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3101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3101A
CN104823101A CN201380062567.5A CN201380062567A CN104823101A CN 104823101 A CN104823101 A CN 104823101A CN 201380062567 A CN201380062567 A CN 201380062567A CN 104823101 A CN104823101 A CN 104823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frame
leaf spring
crystal module
upper l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25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口好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23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3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Front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8Segmented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能促进窄边框化,并且能在容许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各构件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固定各构件。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模块(10);框架体(41);以及板簧(47),其中,该液晶模块(10)具有:从前侧依次向后侧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材(8)及背光源;箱状的收容体(5),该收容体(5)的前侧开口且至少收容该光学片材(8)及背光源;以及框状构件(9),该框状构件(9)覆盖该液晶面板(2)及收容体(5)的周面侧,该框架体(41)沿着液晶模块(10)的周缘延伸,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液晶模块(10)一侧开口的U字形,并与收容体(5)及框状构件(9)局部地相抵接,从而夹持液晶模块(10),该板簧(47)夹设于所述收容体(5)的后侧面及框架体(41)的相对部分,并进行施力使得该收容体(5)及框架体(41)朝该收容体(5)的厚度方向远离。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材等各构件由位于周缘的边框来支承。通过将该边框从液晶显示装置去除,从而液晶显示装置得到窄边缘化。然而,另一方面,从既有的生产设备、成本等观点来看,具备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正持续生产中。在具备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实现窄边缘化,考虑利用与边框紧密接触的四根棒状框架体来固定各构件。该棒状框架体的剖面形状呈现为向内侧打开的U字形,各构件由棒状框架体来夹持。
在图像显示装置中存在如下技术:利用设置于框体与固定于导光板的周面的框架之间的弹性体来使框架向导光板的面内方向进行施力,从而吸收导光板上面内方向的变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465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液晶面板等各构件的厚度因制造管理而具有偏差,层叠后的各个构件的整体厚度也存在偏差。为了减小该各构件的整体厚度的偏差,而使用四根棒状框架体并利用前后方向上较强的力来固定该各构件的情况下,液晶面板及光学片材会产生歪斜、褶皱等,使得图像品质变差。
另一方面,使用夹持上述各构件的部分的间隔较宽的棒状框架体,并利用前后方向上较弱的力来固定各构件的情况下,该各构件会产生间隙,从而液晶显示装置中产生组装不良的情况。若像专利文献1的图像显示装置那样,即使在棒状框架体与边框之间设置弹性体,弹性体的力也会向各构件的面内方向作用,因此该方法无法有助于厚度方向上各构件的固定。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得以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能促进窄边缘化,并且能在容许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各构件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固定各构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模块,还包括框架体以及弹性体,其中,该液晶模块具有:从前侧依次向后侧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材及背光源;箱状的收容体,该收容体的前侧开口且至少收容该光学片材及背光源;以及框状构件,该框状构件覆盖该液晶模块及收容体的周面侧,该框架体沿着所述液晶模块的周缘延伸,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所述液晶模块一侧开口的U字形,并与所述液晶面板、收容体及框状构件局部地相抵接,从而夹持所述液晶模块,该弹性体夹设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及框架体的相对部分,并进行施力使得该收容体及框架体朝该收容体的厚度方向远离。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模块具有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材、背光源及箱状的收容体。收容体的前侧开口,收容体至少收容光学片材及背光源。另外,液晶模块具有覆盖液晶模块和收容体的周面侧的框状构件。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框架体,该框架体沿液晶模块的周缘延伸,且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在液晶模块一侧开口的U字形。框架体与液晶面板、收容体及框状构件局部地相抵接,且夹持液晶模块。弹性体夹设于收容体的后侧面与框架体的相对部分。弹性体进行施力使得收容体与框架体朝收容体的厚度方向远离。
由此,即使在前后方向的厚度具有偏差的液晶模块中,弹性体也能吸收液晶模块的厚度偏差。从弹性体向收容体及框架体的作用力以适度的力来固定液晶模块,因此液晶模块、光学片材等不会产生歪斜、褶皱等,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质量不会降低。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使框架体与构成液晶模块的周缘的框状构件相抵接,从而能实现窄边框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板簧。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设置于收容体的后侧面与框架体的相对部分的弹性体为板簧。
板簧易于成型且易于固定于框架体上,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生产性。另外,板簧的成本较低,因此能实现成本降低。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簧具有孔部,在与该孔部相对的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上,设有与该孔部相嵌合的突起。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板簧具有孔部。与孔部相对的收容体的后侧面设有与孔部相嵌合的突起。
由此,收容体的突起能够通过在突起上滑动并变形的板簧的一连串的动作来与板簧的孔部相嵌合。在收容体的突起与板簧的孔部相嵌合的情况下,框架体被固定于厚度存在偏差的液晶模块。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框架体在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部分具有向内侧开口的切口,所述板簧被设置成将所述切口的一部分或全部阻塞。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与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框架体的部分设有向内侧开口的切口。板簧将设置于框架体的切口的一部分或全部阻塞。
框架体的切口提供用于板簧因弹性形变而发生位移的空间。因此,无需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另外设置供板簧位移的空间,因此切口有利于窄边框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孔部内侧的所述板簧的边缘部设有突片,所述突片朝着相对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倾斜的后侧延伸。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孔部内侧处的板簧的边缘部设有突片。突片朝着相对于收容体的后侧面倾斜的后侧延伸。
在使框架体的U字一侧朝向液晶模块的内侧,将框架体安装至液晶模块时,突片能够对板簧进行引导,使得板簧的孔部顺利地朝向收容体的突起移动。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模块及框架体的主视形状均呈矩形,所述弹性体设置于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所述框架体的至少一边。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模块及框架体的主视形状均呈矩形。弹性体设置于与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框架体的一边、两边、三边或四边。
例如通过在框架体的四边设置弹性体,从而能对液晶模块的四个方向分别以均等的力来进行固定,因此不会在液晶模块、光学片材等中产生歪斜、皱褶等,液晶显示装置的图像质量不会降低。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切口的缘部还设有比该切口还要小的第二切口,第二突片从与所述第二切口相对的所述板簧的缘部向该第二切口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二突片的前端部向后侧弯折。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切口的缘部设有比切口还要小的第二切口。第二突片从与第二切口相对的板簧的缘部向第二切口的内部延伸。第二突片的前端部向后侧弯折。
在板簧上作用有来自外部的扭转力等,而板簧发生形变的情况下,第二突片通过与第二切口的内壁相抵接,来限制板簧的位移。由此,能防止板簧破损及从框架体上脱离。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切口呈矩形,所述板簧呈矩形,设有所述第二突片的位置的相反侧处的所述板簧的端部固定于与所述第二切口相对的所述切口的缘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切口及板簧均呈矩形。设有第二突片一侧的相反侧处的板簧的端部固定于与第二切口相对的切口的缘部。
切口及板簧的形状为易于成型的矩形。由于板簧呈矩形,因此易于沿着长边方向弯曲。由于板簧在包含切口的空间内在前后方向上位移,因此在将板簧的端部固定于切口附近的情况下,该固定位置上,与第二切口相对的切口的缘部易于固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孔部及突片设置于所述板簧的将所述切口阻塞的部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板簧的孔部及突片设置于板簧的将框架体的切口阻塞的部分。
板簧的将框架体的切口阻塞的部分是板簧的在前后方向上变形的部分。通过在发生变形的板簧部分设置突片,从而在将框架体安装于液晶模块时,突片阻止板簧受阻于收容体的突起而无法进入液晶模块内侧这一情况的发生。另外,通过在发生变形的板簧部分设置孔部,从而在板簧由于基于弹性形变的恢复力而返回至前侧的情况下,板簧的孔部能够与收容体的突起相嵌合。在收容体的突起与板簧的孔部相嵌合的情况下,框架体固定于液晶模块。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能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架构件,所述框架构件均是挤出成型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架体能够分割成四个直线状的框架构件。框架构件均是挤出成型体。
由此,框架体的生产及处理变得容易。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以使得所述框架构件能在该框架构件的延伸方式上移动的方式、在所述孔部中松嵌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收容体的突起以使得框架构件能在其延伸方式上移动的方式、在板簧的孔部中松嵌合。
由此,能够在框架构件的延伸方式上移动该框架构件,从而将框架构件彼此在框架构件的端部相结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框架构件的端部彼此相连结的连结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框架构件的端部彼此由连结件相连结。
由此,固定于液晶模块的框架构件互相连结,能够增大液晶显示装置的强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簧具有螺钉插通孔,所述螺钉插通孔用于利用螺钉将所述板簧固定于所述框架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板簧利用螺钉固定于框架体。为此设置的螺钉插通孔设置于板簧。
由此,能牢固地将板簧固定于框架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簧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所述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上延伸,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抵接;隔离部,该隔离部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隔离;以及结合部,该结合部从所述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抵接部的端部向内侧且后侧延伸,将该抵接部及隔离部相结合,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抵接部,所述螺钉插通孔设置于所述隔离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板簧具有抵接部、隔离部以及结合部。抵接部呈现为在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且与收容体的后侧面相抵接。隔离部与收容体的后侧面相隔离。结合部从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上的抵接部的端部向内侧且后侧延伸,将抵接部及隔离部相结合。与收容体的突起相嵌合的孔部设置于抵接部。用于利用螺钉将板簧固定于框架体的螺钉插通孔设置于隔离部。
由此,在将框架体安装至液晶模块的情况下,由于结合部的弯折使得抵接部朝向使收容体及框架体远离的方向上作用。因此,板簧能够在容许液晶模块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将液晶显示装置的各构件固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的与所述框架体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外侧开口的U字形,并将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所述框架体部分夹持,所述螺钉插通孔设置于所述隔离部的与所述框架体部分的外表面相抵接的部分,与所述螺钉插通孔相对应的所述框架体部分设有螺钉孔。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隔离部的与框架体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外侧开口的U字形。隔离部将与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框架体部分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夹持。螺钉插通孔设置于与和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框架体部分的外表面相抵接的隔离部的部分。与螺钉插通孔相对应的框架体部分设有螺钉孔。
由此,能够从框架体的外侧进行用于将板簧固定于框架体的螺钉连结作业,从而作业效率提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部的与和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所述框架体的外表面相抵接的部分,设有在所述框架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螺钉插通孔相隔离的贯通孔,从设有所述贯通孔的所述隔离部的部分的外侧缘部设有第三突片,所述第三突片在相对于所述隔离部的部分倾斜的后侧延伸,在与所述贯通孔相对的所述框架体部分设有与该贯通孔相嵌合的第二突起。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隔离部的与和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框架体的外表面相抵接的部分,设有贯通孔。贯通孔在框架体的延伸方式上与螺钉插通孔相隔离。从设有贯通孔的隔离部的部分的外侧缘部设有第三突片。第三突片朝着相对于隔离部的部分倾斜的后侧延伸。在与贯通孔相对的框架部分设有与贯通孔相嵌合的第二突起。
由此,在利用螺钉来固定板簧的基础上,再利用第二突起与贯通孔的嵌合来更牢固地将板簧与框架体相固定。另外,为了利用螺钉将板簧与框架体相固定,在将隔离部夹入与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框架体部分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由第二突起越上至第三突片,从而第二突起顺利地与贯通孔相嵌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所述液晶面板将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所相关的图像进行显示。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中,具备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接收部。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将接收部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所相关的图像进行显示。
由此,在组装电视接收机时,能采用在前后方向上存在厚度偏差的液晶模块。弹性体能够吸收液晶模块的厚度偏差。从弹性体向收容体及框架体的作用力以适度的力来固定液晶模块,因此液晶模块、光学片材等不会产生歪斜、褶皱等,电视接收机的图像质量不会降低。电视接收机通过使框架体与构成液晶模块的周缘的框状构件相抵接,从而能实现窄边框化。因此,电视接收机能满足来自用户的现代化外观的需求,并能具备更大的画面,而无需改变框体尺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能促进窄边缘化,并且能在容许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各构件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固定各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电视接收机的立体图。
图2是电视接收机的后视图。
图3是电视接收机的上部中央处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4是从后侧观察上框、侧框和下框以及液晶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A是板簧的立体图。
图6B是板簧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上框安装至液晶模块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将上框安装至液晶模块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上框安装至液晶模块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将上框安装至液晶模块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安装有上框侧框及下框的液晶模块的后视图。
图12是从后侧观察安装有侧框及下框的液晶模块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将从后侧观察到的液晶模块的左上部分、上框及侧框各自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板簧的立体图。
图15A是上框的立体图。
图15B是上框的立体图。
图16是在通过突起511的水平面上切断相结合的上框及液晶模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含电视接收机、电子黑板、与调谐器相连接来使用的监视器、与台式型电脑相连接来使用的监视器及数字标牌中使用的显示器。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含平板型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及移动电话中使用的显示器。以下,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基于与实施方式相关的画面来说明电视接收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电视接收机1的立体图。图2是电视接收机1的后视图。这里,在观众正对直立状态的电视接收装置1的显示图像的画面21的情况下,将从画面21的观众侧设为前侧或正面侧,将与之相反的一侧设为后侧或背面侧。画面21呈现为横向较长的矩形。从观众朝向画面21,将画面21的长边方向的右侧设为电视接收机1的右侧,将画面21的长边方向的左侧设为电视接收机1的左侧。将画面21的短边方向的上侧设为电视接收机1的上侧,将画面21的短边方向的下侧设为电视接收机1的下侧。
电视接收机1包含液晶面板2、后壳3、框架体4以及底座100。此外,图2中省略了底座100。
液晶面板2在前侧具有画面21,在画面21显示图像。后壳3是将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覆盖的框体的一部分。后壳3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呈现为大致向后侧突出的碟状。
框架体4包含上框(框架构件)41、两个侧框(框架构件)42、43以及下框(框架构件)44。在组装完成的状态的电视接收机1中,上框41、两个侧框42、43以及下框44构成合体后的框架体4。框架体4是构成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周缘部、周面的框体的一部分。从正面观察框架体4的形状呈矩形。
框架体4的一部分构成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周缘部。其中,上框41、侧框42、43以及下框44的后侧部分除了其最外缘部之外,由后壳3覆盖(图2)。
底座100是以相对于地板呈直立状态的方式支承电视接收机1的矩形平板。电视接收机1的背面下部中央处设有底座100的安装部101。经由安装部101以及例如由螺钉固定的支柱102来将底座100固定于电视接收机1。
电视接收机1包含电源基板200及主基板300。电源基板200及主基板300安装于后壳3的内侧。
电源基板200是安装有电源装置的基板,该电源装置对电视接收机1的各构成部供电。主基板300是安装有接收与电视广播有关的图像信号的调谐部(接收部)301、驱动液晶的元件、控制电视接收机1的各构成部的控制部等的基板。
图3是电视接收机1的上部中央处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III-III线处的剖面。图3的上方、下方、左方及右方分别对应于电视接收机1的上侧、下侧、前侧及后侧。图3中省略了后壳3。
电视接收机1包含液晶模块10。液晶模块10是电视接收机1的主要的复合构件,是将液晶模块2、背光源、驱动电路等组合后的模块。
液晶模块10包含背光源底板(收容体)5、反射片材6、导光板7、光学片材8、间隔件28、液晶面板2及边框(框状构件)9。液晶模块10中,背光源底板5、反射片材6、导光板7、光学片材8、间隔件28以及液晶面板2按照该顺序从后侧向前侧层叠。
此外,构成液晶模块10的背光源底板5、反射片材6、导光板7、光学片材8、间隔件28以及液晶面板2在前后方向上的各厚度因各构件的制造管理而存在偏差。因此,液晶模块10的厚度因部位不同而不同。液晶模块10的厚度的偏差例如为1.0~2.0mm左右。
背光源底板5例如由铁、铝或铜构成,是利用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箱型台。
背光源底板5包含底壁51及侧壁52。底壁51是矩形平板。侧壁52从构成底壁51的四边的周部向前侧弯曲。因此,背光源底板5呈现为前侧开口的箱状或碟状。此外,侧壁52并不设于底壁51的整个周部,而是设置于底壁51的周部的一部分。
在组装液晶模块10时,背光源底板5的内底面上按顺序层叠有反射片材6、导光板7、光学片材8、间隔件28以及液晶面板2。侧壁52的高度大致与反射片材6、导光板7以及光学片材8的总厚度相同。间隔件28及液晶面板2并不收容于背光源底板5,而位于背光源底板5的开口面的前侧。
多个突起511突出地设置于底壁51的后侧面上的周缘部。突起511呈圆柱状,其高度例如为1.5mm,其直接例如为2~3mm。突起51的前端部呈圆锥台。此外,突起511的前端部也可以是半球状。
反射片材6是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相对应的大致呈矩形的薄膜。反射片材6例如由具有高反射率的合成树脂构成。反射片材6为了有效利用从导光板7射出至后侧的光而将该光反射至前侧。
导光板7是具有矩形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平板,例如由丙烯酸构成。导光板7使来自与导光板7的下部侧面相对配置的发光二极管(LED、未图示)的入射光在内部扩散,并将扩散的光从前表面射出至光学片材8及液晶面板2。
反射片材6、导光板7及发光二极管是构成电视接收机1的背光源的器件。
光学片材8是大致呈矩形的薄膜。光学片材8的大小与导光板7及液晶面板2的大小大致相同。
光学片材8例如包含一片反射偏光片、一片扩散片以及两片棱镜片。反射偏光片例如具有折射率互不相同的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对指向性得到提高的光进行ps分离,并仅使p波透过,而选择性地反射出s波。扩散片材使光扩散。棱镜片材具有相邻排列的多个透镜,对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
此外,光学片材8也可以包含使视角范围扩大的视野角扩大片材,以获得良好的显示性能。
间隔件28是对光学片材8与液晶面板2的周缘部上的间隙进行调整的框状构件。此外,也可以省去间隔件28。
边框9由配置于液晶模块10的上部、下部及左右侧部的四个长形构件构成。边框9具有通过覆盖液晶模块10的上下左右侧的侧面一侧,来提高液晶模块10的强度的功能。各长形构件互不接合,但组装后的液晶模块10中,各长边构件整体呈大致为矩形的框状。
边框9包含内边框91及外边框92。内边框91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内边框91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L字形,其角部位于液晶模块10的前侧周缘部。内边框91覆盖背光源底板5的侧壁52、反射片材6、导光板7及光学片材8的侧面一侧、背光源底板5的开口面的周缘。
外边框92例如由金属构成。外边框92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L字形,其大小比内边框要大。外边框92的角部位于内边框91的角部的前侧且外侧。外边框92从外侧覆盖内边框91,并且也覆盖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周缘部。
上框41呈现为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切割面被切断的情况下,朝液晶模块10的上部侧面呈U字形地开口的剖面形状。上框41的前侧及后侧角部分别带有倒圆。上框41的前侧内表面与外边框92的前侧相抵接。上框41的后侧内表面稍许远离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其中,上框41上设有后述的板簧47,板簧47与底壁51相抵接。板簧47的面大致平行于上框41的后侧面及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板簧47上设有后述的长孔472,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由此,上框41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液晶模块10的上部由上框41的前侧部分和设于后侧部分的板簧47所夹持。
侧框42、43及下框44也与上框41相同,呈现为在分别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切割面被切断的情况下,朝液晶模块10的侧面呈U字形地开口的剖面形状。
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也设有板簧47。侧框42、43也通过底壁51的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来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液晶模块10的侧部由侧框42、43的前侧部分和设于后侧部分的板簧47所夹持。
下框44未设有板簧47。液晶模块10的下部由下框44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所夹持。
图4是从后侧观察上框41、侧框42、43和下框44以及液晶模块10的立体图。
在将上框41、侧框42、43和下框44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将呈U字形开口的一侧靠近液晶模块10的侧面。此外,利用上框41、侧框42、43的前侧内表面及板簧47来分别夹持液晶模块10的上部及侧部的各缘部。另外,利用下框44的前侧内表面与后侧内表面来夹持液晶模块10的下部的缘部。此时,液晶模块10的厚度存在偏差,因此除去板簧47后的上框41、侧框42、43以及下框44与液晶模块10的最厚部分的底壁51相抵接,而不与最厚部分以外的底壁51相抵接。此外,此处的液晶模块10的厚度是安装有框架体4的周缘部的厚度。
如图3所示,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上框41与外边框92的侧面之间稍许产生间隙。另一方面,虽未图示,但构成为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侧框42、43及下框44与外边框92的侧面相抵接。其中,也可为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侧框42、43及下框44与外边框92的侧面之间设有0.5~1mm左右的间隙,以作为余量。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5示出了从后侧观察到的液晶面板2的左上部分、上框41及侧框43各自的一部分。
上框41及侧框43包含第一切口(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此外,虽然图5中未图示,但从后侧观察右侧的侧框42也包含第一切口(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另一方面,下框44上未设有第一切口(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
在将框架体4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第一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位于与设置于底壁51的后侧面的多个突起511的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上。在上框41的情况下,第一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分别设置于上框41的例如两端部及中央部这三处。在侧框42、43的情况下,第一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分别设置于侧框42、43的例如两端部这两处。
第一切口45设置于与底壁51的后侧面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第一切口45呈现为朝内侧开口的矩形,且形成为沿着上框41或侧框42、4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状。
第二切口46比第一切口45要小,且设置于在上框41或侧框42、43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切口45的两边中的任一侧。第二切口46沿着上框41或侧框42、43各自的延伸方向凹陷,其前端部呈现为在凹陷方向上突起的半圆形。
图6A及图6B是板簧47的立体图。图6A从电视接收机1的内侧朝外侧地示出了板簧47的后侧。图6B从电视接收机1的外侧朝内侧地示出了板簧47的后侧。
板簧47是细长地延伸的矩形平板构件。板簧47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分别设置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第一切口45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要长。板簧47的原材料例如为不锈钢、钢铁等。
板簧47包含两个圆孔471、一个长孔(孔部)472、第一突片(突片)473以及第二突片474。板簧47在长边方向上能够分成设有两个圆孔471的区域(以下称为接合区域)、以及设有一个长孔472的区域(以下称为非接合区域)。接合区域与非接合区域在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之比例如为1:2。非接合区域的面积比分别设置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第一切口45及第二切口46的面积要小。
板簧47在接合区域与非接合区域之间,利用短边方向的折痕47t以微小的角度(例如为2~3度)向前侧弯曲。此外,板簧47也可以不采用利用折痕47t而不连续地弯曲的结构,也可以连续性地弯曲。
圆孔471是圆形的贯通孔。圆孔471沿着板簧47的长边方向串列地设有2个。
长孔472是沿着板簧47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的贯通孔。长孔472的长径比设置于背光源底板5的圆柱状的突起511的径长要长。长孔472的短径的长度与突起511的径长大致相同。长孔472的形状并不限于长圆形。长孔472的整体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卵形、矩形等。
第一突片473是从非接合区域的长边缘部向板簧473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矩形突部。将第一突片473的中心与长孔472的中心相连接的方向大致与板簧47的短边方向相同。与第一突片473的基部相邻的板簧47的长边缘部的两处上分别各设有一个大致呈U字形的切口473c。第一突片473相对于板簧47的平坦面倾斜地向后侧延伸。
第二突片474是从非接合区域的短边缘部向板簧47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矩形突部。第二突片474的前端部向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大致呈直角地弯曲。
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平坦内表面相接合,以使得非接合区域阻塞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第一切口45的一部分(图5)。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内表面的接合方法例如使用铆钉等进行铆接来实现。在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接合时,板簧47的姿势被调整成使得第一突片473位于第一切口45的内侧,而第二突片474位于第二切口46中。
非接合区域在折痕47t处向前侧弯曲。因此,在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接合的情况下,非接合区域成为比上框41等的第一切口45更靠前侧突出的状态。非接合区域比第一切口45更向前侧突出的程度被调整成使得在将上框41等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板簧47能够利用弹性力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
对上框41等的第一切口45及第二切口46的位置、以及板簧47的长孔472的位置进行决定,以使得在将上框41等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长孔472的中心位置大致与突起511的中心轴相一致。
此外,板簧47的非接合区域的面积也可以大致与第一切口45的面积相同或稍大于第一切口45的面积。在该情况下,非接合区域阻塞整个第一切口45。
另外,板簧47的接合区域也可以不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外表面相接合。
图7、图8、图9及图10是表示将上框41安装至液晶模块10的工序的说明图。图7、图8、图9及图10在图1中的III-III线处的剖面上示出将上框41安装至液晶模块10的工序。图7、图8、图9及图10中的上方、下方、左方及右方分别对应于电视接收机1的上侧、下侧、前侧及后侧。
对上框41的姿势进行固定,以使得上框41的呈U字形开口的一侧与液晶模块10的上部侧面相对(图7)。另外,以使得上框4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液晶模块10的上部侧面的方式、将上框41靠近液晶模块10的上部(图4、图5、图7)。此时,板簧47的面大致平行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以使得板簧47的长孔472与背光源底板5的突起511相对的方式,将上框41定位于液晶模块10。
在上框41夹持液晶模块10的上端部的状态或上框41与液晶模块10的上部相对的状态下,使上框41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平移移动(图8)。上框41的前侧内表面在外边框92的前表面上滑动。上框41的后侧内表面以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相隔开的状态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移动。其中,板簧47的非接合区域向前侧弯曲,因此在将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状态下,在底壁51上滑动。最终,板簧47的第一突片473到达背光源底板5的突起511的跟前(图8)。
在上框41进一步向液晶模块10内侧移动的情况下,向斜后侧弯曲的板簧47的第一突片473越上突起511的前端部的锥面部分,超越第一切口45的开口面的位置,从而引起向后侧的弹性形变(图9)。位于长孔472内侧的板簧47的平坦部分由第一突片473所引导,向后侧发生弹性形变,从而顺畅地越过突起511,而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移动。然后,长孔472接近突起511。
由于液晶模块10的厚度存在偏差,因此突起511相对于板簧47的高度也多少存在偏差。然而,板簧47在越过突起511的情况下,发生与突起511的高度相对应的弹性形变。因此,上框41灵活地被安装于厚度存在偏差的液晶模块10。
第一切口45被设置成用于提供能使板簧47产生弹性形变的空间。在未设有第一切口45的情况下,越上突起511的板簧47向后侧发生形变,与框架体41的后侧面碰撞。因此,板簧47进一步向后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此外,在框架体41的内表面与液晶模块10的后侧面之间,能够预先留有供板簧47产生弹性形变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切口部45。其中,在该情况下,电视接收机1前后方向的厚度变厚与预先留有的空间大小相对应的量,这有碍薄型化。
长孔472内侧的板簧47的平坦部分越上突起511的前端部(图10)。上框41在板簧47保持弹性形变的状态下进一步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移动。
最终,板簧47的长孔472移动至与突起511相重合的位置为止。板簧47的非接合区域由于回复力而返回至前侧。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参照图3)。长孔472的短径(大致与上框4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径长或电视接收机1上下方向的径长)大致与突起511的径长相同。另一方面,长孔472的长径(上框41的延伸方向或电视接收机1左右方向的径长)比突起511的径长要长。因此,在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的状态下,在长孔472的短径方向上为紧嵌合,而在长孔472的长径方向上为松嵌合。
在突起511与长孔472嵌合的情况下,上框41在上下方向上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在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下,上框41以在左右方向上稍许具有余量的状态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因此,能够在液晶模块10的左右方向上对上框41的位置进行微调。
图7、图8、图9及图10示出了将上框41安装至液晶模块10的工序。将侧框42、43安装至液晶模块10的工序也与图7、图8、图9及图10的工序相同。
在突起511与长孔472嵌合的情况下,侧框42、43在左右方向上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在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下,侧框42、43以在左右方向上稍许具有余量的状态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因此,能够在液晶模块10的上下方向上对侧框42、43的位置进行微调。
在多个突起511分别与设置在上框41及侧框42、43的板簧47的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下,板簧47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另一方面,在与底壁51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内表面,除板簧47以外的部分与液晶模块10最厚的底壁51部分相抵接,而不与最厚部分以外的底壁51相抵接。
虽然液晶模块10的厚度存在偏差,但板簧47利用与液晶模块10的厚度相对应的弹性力将底壁51向前侧施力。由此,板簧47不会将过度的力施加到厚度具有偏差的液晶模块10,而是将液晶模块10预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
此外,在板簧47的非接合区域将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情况下,板簧47的接合区域将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向后侧施力。也就是说,板簧47将底壁51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上述情况下,剖面形状大致呈U字形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前侧部分将液晶模块10的前侧周缘部向后侧施力。因此,板簧47进行施力以使得液晶模块10被上框41及侧框42、43夹持。
图11是安装有上框41、侧框42、43以及下框44的液晶模块10的后视图。上框41的两端部、侧框42、43的上端部上设有互相榫合的榫卯结构所涉及的榫头411及榫槽431(参照图5)。通过该榫卯结构,从而使在左右方向上位置经过微调的上框41与在上下方向上位置经过微调的侧框42、43相结合。
电视接收机1包含斜支柱(连结件)11。斜支柱11是插入上框41与侧框42、43之间的倾斜构件。斜支柱11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构成。在从后侧表示液晶模块10的图11中,利用被螺合的斜支柱11将上框41的左端部与侧框43的上端部之间、以及上框41的右端部与侧框42的上端部之间进行连结。利用榫卯结构相连结的上框41与侧框42、43之间的连结力由斜支柱11来增强。
电视接收机1包含连结件12(参照图4、图11)。连结件12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构成。底壁51的下部未设有突起511。因此,下框44也未设有将下框44预固定或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板簧47。因此,通过利用连结件12来将下框44与侧框42、43相连结,从而将下框44固定于液晶模块10。
图12是从后侧观察安装有侧框43及下框44的液晶模块10的局部立体图。图12示出了利用连结件12将左侧下部处的侧框43与下框44连结固定后的情况。连结件12例如通过螺钉来固定于侧框43的后侧下端部。从后侧观察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连结件12也设置于右侧下部处的侧框42与下框44之间。左右的各连结件12的形状多少有些不同,但功能相同。
连结件12包含切起部121。切起部121是例如对金属板进行半冲裁加工而成的突起部被朝斜后侧弯曲而成的突部。切起部121也可以通过同时进行半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来形成。图12的示例中,切起部121是从连结件12的右下部分朝上方且斜后侧延伸的矩形突部。
下框44后侧部的两端部设有T字形的缺口441。T字形的缺口441由大致位于上下方向的切口及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构成。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从大致位于上下方向的切口的中间向外侧凹陷。连结件12的切起部121以从前侧向后侧突出的状态与T字形的缺口441的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分相卡合。
在从后侧观察液晶模块10时,下框44的右端部设有与图12所示的T字形的缺口441左右对称的缺口441(图11)。在从后侧观察液晶模块10时,右侧的连结件12的切起部121也以从前侧向后侧突出的状态与T字形的缺口441的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分相卡合。
分别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上部及侧部的上框41、侧框42、43、和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下部的下框44通过斜支柱11和连结件12相连结,从而作为框架体4牢固地固定于液晶模块10。
接下来,对电视接收机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以下,设为液晶模块10预先完成组装。
以后侧朝向上方的状态将液晶模块10放置于大致呈水平的台面上。使呈U字形开口一侧朝向内侧,将侧框42、43与液晶模块10的侧部相贴合。以使得板簧47的长孔472与突起511相对的方式,将侧框42、43定位于液晶模块10。按压侧框42、43,使侧框42、43朝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平移。然后,将突起511与板簧47的长孔472相嵌合,来将侧框42、43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
与侧框42、43相同,将上框41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使上框41及侧框42、43在液晶模块10的周向上进行微小的移动,并利用榫卯结构将上框41及侧框42、43相结合。结合后的上框41及侧框42、43通过斜支柱11来相连结。
使呈U字形开口一侧朝向内侧,使下框44与液晶模块10的下部相贴合。按压下框44,使下框44朝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平移。使下框44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微小的移动,将下框44的两端部与侧框42、43的下部相接合。
以使得切起部121与下框44的缺口441相卡合的方式,将连结件12配置于侧框42、43与下框44之间。此时,首先将连结件12的切起部121放入缺口441的大致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切口。之后,将切起部121从大致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切口放入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分,从而与缺口441相卡合。
利用螺钉将配置于侧框42、43与下框44之间的左右的各连结件12固定于侧框42、43。由此,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上框41、侧框42、43以及下框44合体成为框架体4,固定于液晶模块10。
使后壳3从上方向固定有框架体4的液晶模块10靠近,与框架体4及底壁51相贴合。将后壳3对准框架体4,利用螺钉将对准后的后壳3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板簧47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然而,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弹性体并不限于是板簧47,也可以是橡胶、空气弹簧、软质塑料等。例如,在将橡胶用作为弹性体的情况下,将设有与突起511紧嵌合及松嵌合的孔的板状或块状的橡胶安装于上框41等的后侧内表面。
或者,弹性体也可以是由多个材料构成的复合体。例如,设有与突起511紧嵌合及松嵌合的孔的金属板接合于与底壁51相对的弹性体的表面。由此,在将上框41等安装于液晶模块10时,金属板比例如橡胶还要易于滑至突起511上,因此上框41等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
本实施方式中,电视接收机1的背光源由反射片材6、导光板7及发光二极管构成,且为侧光方式。然而,电视接收机1的背光源也可以是直下式。
本实施方式中,下框44上未设有第一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底壁51的下部未设有突起511。然而,也可以通过在下框44设置第一切口45、第二切口46及板簧47,在底壁51的下部设置突起511,从而使得下框44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外边框92剖面形状为L字形,其前表面部被夹持于框架体4的前表面部与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周缘部之间。然而,外边框92的前表面部也可以更窄,或者不设置外边框92。在该情况下,框架体4的前表面部与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周缘部相抵接,因此电视接收机1能够变薄与外边框92的厚度相应的厚度。
根据电视接收机1,能够实现窄边框化。
考虑利用螺钉来作为将框架体4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单元。然而,在利用螺钉来将框架体4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的情况下,需要将用于供螺钉螺合的轴套设置于液晶模块10的面内方向。该轴套不利于电视接收机1的窄边框化。另外,在利用前后方向上的螺钉来将框架体4与组装完成后的既有的液晶模块10相固定的情况下,需要在液晶模块10上新形成用于螺钉紧固的螺孔,这有损于电视接收机1的生产性与质量。
电视接收机1中,背光源底板5的突起511通过与板簧47的长孔472相嵌合,从而实现预固定,因此在液晶模块10的外侧,无需配置用于将框架体4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构件。用于强化框架体4的结合强度及框架体4与液晶模块10之间的固定的斜支柱11及连结件12是配置于液晶模块10内侧的构件。因此,在电视接收机1中,在画面21的外侧仅配置框架体4,从而实现了窄边框化。
液晶模块10的厚度具有偏差。然而,将液晶模块10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构件只有板簧47,框架体4的内表面几乎不与底壁51相抵接。因此,不会对构成液晶模块10的光学片材8等施加较强的前后方向上的力,从而不会降低电视接收机1的图像质量。
通过改变板簧47的设计能容易地调整在前后方向夹持液晶模块10的力的大小。例如,通过适当地增减板簧47的厚度、大小及数量,能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优化电视接收机1的强度与制造成本。此外,也可以为了上述优化而适当改变板簧47的材料。
第二突片474及第二切口46具有禁止板簧47产生过度的变形及移动的限制器的功能。另外,第二突片474及第二切口46通过禁止板簧47产生过度的变形及移动,从而防止板簧47脱离上框41或侧框42、43。
板簧47的一端部(接合区域)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一切口45的缘部。另一方面,板簧47的另一端是自由端。因此,担心由于在组装电视接收机1时或运输时产生振动等,使得从外部作用的扭转、振动、旋转等的力令板簧46发生变形。另外,某些情况下,板簧47可能会脱离上框41及侧框42、43。然而,在板簧47将要产生过度变形的情况下,设置于第二突片474的前端部与第二切口46的内壁相抵接,从而阻止了板簧47的变形,也防止了板簧47从上框41或侧框42、43脱离。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涉及利用螺钉来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固定的方式。
实施方式1中,通过利用例如铆钉来进行铆接,从而将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内表面进行接合。在实施方式2中,利用螺钉来将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外表面进行接合。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参照编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3是示出将从后侧观察到的液晶面板10的左上部分、以及上框41及侧框43各自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图。
利用螺钉470S,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相固定。螺钉470S以板簧47的圆孔471(参照图14)为螺钉贯通孔,与设置于上框41及侧框42、43后侧部分的螺孔413相螺合(参照图15B)。
另外,在上框41及侧框42、43后侧部分的外表面设有与板簧47的圆孔471向嵌合的突起412。在利用螺钉470S进行固定的基础上,通过突起412、432与圆孔471的嵌合,将板簧47牢固地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固定。
通过将背光源5的突起511与板簧47的孔部4720相嵌合,从而将上框41及侧框42、43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中的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相同。
另外,实施方式2中,上框41及侧框42、43未设有第二切口46,板簧47未设有第二突片474。其中,当然上框41及侧框42、43也可以设置第二切口46,板簧47也可以设置第二突片474。
图14是板簧47的立体图。图14从电视接收机1的内侧朝外侧示出了板簧47的后侧。为了参考,图14的上部示出了方位。
板簧47包含抵接部47T、隔离部47S以及结合部47J。抵接部47T是在将上框41或侧框42、43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相抵接的板簧47的一部分。抵接部47T上设有供背光源底板5的突起511嵌合的圆形孔部4720。此外,孔部4720形状也可以是长圆形、椭圆形、卵形、矩形等。
隔离部47S是在将上框41或侧框42、43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远离的板簧47的一部分。隔离部47S呈现为在由与上框41或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切割面进行切割的情况下,朝外侧开口的U字形。上框41或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构成为被夹持在隔离部47S的U字的内侧。
在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后侧部分的外表面相抵接的隔离部47S的部分,沿着上框41或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设有两个圆孔471。图14中,跟前侧或左侧的圆孔471是供用于将板簧47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螺钉470S插通的螺钉插通孔。为了使得利用螺钉470S来将板簧47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固定操作变得容易,将圆孔471设置于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外表面向抵接的隔离部47S的后侧面。
图14中,里侧或右侧的圆孔471是供用于将板簧47分别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突起412、432相嵌合的贯通孔。突起412、432设置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外表面,而突起412、432所嵌合的圆孔471设置于隔离部47S的后侧面,其理由在于易于固定操作。
在将板簧47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情况下,使得隔离部47S的呈U字形开口的一侧从内侧向外侧地接近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此外,利用隔离部47S将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夹入。此时,为了顺利地将圆孔471与突起412、432相嵌合,使用于将突起412、432引导至圆孔471的第三突片475延伸设置于隔离部47S的后侧面。第三突片475位于与突起412、432相卡合的圆孔471的外侧,从隔离部47S的后侧面的外侧缘部向斜后侧延伸。在将隔离部47S从内侧向外侧按压至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的情况下,通过使突起412、432越上至第三突片475,从而顺利地进行隔离部47S的安装操作。
结合部47J位于抵接部47T与隔离部47S之间,是将抵接部47T与隔离部47S相结合的板簧47的一部分。结合部47J呈矩形,在分别与抵接部47T及隔离部47S相接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折痕47t。结合部47J通过折痕47t处的弯折而向前后方向倾斜,抵接部47T位于隔离部47S的前侧。
此外,隔离部47S对应于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接合的接合区域。另一方面,抵接部47T及结合部47J对应于不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接合的非接合区域。
图15A及图15B是上框41的立体图。图15A示出了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外表面。图15B示出了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内表面。为了参考,图15A及图15B的上部均示出了方位。
在从后侧观察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外表面的情况下(图15A),板簧47的抵接部47T局部地阻塞第一切口45。另外,在从后侧观察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外表面的情况下,板簧47的隔离部47S通过螺钉470S及突起412来固定。抵接部47T由于结合部47J的两端上的折痕47t处的弯折,而较第一切口45的开口面稍许向前侧突出。
在从前侧观察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内表面的情况下(图15B),板簧47的抵接部47T及结合部47J在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内表面上露出,抵接部47T的一部分将第一切口45局部地阻塞。抵接部47T由于结合部47J的两端上的折痕47t处的弯折,而较第一切口45的开口面向前侧稍许突出。在将上框41安装至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向前侧突出的该抵接部47T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从而上框41被预固定至液晶模块10,而不会过度地按压液晶模块10。
板簧47在上框41上的配置如上所述。此外,板簧47在侧框42、43上的配置与板簧47在上框41上的配置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6是在通过突起511的水平面上切断相结合的上框41及液晶模块10的剖视图。图16从上方示出了图3中的XVI-XVI线处的剖面。图16的上方对应于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16的下方对应于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
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处设置的突起511与板簧47的抵接部47T处设置的孔部4720相嵌合。由此,上框41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另外,即使液晶模块10的厚度存在偏差,板簧47的抵接部47T也会将液晶模块10向前侧施力,并同时产生前后方向的弹性形变。由此,突起511不会从孔部4720脱离。
根据电视接收机1,能够在容许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各构件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固定各构件。
板簧47容许各构件的厚度偏差,将液晶模块10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板簧47在将上框41或侧框42、43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通过由结合部47J产生弹性形变,从而由抵接部47T来按压底壁51。由此,各构件得到固定。
利用螺钉470S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相固定。螺钉470S的固定力比例如铆接的固定力还要牢固,因此能够降低板簧47从上框41或侧框42、43脱落的可能性。
此外,要将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认为是用于例示而非用于限制。应当认为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构成要件)可以互相组合,并通过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标号说明
1   电视接收机
2   液晶面板
21  画面
3   后壳
4   框架体
41  上框(框构件)
411 榫头
412 突起(第二突起)
413 螺孔
41、43 侧框(框构件)
431 榫槽
432 突起(第二突起)
44  下框(框构件)
411 切口
45  第一切口(切口)
46  第二切口
47  板簧
471  圆孔(螺钉插通孔、贯通孔)
472  长空(孔部)
4720 孔部
473  第一突片(突片)
474  第二突片
475  第三突片
47T  抵接部
47S  隔离部
47J  结合部
470S 螺钉
5    背光源底板(收容体)
51   底壁
511  突起
52   侧壁
6    反射片材(背光源)
7    导光板(背光源)
8    光学片材
9    边框(框状构件)
10   液晶模块
11   斜支柱(连结件)
12   连结件
121  切起部
100  底座
301  调谐部(接收部)

Claims (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模块,该液晶模块具有从前侧依次向后侧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材及背光源;箱状的收容体,该收容体的前侧开口且至少收容该光学片材及背光源;以及框状构件,该框状构件覆盖该液晶模块及收容体的周面侧,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框架体,该框架体沿着所述液晶模块的周缘延伸,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所述液晶模块一侧开口的U字形,并与所述液晶面板、收容体及框状构件局部地相抵接,从而夹持所述液晶模块;以及
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及框架体的相对部分,并进行施力使得该收容体及框架体朝该收容体的厚度方向远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是板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具有孔部,
在与该孔部相对的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设有与该孔部相嵌合的突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体在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部分设有向内侧开口的切口,
所述板簧被设置成将所述切口的一部分或全部阻塞。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孔部内侧的所述板簧的缘部设有突片,
所述突片朝相对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倾斜的后侧延伸。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模块及框架体的主视形状均呈矩形,
所述弹性体设置于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所述框架体的至少一边。
CN201380062567.5A 2012-11-29 2013-11-28 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48231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1293 2012-11-29
JP2012-261293 2012-11-29
JP2013067253A JP5616996B2 (ja) 2012-11-29 2013-03-27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067253 2013-03-27
PCT/JP2013/082018 WO2014084302A1 (ja) 2012-11-29 2013-11-28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3101A true CN104823101A (zh) 2015-08-05

Family

ID=5082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2567.5A Pending CN104823101A (zh) 2012-11-29 2013-11-28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01394A1 (zh)
JP (1) JP5616996B2 (zh)
CN (1) CN104823101A (zh)
WO (1) WO201408430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5131A (zh) * 2019-08-08 2022-03-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公差吸收连结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55722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
KR102218029B1 (ko) * 2014-01-20 2021-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474222B2 (ja) * 2014-10-08 2019-02-27 東芝映像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US10051749B2 (en) * 2016-07-24 2018-08-14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JP6297731B1 (ja) * 2016-09-16 2018-03-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CN110322783A (zh) * 2018-03-29 2019-10-11 王长东 一种用于显示模块的锁紧装置
JP6987462B2 (ja) * 2018-05-09 2022-01-05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7469899B2 (ja) 2020-02-13 2024-04-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0016B1 (en) * 1999-06-30 2002-12-03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Flat-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acklight and an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asing
US20030063230A1 (en) * 1999-02-18 2003-04-03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modul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mounted with the same
TW200528836A (en) * 2004-02-19 2005-09-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Display module
US7113235B2 (en) * 2002-03-25 2006-09-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2090594A1 (ja) * 2010-12-27 2012-07-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モールド装置及びモールド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17856A (ja) * 2009-07-08 2011-01-27 Casio Computer Co Ltd ケース及び表示装置
CN102713411B (zh) * 2010-01-22 2015-01-21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63230A1 (en) * 1999-02-18 2003-04-03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modul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mounted with the same
US6490016B1 (en) * 1999-06-30 2002-12-03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Flat-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acklight and an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asing
US7113235B2 (en) * 2002-03-25 2006-09-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0528836A (en) * 2004-02-19 2005-09-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Display module
WO2012090594A1 (ja) * 2010-12-27 2012-07-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モールド装置及びモールド成形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5131A (zh) * 2019-08-08 2022-03-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公差吸收连结部件
CN114175131B (zh) * 2019-08-08 2022-1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公差吸收连结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30312A (ja) 2014-07-10
US20150301394A1 (en) 2015-10-22
WO2014084302A1 (ja) 2014-06-05
JP5616996B2 (ja) 2014-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2310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976648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170235183A1 (en) Mobile Terminal
US8531624B2 (en) LCD device
KR102451998B1 (ko)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239978B (zh) 一种直下式显示装置
CN102661553B (zh) 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EP2264514B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09765716B (zh) 超窄边框液晶显示模组
CN101344661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9856838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US1013954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 plate, edge-li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200713B (zh) 电视机
CN103838031A (zh) 显示装置
CN201955529U (zh) 镜片总成
US9429793B2 (en) Cover for backlight modul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414074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711298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CN101738752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8888307B2 (en) Reflector plate and backlight system
US8733958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CN204595298U (zh) 固定元件
US8879017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CN212302171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8038430U (zh) 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