的轿厢底装置7。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用轿厢,其具备:
轿厢底面板,其具有面板主体、框架结构体、面板上板和面板下板,上述框架结构体包括包围上述面板主体的外周部的面板框架,上述面板上板和面板下板分别覆盖上述面板主体和上述面板框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防振装置,其利用上表面承托上述框架结构体;以及
轿厢底支承架,其经由上述防振装置支承上述轿厢底面板,
上述防振装置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上述轿厢底面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构成上述面板框架的多个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为具有中空部件的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
在上述中空部件的下表面和侧面中的任意面上设有框架开口部,
上述防振装置在穿过上述框架开口部而插入上述中空部件内的状态下承托上述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上述框架结构体还具有框架内侧固定部件,上述框架内侧固定部件在上述面板框架的内侧被固定在上述面板框架上,
在上述面板下板上设有面板下板开口部,
上述防振装置在穿过上述面板下板开口部而插入上述面板框架的内侧的状态下承托上述框架内侧固定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上述框架结构体还具有框架外侧固定部件,上述框架外侧固定部件在上述面板框架的外侧被固定在上述面板框架上,
上述防振装置承托上述框架外侧固定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构成上述面板框架的多个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为具有中空部件的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上述中空部件在下表面设有凹部,
上述防振装置在被插入于上述凹部的状态下承托上述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上述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还具有加强部,上述加强部使上述中空部件的下表面延长并从上述凹部的内表面突出,
上述面板下板与上述加强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构成上述面板框架的多个上述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为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上述防振装置用框架构件具有中空部件和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中空部件向上述面板框架的外侧突出,
上述防振装置承托上述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在上述防振装置的上表面与上述框架结构体之间、或上述防振装置的下表面与上述轿厢底支承架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安插有衬垫。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上述防振装置具有U字形状的板簧和橡胶制弹性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其中,
上述防振装置具有U字形状的板簧和橡胶制弹性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CN201380076009.4A 2013-04-26 2013-04-26 电梯用轿厢 Active CN105143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2389 WO2014174668A1 (ja) 2013-04-26 2013-04-26 エレベータ用か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084A CN105143084A (zh) 2015-12-09
CN105143084B true CN105143084B (zh) 2017-11-10

Family

ID=51791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009.4A Active CN105143084B (zh) 2013-04-26 2013-04-26 电梯用轿厢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18644B2 (zh)
JP (1) JP5959734B2 (zh)
KR (1) KR101714954B1 (zh)
CN (1) CN105143084B (zh)
DE (1) DE112013006991B4 (zh)
WO (1) WO20141746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54611A1 (en) * 2008-06-17 2009-12-23 Otis Elevator Company Underslung elevator car configuration
WO2015015637A1 (ja) * 2013-08-02 2015-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せり上げ式エレベータ
EP3000758B1 (en) * 2014-09-25 2019-04-17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alancing an elevator car
CN107922155B (zh) * 2015-08-17 2019-12-17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缓冲系统
EP3176121B1 (en) * 2015-12-02 2018-08-08 KONE Corporation An elevator ca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dampening vibrations
CN106044486A (zh) * 2016-08-08 2016-10-26 海宁市红狮电梯装饰有限公司 一种轿壁全框架式的电梯轿厢
CN108821072B (zh) * 2018-08-20 2023-12-26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的底部支撑框架
CN112141857A (zh) * 2020-08-20 2020-12-29 浙江益仓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带内饰结构的电梯轿箱
JP7420973B2 (ja) * 2020-11-25 2024-01-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9900A (zh) * 2010-11-30 2011-04-13 江苏佛斯特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尼龙制的电梯轿底
CN102053678A (zh) * 2010-12-13 2011-05-11 王一川 电脑机箱减震支脚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1240A (en) * 1971-04-27 1975-11-25 Elastometal Ltd Structural bearings
JPS5344737B2 (zh) * 1972-12-01 1978-12-01
JPS5435784B2 (zh) * 1974-12-09 1979-11-05
JPS51137448A (en) 1975-05-23 1976-11-27 Hitachi Ltd Load detector for elevator
NZ212527A (en) * 1984-07-04 1988-01-08 Arthur Kellenbach Load measuring beam with resilient load transfer connections
FI76769C (fi) * 1986-12-31 1988-12-12 Kone Oy Saett att faesta en hisskorg i en gripram.
JP3035583B2 (ja) 1988-07-01 2000-04-24 ダウ・ポリウレタン日本株式会社 変性シリケート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を含有するポリイソシアネート組成物
DE58902192D1 (de) 1988-07-12 1992-10-08 Inventio Ag Vorrichtung fuer schwingungsdaempfung an aufzugskabinen.
US4899852A (en) * 1988-11-03 1990-02-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mounting assembly
JPH02163280A (ja) 1988-12-13 1990-06-2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床構造
JP2723328B2 (ja) 1990-02-28 1998-03-09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ータカゴ
US5199529A (en) * 1991-11-21 1993-04-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Self aligning supports for elevator cab
EP0593296B1 (en) * 1992-10-15 1997-12-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vator passenger car
US5325937A (en) * 1993-05-13 1994-07-05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platform isolation
US5613667A (en) * 1996-06-26 1997-03-25 Ho; Jui-Chien Shock absorber for elevators or the like
JP3035583U (ja) * 1996-09-09 1997-03-28 瑞堅 何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の緩衝装置
JPH11171437A (ja) * 1997-12-15 1999-06-29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床支持装置
US6082698A (en) * 1998-05-27 2000-07-0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Captive soft foam shock mount system
KR20010028746A (ko) * 1999-09-22 2001-04-06 장병우 엘리베이터의 방진장치
US6931800B2 (en) * 2003-02-28 2005-08-23 Fayed S. Sedrak Structural supplemental rubber dampers (SSRD)
JP2006137513A (ja) 2004-11-11 2006-06-01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US7249442B2 (en) * 2005-04-11 2007-07-31 Ridg-U-Rak, Inc. Storage rack vibration isolators and related storage rack systems
JP4867470B2 (ja) 2006-05-22 2012-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床装置
WO2009154611A1 (en) * 2008-06-17 2009-12-23 Otis Elevator Company Underslung elevator car configuration
CN201485151U (zh) * 2009-05-27 2010-05-26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轿底
BR112013004942B1 (pt) * 2010-09-01 2021-02-09 Inventio Ag armação de suporte com elementos de amortecimento para apoio de uma cabine de elevador
JP2013166616A (ja) 2012-02-15 2013-08-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
CN202575615U (zh) * 2012-04-17 2012-12-05 曼隆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平台的防翻转装置
WO2015015637A1 (ja) * 2013-08-02 2015-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せり上げ式エレベー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9900A (zh) * 2010-11-30 2011-04-13 江苏佛斯特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尼龙制的电梯轿底
CN102053678A (zh) * 2010-12-13 2011-05-11 王一川 电脑机箱减震支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68370A1 (en) 2016-03-10
WO2014174668A1 (ja) 2014-10-30
KR101714954B1 (ko) 2017-03-09
DE112013006991B4 (de) 2018-11-29
DE112013006991T5 (de) 2016-01-07
CN105143084A (zh) 2015-12-09
KR20160003758A (ko) 2016-01-11
JPWO2014174668A1 (ja) 2017-02-23
US9718644B2 (en) 2017-08-01
JP5959734B2 (ja) 201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3084B (zh) 电梯用轿厢
CN107117183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中央牵引装置及轨道车辆
CN106364511A (zh) 轨道车辆端部枕外结构
JP5976119B2 (ja) 車両構体
EP2204309A1 (en) Car body structure
CN102407860B (zh) 铰接式转向架牵引装置
CN103244588B (zh) 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其轴箱橡胶弹簧
US20140150688A1 (en) Railcar
CN106794966A (zh) 电梯用曳引机设置装置
WO2023093801A1 (zh) 带有侧梁固定座的转向架及及轨道车辆
EP3045371B1 (en) Railway vehicle
WO2023093793A1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EP2154098B1 (en) Elevator car
CN103625492B (zh)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吊挂梁
CN107264563A (zh) 构架以及具有该构架的轨道列车
CN113022609B (zh) 一种用于磁悬浮车辆的底架及磁悬浮车辆
JP2015067429A (ja) エレベータ用パネル
CN110481584B (zh) 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
CN207673765U (zh) 一种列车车厢减震胶垫
CN201250039Y (zh) 电梯轿厢
KR200432796Y1 (ko) 공기 부양을 이용한 중량체 이동장치
GB2567931A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3022610B (zh) 一种用于磁悬浮车辆的地板组成及磁悬浮车辆
RU2502624C1 (ru) Кузов вагона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CN203920760U (zh) 一种铁路货车及其枕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