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4871B -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4871B
CN104884871B CN201380067537.3A CN201380067537A CN104884871B CN 104884871 B CN104884871 B CN 104884871B CN 201380067537 A CN201380067537 A CN 201380067537A CN 104884871 B CN104884871 B CN 1048848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
outlet
wind
win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5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4871A (zh
Inventor
岩野俊
河合智文
德田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84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4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其有效地利用来自第2吹出口的送风。本发明的空调设备(12)具备主体单元(25)及辅助框体(26)。主体单元(25)形成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的第1吹出口(31)。辅助框体(26)移动自如地安装于第1吹出口(31)的至少一侧,并形成吹出所引入的室内空气的第2吹出口(56)。控制回路控制成从第2吹出口(56)以比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冷气或暖风的风速大的风速吹出室内空气。

Description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及空调设备用的控制回路。
背景技术
空调设备从室内机的第1吹出口吹出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冷气或暖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设备中,在吹出口的两侧相邻配置有一对第2吹出口。第2吹出口在框体的正面开口。第1吹出口及第2吹出口中流入有通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通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是由离心风扇引起的。离心风扇能够使气流充分通过空气阻力较高的集尘过滤器。气流的方向通过百叶窗调整。百叶窗安装于第1吹出口及第2吹出口。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1642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0-297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设备中,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气流与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在上下方向上错开,从而可避免彼此的影响。因此,即使从第2吹出口以比来自第1吹出口的风速大的风速吹出气流,第2吹出口的气流也不会影响到第1吹出口的气流。并未发现利用来自第2吹出口的气流限制第1吹出口的气流的思想。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第2吹出口的送风的空调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种具备结构体、辅助框体及控制回路的空调设备。结构体形成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吹出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的第1吹出口,并具有固定于所述第1吹出口的至少一侧的壁体。辅助框体移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壁体,并形成吹出所引入的室内空气的第2吹出口。控制回路控制成从所述第2吹出口以比从所述第1吹出口吹出的所述冷气或暖风的风速大的风速吹出所述室内空气。
从结构体的第1吹出口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从辅助框体的第2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与冷气或暖风气流碰撞而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的方向和动态,从而能够在室内向所希望的位置送入冷气或暖风。如此,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的温度环境。在此,室内空气的风速大于冷气或暖风的风速。因此,以影响冷气或暖风气流的方式吹出室内空气的气流时,能够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从而能够向远方送出冷气或使暖风停留在地面。来自第2吹出口的风速越大于来自第1吹出口的风速,越有效果。
空调设备中,所述第2吹出口能够以小于所述第1吹出口的面积开口。因此,与结构体相比,能够小型地形成辅助框体。其结果,整个空调设备能够小型化。即使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风量相同,开口较小时能够提高风速。因此,无需为了加大风速而提高辅助框体的送风机的转速,能够降低送风机引起的噪音。
所述控制回路能够控制成在供暖运行中,朝向所述暖风气流的上侧空间从所述第2吹出口吹出所述室内空气。从第2吹出口吹出的室内空气的气流能够从上侧压住上升的暖风,使暖风停留在地面附近。如此,室内人员能够良好地感受温暖。假设来自第2吹出口的风速大于来自第1吹出口的风速,则室内空气沿着地面流动,室内人员无法良好地感受温暖。
所述控制回路能够控制成在所述供暖运行时,改变所述暖风的风速时使所述室内空气的风速随着该风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将所述室内空气的风速维持为比所述暖风的风速大的风速。如此,即使暖风的风速发生变化,暖风也能够可靠地停留在地面附近。室内人员能够根据体感温度的变化调整暖风风速,其结果,能够良好地感受温暖。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具备第1鼓风机控制部及第2鼓风机控制部的空调设备用的控制回路。第1鼓风机控制部控制第1鼓风机,从形成于室内机的结构体并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吹出口以第1风速吹出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第2鼓风机控制部控制第2鼓风机,从形成于辅助框体的第2吹出口以比所述第1风速大的第2风速吹出室内空气的气流,所述辅助框体移动自如地安装于在所述第1吹出口的至少一侧固定于所述结构体的壁体。
从结构体的第1吹出口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从辅助框体的第2吹出口吹出的气流能够与冷气或暖风气流碰撞而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的方向和动态,从而能够在室内向所希望的位置送入冷气或暖风。如此,能够有效地调整室内的温度环境。在此,室内空气的风速大于冷气或暖风的风速。因此,即使室内空气的气流与冷气或暖风气流碰撞,也能够避免冷气或暖风的散逸而维持冷气或暖风群。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使运算处理回路执行以下步骤的空调设备用的控制程序。这些顺序包含:输出第1驱动信号的步骤,驱动从形成于室内机的结构体且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吹出口以第1风速吹出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的第1鼓风机;及输出第2驱动信号的步骤,驱动从形成于辅助框体的第2吹出口以比所述第1风速大的第2风速吹出室内空气的气流的第2鼓风机,所述辅助框体移动自如地安装于在所述第1吹出口的至少一侧固定于所述结构体的壁体。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示的空调设备及其他,即使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发生变化,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第2吹出口的送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主体单元的上下风向板及左右风向板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结构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第1鼓风机的结构的室内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第1侧板及第2侧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风扇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机架及驱动齿轮的送风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风向板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空调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风向基准数据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制冷运行时的气流的一具体例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室内机在纵长的室内朝向相当于短边的壁面设置于左端时,从第1吹出口及第2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室内机在横长的室内朝向相当于长边的壁面设置于左端时,从第1吹出口及第2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向的概念图。
图15是表示供暖运行时的气流的一具体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设备11的结构。空调设备11具备室内机12及室外机13。室内机12例如设置于建筑物内的室内空间。另外,室内机12设置于相当于室内空间的环境空间即可。室内机12中组装有室内热交换器14。室外机13中组装有压缩机15、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四通阀18。室内热交换器14、压缩机15、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四通阀18形成制冷回路19。
制冷回路19具备第1循环路径21。第1循环路径21相互连结四通阀18的第1口18a及第2口18b。第1循环路径21上设置有压缩机15。压缩机15的吸入管15a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四通阀18的第1口18a。气体制冷剂从第1口18a供给至压缩机15的吸入管15a。压缩机15将低压气体制冷剂压缩至规定压力。压缩机15的吐出管15b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四通阀18的第2口18b。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5的吐出管15b供给至四通阀18的第2口18b。第1循环路径21例如由铜管等制冷剂配管形成。
制冷回路19还具备第2循环路径22。第2循环路径22相互连结四通阀18的第3口18c及第4口18d。第2循环路径22上从第3口18c侧依次组装有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室内热交换器14。室外热交换器16在所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的空气之间实现热能的交换。室内热交换器14在所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的空气之间实现热能的交换。第2循环路径22例如由铜管等制冷剂配管形成即可。
室外机13中组装有鼓风机23。鼓风机23向室外热交换器16进行通风。例如鼓风机23因叶轮的旋转而生成气流。气流穿过室外热交换器16。所穿过的气流的流量根据叶轮的每分钟转速被调整。室外热交换器16中,根据气流的流量调整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交换的热能量。
室内机12具备主体单元25及一对风扇单元26。主体单元25中组装有室内热交换器14及第1鼓风机27。第1鼓风机27向室内热交换器14进行通风。第1鼓风机27因叶轮的旋转而生成气流。通过第1鼓风机27的动作,室内室内空气被吸入到主体单元25中。室内空气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已被热交换的冷气或暖风气流从主体单元25吹出。所穿过的气流的流量根据叶轮的每分钟转速被调整。室内热交换器14中,能够根据气流的流量调整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交换的热能量。风扇单元26吸入室内空气并吹出该室内空气。在风扇单元26中不进行热交换而吹出室内空气。
在制冷回路19中实施制冷运行时,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3口18c,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4口18d。因此,从压缩机15的吐出管15b向室外热交换器16供给高温高压制冷剂。制冷剂依次流过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室内热交换器14。在室外热交换器16中制冷剂向外部空气散热。在膨胀阀17中制冷剂减压至低压。被减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从周围的空气吸热而生成冷气。冷气通过第1鼓风机27的动作向室内空间流动。
在制冷回路19中实施供暖运行时,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4口18d,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3口18c。从压缩机15向室内热交换器14供给高温高圧制冷剂。制冷剂依次在室内热交换器14、膨胀阀17及室外热交换器16中流通。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制冷剂向周围的空气散热而生成暖风。暖风通过第1鼓风机27的动作向室内空间流动。在膨胀阀17中制冷剂减压至低圧。被减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6中从周围的空气吸热。之后,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5。
图2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12的外观。室内机12的主体单元25具备结构体28。结构体28上覆盖有外板29。结构体28的下表面形成有第1吹出口31。第1吹出口31朝下开口。例如结构体28能够固定于室内的壁面。第1吹出口31设置成沿着在设置时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吹出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
第1吹出口31上配置有前后一对上下风向板32a、32b。上下风向板32a、32b能够分别绕水平轴线33a、33b旋转。本实施方式中上下风向板32a、32b的后端成为转动轴,但并不限于此。与旋转相应地,上下风向板32a、32b能够开闭第1吹出口31。
如图3所示,上下风向板32a、32b上与水平轴线33a、33b同轴地形成有左右的凸轴34a、34b。凸轴34a、34b从上下风向板32a、32b的左右两个方向向第1吹出口31的轮廓外侧突出。凸轴34a、34b以绕水平轴线33a、33b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结构体28。连结时,例如,凸轴34a、34b被与结构体28一体的轴承支承即可。
凸轴34a、34b上连接有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例如,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由电动马达构成。连接时,例如,凸轴34a、34b上例如安装从动齿轮37。同样地,电动马达的驱动轴上安装驱动齿轮38。驱动齿轮38与从动齿轮37啮合。由此,电动马达的旋转以规定的传递比传递至凸轴34a、34b。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的动作引起上下风向板32a、32b的旋转。
第1吹出口31上配置有多个左右风向板39。左右风向板39沿着水平轴线33a、33b向水平方向排列,例如等间隔排列。各个左右风向板39能够绕旋转轴线41旋转。旋转轴线41在与水平轴线33a、33b正交的平面内延伸。所有旋转轴线41包含在与水平轴线33a、33b平行地扩展的一个虚拟平面内。优选这种虚拟平面与和第1吹出口31相连的气流的通路正交。
左右风向板39上与旋转轴线41同轴地形成有凸轴42。凸轴42例如从左右风向板39的上下(或任一侧)方向突出。例如,凸轴42以绕旋转轴线41旋转自如的方式与结构体28连结。连结时,例如,凸轴42被固定于结构体28的轴承部件支承即可。
凸轴42上连接有作为第1风向板控制机构的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例如,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能够由电动马达构成。连接时,例如在各个左右风向板39上形成连结轴44。连结轴44在偏离旋转轴线41的位置沿旋转轴线41平行地延伸。连结轴44上以绕连结轴44的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有机架部件45。电动马达的驱动轴上安装有驱动齿轮46。驱动齿轮46与机架部件45的齿轮47啮合。由此,电动马达的旋转转换为机架部件45的直线运动。机架部件45在旋转轴线41周围引起连结轴44的摆动。由此,引起左右风向板39的旋转。
如图4所示,结构体28上形成有第1吸入口48。第1吸入口48在结构体28的正面及上面开口。外板29能够在结构体28的正面覆盖第1吸入口48。第1吸入口48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引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14的室内空气。
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吸入口48及第1吹出口31的两侧,在成为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主体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风扇单元26。风扇单元26配置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外侧。风扇单元26分别具备风扇框体49。风扇框体49以相对于结构体28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在此,风扇框体49能够绕与结构体28的外壁面交叉的旋转轴旋转。本实施方式中,风扇框体49的旋转轴与水平轴线51重叠。水平轴线33a、33b、51相互平行地延伸。结构体28的外壁面相互平行地扩展。因此,设置于结构体28的两端部的外壁面与水平轴线33a、33b、51正交。
风扇框体49上形成有第2吸入口52。第2吸入口52从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垂直方向引入室内空气。第2吸入口52被吸入口罩53覆盖。吸入口罩53安装于风扇框体49。吸入口罩53的轮廓在与水平轴线51同轴的虚拟圆筒面54的内侧沿着该虚拟圆筒面54被划分。即,吸入口罩53具有圆形轮廓。吸入口罩53上形成有多个开口55。开口55相互连接第2吸入口52的内外空间。
风扇框体49上形成有第2吹出口56。第2吹出口56吹出从第2吸入口52引入到风扇框体49的室内空气。气流从第2吹出口56向沿着外壁面的方向吹出。若风扇框体49绕水平轴线51做旋转运动,则第2吹出口56能够沿重力方向上下变位,从而能够改变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在此,沿着使第2吹出口56向重力方向下降的风扇框体49的旋转方向,将正向侧称为“下游”,将反向侧称为“上游”。第2吹出口56上安装有风向板57(以下,称为“风扇单元风向板57”)。风扇单元风向板57能够使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向水平方向偏转。2个第2吹出口56的总开口面积小于第1吹出口31的开口面积。
另外,改变风扇框体49的姿势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在第2吹出口56设置沿上下方向改变风向的风向板,以结构体28的外壁面在风扇框体49的背面侧摆动自如地支承风扇框体49,沿水平方向改变第2吹出口56的方向。并且,也可在第2吹出口56设置沿左右方向改变风向的风向板,通过设置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导轨,使风扇框体49上下移动。
结构体28具备辅助结构体58。辅助结构体58在风扇框体49的周围形成于外壁面。辅助结构体58从外壁面比风扇框体49更向外侧突出。辅助结构体58的边在前述虚拟圆筒面54的外侧沿着吸入口罩53被隔开。
如图5所示,结构体28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第1鼓风机27。作为第1鼓风机27,例如能够使用横流风扇。第1鼓风机27能够绕与水平轴线51平行的旋转轴61旋转。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轴61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由此,第1鼓风机27与第1吹出口31平行配置。第1鼓风机27的周围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4。
结构体28上固定有第1鼓风机驱动源62。作为第1鼓风机驱动源62,例如能够使用电动马达。第1鼓风机驱动源62的驱动轴绕其轴心旋转。驱动轴能够与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轴61同轴配置。第1鼓风机驱动源62的驱动轴能够与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轴结合。由此,第1鼓风机驱动源62的驱动力传递至第1鼓风机27。第1鼓风机驱动源62驱动第1鼓风机27。气流藉由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而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4。其结果,生成冷气或暖风气流。冷气或暖风气流从第1吹出口31吹出。
如图6所示,结构体28具备主框体63a、前板63b以及第1侧板64a和第2侧板64b。主框体63a上形成有第1吹出口31。在第1吹出口31的两侧,在主框体63a上安装有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构成结构体28的外壳。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分别具有壁体65。各个壁体65设置成在主框体63a的两侧相互平行。壁体65的外壁面65a相当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在此,外壁面65a与水平轴线51正交即可。壁体65在第1吹出口31的两侧固定成相对于第1吹出口31不动。辅助结构体58分别与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一体化。这种部件能够由硬质树脂材料通过一体成型形成。同样地,第2侧板64b及辅助结构体58能够构成一个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板64a及辅助结构体58或第2侧板64b及辅助结构体58由一个部件构成,但这些也可由不同部件构成。
在结构体28上安装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时使用螺钉66。螺钉66贯穿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而拧入主框体63a。在拧入螺钉66时,螺钉66的轴心与虚拟平面67正交。虚拟平面67朝向结构体28的正面。在此,虚拟平面67与水平轴线51平行且在设置室内机12时与室内的壁面平行。因此,虚拟平面67位于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的前面侧。主框体63a具有螺钉用的凸台68。凸台68上形成有螺钉孔。螺钉孔与虚拟平面67相对向。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上安装有螺钉插入片69。螺钉插入片69与凸台68的一面重叠。螺钉66贯穿螺钉插入片69而拧入凸台68。
如图7所示,各个风扇单元26具备第1装饰框体71a及第2装饰框体71b。风扇框体49由第1装饰框体71a及第2装饰框体71b构成。通过第1装饰框体71a及第2装饰框体71b相互结合,形成第2吹出口56。第1装饰框体71a上划分有第2吸入口52。被第1装饰框体71a及第2装饰框体71b划分的内部空间中容纳有送风路单元72、作为第2鼓风机的离心风扇73、安装板74、第2鼓风机驱动源75及保护部件76。
风扇单元26具备送风路单元72。送风路单元72由第1部件72a及第2部件72b构成。送风路单元72的第1部件72a与第2装饰框体71b结合。由此,送风路单元72与风扇框体49一体化。送风路单元72的第1部件72a上形成有圆筒部77。在圆筒部77的内面形成与水平轴线51同轴的圆筒面77a。送风路单元72形成与第2吸入口52连通的开口78及延伸至第2吹出口56的送风路79。
风扇单元26具备离心风扇73。离心风扇73容纳于送风路单元72内。作为离心风扇73,例如能够使用多叶片式风扇。离心风扇73的旋转轴与壁体65的外壁面65a交叉。在此,离心风扇73的旋转轴与外壁面65a正交。离心风扇73的旋转轴能够与水平轴线51重叠。若离心风扇73旋转,则室内空气将被沿着离心风扇73的旋转轴从开口78引入。离心风扇73在旋转中一直而向离心方向挤出室内空气。由此,被挤出的室内空气沿着送风路79从第2吹出口56吹出。
风扇单元26具备安装板74。如后述,安装板74与送风路单元72的第1部件72a连结。由第1装饰框体71a、第2装饰框体71b及安装板74构成风扇单元26的外观。安装板74与壁体65的外壁面65a重叠。安装板74拧紧于壁体65。螺钉81从壁体65的内壁面(外壁面的反面)贯穿壁体65而拧入安装板74。各个螺钉81能够具有与水平轴线51平行的轴心。由此,风扇单元26分别固定于第1侧板64a及第2侧板64b。
风扇单元26具备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第2鼓风机驱动源75支承于安装板74。安装板74与壁体65的外壁面65a重叠。由此,第2鼓风机驱动源75在第1吹出口31的两侧固定于壁体65的外壁面65a。例如,第2鼓风机驱动源75能够由电动马达构成。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的驱动轴82上固定有离心风扇73。
风扇单元26具备保护部件76。保护部件76固定于安装板74。保护部件76能够形成为所谓的圆顶状。保护部件76覆盖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的驱动轴82贯穿保护部件76,从安装有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的一侧向保护部件76的安装有离心风扇73的一侧突出。在保护部件76的外侧,在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的驱动轴82上安装有离心风扇73。保护部件76堵住圆筒部77的开口。
风扇单元26具备多个辊83。辊83从水平轴线51以等距离配置。辊83具有圆柱体。圆柱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保护部件76。圆柱体的轴心与水平轴线51平行地延伸。辊83能够绕圆柱体的轴心旋转。圆柱体能够由POM(聚甲醛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圆柱体与送风路单元72的圆筒面77a内接。由此,送风路单元72以经由辊83组绕水平轴线51旋转自如的方式与保护部件76连结。
如图8所示,送风路单元72的圆筒部77上形成有机架84。机架84向沿着水平轴线51的方向在偏离辊83的位置配置于圆筒面77a上,并与水平轴线51同心地延伸。机架84上啮合有驱动齿轮85。驱动齿轮85的旋转轴设定成与水平轴线51平行。通过驱动齿轮85的旋转,圆筒部77能够绕水平轴线51而相对于保护部件76旋转。即,送风路单元72能够旋转。
安装板74上安装有风扇框体驱动源86。例如,风扇框体驱动源86例如能够由电动马达构成。风扇框体驱动源86的驱动轴与驱动齿轮85连结。驱动轴的轴心与驱动齿轮85的旋转轴重叠。由此,驱动齿轮85的旋转通过风扇框体驱动源86的动力而产生。风扇框体驱动源86生成引起风扇框体49的旋转的驱动力。
如图9所示,风扇单元26具备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驱动单元87。风扇单元风向板57能够在固定于送风路单元72的第1部件72a的旋转轴88的周围改变姿势。旋转轴88与和虚拟圆相切的切线重叠,该虚拟圆为与水平轴线51正交的虚拟平面,且与水平轴线51同心。驱动单元87容纳于风扇框体49并在送风路79的上侧固定于送风路单元72。
驱动单元87具备连杆部件89。连杆部件89与风扇单元风向板57连结。连结时,送风路单元72上固定有连杆壳体91。连杆壳体91绕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旋转轴88旋转自如地保持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上端。在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上端,连接有从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旋转轴88偏转而与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旋转轴88平行地延伸的偏心轴92。连杆壳体91上形成有偏心轴92的引导路93。偏心轴92的引导路93在风扇单元风向板57旋转时,沿着与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旋转轴88同心的圆弧引导偏心轴92的移动。
驱动单元87具备作为第2风向板控制机构的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例如,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能够由电动马达构成。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固定于送风路单元72。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具有与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旋转轴88平行地延伸的驱动轴94a。驱动轴94a的上端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连杆壳体91。在驱动轴94a的上端连接有从驱动轴94a的轴心95偏心而与驱动轴94a的轴心95平行地延伸的偏心轴96。连杆壳体91上形成有偏心轴96的引导路97。偏心轴96的引导路97沿着与驱动轴94a的轴心95同心的圆弧引导偏心轴96的移动。
连杆部件89旋转自如地保持偏心轴92、96。若偏心轴96通过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的旋转而在引导路97内移动,则偏心轴96的移动引起连杆部件89的移动。移动时,连杆部件89维持其姿势。偏心轴96的动作沿着相同路径产生偏心轴92的动作。由此,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能够同步地发生变化。驱动单元87生成引起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变化的驱动力。
图10示意地表示空调设备11的控制系统。作为进行空调设备11的控制的控制回路的控制单元101具备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控制制冷回路19的动作。根据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的控制,制冷回路19选择性地确立制冷运行的动作或供暖运行的动作。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上连接有室外机13。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控制压缩机15和膨胀阀17、四通阀18的动作。这种控制时,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向压缩机15和膨胀阀17、四通阀18供给控制信号。例如,四通阀18可以,通过控制信号的动作切换阀的位置。
控制单元101具备主体单元控制块103。主体单元控制块103控制主体单元25的动作。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具有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及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06。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上电连接有第1鼓风机驱动源62。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控制第1鼓风机驱动源62的动作。该控制时,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向第1鼓风机驱动源62供给第1驱动信号。通过第1驱动信号的供给,第1鼓风机驱动源62执行第1鼓风机27的起动和停止、每分钟转速的控制。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上电连接有主体单元25的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控制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的动作。该控制时,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向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供给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的供给,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实现上下风向板32a、32b的方向的控制。左右风向板控制部(第1风向控制部)106上电连接有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06控制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的动作。该控制时,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06向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供给第1风向控制信号。通过第1风向控制信号的供给,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实现左右风向板39的方向的控制。
在此,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以“超强”、“强”、“弱”、“微弱”、“静音”的5个阶段切换第1鼓风机27的风量。“强”的风量设定为小于“超强”的风量。“弱”的风量设定为小于“强”的风量。“微弱”的风量设定为比“弱”的风量更小。“静音”的风量设定为比“微弱”的风量更小。风量通过第1驱动信号指定。第1驱动信号中根据风量确定第1鼓风机27的每分钟转速。例如,若设定为“超强”,则指定第1转速。若设定为“强”,则指定小于第1转速的第2转速。若设定为“弱”,则指定小于第2转速的第3转速。若设定为“微弱”,则指定小于第3转速的第4转速。若设定为“静音”,则指定小于第4转速的第5转速。第1鼓风机27以通过第1驱动信号确定的转速旋转。
另外,若为相同的送风机,则具有若加大鼓风机的风量则风速变快,若减少风量则风速变慢的关联性。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风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使基于第1鼓风机27的气流的风速与基于风扇单元26的气流的风速不同,获得规定的效果即可。因此,将风扇单元26的最大风速设定为至少比第1鼓风机27的最小风速快即可。无需在在风扇单元26的所有转速中比第1鼓风机27的风速快。
控制单元101具备风扇单元控制块107。风扇单元控制块107控制风扇单元26的动作。风扇单元控制块107具有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框体姿势控制部109及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上分别电连接有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分别控制2个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的动作。该控制时,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向第2鼓风机驱动源75供给第2驱动信号。通过第2驱动信号的供给,第2鼓风机驱动源75执行离心风扇73的起动和停止、每分钟转速的控制。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在生成第2驱动信号时参考第1驱动信号。能够根据第1驱动信号中规定的每分钟的转速设定离心风扇73的每分钟转速。框体姿势控制部109上分别电连接有风扇单元26的风扇框体驱动源86。框体姿势控制部109控制风扇框体驱动源86的动作。该控制时,框体姿势控制部109分别向风扇框体驱动源86供给第3驱动信号。通过第3驱动信号的供给,风扇框体驱动源86实现风扇框体49的方向的控制。框体姿势控制部109在生成第3驱动信号时参考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的控制信号。能够根据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的控制信号中规定的姿势确定风扇框体49的姿势。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上分别电连接有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控制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的动作。该控制时,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向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供给第2风向控制信号。通过第2风向控制信号的供给,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实现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方向的控制。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在生成第2风向控制信号时参考第1风向控制信号。能够根据第1风向控制信号中规定的姿势确定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
在此,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以“超强”、“强”、“弱”、“微弱”、“静音”的5个阶段切换离心风扇73的风量。“强”的风量设定为小于“超强”的风量。“弱”的风量设定为小于“强”的风量。“微弱”的风量设定为比“弱”的风量更小。“静音”的风量设定为比“微弱”的风量更小。而且,2个离心风扇73的“超强”的总风量设定为小于第1鼓风机27的“超强”的风量。2个离心风扇73的“强”的总风量设定为小于第1鼓风机27的“强”的风量。2个离心风扇73的“弱”的总风量设定为小于第1鼓风机27的“弱”的风量。2个离心风扇73的“微弱”的总风量设定为小于第1鼓风机27的“微弱”的风量。2个离心风扇73的“静音”的总风量设定为小于第1鼓风机27的“静音”的风量。风量通过第2驱动信号指定。第2驱动信号中根据风量确定离心风扇73的每分钟转速。例如,若设定为“超强”,则指定第6转速。若设定为“强”,则指定小于第6转速的第7转速。若设定为“弱”,则指定小于第7转速的第8转速。若设定为“微弱”,则指定小于第8转速的第9转速。若设定为“微弱”,则指定小于第9转速的第10转速。离心风扇73以第2驱动信号中特定的转速旋转。
例如,控制单元101上连接有受光传感器113。例如,指令信号通过无线从遥控器单元传给受光传感器113。例如,指令信号确定空调设备11的动作模式和设定室温。在指令信号中根据遥控器单元的操作记述有动作模式和设定室温。作为动作模式,例如可举出“制冷运行”、“供暖运行”、“除湿运行”、“送风运行”等。受光传感器113输出所接收的指令信号。指令信号分别供给至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及风扇单元控制块107。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及风扇单元控制块107根据指令信号中确定的动作模式和设定室温而动作。
控制单元101上连接有室温传感器114。例如,室温传感器114在室内机12内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14的风上侧。室温传感器114检测室内机12周围的温度。室温传感器114根据检测结果输出温度信号。室温通过温度信号确定。例如,温度信号供给至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及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及风扇单元控制块107在执行控制时,能够参考通过温度信号确定的温度。
控制单元101上连接有人体传感器115。例如,人体传感器115例如安装于室内机12。人体传感器115检测室内人员的存在和室内人员的位置。人体传感器115根据检测结果输出检测信号。通过检测信号确定室内人员的有无和位置。例如,检测信号供给至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及风扇单元控制块107。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主体单元控制块103及风扇单元控制块107在执行控制时,能够参考通过检测信号确定的室内人员的有无和位置。
控制单元101具备存储部116。存储部116中存储有风向基准数据。风向基准数据包含“右向设定”、“稍微右向设定、“正向设定”、“稍微左向设定”、“左向设定”的5个设定的数据组。如图11所示,每个设定中指定第1吹出口31的左右风向板39、右侧风扇单元26的风扇单元风向板57及左侧风扇单元26的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基准位置(基准姿势)。左右风向板39的基准位置在旋转轴线41周围被确定。各个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基准位置在旋转轴88周围被确定。例如,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3和左右风向板驱动源94由步进马达构成时,各个基准位置通过距原点位置的脉冲数确定。图中记载的角度D°、F°、G°为例示,能够根据主体单元25及风扇单元26的结构和其他主要因素适当决定。尤其,第1鼓风机27的第1吹出口31的结构并非左右对称时,优选左右风扇单元26的风向角度在左右不同。在此,左右风扇单元26的风向板的角度设定为左右对称,F°及G°设定为小于D°(=90°)的角度(例如80°)。角度α及角度β为相对正向改变风向时的角度。角度β设定为大于角度α的角度(例如2α)。另外,存储部116可外置于控制单元101。在此,“右向”或者“左向”时,使左右风向板39及风扇单元风向板57相对于正向按角度α移动。然而,也可使左右风向板39的角度与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角度不同。“稍微右向”和“稍微左向”时也相同。
另外,控制单元101能够由微处理器单元(MPU)等运算处理回路构成。例如,运算处理回路上例如还能够内置非易失性存储装置,还能够外置。存储装置中能够存储有规定的控制程序。运算处理回路能够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来发挥作为控制单元101的作用。并且,受光传感器113、室温传感器114及人体传感器115设置于主框体63a的前面侧。
接着,对空调设备1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若设定制冷运行,则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输出确立制冷运行动作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供给至压缩机15和膨胀阀17、四通阀18。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3口18c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4口18d。根据压缩机15的动作,制冷剂在制冷回路19中循环。其结果,室内热交换器14中生成冷气。冷气的温度至少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根据由室温传感器114检测的室温控制压缩机15的动作。另外,例如若通过人体传感器115在规定期间内检测出不存在室内人员,则可停止压缩机15。
主体单元控制块103的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输出驱动第1鼓风机27的第1驱动信号。第1驱动信号供给至第1鼓风机驱动源62。第1鼓风机27旋转。冷气气流从第1吹出口31吹出。此时,主体单元控制块103的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输出驱动主体单元25的上下风向板32a、32b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供给至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确立上下风向板32a、32b的水平姿势。如图12所示,上下风向板32a、32b向水平方向引导来自第1吹出口31的气流121的吹出。冷气气流121从第1吹出口31向水平方向吹出。
在此,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在自动控制模式中,例如,第1鼓风机27的风量根据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量调整。若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量超过第1阈值,则第1鼓风机27的风量设定为“强”,欲实现快速冷却。若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量为第1阈值以下且超过小于第1阈值的第2阈值,则第1鼓风机27的风量设定为“弱”。若室温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量达到第2阈值以下,则第1鼓风机27的风量设定为“微弱”,维持室温。
风扇单元控制块107的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输出驱动各个离心风扇73的第2驱动信号。第2驱动信号分别供给至各个第2鼓风机驱动源75。离心风扇73旋转。在风扇单元26中,从第2吸入口52向风扇框体49内的空间吸入室内空气。室内空气的温度等于室温。被吸入的室内空气从风扇单元26的第2吹出口56吹出。此时,风扇单元26中室内空气维持为室温。不会暴露于热交换器。风扇单元控制块107的框体姿势控制部109输出绕水平轴线51驱动风扇框体49的第3驱动信号。第3驱动信号按各个风扇单元26供给至风扇框体驱动源86。例如如图12所示,风扇框体49的姿势能够从水平姿势改变为前低后高的姿势。风扇框体49能够引导第2吹出口56的气流122向比水平方向更向下的方向吹出。室内空气的气流122(以下,称为“室温空气的气流122”)从第2吹出口56向下吹出。
在此,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根据从受光传感器113供给的指令信号选择性地设定离心风扇73的风量。即,风扇单元26的送风通过遥控器单元的操作来调整。室内人员M能够根据喜好从“强”、“弱”、“微弱”中选择风扇单元26的风量。若室内人员M从“强”、“弱”、“微弱”中选择风扇单元26的风量,则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及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确立“独立模式”。在“独立模式”中,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与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冷气的风量独立地控制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此时,与遥控器单元的操作无关地,维持第1鼓风机27的“自动控制模式”。室内人员M能够与第1鼓风机27的风量无关地设定离心风扇73的风量。2个风扇单元26的动作相互联动即可。
通常,室内机12在室内设置于较高的位置。若冷气气流121沿水平方向被引导,则冷气从较高的位置朝向地面下降。在室内逐渐蓄积冷气。通过冷气调整整个室内的温度环境。此时,风扇单元26能够使室温空气的气流122直接朝向室内人员M。风扇单元26在制冷运行时能够作为所谓的风扇的替代来发挥作用。能够防止冷气混入室温空气的气流122。其结果,室内人员M不会感到过冷,能够获得舒适的清凉感。室内人员M除了基于室内温度的下降的清凉感之外,还能够获得通过气流122产生的气化热的清凉感。
由此,若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及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确立独立模式,则室内人员M能够与第1吹出口31的风量无关地设定第2吹出口56的风量和(或)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风向。能够与室内人员M的设定无关地维持冷气的风量。室内人员M能够利用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和(或)风向局部调整温度环境。并且,能够通过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将室内空气搅匀。
在此,主体单元控制块103从存储部116获得“正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设定为角度D°(=90°)。冷气气流121朝向水平方向的正面从第1吹出口31流出。第1吹出口31的左右风向被固定。另一方面,第2吹出口56的风向能够向水平方向横跨规定的角度范围而摆动。例如,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能够以“正向设定”的角度F°、G°为中心,在“稍微右向设定”的角度(F°-α)、(G°+α)与“稍微左向设定”的角度(F°+α)、(G°-α)之间来回。此时,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从存储部116同时获取“稍微右向设定”及“稍微左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即可。由此,气流能够从第2吹出口56在较宽的范围内均匀地吹出。同样地,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还可以以“正向设定”的角度F°、G°为中心,在“右向设定”的角度(F°-β)、(G°+β)与“左向设定”的角度(F°+β)、(G°-β)之间来回。由此,从第1吹出口31的风向独立地控制第2吹出口56的风向。在第1吹出口31的风向与第2吹出口56的风向之间解除联动。室温空气的气流122能够与冷气的风向无关地直接朝向室内人员M。其结果,室内人员M能够获得舒适的清凉感。另一方面,若冷气气流121直接接触到室内人员M的皮肤,则室内人员M有时会感到不舒服。
例如如图13所示,若室内机12在从上侧远方观察时的纵长室内123朝向相当于短边的壁面124设置于左端,则控制单元101能够将风向基准数据从通常的“正向设定”变更为“稍微右向设定”。这种变更例如根据遥控器单元的操作向控制单元101指示即可。这种操作在安装室内机12之后随时通过用户实施即可。根据操作,从受光传感器113向控制单元101供给通知信号。通知信号包含确定室内机12的安装位置的信息。主体单元控制块103根据信息从存储部116获取“稍微右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从角度D°(=90°)改变为角度(D°-α)。在此,设定为α=20°。由此,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06将第1吹出口31的风向限制在指定范围内。根据在室内123的安装位置限制冷气的风向。冷气气流121能够流向远离两侧的室内壁125的位置。冷气能够不受室内壁125的干扰而良好地在室内123流动。由此,在室内123能够根据室内机12的安装位置实现有效的送风。此时,也从第1吹出口31的风向独立地控制第2吹出口56的风向即可。在第1吹出口31的风向与第2吹出口56的风向之间解除联动。室内机12在纵长的室内123朝向相当于短边的壁面124设置于右侧时,控制单元101同样根据“稍微左向设定”的角度调整风向即可。
同样地,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从存储部116获取“稍微右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从角度F°及G°分别改变为角度(F°-α)及(G°+α)。在此,设定为F°=G°=80°。由此,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将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风向限制在指定范围内。根据在室内123的安装位置限制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向。室温空气的气流122能够流向远离两侧的室内壁125的位置。即使冷气的风向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第2吹出口56的送风。
第2吹出口56的风向能够向水平方向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例如,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能够以“稍微右向设定”为中心,在“右向设定”的角度与“正向设定”的角度之间来回。此时,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从存储部116同时获取“右向设定”及“正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即可。由此,即使在气流从第2吹出口56遍及较宽的范围而吹出时,也能够根据室内机12的安装位置限制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其结果,来自第2吹出口56的室温空气的气流122能够流向远离室内壁125的位置。来自第2吹出口56的室温空气能够不受室内壁125的干扰而良好地在室内流动。由此,在室内123能够根据室内机12的安装位置实现有效的送风。室内机12在纵长的室内123朝向相当于短边的壁面124设置于右侧时,控制单元101同样根据“稍微左向设定”的角度调整风向即可。
例如如图14所示,若室内机12在从上侧远方观察时的横长室内127朝向相当于长边的壁面128设置于左端,则控制单元101能够将风向基准数据从通常的“正向设定”变更为“右向设定”。主体单元控制块103从存储部116获取“右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从角度D°(=90°)改变为角度(D°-β)。在此,设定为β=40°。由此,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06将第1吹出口31的风向限制在指定范围内。根据在室内127的安装位置限制冷气的风向。冷气气流121能够流向远离两侧的室内壁129的位置。冷气能够不受室内壁129的干扰而良好地在室内127流动。由此,在室内127能够根据室内机12的安装位置实现有效的送风。此时,从第1吹出口31的风向独立地控制第2吹出口56的风向即可。在第1吹出口31的风向与第2吹出口56的风向之间解除联动。室内机12在横长的室内127朝向相当于长边的壁面128设置于右侧时,控制单元101同样根据“左向设定”的角度调整风向即可。
同样地,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从存储部116获取“右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分别改变为角度(F°-β)及(G°+β)。由此,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将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风向限制在指定范围内。根据在室内的安装位置限制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向。室温空气的气流122能够流向远离两侧的室内壁129的位置。即使冷气的风向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第2吹出口56的送风。与前述同样地,第2吹出口56的风向能够向水平方向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例如,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以“稍微右向设定”为中心,在“右向设定”的角度与“正向设定”的角度之间来回即可。室内机12在横长的室内127朝向相当于长边的壁面128设置于右侧时,控制单元101同样根据“左向设定”的角度调整风向即可。
至此,对根据吹出方向固定第1吹出口31所具备的左右风向板39的方向,根据左右风向板39的方向使第2吹出口56所具备的风扇单元风向板57遍及规定范围而摆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这是主要在制冷运行时进行的控制。能够通过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空气能够进行室内的温度调节,通过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空气能够搅匀室内的空气。并且,左右风向板39与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初始位置可设为分别不同的设定。具体而言,可将左右风向板39设为“正向设定”,将风扇单元风向板57设为“稍微右向设定”。并且,如图11所示,也可使左右风向板39及风扇单元风向板57同时倾斜动作。并且,还可设为能够分别设定左右风向板39及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方向。
室内人员M在室内希望安静时,室内人员M能够选择“静音”作为风扇单元26的风量。由此,若选择“静音”,则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及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确立“联动模式”。“联动模式”中,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对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建立关联,控制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冷气的风量。通过选择“静音”,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将第2吹出口56的风量设定为“静音”。第2吹出口56的风量变得比“微弱”的风量弱。即,室温空气的风量从包含“强”、“弱”、“微弱”的范围脱离而成为更弱。由此,风量减少的结果,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122的风音减弱。与此联动地,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解除第1鼓风机27的“自动控制模式”。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将第1吹出口31的风量设定为“静音”。第1吹出口31的风量同样减弱。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气流的风音减弱。由此,在室内能够确立安静的环境。
若室内人员M在室内希望快速冷却时,室内人员M能够选择“速冷”作为风扇单元26的风量。由此,若选择“速冷”,则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及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同样确立“联动模式”。通过选择“速冷”,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将第2吹出口56的风量设置为“超强”。第2吹出口56的风量变得比“强”的风量强。即,室温空气的风量从包含“强”、“弱”、“微弱”的范围偏离而成为更强。与此联动地,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解除第1鼓风机27的“自动控制模式”。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将第1吹出口31的风量设定为“超强”。第1吹出口31的风量同样加强。由此,室内能够快速冷却。
例如若设定为供暖运行,则制冷和供暖确立部102输出确立供暖运行的动作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供给至压缩机15和膨胀阀17、四通阀18。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4口18d,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3口18c。通过压缩机15的动作,制冷剂在制冷回路19内循环。其结果,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生成暖风。暖风的温度至少高于室内空气的温度。根据通过室温传感器114检测出的室温控制压缩机15的动作。例如,若通过人体传感器115在规定期间内检测出不存在室内人员,可停止压缩机15。
供暖运行中,通过第1鼓风机27的旋转,暖风气流从第1吹出口31吹出。此时,主体单元控制块103的上下风向板控制部105向上下风向板驱动源36供给控制信号,确立上下风向板32a、32b的姿势为向下。如图15所示,上下风向板32a、32b向下朝向地面引导来自第1吹出口31的气流131的吹出。暖风气流131从第1吹出口31向下吹出。
如图15所示,风扇框体49的姿势设定为比上下风向板32a、32b稍微向上。风扇单元26的风扇框体49确立从高于第1吹出口31的位置与上下风向板32a、32b同样地向下吹出室温空气的气流122的姿势。而且,如从图11可知,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角度F°、G°(在此,F°=G°=80°)小于左右风向板39的角度D°,因此从2个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122能够相互靠近的同时沿水平方向扩散。如此一来,风扇单元26的气流122在暖风气流131的上侧空间形成室温空气层。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气流122与暖风气流碰撞而能够控制暖风气流131的方向及动态。风扇单元26的气流122能够在与地面之间夹入暖风。由此,抑制暖风的上升。在室内向所希望的位置送入暖风。室内人员M能够在脚下持续感到温暖。室温虽然低于设定温度但达到特定温度,因此能够根据室温空气的气流122避免室内人员M感到凉意。室内的温度环境得到有效的调整。
供暖运行时,控制单元101按“正向设定”以及其它的设定分别获取风向基准数据。在每个设定中,对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角度F°、G°与左右风向板39的角度D°建立关联。因此,控制单元101能够根据设定与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联动而调整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与“α”和“β”等左右风向板39的倾斜无关地,能够始终维持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角度F°、G°与左右风向板39的角度D°之间的角度差。其结果,能够与左右风向板39的倾斜无关地以重叠于暖风气流131上的方式形成室温空气层。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气流122能够从上侧压住上升的暖风。暖风能够停留在地面附近。由此,能够向室内人员M的脚下送去暖风。尤其,即使暖风的风向受到限制,与此相应地,第2吹出口56的风向也受到限制。由此,暖风能够可靠地沿着地面压住。
在此,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向水平方向遍及规定的角度范围而摆动。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以“正向设定”的角度D°为中心,在“稍微右向设定”的角度(D°-α)与“稍微左向设定”的角度(D°+α)之间来回。该控制时,主体单元控制块103从存储部116同时获取“稍微右向设定”及“稍微左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由此,暖风从第1吹出口31在较宽的范围内均匀地扩散。
此时,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的风向与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气流的风向联动。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以“正向设定”的角度F°、G°为中心,在“稍微右向设定”的角度(F°-α)、(G°+α)与“稍微左向设定”的角度(F°+α)、(G°-α)之间来回。该控制时,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从存储部116同时获取“稍微右向设定”及“稍微左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左右风向板控制部111向与左右风向板39相同的方向以相同角度改变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其结果,能够在暖风气流131与室内空气的气流122之间维持相对的空间位置。因此,即使从第1吹出口31吹出的气流的风向向水平方向摆动,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内空气的气流122也能够从上侧可靠地压住上升的暖风。暖风能够停留在地面附近。如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在暖风气流131与室内空气的气流122之间的不良碰撞和过度背离。
若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根据安装位置从角度D°(=90°)改变为角度(D°-α),则风扇单元控制块107从存储部116获取“稍微右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基准姿势从角度F°及G°分别改变为角度(F°-α)及(G°+α)。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摆动以“稍微右向设定”的角度(F°-α)、(G°+α)为中心在“右向设定”的角度(F°-β)、(G°+β)与“正向设定”的角度F°、G°之间来回。该控制时,主体单元控制块103从存储部116同时获取“右向设定”及“正向设定”的风向基准数据。由此,暖风从第1吹出口31在较宽的范围内均匀地扩散。即使左右风向板39的姿势根据安装位置从角度D°改变为角度(D°-β),也同样能够控制风扇单元风向板57的姿势。
供暖运行时,室内人员M能够通过遥控器单元的操作调整暖风的风量。室内人员M能够根据喜好从“强”、“弱”、“微弱”中选择暖风的风量。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根据从受光传感器113供给的指令信号选性地设定第1鼓风机27的风量。同时,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根据从受光传感器113供给的指令信号选择性地设定离心风扇73的风量。即,若暖风的风量设定为“强”,则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设定为“强”。若暖风的风量设定为“弱”,则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设定为“弱”。若暖风的风量设定为“微弱”,则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设定为“微弱”。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小于暖风的风量。因此,即使室温空气的气流122与暖风气流131碰撞,也能够避免暖风的散逸。能够维持暖风群。若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大于来自第1吹出口31的风量,则暖风气流131被室温空气的气流122推开。由此,暖风气流131无法充分地到达地面。室温空气沿着地面流动,室内人员M无法良好地感受到温暖。
供暖运行时,室内人员M能够通过遥控器单元的操作改变暖风的风量。第1鼓风机控制部104根据从受光传感器113供给的指令信号切换第1鼓风机27的风量。第2鼓风机控制部108随着第1鼓风机27的风量的变化而切换室温空气的风量。由此,从第2吹出口56吹出的室温空气的风量维持为比暖风的风量小的风量。由此,即使暖风的风量发生变化,暖风也能够可靠地停留在地面附近。室内人员M能够根据体感温度的变化调整暖风的风量,其结果,能够良好地感受到温暖。
而且,在空调设备11的室内机12中,第2吹出口56以小于第1吹出口31的面积开口。因此,与结构体28相比,能够小型地形成风扇框体49。其结果,整个室内机12能够作成小型化。由于第2吹出口56的风量较小,即使风扇框体49被小型化,也能够避免风音的增大。
附图标记说明
12-空调设备(室内机),14-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27-第1鼓风机,28-结构体,31-第1吹出口,49-辅助框体(风扇框体),56-第2吹出口,65-壁体,73-第2鼓风机(离心风扇),101-控制回路(控制单元),104-第1鼓风机控制部,108-第2鼓风机控制部,121-冷气气流,131-暖风气流。

Claims (5)

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结构体,形成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吹出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的第1吹出口,并在所述第1吹出口的两侧具有外壁面;
辅助框体,以能够绕与所述结构体的所述外壁面交叉的旋转轴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外壁面,并形成将所引入的室内空气不进行热交换并维持为室温而吹出的第2吹出口;及
控制回路,控制成从所述第2吹出口以比从所述第1吹出口吹出的所述冷气或暖风的风速大的风速吹出所述室内空气,以使所述室内空气与所述冷气或暖风气流碰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吹出口以小于所述第1吹出口的面积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回路控制成在供暖运行时朝向所述暖风气流的上侧空间从所述第2吹出口吹出所述室内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回路控制成在所述供暖运行时,改变所述暖风风速时使所述室内空气的风速随着该风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将所述室内空气的风速维持为比所述暖风的风速大的风速。
5.一种空调设备用的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回路具备:
第1鼓风机控制部,控制第1鼓风机,从形成于室内机的结构体并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吹出口以第1风速吹出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及
第2鼓风机控制部,控制第2鼓风机,从形成于辅助框体的第2吹出口以比所述第1风速大的第2风速、不进行热交换并维持为室温而吹出室内空气的气流,以使所述室内空气的气流与所述冷气或暖风气流碰撞,所述辅助框体以能够绕与所述结构体的外壁面交叉的旋转轴旋转自如的方式在所述第1吹出口的两侧支承于所述外壁面。
CN201380067537.3A 2012-12-28 2013-12-27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Active CN104884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432 2012-12-28
JP2012288432A JP5664644B2 (ja) 2012-12-28 2012-12-28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PCT/JP2013/085045 WO2014104275A1 (ja) 2012-12-28 2013-12-27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4871A CN104884871A (zh) 2015-09-02
CN104884871B true CN104884871B (zh) 2017-11-10

Family

ID=51021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537.3A Active CN104884871B (zh) 2012-12-28 2013-12-27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4894B2 (zh)
EP (1) EP2942579B1 (zh)
JP (1) JP5664644B2 (zh)
CN (1) CN104884871B (zh)
AU (1) AU2013366977B2 (zh)
WO (1) WO2014104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305B2 (ja) 2012-04-27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967358B2 (ja) * 2012-04-27 2016-08-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678953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78952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106338105B (zh) * 2015-07-08 2020-04-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吸气装置以及吸气方法
JP6213539B2 (ja) * 2015-09-29 2017-10-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KR101707617B1 (ko) 2015-09-30 2017-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5509287A (zh) * 2016-02-19 2016-04-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JP6781395B2 (ja) * 2016-04-22 2020-11-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KR102632051B1 (ko) * 2016-11-16 2024-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JP6938208B2 (ja) * 2017-05-08 2021-09-22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8119969B (zh) * 2017-12-14 2023-07-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
CN110057069A (zh) * 2019-05-16 2019-07-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1720887A (zh) * 2020-06-18 2020-09-29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FR3112196B1 (fr) * 2020-07-02 2022-07-15 Scherrer Jean Marc Ilot climatique
CN111912002B (zh) * 2020-07-16 2021-12-07 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智能化控制的空调出风结构
CN112833525B (zh) * 2021-01-08 2022-03-08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靠墙摆风角度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4643C (zh) * 2003-03-19 2006-05-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EP1726889A1 (en) * 2005-05-21 200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35500A (en) 1938-10-03 1941-03-18 Francis A Kitchen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apparatus
US2640412A (en) 1949-02-24 1953-06-02 Barber Colman Co Adjustable grille
US2977870A (en) 1958-04-21 1961-04-04 Lennox Ind Inc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ng
US2999370A (en) 1960-08-11 1961-09-1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S55121342A (en) 1979-03-13 1980-09-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ir blowing controller for air conditioner
IL86606A (en) 1988-06-02 1993-05-13 Israel Twito Air outlets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JPH0569521A (ja) 1991-06-26 1993-03-23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多層フイルム及び包装袋
JP3187087B2 (ja) 1991-09-19 2001-07-1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GB2260831B (en) 1991-10-18 1995-02-15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louver for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air into room
JPH0650595A (ja) * 1992-07-29 1994-02-22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GB2272080B (en) * 1992-10-28 1996-01-10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cooling mode and heating mode
JPH07217985A (ja) 1993-12-10 1995-08-1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283526A (ja) 1999-03-25 2000-10-13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エア・コンデイショニング・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4357632B2 (ja) 1999-04-16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遠心形送風機
TW449654B (en) 1999-08-25 2001-08-11 Fujitsu General Ltd Air conditioner
JP2002022198A (ja) * 2000-07-04 2002-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30718A (ja) *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30381A (ja) 2001-10-19 2003-05-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172280A (ja) * 2003-12-09 2005-06-30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空気調和機
KR20050117665A (ko)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50117666A (ko)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6029702A (ja) 2004-07-16 2006-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ES2333624T3 (es) 2006-01-26 2010-02-24 Lg Electronics Inc. Unidad interior de un acondicionador de aire.
KR100751116B1 (ko) 2006-05-20 2007-08-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809784B1 (ko) 2006-05-20 2008-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횡류팬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US20080242214A1 (en) 2007-03-27 2008-10-02 Elaine Cao Yee Sung Vent system
US7966837B2 (en) 2007-03-28 2011-06-28 Madina, LLC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assembly and method
JP4945305B2 (ja) 2007-05-08 2012-06-0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422953B2 (ja) 2007-11-12 2014-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JP4618449B2 (ja) 2008-01-18 2011-01-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10064271A (ja) * 2008-09-08 2010-03-25 Toshiba Tec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569414B1 (ko) 2008-12-26 2015-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JP2010164271A (ja) 2009-01-19 2010-07-29 Panasonic Corp 空調機器
US20110039491A1 (en) 2009-08-17 2011-02-17 Syracuse University Low Mixing Ventilation Jet
US8627672B2 (en) 2009-08-27 2014-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Wall-hung air conditioner and installing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JP2011069524A (ja) * 2009-09-24 2011-04-07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220068B2 (ja) * 2010-08-04 2013-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120057973A1 (en) 2010-09-03 2012-03-08 Hsueh-Chen Chen Assembly Structure for a Fan Case
JP5247784B2 (ja) 2010-10-04 2013-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DE102011112109A1 (de) 2011-09-02 2013-03-07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Lüftervorrichtung
JP5858850B2 (ja) 2012-04-02 2016-0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108061B2 (ja) 2012-04-27 2017-04-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967358B2 (ja) 2012-04-27 2016-08-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128305B2 (ja) 2012-04-27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791573B2 (ja) 2012-08-10 2015-10-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78953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78952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US10054128B2 (en) 2013-03-04 201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4643C (zh) * 2003-03-19 2006-05-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EP1726889A1 (en) * 2005-05-21 200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42579A1 (en) 2015-11-11
EP2942579A4 (en) 2016-09-14
US20150354850A1 (en) 2015-12-10
CN104884871A (zh) 2015-09-02
EP2942579B1 (en) 2019-09-11
US10584894B2 (en) 2020-03-10
WO2014104275A1 (ja) 2014-07-03
AU2013366977A1 (en) 2015-07-09
AU2013366977B2 (en) 2016-08-18
JP5664644B2 (ja) 2015-02-04
JP2014129956A (ja) 201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4871B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4903655B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3375848B (zh) 空调器
CN103375882B (zh)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CN105020847B (zh)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CN102235734B (zh) 空调
CN103375849B (zh) 空调器
CN104697053B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537136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812869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2013124805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477671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71365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440031B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JP6052519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WO2013035236A1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50047371A (ko) 공기조화기
JP6160806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2014173759A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201817941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57457A (ja) 空気調和機
JP6164394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6156624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2013057500A (ja) 空気調和機
JP6164395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