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1074B -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61074B
CN104561074B CN201410840584.3A CN201410840584A CN104561074B CN 104561074 B CN104561074 B CN 104561074B CN 201410840584 A CN201410840584 A CN 201410840584A CN 104561074 B CN104561074 B CN 104561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na molecules
sequence
coding dna
valine
amino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405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61074A (zh
Inventor
黄建忠
黄钦耿
吴伟斌
翁雪清
曾邦定
黄祥峰
施巧琴
吴松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Maidan Biology Group Co ltd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Maidan Biology Group Co ltd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Maidan Biology Group Co ltd,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Maidan Bi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4058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61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61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1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61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1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制备重组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导入目的菌中,得到重组菌。本发明的实验证明了本发明利用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MDV‑07发酵生产L‑缬氨酸,可以大大提高L‑缬氨酸的产率,提高转化率,极具生产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应用该菌种进行L-缬氨酸发酵生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L-缬氨酸(L-valine)是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一种支链氨基酸,在人体及其他动物的代谢过程中有显著的功能,可应用于制药工业、食品行业及饲料行业等。
在医药领域,L-缬氨酸是复合氨基酸输液和氨基酸注射液的原料,由其配制的复合氨基酸输液在血脑屏障、肝昏迷、慢性肝硬化以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膳食治疗,败血症及术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加快外科创伤愈合的治疗和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应用广泛。近年研究发现,L-缬氨酸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特效药-缬沙坦的原料,需求量猛增。食品方面,鉴于支链氨基酸在肌肉组织中的代谢特性,常作为运动时的能量来源,并且加强运动过程中对肌肉的维护,减轻肌肉疲劳等作用,常用于保健食品及运动饮料当中。饲料工业方面,L-缬氨酸对哺乳动物乳腺组织分泌乳汁及提高动物免疫力有重要作用,同样对动物的肌肉生长也有促进作用。
L-缬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发酵法。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由于原料来源受限制、生产成本高、收率低,污染严重,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微生物直接发酵法是借助于微生物自身具有合成所需氨基酸的能力,生产L-缬氨酸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经济、高效的生产方法。短杆菌是用于生产L-氨基酸(如L-谷氨酸、L-亮氨酸和L-缬氨酸等)的主要微生物,其中黄色短杆菌或谷氨酸棒杆菌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在微生物发酵生产L-缬氨酸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其用途广泛,市场上L-缬氨酸总是处于供不应求局面,带动各生产企业在L-缬氨酸产量及其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良性竞争,开发新的优良菌株就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菌株选育主要是鉴于自然界中有产L-缬氨酸能力的菌株,结合反复诱变选育,并通过优化培养提高L-缬氨酸产率,但是该方法所能积累的氨基酸的水平有限,诱变育种的方法盲目性大,工作量繁重,遗传背景不明,很难通过进一步的诱变或改造来提高产量,所以且产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诱变获得的菌株抗杂菌能力一般较弱,极易造成染菌,也不利于工业放大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重组菌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ilvBN*、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ilvC、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ilvE和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ilvD导入目的菌中,得到重组菌。
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为仅将乙酰羟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第782位的甘氨酸(G)突变为谷氨酸(E),且不改变其他氨基酸残基得到的蛋白质;其与乙酰羟酸合成酶相比,仅是第782位氨基酸不同,其他氨基酸残基均相同。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5.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为将乙酰羟酸合成酶编码DNA分子核苷酸序列6第2377位的g突变为a;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编码DNA分子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6。
上述方法中,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通过重组载体导入目的菌中。
上述方法中,所述重组载体pZ8-1BN*CED为将含有所述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的DNA片段ilvED插入中间载体pZ8-1BN*C得到的载体;具体为将序列表的序列4所示的ilvED插入上述一制备的载体pZ8-1BN*C的BamHⅠ酶切位点间得到的载体;
所述中间载体pZ8-1BN*C为将含有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的DNA片段ilvBN*C插入表达载体得到的载体;具体为将序列表的序列1自5’末端第1至3700位核苷酸所示的ilvBN*C(编码BNC蛋白)插入载体pZ8-1的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位点间得到的载体。
上述方法中,所述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组成的融合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4,其中序列4自5’末端第16-1155位核苷酸为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序列4自5’末端第1464-3302位核苷酸为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组成的融合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1,其中序列1自5’末端第21-2382位核苷酸为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序列1自5’末端第2614-3630位核苷酸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
上述方法中,所述目的菌为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由上述方法制备的重组菌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重组菌为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MDV-07CCTCC NO:M2014621。
上述的重组菌在制备L-缬氨酸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L-缬氨酸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发酵上述的重组菌,收集发酵产物的上清液,即得到L-缬氨酸。
上述方法中,所述发酵条件为在发酵培养基中28-33℃、200-250r/min振荡培养50-60小时;
或所述发酵条件为在发酵培养基中28-33℃、培养70-80小时,其使所述发酵过程中发酵体系中的溶氧量为30-50%,葡萄糖含量为0.8-1.0g/100mL。
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MDV-07简称黄色短杆菌MDV-07,已于2014年12月4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邮编:430072),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4621,分类命名为Brevibacterium flavum MDV-07。
本发明的实验证明,本发明构建了重组工程菌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MDV-07,用其发酵生产L-缬氨酸,在30L全自动发酵罐采用该生产工艺发酵生产L-缬氨酸,可以大大提高L-缬氨酸的产率,而且大大降低L-缬氨酸发酵过程中的染菌概率,提供的黄色短杆菌工程菌可直接发酵得到L-缬氨酸,发酵70-80小时后,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含量达85g/L-95g/L,糖酸转化率达35%-40%,极具生产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外源表达载体pMDBN*C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载体pZ8-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重组载体pZ8-1BN*C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重组载体pMDilvED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重组载体pZ8-1BN*CED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
实施例1、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
一、重组载体pZ8-1BN*C的构建
1、pMDBN*C载体的构建
1)、根据已公布在NCBI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信息及基因功能注释,结合L-缬氨酸的代谢途径分析,设计引物BNC-F、BNC-R,以黄色短杆菌20160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串联在基因中的ilvBN基因和ilvC基因,以及他们本身携带的核糖体结合位点序列(RBS),得到扩增产物——ilvBNC基因片段。
BNC-F:5’-GAATTC AGTAAAGGAGCCAGAAAGTCGTG-3’;
BNC-R:5’-GGATCC GTACAAAGTGCACAGCAGGTAGC-3’。
其中引物BNC-F带有EcoRⅠ酶切位点(下划线序列),引物BNC-R带有BamHⅠ酶切位点(下划线序列)。
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5分钟;94℃变性40秒、57℃退火1分钟、72℃延伸3分钟,30个循环;72℃10分钟,4℃保存。
2)、回收步骤1)的PCR扩增产物并插入载体Simple pMD-18T(购自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得到载体pMDBNC。
3)、以步骤2)的重组载体pMDBNC为模板,用BN*C-F和BN*C-R组成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将ilvBNC串联基因片段中的ilvN进行定点突变,将定点突变后的基因命名为ilvBN*C基因),得到PCR扩增产物(模板与突变后的环状质粒的混合物)。
4)、将步骤3)的PCR扩增产物用DPNⅠ酶处理1小时(去除模板),并转化感受态细胞JM109,得到重组载体pMDBN*C(结构示意图见图1)。
根据测序结果,重组载体pMDBN*C为将序列表的序列1自5’末端第1至3700位核苷酸所示的ilvBN*C基因插入载体pMD-18T中得到的重组载体,ilvBN*C基因与野生型ilvBNC基因的差异仅在于第2381位的核苷酸由G突变为了A。
BN*C-F:5’-CGAACTGATCCAATCCGACAGATTGCACTCAAC-3’;
BN*C-R:5’-CGGATTGGATCAGTTCGCGGATTCCGAATGGT-3’
2、重组载体pZ8-1BNRC的构建
1)、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pMDBN*C载体,回收约3750bp的基因片段;
2)、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载体pZ8-1(Expression of the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panD Gene Encoding L-Aspartate-a-DecarboxylaseLeads to Pantothenate Overprodu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APPLIED AND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Vol.65,No.4;1530–1539,1999.见图2;公众可从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省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回收约7000bp的载体骨架;
3)、将步骤1)的基因片段和步骤2)的载体骨架片段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Z8-1BN*C。
经过测序,重组质粒pZ8-1BN*C为将序列表的序列1自5’末端第1至3700位核苷酸所示的ilvBN*C基因(编码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和乙酰羟酸同分异构酶)插入载体pZ8-1的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位点间得到的载体,其结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
其中序列1自5’末端第21-2382位核苷酸为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ilvBN*,序列1自5’末端第2614-3630位核苷酸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ilvC。
二、ilvE基因和ilvD基因的扩增及融合
1、ilvD基因的扩增及纯化
1)、根据已公布在NCBI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信息及基因功能注释,设计引物ilvD-F、ilvD-R,以黄色短杆菌20160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ilvD基因,及其自身携带启动及终止序列,得到完整基因片段扩增产物——ilvD基因片段。
ilvD-F:5’-TAGGTTCTAGGTCTGTAGTT GTACTTGGAGCGCCAAAAGGCACT-3’;
ilvD-R:5’-AGATCT GAGTCGAGGCAGAGTTCGCTGGTT-3’。
其中上游引物ilvD-F带有20bp的用于重叠延伸的融合碱基序列,酶切位点(下划线序列),下游引物ilvD-R带有BglⅡ酶切位点(下划线序列)
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5分钟;94℃变性40秒、59℃退火1分钟、72℃延伸3分,30个循环;72℃10分钟,4℃保存。
2)、采用PCR产物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于上海生工)将步骤1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纯化,得到纯化的ilvD基因片段,经过测序,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2。
2、ilvE基因的扩增及纯化
1)、根据已公布在NCBI的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信息及基因功能注释,设计引物ilvE-F、ilvE-R,以黄色短杆菌20160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ilvE基因,及其自身携带的SD序列,得到扩增产物——ilvE基因片段。
ilvE-F:5’-
AGATCT GAAAGGAGATATACCGTGTATCTGTCAGGTAGCAGGTGT-3’;
ilvE-R:5’-
AACTACAGACCTAGAACCTA TTAGCCAACCAGTGGGTAAAGCCAT-3’。
其中上游引物ilvE-F带有BglⅡ酶切位点,酶切位点(下划线序列),下游引物ilvE-R带有20bp的用于重叠延伸融合的碱基序列(下划线序列)
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5分钟;94℃变性40秒、55℃退火1分钟、72℃延伸1分30秒,30个循环;72℃10分钟,4℃保存。
2)、采用PCR产物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于上海生工)将步骤1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纯化,得到纯化的ilvE基因片段,经过测序,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3。
3、ilvE基因和ilvD基因的融合
1)、以上述获得的纯化的ilvE基因片段和ilvD基因片段互为模板和引物,进行PCR,进行十个PCR循环,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5分钟;94℃变性40秒、55℃退火1分钟、72℃延伸2分30秒,10个循环,72℃保存。
2)、上述反应进行了10个循环之后,再加入引物ilvE-F和引物ilvD-R继续进行PCR反应二十五循环,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5分钟;94℃变性40秒、55℃退火1分钟、72℃延伸4分30秒,25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
3)、采用PCR产物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于上海生工)将步骤2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割胶回收和纯化,割取大小约为4400bp的目的条带,得到纯化的ilvED片段,经测序,其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4。
4)、将上述纯化的ilvED片段插入载体Simple pMD-18T(购自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得到载体pMDilvED(结构示意图见图4)。
三、外源表达载体pZ8-1BN*CED的构建
将上述二制备的重组载体pMDilvED进行BglⅡ酶切,并采用去磷酸化酶(购自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进行末端去磷化,并采用电泳割胶纯化回收约为4400bp融合的ilvED基因的酶切片段。
另外,将pZ8-1BN*C载体进行BamHⅠ酶切,并采用去磷酸化酶(购自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进行末端去磷化,并采用电泳割胶纯化回收约为11000bp的线性载体基因片段。
将上述纯化回收的ilvED和线性的pZ8-1BN*C基因片段采用T4连接酶(购自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16℃连接反应过夜,并转化感受态的JM109细胞,采用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于上海生工)进行重组质粒抽提和验证(BamHⅠ酶切,得到4400bp片段为阳性),确认重组质粒pZ8-1BN*CED构建成功,外源表达载体pZ8-1BN*CED结构示意图见图5。
经过测序,重组载体pZ8-1BN*CED为将序列表的序列4所示的ilvED插入上述一制备的载体pZ8-1BN*C的BamHⅠ酶切位点间得到的载体。
其中序列4自5’末端第16-1155位核苷酸为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ilvE,序列4自5’末端第1464-3302位核苷酸为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ilvD。
四、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MDV-07的构建
将外源表达载体pZ8-1BN*CED电击转化黄色短杆菌CICC 20160(购自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目录编号20160),采用含卡那霉素抗性(终浓度30-50μg/mL)平板进行筛选,然后用ilvE-F和ilvD-R组成的引物对进行PCR鉴定(显示约4400bp的特异条带的为PCR鉴定阳性),得到工程菌。
将工程菌命名为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MDV-07。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MDV-07简称黄色短杆菌MDV-07,已于2014年12月4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邮编:430072),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4621,分类命名为Brevibacterium flavum MDV-07。
采用同样的方法,将空载体pZ8-1转入黄色短杆菌20160中,得到重组菌20160/pZ8-1。
实施例2、黄色短杆菌MDV-07在生产L-缬氨酸中的应用
一、培养基的制备
种子培养基(pH=6.5-7.5):取100g葡萄糖、5g玉米浆、100g黄豆饼粉酶解液、3g酵母膏、5g(NH4)2SO4、0.2g MgSO4·7H2O、0.3g KH2PO4·3H2O、0.03g单硫酸卡那霉素和10g碳酸钙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L;
其中黄豆饼粉酶解液的制备方法为:将100g黄豆磨粉,加400mL去离子水拌匀,调pH值为6.5-7.0,加入1%终浓度中性蛋白酶(购自于上海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酶解3h即成黄豆饼粉酶解液。125℃灭菌25min。
发酵培养基(pH=6.5-7.5):取120g葡萄糖、20g玉米浆、50g黄豆饼粉酶解液、7g(NH4)2SO4、1.0g KH2PO4·3H2O、2g K2HPO4·3H2O、0.2g MgSO4·7H2O、0.02g FeSO4·7H2O、0.02g MnSO4·H2O、130ug维生素H、1mg维生素B1、1mg维生素B6、、0.03g单硫酸卡那霉素、20gCaCO3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定容至1L;所述黄豆饼粉酶解液的制备方法为:将100g黄豆磨粉,加400mL去离子水拌匀,调pH值为6.5-7.0,加入1%终浓度中性蛋白酶(购自于上海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酶解3h即成黄豆饼粉酶解液。125℃灭菌25min。
二、摇瓶发酵生产L-缬氨酸
1、应用黄色短杆菌MDV-07生产L-缬氨酸
(1)种子培养
将一环实施例1制备的黄色短杆菌MDV-07斜面种子接种至装有30mL种子培养基的250mL摇瓶中,8层纱布封口,28-33℃振荡培养(200-250r/min)至对数生长中后期(14-18小时),得到种子液(种子液的OD562nm=40-45)。
(2)发酵培养
将3mL种子液接种至装有3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8层纱布封口,28-33℃,振荡培养(200-250r/min)50-60小时,具体为28℃,振荡培养250r/min、60小时。
(3)将步骤(2)的发酵体系离心(4℃、5000g、15min),收集上清液(发酵液)。
2、对照液的制备
将黄色短杆菌20160代替黄色短杆菌MDV-07进行步骤1的实验,收集上清液(对照液)。
将重组菌20160/pZ8-1代替黄色短杆菌MDV-07进行步骤1的实验,收集上清液(对照液空载体)。
3、检测L-缬氨酸含量
检测发酵液、对照液和照液空载体中的L-缬氨酸含量(采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浓度为22g/L(上清液),对照液中的L-缬氨酸浓度为4g/L。
对照液和对照液空载体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三、工业发酵生产L-缬氨酸
将黄色短杆菌MDV-07(或黄色短杆菌20160或重组菌20160/pZ8-1)进行30L全自动发酵罐进行补料分批发酵,具体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培养
采用30L发酵罐,种子培养基的装液量为15L,培养时间为14-18小时,溶氧(DO)30-50%,温度28-33℃;得到种子液(种子液的OD562nm=40-45)。
2、第二阶段培养
采用30L发酵罐,发酵培养基的装液量为15L,培养时间为70-80小时(通过控制流加75%的葡萄糖水溶液,维持发酵罐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8-1.0g/100mL),溶氧(DO)30-50%,温度28-33℃,具体为培养时间为70小时(通过控制流加75%的葡萄糖水溶液,维持发酵罐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8-1.0g/100mL,溶氧(DO)30-50%,温度28℃。
3、将步骤2的发酵体系(4℃、5000g、15min),收集上清液(发酵液)。
糖酸转化率(糖酸转化率(%)=培养过程中总的葡萄糖消耗量g÷(放罐L-缬氨酸浓度g/L×放罐体积L)×100%)
采用上述一的方法检测,结果如下:
黄色短杆菌MDV-07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浓度为92.5g/L,糖酸转化率达38.4%;黄色短杆菌20160发酵液中的L-缬氨酸浓度为10g/L,糖酸转化率为13%。
对照液和对照液空载体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Claims (4)

1.一种重组菌,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导入目的菌中,得到重组菌;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为仅将乙酰羟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第782位的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且不改变其他氨基酸残基得到的蛋白质;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5;
所述目的菌为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通过重组载体导入目的菌中;
所述重组载体为将含有所述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的DNA片段插入中间载体得到的载体;
所述中间载体为将含有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的DNA片段插入表达载体得到的载体;
所述含有所述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二羟酸脱水酶编码DNA分子的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4;
所述含有所述乙酰羟酸合成酶突变体编码DNA分子和所述乙酰羟基酸异构还原酶编码DNA分子的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1;
所述中间载体为载体pZ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菌为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MDV-07CCTCC NO:M 2014621。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组菌在制备L-缬氨酸中的应用。
4.一种制备L-缬氨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发酵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组菌,收集发酵产物的上清液,即得到L-缬氨酸。
CN201410840584.3A 2014-12-30 2014-12-30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Active CN104561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0584.3A CN104561074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0584.3A CN104561074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1074A CN104561074A (zh) 2015-04-29
CN104561074B true CN104561074B (zh) 2017-06-06

Family

ID=5307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40584.3A Active CN104561074B (zh) 2014-12-30 2014-12-30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610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23110B (zh) * 2018-07-26 2021-07-16 福州工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产灰黄霉素的菌株及其应用
CN108841733B (zh) * 2018-07-26 2021-09-28 福州工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生产松刚霉素主份——灰黄霉素的菌株及方法
CN109554324A (zh) * 2018-12-14 2019-04-02 江南大学 一株产l-异亮氨酸的黄色短杆菌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
CN109943511B (zh) * 2019-04-28 2020-08-04 江南大学 一株产l-缬氨酸的黄色短杆菌及其应用
CN114457122B (zh) * 2020-05-13 2023-06-20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及构建方法、应用
CN113913478B (zh) * 2021-11-26 2023-06-02 江南大学 一种发酵黄色短杆菌产l-缬氨酸的方法
CN117304283A (zh) * 2022-06-22 2023-12-29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re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CN116333956A (zh) * 2023-03-09 2023-06-27 江南大学 一种谷氨酸棒状杆菌及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方法
CN116555151B (zh) * 2023-07-04 2023-10-17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产l-缬氨酸工程菌及构建方法与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675327A1 (ru) * 1986-12-24 1991-09-07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Аминокислот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 L-валина
CN103215322A (zh) * 2013-04-12 2013-07-24 北京轻发生物技术中心 一种提高l-缬氨酸产率的发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1074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1074B (zh) 一株高产l‑缬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应用
CN102453691B (zh) 高产l-色氨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
CN102094054B (zh) 一种枯草杆菌抗菌脂肽的生产方法及其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CN103160455A (zh) 凝结芽孢杆菌的芽孢制剂的制备方法
RU2014123540A (ru) Микроорганизм для продуцирования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L-аминокислоты и рибофлавина и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L-аминокислоты и рибофлавина с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ем
CN104878034A (zh) L-赖氨酸基因工程生产菌
CN106754527A (zh) 一种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154160A (zh) 一种产l-精氨酸的菌株和利用该菌株生产l-精氨酸的方法
CN102415480A (zh) 一种畜禽用微生物液态预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20154A (zh) 双基因敲除重组红球菌、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N102653725A (zh) 一种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在混合发酵产l-乳酸中的应用
CN108103081A (zh) 一种乙醛脱氢酶及其在解酒保健品方面的应用
CN110499345A (zh) 一种维生素k2(MK-7型)的发酵方法
CN107279467A (zh) 一种微生物复合菌剂用于畜牧养殖的方法
CN101619298B (zh) 5千亿活芽胞每克枯草芽胞杆菌原粉制备方法
CN1710066A (zh) 一株可高产谷氨酰胺的谷氨酸棒杆菌
CN106701648B (zh) 一株高产l-异亮氨酸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103361289A (zh) 一株产l-赖氨酸的菌株及其生产l-赖氨酸的方法
CN101775360A (zh) 一种地衣芽胞杆菌及原药的制备方法
CN109456987A (zh) 高产l-亮氨酸的相关基因及工程菌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0452853B (zh) 一株喜热噬油地芽孢杆菌g1201及其应用
CN106635945A (zh) 重组菌株及其制备方法和生产l‑苏氨酸的方法
CN101993904A (zh) 5’-鸟苷酸的生产方法
CN110387344A (zh) 生产l-亮氨酸的重组菌、其构建方法及l-亮氨酸的生产方法
CN102604881A (zh) 生产l-异亮氨酸的工程菌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