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2413A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2413A
CN104412413A CN201380033515.5A CN201380033515A CN104412413A CN 104412413 A CN104412413 A CN 104412413A CN 201380033515 A CN201380033515 A CN 201380033515A CN 104412413 A CN104412413 A CN 104412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ion section
insulation insertion
insulating element
compression stress
battery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35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12413B (zh
Inventor
大田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12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2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12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2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4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8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the sealing members being arranged between the lid and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8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e.g. adhesiveness or hardn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01M50/529Intercell connections through partitions, e.g. in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池。第1绝缘部件(170)、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以及插通部(132)的至少任意一个,在绝缘插入部(175)以及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被压缩力压缩前,构成在绝缘插入部(175)被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175)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R1)、以及在上述绝缘抵接部被压缩时允许具有上述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至少任一空间。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电池,其具有:具有开口的箱状的电池壳体主体;收纳于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的电极体;堵塞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上述开口的板状的电池壳体盖;具有底座部、插通部和电极体连接部的电极连接部件,其中,底座部位于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插通部呈从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柱形状,被贯通插入至上述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并向外部伸出,电极体连接部以从上述底座部的下表面向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底面侧延伸的形态与上述电极体电连接。
进而,该电池具有:第1绝缘部件,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夹装上述底座部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夹装部;外部端子部件,其在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外部位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侧,与上述电极连接部件电连接;第2绝缘部件,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夹装上述外部端子部件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之间的第2夹装部;以及固定部,其以在上述外部端子部件与上述底座部之间夹入上述第2绝缘部件、上述电池壳体盖和上述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此外,该固定单元通过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的前端相连的紧固部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246号公报
更具体地说,上述第1绝缘部件(垫圈)具有绝缘插入部,该绝缘插入部形成为筒状,以包围上述电极连接部件的上述插通部的周围的形态插入至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述贯通孔内。该绝缘插入部形成为其前端与上述第2绝缘部件抵接,且通过上述压缩力(紧固力)沿该绝缘插入部的轴线方向压缩的状态。由此,将上述电池壳体盖与上述电极连接部件之间电绝缘。
另外,通过固定单元(紧固部)以在上述外部端子部件与上述底座部之间夹入上述第2绝缘部件、上述电池壳体盖和上述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固定这些部件,以此要求压缩上述第1绝缘部件的第1夹装部,适当密封(seal)上述底座部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
另外,为了可靠地将构成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之间绝缘,还要求使绝缘插入部的前端可靠地抵接于第2绝缘部件。因此,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绝缘插入部775考虑到电池壳体盖713等的制造误差等而被较长地(比电池壳体盖713的贯通孔713h的长度长)形成。
因此,当在外部端子部件737与底座部73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780、电池壳体盖713和第1绝缘部件770并施加压缩力(图30以及图31的沿上下方向的压缩力)时,大部分上述压缩力在绝缘插入部775被阻挡(加载于绝缘插入部775的压缩应力较大),因此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情况。
详细而言,由于绝缘插入部775的轴线方向长度(沿着轴线AX的方向的长度)比贯通孔713h的长度长,因此在施加压缩力前,在第2绝缘部件780的第2夹装部783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之间空出缝隙Q(参照图30以及图31)。因此,如果施加上述压缩力,则首先在绝缘插入部775阻挡上述压缩力,同时绝缘插入部775被压缩,然后如果绝缘插入部775的长度被压缩至贯通孔713h的长度,则第2绝缘部件780的第2夹装部783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接触。因此,从该接触时刻后,才开始通过第2夹装部783以及电池壳体盖713对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压缩。
然而,在绝缘插入部775的长度达到贯通孔713h的长度前,处于在绝缘插入部775产生大的压缩应力的状态(由此产生大的反作用力),存在难以通过上述压缩力(紧固力)将绝缘插入部775进一步压缩的情况。因此,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进而无法适当密封底座部731与电池壳体盖713之间的情况。此外,为了使绝缘插入部775进一步压缩(由此,适当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增大上述压缩力的选项担心会致使电池壳体盖713等变形,因此不优选采用。
另外,在第2绝缘部件780中的与绝缘插入部775的前端抵接的部位(称之为绝缘抵接部783f)阻挡大部分上述压缩力(加载于绝缘抵接部783f的压缩应力较大),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情况。例如,在意欲通过压缩绝缘抵接部783f来使第2绝缘部件780的第2夹装部783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接触(紧贴),并且通过第2夹装部783以及电池壳体盖713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情况下,在第2夹装部783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紧贴并在第1夹装部771加载压缩应力前,处于绝缘抵接部783f加载大的压缩应力的状态(由此产生大的反作用力),存在难以通过上述压缩力(紧固力)将绝缘抵接部783f进一步压缩的情况。
另外,当构成为在绝缘插入部设置第2绝缘部件,使该绝缘插入部的前端抵接于第1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之间绝缘的情况下,也如上所述,与将绝缘插入部设置于第1绝缘部件的情况相同,担心无法适当地密封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进而,当构成为除了密封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之外还密封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之间的情况下,或者仅密封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之间的情况下,基于同样的理由,担心无法将这些部件之间适当密封。
因此,为了能够可靠地将构成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之间绝缘,并且适当地密封电极连接部件的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之间的至少任一方,谋求使设置于第1绝缘部件以及第2绝缘部件中的任一方的绝缘部件的绝缘插入部的前端抵接于另一方的绝缘部件,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以及绝缘抵接部的至少任一方的压缩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设置于第1绝缘部件以及第2绝缘部件中的任一方的绝缘部件的绝缘插入部的前端与另一方的绝缘部件的绝缘抵接部抵接,并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以及绝缘抵接部的至少任一方的压缩应力的电池。
本发明的一方式为一种电池,上述电池具有:箱状的电池壳体主体,该电池壳体主体具有开口;电极体,该电极体被收纳于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板状的电池壳体盖,该电池壳体盖堵塞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上述开口;电极连接部件,该电极连接部件具有:底座部,该底座部位于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插通部,该插通部形成为从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柱形状,插通在上述电池壳体盖形成的贯通孔并向外部伸出;以及电极体连接部,该电极体连接部以从上述底座部的下表面向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底面侧延伸的方式与上述电极体电连接;第1绝缘部件,该第1绝缘部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夹装在上述底座部的上述上表面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夹装部;外部端子部件,该外部端子部件在上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外部位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侧,并与上述电极连接部件电连接;第2绝缘部件,该第2绝缘部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夹装在上述外部端子部件与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述上表面之间的第2夹装部;以及固定单元,该固定单元以在上述外部端子部件与上述底座部之间夹入上述第2绝缘部件、上述电池壳体盖和上述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其中,上述第1绝缘部件以及上述第2绝缘部件中的任一方的绝缘部件具有绝缘插入部,该绝缘插入部形成为筒状,以包围上述电极连接部件的上述插通部的周围的方式插入至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述贯通孔内,该绝缘插入部的前端与另一方的绝缘部件的绝缘抵接部抵接,上述绝缘插入部以及上述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通过上述压缩力沿上述绝缘插入部的轴线方向压缩的状态,上述第1绝缘部件、上述第2绝缘部件、上述电池壳体盖以及上述插通部的至少任意一个,在上述绝缘插入部以及上述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构成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以及在上述绝缘抵接部被压缩时允许具有上述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至少任一空间,在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上述绝缘插入部以及上述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上述变形后的部位被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
在上述的电池中,第1绝缘部件以及第2绝缘部件的任一方具有以包围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的周围的形态插入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内的绝缘插入部,且绝缘插入部的前端与另一方的绝缘部件抵接。由此,能够可靠地将构成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之间绝缘。
并且,在上述的电池中,第1绝缘部件、第2绝缘部件、电池壳体盖以及插通部的至少任一个,在绝缘插入部以及绝缘抵接部(不具有绝缘插入部的绝缘部件中的与绝缘插入部的前端抵接的部位)中的至少一方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之前)的状态下(即,在该电池的制造时,即将在外部端子部件与底座部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电池壳体盖和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之前的状态下),构成为“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以及“在上述绝缘抵接部被压缩时允许具有上述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第1绝缘部件以及第2绝缘部件中的具有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至少任一空间。
由此,上述的电池成为在由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以及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上述变形的部位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电池。更具体地说,形成如下的电池,即:在构成允许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情况下,在由上述压缩力至少压缩绝缘插入部的状态下,该变形后的部位(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另外,形成如下的电池,即:当构成允许具有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情况下,在由上述压缩力至少压缩绝缘抵接部的状态下,该变形后的部位(具有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的一部分)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
在将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情况下,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另外,在将具有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情况下,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
其结果,能够对于夹装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之间的第1夹装部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夹入并压缩第1夹装部,能使第1夹装部紧贴于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与电池壳体盖之间。另外,对于夹装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之间的第2夹装部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夹入并压缩第2夹装部,能使第2夹装部紧贴于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外部端子部件与电池壳体盖之间。
此外,当设置收纳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的收纳空间与收纳具有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的收纳空间双方的情况下,可以将它们分别设置(设置于不同部位),也可以一体设置(作为1个收纳空间)。另外,当设置收纳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情况下,可以设置1个该收纳空间,也可以设置多个该收纳空间。另外,当设置收纳具有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1个该收纳空间,也可以设置多个该收纳空间。
另外,作为固定单元,例如可以举出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的前端(上端)相连的紧固部。在这种情况下,固定单元被包含于电极连接部件。该紧固部例如在紧固前形成为圆柱形状,在紧固时以将紧固部从前端侧依次贯通插入第1绝缘部件的贯通孔、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第2绝缘部件的贯通孔以及外部端子部件的贯通孔内的状态,向下方(底座部侧)压扁并变形为圆盘状,将外部端子部件向下方(向底座部侧)按压。由此,能够以在外部端子部件与底座部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与电池壳体盖与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
另外,作为其他固定单元,例如可以举出将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的前端侧形成为圆筒形状,并在该内周面消除内螺纹,具有带有与该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的轴部和头部的固定螺栓。具体地说,例如,以将插通部从前端侧依次插入第1绝缘部件的贯通孔、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第2绝缘部件的贯通孔以及外部端子部件的贯通孔内的状态将该固定螺栓的外螺纹螺合于插通部的内螺纹,并通过固定螺栓的头部将外部端子部件向下方(向底座部侧)按压。由此,能够以在外部端子部件与底座部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与电池壳体盖与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
另外,作为其他固定单元,例如,可以举出焊接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与外部端子部件的焊接部。具体地说,例如使插通部从前端侧依次插入第1绝缘部件的贯通孔、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第2绝缘部件的贯通孔以及外部端子部件的贯通孔内,以在外部端子部件与底座部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电池壳体盖和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与外部端子部件焊接,从而将这些部件固定。
进而,在上述的电池中,可以为,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的上述绝缘插入部具有该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随着趋向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缩径的外侧锥形面,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在上述外侧锥形面与构成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述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之间形成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上述收纳空间,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上述绝缘插入部时,上述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上述外侧锥形面的部位向上述收纳空间侧变形并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
构成上述的电池的绝缘插入部在被压缩前,具有该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缩径的外侧锥形面,在该外侧锥形面与构成电池壳体盖的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由此,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该绝缘插入部时,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的部位(其一部分)向收纳空间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
因此,形成上述的电池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的部位(其一部分)向收纳空间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电池。由此,形成使得加载于上述的电池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电池。
此外,外侧锥形面也可以是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缩径的形态,其母线(在将绝缘插入部沿其轴线剖切的剖面中,出现在外侧锥形面的位置的线)并不局限为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进而,在上述任一的电池中,可以为,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的上述绝缘插入部具有该绝缘插入部的内周侧面随着趋向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扩径的内侧锥形面,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在上述内侧锥形面与上述电极连接部件的上述插通部之间形成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上述收纳空间,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上述绝缘插入部时,上述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上述内侧锥形面的部位向上述收纳空间侧变形并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
构成上述的电池的绝缘插入部在被压缩前,具有其内周侧面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扩径的内侧锥形面,在该内侧锥形面与电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由此,当由上述压缩力使绝缘插入部压缩时,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内侧锥形面的部位(其一部分)向收纳空间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内。
因此,形成上述的电池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内侧锥形面的部位(其一部分)向收纳空间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电池。由此,上述的电池形成加载于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电池。
此外,内侧锥形面也可以是绝缘插入部的内周侧面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缩径的形态,其母线(在将绝缘插入部沿其轴线剖切的剖面中,出现在内侧锥形面的位置的线)并不局限为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进而,在上述任一的电池中,可以为,构成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述贯通孔的孔内周面具有随着趋向上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述上表面侧而逐渐扩径的孔锥形面,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在上述孔锥形面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之间形成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上述收纳空间,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上述绝缘插入部时,上述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向上述收纳空间侧变形并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内。
构成上述的电池的电池壳体盖、绝缘插入部进而绝缘插入部,在被压缩前,在电池壳体盖的孔锥形面与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由此,在通过上述压缩力使绝缘插入部压缩时,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与收纳空间相邻的部位)向收纳空间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内。
因此,形成上述的电池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与收纳空间相邻的部位)向收纳空间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电池。由此,上述的电池形成加载于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电池。
此外,孔锥形面可以是随着趋向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侧而逐渐扩径的形态,其母线(在将绝缘插入部沿其轴线剖切的剖面中,出现在孔锥形面的位置的线)并不局限为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进而,在上述任一的电池中,可以为,上述电极连接部件的上述插通部的外周侧面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通凹部,上述插通凹部构成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上述收纳空间,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上述绝缘插入部时,上述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向上述插通凹部侧变形并收纳于上述插通凹部内。
构成上述的电池的电极连接部件在插通部的外周侧面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通凹部,该插通凹部构成收纳空间。由此,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时,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与插通凹部相邻的部位)向插通凹部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插通凹部内。
因此,在上述的电池中,形成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与插通凹部相邻的部位)向插通凹部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插通凹部内的电池。由此,上述的电池形成加载于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电池。
此外,插通凹部可以是在插通部的外周侧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态,该凹形状(在沿着插通部的轴线剖切的剖面中,出现在插通凹部的位置的形状线)可以是任何形状。作为该凹形状,例如举出方形或圆弧状等。
进而,在上述任一的电池中,可以为,上述第1绝缘部件以及上述第2绝缘部件中的不具有上述绝缘插入部的绝缘部件的在上述轴线方向上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沿上述轴线方向凹陷的绝缘凹部,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上述绝缘凹部构成在上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上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上述收纳空间,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上述绝缘插入部时,上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部向上述绝缘凹部侧变形并收纳于上述绝缘凹部内。
构成上述的电池的第1绝缘部件以及第2绝缘部件中的不具有绝缘插入部的绝缘部件的在轴线方向上与绝缘插入部的前端对置的对置面(在该对置面的一部分,)具有在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沿轴线方向凹陷的绝缘凹部,该绝缘凹部构成收纳空间。由此,当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时,绝缘插入部的前端部向绝缘凹部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绝缘凹部内。
因此,上述的电池成为在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时,绝缘插入部的前端部向绝缘凹部侧(换句话说向避开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绝缘凹部内的电池。由此,上述的电池形成加载于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电池。
此外,绝缘凹部可以为在对置面沿绝缘插入部的轴线方向凹陷的形态,该凹形状(在沿绝缘插入部的轴线剖切的剖面中,出现在绝缘凹部的位置的形状线)可以为任意形状。作为该凹形状,例如可以举出方形或圆弧状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2为图1的B部以及C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2的E部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带有端子的盖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针对与图2相同的部位示出即将紧固紧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6为图5的D部的放大图。
图7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构成该电极体的正极板的图。
图9为表示构成该电极体的负极板的图。
图10为对于形成该电极体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为针对实施例2所涉及的电池放大与图2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13为图12的G部的放大图。
图14为针对与图12相同的部位示出即将紧固紧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5为图14的H部的放大图。
图16为针对实施例3所涉及的电池放大与图2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17为图16的I部的放大图。
图18为针对与图16相同的部位示出即将紧固紧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9为图18的J部的放大图。
图20为针对实施例4所涉及的电池放大与图2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21为图20的K部的放大图。
图22为针对与图20相同的部位示出即将紧固紧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3为图22的L部的放大图。
图24为针对实施例5所涉及的电池放大与图2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25为图24的M部的放大图。
图26为针对与图24相同的部位示出即将紧固紧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7为图26的N部的放大图。
图28为对变形例1的电池进行说明的图,是放大与图2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29为对变形例2的电池进行说明的图,是放大与图2相同的部位的图。
图30为对现有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31为图30的F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池100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B部以及C部的放大图。此外,对于C部的部件中的与B部不同的部分在图2中加以括弧记载。图3为图2的E部的放大图。图4为分解实施例1所涉及的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池100如图1所示,具有:具有开口111d的矩形箱状的电池壳体主体111、收纳于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内部的电极体15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而电池100具有堵塞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开口111d的板状的电池壳体盖113。电池壳体主体111与电池壳体盖113通过焊接形成为一体,构成电池壳体110。
电池壳体盖113形成为矩形板状,在其长边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该电池壳体盖113的圆形状的贯通孔113h、113k。另外,在电池壳体盖113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安全阀113j。该安全阀113j与电池壳体盖113一体形成,并形成电池壳体盖113的一部分。
安全阀113j形成为比电池壳体盖113的其他部分薄,并且在其上表面形成有槽部113jv(参照图4)。由此,安全阀113j在电池壳体110内部的内压达到规定压力时工作。即,当内压达到规定压力时,槽部113jv断裂,将电池壳体110的内部的气体向外部释放。
另外,在电池壳体盖113的安全阀113j与贯通孔113k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电解液(未图示)向电池壳体110内注入的注液口113n(参照图1)。该注液口113n由注液栓113m密封。
进而,电池100具有电极端子部件(正极端子部件130以及负极端子部件140),电极端子部件在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内部与电极体150连接,并且经过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113k向外部伸出。
正极端子部件130通过正极连接部件135、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和正极紧固部件139(螺栓)构成(参照图1、图4)。其中,正极连接部件135由金属构成,与电极体150连接,并且经由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向外部伸出。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由金属构成,位于电池壳体盖113上(电池壳体110的外部),在电池壳体110的外部与正极连接部件135电连接。正极紧固部件139由金属构成,位于电池壳体盖113上(电池壳体110的外部),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电连接(或形成为能够连接)。
详细而言,正极连接部件135具有底座部131、插通部132、电极体连接部134和紧固部133(参照图1~图4)。其中,底座部131形成为矩形板状,位于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内部。插通部132呈从底座部131的上表面131f突出的圆柱形状,贯通插入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并向电池壳体110(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外部伸出。紧固部133为与插通部132的上端相连的部位,被紧固后(以逐渐扩径的方式变形)形成为圆盘状,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电连接。电极体连接部134以从底座部131的下表面131b向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底面111b侧延伸的形态被焊接于电极体150的正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1b。由此,正极连接部件135与电极体150被电连接并且被机械式连接。
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由金属板构成,侧向视角形成为大致Z字状。该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具有:通过紧固部133固定的固定部137f、与正极紧固部件139连接的连接部137g以及连结固定部137f与连接部137g的连结部137h。在固定部137f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37b,在该贯通孔137b内贯通插入正极连接部件135的插通部132。另外,在连接部137g也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37c。
正极紧固部件139具有金属制的螺栓、矩形板状的头部139b、圆柱状的轴部139c。轴部139c中的前端侧的部位为螺纹部139d。正极紧固部件139的轴部139c贯通插入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的贯通孔137c。
负极端子部件140包括负极连接部件145、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负极紧固部件149(螺栓)(参照图1、图4)。其中,负极连接部件145由金属构成,与电极体150连接,并且经由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k向外部伸出。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由金属构成,位于电池壳体盖113上(电池壳体110的外部),在电池壳体110的外部与负极连接部件145电连接。负极紧固部件149由金属构成,位于电池壳体盖113上(电池壳体110的外部),与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电连接(或形成为能够连接)。
详细而言,负极连接部件145具有底座部141、插通部142、电极体连接部144和紧固部143(参照图1~图4)。其中,底座部141形成为矩形板状,位于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内部。插通部142呈从底座部141的上表面141f突出的圆柱形状,贯通插入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k。紧固部143为与插通部142的上端相连的部位,被紧固后(以逐渐扩径的方式变形)形成为圆盘状,与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电连接。电极体连接部144以从底座部141的下表面141b向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底面111b侧延伸的形态被焊接于电极体150的负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8b。由此,负极连接部件145与电极体150电连接并且机械式连接。其中,正极连接部件135以及负极连接部件145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电极连接部件相当。
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由金属板构成,侧向视角形成为大致Z字状。该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具有:通过紧固部143固定的固定部147f、与负极紧固部件139连接的连接部147g以及连结固定部147f与连接部147g的连结部147h。在固定部147f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47b,在该贯通孔147b内贯通插入负极连接部件145的插通部142。另外,在连接部147g也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47c。此外,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以及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外部端子部件相当。
负极紧固部件149具有金属制的螺栓、矩形板状的头部149b、圆柱状的轴部149c。轴部149c中的前端侧的部位为螺纹部149d。负极紧固部件149的轴部149c贯通插入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的贯通孔147c。
进而电池100具有第1绝缘部件170,其夹装在正极端子部件130(详细而言为正极连接部件135)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将两者电绝缘。该第1绝缘部件170也夹装负极端子部件140(详细而言为负极连接部件145)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具体地说,第1绝缘部件170由具有电绝缘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构成,具有第1夹装部171、绝缘侧壁部173和绝缘插入部175(参照图2、图4)。其中,第1夹装部171形成为平板形状,在其中央部具有供正极端子部件130(负极端子部件140)的插通部132(插通部142)贯通插入的圆形的贯通孔171b。该第1夹装部171夹装正极端子部件130(负极端子部件140)的底座部131(底座部141)的上表面131f(上表面141f)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下表面113b(详细而言为后述的凹部113c、113d内的下表面113b)之间。
绝缘侧壁部173为位于第1夹装部171的周缘的四角环状的侧壁部。该绝缘侧壁部173包围底座部131(底座部141)的外周侧面131g(外周侧面141g)。
绝缘插入部175形成为从第1夹装部171的上表面171f突出的圆筒形状。该绝缘插入部175以包围正极连接部件135(负极连接部件145)的插通部132(插通部142)的周围的形态被插入至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贯通孔113k)内,在轴线方向(沿着轴线AX的方向)上被压缩。此外,压缩之前的绝缘插入部175的轴线方向长度如图5所示比贯通孔113h(贯通孔113k)的长度(深度)长。
进而,电池100具有第2绝缘部件180,该第2绝缘部件180由电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其配置于电池壳体盖113上。该第2绝缘部件180夹装正极端子部件130(详细而言为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以及正极紧固部件139)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上表面113p之间,将两者电绝缘。此外,该第2绝缘部件180也夹装负极端子部件140(详细而言为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以及负极紧固部件149)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具体地说,第2绝缘部件180具有:配置正极紧固部件139的头部139b(负极紧固部件149的头部149b)的头部配置部181;以及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上表面113p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在该第2夹装部183上配置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的固定部137f(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的固定部147f)。在第2夹装部183形成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83b,在该贯通孔183b内贯通插入正极端子部件130的插通部132(负极端子部件140的插通部142)。
在本实施例1中,正极端子部件130的紧固部133以在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底座部13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来将这些部件固定(参照图2)。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第1绝缘部件170(绝缘插入部175)与第2绝缘部件180相比,由更易在轴线方向压缩变形的(柔软的)树脂形成。
该紧固部133在紧固前形成为圆柱形状(参照图5)。此外,当紧固时,首先使紧固部133以及插通部132从其前端侧依次贯通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的贯通孔137b内。接着,在该状态下,紧固紧固部133,将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向下方(底座部131侧)按压。具体地说,将紧固部133向下方(底座部131侧)压扁并变形为圆盘状,通过变形的紧固部133将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向下方(底座部131侧)按压。
由此,能够在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底座部131之间以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实施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另外,此时,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形成为其前端175b与第2绝缘部件180(第2夹装部183)抵接(紧贴)并且通过上述压缩力沿自身的轴线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被弹性压缩的状态。
另外,负极端子部件140的紧固部143在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底座部141之间以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实施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参照图2)。此外,紧固部133、143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固定单元相当。
该紧固部143在紧固前也形成为圆柱形状(参照图5)。此外,在紧固时,首先将紧固部143以及插通部142从其前端侧依次贯通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k、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的贯通孔147b内。接着,在该状态下,紧固紧固部143,将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向下方(底座部141侧)按压。具体地说,将紧固部143向下方(底座部141侧)压扁并变形为圆盘状,通过变形后的紧固部143将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向下方(底座部141侧)按压。
由此,能够在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底座部141之间以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另外,此时,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形成为其前端175b与第2绝缘部件180(第2夹装部183)抵接(紧贴)并且通过上述压缩力沿自身的轴线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被弹性压缩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1中,如上所述,通过紧固紧固部133、143,使电池壳体盖113、正极端子部件130、负极端子部件140、第1绝缘部件170、170、第2绝缘部件180、180成为一体,形成为这些部件成为一体的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
电极体150为将带状的正极板155、负极板156以及隔板157卷绕成扁平形状的扁平型的卷绕电极体(参照图7~图10)。正极板155如图8所示呈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带状,具有由铝箔构成的正极基材151、配置于该正极基材151的表面的一部分的正极复层材料层152。正极复层材料层152包括正极活物质153和由炭黑构成的导电材与PVDF(粘合剂)。
将正极基材151中的涂覆正极复层材料层152的部位称为正极复层材料层涂覆部151c。另一方面,将未涂覆正极复层材料层152的部位称为正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1b。正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1b位于正极基材151(正极板155)的宽度方向DB(图8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图8中的左端部),沿着正极基材151(正极板155)的一侧长边在正极基材151(正极板155)的长边方向DA上呈带状延伸。
另外,负极板156如图9所示,呈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带状,具有由铜箔构成的负极基材158和配置于该负极基材158的表面的一部分的负极复层材料层159。负极复层材料层159包括负极活物质154、SBR(粘合剂)和CMC(增粘剂)。
将负极基材158中的涂覆负极复层材料层159的部位称为负极复层材料层涂覆部158c。另一方面,将负极基材158中的未涂覆负极复层材料层159的部位称为负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8b。负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8b沿着负极基材158(负极板156)的一侧长边在负极基材158(负极板156)的长边方向DA(图9中的上下方向)上呈带状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电池100中,第1绝缘部件170具有以包围正极连接部件135(负极连接部件145)的插通部132(插通部142)的周围的形态被插入至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贯通孔113k)内的绝缘插入部175。并且,该绝缘插入部175形成为其前端175b与第2绝缘部件180(第2夹装部183)抵接(紧贴),并且在自身的轴线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弹性压缩的状态与。通过该绝缘插入部175能够将构成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贯通孔113k)的孔内周面113r(113s)与正极连接部件135(负极连接部件145)的插通部132(插通部142)之间可靠地绝缘。
并且,在本实施例1的电池100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175的状态下,因上述压缩力而变形的绝缘插入部175的一部分(变形部175d,参照图3)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这样,通过将绝缘插入部175的一部分(变形部175d)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减少。
具体地说,如图5以及图6所示,紧固紧固部133、143前(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前)的绝缘插入部175具有其外周侧面175f随着趋向前端175b而逐渐缩径的外侧锥形面175c。进而在绝缘插入部175被压缩前,在外侧锥形面175c与构成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贯通孔113k)的孔内周面113r(113s)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空间R1。该收纳空间R1在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1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175沿轴线AX方向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能够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175d,参照图3)。
因此,在通过上述压缩力使绝缘插入部175压缩时,绝缘插入部175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175c的部位向收纳空间R1侧(绝缘插入部175的径向外侧)变形进而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即,绝缘插入部175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175c的部位向避开上述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
其结果,当紧固紧固部133、143时,能够对于夹装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1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1绝缘部件170的第1夹装部171,能够使第1夹装部171紧贴于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还能够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够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池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步骤S1(盖安装工序)中,组装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具体地说,首先,准备矩形板状的电池壳体盖113。此外,此时电池壳体盖113的注液口113n未被注液栓113m密封(未安装注液栓113m)。
另外,准备正极连接部件135、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和正极紧固部件139。并且,准备负极连接部件145、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和负极紧固部件149。进而,准备2个第1绝缘部件170、2个第2绝缘部件180。此时,由于正极连接部件135的紧固部133以及负极连接部件145的紧固部143处于被紧固前,因此形成圆柱形状(参照图4、图5)。
接着,将这些部件安装为一体。具体地说,首先,将正极连接部件135的紧固部133(此时为圆柱形状)以及插通部132从其前端侧依次贯通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的贯通孔137b(参照图4、图5)。此外,在此之前,将正极紧固部件139的头部139b配置于第2绝缘部件180的头部配置部181内,并且将正极紧固部件139的轴部139c贯通插入至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的贯通孔137c内。
图5为表示如上所述配置各部件时的状态的图,表示与图2相同的部位。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在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的外侧锥形面175c与构成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的孔内周面113r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空间R1。该收纳空间R1在绝缘插入部175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1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175在轴线AX方向上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能够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175d,参照图3)。此外,压缩前的绝缘插入部175的轴线方向长度比贯通孔113h的长度(深度)长,因此在该状态下,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上表面113p之间余留出缝隙Q(参照图6)。
然后,在该状态下,紧固紧固部133,将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向下方(向底座部131侧)按压。具体地说,将圆柱形状的紧固部133向下方(底座部131侧)压扁并变形为圆盘状,利用变形后的紧固部133将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向下方(底座部131侧)按压。
由此,能够以在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底座部13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此时,第2夹装部183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缝隙Q被消除,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形成为其前端175b与第2绝缘部件180(第2夹装部183)抵接(紧贴),并通过上述压缩力沿自身的轴线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被弹性压缩的状态。
另外,以往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当在外部端子部件737与底座部73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780、电池壳体盖713和第1绝缘部件770并施加压缩力(图30以及图31中的沿上下方向的压缩力)时,在绝缘插入部775阻挡大部分的上述压缩力(加载于绝缘插入部775的压缩应力较大,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情况。
详细而言,由于绝缘插入部775比贯通孔713h的长度长,因此在施加压缩力前,在第2绝缘部件780的第2夹装部783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之间余留缝隙Q。因此,如果施加上述压缩力,首先在绝缘插入部775阻挡上述压缩力,同时绝缘插入部775被压缩,然后当绝缘插入部775的长度被压缩至贯通孔713h的长度后,第2绝缘部件780的第2夹装部783才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接触。因此,随后开始通过第2夹装部783以及电池壳体盖713对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压缩。
然而,在绝缘插入部775的轴线方向长度被压缩至贯通孔713h的长度的时刻,处于在绝缘插入部775加载大的压缩应力的状态(由此产生大的反作用力),不易通过上述压缩力(紧固力)继续压缩绝缘插入部775。因此,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无法适当地密封底座部731与电池壳体盖713之间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设置上述的收纳空间R1,因此在如上所述进行压缩时,绝缘插入部175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175c的部位向收纳空间R1侧(绝缘插入部175的径向外侧)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参照图3)。即,绝缘插入部175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175c的部位向避开上述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使得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减少的方向)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由此,能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因此,绝缘插入部175的反作用力被减少)。
这样,在绝缘插入部175的轴线方向长度被压缩至贯通孔113h的长度后,也能够利用上述压缩力(紧固力)进一步压缩绝缘插入部175,因此能够通过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以及电池壳体盖113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170的第1夹装部171。由此,能够对于夹装底座部13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1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底座部13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压缩第1绝缘部件170的第1夹装部171,能使第1夹装部171紧贴于底座部131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3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够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也能够适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进而,使负极连接部件145的紧固部143以及插通部142从其前端侧依次贯通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k、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的贯通孔147b。此外,在此之前,将负极紧固部件149的头部149b配置于第2绝缘部件180的头部配置部181内,并且使负极紧固部件149的轴部149c贯通插入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的贯通孔147c内。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在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的外侧锥形面175c与构成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k的孔内周面113s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空间R1。此外,由于压缩前的绝缘插入部175的轴线方向长度比贯通孔113k的长度(深度)长,因此在该状态下,在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上表面113p之间余留缝隙Q(参照图6)。
接着,在该状态下,紧固紧固部143,将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向下方(向底座部141侧)按压。具体地说,将圆柱形状的紧固部143向下方(底座部141侧)压扁并变形为圆盘状,通过变形后的紧固部143将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向下方(向底座部141侧)按压。
由此,能够以在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底座部14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此时,第2夹装部183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缝隙Q消除,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形成为其前端175b与第2绝缘部件180(第2夹装部183)抵接(紧贴)并且通过上述压缩力沿自身的轴线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被弹性压缩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设置有上述的收纳空间R1,因此当如上所述进行压缩时,绝缘插入部175中的具有外侧锥形面175c的部位向收纳空间R1侧(绝缘插入部175的径向外侧)变形并收纳于收纳空间R1内(参照图3)。由此,能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175的压缩应力减少(因此,绝缘插入部175的反作用力减少)。其结果,能够通过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以及电池壳体盖113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170的第1夹装部171。
由此,对于夹装底座部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171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底座部14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压缩第1绝缘部件170的第1夹装部171,能够使第1夹装部171与底座部141与电池壳体盖113紧贴。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对于夹装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够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也能够适当地密封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通过如上所述紧固紧固部133、143,将电池壳体盖113、正极端子部件130、负极端子部件140、第1绝缘部件170、170和第2绝缘部件180、180组装为一体,形成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
接下来,进入步骤S2(电极体形成工序),形成电极体150。具体地说,首先,在由带状的铝箔构成的正极基材151的表面形成含有正极活物质153的正极复层材料层152,得出正极板155(参照图8)。另外,在由带状的铜箔构成的负极基材158的表面形成含有负极活物质154的负极复层材料层159,得出负极板156(参照图9)。
然后,将负极板156、隔板157、正极板155以及隔板157依次层叠卷绕(参照图10)。详细而言,以正极板155的正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1b与负极板156的负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8b在宽度方向(图10中的左右方向)相互位于相反侧的方式将负极板156、隔板157、正极板155以及隔板157卷绕为扁平形状,由此形成电极体150(参照图7)。卷绕圈数例如为30圈。
接下来,进入步骤S3(焊接工序),将正极连接部件135的电极体连接部134焊接于电极体150的正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1b。进而将负极连接部件145的电极体连接部144焊接于电极体150的负极复层材料层未涂覆部158b。由此,将正极端子部件130与正极板155电连接,并且将负极端子部件140与负极板156电连接,并且将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与电极体150形成为一体。
接着,进入步骤S4(收纳工序),在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内部收纳电极体150,并且通过电池壳体盖113堵塞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开口111d。在该状态下,进入步骤S5(密封工序),将电池壳体盖113与电池壳体主体111在整周上通过焊接接合。
然后,进入步骤S6(注液工序),经由电池壳体盖113的注液口113n将电解液(未图示)注入电池壳体主体111的内部,使该电解液浸入电极体150的内部。接着,利用注液栓113m密封电池壳体盖113的注液口113n。然后,进行规定的处理,由此完成本实施例1的电池100(参照图1)。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电池2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215)与实施例1的电池1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1绝缘部件的绝缘插入部的形态以及收纳空间的形态,除此之外均相同。因此,在此围绕与实施例1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点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绝缘插入部175具有在紧固紧固部133、143前(被上述压缩力压缩之前),其外周侧面175f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175的前端175b而逐渐缩径的外侧锥形面175c(参照图5以及图6)。与此相对,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本实施例2的绝缘插入部275具有在紧固紧固部133、143前(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其内周侧面275g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275的前端275b而逐渐扩径的内侧锥形面275c。此外,第1绝缘部件270(绝缘插入部275)与第2绝缘部件180相比,由更易在轴线方向上压缩变形的(柔软的)树脂形成。
因此,在本实施例2中,在绝缘插入部275被压缩前,在内侧锥形面275c与正极连接部件135的插通部132的外周侧面132b(负极连接部件145的插通部142的外周侧面142b)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空间R2。该收纳空间R2在绝缘插入部275被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2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2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275在轴线AX方向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能够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275d,参照图12以及图13)。
因此,在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275时,绝缘插入部275中的具有内侧锥形面275c的部位向收纳空间R2侧(绝缘插入部275的径向内侧)变形进而收纳于收纳空间R2内(参照图12以及图13)。即,绝缘插入部275中的具有内侧锥形面275c的部位向避开上述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收纳于收纳空间R2内。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275的压缩应力。
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在步骤S1(盖安装工序)中,在紧固紧固部133、143时,能够对夹装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2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利用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1绝缘部件270的第1夹装部271,能使第1夹装部271与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紧贴。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够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电池3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315)与实施例1的电池1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1绝缘部件的绝缘插入部的形态、电池壳体盖的形态以及收纳空间的形态,其他均相同。因此,在此围绕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点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实施例1的绝缘插入部175具有在紧固紧固部133、143前(被上述压缩力压缩之前),其外周侧面175f随着趋向绝缘插入部175的前端175b而逐渐缩径的外侧锥形面175c(参照图5以及图6)。
与此相对,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本实施例3的绝缘插入部375具有在紧固紧固部133、143前(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不具有锥形面,而具有以恒定的厚度在轴线方向(沿着轴线AX的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此外,第1绝缘部件370(绝缘插入部375)与第2绝缘部件180相比,由更易在轴线方向上压缩变形的(柔软的)树脂形成。另外,本实施例3的电池壳体盖313与实施例1的电池壳体盖113不同,具有构成贯通孔313h(贯通孔313k)的孔内周面313r(313s)随着趋向电池壳体盖313的上表面313p侧而逐渐扩径的孔锥形面313t。
由此,在本实施例3中,在绝缘插入部375被压缩前,在孔锥形面313t与绝缘插入部375的外周侧面375f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空间R3。该收纳空间R3在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3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375在轴线AX方向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能够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375d、参照图16以及图17)。
因此,在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375时,绝缘插入部375的一部分向收纳空间R3侧(绝缘插入部375的径向外侧)变形进而收纳于收纳空间R3内(参照图16以及图17)。即,绝缘插入部375的一部分向避开上述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使得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减少的方向)变形,收纳于收纳空间R3内。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应力。
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在步骤S1(盖安装工序)中,在紧固紧固部133、143时,能够对夹装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313之间的第1夹装部3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313夹入压缩第1绝缘部件370的第1夹装部371,能够使第1夹装部371紧贴于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3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313之间。
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3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313夹入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3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313之间。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电池4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415)与实施例1的电池1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1绝缘部件的绝缘插入部的形态、正极连接部件以及负极连接部件的插通部的形态、收纳空间的形态,其他均相同。因此,在此围绕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点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在本实施例4中,使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第1绝缘部件370。该第1绝缘部件370的绝缘插入部375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具有在紧辊紧固部433、443前(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以恒定的厚度在轴线方向(沿着轴线AX的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4的正极连接部件435的插通部432与实施例1的插通部132不同,在其外周侧面432b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通凹部432c。该插通凹部432c遍及插通部432的外周侧面432b的整周形成,形成为圆环状。进而本实施例4的负极连接部件445的插通部442也在其外周侧面442b形成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通凹部442c。该插通凹部442c也遍及插通部442的外周侧面442b的整周形成,形成为圆环状(参照图22以及图23)。
由此,在本实施例4中,在绝缘插入部375被压缩前,由插通凹部432c、442c形成收纳空间R4(参照图22以及图23)。该收纳空间R4(插通凹部432c、442c)在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3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375在轴线AX方向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能够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375d)(参照图20以及图21)。
因此,在通过上述压缩力使绝缘插入部375压缩时,绝缘插入部375的一部分向收纳空间R4侧(绝缘插入部375的径向内侧)变形进而收纳于收纳空间R4内(参照图20以及图21)。即,绝缘插入部375的一部分向避开上述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使得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减少的方向)变形,收纳于收纳空间R4内(即插通凹部432c、442c的内部)。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应力。
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在步骤S1(盖安装工序)中,在紧固紧固部433、443时,能够对夹装底座部431、4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3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底座部431、44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1绝缘部件370的第1夹装部371,能够使第1夹装部371紧贴于底座部431、441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431、4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够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电池5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515)与实施例1的电池100(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1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1绝缘部件的绝缘插入部的形态、第2绝缘部件的形态、收纳空间的形态,其他均相同。因此,在此围绕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点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在本实施例5中,使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第1绝缘部件370。该第1绝缘部件370的绝缘插入部375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具有在紧固紧固部133、143前(被上述压缩力压缩前),以恒定的厚度在轴线方向(沿着轴线AX的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5的第2绝缘部件580与实施例1的第2绝缘部件180不同,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具有在绝缘插入部375被压缩前,第2夹装部583中的与绝缘插入部375的前端375b在轴线方向(沿着轴线AX的方向)上对置的对置面583c沿轴线方向(图26以及图27中的上方)凹陷的绝缘凹部583d。该绝缘凹部583d遍及圆环状的对置面583c的整周形成,形成为圆环状。此外,第1绝缘部件370(绝缘插入部375)与第2绝缘部件580相比,由更易在轴线方向上压缩变形的(柔软的)树脂形成。
由此,在本实施例5中,在绝缘插入部375被压缩前,由绝缘凹部583d形成收纳空间R5(参照图26以及图27)。该收纳空间R5(绝缘凹部583d)在绝缘插入部375被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3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375在轴线AX方向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能够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375d)(参照图24以及图25)。
因此,在通过上述压缩力压缩绝缘插入部375时,绝缘插入部375的前端部375g的一部分向收纳空间R5侧(绝缘凹部583d侧)变形,收纳于收纳空间R5(绝缘凹部583d)内。即,绝缘插入部375的一部分向避开上述压缩力的方向(换言之,向减少加载于自身的压缩应力的方向)变形,进而收纳于收纳空间R5内(即绝缘凹部583d)。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插入部375的压缩应力。
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在步骤S1(盖安装工序)中,当紧固紧固部133、143时,能够对于夹装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3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压缩第1绝缘部件370的第1夹装部371,能够使第1夹装部371紧贴于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5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2绝缘部件580的第2夹装部583,能使第2夹装部5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至此,基于实施例1~5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地变更并应用。
例如,在实施例1~5中分别形成了收纳空间R1~R5。然而,也可以组合这些收纳空间。具体地说,例如,可以形成设置有收纳空间R1与R2的电池。即,可以为:在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形成外侧锥形面,并且在内周侧面形成内侧锥形面,在外侧锥形面与电池壳体盖的孔内周面之间设置收纳空间R1,并且在内侧锥形面与插通部的外周侧面之间设置收纳空间R2。或者,可以是设置收纳空间R3与R4的电池。即,在电池壳体盖的孔内周面形成孔锥形面,并且在插通部的外周侧面消除插通凹部,在孔锥形面与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之间设置收纳空间R3,并且通过插通凹部设置收纳空间R4。
另外,在实施例1~5中,示出在第1绝缘部件170~370设置绝缘插入部175~375的结构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第2绝缘部件设置绝缘插入部。具体地说,例如在实施例1中,形成为在第1绝缘部件170的绝缘插入部175设置外侧锥形面175的形态。然而,也可以不在第1绝缘部件170设置绝缘插入部175,而形成为在第2绝缘部件180设置绝缘插入部,并在第2绝缘部件180的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形成外侧锥形面。
另外,在实施例1~5中,作为固定单元使用紧固部133、143。然而,例如也可以不设置紧固部133、143,转而将插通部132、142的前端侧形成为圆筒形状,并在该内周面形成内螺纹,并使用具有与该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的轴部和头部的固定螺栓作为固定单元。更具体地说,以将插通部132、142从前端侧依次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113k、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以及外部端子部件137、147的贯通孔137b、147b内的状态,将该固定螺栓的外螺纹螺合于插通部的内螺纹,并通过固定螺栓的头部将外部端子部件137、147向下方(向底座部131、141侧)按压。由此,能够以在外部端子部件137、147与底座部131、14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另外,如图28所示的变形例1的电池600那样,作为正极连接部件635、负极连接部件645,可以使用在插通部632、642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形成外螺纹632b、642b的部件,并将具有与该外螺纹632b、642b螺合的内螺纹的螺母655用作固定单元。更具体地说,将插通部632、642从前端侧依次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113k、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以及外部端子部件137、147的贯通孔137b、147b内,使插通部632、642的外螺纹632b、642b从外部端子部件137、147的贯通孔137b、147b向外侧突出。在该状态下,使螺母655的内螺纹与插通部632、642的外螺纹632b、642b螺合,并利用螺母655将外部端子部件137、147向下方(向底座部631、641侧)按压。由此,能够以在外部端子部件137、147与底座部631、64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实施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
或者,也可以如图29所示的变形例2的电池800那样,不设置紧固部133、143,将焊接插通部132、142与外部端子部件137、147的焊接部W作为固定单元。具体地说,将插通部132、142从前端侧依次插入第1绝缘部件170的贯通孔171b、电池壳体盖113的贯通孔113h、113k、第2绝缘部件180的贯通孔183b以及外部端子部件137、147的贯通孔137b、147b,以在外部端子部件137、147与底座部131、141之间夹入第2绝缘部件180、电池壳体盖113和第1绝缘部件170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焊接(例如整周焊接)插通部132、142与外部端子部件137、147(由此形成焊接部W),将这些部件固定。
另外,在实施例2中,在绝缘插入部275被压缩前,在内侧锥形面275c与正极连接部件135的插通部132的外周侧面132b(负极连接部件145的插通部142的外周侧面142b)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纳空间R2(参照图14以及图15)。此外,在实施例2中,将该收纳空间R2形成为在绝缘插入部275被压缩时允许绝缘插入部275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插入部275的压缩应力(绝缘插入部275在轴线AX方向承受的压缩力)减少的形状变形,且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变形部275d、参照图12以及图13)。
然而,该收纳空间R2也可以为在绝缘抵接部183f(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中的与绝缘插入部275的前端275b抵接的部位)被压缩时允许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详细而言绝缘抵接部183f以及在其径向内侧相邻的绝缘相邻接部183g)向使得加载于绝缘抵接部183f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此外,绝缘相邻接部183g与露出至收纳空间R2的(对置的)部位相当。
作为应用该空间的情况,例如可举出意欲通过压缩绝缘抵接部183f,使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上表面113p接触(紧贴),并且通过第2夹装部183以及电池壳体盖113压缩第1绝缘部件270的第1夹装部27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2绝缘部件180与第1绝缘部件270(绝缘插入部275)相比,由在轴线方向更易压缩变形的(柔软的)树脂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在第2绝缘部件780的绝缘抵接部783f阻挡大部分的上述压缩力(加载于绝缘抵接部783f的压缩应力较大),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绝缘部件770的第1夹装部771的情况(参照图30以及图31)。详细而言,在第2夹装部783与电池壳体盖713的上表面713p紧贴且在第1夹装部771加载压缩应力前,处于在绝缘抵接部783f加载大的压缩应力的状态(由此产生大的反作用力),不易通过上述压缩力(紧固力)继续压缩绝缘抵接部783f,存在无法适当地压缩第1夹装部771的情况。
然而,通过设置上述的收纳空间R2,在压缩绝缘抵接部183f时,能够将第2夹装部183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收纳于收纳空间R2内,能够减少加载于绝缘抵接部183f的压缩应力。由此,能够使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与电池壳体盖113的上表面113p接触(紧贴),并且通过第2夹装部183以及电池壳体盖113压缩第1绝缘部件270的第1夹装部271。
因此,与实施例1相同,在步骤S1(盖安装工序)中,当紧固紧固部133、143时,能够对于夹装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1夹装部271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压缩第1绝缘部件270的第1夹装部271,能使第1夹装部271紧贴于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能够适当地密封底座部131、141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夹装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的第2夹装部183,也能够适当地施加压缩力。即,通过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夹入并压缩第2绝缘部件180的第2夹装部183,能使第2夹装部183紧贴于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由此,也能够恨死当地密封正极外部端子部件13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147)与电池壳体盖113之间。
另外,在实施例4中,作为收纳绝缘插入部375的一部分(变形部375d)的收纳空间R4,在插通部432、442的外周侧面432b、442b形成插通凹部432c、442c(参照图22以及图23)。然而,除此之外或取而代之,作为收纳第2夹装部183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的其他收纳空间,也可以在插通部432、442的外周侧面432b、442b中的与构成第2夹装部183的贯通孔183b的孔内周面对置的位置设置与插通凹部432c、442c相同形态的插通凹部。由此,在压缩绝缘抵接部(第2绝缘部件180中的与绝缘插入部375的前端375b抵接的部位)时,能够将第2夹装部183的一部分(变形的部位)收纳于其他收纳空间内,能使得加载于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
另外,在实施例1中,在绝缘插入部175的外周侧面175f形成外侧锥形面175c,在外侧锥形面175c与电池壳体盖113的孔内周面113r(113s)之间形成收纳空间R1。然而,并不局限于将外周侧面175f(其一部分)形成为锥形状的情况,也可以以在外周侧面175f与电池壳体盖113的孔内周面113r(113s)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的方式来成形外周侧面175f(其一部分)。在实施例2、3中同样如此。
另外,在实施例4中,作为收纳空间R4,在插通部432的外周侧面432b形成沿径向内侧凹陷的圆环状的插通凹部432c。然而,收纳空间R4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形态(圆环状的凹部),可以以在插通部432的外周侧面432b与绝缘插入部375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的方式来成形插通部432的外周侧面432b。在实施例5中也同样如此(不局限于圆环状的凹部)。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200、300、400、500、600、800:电池;110:电池壳体;111:电池壳体主体;111b:底面;111d:开口;113、313:电池壳体盖;113b:下表面;113h、113k、313h、313k:贯通孔;113p、313p:上表面;113r、113s、313r、313s:孔内周面;115、215、315、415、515:带有端子的盖部件;130:正极端子部件(电极端子部件);131、141、431、441、631、641:底座部;131b、141b:下表面;131f、141f:上表面;131g、141g:外周侧面132、142、432、442、632、642:插通部;132b、142b、432b、442b:外周侧面;133、143、433、443:紧固部(固定单元);134、144:电极体连接部;135、435、635:正极连接部件(电极连接部件);137:正极外部端子部件(外部端子部件);139:正极紧固部件;140:负极端子部件(电极端子部件);145、445、645:负极连接部件(电极连接部件);147:负极外部端子部件(外部端子部件);149:负极紧固部件;150:电极体;155:正极板;156:负极板;157:隔板;170、270、370:第1绝缘部件;171、271、371:第1夹装部;171b:贯通孔;175、275、375:绝缘插入部;175b、275b、375b:前端;175c:外侧锥形面;175d、275d、375d:变形部;175f、375f:外周侧面;180、580:第2绝缘部件;183、583:第2夹装部;183f:绝缘抵接部;275c:内侧锥形面;275g:内周侧面;313t:孔锥形面;375g:前端部;432c、442c:插通凹部;583c:对置面;583d:绝缘凹部;655:螺母(固定单元);W:焊接部(固定单元);R1、R2、R3、R4、R5:收纳空间。

Claims (6)

1.一种电池,
所述电池具有:
箱状的电池壳体主体,该电池壳体主体具有开口;
电极体,该电极体被收纳于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
板状的电池壳体盖,该电池壳体盖堵塞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所述开口;
电极连接部件,该电极连接部件具有:底座部,该底座部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插通部,该插通部形成为从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柱形状,插通在所述电池壳体盖形成的贯通孔并向外部伸出;以及电极体连接部,该电极体连接部以从所述底座部的下表面向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底面侧延伸的方式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
第1绝缘部件,该第1绝缘部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夹装在所述底座部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电池壳体盖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夹装部;
外部端子部件,该外部端子部件在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外部位于所述电池壳体盖的上表面侧,并与所述电极连接部件电连接;
第2绝缘部件,该第2绝缘部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夹装在所述外部端子部件与所述电池壳体盖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第2夹装部;以及
固定单元,该固定单元以在所述外部端子部件与所述底座部之间夹入所述第2绝缘部件、所述电池壳体盖和所述第1绝缘部件并施加压缩力的状态将这些部件固定,
其中,
所述第1绝缘部件以及所述第2绝缘部件中的任一方的绝缘部件具有绝缘插入部,该绝缘插入部形成为筒状,以包围所述电极连接部件的所述插通部的周围的方式插入至所述电池壳体盖的所述贯通孔内,该绝缘插入部的前端与另一方的绝缘部件的绝缘抵接部抵接,
所述绝缘插入部以及所述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通过所述压缩力沿所述绝缘插入部的轴线方向压缩的状态,
所述第1绝缘部件、所述第2绝缘部件、所述电池壳体盖以及所述插通部的至少任意一个,在所述绝缘插入部以及所述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被所述压缩力压缩前,构成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所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以及在所述绝缘抵接部被压缩时允许具有所述绝缘抵接部的绝缘部件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抵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收纳空间的至少任一空间,
在通过所述压缩力压缩所述绝缘插入部以及所述绝缘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所述变形后的部位被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
被所述压缩力压缩前的所述绝缘插入部具有该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随着趋向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缩径的外侧锥形面,
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在所述外侧锥形面与构成所述电池壳体盖的所述贯通孔的孔内周面之间形成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所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所述收纳空间,
当通过所述压缩力压缩所述绝缘插入部时,所述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所述外侧锥形面的部位向所述收纳空间侧变形并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中,
被所述压缩力压缩前的所述绝缘插入部具有该绝缘插入部的内周侧面随着趋向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而逐渐扩径的内侧锥形面,
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在所述内侧锥形面与所述电极连接部件的所述插通部之间形成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所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所述收纳空间,
当通过所述压缩力压缩所述绝缘插入部时,所述绝缘插入部中的具有所述内侧锥形面的部位向所述收纳空间侧变形并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构成所述电池壳体盖的所述贯通孔的孔内周面具有随着趋向所述电池壳体盖的所述上表面侧而逐渐扩径的孔锥形面,
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在所述孔锥形面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外周侧面之间形成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所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所述收纳空间,
当通过所述压缩力压缩所述绝缘插入部时,所述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向所述收纳空间侧变形并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连接部件的所述插通部的外周侧面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通凹部,
所述插通凹部构成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所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所述收纳空间,
当通过所述压缩力压缩所述绝缘插入部时,所述绝缘插入部的一部分向所述插通凹部侧变形并收纳于所述插通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1绝缘部件以及所述第2绝缘部件中的不具有所述绝缘插入部的绝缘部件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沿所述轴线方向凹陷的绝缘凹部,
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前,所述绝缘凹部构成在所述绝缘插入部被压缩时允许所述绝缘插入部向使得加载于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压缩应力减少的形状变形并收纳该变形后的部位的所述收纳空间,
当通过所述压缩力压缩所述绝缘插入部时,所述绝缘插入部的前端部向所述绝缘凹部侧变形并收纳于所述绝缘凹部内。
CN201380033515.5A 2012-06-29 2013-06-18 电池 Active CN1044124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6378 2012-06-29
JP2012146378 2012-06-29
PCT/JP2013/066652 WO2014002819A1 (ja) 2012-06-29 2013-06-18 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2413A true CN104412413A (zh) 2015-03-11
CN104412413B CN104412413B (zh) 2017-05-10

Family

ID=49782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3515.5A Active CN104412413B (zh) 2012-06-29 2013-06-18 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11779B2 (zh)
JP (1) JP5930033B2 (zh)
KR (1) KR101682286B1 (zh)
CN (1) CN104412413B (zh)
WO (1) WO201400281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110A (zh) * 2015-03-27 2016-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CN107785620A (zh) * 2016-08-26 2018-03-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90485B2 (en) 2014-02-21 2020-09-29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6398655B2 (ja) * 2014-11-26 2018-10-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99570B2 (ja) * 2014-12-01 2018-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池ケース蓋、及び、密閉型電池
JP6550863B2 (ja) * 2015-03-31 2019-07-3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693899B2 (ja) * 2017-03-03 2020-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および電極端子
JP6931460B2 (ja) * 2017-10-06 2021-09-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001957B2 (ja) * 2018-03-02 2022-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
CN110176558B (zh) * 2019-04-09 2024-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209658246U (zh) * 2019-05-14 2019-11-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12331973A (zh) * 2020-04-17 2021-02-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及装置
JP7259063B2 (ja) 2020-04-17 2023-04-17 寧徳時代新能源科技股▲分▼有限公司 端部カバーアセンブリ、電池セル、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装置
CN116799380B (zh) * 2023-08-24 2023-10-17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用电设备
CN117374491B (zh) * 2023-12-07 2024-02-20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29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素子
JP2012028246A (ja) * 2010-07-27 2012-02-09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CN202268392U (zh) * 2011-09-07 2012-06-06 东莞乔登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芯壳
WO2012086031A1 (ja) * 2010-12-22 2012-06-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5751B2 (ja) * 1989-12-28 1998-05-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式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213404B2 (ja) 2007-09-28 2013-06-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87729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oshiba Corp 密閉型電池
JP5170381B2 (ja) 2007-10-26 2013-03-27 Nok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の端子部シール構造
JP5344603B2 (ja) 2009-07-16 2013-1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JP2011243381A (ja) * 2010-05-17 2011-12-01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2033339A (ja) * 2010-07-29 2012-02-16 Daiwa Kasei Co Ltd 自動車および住宅用、産業機器用大型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5679271B2 (ja) * 2010-08-30 2015-03-04 エリーパワー株式会社 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密閉型電池
KR101867374B1 (ko) * 2010-08-30 2018-06-14 에리 파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극 단자를 구비한 배터리 덮개, 전극 단자를 구비한 배터리 덮개 제조 방법 및 실링된 배터리
JP5533617B2 (ja) * 2010-12-13 2014-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および車両および機器
JP5636330B2 (ja) 2011-04-12 2014-12-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29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素子
JP2012028246A (ja) * 2010-07-27 2012-02-09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二次電池
WO2012086031A1 (ja) * 2010-12-22 2012-06-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CN202268392U (zh) * 2011-09-07 2012-06-06 东莞乔登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芯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5110A (zh) * 2015-03-27 2016-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CN106025110B (zh) * 2015-03-27 2020-09-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CN107785620A (zh) * 2016-08-26 2018-03-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CN107785620B (zh) * 2016-08-26 2021-05-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2413B (zh) 2017-05-10
WO2014002819A1 (ja) 2014-01-03
US9711779B2 (en) 2017-07-18
KR101682286B1 (ko) 2016-12-05
KR20150022850A (ko) 2015-03-04
JPWO2014002819A1 (ja) 2016-05-30
JP5930033B2 (ja) 2016-06-08
US20150180007A1 (en) 2015-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12413A (zh) 电池
CN104769749B (zh) 密闭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密闭型电池的密封部件和密闭型电池
KR101540900B1 (ko) 전지
JP3975940B2 (ja) 蓄電素子
US9490079B2 (e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flexible metal contact current collector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20150024260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JP6755183B2 (ja) 電気化学的組立体に対して直接結合された端子を有するリチウム電気化学的蓄電池および関連した製造方法
CN104412411B (zh) 电池
KR20110124269A (ko) 단추형 전지 및 이를 제작하는 방법
KR101100948B1 (ko) 이차 전지
US9053863B2 (e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coincident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electrolyte fill hole
CN104508866A (zh)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01135358A (ja) 密閉二次電池
US2010008684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859208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160008272A (ko) 중공형 이차전지용 단자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중공형 이차전지
US20160247637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JP6907509B2 (ja) 蓄電素子、導電部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322062B1 (ko) 이차전지의캔
KR102168725B1 (ko) 슈퍼 커패시터용 단자 연결 구조
JP2000331656A (ja) 電気エネルギー蓄積デバイス
US20240014473A1 (en) Cylindrical battery
JP7069941B2 (ja) 蓄電素子
WO2024057631A1 (ja) 電池
KR200427198Y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전극 조립체를 위한 도전성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