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5717A - 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75717A
CN104975717A CN201410669440.6A CN201410669440A CN104975717A CN 104975717 A CN104975717 A CN 104975717A CN 201410669440 A CN201410669440 A CN 201410669440A CN 104975717 A CN104975717 A CN 104975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body portion
supportive body
insertion apparatus
anch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694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红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397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2649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397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2649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397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2649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397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2551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601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2650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975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5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 E04G21/142Means in or on the elements for connecting same to handling apparatu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41Connec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mbedding in concrete or masonry
    • E04B1/4114Elements with sockets
    • E04B1/4121Elements with sockets with internal threads or non-adjustable captive nu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8Memb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used in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s
    • E04C5/12Anchor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8Memb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used in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s
    • E04C5/12Anchoring devices
    • E04C5/125Anchoring devices the tensile members are profiled to ensure the anchorage, e.g. when provided with screw-thread, bulges, corrug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41Connec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mbedding in concrete or masonry
    • E04B2001/4192Connec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mbedding in concrete or masonry attached to concrete reinforcing elements, e.g. rods or w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包括:支撑主体部,其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并沿着贯通形成于内部的中空结合孔的内圆周形成有第1螺纹;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和矫平支撑部,其中,所述结合部,其在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并具有第2螺纹,该第2螺纹在外圆周通过螺丝与所述第1螺纹结合,以使贯通所述中空结合孔而有选择地上下移动;所述矫平支撑部,其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形成为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及隔片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上侧,内部形成有结合贯通孔,以使贯通所述结合部。

Description

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结合有用于将各种构件设置于混凝土的锚碇,并通过一个装置而提供复合性功能,从而,提高施工的便利性。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混凝土浇铸作业通过制造复合建筑物的形状的模板,并在形成建筑物的框架的支柱安装模板,而注入混凝土,混凝土发生干燥及固化时,去除模板的方式进行。
此时,在通过所述混凝土形成的建筑物的天花板结合有用于供施工各种构件的锚碇,并且,所述锚碇插入结合于在混凝土内部埋设的镶件。
并且,将镶件埋设于混凝土内部的方法包括两种:在混凝土阴干之后穿孔而设置镶件的后设置(post-install)方法;在将设置锚碇的位置预先配置镶件并浇铸混凝土的先设置(cast-in)方法,并且主要使用先设置方法。
图1为显示现有的镶件的示例图。
如图1所示,现有的镶件1在下面形成有锚碇槽,在将镶件1的下端设置于模板的地面之后,注入混凝土c并阴干,去除模板,而将锚碇a结合于裸露的锚碇槽,从而设置了各种构件。
此时,所述构件包括管道、天花板框架、电线等,将各种构件设置于所述锚碇a,沿着所设置的所述天花板框架结合天花板时,完成天花板的施工。
但,现有的镶件1存在如下问题,虽然对锚碇a的负重的承载能力变高了,但因在混凝土c的表面部直接接触及支撑锚碇a,在对锚碇a施加横向的压力时,容易产生龟裂。
更甚至,发生的龟裂存在大量传播至内部的情况,从而减弱了对镶件1的结合力,并且,存在减弱混凝土c的承载能力的问题。
并且,频繁发生因在模板和镶件1下面之间的杂质而形成缝隙的情况,由此,混凝土c容易流进锚碇槽的内部,而且,为了去除流入的混凝土c而损伤锚碇槽的螺纹的情况也很多,从而,存在了难以设置锚碇a的问题。
并且,存在了如下问题,为了通过混凝土而对突出至侧部的连接钢筋进行施工,必须在模板的侧壁部形成孔,插入连接钢筋,而浇铸混凝土,由此,因孔而造成模板破损,从而不能再次使用。
另外,为了增加混凝土c的支撑力而在混凝土c的内部铺设钢筋时,为了铺设与模板分隔为一定高度的钢筋,需要另外的钢筋隔片。
由此,为了分别具备并设置用于设置锚碇a的镶件1、用于铺设钢筋的钢筋隔片,消耗不必要的资材费用及设置时间,从而增加施工费用及时间。而且,在混凝土c内部插入不必要的装置,由此,存在了降低混凝土c的承载能力的问题。
更甚至,根据建筑的用途或大小而混凝土平板的厚度存在差异,由此,必须准备并设置与其相应变更的与钢筋的铺设间距匹配的另外的隔片,因而,非常繁琐,且施工复杂。
另外,浇铸混凝土c时,为了确认浇铸面的平整而所浇铸的厚度,使用了表示高度的条状等的轧平机。此时,必须按与地面状态或浇铸高度匹配的各种尺寸生产另外的产品或对长尺寸的产品按与施工的尺寸匹配地进行裁断而进行设置。并且,在使用长尺寸产品时,产生了必须去除在浇铸之后而突出的部分等作业上的麻烦。
由此,浇铸混凝土c时,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而另外具有镶件1、钢筋隔片、轧平机等,并为了设置,设计及施工复杂化,而且随着施工费用及期限的增加难以进行有效率地施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所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课题为提供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在混凝土结合有用于设置各种构件的锚碇,并通过一个装置提供复合功能,从而,提高施工的便利性。
为了解决上述所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包括:支撑主体部、升降主体部及隔片主体部,其中,所述支撑主体部,其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并沿着贯通形成于内部的中空结合孔的内圆周形成有第1螺纹;所述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和矫平支撑部,其中,所述结合部,其具有第2螺纹,该第2螺纹形成于所述结合部的外圆周而通过螺丝与所述第1螺纹结合,以贯通所述中空结合孔而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且,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矫平支撑部,其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而形成为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及所述隔片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上侧,内部形成有结合贯通孔,以贯通所述结合部。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包括:支撑主体部,其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并形成有贯通内部的中空结合孔;及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和矫平支撑部,其中,所述结合部,其通过螺丝与所述中空结合孔结合,并且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以使有选择地上下移动;所述矫平支撑部,其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
尤其,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包括:支撑主体部,其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形成有贯通内部的延伸结合孔;延伸主体部,其通过螺丝与所述延伸结合孔结合,以使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形成有贯通内部的中空结合孔;及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和矫平支撑部,其中,所述结合部,通过螺丝与所述中空结合孔结合,以使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且,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所述矫平支撑部,其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所述附图如下:
图1为显示现有的镶件的示例图;
图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状态的示例图;
图4为显示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而进行混凝土施工的示例图;
图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的状态的示例图;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的状态的示例图;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的状态的示例图;
图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10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1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使用模式图;
图1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
图1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图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图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状态的示例图,图4为显示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而进行混凝土施工的示例图。
在此,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10是指在浇铸混凝土之前,设置于既定的锚碇的配置支点,在浇铸之后,插入及结合有用于设置各种构件的锚碇的装置。
并且,除设置锚碇之外,也能够代替用于铺设钢筋的钢筋隔片或测定混凝土浇铸高度的轧平机等互换使用,而适用于各种规格的混凝土施工。由此,将混凝土施工设计及准备变得简单化,从而改善施工的便利性。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10包括支撑主体部50、升降主体部20、隔片主体部30。
在此,所述支撑主体部50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p,并且,在内部沿着贯通形成于内部的中空结合孔51的内圆周形成有第1螺纹51a。此时,优选地,所述板材p理解为形成支柱、地面、墙壁等将混凝土浇铸而形成的形状的模板的部件。
例如,所述板材p是指在一般建筑施工时,在混凝土阴干之后通过分离及拆除再次使用的模板上沿着混凝土注入面而涂敷有离型剂的合板。而且,所述板材可以由合板,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或铝等各种材料形成。并且,所述板材可以包括与浇铸混凝土后分离的模板不同,在浇铸混凝土之后不进行分离,并与混凝土结合,从而,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力的结构用的金属材质的波纹钢板等。
此时,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部50固定于所述板材p的混凝土浇铸面t,使得埋设于混凝土c的内侧。在此,浇铸面包括水平配置的板材的上面或垂直配置的板材的内侧面。
并且,所述支撑主体部50作为将结合有锚碇的升降主体部20固定于板材p而支撑的部分,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但为了容易进行成型加工及节省材料费用,优选地,由聚氧甲烯(Polyoxymethylene,POM)等强化合成树脂形成。
另外,参照图2,所述支撑主体部50固定于所述板材p的上面,在所述混凝土c阴干之后,拆除板材时,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下面可以裸露至固化的混凝土c的下面。
此时,在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中空结合孔51,所述中空结合孔51能够裸露至所述固化的混凝土c的下面。而且,所述支撑主体部50可以形成为一个管,为了增加扩展的长度范围,也能够形成为多段。此时,支撑主体部50形成为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相互通过螺丝结合,沿着内部主体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中空结合孔。
另外,所述升降主体部20包括结合部20a和矫平支撑部20b。在此,所述结合部20a在外圆周形成有通过螺丝与第1螺纹51a结合的第2螺纹21,以使贯通所述中空结合孔51而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且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22。
此时,所述结合部20a在配置于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下,按一个方向旋转而插入至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内部,按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从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上部引出。
并且,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沿着所述结合部20a的下面形成,在混凝土c阴干之后而分离板材p时,通过开放的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下部开口插入的锚碇能够结合于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
在此,优选地,在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内圆周形成有用于结合锚碇的螺纹。此时,所述锚碇a应理解为具备适用于一般天花板施工使用标准尺寸的直径,通过锚碇a外圆周的螺纹,能够将锚碇a及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进行结合。并且,所述锚碇a在结合于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状态下,裸露至混凝土c的下部,在裸露的端部能够设置有在天花板施工的各种构件。
并且,优选地,在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下部形成有趋向下侧而扩大的锚碇引导部23,以引导所述锚碇a。在此,所述锚碇引导部23可以将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内圆周和所述结合部20a的外圆周趋向半径方向内侧而向上倾斜地连接。由此,即使不通过肉眼确认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沿着所述锚碇引导部23推动锚碇a时,因锚碇a的端部被引导而移动至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内部,能够容易的进行结合作业。
并且,所述矫平支撑部20b沿着所述结合部20a的上部边缘形成为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并且,优选地,所述矫平支撑部20b的上面24形成得较为平坦,以测定所述混凝土c的浇铸高度。在此,优选地,所述矫平支撑部20b形成为多角截面,以使准确地传输外部旋转力而用于容易旋转所述升降主体部20。
并且,所述矫平支撑部20b插入于混凝土c的内部,突出的部分的下面借助混凝土c支撑而能够坚固地与所述混凝土c结合。由此,埋设于混凝土内部的所述升降主体部20不会因设置于锚碇a的构件的负重而陷入至下侧,并能够坚固地固定于固化的混凝土c内部。
而且,所述支撑主体部50也能够固定于支撑混凝土c的侧面的板材。此时,在混凝土阴干之后而分离板材时,沿着混凝土的侧部裸露有中空结合孔,并通过所述中空结合孔插入有连接钢筋,从而,能够结合于所述锚碇结合凹槽。
在此,所谓连接钢筋应理解为突出至由混凝土形成的天花板或墙壁的侧面而与其它钢筋连接或结合有其它构件的钢筋,并且,即使不对板材进行打孔,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钢筋。
此时,所述升降主体部20作为埋设于混凝土内部而直接支撑锚碇的部分,可以由具有机械强度及对疲劳破坏的抵抗力的聚氧甲烯等强化合成树脂形成,但优选地,考虑与混凝土的结合力或对锚碇的承载能力等,由钢铁(steel)等金属材质形成。
另外,所述隔片主体部30配置于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上侧,并在内部形成有结合贯通孔31,以使贯通所述结合部20a。在此,所述结合贯通孔31贯通所述结合部20a,并且,优选地,形成为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上端边缘的直径。
即,所述结合部20a贯通所述隔片主体部30而结合于所述支撑主体部50,所述隔片主体部30沿着所述结合部20a上下移动,而能够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上端。此时,钢筋s能够安放于所述隔片主体部30的上面。在此,所述隔片主体部30可以由钢铁等金属材料或聚氧甲烯等强化塑料材料形成。
并且,所述钢筋s能够借助在一般的建筑现场使用的钢筋连接线固定,所述隔片主体部30由金属材料形成时,也能够通过焊接等结合而固定。
由此,随着所述升降主体部20通过螺丝与固定于板材的支撑主体部50结合而升降,将所述矫平支撑部20b的上面配置为既定的混凝土浇铸高度,而作为混凝土浇铸基准面使用。因此,通过将钢筋固定于所述隔片主体部30而以一个装置能够执行锚碇插入、轧平机、钢筋隔片的复合功能。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下端部外圆周形成有法兰部52,其突出形成至半径方向外侧,而借助结合装置与所述板材p结合。此时,结合装置因所述板材p及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材质而不同。
例如,所述板材p由合板形成时,将固定钉n作为结合装置,能够将所述法兰部52结合于所述板材。此时,在所述法兰部52贯通形成有钉孔,以插入固定钉,也能够在所述法兰部12的内部插入成型有固定钉n。
并且,所述板材p由纤维增强塑料(fiber-reinforced plastic,FRP)等材料形成时,所述结合装置能够由位于所述法兰部52的下面的粘合剂或双面胶带代替。并且,所述板材p及所述支撑主体部50由金属材质形成时,也能够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法兰部52。
由此,在所述支撑主体部50被固定于板材的状态下,所述升降主体部20与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中空结合孔51结合,因而能够从所述板材p分隔支撑。由此,在板材p和支撑主体部50的下面之间因杂质而产生缝隙,因而,即使混凝土流入至所述中空结合孔51,流入的混凝土也无法流动至锚碇结合凹槽22内部,由此,能够防止锚碇结合凹槽22的螺纹被污染。
即,因不难执行打碎或刮掉粘于中空结合孔51内圆周的螺纹而发生固化的混凝土等去除作业,只形成能够裸露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孔时,能够将锚碇a容易地插入及结合于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
尤其,因所述支撑主体部50与所述升降主体部20分别形成,去除用于裸露锚碇结合凹槽22的中空结合孔51的混凝土时,由外部施加的压力或冲击等的外力被所述支撑主体部50吸收,在通过螺丝与所述升降主体部20结合的部分切断。由此,能够防止因外力而造成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内部的螺丝结构损伤,容易进行锚碇a的结合作业。
并且,优选地,在形成于所述结合部20a的外圆周的第2螺纹21的上端部形成有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上端边缘而限制螺丝结合的限位器25。
此时,所述限位器25限制所述结合部20a插入中空结合孔51内部的深度。由此,将所述升降主体部20的锚碇结合凹槽22和所述板材p之间的间距保持在能够防止流入混凝土的间距以上。在此,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部50能够形成为四角至八角支柱形状的多角支柱形状或圆形支柱形状,但作为在内部形成有中空结合孔51的状态,形成为圆筒状,以使在混凝土内所占的体积达到最小化。
另外,所述升降主体部20借助所述支撑主体部50与所述板材p结合,在混凝土阴干之后,升降主体部20的外部直接插入及结合于混凝土,而被坚固地固定。
即,根据由所述结合部20a的外圆周向外侧突出的矫平支撑部20b插入至混凝土内部,能够提高对负重的承载能力。并且,通过为与所述中空结合孔51螺丝结合沿着结合部20a的外圆周形成的第2螺纹21,增加与混凝土c的接触面积,通过凹凸形状咬合的结合而更提高与混凝土c的结合力。
此时,所述升降主体部20并非是通过因龟裂而变得脆弱的混凝土c的表面部,而是通过周边部的负重而凝缩,并在与周边部进行坚固结合的混凝土内部进行支撑,改善对负重的承载能力,通过能够预防因横向压力而产生的龟裂及龟裂的引导传播。
尤其,因插入有锚碇a的结合部20a的外圆周通过支撑主体部50而包裹,即使对所述锚碇a施加横向的压力,所述支撑主体部50能够缓冲压力而预防发生混凝土的龟裂破损。
并且,在结合于所述结合部20a的锚碇a和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内圆周之间形成能够和混凝土划分的富余空间。即,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配置于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内侧,具有比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内径小的内径,随着多段配置,在所述锚碇a的外圆周能够形成有富余空间,在所述富余空间内,锚碇a左右移动,能够缓冲横向压力。
并且,因所述富余空间形成于所述中空结合孔51的内侧,将用于锚碇a的移动的锚碇的突出长度最小化,因而,能够提高空间的效率性。
并且,所述中空结合孔51和所述锚碇之间的富余空间随着与所述混凝土的划分,在结合锚碇之后,在不发生混凝土的化学性的损伤的情况下,能够在中空结合孔51的内部做防水处理、密封处理、吸音处理等各种收尾处理,从而,能够改善施工的品质。
例如,在湿润的环境下,在对所述锚碇和所述锚碇结合凹槽22的结合部进行密封/防水处理,或为了改善室内环境而做预防噪音/漏水等收尾处理时,能够包括减弱所述混凝土c的结合结构的成分,该成分被切断,以使该成分借助所述支撑主体部50而不与所述混凝土接触。
由此,能够提高产品的内部结构,即使在湿润的环境中,用低廉的钢材(steel)等一系列材料制造成升降主体部20,从而,提供较高的承载能力,并在各种施工环境下,以易于更换,从而能够改善施工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并且,直接与所述混凝土结合而提供对所述锚碇的承载能力的所述升降主体部20由金属材质形成,提供坚固的固定力,将所述升降主体部20固定于所述模板的支撑主体部50可以由强化合成树脂形成。由此,通过材料的多样化,节省制造成本,提供坚固的结构力,并同时节省生产费用,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生产经济性。
另外,优选地,所述隔片主体部30包括:结合主体部30b,其形成有沿着内圆周通过螺丝与所述第2螺纹21结合的第3螺纹31a,以使沿着所述结合部20a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及安装部30a,其在所述结合主体部30b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
在此,所述结合主体部30b及所述安装部30a可以形成为一体,但为了便于成型而以另外形成为例进行了显示,并且,优选地,所述结合贯通孔31应理解为包括:第1结合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结合主体部30b的内部;第2结合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安装部30a的内部。
此时,使得所述结合主体部30b具有多角截面,以便于旋转,优选地,具有六角截面。
并且,所述结合主体部30b因通过螺丝与所述结合部20a结合,随着旋转方向有选择地上下移动。
由此,使得所述矫平支撑部20b配置于即设的混凝土浇铸面的高度,在所述升降主体部20上下移动时,所述结合主体部30b能够升降至与混凝土浇铸高度对应的钢筋配置高度。因此,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按准确的高度排列并支撑钢筋,从而,能够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及便利性。
并且,所述安装部30a在所述结合主体部30b的上端从所述结合主体部30b的上端边缘突出至外侧,并形成能够安放钢筋s的支撑面。
并且,通过将钢筋安放并固定于所述安装部30a,并沿着所述板材而注入混凝土,由此,能够将所述钢筋准确排列配置于与所述混凝土的浇铸厚度匹配的位置。
此时,因在通过所述安装部30a而排列的高度上能够暂时支撑钢筋,即使没有其他作业者的帮助,也能够容易地执行固定钢筋的结线作业或焊接作业,由此,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性。
由此,通过一个装置能够执行锚碇插入及钢筋隔片、轧平机的复合的功能,在各种厚度的混凝土上交换,而提供浇铸高度基准,并且能够调节钢筋的配置位置。
由此,无需每次施工时,准备和设置另外的钢筋隔片或与施工的混凝土浇铸高度匹配的规格的钢筋隔片的程序,而能够在准确的高度容易地铺设钢筋,从而,能够改善施工的准确性及便利性。
此时,由于所述钢筋s向所述混凝土c的下面侧施加压力时,优选地,为了防止在所述混凝土c的下面发生龟裂的问题,钢筋及所述混凝土c的下面之间的间距保持7cm以上。为此,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部50的纵向长度形成为5~7cm。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升降主体部20的上部形成有通过因吸收水分而发生膨胀,密封与所述混凝土c的分界部的断水遮盖部40。在此,所述断水遮盖部40包裹所述矫平支撑部20b的上面及侧面而挂卡固定于所述矫平支撑部20b的下面。
此时,所述断水遮盖部40因所述矫平支撑部20b的上面裸露至所述混凝土c的外部,作为轧平机时有选择地形成。优选地,所述断水遮盖部40在浇铸有所述混凝土c的位置为上下自来水管道等所处的厨房或浴室等发生漏水的区域的情况下形成。
在此,优选地,所述断水遮盖部40由防水材料形成,例如由橡胶或硅、膨润土(bentonite)形成。尤其,由所述膨润土材料形成的断水遮盖部40发生漏水时,发生膨胀并能够更准确地密封与所述混凝土的分界部。即,所述矫平支撑部20b裸露至所述混凝土的上侧,密封容易漏水的所述混凝土和所述矫平支撑部20b之间的分界部,防止因流入水分而发生升降主体部20的腐蚀。
流入至所述混凝土的内部的水分作用于减少固化的混凝土粒子之间的结合力,发生龟裂,并且,已发生的龟裂容易传播至内部,降低建筑物的的耐用性。此时,所述断水遮盖部40对所述矫平支撑部20b和所述混凝土之间的分界部进行密封,防止水分浸透,从而,能够改善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参照图4,设置用于混凝土施工的板材时,在将配置锚碇a的各个支点设置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10。
此时,将升降主体部20从根据各个支点另外配置的装置升降至既定的混凝土浇铸高度,从而,将所述矫平支撑部20b的上面作为浇铸基准面使用。并且,将所述隔片主体部30升降至与混凝土浇铸高度对应的钢筋铺设高度,将钢筋s与所述安装部30a结合而进行配置。
由此,在将配置锚碇的各个支点设置支撑主体部50,对升降主体部10及隔片主体部30进行升降而与各种厚度的混凝土浇铸高度、钢筋铺设高度对应,交替执行钢筋隔片、轧平机的功能。由此,因通过一种装置而执行一体施工,从而,施工设计及准备变得简单化,能够提高产品的便利性。
尤其,单独保管钢筋隔片、轧平机、镶件等各种装置,因不存在每次施工时准备所需的各个装置,及分别购买筹措不够的装置等繁琐的程序,从而能够显著改善施工的便利性。
并且,无需在需支撑钢筋的位置、测定混凝土高度的位置,设置锚碇的位置等各个部分设置另外的装置,将相同的装置设置为一个,能够方便施工,并将使得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的内部插入物最小化,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另外,图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的状态的示例图。在第2实施例中,所述隔片主体部130及所述支撑主体部150的之间除形成有限位器主体部160之外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由此,对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予以省略。
如图5所示,优选地,在所述支撑主体部150的上端及所述隔片主体部130之间形成有限位器主体部160,其形成有第4螺纹161a,该第4螺纹161a沿着形成于内部的施加压力结合孔161的内圆周通过螺丝与所述第2螺纹121结合,以使在向下侧移动时,对所述支撑主体部150的上端施加压力,从而固定所述升降主体部120。
在此,所述限位器主体部160通过螺丝与所述结合部120a结合,从而能够上下移动,所述升降主体部120升降至既定的混凝土浇铸高度时,随着所述结合部120a向下侧移动,从而,能够固定所述升降主体部120。
具体地,所述限位器主体部160在进行多个方向旋转时,沿着所述结合部120a外圆周的第2螺纹121向下侧移动,并接触至所述支撑主体部150的上端时,不再继续下降,在对所述支撑主体部150的上端施加压力的同时,将所述升降主体部120向上侧推动而施加压力。
此时,所述中空结合孔151的第1螺纹151a和所述结合部120a的第2螺纹121按上下方向相互施加压力,所述升降主体部120能够被固定为不能旋转的状态。
由此,所述升降主体部120在调节高度之后,在浇铸混凝土时,浇铸借助流动压力而进行旋转,从而,能够防止改变高度,并提供更准确的浇铸基准,从而,能够提高施工的准确性。
在此,所述隔片主体部130及所述限位器主体部160按功能被赋予另外的名称,并能够形成为相同的形状,所述隔片主体部130及所述限位器主体部160能够相互交替使用。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的状态的示例图。在第3实施例中,除所述隔片主体部230的形状之外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相同,省略对其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6所示,所述隔片主体部230能够在内部形成有结合贯通孔231,以贯通结合部220a。此时,优选地,所述结合贯通孔231形成为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250的上端边缘的直径。
即,所述结合部220a贯通所述隔片主体部230,而与所述支撑主体部250结合,并且,所述隔片主体部230沿着所述结合部220a上下移动,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250的上端而进行支撑。
此时,所述隔片主体部230的上面能够安放钢筋s。在此,所述隔片主体部230能够由钢铁等金属材料或聚氧甲烯等强化塑料材料形成。
另外,优选地,所述隔片主体部230形成为薄薄的圆板形状,贯通形成有多个线插入孔232,以使沿着所述结合贯通孔231的外围区域插入及结合钢筋结合线w。在此,优选地,钢筋结合线w应理解为在一般工地现场用于固定钢筋而使用的铁丝。
并且,所述隔片主体部230在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250的上端边缘而进行支撑的状态下,将钢筋s安放于所述隔片主体部230的上面,并将所述钢筋结合线w分别插入线插入孔232,从而能够捆绑固定所述钢筋s。
由此,与所述隔片主体部230的材料无关而能够容易固定钢筋s,并且在注入混凝土时,借助压力而防止钢筋移动,从而,能够提高施工的准确性。
另外,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图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内设于混凝土的状态的示例图。
在第4实施例中,除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形状及在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下端结合有贯通引导部370之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省略对相同的结构的具体说明。
如图7至图8所示,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300还包括贯通引导部370,其可装卸地结合于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下部。
在此,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300在建筑物的天花板下部或墙壁内部具有绝缘材料时,贯通所述绝缘材料e而固定于所述板材p。
此时,所述绝缘材料e由聚苯乙烯等形成,以防止释放建筑物内部热量,在板材p的里面或上面配置有所述绝缘材料e的状态下,注入混凝土。
并且,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300在贯通所述绝缘材料e而固定于所述板材p的状态下,浇铸混凝土后,固定于混凝土内部,从而能够将所述绝缘材料e坚固地固定于所述混凝土c。
另外,优选地,所述贯通引导部370,包括:结合部370b,其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中空结合孔351的下部;贯通部370a,其为由上部越趋向下部渐渐变窄的楔子形,形成于所述结合部370b的下部,,以使借助外部压力而贯通沿着所述板材p形成的绝缘材料e。
在此,所谓的楔子形是指相比上部而下部较窄的形状,所述贯通部370a的上部形成为与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外圆周面连续的圆形截面,越趋向下部越窄,下部锋利地形成为点或线。
即,优选地,所述贯通部370a形成为反转的圆锥形状,或从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外圆周面渐窄地延伸至下侧,形成为直线型的刃的刀刃形状。
由此,结合有所述贯通引导部370的支撑主体部350借助外部压力,能够容易插入至所述绝缘材料e的内部。
此时,参照图8,在所述支撑主体部350插入所述绝缘材料e的状态下,将混凝土c阴干并去除板材p之后,可以开放绝缘材料的一侧,以使裸露所述贯通引导部370。
并且,分离裸露的贯通引导部370,所述中空结合孔351的下部可以被开放,锚碇a插入开放的中空结合孔351的内部,能够结合于所述升降主体部320的锚碇结合凹槽322。
在此,所述结合部370b通过所述中空结合孔351的下部开口而插入。并且,所述结合部370b通过支撑所述中空结合孔351的内圆周面,为了贯通所述绝缘材料e而对所述支撑主体部350施加压力时,防止所述贯通引导部370的分离,能够将力准确地传输至所述贯通引导部370。
此时,所述结合部370b通过螺丝结合于所述中空结合孔351,或强制插入结合于所述中空结合孔351。由此,分离板材p而将所述绝缘材料e开放,使所述贯通引导部370裸露时,能够容易地解除所述结合部370b的结合,所述贯通引导部370能够被再次利用,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性。
另外,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外圆周相互分隔地具有多个固定突出部353。
在此,优选地,在所述固定突出部353的下部形成有向上倾斜的滑动部353a,使得对所述绝缘材料e施加压力而插入,并且,在所述固定突出部353的上部形成有挂卡部353b,该挂卡部353b形成限制挂卡于所述绝缘材料e的内部的钳口。
此时,所述固定突出部353在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外圆周形成为突出至上下方向形成为突出的叶轮形状,各个固定突出部353能够相互分隔配置。
在此,所述固定突出部353在插入所述支撑主体部350的绝缘材料时,因减少通过所述滑动部353a的摩擦力,滑动绝缘材料e,并轻轻地插入而分离板材之后,通过挂卡部353b而防止所述绝缘材料e发生滑脱,从而改善绝缘材料e及所述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力。
由此,在施工所述混凝土之后,无需设置绝缘材料的繁琐的施工,在浇铸混凝土时,能够与绝缘材料e一起设置,改善施工的便利性,也改善混凝土和绝缘材料之间的结合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品质。
并且,优选地,所述贯通引导部370的下端部,插入有固定钉371以贯通所述绝缘材料e,而插入所述板材p。
在此,所述固定钉371在所述贯通引导部370被插入至板材p的表面侧时,因所述固定钉371插入而固定于所述板材p的内部,将与所述贯通引导部370及所述贯通引导部370结合的支撑主体部350更稳固地固定于所述绝缘材料e的内部。
并且,在混凝土阴干之后,分离板材p时,通过突出至所述绝缘材料e的外部的所述固定钉371的端部,能够确认所述贯通引导部370的位置。
由此,为了结合锚碇而开放绝缘材料e时,能够进行与所述贯通引导部370的位置匹配地切削,将绝缘材料的损失达到最小化,从而,提高施工的品质。
另外,图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在第5实施例中,除所述板材形成为结构用波纹钢板d之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省略对其相同结构的具体说明。
如图9所示,所述板材形成为在浇铸混凝土之后,不被分离并与混凝土结合,从而,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力的结构用波纹钢板d。
此时,在所述结构用波纹钢板d上根据锚碇a的配置支点形成有穿孔h,所述支撑主体部450固定于所述穿孔h的边缘,所述中空结合孔451与所述穿孔h连通。
具体地,所述波纹钢板d为了对建筑的天花板进行施工而设置于形成建筑的框架的支柱,将混凝土注入所设置的所述波纹钢板d而对施工天花板进行施工。
此时,所述波纹钢板d在浇铸混凝土之后不进行分离并与混凝土结合,从而,能够形成天花板,并且所述波纹钢板d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并且,优选地,所述波纹钢板d由轻且具有高强度的铝或比较低廉且具有高负重承载能力的钢材系列材料形成。
并且,所述支撑主体部450安放并固定于既定的穿孔h的边缘,埋设于混凝土内部,所述锚碇a能够与所述穿孔h内侧的升降主体部420结合。
在此,优选地,所述中空结合孔451的直径与所述穿孔h的直径相同或小于所述穿孔h的直径。并且,优选地,所述结合部420a形成为比所述穿孔小的直径,并且,通过所述穿孔h而能够裸露至所述波纹钢板d的下部。
并且,优选地,所述结合部420a的长度形成得比所述波纹钢板d的厚度及所述支撑主体部450的高度的和长,所述升降主体部420的上端在上升至混凝土浇铸面的状态下,使得所述结合部420a的下端部贯通所述穿孔h而裸露。
由此,因所述结合部420a的锚碇结合凹槽422通过所述穿孔h而裸露至外部,在形成为凹凸形状的波纹钢板d下面能够通过肉眼容易地区分,从而,作业者能够容易地确认锚碇结合凹槽422的位置并改善作业效率。
并且,在所述支撑主体部450的下端部外圆周形成向外侧突出的法兰部452,并且,所述法兰部452通过铁皮、双面胶带、粘合剂等固定于所述波纹钢板d。此时,所述支撑主体部450由金属材料形成时,通过焊接,与所述波纹钢板d结合固定。
图10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在第6实施例中,因除所述支撑主体部550的形状之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省略对其相同的结构的具体说明。
如图10所示,所述支撑主体部550形成为与所述隔片主体部530相同的形状,上下翻转而固定于所述波纹钢板d。此时,与所述隔片主体部530的安装部530a对应的部分550a配置于下侧而根据与所述波纹钢板d相对而通过焊接结合。
并且,在所述结合部520a并且至所述支撑主体部550的上侧结合有限位器主体部560及隔片主体部530,结合有。此时,所述支撑主体部550及所述隔片主体部530、所述限位器主体部560按功能而赋予另外的名称,而具有相同的形状。
此时,所述升降主体部520上下移动时,使得所述矫平支撑部520b配置于既定的混凝土浇铸面的高度,通过将所述限位器主体部560旋转至下侧,而对所述支撑主体部550施加压力,从而能够固定所述升降主体部520。
并且,将所述隔片主体部530与钢筋铺设位置对应而进行升降,从而固定钢筋,由此,按混凝土的浇铸厚度的匹配的位置准确地排列配置钢筋。
图1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使用模式图。在第7实施例中,因除形成于所述支撑主体部650的下部的钻头部68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对其相同结构的具体说明予以省略。
如图11所示,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600还包括钻头部680。在此,所述钻头部680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中空结合孔651的下部,在旋转时对所述波纹钢板d进行打孔。
具体地,所述钻头部680通过螺丝与所述中空结合孔651的下部结合,在配置于所述中空结合孔651的下部的状态下,旋转至另一方向时,通过螺丝结合并插入至所述中空结合孔651的内侧。
并且,所述钻头部680的下部形成有切削刀刃部680a,在与所述波纹钢板d接触的状态下,在进行旋转时,能够对所述波纹钢板d进行打孔。此时,优选地,所述切削刀刃部680a的切削方向m和所述钻头部680的螺丝结合方向n按相互相反的方向设定。
即,优选地,所述切削刀刃部680a用于切削而旋转的方向设定为和所述螺丝结合方向相反的一个方向,该螺丝结合方向使得所述钻头部680插入至所述中空结合孔651。
由此,在借助所述切削刀刃部680a旋转时产生的摩擦力,所述钻头部680不被从所述中空结合孔651松开而不被分离且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切削。
并且,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部650的外圆周上端形成有啮合的钻头啮合部654,以使与钻头卡b一体进行旋转。在此,所述钻头啮合部654形成为多角截面或形成为判别割形状,以使与所述钻头卡b一体旋转。
由此,所述钻头啮合部654能够将所述钻头卡b的旋转力准确地传输至所述钻头部680。此时,优选地,所述钻头卡b是指形成于电动钻头主体的端部,借助拉紧螺丝等,而松开或禁锢,并咬合固定各种形状的钻头,将在电动钻头主体内部的马达产生的旋转力传输至钻头的一般装置。
具体地,所述钻头部680在结合于所述支撑主体部650的下部状态下,与所述波纹钢板d的锚碇配置支点接触,施加旋转力时,对所述波纹钢板d进行切削而打孔。
并且,所述法兰部652在与所述波纹钢板d接触时停止旋转,使得所述法兰部652能够结合于所述波纹钢板d。之后,分离钻头部680,将升降主体部结合于所述支撑主体部650的上部,将高度调节至符合轧平机及钢筋隔片的用途之后,浇铸混凝土。
由此,并非是将穿孔配列形成于所述支撑主体部650的中空结合孔651和所述波纹钢板d,而结合所述法兰部652,而是通过所述钻头部680形成穿孔,由此,所述中空结合孔651能够自动排列,由此,能够提高产品的便利性。
另外,图1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截面图。在第8实施例中,因除多段具有所述支撑主体部750之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结构的具体说明。
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主体部750包括:第1支撑主体部750b,其固定于所述板材p;第2支撑主体部750a,其通过螺丝与所述第1支撑主体部750b的内侧结合而进行升降。
并且,所述升降主体部720能够通过螺丝与在所述第2支撑主体部750a的内侧形成的中空结合孔751结合。由此,因所述第2支撑主体部750a及所述升降主体部720多段地升降,扩展能够适用的混凝土的厚度及钢筋配置间距的范围,而适用于各种施工环境,从而改善产品的更换频率。
并且,支撑主体限位器790结合于所述第2支撑主体部750a的外侧。在此,所述支撑主体限位器790的内部形成有供贯通所述第2支撑主体部750a的支撑贯通孔791,所述支撑贯通孔791通过螺丝结合于第2支撑主体部750a。
并且,在所述第1支撑主体部750b固定于所述板材p的状态下,调节所述第2支撑主体部750a的高度,通过支撑主体限位器790而对所述第1支撑主体部750b的上端施加压力,由此能够固定所述第2支撑主体部750a。
此时,通过焊接或通过钢筋结合线将钢筋固定于所述支撑主体限位器790。由此,即使在比一般建筑规模更大的建设桥梁、隧道、道路等土木施工的情况下,与钢筋的另一端铺设及较厚的混凝土厚度对应,执行钢筋隔片及轧平机的作用。
另外,图1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隔片主体部的截面图。在第9实施例中,因除延伸主体部840形成于中央部之外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省略对其相同结构的具体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固定于浇铸有混凝土的模板的支撑主体部850形成有贯通内部的延伸结合孔851。并且,所述延伸主体部840的外圆周通过螺丝与所述延伸结合孔851结合,以使能够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且,形成有贯通所述延伸主体部的内部的中空结合孔841。
在此,升降主体部820的结合部824通过螺丝与所述中空结合孔841结合,以使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其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821。并且,所述升降主体部820的矫平支撑部825沿着所述结合部824的上部边缘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此时,优选地,所述矫平支撑部825的上面形成得较为平坦,以使测定所述混凝土的浇铸高度。
并且,所述矫平支撑部825的边缘形成有多个孔825a,以使通过捆绑钢筋的钢筋结合线。该孔的形成也适用于上述第1至第8实施例。
由此,通过增加所述延伸主体部840,通过在改变调节所述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的上下高度,由此,对应适用于混凝土的厚度较厚的情况。
通过所述的解决装置,本发明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提供如下效果。
第一,所述升降主体部在固定于板材的支撑主体部的内部升降,将矫平支撑部提供至混凝土浇铸基准面,并且在钢筋被固定于沿着结合部升降的隔片主体部,由此,在各种混凝土高度/钢筋铺设高度交替提供钢筋隔片及轧平机的功能,通过一种装置执行一体施工,由此,通过简单施工设计及准备,从而,提高产品的便利性。
第二,所述隔片主体部随着结合部升降,并能够调节至既定的钢筋铺设高度,以准确的高度排列钢筋,通过安装部,能够暂时支撑钢筋,由此,无需其他作业者的帮助,也能容易地执行钢筋结线及焊接作业,从而,能够提供施工的准确性及效率性。
第三,所述限位器主体部在调节升降主体部的高度之后,向下方对支撑主体部的上端施加压力,随着将升降主体部向上侧推动而施加压力,坚固地固定升降主体部,在浇铸混凝土时,防止因流动压力而造成升降主体部的旋转移动,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浇铸基准,从而,提高施工的准确性。
如上所示,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本发明所属的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变形,并且该变形实施例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支撑主体部,其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并沿着贯通形成于内部的中空结合孔的内圆周形成有第1螺纹;
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其在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并具有第2螺纹,该第2螺纹在外圆周通过螺丝与所述第1螺纹结合,以使贯通所述中空结合孔而有选择地上下移动;矫平支撑部,其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形成为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及
隔片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上侧,内部形成有结合贯通孔,以使贯通所述结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片主体部包括:
结合主体部,其沿着内圆周而形成有通过螺丝与所述第2螺纹结合的第3螺纹,以使沿着所述结合部而有选择地上下移动;
安装部,其在所述结合主体部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部的外圆周部贯通形成有多个钢丝插入孔,以使插入及结合钢筋结合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上端及所述隔片主体部之间具有限位器主体部,其形成有第4螺纹,该第4螺纹沿着形成于内部的施加压力结合孔的内圆周通过螺丝与所述第2螺纹结合,以使向下侧移动时,对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上端施加压力,而固定所述升降主体部。
5.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支撑主体部,其固定在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并形成有贯通内部的中空结合孔;及
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其通过螺丝与中空结合孔结合,以能够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在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矫平支撑部,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主体部的上部具有断水遮盖部,在吸收水分时膨胀,而密封与所述混凝土的分界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主体部由强化合成树脂形成,下端部外圆周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法兰部,以使借助结合装置与所述模板的一面结合,
在为了与所述中空结合孔内圆周的螺纹结合而形成于所述结合部的外圆周的螺丝部的上端部形成有限位器,其挂卡于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上端边缘,而限制螺丝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主体部的下部连接有贯通部,该贯通部形成于所述结合部的下部,并形成为从上部向下部变窄小的楔子形,借助外部施加压力贯通配置于所述模板上侧的绝缘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矫平支撑部贯通形成有多个孔,以使钢筋结合线插入及结合于外圆周边缘。
10.一种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支撑主体部,固定于用于浇铸混凝土的板材,形成贯通内部的延伸结合孔;
延伸主体部,其通过螺丝与所述延伸结合孔结合,以使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形成有贯通内部的中空结合孔;及
升降主体部,包括:结合部,其通过螺丝与所述中空结合孔结合,以使有选择地上下移动,并在内部形成有锚碇结合凹槽;矫平支撑部,其沿着所述结合部的上部边缘一体突出至半径方向外侧。
CN201410669440.6A 2014-04-03 2014-11-20 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 Pending CN1049757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39753 2014-04-03
KR1020140039754A KR101426497B1 (ko) 2014-04-03 2014-04-03 콘크리트 내설용 복합 인서트장치
KR1020140039758A KR101426499B1 (ko) 2014-04-03 2014-04-03 콘크리트 내설용 복합 인서트장치
KR1020140039756A KR101426498B1 (ko) 2014-04-03 2014-04-03 콘크리트 내설용 복합 인서트장치
KR10-2014-0039756 2014-04-03
KR10-2014-0039758 2014-04-03
KR1020140039753A KR101425511B1 (ko) 2014-04-03 2014-04-03 콘크리트 내설용 복합 인서트장치
KR10-2014-0039754 2014-04-03
KR1020140060192A KR101426500B1 (ko) 2014-05-20 2014-05-20 콘크리트 내설용 복합 인서트장치
KR10-2014-0060192 2014-05-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5717A true CN104975717A (zh) 2015-10-14

Family

ID=51982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69440.6A Pending CN104975717A (zh) 2014-04-03 2014-11-20 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69662B1 (zh)
EP (1) EP2927382A1 (zh)
JP (1) JP5792880B1 (zh)
CN (1) CN104975717A (zh)
IN (1) IN2014MU03674A (zh)
WO (1) WO20151525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67323B2 (en) * 2014-08-29 2020-09-0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ifting of concrete components
JP6804024B2 (ja) * 2015-06-03 2020-12-23 オンガード グループ リミテッド 固定アセンブリ
WO2017075332A1 (en) * 2015-10-29 2017-05-04 A.L. Patterson, Inc. Embedded concrete anchor system
CA3014187C (en) * 2016-02-11 2021-03-16 Cetres Holdings, Llc Concrete anchor bodies and plugs
US10384085B1 (en) * 2016-06-17 2019-08-20 Climb Tech, Llc Concrete anchor point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same
US10287785B1 (en) * 2016-10-05 2019-05-14 THiN-Wall, LLC Reusable lifting apparatus for insulated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panels
AU2018202229B2 (en) * 2017-03-31 2024-02-15 Maks Products Pty Ltd Newel post support
IT201700059754A1 (it) * 2017-05-31 2018-12-01 Ruredil Spa Dispositivo di sostegno e connessione per pannelli di tamponamento
JP7033405B2 (ja) * 2017-07-25 2022-03-10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壁材取付用部材の設置構造
US10752472B2 (en) 2017-08-09 2020-08-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ifting and jacking apparatus
AU2019307708A1 (en) 2018-07-17 2020-12-10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combination tool utilized with an anchoring system
US10661475B2 (en) 2018-07-19 2020-05-26 Jacob Pickman Panel insert for concrete foundation walls
US20220180015A9 (en) * 2018-11-09 2022-06-09 Anchor Ring Solutions, Llc Construction anchor apparatus and system and methodology of use
CN109877940A (zh) * 2019-04-10 2019-06-14 赵德云 预制板的制作、吊装和二次浇筑一体化装置及施工方法
US11352802B1 (en) * 2019-11-13 2022-06-07 Michael G. RUS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n elevated form panel
US11655629B2 (en) 2019-11-19 2023-05-23 Black & Decker Inc. Space saving sleeve for a cast in place anchor
US11661741B2 (en) * 2020-02-26 2023-05-30 Ut-Battelle, Llc Non-corroding stripping lifting inserts for precast insulated panels
WO2021231613A1 (en) * 2020-05-12 2021-11-18 Anchor Ring Solutions, Llc Construction anchor apparatus and methodology of use
AU2021337480A1 (en) * 2020-09-03 2023-04-06 Sahaviriya Steel Industries Public Co., Ltd.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hollow structural steel columns and post-tensioned concrete slabs
CN114278016B (zh) * 2021-12-28 2023-10-31 恒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操作简单的保护层厚度控制工具的使用方法
CN115030524B (zh) * 2022-05-20 2023-07-25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墙板辅助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41329A1 (de) * 1993-12-03 1995-06-08 Leonhard Nasl Eingußdübel
EP0765977A2 (en) * 1995-09-29 1997-04-02 Eric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Variable embeddment anchor and method
JP2000034784A (ja) * 1998-05-11 2000-02-02 Masashi Ichimura インサート兼用スペーサー
KR20070046054A (ko) * 2007-04-12 2007-05-02 주이태 단열재용 인서트
JP2010270495A (ja) * 2009-05-21 2010-12-02 Shimizu Corp インサート
CA2867842A1 (en) * 2011-03-18 2012-09-27 Thomas M. Espinosa Concrete anchor coupling assembly and anchor rod holder
CN203129335U (zh) * 2013-01-25 2013-08-14 张永康 一种t型预埋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7608U (zh) * 1979-09-01 1981-04-09
JPS56100905U (zh) * 1979-12-29 1981-08-08
FI100903B (fi) * 1992-09-30 1998-03-13 Gantan Beauty Kogyo Kk Betoniseinän valmistuksessa käytettävä kiinnitysväline sekä betonisein ärakenne
KR0115315Y1 (ko) * 1994-05-02 1998-04-17 이용 건축물 천정시설 배관을 위한 앵글지지대 고정구
US20070235628A1 (en) * 2006-04-05 2007-10-11 Joslyn Mark A Concrete tie with reusable wedge
JP2008075396A (ja) * 2006-09-22 2008-04-03 Mirai Ind Co Ltd インサー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41329A1 (de) * 1993-12-03 1995-06-08 Leonhard Nasl Eingußdübel
EP0765977A2 (en) * 1995-09-29 1997-04-02 Eric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Variable embeddment anchor and method
JP2000034784A (ja) * 1998-05-11 2000-02-02 Masashi Ichimura インサート兼用スペーサー
KR20070046054A (ko) * 2007-04-12 2007-05-02 주이태 단열재용 인서트
JP2010270495A (ja) * 2009-05-21 2010-12-02 Shimizu Corp インサート
CA2867842A1 (en) * 2011-03-18 2012-09-27 Thomas M. Espinosa Concrete anchor coupling assembly and anchor rod holder
CN203129335U (zh) * 2013-01-25 2013-08-14 张永康 一种t型预埋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7382A1 (en) 2015-10-07
US20150284967A1 (en) 2015-10-08
US9169662B1 (en) 2015-10-27
JP5792880B1 (ja) 2015-10-14
IN2014MU03674A (zh) 2015-10-09
JP2015200171A (ja) 2015-11-12
WO2015152537A1 (ko) 2015-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75717A (zh) 混凝土注入用复合插入装置
CN103982199A (zh) 隧道二次衬砌模板台车用堵头模板、堵头节点及封堵方法
CN106120870A (zh)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超前封闭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3643971A (zh) 隧道仰拱定型端模快速施工方法
CN113738119A (zh) 一种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
CN204112525U (zh) 高强度混凝土预制框架内嵌带竖缝预制剪力墙结构
CN105926538B (zh) 一种带有增强纤维的混凝土工程变形缝垂直止水型腔模
CN108468348B (zh) 箱型快速组装拆卸模多孔管廊施工工艺
CN113293882A (zh) 一种便于对接和灌浆的装配式建筑结构
CN211286083U (zh) 一种集成保温模板的预制叠合构件及预制叠合外墙
CN103052759A (zh) 用于组成模块化模板以建造具有复杂形状特征的混凝土墙的一次性模具的系统
JP5896930B2 (ja) コンクリート舗装の目地シール材およびその施工法
JP6807133B2 (ja) アーチ用セグメン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セグメントアセンブリ
CN102121278B (zh) 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
CN213951931U (zh) 一种伸缩缝装置
CN110847122B (zh) 一种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止水方法
CN211228618U (zh) 地下结构矩形断面止水带固定装置
CN111005741B (zh) 一种用于破碎地层的隧道腰部的支护装置及方法
CN208633159U (zh)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变形缝防水结构
CN209620513U (zh) 一种圆形角条
CN113404287A (zh)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用多功能模板及施工方法
CN208337097U (zh) 套装穿钢筋线盒
CN206174444U (zh) 一种多孔预制成型胎模
CN206111205U (zh) 隧道二衬模筑台车用中埋止水带安装固定端头模板
CN219196061U (zh) 一种防水组合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