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5882B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5882B
CN103375882B CN201310153486.8A CN201310153486A CN103375882B CN 103375882 B CN103375882 B CN 103375882B CN 201310153486 A CN201310153486 A CN 201310153486A CN 103375882 B CN103375882 B CN 1033758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ver body
flow
control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34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5882A (zh
Inventor
平律志
杉山慎治
春山贤二
岩野俊
田中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5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5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8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电路的第一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第一吹风机,以诱导冷气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限定于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第二风机控制部构造成控制第二吹风机,以诱导室内空气气流分别通过一对第二罩体中限定的第二出风口排出,该一对第二罩体布置于第一罩体的相对的两侧。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改变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第一罩体的姿态。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以及用于控制空调器的程序指令。
背景技术
空调器构造成通过热交换产生冷气或暖气,用于产生从室内机出风口排出的冷气或暖气气流。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281212和No.2003-130381中所披露的,一些空调器在出风口旁边包括第二出风口,这两种出风口全部形成于室内机罩体中。第二出风口用来构成冷气或暖气的附加气流。与具有单一出风口的室内机比较,该室内机能在较宽区域内散布冷气或暖气。
一般而言,室内机在出风口处包括上下风向板(horizontal flaps)和左右风向板(vertical louvers)。上下风向板和左右风向板用来调节流出气流的方向。然而,一旦气流从出风口排放,之后气流的方向及运动取决于自然对流。如果能更巧妙地控制气流的这种方向及运动,就能在室内建立未曾体验过的舒适温度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以及用于控制空调器的程序指令,有助于建立舒适的温度环境。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制冷确定部,其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构造为达成制冷操作动作;第一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第一吹风机,以诱导冷气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限定于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第二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第二吹风机,以诱导室内空气气流分别通过一对第二罩体中限定的第二出风口排出,该对第二罩体布置于第一罩体的相反侧;以及罩体姿态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改变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第一罩体的姿态。
响应于控制信号的供给,在空调器的致冷剂回路中达成制冷操作。当第一吹风机处于运转时,将冷气气流排出室内机的第一出风口。当第二吹风机处于运转时,将室内空气气流排出第二出风口。通过驱动机构的操作使室内空气气流能直接流向室内人员。因此,允许第二吹风机单元作为简单的风扇或吹风机而不进行热交换。人员能享受到凉爽效果,其不仅源自室内温度的降低,还源自皮肤因与气流接触而进行的散热。
罩体姿态控制部可以构造成,基于从检测室内人员存在的人员传感器所输出的检测信号,确定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人员传感器有助于建立从第二出风口引向室内人员的气流。可以利用人员传感器让室内空气气流跟随室内人员的移动。即使人员在室内移动时,室内空气气流也保持抵达室内移动的人员。可靠地让室内人员享受因与气流接触而导致的凉爽效果。
罩体姿态控制部可以构造成,分开地独立控制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可以根据室内人员的数量以及位置,适当地控制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分开的各个风机单元能形成精确引向人员的分开的室内空气气流。
罩体姿态控制部可以构造成,当从第一出风口于水平方向排出冷气气流时,将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确定为处于这样一种姿态,使室内空气气流能于水平方向或上升方向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室内空气的气流有助于在室内产生空气的缓和流动。让室内人员能享受带有对流微风的自然舒适凉爽的环境。
室内空气的气流流速可以设定为大于冷气的气流流速。将冷气气流捕获在具有更大流速的室内空气气流中。据此,在室内空气气流的帮助下,更远地输送冷气气流。即使冷气气流的流速较小时,冷气气流也能抵达更远的位置。即使减小了空气的流速,仍然能以有效方式使房间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制热确定部,其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构造为达成制热操作动作;第一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第一吹风机,以诱导暖气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限定于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第二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第二吹风机,以诱导室内空气气流分别通过一对第二罩体中限定的第二出风口排出,该对第二罩体布置于第一罩体的相对的两侧;以及罩体姿态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改变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第一罩体的姿态,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将室内空气的气流方向确定为相对于暖气的气流方向处于上升方向。
响应于控制信号的供给,在空调器的致冷剂回路中建立制热操作。当第一吹风机处于运转时,将暖气气流从室内机的第一出风口排出。当第二吹风机处于运转时,将室内空气气流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室内空气气流可以用来限制暖气的气流方向和/或运动。能将暖气输送至室内期望位置。以这种方式有效增进或改进室内的温度环境。
罩体姿态控制部可以构造成,当于下降方向从第一出风口排出暖气气流时,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确定为处于这样一种姿态,使室内空气气流能于水平方向或上升方向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当于下降方向引导暖气气流时,使暖气朝地板排出。当室温相对较低时,暖气趋于立即自地板朝天花板升起。这里,来自第二出风口的室内空气气流用来在室内产生对流或气流,捕获向上流动的暖气。促使捕获的暖气朝地板向下游落下。使暖气能充分流动到房间的下部空间。即使不能使整个室内空间加热,室内人员也感到温暖。
罩体姿态控制部可以构造成,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确定为处于这样一种姿态,使室内空气气流能从高于第一出风口的位置于下降方向或更高地从第二出风口流出。来自第二出风口的气流在暖气气流的上方朝下流动。第二出风口的气流用来保持暖气贴着地板。因此,该气流避免暖气向上流动。使室内人员能在他/她脚部感到温暖。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用于控制空调器的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使处理器输出控制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该控制信号构造为达成制冷操作的动作;促使处理器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一驱动信号构造成驱动第一吹风机以产生冷气气流,冷气气流从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限定于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促使处理器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二驱动信号构造成驱动一对第二吹风机以产生室内空气气流,该室内空气气流分别从一对第二罩体中限定的第二出风口排出,该一对第二罩体布置在第一罩体的相对的两侧;以及使处理器输出第三驱动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三驱动信号构造成使驱动机构驱动,该驱动机构改变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第一罩体的姿态。
响应于控制信号的供给,在空调器的致冷剂回路中达成制冷操作。当第一吹风机响应于第一驱动信号的供给而运转时,从室内机的第一出风口排出冷气气流。当第二吹风机响应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供给而运转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室内空气气流。响应于第三驱动信号供给,驱动机构的操作使室内空气气流能直接流向室内人员。因此,允许第二吹风机单元作为简单的风扇或吹风机而不进行热交换。人员能享受到凉爽效果,其不仅源自室内温度的降低,还因为皮肤与气流接触而进行了散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用于控制空调器的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使处理器输出控制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该控制信号构造为达成制热操作的动作;使处理器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一驱动信号构造成驱动第一吹风机以产生暖气气流,该暖气气流从第一出风口排出,该第一出风口限定于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使处理器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二驱动信号构造成驱动一对第二吹风机以产生室内空气气流,该室内空气气流分别从一对第二罩体中限定的第二出风口排出,该一对第二罩体布置在第一罩体的相对两侧;以及使处理器输出第三驱动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三驱动信号构造成使驱动机构驱动,该驱动机构改变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第一罩体的姿态,以将室内空气的气流方向设定为相对于暖气的气流方向处于上升方向。
响应于控制信号的供给,在空调器的致冷剂回路中建立制热操作。当第一吹风机响应于第一驱动信号的供给而运转时,从室内机的第一出风口排出暖气气流。当第二吹风机响应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供给而运转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室内空气气流。当驱动机构响应于第三驱动信号的供给而操作时,可以利用室内空气气流来限制暖气的气流方向和/或运动。能将暖气输送至室内期望的位置。以这种方式有效地增进或改进室内的温度环境。
利用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组成部件及其组合,将实现并获得实施方式的目的及优点。应当理解,以上概括说明以及下文具体说明二者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制,特此申明(as claimed)。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结构的轴测图;
图3是示意性图示主机中上下风向板和左右风向板的俯视图;
图4是主机的分解图;
图5是风机单元的放大轴测图;
图6是示意性图示风机单元中左右风向板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4中7-7线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图示空调器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9是示意图,图示选择制冷操作的第一模式时上下风向板姿态和风机单元姿态;
图10是图示选择制冷操作的第一模式时室内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11是示意图,图示选择制冷操作的第二模式时上下风向板姿态和风机单元姿态;
图12是图示选择制冷操作的第二模式时室内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13是图示选择制冷操作的第三模式时室内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14是示意图,图示选择制热操作的第一模式时上下风向板姿态和风机单元姿态;
图15是图示选择制热操作的第一模式时室内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16是示意图,图示选择制热操作的第二模式时上下风向板姿态和风机单元姿态;
图17是图示选择制热操作的第二模式时室内空气流动的示意图;以及
图18是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室内机结构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图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空调器11的结构。空调器11包括室内机12和室外机13。室内机12位于例如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中。另外,室内机12可以位于与室内空间等效的环境空间中。室内热交换器14安装在室内机12中。压缩机15、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以及四通阀18安装在室外机13中。用室内热交换器14、压缩机15、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以及四通阀18的组合,建立制冷回路19。
制冷回路19包括第一循环路径21。第一循环路径21使四通阀18的第一端口18a与四通阀18的第二端口18b彼此连接。压缩机15的吸入口15a通过致冷剂配管与四通阀18的第一端口18a连接。气态致冷剂从第一端口18a供至压缩机15的吸入口15a。压缩机15构造成,将低压气态致冷剂压缩至预定高压。压缩机15的排出口15b通过致冷剂配管与四通阀18的第二端口18b连接。气态致冷剂从压缩机15的排出口15b供至四通阀18的第二端口18b。利用致冷剂配管例如铜管形成第一循环路径21。
制冷回路19进一步包括第二循环通路22。第二循环通路22使四通阀18的第三端口18c与四通阀18的第四端口18d彼此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4按所列顺序自第三端口18c开始安装在第二循环通路22中。室外热交换器16用来在通过的致冷剂与环境空气之间交换热能。室内热交换器14用来在通过的致冷剂与环境空气之间交换热能。利用致冷剂配管例如铜管形成第二循环通路22。
室外机风扇23安装在室外机13中。室外机风扇23与室外热交换器16关联。室外机风扇23构造成驱动例如叶轮转动,以产生气流。该气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6。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6的气流流速取决于叶轮的转速。利用气流流速来调整致冷剂与室外热交换器16处环境空气之间所交换的热能的量。
室内机12包括主机25和一对风机单元26。室内热交换器14和第一吹风机27安装在主机25中。第一吹风机27与室内热交换器14关联。第一吹风机27构造成驱动例如叶轮转动,以产生气流。第一吹风机27运转以将室内空气吸进主机25。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4。热交换器产生从主机25排出的冷气或暖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流流速取决于叶轮的转速。利用气流流速来调整致冷剂与室内热交换器14处环境空气之间所交换的热能的量。风机单元26构造成,吸入室内空气并且原样排出室内空气,具体而言,未经有意冷却或加热。
当制冷回路19在制冷操作下工作时,四通阀18既使第二端口18b与第三端口18c互相连接、又使第一端口18a与第四端口18d互相连接。将高温高压的致冷剂从压缩机15的排出口15b供至室外热交换器16。致冷剂依序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4进行循环。将致冷剂的热能释放到室外热交换器16处的室外大气。在膨胀阀17处使致冷剂减压至低压。减压的致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4处的环境空气吸收热量。因此,产生冷气。借助于第一吹风机27的动作,迫使冷气流进室内。
当制冷回路19在制热操作中工作时,四通阀18既使第二端口18b与第四端口18d互相连接、又使第一端口18a与第三端口18c互相连接。将高温高压的致冷剂供至室内热交换器14。致冷剂依序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4、膨胀阀17、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6进行循环。将致冷剂的热能释放至室内热交换器14处的环境空气。因此,产生暖气。借助于第一吹风机27的动作,迫使暖气流进室内。在膨胀阀17处使致冷剂减压至低压。减压的致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6处的环境空气吸收热量。之后,致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5。
图2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2。室内机12的主机25包括主罩体28。主罩体28包括罩体本体29和覆盖在罩体本体29上的外板31。第一出风口32限定在罩体本体29中。第一进风口(未示出)限定在外板31中。第一出风口32是面朝下的开口。罩体本体29安装于例如房间的墙壁上。第一出风口32具有前端32a,前端32a离地板的高度高于后端32b的高度。因此,第一出风口32以相对于水平面成上升角α的方式采取上升姿态。这种上升角α不仅能使气流从第一出风口32向下排向地板,而且能使气流在水平方向平行于地板排出。
一对上下风向板,也就是前上下风向板33a和后上下风向板33b位于第一出风口32中。上下风向板33a、33b构造成分别绕水平轴线34a、34b转动。水平轴线34a、34b可以位于上下风向板33a、33b的后端。响应于上下风向板33a、33b的摆动,上下风向板33a、33b使第一出风口32打开或闭合。
风机单元26分别布置并安装在罩体本体29的相反侧面。风机单元26位于罩体本体29的侧壁外部。各风机单元26包括罩体35。第二出风口36限定在风机单元26的罩体35中。允许第二出风口36绕水平轴线37(下文具体说明)移动。水平轴线34a、34b、37彼此平行延伸。用外板31的侧板31a覆盖罩体35的侧面。第二进风口38限定在侧板31a中。第二进风口38可以是例如一组小开口。
如图3中所示,按照与水平轴线34a、34b共轴的方式,分别在上下风向板33a、33b上形成左右凸轴39a、39b。凸轴39a、39b自上下风向板33a、33b的左右两端向外凸出进入第一出风口32轮廓外部的空间中。凸轴39a、39b分别与罩体本体29联结,以绕水平轴线34a、34b进行相对旋转运动。凸轴39a、39b可以容纳在例如与罩体本体29一体的轴承上。
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与凸轴39a、39b相连接。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可以包括例如电动机。例如,从动齿轮41分别固定于凸轴39a、39b。驱动齿轮42类似地固定于电动机的驱动轴。驱动齿轮42与从动齿轮41相啮合。以这种方式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以预定传动比传动至凸轴39a、39b。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用来促使上下风向板33a、33b进行摇摆运动。
左右风向板43也安装于第一出风口32。例如,左右风向板43于水平方向以等间距沿水平轴线34a、34b布置。各左右风向板43能绕转动轴线44转动。转动轴线44在垂直于水平轴线34a、34b的竖直平面内延伸。所有转动轴线44都包括在平行于水平轴线34a、34b延伸的假想平面内。该假想平面优选设定为与通向第一出风口32的气流通道垂直。
以与对应转动轴线44共轴的方式,在各左右风向板43上形成凸轴45。例如,凸轴45自各左右风向板43的上端和/或下端向上和/或向下凸出。分别地,凸轴45与罩体本体29联结,以绕对应转动轴线44进行相对旋转运动。凸轴45可以容纳在固定于例如罩体本体29的对应轴承单元上。
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与凸轴45相连接。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可以包括例如电动机。例如,在各左右风向板43上形成接合轴47。接合轴47在偏离对应转动轴线44的位置处平行于对应转动轴线44延伸。齿条部件48与接合轴47连接,以便绕接合轴47各自的纵向轴线进行相对旋转运动。驱动齿轮49固定于电动机的驱动轴。驱动齿轮49与齿条部件48的齿51相啮合。以这种方式将电动机的驱动力或旋转运动转换为齿条部件48的直线运动。齿条部件48用来使接合轴47绕对应转动轴线44进行摇摆运动。以这种方式使左右风向板43移动,以进行转动。
如图4中所示,室内热交换器14和第一吹风机27安装进罩体本体29中。第一吹风机27至少部分被罩体本体29围住。采用横流风机作为第一吹风机27。横流风机包括转子52,该转子52沿长圆筒的筒面配置叶片。转子52构造成绕转动轴线53转动,转动轴线53平行于水平轴线34a、34b延伸。在罩体本体29中,构成用于来自第一吹风机27的气流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下游端形成第一出风口32。
室内热交换器14包括致冷剂配管54。致冷剂配管54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例如铜制成。致冷剂配管54分成前段55a和后段55b。前段55a布置在介于两风机单元26之间的空间中。后段55b布置在位于两个风机单元26之间空间外部的空间中。具体而言,后段55b容纳在介于两个风机单元26之间空间后面的空间内。据此,后段55b进入各风机单元26后面的空间。结果,与前段55a相比,允许后段55b于横向更宽地展开。
前空间56a和后空间56b限定在主罩体28中。前空间56a位于两风机单元26之间。在与第一吹风机27的转动轴线53平行的方向,前空间56a具有第一宽度W1。前空间56a在罩体本体29的相反侧壁处结束。后空间56b形成在前空间56a的后面。后空间56b延伸到各风机单元26后面的空间中。在与第一吹风机27的转动轴线53平行的方向,后空间56b具有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设定为大于第一宽度W1。室内热交换器14的前段55a容纳在前空间56a中。室内热交换器14的后段55b容纳在后空间56b中。在两风机单元26之间的空间中,前段55a向后倾斜,以使前段55a的上端朝罩体本体29的后侧偏移。后段55b向前倾斜,以使后段55b的上端朝罩体本体29的前侧偏移。以这种方式,室内热交换器14能够建立前段55a和后段55b的大体V形布置。第一吹风机27布置在前段55a与后段55b之间的空间中。前段55a的上端与后段55b的上端联结。
如图5所示,第二吹风机57封在各风机单元26的罩体35中。第二吹风机57安装于罩体本体29。第二吹风机57与罩体本体29的对应侧壁联结。采用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作为第二吹风机57。西罗克风扇包括转子58,该转子58沿圆筒的筒面配置叶片。转子58构造成绕转动轴线59转动,该转动轴线59平行于水平轴线34a、34b延伸。
在罩体35的侧壁中形成开口61。开口61可以具有与例如转动轴线59共轴的圆形轮廓。开口61的尺寸设定为小于转子58中配置叶片的圆筒的内径。侧板31a中的第二进风口38与开口61相对。当转子58受到驱动而转动时,于转动轴线59的方向,通过第二进风口38和开口61,将室内空气吸进转子58内部。将吸入的室内空气自转子58于离心方向推出。推出的室内空气沿罩体35中所设置的气流通道引导至第二出风口36。
风机单元26支撑于主机25,以改变与主机25的相对姿态。具体而言,风机单元26的罩体35安装于主机25中罩体本体29的对应侧面,以绕水平轴线37进行相对于罩体本体29的旋转运动。这里,在共轴状况下可以使水平轴线37与转动轴线59对准。以与水平轴线37共轴的方式,在罩体35的侧面或外表面上形成环形壁62。环形壁62支撑于一对第一支架63,以进行相对旋转运动。环形壁62具有沿筒面的外表面。第一支架63构造成夹住筒面,以便进行相对滑移运动。
左右风向板64安装于第二出风口36。这里,例如,三个左右风向板64支撑于罩体35。例如,左右风向板64以等间距于水平方向布置。左右风向板64能分别绕对应转动轴线65转动。各转动轴线65分别在垂直于水平轴线37的竖直平面内延伸。所有转动轴线65在平行于水平轴线37延伸的假想平面内延伸。该假想平面优选设定为与通向第二出风口36的气流通道垂直。
如图6所示,以与对应转动轴线65共轴的方式,在各左右风向板64上形成凸轴66。例如,凸轴66自各左右风向板64的上端和/或下端向上和/或向下凸出。分别地,凸轴66与罩体35联结,以绕对应转动轴线65进行相对旋转运动。例如,凸轴66可以容纳在与罩体35成一体的对应轴承上。
左右风向板驱动源67与凸轴66相连接。左右风向板驱动源67可以包括例如电动机。例如,在各左右风向板64上形成接合轴68。接合轴68在偏离对应转动轴线65的位置处平行于对应转动轴线65延伸。连接件69与接合轴68连接,以绕接合轴68的各纵向轴线进行相对旋转运动。驱动齿轮71固定于电动机的驱动轴。以与凸轴66纵向轴线共轴的方式,从动齿轮72固定于左右风向板64之一的凸轴66。驱动齿轮71与从动齿轮72相啮合。以这种方式将电动机的驱动力按预定传动比传送至一个左右风向板64的凸轴66。通过连接件69,将一个左右风向板64的旋转运动传送至其余左右风向板64,以使其余左右风向板64进行旋转运动。以这种方式使这些左右风向板64转动。
如图7中所示,第一风机驱动源73与第一吹风机27相连接。第一风机驱动源73可以包括例如电动机。转子52以与驱动轴共轴的方式固定地联结至电动机的驱动轴。当第一风机驱动源73运转时,导致转子52转动。在罩体本体29的内部空间中产生气流。第一风机驱动源73从内侧固定至罩体本体29的侧壁。
第二风机驱动源74分别与各第二吹风机57连接。第二风机驱动源74可以包括例如电动机。转子58以与驱动轴共轴的方式固定地联结至电动机的驱动轴。当第二风机驱动源74运转时,导致转子58转动。在罩体35的内部空间中产生气流。罩体本体29的侧壁用来使罩体35中的气流与罩体本体29中的气流隔离。各第二风机驱动源74从例如外侧固定至罩体本体29的对应侧壁。
在罩体35上与罩体本体29相对的侧面处,在各风机单元26中形成环形壁75。环形壁75与环形壁62共轴。环形壁75支撑于第二支架76,以便进行相对旋转运动。环形壁75具有沿筒面向内的表面。以与环形壁75共轴的方式,在第二支架76中形成环形凸缘76a。环形凸缘76a容纳在环形壁75的内表面上,以进行相对旋转运动。在一对环形壁62、75上的相反端处,以这种方式稳定地支撑罩体35。
罩体驱动源77分别与罩体35联结。罩体驱动源77可以包括例如电动机。驱动齿轮78固定于电动机的驱动轴。在环形壁75的外表面上形成齿,以与驱动齿轮78相啮合。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以预定传动比传送至罩体35。响应于罩体驱动源77的运转,各风机单元26的罩体35受驱动以绕水平轴线转动。罩体35的旋转运动能使各第二出风口36绕对应水平轴线37移动。各罩体驱动源77从例如内侧固定至罩体本体29的对应侧壁。电动机的驱动轴可以穿透罩体本体29的对应侧壁。环形壁62和75、第一支架63和第二支架76、以及罩体驱动源77组合提供了驱动机构,其设计成改变罩体35相对于罩体本体29的姿态。
图8示意性图示空调器11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控制单元79包括制冷/制热确定部81。制冷/制热确定部81构造成控制制冷回路19的操作。在制冷/制热确定部81的控制下,制冷回路19选择性地执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室外机13与制冷/制热确定部81相连接。制冷/制热确定部81控制压缩机15、膨胀阀17、以及四通阀18的操作。制冷/制热确定部81构造成向压缩机15、膨胀阀17、以及四通阀18输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压缩机15、膨胀阀17、以及四通阀18的操作。例如,该控制信号用于改变四通阀18的阀位置。
控制单元79包括主机控制块82。主机控制块82控制主机25的操作。主机控制块82包括第一风机控制部83、上下风向板控制部84、以及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5。第一风机驱动源73与第一风机控制部83电连接。第一风机控制部83控制第一风机驱动源73的操作。第一风机控制部83构造成向第一风机驱动源73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用于控制第一风机驱动源73的操作。响应于收到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风机驱动源73实现第一吹风机27运转的开始及终止、以及对第一吹风机27的转速控制。主机25的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与上下风向板控制部84电连接。上下风向板控制部84控制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的操作。上下风向板控制部84构造成向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输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的操作。响应于收到该控制信号,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实现对上下风向板33a、33b取向的控制。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与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5电连接。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5控制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的操作。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5构造成向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输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的操作。响应于收到该控制信号,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实现对左右风向板43取向的控制。
控制单元79包括风机控制块86。风机控制块86控制风机单元26的运转。风机控制块86包括第二风机控制部87、罩体姿态控制部88、以及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9。第二风机驱动源74与第二风机控制部87独立地电连接。第二风机控制部87独立地控制第二风机驱动源74的操作。第二风机控制部87构造成向各第二风机驱动源74单独供给第二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各第二风机驱动源74的操作。响应于收到第二驱动信号,各第二风机驱动源74实现对应第二吹风机57运转的开始及终止、以及对对应第二吹风机57的转速控制。风机单元26的罩体驱动源77与罩体姿态控制部88独立地电连接。罩体姿态控制部88控制各罩体驱动源77的操作。罩体姿态控制部88构造成向各罩体驱动源77单独供给第三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各罩体驱动源77的操作。响应于收到该第三驱动信号,各罩体驱动源77实现对对应罩体35取向的控制。左右风向板驱动源67与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9独立地电连接。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5控制各左右风向板驱动源46的操作。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5构造成向各左右风向板驱动源67单独供给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各左右风向板驱动源67的操作。响应于收到该控制信号,各左右风向板驱动源67实现对对应左右风向板64取向的控制。
光接收元件91与控制单元79相连接。光接收元件91构造成例如经由无线通信接收来自远程控制单元的指令信号。指令信号用于指定例如空调器11的工作模式、设定温度等。对远程控制单元进行操控,以输入工作模式、设定温度等,从而产生指令信号。工作模式的列表可以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以及“送风模式”。光接收元件91构造成输出所接收的指令信号。将这些指令信号分别供给制冷/制热确定部81、主机控制块82、以及风机控制块86。根据这些指令信号所指定的工作模式、设定温度等,制冷/制热确定部81、主机控制块82、以及风机控制块83分别工作。
室温传感器92与控制单元79相连接。室温传感器92安装于例如室内机12。室温传感器92构造成检测室内机12周围的环境温度。室温传感器92根据检测到的结果输出温度信号。该温度信号用来表示室温。将温度信号供给例如主机控制块82和风机控制块86。允许主机控制块82和风机控制块86查询该温度信号所表示的温度,以便执行控制。
人员传感器93与控制单元79相连接。人员传感器93安装于例如室内机12。人员传感器93构造成检测人员的存在、人员的位置等。人员传感器93根据检测到的结果输出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用来表示人员的存在、人员的位置等。将该检测信号供给例如制冷/制热确定部81、主机控制块82、以及风机控制块86。允许制冷/制热确定部81、主机控制块82、以及风机控制块86查询该检测信号所表示的人员存在、人员位置等,以便执行控制。
应当注意到,控制单元79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诸如微处理器单元(MPU)。例如,可将非易失性存储单元内置于处理电路中或外加至处理电路。存储单元可以存储预定控制程序。处理电路执行该控制程序,以起到控制单元79的作用。
接着,对空调器11的操作进行描述。假设选择了例如制冷操作的第一模式,制冷/制热确定部81输出用于建立制冷操作的控制信号。将该控制信号供给压缩机15、膨胀阀17、四通阀18等。控制四通阀18,以使第二端口18b与第三端口18c互相连接,并且使第一端口18a与第四端口18d互相连接。压缩机15运转以使致冷剂循环通过制冷回路19。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4处产生冷气。冷气的温度至少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对压缩机15进行控制,使其根据室温传感器92处所检测到的室温进行操作。另外,当人员传感器93在预定持续时间内保持检测到房间中没有人员存在时,可以使压缩机15不运转。
主机控制块82的第一风机控制部83输出用于驱动第一吹风机27的第一驱动信号。将第一驱动信号供给第一风机驱动源73。第一吹风机27受到驱动而转动。将冷气气流从第一出风口32排出。这里,主机控制块82的上下风向板控制部84输出用于驱动主机25的上下风向板33a、33b的控制信号。将该控制信号供给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如图9所示,迫使上下风向板33a、33b采取水平姿态。上下风向板33a、33b用来引导气流94,使其于水平方向从第一出风口32排出。将冷气气流94于水平方向从第一出风口32排出。
风机控制块86的第二风机控制部87输出用于驱动各第二吹风机57的第二驱动信号。将第二驱动信号分别供给各第二风机驱动源74。各第二吹风机57受到驱动而转动。通过各风机单元26中的开口61和第二进风口38,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罩体35的内部空间内。室内空气的温度等于室温。将吸入的室内空气原样从各风机单元26的第二出风口36排出,具体而言,未经室内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这里,风机控制块86的罩体姿态控制部88输出第三驱动信号,用于相对于第一支架63和第二支架76驱动环形壁62、75。将第三驱动信号分别供给各风机单元26中的罩体驱动源77。如图9中所示,迫使罩体35从水平姿态变化为下降姿态。罩体35用来引导气流95,于从水平方向向前倾斜的下降方向,使气流95从第二出风口36排出。将室内空气气流95于下降方向排出第二出风口36。
如图10中所示,室内机12一般安装在室内相对较高的位置处。当于水平方向引导冷气气流94时,允许冷气从较高高度朝地板落下。冷气逐渐积聚在室内地板上。这里,风机单元26用来将室内空气气流95直接引向室内的人员M。在制冷操作期间,允许风机单元26作为简单的风扇或送风机。避免室内空气的气流95与冷气混合,因而,让室内人员M感觉到舒适的凉爽环境。人员M能享受的凉爽效果不仅来自于室内温度下降,还来自皮肤通过与气流95接触而进行散热。
另外,基于从人员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罩体姿态控制部88确定各风机单元26中罩体35的姿态。类似地,基于从人员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各风机单元26的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9确定左右风向板64的取向。因此,人员传感器93有助于以较高精确度建立从第二出风口36引向室内人员M的气流95。可利用人员传感器93,允许室内空气气流95跟随室内人员M的移动。即使人员M在室内移动时,室内空气气流95也能抵达在室内移动的人员M。可靠地允许室内人员M享受因与气流95接触而带来的凉爽效果。罩体姿态控制部88分开并且独立地控制罩体35的姿态,因而,可根据室内人员M的数量和位置,适当地控制罩体35的姿态。分开的各风机单元26能形成精确指向人员M的分开的室内空气气流95。
接着,假定选择制冷操作的第二模式,制冷/制热确定部81操作,以按上述方式在制冷回路19中建立制冷操作。主机控制块82按照上述方式操作,于水平方向从第一出风口32排出冷气气流94。以及,控制风机单元26,以从第二出风口36排出室内空气的气流95。这里,来自罩体姿态控制部88的第三驱动信号用来确定罩体35的姿态,以于水平方向排出室内空气的气流95,如图11中所示。
这里,如果第二出风口36的气流95的流速大于第一出风口32的气流94的流速,能利用具有较大流速的气流95来限制或引导具有较小流速的气流94,例如,如图12所示。室内空气的气流95能用来控制冷气气流94的取向及运动。能将冷气输送至室内的期望位置。这里,来自第二出风口36的气流95沿天花板和墙壁流动,以连同冷气气流94一起缓和地落到地板上。在室内沿地板产生空气的缓和流动。使室内人员M能享受带有对流微风的自然舒适的凉爽环境。当利用风机单元26来产生空气的缓和流动时,风机单元26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姿态,以于从水平方向朝前上方的上升方向排出室内空气的气流95。
如图13中所示,例如,当室温保持于设定温度时,第一出风口32的气流94的流速明显变小。这里,可以建立制冷操作的第三模式。在此第三模式中,风机控制块86的左右风向板控制部89用来控制第二出风口36处左右风向板64的取向。左右风向板64的前端在各风机单元26中指向主机25。据此,将室内空气气流95从第二出风口36排出,以互相靠近。应当注意到,第一出风口32的上下风向板33a、33b以及罩体35采取的姿态与在第二模式下的姿势相同。
如图13中所示,当从第二出风口36排出具有较大流速的气流95时,将冷气的气流94捕获在具有更大流速的气流95中。据此,借助于室内空气气流95,更远地输送冷气气流94。即使冷气气流94的流速较小时,冷气气流94也能抵达更远位置。即使减小空气的流速,也能以有效方式使房间冷却。另一方面,如果只将冷气气流94排出第一出风口32,具有较小流速的冷气气流94在室内无法充分散布。室内环境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当选择例如制热操作时,制冷/制热确定部81输出用于建立制热操作的控制信号。将该控制信号供给压缩机15、膨胀阀17、四通阀18等。控制四通阀18,以使第二端口18b与第四端口18d互相连接,并且使第一端口18a与第三端口18c互相连接。压缩机15运转,以使致冷剂循环通过制冷回路19。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4处产生暖气。暖气的温度至少高于室内空气的温度。根据室温传感器92处检测到的室温,控制压缩机15的运转。另外,当预定持续时间内人员传感器93保持检测到室内没有人员存在时,可以使压缩机15不运转。
在制热操作中,响应于第一吹风机27的转动,将暖气从第一出风口32排出。这里,主机控制块82的上下风向板控制部84将控制信号供给上下风向板驱动源40,以建立上下风向板33a、33b的下降姿态,如图14中所示。上下风向板33a、33b用来引导气流94,使其通过第一出风口32于下降方向排向地板。将暖气气流94于下降方向排出第一出风口32。
当开始制热操作时,控制单元79执行制热操作的第一模式。风机控制块86的罩体姿态控制部88将控制信号供给罩体驱动源77,以将罩体35的姿态改变至水平姿态,如图14中所示。罩体35用来引导气流95,使其于水平方向从第二出风口36排出。使室内空气气流95于水平方向排出第二出风口36。例如,在室温达到低于设定温度的预定温度之前,风机单元26保持设计用于水平方向排出的姿态。室温可以在室温传感器92处检测。
当于下降方向引导暖气气流94时,迫使暖气向下流向地板。如图15中所示,例如,当室温相对较低时,暖气趋于从地板立刻朝天花板升起。这里,风机单元26用来产生捕获向上流动暖气的室内对流或气流。促使捕获的暖气于下游朝地板落下。使暖气能充分流到房间的下部空间。即使无法加热整个室内空间,室内的人员M也感到温暖。
当室温达到低于设定温度的预定温度时,控制单元79操作,以建立制热操作的第二模式。如图16中所示,例如,罩体姿态控制部88用来建立罩体35的下降姿态。风机单元26的罩体35建立这样的姿态,按照与上下风向板33a、33b相同的方式,从高于第一出风口32的位置于下降方向排出气流95。风机单元26的气流95在暖气气流94的上方朝下流动,例如,如图17中所示。风机单元26的气流95用于保持暖气贴着地板。因此,气流95避免暖气向上流动。使室内人员M能在他/她脚部感到温暖。室温达到预定温度,尽管低于设定温度,仍然能避免室内人员M感到因与室内空气气流95接触所致的寒冷。
空调器11允许主机25从第一出风口32排出冷气或暖气的气流94。将室内空气气流95从风机单元26的第二出风口36排出。能利用室内空气气流95来控制冷气或暖气气流94的方向和/或运动。将冷气或暖气输送至室内期望位置。以这种方式有效改善温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允许风机单元26的第二出风口36相对于主机25的第一出风口32移动。据此,能于期望方向引导室内空气气流95。气流95的方向用来适当地控制冷气或暖气气流94的方向和/或运动。
在空调器11中,风机单元26的第二出风口36位于主机25的第一出风口32的前方。沿气流94的流动,第二出风口36布置于上下风向板33a、33b分离点(burble point)的下游。据此,允许风机单元26的气流95从第二出风口36流出,而不会被罩体本体29和/或外板31阻碍。
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4的后段55b具有的宽度大于室内热交换器14的前段55a的宽度。有效地利用了风机单元26后面的空间来容纳室内热交换器14的后段55b。据此,避免了室内热交换器14的宽度减至最小而影响风机单元26的配置。
图18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室内机12a。在第二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水平轴线34a、34b的一对竖直平面,限定罩体本体29的侧面。罩体本体29于该竖直平面处终止。风机单元26位于该竖直平面的外表面上。据此,风机单元26的旋转运动不受外板31的阻碍。另外,各风机单元26中,使第二出风口36的尺寸较大。其它结构及部件与上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2的相同。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上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2相同的那些结构及部件。
本文列举的所有实施例以及条件措辞都是用于教学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以及本发明人对促进本领域所做的贡献,并不解释为局限于具体列举的实施例及条件,说明书中的这种实施例组织也不涉及示出本发明的优势及劣势。虽然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当理解,可以对其进行多种修改、置换以及变更,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2年4月27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03523,并要求享受其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Claims (5)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电路,包括:
制冷确定部,其输出构造为控制冷气产生的控制信号,冷气经由布置在所述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的热交换器产生;
第一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在所述第一罩体中的第一吹风机,以在所述第一罩体中诱导冷气气流,通过限定于所述第一罩体中的第一出风口排出所述冷气气流;
第二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布置于所述第一罩体的相对的两侧上的一对第二罩体中的第二吹风机,以诱导在所述第二罩体中的室内温度空气的气流,所述室内温度空气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罩体中的第二出风口排出;以及
罩体姿态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改变所述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所述第一罩体的姿态,所述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当从所述第一出风口于水平方向吹送所述冷气气流时,将所述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确定为处于这样一种姿态,使所述室内空气气流能于水平方向或上升方向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其中,所述室内温度空气的气流流速设定为大于所述冷气气流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基于检测室内人员存在的人员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确定所述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分开地独立控制所述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
4.一种空调器的控制电路,包括:
制热确定部,其输出构造为控制暖气产生的控制信号,暖气经由所述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第一罩体中的热交换器产生;
第一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在所述第一罩体中的第一吹风机,以在所述第一罩体中诱导暖气气流,通过限定于所述第一罩体中的第一出风口排出所述暖气气流;
第二风机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布置于所述第一罩体的相对的两侧上的一对第二罩体中的第二吹风机,以诱导在所述第二罩体中的室内温度空气的气流,所述室内温度空气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罩体中的第二出风口排出;以及
罩体姿态控制部,其构造成控制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改变所述第二罩体各自相对于所述第一罩体的姿态,所述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在室温低于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当所述暖气气流从所述第一出风口于下降方向排出时,将所述室内温度空气的气流方向确定为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于水平方向或者上升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罩体姿态控制部构造成,将所述第二罩体各自的姿态确定为处于这样一种姿态,当所述室内温度达到所述预定温度时,使所述室内温度空气气流能从高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位置于下降方向或于所述下降方向之上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CN201310153486.8A 2012-04-27 2013-04-27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Active CN1033758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3523 2012-04-27
JP2012103523A JP5967358B2 (ja) 2012-04-27 2012-04-27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5882A CN103375882A (zh) 2013-10-30
CN103375882B true CN103375882B (zh) 2018-05-29

Family

ID=48190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3486.8A Active CN103375882B (zh) 2012-04-27 2013-04-27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64324B2 (zh)
EP (1) EP2664861B1 (zh)
JP (1) JP5967358B2 (zh)
CN (1) CN103375882B (zh)
AU (1) AU2013205422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305B2 (ja) 2012-04-27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734263B2 (ja) * 2012-11-16 2015-06-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78952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678953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64644B2 (ja) 2012-12-28 2015-02-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CN105444339B (zh) * 2014-08-29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自动风档模式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4279718A (zh) * 2014-11-06 2015-01-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JP6767688B2 (ja) * 2015-05-20 2020-10-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CN105509287A (zh) * 2016-02-19 2016-04-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JP2018017486A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107152756B (zh) * 2017-05-19 2019-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JP6898821B2 (ja) * 2017-09-28 2021-07-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721871B2 (ja) * 2018-03-30 2020-07-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6792208B2 (ja) * 2018-03-30 2020-11-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KR102609095B1 (ko) * 2018-11-23 2023-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PE20211838A1 (es) 2019-02-11 2021-09-15 Cleva Tech Llc Conjunto de control climatico movil y metodo de uso
CN110220281B (zh) * 2019-05-22 2021-07-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1351189A (zh) * 2020-03-16 2020-06-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54067A (zh) * 2020-06-09 2020-10-3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6279A (zh) * 2003-03-19 2004-10-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EP1726889A1 (en) * 2005-05-21 200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10164271A (ja) * 2009-01-19 2010-07-29 Panasonic Corp 空調機器
JP2011069524A (ja) * 2009-09-24 2011-04-07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
EP2416074A2 (en) * 2010-08-04 2012-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0597A (en) * 1934-01-17 1935-05-07 B F Sturtevant Company Inc Air distribution unit
US2235500A (en) 1938-10-03 1941-03-18 Francis A Kitchen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apparatus
US2640412A (en) * 1949-02-24 1953-06-02 Barber Colman Co Adjustable grille
US2977870A (en) * 1958-04-21 1961-04-04 Lennox Ind Inc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ng
US2999370A (en) 1960-08-11 1961-09-1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3659352A (en) * 1970-05-18 1972-05-02 Cook & Assoc Inc F W Circulating air dryer
JPS55121342A (en) 1979-03-13 1980-09-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ir blowing controller for air conditioner
IL86606A (en) * 1988-06-02 1993-05-13 Israel Twito Air outlets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JPH0569521A (ja) 1991-06-26 1993-03-23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多層フイルム及び包装袋
JP3187087B2 (ja) 1991-09-19 2001-07-1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GB2260831B (en) 1991-10-18 1995-02-15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louver for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air into room
US5326028A (en) * 1992-08-24 1994-07-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ystem for detecting indoor conditions and air conditioner incorporating same
GB2272080B (en) 1992-10-28 1996-01-10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cooling mode and heating mode
JPH07217985A (ja) * 1993-12-10 1995-08-1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283526A (ja) * 1999-03-25 2000-10-13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エア・コンデイショニング・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4357632B2 (ja) 1999-04-16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遠心形送風機
TW449654B (en) * 1999-08-25 2001-08-11 Fujitsu General Ltd Air conditioner
JP2002022198A (ja) * 2000-07-04 2002-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30718A (ja)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30381A (ja) * 2001-10-19 2003-05-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3925187B2 (ja) * 2001-12-20 2007-06-0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KR20050117666A (ko) *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50117665A (ko)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FR2872260B1 (fr) * 2004-06-24 2008-10-03 Faurecia Interieur Ind Snc Aerateur
JP2006029702A (ja) 2004-07-16 2006-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ES2333624T3 (es) 2006-01-26 2010-02-24 Lg Electronics Inc. Unidad interior de un acondicionador de aire.
KR100751116B1 (ko) 2006-05-20 2007-08-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809784B1 (ko) 2006-05-20 2008-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횡류팬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US20080242214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Elaine Cao Yee Sung Vent system
US7966837B2 (en) * 2007-03-28 2011-06-28 Madina, LLC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assembly and method
JP4945305B2 (ja) 2007-05-08 2012-06-0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422953B2 (ja) 2007-11-12 2014-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JP4618449B2 (ja) * 2008-01-18 2011-01-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KR101569414B1 (ko) * 2008-12-26 2015-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US20110039491A1 (en) * 2009-08-17 2011-02-17 Syracuse University Low Mixing Ventilation Jet
US8627672B2 (en) * 2009-08-27 2014-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Wall-hung air conditioner and installing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US20120057973A1 (en) * 2010-09-03 2012-03-08 Hsueh-Chen Chen Assembly Structure for a Fan Case
JP5247784B2 (ja) * 2010-10-04 2013-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DE102011112109A1 (de) 2011-09-02 2013-03-07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Lüftervorrichtung
US20130242504A1 (en) * 2012-03-19 2013-09-19 Andrew C. Cartes Cooling an electronic assembly using position variable flow restrictors
JP5858850B2 (ja) * 2012-04-02 2016-0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108061B2 (ja) * 2012-04-27 2017-04-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6128305B2 (ja) * 2012-04-27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791573B2 (ja) * 2012-08-10 2015-10-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78953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78952B2 (ja) *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664644B2 (ja) * 2012-12-28 2015-02-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EP2966375B1 (en) * 2013-03-04 2019-07-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DE102013210053B3 (de) * 2013-05-29 2014-09-11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KR101558367B1 (ko) * 2013-12-23 2015-10-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6279A (zh) * 2003-03-19 2004-10-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EP1726889A1 (en) * 2005-05-21 200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10164271A (ja) * 2009-01-19 2010-07-29 Panasonic Corp 空調機器
JP2011069524A (ja) * 2009-09-24 2011-04-07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
EP2416074A2 (en) * 2010-08-04 2012-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67358B2 (ja) 2016-08-10
CN103375882A (zh) 2013-10-30
US20130284417A1 (en) 2013-10-31
AU2013205422B2 (en) 2017-12-14
EP2664861B1 (en) 2019-10-30
US9964324B2 (en) 2018-05-08
EP2664861A1 (en) 2013-11-20
AU2013205422A1 (en) 2013-11-14
JP2013231545A (ja) 201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5882B (zh)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CN103375848B (zh) 空调器
CN103375849B (zh) 空调器
CN101097079B (zh) 空调装置
CN104884871B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2235734B (zh) 空调
CN104903655B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WO2018196591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3771556U (zh) 室内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WO200404449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79963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200227703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779089B (zh)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与空调器
JP6156624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6156623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S62131146A (ja)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偏向方法
JP2011106767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