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1828A -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1828A
CN107791828A CN201710786336.9A CN201710786336A CN107791828A CN 107791828 A CN107791828 A CN 107791828A CN 201710786336 A CN201710786336 A CN 201710786336A CN 107791828 A CN107791828 A CN 107791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rectification part
valve mechanism
covering lid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63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1828B (zh
Inventor
斋藤显
冈迫靖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在后排气式发动机中,在气缸盖罩的后侧部分上方形成有第一整流部,该第一整流部面向上方,且从前方朝向后方朝着排气装置朝下延伸,并且在第一整流部的后方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遮蔽盖。遮蔽盖具有从气缸盖罩的上端部朝着发动机罩一侧延伸的遮蔽面。遮蔽盖的上端位于第一整流部的后端的下方。因此,所提供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既能够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又能够保护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

Description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技术领域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该上部构造(排气系冷却构造)用在所谓的前进气后排气型发动机中,在气缸盖罩(锁紧盖)的上方具有覆盖气缸盖罩的美观盖(引入板)。在该美观盖和气缸盖罩之间形成有间隙,该美观盖的下表面的后端部朝着排气装置(排气系)倾斜。在该上部构造下,伴随着车辆行驶所产生的行驶风通过美观盖的下表面和气缸盖罩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并利用形成于美观盖下表面的倾斜度被引向排气装置。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3485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上部构造在不产生行驶风时,例如车辆处于停止状态时,从排气装置冒上来的热气有可能流入美观盖和气缸盖罩之间的间隙里。
通常情况下,线束等部件布置在气缸盖罩的上表面上。因此,如果如上所述有热气流入,上述部件就会暴露在热气中而有可能出现熔损等不良现象。
在此,为保证没有热气流入,能够想到将美观盖和气缸盖罩之间的间隙堵起来。但这样做则不利于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
上述不良现象并不限于使用了美观盖的结构,将各种部件布置在气缸盖罩上方的一般结构都有可能出现上述不良现象。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既能够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又能够对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进行保护。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是一种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其包括发动机机体和排气装置。该发动机机体装载在车辆发动机室内,包括气缸体、气缸盖以及气缸盖罩,该排气装置连接在所述发动机机体上,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该发动机机体的后方,还位于所述气缸盖罩的下方。在所述气缸盖罩的后侧部分上方且打开、关闭所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的下方形成有整流部,该整流部从前方朝向后方朝着所述排气装置朝下延伸。该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还包括遮蔽盖,该遮蔽盖位于所述整流部的后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遮蔽盖具有遮蔽面,该遮蔽面从所述气缸盖罩的上部朝着所述发动机罩一侧朝上延伸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所述遮蔽盖构成为:该遮蔽盖的上端与所述整流部的后端处于同一高度,或者,该遮蔽盖的上端位于所述整流部的后端的下方。
这里,整流部例如可以是美观盖后端部的上表面。
根据该构成方式,例如车辆行驶时,流入发动机室内的行驶风会通过布置在气缸盖罩的后侧部分上方的整流部和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并由该整流部将行驶风引向排气装置。这样一来,就能够利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有效的冷却。
另一方面,在像停车后等没有行驶风流入的情况下,从排气装置冒上来的热气沿着例如发动机机体的后表面流过后,会从后方流入构成整流部的部件和气缸盖罩之间的间隙里。但是,在整流部的后方布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遮蔽盖。能够由遮蔽盖的遮蔽面将所述间隙堵起来,进一步而言,能够抑制热气流入。而且,与遮蔽面接触的热气被沿着遮蔽面的延伸方向引向发动机罩一侧,这样做,就能够保护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免遭热气破坏。
而且,遮蔽盖的上端构成为:与整流部的后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或者位于整流部的后端的下方。这样做以后,沿着整流部流动的行驶风会到达排气装置,遮蔽盖不会阻挡行驶风。
因此,根据上述构成方式,既能够利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又能够对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进行保护。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的:所述整流部和所述遮蔽盖双方都布置在所述气缸盖罩的后端部的前方。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的:所述遮蔽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整流部的后端之间留有间隔。
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将遮蔽盖和整流部之间的空间作为部件的设置空间使用。因为该设置空间形成在整流部的后方,所以由整流部引导的行驶风中的一部分行驶风会流入该设置空间内。这样一来,就能够对设置在遮蔽盖和整流部之间的部件进行冷却。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的:该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包括美观盖,该美观盖构成为从上方覆盖所述气缸盖罩,且该美观盖在上下方向上与该气缸盖罩和打开、关闭所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之间都留有间隔。所述美观盖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整流部。所述遮蔽盖与所述气缸盖罩一起在夹着所述遮蔽盖与所述美观盖相反的一侧形成口朝着后方敞开的凹部。在所述遮蔽盖上形成有通孔,该通孔让在该遮蔽盖和所述整流部之间形成的空间与所述凹部的凹底部连通。所述通孔设置在布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气缸盖罩的后端部和所述遮蔽面的前侧。
本申请发明人等对各种构成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得到了一定的新认识,并由此得知:上述构成方式对于利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对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进行保护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构成方式,既能够让通过了通孔的行驶风继续朝下流,进一步而言,促进对排气装置的冷却,同时又能够防止通过了该通孔的热气流入。
特别是,让通孔形成在气缸盖罩的后端部和遮蔽面的前侧,对于抑制通过了通孔的热气流入是有效的。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的:在所述遮蔽盖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二整流部,该第二整流部面向上方,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前侧朝向后方朝着所述排气装置朝下延伸。
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形成第二整流部,就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行驶风引向排气装置。因此,有利于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又有利于对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进行保护。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既能够利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又能够对设置在发动机上表面的部件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汽车前部的侧视图,该汽车上装载有采用了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的发动机。
图2是示出发动机的后端侧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发动机的后端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从后方看到的发动机的图。
图6是从斜上方看到的遮蔽盖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从斜下方看到的遮蔽盖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将遮蔽盖安装到发动机上后的图。
图9是示意图,示出行驶时行驶风的流动情况。
图10是示意图,示出停车后热气的流动情况。
图11示出让美观盖和遮蔽盖形成为一体的构成方式,相当于图2。
图12是示出排气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图。
―符号说明―
1-发动机;10-发动机机体;11-气缸体;12-气缸盖;13-气缸盖罩;14-油底壳;16-捕捉箱;17-清除控制阀;30-排气装置;40-美观盖;40a-整流部(第一整流部);50-遮蔽盖;51a-通孔;52a-遮蔽面;53a-第二整流部;60-凹部;61-凹底部;100-汽车(车辆);101-发动机室;102-发动机罩;S-设置空间(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为示例。图1是示出汽车前部的侧视图,该汽车装载有采用了这里所公开的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的发动机。图2是示出发动机的后端侧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示出发动机的后端侧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发动机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从后方看到的发动机的图。
车辆即汽车100是前置后驱型车辆。也就是说,驱动前轮旋转的驱动轴(未图示)和与该驱动轴连结的发动机1在汽车的前部彼此相邻。因此,图1中的纸面右侧相当于汽车100的前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前”是汽车10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指图1中的纸面右侧。同样,“后”是汽车10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指图1中的纸面左侧。“左”是汽车100的车宽方向的一方,指图1中的纸面里头一侧,“右”是汽车100的车宽方向的另一方,指图1中的纸面跟前一侧。同样,其它图中也将与此相对应的方向分别称为“前”、“后”、“左”、“右”。
装载在汽车100上的发动机1是多气缸内燃机。具体而言,这里所示的发动机1是直列四缸式汽油发动机。不过,发动机1并不限于汽油发动机。以下所示的上部构造对于所谓的柴油发动机也适用。
发动机1装载在汽车100的前部被划分出来的发动机室101内。也就是说,图1中的纸面右侧相当于汽车100的前侧;图2中的纸面右侧相当于汽车100的后侧。发动机室101由起顶盖作用的发动机罩102打开或关闭。
发动机1被装载成其气缸排列方向与车宽方向基本一致的“横置”式,即发动机1是所谓的前进气后排气型发动机。也就是说,发动机1包括:安装有可旋转的曲柄轴(输出轴)15的发动机机体10、与发动机机体10的前侧部相连接的进气装置20以及与发动机机体10的后侧部相连接的排气装置30。发动机1包括覆盖该发动机1上部的美观盖40和竖着设置在发动机机体10上部后端的遮蔽盖50。
进气装置20构成为:让从外部引入的进气(新气)通过,并将该进气(新气)供往发动机机体10的气缸内。具体而言,进气装置20包括进气管的一部分即进气歧管21。进气歧管21经发动机机体10的进气道与气缸相连接。
发动机机体10构成为:让从进气装置20供来的进气与燃料的混合气在气缸内燃烧。具体而言,按照沿着铅直方向从下侧往上侧的顺序,发动机机体10具有油底壳14、气缸体11、安装在气缸体11上并与气缸体11一起构成气缸的气缸盖12、盖在气缸盖12上的气缸盖罩13。混合气燃烧而产生的动力经安装在气缸体11上可旋转的曲柄轴15输向外部。
图3示出气缸盖罩13周围的结构。气缸盖罩13形成为车宽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矩形,省略图示。在气缸盖罩13的前后方向中央,四个火花塞(图3中,示出了三个)18作为设置在发动机1上表面的部件之一例并排着设置在车宽方向上。在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设置有构成所谓的清除系统的捕捉箱(捕捉已液化的蒸发燃料,catch tank)16和清除控制阀17。捕捉箱16和清除控制阀17用薄板状的止动部件59固定好。
图12是示出排气装置30的内部结构的图。
排气装置30构成为:将伴随着混合气燃烧而产生的废气排向发动机机体10外。具体而言,排气装置30包括:包括排气歧管的排气管(也参照图2)31、设置在排气管31的下游侧的尾气净化催化剂32以及收纳排气管31和尾气净化催化剂32的绝热器33。排气歧管经发动机机体10的排气道与气缸相连接。
如图12所示,尾气净化催化剂32布置在排气管31中直接与发动机机体10相连的上游侧部分31a的下方。
这里,绝热器33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发动机机体10的后方,并且如图2所示,位于气缸盖罩13上表面的下方。而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入口33a设置在绝热器33的上表面上,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间留有间隔(参照图4)。引入口33a与绝热器33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上游侧部分31a位于引入口33a的正下方。这样一来,从引入口33a流入绝热器33内的空气便被吹到排气管31的上游侧部分31a。
美观盖40构成为提高发动机1的美观性。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4等所示,美观盖40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与发动机罩102和气缸盖罩13之间留有间隔,从上方覆盖进气装置20和发动机机体10。
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美观盖40呈车宽方向上长度较长的薄板状。由进气歧管21和气缸盖罩13从下方支承美观盖40,省略图示。美观盖40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102相对,另一方面,美观盖40的下表面与进气歧管21相对,进一步而言,是与气缸盖罩13相对。
美观盖40弯曲,呈朝着上方平缓凸起的凸起状,并且从前方朝着后方延伸。这里,美观盖40的后端部比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稍微靠前。因此,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不会被美观盖40覆盖。当从上方观看发动机1时,捕捉箱16和清除控制阀17会露出来(参照图4)。
如图2所示,美观盖40后端部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整流部40a,该第一整流部40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前侧朝向后方,从发动机罩102一侧朝着排气装置30一侧朝下延伸。具体而言,该第一整流部40a构成为一个面,从前侧朝向后方,朝着收纳有捕捉箱16和清除控制阀17的设置空间S和位于该设置空间S后方的引入口33a延伸。因此,例如当被引入发动机室101内的行驶风沿着第一整流部40a流动时,该行驶风会被引导着朝设置空间S、与引入口33a流动(参照图9中的箭头F1、箭头F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整流部40a是“整流部”的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美观盖40的后端部位于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的前方。因此,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整流部40a也位于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的前方。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1包括遮蔽盖50,该遮蔽盖50位于美观盖40(第一整流部40a)的后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该遮蔽盖50竖着设置在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附近,如图2所示,该遮蔽盖50布置在美观盖40的后端部和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之间。遮蔽盖50构成为:如后所述,保护各种部件免遭从排气装置30冒上来的热气破坏(参照图10中的箭头F3),且不会阻碍由第一整流部40a整流后的行驶风流动。能够想到的上述热气例如有:从绝热器33的内部通过引入口33a冒出来的热气和从绝热器33的整个表面冒出来的热气。
由遮蔽盖50划分出上述设置空间S。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遮蔽盖50与美观盖40的后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留有间隔W。美观盖40和遮蔽盖50之间的间隙就是上述间隔W,由该间隙形成设置空间S。
图6是从斜上方看到的遮蔽盖50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从斜下方看到的遮蔽盖50的立体图。如图6~图7所示,遮蔽盖50是薄板状部件,折弯而具有朝着前方凹陷的截面。具体而言,遮蔽盖50具有沿着近似水平面延伸的横板部51、从横板部51的一边朝着上方垂直延伸的纵板部52以及从纵板部52的上端朝上朝斜前方延伸的倾斜部53。
下面,说明构成遮蔽盖50的各个部分。
横板部51实质上呈矩形,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边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短边。横板部51经上述止动部件59安装在气缸盖罩13上,详情省略。由横板部51与气缸盖罩13的后部上端一起划分出口朝着后方敞开的凹部60。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气缸盖罩13的后部上端形成有截面近似“L”字形的台阶,借助横板部51从上方覆盖该台阶,就形成了凹口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的“凹”字形凹部60。如图2所示,凹部60夹着横板部51,形成在与设置空间S相反一侧的位置处,具体而言,凹部60形成在设置空间S的下方位置处。
横板部51上还形成有多个通孔51a,该通孔51a使设置空间S和凹部60的凹底部(参照图8)61连通。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多个通孔51a沿车宽方向排列,分别呈半圆形。使成为这样的结构以后,如图8所示,通孔51a和气缸盖罩13的壁面就构成了行驶风的通风孔。被引入设置空间S内的行驶风经各通孔51a通向凹部60的凹底部61(参照图9中的箭头F2)。
例如,如图2所示,多个通孔51a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和遮蔽面52a的前侧。具体而言,当从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向观看时,各通孔51a至少在上述捕捉箱16和清除控制阀17的前侧。
另一方面,如图2~图7所示,纵板部52实质上呈矩形,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边和大致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短边。纵板部52上形成有遮蔽面52a,该遮蔽面52a面向后方(朝向后方),且从气缸盖罩13一侧朝着发动机罩102一侧(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铅直方向从下侧朝向上侧)朝上延伸。
遮蔽面52a构成纵板部52的后表面,如后所述,该遮蔽面52a构成为:挡住从排气装置30冒出来的热气,以保护设置在发动机1的上表面的部件(例如火花塞18、捕捉箱16以及清除控制阀17等)免遭从排气装置30冒出来的热气破坏。
这里,返回来说明整个遮蔽盖50,如图2中的符号H所示,遮蔽盖50构成为:该遮蔽盖50的上端位于第一整流部40a的后端的下方。
如图2~图7所示,倾斜部53为矩形的薄板部,该矩形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边和相对于水平面朝着斜上方延伸的短边。在作为遮蔽盖50的上端部的倾斜部53上形成有第二整流部53a,该第二整流部53a面向上方,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前侧朝向后方,从发动机罩102一侧朝着排气装置30延伸。具体而言,第二整流部53a大致平行于第一整流部40a延伸,如图2所示,第二整流部53a从前侧朝向后方,朝着绝热器33的引入口33a延伸。因此,沿着第一整流部40a流动的行驶风中通过了设置空间S上方的行驶风会被第二整流部53a引向引入口33a(参照图9中的箭头F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整流部53a是“第二整流部”的示例。
图9是示意图,示出行驶时行驶风的流动情况。图10是示意图,示出停车后热气的流动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汽车100行驶时,通过前格栅流入发动机室101内的行驶风会如图9中的箭头F1和箭头F2所示,通过美观盖40和发动机罩102之间的间隙,由第一整流部40a引向排气装置30。已被引入排气装置30的行驶风会吹向绝热器33的表面,或者会经引入口33a流入绝热器33内。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对排气装置30进行冷却。
一般情况下,要求发动机中的尾气净化催化剂32落在规定的活性温度范围内。针对上述要求,能够想到的软件方面的措施例如是,通过控制空燃比来调节尾气的温度。上述措施与以上说明的硬件方面的措施相结合,对于使尾气净化催化剂32落在活性温度范围内,进一步而言,对于良好地维持尾气净化催化剂32的活性状态是非常有效的。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排气装置30构成为:从引入口33a流入的空气吹到排气管31的上游侧部分31a。通过这样构成排气装置30,就能够控制通过尾气净化催化剂32以前的尾气的温度。这样一来,就能够良好地维持尾气净化催化剂32的活性状态。而且,因为尾气净化催化剂32位于上游侧部分31a的下方,所以对上游侧部分31a进行了冷却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就会吹到尾气净化催化剂32上。因此而有利于良好地维持尾气净化催化剂32的活性状态。
这里,在美观盖40的后方设置有具有遮蔽面52a的遮蔽盖50。该遮蔽面52a从气缸盖罩13的上部朝着发动机罩102一侧延伸。因此,在遮蔽面52a的某些尺寸下,沿着第一整流部40a流动的行驶风有可能吹到遮蔽盖50的前表面上,而阻碍将行驶风引导到排气装置30,进一步而言,不利于对排气装置30进行冷却。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遮蔽盖50构成为:该遮蔽盖50的上端位于第一整流部40a的后端的下方。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将沿着第一整流部40a流动的行驶风引向排气装置30,遮蔽盖50不会阻挡该行驶风。
另一方面,能够想到:没有行驶风流入时例如停车后,从排气装置30冒出来的热气沿着例如发动机机体10的后表面流动以后,会从后方流入美观盖40和气缸盖罩13之间的间隙内。如果有热气流入,就会导致设置在发动机1上表面的部件熔损,属于不良现象。但是,如上所述,在美观盖40的后方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遮蔽盖50。美观盖40和气缸盖罩13之间的间隙能够由形成在遮蔽盖50上的遮蔽面52a堵起来,进一步而言,能够抑制热气流入。如图10中箭头F3所示,与遮蔽面52a接触的热气被沿着该遮蔽面52a的延伸方向引向发动机罩102一侧。这样一来,就能够保护设置在发动机1上表面的部件免遭热气破坏。
因此,利用遮蔽盖50,既能够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30进行冷却,同时又能够保护设置在发动机1上表面的部件(例如火花塞18、捕捉箱16以及清除控制阀17)。
因为设置空间S形成在第一整流部40a的后方,所以由第一整流部40a引导的行驶风中的一部分会流入该设置空间S内。这样一来,就能够对部件进行冷却。
本申请发明人等对各种各样的构成方式通过研究探讨得到了一定的新认识。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上述新认识得知:按以上所述构成的通孔51a对于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30进行冷却,同时又保护设置在发动机1上表面的部件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既能够让通过了通孔51a的行驶风继续朝下流,进一步而言,促进对排气装置30的冷却,同时又能够防止通过了通孔51a的热气流入。
特别是,让多个通孔51a分别形成在气缸盖罩13的后端部和遮蔽面52a的前侧,对于抑制通过了通孔51a的热气流入是有效的。
通过在遮蔽盖50上形成第二整流部53a,就能够更可靠地将行驶风引向排气装置30。这样一来,有利于用行驶风对排气装置30进行冷却,同时又有利于保护设置在发动机1上表面的部件。
(其它实施方式)
第一整流部40a和第二整流部53a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它们还可以是呈朝着上方平缓延伸凸起的曲面,又可以是朝着排气装置30平直着延伸的倾斜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蔽盖50的上端位于第一整流部40a的后端的下方,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遮蔽盖50的上端可以与第一整流部40a的后端位于同一高度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美观盖40和遮蔽盖50是两个分开的部件,但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美观盖40和遮蔽盖50可以由形成为一体的部件构成。
图11示出美观盖和遮蔽盖形成为一体的结构,相当于图2。在图11所示之例中,美观盖1040和遮蔽盖1050由形成为一体的部件构成。该例中,第一整流部1040a、第二整流部1053a以及遮蔽面1052a是连为一体的面。

Claims (5)

1.一种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其包括发动机机体和排气装置,该发动机机体装载在车辆发动机室内,包括气缸体、气缸盖以及气缸盖罩,该排气装置连接在所述发动机机体上,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该发动机机体的后方,还位于所述气缸盖罩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盖罩的后侧部分上方且打开、关闭所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的下方形成有整流部,该整流部从前方朝向后方朝着所述排气装置朝下延伸,
该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还包括遮蔽盖,该遮蔽盖位于所述整流部的后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遮蔽盖具有遮蔽面,该遮蔽面从所述气缸盖罩的上部朝着所述发动机罩一侧朝上延伸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
所述遮蔽盖构成为:该遮蔽盖的上端与所述整流部的后端处于同一高度,或者,该遮蔽盖的上端位于所述整流部的后端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和所述遮蔽盖双方都布置在所述气缸盖罩的后端部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整流部的后端之间留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包括美观盖,该美观盖构成为从上方覆盖所述气缸盖罩,且该美观盖在上下方向上与该气缸盖罩和打开、关闭所述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之间都留有间隔,
所述美观盖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整流部,
所述遮蔽盖与所述气缸盖罩一起在夹着所述遮蔽盖与所述美观盖相反的一侧形成口朝着后方敞开的凹部,
在所述遮蔽盖上形成有通孔,该通孔让在该遮蔽盖和所述整流部之间形成的空间与所述凹部的凹底部连通,
所述通孔设置在布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气缸盖罩的后端部和所述遮蔽面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遮蔽盖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二整流部,该第二整流部面向上方,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前侧朝向后方朝着所述排气装置朝下延伸。
CN201710786336.9A 2016-09-07 2017-09-04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91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4743A JP6292265B2 (ja) 2016-09-07 2016-09-07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上部構造
JP2016-174743 2016-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1828A true CN107791828A (zh) 2018-03-13
CN107791828B CN107791828B (zh) 2020-08-14

Family

ID=61198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8633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91828B (zh) 2016-09-07 2017-09-04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0987B2 (zh)
JP (1) JP6292265B2 (zh)
CN (1) CN107791828B (zh)
DE (1) DE10201712038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2631B2 (ja) * 2017-03-24 2018-12-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上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11331A1 (de) * 2004-03-09 2005-09-29 Dr.Ing.H.C. F. Porsche Ag Luftführung für einen Abgasschalldämpfer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982110A (zh) * 2005-12-28 2007-06-20 铃木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JP2011168083A (ja) * 2010-02-16 2011-09-01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ルーム部品の冷却構造
CN102398494A (zh) * 2010-08-31 2012-04-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US20150252716A1 (en) * 2013-01-11 2015-09-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an engine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385244B (de) * 1983-04-08 1988-03-10 Avl Verbrennungskraft Messtech Auspuffverschalung
JPS63131822A (ja) * 1986-11-20 1988-06-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水冷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H0278718U (zh) * 1988-12-01 1990-06-18
JP2575944Y2 (ja) * 1992-06-15 1998-07-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機関の触媒冷却ダクト
JPH11348579A (ja) * 1998-06-10 1999-12-21 Aichi Mach Ind Co Ltd エンジンの排気系冷却構造
JP2003201843A (ja) 2001-12-27 2003-07-18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車両用冷却装置
DE10244800A1 (de) * 2002-09-26 2004-04-01 Daimlerchrysler Ag Kraftfahrzeug sowie Motorabdeckung hierfür
DE102004034313B4 (de) * 2004-07-15 2013-09-26 Volkswagen Ag Kühlmittelleitungsanordnung
FR2890009B1 (fr) 2005-09-01 2007-11-23 Mark Iv Systemes Moteurs Sa Dispositif de transport d'air dans un compartiment moteur et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US20070261816A1 (en) 2006-03-27 2007-11-15 Warren Charles J Hood mounted heat exchanger
JP2009029315A (ja) * 2007-07-27 2009-02-1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
JP5267089B2 (ja) * 2008-12-05 2013-08-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系冷却構造
JP2010196643A (ja) 2009-02-26 2010-09-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インタクーラへの走行風案内装置
DE102010003635A1 (de) 2010-04-01 2011-10-06 Behr Gmbh & Co. Kg Kühlluftführung
KR101231442B1 (ko) * 2010-11-12 2013-02-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엔진 냉각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11331A1 (de) * 2004-03-09 2005-09-29 Dr.Ing.H.C. F. Porsche Ag Luftführung für einen Abgasschalldämpfer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982110A (zh) * 2005-12-28 2007-06-20 铃木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JP2011168083A (ja) * 2010-02-16 2011-09-01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ルーム部品の冷却構造
CN102398494A (zh) * 2010-08-31 2012-04-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US20150252716A1 (en) * 2013-01-11 2015-09-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an engine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50987B2 (en) 2019-07-16
JP6292265B2 (ja) 2018-03-14
DE102017120388A1 (de) 2018-03-08
JP2018040291A (ja) 2018-03-15
DE102017120388B4 (de) 2019-06-27
US20180065473A1 (en) 2018-03-08
CN107791828B (zh) 2020-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7522B (zh) 用于内燃机的空气导流装置
CN103775233B (zh)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JPH0323304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
US8079434B2 (en) Cylinder head cooling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JP2709128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01080566B (zh) 车用内燃机
JP4390980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大気汚染防止装置
JP5345405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EP1403496B1 (en)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7791828A (zh) 车辆发动机的上部构造
US878949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7063802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
JP2732647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5668471B2 (ja) 空冷式エンジン
JP4265764B2 (ja) 空冷式内燃機関
CN107178414B (zh) 引擎
JP7103936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JP2016125452A (ja) 内燃機関
CN104685181B (zh)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JP657686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空冷式内燃機関
JP6851409B2 (ja)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JP6812860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S6196127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S60237114A (ja) 頭上弁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ツド強制冷却装置
JPS6214436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