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09079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09079A CN117109079A CN202311076943.8A CN202311076943A CN117109079A CN 117109079 A CN117109079 A CN 117109079A CN 202311076943 A CN202311076943 A CN 202311076943A CN 117109079 A CN117109079 A CN 1171090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erson
- temperature
- human body
- operation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5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06010016326 Feeling col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1000009240 nasopharyng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5037 parasympathetic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89 sympath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36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38 somato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6334 Feeling ho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1349 Somnole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23 ank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4—Activity of occup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热交换器,设置于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的框体的内部,与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送风构造,设置于框体,生成从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从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的气流,并且能够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人检测单元,检测预先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人;工作状态检测单元,检测人的工作状态;以及控制单元,根据人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以及工作状态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送风构造,在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朝向该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并且朝向该人的下部以与第1风速不同的第2风速送风。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80083756.9、申请日为2017年2月22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06613、进入国家阶段日为2019年7月17日、发明名称为“空气调节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已知如下空气调节装置:根据由通过探测从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而探测人的存在与否的红外线传感器构成的人感传感器组件的探测信号来调整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下叶片与上叶片的间隔,从而以朝向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方式分配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调整该分配的空气的风量,将应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控制成所期望的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31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这样,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想要改变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下叶片与上叶片的间隔,从而改变送到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风的风量,形成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然而,仅凭改变送风量的话,难以形成大的温度差。当在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形成所需的温度差时,有可能会牺牲温热舒适性以及气流舒适性的一方或者两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如下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以简洁的结构高效地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温度差的温度分布,能够一边维持人的温热舒适性以及气流舒适性,一边支援人的工作效率提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框体,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与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送风构造,设置于所述框体,生成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的气流,并且能够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人检测单元,检测预先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人;工作状态检测单元,检测人的工作状态;以及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人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工作状态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送风构造,在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朝向该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并朝向该人的下部以与所述第1风速不同的第2风速送风。
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起到能够以简洁的结构高效地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温度差的温度分布,能够一边维持人的温热舒适性以及气流舒适性,一边支援人的工作效率提高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人体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性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说明来自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与人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和温度设定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说明来自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与人的关系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气调节装置;110:框体;111:吸入口;112:吹出口;113:前表面面板;121:热交换器;122:送风风扇;131: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41: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2: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50:左右风向板;161:左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2:右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3:左右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70:人体传感器;171:金属罐;172: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3:配光视野角;180:控制装置;181:处理器;182:存储器;183:人体检测部;184:工作状态判定部;185:送风控制部;190:输入显示部;200:生物体信息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重复的说明适当地简化或者省略。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形。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图1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空气调节装置的纵剖视图,图3是说明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人体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图,图4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5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性的结构的框图,图6是说明来自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与人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图8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和温度设定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是说明来自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与人的关系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例如为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因而,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于室内的墙面或者天花板面。在此,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于室内的墙面。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框体110。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框体110形成为如下大致长方体状:为长方向的且从前表面向下表面为平滑的曲面。在框体110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111。吸入口111为用于将空气从外部取入到框体110的内部的开口。在框体110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吹出口112。吹出口112为用于将空气从框体110的内部排出到外部的开口。框体110的前表面上部被前表面面板113覆盖。
在吹出口112设置有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这些上下风向板用于调整从吹出口112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吹出角度。
上下风向板朝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正面而分别设置于跟前侧和里侧。另外,跟前侧和里侧的各上下风向板分别被左右分割。即,跟前侧的上下风向板朝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正面而被分割成左侧的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和右侧的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另外,里侧的上下风向板朝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正面而被分割成左侧的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和右侧的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
各个上下风向板被左右分割的位置朝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正面而为长度方向(吹出口11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在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与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同样地,在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与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之间也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以及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分别为在吹出口112的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另外,这些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分别以使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成为圆弧状的方式弯曲。
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分别经由未图示的支承臂安装于框体110。各个支承臂相对于框体110能够旋转地安装。各支承臂相对于框体110而旋转,从而能够改变各自的上下风向板的朝向。然后,通过改变上下风向板的朝向,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上下地变更送风方向。
上下风向板各自的支承臂被设置成能够通过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的驱动来调节角度。具体而言,在此,由左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1变更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以及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的朝向。由右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2变更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以及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的朝向。
这样,能够分别调整从吹出口112的左侧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吹出角度(送风方向)和从吹出口112的右侧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吹出角度(送风方向)。此外,关于左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1以及右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2,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了图示。
在吹出口112中的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的里侧设置有左右风向板150。左右风向板150用于调整从吹出口112吹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吹出角度。左右风向板150包括朝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正面而遍及长度方向(吹出口112的左右方向)地排列的多个板材。左右风向板150与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同样地以能够通过左右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3(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图示)的驱动来调节角度的方式被安装。
在框体1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1通到吹出口112的风路。在风路中的吸入口111的风下侧设置有热交换器121。热交换器121与流经风路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对流经风路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对空气进行加热还是进行冷却取决于空气调节装置100是制热运转还是制冷运转。具体而言,在制热运转时,热交换器121对空气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时,热交换器121对空气进行冷却。
热交换器121通过对流经风路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冷却,从而调整该空气的温度、湿度等,生成调节空气。热交换器121这样与从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此外,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调节空气而生成热风,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调节空气而生成冷风。
在风路中的热交换器121的风下侧设置有送风风扇122。送风风扇122用于在风路中生成从吸入口111朝向吹出口112的气流。
当送风风扇122进行动作时,在风路中生成从吸入口111朝向吹出口112的气流,从吸入口111吸入空气,从吹出口112吹出空气。从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成为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内部的风路中按照热交换器121、送风风扇122的顺序通过的气流,从吹出口112吹出。此时,由配置于送风风扇122的风下侧的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以及左右风向板150调整(变更)从吹出口112吹出的风的方向(送风方向)。
送风风扇122、上下风向板131、132、141、142、左右风向板150、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1、162以及左右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3构成设置于框体110的送风构造。这样构成的送风构造生成从吸入口111吸入空气并从吹出口112吹出调节空气的气流,并且能够变更从吹出口112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
另外,调节空气送风部包括送风构造和热交换器121。这样构成的调节空气送风部将调节空气送风到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内。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前表面中央安装有人体传感器170。但是,人体传感器170的安装位置不限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前表面中央。也可以将人体传感器170例如安装于框体110的左侧或者右侧的端部等。
人体传感器170例如具备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受光元件)。在此,人体传感器170具备例如8个红外线传感器(受光元件)。这8个红外线传感器分别为能够单独地执行红外线的受光以及温度的检测的检测元件。这些红外线传感器(受光元件)例如如图3所示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成直线状地配置于圆筒状的金属罐171的内部。由此,人体传感器170具备将室内的温度划分为高度互不相同的8个区段而检测的功能。
这8个红外线传感器各自的检测范围如图3所示被设定成大小相互相等的四边形形状的区段。另外,关于1个红外线传感器的配光视野角,例如上下方向上的纵配光视野角被设定为7°,左右方向的横配光视野角被设定为8°。
将各个红外线传感器的配光视野角合起来而成的人体传感器170整体的配光视野角173被设定成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区段。此外,各个红外线传感器的配光视野角(检测范围)也可以不是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大小。另外,关于纵配光视野角以及横配光视野角的具体的值,也并不限定为前述例示。进而,红外线传感器(受光元件)的个数并不限定于8个,人体传感器170也可以具备7个以下或者9个以上的任意的个数的红外线传感器(受光元件)。
而且,人体传感器170能够利用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2(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图示)来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左右地改变上下地排列的多个红外线传感器的朝向。通过这样做,能够将上下地排列的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分别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扫描,关于空气调节装置100前方的预先设定的检测范围(以下,称为“温度检测对象范围”)内而检测表面温度。
人体传感器170利用这样的结构对温度检测对象范围内进行扫描,非接触地获取该范围内的表面温度分布(热图像)。利用后述控制装置180等来处理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即由人体传感器170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分布(热图像)数据,从而能够例如根据与背景的温度差,检测包括室内的人的热源的有无及其位置、人体的表面温度、人的身体的部位(皮肤的露出部和非露出部、头部等)等。
另外,还能够根据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得到室内的人的体感温度。在该情况下,越是露出皮肤的人体,越易于检测体感温度。此外,人体传感器170所使用的受光元件的像素数越多,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精度越高。具体而言,例如,如果使用具有30像素以上的像素数的受光元件,则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室内的人的位置以及从人体传感器170至该人为止的距离。
人体传感器170一边对温度检测对象范围左右地进行扫描,一边检测温度检测对象的温度。此外,在此的左右为从空气调节装置100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左右。在获取室内的墙壁以及地板的热图像数据(温度分布数据)的情况下,例如,利用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2使人体传感器170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活动,使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2的旋转(即,人体传感器170的朝向的旋转)每一定角度停止一定时间。此时的一定角度例如设为1~5°。另外,此时的一定时间例如设为0.1~0.2秒。而且,在停止人体传感器170的朝向的变更之后,等待比所述的一定时间(0.1~0.2秒)短的时间,取入人体传感器170的8个受光元件的检测结果(热图像数据)。
在由人体传感器170进行的检测结果的取入结束后,再次使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2旋转所述一定角度而再次停止,以同样的动作取入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热图像数据)。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在检测范围内的左右方向的例如90~100个部位获取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然后,能够根据获取到的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来得到温度检测对象范围的热图像数据(温度分布数据)。
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范围在纵深方向上被划分成与红外线传感器(受光元件)的个数(在此为8)相等的多个区域。即,室内的空间在纵深方向上被划分成与各受光元件的配光视野角对应的8个区域。然后,被划分的各个区域的宽度根据配光视野角的上下方向的扩展角度来设定。
人体传感器170的最下侧的受光元件检测离空气调节装置100最近的跟前侧的区域中的人体。而且,构成为越是人体传感器170的上侧的受光元件,检测越远方的区域中的人体。
人体传感器170的左右方向上的检测范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2使人体传感器170完全旋转一周,将检测范围设定为360°。另外,也可以利用其它步进马达等使人体传感器170在上下方向上也摆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也改变人体传感器170的朝向,从而不仅是水平方向,关于上下方向也能够获取详细的热图像数据。
此外,人体传感器170也可以构成为并用红外线传感器和其它检测设备。举出具体例,也可以构成为使用摄像机、超声波传感器等来检测人体的位置、形状以及直至人体为止的距离。即,作为人体传感器170,也可以除了具备红外线传感器之外,例如,还具备能够检测物体的超声波传感器。通过这样做,能够提高基于人体传感器170的人体的位置以及距离的检测精度。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使用了菲涅尔透镜的焦电传感器来检测室内的左右方向以及从空气调节装置100观察时的纵深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人体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控制装置180、输入显示部190以及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控制装置180例如包括具备微型计算机等的电路。在控制装置180具备微型计算机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80具备处理器181以及存储器182。在存储器182存储有控制用的程序。处理器181读出存储于存储器182的程序而执行。
处理器181执行控制用的程序,从而控制装置180执行预先设定的处理,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另外,特别是,处理器181执行存储于存储器182的程序,从而实现后述人体检测部183、工作状态判定部184以及送风控制部185的各部分的功能。
包括人体传感器170以及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等的传感器系统与控制装置180的输入侧连接。包括送风风扇122、左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1、右侧上下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2、左右风向板用步进马达163、传感器用步进马达172等的各种致动器与控制装置180的输出侧连接。
输入显示部190是用于使用者输入各种设定值的输入显示部,并且是用于对使用者显示各种信息的输入显示部。输入显示部190例如为远程控制器(遥控器)等。输入显示部190与控制装置180能够相互通信地连接。使用者通过操作输入显示部190,能够进行电源的接通/断开、制热运转与制冷运转的切换、温度、风向、风量等的设定等。另外,输入显示部190具备显示各种信息的例如液晶显示器。在输入显示部的液晶显示器中显示例如运转模式、温度、风向、风量等设定内容。
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为获取人的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信息获取单元。作为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的人的生物体信息的具体例,可举出人的呼吸、脑波、心跳节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特征、视点距离、瞳孔直径或者眨眼次数等。此外,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无需空气调节装置100自身具备。作为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也可以利用外部的设备所具有的传感器。
控制装置180根据来自传感器系统以及输入显示部190的输入来驱动各致动器,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在由控制装置180执行的控制中,例如包括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送风动作、人体传感器170的扫描动作等的控制。即,控制装置180例如进行与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和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的检测结果相应的所述送风构造的控制等。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180具备人体检测部183、工作状态判定部184以及送风控制部185。人体检测部183根据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检测存在于人体传感器170的温度检测对象范围内的人体。人体的检测例如能够使用由人体传感器170检测到的表面温度为预先设定的基准温度以上的各区域的形状、分布(相对位置关系)、面积等来进行。关于此时的基准温度,考虑人的体温而具体地例如设定为30℃等。这样,人体传感器170以及人体检测部183构成检测预先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人的人检测单元。
另外,人检测单元不仅能够检测人,还能够对检测到的人的各部位进行检测。特别是,人检测单元至少能够确定检测到的人的上部和下部。人的上部是包括该人的脸周边的上半身侧的部分。人的下部是包括该人的脚周边的下半身侧的部分。人检测单元在确定人的上部以及下部时,既可以首先在确定人体的整体的形状之后从人体的整体的形状确定人体的一部分,也可以直接确定人体的一部分。
在确定人体的整体的形状的情况下,首先,确定存在人体的区域。存在人体的区域例如能够使用表面温度为一定温度以上的各区域的形状、分布(相对位置关系)、面积、各区域的温度的相对的大小关系等来确定。
另外,在确定人体的整体的形状的情况下,既可以一次地确定存在人体的区域整体,也可以针对该人体的每个部位而单独地确定存在人体的区域。在单独地确定针对人体的每个部位而存在的区域的情况下,例如,关于人体的头部、胸部、臂部、上脚部、下脚部、手以及脚的各部位,分别确定存在各部位的区域。此外,在此所称的“手”是指比手腕靠前端侧的部分。另外,在此所称的“脚”是指比脚踝靠前端侧的部分。
此时,特别是,也可以将由人体传感器170检测到的表面温度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上的部分确定为存在该人体的头部、胸部以及腹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部位的区域。另外,也可以在确定存在人体的各部位的区域时,关于各部位的温度、位置以及穿衣状态也进行确定。“穿衣状态”是指与该部位的皮肤被衣服等覆盖还是露出有关的状态。
此外,在作为人体传感器170,除了具备检测表面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还具备超声波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人体,确定存在检测到的人体的区域。另外,在除了具备红外线传感器之外还具备可视图像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及可视图像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人体,确定存在检测到的人体的区域。或者,也可以仅根据可视图像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来确定存在人体的区域。
工作状态判定部184根据作为生物体信息获取单元的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的生物体信息来判定人的工作状态。具体而言,例如,在作为生物体信息而获取脑波的情况下,在学习、办公工作等信息处理工作中,脑波从安静时起变化,所以通过捕捉这样的脑波的变化,能够判定人的工作状态。另外,在作为生物体信息而获取呼吸的情况下,在集中时呈现呼吸成为恒定等变化,所以通过捕捉这样的呼吸的变化,能够判定人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其它生物体信息、例如心跳节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特征、视点距离、瞳孔直径、眨眼次数等的情况下也相同。即,在人处于工作状态时和不处于工作状态时,在这些生物体信息中能够看到变化,所以通过捕捉这样的生物体信息的变化,能够判定人的工作状态。这样,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以及工作状态判定部184构成检测人的工作状态的工作状态检测单元。
此外,工作状态检测单元不限于具备以上说明的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的单元。除此之外,例如,工作状态判定部184也可以根据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位置是否为预先设定的特定范围内,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在该情况下,具体而言,例如,作为所述特定范围而预先设定具有工作用的书桌等的场所。然后,在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位置为该特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工作状态判定部184判定为该人处于工作中。
另外,除此之外,例如,工作状态判定部184也可以根据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姿势来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在该情况下,具体而言,例如,如果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于书房等,则在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姿势为就坐姿势的情况下,工作状态判定部184判定为该人处于工作中。另外,例如,如果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于厨房等,则在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姿势为站立姿势的情况下,工作状态判定部184判定为该人处于工作中。
另外,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使使用者能够直接将当事人的工作状态输入到遥控器。在该情况下,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将工作的开始和结束输入到遥控器。然后,工作状态判定部184在工作开始被输入到遥控器之后至被输入工作结束为止的期间,判定为该使用者处于工作中。
送风控制部185为根据人体检测部183的检测结果以及工作状态判定部184的判定结果来控制所述送风构造的控制单元。特别是,送风控制部185控制所述送风构造,在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朝向该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图6的箭头A)。另外,同时,朝向该人的下部以第2风速送风(图6的箭头B)。第2风速为与第1风速不同的风速。
如前所述,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所述送风构造能够分别调整从吹出口112的左侧吹出的空气的上下的送风方向和从吹出口112的右侧吹出的空气的上下的送风方向。因而,能够从吹出口112的左右的一侧朝向人的上部送风,从另一侧朝向该人的下部送风。
另外,此时,使风向板的缩小角度在吹出口112的右侧与左侧不同,从而能够使朝向人的上部的风的速度与朝向人的下部的风的速度不同。吹出口112的左侧的风向板的缩小角度是指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和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所成的角度。吹出口112的右侧的风向板的缩小角度是指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和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所成的角度。
即,所述送风构造具备包括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和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的第1风向板的组、和包括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和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的第2风向板的组。而且,能够另外说成是送风控制部185在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使第1风向板的组以及第2风向板的组中的一方的组成为第1上下朝向,使另一方的组成为与第1上下朝向不同的第2上下朝向,并且使第1风向板的组所成的角度成为第1角度,使第2风向板的组所成的角度成为与第1角度不同的第2角度。
具体而言,例如,使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以及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成为上朝向,且使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和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所成的角度成为如左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1与左里侧上下风向板141的间隔随着从送风风扇122侧到吹出口112侧而逐渐扩展那样的角度。而且,同时,使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以及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成为下朝向,且使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和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所成的角度成为如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与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的间隔随着从送风风扇122侧到吹出口112侧逐渐缩窄那样的角度。
这样,能够从吹出口112的左侧朝向人的上部送风,从吹出口112的右侧朝向人的下部送风。而且,此时,来自吹出口112的左侧的风的速度比来自吹出口112的右侧的风的速度相对慢。反之,利用右跟前侧上下风向板132和右里侧上下风向板142使来自吹出口112的右侧的风缩细,所以比来自吹出口112的左侧的风相对快。
也就是说,如图6的箭头A所示,将扩散到宽范围的相对慢的风送到人的上部。而且,如图6的箭头B所示,将缩细的相对快的风送到人的下部。在扩散到宽范围的相对慢的风中,从吸入口111吹出的风易于与周围的空气混合,易于在到达人之前接近周围的空气的温度。相对于此,在缩细的相对快的风中,从吸入口111吹出的风不易与周围的空气混合,易于在保持从吸入口111吹出的时间点的温度的状态下到达人。
因此,在所述送风构造在前述状态下例如进行了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朝向人的上部送风的风与周围的空气混合而在温度下降的状态到达该人的头部附近,朝向人的下部送风的风在保持温暖的状态下达到该人的脚部附近。因而,能够形成下方的温度相对高而上方的温度相对低的温度分布,形成所谓的头冷脚热的状态。
此外,以上的说明是一个例子,将吹出口112的左右的哪一侧的风送风到人的上部侧或者下部侧、以及缩窄左右的哪一个缩小角度根据热交换器121的配置等框体110的内部风路的结构、室内的人的位置等适当地设定即可。另外,使缩小角度不同的组不限于以上说明的上下风向板的组,也可以设为左右风向板的组。即,也可以将左右风向板150分成吹出口112的右侧的组和左侧的组,使得能够利用这些左右的组来分别调整缩小角度。
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送风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当使用者操作输入显示部190而开始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空调运转时,工作状态判定部184根据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的人的生物体信息,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然后,在该人开始工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
在步骤S1中,首先,利用人体传感器170得到温度检测对象范围的温度分布数据。然后,控制装置180根据由人体传感器170获取到的温度分布数据,检测室内、人的全身温度、人的部位温度以及人附近的温度中的一个以上的温度。在检测人的全身温度、人的部位温度以及人附近的温度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情况下,人的位置等利用基于人体检测部183的检测结果。在步骤S1之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2。
在步骤S2中,控制装置180根据在步骤S1中检测到的温度,决定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该决定参照检测温度与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的对应关系来进行。检测温度与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的对应关系例如预先存储于控制装置180。
图8示出检测温度与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首先,说明检测到的室温为15℃、检测到的人的全身温度为3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室内温度低到15℃,所以被判定为冬季,运转模式被决定为制热。一般而言,已知全身温度33~34℃为冷热感中性。因此,在35℃的全身温度下,推测为人在体感上感到热。已知冬季的中性温度为22~23℃。人的冷热感为冷时的工作效率比为热时高。因而,设定温度被决定为比冬季的中性温度低的19℃。
接下来,说明检测到的室温为15℃、检测到的人的全身温度为32℃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与先前的例子相同地,室内温度低到15℃,所以被判定为冬季,运转模式被决定为制热。另一方面,32℃的全身温度比冷热感成为中性的温度低。因此,推测为人在体感上感到冷。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将朝向人的上部的风的设定温度决定为23℃,将朝向人的下部的风的设定温度决定为26℃。通过设为这样的温度设定,能够一边维持温热舒适性,一边形成头冷脚热的温度分布,支援人的工作效率提高。
接着,说明检测到的室温为30℃、检测到的人的全身温度为3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室内温度高到30℃,所以被判定为夏季,运转模式被决定为制冷。另外,在35℃的全身温度下,推测为人在体感上感到热。使人的冷热感变冷的情况下的工作效率高,所以设定温度被决定为25℃。
最后,说明检测到的室温为30℃,检测到的人的全身温度为32℃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室内温度也高到30℃,所以被判定为夏季,运转模式被决定为制冷。另一方面,32℃的全身温度比冷热感成为中性的温度低。因此,推测为人在体感上感到冷。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将朝向人的上部的风的设定温度决定为25℃,将朝向人的下部的风的设定温度决定为稍高的28℃。通过设为这样的温度设定,能够一边维持温热舒适性,一边形成头冷脚热的温度分布,支援人的工作效率提高。
再次参照图7的流程图,继续进行说明。根据如以上例示出的对应关系,控制装置180根据检测温度来决定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然后,控制装置180开始所决定的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下的空调运转。在空调运转中,送风控制部185控制所述送风构造。特别是,在决定为如形成头冷脚热的温度分布那样的设定温度的情况下,如前所述,送风控制部185朝向工作中的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同时,朝向该人的下部以与第1风速不同的第2风速送风。在步骤S2之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3。
在步骤S3中,工作状态判定部184判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是否下降。在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下降的状况下,例如在该工作者的姿势中出现变化。具体而言,例如,在由于瞌睡而身体以一定规律摇晃、手不活动等情况下,一般认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下降。另外,在由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工作者的脑波的情况下,如果在脑波中检测到睡眠波,则一般认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下降。进而,在由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检测到瞳孔直径、眨眼数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这些生物体信息来探测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
在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2。然后,为了支援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而重新决定更适当的运转模式、设定温度、风向、风速等,送风控制部185依照变更后的运转模式来控制所述送风构造。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中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未下降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4。
在步骤S4中,控制装置180根据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的生物体信息等来判定工作者的冷热舒适性、气流舒适性等。在此使用的生物体信息具体而言例如是指脑波、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等。
在工作者的冷热舒适性、气流舒适性等一种以上的舒适性比预先设定的基准不舒适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2。然后,为了提高舒适性而重新决定更适当的运转模式、设定温度、风向、风速等,送风控制部185依照变更后的运转模式来控制所述送风构造。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中工作者的舒适性不比基准不舒适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5。
在步骤S5中,工作状态判定部184根据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的工作者的生物体信息,判定该工作者的工作状态。然后,工作状态判定部184确认该工作者是否结束工作。在工作者未结束工作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3。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中探测到工作者结束了工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6。在步骤S6中,控制装置180结束由空气调节装置100进行的空调运转。
此外,在步骤S2中,使用者也可以操作输入显示部190来设置所期望的温度等。另外,也可以在控制装置180中存储每个个人的设定内容,使得能够调出该设定内容。进而,也可以使得能够根据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的生物体信息来确定个人,自动地调出每个个人的设定内容来使用。另外,还考虑学习适于每个个人的设定内容,根据学习的内容更新存储的设定内容。
对于根据生物体信息确定个人,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用根据基于人体传感器170的热图像或者摄像机等的图像而判定出的身高、体格等。另外,还考虑使用根据人体传感器170的检测结果而求出的全身温度、部位温度的特征、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获取到的脑波、呼吸、心跳节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视点距离、瞳孔直径、眨眼次数的各特征。
此外,空气调节装置100可以在对调节空气进行送风的动作之前检测室内以及室外的一方或者两方的温度。此时,也可以不仅检测温度,还检测湿度。为了在检测温度等时以比对调节空气进行送风的动作少的风量将空气取入到温度传感器等,使送风风扇122动作。
而且,优选如参照图7的流程图而说明的控制处理例那样,在对调节空气进行送风的动作之前判定运转模式。在空调运转的开始后,如从制冷运转变更为制热运转或者相反地从制热运转变更为制冷运转那样有意地变更为其它运转模式的可能性低。另一方面,温度以及湿度的设置值取决于使用者的冷热感觉,所以在空调运转的开始后,也最好每次都由使用者判断而变更。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人处于工作中的情况下朝向该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并朝向该人的下部以与第1风速不同的第2风速送风,从而能够以简洁的结构高效地形成人的上部与下部具有温度差的温度分布,能够一边维持人的温热舒适性以及气流舒适性,一边支援人的工作效率提高。
另外,特别是在家庭内有仅凭人的红外线辐射量无法判断的工作。具体而言,例如,关于朝向书桌学习、靠在椅子上看书等工作,活动量不大幅变化,所以人的红外线辐射量不发生变化。作为工作状态检测单元,设置作为获取人的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信息获取单元的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和根据生物体信息获取单元获取到的生物体信息来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的工作状态判定部184,从而关于这样的不伴随人体的红外线辐射量的变化的轻型工作也能够检测。因而,针对不伴随人体的红外线辐射量的变化的轻型工作也能够支援工作效率提高。
另外,通过由人体传感器170或者生物体信息传感器200收集生物体信息,例如还能够根据人体表面的辐射量,判定手脚的冷感和怕热、怕冷等个人体质。而且,通过与判定出的个人体质相匹配地形成头冷脚热、头热脚冷等温度分布,能够实现适合个人体质的温热舒适性的实现和工作效率提高支援。
进而,为了支援工作效率的提高,作为人的冷热感,冷的一方比热的一方有利,但例如在为夏季的情况下,冷却室内整体,从而空调装置的消耗能量增大。因而,还具有如下效果:通过形成人的上部与下部具有温度差的温度分布,从而例如无需冷却室内整体,能够使人的冷热感转变到冷的一方,降低能耗量。
此外,以上,将家庭用的室内空调器举为例子,说明了从1台空气调节装置的吸入口分别分开送风到人的上部和下部的结构例。相对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使用多台空气调节装置对人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以不同的风速送风。该图所示的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封装体空调器的结构例。在该例中,在1个室内设置有多个空气调节装置100。
而且,当检测到人的工作开始时,如图9的箭头A所示,从1台空气调节装置100朝向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同时,如图9的箭头B所示,从与朝向人的上部送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不同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即不同的吹出口朝向人的下部以第2风速送风。第2风速与第1风速不同。在此,第2风速比第1风速快。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在将扩散到宽范围的相对慢的风送到人的上部的同时,将缩细的相对快的风送到人的下部。
在如图6等所示的1台空气调节装置中,需要由多个风向板进行的分开送风控制,相对于此,通过使用多个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以更简洁的结构朝向人的上部以及下部送出不同的速度的风,形成头冷脚热的温度分布。另外,例如即使是如办公室那样有多个人的环境,也能够针对多个人分别在上部和下部使风速不同,能够针对每个人形成头冷脚热的温度分布。此外,关于从多个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多个吹出口中的哪个空气调节装置100、哪个吹出口送风到人的上部侧或者下部侧,只要根据室内的人的位置等适当地设定即可。
在此,作为对使用者的空调舒适性造成影响的因素,还有干燥感。因而,也可以协作地控制进行加湿的加湿装置或者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和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从而能够支援工作效率的提高。例如,通过进行加湿,能够抑制喉咙、眼等的干燥感,期待集中力的提高。在使用了加热器式等的伴随发热的加湿方式的加湿装置的情况下,特别具有如下效果:一边抑制在冬季室内温度变得过高,一边使使用者的上半身冷热感转变到热的一方。另一方面,在使用了汽化式的加湿装置的情况下,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利用汽化热来对使用者提供冷感,所以不论季节如何,都对使用者提供冷感而抑制犯困。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备能够生成调节空气并进行送风的送风构造的空气调节装置。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家庭用的室内空调器、工业用的整体式空调器以及住宅空调器、浴室干燥机、汽车用空调器等。
Claims (6)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
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与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
送风构造,设置于所述框体,生成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的气流,并且能够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
人检测单元,检测预先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人;
工作状态检测单元,检测人的工作状态;
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人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工作状态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送风构造;以及
全身温度检测单元,检测人的全身温度,
所述送风构造具有第1风向板的组以及第2风向板的组,
在人处于工作中且人的全身温度比冷热感中性温度低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风向板的组成为第1上下朝向,且使所述第1风向板的组所成的缩小角度成为所述第1风向板的组的间隔随着向所述吹出口侧逐渐扩展的第1角度,朝向该人的上部以第1风速送风,并且使所述第2风向板的组成为与所述第1上下朝向不同的第2上下朝向,且使所述第2风向板的组所成的缩小角度成为所述第2风向板的组的间隔随着向所述吹出口侧逐渐缩窄的第2角度,朝向该人的下部以比所述第1风速快的第2风速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工作状态检测单元具备:
生物体信息获取单元,获取人的生物体信息;以及
工作状态判定部,根据所述生物体信息获取单元获取到的生物体信息来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工作状态检测单元具备工作状态判定部,该工作状态判定部根据所述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位置是否处于预先设定的特定范围内,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工作状态检测单元具备工作状态判定部,该工作状态判定部根据所述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人的姿势,判定该人的工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人的所述上部为包括该人的脸的上半身。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人的所述下部为包括该人的脚的下半身。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76943.8A CN117109079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76943.8A CN117109079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1780083756.9A CN110291332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PCT/JP2017/006613 WO2018154660A1 (ja)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気調和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3756.9A Division CN110291332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09079A true CN117109079A (zh) | 2023-11-24 |
Family
ID=6325355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76943.8A Pending CN117109079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2311074984.3A Pending CN117109078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1780083756.9A Pending CN110291332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74984.3A Pending CN117109078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1780083756.9A Pending CN110291332A (zh) | 2017-02-22 | 2017-02-22 | 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587945B1 (zh) |
JP (1) | JP6729784B2 (zh) |
CN (3) | CN117109079A (zh) |
WO (1) | WO20181546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78602B2 (ja) * | 2018-09-27 | 2022-1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方法 |
JP7176354B2 (ja) * | 2018-10-30 | 2022-11-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清掃システム |
CN112955665A (zh) * | 2018-11-02 | 2021-06-1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环境控制系统及环境控制方法 |
US20210396419A1 (en) * | 2018-11-02 | 2021-12-2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thod |
JP7439426B2 (ja) * | 2019-09-20 | 2024-02-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
CN115280355A (zh) * | 2020-03-18 | 2022-11-0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舒适性解析装置以及环境控制用指令装置 |
WO2022004565A1 (ja) * | 2020-06-30 | 2022-01-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目覚まし装置 |
CN112773132A (zh) * | 2021-01-08 | 2021-05-1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基于智能椅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智能椅 |
WO2024184970A1 (ja) * | 2023-03-03 | 2024-09-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70600B2 (ja) * | 1991-04-19 | 1998-07-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
JPH0532119A (ja) * | 1991-07-29 | 1993-02-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JP2957378B2 (ja) * | 1993-05-18 | 1999-10-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487809B2 (ja) * | 2005-01-12 | 2010-06-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5313031B2 (ja) * | 2009-04-27 | 2013-10-09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とその人体検知装置 |
JP5009962B2 (ja) * | 2009-09-18 | 2012-08-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環境計測装置、設備制御システム、環境計測方法、及び環境計測プログラム |
JP2011226727A (ja) * | 2010-04-22 | 2011-11-10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5473826B2 (ja) * | 2010-08-10 | 2014-04-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12211722A (ja) * | 2011-03-31 | 2012-11-01 | Hitachi Ltd | 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 |
JP2014031895A (ja) | 2012-08-01 | 2014-02-20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5819271B2 (ja) * | 2012-09-03 | 2015-11-18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5008813A (zh) * | 2013-03-04 | 2015-10-2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送风机以及使用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
JP6046579B2 (ja) * | 2013-09-09 | 2016-12-21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 空気調和機 |
JP2015066329A (ja) * | 2013-09-30 | 2015-04-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活動量算出装置、および、活動量算出装置を備える空調制御装置 |
MY185353A (en) * | 2014-02-17 | 2021-05-08 | Panasonic Corp | Air conditioner and thermal image sensor system |
JP6242300B2 (ja) * | 2014-06-25 | 2017-12-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6393110B2 (ja) * | 2014-08-21 | 2018-09-19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16217583A (ja) * | 2015-05-18 | 2016-12-22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調制御装置 |
CN104930641A (zh) * | 2015-05-18 | 2015-09-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控制器以及空调系统 |
-
2017
- 2017-02-22 CN CN202311076943.8A patent/CN117109079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2-22 CN CN202311074984.3A patent/CN117109078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2-22 CN CN201780083756.9A patent/CN110291332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2-22 JP JP2019500914A patent/JP67297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2-22 EP EP17897952.2A patent/EP3587945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2-22 WO PCT/JP2017/006613 patent/WO2018154660A1/ja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87945A4 (en) | 2020-03-04 |
EP3587945B1 (en) | 2021-03-24 |
JPWO2018154660A1 (ja) | 2019-06-27 |
CN117109078A (zh) | 2023-11-24 |
WO2018154660A1 (ja) | 2018-08-30 |
JP6729784B2 (ja) | 2020-07-22 |
EP3587945A1 (en) | 2020-01-01 |
CN110291332A (zh) | 2019-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109079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9564023B (zh) | 空调装置 | |
JP201203717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539622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1716676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8700312B (zh) | 室内空调系统 | |
JP656312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6117088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及び気流制御方法 | |
JP3680223B2 (ja) | 1空気調和機 | |
JP6090542B1 (ja) | 空調送風制御装置 | |
JP2021188854A (ja) | 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 |
CN109790993B (zh) | 空调装置 | |
JP7268407B2 (ja) | 送風システム | |
JP2022059635A (ja) | 空調室内機 | |
JP2021139511A (ja) | 環境調節装置の制御装置 | |
JP2021096050A (ja) | 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 |
JP4001008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個室ユニット | |
JP2017032201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20190390A (ja) | 空調装置 | |
JP7463787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661079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4123454A (ja)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 |
JP2690140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24098883A (ja)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