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4597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4597B
CN106164597B CN201480077620.3A CN201480077620A CN106164597B CN 106164597 B CN106164597 B CN 106164597B CN 201480077620 A CN201480077620 A CN 201480077620A CN 106164597 B CN106164597 B CN 1061645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main body
blow
outle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76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4597A (zh
Inventor
池田尚史
大石雅之
中洲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4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45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5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40Damper positions, e.g. open or clo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空调机(100)具备: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3)的主体(1)、设置于主体内的送风部、以及设置于主体内的热交换部,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可动地被支承,第一叶片在运转时将吹出口打开,在运转停止时将吹出口关闭,第二叶片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主体内,在运转时从吹出口向外伸出。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上叶片和下叶片这两个转动的风向变更叶片的空调机。两个风向变更叶片相互通过连接框架连接,两个风向变更叶片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两个风向变更叶片在制冷时串联排列,在制热时并列排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286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调机中,在运转停止状态下,两个风向变更叶片串联排列并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因此,两个风向变更叶片分别被主体外表面所要求的设计方面的条件所限制,存在完全无法得到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的风向变更叶片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能够容易地得到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的至少一个叶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具备:主体,该主体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送风部,该送风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内;以及热交换部,该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内,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以可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第一叶片在运转时将所述吹出口打开,在运转停止时将所述吹出口关闭,所述第二叶片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所述主体内,在运转时向所述吹出口的外方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得到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的至少一个叶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从房间内观察时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2是从侧方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从侧方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4是从侧方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5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与图1相同形态的图。
图6是涉及本实施方式2的、与图2相同形态的图。
图7是涉及本实施方式2的、与图3相同形态的图。
图8是涉及本实施方式2的、与图4相同形态的图。
图9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与图1相同形态的图。
图10是涉及本实施方式3的、与图1相同形态的图。
图11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与图2相同形态的图。
图12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与图3相同形态的图。
图13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与图4相同形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的、从房间内观察时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15是从侧方表示图14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16是从侧方表示图14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17是从侧方表示图14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18是从侧方表示图14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图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对应的部分。另外,对于室外机,能够使用已有的室外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从房间观察时的设置概要图。图2~图4是从侧方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此外,图2表示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图3表示水平吹送运转时(正面吹送时)的状态,图4表示向下吹送运转时(纵向吹送时)的状态。
如图1所示,空调机(室内机)100由主体1构成空调机100的外轮廓。空调机100是壁挂型,设置在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11的墙壁11a上。另外,空调机100不限定于设置在一般家庭的房间中的情况,例如也可以设置在设施的大楼的一个房间或仓库等中。
主体1构成为箱状,包含与房间11的墙壁11a相对的背面1c、在背面1c的相反侧的前表面1a、上表面1b、下表面1d和左右一对的侧面1e。
在构成主体1的上部的上表面1b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空调机100内的格栅型的吸入口2b。另外,在前表面1a安装有前表面格栅6,在前表面格栅6的主体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开设有吸入口2a。吸入口2a沿前表面格栅6的横宽度方向延伸。在吸入口2a的下游侧设置有导风壁6a。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前表面侧由前表面格栅6的里面形成,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背面侧由导风壁6a形成。导风壁6a从吸入口2a的上方的前表面格栅6向背面侧延伸并且向下方延伸。
在构成主体1的下部的下表面1d形成有用于将经过调整的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吹出口3。严格说,吹出口3跨过下表面1d的前部的区域和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地形成。前表面1a的下部是与作为前表面1a的大部分的中央部和上部大致相同的朝前的面,只是比前表面1a的中央部和上部稍微向下倾斜。
在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具有叶轮8a的贯流风扇(送风部)8和引导壁10。贯流风扇8配置于吸入侧风路E1和吹出侧风路E2之间,从吸入口2a、2b吸入空气并向吹出口3吹出空气。引导壁10从贯流风扇8的后方向下方延伸,将从贯流风扇8放出的空气向吹出口3引导。
此外,在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除去从吸入口2a、2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的过滤器(通风阻力体)5、将制冷剂的热能或者冷能传递给空气从而生成空调空气的换热器(热交换部、通风阻力体)7、以及对吸入侧风路E1和吹出侧风路E2进行划分的稳定器9。
引导壁10与稳定器9的下表面侧共同作用而构成吹出侧风路E2。引导壁10从贯流风扇8直到吹出口3地形成涡旋面。
过滤器5例如形成为网眼状,其除去从吸入口2a、2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过滤器5设置在从吸入口2a、2b到吹出口3的风路中的、在吸入口2a、2b的下游侧且在换热器7的上游侧的位置。另外,过滤器5从换热器7的上方向前方延伸。
换热器7(室内换热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冷却空气,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放热器)发挥功能而加热空气。该换热器7设置于从吸入口2a、2b到吹出口3的风路(主体1内部的中央部)中的、在过滤器5的下游侧且在贯流风扇8的上游侧的位置。此外,在图2中,换热器7的形状形成为包围贯流风扇8的前部和上部的形状,但这只是一例而已,而不作特别的限定。
换热器7与室外机连接而构成冷冻循环,该室外机是具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装置等的公知的形态即可。另外,对于换热器7,例如使用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换热器。
稳定器9对吸入侧风路E1和吹出侧风路E2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地设置在换热器7的下侧。吸入侧风路E1位于稳定器9的上方,吹出侧风路E2位于稳定器9的下方。
稳定器9具有将吸入侧流路E1和吹出侧流路E2分离的舌部9a、临时储存从换热器7滴下的水滴的排水盘9b、以及作为吹出口3的吹出风路3a的上壁面(前表面侧壁面)的扩散器3a1。
在吹出风路3a中设置有上下风向片4a和左右风向片4b。左右风向片4b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风向片4a和贯流风扇8之间。上下风向片4a对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之中的上下方向进行调整,左右风向片4b对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之中的左右方向进行调整。
上下风向片4a包含第一叶片4a1、第二叶片4a2和第三叶片4a3。这些第一叶片4a1、第二叶片4a2和第三叶片4a3分别具有各自的驱动源,分别地进行转动。
第一叶片4a1在运转停止时将吹出口3中的下表面1d的前部的区域封闭,并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即,第一叶片4a1兼用作风向控制部和主体外轮廓设计部。第一叶片4a1的在运转停止时的上表面(风路侧面)形成为凸形状。另外,第一叶片4a1可转动地设置,第一叶片4a1的转动轴位于靠近吹出风路3a内的下部的引导壁的位置。
第三叶片4a3在运转停止时将吹出口3中的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封闭,并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即,第三叶片4a3也兼用作风向控制部和主体外轮廓设计部。
第二叶片4a2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吹出风路3a内,并配置于第一叶片4a1与贯流风扇8之间且是第三叶片4a3与贯流风扇8之间。更详细地说,在运转停止时,整个第二叶片4a2收纳于主体1内。另一方面,在运转时,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方移动,即,第二叶片4a2的一部分或整个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突出。即,第二叶片4a2作为风向控制部发挥功能,而不作为主体外轮廓设计部发挥功能。
另外,显然,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正面吹送时)如图3所示地与第一叶片4a1串联排列,在向下吹送时(纵向吹送时)如图4所示地与第一叶片4a1并列排列。另外,第三叶片4a3在水平吹送时和向下吹送时都与第二叶片4a2大致并排地排列。这在后面会详细地说明。
另外,第二叶片4a2的转动轴位于吹出口3内的上部且靠近稳定器的位置。并且,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向吹出气流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叶片4a1的前方移动,与第一叶片4a1串联排列。此外,该第一叶片4a1与第二叶片4a2的串联配置要求在图3的侧面视图中,第二叶片4a2的上游端C处于比连结第一叶片4a1的上游端A与第二叶片4a2的下游端B的假想线V靠下方的状态(相对于假想线V位于远离主体1的侧的状态)。由此,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成为具有比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各自的弦长长的假想弦长的一片假想叶片,在向下吹送时作为具有各自的弦长的两片分别的叶片发挥功能。即,可以说,得到一种形态,不需要更换叶片本身,就能根据风向使叶片弦长变化。
另外,在水平吹送时,在串联配置的第一叶片4a1与第二叶片4a2之间确保间隙20。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串联排列时,第一叶片4a1的上表面(主体侧的面)是向上的凸形状(朝向主体的凸形状),第二叶片4a2的下表面(与主体相反侧的面)是向下的凸形状(朝向与主体相反的一侧的凸形状),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
另外,第二叶片4a2在如图4所示地向下吹送时,从吹出口3部分地向外伸出,在如图3所示地在水平吹送时,则从吹出口3完全向外伸出(整个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4a2在向下吹送时移动到第一叶片4a1与第三叶片4a3之间的位置,并且以与这些第一叶片4a1和第三叶片4a3大致平行的姿势移动。即,第二叶片4a2在向下吹送时,与第一叶片4a1并列排列。另外,此时,第二叶片4a2的与第一叶片4a1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一叶片4a1突出的凸形状,第一叶片4a1的与第二叶片4a2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二叶片4a2突出的凸形状,按照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空调机中,能够得到如下效果。第二叶片4a2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吹出风路3a内,在运转时从吹出口3向外突出。因此,第二叶片4a2不会被主体外表面所要求的设计上的条件所限制,能够具有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可靠地确保了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的至少一个风向控制叶片。另外,作为主体的外表面的设计评价,优选在运转停止中进行外观观察时能够识别为开闭部的部分少,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提供虽然使用了三片叶片、但在运转停止时只能看出两片开闭部的这种设计。另外,鉴于担心在运转停止时灰尘从开闭部的外缘侵入主体内部,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使用了三片叶片,但通过将运转停止时的开闭部抑制为两片,从而能够期待抑制不希望的灰尘等向主体内部的侵入的效果。
另外,第二叶片4a2与第一叶片4a1串联排列。由此,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成为具有比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各自的弦长长的假想弦长的一片假想叶片,在向下吹送时作为具有各自的弦长的两片分别的叶片发挥功能。即,可以说,不需要更换叶片本身,就能够得到根据风向使叶片弦长变化的形态。像这样,由于能够得到具有比各个叶片的弦长长的假想弦长的假想叶片,所以在水平吹送时,能够充分利用长的假想弦长,使从贯流风扇向下放出的空气的流动大幅度地向前方转向,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风向控制性。
另外,在水平吹送时,在串联配置的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之间确保间隙20。由于像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以确保间隙20的状态串联配置,所以制冷时的风在通过第一叶片4a1之后,从第一叶片4a1与第二叶片4a2的间隙20向第二叶片4a2的上下表面双方流动,在第二叶片4a2的两个面上的温度差变小,因此抑制了结露,能够提高品质。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串联排列时,第一叶片4a1的上表面(主体侧的面)是向上的凸形状(朝向主体的凸形状),第二叶片4a2的下表面(与主体相反侧的面)是向下的凸形状(朝向主体的相反侧的凸形状),按照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利用这种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的面的弯曲方向的作用,在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之间气流更加容易流动,结露的抑制效果更好。
另外,第二叶片4a2在如图4所示地向下吹送时一部分伸出到比吹出口3靠外,并且在如图3所示地水平吹送时从吹出口3完全地向外伸出(整个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因此,在从吹出口3伸出的第二叶片4a2的部分,来自主体1的侧面1e的侧方的气流的压抑作用被释放,能够得到容易进行风向控制的优点。
另外,第二叶片4a2在向下吹送时与第一叶片4a1并列排列。此外,第二叶片4a2的与第一叶片4a1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一叶片4a1突出的凸形状,第一叶片4a1的与第二叶片4a2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二叶片4a2突出的凸形状,按照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因此,在制热时,在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之间流动的气流流过由第一叶片4a1的凸形状和第二叶片4a2的凸形状包围的区域,因此被逐渐收缩流动,在分离涡被抑制之后,进一步被逐渐扩大流动,从而抑制了流动的紊乱。因此,总体看来,气流的直进性提高,气流到达地面的距离被延长,能够达到使用者的脚下进行制热的效果增强。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5~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5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与图1相同形态的图。图6是涉及本实施方式2的、与图2相同形态的图。图7是涉及本实施方式2的、与图3相同形态的图。图8是涉及本实施方式2的、与图4相同形态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200中,仅在主体1的下表面1d设置有吹出口203。即,吹出口203不在主体1的前表面1a开口。
在空调机200中设置有上下风向片204a,上下风向片204a包含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而不包含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三叶片4a3的部件。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2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优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吹出口仅在主体的下表面开口而不在前表面开口,所以抑制了由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产生的噪音(例如贯流风扇的驱动马达声、贯流风扇的风声、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流通声)朝向前方直接泄漏的情况,兼顾实现了不被设计上的条件所限制的叶片的风向控制性的提高和噪音抑制。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第二叶片向主体外突出并与第一叶片串联排列,所以在主体的前表面不具有吹出口的形态下,也能够合适地进行水平吹送,能够兼顾实现噪音抑制和舒适性。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9~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图9和图10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与图1相同形态的图。尤其是,图9表示向下吹送运转时(纵向吹送时)的状态,图10表示水平吹送运转时(正面吹送时)的状态。图11是涉及本实施方式3的、与图2相同形态的图。图12是涉及本实施方式3的、与图3相同形态的图。图13是涉及本实施方式3的、与图4相同形态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300中,吹出口303跨过下表面1d的前部的区域和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地形成。上下风向片304a包含第一叶片4a1、第二叶片4a2和挡板4a4。这些第一叶片4a1、第二叶片4a2和挡板4a4分别具有各自的驱动源。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另一方面,挡板4a4对吹出口303的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进行开闭。挡板4a4沿着主体1的前表面1a所延伸的方向延伸。挡板4a4在运转停止时构成装置主体的前表面下部的外表面,作为主体外轮廓设计部发挥功能。
另外,挡板4a4沿主体1的前表面1a所延伸的方向移动,即沿上下滑动。挡板4a4在水平吹送运转时向上方滑动,将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的吹出口303开放,允许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朝向前方流动。另一方面,挡板4a4在向下吹送运转时向下方滑动,将前表面1a的下部的区域的吹出口303关闭,并且将从贯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以向下方流动的方式引导。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3中,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优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吹出口也是仅在主体的下表面开口而不在前表面开口,所以抑制了由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产生的噪音朝向前方直接泄漏的情况,兼顾实现了不被设计上的条件所限制的叶片的风向控制性的提高和噪音抑制。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第二叶片向主体外突出并与第一叶片串联排列,所以在主体的前表面不具有吹出口的形态下,也能够合适地进行水平吹送,能够兼顾实现噪音抑制和舒适性。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从空调机的房间观察时的设置概要图。图15~图18是从侧方表示图14的空调机的内部构造的图。此外,图15表示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的状态,图16表示向上吹送运转时(纵向吹送时)的状态,图17表示水平吹送运转时(正面吹送时)的状态,图18表示向下吹送运转时(纵向吹送时)的状态。此外,本实施方式4中,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空调机400是落地式,设置在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11的地面11b上。在空调机400中,除了后述的吸入口402c、排水盘409b和第三叶片4a5之外,过滤器5、换热器7、贯流风扇8、稳定器9、引导壁10、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结构上下相反地设置。
如图14所示,空调机(室内机)400由主体1构成空调机400的外轮廓。主体1构成为箱状,包含与房间11的墙壁11a相对的背面1c、在背面1c的相反侧的前表面1a、上表面1b、下表面1d和左右一对的侧面1e。
在前表面1a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空调机400内的格栅型的吸入口402c。另外,在前表面1a安装有前表面格栅6,在前表面格栅6的主体高度方向上的靠上的部分开设有吸入口2a。吸入口2a在前表面格栅6上沿横宽度方向延伸。在吸入口2a的下游侧设置有导风壁6a。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前表面侧由前表面格栅6的里面形成,吸入口2a的下游侧的流路的背面侧由导风壁6a形成。导风壁6a从吸入口2a的上方的前表面格栅6向背面侧延伸且向上方延伸。
在主体1的上表面1b形成有用于将经过调整的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吹出口3。严格说,吹出口3跨过上表面1b的前部的区域和前表面1a的上部的区域地形成。
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具有叶轮8a的贯流风扇(送风部)8和引导壁10。贯流风扇8配置在吸入侧风路E1和吹出侧风路E2之间,从吸入口402c、2a吸入空气并向吹出口3吹出空气。引导壁10从贯流风扇8的后方向上方延伸,将从贯流风扇8放出的空气向吹出口3引导。
此外,在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除去从吸入口402c、2a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的过滤器(通风阻力体)5、将制冷剂的热能或者冷能传递给空气从而生成空调空气的换热器(热交换部、通风阻力体)7、以及对吸入侧风路E1和吹出侧风路E2进行划分的稳定器9。
引导壁10与稳定器9的上表面侧共同作用而构成吹出侧风路E2。引导壁10从贯流风扇8直到吹出口3地形成涡旋面。
过滤器5例如形成为网眼状,其除去从吸入口402c、2a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过滤器5设置在从吸入口402c、2a到吹出口3的风路中的、在吸入口402c、2a的下游侧且在换热器7的上游侧的位置。另外,过滤器5从换热器7的下方向前方延伸。
换热器7(室内换热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冷却空气,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放热器)发挥功能而加热空气。该换热器7设置于从吸入口402c、2a到吹出口3的风路(主体1内部的中央部)中的、在过滤器5的下游侧且在贯流风扇8的上游侧的位置。此外,在图15中,换热器7的形状形成为包围贯流风扇8的前部和下部的形状,但这只是一例而已,而不作特别的限定。
换热器7与室外机连接而构成冷冻循环,该室外机是具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装置等的周知的形态即可。另外,对于换热器7,例如使用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换热器。
稳定器9对吸入侧风路E1和吹出侧风路E2进行划分,如图15所示地设置在换热器7的上侧。吸入侧风路E1位于稳定器9的下方,吹出侧风路E2位于稳定器9的上方。
稳定器9具有将吸入侧流路E1和吹出侧流路E2分离的舌部9a、以及作为吹出口3的吹出风路3a的下壁面(前表面侧壁面)的扩散器3a1。另外,在换热器7的下方,设置有临时储存从换热器7滴下的水滴的排水盘409b。
在吹出风路3a中设置有上下风向片4a。上下风向片4a包含第一叶片4a1、第二叶片4a2和第三叶片4a5。这些第一叶片4a1、第二叶片4a2和第三叶片4a5分别具有各自的驱动源,分别地进行转动。
第一叶片4a1在运转停止时将吹出口3中的上表面1d的前部的区域封闭,并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即,第一叶片4a1兼用作风向控制部和主体外轮廓设计部。第一叶片4a1的、在运转停止时的下表面(风路侧面)形成为凸形状。另外,第一叶片4a1可转动地设置,第一叶片4a1的转动轴位于靠近吹出风路3a内的上部的引导壁的位置。
第三叶片4a5在运转停止时将吹出口3中的前表面1a的上部的区域封闭,并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即,第三叶片4a5也兼用作风向控制部和主体外轮廓设计部。
第二叶片4a2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吹出风路3a内,并配置于第一叶片4a1与贯流风扇8之间且是第三叶片4a5与贯流风扇8之间。更详细地说,在运转停止时,整个第二叶片4a2收纳于主体1内。另一方面,在运转时,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方突出。即,第二叶片4a2作为风向控制部发挥功能,而不作为主体外轮廓设计部发挥功能。
另外,显然,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正面吹送时)如图17所示地与第一叶片4a1串联排列,在向上吹送时(纵向吹送时)如图16所示地与第一叶片4a1并列排列。此外,如图18所示,在向下吹送时(纵向吹送时),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前后排列。
第三叶片4a5在向上吹送时处于与运转停止时相同的位置和姿势。第三叶片4a5在水平吹送时是与向上吹送时相同的姿势,并且通过与向上吹送时相比上升,从而与稳定器9共同作用,将空气向第二叶片4a2的下表面引导。第三叶片4a5在向下吹送时将吹出口3的前表面1a的上部的区域开放。此时,第三叶片4a5以第三叶片4a5的前部位于比第三叶片4a5的后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由此,第三叶片4a5将通过吹出口3的前表面1a的上部的区域的空气向下方引导。
另外,第二叶片4a2的转动轴位于吹出口3内的下部的靠近稳定器的位置。并且,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向吹出气流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叶片4a1的前方移动,与第一叶片4a1串联排列。此外,该第一叶片4a1与第二叶片4a2的串联配置要求在图17的侧面视图中,第二叶片4a2的上游端C处于比连结第一叶片4a1的上游端A与第二叶片4a2的下游端B的假想线V靠上方的状态(相对于假想线V位于远离主体1的一侧的状态)。由此,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成为具有比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各自的弦长长的假想弦长的一片假想叶片,在向上吹送时作为具有各自的弦长的两片分别的叶片发挥功能。即,可以说,得到一种形态,不需要更换叶片本身,就能根据风向使叶片弦长变化。
另外,在水平吹送时,在串联配置的第一叶片4a1与第二叶片4a2之间确保间隙20。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串联排列时,第一叶片4a1的下表面(主体侧的面)是向下的凸形状(朝向主体的凸形状),第二叶片4a2的上表面(与主体相反侧的面)是向上的凸形状(朝向与主体相反的一侧的凸形状),按照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
另外,第二叶片4a2在如图16所示地向上吹送时,一部分伸出到比吹出口3靠外,在如图17所示地在水平吹送时,则从吹出口3完全地向外伸出(整个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4a2在向上吹送时移动到第一叶片4a1与第三叶片4a5之间的位置,并且以与这些第一叶片4a1和第三叶片4a5大致平行的姿势移动。即,第二叶片4a2在向上吹送时,与第一叶片4a1并列排列。另外,此时,第二叶片4a2的与第一叶片4a1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一叶片4a1突出的凸形状,第一叶片4a1的与第二叶片4a2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二叶片4a2突出的凸形状,以这种方式,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
在具有以上这种结构的空调机中,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得到如下效果。第二叶片4a2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吹出风路3a内,在运转时从吹出口3向外突出。因此,第二叶片4a2不会被主体外表面所要求的设计上的条件所限制,能够具有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可靠地确保了适合于风向控制的形状的至少一个风向控制叶片。另外,作为主体的外表面的设计评价,优选在运转停止时,在外观观察上能够识别为开闭部的部分少,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4中,能够提供虽然使用了三片叶片、但在运转停止时只能看出两片开闭部的这种设计。另外,鉴于担心在运转停止时灰尘从开闭部的外缘侵入主体内部,在本实施方式4中,虽然使用了三片叶片,但通过将运转停止时的开闭部抑制为两片,从而能够期待抑制不希望的灰尘等向主体内部的侵入的效果。
另外,第二叶片4a2与第一叶片4a1串联排列。由此,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在水平吹送时成为具有比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各自的弦长长的假想弦长的一片假想叶片,在向上吹送时作为具有各自的弦长的两片分别的叶片发挥功能。即,可以说,不需要更换叶片本身,就能够得到根据风向使叶片弦长变化的形态。像这样,由于能够得到具有比各个叶片的弦长长的假想弦长的假想叶片,所以在水平吹送时,能够充分利用长的假想弦长,使从贯流风扇向上放出的空气的流动大幅度地向前方转向,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风向控制性。
另外,在水平吹送时,在串联配置的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之间确保间隙20。由于像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以确保间隙20的状态串联配置,所以制冷时的风在通过第一叶片4a1之后,从第一叶片4a1与第二叶片4a2的间隙20向第二叶片4a2的上下表面双方流动,在第二叶片4a2的两个面上的温度差变小,因此抑制了结露,能够提高品质。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串联排列时,第一叶片4a1的下表面(主体侧的面)是向下的凸形状(朝向主体的凸形状),第二叶片4a2的上表面(与主体相反侧的面)是向上的凸形状(朝向主体的相反侧的凸形状),按照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利用这种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的面的弯曲方向的作用,在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之间气流更加容易流动,结露的抑制效果更好。
另外,第二叶片4a2在如图16所示地向上吹送时,一部分伸出到比吹出口3靠外,并且在如图17所示地水平吹送时从吹出口3完全地向外伸出(整个第二叶片4a2从吹出口3向外伸出)。因此,在从吹出口3伸出的第二叶片4a2的部分,来自主体1的侧面1e的侧方的气流的压抑作用被释放,能够得到容易进行风向控制的优点。
另外,第二叶片4a2在向上吹送时与第一叶片4a1并列排列。此外,第二叶片4a2的与第一叶片4a1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一叶片4a1突出的凸形状,第一叶片4a1的与第二叶片4a2相对的面是朝向第二叶片4a2突出的凸形状,按照这样,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分别转动并移动。因此,在第一叶片4a1和第二叶片4a2之间流动的气流流过由第一叶片4a1的凸形状和第二叶片4a2的凸形状包围的区域,因此被逐渐收缩流动,在分离涡被抑制之后,进一步被逐渐扩大流动,从而抑制了流动的紊乱。因此,总的看来,气流的直进性提高,气流到达地面的距离被延长,具有空调的效果容易到达整个室内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由于在向上吹送时和水平吹送时吹出口仅在主体的上表面开口而不在前表面开口,因此,抑制了由主体内部的功能部件产生的噪音(例如贯流风扇的驱动马达声、贯流风扇的风声、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流通声)朝向前方直接泄漏的情况,兼顾实现了不被设计上的条件所限制的叶片的风向控制性的提高和噪音抑制。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第二叶片向主体外突出并与第一叶片串联排列,所以在吹出口仅在主体的上表面开口的状态下,也能够合适地进行水平吹送,能够兼顾实现噪音抑制和舒适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4的落地式类型,能够进行向上吹送、水平吹送和向下吹送,能够提供吹出范围广的空调功能。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基于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和启示采取各种变更形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主体、2a、2b、402c吸入口、3、203吹出口、4a1第一叶片、4a2第二叶片、7换热器(热交换部)、8贯流风扇(送风部)、20间隙、100、200、300、400空调机。

Claims (5)

1.一种空调机,具备:
主体,该主体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部,该送风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内;以及
热交换部,该热交换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内,
所述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以可动的方式被支承,
所述第一叶片在运转时将所述吹出口打开,在运转停止时将所述吹出口关闭,
所述第二叶片在运转停止时收纳于所述主体内,在运转时向所述吹出口的外方移动,
在正面吹送时,所述第二叶片的整体从所述吹出口向外伸出,
在正面吹送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串联排列,
在正面吹送时,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叶片的上游端位于比连结所述第一叶片的上游端与所述第二叶片的下游端的假想线远离主体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正面吹送时,在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之间确保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的主体侧的面是朝向主体的凸形状,所述第二叶片的与主体相反的一侧的面是朝向与主体相反的一侧的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纵向吹送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并列排列,
在纵向吹送时,所述第二叶片的与所述第一叶片相对的面是朝向所述第一叶片突出的凸形状,所述第一叶片的与所述第二叶片相对的面是朝向所述第二叶片突出的凸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纵向吹送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并列排列,
在纵向吹送时,所述第二叶片的与所述第一叶片相对的面是朝向所述第一叶片突出的凸形状,所述第一叶片的与所述第二叶片相对的面是朝向所述第二叶片突出的凸形状。
CN201480077620.3A 2014-03-28 2014-03-28 空调机 Active CN1061645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9152 WO2015145726A1 (ja) 2014-03-28 2014-03-28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4597A CN106164597A (zh) 2016-11-23
CN106164597B true CN106164597B (zh) 2019-02-15

Family

ID=54194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7620.3A Active CN106164597B (zh) 2014-03-28 2014-03-28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124887B1 (zh)
JP (1) JP6238260B2 (zh)
CN (1) CN106164597B (zh)
ES (1) ES2702384T3 (zh)
WO (1) WO20151457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9204B2 (ja) * 2014-03-28 2018-1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6063397A1 (ja) * 2014-10-23 2016-04-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U2016391398B2 (en) 2016-02-01 2019-05-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895388B2 (en) 2016-02-03 2021-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8025342A (ja) * 2016-08-09 2018-0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8025344A (ja) * 2016-08-09 2018-0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484777B1 (ko) * 2016-10-14 2023-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면대 하부장
JP2018119762A (ja) * 2017-01-27 2018-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6679140A (zh) * 2017-02-28 2017-05-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
CN106679141B (zh) * 2017-02-28 2022-06-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挂机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挂机
CN106907829A (zh) * 2017-02-28 2017-06-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机制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CN106766067B (zh) * 2017-02-28 2023-01-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结构、空调
WO2018158940A1 (ja) * 2017-03-03 2018-09-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2506415B1 (ko) * 2017-10-16 2023-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1011A (ja) * 2003-06-05 2004-12-24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7205711A (ja) * 2007-03-26 2007-08-1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9222302A (ja) * 2008-03-17 2009-10-01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726080A (zh) * 2008-10-21 2010-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JP2010145059A (ja) * 2008-12-22 2010-07-01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57499A (ja) * 2012-11-02 2013-03-28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1011A (ja) * 2003-06-05 2004-12-24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7205711A (ja) * 2007-03-26 2007-08-1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9222302A (ja) * 2008-03-17 2009-10-01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726080A (zh) * 2008-10-21 2010-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JP2010145059A (ja) * 2008-12-22 2010-07-01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24887B1 (en) 2018-11-21
CN106164597A (zh) 2016-11-23
ES2702384T3 (es) 2019-02-28
EP3124887A4 (en) 2017-11-22
JPWO2015145726A1 (ja) 2017-04-13
WO2015145726A1 (ja) 2015-10-01
EP3124887A1 (en) 2017-02-01
JP6238260B2 (ja) 2017-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4597B (zh) 空调机
CN104755848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2235734B (zh) 空调
KR10251346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5264300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7076430A (zh) 空气调节机
JP642922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949198B (zh) 空调机
CN10839782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US20150276246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6063397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39496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09168323A (ja) 高所設置型空気調和機
JPWO201417462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48777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392806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684895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5410047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21200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48657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8195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31760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558853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936267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201024945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