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0764B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0764B
CN104470764B CN201380038183.XA CN201380038183A CN104470764B CN 104470764 B CN104470764 B CN 104470764B CN 201380038183 A CN201380038183 A CN 201380038183A CN 104470764 B CN104470764 B CN 104470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at
separating part
occupant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81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70764A (zh
Inventor
藤原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7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0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70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0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0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e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defining the external shape of the b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7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anels
    • B60R2021/23576Se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 B60R2021/2612Gas guiding means, e.g. ducts
    • B60R2021/2615Gas guiding means, e.g. ducts for diverting the gas into a plurality of 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了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并且提高了侧面安全气囊的约束性能。在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侧面安全气囊(20)中,前气囊部(36)与后气囊部(38)通过纵分隔部(32)而被划分。另外,被设置于后气囊部(38)的上部并对肩部(S)进行约束的前延部(38A)与前气囊部(36)通过从纵分隔部(32)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34)而被划分。而且,当充气装置(22)工作时,后气囊部(38)提前膨胀展开,且后气囊部(38)内部的气体经由被设置于纵分隔部(32)上的连通孔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36)内部。由此,能够通过前气囊部(36)来上推上臂部(A),并且能够通过提前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38)来提前对胸部(C)及腹部(B)的后部以及肩部(S)进行约束。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具备后侧管气囊部,所述后侧管气囊部在膨胀展开时于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该侧面安全气囊具备前侧管气囊部,所述前侧管气囊部在膨胀展开时与后侧管气囊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位于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侧管气囊部的上部被设为肩约束部,所述肩约束部位于落座乘员的肩部侧方并对肩部进行约束,前侧管道气囊的上边缘被设为臂支撑部,所述臂支撑部与肩约束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处于与落座乘员的腋部相比而较低的位置上,并且供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放置。
即,在该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肩约束部来对耐性较高的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使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放置于臂支撑部上,从而对上臂部介于耐性较低的落座乘员的胸部与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在先技术文献中,存在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2-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1320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1-240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2-0251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 国际公开第2004/06517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这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为能够对从落座乘员的肩部到腰部进行约束的大型的气囊。因此,虽然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结束为止的时间变长,但通过使将充气装置收纳于内部的后侧管气囊部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使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落座乘员的初始约束性能良好。但是,由于后侧管气囊部的肩约束部为仅对落座乘员的肩部的后部进行约束的结构,因此存在落座乘员的肩部不慎从肩约束部上脱离的可能性。因此,在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落座乘员的约束性能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对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落座乘员的约束性能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本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上,并在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并通过使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被供给至内部从而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其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前气囊部,其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进行约束;后气囊部,其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并且在上部设置有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的前延部,且在内部设置有所述充气装置;纵分隔部,其对所述前气囊部和所述后气囊部进行划分,并且设置有使所述前气囊部内部和所述后气囊部内部连通的连通口;上分隔部,其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从所述纵分隔部的上端起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并对所述前延部和所述前气囊部进行划分,并且在从座椅侧面观察时,所述上分隔部相对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上升。
此外,在第一方式中,落座乘员与侧面安全气囊的位置关系例如根据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WorldSID)与侧面安全气囊的位置关系而被设定。
在第一方式中,当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将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并向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供给气体。由此,侧面安全气囊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在该侧面安全气囊中,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进行约束的前气囊部、和对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的后气囊部通过纵分隔部而被分隔。在后气囊部内部设置有充气装置,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经由被设置于纵分隔部上的连通口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部。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与前气囊部相比而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通过后气囊部来提前对与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相比而耐性较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
另外,在后气囊部的上部上设置有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的前延部。通过使该前延部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而且,该前延部与前气囊部通过从纵分隔部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而被划分,并向前气囊部的上方侧膨胀展开。即,通过设定有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而前高后低地延伸的上分隔部,从而使后气囊部的上部向前气囊部的上方侧延伸而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通过以这种方式设定上分隔部,从而能够在抑制后气囊部的容量的增加的同时,使后气囊部的上部、即前延部良好地与落座乘员的肩部对置。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有效地对胸部及腹部的后部以及
肩部进行约束,因此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落座乘员的约束性能。
而且,膨胀展开的前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上方侧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与落座乘员会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因此上述弯曲了的面将与落座乘员的上臂部发生滑动接触,并产生向上方上推上臂部的力。其结果为,上臂部被上推向前气囊部的上方并通过前延部而被约束。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胸部的负载。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上分隔部位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与上臂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之间。
在第二方式中,由于侧面安全气囊的上分隔部以上述的方式被设定,因此能够使由前气囊部产生的上臂部的上推力良好地作用于上臂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即上臂部的重心附近处。由此,能够有效地上推上臂部。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纵分隔部从与落座乘员的臀点重叠的位置起朝向肩部的重心而延伸至腋部的下侧。
在第三方式中,由于对前气囊部和后气囊部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以上述的方式被设定,因此能够通过前气囊部和后气囊部而以沿着其弯曲而从前后覆盖的方式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侧面进行约束。由此,能够使胸部以及腹部与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稳定。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纵分隔部以及所述上分隔部由被缝制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基布上的系绳或对所述基布进行缝制而成的接缝构成。
在第四方式中,由于纵分隔部以及上分隔部由系绳或接缝构成,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将在纵分隔部以及上分隔部的附近处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在被形成于纵分隔部的附近的凹陷中,嵌入有胸部的侧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即最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部分。前后方向中央部或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由此,能够减小向胸部(肋骨等)施加的负载。另外,在被形成于上分隔部的附近处的凹部中,嵌入有通过与前气囊部的滑动接触而被上推的上臂部。由此,能够将上臂部良好地约束于被上推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在所述后气囊部内设置有对所述充气装置进行了覆盖的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具备主体部和分支部,所述主体部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向上下方向进行引导,所述分支部从该主体部分支且顶端侧被插入至所述连通口中并且将气体从在所述前气囊部内部开口的顶端开口起沿着所述上分隔部而向前气囊部内部进行引导。
在第五方式中,通过被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的后气囊部内部的整流部件的主体部,而将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向上下方向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将气体良好地向后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而且,从上述主体部分支的分支部的顶端侧被插入至设置于纵分隔部上的连通口中,并将气体从该分支部的顶端开口起沿着上分隔部而向前气囊部内部进行引导。由此,由于能够使前气囊部的上部提前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通过前气囊部的上部而提前上推上臂部。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五方式中,所述分支部被形成为,越趋向于顶端侧直径越缩小的筒状。
在第六方式中,由于分支部以上述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能够提高从分支部的顶端开口向前气囊部内部的上部喷出的气体的流速。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由前气囊部的上部实现的上臂部的上推效果。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五或第六方式中,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前气囊部的前端部处,于与所述分支部相比靠下方侧处形成有通风孔。
在第七方式中,从整流部件的分支部的顶端开口起向前气囊部内部的上部被引导的气体,经由被形成于与该顶端侧开口相比靠下方侧且前气囊部的前端部处的通风孔而被排出到侧面安全气囊外。由此,由于能够防止前气囊部的内压变得过高,因此能够减小向耐性较低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施加的负载。而且,由于分支部的顶端开口与通风孔上下偏置设置,因此能够抑制从顶端开口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部的气体从通风孔直接(直线)被排出至外部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确保前气囊部的上部的初始展开性能。而且,通过使穿过整流部件内部而从后气囊部内部向前气囊部内部流动的气体自通风孔被排出到侧面安全气囊外,从而能够对后气囊部的内压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上分隔部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被设定于30度~60度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至少以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为中心的直径为Ф80的假想圆的范围被所述前延部所约束。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高度方向被设为,在从座椅侧面观察时连结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央和倾斜连杆的轴心的方向。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十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前延部相比碰撞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被设定为较大,所述前气囊部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被设为上臂部上推面,所述上臂部上推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发明效果
如上文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对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落座乘员的约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2为放大表示该侧面安全气囊的放大侧视图。
图3为缩小表示沿着图2的F3-F3线的截面的缩小截面图。
图4为缩小表示沿着图2的F4-F4线的截面的缩小截面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4而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适当标注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除特别说明之外,均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结构)
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4的车门侧侧部14A(未图示的侧门侧的侧部)上。该座椅靠背14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被连结于座椅坐垫16的后端部上,并在上端部上连结有头枕1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另外,在图1中,在车辆用座椅12上,代替实际的乘员而落座着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Impact Dummy:WorldSID)P。该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P的落座姿态以对搭载有本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车辆所实施的侧面碰撞试验法为标准。另外,座椅靠背14相对于座椅坐垫16的倾斜角度(倚靠角度)被设置为,与上述落座姿态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处。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而将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P称作“落座乘员P”。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以侧面安全气囊20和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内产生气体的充气装置(气体产生装置)22为主要部分而构成。侧面安全气囊20在被折叠并与充气装置22一起被单元化的状态下,被配置(收纳)于车门侧侧部14A的内部,并且通过从充气装置22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在落座乘员P与侧门(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图1图示状态)。并且成为了如下结构,即,在该膨胀展开时,被配置于车门侧侧部14A处的座椅靠背衬垫24(参照图3)以及未图示的座椅表皮承受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压力而破裂。此外,以下的说明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后上下的方向除特别预先说明之外,均为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且与座椅靠背14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基本一致。
如图1~图4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0为所谓双腔室侧面安全气囊,例如通过对剪切尼龙类或聚酯类的布材而形成的一块基布28进行缝制而形成袋状。该基布28沿着图2以及图3所示的折线29而被相对折叠,并且隔着折线29的一侧部分28A与另一侧部分28B重叠并将外周边缘部在接缝(缝制部)T1(在图1中省略图示)处缝制在一起。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使两块基布重叠并将外周边缘部缝制在一起,从而形成侧面安全气囊20。
该侧面安全气囊20以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基布28的一侧部分28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落座乘员P侧)、基布28的另一侧部分28B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侧门侧)的方式而被配置。另外,在从侧面观察图1以及图2所示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该侧面安全气囊20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高度方向而呈长条的大致椭圆形形状,且被形成为能够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进行约束的大小。
侧面安全气囊20的内部通过利用与基布28相同的布材而形成为长条带状的系绳(分隔布)30而被分隔。该系绳30的一个长边缘部在接缝(缝制部)T2(参照图3以及图4。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图示)处,与基布28的一侧部分28A缝制在一起,另一个长边缘部在接缝(缝制部)T3(参照图3以及图4。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图示)处,与基布28的另一侧部分28B缝制在一起。该系绳30由从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到下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纵分隔部32、和从纵分隔部32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倾斜分隔部)34构成,并且将侧面安全气囊20划分为前气囊部36和后气囊部38。
前气囊部36的内部被设为前腔室40,后气囊部38的内部被设为后腔室42。前腔室40和后腔室42,经由被形成于纵分隔部32上的一个或多个(在此为上下一对)的连通口46、48(图2以及参照图3。在图1中省略图示)而相互连通。
如图2所示那样,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的纵分隔部32被设定为,从与落座乘员P的臀点HP重叠的位置起朝向肩部S的中心而延伸至腋部U的下侧附近处。此外,肩部S的中心的位置被设于如下位置处,即,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P的肩部S上所设置的螺栓50的轴心的位置。
该纵分隔部32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以与落座乘员P的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对置的方式而被设置,从而成为通过前气囊部36而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前部进行约束,通过后气囊部38而对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后部进行约束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该纵分隔部32的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凹部49。该凹部49沿着纵分隔部32而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延伸。该凹部49与胸部C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即最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部分)对置。
另一方面,上述的上分隔部34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即从座椅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4的高度方向(沿着图2的点划线Y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图2的点划线X的方向),而以随着趋向于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此外,座椅靠背14的高度方向为,在从座椅侧面观察时连结座椅靠背框架15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央和倾斜连杆52的轴心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分隔部34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θ被设定于例如40~50度的范围内。在落座乘员P、即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P的上臂部A被设为在前述的侧面碰撞试验法中所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该倾斜角度θ优选为上分隔部34相对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而大致正交的角度。具体而言,倾斜角度θ优选为处于30~60度的范围内,更加优选为处于上述的40~50度的范围内。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该上分隔部34被设定为,位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臂部A的重心AG的位置或重心AG的附近的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处。通过设定该上分隔部34,从而在后气囊部38的上部上形成与前气囊部36划分开来的前延部38A。该前延部38A向气囊部36的上方侧膨胀展开,并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了如下结构,即,至少以被设置于肩部S上的螺栓50的轴心为中心的直径为Ф80~Ф100的假想圆VC(参照图2)的范围被前延部38A所约束。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上分隔部34的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凹部51。该凹部51以沿着上分隔部34而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方式延伸存在。另外,前气囊部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上方侧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基布28以及系绳30进行缝制而形成侧面安全气囊20,但并不限定于此,侧面安全气囊20的制造方法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由自动织布机实施的筒织加工方法(所谓OPW加工方法)来形成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的双方由系绳30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系绳30构成纵分隔部32,而由接缝(缝制部)构成上分隔部。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如图2所示,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被设定为从侧面观察时以直线状展开,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从侧面观察时以圆弧状展开。
另一方面,充气装置22为所谓气筒型的充气装置,且被形成为圆柱状。该充气装置22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在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4的高度方向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后气囊部38的内部,并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位于后气囊部38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处。
从充气装置22的外周部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4(参照图3)。这些双头螺栓54贯穿基布28的一侧部分28A以及座椅靠背框架15的侧面框架15A,并在顶端侧螺合有螺母56。由此,充气装置22与侧面安全气囊20一起被结合固定(所谓侧面紧固)于侧面框架15A上。此外,从充气装置22的外周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从车辆前方侧贯穿被固定于侧面框架15A上的水平截面为L字状的托架(反力板)等并螺合上螺母的结构(所谓背面紧固)。
在该充气装置22的上端侧设置有气体喷出部22A(参照图2)。在该气体喷出部22A上,形成有于充气装置22的周向上排列的多个气体喷出口,在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时,从多个气体喷出口中放射状地喷出气体。
如图1所示,该充气装置22与被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CU58电连接。该侧面碰撞ECU58与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0电连接。侧面碰撞ECU58被设为,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0的信号而检测出侧面碰撞(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2工作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侧面碰撞ECU58与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电连接的情况下,在侧面碰撞ECU58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出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
上述的充气装置22通过内管(整流布)62而被覆盖。该内管62为由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基布28相同的布材缝制而成的筒状的构件,且在该内管62的内侧插入有充气装置22。在该内管62上贯穿有充气装置22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4,并在充气装置22与基布28的一侧部分28A之间夹持有内管62的一部分。该内管62具有将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通过上下的开口而向上方侧以及下方侧进行引导的功能(对气体进行整流的功能)(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1、G2)。从内管62喷出的气体G1、G2在被供给至后气囊部38内之后,穿过纵分隔部32的连通口46、48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36。因此,后气囊部38的内压与前气囊部36的内压相比而变高。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后气囊部38内设置充气装置22以及在纵分隔部32上形成连通口46、48,从而构成使后气囊部38的内压与前气囊部36的内压相比而增高的内压调节单元。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0被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与前延部38A相比靠下侧的前部侧(前气囊部3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与前延部38A相比靠下侧的后部侧(后气囊部38的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中被构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前延部3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前气囊部3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将前延部3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小于前气囊部3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如图4所示前气囊部36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被设为上臂部上推面68,所述上臂部上推面68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此外,上臂部上推面68也可以采用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的结构。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侧面碰撞ECU58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0的信号而检测出侧面碰撞时,通过该侧面碰撞ECU58而使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于是,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被供给至侧面安全气囊20内,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在落座乘员P与侧门的门装饰物之间膨胀展开。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中,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前部进行约束的前气囊部36、与对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后部进行约束的后气囊部38通过纵分隔部32而被分隔。在后气囊部38内设置有充气装置22,从充气装置22产生的气体经由被设置于纵分隔部32上的连通口46、48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36内部(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3、G4)。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38与前气囊部36相比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通过后气囊部38而提前对与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相比耐性相对较高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进行约束。
另外,在后气囊部38的上部设置有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前延部38A。通过使该前延部38A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而且,该前延部38A与前气囊部36通过从纵分隔部32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34而被划分,并且所述前延部38A向前气囊部36的上方侧膨胀展开。即,通过设定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而前高后低地延伸的上分隔部34,从而使后气囊部38的上部(前延部38A)向前气囊部36的上方侧延伸而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该上分隔部34相对于座椅靠背14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θ被设定于,例如40~50度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在抑制后气囊部38的容量的增加的同时,使后气囊部38的上部(前延部38A)与落座乘员P的肩部S良好地对置。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有效地对胸部C及腹部B的后部以及肩部S进行约束,因此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20实现的落座乘员P的约束性能。
而且,如图4所示,膨胀展开了的前气囊部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上方侧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弯曲(参照图4所示的上臂部上推面68)。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20与落座乘员P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因此上臂部上推面68与落座乘员P的上臂部A发生滑动接触,从而产生向上方上推上臂部A的力。其结果为,上臂部A被上推向前气囊部36的上方,并被前延部38A所约束。由此,由于能够对上臂部A介于落座乘员P的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20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减小胸部C的负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上分隔部34位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之间的中央附近处。因此,与在上臂部A的重心AG的附近处设定上分隔部3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前气囊部36产生的上臂部A的上推力F良好地作用于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由此,能够有效地上推上臂部A。
即,例如,当沿着图2中的X线来设定上分隔部34时,上分隔部34将穿过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如图4所示,在该上分隔部34的附近处,由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有凹部(山谷)51,因此该凹部51与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抵接。由于该凹部51被形成于上臂部上推面68的上端部(上侧的终点),因此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与上臂部上推面68发生滑动接触的距离以及时间较短,从而无法充分使上推力F作用于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臂部A开始与上臂部上推面68发生滑动接触时,由于重心AG在下方侧充分远离凹部51(上分隔部34),因此能够使来自上臂部上推面68的上推力F良好地作用于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处。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上推上臂部A。
而且,如前文所述,上述前延部38A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被配置于前气囊部36的上方。因此,即使例如在侧面碰撞的方式为所谓的斜侧面碰撞,且在落座乘员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落座乘员P的肩部S不脱离前延部38A。由此,无论侧面碰撞的方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0而良好地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并能够使肩部S的约束持续至碰撞后半程。此外,虽然在背景技术一栏内所说明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斜侧面碰撞时落座乘员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存在落座乘员的肩部从肩约束部脱离的可能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则能够避免这种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在沿着连结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螺栓50)与上臂部A的重心AG的线来剖切侧面安全气囊20时,凹部51形成在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重心AG之间。由于该凹部51沿着上分隔部34而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上方延伸,因此在前延部38A的前端侧形成有以越趋向于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下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因此,在膨胀展开了的侧面安全气囊20与落座乘员P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时,除了已述的上臂部A的上推作用以外,落座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肩部S还沿着被形成于前延部38A的前端侧的上述弯曲面而向上分隔部34侧(车辆前方侧)移动。其结果为,使落座乘员P的上半身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肩部S向车辆前方侧移动的方向上,绕大致垂直的轴旋转,并使落座乘员P的后背朝向侧面安全气囊20侧。由此,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0有效地对载荷耐性较高的后背侧进行约束。另外,通过使胸部C向偏离侧面安全气囊20的方向进行位移(旋转),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对胸部C施加的负载。而且,由于通过使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肩部S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并嵌入至凹部51,而使得肩部S不易偏离作为肩约束部的前延部38A,因此即使在斜向碰撞时也能够持续良好地对肩部S进行约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纵分隔部32被设定为,从与落座乘员P的臀点HP重叠的位置起朝向肩部S的中心而延伸至腋部U的下侧。因此,能够通过前气囊部36与后气囊部38而以沿着其弯曲从前后进行覆盖的方式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侧面进行约束。由此,能够使胸部C以及腹部B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由被缝制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基布28上的系绳30构成。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于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的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在被形成于纵分隔部32的附近处的凹部49中嵌入有胸部C的侧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即最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部分。前后方向中央部或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由此,能够减小对胸部C(肋骨等)施加的负载。另外,在被形成于上分隔部34的附近处的凹部51中嵌入有通过与前气囊部36的滑动接触而被上推的上臂部A。由此,能够将上臂部A良好地约束在被上推的位置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由系绳30构成,因此能够使前气囊部36以及后气囊部38的膨胀厚度(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仅增加与该系绳30的宽度尺寸相对应的量。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前气囊部36以及后气囊部38的冲击吸收行程。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通过接缝(缝制部)来构成上分隔部34的情况下,能够增大上臂部上推面68的弯曲,因此能够增加作用于上臂部A上的上推力F。在这一点上,在通过与系绳30相比而宽度较细的系绳来构成上分隔部34的情况下也为相同状况。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在纵分隔部32上形成上下一对连通口46、48,而在上分隔部34上未形成连通口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纵分隔部32和上分隔部34上分别形成一个或多个连通口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标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5中,通过侧视图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70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72的膨胀展开状态。在该侧面安全气囊72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绳30,前气囊部36与后气囊部38通过构成纵分隔部32的接缝(缝制部)T4、T5、T6以及构成上分隔部34的接缝(缝制部)T7而被划分。接缝T4、T5、T6以在侧面安全气囊7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处上下排列的方式而被设定。上侧的接缝T4被形成为圆形形状,中央的接缝T5以及下侧的接缝T6沿着座椅靠背14(在图5中省略图示)的高度方向而被形成为长条的椭圆形形状。另外,构成上分隔部34的接缝T7从接缝T4即上分隔部34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斜上方延伸。
在接缝T4与接缝T5之间、接缝T5与接缝T6之间、以及接缝T6与侧面安全气囊72的下端部之间,分别形成有连通口74、76、78,通过这些连通口而使前腔室40与后腔室42被连通。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70中,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结构。因此,获得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但是,由于纵分隔部32以及上分隔部34由接缝T4、T5、T6、T7构成,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侧面安全气囊72。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6中,通过侧视图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82的膨胀展开状态。虽然该侧面安全气囊82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0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涉及的连通口48。另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2中,通过在前气囊部36的前端部中的下端侧的一部分中省略(割断)了缝制部T1,从而形成有通风孔83。
另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中,内管(整流布:整流部件)8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管62有所不同。该内管84通过被缝制为越朝向上端侧直径越扩大的筒状的主体部84A和被缝制为筒状并从主体部84A分支的分支部84B而被构成。主体部84A被设定为,与被形成于下端部的下方开口86的开口面积相比被形成于上端部的上方开口88的开口面积较大。通过该主体部84A而使充气装置22被覆盖。
分支部84B以越朝向顶端侧直径越缩小的方式而被形成。该分支部84B的顶端侧被插入至纵分隔部32的连通口46中,且顶端开口90向前腔室40的上部开口。由此,经由分支部84B的内部而使主体部84A的内部与前腔室40被连通。该顶端开口90被配置于,与通风孔83相比靠上方侧。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主体部84A和分支部84B的内管84由一块布材缝制而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内管84的缝制方法也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在侧面安全气囊82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分支部84B从主体部84A起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延伸,分支部84B的顶端被配置于上分隔部34的下方附近处。该分支部84B所延伸的方向与上分隔部34所延伸的方向被设定为大致平行。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22被圆筒状的扩散器92所覆盖。该扩散器92具备将从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部22A喷出的气体向上方侧进行引导的上端开口94、向下方侧进行引导的下端开口96、以及向前方侧进行引导的前端开口98。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中,从扩散器92的下端开口96喷出的气体通过主体部84A的下方开口86而向下方侧被引导(参照图6的箭头标记)。由此,能够促进后气囊部38的下部侧的膨胀展开。另外,从扩散器92的上端开口94喷出的气体通过主体部84A的上方开口88而向上方侧以及车辆前方侧(前延部38A侧)被引导(参照图6的箭头标记G1)。由此,能够促进包括前延部38A在内的后气囊部38的上部侧的膨胀展开。而且,由于上方开口88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大于下方开口86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使更多的气体向主体部84A的上方开口88侧流动。由此,由于能够提前向包括前延部38A在内的后气囊部38的上部侧供给气体,因此能够提前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从主体部84A分支的分支部84B的顶端开口90向前腔室40开口,从扩散器92的顶端开口90向车辆前方侧喷出的气体穿过分支部84B内而被供给至前腔室40的上部(参照图6的箭头标记G5)。如此,由于具备用于将气体向前腔室40的上部进行供给的专用的分支部84B,因此能够促进前腔室40的上部的膨胀展开。其结果为,能够通过前气囊部36的上部而提前上推上臂部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分支部84B越朝向顶端侧直径越缩小,因此能够提高从分支部84B的顶端开口90喷出的气体G5的流速。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由前气囊部36的上部实现的上臂部A的上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内管84的分支部84B的顶端开口90向前气囊部36内的上部被引导的气体G5经由被形成于与该顶端开口90相比靠下方侧且前气囊部36的前端部的通风孔83而被排出至侧面安全气囊82外。由此,由于能够防止前气囊部36的内压变得过高,因此能够减小对耐性较低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施加的负载。而且,由于对分支部84B的顶端开口90与通风孔83在上下偏移设置,因此能够抑制从顶端开口90被供给至前气囊部36内的气体G5从通风孔83直接(直线)被排出至外部的情况,从而能够确保前气囊部36的上部的初始展开性能。另外,也能够通过将穿过内管84内并从后气囊部38内部流向前气囊部36内部的气体从通风孔83排出到侧面安全气囊82外,从而对后气囊部38的内压进行调节。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侧面安全气囊82通过系绳30而被划分为前气囊部36和后气囊部38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侧面安全气囊82通过接缝而被划分为前气囊部36和后气囊部38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分支部84B被形成为越趋向于顶端侧直径越缩小的筒状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分支部84B的各部被形成为相同直径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所述第一至第三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0、72、82而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进行约束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侧面安全气囊至少能够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胸部以及腹部进行约束即可。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20、72中,也可以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82同样地在前边缘部的下部上形成通风孔83。
另外,作为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2-160476的公开内容,以整体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另外,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中的、以参照的方式而被援引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以与具体且独立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显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其特征在于,具备:
充气装置(22),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12)上,并在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
侧面安全气囊(20),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14)的侧部,并通过使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被供给至内部从而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
其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
前气囊部(36),其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前部进行约束;
后气囊部(38),其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并且在上部设置有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的前延部(38A),且在内部设置有所述充气装置;
纵分隔部(32),其对所述前气囊部和所述后气囊部进行划分,并且设置有使所述前气囊部内部和所述后气囊部内部连通的连通口;
上分隔部(34),其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从所述纵分隔部的上端起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并对所述前延部和所述前气囊部进行划分,并且在从座椅侧面观察时,
所述上分隔部(34)相对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上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上分隔部位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与上臂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纵分隔部从与落座乘员的臀点重叠的位置起朝向肩部的中心而延伸至腋部的下侧。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分隔部以及所述上分隔部由被缝制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基布上的系绳(30)或对所述基布进行缝制而成的接缝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气囊部内设置有对所述充气装置进行了覆盖的整流部件(84),该整流部件具备主体部(84A)和分支部(84B),所述主体部(84A)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向上下方向进行引导,所述分支部(84B)从该主体部分支且顶端侧被插入至所述连通口中并且将气体从在所述前气囊部内部开口的顶端开口起沿着所述上分隔部而向前气囊部内部进行引导。
6.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部被形成为,越趋向于顶端侧直径越缩小的筒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前气囊部的前端部处,于与所述分支部相比靠下方侧处形成有通风孔(83)。
8.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分隔部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于30度~60度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至少以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为中心的直径为Ф80的假想圆的范围被所述前延部所约束。
10.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高度方向被设为,在从座椅侧面观察时连结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央和倾斜连杆的轴心的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前延部相比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被设定得较大,且所述前气囊部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被设为上臂部上推面(68),所述上臂部上推面(68)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CN201380038183.XA 2012-07-19 2013-06-13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4470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0476 2012-07-19
JP2012160476 2012-07-19
PCT/JP2013/066396 WO2014013822A1 (ja) 2012-07-19 2013-06-13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0764A CN104470764A (zh) 2015-03-25
CN104470764B true CN104470764B (zh) 2016-11-09

Family

ID=49948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8183.XA Active CN104470764B (zh) 2012-07-19 2013-06-13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296356B2 (zh)
EP (1) EP2876002B1 (zh)
JP (1) JP5835484B2 (zh)
KR (1) KR101680491B1 (zh)
CN (1) CN104470764B (zh)
BR (1) BR112015001133B1 (zh)
CA (1) CA2879525C (zh)
IN (1) IN2015DN00346A (zh)
RU (1) RU2587189C1 (zh)
WO (1) WO20140138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9909B2 (ja) * 2012-07-19 2015-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92190B2 (ja) 2012-09-04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5761231B2 (ja) 2013-02-26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98043B2 (en) * 2013-08-06 2017-03-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s
DE102013015141B4 (de) * 2013-09-13 2017-08-10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zum Schützen eines Fahrzeuginsassen sowie Gassack
JP5949712B2 (ja) 2013-09-18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04736396A (zh) * 2013-09-27 2015-06-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JP6229593B2 (ja) * 2014-05-28 2017-11-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749B2 (ja) 2014-06-23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79469B2 (ja) * 2014-06-23 2017-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6013279A1 (ja) * 2014-07-22 2016-01-2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87818B2 (ja) * 2014-12-26 2018-03-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67664B2 (ja) * 2015-02-04 2018-01-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23438B2 (ja) 2015-12-16 2018-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5016347A1 (de) * 2015-12-17 2017-06-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Airbagkissen für eine Airbagvorrichtung
JP6428666B2 (ja) 2016-02-10 2018-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6001585A1 (de) * 2016-02-11 2017-08-17 Trw Automotive Gmbh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JP6432547B2 (ja) 2016-03-02 2018-1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14157B2 (ja) 2016-07-22 2018-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6610493B2 (ja) 2016-10-03 2019-1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540647B2 (ja) * 2016-10-07 2019-07-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25193B2 (ja) * 2017-02-21 2020-07-1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626547A4 (en) * 2017-05-17 2020-11-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JP6856482B2 (ja) * 2017-09-20 2021-04-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27059B2 (ja) * 2018-01-18 2021-08-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8216108A (zh) * 2018-02-02 2018-06-29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远端乘员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及安装结构
DE102018202417A1 (de) * 2018-02-16 2019-08-22 Takata AG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2018135095A (ja) * 2018-06-07 2018-08-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WO2020255817A1 (ja) * 2019-06-20 2020-12-2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383670B2 (en) * 2019-09-30 2022-07-1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7419766B2 (ja) 2019-11-22 2024-01-23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20103242A1 (de) 2020-02-09 2021-08-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itenaufprallkissen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EP4119402A4 (en) * 2020-03-12 2024-04-24 Autoliv Dev SIDE AIRBAG DEVICE
US11958429B2 (en) * 2020-04-09 2024-04-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JP7384776B2 (ja) * 2020-10-22 2023-1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2022110958A (ja) * 2021-01-19 2022-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603070B1 (en) 2021-10-15 2023-03-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including movable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4648B2 (ja) * 1996-04-08 2003-02-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側面衝突用エアバッグ
US20040124615A1 (en) * 2001-06-08 2004-07-01 Toshinori Tanase Side air bag device
US20030168836A1 (en) * 2002-03-11 2003-09-11 Eiji Sato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4618271B2 (ja) 2002-03-11 2011-01-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68283B2 (ja) 2003-01-20 2008-10-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6297957A (ja) * 2004-01-14 2006-11-0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腰部拘束装置
JP5076501B2 (ja) 2004-07-16 2012-1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白色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画像表示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EP1832475B1 (en) * 2004-11-04 2011-11-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4466472B2 (ja) * 2005-05-18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RU2296067C1 (ru) * 2005-12-15 2007-03-27 Михаил Евгеньевич Бочаров Подушк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человека на транспорте
JP4245031B2 (ja) * 2006-09-28 2009-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87632A (ja) * 2006-10-02 2008-04-17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052168B2 (en) * 2007-07-20 2011-11-08 Tk Holdings Inc.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JP2010132072A (ja) 2008-12-03 2010-06-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19477B2 (ja) * 2009-01-19 2014-02-19 ティーケ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95684B2 (ja) 2009-07-31 2013-05-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162012A (ja) * 2010-02-08 2011-08-25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45672B2 (ja) * 2010-04-23 2014-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11664B2 (ja) 2010-05-18 2014-10-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73812B2 (ja) 2010-07-20 2014-04-1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412585B1 (en) * 2010-07-28 2015-09-0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5252000B2 (ja) * 2011-02-04 2013-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502062B (zh) 2012-04-17 2016-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EP2860070B1 (en) 2012-06-06 2017-03-0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5DN00346A (zh) 2015-06-12
CA2879525A1 (en) 2014-01-23
EP2876002B1 (en) 2016-05-04
JP5835484B2 (ja) 2015-12-24
EP2876002A1 (en) 2015-05-27
BR112015001133A2 (pt) 2017-06-27
RU2587189C1 (ru) 2016-06-20
WO2014013822A1 (ja) 2014-01-23
CA2879525C (en) 2018-04-24
KR20150024407A (ko) 2015-03-06
EP2876002A4 (en) 2015-07-08
KR101680491B1 (ko) 2016-12-12
CN104470764A (zh) 2015-03-25
JPWO2014013822A1 (ja) 2016-06-30
US9296356B2 (en) 2016-03-29
BR112015001133B1 (pt) 2021-05-04
US20150197212A1 (en)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0764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349945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5377638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602972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5452066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4507760B (zh) 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限制结构
KR101316389B1 (ko) 차량의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CN104602973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US11919468B2 (en) Side airbag and vehicle-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having a side airbag
CN104955681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093606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5517852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3502062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2079284B (zh) 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02627093B (zh) 车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0316133A (zh) 约束装置和车辆座椅
CN107428307A (zh) 用于车辆乘客的正面安全气囊以及安全气囊模块
JP5402218B2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CN107499275A (zh) 车辆安全气囊装置
CN1672986A (zh)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CN104816774B (zh)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06926810A (zh) 车辆用帘式气囊
CN103958289B (zh)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
JP5930633B2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5772605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