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410B - 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410B
CN104685410B CN201380050886.4A CN201380050886A CN104685410B CN 104685410 B CN104685410 B CN 104685410B CN 201380050886 A CN201380050886 A CN 201380050886A CN 104685410 B CN104685410 B CN 1046854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framework
backlight
fram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08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410A (zh
Inventor
西直人
中村真
中村真一
野口好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85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4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5Assembling pro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8Segmented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矩形的框体(44),框体(44)的截面形状呈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等构成构件,并利用框体来保持这些构成构件(例如,专利文献1、2)。由框体保持的构成构件进一步收容在由前壳体、后壳体等壳体构件构成的壳体中。
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这些构成构件由可分割的框体来保持。为了确保强度,分割后的框体构件由连结构件所连结(例如专利文献3)。
构成构件利用例如由楔形榫头(dovetail form)及燕尾槽(dovetail groove)构成的卡合结构固定于壳体(参照专利文献3),或利用螺钉、销等固定构件固定于壳体(参照专利文献4、5)。
与显示画面的大小相比室内占有面积较小的薄型显示装置能有效利用有限的室内空间,因此正广泛地普及。显示装置包括矩形的显示面板和覆盖该显示面板周围的框体。
近年来,提出了利用连结多根杆体而构成的框体的显示装置(例如专利文献6)。与利用一体成型来制造矩形框的框体相比,连结杆体而制成的框体易于根据各种画面尺寸进行变更,此外,还能削减模具费用。
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连结截面呈U字形的杆体而形成的矩形框体。截面呈U字形的杆体能在其内侧配置显示面板和光学构件,因此考虑将其用于显示装置的框体。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利用外框架使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源单元化的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的前侧边缘及后表面分别被框状的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覆盖。
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配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后表面侧的背光源单元(例如,专利文献8)。液晶显示面板与多个柔性布线基板相连接,提供基于图像信号的电压的液晶驱动电路通过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方式安装于该柔性布线基板。此外,印刷电路基板连接至柔性布线基板。印刷电路基板通过电缆与控制基板相连接。
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源单元由外框架保持及保护。外框架具有开口的四边形边框形状,利用冲压加工等由热传导性能优异的不锈钢等金属制的板材来形成。外框架的外边缘形成有向背面侧立起的侧壁部,外框架的各边具有大致呈L字形的截面。通过冲压加工等在外框架的侧壁部形成多个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经由薄膜基材与柔性布线基板相接触。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方法,具有如下方法:将反射片、导光板、光学片及液晶显示面板层叠于主视时大致呈矩形的托盘状收容体中,并利用形成有槽的框体来分别夹持其四边。根据该方法,无需使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源单元单元化而成的外框架,能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一种具备LED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被公开(例如专利文献9)。LED背光源包括:矩形的导光板、沿着导光板的入射侧端面,配置为发光面与入射侧端面相对的多个LED光源、支承导光板和LED光源的框架。多个LED光源呈阵列状地安装于宽度与导光板厚度相同的布线板,且在该布线板的两个表面设置散热体,且该散热体与框架直接接触。框架覆盖导光板的边缘,LED光源的热量从液晶显示装置的侧面散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2421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01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0-72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3-6180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平7-1613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8-197166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特开2008-80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专利特开2009-14900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专利特开2006-2162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液晶显示装置伴随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的方法之一是削减零部件个数。然而,在维持品质的同时削减零部件个数的困难性正在增大。为了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克服该困难性。另外,连结被分割的框体构件的连结构件不利于轻量化。
在专利文献3所涉及的卡合结构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整周均需要用于设置卡合结构的空间,不利于薄型化及窄边框化。例如,利用多个螺钉所进行的固定较费时。因此,为了提高组装效率,要求削减固定构件。
在如专利文献7那样,连结截面呈U字形的杆体来制造框体的情况下,连结部分容易产生间隙,从而可能导致灰尘进入、漏光及外观品质的下降。
若是专利文献8的液晶显示装置,则能将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驱动电路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外框架并进行散热,但在去除外框架的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具有无法利用外框架进行散热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8中,还具有如下问题:需要使外框架上设置的突出部与液晶驱动电路进行位置对准并抵接,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较费时。
因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而使侧面的表面积变窄,LED光源所产生的热量难以从所述侧面充分散出。此外,若从液晶显示装置的侧面散出的散热量较大,则用户在碰触到该侧面时,会异常地感受到发热等不适感,可能会使用户误解设备发生异常。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去除连结构件,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削减固定构成构件的卡合结构及固定构件,且提高组装效率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在构成框体的框构件的连结部分产生间隙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能通过采用将导光板、光学片及液晶显示面板层叠在收容体中,并利用形成有槽的框体来夹持该收容体边缘的结构来实现薄型化,并且能有效地对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驱动电路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而无需液晶驱动电路的位置对准。
本发明的另一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能通过采用将导光板、光学片及液晶显示面板层叠在收容体中,并利用形成有槽的框体来夹持该收容体边缘的结构来实现薄型化,并且从侧面及后表面侧对侧光式的光源的热量进行散热,从而能抑制侧面部的温度上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光学片、所述背光源及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矩形的框体,该框体的截面形状呈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框构件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片比所述背光源的前表面要小,且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矩形的遮光框体,该遮光框体在所述光学片的外侧,位于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背光源的边缘部之间,对泄漏到外部的所述背光源的光进行遮光。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从后侧覆盖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后壳体,所述框体夹持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光学片、所述遮光框体、所述背光源、所述背光源收容体及所述后壳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框体,该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前侧边缘部及背光源收容体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夹持该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框体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该框体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所述框构件通过设置于彼此对接的位置的榫结构来进行接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榫结构形成在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的所述框体的后侧部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一个框构件的所述后侧部分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要接合的其他框构件相对的榫眼,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所述后侧部分的与所述一个框构件相对接的位置分别设有与所述榫眼相嵌合的榫头。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呈前表面开口的箱状,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光学片及所述背光源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内底面上,在所述框体的所述后侧部分的前表面设有突部,在与所述突部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后侧边缘部设有能供所述突部嵌合的切口,该切口与该背光源收容体的边缘大致平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呈前表面开口的箱体,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光学片及所述背光源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内地面上,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框体,该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相抵接,夹持该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框体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在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及与该内表面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中的其中一方设有突部,另一方设有能供该突部嵌合的槽部或开口。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是切口,所述槽部具有并排配置且深度不同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以及连接该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各自的底部的倾斜部,所述突部的高度为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或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分别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的底部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所述框构件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设有所述突部,在所述框体的内表面设有所述槽部,所述框体具有:在所述槽部的一端方向,切削得比该槽部更深的平坦部;以及连接该平坦部和所述槽部的底部的倾斜部,所述突部的高度为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起分别到所述槽部的底部及所述平坦部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显示视频;以及框体,该框体覆盖该显示面板的周围,所述框体由沿着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的多个框构件构成,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一个框构件包括:供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插入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面板插入槽;以及形成于该面板插入槽的端部,供其他框构件嵌合的嵌合凹部,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端部设有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的突出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尖端部分,所述嵌合凹部形成于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内表面,呈与所述尖端部分相对应的V字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尖端部分是从所述其他框构件的端部外周面突出的圆弧状且端部较尖的条形,所述嵌合凹部呈截面为V字形的槽状,且在整个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底面及两侧面延伸成U字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凹部形成于所述面板插入槽的侧面,相对的所述嵌合凹部的两侧面的相对间距离在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底面侧变短。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呈矩形,所述嵌合凹部具有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凹部及所述突出部沿着与所述其他框构件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其他框构件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内表面,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内侧,所述突出部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框构件及所述其他框构件各自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一个侧面侧设有所述嵌合凹部及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一个框构件及所述其他框构件各自的所述一个侧面相对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另一侧面侧设有对所述嵌合凹部及所述突出部的嵌合进行引导的引导凹部及引导凸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去除连结构件,而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削减对构成构件进行固定的卡合结构及固定构件,且能提高组装效率。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在一个框构件的面板插入槽形成嵌合凹部,将另一个框构件的端部的突出部嵌入到嵌合凹部,从而防止了间隙的产生,因此能防止灰尘进入及漏光,能提高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电视接收机的主视图。
图2是电视接收机的后视图。
图3是电视接收机的右视图。
图4是电视接收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背光源底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5B是安装框体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遮光支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框体安装于背光源底架等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8A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8B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8C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8D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0B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0C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2A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B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C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D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E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F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G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H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I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J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A是表示将下框固定于背光源底架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3B是表示将下框固定于背光源底架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安装框体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安装框体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18是设置于侧框的后壁内表面的凹部的立体图。
图19A是表示侧框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9B是表示侧框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9C是表示侧框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9D是表示侧框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9E是表示侧框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20是上框的局部的顶部剖视图。
图21是安装框体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22是设置于侧框的后壁内表面的T字突出部部的立体图。
图23是电视接收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简要立体图。
图25是电视接收机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26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7是将图24所示的XXVII-XXVII线作为切割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将图24所示的XXVIII-XXVIII线作为切割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9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0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31是简要表示从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背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2是简要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33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后视图。
图34是简要表示突出部及缺口的局部剖视图。
图35是简要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主视图。
图36是简要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及横框构件的连结部分的局部主视图。
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一个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一个结构例的后视图。
图39是表示电视接收机的一个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表示电视接收机的下侧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41是表示电视接收机的下侧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显示装置包含与电视接收机、电子黑板、调谐器连接使用的监视器、与计算机连接使用的监视器及数字标牌所使用的显示器。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显示装置包含平板型计算机及移动电话中所利用的显示器。下面,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或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基于与实施方式有关的附图对电视接收机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电视接收机1的主视图。图2是电视接收机1的后视图。此处,在观众正对电视接收机1显示图像的画面21的情况下,将画面21朝向观众的一侧作为前侧,其相反侧作为后侧。画面21为横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将从观众朝向画面21时的画面21的长边方向的右侧作为电视接收机1的右侧,画面21的长边方向的左侧作为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在纵向的画面21中,将画面21的短边方向上侧作为电视接收机1的上侧,将画面21的短边方向下侧作为电视接收机1的下侧。
电视接收机1包含液晶面板2、背光源底架(背光源收容体)3及框体4。液晶面板2的前侧具有画面21,在画面21中显示图像。背光源底架3是安装电视接收机1的内部构件(参照图4)的箱型台体,也兼用作覆盖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的后壳体。背光源底架3例如由铁、铝或铜构成,利用冲压加工而形成。
背光源底架3包含4根铆接轴套(caulking boss)31。铆接轴套31是在将电视接收机1设置于墙壁时使用的构件。铆接轴套31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后表面的大致中央处,通过冲压成型而成为例如压铆紧固件。连结各铆接轴套31而成的形状呈矩形。
框体4呈横向较长的矩形,覆盖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边缘部、后侧边缘部和侧部。电视接收机1的液晶面板2、背光源底架3及内部构件被框体4所夹持。在从正面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情况下,框体4也兼用作对画面21的周围进行包边的边框。框体4的原材料是例如铝、合成树脂或碳纤维强化塑料或玻璃纤维强化塑料等复合原材料。
电视接收机1包含电源基板P、接收部T、液晶驱动基板D及基板盖板5(图2)。电源基板P及接收部T配置在背光源底架3的后表面下部,被大致呈矩形的基板盖板5所覆盖。电源基板P向电视接收机1的各结构部进行供电。接收部T接收与电视广播有关的图像信号。
液晶驱动基板D例如有8个,各基板在背光源底架3的前侧下端部配置成直线状。液晶驱动基板D由框体4的下部后表面所覆盖。利用安装于柔性基板F上的布线将电源基板P及接收部T等与液晶驱动基板D相连接。
图3是电视接收机1的右视图。背光源底架3和框体4兼用作露出至外部的壳体,由此,电视接收机1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薄型化。
图4是电视接收机1的分解立体图。
图4示出了从右斜下方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构成构件的状态。
电视接收机1包括背光源底架3、反射片6、导光板7、LED基板8、光学片9、遮光支架(遮光框体)10、液晶面板2、面板盖板(覆盖框体)11、及框体4。框体4能分割成四部分并能将这四部分进行合体,在安装于电视接收机1之前的阶段中,分为由上框41、下框44、及两个侧框42、43构成的四个构件。
图5A是背光源底架3的局部立体图。图5A示出了从前侧左斜下方观察背光源底架3的右上角部分的状态。背光源底架3是前表面开口的长方体状的箱体或托盘,包含底板32及侧板33。侧板33通过在底板32的各4条边处例如利用冲压成型使其向前侧弯折而形成。
图5B是安装框体4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立体图。图5B示出了从后侧左斜上方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左上角部分的状态。背光源底架3包含突出部35。突出部35是利用冲压成型成为例如压铆销的圆柱状突起。图5B中,在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的左上角部设有两个突出部35。在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的右上角部设有另外的两个突出部35。此外,在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的左侧边下部及右侧边下部分别设有一个突出部35。即,在底板32的后表面边缘部的共6处各设有一个突出部35。
LED基板8是细长矩形的板状构件,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LED基板8配置在背光源底架3下部的侧板33内表面和导光板7的下部侧面之间(参照图8B)。如图4所示,LED基板8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基板构成,分别与导光板7的下部侧面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相对配置。
反射片6、导光板7及LED基板8是构成电视接收机1的背光源的构件。在与导光板7的下部侧面相对一侧的LED基板8上安装有多个LED8a(参照图8B)。LED8a沿与LED基板8的长边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以大致等间隔排列。
反射片6呈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相对应的大致矩形。反射片6例如由具有高反射率的合成树脂构成。为了有效利用从导光板7向后侧射出的光,反射片6将该光向前侧反射。
导光板7是具有矩形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平板,例如由丙烯酸构成。导光板7的大小与光学片9及液晶面板2的大小大致相同。导光板7使来自与自身的下部侧面相对配置的LED8a的入射光在内部进行扩散,且使扩散后的光从前表面向光学片9及液晶面板2射出。
光学片9为大致矩形的片材。光学片9的大小与导光板7的前表面的大小大致相同,更准确而言,比导光板7的前表面稍小。光学片9例如包含一片反射偏振片、一片扩散片及两片棱镜片。反射偏振片具有例如由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对指向性有所提高的光分离成p波及s波,并且仅使p波透过,而选择性地反射掉s波。扩散片对光进行扩散。棱镜片具有相邻配置的多个透镜,对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为了获得优异的显示性能,光学片9可以包含扩大了视角范围的视野角扩大片。
图6是遮光支架10的局部立体图。图6示出了从前侧左斜上方观察遮光支架10的左下角部分的状态。如图4所示,遮光支架10由直线状的上框101、两个侧框102、103及下框104构成,在组装电视接收机1的情况下,合体为矩形框。图6中,局部示出了从前侧观察到的左侧的侧框102和下框104合体后的状态。
遮光支架10是防止从导光板7射出的光泄漏到电视接收机1的外部的矩形框。遮光支架10的原材料例如是合成树脂。遮光支架10包含前壁105及侧壁106。前壁105是覆盖导光板7的前侧边缘部的平板状构件。前壁105的厚度与光学片9的厚度大致相同。侧壁106是与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相抵接的平板状构件,从前壁105的外边缘向后侧弯曲或弯折。遮光支架1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形。
另外,图6中,在遮光支架10的下框104的前壁105所看到的缺口107是为了供将液晶驱动基板D和液晶面板2相连接的柔性基板(未图示)插通而设置的。图6中,在遮光支架10的侧框102的下部所看到的突起108是与例如图5A所示的背光源底架3的角部附近所看到的开口34相嵌合的部分。通过将突起108与开口34相嵌合,从而遮光支架10与背光源底架3相卡合。分别在遮光支架10及背光源底架3的左右两侧部的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各设置一个遮光支架10的突起108及背光源底架3的开口34。
面板盖板11是覆盖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框体(图4)。面板盖板11的原材料例如是合成树脂。在将框体4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分割后的直线状的框体4如后述那样向液晶面板2的周向滑动、移动,使得框体4将背光源底架3、反射片6、导光板7、光学片9及液晶面板2夹持。在上述情况下,面板盖板11具有保护液晶面板2的功能,使得不会因框体4的滑动移动而使液晶面板2产生伤痕。
框体4包含上框41、两个侧框42、43及下框44(图4)。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分别是例如通过挤出而成型的大致呈细长形的直线状的框构件。上框41是构成框体4的上部的框构件。侧框42、43是构成框体4的侧部的框构件。下框44是构成框体4的下部的框构件。在组装电视接收机1时,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如后所述那样作为对电视接收机1进行包边的框进行合体。框体4的截面形状是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图5B)。
接着,对电视接收机1的组装方法,进行简单说明。为了组装电视接收机1,在背光源底架3的内底面上从后侧向前侧依次层叠反射片6、导光板7、光学片9、遮光支架10、液晶面板2及面板盖板11。然后,利用上框41、两个侧框42、43及下框44夹住层叠有反射片6等的背光源底架3~面板盖板11。
图7是表示将框体4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方法的说明图。图7从后侧示出了将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状态。图7中,省略了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后表面的铆接轴套31等。图7中的箭头表示将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分别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时的移动方向。其中,添加于螺钉N的箭头表示螺钉N的插入方向。
上框41及两个侧框42、43设有分别与背光源底架3的突出部35相嵌合的槽部415、425、435。在利用上框及两个侧框42、43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时,通过将突出部35与槽部415、425、435相嵌合,从而将上框及两个侧框42、43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然后,在突出部35嵌入槽部415、425、435的状态下,上框41及两个侧框42、43向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滑动移动。由此,使上框41及两个侧框42、43合体。
利用下框44来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由此,框体4成为合体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电视接收机1的构成构件处于临时固定的状态。最后,利用从下框44的下方插入的例如四根螺钉N的紧固,来正式固定电视接收机1的构成构件。
图8A、图8B、图8C及图8D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剖视图。图8A是电视接收机1上部的侧面剖视图。图8B是电视接收机1下部的侧面剖视图。图8A及图8B中,左方与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相对应,右方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相对应。图8C是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8D是电视接收机1的右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8C及图8D中,下方与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相对应,上方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相对应。
遮光支架10的下框104的侧壁106与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外表面相抵接(图8B)。遮光支架10的上框101及两个侧框102、103的侧壁106与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内表面相抵接(图8A、图8C、图8D)。遮光支架10的截面中,大致呈L字形的角部位于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前侧前端附近。
如上所述,遮光支架10的前壁105的厚度与光学片9的厚度大致相同。光学片9的大小稍小于导光板7的前表面的大小。未被导光板7覆盖的光学片9的前表面边缘部被遮光支架10的前壁105所覆盖。
遮光支架10除了遮挡来自导光板1的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在组装电视接收机1并固定各构件的情况下,其前壁105将导光板7从前侧按压向后侧的功能。此外,遮光支架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对导光板7及光学片9进行定位的功能、和保持在已定位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功能。
图9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9是对于分解后的背光源底架3、导光板7及遮光支架10、放大右下角部分之后的分解立体图,示出了从前侧右斜下方观察背光源底架3、导光板7、及遮光支架10的状态。
导光板7包含突出部71。突出部71是从图9中的导光板7的右侧面下部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大致呈矩形。在为组装电视接收机1而层叠导光板7和光学片9的情况下,在与导光板7的突出部71重叠的光学片9的位置处也设置突出部(未图示)。导光板7的突出部71及光学片9的突出部的大小及形状均大致相同。图9中绘制了一个突出部71。然而,在导光板7的左侧面下部也设有突出部71。同样,在光学片9的左端下部也设有光学片9的突出部。
遮光支架10包含卡入缺口部109。卡入缺口部109与缺口107分开地设置于遮光支架10的侧框下部。在为组装电视接收机1而层叠导光板7、光学片9及遮光支架10的情况下,卡入缺口部109构成为卡入导光板7的突出部71及光学片9的突出部。由此,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在上下方向上对导光板7及光学片9进行定位。图9绘制了一个卡入缺口部109。但卡入缺口部109也设置于遮光支架10的右侧的侧框下部。
在将光学片9重叠到导光板7上之后、安装遮光支架10的情况下,导光板7及光学片9会在上下方向上偏离正确的位置。将遮光支架10的突起108嵌入背光源底架3的开口34,从而将遮光支架10卡合于背光源底架3。在上述情况下,利用所安装的遮光支架10在上下方向上按压导光板7和光学片9,并使导光板7和光学片9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使得导光板7的突出部71及光学片9的突出部卡入到卡入缺口部109。
上述中,在将导光板7和光学片9组装到电视接收机1后,安装遮光支架10。但也可以在将遮光支架10安装到背光源底架3和导光板7的边缘部之后,将光学片9放置到导光板7的前表面上。在上述情况下,光学片9以收纳于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的方式放置于导光板7上。然后,以光学片9的突出部卡入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的方式将光学片9放置于导光板7上。
卡入缺口部109的横向的边与如下的面相卡合,所述面大致平行于所卡入的导光板7的突出部71及光学片9的突出部的横向。由此,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将导光板7及光学片9保持在已定位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导光板7的下方配置有安装有LED8a的LED基板8,该LED8a将光射入导光板7的下部侧面。LED8a和导光板7之间的距离是对射入导光板7的光的均匀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在预先决定的长度。对于这一点,由于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将导光板7保持在已定位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有利于照射到导光板7的入射光的均匀性。
此外,遮光支架10具有在组装电视接收机1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对液晶面板2进行定位的功能。在将液晶面板2配置于遮光支架10的前壁105的前侧时,对液晶面板2进行定位。覆盖导光板7的前表面边缘部的遮光支架10的前壁105具有从外侧朝向内侧并向后侧凹陷的阶梯部,该阶梯部的角部呈从前侧朝向后侧的倾斜面110(图6、图8A、图8B、图8C、图8D)。以该遮光支架10的倾斜面110与液晶面板2的周端部相抵接,并封闭遮光支架10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液晶面板2。在上述情况下,遮光支架10的倾斜面110起到对液晶面板2进行位置引导的功能。
在将液晶面板2配置于固定位置的情况下,液晶面板2的下端与遮光支架10的下框104的前壁105的阶梯部稍稍分隔。因此,液晶面板2的下端与遮光支架10的下框104的前壁105的阶梯部之间产生细长的槽部。在将液晶面板2配置于固定位置的情况下,液晶面板2的侧端与遮光支架10的侧框的前壁105的阶梯部稍稍分隔。因此,液晶面板2的侧端与遮光支架10的侧框102、103的前壁105的阶梯部之间产生细长的槽部。
在框体4和液晶面板2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可能会从电视接收机1内部漏出光及因液晶面板2的晃动而导致液晶面板2破损。因此,面板盖板11也具有对从导光板7向前侧射出的光进行遮挡的遮光构件、和对液晶面板2进行保护的间隔件的功能。另外,也可以没有面板盖板11。在上述情况下,在框体4的内表面设置保护液晶面板2的缓冲构件即可。
如上所述,面板盖板11具有对从导光板7向前侧射出的光进行遮挡的功能。因此,即使在遮光支架10无法完全遮挡来自导光板7的光的情况下,面板盖板11也起到了对遮光支架10的遮光效果进行补充的效果。
面板盖板11的下部的截面形状为T字形(图8B)。面板盖板11下部的前侧形成与T字的横线相对应的大致平坦部。面板盖板11下部的后表面设有肋条111,该肋条111能松配合于形成在液晶面板2的下端和遮光支架10的阶梯部之间的槽部中。肋条111与T字的纵线相对应。在为组装电视接收机1而安装面板盖板11下部的情况下,将面板盖板11下部的肋条111松配合于液晶面板2的下端和遮光支架10的下框104的阶梯部之间的槽部中。肋条111进入液晶面板2的周端和遮光支架10的阶梯部之间的槽部,槽部的空间有所减少。变得更窄的槽部的空间部分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对液晶面板2进行定位的余量,在该狭窄的余量范围内,对液晶面板2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面板盖板11具有对液晶面板2在上下方向的定位进行辅助的功能。
面板盖板11的侧部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图8C、图8D)。面板盖板11侧部的前侧形成与L字的横线相对应的大致平坦部。面板盖板11侧部的后表面设有肋条112,该肋条112能松配合于形成在液晶面板2的侧端和遮光支架10的阶梯部之间的槽部中。肋条112与L字的纵线相对应。在为组装电视接收机1而安装面板盖板11侧部的情况下,将面板盖板11侧部的肋条112松配合于液晶面板2的侧端和遮光支架10的侧框102、103的阶梯部之间的槽部中。肋条112进入液晶面板2的侧端和遮光支架10的阶梯部之间的槽部,槽部的空间有所减少。变得更窄的槽部的空间部分成为在侧向上对液晶面板2进行定位的余量,在该狭窄的余量范围内,对液晶面板2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面板盖板11具有对液晶面板2在侧向的定位进行辅助的功能。
构成框体4的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分别具有位于前侧的前壁411、421、431、441和位于后侧的后壁412、422、432、442(图8A、图8B、图8C、图8D)。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具有构成前壁411等和后壁412等之间的侧壁413、423、433、443(图8A、图8B、图8C、图8D)。
框体4与面板盖板11的前表面及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边缘部相抵接,通过按压各个前侧及后侧,来夹持所层叠的面板盖板11、液晶面板2、遮光支架10、光学片9、导光板7、反射片6及背光源底架3(图8A、图8B、图8C、图8D)。
上框41、侧框42、43的侧壁413、423、433的宽度大致相同。各侧壁413、423、433的宽度比前壁411等和后壁412等之间所夹持的面板盖板11、液晶面板2、遮光支架10、光学片9、导光板7、反射片6及背光源底架3的总厚度稍窄。因此,框体4在夹持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具有如下功能:利用其反弹力,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背光源底架3等。
下框44的侧框443的宽度比上框41、侧框42、43的侧壁413、423、433的宽度要宽。由于在下框44和背光源底架3之间设有配置液晶驱动基板D的空间,因此将下框44的侧框443的宽度设定为比上框41、侧框42、43的侧壁413、423、433的宽度要宽。
上框41的前壁411及后壁412的宽度大致相同(图8A)。然而,侧框42、43各自的前壁421、431的宽度比后壁422、432的宽度要宽(图8C、图8D)。另一方面,下框44的后壁422的宽度比前壁441的宽度要宽(图8B)。下框44的截面形状为J字形。尤其,下框44的后壁442的宽度比其他后壁412、422、432的宽度要宽得多(参照图2)。为了覆盖配置于背光源底架3下部的后侧的液晶驱动基板D,将后壁442的宽度设定得较宽。即,下框44的后壁442具有覆盖配置于后侧的液晶驱动基板D的后壳体的功能。
上框41及侧框42、43包含限制肋条414、424、434。限制肋条414、424、434是从前壁411、421、431的后表面向后侧突出,并沿上框41及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突出部。在将框体4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限制肋条414、424、434配置在其内侧面与面板盖板11的外侧面隔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处(图8A、图8C、图8D)。由此,限制肋条414、424、434对盖板面板11向限制肋条414、424、434的外侧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
在将框体4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限制肋条414、424、434配置在其后侧前端面与遮光支架10的前侧前端面隔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处(图8A、图8C、图8D)。由此,限制肋条414、424、434对遮光支架10向限制肋条414、424、434的前侧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
上框41及侧框42、43包含槽部415、425、435(图8A、图8C、图8D)。槽部415、425、435通过在各个后壁412、422、432的前表面,沿着上框41及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在后壁412、422、43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进行切削而成。在各个上框41及侧框42、43的两端部各切削得到一个槽部415、425、435,合计6个。
框体4通过将自身所设置的凹部与背光源底架3所设置的凸部相嵌合而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突出部35对应于该凸部,槽部415、425、435对应于该凹部。槽部415、425、435的宽度比突出部35的直径稍小。因此,在利用上框41和侧框42、43夹持层叠后的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突出部35嵌入槽部415、425、435,上框41和侧框42、43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并且,在保持上框41和侧框42、43嵌入槽部415、425、435的状态的同时,使上框41和侧框42、43向槽部415的长边方向滑动,并滑动移动到安装上框41和侧框42、43的固定位置(图7)。决定槽部415、425、435的长度,使得在上框41和侧框42、43滑动移动到用于组装电视接收机1的固定位置的情况下,上框41和侧框42、43无法再进行滑动移动。
图10A、图10B及图10C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剖视图。图10A是电视接收机1上部的侧面剖视图。图10A中,左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右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10B是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10C是电视接收机1的右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10B和图10C中,下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上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10A、图10B及图10C是将通过滑动移动而移动到固定位置的上框41、侧框42、43的突出部25进行切割而得到的剖视图。另一方面,图8A、图8C及图8D是对通过滑动移动使突出部35通过后的槽部415、425、435进行切割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电视接收机1下部的侧面剖视图。图11中,左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右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在下框44的侧壁443中设有螺钉插入孔4431。螺钉插入孔4431例如在侧壁443的两端部各设有一个,另外,在大致中央处设有两个,共设有四个。此外,在遮光支架10的侧壁106和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与螺钉插入孔4431重叠的位置分别设有插入孔1061、331(参照图9)。并且,在LED基板8的与螺钉插入孔4431、1021、331重叠的位置设有螺钉孔81。从下侧将螺钉N插入螺钉插入孔4431、1021、331,将所插入的螺钉N与螺钉孔81相螺合。由此,临时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框体4被正式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等。
上框41包含榫眼(mortise)416(图5B、图7)。侧框42、43包含榫头(tenons)426、436(图5B、图7)。榫眼416设为在上框41的后壁412的两端部的下边具有开口。榫头从侧壁42、43的后壁422、432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设置。
框体4利用榫结构而接合。通过在上框41的两端部和侧框42、43的上端部对接的框体4的角部,将侧框42、43的榫头426、436与上框41的榫眼416从下至上地嵌合,从而上框41和侧框42、43相接合。
框体4的榫结构设置于框体4的后侧。由此,对于观看在前侧的画面21中显示的图像的观众而言,看不到框体4的接缝,不会破坏电视接收机1的设计性。另外,榫结构可以设置于框体4的前侧或侧面。或者,榫结构可以设置于框体4的内部。
在将框体4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从背光源底架3等的外侧朝向内侧使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接近。将背光源底架3等夹入大致开口成U字形的前壁411、421、431、441及后壁412、422、432、442之间,并将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向内侧按压。然后,分别使上框41及侧框42、43向自身的长边方向(图7的箭头方向)滑动移动,利用榫结构使上框41、侧框42、43接合。
此时,按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的顺序,依次将构成框体4的这些构件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最初安装上框41。此时,在背光源底架3的突出部35嵌入槽部415的状态下,进行滑动移动。接着,安装侧框42、43。对于侧框42、43的安装顺序,可以先安装从正面观察位于右侧的侧框42,也可以先安装左侧的侧框43。安装侧框42、43时的滑动方向是由下至上的方向。使侧框42、43向上方滑动移动,从而将榫头426、436嵌入榫眼416。
安装下框44。利用下框44来从下方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的下部。在侧框42、43的下端设有能在设有L字形的延伸部(未图示)且从下方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的下框44的内侧,与该延伸部卡合的阶梯部(未图示)。通过将侧框42、43的延伸部与下框44的阶梯部嵌合,从而下框44与侧框42、43卡合。另外,也可以没有上述延伸部和阶梯部。
在该状态下,上框41、侧框42、43及下框44进行合体,结束构成电视接收机1的各构件的临时固定。最后,将螺钉N从下框44的螺钉插入孔4431经由遮光支架10的螺钉插入孔1061插入至背光源底架3的螺钉插入孔331为止。然后,将插入的螺钉N与LED基板8的螺钉孔81相螺合,来紧固下框44、遮光支架10、背光源底架3及LED基板8。由此,结束构成电视接收机1的各构件的正式固定。螺钉N的根数可以根据电视接收机1所需要的强度而在4根的基础上有所增减。
上述中,框体4的下部未设置榫结构。然而,也可以在侧框42的下端部设置榫头。在该情况下,在下框42的两端部设置榫眼。上述情况下,榫眼416和榫头426、436分别设置于上框41和侧框42、43。然而,上框41和侧框42、43中的榫结构的凹凸关系也可以相反。即,可以在上框41的两端部设置榫头,在侧框42、43的上端部设置榫眼。
上述中,榫结构是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嵌合的榫眼416和榫头426、436。但榫结构也可以是在横向上进行嵌合的榫眼和榫头。例如,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观察时在左侧的侧框43的上部设有向右方开口的榫眼。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观察时在上框41的左端部设有与该榫眼相嵌合的榫头。在组合框体4的情况下,首先安装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观察时位于右侧的侧壁43,接着安装上框41。将上框41的滑动移动方向设定为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观察时从右至左的方向。然后,安装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观察时位于右侧的框体42。向上方滑动移动框体42,将侧框42的榫头426嵌入上框41的榫眼416。另外,可以仅在框体4的接缝所对应的四个角部中的1个、2个或3个任意的角部采用榫结构。当然也可以对框体4的接缝所对应的全部四个角部采用榫结构。
正式固定后的框体4通过榫结构而无间隙地相组合。此外,框体4通过槽部415、425、435和突出部35之间的嵌合,从而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对背光源底架3进行保持。面板盖板11、液晶面板2、遮光支架10、光学片9、导光板7、反射片6及背光源底架3被框体4所夹持。夹在这些构件之间的面板盖板11及遮光支架10与其他构件之间像马赛克那样相咬合,从而使这些构件的结合更牢固。
框体4将电视接收机1的内部构件完全与外部隔开,因此起到防止漏光的效果。
接着,对电视接收机1的组装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图12F、图12G、图12H、图12I及图12J是对组装电视接收机1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从图12A到图12G示出将反射片6等层叠到箱状的背光源底架3的内部的步骤。图12H到图12J示出框体4的安装步骤。图12A~图12J中,上方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下方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12A~图12G中,左方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下侧。图12H和图12J中,左方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上侧。图12I中,左方表示从后侧观察到的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
首先,使背光源底架3的开口面朝向上方,将背光源底架3放置在大致水平的基台上。在放置于基台的背光源底架3下部的侧板33内表面贴设有例如双面胶,使得预先搭载有LED8a的LED基板8的搭载有LED8a侧的面朝向内侧(图12A)。另外,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与安装LED基板8的位置相对应的部分沿着侧板33向后侧凹陷。因此,操作人员能容易地识别出LED基板8的安装位置。与此同时,操作人员对此后要组装的电视接收机1的下侧的方向进行识别。
接着,利用例如双面胶将反射片6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内表面上(图12B)。或者,不使用双面胶,而将反射片6装载在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内表面上。反射片6的形状是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内表面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矩形,以反射片6的各边与背光源底架3的各边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反射片6。
在反射片6上重叠导光板7(图12C)。将遮光支架10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图12D)。此时,在背光源底架3的下部,将遮光支架10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使得遮光支架10的侧壁106覆盖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外表面(图8B)。另一方面,在背光源底架3的上部及侧部,将遮光支架10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使得遮光支架10的侧壁106覆盖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内表面(图8A、图8C、图8D)。
使遮光支架10的突起108与背光源底架3的开口34相卡合。此外,安装遮光支架10,以使得导光板7的突出部71卡入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图9)。由此,沿着侧板33的周边安装的遮光支架10的前壁105配置为覆盖导光板7的前表面边缘部。
将光学片9重叠到以遮光支架10进行包边的导光板7的前表面上(图12E)。此时,将光学片9重叠于导光板7的前表面上,以使得光学片9的突出部卡入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上述中,在安装遮光支架10后将光学片9重叠于导光板7上,但也可以在将光学片9重叠于导光板7上后安装遮光支架10。在后一种情况下,将导光板7的突出部71和光学片9的突出部卡入遮光支架10的卡入缺口部109。
液晶面板2的形状与遮光支架10的开口形状大致相同,但液晶面板2的大小比遮光支架10的开口大小要稍小。液晶面板2的后表面的周端与遮光支架10的倾斜面110相抵接,对液晶面板2的方位进行固定。根据倾斜面110的引导,将液晶面板2重叠到光学片9上(图12F)。液晶面板2的侧面与几个柔性基板(未图示)相接合。将该柔性基板从遮光支架10上设置的缺口107向外侧插通(图6)。在结束了液晶面板2的安装的阶段中,在液晶面板2和其周围的遮光支架10之间产生向前侧开口的细长槽部。
以覆盖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方式安装面板盖板11(图12G)。此时,将盖板面板11的肋条111、112松配合于该槽部,以使得填充液晶面板2和遮光支架10之间的槽部(图8B、图8C、图8D)。由此,液晶面板2和遮光支架10之间的间隙变得极其窄。此外,假设在偏离固定位置来安装液晶面板2的情况下,通过安装面板盖板11,液晶面板2被肋条111、112按压,从而移动到规定位置。
利用上框41夹住层叠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内表面上的反射片6、导光板7、光学片9、遮光支架10、液晶面板2及面板盖板11和背光源底架3。此时,将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的突出部35嵌入上框41的后壁412的内表面上设置的槽部415。在保持突出部35嵌入槽部415的状态的同时,在例如背光源底架3或液晶面板2的长边方向上滑动移动上框41。在将上框41滑动移动到突出部35达到槽部415的端部的情况下,上框41被定位到规定位置。因而,利用上框41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的位置是预先向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夹住后滑动移动的距离的位置。另外,滑动移动上框41的方向可以是从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观察时从左至右的方向,也可以是从右至左的方向。根据任一个滑动方向,决定槽部415和突出部35的配置。
接着,对于侧框42、43,与上框41同样地进行夹入和滑动移动(图12I)。此时,右侧的侧框42和左侧的侧框43的安装顺序可以是任一方在前。在与背光源底架3或液晶面板2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且接近上框41的方向上滑动移动侧框42、43。设置于侧框42、43的上端的榫头426、436嵌入分别设置于上框41的两端部的榫眼416。
利用下框44来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图12J)。为了利用下框44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将下框44对准到下框44的螺钉插入孔4431和遮光支架10的螺钉插入孔1061重叠的位置(参照图11)。然后,在与背光源底架3或液晶面板2的短边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按压下框44。在该状态下,被框体4所夹持的背光源底架3等被临时固定。
分别将螺钉N穿入四个螺钉插入孔4431,将穿入的各螺钉N插入到遮光支架10的螺钉插入孔1061及背光源底架3的螺钉插入口孔331为止。分别将螺钉N紧固于LED基板8的螺钉孔81,从而对被框体4所夹持的背光源底架3等进行正式固定(图7)。
实施方式1中,利用从下框44的螺钉插入孔4431向上方插入的螺钉N对电视接收机1进行正式固定。但电视接收机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所涉及的螺钉N的紧固来进行固定。图13A和图13B是表示将下框44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的方法的说明图。图13A是从后侧斜右下方观察到的电视接收机1的后表面的立体图。图13A中,以大致等间隔配置的3根螺钉N刺入下框44的后壁442。另外,图13A的示例中,图2中在电视接收机1的后表面可观察到的柔性基板F被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基板盖板5所覆盖。
图13B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13B中,上方是电视接收机1的上侧,左方是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的下部竖立设置有轴套36。在与轴套36相对的下框44的后壁442中设有螺钉插入孔4431。螺钉N从后侧插入螺钉插入孔4431,并与轴套36的中心处设置的螺钉孔相螺合。为了提高电视接收机1的强度,例如可以沿背光源底架3的长边及短边设置多个轴套36及螺钉插入孔4431。与下框44相接合的侧框42、43及上框41利用榫结构来限制移动。因此,通过利用螺钉N将下框44牢固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从而电视接收机1被正式固定。
实施方式1中,电视接收机1的背光源是侧光方式。然而,电视接收机1的背光源当然也可以是直下型方式。
实施方式1中,通过框体4自身设置的凹部即槽部415、425、435、与背光源底架3上设置的凸部即突出部35相嵌合,来将框体4临时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然而,该凹凸关系也可以相反。即,可以在框体4设置凸部,在背光源底架3设置凹部。在利用挤出成型来形成上框41、侧框42、43或下框44的情况下,框体4的凸部例如利用冲压成型来切削压花(cuttingand raising),通过使用压铆销的冲压成型或挤出加工并切除多余部分来形成。另一方面,背光源底架3的凹部例如通过冲压加工或切削来形成。
实施方式1中,框体4的槽部415、425、435设置于后壁412、422、432,背光源底架3的突出部35设置于底板32。然而,将框体4临时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的凹凸结构也可以设置于电视接收机1的侧部。即,框体4的侧壁413、423、433和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上可以设有相嵌合的凹凸结构。
根据电视接收机1,能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电视接收机1排除了现有的电视接收机所具备的前壳体和后壳体。因此,电视接收机1通过减少前壳体和后壳体的重量及体积,而促进了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
根据电视接收机1,背光源底架3及框体4确保了整体的强度。以往,具备薄型的电视接收机的前壳体是覆盖电视接收机的前表面边缘部及侧面的壳体,其截面形状为L字形。另一方面,电视接收机1不包括前壳体,框体4承担了壳体的一部分作用。框体4的截面形状为U字形,具有没有前壳体的后壁412、422、432、442。因此,框体4的截面二次力矩比现有的前壳体的截面二次力矩要大。因此,框体4的刚性比前壳体的刚性高。由此,电视接收机1在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的同时,也保持了较大的强度。
根据电视接收机1,能减少构件个数,提高组装效率。在现有的电视接收机中,为了确保壳体的强度,在壳体的角部使用了L字形等的连结构件和多个螺钉。然后,在电视接收机1中,利用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及框体4的凹凸部分的嵌合、以及通过滑动移动上框41及两个侧框42、43而嵌合的榫结构来进行临时固定。榫结构填塞了上框41和两个侧框42、43之间的间隙,从而抑制了晃动。然后,框体4和背光源底架3等的层叠体通过仅插入下框44的4根螺钉N而被正式固定。因此,电视接收机1无需用于确保壳体的强度的连结构件及多根螺钉。由此,通过不使用连结构件且消减固定构件能减少组装电视接收机1的工时。由此,提高了电视接收机1的组装效率及生产性。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机1不包含后壳体。但电视接收机1也可以包含后壳体。实施方式2涉及在电视接收机1的构件中追加后壳体的实施方式。
图14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14中,下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上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图14中,省略了遮光支架10和面板盖板11,实现了简化。
电视接收机1包含后壳体12。后壳体16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与背光源底架3同样是前表面开口的长方体状的箱体或托盘。后壳体12配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后侧,以可收容背光源底架3的程度比背光源底架3大一圈。在后壳体12的内底面上配置有从后侧向前侧依次层叠有反射片6、导光板7、光学片9及液晶面板2的背光源底架3。然后,框体4夹持后壳体12、背光源底架3、反射片6、导光板7、光学片9及液晶面板2。
电视接收机1可以包含遮光支架10及面板盖板11,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不包含遮光支架10及面板盖板11。由于导光板7的侧面及后表面被背光源底架3及后壳体12所覆盖,且从导光板7的前表面边缘部向前方射出的光被截面为U字形的框体4所遮挡,因此遮光构件并不是必需的。
后壳体12提高了电视接收机1的美观和强度,并能阻止漏光。另外,后壳体12可以不覆盖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而仅覆盖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在上述情况下,电视接收机1的边框部分的宽度比图14中的边框部分的宽度要薄与后壳体12的厚度相对应的量,由此有助于电视接收机1的窄边框化。
实施方式2如上所述,由于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涉及如下实施方式:作为用于将框体4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的凹凸结构,在背光源底架3设有L字形的开口部,在框体4设有与该开口部相嵌合的突出部。此外,还涉及如下实施方式:在框体4的前壁411、421、431的内表面设有槽部,在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的前端设有与该槽部相嵌合的突出部。
图15是安装框体4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立体图。图15示出了从后侧左斜上方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左上角部分的状态。在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边缘部设有L字开口部37。在从后侧观察背光源底架3的情况下,L字开口部37的开口面呈大致L字形的形状。在底板32的上部边缘的两端附近各设有一个L字开口部37,在左侧部边缘及右侧部边缘各自的两端附近各设有一个L字开口部37,例如设置于共6处。图15中示出了设置于底板32的L字开口部37中的两个。
构成L字形的一划的是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细长切口。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和侧板33汇合的脊部到该切口的一端部分为止设有矩形的开口。构成L字的另一划的是该矩形开口。矩形开口的一部分到达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切口和矩形开口合体后形成的开口整体形状呈L字形。在L字开口部37中,从矩形的开口起设置切口的方向是为了将上框41及侧框42、43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而滑动移动上框41及侧框42、43的移动方向。
为了将上框41及侧框43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在与L字开口部37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3的后壁412、432设有嵌合突出部417、437。嵌合突出部417、437呈现为分别沿上框及侧框43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嵌合突出部417、437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与L字开口部37的切口的宽度大致相同。嵌合突出部417、437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上的L字开口部37的矩形开口的长度要短。
背光源底架3包含侧壁突出部38(图5A、图15)。侧壁突出部38是设置于侧板33的前侧前端的矩形突出部,通过对侧壁突出部38以外的侧板33的前端部进行例如切削而形成。
为了将上框41及侧框42、43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在与侧壁突出部38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前壁411、421、431设有侧壁嵌合槽部418。侧壁嵌合槽部418是能与侧壁突出部38相嵌合的槽部。
在将上框41及侧框42、43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利用上框41及侧框42、43来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此时,嵌合突出部417、437松配合于L字开口部37的矩形开口部。之后,在从L字开口部37的矩形开口部起向设有切口的方向滑动移动上框41及侧框42、43。由此,嵌合突出部417、437与L字开口部37的切口相嵌合。在滑动移动上框41及侧框42、43的情况下,侧壁突出部38与侧壁嵌合槽部418相嵌合。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5中,省略了遮光支架10和面板盖板11,实现了简化。图16是上框41安装于电视接收机1的状态的剖视图。
上框41的嵌合突出部417嵌合到L字开口部37的切口,背光源底架3上部的侧壁突出部38嵌合到上框41的侧壁嵌合槽部418。
并且,在安装有侧框42、43及下框44的情况下,框体4及背光源底架3等被临时固定。通过利用螺钉N牢牢地紧固下框44和LED基板8,从而电视接收机1被正式固定。
实施方式3中,L字开口部37是切口和矩形开口合体而成的L字形。但L字开口部37也可以是仅具有切口的I字形。L字开口部37除了是从矩形开口部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切口以外,还可以是具有从矩形开口部向与该切口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切口的T字形。由此,使上框41及侧框42、43滑动移动的方向为直线状的两个方向,能使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安装具有灵活性。
实施方式3中,嵌合突出部417、437设置于后壁412、432,L字开口部37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然而,嵌合突出部417、437设置于框体4的侧壁413、423、433,L字开口部37也可以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侧板33。
根据电视接收机1,在利用上框41、侧框42、43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嵌合突出部417、437松配合于L字开口部37的矩形开口中,因此能顺畅地夹住上框41、侧框42、43。之后,通过滑动移动上框41、侧框42、43,从而嵌合突出部417、437和侧壁突出部38分别嵌入L字开口部37的切口和侧壁嵌合槽部418。由此,提高了电视接收机1的临时固定操作的效率。
实施方式3如上所述,由于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1至2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涉及如下实施方式:在背光源底架3的后表面设置突出部,在后壁412、422、423的内表面设置与突出部嵌合的槽部,以作为用于将框体4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的凹凸结构。此外,实施方式4还涉及如下实施方式:在该槽部的延伸方向设置比槽部的底部更深地切削而成的平坦部,在该平坦部和槽部的底部之间形成平缓连接的倾斜部。
图17是安装框体4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立体图。图17示出了从后方左斜上方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左上角部分的状态。背光源底架3包含平坦突出部39。平坦突出部39通过冲压成型例如作为单元间隔件(cell spacer)而设置,是具有平坦顶部的圆柱状突部。平坦突出部39在底板32的后表面的上边两端部、侧边两端部的共6处各设置一个。
为了将上框41及侧框42、43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在与平坦突出部39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壁412、422、432的内表面设有凹部4121、4321。凹部4121、4321是可供平坦突出部39滑动及嵌合的凹陷。
图18是设置于侧框42的后壁422的内表面的凹部4221的立体图。凹部4221包含槽部4222、平坦部4223及倾斜部4224。槽部4222是与侧框42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地对后壁422进行切削而成的凹陷,其宽度为可供平坦突出部39嵌合的幅度。
平坦部4223是在槽部4222的一端方向上,比槽部4222更深地切削而成的平坦面。在为了将侧框42安装于背光源底架3等而利用侧框4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平坦突出部39以其平坦的顶部与平坦部4223的表面相对的方式收容于平坦部4223中。平坦部4223的平坦面和与平坦部4223相对的前壁421之间的间隔比包含平坦突出部39在内地被夹入的背光源底架3等的厚度要厚。因此,包含平坦突出部39在内的背光源底架3等能无阻力地插入到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侧框42中。从平坦部4223朝向槽部4222的方向是与为了组装电视接收机1而对背光源底架3等滑动移动侧框4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倾斜部4224是连接平坦部4223的表面和槽部4222的底面的平缓的斜面。在将侧框42安装于背光源底架等的情况下,平坦突出部39的高度比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和槽部422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要高,比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后表面和平坦部422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要低。
在为了将侧框42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而滑动移动侧框42的情况下,平坦突出部39经由斜面部4224从平坦部4223移动到槽部4222为止。然后,后壁422和前壁421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得比包含平坦突出部39在内的背光源底架3等的厚度要短。因此,平坦突出部39的顶部与倾斜部4224的斜面相接触,之后,边滑动边嵌合到槽部4222。并且,在使侧框42滑动移动的情况下,平坦突出部39与槽部4222的端部相抵接,结束侧框42对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安装。
接着,利用附图对侧框42、43对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上框41及侧框43的安装步骤与侧框42的安装步骤相同。图19A、图19B及图19D是表示侧框42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图19C及图19E是表示侧框43的安装工序的说明图。从图19A到图19E中,左方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右方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19A、图19B及图19D是电视接收机1的右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19C及图19E是移除了侧框43中的侧壁433的一部分之后的假想的电视接收机1的侧视图。图19C及图19E中,上方是电视接收机1的下侧。
图19A示出了将侧框42插入背光源底架3等的工序。将侧框42接近安装有反射片6到液晶面板2及面板盖板11的背光源底架3。背光源底架3等的一部分被插入侧框42的前壁421和后壁422之间,平坦突出部39收容于平坦部4223前侧的空间中。此时,前壁421和平坦部4223之间的距离比包含平坦突出部39在内的背光源底架3等的厚度要长,因此即使在平坦突出部39的顶部与平坦部4223相抵接的情况下,也可确保面板盖板11和前壁421之间的间隙。
图19B及图19C示出了对背光源底架3等滑动移动各个侧框42及侧框43之前的阶段的工序。平坦突出部39与平坦部4223、4323的端部相抵接,结束对于侧框42的背光源底架3等的插入工序。在该状态下,也确保了面板盖板11和前壁421之间的间隙。由于该间隙的存在,从而能以轻微的力来容易地滑动移动侧框42。
开始侧框42、43的滑动移动。平坦突出部39的顶部与倾斜部4224、4324相接触。继续侧框42、43的滑动移动,使平坦突出部39的顶部相对于倾斜部4224、4324的表面滑动。由于倾斜部4224、4324的倾斜,前壁421、431和后壁422、432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面板盖板11和前壁421、431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在继续侧框42、43的滑动移动的情况下,包含平坦突出部39在内的背光源底架3等被倾斜部4224、4324的斜面所引导,相对地向前侧移动。因此,背光源底架3等以按开截面形状呈U字形的侧框42、43的方式进行作用。其结果是,侧框42、43固定背光源底架3等的力有所增大。
平坦突出部39的顶部位于槽部4222、4322的底面。平坦突出部39嵌合到槽部4222、4322。通过该嵌合,侧框42、43经由平坦突出部39被背光源底架3卡紧。然后,平坦突出部39与槽部4222、4322的端部相抵接,结束侧框42、43对于背光源底架3等的安装工序。
图19D和图19E示出了滑动移动结束后的电视接收机1的状态。从背光源底架3到面板盖板11的层叠体在前后方向上被侧框42、43所固定。
另外,槽部4222中,在与配置平坦部4223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具有端部(图18)。但,槽部4222也可以不设置端部。侧框42的上端设有与上框41的榫眼416相嵌合的榫头426(图7)。通过不在槽部4222设置端部,从而榫头426的位置能相对于榫眼416自由地前进或后退,因此能灵活地利用榫结构进行上框41和侧框42之间的接合。
实施方式4中,在槽部4222、4322和平坦部4223、4323之间设置倾斜部4224、4324。然而,与倾斜部4224、4324对应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于实施方式1中的例如上框41的槽部415(参照图5B)。图20是上框41的局部的顶部剖视图。图20是以通过槽部415的水平面对上框41进行切割时的简要剖视图。图20中,上方是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下方是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20中,左方是从后侧观察电视接收机1时的左侧。图20中,也重叠绘制了背光源底架3和突出部35的截面。
槽部415具有呈直线状排列且深度不同的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152。第一槽部4151的深度比第二槽部4152的深度要深。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152通过倾斜部4153相连接。第一槽部4151及第二槽部4152能和突出部35相嵌合。在突出部35嵌合到第一槽部4151的情况下,面板盖板11和前壁411之间存在间隙。在突出部35嵌合到第二槽部4152的情况下,面板盖板11和前壁411之间的间隙消失,背光源底架3等被上框41所夹持、固定。在突出部35通过滑动移动从第一槽部4151向第二槽部4152移动的情况下,突出部35经由倾斜部4153,因此上框41的滑动移动能容易地进行。
根据电视接收机1,在为了安装上框41等而滑动移动时,能提高组装效率。凹部4121、4221、4321具有深度不同的槽部4222、4322和平坦部4223、4323。在平坦突出部39收容于平坦部4223、4323的前侧空间的情况下,确保了侧框42、43和背光源底架3等之间的间隙,易于进行滑动移动操作。在平坦突出部39嵌合到槽部4222、4322的情况下,除了平坦突出部39和槽部4222、4322的嵌合以外,侧框42产生夹持背光源底架3等的力。平坦突出部39也与上框41及侧框43的凹部4221、4321相嵌合,背光源底架3等被框体4临时固定。平坦部4223、4323和槽部4222、4322之间形成有倾斜部4224、4324,因此电视接收机1的构成构件的状态从确保间隙的状态连续且顺畅地转移到固定(临时固定)完成的状态。
实施方式4如上所述,由于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1至3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涉及如下实施方式:作为用于将框体4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的凹凸结构,在背光源底架3设置T字形的开口部,在框体4设置与该开口部相嵌合的T字形的突出部。
图21是安装框体4前的阶段的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立体图。图21示出了从后方左斜上方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左上角部分的状态。在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边缘部设有T字开口部371。在从后侧观察背光源底架3的情况下,T字开口部371的开口面呈大致T字形的形状。在底板32的上部边缘的两端附近各设有一个T字开口部371,在左侧部边缘及右侧部边缘的两端附近各设有一个T字开口部37,例如将T字开口部37共设置于6处。图21中示出了设置于底板32的T字开口部371中的两个。
构成T字的一划是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矩形开口或切口。构成T字的另一划是沿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矩形开口或切口。从沿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开口等、朝向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开口等的方向是为了安装上框41及侧框42、43,而滑动移动上框41及侧框42、43的移动方向。
为了将上框41及侧框43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在与T字开口部371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3的后壁412、432设置T字突出部4171、4371。T字突出部4171、4371各自的侧截面形状及顶部截面形状呈T字形。
图22是设置于侧框42的后壁422的内表面的T字突出部4271的立体图。T字突出部4271包含:从后壁422向后侧突出的脚部;以及从脚部一分为二,在与侧框4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内,与后壁4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腕部。脚部的尺寸被设定为能松配合于沿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开口等,且能嵌合到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开口等。此外,脚部的高度比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的厚度稍低。腕部的尺寸被设定为能松嵌入沿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开口等。
在利用侧框42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的情况下,对背光源底架3等按压侧框42。T字突出部4271的腕部松配合于T字开口部371中的沿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开口等。接着,滑动移动侧框42。T字突出部4271的脚部嵌入T字开口部371中的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开口等。该状态下,T字突出部4271的腕部与底板32的前表面相抵接。脚部的高度比底板32的厚度稍低,因此底板32以按开侧框42的后壁422和T字突出部4271的腕部之间的方式进行作用。另一方面,侧框42的后壁422和T字突出部4271的腕部以夹持T字开口部371中的与背光源底架3的周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开口等周围的底板32的方式进行作用。由此,侧框42被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上框41和侧框43也与侧框42同样地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
图23是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剖视图。图23是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部的顶部剖视图。图23中,左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右方对应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23中,省略了遮光支架10和面板盖板11,实现了简化。图23中,背光源底架3的底板32被夹持于上框41的后壁412和T字突出部4171的腕部之间。由此,上框41被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此外,固定于背光源底架3的上框41在前后方向上夹持背光源底架3等。
实施方式5中,设置于框体4的凸部是T字突出部4171、4271、4371,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开口是T字开口部371。然而,T字突出部4171、4271、4371也可以只有两个腕部中的一个。上述情况下,凸部的截面形状成为L字形。在凸部的截面形状为L字形的情况下,设置于背光源底架3的开口形状可以为L字形。
根据电视接收机1,通过T字突出部4171、4271、4371和T字开口部371的嵌合,也能实现利用上框41及侧框42、43夹住背光源底架3等,并滑动移动。因此,能容易地进行框体4的安装。
实施方式5如上所述,由于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1至4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6)
下面,对实施方式6进行详细阐述。图24是电视接收机的简要立体图,图25是电视接收机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TV接收机51包括:显示视频的显示装置50;配设在显示装置50内、接收来自天线(未图示)的广播波的调谐器(接收部);以及配设在显示装置50内、对编码后的广播波进行解码的解码器。电视接收机51利用解码器对由调谐器接收到的广播波进行解码,并基于解码后的信息将视频显示在显示装置50上。
显示装置50包括矩形板状的背光源底架52。背光源底架52的长边缘部具有以直角向正面侧突出的突出板部52a。该突出板部52a支承有光源,例如LED基板57。在背光源底架52的正面设有反射板58,该反射板58的正面设有导光板53。另外,LED基板57固定于突出板部52a,使得安装于LED基板57的LED与导光板53的周面相对。
在导光板53的边缘部设有遮光部54。导光板53的正面设有多片光学片55、55、……、55,并在该光学片55的正面设有显示面板56。显示面板56呈横向较长的矩形,例如为液晶面板。显示面板56、光学片55、导光板53及背光源底架52的边缘部被横向较长的矩形的框体60所包围。
从LED基板57射出的光射入导光板53的内部,从导光板53的正面射出,通过显示面板56。使用者能观看显示面板56所显示的视频。
所述框体60具有沿着显示面板56的长边缘部分的上框构件61及下框构件62、以及沿与长边缘部分成直角的边缘部分的两个横框构件63、63。横框构件63的两端部与上框构件61及下框构件62的端部相连结,构成矩形的框体60。
上框构件61、下框构件62及横框构件63、63包括沿显示面板56的边缘部分的插入槽61a、62a、63a、63a(面板插入槽)。该插入槽61a、62a、63a、63a中插入有所述显示面板56、光学片55、导光板53及背光源底架52的边缘部。上框构件61、下框构件62及横框构件63夹住并保持显示面板56、光学片55、导光板53、反射板58及背光源底架52。
图26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27是以图24所示的XXVII-XXVII线作为切割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8是以图24所示的XXVIII-XXVIII线作为切割线的局部剖视图。
上框构件61的插入槽61a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切割面的截面形状呈U字形。在上框构件61的端部,插入槽61a的侧面及底面(内周面)形成有供后述的尖端条部132嵌合的U字形的嵌合槽70(嵌合凹部)。嵌合槽70的截面形状呈V字形。
嵌合槽70具有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侧面91、与该侧面91相连且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底面92、与该底面92相连且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相交的倾斜面113。如图27所示,在插入槽61a的底面部,倾斜面113向与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
横框构件63具有与显示面板56的周面相对的细长基板130、从该基板130的两长边缘呈直角地突出的板状的肋条131、131。两肋条131、131向上框构件61侧突出,沿基板130延伸。肋条131不从基板130的两端部突出,相比肋条131,基板130的两端部更向长边方向突出(下面将该突出的部分称为突出部130a)。
突出部130a的端部分呈向外突出的半圆板状。突出部130a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尖端条部132。尖端条部132包括与所述侧面91相对且与横框构件63的长边方向平行的相对面132b、以及与该相对面132b相交且向与所述倾斜面113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32a。
操作人员将尖端条部132插入嵌合槽70,并连结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从插入槽61a的开口侧插入尖端条部132。尖端条部132的相对面132b在嵌合槽70的侧面91上移动,嵌合槽70的侧面91对尖端条部132的相对面132b进行引导。
尖端条部132的倾斜面132a与嵌合槽70的倾斜面113相对,尖端条部132在嵌合槽70的内侧移动。嵌合槽70具有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底面92,尖端条部132的前端沿着该底面92顺畅地移动。在嵌合槽70不具有底面92的情况下,尖端条部132的前端会钩住由嵌合槽70的倾斜面113及侧面91形成的锐角间隙中,从而不能顺畅地移动。
如上所述,在插入槽61a的底面部,嵌合槽70的倾斜面113向与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此外,尖端条部132的倾斜面132a向与嵌合槽70的倾斜面113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
因此,如图27、图28的箭头所示,在尖端条部132整体嵌合到嵌合槽70的情况下,力从尖端条部132的倾斜面132a向嵌合槽70的倾斜面113作用,上框构件61靠近横框构件63。
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51中,在上框构件61的插入槽61a中形成嵌合槽70,使横框构件63端部的突出部130a嵌合到嵌合槽70,由于防止了间隙的产生,因此能防止灰尘进入及漏光,并能提高外观品质。
此外,在截面呈V字形的嵌合槽70中插入尖端条部132,因此使尖端条部132与嵌合槽70紧密接触,从而能可靠地防止灰尘进入及漏光。嵌合槽70中形成有向与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侧面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13,因此对横框构件63作用有向上框构件61靠近的力,能牢固地连结横框构件63和上框构件61。连结后,无需填塞间隙,能削减制造工序。
(实施方式7)
下面,对实施方式7进行详细说明。图29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0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在上框构件61的端部的插入槽61a的两侧面设有嵌合槽115、115(嵌合凹部)。嵌合槽115在横框构件63侧开口。在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作为切割面的情况下,嵌合槽115的截面形状呈倒V字形。
嵌合槽115的相对的两个侧面115a、115b相对于横框构件63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倾斜,两侧面115a、115b的相对间距离越远离横框构件63变得越小。换言之,所述相对间距离在插入槽61a的底面侧变短。从主视方向观察时,接近上框构件61的端部的嵌合槽115的侧面115a向与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
横框构件63的肋条131具有在该肋条131的端部向外突出的尖端部分135(突出部)。尖端部分135呈现为以上框构件61侧作为顶点的三角形的板状。尖端部分135具有与肋条131正面正交的两个倾斜面135a、135b。两倾斜面135a、135b对应所述两侧面115a、115b,各倾斜面135a、135b向与各侧面115a、115b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两倾斜面135a、135b间的距离对应于两侧面115a、115b的相对间距离。
操作人员将肋条131的尖端部分135插入嵌合槽115,并连结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
从插入槽61a的开口侧插入尖端部分135。两倾斜面135a、135b与两侧面115a、115b相抵接。
如上所述,从主视方向观察时,接近上框构件61的端部的嵌合槽115的侧面115a向与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因此,如图30的箭头所示,在倾斜面135a与所述侧面115a相抵接的情况下,力从尖端部分135的倾斜面135a向侧面115a作用,上框构件61接近横框构件63。
下框构件62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结构也能与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结构相同。
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51中,在上框构件61的插入槽61a中形成嵌合槽115,使横框构件63端部的尖端部分135嵌合到嵌合槽115,由于防止了间隙的产生,因此能防止灰尘进入及漏光,并能提高外观品质。
此外,截面呈倒V字形的嵌合槽115形成于插入槽61a的侧面,嵌合槽115的两侧面115a、115b的相对间距离越远离横框构件63越短,因此,能容易地对横框构件63及上框构件61进行定位。从主视方向观察时,接近上框构件61端部的嵌合槽115的侧面115a向与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因此对横框构件63作用向上框构件61靠近的力,能牢固地连结横框构件63和上框构件61。连结后,无需填塞间隙,能削减制造工序。
对于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结构内的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8)
下面,对实施方式8进行详细阐述。图31是简要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2是简要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图33是简要表示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后视图,图34是简要表示突出部和缺口的局部剖视图。
上框构件61具有与显示面板56的周面相对的细长基板118、以及从该基板118的两长边缘呈直角地突出的板状的正面肋条116及背面肋条117。正面肋条116及背面肋条117向横框构件63侧突出,沿基板118延伸。由基板118、正面肋条116及背面肋条117包围的上框构件61的内周面成为插入槽61a。
正面肋条116的背面(换言之上框构件61的内周面或插入槽61a的侧面)设有向正面侧凹陷的浅盘形凹部61b。从背面侧观察的情况下,浅盘形凹部61b呈现为由与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平行的边构成的矩形。突出部61c从浅盘形凹部61b的基板118侧的边缘部向横框构件63侧突出。即,向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突出部61c位于浅盘凹部61b上,突出部61c的突出端部呈现为向前端侧突出的半圆形。
背面肋条117的端部的与浅盘形凹部61b相对的部分设有矩形的缺口117a。在从背面侧观察的情况下,缺口117a的开口面积比浅盘凹部61b要大。插入至后述的引导凹部63d的引导凸部61d从缺口117a的基板118侧的边缘部向横框构件63侧突出。引导凸部61d在从背面侧观察时呈矩形。
如上所述,横框构件63具有与显示面板56的周面相对的细长基板130、以及从该基板130的两长边缘呈直角地突出的板状的肋条131、131。两肋条131、131向上框构件61侧突出,沿基板130延伸。两肋条131、131分别位于正面侧和背面侧(下面,将正面侧的肋条131称为正面肋条131a、将背面侧的肋条131称为背面肋条131b)。由基板130、正面肋条131a及背面肋条131b包围的横框构件63的内周面成为插入槽63a。
正面肋条131a的端部的与所述突出部61c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具有与突出部61c相匹配的形状的缺口63c(嵌合凹部)。缺口63c呈现为向上框构件61侧开口的U形,并向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凹陷。缺口63c的与基板130相反一侧的开口边缘部设有倾斜面63b。倾斜面63b朝着呈U形的缺口63c的底部下降倾斜。突出部61c及缺口63c设计为大致相同的尺寸,突出部61c以不会晃动的状态嵌合到缺口63c。
在背面肋条131b的端部的与所述引导凸部61d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插入引导凸部61d的浅盘形的引导凹部63d。引导凹部63d形成于背面肋条131b的背面。引导凸部61d插入引导凹部63d。
图35是简要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分解主视图,图36是简要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的局部主视图。突出部61c形成于正面肋条116的背面,因此如图35所示,不会从正面侧看到。因此,如图36所示,在突出部61c嵌合到缺口63c,上框构件61与横框构件63相连结的情况下,从正面不会看到突出部61c及缺口63c,从而提高了美观性。
在下框构件62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部分也分别设有突出部61c及缺口63c,与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相同,下框构件62及横框构件63也相连结。
对上框构件61及横框构件63的连结操作进行说明。操作人员将横框构件63的正面肋条131a的端部放置于上框构件61的浅盘形凹部61b上,将上框构件61的引导凸部61d放置于横框构件63的引导凹部63d。操作人员将引导凸部61d插入引导凹部63d,并沿着倾斜面63b移动突出部61c,使其与缺口63c相嵌合。
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中,突出部61c及缺口63c沿与上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横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与显示面板56的上缘部正交的上下方向),因此在连结上框构件61和横框构件63的情况下,即使沿着上下方向在连结部分产生间隙,通过突出部61c与缺口63c相嵌合,也能防止上框构件61和横框构件63向横向偏移的情况。
在插入槽61a的内侧,突出部61c与缺口63c相嵌合,因此不会从外部看到突出部61c与缺口63c,从而提高了美观性。通过将引导凸部61d插入到引导凹部63d,从而能顺畅地连结上框构件61和横框构件63。通过在嵌合凹部63d的开口缘部分设置倾斜面63b,从而能沿着该倾斜面63b将突出部61c导入缺口63c。
另外,缺口63c是供突出部61c嵌合的嵌合凹部的一个示例,也可以在正面肋条131a上设置其他形状的嵌合凹部来取代缺口63c。例如可以在正面肋条131a正面设置与突出部61c相对应的浅盘形的凹部。还可以在横框构件63设置突出部,在上框构件61设置嵌合凹部。
(实施方式9)
下面,对实施方式9进行详细说明。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一结构例的主视图,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一结构例的后视图,图39是表示电视接收机的一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40及图41是表示电视接收机的下侧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包括收容体80,该收容体80层叠并收容有前侧具有显示面141且从正面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液晶显示面板83、以及侧光方式的背光源装置82。收容体80从正面观察时呈横向较长的大致呈矩形的托盘状,具有大致呈矩形的背面板部95、和从该背面板部95的边缘向前方立起的侧壁部96。
此外,收容体80在后表面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83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线条凸部93。通过冲压加工所进行的弯曲加工来形成线条凸部93,使得该线条凸部93相比收容体80的下表面部从上侧位置向后方突出适当长度。能通过在收容体80设置线条凸部93,来提高收容体80的弯曲强度,防止了配置于收容体80下部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因弯曲而发生破损的情况。收容体80由铁等金属制成,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
背光源装置82由LED光源121、反射片122、导光板123及光学片124构成。LED光源121包括固定于收容体80下边侧的侧壁部96的内表面上的长形LED基板121a。LED基板121a中构成为沿其长边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121b,并向上方发出光。反射片122是与收容体80的背面板部95尺寸大致相同的矩形,配置于背面板部95的前表面。
导光板123正面观察时的形状为与反射片122大致相同的矩形,配置于反射片122的前侧,使得LED光源121的光从导光板123的下表面射入。导光板123例如由丙烯酸制成,使从下表面入射的LED光源121的光边在内部扩散边引导向前方,对前方进行照射。放置于收容体80中的反射片122、导光板123的边缘被遮光框体125所覆盖,此外,利用遮光框体125保持于收容体80。
遮光框体125是用于防止从导光板123的侧边射出的光泄漏到电视接收机的外部的构件。遮光框体125的热电率比收容体80及后述的框体85的热电率要低,兼有防止LED光源121的热量从电视接收机的侧边散出的功能。遮光框体125由与导光板123的前表面的边缘部分相抵接、正面观察时呈矩形框状的抵接框125a、以及从该抵接框125a的边缘向后方立起,围绕收容体80的侧壁部96的外侧的围绕板125b构成。使从导光板123射出的光均匀化的光学片124以收纳于遮光框体125的内侧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123的前表面侧。光学片124通过层叠例如反射偏振片、扩散片、棱镜片等而成。
在背光源装置82的前侧配置有液晶显示面板83。液晶显示面板83具有纵横比为16/9的大致呈矩形的显示面141。液晶显示面板83包括隔着间隔件相对配置的大致呈长方形的两片玻璃基板、以及封入在该玻璃基板中的液晶。正面侧的玻璃基板的内表面纵横排列有构成像素的多个RGB彩色滤光片。背面侧的玻璃基板的内表面呈矩阵形地排列有横向的扫描线和纵向的信号线146,扫描线和信号线146的交叉部分设有用于对与各像素相对应的液晶部分施加电压的有源元件,例如设有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各TFT的栅极电极与扫描线相连,源极电极与信号线146相连。另外,各玻璃基板的外侧配置有未图示偏光薄膜,以使得在TFT导通的状态下背光源的光透过,从而构成常黑的液晶显示面板83。
与用于驱动液晶显示面板83的扫描线和信号线146相连接的带状的柔性基板142从液晶显示面板83的下端面部分开始延伸。柔性基板142的可挠性的薄膜基材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布线图案,液晶驱动电路142a以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方式安装于该布线图案。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外观为条状,该液晶驱动电路142a以与液晶显示面板83的下端面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柔性基板142。液晶驱动电路142a通过柔性基板142的布线图案,向液晶显示面板83的扫描线施加扫描电压,向信号线146施加基于图像信号的电压。向扫描线及信号线146施加扫描电压及基于图像的电压,从而在液晶显示面板83的显示面141中显示该图像。
柔性基板142的前端部与刚性基板143相连接。刚性基板143安装有连接器144,该连接器144与扁平电缆145相连接。扁平电缆145与设置于收容体80的后表面的液晶定时控制基板86和图像处理基板相连接。图像处理基板安装有例如接收部及信号处理电路。接收部例如是数字调谐器,接收电视信号并进行选台,将所选的频道即特定频带的广播信号转换成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动态图像专家组)-2TS(Transport Stream:传输流)等的数据,并将该数据提供给信号处理电路。在信号处理电路中进行数据的解码、其他各种处理,基于视频信号,控制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动作,并显示该电视信号所涉及的视频。
电视接收机还包括从前后侧对经层叠后的液晶显示面板83、光学片124、导光板123、反射片122及收容体80的边缘部的4条边分别进行夹持的框体85,该框体85的内周面形成有截面为U字形的槽。在液晶显示面板83和框体85之间安装有保护液晶显示面板83的前表面的大致呈矩形框状的面板盖板84。框体85使背光源装置82及液晶显示面板83保持于收容体80中,并且该框体85是电视接收机的最外侧的框,起到对液晶显示面板83的显示面141进行包边的边框的作用。框体85由夹持液晶显示面板83的上边部分的上框体151、夹持左右部分的横框体152、153、以及下框体154构成。框体85例如由铝等金属、合成树脂等构成,至少下框体154由热传导率比收容体80要高的构件构成。
参照图40及图41对电视接收机的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图40及图41是不同横向位置的侧剖视图。下框体154包括经由面板盖板84按压液晶显示面板83的前表面的前板部154a、与收容体80的后侧相抵接的后板部154c、连接前板部154a和后板部154c的底板部154b。从液晶显示面板83的下端面部分延伸的柔性基板142沿着U字槽状的下框体154的内表面走线到收容体80的背面侧。
下框体154的底板部154b形成有抵接部154d,该抵接部154d与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相抵接,即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柔性基板142的背面与该抵接部154d相抵接。该抵接部154d例如是设置于比遮光框体125更靠近底板部154b的前侧的侧截面三角形,是与液晶显示面板83的下端面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线条突起。抵接部154d具有向后方下降倾斜的倾斜面154e。液晶驱动电路142a配置在抵接部154d和遮光框体125的围绕板125b之间,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即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背侧的基材与抵接部154d的倾斜面154e相抵接。
后板部154c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前板部154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要长,后板部154c的表面积构成得比前板部154a的表面积要大。后板部154c的上端部与收容体80的线条凸部93相抵接,在收容体80的背面板和后板部154c之间设有空隙。该空隙中配置有刚性基板143。
此外,如图41所示,在LED基板121a的两端部形成有内螺纹121c,在收容体80、遮光框体125的底面及下框体154的底板部154b的与内螺纹121c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孔部94、125c、154f。下框体154通过插入孔部94、125c、154f的螺钉、螺栓等紧固构件87而紧固于收容体80。紧固构件87例如由金属制成,兼有将LED光源121所产生的热量从收容体80传导到下框体154的功能。
根据由此构成的电视接收机,通过采用在收容体80中层叠导光板123、光学片124及液晶显示面板83,并利用形成有槽的框体85来夹持收容体80的边缘的结构,能使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
通过使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与框体85的抵接部154d相抵接,从而能将液晶驱动电路142a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框体85,来有效地进行散热。
柔性基板142沿着下框体154的U字槽的内表面,走线到收容体80的背面侧,因此与沿着L字形的外框架对柔性基板142进行走线的情况相比,易于与框体85的内表面相抵接,也无需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位置对准,组装变得容易。
由于采用抵接部154d具有倾斜面154e,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与该倾斜面154e相抵接的结构,因此能通过更短的路径使柔性基板142走线到收容体80的后侧。即,能缩短柔性基板142的长度。
由于采用在倾斜面154e和遮光框体125之间夹着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结构,因此能更可靠地使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与抵接部154d相抵接。
由于框体85的热传导率比收容体80高,前板部154a的表面积比后板部154c的表面积大,因此能更有效地从框体85的后侧部分对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热量进行散热。
能主要从电视接收机的后表面侧而非电视接收机的下侧面部,对采用侧光方式的LED光源121的热量进行散热,从而能抑制下侧面部的温度上升。
由LED光源121产生的热量能通过紧固构件87传导到下框体154,并从下框体154的后侧进行散热。
遮光框体125位于配置有LED光源121的收容体80的侧壁部96、和下框体154之间,该遮光框体125的热传导率比底架及框体85要低,因此能抑制从电视接收机的下表面部进行散热。
传导至下框体154的后板部154c的热量的一部分能经由底架的线条凸部93发散到底架,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散热。
实施方式9中,对在电视接收机的下侧设有LED光源、柔性基板、抵接部等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设置各结构部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下侧,也可以设置于上侧、横侧。
此外,对柔性基板与抵接部相抵接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但液晶驱动电路可以直接与抵接部相抵接。并且,只要能将液晶驱动电路的热量传导到框体,抵接部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
应该认为这里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举例表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而并非由上述说明来表示,此外,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此外,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特性(构成要件)能相互组合,通过组合能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记)
对于以上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以下附记。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所述液晶面板2、所述光学片9、所述背光源7及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矩形的框体4,该框体4的截面形状呈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框体4,框体4的截面形状呈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由此,去除了壳体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减去壳体所占重量及容积,从而能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4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41、42、43、44,所述框构件41、42、43、44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体4能分割成直线状的框构件41、42、43、44这四部分。由此,即使在框体4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对框体4进行成形。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构件41、42、43、44均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由此,即使框构件的截面形状复杂,也能容易地形成框构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片9比所述背光源7的前表面要小,且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矩形的遮光框体10,该遮光框体10在所述光学片9的外侧,位于所述液晶面板2及所述背光源7的边缘部之间,对泄漏到外部的所述背光源7的光进行遮光。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光学片9比背光源7的前表面要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光学片9的外侧,位于液晶面板2及背光源7的边缘部之间的遮光框体10。遮光框体10对从背光源7的前表面边缘部向外部泄漏的光进行遮挡。由此,遮光框体10对从背光源7的前表面边缘部向外部泄漏的光进行遮挡,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观众能观赏液晶面板2的画面中所显示的图像而不会受到从液晶面板2周围漏出的光的影响。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从后侧覆盖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壳体12,所述框体4夹持所述液晶面板2、所述光学片9、所述遮光框体10、所述背光源7、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及所述后壳体12。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从后侧覆盖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壳体12。框体4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遮光框体10、背光源7、背光源收容体3及后壳体12。由此,背光源收容体3能对从背光源7向后方射出的光进行遮光,从而能进一步增大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遮光效果。后壳体12还能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美观及强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7具有安装有光源8a的基板8;以及所述光源8a的光从侧面射入、并向所述光学片9射出光的导光板7,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呈现为前表面开口的箱状,所述液晶面板2、所述光学片9、所述遮光框体10及所述导光板7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上,所述基板8配置在与所述导光板7的侧面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侧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背光源7具有安装有光源8a的基板8、以及导光板7。光源8a的光从导光板7的侧面射入,导光板7使射入的光反射、扩散,并射出到前侧的光学片9。液晶面板2、光学片9、遮光框体10及导光板7层叠于前表面开口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上。基板8配置在与导光板7的侧面相对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由此,液晶显示装置能通过采用侧光方式,使背光源7的厚度减少至导光板7的厚度为止,从而实现薄型化。此外,液晶面板2、光学片9、遮光框体10及导光板7收容于背光源收容体3中,因此即使液晶显示装置去除后壳体12,也能确保强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4由铝制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体4由铝制成。由此,框体4能享受铝所具有的热传导性、加工性、轻量性、可回收性上的高性能。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的覆盖框体11,所述框体4与所述覆盖框体11的前表面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从而夹持该覆盖框体11、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覆盖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的覆盖框体11。框体4与覆盖框体11的前表面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从而夹持覆盖框体11、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由此,通过将覆盖框体11夹在框体4和液晶面板2之间,从而能保护液晶面板2。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框体4,该框体4与所述液晶面板2的前侧边缘部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并夹持该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且该框体4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该框体4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41、42、43、44,所述框构件41、42、43、44通过设置于彼此对接的位置的榫结构来进行接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框体4,该框体4与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中的液晶面板2的前侧边缘部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并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框体4从前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框体4能分割成直线状的框构件41、42、43、44这四部分。框构件41、42、43、44通过设置于彼此对接的位置的榫结构来进行接合。由此,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构件由框体4来保持,而去除了壳体。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省去了壳体的重量及容积,能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窄边框化。框体4能一分为四,因此能灵活地对应未来的大型化。并且,框体4利用榫结构来确保强度,而无需连结构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榫结构形成在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的所述框体4的后侧部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将一分为四后的框构件41、42、43、44相接合的榫结构形成在与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的框体4的后侧部分。由此,为了观看液晶面板2的画面所显示的图像而位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前侧的观众不会看到框构件41、42、43、44的接缝。因此,榫结构不会损害液晶显示装置的美观。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一个框构件41的所述后侧部分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要接合的其他框构件42、43相对的榫眼416,在所述其他框构件42、43的所述后侧部分的与所述一个框构件41相对接的位置分别设有与所述榫眼416相嵌合的榫头426、436。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四个框构件41、42、43、44中,在一个框构件41的后侧部分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要接合的其他框构件42、43相对的榫眼416。在其他框构件42、43的后侧部分的与一个框构件41相对接的位置分别设有与一个框构件41中的榫眼416相嵌合的榫头426、436。由此,能利用榫结构将四个框构件41、42、43、44中的至少三个框构件41、42、43相接合。只要不解除榫结构,液晶显示装置的各构成构件在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上被固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呈前表面开口的箱状,所述液晶面板2、所述光学片9及所述背光源7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上,在所述框体4的所述后侧部分的前表面设有突部417、437,在与所述突部417、437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设有能嵌合所述突部417的切口37,该切口37与该背光源收容体3的边缘大致平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2、光学片9及背光源7层叠于前表面开口的箱状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上。在框体4的后侧部分412、432的前表面设有突部417、437。另一方面,在与突部417、437相对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设有供突部417、437嵌合的切口37。切口37的长边方向与背光源收容体3的边缘大致平行。由此,从液晶显示装置中去除现有的后壳体,成为背光源收容体3的底部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后表面露出的状态。通过使框体4的突部417、437与背光源收容体3的切口37相嵌合,来将框体4固定于背光源收容体3。并且,能向切口37的长边方向滑动移动框构件41、42、43,因此能通过该动作使框构件41的榫眼416和框构件42的426相嵌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设有从由该背光源收容体3的底面32和侧壁33构成的脊部起到达所述切口37的一端部分的矩形的开口34,所述开口34的尺寸比所述突部417的尺寸要大。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从由背光源收容体3的底面32和侧壁33构成的脊部起到达切口37的一端部分的矩形的开口34设于背光源收容体3。矩形的开口34的尺寸比突部417的尺寸要大。由此,在背光源收容体3的底部32形成有L字形的开口37。突部417的尺寸比矩形的开口34要小,因此突部417能容易地松配合于矩形的开口34。通过滑动移动框构件,松配合于矩形的开口34中的突部417与切口37相嵌合,框构件被固定于背光源收容体3。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构件41、42、43、44具有将与所述液晶面板2的前侧边缘部相抵接的前侧部分411、421、431、441和所述后侧部分412、422、432、442之间相连结的侧壁413、423、433、443,在所述框构件41、42、43、44的任一个侧壁及与该一个侧壁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侧壁33设有螺钉孔331。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构件41、42、43、44具有将后侧部分和与液晶面板2的前侧边缘部相抵接的前侧部分411、421、431、441之间相连结的侧壁413、423、433、443。框构件41、42、43、44的任一个侧壁413及与该一个侧壁413相对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侧壁33上设有螺钉孔331。由此,在四个框构件41、42、43、44中、三个框构件41、42、43通过榫结构相接合的情况下,剩下的一个框构件44通过螺钉N与背光源收容体3固定。在通过螺钉N将一个框构件44和背光源收容体3相固定的情况下,不解除榫结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构件在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上被固定。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将框体4的固定所使用的螺钉N减少到一个框构件44的固定所使用的数量。框体4中的榫结构促进了固定构成构件的螺钉的削减。螺钉的削减有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及生产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构件41、42、43、44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构件41、42、43、44分别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由此,即使框构件41、42、43、44的截面形状复杂,也能容易地形成框构件41、42、43、44。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的覆盖框体11,所述框体4与所述覆盖框体11的前表面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从而夹持该覆盖框体11、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覆盖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的覆盖框体11。框体4与覆盖框体11的前表面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从而夹持覆盖框体11、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由此,通过将覆盖框体11夹在框体4和液晶面板2之间,从而能保护液晶面板2。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呈前表面开口的箱体,所述液晶面板2、所述光学片9及所述背光源7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上,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框体4,该框体4与所述液晶面板2及背光源收容体3相抵接,夹持该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该框体4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在所述框体4的内表面及与该内表面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中的其中一方设有突部35,另一方设有能供该突部35嵌合的槽部415、425、435或开口。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在前表面开口的箱状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底面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框体4,该框体4与液晶面板2及背光源收容体3相抵接,从而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框体4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框体4的内表面及与框体4的内表面相对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中的其中一方设有突部35,另一方设有能供突部35嵌合的槽部415、425、435或开口。由此,框体4固定于背光源收容体3,被固定的框体4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从而来保持液晶显示装置的各构成构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口37是切口,所述槽部415具有并排配置且深度不同的第一槽部4151及第二槽部4152、以及连接该第一槽部4151及第二槽部4152各自的底部的倾斜部4153,所述突部35的高度为从所述框体4的内表面或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分别到第一槽部4151及第二槽部4152的底部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开口37为切口,将槽或切口与框体4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由此,能在突部35与槽或切口嵌合且框体4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状态下,向框体4的延伸方向滑动移动框体4的一部分。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槽部415具有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152。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152并排配置,且底部的深度不同。此外,槽部415具有分别连接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152的底部的倾斜部4153。突部35的高度为从框体4的内表面或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分别到第一槽部4151及第二槽部4152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由此,在框体4的延伸方向上滑动移动框体4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突部35能顺畅地在第一槽部4151和第二槽部4152之间移动。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框体4的宽度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向框体4的宽度相对于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变窄的方向滑动移动框体4的一部分,从而能使框体4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力增大。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4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41、42、43、44,所述框构件41、42、43、44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体4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41、42、43、44。框构件41、42、43、44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由此,即使一分为四的框构件41、42、43、44呈复杂的截面形状,也能利用挤出成型容易地形成该框构件41、42、43、44、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设有所述突部35,在所述框体4的内表面设有所述槽部415、425、435,所述框体4具有:在所述槽部415、425、435的一端方向,切削得比该槽部415、425、435更深的平坦部4223、4323;以及连接该平坦部4223、4323和所述槽部415、425、435的底部的倾斜部4224、4324,所述突部35的高度为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起分别到所述槽部415、425、435的底部及所述平坦部4223、4323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突部35设置于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槽部415、425、435设置于框体4的内表面。框体4具有槽部415、425、435、平坦部4223、4323、及倾斜部4224、4324。平坦部4223、4323通过在槽部415、425、435的一端方向,切削得比槽部415、425、435更深而形成。倾斜部4224、4324连接槽部415、425、435和平坦部4223、4323。突部35的高度是从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到槽部415、425、435的底部的距离、和从背光源收容体3的外表面到平坦部4223、4323的距离的中间长度。由此,在以突部35与平坦部4223、4323相对的方式,利用框构件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情况下,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容易地插入框构件的开口成U字的部分。然后,通过在框体4的宽度相对于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变窄的方向上,滑动移动框体4的一部分,从而突部35嵌合到槽部415、425、435,从而框构件能固定于背光源收容体3。能使框构件夹持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的力增大。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7具有:安装有光源8a的基板8;以及所述光源8a的光从侧面射入,并向所述光学片9射出光的导光板7,所述基板8配置在与所述导光板7的侧面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侧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背光源7具有安装有光源8a的基板8、以及导光板7。即,液晶显示装置采用侧光方式。光源8a的光从导光板7的侧面射入,导光板7将光射出到光学片9。基板8配置在与导光板7的侧面相对的背光源收容体3的内侧面。由此,液晶显示装置能使背光源7的厚度变薄至导光板7的厚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的覆盖框体11,所述框体4与所述覆盖框体11及背光源收容体3相抵接,从而夹持该覆盖框体11、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覆盖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边缘部的矩形的覆盖框体11。框体4与覆盖框体11及背光源收容体3相抵接,并夹持覆盖框体11、液晶面板2、光学片9、背光源7及背光源收容体3。由此,框体4与液晶面板2直接相接触,由覆盖框体11来阻止对液晶面板2造成损伤的情况。因此,覆盖框体11能保护液晶面板2。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包括:显示面板56,该显示面板56显示视频;以及框体60,该框体60覆盖该显示面板56的周围,所述框体60由沿着所述显示面板56的边缘延伸的多个框构件61~63构成,该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一个框构件61、63包括:供所述显示面板56的边缘部分插入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面板插入槽61a、63a;以及形成于该面板插入槽61a、63a的端部,供其他框构件61、63嵌合的嵌合凹部70、115、63c,在所述其他框构件61、63的端部设有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70、115、63c的突出部132、135、61c。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在一个框构件61的面板插入槽61a形成有嵌合凹部70、115、63c,将设置于其他框构件63的端部的突出部132、135、61c嵌合到嵌合凹部70、115、63c,从而能防止间隙的产生。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132、135具有尖端部分,所述嵌合凹部70、115形成于所述面板插入槽61a~63a的内表面,呈与所述尖端部分相对应的V字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其他框构件63的尖端部分嵌合到V字形的嵌合凹部70、115,从而能防止间隙的产生。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所述尖端部分是从所述其他框构件63的端部外周面突出的圆弧状的尖端条部132,所述嵌合凹部70呈现为截面呈V字形的槽状,且在整个所述面板插入槽61a的底面及两侧面延伸成U字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形成于其他框构件63的端部的尖端条部132与呈截面为V字形的槽的嵌合凹部70相嵌合,从而能防止间隙的产生。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凹部115形成于所述面板插入槽61a的侧面,相对的所述嵌合凹部115的两侧面的相对间距离在所述面板插入槽61a的底面侧变短。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使嵌合凹部115的相对的侧面间距离较短,能防止间隙的产生。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56呈矩形,所述嵌合凹部115具有向与所述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15a。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嵌合凹部115形成有向与所述显示面板56的彼此正交的两个侧面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15a。在将其他框构件63的突出部135嵌合到一个框构件61的嵌合凹部70的情况下,一个框构件61因由其他框构件63作用的力而靠近其他框构件63。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凹部63c及突出部61c沿着与所述其他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所述突出部61c设置于所述其他框构件61的所述面板插入槽61a的内表面,在所述其他框构件61的所述面板插入槽61a的内侧,所述突出部61c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63c。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嵌合凹部63c及突出部61c沿着其他框构件61的长边方向、例如沿着与横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在将两个框构件61、63沿着横向或上下方向相连结的情况下,即使在上下方向上的连结部分产生间隙,也能通过将突出部61c嵌合到嵌合凹部63c来防止框构件61、63向横向偏移。在其他框构件61的面板插入槽61a的内侧,突出部61c与嵌合凹部63c相嵌合,因此不会从外部看到突出部61c与嵌合凹部63c,能提高了美观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框构件61及所述其他框构件63各自的所述面板插入槽61a、63a的一个侧面侧设有所述嵌合凹部63c及突出部61c,与所述一个框构件61及所述其他框构件63各自的所述一个侧面相对的所述面板插入槽61a、63a的另一侧面侧设有对所述嵌合凹部63c及突出部61c的嵌合进行引导的引导凹部63d及引导凸部61d。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通过将引导凸部61d插入引导凹部63d,能顺畅地将框构件相连结。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嵌合凹部63c的开口边缘部分设有沿着与所述一个框构件的长边方向相交的方向的倾斜面63b。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通过在嵌合凹部63c的开口边缘部分设置倾斜面63b,从而能沿着该倾斜面63b将突出部61c引导入嵌合凹部63c。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50中,如上所述在一个框构件61、63的面板插入槽61a、63a中形成嵌合凹部70、115、63c,将其他框构件61、63的端部的突出部132、135、61c嵌合到嵌合凹部70、115、63c,从而能防止间隙的产生。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前侧具有显示面且大致呈矩形的液晶显示面板83;配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83的后方的光源121;配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83的后表面侧,利用从与该光源121相对的端面射入的光来照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的后表面的大致呈矩形板状的导光板123;配置在该导光板123的后表面侧,收容所述导光板123及光源121的收容体80;以及在内周形成有槽的框体85,该槽从前后侧夹持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所述导光板123及所述收容体80的边缘,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包括柔性基板142,该柔性基板142呈带状,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的一端面侧连接该柔性基板142的一端部,该柔性基板142的另一端部位于所述收容体80的后侧,且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所述框体85具有抵接部154d,该抵接部154d与所述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所述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或所述液晶驱动电路142a相抵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在收容体80中层叠导光板123、光学片124及液晶显示面板83,并利用在内周形成有槽的框体85来夹持收容体80的边缘,能使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此外,柔性基板142上配置的液晶驱动电路142a或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与框体85相抵接,因此液晶驱动电路142a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框体85,能进行散热。并且,液晶显示面板83的所述一端面侧所连接的柔性基板142沿着槽状的框体的内表面走线至收容体80的背面侧,因此与沿着L字形的外框架对柔性基板142进行走线的情况相比,易于与框体85的内表面相抵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154d是与所述一端面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线条突起,且具有倾斜面154e,该倾斜面154e与所述导光板123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是后侧比前侧要长。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与液晶驱动电路142a抵接的抵接部154d是线条突起,且具有倾斜面154e,该倾斜面154e与导光板123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是后侧比前侧长,因此柔性基板142沿着线条突起的倾斜面154e走线,液晶驱动电路142a与倾斜面154e相抵接。因而,能更容易地使液晶驱动电路142a与抵接部154d相抵接。能通过更短的路径将柔性基板142走线至收容体80的后侧。因此,能缩短柔性基板142的长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收容体80和所述导光板123的边缘的遮光框体25,所述液晶驱动电路142a配置在所述抵接部154d的倾斜面154e和所述遮光框体125之间。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驱动电路142a被夹在倾斜面154e和遮光框体125之间,因此能更可靠地使液晶驱动电路142a、或柔性基板142的配置有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部位与抵接部154d相抵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85的热传导率比所述收容体80要高,所述柔性基板142所走线的部分的后侧的表面积比该部分的前侧的表面积要大。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83的框体85的热传导率比收容体83要高,前侧的表面积比后侧的表面积要大,因此能更有效地将液晶驱动电路142a的热量从框体85的后侧部分进行散热。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前侧具有显示面的大致呈矩形的液晶显示面板83;配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83的后方的光源121;配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83的后表面侧,利用从与该光源121相对的端面射入的光来照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的后表面的大致呈矩形板状的导光板123;配置在该导光板123的后表面侧,收容所述导光板123及光源121的收容体80;在内周形成有槽的框体85,该槽从前后侧夹持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所述导光板123及所述收容体80的边缘,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85夹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的所述光源121侧部分的后侧的表面积比该部分前侧的表面积大。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框体85的后侧的表面积比前侧的表面积要大,因此光源的热量主要从框体85的后侧进行散出。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紧固构件87,该紧固构件87将夹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的所述光源121侧的部分与所述收容体80紧固,并将所述光源121所产生的热量从所述收容体80传导到所述框体85。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光源121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紧固构件87传导到框体85。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收容体80和所述导光板123的边缘的遮光框体125,该遮光框体125的热传导率比所述收容体80及所述框体85的热传导率要低。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遮光框体125位于收容光源121的收容体80的边缘、和框体85之间,由于该遮光框体125的热传导率比底座及框体85的热传导率低,因此能抑制从液晶显示面板83的侧面进行散热。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80的后侧面具有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的所述光源121侧的边大致平行的线条凸部93,所述框体85具有热传导率比所述收容体80高,用于夹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83、所述导光板123及所述收容体80的前板部154a、后板部154c、以及连接该前板部154a和后板部154c的侧板部154b,该后板部154c与所述线条凸部93相抵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传导到框体85的后板部154c的热量的一部分能经由底架的线条凸部93散至底架。设有线条凸部93的部分远离光源121,且收容体80的热传导率比框体85低,因此该部分的温度比框体85的后板部154c要低。因此,能将框体85的后板部154c的热量传导到底架,能更有效地将热量散至后侧。
本申请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液晶显示装置或显示装置、以及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根据由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在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或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视频。
根据本发明,能显示电视广播的视频。
标号说明
(实施方式1~5)
1 电视接收机
2 液晶面板
3 背光源底架(背光源收容体)
31 铆接轴套
32 底板
33 侧板
331 螺钉插入孔
34 开口
35 突出部
36 轴套
37 L字开口部
371 T字开口部
38 侧壁突出部
39 平坦突出部
4 框体
41 上框(框构件)
411 前壁
412 后壁
4121 凹部
413 侧壁
414 限制肋条
415 槽部
4151 第一槽部
4152 第二槽部
4153 倾斜部
416 榫眼
417 嵌合突出部(突部)
4171 T字突出部
418 侧壁嵌合槽部
42 侧框(框构件)
421 前壁
422 后壁
4221 凹部
4222 槽部
4223 平坦部
4224 倾斜部
423 侧壁
424 限制肋条
425 槽部
426 榫头
4271 T字突出部
43 侧框(框构件)
431 前壁
432 后壁
4321 凹部
4322 槽部
4323 平坦部
4324 倾斜部
433 侧壁
434 限制肋条
435 槽部
436 榫头
437 嵌合突出部
4371 T字突出部
44 下框(框构件)
441 前壁
442 后壁
443 侧壁
4431 螺钉插入孔
5 基板盖板
6 反射片
7 导光板
71 突出部
8 LED基板
81 螺钉孔
8a LED
9 光学片
10 遮光支架(遮光框体)
101 上框
102 侧框
103 侧框
104 下框
105 前壁
106 侧壁
1061 螺钉插入孔
107 缺口
108 突起
109 卡入缺口部
110 倾斜面
11 面板盖板(覆盖框体)
111 肋条
112 肋条
12 后壳体
P 电源基板
T 接收部
D 液晶驱动基板
F 柔性基板
N 螺钉
(实施方式6~8)
51 电视接收机
56 显示面板
60 框体
61 上框构件(框构件)
61c 突出部
61d 引导突部
62 下框构件(框构件)
63 横框构件(框构件)
63b 倾斜面
63c 缺口(嵌合凹部)
63d 引导凹部
61a、62a、63a 插入槽(面板插入槽)
50 显示装置
70 嵌合槽(嵌合凹部)
91 侧面
92 底面
113 倾斜面
115 嵌合槽(嵌合凹部)
115a、115b 侧面
130a 突出部
132 尖端条部(突出部)
132a 倾斜面
132b 相对面
135 尖端部分(突出部)
135a、135b 倾斜面
(实施方式9)
80 收容体
82 背光源装置
83 液晶显示面板
84 面板盖板
85 框体
86 液晶定时控制基板
87 紧固构件
93 线条突部
121 LED光源
122 反射片
123 导光板
124 光学片
125 遮光框体
141 显示面
142 柔性基板
142a 液晶驱动电路
143 刚性基板
144 连接器
145 扁平电缆
146 信号线
151 上框体
152、153 横框体
154 下框体
154a 前板部
154b 底板部
154c 后板部
154d 抵接部
154e 倾斜面

Claims (12)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框体,该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前侧边缘部及背光源收容体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夹持该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框体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
该框体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
所述框构件通过设置于彼此对接的位置的榫结构来进行接合,
所述榫结构形成在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后侧边缘部相抵接的所述框体的后侧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框构件的所述后侧部分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要接合的其他框构件相对的榫眼,
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所述后侧部分的与所述一个框构件相对接的位置分别设有与所述榫眼相嵌合的榫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源收容体呈前表面开口的箱状,
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光学片及所述背光源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内底面上,
在所述框体的所述后侧部分的前表面设有突部,
在与所述突部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后侧边缘部设有能供所述突部嵌合的切口,该切口与该背光源收容体的边缘大致平行。
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源收容体呈前表面开口的箱状,
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光学片及所述背光源层叠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内底面上,
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框体,该框体与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相抵接,夹持该液晶面板、光学片、背光源及背光源收容体,该框体从前表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且截面形状为向内侧开口的U字形,
在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及与该内表面相对的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中的其中一方设有突部,另一方设有能供该突部嵌合的槽部,
在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设有所述突部,
在所述框体的内表面设有所述槽部,
所述框体具有:
在所述槽部的一端方向,切削得比该槽部更深的平坦部;以及
连接该平坦部和所述槽部的底部的倾斜部,
所述突部的高度为从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起分别到所述槽部的底部及所述平坦部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具有:
并排配置且深度不同的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以及
连接该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各自的底部的倾斜部,
所述突部的高度为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或所述背光源收容体的外表面分别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的底部为止的距离的中间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构件,
所述框构件均通过挤出成型而成。
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显示视频;以及框体,该框体覆盖该显示面板的周围,所述框体由沿着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的多个框构件构成,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一个框构件包括:
供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插入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面板插入槽;以及
形成于该面板插入槽的端部,供其他框构件嵌合的嵌合凹部,
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端部设有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尖端部分,
所述嵌合凹部形成于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内表面,呈与所述尖端部分相对应的V字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尖端部分是从所述其他框构件的端部外周面突出的圆弧状且端部较尖的条形,
所述嵌合凹部呈截面为V字形的槽状,且在整个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底面及两侧面延伸成U字形。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显示视频;以及框体,该框体覆盖该显示面板的周围,所述框体由沿着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的多个框构件构成,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一个框构件包括:
供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插入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面板插入槽;以及
形成于该面板插入槽的端部,供其他框构件嵌合的嵌合凹部,
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端部设有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的突出部,
所述嵌合凹部形成于所述面板插入槽的侧面,
相对的所述嵌合凹部的两侧面的相对间距离在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底面侧变短。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显示视频;以及框体,该框体覆盖该显示面板的周围,所述框体由沿着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的多个框构件构成,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一个框构件包括:
供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插入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面板插入槽;以及
形成于该面板插入槽的端部,供其他框构件嵌合的嵌合凹部,
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端部设有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的突出部,
所述显示面板呈矩形,
所述嵌合凹部具有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彼此正交的两个周面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凹部及所述突出部沿着与所述其他框构件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
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其他框构件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内表面,
在所述其他框构件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内侧,所述突出部嵌合到所述嵌合凹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框构件及所述其他框构件各自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一个侧面侧设有所述嵌合凹部及所述突出部,
与所述一个框构件及所述其他框构件各自的所述一个侧面相对的所述面板插入槽的另一侧面侧设有对所述嵌合凹部及所述突出部的嵌合进行引导的引导凹部及引导凸部。
CN201380050886.4A 2012-09-28 2013-09-27 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142 2012-09-28
JP2012218140 2012-09-28
JP2012218187 2012-09-28
JP2012218185 2012-09-28
JP2012218141 2012-09-28
JP2012218184 2012-09-28
JP2012-218140 2012-09-28
JP2012-218187 2012-09-28
JP2012-218185 2012-09-28
JP2012-218141 2012-09-28
JP2012-218184 2012-09-28
JP2012-218142 2012-09-28
JP2013-127831 2013-06-18
JP2013127831 2013-06-18
JP2013200463A JP5554870B1 (ja) 2012-09-28 2013-09-26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3-200463 2013-09-26
PCT/JP2013/076283 WO2014051060A1 (ja) 2012-09-28 2013-09-27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410A CN104685410A (zh) 2015-06-03
CN104685410B true CN104685410B (zh) 2018-01-05

Family

ID=50388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088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410B (zh) 2012-09-28 2013-09-27 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66488B2 (zh)
JP (1) JP5554870B1 (zh)
CN (1) CN104685410B (zh)
WO (1) WO20140510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85081B2 (en) * 2013-06-13 2019-01-22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apparatus
CN103364977B (zh) * 2013-07-22 2015-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I507794B (zh) * 2013-10-25 2015-11-1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CN104854503B (zh) * 2013-10-29 2018-05-1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KR102218029B1 (ko) * 2014-01-20 2021-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M486808U (zh) * 2014-02-18 2014-09-21 Innolux Corp 觸控顯示裝置
KR102173659B1 (ko) * 2014-03-10 2020-11-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4021733B (zh) 2014-05-29 2017-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显示模组及包括该模组的显示装置
CN104020591B (zh) * 2014-06-18 2017-07-21 上海启钧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JP6474222B2 (ja) * 2014-10-08 2019-02-27 東芝映像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CN104238176B (zh) * 2014-10-13 2017-09-0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及其散热结构
CN104315466B (zh) * 2014-10-22 2017-02-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卡合配件、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TWI540365B (zh) * 2015-04-15 2016-07-01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具有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JP6435043B2 (ja) * 2015-06-05 2018-12-05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585211B1 (ko) 2016-01-05 2023-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EP3239769A4 (en) * 2016-03-18 2017-12-06 LE Holdings (Beijing) Co., Ltd. Front fram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504803B1 (ko) * 2016-04-06 2023-0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05761620B (zh) * 2016-04-19 2019-03-12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显示器
US10317943B2 (en) 2016-05-05 2019-06-1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lacement of adhesive in display device
CN105842895B (zh) * 2016-05-18 2023-05-16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中框及液晶显示设备
CN109155115B (zh) * 2016-05-23 2020-12-0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US10690837B2 (en) * 2016-06-21 2020-06-23 Apple Inc. Backlist displays with bent light guide layers
CN106454176B (zh) * 2016-10-27 2021-09-07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液晶电视
CN106569299A (zh) * 2016-11-08 2017-04-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KR102595455B1 (ko) * 2016-12-20 2023-10-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TWI610283B (zh) * 2016-12-23 2018-01-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US10768460B2 (en) 2016-12-27 2020-09-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2018116221A (ja) * 2017-01-20 2018-07-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US11092831B2 (en) * 2017-02-09 2021-08-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6803906B (zh) * 2017-02-23 2020-02-14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视机
KR102275123B1 (ko) * 2017-06-15 2021-07-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TWI676065B (zh) * 2017-08-11 2019-11-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調曲率的顯示裝置
JP6588061B2 (ja) * 2017-09-21 2019-10-09 Nec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7765919A (zh) * 2017-10-25 2018-03-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568642A (zh) * 2018-06-06 2019-12-1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2020004103A (ja) * 2018-06-28 2020-0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ボード
JP7261999B2 (ja) * 2018-07-20 2023-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8980695B (zh) * 2018-07-27 2021-07-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8655159U (zh) * 2018-08-15 2019-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模组及电器设备
JPWO2020071010A1 (ja) * 2018-10-02 2021-09-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TWI692663B (zh) * 2018-10-16 2020-05-0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JP7131439B2 (ja) * 2019-03-07 2022-09-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外装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221779B2 (ja) * 2019-04-26 2023-02-1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US10761356B1 (en) * 2019-05-31 2020-09-01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display assembly
CN110113550A (zh) * 2019-06-12 2019-08-09 惠州市慧联智显工业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全贴合插座式超薄电视
CN110297345B (zh) * 2019-06-21 2022-04-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71440B (zh) * 2019-09-05 2022-08-23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658202B1 (ko) * 2019-12-31 2024-04-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21134969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558655A (zh) * 2020-06-16 2020-08-21 怡景(上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背板成形方法及其模具
WO2022101987A1 (ja) * 2020-11-10 2022-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意匠パネル、電子機器および意匠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12581869B (zh) * 2020-12-16 2022-07-1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846664A (zh) * 2021-01-06 2021-05-28 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壳体的制造方法
US20240210014A1 (en) * 2022-12-27 2024-06-27 CarUX Technology Pte.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5327A (zh) * 2004-07-12 2006-02-15 索尼株式会社 框架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1373289A (zh) * 2007-06-01 2009-02-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容器、包括该接收容器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138A (ja) 1993-06-29 1995-01-20 Yasuda Seiko Kk 額縁フレーム片の連結装置
JPH11133418A (ja) * 1997-10-30 1999-05-21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242189A (ja) 1999-02-24 2000-09-08 Canon Inc 画像表示パネル支持構造および平面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3061800A (ja) 2001-08-27 2003-03-04 Kamei Keikinzoku Kk 額 縁
JP4239020B2 (ja) 2004-07-12 2009-03-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
JP2006201318A (ja) 2005-01-19 2006-08-03 Sharp Corp シャーシ構造
JP2006216244A (ja) 2005-02-01 2006-08-17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Led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41328A (ja) 2005-08-04 2007-02-15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表示装置
JP200729862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854450B2 (ja) 2006-09-29 2012-01-18 日軽金アクト株式会社 枠体及び枠体の接合方法
JP5056042B2 (ja) 2007-02-08 2012-10-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091500B2 (ja) * 2007-02-20 2012-12-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14900A (ja) 2007-07-03 2009-01-22 Sharp Corp 半導体素子の放熱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9103979A (ja) * 2007-10-24 2009-05-14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2009109733A (ja) * 2007-10-30 2009-05-21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2010072207A (ja) 2008-09-17 2010-04-02 Taisei Plas Co Ltd 表示装置のフロントパネル
KR20100087950A (ko) * 2009-01-29 2010-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30135804A1 (en) 2010-07-15 2013-05-30 Yoshihiro Takechi Frame housing and display device
JP5032651B2 (ja) 2010-12-27 2012-09-26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5327A (zh) * 2004-07-12 2006-02-15 索尼株式会社 框架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1373289A (zh) * 2007-06-01 2009-02-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接收容器、包括该接收容器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77179A1 (en) 2015-10-01
JP5554870B1 (ja) 2014-07-23
WO2014051060A1 (ja) 2014-04-03
JP2015026038A (ja) 2015-02-05
CN104685410A (zh) 2015-06-03
US9766488B2 (en) 2017-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5410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
JP584163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204180406U (zh) 显示器外壳及外壳组件
CN104685555A (zh) 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
CN104487759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P3346676A1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80247127A1 (en) Dual frame electronic display
US8337069B2 (en) Lightbar device and display module thereof
CN104010458B (zh) 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装置及制造方法
US2014023294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apparatus
WO2014002856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TW201009421A (en) Fasten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52063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4380182A (zh)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器
CN10482310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645583A (zh) 背光模组
US2016025920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395895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208754427U (zh) 一种组合边框及显示装置
CN106338858B (zh) 背光模组
US20220308631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flexible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flexible module
CN21083552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8803106A (zh) 显示器
CN108027529A (zh) 显示装置
CN104380716A (zh)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