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181B -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181B
CN104685181B CN201380051542.5A CN201380051542A CN104685181B CN 104685181 B CN104685181 B CN 104685181B CN 201380051542 A CN201380051542 A CN 201380051542A CN 104685181 B CN104685181 B CN 104685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engine
cooling
air
cylinder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15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181A (zh
Inventor
胜谷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85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1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6Guiding or ducting air to, or from, ducted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e.g. ducting cooling-air from its pressure source to cylinders or along cyl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能够将受到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等零件适当冷却。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气缸及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空气输送至冷却流路,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气缸及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空气引导至与气缸及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分支流路与冷却流路隔开。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风部件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这样一种摩托车,其采用具有覆盖气缸及气缸盖的护罩,以及送风用的风扇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摩托车中,通过由护罩形成的流路而由送风用的风扇来引导空气,对发热的气缸及气缸盖进行冷却。由于通过发动机的动力来旋转风扇,强制性地对气缸及气缸盖进行冷却,因此,与流动风的自然冷却相比可获得高的冷却效率。
在这种摩托车中,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附近配置有对燃料向燃烧室的供给进行控制的喷射器。当喷射器因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而成为高温时,喷射器内的燃料发生气化,会产生发动机转速不稳定化和输出功率下降等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却构造中,形成将通过气缸及气缸盖的空气引导至喷射器的流路,喷射器就被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3211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由于通过气缸及气缸盖而温度上升的空气被引导至喷射器,因此,有时喷射器的冷却效率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防止喷射器内的燃料气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可适当地冷却受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等零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所述空气输送至所述冷却流路。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至与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所述分支流路沿所述导风部件的内壁面形成,所述冷却流路位于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气缸和所述气缸盖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导风部件具有形成将空气引导至与主体部不同的零件的分支流路的遮蔽部,因此,可用与对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进行冷却的空气不同的空气对零件进行冷却。另外,由于分支流路形成在离开气缸及气缸盖的位置,因此,可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可提高零件的冷却效率。于是,实现一种可对受到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零件进行适当冷却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并且,根据该结构,由于分支流路沿导风部件的内壁面形成,使冷却流路位于分支流路与气缸和气缸盖之间,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另外,由于冷却流路在分支流路未被遮挡住,因此,可将气缸及气缸盖的冷却效率维持得高。
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遮蔽部将从所述送风部件送来的所述空气到达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之前的位置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根据该结构,由于遮蔽部将从送风部件送来的空气到达气缸及气缸盖之前的位置与冷却流路隔开,因此,可防止分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因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上升。于是,可提高零件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遮蔽部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主体部形成为分体结构,且形成所述遮蔽部的材质与所述导风部件的材质不同。根据该结构,由于与将导风部件和遮蔽部一体成形的情况相比,形状的自由度增加,因此,可将冷却流路和分支流路可靠地分离,可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另外,由于可改变导风部件的材质和遮蔽部的材质,因此,可提高遮蔽部的隔热效果,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及气缸盖向分支流路传播。
另外,在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所述不同的零件也可是燃料喷射装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可利用通过分支流路而供给的空气对燃料喷射装置进行适当地冷却,因此,可防止燃料喷射装置内的燃料的气化并稳定供给燃料。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可将受到气缸及气缸盖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等零件适当地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可适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后轮周边构造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后轮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发动机及其周边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用垂直于车宽方向的平面将图4所示的发动机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护罩形状的立体图。
图8是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的遮蔽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护罩内的空气气流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
6 发动机
7 喷射器(燃料喷射装置)
43 空气滤清器箱
44 进气软管
45 节气门主体
46 进气歧管
61 消音器
71 燃料软管
101 护罩(导风部件)
101R 右半部
101L 左半部
102 风扇(送风部件)
103 遮蔽部
103a 上游部
103b 中游部
103c 下游部
103d 整流部
111 曲轴箱
112 气缸
113 气缸盖
114 缸盖罩
C 圆筒部
101a、102a 开口部
P1 冷却流路
P2 分支流路
WL 左壁
WLD 左下壁
WLU 左上壁
WR 右壁
WRD 右下壁
WRU 右上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对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应用于轻便型摩托车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应用对象可不限定于此而是可变更的。例如,也可将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应用于其它类型的摩托车、四轮车等。
另外,在下面的记载中,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表述,在图示的状态或摩托车设置状态中使用。例如,在下面的说明中所用的各图中,用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另外,在下面的各图中,为便于说明,有时省略一部分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轻便型摩托车1在钢制或铝合金制的弯梁型框架11上安装有作为车身外部装饰的各种罩壳。在摩托车1的前部设有对驾驶员的脚部进行保护的腿挡风板21,在腿挡风板21的后方配置有放置脚部的踏板22。另外,在踏板22的后方设有覆盖车身侧面的侧罩壳23。
在车身前部,经由转向轴(未图示)而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前叉31。在前叉31的上方设有对前轮3进行转向用的操纵杆32。在操纵杆32上设有制动器杆33,在操纵杆32的前方配置有前照灯34。在前叉31的下部,能够转动地支撑有前轮3,且设置有覆盖前轮3上部的前护板35。在前轮3上设有制动器盘和夹持制动器盘的卡钳(都未图示)。
在侧罩壳23的上方配置有座椅5,在侧罩壳23的后部设有尾灯47及后护板48。在侧罩壳23的内侧,在座椅5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未图示),在燃料箱的再下方设有发动机6。另外,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6的左前部安装有对燃料的供给进行控制的喷射器(燃料喷射装置)7。燃料通过燃料软管71而从燃料箱被输送至该喷射器7。
在发动机6的右侧安装有覆盖发动机6的一部分的作为导风部件的护罩101。在护罩101的右侧面设有开口部101a,在护罩101的内部与开口部101a对应地配置有作为送风部件的风扇102(参照图3)。风扇102与曲轴(未图示)连接以由发动机6的动力驱动旋转,空气进入到由护罩101覆盖的空间。发动机6在怠速时也由该护罩101及风扇102强制冷却。
发动机6或变速器(未图示)等,与能够上下摆动的整体摆动件8一体化。在整体摆动件8与框架11之间安装有后缓冲单元81。在整体摆动件8的后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后轮4。在后轮4的左侧配置有变速箱罩壳41。发动机6的动力通过存放于变速箱罩壳41的带轮及带(都未图示)而传递到后轮4。另外,在变速箱罩壳41的前方(踏板22的左下),设有在停车时对车身进行支撑的支架42(参照图1)。
在变速箱罩壳41的上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箱43。进入到空气滤清器箱43内的空气通过进气软管44、节气门主体45和进气歧管46而被输送至发动机6。来自进气歧管46的空气和来自喷射器7的燃料被供给到发动机6的燃烧室并被混合。燃烧后的气体作为废气而从设在发动机6右后方的消音器61排出。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6及其冷却构造。图5是用垂直于车宽方向的平面将发动机6切断后的剖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发动机6在曲轴箱111的前方具有大致筒状的气缸112,在气缸112的前方安装有气缸盖113及缸盖罩114。另外,在气缸112上设有多个散热片112b。
在曲轴箱111内的曲轴室111a内,以旋转轴与车宽方向平行的方式收容有曲轴(未图示)。另外,在气缸112内的筒状空间112a,收容有可沿气缸轴线方向(前后方向)往复的活塞(未图示)。曲轴和活塞通过连接杆(未图示)而连接以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在气缸盖113上形成有:将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体送入燃烧室的进气口113a;以及将燃烧后的气体排出到燃烧室外的排气口113b。进气口113a连接有进气歧管46及喷射器7,供给空气及燃料。另外,在气缸盖113上设有:对进气口113a进行开闭的进气阀113c,以及对排气口113b进行开闭的排气阀113d。与进气口113a及排气口113b相邻地设有火花塞(未图示),通过电气放电而能够使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着火。
发动机6的进气排气是利用凸轮轴(未图示)而以对进气阀113c及排气阀113d进行开闭的OHC(顶置凸轮轴)方式进行的。凸轮轴具有与进气阀113c或排气阀113d的开闭正时对应的形状的凸轮(未图示)。凸轮轴的一端侧通过链轮和凸轮链条等动力传递机构(都未图示)而与曲轴连接。由此,曲轴的旋转力被传递到凸轮轴,进气阀113c及排气阀113d与曲轴的旋转对应地被开闭。
在上述的发动机6中,当活塞向下止点移动时,进气阀113c打开,空气及燃料通过进气歧管46及喷射器7而被送入燃烧室(进气冲程)。然后,进气阀113c关闭,活塞向上止点移动,混合气体被压缩(压缩冲程)。当活塞到达上止点时,由火花塞点火,被压缩的混合气体进行燃烧(燃烧冲程)。当燃烧室内的压力因混合气体的燃烧而增大时,活塞向下止点移动。然后,当活塞到达下止点并因惯性而再次开始向上止点移动时,排气阀113d打开,燃烧后的气体从排气口113b排出(排气冲程)。包含气缸盖113所具有的进气阀113c及排气阀113d的起动阀装置可进行这样的动作。
发动机6如上所述,通过反复进行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及排气冲程,而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气缸112及气缸盖113随着发动机6的动作而被加热。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6中,利用包含护罩101及风扇102的冷却构造,来冷却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并保持为适当温度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6、图7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如图6及图7所示,护罩101包含:覆盖发动机6右侧的右半部101R,以及覆盖发动机6的左前侧的左半部101L。
右半部101R具有:覆盖发动机6右前侧的右壁WR;从右壁WR的前侧上端向左(向车宽方向内)延伸的右上壁WRU;从右壁WR的前侧下端向左延伸的右下壁WRD;以及从右壁WR的前端向左延伸的右前壁WRF。右壁WR以覆盖曲轴箱111、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右侧面的方式形成。另外,右上壁WRU以覆盖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上表面右侧的方式形成,右下壁WRD以覆盖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下表面右侧的方式形成。
左半部101L具有:覆盖发动机6左前侧的左壁WL;从左壁WL的上端向右(向车宽方向内)延伸的左上壁WLU;从左壁WL的下端向右延伸的左下壁WLD。左壁WL以覆盖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左侧面的方式形成,左上壁WLU以覆盖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上表面左侧的方式形成,左下壁WLD以覆盖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下表面左侧的方式形成。
右半部101R的右壁WR、右上壁WRU、右下壁WRD、左半部101L的左壁WL、左上壁WLU和左下壁WLD都位于离开曲轴箱111、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位置。即,在该护罩101安装于发动机6的状态下,在曲轴箱111、气缸112及气缸盖113与护罩101之间形成空气气流的空间。
在右半部101R中,在右壁WR的后部设有向右方(向车宽方向外)突出的圆筒部C,在圆筒部C的右端部形成有成为吸气口的开口部101a。圆筒部C及开口部101a设在与风扇102对应的位置。即,在护罩101安装于发动机6的状态下,在圆筒部C的左侧(车宽方向内侧)的空间配置风扇102。
在该冷却构造中,当风扇102旋转时,空气通过开口部101a而进入到护罩101内。进入到护罩101内的空气在形成于护罩101与发动机6之间的空间中流动。通过风扇102的旋转,在护罩101内形成从发动机6的右后方的空间经由右前方的空间而向左前方的空间的空气气流,气缸112、气缸盖113及喷射器7被冷却。这样一来,在护罩101内形成有对气缸112、气缸盖113及喷射器7进行冷却用的冷却流路。
然而,当通过气缸112及气缸盖113而温度上升的空气利用上述冷却流路而被引导至喷射器7时,喷射器7的冷却效率会大幅度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构造中,在护罩101内设有将冷却流路隔开的遮蔽部,将用于冷却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空气流路和用于冷却喷射器7的空气流路分离。
图8是表示上述遮蔽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7及图8所示,遮蔽部103具有沿护罩101的右半部101R的内壁面的弯曲形状。具体来说,遮蔽部103具有:沿护罩101的右壁WR及右上壁WRU而配置的上游部103a;沿右前壁WRF及右上壁WRU而配置的中游部103b;以及形成朝向喷射器7的空气气流的下游部103c。该遮蔽部103安装在护罩101的内壁面,由此形成与上述的冷却流路隔开的分支流路。
在安装有遮蔽部103的护罩101的内部,利用上游部103a、右壁WR及右上壁WRU而形成使来自风扇102的空气进入分支流路的开口部102a。另外,从开口部102a流入的空气,利用中游部103b、右前壁WRF及右上壁WRU而被引导至前方。这样一来,由于分支流路沿护罩101的内壁面而形成在离开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位置,因此,可抑制热量从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向分支流路传播。
在上述冷却构造中,上游部103a沿来自风扇102的空气气流设置,分支流路仅在上游部103a与中游部103b的边界区域中弯曲。因此,空气在分支流路内顺畅地流动,可获得高的冷却效率。另外,在下游部103c中,在与右前壁WRF相接的区域,配置有对空气气流进行整合的整流部103d。朝向喷射器7的空气气流由该整流部103d整合,可提高喷射器7的冷却效率。
另外,开口部102a的面积足够大,可确保喷射器7的冷却所需的空气流量。通过变更该开口部102a的面积,可调整用于冷却喷射器7的空气流量。另外,遮蔽部103也可由不同于护罩101的材料形成。例如,用隔热性高的材料形成遮蔽部103,由此,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向分支流路传播。即使隔热部件贴附在遮蔽部103上,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构造的空气气流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从开口部101a进入到护罩101内的空气通过风扇102(图9中未图示)而被输送至前方。一部分空气通过冷却流路P1而供给到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另外,另外一部分空气流入到开口部102a,且通过分支流路P2而吹附到喷射器7。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由通过冷却流路P1而供给的空气冷却,喷射器7由通过分支流路P2而吹附的空气冷却。
这样一来,空气通过形成于喷射器7的冷却专用的分支流路P2而吹附到喷射器7,由此,可提高喷射器7的冷却效率。以冷却流路P1位于气缸112和气缸盖113之间的方式形成该分支流路P2,因此,冷却流路P1未被分支流路P2挡住。于是,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冷却效率也被维持得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由于护罩(导风部件)101具有遮蔽部103,该遮蔽部103形成将空气引导至喷射器(燃料喷射装置)7的分支流路P2,因此,可利用与冷却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空气不同的空气对喷射器7进行冷却。另外,由于分支流路P2形成在离开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位置,因此,可抑制热量从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向分支流路P2的传播,并可提高喷射器7的冷却效率。于是,可实现一种能对受到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热量影响的喷射器7等零件适当冷却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另外,由于遮蔽部103将风扇(送风部件)102送来的空气在到达气缸112及气缸盖113之前的位置与冷却流路P1隔开,因此,可防止分支流路P2中流动的空气因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热量而温度上升。于是,可提高喷射器7等零件的冷却效率。
另外,由于分支流路P2沿护罩101的内壁面形成,使冷却流路P1位于气缸112和气缸盖113之间,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向分支流路P2传播。另外,由于冷却流路P1未被分支流路P2挡住,因此,可将气缸112及气缸盖113的冷却效率维持得高。
另外,遮蔽部103利用与护罩101不同的部件构成,与将护罩101和遮蔽部103一体成形的情况相比,形状的自由度增加,因此,可将冷却流路P1和分支流路P2可靠地分离,可抑制热量从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向分支流路P2传播。另外,由于可改变护罩101的材质和遮蔽部103的材质,因此,可提高遮蔽部103的隔热效果,可进一步抑制热量从气缸112及气缸盖113向分支流路P2传播。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大小和形状等,不限定于此,在发挥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变更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分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来冷却喷射器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不限定于此。在作为燃料喷射装置而使用汽化器的发动机中,也可用分支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来冷却汽化器。冷却的对象至少是与气缸及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分支流路形成在护罩的内侧,但是,分支流路也可以形成在护罩的外侧。
另外,也可将遮蔽部构成为装拆自如,可通过更换遮蔽部来变更分支流路的开口部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可任意调整对喷射器进行冷却的空气流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护罩和遮蔽部设为不同的部件,但是,也可设为护罩和遮蔽部构成为一体的一个部件。在将护罩和遮蔽部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可抑制冷却构造的制造成本。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例如作为摩托车中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是有用的。

Claims (5)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具有: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覆盖发动机的气缸及气缸盖的一部分,且形成将发动机冷却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冷却流路;以及送风部件,该送风部件将所述空气输送至所述冷却流路;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有所述冷却流路;以及遮蔽部,该遮蔽部在离开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的位置形成有分支流路,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导至与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不同的零件,并将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所述分支流路沿所述导风部件的内壁面形成,所述冷却流路位于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气缸和所述气缸盖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将所述送风部件送来的所述空气在到达所述气缸及所述气缸盖之前的位置与所述冷却流路隔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主体部形成为分体结构,且形成所述遮蔽部的材质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主体部的材质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的零件是燃料喷射装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的零件是燃料喷射装置。
CN201380051542.5A 2012-10-01 2013-09-26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370A JP6003491B2 (ja) 2012-10-01 2012-10-01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2012-219370 2012-10-01
PCT/JP2013/076003 WO2014054492A1 (ja) 2012-10-01 2013-09-26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181A CN104685181A (zh) 2015-06-03
CN104685181B true CN104685181B (zh) 2017-06-27

Family

ID=5043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154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181B (zh) 2012-10-01 2013-09-26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03491B2 (zh)
CN (1) CN104685181B (zh)
IN (1) IN2015DN01739A (zh)
WO (1) WO20140544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8697A (ja) * 2014-03-28 2015-11-02 株式会社大一商会 遊技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91461B2 (ja) * 1990-01-29 1997-12-17 ヤンマー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機関
JP2501101Y2 (ja) * 1992-02-19 1996-06-12 富士ロビン株式会社 2サイクル2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3818494B2 (ja) * 2001-01-12 2006-09-06 株式会社丸山製作所 空冷式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CN1271320C (zh) * 2003-02-14 2006-08-2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式发动机
JP4392300B2 (ja) * 2004-07-22 2009-12-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JP2010223210A (ja) * 2008-07-24 2010-10-07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JP2010223211A (ja) * 2008-07-24 2010-10-07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5801140B2 (ja) * 2011-08-22 2015-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181A (zh) 2015-06-03
JP6003491B2 (ja) 2016-10-05
IN2015DN01739A (zh) 2015-05-29
JP2014070623A (ja) 2014-04-21
WO2014054492A1 (ja) 201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002397A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JP2008190425A (ja)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CN103670781B (zh) 发动机
CN104685181B (zh)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US878949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648598B (zh)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US11629634B2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2536414B (zh) 空冷式发动机
CN104806374A (zh) 发动机气缸盖的推杆管结构
CN103867326B (zh) 强制空冷式内燃机以及具备其的骑乘型车辆
US9163550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2047939A (ja) 火花点火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CN107178414B (zh) 引擎
JP7443622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構造
JP2019210893A (ja) エンジン
JP657686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空冷式内燃機関
CN107791828A (zh)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JP2003222054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WO2015174519A1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WO2020013289A1 (ja) 火花点火式2バルブエンジン、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車両
JP4562780B2 (ja)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
CN102562348B (zh) 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JP2002242674A (ja) 汎用エンジン用冷却ファン
JPH0754652A (ja) 自動二輪車用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19210892A (ja) 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