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34865B - 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34865B
CN105034865B CN201510201139.7A CN201510201139A CN105034865B CN 105034865 B CN105034865 B CN 105034865B CN 201510201139 A CN201510201139 A CN 201510201139A CN 105034865 B CN105034865 B CN 1050348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liner
bar
mentioned
seat
operation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011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34865A (zh
Inventor
鬼头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Shir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Shir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Shiroki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34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34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34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34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external pa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50Interlocking shaft arrangements trans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hinge mechanisms on both sides of a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左右一对调角器;各操作销,沿轴向插通于该各调角器而通过轴旋转来进行每一个调角器的解除操作;及杆,将该各操作销彼此一体地连结。所述各操作销中的一方具有相对于所述调角器的一方插通并连结的操作轴部和与所述杆接触而连结的连结部。通过使所述操作轴部在能够使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杆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接触的第一位置与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杆沿轴向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调角器的一方的插通深度,所述操作轴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成为相对于所述调角器的一方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结的状态。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一对调角器,分别将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与地板上的基体连结;各操作销,沿轴向插通于各调角器而通过轴旋转来进行每一个调角器的解除操作;及杆,将各操作销彼此一体地连结。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已知有座椅靠背经由左右一对调角器而与座椅坐垫连结的结构(日本特开平2-299608)。上述各调角器始终保持为将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固定的状态(锁定状态)。各调角器通过在座椅坐垫的车辆外侧的侧部设置的解除杆被提拉的操作,而各自的锁定状态被一齐解除,切换成改变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的状态。具体而言,在各调角器中,进行它们的解锁的操作的操作销分别从轴向的内侧插通而组装,这些操作销彼此经由杆而一体结合,并且在车辆外侧的操作销的外侧的端部安装有解除杆,由此通过上述解除杆的提拉操作,一齐对各操作销进行轴旋转操作而将各调角器的锁定状态一齐解除。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成为各操作销向座椅靠背的各侧框架安装成从座椅内侧分别插入而定位的状态的结构。因此,为了将各操作销以与杆一体的状态设于各侧框架之间,在将各侧框架彼此一体地连结之前,必须将各操作销与杆一体的结构向各侧框架插入。若不这样的话,无法将杆插入各操作销,因此只能从径向的外侧贴合而焊接于它们,除了导致将杆的端部压扁等的工时的增大之外,可能无法适当地提高与它们的连结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使在将座椅靠背的侧框架彼此一体地连结之后,也能将各调角器的操作销从内侧插入各侧框架并在它们之间插入杆而将操作销彼此连结。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一对调角器,分别将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与地板上的基体连结;各操作销,沿轴向插通于各调角器而通过轴旋转来进行每一个调角器的解除操作;及杆,将各操作销彼此一体地连结。各操作销中的一方成为在轴向上排列操作轴部和连结部而形成的结构,所述操作轴部相对于调角器的一方从轴向的座椅内侧插通而连结,所述连结部与杆接触而连结。通过使操作轴部在能够使连结部与杆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接触的第一位置与使连结部从杆沿轴向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能够改变相对于调角器的一方的插通深度,操作轴部在第一位置成为相对于调角器的一方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结的状态。
根据该方案,各操作销中的一方成为通过使其在上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能改变相对于调角器的一方的插通深度的结构,由此,即使将座椅靠背的各侧框架彼此一体地连结之后,也能够将各调角器的操作销从座椅内侧插入各侧框架并在它们之间插入杆而将操作销彼此连结。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对于一方的操作销形成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将操作轴部的相对于调角器的一方的轴向的移动限制至第二位置为止。
根据该结构,通过限制部,能够防止一方的操作销从调角器的一方向座椅外侧脱落,能够简便地进行上述组装作业。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各操作销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可以是,各操作销中的一方形成为其操作轴部能够在能够使连结部相对于杆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接触的第一位置与使连结部沿轴向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相对于此,各操作销中的另一方形成为操作轴部在相对于调角器的另一方插通至相当于第二位置的插通深度为止的状态下与杆连结的结构,在从调角器的另一方向座椅外侧突出的余长部分安装有解除杆,所述解除杆用于进行两方的调角器的解除操作。
根据该结构,即使一方的操作销和另一方的操作销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也能够避免产生从调角器的一方多余地向座椅外侧伸出的区域。因此,能够将交通工具用座椅在宽度方向上紧凑地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造方法,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一对调角器,分别将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与地板上的基体连结;各操作销,沿轴向插通于各调角器而通过轴旋转来进行每一个调角器的解除操作;及杆,将各操作销彼此一体地连结。该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彼此组装成一体的状态;将各操作销相对于各调角器从轴向的座椅内侧插通而连结;使杆与各操作销中的一方接触而连结;及使各操作销中的另一方朝着使相对于对应的调角器的插通深度变浅的方向滑动至与杆接触的位置为止,而与杆连结。
根据该方法,各操作销中的另一方通过改变相对于对应的调角器的插通深度,由此即使在将座椅靠背的各侧框架彼此一体地连结之后,也能够将各调角器的操作销从座椅内侧插入各侧框架并向它们之间插入杆而将操作销彼此连结。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技术及工业意义参照附图说明如下,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各侧的操作销及杆的组装步骤的剖视图。
图4是调角器的组装部的从一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调角器的组装部的从另一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调角器的从一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调角器的从另一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调角器的从棘轮侧观察到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调角器的锁定状态的图2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调角器的解锁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操作销单体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首先,关于实施例1的座椅1及其制造方法,使用图1~图1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1构成作为机动车的副驾驶席,具备作为就座乘员的靠背的座椅靠背2和作为就座部的座椅坐垫3。上述座椅靠背2成为其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分别经由作为能够止转的旋转轴装置(接头装置)发挥功能的调角器4而与座椅坐垫3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连结的结构。由此,座椅靠背2始终由上述的各调角器4保持为其靠背角度固定的状态。而且,座椅靠背2通过在座椅坐垫3的车辆外侧的侧部设置的解除杆5被提拉的操作,而解除上述的各调角器4产生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切换成能够将该靠背角度沿前后方向进行调整的状态。在此,座椅坐垫3相当于本发明的“基体”。
详细而言,上述的各调角器4分别夹设在构成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部的骨架的各侧框架2F的下端部、与构成座椅坐垫3的左右两侧部的骨架的各侧框架3F的后端部之间,成为将它们相互连结的状态(参照图2~图5)。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以位于座椅坐垫3的各侧框架3F的内侧的方式设置,且成为在它们各自之间分别夹设有调角器4的状态。
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在它们的上端部之间一体地架设上框架2U,在各侧框架2F的下端部之间一体地架设下板2L,成为以整体成为主视大致方框形状的方式组装的结构。上述的下板2L成为1张钢板材弯折成横截面J字状的形状,架设在上述的两侧框架2F的下端部之间,并设为通过焊接而牢固地一体结合于上述的两侧框架2F的状态。详细而言,上述的下板2L中,其左右两侧的各缘部面分别成为贴合而焊接于上述的各侧框架2F的后侧的向座椅内侧弯折的各缘部面的状态,且设为以使它们的边缘难以向外部伸出的方式通过各侧框架2F从外侧覆盖的状态。
上述的下板2L的横截面的J字形状弯曲成沿着各侧框架2F的下端侧的带有圆角的周缘部形状的形状,且设为组装成沿着该周缘部形状的形状的状态。由此,下板2L设为能够从下方侧保护将跨各侧框架2F的下端部之间设置的后述的各调角器4的操作销7彼此连结的杆8的状态。
如图1所示,上述各调角器4始终被施力而成为保持为将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固定的锁定状态的状态。各调角器4通过上述的在座椅坐垫3的车辆外侧的侧部设置的解除杆5被提拉的操作,一齐解除它们的锁定状态,从而切换成能改变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的解锁状态。
具体而言,在各调角器4的中心部,将进行它们的锁定状态的解除操作的操作销7沿轴向插通并组装,这些操作销7彼此经由杆8而相互一体结合,并且在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的外侧的端部安装解除杆5,由此通过提拉解除杆5的操作而一齐对各操作销7进行轴旋转操作,从而对各调角器4的锁定状态一齐进行解除操作。而且,各调角器4通过上述解除杆5的被提拉的操作状态的解除,借助施力而再次返回将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固定的锁定状态。
在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2F与座椅坐垫3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3F之间分别卷挂有对座椅靠背2始终施加向前倒旋转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复位弹簧6。上述复位弹簧6分别由盘簧构成,它们的内侧的端部卡挂于从座椅坐垫3的各侧框架3F切起的弹簧卡挂部3Fc,它们的外侧的端部成为卡挂而设于与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的外侧面结合的托架2Fc的状态(参照图2)。
在通过上述复位弹簧6发挥的旋转作用力下,座椅靠背2通过上述的各调角器4产生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的解除,上升至与就座乘员的背部抵碰的位置,对应于就座乘员使其背部前后地倾斜移动的动作而前后自由地调整其靠背角度。通过设置这样的施力结构,能够简便地进行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的调整。
上述的座椅靠背2能够在从成为朝向座椅坐垫3前倾的姿势状态的前倾位置至成为向后方侧倒入的状态的后倒位置为止的旋转区域转动。其中,从成为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向上方侧笔直地立起的状态的位置至上述的后倒位置为止的约90度的旋转区域设定作为通过停止解除杆5的提拉操作而返回其靠背角度被固定的状态的“锁定区域”的旋转区域。而且,从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向前侧超过上述锁定区域的位置到上述的前倾位置为止的旋转区域设定作为即使停止解除杆5的提拉操作也不返回其靠背角度被固定的状态的“自由区域”的旋转区域。
上述的锁定区域或自由区域的各旋转区域分别由后述的设定于各调角器4的锁定区域或自由区域的旋转区域来形成。通过设置上述的自由区域的旋转区域,在人未就座于座椅1的状态下操作解除杆5,座椅靠背2借助施力而倒入至进入自由区域的位置,然后即使不继续操作解除杆5,也能自动地倒入至上述前倾位置。
如图4~图5所示,上述的各调角器4具有与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的外侧面一体地结合的棘轮10和与座椅坐垫3的各侧框架3F的内侧面一体地结合的引导件20,成为通过将上述棘轮10与引导件20的相对旋转锁定或解除,而将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固定或解除的结构。
如图2所示,进行上述的各调角器4的锁定的解除操作的各操作销7由彼此成为相同形状的部件构成。在此,各操作销7中的向车辆外侧的调角器4通过并设置的一侧的操作销7需要在其通过处的端部能安装解除杆5的纵长的轴长(后述的操作轴部7A)。另一方面,向另一侧(车辆内侧)的调角器4通过并设置的操作销7由于不是安装解除杆5的结构,因此不需要那么长的轴长。
然而,向上述另一侧(车辆内侧)的调角器4通过而设置的操作销7即使具备上述的能够安装解除杆5的长的轴长(后述的操作轴部7A),如图2~图3所示,在将该侧的操作销7向杆8插入并连结时,通过使对于调角器4的插入深度变浅而与杆8连结,从而最终也能设为将向座椅外侧的伸出抑制得较短的状态。
具体而言,在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与上框架2U或下板2L接合而相互组装成一体的状态之后,上述的各操作销7从内侧插通于各侧框架2F而成为组装于各调角器4的内部的状态。并且,在组装上述各操作销7之后,向各操作销7的内侧的端部(后述的嵌合部7B)从轴向的内侧分别插入用于将它们一体地连结的杆8,通过焊接,形成各侧的操作销7与杆8相互一体地连结的状态。
在此,虽然详细情况后述,但是如图3所示,上述的各操作销7将它们的操作轴部7A向各侧框架2F从轴向的内侧向外侧插入至最大限度插入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位置”),由此各操作轴部7A成为贯通而插入各调角器4的状态,并且成为与它们的杆8的各端部8A、8B连结的一侧的端部的各嵌合部7B之间的宽度成为比杆8的轴长更宽地空出的状态。由此,上述各操作销7通过各调角器4之后,能够将杆8插入各操作销7的嵌合部7B之间。
此时,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分别插入成具有从各调角器4向轴向的外侧较大地突出的余长的状态。设为上述插入的状态的各操作销7中的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在其操作轴部7A的前端侧的余长部分安装用于进行调角器4的解除操作的解除杆5。而且,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的前端侧的余长部分以即便该侧的操作销7向从调角器4拔出的方向(轴向的内侧)移动也能够持续维持将操作轴部7A插入调角器4的状态的方式发挥功能。
因此,如图3所示,将上述的杆8的一侧的端部8A嵌入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的嵌合部7B,然后,使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向从调角器4拔出的方向移动而将该嵌合部7B嵌入杆8的另一侧的端部8B,由此在保持将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插入该侧的调角器4的状态下,能够形成为将两操作销7与杆8连结的状态。在此,上述的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成为将其嵌合部7B嵌入杆8的端部8B的状态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通过成为这样的组装结构,即使将各操作销7与杆8连结的长度成为比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间的横宽长的结构,也能够在将它们一体地组装于各侧框架2F之后(框架组装工序)向它们之间插通并组装(插通工序)。而且,即使各操作销7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也能够将不与解除杆5安装的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设置成不会多余地向外侧伸出,能够将座椅1在宽度方向上紧凑地构成。
以下,详细说明上述的各操作销7及各调角器4的具体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各调角器4呈相互左右对称朝向地配置,但实质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以它们为代表,说明图4~图5所示的设于车辆外侧的调角器4的结构。即,如图6~图7所示,调角器4具有:相互沿轴向组装的圆板形状的棘轮10及引导件20;组装于棘轮10及引导件20之间的3个棘爪30(30A~30C)、旋转凸轮40及铰链凸轮50;组装于引导件20的外侧面的锁定弹簧60;跨棘轮10与引导件20之间组装的带座的形成为圆筒型形状的外周环70。
如图6所示,棘轮10形成为大致圆板型形状,在该圆板主体11的外周缘部形成有沿着作为向引导件20的组装方向的轴向呈圆筒状突出的圆筒部12。上述圆筒部12通过圆板主体11的外周缘部沿板厚方向被进行半冲裁加工,由此成为向同方向呈圆筒状地挤压的形状而形成。在该圆筒部1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齿列12A,该内齿列12A能够分别从半径方向的内侧按压后述的各棘爪30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各外齿列31并啮合。上述内齿列12A形成在圆筒部12的内周面区域的大致整周,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多个内齿以2度间距排列形成的结构。而且,在未形成上述内齿列12A的圆筒部12的圆周方向的1部位的区域形成有朝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呈平滑的圆弧面状地突出的上行部12B。上述上行部12B以成为比内齿列12A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形状形成,形成后述的使各棘爪30与内齿列12A不啮合的自由区域的旋转区域。
而且,在上述的棘轮10的圆板主体11的中心部形成有呈圆孔状地贯通的贯通孔11A。在该贯通孔11A内,从轴向的内侧插入向后述的铰链凸轮50插入并装配的操作销7。而且,如图7~图8所示,在上述的棘轮10的圆板主体11的外侧面上,呈长圆状地突出的4个暗榫11B成为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的状态。这些暗榫11B通过棘轮10的圆板主体11的一部分沿板厚方向被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形成。如图4所示,在将棘轮10的圆板主体11的外侧面贴合并结合于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的外侧面时,这些暗榫11B作为分别嵌入形成于侧框架2F的4个各暗榫孔2Fa内并通过焊接而一体结合的结合部发挥功能。在上述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还形成有圆孔状的通孔2Fb,以使上述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从轴向的内侧向外侧通过。
如图6~图7所示,引导件20形成为具有比上述的棘轮10大一圈的外径的大致圆板型形状,在该圆板主体21的外周缘部形成有沿着成为向棘轮10的组装方向的轴向呈圆筒状地突出的圆筒部22。上述圆筒部22形成为在其圆筒内部能够平缓地嵌入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大小。上述引导件20通过在上述的圆筒部22内嵌入并组装棘轮10的圆筒部12,而成为与棘轮10的圆筒部12相互内外平缓地嵌合的状态,组装成相互能够相对旋转地内外互相支承的状态。并且,上述引导件20通过从外周侧跨上述圆筒部22与棘轮10的圆筒部12之间装配的后述的外周环70,相对于棘轮10以相互的呈圆板形状滑动的方式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成防止沿轴向脱落的状态(参照图2~图5)。
在上述的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中心部形成有呈圆孔状地贯通的贯通孔21A。在上述贯通孔21A的内部,后述的铰链凸轮50的轴部52从轴向的内侧向外侧插入而枢支成能够轴旋转的状态。而且,如图6所示,在上述的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外侧面上,呈长圆状突出的3个暗榫21B设为沿圆周方向隔开各90度的间隔而形成的状态。详细而言,各暗榫21B在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外侧面上的形成后述的3个棘爪收容槽24A的圆周区域上分别形成各1个。
上述的各暗榫21B通过将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一部分沿板厚方向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形成。如图5所示,在将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外侧面贴合于座椅坐垫3的侧框架3F的外侧面进行结合时,这些暗榫21B作为分别嵌入形成于侧框架3F的3个暗榫孔3Fa内而通过焊接一体结合的结合部发挥功能。在上述座椅坐垫3的侧框架3F还形成有使前述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和在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外侧面装配的后述的锁定弹簧60分别从轴向的内侧通向外侧的通孔3Fb。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的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内侧面的圆周方向的4个部位的位置形成有沿着作为向棘轮10的组装方向的轴向呈扇型形状突出的引导壁23。这些引导壁23通过对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一部分沿板厚方向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在该方向上挤压成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扩展形状的扇型形状地形成。并且,如图7所示,通过上述的各引导壁23的形成,在各引导壁23的圆周方向的配置间区域形成分别在内部能够收容后述的3个棘爪30的凹状的棘爪收容槽24A。上述的各引导壁23以使上述的各棘爪收容槽24A内安设的各棘爪30分别仅向半径方向的内外方移动的方式从圆周方向的两侧支承。而且,通过上述的各引导壁23的形成,在由各引导壁23包围的引导件20的中心部区域形成能够将后述的旋转凸轮40在内部收容成轴旋转的状态的凹状的凸轮收容槽24B。
另外,在上述的4个引导壁23中的、未将棘爪30配置于之间的图示上侧2个引导壁23分别形成能够将安设在上述的凸轮收容槽24B内的旋转凸轮40从外周侧贴合并支承的延出部23A。通过这些延出部23A的支承,旋转凸轮40在其圆周方向的偏离的3个部位的位置从半径方向的内侧支承后述的棘爪30,由此即使受到向图示上方侧的偏向的反力的作用,也能保持为力的平衡的状态(参照图9)。
在上述的各引导壁23的圆周方向的配置间区域形成的3个棘爪收容槽24A和在引导件20的中心部形成的凸轮收容槽24B分别作为通过上述的各引导壁23的挤压成形而成为相对凹陷的形状所形成的引导槽24的一部分,成为相互齐面状地凹陷的形状而形成。这样,在上述的引导件20,与棘轮10之间组装的3个棘爪30、旋转凸轮40、铰链凸轮50组装成分别被支承的状态。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的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外侧面,突出形成有用于卡挂后述的锁定弹簧60的外侧的端部的弹簧卡挂部25。上述弹簧卡挂部25通过将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一部分沿板厚方向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形成。上述弹簧卡挂部25在上述的圆板主体21的外侧面上形成在与沿圆周方向隔开各90度的间隔而形成的3个暗榫21B相互成为等间隔的配置的位置(与相邻的2个暗榫21B沿圆周方向隔开各90度的间隔的位置)。上述弹簧卡挂部25成为在中间部具有卡挂后述的锁定弹簧60的外侧的端部的缩颈的形状。
如图7及图9所示,3个棘爪30分别收容而组装于在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内侧面形成的各棘爪收容槽24A内。通过上述组装,各棘爪30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承为相对于引导件20沿着各棘爪收容槽24A的形状仅能向半径方向的内外方移动。如图9~图10所示,各棘爪30在收容于上述的各棘爪收容槽24A内的状态下,在它们的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形成于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内周面上的内齿列12A露出。
如图6~图7所示,在上述的各棘爪30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能够与上述的棘轮10的内齿列12A啮合的外齿列31。各外齿列31在各棘爪30的呈圆弧面状弯曲的外周面上沿圆周方向以2度间距排列形成有多个外齿。如图9~图10所示,在引导件20的中心部安设的旋转凸轮40被进行轴旋转操作,由此上述的各棘爪30通过该旋转凸轮40以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挤压(参照图9)或向内侧拉回(参照图10)的方式被操作。
如图9所示,各棘爪30通过旋转凸轮40的旋转而被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挤压,由此在各棘爪30的外周面形成的外齿列31被压抵于棘轮10的内齿列12A而成为啮合的状态。由此,各棘爪30成为沿旋转方向与棘轮10一体结合的状态,成为经由各棘爪30而将棘轮10与引导件20之间的相对旋转锁定的状态。即,各棘爪30在与引导件20的关系中,通过上述的各引导壁23产生的圆周方向的支承而仅能向半径方向的内外方移动,因此与棘轮10啮合而沿旋转方向成为一体的状态,由此各棘爪30以将棘轮10的相对于引导件20的旋转锁定的方式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10所示,各棘爪30通过旋转凸轮40的旋转而被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拉回,各棘爪30从与棘轮10的内齿列12A的啮合状态脱落。由此,上述的棘轮10与引导件20之间的相对旋转被锁定的状态解除,切换成棘轮10与引导件20相互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上述的各棘爪30分别形成为具有朝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延长形状的2个腿部32的U字型形状,在各个U字形状的内部形成有从单侧的腿部32突出的卡挂部33。
各棘爪30如图9所示,通过旋转凸轮40的旋转而它们的腿部32由旋转凸轮40从半径方向的内侧按压,由此被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挤压。而且,各棘爪30如图10所示,通过旋转凸轮40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而它们的卡挂部33由旋转凸轮40的钩44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拉入,从而被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拉回。
旋转凸轮40在图9中如前述那样,成为收容而组装于在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内侧面形成的凸轮收容槽24B内的状态。上述的旋转凸轮40通过插入而组装于其中心部的后述的铰链凸轮50支承为相对于引导件20能够进行轴旋转。上述旋转凸轮40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的各棘爪30相同程度的厚度的形状,在收容于上述的凸轮收容槽24B(参照图7)内的状态下,配置于与各棘爪30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上述的旋转凸轮40如图9~图10所示,在与该各棘爪30面对的图示左右两侧和下侧的各面部上形成有:能够使各棘爪30的腿部32分别进入的凹部42;分别通过旋转凸轮40的旋转动作将进入各凹部42内的各棘爪30的腿部32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挤压的方式使其上行的肩部43;通过旋转凸轮40的向反方向的旋转动作而分别卡挂于各棘爪30的卡挂部33来将各棘爪30拉入内侧的钩44。
在形成于上述旋转凸轮4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41内,后述的铰链凸轮50的操作部53以沿旋转方向成为一体的方式沿轴向组装而安设。具体而言,上述贯通孔41形成为钩孔形状,通过组装铰链凸轮50的形成为钩状的操作部53,由此上述贯通孔41以与该操作部53沿旋转方向成为一体的状态的方式组装。通过上述组装,旋转凸轮40借助上述铰链凸轮50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被进行轴旋转操作的动作,与铰链凸轮50成为一体地被进行旋转操作。
如图9所示,上述的铰链凸轮50始终成为由后述的锁定弹簧60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施力的状态,由此上述旋转凸轮40保持为向同方向被压回的状态。由此,旋转凸轮40通过在其左右两侧和下侧的各面部上形成的各肩部43将各棘爪30的腿部32分别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挤压,使各棘爪30与棘轮10的内齿列12A啮合,保持为将调角器4的旋转锁定的状态。
上述的铰链凸轮50借助解除杆5(参照图1)的提拉操作而被向上述施力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轴旋转操作,由此如图10所示,上述旋转凸轮40由铰链凸轮50的操作部53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操作。由此,在旋转凸轮40的左右两侧和下侧的各面部上形成的各凹部42一边向各棘爪30的腿部32的正下方位置(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移动,从各面部延伸出的各钩44一边向各棘爪30的卡挂部33分别逐渐变深地卡挂,将各棘爪30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拉入,形成为从与棘轮10的啮合状态脱落的状态。由此,成为调角器4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的状态。而且,旋转凸轮40借助通过上述解除杆5的操作的返回再次承受来自锁定弹簧60的作用力而旋转的铰链凸轮50的操作部53,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返回使各棘爪30与棘轮10的内齿列12A啮合的状态(使调角器4为旋转锁定的状态)。
在此,上述的3个棘爪30(30A~30C)中的图9~图10所示的下侧的棘爪收容槽24A内配置的棘爪30A由沿圆周方向倾斜地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片30A1和第二片30A2构成。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棘爪30A如图9所示,由上述的旋转凸轮40从内侧挤压而使其外齿列31与棘轮10的内齿列12A啮合时,将第一片30A1和第二片30A2以向两外侧压开的方式压抵于左右的引导壁23而成为抑制了圆周方向的松动的状态。
如图6~图7所示,铰链凸轮50构成作为方筒形状的弹簧卡挂部51、圆筒形状的轴部52、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具有方形形状的操作部53沿轴向排列形成的轴构件。在上述铰链凸轮50的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0A。上述贯通孔50A形成为横截面呈延长圆形的长圆状(日本金币型)地贯通的孔形状。上述的铰链凸轮50的弹簧卡挂部51与轴部52一起在引导件20的中心部形成的贯通孔21A内从轴向的内侧通过,由此在操作部53抵碰而卡止于引导件20的圆板主体21的内侧面的位置,弹簧卡挂部51突出至引导件20的轴向的外侧,轴部52向引导件20的贯通孔21A内嵌入成能够进行轴旋转的状态,从而上述的铰链凸轮50装配于引导件20。
并且,在上述铰链凸轮50的向引导件20的轴向的外侧突出的弹簧卡挂部51的四边形形状的外周部上,锁定弹簧60的卷绕成四边形形状的内侧的端部嵌入而沿旋转方向卷挂成一体的状态。如图5所示,上述锁定弹簧60由盘簧构成,配置在引导件20的外侧面,其内侧的端部卡挂于上述的铰链凸轮50的弹簧卡挂部51,外侧的端部卡挂于在引导件20的外侧面突出形成的弹簧卡挂部25。由此,锁定弹簧60对于铰链凸轮50始终发挥使旋转凸轮40相对于引导件20向锁定工作的方向旋转的作用力。
并且,如图6~图7所示,在组装于上述棘轮10与引导件20之间的铰链凸轮5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50A内,用于进行铰链凸轮50的轴旋转操作的操作销7从轴向的内侧朝向外侧插入而沿旋转方向一体连结。在此,上述的在车辆外侧的调角器4通过的操作销7与在车辆内侧的调角器4通过的操作销7如前述那样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如图6~图7及图11所示,各操作销7形成为在同轴线上的位置排列具有从轴向的内侧通过各调角器4而连结的操作轴部7A、嵌入杆8的各端部8A、8B而连结的嵌合部7B的方式。在此,嵌合部7B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部”及“限制部”。
上述的操作轴部7A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的调角器4的铰链凸轮50的贯通孔50A同样的长圆状(日本金币型)的横截面形状的、沿轴向均匀延伸的形状。由此,操作轴部7A沿轴向插入上述的铰链凸轮50的贯通孔50A内,由此在该贯通孔50A内沿旋转方向嵌入而连结成一体的状态。而且,嵌合部7B形成为具有比上述的操作轴部7A大一圈的外径的向轴向的内侧开口的圆筒型形状。上述嵌合部7B在该圆筒内,成为沿轴向接纳上述的圆管形状的杆8的各端部8A、8B而能够使其嵌合的形状。详细而言,上述嵌合部7B形成为能够使上述的杆8的各端部8A、8B在其圆筒内嵌合成轴旋转的状态的形状。
上述嵌合部7B在使上述的杆8的各端部8A、8B嵌合于上述的圆筒内之后,通过对上述的嵌合部位进行焊接,而成为与杆8一体连结的状态。这样嵌合部7B成为使杆8的各端部8A、8B在上述的圆筒内嵌合成旋转的状态的结构,由此各操作销7在它们的操作轴部7A插通而组装于铰链凸轮50的贯通孔50A内时,将与贯通孔50A之间产生的旋转方向的松动分别沿旋转方向堵塞而成为避免松动的状态,能够将各嵌合部7B一体连结于杆8。各操作销7如上述那样以旋转方向的松动填塞后的状态一体地焊接于杆8,由此相互以左右没有操作位置的偏移的状态连结于杆8。
具体而言,上述的各操作销7如下述那样从轴向的内侧插入各侧的调角器4之后,经由杆8而相互一体连结。即,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分别从形成于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的通孔2Fb插入到调角器4的铰链凸轮5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50A内(插通工序)。上述操作轴部7A的插入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至上述的各嵌合部7B通过形成于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的通孔2Fb而抵碰于调角器4的外侧面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位置”的位置)。上述各操作销7分别插通至上述限制位置(第二位置),由此各操作轴部7A分别贯通各调角器4,插入成具有从各调角器4向轴向的外侧较大地突出的余长的状态(参照图3)。
通过该插入,各操作销7成为它们的嵌合部7B之间的宽度W比杆8的轴长更宽地隔开的状态。由此,成为能够使杆8通过上述的各操作销7的嵌合部7B间的间隙内的状态。并且,杆8在上述嵌合部7B之间的间隙内通过,其一侧的端部8A插入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的嵌合部7B内(连结工序),由此在杆8的另一侧的端部8B与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的嵌合部7B之间形成将该嵌合部7B向轴向的内侧拉入而能够嵌合于杆8的端部8B的轴向的间隙。
因此,接着,使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向从同侧的调角器4拉拔的方向移动,使其嵌合部7B嵌入杆8的另一侧的端部8B(滑动连结工序),由此成为使杆8的各端部8A、8B嵌合于两操作销7的嵌合部7B内的状态,能够形成为将它们沿轴向连结的状态。此时,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通过其操作轴部7A插入成具有从同侧的调角器4向轴向的外侧较大地突出的余长的状态的结构,即使如上述那样向轴向的内侧退避移动至使嵌合部7B与杆8的端部8B嵌合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的位置),也只是退避至余长微小的位置,操作轴部7A不会从同侧的调角器4脱落而保持插入于调角器4的状态。
并且,在使上述各操作销7的嵌合部7B与杆8的各端部8A、8B嵌合之后,通过对这些嵌合部位进行焊接,而各操作销7经由杆8成为相互一体连结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保留为从车辆外侧的调角器4向外侧较大地突出的状态的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的前端部,用于进行调角器4的解除操作的解除杆5从外侧嵌入而一体地焊接。具体而言,解除杆5在其根部侧的端部贯通形成有与上述操作销7的操作轴部7A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的长圆状(日本金币型)的插入孔5A,在该插入孔5A内插入操作轴部7A,由此解除杆5与操作轴部7A沿旋转方向嵌合成一体的状态,而且通过将该嵌合部位焊接,由此解除杆5成为一体地连结于操作轴部7A的前端部的状态。
如图6~图7所示,外周环70将薄钢板冲裁成环状,并对该冲裁的圆板的外周部分沿板厚方向进行拉深加工,由此形成位带座的圆筒型形状。详细而言,上述外周环70通过上述座的内周部分相对于座的外周部分进一步沿轴向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在上述座的内周部分形成从轴向的外侧贴合于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第一按压部71,在座的外周部分形成从轴向的内侧贴合于引导件20的圆筒部22的第二按压部72。
上述外周环70在其圆筒内部将棘轮10和引导件20沿轴向依次组装并安设,由此成为上述第一按压部71从轴向的外侧贴合于棘轮10的圆筒部12,第二按压部72从轴向的内侧贴合于引导件20的圆筒部22的状态,该圆筒状的环形状跨棘轮10与引导件20的外周部之间地组装。并且,上述外周环70将其圆筒部分的前端(铆紧部73)以第二按压部72为支点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折而铆紧,由此在上述铆紧部73与第二按压部72之间夹入引导件20的圆筒部22而成为一体铆紧的状态,从而上述外周环70成为一体组装于引导件20的状态。
通过上述组装,外周环70的第一按压部71成为沿轴向与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外侧面对的状态,并将棘轮10保持成相对于引导件20不会沿轴向脱落地旋转的状态。在上述外周环70的第一按压部71,在该棘轮10的与圆筒部12的外侧面面对的内侧面的缘部上,沿轴向被进行半冲裁加工而突出的突部71A等间隔地排列形成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通过这些突部71A,外周环70成为将棘轮10沿轴向支承为接近于点接触的状态的结构,在棘轮10的旋转移动时,在与棘轮10的接触部难以产生滑动摩擦引起的阻力。
对以上进行总结,本实施例的座椅1成为如下的结构。即,本实施例的座椅1具有:将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2F与地板上的基体(座椅坐垫3)分别连结的左右一对调角器4;沿轴向插通于各调角器4而通过轴旋转进行各自的解除操作的各操作销7;将各操作销7彼此一体地连结的杆8。各操作销7中的一方(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成为相对于同侧的调角器4从轴向的内侧插通而连结的操作轴部7A和抵碰而连结于杆8的连结部(嵌合部7B)沿轴向排列形成的结构。通过使操作轴部7A在将连结部(嵌合部7B)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抵碰于杆8的第一位置(图2的位置)与使连结部(嵌合部7B)从杆8沿轴向分离的第二位置(图3的位置)之间移动,而操作轴部7A能够改变相对于调角器4的插通深度,在第一位置(图2的位置)相对于调角器4连结成能够操作的状态。
这样,各操作销7中的一方(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通过在上述第一位置(图2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图3的位置)之间移动,而成为能改变相对于调角器4的插通深度的结构,由此即使在将座椅靠背2的各侧框架2F彼此一体地连结之后,将各调角器4的操作销7从座椅内侧插入各侧框架2F并在它们之间插入杆8,也能够将操作销7彼此连结。
此外,在一方的操作销7(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形成将操作轴部7A相对于调角器4的轴向的移动限制至第二位置(图3的位置)的限制部(嵌合部7B)。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利用限制部(嵌合部7B),能够防止一方的操作销7(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从调角器4向座椅外侧的脱落,能够简便地进行上述组装作业。
另外,各操作销7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各操作销7中的一方(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在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抵碰于杆8的第一位置(图2的位置)和沿轴向分离的第二位置(图3的位置)之间能够移动,相对于此,另一方(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相对于调角器4以插通至相当于第二位置的插通深度的状态连结于杆8,在该操作轴部7A的从调角器4向座椅外侧突出的余长部分安装用于进行调角器4的解除操作的解除杆5。
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即使一方的操作销7(车辆内侧的操作销7)与另一方的操作销7(车辆外侧的操作销7)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也能够避免产生从调角器4多余地向座椅外侧伸出的区域。因此,能够将座椅1沿宽度方向紧凑地构成。
以上,使用1个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施。例如,本发明的调角器也可以适用于机动车的副驾驶席以外的座椅,而且也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列车等的机动车以外的车辆、航空器、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用的座椅。而且,连结座椅靠背的基体除了设于地板上的座椅坐垫之外,也可以是设于地板上的托架材料等。
另外,调角器可以不是与铰链凸轮一起旋转的旋转式的凸轮,而设为利用通过铰链凸轮的轴旋转以沿特定的半径方向滑动的方式操作的滑动式的凸轮,将棘爪向棘轮的内周齿面按压或使棘爪从棘轮的内周齿面分离的结构。上述棘爪的个数可以为2个或4个以上。而且,调角器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通过手动操作进行解锁的操作的类型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日本特开2010-187906号公报等文献公开那样的以通过插通于内齿轮和外齿轮之间的操作销的轴旋转操作而使内齿轮和外齿轮相互的啮合位置变化的方案来使内齿轮和外齿轮相对旋转的类型的结构。上述各操作销只要在它们或与它们连结的杆中的任一部位连结解除杆或驱动机构,通过手动操作或电动操作进行轴旋转操作即可。
另外,操作销的操作轴部的横截面形状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例所示的长圆状的形状,也可以适用通过沿轴向插通于各侧的调角器而组装成能够进行轴旋转操作的状态的多边形等各种形状。而且,操作销相对于杆,并不局限于在插入连结部之后通过另行进行的焊接而沿旋转方向一体连结的情况,也可以成为通过连结部的插入而沿旋转方向一体嵌合的结构。而且,操作销的连结部只要称为抵碰而连结于杆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不必是嵌入而连结于杆的结构。
另外,操作轴部的横截面形状只要成为至少在将连结部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抵碰于杆的第一位置相对于调角器连结成能进行轴旋转操作的状态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不必形成为同一横截面形状沿轴向均匀延伸的形状。但是,在左右两侧的操作销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另一方的操作销以对于调角器插通至相当于第二位置的插通深度的状态连结于杆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各自的位置处需要成为相对于调角器连结成能进行轴旋转操作的状态的形状。
另外,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可以成为不是它们的外侧的侧部而是内侧的侧部分别经由调角器连结于地板上的基体的结构。而且,各操作销可以在将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组装成一体的状态之前,沿轴向插通而组装于各调角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连结部(嵌合部)成为比操作轴部沿径向伸出的形状,由此限制部由连结部(嵌合部)形成的结构,但是在连结部成为比操作轴部小径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在它们之间设置比操作轴部沿径向伸出的形状的限制部。

Claims (4)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一对调角器(4),分别将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2F)与地板上的基体连结;各操作销(7),沿轴向插通于该各调角器(4)而通过轴旋转来进行每一个调角器(4)的解除操作;及杆(8),将该各操作销(7)彼此一体地连结,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各操作销(7)中的一方成为在轴向上排列操作轴部和连结部而形成的结构,所述操作轴部相对于所述调角器(4)的一方从轴向的座椅内侧插通而连结,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杆(8)接触而连结,
通过使所述操作轴部在能够使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杆(8)以能够连结的方式接触的第一位置与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杆(8)沿轴向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调角器(4)的一方的插通深度,所述操作轴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成为相对于所述调角器(4)的一方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结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对于所述一方的操作销(7)形成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将所述操作轴部的相对于所述调角器(4)的一方的轴向的移动限制至所述第二位置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各操作销(7)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所述各操作销(7)中的另一方形成为所述操作轴部在相对于所述调角器(4)的另一方插通至相当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插通深度为止的状态下与所述杆(8)连结的结构,在从所述调角器(4)的另一方向座椅外侧突出的所述操作轴部的余长部分安装有解除杆,所述解除杆用于进行所述两方的调角器(4)的解除操作。
4.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造方法,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左右一对调角器(4),分别将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侧框架(2F)与地板上的基体连结;各操作销(7),沿轴向插通于该各调角器(4)而通过轴旋转来进行每一个调角器(4)的解除操作;及杆(8),将该各操作销(7)彼此一体地连结,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座椅靠背(2)的所述左右两侧的侧框架(2F)彼此组装成一体的状态;
将所述各操作销(7)相对于所述各调角器(4)从轴向的座椅内侧插通而连结;
使所述杆(8)与所述各操作销(7)中的一方接触而连结;及
使所述各操作销(7)中的另一方朝着使相对于对应的所述调角器(4)的插通深度变浅的方向滑动至与所述杆接触的位置为止,而与所述杆(8)连结。
CN201510201139.7A 2014-04-25 2015-04-24 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034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1073A JP6196185B2 (ja) 2014-04-25 2014-04-25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91073 2014-04-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34865A CN105034865A (zh) 2015-11-11
CN105034865B true CN105034865B (zh) 2017-11-14

Family

ID=54261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1139.7A Active CN105034865B (zh) 2014-04-25 2015-04-24 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01222B2 (zh)
JP (1) JP6196185B2 (zh)
CN (1) CN105034865B (zh)
DE (1) DE102015207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8636B2 (ja) * 2016-05-23 2020-02-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CN106335410A (zh) * 2016-08-31 2017-01-18 常州市白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Spc调角器
US20190255979A1 (en) * 2018-02-22 2019-08-22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retention r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1124093B2 (en) 2018-08-08 2021-09-21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mechanism for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11260777B2 (en) 2018-08-29 2022-03-01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heart for seat recliner assembly
US11142103B2 (en) * 2019-01-17 2021-10-12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Cross member for seat recliner assembly
US11364577B2 (en) 2019-02-11 2022-06-21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mechanism for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11845367B2 (en) 2019-04-18 2023-12-19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heart having lubricant member
US20220227267A1 (en) * 2019-05-31 2022-07-21 Delta Kogyo Co., Ltd. Seat recline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US11052797B2 (en) 2019-08-09 2021-07-06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heart for seat assembly
US11192473B2 (en) 2019-08-30 2021-12-07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lease handle for recliner mechanism of vehicle seat
US11607976B2 (en) 2020-03-06 2023-03-21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mechanism having bracket
US11766957B2 (en) 2021-02-16 2023-09-26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lease mechanism for seat recliner assembly
US11897372B2 (en) 2021-05-06 2024-02-13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heart having biasing members
US11850975B2 (en) 2021-06-11 2023-12-26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Vehicle seat recliner mechanism with welded spr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2856A (zh) * 2005-08-30 2008-08-27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倾斜装置
CN101412381A (zh) * 2007-10-16 2009-04-2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斜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3254U (ja) * 1981-12-21 1983-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両側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H0787802B2 (ja) 1989-05-16 1995-09-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デバイス
US5224759A (en) * 1989-08-31 1993-07-06 Fuji Kiko Co., Ltd. Double lock recliner for automotive seat
JPH0781944B2 (ja) 1990-06-27 1995-09-06 リオン株式会社 微粒子計
JPH0458140U (zh) * 1990-09-27 1992-05-19
US5702156A (en) * 1995-02-17 1997-12-30 Tachi-S Co., Ltd. Reclining device
US6698837B2 (en) * 2001-11-30 2004-03-02 Fisher Dynamics Corproration Seat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recliner and floor-latch mechanism
JP3949953B2 (ja) * 2001-12-27 2007-07-2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両側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337380B2 (ja) * 2003-03-25 2009-09-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080093906A1 (en) * 2005-04-22 2008-04-24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tor Vehicle Seat, and a Seat Manufactured by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US20070039183A1 (en) 2005-08-17 2007-02-22 Dagoberto Krambeck Method of assembly and dual-sided seat recliner assembly
CN1962311A (zh) * 2005-11-07 2007-05-1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座斜倚装置
JP2007252451A (ja) 2006-03-22 2007-10-04 Fuji Kiko Co Ltd 車両の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7325772A (ja) 2006-06-08 2007-12-20 Shiroki Corp 車両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53501B2 (ja) * 2008-07-16 2012-01-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251326B2 (ja) * 2008-07-16 2013-07-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操作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110156462A1 (en) * 2008-07-30 2011-06-30 Magna Seating Inc. Reclin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eat
JP2010187906A (ja) 2009-02-18 2010-09-02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US20120261964A1 (en) * 2011-04-13 2012-10-18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US8864234B2 (en) * 2012-05-30 2014-10-21 Lear Corporation Discontinuous recliner with movable internal memory stop
JP6191313B2 (ja) * 2013-08-01 2017-09-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JP6064826B2 (ja) * 2013-08-01 2017-01-2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2856A (zh) * 2005-08-30 2008-08-27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倾斜装置
CN101412381A (zh) * 2007-10-16 2009-04-2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斜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6185B2 (ja) 2017-09-13
US20150306987A1 (en) 2015-10-29
CN105034865A (zh) 2015-11-11
JP2015209069A (ja) 2015-11-24
DE102015207421A1 (de) 2015-10-29
US9701222B2 (en) 201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34865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CN105416112B (zh) 用更小的增量调节汽车座椅倾斜的装置
CN107444202B (zh) 调角器
EP2153751B1 (en) Connection device
CN104340091B (zh) 倾角调节器
CN104583002B (zh) 车座调角器
CN202908217U (zh) 抽拉同步装置及其导齿条与滑轨单元
TWI277399B (en) Recliner adjuster
CN104395139B (zh) 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
CN102725177B (zh) 锁定装置
CN101495779B (zh) 齿轮及使用该齿轮的联接装置
CN104340092B (zh) 倾角调节器
CN103568901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脚踏装置
CN104512293A (zh) 倾角调节器
CN110077292A (zh) 用于座椅总成的轨道释放机构
DE112008002102T5 (de)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sitz
CH626018A5 (zh)
CN205573673U (zh) 车辆用座椅升降装置
JP2013185671A (ja) 角度調節金具
CN101172465A (zh) 制造机动车辆座椅的方法及通过实施该方法而制造的座椅
WO2008074964A1 (en) Method of joining metal parts
CN104080648B (zh)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JP4607672B2 (ja) 関節金具および座椅子
CN106536270A (zh) 座椅滑动装置
CN206277978U (zh) 具有双卡姆结构的座椅调角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