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0589A - 自吸泵 - Google Patents

自吸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20589A
CN104520589A CN201380028372.9A CN201380028372A CN104520589A CN 104520589 A CN104520589 A CN 104520589A CN 201380028372 A CN201380028372 A CN 201380028372A CN 104520589 A CN104520589 A CN 104520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shell
housing
priming pump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83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20589B (zh
Inventor
杉山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20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20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06Canned moto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8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吸泵,其具有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第三外壳。轴的后侧端部固定于第一外壳。轴的前侧端部固定于设置在第二外壳的轴支承部。并且,在该自吸泵中,第二外壳与第三外壳通过固定机构固定。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外壳的振动。其结果是,也能够抑制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轴承支承部的轴的振动。

Description

自吸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吸泵。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泵,该泵通过马达的驱动力使叶轮旋转,并由此输送出流体。关于以往的泵的结构,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5-44684号公报中有所记载。该公报中的磁力泵通过配备在马达一侧的驱动侧磁铁与埋设于泵部内的叶轮之中的从动侧磁铁间的吸引力从而传递驱动力(权利要求1,图1)。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5-446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5-44684号公报中的磁力泵具有圆板形状的轴支承板,该轴支承板被配备在隔开泵部与马达部的外壳的水通路端面的台阶所引导。并且,磁力泵的轴的一侧的端部固定在形成于轴支承板上的轴支承部(权利要求1,图1)。
然而,在该公报的磁力泵中,轴支承板夹在外壳与分离板之间(图1)。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在轴支承板与外壳或轴支承板与分离板之间容易产生由于尺寸误差等产生的微小的间隙。因此,在马达驱动时,存在轴支承板以及固定于轴支承板的轴振动的担忧。若轴振动,则因泵的动作而产生的噪音以及泵自身的振动将变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自吸泵中抑制轴的振动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发明,自吸泵具有轴、转子、叶轮、定子、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第三外壳以及隔板。轴沿前后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绕轴旋转。叶轮位于转子的前侧,并与转子一同旋转。定子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外壳容纳转子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外壳配置在第一外壳的前侧。第三外壳配置在第二外壳的前侧,并具有流体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由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第三外壳构成壳体。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叶轮室、流入流路以及流出流路。叶轮室由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构成,并容纳叶轮。流入流路从吸入口通过第一孔连通至叶轮室。流出流路从叶轮室通过第二孔连通至排出口。第二外壳与第三外壳通过固定机构固定。轴的后侧端部固定于第一外壳。轴的前侧端部固定于设置在第二外壳的轴支承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发明,通过将第二外壳用固定机构固定来抑制第二外壳的振动。因此,也能够抑制固定于第二外壳的轴支承部的轴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剖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主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立体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分解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分解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外壳以及隔板的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自吸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自吸泵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自吸泵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自吸泵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轴向作为前后方向,相对于第一外壳将第二外壳侧作为前侧,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在本申请的各图中明示出了前侧(F)和后侧(R)。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1A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自吸泵1A具有轴26A、转子31A、叶轮32A、定子201A、第一外壳21A、第二外壳22A、第三外壳23A以及隔板24A。
轴26A沿前后延伸的中心轴线9A配置。转子31A绕轴26A旋转。转子31A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外壳21A内。叶轮32A位于转子31A的前侧,并与转子31A一同旋转。定子201A配置在转子31A的径向外侧。
第二外壳22A配置在第一外壳21A的前侧。第三外壳23A配置在第二外壳22A的前侧。隔板24A介于第二外壳22A与第三外壳23A之间。第三外壳23A具有流体的吸入口231A和流体的排出口232A。并且,隔板24A具有第一孔241A和第二孔242A。第一孔241A与中心轴线9A大致同轴设置。第二孔242A比第一孔241A靠径向外侧设置。
在由第一外壳21A、第二外壳22A以及第三外壳23A构成的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叶轮室60A、流入流路61A以及流出流路62A。叶轮室60A由第一外壳21A和第二外壳22A构成。叶轮32A容纳在叶轮室60A的内部。流入流路61A从吸入口231A穿过第一孔241A连通至叶轮室60A。流出流路62A从叶轮室60A穿过第二孔242A连通至排出口232A。
如图1所示,轴26A的后侧端部固定于第一外壳21A。另一方面,轴26A的前侧端部固定于设置在第二外壳22A的轴支承部50A。并且,在该自吸泵1A中,第二外壳22A与第三外壳23A被固定机构27A固定。由此抑制了第二外壳22A的振动。其结果是,也能够抑制固定于第二外壳22A的轴支承部50A的轴26A的振动。
<2.第二实施方式>
<2-1.自吸泵的整体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吸泵1的主视图。图3是自吸泵1的立体图。图4是自吸泵1的剖视图。图4的自吸泵1的截面相当于图2中的A-A截面。并且,图5和图6是自吸泵1的分解图。
本实施方式的自吸泵1例如被安装于家用燃气热水器,用于使积存在浴缸中的温水循环。但是,本发明的自吸泵也可以用于除燃气热水器以外的其他的用途。例如,本发明的自吸泵也可以安装于地板采暖设备、加湿器等家用设备、运输设备、医疗设备以及制造设备等用于输送各种流体。
如图2至图6所示,自吸泵1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燃气热水器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马达外壳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第三外壳23、隔板24、垫片25以及轴26。
马达外壳20为保持定子201以及电路板202的树脂制成的部件。马达外壳20配置在自吸泵1的最后侧。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外壳20为通过向插入有定子201和电路板202的模具内部流入树脂而获得的嵌件成型品。因此,定子201和电路板202通过构成马达外壳20的树脂被模制。并且,如图5所示,马达外壳20具有从前侧端面朝向后方凹陷的转子孔203。
如图4所示,定子201配置在转子孔203的径向外侧。定子201具有定子铁芯41和线圈42。定子铁芯41例如由在轴向上层叠了电磁钢板的层叠钢板构成。并且,定子铁芯41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411和从铁芯背部41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412。线圈42由卷绕于齿412的导线构成。在电路板202安装有用于向线圈42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
第一外壳21具有转子容纳部211和凸缘部212。转子容纳部211配置在转子孔203的内部。转子容纳部211在轴向上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并封闭后侧的端部。凸缘部212从转子容纳部211的前侧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在转子容纳部211的内部容纳有后述转子31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外壳22配置在第一外壳21的前侧。第二外壳22沿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呈大致板状扩展。第二外壳22的材料例如使用树脂。如图6所示,在第二外壳22的后侧面设置有凹部221。凹部221从第二外壳22的后侧面朝向前侧呈圆形凹陷。在凹部221的内部容纳后述叶轮32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二外壳22的前侧面设置有流路槽222,该流路槽222构成凹部221在下游侧的流路。凹部221与流路槽222通过设置于第二外壳22内的孔连通。并且,在第二外壳22还设置有外壳贯通孔223和返回孔224。外壳贯通孔223沿轴向贯通凹部221的中央。返回孔224沿轴向贯通凹部221的下端部附近。
第三外壳23配置在第二外壳22的前侧。第三外壳23沿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呈大致板状扩展。第三外壳23的材料例如使用树脂。第三外壳23具有吸入口231、排出口232以及排净口233,其中,吸入口231从外部吸入流体,排出口232将流体向外部排出,排净口233在希望将流体完全从第三外壳23排出时使用。
吸入口231和排出口232设置在第三外壳23的上部。排净口233设置在第三外壳的下部。并且,如图6所示,在第三外壳23的后侧面设置有与吸入口231连通的流路槽234以及与排出口232和排净口233连通的流路槽235。
马达外壳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第三外壳23通过螺钉固定来相互固定。即,在设置于各外壳20~23的螺纹孔中紧固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螺钉27。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螺钉27构成固定马达外壳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第三外壳23的固定机构。通过多个螺钉27构成固定马达外壳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第三外壳23的固定机构,从而抑制各外壳20~23的相对移动和振动。
在第二外壳22与第三外壳23之间存在有隔板24和垫片25。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24配置在比垫片25靠后侧的位置。但是,隔板24也可以配置在比垫片25靠前侧的位置。隔板24的材料例如使用树脂。垫片25的材料例如使用弹性体。隔板24和垫片25均沿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呈大致板状扩展。在第二外壳22的流路槽222与第三外壳23的流路槽234、235之间,通过隔板24及垫片25从而分离流路。
另外,多个螺钉27未紧固于隔板24及垫片25。隔板24及垫片25通过被夹持在第二外壳22与第三外壳23之间而得以保持。
隔板24具有第一后方孔241和第二后方孔242。第一后方孔241沿轴向贯通隔板24。第一后方孔241的平面形状(从径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圆形。并且,第一后方孔241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配置。第二后方孔242在比第一后方孔241靠径向外侧且靠上侧的位置沿轴向贯通隔板24。
垫片25具有第一前方孔251、第二前方孔252以及第三前方孔253。第一前方孔251沿轴向贯通垫片25。第一前方孔251的平面形状(从径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圆形。并且,第一前方孔251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配置。第二前方孔252在比第一前方孔251靠径向外侧且靠上侧的位置沿轴向贯通垫片25。第三前方孔253在比第一前方孔251靠径向外侧且靠下侧的位置沿轴向贯通垫片25。第一前方孔251和第三前方孔253在轴向上与第一后方孔241连通。并且,第二前方孔252在轴向上与第二后方孔242连通。
轴26在后述转子31的径向内侧沿中心轴线9配置。轴26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轴26的后侧端部固定于第一外壳21。例如轴26的后侧端部被压入设置于第一外壳21的孔内。轴26的前侧端部被固定在设置于第二外壳22的轴支承部50。
如上所述,第二外壳22通过与第一外壳21及第三外壳23螺钉固定而抑制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不易振动的第二外壳22设置有轴支承部50。由此,轴支承部50以及固定于轴支承部50的轴26能够抑制振动。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外壳22具有沿轴向突出或凹陷的凹凸形状。通过该凹凸形状能够提高第二外壳22自身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外壳22以及轴26的振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承部50设置在比第三外壳23和隔板24靠后侧的位置配置的第二外壳22上,而不是设置在第三外壳23和隔板24上。因此,在自吸泵1内的流路发生设计变更时,不会变更包括轴支承部50的第二外壳22的形状,只需变更第三外壳23以及隔板24的形状即可对应。另外,对轴支承部50的详细结构在之后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具有转子31和叶轮32。
转子31通过轴承被安装为能够绕轴26旋转。如图4所示,转子31具有呈大致圆筒状的转子铁芯311以及埋入转子铁芯311的内部的圆环状的磁铁312。磁铁312在径向外侧的面为与定子201在径向上对置的磁极面。磁极面沿周向交替地被磁化成N极和S极。
叶轮32固定于转子31的前侧端部,并与转子31一同旋转。叶轮32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321。并且,叶轮32容纳在由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的凹部221构成的叶轮室60内。
在这种自吸泵1中,若经由电路板202向线圈42提供驱动电流,则在定子铁芯41的齿412中产生磁通。并且,通过齿412与磁铁312之间的磁通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转子31和叶轮3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并且,若叶轮32旋转,则通过多个叶片321使存积在叶轮室60内的流体朝向切线方向加速。由此,在自吸泵1的内部产生流体的流动。
<2-2.自吸泵内的流路>
在由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第三外壳23构成的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流入流路61、流出流路62以及返回流路63。如图5及图6中用虚线箭头所示,流入流路61从吸入口231通过第三外壳23的流路槽234、垫片25的第一前方孔251以及隔板24的第一后方孔241连通至叶轮室60。流出流路62从叶轮室60通过第二外壳22的流路槽222、隔板24的第二后方孔242以及垫片25的第二前方孔252连通至排出口232。
从吸入口231吸入的流体通过流入流路61输送至叶轮室60。在叶轮室60内部,流体通过叶轮32的旋转被加速。之后,被加速的流体从叶轮室60通过流出流路62被输送至排出口232,并从排出口232向壳体外部排出。
另外,通过第二前方孔252的流体的一部分并未从排出口232排出,而是朝向下方流过第三外壳23的流路槽235。并且,该流体通过返回流路63,即通过垫片25的第三前方孔253、隔板24的第一后方孔241以及第二外壳22的返回孔224返回叶轮室60。之后,返回至叶轮室60的流体再次被叶轮32加速,并被送往流出流路62。
该自吸泵1刚开始动作之后,液体与壳体内残留的气体被叶轮32混合而向流出流路62送出。但是,该混合流体中比重较轻的气体被从排出口232排出,而比重较重的液体则返回至叶轮室60。由此,能够将壳体内残留的气体通过自吸泵1自身的驱动力排出。并且,在气体被排出后,从排出口232排出液体。
<2-3.轴支承部的结构>
接下来,对设置于第二外壳22的轴支承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自吸泵1的轴支承部50附近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轴支承部50的立体图。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支承部50具有轴支承主体部51、三个脚部52以及缓冲部件53。三个脚部52从外壳贯通孔223的周缘部朝向后侧延伸。并且,在三个脚部52之间设置有连接流入流路61与叶轮室60的连通孔54。轴支承主体部51位于三个脚部52的后侧,并被三个脚部52支承。
在轴支承主体部51的后侧面设置有朝向前侧凹陷的插入孔511。如图7所示,轴26的前侧端部插入至插入孔511。由此,轴26被支承在第一外壳21与轴支承主体部51之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件53配置在插入孔511的内部。缓冲部件53的弹性比轴支承主体部51的弹性大,缓冲部件53例如由硅酮橡胶等树脂构成。缓冲部件53的前侧面与轴支承主体部51接触。缓冲部件53的后侧面与轴26前侧的端部接触。由此,轴26的振动中,作为主要分量的轴向分量被缓冲部件53吸收。
并且,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支承主体部51具有多个肋部512。各肋部512从构成插入孔511的轴支承主体部5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且沿轴向延伸。并且,多个肋部512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轴26的前端部附近的侧面与多个肋部512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轴26在径向上的振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脚部52之间的周向间隔,即连通孔54的周向宽度比各脚部52的周向尺寸大。像这样,能够扩大连通孔54的周向宽度,因此能够降低通过连通孔54的流体的流路阻力。并且,若流路阻力降低,则也能够降低流体施加给轴支承部50的压力。因此,也能够降低因流体的压力而引起的轴支承部50的振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脚部52以随着从外壳贯通孔223的周缘部朝向后侧而逐渐接近中心轴线9的方式倾斜延伸。由此,轴支承部50的相对于与中心轴线9正交方向的负荷的强度被进一步提高。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被轴支承部50支承的轴26的振动。并且,在脚部52前侧的端部附近,连通孔54的宽度变宽。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连通孔54的流路阻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脚部52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因此,脚部52与连通孔54夹着中心轴线9对置。通过这样做,与连通孔54之间夹着中心轴线9对置的情况相比,轴支承部50的相对于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的负荷的强度提高。
另外,为了使脚部52与连通孔54夹着中心轴线9对置,只要等间隔地配置奇数个脚部52即可。但是,若脚部52的数量过多,则连通孔54的周向宽度变窄。对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52的数量为三个。由此,既能够提高轴支承部50的强度,又能够降低连通孔54的流路阻力。
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支承主体部51具有朝向被多个脚部52包围的空间而向前侧突出的整流部513。整流部513的表面为直径随着朝向前侧而直径缩小的倾斜面。流经流入流路61的流体沿整流部513的表面向叶轮室60流入。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支承主体部51前侧的流路阻力。并且,也进一步降低了轴支承部50所受的来自流体的压力。
<2-4.第二外壳以及隔板的固定结构>
接下来,对第二外壳22以及隔板24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第二外壳22以及隔板24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第二外壳22在凹部221的前侧面具有圆环状的角部225。角部225与隔板24的第一后方孔241大致同轴配置。并且,如图9中放大表示的那样,在角部225设置有由第一台阶面71和第二台阶面72构成的环状台阶。第一台阶面71沿与轴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第二台阶面72沿轴向延伸。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隔板24的第一后方孔241的环状缘部也设置有由第一台阶面81和第二台阶面82构成的环状台阶。第一台阶面81沿与轴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第二台阶面82沿轴向延伸。并且,第二外壳22的第一台阶面71与隔板24的第一台阶面81在轴向上接触。
通过这样做,第二外壳22与隔板24在第一台阶面71、81进一步在轴向上紧贴。因此,能够降低在第二外壳22与隔板24的接触部的流体的泄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自吸泵1的效率。并且,通过第二外壳22与隔板24在轴向上紧贴,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外壳22和隔板24的振动。因此,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固定于第二外壳22的轴支承部50的轴26的振动。
另外,环状台阶也可以只设置在第二外壳22和隔板24中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设置于第二外壳22和隔板24中的一方的第一台阶面与第二外壳22和隔板24中的另一方接触即可。但是,在确保各部件所需厚度的同时,易于抑制轴向整体尺寸的角度上来看,优选如像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在第二外壳22和隔板24双方设置环状台阶。
<3.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10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自吸泵1B的剖视图。在图10的例子中,在杯状的马达外壳20B的内部空间容纳有定子201B和电路板202B。通过这样做,与进行嵌件成型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马达外壳20B的制造成本。并且,由于能够个别更换马达外壳20B、定子201B以及电路板202B,因此也能够降低不良损失费。另外,马达外壳20B的材料既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金属。并且,只要将定子201B以及电路板202B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马达外壳20B内即可。
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用树脂模制定子201和电路板202的方式能够提高马达外壳20的质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自吸泵1整体的振动。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向自吸泵1外部扩散。
并且,作为固定机构的螺钉也可以不必将马达外壳、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第三外壳这些部件全部固定。例如,也可以通过螺钉只固定第二外壳和第三外壳。并且,与第二外壳被一对部件夹持而被保持的情况相比,只要固定机构为能够抑制第二外壳振动的机构,也可以是除螺钉固定以外的机构。例如,作为固定机构也可以使用焊接、粘接、铆接以及搭扣配合等。
并且,关于自吸泵的细节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中示出的形状和尺寸不同。例如,构成轴支承部的脚部的数量也可以为一至两个,还可以为四个以上。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自吸泵。
符号说明
1、1A、1B 自吸泵
2 静止部
3 旋转部
9、9A 中心轴线
20、20B 马达外壳
21、21A 第一外壳
22、22A 第二外壳
23、23A 第三外壳
24、24A 隔板
25 垫片
26、26A 轴
27 螺钉
27A 固定机构
31、31A 转子
32、32A 叶轮
50、50A 轴支承部
51 轴支承本体部
52 脚部
53 缓冲部件
54 连通孔
60、60A 叶轮室
61、61A 流入流路
62、62A 流出流路
63 返回流路
71、81 第一台阶面
72、82 第二台阶面
201、201A、201B 定子
202、202B 电路板
203 转子孔
211 转子容纳部
212 凸缘部
221 凹部
222 流路槽
223 外壳贯通孔
224 返回孔
225 角部
231、231A 吸入口
232、232A 排出口
223 排净口
234、235 流路槽
241 第一后方孔
241A 第一孔
242 第二后方孔
242A 第二孔
251 第一前方孔
252 第二前方孔
253 第三前方孔
311 转子铁芯
312 磁铁
321 叶片
511 插入孔
512 肋部
513 整流部

Claims (13)

1.一种自吸泵,具有:
轴,其沿前后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转子,其绕所述轴旋转;
叶轮,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前侧,并与所述转子一同旋转;
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第一外壳,其容纳所述转子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外壳,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前侧;
第三外壳,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前侧,并具有流体的吸入口和排出口;以及
隔板,其介于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三外壳之间,并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大致同轴设置的第一孔以及比所述第一孔靠径向外侧设置的第二孔,
在由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以及所述第三外壳构成的壳体的内部,设置有:
叶轮室,其由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第二外壳构成,并容纳所述叶轮;
流入流路,其从所述吸入口通过所述第一孔连通至所述叶轮室;以及
流出流路,其从所述叶轮室通过所述第二孔连通至所述排出口,
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三外壳通过固定机构固定,
所述轴的后侧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
所述轴的前侧端部固定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轴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沿轴向突出或凹陷的凹凸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从后侧的面朝向前侧凹陷的凹部,
在所述凹部内容纳所述叶轮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凹部的中央设置沿轴向贯通的外壳贯通孔,
所述轴支承部具有:
多个脚部,多个所述脚部从所述外壳贯通孔的周缘部朝向后侧延伸;以及
轴支承主体部,其被多个所述脚部支承,
所述轴支承主体部具有供所述轴的前侧端部插入的插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自吸泵还具有配置在所述插入孔的内部的缓冲部件,
所述缓冲部件由弹性比构成所述轴支承主体部的材料的弹性大的材料构成,
所述缓冲部件的前侧面与所述轴支承主体部接触,
所述缓冲部件的后侧面与所述轴的前侧端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轴支承主体部还具有从构成所述插入孔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肋部,
所述肋部与所述轴的侧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轴支承主体部具有朝向被多个所述脚部包围的空间而向前侧突出的整流部,
所述整流部具有随着朝向前侧而直径缩小的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多个所述脚部以随着从所述外壳贯通孔的周缘部朝向后侧而接近中心轴线的方式倾斜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多个所述脚部的周向间隔比所述脚部的周向尺寸大。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轴支承部具有沿周向大致等间隔配置的三个所述脚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第二外壳在所述凹部的前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孔同轴配置的圆环状的角部,
在所述角部和构成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一孔的环状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环状台阶,
所述环状台阶具有:
第一台阶面,其在与轴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台阶面,其沿轴向延伸,
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角部和所述环状缘部中的另一方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吸泵,
在所述角部和所述环状缘部这双方设置所述台阶,
一对所述台阶的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自吸泵还具有:
马达外壳,其为树脂制成,并容纳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电路板,其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
所述电路板模制于所述马达外壳之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吸泵,
所述自吸泵还具有:
马达外壳,其容纳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电路板,其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
所述电路板容纳在所述马达外壳的内部空间之中。
CN201380028372.9A 2012-05-31 2013-05-17 自吸泵 Active CN104520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4011A JP5867723B2 (ja) 2012-05-31 2012-05-31 自吸式ポンプ
JP2012-124011 2012-05-31
PCT/JP2013/063815 WO2013179918A1 (ja) 2012-05-31 2013-05-17 自吸式ポン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0589A true CN104520589A (zh) 2015-04-15
CN104520589B CN104520589B (zh) 2016-08-17

Family

ID=4967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8372.9A Active CN104520589B (zh) 2012-05-31 2013-05-17 自吸泵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67723B2 (zh)
CN (1) CN104520589B (zh)
WO (1) WO201317991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957A (zh) * 2016-02-17 2016-05-25 广州奥姆特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自吸增压泵
CN106015025A (zh) * 2016-07-07 2016-10-12 绍兴艾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式循环泵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0795A (en) * 1987-09-21 1989-03-27 Ogihara Seisakusho Kk Self-priming pump
JPH0544684A (ja) * 1991-08-13 1993-0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グネツトポンプ
JPH07286592A (ja) * 1994-04-19 1995-10-31 Toto Ltd 自吸式ポンプ
JP2000297775A (ja) * 1999-04-13 2000-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吸式ポンプ
JP2002303289A (ja) * 2001-04-02 2002-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リンダータイプ自吸式マグネットポンプ
CN200949546Y (zh) * 2006-04-29 2007-09-19 安洋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自吸式泵结构
WO2011125413A1 (ja) * 2010-04-08 2011-10-1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ポン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液体循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0795A (en) * 1987-09-21 1989-03-27 Ogihara Seisakusho Kk Self-priming pump
JPH0544684A (ja) * 1991-08-13 1993-0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グネツトポンプ
JPH07286592A (ja) * 1994-04-19 1995-10-31 Toto Ltd 自吸式ポンプ
JP2000297775A (ja) * 1999-04-13 2000-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吸式ポンプ
JP2002303289A (ja) * 2001-04-02 2002-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リンダータイプ自吸式マグネットポンプ
CN200949546Y (zh) * 2006-04-29 2007-09-19 安洋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自吸式泵结构
WO2011125413A1 (ja) * 2010-04-08 2011-10-1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ポン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液体循環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957A (zh) * 2016-02-17 2016-05-25 广州奥姆特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自吸增压泵
CN106015025A (zh) * 2016-07-07 2016-10-12 绍兴艾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式循环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67723B2 (ja) 2016-02-24
JP2013249759A (ja) 2013-12-12
CN104520589B (zh) 2016-08-17
WO2013179918A1 (ja) 201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81625B2 (ja) 血液ポンプおよびポンプユニット
EP2397697B1 (en) Pump and heat pump apparatus
CN203796574U (zh)
JP5601826B2 (ja) 燃料ポンプ
CN104520589A (zh) 自吸泵
JP2007303299A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6114004A (ja) 遠心ポンプ
US9777745B2 (en) Pump housing and drainage pump
JP2010144609A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3150494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7056705A (ja) 燃料ポンプ
JP2008008185A (ja) ポンプ
JP2019011745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08051020A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4084846A (ja) 電動ポンプ
JP2004068670A (ja) 電動燃料ポンプ
JP2010200454A (ja) アウタロータ型のクローポールモータ、ポンプおよびポンプ駆動機器
JP5059679B2 (ja) ポンプ構造
JP6361583B2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4206065A (ja) 燃料ポンプ
JP2014118949A (ja) 自吸式遠心ポンプ
JP2004360678A (ja) 燃料ポンプ
JP7135317B2 (ja) インペラ及び遠心ポンプ
JP2012205419A (ja) モータ及びポンプ及び機器
JP6418059B2 (ja) 燃料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