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250B - 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85250B CN104685250B CN201380050645.XA CN201380050645A CN104685250B CN 104685250 B CN104685250 B CN 104685250B CN 201380050645 A CN201380050645 A CN 201380050645A CN 104685250 B CN104685250 B CN 1046852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element
- piston
- friction connection
- outside
- wall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F16D25/123—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in view of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在自动变速器(1)的变速箱(20)内,在离合器鼓(30)的周壁部(32)的外径侧设有通过活塞(40)在轴向上联接、释放的摩擦联接元件(CLx),并且在周壁部的内径侧可沿着轴向进退移动地设有在轴向上联接、释放摩擦联接元件(CLz)的活塞(70)。在周壁部的第一周壁部(321)设有连通其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贯通孔(321a),并且在活塞(70)的内径侧设有成为润滑油的供给口的贯通孔(87),进而在径向贯通活塞(70)而设有连通贯通孔(87)和贯通孔(321a)的连通路(79)。在使摩擦联接元件成为释放状态的活塞的初始位置,更大量的润滑油经过连通路和贯通孔供给至离合器鼓的外径侧。由此,能够充分润滑周壁部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
背景技术
通过切换多个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释放的组合来实现所希望的变速级的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中,利用从油泵供给的润滑油润滑设于变速箱内的各个摩擦联接元件。
在变速箱内,各摩擦联接元件沿同轴设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设置,来自油泵的润滑油在轴向上流过输入轴和输出轴的内部后,自设于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油孔向径向外侧排出,润滑对应的摩擦联接元件。
摩擦联接元件具有将内径侧的摩擦板和外径侧的摩擦板在轴向交替配置的基本构成,在设于变速箱内的摩擦联接元件上,内径侧的摩擦板被支承于具有圆筒形状的壁部的旋转体(鼓等)的外周。
在这样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情况下,自油孔排出并在变速箱内朝向径向外侧的润滑油的流动被圆筒形状的壁部遮挡,位于壁部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会变得不足。
在此,考虑在壁部设置连通其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连通孔,但若在壁部的内侧设有推压其它摩擦联接元件的活塞等其它部件,则位于壁部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有可能不充分。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将壁部的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向轴向推压的活塞设有绕过壁部而向内径侧延伸的圆板部,从跨过该圆板部和活塞而设置的油路向壁部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供给润滑油。
但是,在不能设置绕过壁部而向内径侧延伸的圆板部的情况下,不能充分进行位于壁部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0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寻求即使在摩擦联接元件位于圆筒形状的壁部外侧,并且自动变速器的其它构成元件位于壁部内侧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壁部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本发明是为了响应这样的要求而设立的。
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内,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壁的外径侧设有通过可沿着所述轴向进退移动的第一活塞联接、释放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在所述筒状壁的内径侧,可沿着所述轴向进退移动地设有联接、释放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的第二活塞,在上述这样的自动变速器中,在所述筒状壁设有连通该筒状壁的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连通孔,并且在所述第二活塞的内径侧设有润滑油的供给口,将连通所述供给口和所述连通孔的连通路设置成在径向上贯通所述第二活塞,在使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成为释放状态的第二活塞的初始位置,润滑油不向第二摩擦联接元件侧供给,而是从所述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供给,并且向第一摩擦联接元件侧供给,在该第二活塞的驱动位置,润滑油被从所述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及所述连通路供给,并且向第一摩擦联接元件侧以及第二摩擦联接元件侧供给。
如果这样构成,则在使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成为释放状态的第二活塞的初始位置,更大量的润滑油从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供给,因此,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筒状壁外径侧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采用了实施方式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的自动变速器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采用了实施方式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的自动变速器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
在具备应用了实施方式的润滑构造的自动变速器1的车辆中,在发动机2和电动机3之间设有离合器4,通过由离合器4将发动机2和电动机3的连结离合,从而将发动机2的旋转驱动力和电动机3的旋转驱动力的至少一方向配置于电动机3的后段的自动变速器1输入。
自动变速器1构成为:在变速箱的内部具备多个摩擦联接元件CL,对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释放的组合进行切换以实现所希望的变速级。而且,自动变速器1以对应于实现的变速级而决定的变速比将输入的旋转驱动力用进行变速,并经由输出轴12向未图示的驱动轮侧输出。
自动变速器1具备被发动机驱动的机械式油泵(下称机械油泵)5和被蓄电池驱动的电动油泵6,电动油泵6的驱动、非驱动通过自动变速器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控制。
机械油泵5及电动油泵6供给的动作油经由切换阀7向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供给,切换阀7构成为:在从机械油泵5供给的动作油的压力比规定压力大的期间,将来自机械油泵5的动作油向油压控制装置供给,在不足规定压力的期间,将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向油压控制装置供给。
而且,供给至油压控制装置的动作油用于自动变速器1的摩擦联接元件CL、CLx、CLy的联接及润滑等。
此外,在将电动油泵6和切换阀7连接的配管8上连接有具备安全阀9的分支管10,在切换阀7将来自机械油泵5的动作油向油压控制装置供给的期间,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经过分支管10用于在变速箱内位于后段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
在自动变速器1的变速箱内,同轴地设有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自动变速器1的变速机构部的构成元件及摩擦联接元件CL沿着这些输入轴11和输出轴12的轴向设置。
在输出轴12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形成有动作油(润滑油)流经的油路12a,流经输出轴12的油路12a的动作油经过设于输出轴12的油孔从油路12a向径向外侧排出,以润滑位于输出轴12的径向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等。
在此,在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中,将从上述的分支管10供给的动作油用于距机械油泵5最远的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在此,摩擦联接元件CLx、CLy是在输出轴12的轴向上距机械油泵5最远的位置设置的摩擦联接元件,即在车辆起动时联接的摩擦联接元件。而且,在车辆前进时,摩擦联接元件CLx、CLy的一方联接,后退时,摩擦联接元件CLx、CLy的另一方联接。
图2是说明设于输出轴12的后段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构造的图。
在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中,摩擦联接元件CLx位于具有在变速箱20内沿轴向延伸的周壁部32的离合器鼓30的径向外侧,从输出轴12侧(内径侧)供给的润滑油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周壁部32阻碍,摩擦联接元件CLx难以被润滑。
因此,在自动变速器1的后段侧设有用于润滑相关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构造。
以下,说明设于自动变速器1的后段侧的润滑构造。
如图2所示,在变速箱20的密封后部开口的后盖(未图示)的附近,在变速箱20的内周形成有花键21。在该花键21的内径侧相对设有离合器鼓30的外周,且在该相对的部分设有花键300。
在离合器鼓30的径向外侧,与花键21卡合的多个外侧摩擦板15和与花键300卡合的多个内侧摩擦板16在轴向上交替地重叠配置,摩擦联接元件CLx由这些多个外侧摩擦板15和内侧摩擦板16构成。
在摩擦联接元件CLx的图中右侧(变速箱20的后方侧),在固定于变速箱20的隔板50的环状的液压缸51内,可沿着轴向进退移动地配置有用于将摩擦联接元件CLx向轴向推压的活塞40,且在活塞40与液压缸51之间形成有油室52。
活塞40与液压缸51对应而具有环形,在外周缘附近,朝向摩擦联接元件CLx在轴向延伸的推压部4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这些推压部41以与弹簧挡板45的通过孔46相同的个数设于与通过孔46匹配的位置。
弹簧挡板45设于摩擦联接元件CLx与液压缸51之间,在活塞40与弹簧挡板45之间设有将活塞40向远离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方向施力的曲线弹簧47。
弹簧挡板45的外周缘45a将摩擦联接元件CLx侧的面卡止于嵌入花键21的槽22的开口环23,弹簧挡板45由开口环23进行轴向定位。
离合器鼓30具有从轴向观察呈环状的基部31、和自该基部31的外周向与活塞40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周壁部32,形成有底圆筒形状。
周壁部32具有在基部31的外周缘整周地设置的第一周壁部321、随着远离第一周壁部321而扩径的第二周壁部322、直径比第一周壁部321大的第三周壁部323。
第一周壁部321相对输出轴12的中心线即轴线X平行地延伸,在该第一周壁部321和基部31的外周,沿轴向设有上述的花键300。
花键300在绕轴线X的周向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与上述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内侧摩擦板16卡合。
花键300自基部31的外周经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周至第二周壁部322的第一周壁部321侧的外周而形成,相对于轴线X平行地延伸。
第三周壁部323自第二周壁部322的前端相对于轴线X平行地延伸,在其内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花键324。该花键324沿绕轴线X的周向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将与摩擦联接元件CLx邻接的其它摩擦联接元件CLz的外侧摩擦板17卡合。
在第三周壁部323的内径侧,外周具备花键611的轮毂部61自内径侧的旋转部件60延伸,与轮毂部61的花键611卡合的内侧摩擦板18和与第三周壁部323的花键324卡合的外侧摩擦板17在轴向上交替地重叠配置而构成摩擦联接元件CLz。
在摩擦联接元件CLz的图中右侧(变速箱20的后侧),将摩擦联接元件CLz向轴向推压的活塞70可沿着轴向进退移动地配置在形成于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的环状液压缸51内,且在活塞70与液压缸311之间形成油室76、77。
活塞70对应于液压缸311而具有环形,在其基部71的外周缘设有朝向摩擦联接元件CLx沿轴向延伸的环状腕部72。
图3是图2的活塞70周围的放大图,是在弹簧保持孔712的部分将活塞70切断的剖面图。
图4是在连通路79的部分将活塞70切断的剖面图,是说明活塞70位于非驱动位置的情况的图。
图5是在连通路79的部分将活塞70切断的剖面图,是说明活塞70位于驱动位置的情况的图。
腕部72具备:沿离合器鼓30的第一周壁部321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部721、自筒状部721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扩径部722、自扩径部722的前端沿离合器鼓30的第三周壁部323延伸的环状部723,在环状部723的前端,在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朝向摩擦联接元件CLz(参照图2)沿轴向延伸的推压部723a。
在活塞70的基部71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面设有复位弹簧75的一端侧插入的弹簧保持孔712,该弹簧保持孔712在绕轴线X(参照图2)的周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
该复位弹簧75的另一端支承于弹簧挡板73的安装部74,活塞70通过复位弹簧75被向远离摩擦联接元件CLz的方向施力。
弹簧挡板73自轴向观察具有环形,该弹簧挡板73的内径侧由设于离合器鼓30的内筒部33的开口环78支承,弹簧挡板73由该开口环78在轴向上定位。
自固定于变速箱20的隔板50的内径侧向轴向延伸的轮毂部54位于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液压缸311)的内径侧,在该轮毂部54与内筒部33之间设有:内侧筒状部件80,其在外周沿轴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凹槽81、82;外侧筒状部件85,其将该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1闭塞并在其与内侧筒状部件80之间形成油路83、84。
在外侧筒状部件85的隔板50侧的一端设有在径向上延伸的凸缘部86,离合器鼓30的内径侧的抵接部312与该凸缘部86的活塞70侧的面抵接,隔板50的肩部53经由推力轴承B与隔板50侧的面抵接。
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1经由设于隔板50内的未图示的油路而与绕过变速箱20的油盘侧的开口(未图示)的分支管10(参照图1)连接,自安全阀9经过分支管10而供给的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作为润滑油向内侧筒状部件80和外侧筒状部件85之间的油路83供给。
在外侧筒状部件85,在与凹槽81、82对应的位置设有在径向上贯通该外侧筒状部件85的贯通孔87、88,该贯通孔87、88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2经由设于隔板50内的未图示的油路而与输出轴12的油路12a连接,从机械油泵5供给的动作油被向内侧筒状部件80与外侧筒状部件85之间的油路84供给。
位于外侧筒状部件85的径向外侧的离合器鼓30的内筒部33在与其内周面的凹槽81、8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内筒部33的贯通孔332、333。
因此,由电动油泵6供给至油路83内的润滑油经贯通孔87和贯通孔332被供给至离合器鼓30的液压缸311内,对活塞70进行润滑。
另外,在使活塞70向图5所示的驱动位置移动时,向油路84供给来自机械油泵5的润滑油,被供给的润滑油经贯通孔88和贯通孔333被供给至活塞70的油室77,使活塞70向驱动位置移动。
如上述,对活塞70施力,使摩擦联接元件CLz保持在成为非压缩状态的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的复位弹簧75在绕轴线X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因此,设于活塞70的基部71的复位弹簧75的弹簧保持孔712也在绕轴线X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在实施方式的活塞70的基部71中,在绕轴线X的周向的弹簧保持孔712和弹簧保持孔712之间的部分,沿径向贯通活塞70(基部71)而形成有连通路79(参照图4)。
如图4所示,在将活塞70配置在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连通路79的内径侧的开口79a设于与上述的内筒部33的贯通孔332匹配的位置。
另外,连通路79的外径侧的开口79b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在与离合器鼓30的周壁部32(第一周壁部321)和腕部72(筒状部721)之间的缝隙S匹配的位置开口。
在实施方式中,在活塞70处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在活塞70的腕部72(筒状部721)的外侧、和自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至第一周壁部321的范围的内侧确保缝隙S,该缝隙S位于在活塞70设置的连通路79的延长线上。
因此,从活塞70的内径侧供给并在连通路79内向径向外侧移动的润滑油被供给至活塞70的腕部72与离合器鼓30之间的缝隙S。
在此,在离合器鼓30的第一周壁部321设有多个将该第一周壁部321在径向贯通的贯通孔321a,这些贯通孔321a在设于离合器鼓30的外周的花键300之间开口。
因此,在活塞70处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从活塞70的内径侧经连通路79供给至活塞70与离合器鼓30的缝隙S的润滑油从第一周壁部321的贯通孔321a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排出,对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进行润滑。
在此,在活塞70的腕部72的扩径部722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22a,在离合器鼓30的第二周壁部322,在与腕部72的突出部722a对应的位置向径向内侧突出而设有抵接部322a。
而且,这些突出部722a在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从轴线X的轴向与抵接部322a抵接,将腕部72与周壁部32之间的缝隙S的外径侧(前端侧)密封。
因此,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缝隙S的前端侧成为被突出部722a和抵接部322a密封的状态,经活塞70的连通路79而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不会向图中左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缝隙S1排出。
由此,由于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经贯通孔321a而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可靠地排出,故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
另外,如图5所示,若活塞70配置于驱动位置,则腕部72的突出部722a从周壁部32(第二周壁部322)的抵接部322a分离。于是,由于缝隙S的前端侧(图中左侧)的密封解除,故而经活塞70的连通路79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也会向图中左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缝隙S1排出。此时,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也经贯通孔321a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排出,但由于缝隙S1位于流入缝隙S内的润滑油的进路上,故而比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多的润滑油向缝隙S1侧排出。
因此,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形成能够积极地润滑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构造。
如上述,在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在自动变速器1的变速箱20内,在自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至筒状的周壁部32的范围的外径侧设有通过可沿着轴线X方向进退移动的活塞40联接、释放的摩擦联接元件CLx,在内径侧可沿着轴向进退移动地设有联接、释放摩擦联接元件CLz的活塞70,在上述这样的自动变速器中,
在周壁部32的第一周壁部321设有多个连通该第一周壁部321的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贯通孔321a,并且在活塞70的内径侧设有作为润滑油的供给口的贯通孔87,
在径向贯通活塞70并直线状地设置连通贯通孔87和贯通孔321a的连通路79,
在使摩擦联接元件CLz成为释放状态的活塞70的初始位置,润滑油经连通路79和贯通孔321a供给至离合器鼓30的外径侧。
通过这样构成,在使上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成为释放状态的第二活塞的初始位置,由于更大量的润滑油从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供给,故而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筒状壁的外径侧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
另外,摩擦联接元件CLx和摩擦联接元件CLz不同时成为联接状态,在摩擦联接元件CLx成为联接状态时,摩擦联接元件CLz为非联接状态。
通过这样构成,在活塞40推压摩擦联接元件CLx时(由压缩的开始至结束),自活塞70的内径侧供给的润滑油被供给至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由此,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
在此,由于摩擦联接元件CLx的发热在摩擦联接元件CLx成为压缩状态时(内侧摩擦板16和外侧摩擦板15以滑动状态相对旋转时)最大,故而通过在该发热最大时将润滑油向摩擦联接元件CLx供给,能够抑制摩擦联接元件CLx的发热。由此,能够抑制因摩擦联接元件CLx的发热造成的耐久性的下降。
另外,在活塞40上设有绕过离合器鼓30而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圆板部,即使使用形成于该圆板部内的油路无法润滑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润滑摩擦联接元件CLx。
尤其是在摩擦联接元件CLz为非联接状态时,活塞70配置为初始值,由于活塞70在轴向不移动,故而可以确保贯通孔321a和贯通孔87基于连通路79的连通使其不受损。因此,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离合器鼓30(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
在活塞70联接摩擦联接元件CLz时,由于活塞70根据作用于油室76、77的动作油压和复位弹簧75的施力而在轴向上进退移动,故而轴向上的活塞70(连通路79)的位置不总是一定的。
因此,位于离合器鼓30(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有可能不充分。
在活塞70成为非运转状态而在轴向不移动时,通过在连通贯通孔321a和贯通孔87的位置设置活塞70的连通路79,能够可靠地润滑位于离合器鼓30(第一周壁部321)的外径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x。
另外,具备将活塞70向初始位置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75,
在活塞70的基部71,在绕轴线X的周向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保持线圈状的复位弹簧75的一端侧的弹簧保持孔712,
在基部71,从轴向观察,连通路79经过在绕轴线X的周向邻接的弹簧保持孔712之间而在径向上直线状地贯通。
通过这样构成,在活塞70的基部71,活用弹簧保持孔712和弹簧保持孔712之间的壁厚的部分,直线状地设置连通路79。因此,由于将设于活塞70的连通路79以最短的距离使其形状不复杂地形成,即使供给的润滑油的量变少,也能够抑制在连通路79内滞留的润滑油的量。因此,能够避免位于离合器鼓30的径向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不充分。
而且,活塞70具备腕部72,该腕部72使一端被密封的有底圆筒形状的离合器鼓30的周壁部32的内径侧沿着周壁部32,在其与周壁部32之间确保缝隙S,同时向另一端侧(摩擦联接元件CLz侧)延伸,
在腕部72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22a遍及周向的整周设置,
在周壁部32的内周,在将活塞70配置于非驱动位置(初始位置)时,腕部72的突出部722a自轴向抵接的抵接部322a向径向内侧突出,并遍及周向的整周设置,
在活塞70处于非驱动位置时,将腕部72与周壁部32之间的缝隙S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密封,在处于驱动位置时,使上述缝隙S和摩擦联接元件CLz侧的缝隙S1连通。
通过这样构成,在将活塞70配置于初始位置(非驱动位置)时,缝隙S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成为由突出部722a和抵接部322a密封的状态,经活塞70的连通路79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不向图中左侧的摩擦联接元件CLz侧排出。
由此,由于供给至缝隙S内的润滑油经贯通孔321a被可靠地向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排出,故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位于第一周壁部321的径向外侧摩擦联接元件CLx的润滑。
此外,自动变速器1是通过同轴设置的多个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释放的组合来实现所希望的变速级的自动变速器,其构成为:除了被发动机驱动的机械油泵5之外还具备电动油泵6,
摩擦联接元件CLx是位于轴向上距机械油泵5最远的位置,即离合器鼓30的筒状的周壁部32的外侧的摩擦联接元件,
从成为润滑油的供给口的贯通孔87供给的润滑油为从电动油泵6直接供给的润滑油。
越是位于远离机械油泵5的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越难以供给来自机械油泵5的润滑油,存在润滑不充分的趋势。尤其是,在摩擦联接元件位于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壁(离合器鼓30的第一周壁部321)的外侧的情况下,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有更加不充分的趋势。
因此,通过使自贯通孔87供给的润滑油不为来自机械油泵5的润滑油,而为从电动油泵6直接供给的润滑油,能够确保润滑油的量,即使是设于距机械油泵5最远的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CLx,也能够充分润滑。
而且,自动变速器1具备根据自机械油泵5供给的动作油的压力,将来自机械油泵5的动作油和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中的一方输出的切换阀7,切换阀7将来自机械油泵5的动作油输出时的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供给至摩擦联接元件CLx。
目前,在切换阀7将来自机械油泵5的动作油作为用于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及润滑的动作油输出时,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自安全阀9排出。通过将该排出的从电动油泵6供给的动作油用于在距机械油泵5最远的位置设置而难以被润滑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能够可靠地进行相关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尤其是通过使用目前被排出的动作油,无需另外设置专用的泵等,能够润滑距机械油泵5最远的位置的摩擦联接元件。
在活塞70的内径侧设有在外周设有凹槽81、82的内侧筒状部件80、和闭塞内侧筒状部件80的凹槽81、82并在其与内侧筒状部件80之间形成来自电动油泵6的动作油流经的油路83、84的外侧筒状部件85。
在外侧筒状部件85,在周向设有多个将该外侧筒状部件85在径向贯通的贯通孔87。
通过这样构成,贯通孔87成为将润滑油供给至活塞70的内径侧的供给口,故而通过预先设置多个连通路79的数量不同的多个外侧筒状部件85,即使在设于离合器鼓30的基部31的连通路79的数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将润滑油供给至连通路79。
Claims (5)
1.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内,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壁的外径侧设有通过可沿着所述轴向进退移动的第一活塞联接、释放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在所述筒状壁的内径侧,可沿着所述轴向进退移动地设有联接、释放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的第二活塞,其中,
在所述筒状壁设有连通该筒状壁的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连通孔,并且在所述第二活塞的内径侧设有润滑油的供给口,将连通所述供给口和所述连通孔的连通路设置成在径向上贯通所述第二活塞,
在使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成为释放状态的第二活塞的初始位置,润滑油不向第二摩擦联接元件侧供给,而是从所述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供给,并且向第一摩擦联接元件侧供给,
在该第二活塞的驱动位置,润滑油被从所述连通孔向筒状壁的外径侧及所述连通路供给,并且向第一摩擦联接元件侧以及第二摩擦联接元件侧供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及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构造成不同时处于联接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其中,
在所述第二活塞,在绕轴线的周向上设有多个弹簧保持孔,该弹簧保持孔对将所述第二活塞向所述初始位置方向施力的弹簧的一端侧进行保持,
所述连通路经过在所述周向邻接的弹簧保持孔之间而在所述径向上贯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其中,
所述筒状壁的所述轴向的一端被密封,
所述第二活塞具备将所述筒状壁的内径侧沿所述筒状壁向另一端侧延伸而成的腕部,
在所述腕部的外周,遍及周向的整周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筒状壁的内周,遍及整周设有在所述第二活塞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自所述轴向与所述突出部抵接的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其中,
在所述第二活塞的内径侧设有内侧筒状部件和外侧筒状部件,在所述内侧筒状部件的外周沿周向设有凹槽,所述外侧筒状部件闭塞所述内侧筒状部件的凹槽,在所述外侧筒状部件与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之间形成供所述润滑油流通的油路,
在所述外侧筒状部件中,在径向贯通该外侧筒状部件而形成有所述供给口,所述供给口在所述外侧筒状部件的周向设有多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22553 | 2012-10-04 | ||
JP2012222553 | 2012-10-04 | ||
PCT/JP2013/074961 WO2014054411A1 (ja) | 2012-10-04 | 2013-09-17 |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摩擦締結要素の潤滑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85250A CN104685250A (zh) | 2015-06-03 |
CN104685250B true CN104685250B (zh) | 2017-09-01 |
Family
ID=50434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5064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250B (zh) | 2012-10-04 | 2013-09-17 | 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99169B2 (zh) |
EP (1) | EP2905496B1 (zh) |
JP (1) | JP5680254B2 (zh) |
KR (1) | KR101774673B1 (zh) |
CN (1) | CN104685250B (zh) |
WO (1) | WO20140544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9533B2 (ja) * | 2014-05-22 | 2017-08-30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における冷却構造 |
DE102016204454B3 (de) * | 2016-03-17 | 2017-05-24 | Gkn Stromag Aktiengesellschaft | Fluidbetätigte Schaltkupplung oder -bremse |
US10161426B2 (en) | 2016-03-25 | 2018-12-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ransmission and transmission clutch system |
JP6879727B2 (ja) * | 2016-12-10 | 2021-06-02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潤滑油排出構造 |
US10233980B2 (en) * | 2016-12-13 | 2019-03-1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pring pack assembly for a torque transmitting device |
US10697502B2 (en) | 2017-07-17 | 2020-06-3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ulti-area piston |
JP6977689B2 (ja) * | 2018-08-31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CN113454367A (zh) * | 2019-02-22 | 2021-09-28 | 加特可株式会社 | 摩擦联接装置 |
JP7136751B2 (ja) * | 2019-07-17 | 2022-09-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ブリーザ装置 |
CN110701207B (zh) * | 2019-09-25 | 2021-07-20 |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 一种离合器集成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
US11739800B2 (en) * | 2019-11-27 | 2023-08-29 | Jatco Ltd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CN111692230B (zh) * | 2020-05-25 | 2022-03-25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高转速的低拖扭型离合器 |
CN111810553A (zh) * | 2020-06-24 | 2020-10-23 |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起步离合器摩擦片组的润滑通道结构 |
CN113107987B (zh) * | 2021-03-31 | 2023-01-10 | 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 双离合器装置及其混动模块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18766A (zh) * | 2009-02-06 | 2010-09-0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扭矩传递组件中的双向致动器装置 |
CN101852254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加特可株式会社 | 多板摩擦元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5660Y2 (zh) | 1971-08-26 | 1976-02-17 | ||
DE3611003C1 (de) * | 1986-04-02 | 1987-10-08 | Daimler Benz Ag | Druckmittel-Stellglied zur Betaetigung einer Lamellen-Kupplung mit einem Schmierventil |
JPH11201187A (ja) * | 1998-01-14 | 1999-07-27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タンデムピストン型湿式多板クラッチ |
JP3225921B2 (ja) | 1998-06-01 | 2001-11-0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ドラムクラッチの液路構造 |
JP3744748B2 (ja) * | 1999-10-19 | 2006-02-15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ドラム支持構造 |
JP4585087B2 (ja) * | 2000-06-05 | 2010-11-24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装置 |
JP2002130438A (ja) | 2000-10-27 | 2002-05-09 | Aisin Aw Co Ltd | 自動変速機 |
JP3618710B2 (ja) | 2001-10-23 | 2005-02-09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 |
EP1521003B1 (en) * | 2003-09-30 | 2007-01-10 | BorgWarner Inc. | Oil management system for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s |
FR2871107B1 (fr) * | 2004-06-03 | 2007-11-30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Element fonctionnel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el element de transmission a embrayages humides et un systeme hydrauliqu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nsemble fonctionnel |
FR2871209B1 (fr) * | 2004-06-03 | 2006-09-22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Element de transmission a embrayages humides pour chaine de traction hybrid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rocede de lubrification et/ou de refroidissement, et de commande associ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lement |
JP2006300266A (ja) * | 2005-04-22 | 2006-11-02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変速機の湿式クラッチ装置 |
DE102005020415A1 (de) | 2005-04-27 | 2006-11-09 |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3124493U (ja) | 2006-06-09 | 2006-08-17 | 株式会社ダイナックス | 湿式デュアルクラッチの冷却構造 |
JP2008014368A (ja) * | 2006-07-04 | 2008-01-24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変速機 |
JP4858093B2 (ja) * | 2006-11-07 | 2012-01-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WO2009004831A1 (ja) | 2007-07-05 | 2009-01-08 | Aisin Aw Co., Ltd. | 自動変速機 |
DE102009006649B4 (de) * | 2008-02-11 | 2021-06-17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Doppelkupplungsanordnung |
DE102008060580B4 (de) * | 2008-06-03 | 2021-01-21 | Borgwarner Inc. | Mehrfach-Kupplungseinrichtung mit zwei Druckausgleichsräumen |
JP4640477B2 (ja) * | 2008-09-19 | 2011-03-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用クラッチの製造方法 |
JP5441763B2 (ja) * | 2010-03-03 | 2014-03-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油圧クラッチ |
JP2011179655A (ja) | 2010-03-03 | 2011-09-15 | Nissin Kogyo Co Ltd | 車両用電動ブレーキ装置 |
JP5527170B2 (ja) * | 2010-11-12 | 2014-06-1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クラッチ装置 |
-
2013
- 2013-09-17 CN CN201380050645.XA patent/CN1046852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9-17 KR KR1020157007777A patent/KR10177467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17 US US14/433,567 patent/US95991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17 WO PCT/JP2013/074961 patent/WO201405441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9-17 EP EP13843955.9A patent/EP2905496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17 JP JP2014514641A patent/JP56802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18766A (zh) * | 2009-02-06 | 2010-09-0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扭矩传递组件中的双向致动器装置 |
CN101852254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加特可株式会社 | 多板摩擦元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05496B1 (en) | 2020-07-29 |
KR20150052133A (ko) | 2015-05-13 |
US20150260237A1 (en) | 2015-09-17 |
JPWO2014054411A1 (ja) | 2016-08-25 |
EP2905496A4 (en) | 2016-08-17 |
CN104685250A (zh) | 2015-06-03 |
US9599169B2 (en) | 2017-03-21 |
EP2905496A1 (en) | 2015-08-12 |
KR101774673B1 (ko) | 2017-09-04 |
WO2014054411A1 (ja) | 2014-04-10 |
JP5680254B2 (ja) | 2015-03-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85250B (zh) | 自动变速器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构造 | |
CN108700181B (zh) | 可切换速度的减速机 | |
CN102734344B (zh) | 多片式摩擦卡合机构 | |
CN103228954B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8930730B (zh) | 变速器的制动器装置 | |
CN101315107B (zh) | 双离合器装置 | |
CN100462596C (zh) |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活塞 | |
CN102094954B (zh) | 离合器装置 | |
CN103228956B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US20110124461A1 (en) |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speed change mechanism | |
US8715125B2 (en) | Friction-plate lubricating device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CN107202081A (zh) | 被支撑在其控制系统上的湿式双离合器 | |
JP6197743B2 (ja) | 変速機のブレーキ装置 | |
JP2010500942A (ja) | 駆動可能な2つの車軸と、部分的に係合を解除できる駆動伝達系とを有するタンデム車軸 | |
CN103228955A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KR102320702B1 (ko) | 제어 시스템의 피스톤의 행정을 제한할 수 있는 안전 베어링을 구비한 습식 이중 클러치 | |
CN103711898A (zh) | 用于为变速器控制元件供给流体的系统 | |
KR101602586B1 (ko) | 클러치 유닛 | |
CN104937272A (zh) | 具有可断开传动联轴器的真空泵 | |
CN103703283B (zh) | 自动变速器的润滑装置 | |
CN101903684A (zh) | 变速器 | |
CN202732909U (zh) | 单向离合器润滑油路结构 | |
DE112011102089B4 (de) | Pumpenanordnung | |
CN105987092A (zh) | 变速操作装置、变速器及板 | |
JP5273009B2 (ja) | 車両用油路連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