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5734B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5734B
CN102235734B CN201110105149.2A CN201110105149A CN102235734B CN 102235734 B CN102235734 B CN 102235734B CN 201110105149 A CN201110105149 A CN 201110105149A CN 102235734 B CN102235734 B CN 102235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air
blade
blowout
win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051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5734A (zh
Inventor
井上雄二
田积欣公
米泽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35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5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5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57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调节向居住域的热风及冷风的强度及风向,对每一人提供舒适的冷暖环境,同时,实现使热风及冷风更高效地在居室内整体循环的节能性优异的空调。其设有使上下风向可变的三片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其中的第一及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以使各自的端部彼此在吹出口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大致接近的方式配置,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使一端部大致接近吹出口的下端附近地配置。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中的上下方向风向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一种空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家庭用空调的上下方向风向的调节装置的构成如图6(a)或(b)所记载,在吹出口上方和下方独立地转动自如地配设有两片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图6(a)表示制热运转升温时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状态,图6(b)表示制热运转稳定时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状态。图6(a)中,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5a、15b其两片均被调节为向前方向下倾斜,将热风完全向下吹出,另外,图6(b)中,吹出口上方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5a以向水平方向吹出的方式尽可能地调节为接近水平的倾斜,吹出口下方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5b以向正下方向吹出的方式调节为向下倾斜,使热风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正下方向两方吹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09312号公报
上述现有的构成的图6(a)中,通过在制热运转的升温时将热风完全向地面送风,能够快速地对居住者的脚下的地面附近取暖。另外,如图6(b),在制热运转稳定时,通过分为沿着顶棚向水平方向流动的热风和沿着壁面向正下方向流动的热风进行送风,可以使热风不与居住域的人体接触。
但是,在同样稳定时居住者也居住在离开空调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6(b),当向正下方向吹出热风时,空调附近的地板附近更暖和,但居住者居住的远方的地板附近难以取暖,导致脚下的热感不足,并且存在不能高效地对居住域取暖,节能性差的问题。
另外,在这种状况下,为对居住在远处的居住者的脚下附近取暖,而相比图6(b)将正下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5b向上调节倾斜时,由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5b和形成于主体的送风通路的下侧壁面夹持的吹出口的开口宽度加宽,由此,热风容易扩散吹送,存在热风直接与居住者接触而带来不快感的课题。
另外,在室内的温度从升温至稳定的过程中,在从图6(a)的升温时的状态切换为图6(b)的稳定时的状态时,朝向居住者的脚下的地面附近的热风过渡沿着壁面的热风,因此,具有对居住者的脚下直接取暖的热风的热感暂时降低而产生不快感的课题。
另外,如图6(b)所示,形成于主体上的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朝向吹出口向下倾斜,因此沿送风通路向下吹出到吹出口附近的送风成为仅通过吹出口上方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5a难以将风向从向下转弯向水平方向的状态。由此,特别是在风量多的情况和不仅包含制热时而且包含制冷时使吹出温度降低的情况等下,仅通过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不能使吹出风向水平方向转弯,而向比水平向下的方向吹出,从而存在吹出风直接与居住者接触而带来不快感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种现有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造舒适的冷暖环境,同时更高效地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节能性优异的空调。
为解决所述现有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送风通路的出口侧的吹出口、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以第二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以第三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所述第一转动轴设于所述吹出口的上端和下端之间,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大致近接设置,所述第三转动轴设于所述吹出口的下端附近。
由此,能够使向下的吹出风根据居室内的居住者调节热风或冷风的强度及上下方向,并且,对于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可以在不使热风或冷风不直接接触人的同时,更高效地使热风在室内整体循环。
本发明的空调可以在制冷制热时得到适合居住者每一人的更舒适的冷热风,同时,可以更高效地对室内整体进行空气调节,可以同时提高舒适性和节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的横向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制热时的各气流控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于上下风向控制的制热时的居室内的各气流的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制冷时的各气流控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于上下风向控制的制冷时的居室内的各气流的状态图;
图6是现有的空调的制热时的各风向控制动作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空调
2送风通路
3热交换器
4送风风扇
5吹出口
6吸入口
7前面板
8a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
8b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
8c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
9a第一转动轴
9b第二转动轴
9c第三转动轴
10第一吹出风
11第二吹出风
12a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
12b送风通路的下侧壁面
13a第一吹出风路
13b第二吹出风路
14障碍物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发明中,包括形成于送风通路的出口侧的吹出口、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设置的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以第二转动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设置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以第三转动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设置的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上述第一转动轴设于上述吹出口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上述第二转动轴与上述第一转动轴大致近接地设置,上述第三转动轴设于上述吹出口的下端附近,由此,向下的第二吹出风可配合居室内的居住者调节热风或冷风的强度和上下方向,同时,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使热风或冷风不直接与居住者接触,并且,使热风或冷风更高效地在室内整体循环,在制热时,能够根据居住者喜好的体感提供合适的制热环境,同时,能够实现节能性优异的制热空气调节。另外,制冷时,能够根据居住者喜好的体感提供合适的制冷环境,同时,能够实现节能性优异的制冷空气调节。
第二发明中,通过特别使第一发明的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朝向吹出方向为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地形成,能够与第一吹出口的开口宽度的可变无关地始终向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风,能够提供使居住者不感到气流感的更舒适的冷暖环境。
第三发明中,特别是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通过在上述吹出口的上部设置前倾的前面板,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诱导向]前面板侧,并向更向上方向处吹出,能够对居住者提供不感到气流感的更加舒适的冷暖环境。
第四发明中,特别是在第一~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变更形成于上述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与上述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之间的第一吹出风路的开口宽度、和形成于上述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上述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之间的第二吹出风路的开口宽度,且变更通过上述第一吹出风路的吹出风和通过上述第二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由此,能够不改变向下的吹出风的风向而使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的风量分配可变。
第五发明中,特别是在第四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上述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角度和上述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角度,将上述风量分配保持为大致一定,同时,通过变更通过上述第二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风向,能够在保持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变更第二吹出风的上下风向。
第六发明中,特别是在第一~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使一端大致接近上述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的上述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关闭上述第一吹出风路,同时,形成上述第二吹出风路的上侧壁面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吹出风全部向下吹出,在制热开始时能够使热风向居住者居住的地面方向集中,提供快速地对居住域进行制热的速暖性优异的制热环境。
第七发明中,特别是在第一~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使一端大致接近上述第二转动轴的上述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关闭上述第二吹出风路,同时,形成上述第一吹出风路的下侧壁面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吹出风全部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在制冷时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没有气流感的更适宜的制冷环境。
第八发明中,特别是在第四发明的基础上,随着室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使通过上述第一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风量比通过上述第二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风量多,由此,以对使居住者居住的向下方向的热风或冷风的风量渐渐减少带来的制热感、制冷感的降低进行补充的方式,不使热风或冷风直接接触居住者地增多在房屋整体内循环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方向的热风或冷风的风量,由此对房屋整体渐渐制热或制冷,使居住者不感到气流感地保持制冷感和制热感,不需要居住者操作的麻烦,能够实现室内温度从开始上升到稳定始终兼得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冷暖空调。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空调运转时的横剖面图。同图中,空调1在其主体内部具备热交换器3和使吹出风在室内循环的送风风扇4。热交换器3被配置于送风风扇4的上游侧。另外,空调1在主体顶面侧具备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6、从主体底面侧的前方部配置于主体前面侧的下部附近并吹出进行了空气调节的空气的吹出口5,和位于主体的前面侧的吹出口5的上部的前面板7。
从送风风扇4至吹出口5的送风通路2由形成于主体上的上侧壁面12a和下侧壁面12b构成。上侧壁面12a朝向空气气流的下游方向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地形成。
在吹出口5设有三片第一、第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8b、8c。在这些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8b、80的各一端分别设有与电动机的输出轴机械结合的第一、第二、第三转动轴9a、9b、9c。而且,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第一转动轴9a和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的第二转动轴9b以彼此在吹出口5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大致接近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使第三转动轴9c大致接近吹出口5的下端附近配置。
由此,在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和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上面侧之间形成第一吹出风路13a,在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的下面侧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之间形成第二吹出风路13b。
另外,由左右风向变更叶片及热交换温度检测器、微机等构成空调1。
这种空调1将主体背面朝向室内的壁设置使用。送风风扇4使从吸入口6进入的室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作为热风、冷风在室内循环。而且,可以独立地驱动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8b、8c而改变上下风向。
其次,图2(a)~(f)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的风向控制装置的三片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在制热时的气流控制动作。
图2(a)中,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使相对于第一转动轴9a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轴9a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上方并向上游侧转动,通过使该端部与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接近,而使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开口。
另外,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以与形成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上侧壁面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的上游侧连续的方式形成向下倾斜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上侧壁面。此时,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为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大致平行或稍微向下。另外,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形成与送风通路2的下侧壁面12b连续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下侧壁面。此时,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大致平行。
由此,来自送风通路2的所有的吹出风在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和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形成的上侧壁面、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形成的下侧壁面之间的第二吹出风路13b中通风,可以仅生成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
另一方面,在图2(b)和图2(c)中,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比图2(a)的配置向更下游侧转动,通过将该端部与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之间开口,打开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由此,送风通路2被分支成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和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可以同时生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
这样,通过调节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转动角度,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可变,通过增减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通风量,可调节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
例如,图2(b)中,表示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20%、将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80%的情况,在图2(c)中,表示通过将上述开口宽度调节为更大,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50%、将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50%的情况。
另外,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朝向下游方向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地形成,因此,可以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的可变无关地始终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可以对居住者提供不感到气流感的更舒适的制热环境。
另外,通过在空调1的吹出口5的上部的主体前面侧设置前倾的前面板7,可以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由前面板7引导向更向上方向吹出,可以对居住者提供不感到气流感的更加舒适的制热环境。
另外,如图2(d)所示,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开口宽度被保持为与图2(c)相同的开口宽度,同时,使形成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各自的转动角度调节为相比于比图2(c)使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进一步向下,使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进一步向上。
由此,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的与第二转动轴9b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的与第三转动轴9c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之间、即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调节为更窄,使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通风量减少。由此,可以调节为,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一方的风量分配比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更多。例如,图2(d)中,表示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70%、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30%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b)~(d)中任一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改变向下的吹出风11的风向而使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可变。
另外,图2(e)中,在将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设为与图2(d)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状态下,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调节为更向下。由此,可以在保持图2(d)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将第二吹出风11的上下风向调节为更向下。
另外,图2(f)中,可以在将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设为与图2(b)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状态下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调节为更向上。由此,可以在保持图2(b)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将第二吹出风11的上下风向调节为更向上。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保持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变更第二吹出风11的上下风向。
其次,图3〔a〕~(f)表示图2(a)~(f)中制热时的各自的气流控制动作下的居室内的空气的流动。
图3(a)中,可以使所有的吹出风集中在居住者居住的地面方向,对居室内中央附近的居住者所居住的居住区域尽快地制热,在制热开始时或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时等可以提供更舒适的制热环境。
另外,图3(b)~(d)中,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从顶棚传递到设有空调1的壁的对面的壁后进一步向居住者后方的地面循环,对房屋整体高效地取暖,实现节能性优异的制热空气调节,同时,向下的吹出风朝向居住者的脚下前方的地面吹出,由此,可以使热风不直接接触居住者,并对居住者的脚下周边进行取暖,可以对居住者提供不感到气流感的更舒适的制热环境。
另外,在居住者要使脚下更暖的状况下,如图3(b)所示,可以以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更多的方式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在使居住者尽可能不能感到向脚下的热风的气流感的状况下,如图3(d),可以以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更少的方式进行调节,无论哪一情况下,均可以不改变根据居住者的居住场所最佳调节的向下的吹出风的风向,而调节制热感的强度或热风的气流感的强度之类的与居住者的喜好相对应的热风的吹出风量,因此,可以对居住的每一人提供最佳的制热环境。
另外,喜好尽量不感到图3(d)的热风的气流感的居住者如图3(e),在将居住场所移动到接近空调的位置的情况下,保持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更少的状態,并将向下的吹出风向进一步调节为向比居住者更靠前的正下方向吹出,使居住者更不能感到热风的气流感而对脚下附近取暖,由此,即使在居住者接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适宜的制热环境。另外,通过同时吹出不直接接触居住者的身体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可以不降低吹出风的风量整体而充分确保在居室内循环的风量,因此,可以对房屋整体高效地取暖,实现节能性优异的制热空气调节。
另外,想要使图3(b)的脚下更暖和的居住者如图3(f)所示,在移动到距空调更远的居住场所的情况下,保持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多的状态,并进一步将向下的吹出风向调节为朝向远方并稍微向上吹出,使热风充分到达居住者的脚下周边而对脚下附近取暖,由此,即使在居住者移动到远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舒适的制热环境。
因此,即使居住者的居住场所发生变化,也能够根据居住者的期望始终调节为最佳的上下方向的风向,可以根据居住者的喜好提供更舒适的制热环境。另外,在设有通过传感器等检测人的位置的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动地调节成最佳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另外,图3(g)表示图2(e)的制热时的各自的气流控制动作引起的空气的流动,表示居住者在放置于居室内的地面上的沙发或收纳箱等家具或家具等障碍物14的前后居住的情况。
该情况下,向下的吹出风对障碍物14的跟前的居住者的脚下附近取暖,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不被障碍物14妨碍地从顶棚沿空调1的对面的墙壁进行热风循环,也可以对障碍物14的背面的居住者所在的空间取暖。由此,即使在妨碍热风到达的障碍物14位于地面上的情况下,由于不仅障碍物14的跟前的居住者,而且热风也能够同时到达背面的居住者,因此,能够在满足两方居住者的制热感,并实现高效且节能性优异的制热空气调节。
另外,在正前的居住者和背面的居住者的喜好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例如在背面的居住者的居住域喜好的温度比正前的居住者高的情况下,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向下的吹出风更多,由此,可以相比于正前的居住者的居住区域进一步提高背面的居住者的居住区城的温度,即使在同一室内居住喜好温度不同的居住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个居住者周边的温度与各身的居住者的喜好相一致,可对于两居住者均提供舒适的制热环境。
另外,通过空调1所具备的室内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的室内温度随着与预先由居住者决定,并存储于控制装置(未图示)的存储器等的设定温度接近,以按照图2(a)、图2(b)、图2(c)、图2(d)的顺序自动可变的方式控制风向控制装置的气流控制动作。即,在运转开始的升温时,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端部接近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由此,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封闭,同时,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一同形成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上侧壁面。另外,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大致平行(图2(a))。然后,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进一步旋转,使第一吹出风路13a的开口宽度增加(图2(b)~(c))。进而之后,通过降下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且升起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使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减小(图2(d))。
由此,从运转开始的升温时越接近稳定时,则越能够渐渐增大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由此,在室内温度从升温至稳定的过程中,以对由于面向居住者脚下的地板附近的向下的热风的风量渐渐减少而带来的制热感降低进行补充的方式,增大热风不直接接触居住者地在房屋整体循环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方向的热风的风量,由此,对房屋整体渐渐取暖,使居住者不感到气流感地保持制热感,可以实现不需要居住者的操作麻烦而从室内温度的升温至稳定始终兼得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制热空气调节。
其次,图4(a)~(g)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的风向控制装置的三片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在制冷时的气流控制动作。
图4(a)中,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相对于第一转动轴9a的另一端(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上方并向上游侧转动,通过使该端部接近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关闭。
另外,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以与形成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上侧壁面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的上游侧连续地方式形成向下倾斜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上侧壁面。此时,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为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大致平行或稍微向上。另外,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形成与送风通路2的下侧壁面12b连续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下侧壁面。此时,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大致平行。
由此,来自送风通路2的所有的吹出风向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形成的上侧壁面、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形成的下侧壁面之间的第二吹出风路13b通风,仅生成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
另一方面,图4(b)及图4(c)中,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比于图4(a)的配置向更下游侧转动,将该端部和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之间开口,由此,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打开。由此,送风通路2被分支为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和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可以同时生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
这样,通过调节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转动角度,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可变,增减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通风量,由此,可以调节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例如,图4(b)中,表示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20%、将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80%的情况。
另外,图4(c)中,将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调节为更大,使形成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各自的转动角度相比于图4(b)使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调节为更向下,使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调节为更向上。
由此,以使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的与第二转动轴9b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的与第三转动轴9c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之间、即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更窄的方式就行调节,且可以调节为,使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通风量减少,使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一方比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更多。例如,图4(c)中,表示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70%、将与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调节为约30%的情况。
如上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b)、图4(c)的任一情况下,可以不改变向下的吹出风11的风向而使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可变。
另外,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朝向下游方向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地形成,因此,可以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的可变无关地始终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可以对居住者提供不感到气流感的更舒适的制冷环境。
另外,通过在空调1的吹出口5上部的主体前面侧设置前倾的前面板7,可以将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被前面板7引导而向更上方向吹出,可以对居住者提供不感到气流感的更加舒适的制冷环境。
另外,图4(d)中,将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调节为更大,并且形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下侧壁面,且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也调节为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大致相同的转动角度,形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下侧壁面,使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的与吹出口5的下端附近不大致接近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大致接近,由此,将向下的第二吹出风路13b关闭,形成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连续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下侧壁面。
由此,来自送风通路2的所有的吹出风向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和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形成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下侧壁面、和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之间通风,可以仅生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
另外,图4(e)中,在将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设为与图4(c)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状态下,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调整为更向下。由此,可以在保持图4(c)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将第二吹出风11的上下风向调节为更向下。
另外,图4(f)中,在将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设为与图4(b)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状态下,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和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调节为更向上。由此,可以在保持图4(b)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将第二吹出风11的上下风向调节为更向上。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保持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和向下的第二吹出风11的风量分配的状态下变更第二吹出风11的上下风向。
另外,图4(g)中,将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与第一转动轴9a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上侧壁面12a之间的开口宽度调节为更大,并且形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下侧壁面,将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也调节为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大致相同的转动角度,形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路13a的下侧壁面,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使与吹出口5的下端附近大致接近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之间开口,同时,将转动角度调节为大致水平,由此形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下侧壁面。
由此,来自第一吹出风路13a的吹出风10、来自第二吹出风路13b的吹出风11均可以为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与图4(d)相同,可以仅生成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
其次,图5(a)~(f)表示图4(a)~图4(f)的制冷时的各自的气流控制动作下的居室内的空气的流动。
另外,图4(g)的空气的流动与表示图4(d)的空气的流动的图5(d)相同,故而省略图示。
图5(a)中,可以使吹出风100%集中于居住者居住的方向,快速地对居室内中央附近的居住者居住的居住区域进行制冷,在制冷开始时或从热的室外进入室内时等提供更舒适的制冷环境。
另外,图5(b)~(c)中,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从顶棚传递到对面的墙壁,进而向居住者后方的地面循环,高效地对房屋整体进行制冷,实现节能性优异的制冷空调,并且,向下的吹出风朝向居住者的上半身吹出,由此,能够以冷风不直接接触居住者的脚下的方式边吹风对居住者的上半身进行制冷,可以提供不对居住者的脚下进行制冷而给予凉爽感的更舒适的制冷环境。
另外,在居住者要增强与上半身接触的冷风的状况下,如图5(b)所示,可以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多。另一方面,在居住者要减弱与上半身接触的冷风的状态下,如图5(c)所示,可以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少,无论哪种情况,均可以不改变对应居住者的居住场所调节为最佳的的向下的吹出风向而调节制冷感的强度和冷风的强度气流感的强度之类的与居住者的喜好相对应的冷风的吹出风量,因此,可以对每一个居住者提供最佳的制冷环境。
另外,喜好图5(c)的弱的冷风接触上半身的居住者如图5(e)所示,在居住场所移动到接近空调的场所的情况下,在保持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更少的状态的同时,进一步将向下的吹出风向以朝向近处居住的居住者的上半身的方式调节为稍微向正前的方向吹出,使居住者的上半身感到弱的冷风,由此,即使在居住者移动到近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舒适的制冷环境。另外,通过同时吹出不直接接触居住者的身体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能够不降低吹出风的风量整体而充分确保在居室内循环的风量,因此能够高效地对房屋整体进行制冷,实现节能性优异的制冷空调。
另外,喜好图5(b)的強的冷风接触上半身的居住者如图5(f)所示,在移动到距空调远的居住场所的情况下,在保持将向下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调节为比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更多的状态的同时,进一步将向下的吹出风向调节为朝向远方大致向上吹出,使居住者的上半身感到強的冷风,由此,即使在居住者移动到远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舒适的制冷环境。
因此,即使居住者的居住场所发生变化,也能够根据居住者的期望始终调节为最佳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能够根据居住者使更舒适的冷风到达居住者。另外,设有通过传感器等检测人的位置的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地调节为最佳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另外,图5(d)中,通过使所有的吹出风朝向上的顶棚方向吹出,可以在制冷时对居住者提供完全不感到气流感的更舒适的制冷环境。
另外,随着通过空调所具备的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室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以按照图4(a)、图4(b)、图4(c)、图4(d)的顺序自动可变的方式控制风向控制装置的气流控制动作。即,在运转开始的升温时,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的端部接近送风通路2的上侧壁面12a,由此关闭大致水平乃至向上吹出的第一吹出风路13a,同时,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与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一同形成第二吹出风路13b的上侧壁面。另外,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与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大致平行(图4(a))。然后,使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a进一步转动,使第一吹出风路13a的开口宽度增加(图4(b)~(c))。进而之后,使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b、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8c向上,打开向下的第二吹出风路13b(图4(d))。
由此,从运转开始的升温时越接近稳定,则越能够渐渐增大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第一吹出风10的风量分配。由此,在室内温度从上升至稳定的过程中,以辅助使朝向居住者的上半身的向下的冷风的风量徐徐减少带来的制冷感的降低的方式,不使冷风直接接触居住者地增大在房屋整体循环的大致水平乃至向上方向的冷风的风量,由此,对房屋整体徐徐制冷,可以使居住者不感到气流感地保持制冷感,不需要居住者操作的麻烦,可以实现室内温度从开始上升到稳定总是兼得舒适性和节能性的制冷空气调节。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可以调节向下的吹出风和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的风量分配与上下风向,由此,可以使向下的吹出风与居室内的居住者的喜好和活动状况、居住场所、进而居室内的家具等的设置状况、空调的运转状况等相配合,调节热风与冷风的强度或上下方向风向,可以提供适合每人的体感的冷暖环境,同时,大致水平乃至向上的吹出风总是对居室内整体高效地循环热风和冷风,可以实现节能性更优异的空气调节。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空调在居室内的制冷制热中不损害每一个居住者的舒适性,可以实现高效的节能性优异的空气调节,因此,不仅适用于一般家庭用的空调,而且还适用于在办公室等使用的办公用的空调等用途。

Claims (4)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于送风通路的出口侧的吹出口、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以第二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以第三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设于所述吹出口的上端和下端之间,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大致接近设置,所述第三转动轴设于所述吹出口的下端附近,
所述空调包括:形成于所述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与所述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之间的第一吹出风路;和形成于所述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与所述第三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之间的第二吹出风路,
运转开始后,使所述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一端大致接近所述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将所述第一吹出风路关闭,并且使所述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另一端在形成向下吹出的第二吹出风路的上侧壁面的所述第二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上游侧连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通路的上侧壁面朝向吹出方向大致水平或向上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吹出口的上部设有前倾的前面板。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运转开始后,所述第一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形成所述第二吹出风路的上侧壁面的一部分。
CN201110105149.2A 2010-04-22 2011-04-22 空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5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8510 2010-04-22
JP2010098510A JP2011226727A (ja) 2010-04-22 2010-04-22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5734A CN102235734A (zh) 2011-11-09
CN102235734B true CN102235734B (zh) 2015-07-08

Family

ID=44886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0514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5734B (zh) 2010-04-22 2011-04-22 空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226727A (zh)
CN (1) CN1022357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0760B2 (ja) * 2012-06-01 2015-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408319B1 (ja) * 2012-09-18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WO2015059770A1 (ja) * 2013-10-22 2015-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105091082A (zh) * 2014-04-16 2015-11-25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挂壁式空调器及送风控制方法
JP6213539B2 (ja) * 2015-09-29 2017-10-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065959B1 (ja) * 2015-09-30 2017-0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
CN106225067B (zh) * 2016-08-23 2019-05-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及导风结构
CN106524404A (zh) * 2016-10-27 2017-03-22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7109079A (zh) * 2017-02-22 2023-11-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131136B (zh) * 2017-06-09 2019-02-01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专用于“上铺下桌式”寝室的吸顶扇
CN109425078A (zh) * 2017-06-29 2019-03-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7033934B2 (ja) * 2018-01-22 2022-03-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冷却システム、冷却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49032B2 (ja) * 2019-09-17 2021-03-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3324326A (zh) * 2021-05-11 2021-08-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62A (zh) * 1994-12-13 1996-10-23 株式会社东芝 空调器
JP2004101128A (ja) * 2002-09-12 2004-04-0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1265939Y (zh) * 2008-08-19 2009-07-01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增大空调出风范围的装置
JP2010085057A (ja) * 2008-10-02 2010-04-15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6040A (ja) * 1984-09-06 1986-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JPS6457037A (en) * 1987-08-28 1989-03-03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H0418243U (zh) * 1990-05-31 1992-02-14
JPH05272799A (ja) * 1992-03-30 1993-10-19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H0660367A (ja) * 1992-08-07 1994-03-04 Toshiba Corp 磁気記録媒体
JPH06109312A (ja) * 1992-09-25 1994-04-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3054563B2 (ja) * 1994-11-28 2000-06-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1163627A (ja) * 1997-08-20 1999-03-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フラップ制御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フラップ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0171088A (ja) * 1998-12-08 2000-06-2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5315536A (ja) * 2004-04-30 2005-11-10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62A (zh) * 1994-12-13 1996-10-23 株式会社东芝 空调器
JP2004101128A (ja) * 2002-09-12 2004-04-0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1265939Y (zh) * 2008-08-19 2009-07-01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增大空调出风范围的装置
JP2010085057A (ja) * 2008-10-02 2010-04-15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5734A (zh) 2011-11-09
JP2011226727A (ja)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5734B (zh) 空调
CN103292385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473968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组件
CN106287944A (zh) 空调器
CN106164597B (zh) 空调机
CN201688533U (zh) 用于立式空调柜机的风道及立式空调柜机
CN104884871A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4903655A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5276683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106196285A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106322508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组件
CN204665735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JP2016099032A (ja) 暖房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12413733A (zh) 一种新风空调运行控制方法及新风空调器
CN107255337A (zh) 空调的送风方法
CN104764097A (zh) 空调系统、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91322A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空调器出风的控制方法
CN10839782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152282A (zh) 空调器
CN106765540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118444A (zh) 轨道车辆调节风量装置
CN10838690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18817U (zh) 空调器
CN205860419U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
CN103782111A (zh) 空气调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29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