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79101A - 纤维堆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纤维堆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79101A
CN104379101A CN201380030904.2A CN201380030904A CN104379101A CN 104379101 A CN104379101 A CN 104379101A CN 201380030904 A CN201380030904 A CN 201380030904A CN 104379101 A CN104379101 A CN 104379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stome
fiber accumulations
recess
rotating cylind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09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79101B (zh
Inventor
茂木知之
丸山浩志
松永龙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1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75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18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75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79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9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79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79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617Making absorbent pads from fibres or pulverul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fibres
    • A61F13/15658Forming continuous, e.g. composite, fibrous webs, e.g.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pulverulent material on par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707Mechanical treatment, e.g. notching, twisting, compressing, shaping
    • A61F13/15747Folding; Pleating; Coiling; Stacking; Pack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7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 A61F13/472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male 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100)在外表面具有供成形体材料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22),且在沿一个方向输送该凹部(22)的同时,使随着因从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而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由具有多个抽吸孔的多孔性部件(27)形成的该凹部(22)的底面(22a)上纤维堆积。在多孔性部件(27)的内表面(27b)侧配置有调整体(10)。调整体(10)具有多个开口部,且该开口部中距多孔性部件(27)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小。

Description

纤维堆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聚积用凹部的旋转筒,用于将纤维材料、吸水性聚合物等成形体材料抽吸至该聚积用凹部并使纤维堆积,从而获得规定形状的成形体(吸收体)。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已知有如下纤维堆积装置:包括在外周面具有聚积用凹部的旋转筒,在使该旋转筒旋转的同时对该外周面以飞散状态供给纸浆等成形体材料,通过来自包括形成有多个抽吸孔的多孔性部件的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面的抽吸,使该成形体材料在该聚积用凹部内纤维堆积,然后,通过来自与该聚积用凹部相对配置的抽吸机构的抽吸,将该聚积用凹部内的纤维堆积物从该聚积用凹部中脱模,并转印至该抽吸机构上。此外,从提高吸收力、穿戴感的观点出发,也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各个与吸收体对应的聚积用凹部,以产生成形体材料高克重地进行纤维堆积的部分和成形体材料相比起来低克重地进行纤维堆积的部分的方式使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
关于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纤维堆积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情况:为了调整聚积用凹部内的纤维堆积物的密度、量,对于由金属制的网等形成的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使开口率(开孔率)不同。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情况: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纤维堆积装置中,将配设在旋转筒的内侧的抽吸腔室在沿着行进方向的纵向剖面划分成多个抽吸腔室,并且对于各抽吸腔室的每一个设置抽吸机构,且使各自的抽吸力不同(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其通过从内表面侧进行抽吸而使随着空气流输送来的粉碎纸浆在抽吸堆积部的表面进行纤维堆积而成形吸收体,将配设在该纤维堆积体的内侧的抽吸腔室在沿着行进方向的纵向剖面划分成多个抽吸腔室,并且对于各抽吸腔室的每一个设置抽吸机构)。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旋转筒:在包括形成聚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金属网(多孔性部件)的网层的内表面侧(成形体材料的非纤维堆积面侧),依序叠层有具有多个与该金属网的开口部相比开口径较大的开口部(大开口部)的间隔部件、具有多个与该间隔部件的开口部相比开口径较小的开口部(小开口部)的气体流量控制层。根据专利文献3,可通过气体流量控制层的作用使空气以规定模式在网层流动,因此能够在网层上堆积所期望的克重的纤维。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如下纤维堆积装置:在形成抽吸堆积部的底部的具有多个抽吸孔的透气性的多孔板的内部侧,对该多孔板一体地配置有对空气流进行整流的蜂窝构造整流体。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纤维堆积装置中,多孔板的抽吸孔从表面侧向内部侧呈研钵状形成,由此,吸收体原料不会完全嵌入至抽吸孔内,能够防止向内部的逃逸,减少原材料的损耗。根据专利文献4,通过使用此种结构的纤维堆积装置,使吸收体的分布稳定化,从而抑制吸收体重量的不均。
此外,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有:作为成形体的制造装置,包括:内部维持为负压的固定筒;和旋转筒,其沿着该固定筒的外周面旋转,且在外周面具有多个聚积用凹部,各聚积用凹部被分割成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抽吸的多个单位聚积部,能够将原料抽吸至该单位聚积部的每一个并使其纤维堆积。在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制造装置中,在旋转筒的内周面设置有与各单位聚积部对应的抽吸口,在固定筒的外周面设置有吸入口,而且各单位聚积部与所对应的抽吸口通过连通管连通,使旋转筒旋转,在其抽吸口与固定筒的吸入口重叠时,有选择地对各聚积用凹部中的连通于该吸入口的单位聚积部进行抽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4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727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2-2060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US2009281511(A1)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1788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结构的纤维堆积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那样,通过适当设定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开孔率(抽吸孔的开孔面积的总和占单位面积的比例),能够控制在该底部上纤维堆积的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成形体的克重),一般而言,若使该开孔率降低,则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降低,该纤维堆积量减少。由此,通过使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开孔率局部性地不同,即使在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从装置内部侧以一定的抽吸力进行抽吸的情况下,也在该底部产生抽吸力相对较强的强抽吸部和抽吸力相对较弱的弱抽吸部,因此能够制造具有在该强抽吸部上成形体材料相对地以高克重纤维堆积的高克重部和在该弱抽吸部上成形体材料相对地以低克重纤维堆积的低克重部的成形体,从而能够以较简单的装置结构实现成形体的克重(单位面积质量)调整。
然而,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那样,当有意地使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开孔率降低时,特别是在像这样形成的该底部的弱抽吸部,存在如下情形:在抽吸孔和其附近与除此以外的部分之间,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的差异变得显著,两部分的纤维堆积量产生明显的差异。作为其结果,有着在该弱抽吸部上纤维堆积且原本纤维堆积量应均匀的成形体的低克重部,产生由该纤维堆积量的差异引起的纤维堆积不均的可能性。在成形体为例如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时,纤维堆积不均的产生会关系到吸收性能的降低或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的降低等,因而不希望出现。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该因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开孔率的有意降低而引起的纤维堆积不均没有记载,因此未提供能够不产生纤维堆积不均地调整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的纤维堆积装置。
此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具有下述课题1~3,存在改良的余地。课题1:气体流量控制层的1个小开口部以跨间隔部件的多个大开口部的方式配置,有产生纤维堆积不均的可能性。课题2:与间隔部件的多个大开口部分别对应的气体流量控制层的小开口部的数量不同,有产生纤维堆积不均的可能性。课题3:在金属网(多孔性部件)形成有用于使成形体材料局部性高克重地进行纤维堆积的兜形部(凹部),在气体流量控制层形成有包围该兜形部的区域的形状的端部,结果,该端部以跨间隔部件的多个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因此有无法形成符合设计的高克重部(所谓的中高部)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技术以吸收体的分布的稳定化为主要课题,不是像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那样对应于能够调整吸收体各部的克重。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虽能够调整吸收体各部的克重,但需要对多个腔室分别进行抽吸的多个抽吸机构,因此有制造设备的成本变高以致吸收体的制造成本的高涨的担忧。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无法在行进方向(旋转筒的周向或旋转方向)上对抽吸腔室的抽吸力施加变化,且在该行进方向上仅可进行均匀的克重的纤维堆积,因此有克重分布的变化较少,无法充分地满足对吸收体的各种要求的担忧。进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在能够旋转地配置在旋转筒的外周面的聚积用凹部与将配置在该旋转筒的内侧的抽吸腔室划分成多个区域的不旋转的间隔壁之间易产生间隙,有因空气流从该间隙泄漏而导致无法在吸收体内获得符合设计的克重差的担忧。此外,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技术仅在旋转筒的抽吸口与固定筒的吸入口重叠时,与该吸入口连通的聚积用凹部的一部分有选择地抽吸保持原料,因此虽时间较短,但纤维堆积工序中仍存在不抽吸保持原料的时间,在该时间中,在用于将原料供给至聚积用凹部的管道内流动的空气流紊乱,由此有产生在聚积用凹部纤维堆积的成形体卷起等问题的担忧。此外,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制造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在操作、维护等方面有改良的余地。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发明)提供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在外表面具有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在一个方向上输送该聚积用凹部,并使随着因来自内部侧的抽吸所产生的空气流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由具有多个抽吸孔的多孔性部件形成的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面上进行纤维堆积,该纤维堆积装置中,调整上述空气流的调整体与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而配置在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上述调整体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调整体的多个开口部,该开口部中,距离上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与距离上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小。
此外,本发明(第一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纤维堆积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纤维堆积工序,该纤维堆积工序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作为吸收体原料的成形体材料抽吸至上述纤维堆积装置的聚积用凹部,使其纤维堆积。
本发明(第二发明)提供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包括在外周面具有聚积用凹部的旋转筒,使随着因来自该旋转筒的内部侧的抽吸所产生的空气流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上进行纤维堆积,形成成形体,该纤维堆积装置中,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由透气性的开孔部件形成,在该开孔部件的外表面侧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在该开孔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调整上述空气流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部件,通过上述旋转筒的旋转,使该开孔部件与该流量调整部件一体旋转,在上述流量调整部件中的、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与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部重叠的底部对应部,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底部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和划分形成各个该开口部的开口部划分部构成,多个上述开口部中的一部分是距离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距离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小的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
此外,本发明(第二发明)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上述纤维堆积装置制造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高克重部,其在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中的与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对应的部分上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和低克重部,其在该底部的其它部分上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发明),能够效率良好地制造不产生纤维堆积不均地调整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且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局部不同的高质量的成形体。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二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和使用它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成形体各部分的克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中的旋转筒的外周部(聚积用凹部)展开成平面状而表示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旋转筒的外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I-I剖面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I-I剖面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II-II剖面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中的旋转筒的聚积用凹部中脱模的纤维堆积物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筒的外周部(聚积用凹部)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旋转筒的外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所示的旋转筒的外周部中的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一部分的沿筒宽度方向(与旋转筒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剖面的图,图10(a)是未配置调整体的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的立体图,图10(b)是配置有调整体的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图8所示的旋转筒的聚积用凹部中脱模的纤维堆积物的立体图。
图12(a)~图12(e)是分别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一发明)的调整体中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对应关系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4(a)~图14(d)是分别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一发明)的调整体的开口部的沿着筒宽度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15是局部透视本发明(第一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的旋转筒的立体图。
图18是说明图17所示的旋转筒的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图17所示的旋转筒的聚积用凹部和流量调整部件的特定部位的沿着筒宽度方向(与旋转筒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剖面(端面)的剖面图。所谓该特定部位是图20中以附图标记65A所示的沿筒周向延伸的划分部件的配置部位,且为图20中以附图标记65C所示的未配置沿筒宽度方向延伸的划分部件的部位。
图20是构成图17所示的旋转筒的流量调整部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图17所示的旋转筒的聚积用凹部纤维堆积有成形体材料的状态的剖面图(对应于图19的图)。
图22(a)是表示从图21所示的聚积用凹部中脱模的纤维堆积物的立体图,图22(b)是图22(a)的I-I剖面图。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第二发明)的旋转筒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与图18的下段的图相当的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第二发明)的旋转筒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相当于图19的图)。
图25是说明本发明(第二发明)的旋转筒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相当于图18的图)。
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的旋转筒的聚积用凹部和流量调整部件的沿着筒宽度方向(与旋转筒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相当于图19的图)。
图27是表示从图26所示的聚积用凹部中脱模的纤维堆积物的立体图(相当于图22(a)的图)。
图28是说明本发明(第二发明)的旋转筒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相当于图19的图)。
图29是局部透视本发明(第二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不产生纤维堆积不均地调整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的纤维堆积装置。此外,本发明(第二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成形体各部分的克重(单位面积质量)的纤维堆积装置。
以下,针对本发明(第一发明),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中表示本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况。第一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100包括:旋转筒2,其在箭头R2方向旋转驱动;管道4,其对旋转筒2的外周面21供给成形体材料;传料辊5,其配置在旋转筒2的斜下方,且在箭头R5方向旋转驱动;真空输送机6,其配置在传料辊5的下方;和切断装置7。在纤维堆积装置100中,进而,真空箱11设置在旋转筒2的周向的管道4与传料辊5之间,网带13以通过真空箱11与旋转筒2之间和传料辊5与旋转筒2之间的方式配置,防风板15以接近传料辊5的外周面的方式设置。另外,真空箱11和防风板15是用于不使聚积用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变形而稳定地转印的机构,在制作如图7所示的纤维堆积物32那样的比较不易变形的形状的纤维堆积物时,也可不特别设置,或者即使设置也无需使用。另一方面,例如图11所示的纤维堆积物32A包含俯视时呈栅格状的凹部(槽部)38和形成在该栅格孔(孔)的部分的凸部39,且为比较易变形的形状的纤维堆积物。在制作此种易变形的形状的纤维堆积物时,真空箱11和防风板15较为有效。
旋转筒2如图1所示,形成圆筒状,且接受来从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而围绕水平轴进行旋转。旋转筒2如图2所示,在其外周面21,具有供成形体材料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22。凹部22在旋转筒2的周向(2X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图2中,2X方向为旋转筒2的周向,2Y方向为旋转筒2的宽度方向(与旋转筒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
旋转筒2如图3所示具有:包括金属制的刚体的圆筒状的筒主体(未图示);抽吸调整板25,其重叠固定在该筒主体的外周部;空间板26,其重叠固定在该抽吸调整板25的外表面25a侧;多孔性板27(多孔性部件),其重叠固定在该空间板26的外表面26a侧;和图案形成板28,其重叠固定在该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侧。上述筒主体和该各板25~28通过螺栓或粘接剂等公知的固定手段相互固定。成形体材料的被纤维堆积面即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形成。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筒2的各构成部件(抽吸调整板25、空间板26、多孔性板27、图案形成板28等)的外表面是该构成部件中的在对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时朝向该成形体材料的供给侧的面。此外,该各构成部件的内表面是该构成部件中的在对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时朝向该成形体材料的供给侧的相反侧(旋转筒的内侧)的面。在由纤维堆积装置100制造的成形体为用于一次性尿布或生理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时,成形体材料为吸收体原料。
成形体材料包含纤维材料。作为吸收体原料的成形体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直以来用于生理卫生巾或卫生护垫、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各种材料。例如使用解纤纸浆等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棉纤维等纤维素类纤维的短纤维、或聚乙烯等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等。这些纤维材料能够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此外,作为吸收体原料,也可与纤维材料一并使用吸水性聚合物。此外,作为纤维状的原料,也能够单独使用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或将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与纤维材料一并使用。进而,也能够根据需要与纤维材料等一并使用除臭剂或抗菌剂等。
图案形成板28具有:形成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外表面28a;和朝向旋转筒2的旋转轴侧的内表面28b,且在外表面28a与内表面28b之间,具有形状与聚积用凹部22内的立体形状对应的空间部。图案形成板28除该空间部以外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此处,所谓“不透气性”是包括“完全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和“微量的空气通过但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这两者的实质上不透气性的含义。作为图案形成板28,例如能够使用对不锈钢或铝等金属或树脂制的板实施机械加工而形成开口部(与凹部22内的立体形状对应的形状的空间部)的板,或者使用模具一体成形该开口部的板,或者经冲孔、蚀刻的板,使这些板重叠而得的部件等。
多孔性板27是透气性的板,将通过从装置内部侧(旋转筒2的内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vacuum air))传导至装置外部侧(旋转筒2的外侧),不使随着该空气流输送而来的成形体材料透过而予以保持,仅使空气透过。在多孔性板27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板27的抽吸孔(微孔)在该板27的整体以均匀的分布形成有多个(多数),在聚积用凹部22通过旋转筒2内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的期间,该抽吸孔作为空气流的透过孔而发挥功能。作为多孔性板27,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板、或者对金属或树脂制的板通过蚀刻、冲孔而形成有多个(多数)微孔的部位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对上述空气流进行整流的调整体10与该板27的内表面27b的一部分重叠而配置。调整体10采用按照距多孔性板27由近及远的顺序依序叠层第一层8和第二层9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整体10由抽吸调整板25和空间板26构成,且在如图2所示的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空间板26中的与凹部22的底面22a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成为第一层8,抽吸调整板25中的与该第一层8重叠的部分成为第二层9。此处,所谓“俯视”是指从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法线方向(与旋转筒2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观察对象物(聚积用凹部等)的情况。
第一层8包含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一层8的多个第一开口部81和划分形成各个该第一开口部81的开口部划分部82。开口部划分部82包括在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R2(旋转筒2的周向、2X方向)延伸的多个MD划分部件83,和在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旋转筒2的宽度方向、2Y方向)延伸的多个CD划分部件84。此处,关于MD划分部件,所谓“在聚积用凹部的输送方向延伸”只要是MD划分部件实质上在该输送方向上延伸即可,并不限于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MD划分部件为与该输送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情况,也包括MD划分部件为沿着该输送方向的曲线状的情况,而且也包括MD划分部件沿着不与该输送方向平行而与该输送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的交叉方向的情况。此外,关于CD划分部件,所谓“在与聚积用凹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正交方向)延伸”只要是CD划分部件实质上在该正交方向延伸即可,并不限于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CD划分部件为与该正交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情况,也包括CD划分部件为沿着该正交方向的曲线状的情形,而且也包括CD划分部件沿着不与该正交方向平行而与该正交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下的交叉方向的情况。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开口部划分部82包括与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2X方向)平行的6个俯视时呈直线状的MD划分部件83,和平行于与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2Y方向)的5个俯视时呈直线状的CD划分部件84,利用该共计10个的俯视时呈直线状的划分部件83、84,在俯视时形成为栅格状。第一开口部81位于该栅格状的开口部划分部82中的栅格的孔的部分,且在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开口部划分部82(划分部件83、84)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此处所谓的“不透气性”如上所述。作为不透气性的开口部划分部82(划分部件83、84)的形成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
在第二层9中的如图2所示的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时与多个第一开口部81重叠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二层9的第二开口部91与各个该第一开口部81对应地形成,在该俯视图中,处于此种对应关系的两个开口部81、91相互重叠。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对于第一层8的1个第一开口部81,对应有第二层9的1个第二开口部91,第一开口部81与第二开口部91是1对1对应的。
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能够列举如下:在如图2所示的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内部,第二开口部91位于与CD划分部件84隔开(从CD划分部件84离开)的位置,且第二层9中的与CD划分部件84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为C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此处所谓的“不透气性”如上所述。图3中附图标记92表示第二层9的C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C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92与抽吸调整板25的其它部分同样,由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不透气性材料形成,且不具有开口部(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层9的贯通孔),具有不透气性。
此处,“C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附近”是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时遍及1个CD划分部件84的2Y方向(旋转筒2的宽度方向)的全长沿着该1个CD划分部件84延伸的区域,且具有一定的宽度(2X方向的长度)W1(参照图4)。此外,C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宽度(2X方向的长度)与所对应的CD划分部件84的宽度W2(参照图4)相同。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层9不仅对于CD划分部件84在与其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部,对于MD划分部件83也在与其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部。即,如图2所示的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内部,第二开口部91位于从MD划分部件83离开的位置,且第二层9中的与MD划分部件83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为M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此处所谓的“不透气性”如上所述。图3中附图标记93表示第二层9的M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M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93与抽吸调整板25的其它部分同样,由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不透气性材料形成,且不具有开口部(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层9的贯通孔),具有不透气性。
此处,“M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附近”是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遍及1个MD划分部件83的2X方向(旋转筒2的周向)的全长沿着该1个MD划分部件83延伸的区域,且具有一定的宽度(2Y方向的长度)W3(参照图4)。此外,M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宽度(2Y方向的长度)与所对应的MD划分部件83的宽度W4(参照图4)相同。
如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内部,第二开口部91位于从相对的2个CD划分部件84、84和相对的2个MD划分部件83、83的各个离开的位置。因此,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存在于1个第一开口部81的内部的第二开口部91与该第一开口部81相比开口面积较小。此处,所谓两个开口部81、91的“开口面积”是指该开口部(第一开口部81、第二开口部91)中的最接近于多孔性板27的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在该开口部与多孔性板接触的情况下,是其接触部位的开口面积)。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第一开口部81与第二开口部91重叠,因此可以说是利用该相互重叠的两个开口部81、91,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调整体10(第一层8和第二层9)的1个开口部。而且,如上所述,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存在于1个第一开口部81的内部的第二开口部91与该第一开口部81相比开口面积较小,因此如果考虑两个开口部81、91的此种大小关系,则可以说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调整体1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调整体10的多个开口部(由在凹部22的俯视图中相互重叠的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91构成的开口部),且该开口部中,距多孔性板27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第二开口部91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第一开口部81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小。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部91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形成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中央。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1个第一开口部81与存在于其内部的第二开口部91具有俯视形状彼此相似的关系,且两个开口部81、91均在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即,关于开口部81、91的俯视形状,第二开口部91对于所对应的第一开口部81的相似比低于1。
当上述结构的调整体10(第一层8、第二层9)配置在形成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时,与下述的凹部22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那样,未配置调整体1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通过从装置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且抽吸成形体材料的空气流(真空气体)在多孔性板27流动时的风量。即,如图5所示,从旋转筒2的外侧通过多孔性板27向内侧流动的空气流(图5中以箭头表示),在凹部22的底部中的配置有调整体10的区域中,按照多孔性板27、第一层8、第二层9的顺序通过旋转筒2的各构成部件。然而,对于空气流来说,位于该空气流的下风且实质上作为成形体材料的抽吸部发挥功能的第二层9的第二开口部91与位于比该第二开口部91更靠该空气流的上风的第一层8的第一开口部81相比,开口面积较小,由此在配置有调整体10的区域,多孔性板27原本具有的透气性受到阻碍,因此该空气流的风量得以抑制。
此外,在将随着上述空气流供给的成形体材料抽吸至聚积用凹部22并使其纤维堆积的纤维堆积工序中,成形体材料的克重依存于在多孔性板27中流动的风量。由此,通过将调整体10配置在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的与希望使纤维堆积的成形体材料的克重比其它部位小的部位对应的区域,能够以简易的设备制造所期望的部位的克重减少的成形体。例如,在作为成形体制造用于一次性尿布、或生理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时,使纸浆、吸水性聚合物等吸收体原料在要求高吸收容量的部分集中地进行纤维堆积,其它部分则利用调整体10实现尽量的低克重化,由此能够获得吸收性能和减少穿戴不适感、不快感这两个方面都很优异的吸收体。
像这样,当通过调整体10抑制在形成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中流动的空气流的风量时,在底面22a,在与实质上作为成形体材料的抽吸部发挥功能的第二开口部91对应的部分(在凹部22的俯视图中与开口部91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与除此以外的部分中,空气流的风量(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的差异变得显著,两部分的纤维堆积量产生显著的差异,有着在原本纤维堆积量应均匀的调整体10的配置区域中产生由这样的纤维堆积量的差异引起的纤维堆积不均的担忧。然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二开口部91更靠空气流的上风的位置,设置有与该第二开口部91相比开口面积较大的第一开口部81,由此,在多孔性板27与第二开口部91之间,形成有包括第一开口部81的规定容量的空间,因此通过多孔性板27的空气流在通过第二开口部91之前通过该空间而被整流化。结果是,多孔性板27中的空气流的风量不均变少,从而有效地防止纤维堆积不均的产生。
此外,如下所述,在旋转筒2的内部形成有相互间被隔开的多个空间(空间B~D),这些多个空间中的一部分(空间B)维持为负压,聚积用凹部22通过向旋转筒2的R2方向的旋转而向相同方向被输送,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B上的期间,空气流在该凹部22的底面22a从转筒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假设采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第二开口部91与CD划分部件84重叠、或第二层9的C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92成为流通空气的透气性部等结构时,多个第一开口部81经由与CD划分部件84重叠的第二开口部91或该透气性部,在凹部22的输送方向R2(旋转筒2的周向、2X方向)上空气流能够通过地相互连通。如此一来,在输送方向R2上位于相对后侧的第一开口部81(后侧第一开口部81)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之前,在输送方向R2上位于相对前侧的第一开口部81(前侧第一开口部81)通过该空间上时,受到在该前侧第一开口部81流动的空气流的影响,而在该后侧第一开口部81产生乱流,由此存在上述第一开口部81的整流效果受损而无法防止纤维堆积不均的产生的担忧。
相对于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内部,第二开口部91位于与CD划分部件84相隔的位置,且第二层9的CD划分部件对应部和其附近92成为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部,且多个第一开口部81没有在凹部22的输送方向R2上以空气流能够通过的方式相互连通。因此,在上述后侧第一开口部81通过旋转筒2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之前不会在其内部产生乱流,从而可靠地发挥上述第一开口部81的整流效果。
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开口部91位于不仅与CD划分部件84相隔且也与沿正交于CD划分部件84的方向延伸的MD划分部件83相隔的位置,且第二层9的与开口部划分部82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92、93)成为不透气性部。由此,多个第一开口部81没有在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R2和与其正交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上以空气流能够通过的方式相互连通,由各个第一开口部81形成的空间的独立性得以确保,因此更加可靠地发挥上述第一开口部81的整流效果。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开口部91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形成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中央,进而,在凹部22的俯视图中,1个第一开口部81与存在于其内部的第二开口部91具有俯视形状彼此相似的关系。该结构对于上述第一开口部81的整流效果的稳定的现是有效的。
从可靠地体现上述第一开口部81的整流效果,更有效地防止纤维堆积不均的观点出发,优选装置各部分的尺寸等设定为下述范围。
第二层9的上述CD划分部件对应部(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时与CD划分部件84重叠的部分)的附近的宽度W1(参照图4)优选为1mm以上,进而优选为2mm以上,而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而优选为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1mm,进而优选为5~2mm。
第一层8的CD划分部件84的宽度W2(参照图4)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而且,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2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5mm,进而优选为2~1mm。
第二层9的MD划分部件对应部(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时与MD划分部件83重叠的部分)的附近的宽度W3(参照图4)优选为1mm以上,进而优选为2mm以上,而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而优选为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1mm,进而优选为5~2mm。
第一层8的MD划分部件83的宽度W4(参照图4)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而且,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2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5mm,进而优选为2~1mm。
第一开口部81的2X方向的长度W5(参照图2)优选为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0mm以上,而且,优选为30mm以下,进而优选为2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30mm,进而优选为10~25mm。
第一开口部81的2Y方向的长度W6(参照图2)优选为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0mm以上,而且,优选为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20mm,进而优选为10~15mm。
第二开口部91的2X方向的长度W7(参照图2)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5mm以上,而且,优选为30mm以下,进而优选为2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30~2mm,进而优选为25~5mm。
第二开口部91的2Y方向的长度W8(参照图2)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5mm以上,而且,优选为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20~2mm,进而优选为15~5mm。
第二开口部91的开口面积S2相对于第一开口部81的开口面积S1的比例(S2/S1)优选为50~5%,进而优选为15~7%。
第一层8的开口部划分部82(MD划分部件83、CD划分部件84)的厚度T(参照图5)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而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而优选为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0~2mm,进而优选为5~3mm。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整体10(第一层8、第二层9)并非对应于多孔性板27的整个区域而配置,如图2所示,在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仅配置在与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R2的后方侧对应的区域中,在包含前方侧在内的除此以外的区域并未配置。即,聚积用凹部22包括:调整体配置区域24,其在形成该凹部22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配置有调整体10;和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其在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未配置调整体10。
对凹部22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空间板26中的除第一层8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空间板26且与第一开口部81相比开口面积较大的俯视为矩形形状的第一大开口部85,而且在抽吸调整板25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抽吸调整板25的俯视为矩形形状的第二大开口部95与第一大开口部85对应地形成。两个开口部85、95具有俯视形状全等的关系,第二大开口部95对于第一大开口部85的相似比为1。
而且,两个开口部85、95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具有与该凹部22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的整个区域重叠的尺寸,因此在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如图6所示,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的大致整个区域成为两个开口部85、95。由此,在凹部22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中,多孔性板27原本具有的透气性不受阻碍,通过从装置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且抽吸成形体材料的空气流(真空气体)的风量不受抑制,因此,与凹部22的调整体配置区域24相比,高克重地对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
像这样,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聚积用凹部22在该凹部22的输送方向R2(长度方向)上具有:使成形体材料相对地以高克重进行纤维堆积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和使成形体材料相对地以低克重进行纤维堆积的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参照图2)。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在形成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未配置调整体10,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在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配置有调整体10。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100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旋转筒2的内侧(旋转轴侧),形成有在旋转筒2的周向(2X方向)上相互间被隔开的空间B、C和D。在空间B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动作,能够将该空间B维持为负压。在空间C,通过从下述真空箱11侧的抽吸而流入外部的空气,在空间D,通过从传料辊5侧的抽吸而流入外部的空气。为了良好地进行空间C上的转印(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向传料辊5等的转印),空间C与成为转印后的区域的空间D隔开。旋转筒2也可在与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向传料辊5的转印位置对应的空间(空间C)内,具有从该旋转筒2的内部向凹部22的底面22a(多孔性板27)的鼓风(空气流)的产生机构。此时,通过使用该产生机构从空间C向真空箱11积极地进行鼓风,能够促进从凹部22的纤维堆积物的脱模。另外,旋转筒2的旋转轴的轴长方向的一端由与旋转筒2一体旋转的板封闭,另一端由不旋转的板气密地封闭。此外,上述空间B~D彼此之间通过从旋转筒2的旋转轴侧向旋转筒2的内表面设置的板而隔开。
另外,空间C通常设定为比空间B更弱的负压或压力零点(大气压)。在将聚积用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转印至传料辊5上之前,从该纤维堆积物的输送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空间C为较弱的负压,使该纤维堆积物抽吸保持在凹部22内,但只要输送性没有特别问题,考虑到转印性,空间C优选为压力零点。此外,空间D是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转印至传料辊5上之后的该凹部22通过的区域,因此优选为压力零点或正压。
管道4如图1所示,其一端侧覆盖位于空间B上的旋转筒2的外周面,且在未图示的另一端侧具有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例如包括粉碎机,该粉碎机将片状的木材纸浆粉碎并制成解纤纸浆,将该解纤纸浆(纤维材料)送入至管道4内。也可在管道4的中途设置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
传料辊5包含具有透气性的圆筒状的外周部,且接受来从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使其外周部围绕水平轴进行旋转。在传料辊5的内侧(旋转轴侧)的非旋转部分,形成有能够对内部减压的空间E。在空间E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动作,能够将该空间E内维持为负压。
在传料辊5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多数)使内外连通的抽吸孔。这些抽吸孔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E上的期间,将空气从外部吸入至内部,通过该抽吸力,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从旋转筒2上向传料辊5上顺利地转移。
真空输送机6包括:环状的透气性带63,其架设在驱动辊61和从动辊62、62;和真空箱64,其配置在隔着透气性带63与传料辊5相对的位置。
真空箱11具有包含上下表面、左右的两侧面和背面的箱状的形状,且具有向旋转筒2方向开口的开口部。真空箱11经由未图示的排气管等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该排气装置的动作,能够将真空箱11内维持为负压。网带13是具有网孔的带状的透气性带环状连结而成的结构,被引导至多个自由辊14和传料辊5而在规定路径上连续地移动。网带13通过传料辊5的旋转而被驱动。网带13如图1所示,以在管道4的下游侧端部41的附近,在导入至旋转筒2的外周面上之后,依序通过真空箱11与旋转筒2之间和传料辊5与旋转筒2之间的方式配置。网带13在通过真空箱11的开口部前方的期间,接触旋转筒2的外周面,且在传料辊5与旋转筒2的最接近部附近,从旋转筒2的外周面离开而向传料辊5上转移。
网带13具有比传料辊5的上述抽吸孔小的微孔,伴随来自传料辊5的抽吸孔的抽吸,也进行来自与该抽吸孔重叠的网带13的微孔的抽吸。防风板15隔着传料辊5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形成有上述抽吸孔的区域在其两侧设置有一对,防止或减少来自侧方的风的流入,从而防止从凹部22中脱模的纤维堆积物的变形等。防风板15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但从具有能够抵抗风的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金属或合成树脂制造,且具有0.5~10mm左右的厚度。
作为切断装置7,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例如在生理卫生巾、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制造中一直以来用于吸收体连续体的切断的装置等。图1所示的切断装置7包括在周面具有切割刃71的切割辊72和承受切割刃的周面平滑的砧辊73。
接着,对使用上述纤维堆积装置100连续地制造吸收体的方法、即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有纤维堆积工序,该纤维堆积工序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成形体材料)抽吸至纤维堆积装置100中的旋转筒2的聚积用凹部2而使其纤维堆积。
在实施上述纤维堆积工序之前,首先,使旋转筒2内的空间B、传料辊5内的空间E和真空箱11内各自连接的排气装置动作而使旋转筒2内的空间B、传料辊5内的空间E和真空箱11内为负压。通过使空间B内为负压,在管道4内产生将吸收体原料输送至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空气流(真空气体)。此外,使旋转筒2和传料辊5旋转,使真空输送机6动作。
而且,当使上述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动作,将吸收体原料供给至管道4内时,该吸收体原料随着在管道4内流动的空气流成为飞散状态,向旋转筒2的外周面21供给。
在被管道4覆盖的部分进行输送的期间,在旋转筒2的聚积用凹部22,吸收体原料被抽吸而在此纤维堆积。旋转筒2的各个凹部22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B上的期间,进行从底面22a的抽吸。通过来自形成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的抽吸孔的抽吸,在管道4内产生将从上述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或上述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导入的吸收体原料输送至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空气流,随着该空气流输送的吸收体原料在凹部22内纤维堆积。如上所述,设定为在凹部22内,通过有无配置调整体10而使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不同,吸收体原料在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相对高克重地进行纤维堆积,在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相对低克重地进行纤维堆积(参照图2)。在凹部22通过管道4的下游侧端部41时,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成为完全由吸收体原料覆盖的状态,相对于此,调整体配置区域24没有完全被吸收体原料覆盖。因此,在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的表面(与凹部22的底面22a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面),在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的边界部,形成因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的差而引起的阶差,调整体配置区域24的该表面存在于与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的该表面相比相对较低的位置。
以这样的方式,使吸收体原料在聚积用凹部22内进行纤维堆积而获得纤维堆积物32后,进而使旋转筒2旋转。然后,当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32来到真空箱11的相对位置时,通过来自真空箱11的抽吸而成为吸附于网带1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被输送至传料辊5与旋转筒2的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然后,吸附于网带13的状态的纤维堆积物32通过从传料辊5侧的抽吸从凹部22中脱模,与网带13一并向传料辊5上转印。
图7中表示刚从第一实施方式的聚积用凹部22中脱模后的纤维堆积物32。纤维堆积物32如图7所示,与凹部22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厚部)33,与凹部22的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薄部)34。此外,纤维堆积物32的一面32b(与凹部22的底面22a的接触面)的整个区域大致平坦,另一方面,另一面32a(与凹部22的底面22a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面)在高克重部33与低克重部34的边界部具有阶差,并不平坦。
转印至传料辊5上的纤维堆积物32在受到自传料辊5侧的抽吸的同时被输送,向导入至配置在传料辊5的下方的真空输送机6上的包含棉纸(tissue paper)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的包芯片材(core wrap sheet)37上交接。其后,如图1所示,沿着包芯片材37的输送方向的两侧部被折返,纤维堆积物32的上下两面由包芯片材37包覆。而且,由包芯部片材37包覆的状态的纤维堆积物32与包芯片材37一并通过切断装置7的切割辊72被切断成规定大小。这样获得由包芯片材37包覆的吸收体3。
吸收体3包含:在凹部22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纤维堆积的相对高克重的高克重部33;和在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纤维堆积的相对低克重的低克重部34,且为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局部不同的吸收体。通过上述调整体10的作用,在吸收体3(特别是低克重部34)不出现纤维堆积不均,吸收体3成为作为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优选的高质量部件。特别是作为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吸收体,以吸收体3的高克重部33成为腹侧(前侧)、低克重部34成为背侧(后侧)的方式组装于吸收性物品而使用,这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收体3的性能的方面是优选的。像这样,在吸收体内形成克重(原料的纤维堆积量)不同的高克重部和低克重部,具有获得柔软且穿戴感提高的吸收体等优点。特别是在高克重部的前后或周围形成有低克重部的吸收体柔软且穿戴感优异。
以下,对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下述另一实施方式,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相同的构成部分附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不特别进行说明的构成部分适当应用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8中表示本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图9中表示该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中,在形成聚积用凹部22A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地配置有将凹部22A在与底面22a平行的方向上划分成多个区域的凹部划分部件35。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空间板26A在2X方向(旋转筒2的周向)上具有2Y方向(旋转筒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相对较短的窄幅部29和长度(宽度)相对较长的宽幅部,且该宽幅部成为构成调整体10的第一层8。窄幅部29以与第一层8(上述宽幅部)相同的开口图案形成为栅格状,且具有多个(多数)与第一层8的第一开口部81为同形状同尺寸的开口部81A。窄幅部29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且位于空间板26A的2Y方向的中央。在聚积用凹部22A的俯视图中,窄幅部29的整体与抽吸调整板25的第二大开口部95重叠。
凹部划分部件35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划分部件35的多个开口部36和划分形成各个该开口部36的开口部划分部37。开口部划分部37在俯视时形成为栅格状,各开口部36位于该栅格状的开口部划分部37中的栅格的孔的部分,且在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开口部划分部37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此处所谓的“不透气性”如上所述。作为不透气性的开口部划分部37的形成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或者将它们组合而得的材料等。开口部划分部37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2X方向一致,且配置在聚积用凹部22A的底面22a的2Y方向的中央部。凹部划分部件35的2X方向的全长比空间板26A短,凹部划分部件35的2Y方向的长度(宽度)与空间板26A的窄幅部29的长度相同。凹部划分部件35的开口图案与空间板26A[窄幅部29、第一层(上述宽幅部)]相同,且其开口部36与空间板26A的开口部81、81A为同形状同尺寸。凹部划分部件35以在聚积用凹部22A的俯视图中与窄幅部29完全一致的方式通过螺栓或粘接剂等公知的固定手段固定在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上。
在聚积用凹部22A中,未配置调整体10使成形体材料相对高克重地纤维堆积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的一部分(2Y方向的中央部)中,如图10(a)所示,凹部划分部件35的1个开口部36与空间板26A的窄幅部29的1个开口部81A为1对1对应。此外,在配置有调整体10使成形体材料相对低克重地纤维堆积的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中,如图10(b)所示,凹部划分部件35的1个开口部36与空间板26A的第一层8(上述宽幅部)的1个第一开口部81和抽吸调整板25的第二层9的1个第二开口部91分别1对1对应。即,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中,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凹部划分部件35的开口部36与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调整体10的开口部(由相互重叠的两开口部81、91构成的开口部)重叠。
包括具有此种结构的聚积用凹部22A的旋转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同样地使用,根据上述制造方法,能够连续地制造吸收体。在凹部22A通过空间筒2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B(参照图1)上的期间,在凹部22A的底面22a,在与凹部划分部件35的开口部36对应的部位,像通常情况一样进行从底面22a的抽吸,相对于此,在与凹部划分部件35的开口部划分部37对应的部位(底面22a的与开口部划分部37的接触部位),开口部划分部37为不透气性,因此不进行从底面22a的抽吸。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吸收体原料不仅在开口部36上纤维堆积,而且也在开口部划分部37上纤维堆积。吸收体原料在管道4的上游侧,仅在开口部36纤维堆积,当纤维堆积的吸收体原料的高度达到开口部划分部37(凹部划分部件35)的厚度时,随着吸收体原料彼此的缠结和输送吸收体原料的管道4内的空气的流动,吸收体原料也在开口部划分部37上开始纤维堆积。在凹部22通过管道4的下游侧端部41时,开口部划分部37成为完全被吸收体原料覆盖的状态。
图11中表示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刚从聚积用凹部22A脱模后的纤维堆积物32A。纤维堆积物32A如图11所示,与凹部22A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高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3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厚部)33,与凹部22A的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纤维堆积区域)24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薄部)34。此外,在纤维堆积物32A的一面32Ab(与凹部22A的底面22a的接触面),如图11所示,与凹部划分部件35的栅格状的开口部划分部37对应地栅格状地配置有在2X方向和2Y方向这两个方向延伸的多个俯视时呈连续直线状的槽部(凹部)38,在该栅格的孔的部分,与凹部划分部件35的多个开口部36对应地配置有俯视时呈四边形形状的凸部39,一面32Ab具有起伏较大的凹凸部。在一面32Ab中,未形成包括槽部38和凸部39的凹凸部的区域(该凹凸部的周围的区域)与凸部39的顶部为大致同一平面(拉平)。另一方面,纤维堆积物32的另一面32Aa(与凹部22A的底面22a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面)与图7所示的纤维堆积物32的另一面32a同样地,在高克重部33与低克重部34的边界部具有阶差,并不平坦。
像这样,纤维堆积物32A具有由有无配置调整体10而形成的厚部(高克重部)33和薄部(低克重部)34,且在该厚部33和薄部34各自的一面32Ab(与凹部22A的底面22a的接触面),具有与凹部划分部件35的开口图案对应的包括凸部39(高克重部)和槽部38(低克重部)的凹凸部。如果通过加压装置等对具有此种凹凸部的吸收体(具有不平坦的面的吸收体)进行加压,使其厚度、特别是凸部(高克重部)的厚度积极地减少,则凸部(高克重部)与槽部(低克重部)的厚度差和/或厚度比减少,获得凸部(高克重部)成为高密度部、槽部(低克重部)成为低密度部的吸收体。此种密度局部不同的吸收体例如能够在低密度部使体液迅速透过,在高密度部吸收、固定体液,使吸收性能提高。此外,通过调整体10的作用,在纤维堆积物32A(特别是低克重部34)没有表现出纤维堆积不均,纤维堆积物32A能够优选地作为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使用。
关于调整体10,在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层8的1个第一开口部81,对应有第二层9的1个第二开口部91,第一开口部81与第二开口部91是1对1对应的,但如图12所示,也可以对于第一层8的1个第一开口部81,对应有第二层9的多个第二开口部91。在图12(a)~图12(c)所示的方式中,对于1个俯视为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部81,对应有多个俯视时不圆形形状的第二开口部91,在图12(d)和图12(e)所示的方式中,对于1个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部81,对应有多个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第二开口部91,在图12所示的任一个方式中,第一开口部81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开口部91并无俯视形状彼此相似的关系。图12中,标有斜线的部位为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部。另外,图12中,从使说明容易的观点出发,省略多孔性板27的记载。
如图12所示的方式,在对于1个第一开口部81对应有多个第二开口部91时,出于为了在该第一开口部81进入旋转筒2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时,使空气流大致同时地流动至该第一开口部81内的多个第二开口部91,更加可靠地发挥上述第一开口部81的整流效果的观点,这些多个第二开口部91,考虑到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与2X方向平行的方向),如图12(a)和图12(d)所示,优选在与凹部2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2Y方向)上配置成一列。
本发明(第一发明)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限制,能够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部91位于与CD划分部件84和MD划分部件83这两者相隔开的位置,且第二层9的与两个划分部件83、84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92、93)成为不透气性部,但在本发明中,只要至少第二开口部91位于与CD划分部件84相隔开的位置,且第二层9的与CD划分部件84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成为不透气性部即可。由此,如图13所示,第二开口部91也可以以在2Y方向上跨多个第一开口部81的方式连续。在图13所示的方式中,多个第二开口部91分别遍及凹部22的2Y方向的大致全长而连续,因此,多个第一开口部81经由在该2Y方向上连续的第二开口部91相互连通,使得在2Y方向上空气流能够通过。
本发明的调整体只要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调整体的多个开口部,且该开口部中距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小即可,且其结构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限制。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调整体10的第一层8和第二层9分别为独立个体(参照图5),但两层8、9也可一体成形(调整体10由1层板形成)(参照图14(a))。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调整体10的多个开口部的剖视形状(与旋转筒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剖面的形状)如图14(a)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与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法线方向(调整体10的厚度方向,图14的上下方向)平行的垂直壁部71(第一层8的一部分)、72(第二层9的一部分);和与正交于该法线方向(调整体1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图14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水平壁部73(第二层9的M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附近),且在该厚度方向的中央部或其附近具有由水平壁部73形成的平坦的台阶部。本发明的上述开口部的剖视形状并不限定于图14(a)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如图14(b)所示,为在一部分中包含曲线状的壁部的形状,或者也可如图14(c)所示,为仅由沿与上述法线方向(调整体10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与上述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除外)延伸的斜线状的壁部构成的形状,或者也可如图14(d)所示,为在一部分中包含该斜线状的壁部的形状。
另外,图14(a)~图14(d)所示的调整体10可以分别如图示那样一体成形(由1层板形成),或者也可以如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由作为不同个体的多个层构成。此外,在图14(a)~图14(d)所示的方式中,距多孔性部件(多孔性板27)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当于上述第一开口部81,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当于上述第二开口部91。由此,即使是调整体10一体成形的方式(由1层板形成的方式),且是具有图14(a)~图14(d)的剖视形状的方式,也具备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91作为该调整体10的厚度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开口端部,上述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91的配置或大小的说明也适用于此种调整体10一体成形的方式。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整体10包括第一层8和第二层9这2层,但也可以由具有第三层、第四层等更多的层构成。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聚积用凹部22在旋转筒2的外周面21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但也可遍及周向的全长连续性地形成。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凹部划分部件35仅与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的一部分重叠地配置,但也可与外表面27a的整个面重叠地配置。
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具有的部分全部能够适当地相互利用。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平坦,但也可以在底面22a设置阶差,使得在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中凹部22的深度不同。在该情况下,以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的底面22a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的底面22a相比变低的方式在底面22a设置阶差,通过此种阶差,将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中的凹部22的深度形成得比调整体配置区域24中的凹部22的深度更深。此外,在像这样在底面22a设置阶差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将凹部划分部件35以跨该阶差的方式(以跨凹部22的深度不同的2个区域23、24的方式)配置时,优选使凹部划分部件35变形为沿着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的形状,或增加凹部划分部件35中的底面22a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23的厚度而进行应对。
此外,本发明(第一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并不由图1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100限制,也可如图15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100A那样构成。另外,图15从说明容易的观点出发,将旋转筒2的轴长方向的一端侧的侧面(形成旋转筒2内的空间B、C和D的俯视时为圆形状的板)的一部分以透视的状态表示。图1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100具有真空箱11和防风板15作为用于不使聚积用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32变形而稳定地转印的机构,但如图15所示,纤维堆积装置100A不具有此种机构。此外,在纤维堆积装置100A中,聚积用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32在旋转筒2的最下点直接转印到配置在旋转筒2的下方的真空输送机6上(导入至该输送机6上的包芯片材37上),因此,纤维堆积装置100A也不具有纤维堆积装置100所具有的传料辊5和网带13。图15中,附图标记42表示也可应用于纤维堆积装置100的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42构成为通过粉碎机43粉碎片状的木材纸浆45,制成解纤纸浆,并将该解纤纸浆(纤维材料)送入至管道4内。此外,在管道4的中途,设置有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44。
在图15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100A中,空间B和空间C以及空间D的一部分(空间D中的位于比纤维堆积物32的转印位置更靠旋转筒2的旋转方向R2的上游侧的区域)设定为负压,在空间B上(管道4内)形成在聚积用凹部22内的纤维堆积物32,在保持被抽吸至凹部22内的状态下,通过旋转筒2的旋转被输送至规定转印位置(空间D上的旋转筒2与真空输送机6的相对位置。旋转筒2的最下点),且在该转印位置,通过来自该输送机6的抽吸而从凹部22中脱模,向被导入至该输送机6上的包芯片材37上转印。在该转印位置,通过从空间D向真空输送机6积极地进行鼓风,能够促进从凹部22的纤维堆积物32的脱模。此种所谓的转印鼓风,在制作如图7所示的纤维堆积物32那样的相对较不易变形的形状的纤维堆积物时,在促进该纤维堆积物从聚积用凹部的脱模方面特别有效。
本发明(第一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被优选地用作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吸收性物品主要用于吸收保持尿、经血等从身体排泄的体液。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失禁护垫、卫生护垫等,但并不限定于它们,广泛包含用于从人体排出的液体的吸收的物品。
吸收性物品典型地说具有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和配置在两个片材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吸收体也可以是上下表面由一个或多个包芯片材包覆。背面片材既可具有水蒸气透过性,也可不具有。吸收性物品还也可以具有与该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的用途相应的各种部件。此种部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的。例如在将吸收性物品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时,能够在吸收体的立起的两侧部的更外侧的位置,配置一对或二对以上的立体护翼。
关于上述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而公开以下内容(纤维堆积装置、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吸收体)。
<1>
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在外表面具有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在一个方向上输送该聚积用凹部,并使随着因来自内部侧的抽吸所产生的空气流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由具有多个抽吸孔的多孔性部件形成的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面上进行纤维堆积,该纤维堆积装置中,
调整上述空气流的调整体与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而配置在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
上述调整体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调整体的多个开口部,该开口部中,距离上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与距离上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小。
<2>
如上述<1>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调整体构成为按照距离上述多孔性部件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叠层第一层和第二层,
上述第一层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一层的多个第一开口部和划分形成各个该第一开口部的开口部划分部,该开口部划分部构成为包括沿上述聚积用凹部的输送方向延伸的MD划分部件和沿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CD划分部件,
在上述第二层中的、在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与多个上述第一开口部重叠的部分,与各个该第一开口部对应地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二层的第二开口部,多个上述开口部分别由在该俯视时相互重叠的该第一开口部和该第二开口部构成,
在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在多个上述第一开口部各自的内部,上述第二开口部处于从上述CD划分部件离开的位置,并且上述第二层中的与该CD划分部件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
<3>
如上述<1>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调整体由一层板形成,且具有:作为距上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近的上述开口端部的第一开口部;和作为距上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远的上述开口端部的第二开口部。
<4>
如上述<2>或<3>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第二开口部的开口面积(S2)对于上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面积(S1)的比例(S2/S1)优选为50~5%,进而优选为15~7%。
<5>
如上述<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在多个上述第一开口部各自的内部,上述第二开口部处于从上述MD划分部件离开的位置,并且上述第二层中的与该MD划分部件重叠的部分及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
<6>
如上述<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第二开口部在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形成于多个上述第一开口部各自的中央。
<7>
如上述<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1个上述第一开口部与存在于其内部的上述第二开口部具有俯视形状彼此相似的关系。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上述调整体的多个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剖视形状由与该调整体的厚度方向平行的垂直壁部和与直交于该厚度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水平壁部构成,在该厚度方向的中央部或其附近具有由该水平壁部形成的平坦的台阶部。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上述调整体的多个上述开口部的剖视形状是一部分中包含曲线状的壁部的形状,或者仅由沿与上述调整体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斜线状的壁部构成的形状,或者一部分中包含上述斜线状的壁部的形状。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聚积用凹部具有:在形成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面的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有上述调整体的调整体配置区域;和在该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没有配置该调整体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该调整体未配置区域与调整体配置区域相比,成形体材料以高克重纤维堆积。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形成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面的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配置有将该凹部在与该底面平行的方向上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凹部划分部件。
<12>
如上述<11>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凹部划分部件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划分部件的多个开口部,在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该凹部划分部件的该开口部与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上述调整体的上述开口部重叠。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纤维堆积装置具有旋转筒和向该旋转筒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的管道,上述旋转筒在其外周面具有上述聚积用凹部。
<14>
如上述<13>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旋转筒具有:圆筒状的筒主体;重叠固定在该筒主体的外周部的抽吸调整板;重叠固定在该抽吸调整板的外表面侧的空间板;重叠固定在该空间板的外表面侧的作为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多孔性板;重叠固定在该多孔性板的外表面侧的图案形成板,上述调整体由上述抽吸调整板和上述空间板构成。
<15>
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该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具有纤维堆积工序,该纤维堆积工序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作为吸收体原料的成形体材料抽吸至上述纤维堆积装置的聚积用凹部使其纤维堆积。
<16>
如上述<15>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成形体材料在上述聚积用凹部中的在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未配置上述调整体的区域(上述调整体未配置区域)以相对高克重纤维堆积,在该聚积用凹部中的在该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有该调整体的区域(上述调整体配置区域)以相对低克重纤维堆积。
<17>
一种吸收体,其使用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制造得到,上述聚积用凹部中的与在上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未配置上述调整体的区域(调整体未配置区域)对应的部分为吸收体原料(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与在该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有该调整体的区域(调整体配置区域)对应的部分为吸收体原料(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
<18>
如上述<17>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高克重部为厚部,上述低克重部为薄部。
<19>
如上述<17>或<18>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吸收体中,一个面的整个区域为大致平坦,另一个面在上述高克重部与上述低克重部的边界部具有阶差。
<20>
如上述<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中,上述吸收体在一个面具有凹凸部,该凹凸部中,多个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槽部配置成栅格状,该栅格孔(眼)的部分配置有俯视时为四边形形状的凸部。
<21>
如上述<20>所述的吸收体,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一个面中,构成上述凹凸部的凸部的顶部与没有形成该凹凸部的区域为大致一个平面。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6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200,图17中表示纤维堆积装置200所具有的旋转筒1。纤维堆积装置200是如下装置:包括在外周面具有聚积用凹部2的旋转筒1,且将随着由通过从旋转筒1的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成形体材料在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上进行纤维堆积而形成成形体。在由纤维堆积装置200制造的成形体为用于一次性尿布或生理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时,成形体材料为吸收体原料。
成形体材料包含纤维材料。作为吸收体原料的成形体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直以来用于生理卫生巾或卫生护垫、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各种材料。例如使用解纤纸浆等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棉纤维等纤维素类纤维的短纤维、或聚乙烯等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等。这些纤维材料能够单独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此外,作为吸收体原料,也可与纤维材料一并使用吸水性聚合物。此外,作为纤维状的原料,也可单独使用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或将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与纤维材料一并使用。进而,也能够根据需要与纤维材料等一并使用除臭剂或抗菌剂等。
纤维堆积装置200如图16所示,包括:旋转筒1,其在箭头R1方向上旋转驱动;管道11,其对旋转筒1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传料辊12,其配置在旋转筒1的斜下方,且在箭头R2方向上旋转驱动;和真空输送机(未图示),其配置在传料辊12的下方。纤维堆积装置200中的真空输送机与此种纤维堆积装置中的普通真空输送机同样地构成,包括:环状的透气性带,其架设于驱动辊和从动辊;和真空箱,其配置在隔着该透气性带与传料辊12相对的位置。
在纤维堆积装置200中,进而,真空箱13设置在旋转筒1的周向上的管道11与传料辊12之间,网带14以通过真空箱13与旋转筒1之间以及传料辊12与旋转筒1之间的方式配置,防风板15接近传料辊12的外周面而设置。
以下,对作为纤维堆积装置200的主要特点部分的旋转筒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筒1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外周面具有供成形体材料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2,且包括筒主体3和形成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透气性的开孔部件4。聚积用凹部2在旋转筒1的外周面遍及周向的全长地连续设置。成形体材料在开孔部件4的外表面4a(聚积用凹部2的底面)纤维堆积。
筒主体3由具有刚性的金属制的筒状体形成,且如图18所示,在筒宽度方向(旋转筒1的旋转轴方向,图中以符号X所示的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与其底部2A重叠的底部对应部31。此处,所谓“俯视”是指从旋转筒1的外周面的法线方向(与旋转筒1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观察对象物(聚积用凹部等)。筒主体3包含形成该筒主体3的周缘部的一对圆环部34、34,底部对应部31是被一对圆环部34、34夹着的部位。筒主体3的底部对应部31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底部对应部31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贯通口32,和位于邻接的2个贯通口32、32之间的不透气性的肋部33,通过具有贯通口32,该底部对应部31整体具有透气性。多个贯通口32是筒主体3的周向(旋转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在该周向上邻接的2个贯通口32、32之间,不透气性的肋部33在一对圆环部34、34之间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而形成。肋部33发挥提高原本筒主体3本身的强度并且提高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强度的作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筒主体3不仅作为构成旋转筒1的基本骨架的基体发挥功能,而且也作为调整通过从筒主体3的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部件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即,筒主体3的外周部(与开孔部件4重叠的部分),具体而言是肋部33和一对圆环部34、34也为下述流量调整部件6的一部分,位于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的肋部33也为下述开口部划分部65的一部分(划分部件)。
开孔部件4将通过从旋转筒1的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传导至筒外侧,且保持随着真空气体输送来的纸浆等成形体材料。在开孔部件4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多个微细的透气孔(未图示),在聚积用凹部2通过旋转筒1内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的期间,该透气孔作为抽吸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孔发挥功能。在开孔部件4,作为透气孔,例如能够将直径为0.2~0.6mm左右的圆孔以0.4~1.5mm左右的节距形成为锯齿状。作为开孔部件4,能够使用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或者在金属或树脂制的板形成有多个微孔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等。作为形成开孔部件4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例如使用在厚度0.1~0.5mm左右的金属或树脂制的板(不锈钢板等)中通过冲孔、蚀刻等方法而形成有多个微孔的结构。
旋转筒1如图17~图19所示,除筒主体3和开孔部件4以外,还包括形成聚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的环状部件5。环状部件5规定聚积用凹部2的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聚积用凹部2的宽度),且夹着聚积用凹部2配置在旋转筒1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该宽度方向一侧部侧的环状部件5与另一侧部侧的环状部件5的间隔(左右一对环状部件的间隔)成为聚积用凹部2的宽度。此外,环状部件5的沿着该旋转筒1的周向的内侧端面形成聚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且成为决定聚积用凹部2的深度的要素。环状部件5的安装位置(上述左右一对环状部件的间隔)、厚度(上述内侧端面的高度)是考虑成形体(纤维堆积物)的宽度、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等而决定的。环状部件5为不透气性,且例如由不锈钢板等金属板、或树脂板形成,其厚度为例如2~12mm左右。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筒1的主要特点之一,能够列举如下方面: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开孔部件4的内表面4b侧(与作为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面的外表面4a侧为相反侧),配置有调整因从旋转筒1的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部件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流量调整部件6包含筒主体3,且整体形成为筒状体。通过旋转筒1(筒主体3)的旋转,开孔部件4与流量调整部件6一体地进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开孔部件4和流量调整部件6彼此直接重叠,且在开孔部件4与流量调整部件6之间未配置其它部件。
流量调整部件6(筒主体3的外周部),其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开孔部件4相同,且在筒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具有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与其底部2A重叠的底部对应部6A。此处所谓的“俯视”如上所述。此外,流量调整部件6中的除底部对应部6A以外的部分,即筒主体3的一对圆环部34、34,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旋转筒1的外周面的俯视图中与环状部件5重叠的环状部件对应部。流量调整部件6(筒主体3)的圆环部34的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环状部件5的宽度相同。圆环部34如图19所示,其沿着旋转筒1的周向(旋转方向)的内侧端面与环状部件5一并形成聚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圆环部34与底部对应部6A(开口部划分部65)同样地,由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形成。作为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
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筒主体3的底部对应部31)如图18~图20所示,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底部对应部6A的多个开口部60(60A、60B、60C)和划分形成各个开口部60的开口部划分部65。开口部划分部65由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形成。底部对应部6A虽具有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开口部划分部65),但通过具有流通空气的开口部60,使底部对应部6A整体具有透气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流量调整部件6具有形状不同的3种开口部60A、60B、60C作为多个开口部60。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流量调整部件6在底部对应部6A的筒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具有第一开口部60A,隔着该第一开口部60A在底部对应部6A的筒宽度方向X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二开口部60B,隔着该第一开口部60A在底部对应部6A的筒周向的前后分别具有第三开口部60C。第一开口部60A形成为俯视矩形形状,且其长度方向与筒周向一致。第二开口部60B的筒周向的长度比第一开口部60A短,且形成为俯视四边形形状。第三开口部60C形成俯视矩形形状,且其长度方向与筒宽度方向X一致。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流量调整部件6在筒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俯视时为四边形形状的开口部组61(参照图18)。即,流量调整部件6在其底部对应部6A包括具有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多个开口部60的开口部组61,且开口部组61在筒周向上存在多个。具体而言,开口部组61包括:1个第一开口部60A;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第二开口部60B,其位于(邻接)该1个第一开口部60A的筒宽度方向X的两侧;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第三开口部60C,其位于(邻接)该1个第一开口部60A的筒周向的前后。多个开口部组61与筒主体3的底部对应部31中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贯通口32为1对1对应(参照图17),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图中,1个开口部组61与1个贯通口32相互重叠。所谓“形状或大小不同”也包括下述情况:例如对于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关于开口端部在下文进行叙述)来说,在第一开口部60A和第二开口部60B,其形状和大小相同,但在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其形状或大小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划分部65(底部对应部6A)如图20所示,具有划分形成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部60A的俯视时为梯形形状的4个划分部件65A、65B。其中的2个划分部件65A、65A以沿筒周向延伸且相对的方式配置,2个划分部件65B、65B以沿筒宽度方向X(旋转筒1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且相对的方式配置。划分部件65A的筒周向的两端部与划分部件65B的筒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连结,划分形成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部60A。划分部件65A、65B由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形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划分部65(底部对应部6A)如图20所示,包含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在沿筒周向延伸的划分部件65A与筒主体3的圆环部34之间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划分部件65C,进而,如上所述,具有也是筒主体3的一部分的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肋部33。多个第二开口部60B分别由相互平行的2个划分部件65C、65C和沿筒周向延伸的圆环部34和划分部件65A划分形成。此外,多个第三开口部60C是分别由肋部33和划分部件65B、65C和沿筒周向延伸的一对圆环部34、34划分形成。划分部件65C和肋部33由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形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划分部65(底部对应部6A)包含划分部件65A、65B、65C和也作为筒主体3的一部分的肋部33,划分部件65A、65B、65C如图18所示,预先一体化而制成划分部件单元66,且该划分部件单元66装卸自如地固定于筒主体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量调整部件6的一部分可装卸地固定于旋转筒1的主体(筒主体3)。划分部件单元66的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筒主体3的底部对应部31的贯通口32(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该长度大致相同,如图18和图19所示配置在贯通口32内,且在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多个划分部件65C各自的端部,通过螺钉等固定机构(未图示)可装卸地分别固定于形成贯通口32的筒主体3的一对圆环部34、34。
而且,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中的多个开口部60(60A、60B、60C)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小的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另外,所谓开口部60(60A、60B、60C)的开口端部是指开口部60的深度方向(流量调整部件6的厚度方向)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开孔部件4侧的开口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一开口部60A成为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60A的划分部件65A,在侧面观察时从开孔部件4侧向旋转筒1(筒主体3)的内侧相对于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法线2L(参照图19)以规定角度α(参照图19)倾斜地延伸而形成,且侧视(剖视)时为直线状。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60A的其它划分部件65B也与划分部件65A同样形成为相对于底部2A的法线2L以规定角度倾斜地延伸的直线状。像这样,由相对于底部2A的法线2L倾斜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划分部件65A、65B划分形成的第一开口部60A(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如图19所示,随着从开孔部件4离开而逐渐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在多个开口部60中的一部分,还具有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大的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即,多个第二开口部60B分别如图19和图20所示,与第一开口部60A相反,成为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大的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划分形成第二开口部60B的划分部件65A、65C和筒主体3的环状部34中,仅划分部件65A如上所述相对于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法线2L倾斜地延伸而形成,划分部件65C和环状部34分别相对于法线2L平行地延伸而形成,且侧视(剖视)时为直线状。像这样,由相对于底部2A的法线2L倾斜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划分部件65A和相对于法线2L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划分部件65C和环状部34划分形成的第二开口部60B(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其开口面积如图19所示,随着从开孔部件4离开而逐渐减少。
此外,多个第三开口部60C也分别如图20所示,与第一开口部60A相反,成为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大的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划分形成第三开口部60C的划分部件65B、65C和也为筒主体3的一部分的肋部33和一对环状部34、34,中仅划分部件65B如上所述,相对于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法线2L倾斜地延伸而形成,划分部件65C、肋部33和环状部34分别相对于法线2L平行地延伸而形成,且侧视(剖视)下为直线状。像这样,由相对于底部2A的法线2L倾斜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划分部件65B和相对于法线2L平行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划分部件65C、肋部33和环状部34划分形成的第三开口部60C(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其开口面积与第二开口部60B同样随着从开孔部件4离开而逐渐减少。
当像第一开口部60A(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那样,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小时,与两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相同的情况相比,抽吸成形体材料的空气流(真空气体)在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开孔部件4)流动时的流量(每单位时间通过底部2A的空气的量)增加,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变强。另一方面,当像第二开口部60B和第三开口部60C(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那样,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大时,与两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相同的情况相比,上述流量减少,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变弱。此外,在聚积用凹部2纤维堆积纸浆纤维、合成纤维等纤维材料、吸水性聚合物(SAP)等作为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工序中,纤维堆积物中的纤维材料和SAP的克重依赖于在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开孔部件4)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量。
由此,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形成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开孔部件4的内表面4b侧(与作为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面的外表面4a侧相反的一侧),配置具有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60A的流量调整部件6,从而使底部2A中的与第一开口部60A对应的部分(在底部2A的俯视时与开口部60A重叠的部分)与底部2A中的其它部分(与第二开口部60B和第三开口部60C对应的部分)相比,空气流的流量较多,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较强。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底部2A中的与第一开口部60A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且在底部2A的其它部分上,形成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成形体各部分的克重,制造包含高克重部和低克重部的成形体(吸收体)。此外,通过使构成吸收体的材料(例如纸浆纤维、SAP等)集中在要求高吸收容量的部分,且其它部分尽量低克重化,能够获得吸收性能和减少穿戴不适感、不快感这两个方面都优异的吸收体。
调整成形体各部分的克重地制造克重局部不同的成形体,也能够通过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来实现,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如上所述,需要对多个腔室分别进行抽吸的多个抽吸机构,因此有制造设备的成本高,导致成形体的制造成本高涨的担忧。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流量调整部件6的使用,虽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但仍能够使抽吸力局部不同地调整成形体各部分的克重。
此外,作为制造克重局部不同的成形体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在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时,使形成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开孔部件的开孔率存在局部差异,从而使该底部的抽吸力局部不同。然而,伴有此种开孔部件的规格变更的成形体的制造方法,由于以下原因而与本实施方式相比性能上较差。即,将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一部分设为抽吸力与其它部分相比较低的低抽吸部,因此在希望使开孔部件中的与该低抽吸部对应的部分的开孔率降低时,一般而言,考虑i)扩大开孔部件的透气孔的间距的方法,或ⅱ)缩小透气孔的孔径的方法。i)的方法存在如下情况,在通过该方法形成的低抽吸部,在透气孔和其附近与除此以外的部分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的差异变得显著,两部分的纤维堆积量产生明显的差异,结果有着在纤维堆积于该低抽吸部上且原本纤维堆积量应均匀的成形体的低克重部,产生因这种纤维堆积量的差而引起的纤维堆积不均的担忧。纤维堆积不均的产生在成形体为例如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时,有导致吸收性能降低、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降低等的担忧。此外,ⅱ)的方法在例如成形体材料为纸浆纤维、SAP等吸收性材料时,有该吸收性材料堵塞透气孔的顾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开口部组61)的多个开口部60A、60B、60C的各个,虽开口面积在厚度方向上变化,但对于底部对应部6A(开口部组61)整体来说,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60A和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二开口部60B和第三开口部60C隔着划分部件65A、65B相互邻接,因此开口面积(多个开口部60A、60B、60C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在流量调整部件6(底部对应部6A)的厚度方向上一定,通过从筒主体3的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隔着底部2A(开孔部件4)在旋转筒1的内部侧与外部侧流量几乎不变,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流量调整部件6的采用而引起的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降低、或由此导致的成形体材料结块(结团)等问题的产生。
从为了更加可靠地发挥上述流量调整部件6的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流量调整部件6的各部分的尺寸等优选以下述方式设定。
在第一开口部60A(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在将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设为S1,将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设为S2时,S2对于S1的比例[(S2/S1)×100]优选为150%以上,进而优选为200%以上,更优选为500%以上,而且,优选为1000%以下,进而优选为80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50~1000%,进而优选为200~1000%,更优选为500~800%。
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60A的划分部件65A的相对于法线2L的角度α(参照图19)优选为5°以上,进而优选为10°以上,而且,优选为80°以下,进而优选为45°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80°,进而优选为10~45°。同样地,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60A的划分部件65B的相对于法线2L的角度也能够设定为与上述角度α相同的范围。另外,在划分部件65A和划分部件65B相对于法线2L的角度相同时,第一开口部60A的俯视形状在距开孔部件4较近的一侧与距开孔部件4较远的一侧存在相似关系。
划分部件单元66(除肋部33以外的其它划分部件65A、65B、65C)的厚度T1(参照图19,相当于开口部60A、60B、60C的深度)优选为30mm以上,进而优选为50mm以上,而且,优选为15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0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30~150mm,进而优选为50~100mm。此外,划分部件单元66的厚度T1对于筒主体3(流量调整部件6)的环状部34的厚度T2(参照图19)的比例[=(T1/T2)×100]优选为50%以上,进而优选为80%以上,而且,优选为10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100%,进而优选为80~100%。
对纤维堆积装置200进一步进行说明,上述开孔部件4和环状部件5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等按照该顺序可装卸地固定于也为流量调整部件6的一部分的筒主体3的外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筒主体3的这些部件分别如图18所示,其长度方向(筒周向)的长度成为将旋转筒1的周长大致2等分的长度,通过将各部件两个两个地固定于筒主体3,能够组装旋转筒1。
在纤维堆积装置200中,在旋转筒1的筒宽度方向X(旋转筒1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固定有接受来从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而旋转的俯视时为圆形形状的旋转板,筒主体3(流量调整部件6)、开孔部件4和环状部件5通过该旋转板的旋转而围绕水平轴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旋转筒1的筒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固定有固定于纤维堆积装置200的其它构成部件且不旋转的俯视时为圆形形状的固定板。在该固定板,固定有将旋转筒1(筒主体3)的内部在周向上隔成多个区域的板,通过该板,在旋转筒1(筒主体3)的内部,如图16所示,形成有在筒周向上相互间被隔开的空间A、B和C。即,空间A~C彼此间通过从上述固定板向上述旋转板设置的板而被隔开。即使固定于上述旋转板的筒主体3等旋转,固定于上述固定板的板也不旋转,因此,空间A、B和C的位置不变而保持一定。在空间A,连接有吸气风扇等未图示的公知的排气装置(抽吸机构),通过使该排气装置动作,能够将该空间A维持为负压。在聚积用凹部2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A上的期间,形成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开孔部件4的微细的透气孔作为抽吸孔发挥功能。
另外,空间B通常设定为比空间A弱的负压或压力零点(大气压)。在将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转印至传料辊12上之前,从该纤维堆积物的输送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空间B设为较弱的负压,使该纤维堆积物抽吸保持在凹部2内,但如果输送性无特别问题,则考虑到转印性,空间B优选为压力零点。此外,空间C是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转印至传料辊12上之后的该凹部2所通过的区域,因此优选为压力零点或正压。
管道11如图16所示,其一端侧覆盖位于上述空间A上的旋转筒1的外周面,在未图示的另一端侧,具有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例如包括粉碎机,该粉碎机将片状的木材纸浆粉碎而制成解纤纸浆,且将该解纤纸浆(纤维材料)送入至管道11内。在管道11的中途也能够设置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筒1的内部,形成有在其周向上相互间被隔开的多个空间A~C,该多个空间A~C中的1个空间A(特定空间)通过从旋转筒1的内部侧的抽吸而维持为负压,且对位于空间A上的旋转筒1的外周面,通过管道11供给成形体材料,此时,空间A为未被划分成多个区域的单一的空间,没有例如像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抽吸腔室那样,在筒宽度方向X上被划分成多个区域。由此,如下所述,在将单一的排气装置(抽吸机构)连接于旋转筒1并通过该单一的抽吸机构将单一的空间A维持为负压时,空间A的压力在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前大致均匀,而且在该情况下,假设在未配置流量调整部件6时,来自通过空间A上的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抽吸力在底部2A的全域大致均匀。
传料辊12包含具有透气性的圆筒状的外周部,接受来从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该外周部围绕水平轴旋转。在传料辊12的内侧(旋转轴侧)的非旋转部分,形成有能够对内部进行减压的空间D。在空间D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动作,能够将该空间D内维持为负压。在传料辊12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将内外连通的抽吸孔。这些抽吸孔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D上的期间,将空气从外部吸入至内部,且通过该抽吸力,将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成形体)从旋转筒1上向传料辊12上顺利地转移。
真空箱13具有包含上下表面、左右的两侧面和背面的箱状的形状,且具有朝向旋转筒1方向开口的开口部。真空箱13经由未图示的排气管等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标),通过该排气装置的动作,能够将真空箱13内维持为负压。另外,真空箱13是用于使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不变形而稳定地转印的装置,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获得相对较不易变形的形状的纤维堆积物95(参照图22)时,也可不特别设置,或者即使设置也无需使用。网带14是具有网孔的带状的透气性带环状连结而成的,且被引导至多个自由辊16和传料辊12而在规定路径上连续地移动。网带14通过传料辊12的旋转而被驱动。网带14如图16所示,在管道11的下游侧端部11a的附近,以导入至旋转筒1的外周面上之后,按照下述顺序通过真空箱13与旋转筒1之间和传料辊12与旋转筒1之间的方式配置。网带14在通过真空箱13的开口部前方的期间,接触旋转筒1的外周面,且在传料辊12与旋转筒1的最接近部附近,从旋转筒1的外周面离开而向传料辊12上转移。
网带14具有与传料辊12的上述抽吸孔相比较小的微孔,伴随从传料辊12的该抽吸孔的抽吸,也进行从与该抽吸孔重叠的网带14的微孔的抽吸。防风板15隔着传料辊12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形成有上述抽吸孔的区域而在其两侧设置有一对,防止或减轻从侧方的风的流入,防止从聚积用凹部2中脱模的纤维堆积物(成形体)的变形等。
接着,对使用上述纤维堆积装置200连续地制造吸收体(成形体)的方法即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成形体材料(吸收体原料)抽吸至纤维堆积装置200中的旋转筒1的聚积用凹部2并使其纤维堆积而获得纤维堆积物95,将该纤维堆积物95从聚积用凹部2中脱模且以包芯片材96包覆,将该包覆状态的纤维堆积物95连同包芯片材96一起切割成规定大小。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制造如下吸收体,该吸收体包含:高克重部,其在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中的与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第一开口部60A)对应的部分上纤维堆积,且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和低克重部,其在底部2A的其它部分上纤维堆积,且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
首先,使旋转筒1内的空间A、传料辊12内的空间D和真空箱13内所连接的排气装置动作而使旋转筒1内的空间A、传料辊12内的空间D和真空箱13内成为负压。通过使空间A内成为负压,在管道11内,产生将成形体材料输送至旋转筒1的外周面的空气流(真空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于旋转筒1的排气装置(抽吸机构)为1个,从筒主体3的内部侧(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抽吸通过该单一的抽吸机构实现。成形体材料的向聚积用凹部2的抽吸通过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从旋转筒1的旋转中心(旋转轴)进行抽吸而实施。由此,通过单一的抽吸机构被设为负压的旋转筒1内的空间A内的压力在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前大致均匀。此外,使旋转筒1和传料辊12旋转,使配置在传料辊1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真空输送机动作。
然后,当使上述纤维材料导入装置动作,将成形体材料供给至管道11内时,该成形体材料随着在管道11内流动的空气流成为飞散状态,向旋转筒1的外周面供给。
在被管道11覆盖的部分进行输送的期间,在旋转筒1的聚积用凹部2,如图21所示,成形体材料94被抽吸而纤维堆积。当在不具有流量调整部件6的普通旋转筒中,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作为将其内部维持为负压的抽吸机构时,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中的成形体材料的抽吸力(空气流的流量)没有不均而大致均匀,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流量调整部件6的流量调整(分配)功能,上述抽吸力局部不同而不均匀,在底部2A中的与第一开口部60A对应的部分相对较强,在除该部分以外的其它部分相对较弱。由此,成形体材料如图21所示,在底部2A中的与第一开口部60A对应的部分上相对较多地纤维堆积,在底部2A的其它部分上相对较少地纤维堆积。图21中,从上方向下方去的多个箭头表示上述抽吸力(空气流),而且该箭头的大小示意性地表示上述抽吸力的相对大小。如图21中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样,上述抽吸力在开口部划分部65[多个开口部60(60A、60B、60C)]中的距底部2A(开孔部件4)相对较远的端部和其附近,遍及筒宽度方向X的整个宽度大致均匀,但在开口部划分部65中的距底部2A相对较近的端部和其附近,在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60A相对较强,在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二开口部60B(和第三开口部60C)相对较弱。
以这样的方式,使成形体材料94在聚积用凹部2内纤维堆积而获得纤维堆积物95后,进而使旋转筒1旋转。然后,当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95到达真空箱13的相对位置时,通过从真空箱13的抽吸成为吸附于网带1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被输送至传料辊12与旋转筒1的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然后,吸附于网带14的状态的纤维堆积物95通过从传料辊12侧的抽吸,从聚积用凹部2中脱模,与网带14一并向传料辊12上转印。
图22中表示刚从聚积用凹部2中脱模后的纤维堆积物95的一部分。纤维堆积物95如图7所示,与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的第一开口部60A(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对应的部分成为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95A,与底部对应部6A的其它部分(第二开口部60B和第三开口部60C)对应的部分成为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95B。此外,该纤维堆积物95的一面95a(与凹部2的底部2A的接触面)大致平坦,而另一面95b(与凹部2的底部2A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面)成为起伏较大的凹凸面。纤维堆积物95在筒宽度方向X的中央具有高克重部95A。
从聚积用凹部2中脱模且转印至传料辊12上的纤维堆积物95,一边受到从传料辊12侧的抽吸一边被输送,且向被导入至配置在传料辊1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真空输送机上的包括棉纸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的包芯片材96上交接。其后,包芯片材96的沿输送方向的两侧部被折返,纤维堆积物95的上下两面被包芯片材96包覆。而且,被包芯片材96包覆的状态的纤维堆积物95,根据需要在由加压辊等压缩机构(未图示)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后,由切割器切断成规定大小,从而获得包括由包芯片材96包覆的成形体的吸收体。另外,在纤维堆积物95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时,高克重部95A成为密度相对较高的高密度部,低克重部95B成为密度相对较低的低密度部。所获得的纤维堆积物95成为在中央具有高克重部且在周围具有低克重部的吸收体(成形体)。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纤维堆积装置200和使用它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通过在聚积用凹部2(开孔部件4的)的底部2A的非纤维堆积面侧,配置具有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60A的流量调整部件6,能够使通过底部2A中的与第一开口部60A对应的部分的空气流的流量比通过底部2A中的其它部分的空气流的流量更多,由此,虽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空气流产生机构),也能够使吸收体(纤维堆积物)的所期望的部位的克重容易且精度良好地增加,从而获得包含高克重部和低克重部的吸收体(纤维堆积物)。
在吸收体内形成克重不同的高克重部和低克重部,具有能够获得柔软且穿戴感提高的吸收体等的优点。特别是在高克重部的前后或周围形成有低克重部的吸收体较为柔软且穿戴感优异。此外,将具有高克重部和低克重部的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加压压缩而在该吸收体内形成密度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具有能够获得吸收性能提高的吸收体等的优点。此种吸收体例如能够在低密度部使体液迅速透过,在高密度部吸收、固定体液。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二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下述另一实施方式,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附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不特别进行说明的构成部分适当应用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
在图18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筒主体3的外周部(肋部33和一对圆环部34、34)作为流量调整部件6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将流量调整部件6的另一部分(划分部件单元66)装卸自如地固定于筒主体3,但也可以如图23所示,构成为将流量调整部件6的全部可装卸地固定于实质上不作为流量调整部件发挥功能的筒主体3。图23所示的流量调整部件6的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开孔部件4相同,且在筒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具有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与其底部2A重叠的底部对应部6A。图23所示的流量调整部件6中的除底部对应部6A以外的部分、即流量调整部件6的筒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6B、6B,在旋转筒1的外周面的俯视时与环状部件5和筒主体3的圆环部34重叠。流量调整部件6的侧部6B的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环状部件5和圆环部34各自的宽度相同。
在图23所示的流量调整部件6中,在其底部对应部6A,多个划分部件单元66(划分部件65A、65B、65C)在筒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进而,在邻接的2个划分部件单元66、66之间,配置有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划分部件65D。划分部件65D由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形成,且遍及流量调整部件6的两侧部6B、6B间而连续设置,在旋转筒1的外周面的俯视图中与筒主体3的肋部33重叠。
图23所示的流量调整部件6与图18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开孔部件4和环状部件5同样,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装卸自如地固定于筒主体3的外周部。图23所示的流量调整部件6如图23所示,其长度方向(筒周向)的长度为将旋转筒1的周长大致2等分的长度,通过将2个该流量调整部件6固定于筒主体3,能够组装旋转筒1。在像这样组装出的旋转筒1中,多个第二开口部60B分别由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2个划分部件65C、65C和沿筒周向延伸的流量调整部件6的侧部6B和划分部件65A划分形成,多个第三开口部60C分别由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划分部件65B、65C、65D和沿筒周向延伸的流量调整部件6的两侧部6B、6B划分形成。
图24中表示本发明(第二发明)的旋转筒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划分形成第一开口部60A(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划分部件65A'在侧面观察时折曲形成为大致台阶状。划分部件65A'如图24所示包括:第一部分65A1',其从开孔部件4侧向旋转筒1(筒主体3)的内侧相对于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法线2L平行地延伸;第二部分65A2',其从该第一部分65A1'的端部向筒宽度方向X的外侧沿与法线2L正交的方向延伸;和第三部分65A3',其从该第二部分65A2'的端部向筒主体3侧相对于法线2L平行地延伸,且第一部分65A1'与第二部分65A2'所成的角度和第二部分65A2'与第三部分65A3'所成的角度分别为直角。第一部分65A1'、第二部分65A2'和第三部分65A3'分别在侧视(剖视)时为直线状。虽未图示,但划分部件65B也与划分部件65A'同样,在侧视时折曲形成为大致台阶状。通过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25和图26中表示本发明(第二发明)的旋转筒的又一实施方式(旋转筒1A)的主要部分。在旋转筒1A中,在开孔部件4的外表面4a侧,与外表面4a重叠地配置有将聚积用凹部2在与外表面4a平行的方向上划分成多个区域的凹部划分部件51。
对旋转筒1A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25和图26所示,开孔部件4由配置在外表面4a侧的凹部划分部件51和配置在内表面4b侧且比流量调整部件6更靠旋转筒1A的外侧的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夹着。两部件51、52与开孔部件4重叠配置,在凹部划分部件51与开孔部件4之间和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与开孔部件4之间,不配置其它部件。此外,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与该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重叠的两部件51、52的底部对应部51A、52A,分别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底部对应部51A、52A的多个开口部53、54和划分形成各个该开口部53、54的开口部划分部55、56,且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划分部56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对应。凹部划分部件51和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各自的筒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开孔部件4相同,在筒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具有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与其底部2A重叠的底部对应部51A、52A。此处所谓的“俯视”如上所述。
像这样,在由凹部划分部件51和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夹着开孔部件4时,各部件4、51、52间容易紧密接触,由此,能够使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的转印性等提高。特别是位于成形体材料被纤维堆积的一侧的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与开孔部件4紧密接触,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成形体材料进入开口部划分部55与开孔部件4之间的问题的发生,进而,更有效地防止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的转印问题的发生。此外,当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划分部件56与流量调整部件6紧密接触、两部件56、6间无间隙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因从旋转筒1A的内部侧的抽吸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的泄漏(漏气),更加可靠地发挥通过流量调整部件6实现的空气流的流量调整功能。
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包括:沿筒宽度方向X延伸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个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与该多个宽度方向线状部件正交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个周向线状部件,且通过这些线状部件在俯视时形成为栅格状。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53位于该栅格的孔的部分,且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开口部划分部55(上述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上述周向线状部件)由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形成。在凹部划分部件51的底部对应部51A中的俯视时与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的第一开口部60A重叠的部位,形成有与该第一开口部60A中的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同形状相同尺寸且比底部对应部51A的其它开口部53开口面积更大的大开口部53A。
此外,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划分部56也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同样,由多个线状部件在俯视时形成为栅格状,且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54位于该栅格的孔的部分,且在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在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底部对应部52A中的俯视时与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的第一开口部60A重叠的部位,形成有与该第一开口部60A中的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同形状相同尺寸且比底部对应部52A的其它开口部54开口面积更大的大开口部54A。
另外,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的第二开口部60B的大小相当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中的除大开口部53A以外的其它开口部53的2个的大小。此外,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流量调整部件6的第二开口部60B,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中与大开口部53A在筒宽度方向X上邻接的、包括在筒宽度方向X上邻接的2个开口部53的开口部组(相当于筒周向1列×筒宽度方向2列的开口部)为1对1对应。流量调整部件6的第二开口部60B与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54的关系也与此相同。
此外,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的第三开口部60C的大小相当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件55中的除大开口部53A以外的其它开口部53的12个的大小。此外,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流量调整部件6的第三开口部60C,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中与大开口部53A在筒周向上邻接、包括在筒宽度方向X上邻接的6个开口部53的列在筒周向上邻接2列而形成的开口部组(相当于筒周向2列×筒宽度方向6列的开口部)为1对1对应。流量调整部件6的第三开口部60C与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54的关系也与此相同。
聚积用凹部2通过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划分成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多个开口部53(53A)对应的多个凹部。各个该凹部包括开孔部件4(底部2A)和由从该开孔部件4在其法线方向上立起设置的开口部划分部55构成的侧壁,且该开孔部件4的整体成为抽吸成形体材料的抽吸部。各个该凹部各自的被由开口部划分部55构成的侧壁包围的空间(凹部的内部空间)为开口部53(53A)。
如上所述,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划分部56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对应。即,对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必定相对配置有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划分部56。在旋转筒1A中,对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上述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上述周向线状部件),1对1地对应有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划分部56(上述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上述周向线状部件),由此,凹部划分部件51的多个开口部53(53A)与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多个开口部54(54A)也1对1对应。即,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图中,凹部划分部件51的1个开口部53(53A)与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1个开口部54(54A)重叠。此外,1个开口部53和与其对应的1个开口部54(在聚积用凹部2的俯视时相互重叠的开口部53、54)具有俯视形状彼此相似的关系。在旋转筒1A中,开口部54相对于所对应的开口部53的相似比为1,开口部53(53A)与开口部54(54A)具有俯视形状彼此全等的关系。
包括此种结构的旋转筒1A的纤维堆积装置能够与上述纤维堆积装置200同样地使用,根据上述制造方法,能够连续地制造吸收体。在聚积用凹部2通过旋转筒1A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A(参照图1)上的期间,在凹部2的底部2A中,在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53(53A)对应的部位,如通常那样进行从底部2A的抽吸,相对于此,在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开口部划分部55对应的部位(底部2A的与开口部划分部55的接触部位),开口部划分部55为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因此不进行从底部2A的抽吸。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成形体材料不仅在开口部53(53A)上纤维堆积,而且也在开口部划分部55上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在管道11的上游侧,仅在开口部53(53A)纤维堆积,当纤维堆积的成形体材料的高度达到开口部划分部55(凹部划分部件51)的厚度时,随着成形体材料彼此的缠结和输送成形体材料的管道11内的空气的流动,成形体材料也在开口部划分部55上开始纤维堆积。在凹部2通过管道11的下游侧端部11a时,开口部划分部55成为完全被成形体材料覆盖的状态。
图27中表示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刚从旋转筒1A的聚积用凹部2中脱模后的纤维堆积物95'。如图27所示,在纤维堆积物95'的一面95a(与聚积用凹部2的底部2A的接触面),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栅格状的开口部划分部55对应地、栅格状配置有在X方向(筒宽度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方向这两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槽部(凹部)97,在该栅格的孔的部分,与凹部划分部件51的多个开口部53(53A)对应地配置有俯视时为四边形形状的凸部98(98A),一面95a成为凹凸面。另一方面,纤维堆积物95'的另一面95b(与凹部2的底部2A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面)与图22所示的纤维堆积物95的另一面95b同样,利用高克重部95A和低克重部95B形成为起伏较大的凹凸面,且在筒宽度方向X的中央具有高克重部95A(参照图22(a))。在将纤维堆积物95'用作例如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时,槽部97成为挠性轴,因此吸收体的柔软性提高。此外,该槽部97也具有使排泄至吸收体(纤维堆积物95')的液体扩散的效果,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吸收体(纤维堆积物95')整体。进而,当利用加压装置等压缩该吸收体(纤维堆积物95')时,凸部98成为吸收性材料以高密度状态存在的“密部”,槽部成为相对于“密部”吸收性材料以低密度状态存在的“疏部”。即,在吸收体周围区域(纤维堆积物95'的除高克重部95A以外的区域),形成有“密部”和“疏部”相互邻接的疏密构造。由此,体现出排泄至吸收体周围区域的液体在“疏部”快速透过之后由邻接的“密部”吸收、固定的液体吸收机制,吸收体周围区域中的吸收性能提高。由此,在通过吸收体周围区域的低克重化使穿戴感提高的吸收体中,发挥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吸收性材料较少而引起的吸收体周围区域的吸收性能降低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发明)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限制,能够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聚积用凹部2在旋转筒1的外周面遍及周向的全长地连续形成,但也可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此时,可以由实质上不使空气通过的难透气性或不透气性部件的环状部件5形成在周向上邻接的2个聚积用凹部2、2间的最外表面,使得成形体材料不会堆积在该凹部2、2间。此外,在图18和图23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于筒主体3的各部件6、4、5分别具有将旋转筒1的周长大致2等分的长度,采用了将各部件组合2个的结构,但也可由单一的环状部件构成,也可组合3个以上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量调整部件6的底部对应部6A中,多个开口部60中的一部分(60B、60C)是距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大的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但在本发明中,多个开口部60中的一部分只要像第一开口部60A那样,为距开孔部件4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较小的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即可,流量调整部件6也可不在底部对应部6A具有上述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在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划分形成第二开口部60B的划分部件65A(开口部划分部65的一部分)在侧视时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形状,且该侧视时为直角三角形形状的划分部件65A中的与聚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肋部34)的相对面与该内侧面2B平行,由此,第二开口部60B的开口面积在其深度方向上一定,第二开口部60B不成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即,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流量调整部件6在多个开口部60中的一部分,具有开口面积在其深度方向上一定的开口部(第二开口部60B)。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量调整部件6可装卸地固定于筒主体3,但也可一体不可分地固定于筒主体3。此外,在旋转筒1A(参照图25)中,凹部划分部件51的底部对应部51A中的多个开口部53也可全部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在底部对应部51A也可不形成大开口部53A。关于凹部划分部件对应部件52的开口部54也同样。
此外,本发明(第二发明)的纤维堆积装置并不由图16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200限制,也可如图29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200A那样构成。另外,在图29中,从说明容易的观点出发,将旋转筒2的轴长方向的一端侧的侧面(划分形成旋转筒1内的空间A、B和C的俯视时为圆形状的板)的一部分以透视的状态表示。图16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200具有真空箱13和防风板15作为用于使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95不变形而稳定地转印的机构,但如图29所示,纤维堆积装置200A不具有此种机构。此外,在纤维堆积装置200A中,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95在该旋转筒1的最下点直接转印在配置于旋转筒1的下方的真空输送机17上(导入至该输送机17上的包芯片材96上),因此,纤维堆积装置200A也不具有纤维堆积装置200所具有的传料辊12和网带14。图29中,附图标记42表示也能够应用于纤维堆积装置200的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42构成为通过粉碎机43将片状的木材纸浆45粉碎,制成解纤纸浆,并将该解纤纸浆(纤维材料)送入至管道11内。此外,在管道11的中途,设置有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44。
在图29所示的纤维堆积装置200A中,空间A和空间B以及空间C的一部分(空间C中的位于比纤维堆积物95的转印位置更靠旋转筒1的旋转方向R1的上游侧的区域)设定为负压,在空间A上(管道11内)形成于聚积用凹部2内的纤维堆积物95在保持被抽吸至凹部2内的状态下,通过旋转筒1的旋转而被输送至规定的转印位置(空间C上的旋转筒1与真空输送机17的相对位置,旋转筒1的最下点),在该转印位置,通过从该输送机17的抽吸而从凹部2中脱模,向被导入至该输送机17上的包芯片材96上转印。在该转印位置,通过从空间C向真空输送机17积极地进行鼓风,能够促进从凹部2的纤维堆积物95的脱模。此种所谓的转印鼓风在获得图22所示的纤维堆积物95这样的相对较不易变形的形状的纤维堆积物时,在促进该纤维堆积物的从聚积用凹部的脱模方面特别有效。
在本发明(第二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优选用作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吸收性物品主要用于吸收保持尿、经血等从身体排泄的体液。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失禁护垫、卫生护垫等,但并不限定在此,广泛地包含用于从人体排出的液体的吸收的物品。
吸收性物品典型而言具备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和介于两个片材间配置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吸收体也可由一个或多个包芯片材包覆上下表面。背面片材既可具有水蒸气透过性,也可不具有。吸收性物品进而也可具有与该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的用途相应的各种部件。此种部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的。例如在将吸收性物品应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时,能够在吸收体的比立起的两侧部更靠外侧的位置,配置一对或二对以上的立体护翼。
关于上述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而公开以下的内容(纤维堆积装置、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吸收体)。
<1A>
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包括在外周面具有聚积用凹部的旋转筒,使随着因来自该旋转筒的内部侧的抽吸所产生的空气流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上进行纤维堆积,形成成形体,该纤维堆积装置中,
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由透气性的开孔部件形成,在该开孔部件的外表面侧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在该开孔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调整上述空气流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部件,通过上述旋转筒的旋转,使该开孔部件与该流量调整部件一体旋转,
在上述流量调整部件中的、俯视上述聚积用凹部时与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部重叠的底部对应部,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底部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和划分形成各个该开口部的开口部划分部构成,
多个上述开口部中的一部分是距离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距离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小的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
<2A>
如上述<1A>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流量调整部件的上述底部对应部在多个上述开口部中的一部分,还具有距离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距离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大的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
<3A>
如上述<2A>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流量调整部件在其上述底部对应部包括具有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多个上述开口部的开口部组,该开口部组在筒周向存在多个。
<4A>
如上述<3A>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开口部组在上述旋转筒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隔着该第一开口部在该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二开口部,隔着该第一开口部在该旋转筒的周向的前后分别具有作为上述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的第三开口部。
<5>
如上述<1A>至<4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流量调整部件的上述底部对应部中的多个上述开口部的各开口面积的总和,在该流量调整部件的厚度方向上是一定的。
<6>
如上述<1A>至<5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划分形成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上述开口部划分部的至少一部分(划分部件),在侧面观察时从上述开孔部件侧向上述旋转筒的内侧相对于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法线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延伸而形成。
<7A>
如上述<6A>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开口部划分部的一部分(划分部件)的相对于上述法线的角度优选为5°以上,进而优选为10°以上,而且,优选为80°以下,进而优选为45°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80°,进而优选为10~45°。
<8A>
如上述<1A>至<7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俯视形状在接近上述开孔部件的一侧和远离该开孔部件的一侧为相似关系。
<9A>
如上述<1A>至<5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划分形成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上述开口部划分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观察时折曲形成为大致阶梯状。
<10A>
如上述<1A>至<4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流量调整部件在多个上述开口部中的一部分具有开口面积在其深度方向一定的开口部。
<11A>
如上述<10A>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开口面积在其深度方向一定的上述开口部中,划分形成该开口部的上述开口部划分部的一部分(划分部件)在侧面观察时为直角三角形形状,并且其侧面观察时为直角三角形形状的该开口部划分部的一部分中的、与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内侧面的相对面与该内侧面平行。
<12A>
如上述<1A>至<11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距上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S2相对于距该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的开口面积S1的比例[(S2/S1)×100]优选为150%以上,进而优选为200%以上,更优选为500%以上,而且,优选为1000%以下,进而优选为80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50~1000%,进而优选为200~1000%,更优选为500~800%。
<13A>
如上述<1A>至<12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上述流量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上述旋转筒的主体。
<14A>
如上述<1A>至<13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在上述旋转筒的内部,在其周向形成相互之间被隔开的多个空间,这些多个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特定空间通过上述抽吸被维持为负压,并且向位于该特定空间上的该旋转筒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该特定空间是没有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单一空间。
<15A>
如上述<1A>至<14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将上述聚积用凹部在与该外表面平行的方向上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凹部划分部件与该外表面重叠地配置在上述开孔部件的外表面侧。
<16A>
如上述<14A>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中,将上述特定空间维持为负压时的该特定空间的压力在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前大致均匀。
<17A>
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上述<1A>至<16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制造吸收体,该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吸收体包含:高克重部,其在上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中的与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对应的部分上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和低克重部,其在该底部的其它部分上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
<18A>
如上述<17A>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成形体材料(吸收体原料)抽吸至上述纤维堆积装置中的上述旋转筒的上述聚积用凹部使其纤维堆积,而获得纤维堆积物,将该纤维堆积物从该聚积用凹部中脱模且以片材包覆,将该包覆状态下的该纤维堆积物连同该片材一起切割成规定大小。
<19A>
如上述<18A>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成形体材料的向上述聚积用凹部的抽吸通过使用单一的抽吸机构从上述旋转筒的旋转中心进行抽吸而实施。
<20A>
一种吸收体,其使用上述<1A>至<16A>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而制造得到,该吸收体具有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和与该高克重部相比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上述高克重部是与上述流量调整部件的上述底部对应部的上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对应的部分。
<21A>
如上述<20A>所述的吸收体,其在中央具有上述高克重部,在周围具有上述低克重部。

Claims (25)

1.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在外表面具有成形体材料进行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在一个方向上输送该聚积用凹部,并使随着因来自内部侧的抽吸所产生的空气流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由具有多个抽吸孔的多孔性部件形成的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面上进行纤维堆积,该纤维堆积装置的特征在于:
调整所述空气流的调整体与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而配置在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
所述调整体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调整体的多个开口部,该开口部中,距离所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与距离所述多孔性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体构成为按照距离所述多孔性部件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叠层第一层和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一层的多个第一开口部和划分形成各个该第一开口部的开口部划分部,该开口部划分部构成为包括沿所述聚积用凹部的输送方向延伸的MD划分部件和沿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CD划分部件,
在所述第二层中的、在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部重叠的部分,与各个该第一开口部对应地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二层的第二开口部,多个所述开口部分别由在该俯视时相互重叠的该第一开口部和该第二开口部构成,
在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在多个所述第一开口部各自的内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处于从所述CD划分部件离开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层中的与该CD划分部件重叠的部分和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在多个所述第一开口部各自的内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处于从所述MD划分部件离开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层中的与该MD划分部件重叠的部分及其附近具有不使空气通过的不透气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部在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形成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部各自的中央。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1个所述第一开口部与存在于其内部的所述第二开口部具有俯视形状彼此相似的关系。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积用凹部具有:在形成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面的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有所述调整体的调整体配置区域;和在该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没有配置该调整体的调整体未配置区域,该调整体未配置区域与调整体配置区域相比,成形体材料以高克重纤维堆积。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面的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配置有将该凹部在与该底面平行的方向上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凹部划分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划分部件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划分部件的多个开口部,在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该凹部划分部件的该开口部与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调整体的所述开口部重叠。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堆积装置具有旋转筒和向该旋转筒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的管道,所述旋转筒在其外周面具有所述聚积用凹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筒具有:圆筒状的筒主体;重叠固定在该筒主体的外周部的抽吸调整板;重叠固定在该抽吸调整板的外表面侧的空间板;重叠固定在该空间板的外表面侧的作为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多孔性板;重叠固定在该多孔性板的外表面侧的图案形成板,所述调整体由所述抽吸调整板和所述空间板构成。
11.一种吸收体,其使用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制造得到,该吸收体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聚积用凹部中的、与在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没有配置所述调整体的区域对应的部分是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与在该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该调整体的区域对应的部分是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克重部为厚部,所述低克重部为薄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中,一个面的整个区域为大致平坦,另一个面在所述高克重部与所述低克重部的边界部具有阶差。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在一个面具有凹凸部,该凹凸部中,多个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槽部配置成栅格状,该栅格孔的部分配置有俯视时为四边形形状的凸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的一个面中,构成所述凹凸部的凸部的顶部与没有形成该凹凸部的区域为大致一个平面。
16.一种纤维堆积装置,包括在外周面具有聚积用凹部的旋转筒,使随着因来自该旋转筒的内部侧的抽吸所产生的空气流输送来的成形体材料在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部上进行纤维堆积,形成成形体,该纤维堆积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由透气性的开孔部件形成,在该开孔部件的外表面侧纤维堆积成形体材料,在该开孔部件的内表面侧配置调整所述空气流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部件,通过所述旋转筒的旋转,使该开孔部件与该流量调整部件一体旋转,
在所述流量调整部件中的、俯视所述聚积用凹部时与该聚积用凹部的底部重叠的底部对应部,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底部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和划分形成各个该开口部的开口部划分部构成,
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一部分是距离所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距离所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小的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整部件的所述底部对应部在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一部分,还具有距离所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近的开口端部与距离所述开孔部件相对较远的开口端部相比开口面积大的开孔部件侧大开口型开口部。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整部件的所述底部对应部中的多个所述开口部的各开口面积的总和,在该流量调整部件的厚度方向上是一定的。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划分形成所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所述开口部划分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观察时从所述开孔部件侧向所述旋转筒的内侧相对于所述聚积用凹部的底部的法线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延伸而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划分形成所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的所述开口部划分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观察时折曲形成为大致阶梯状。
21.如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旋转筒的主体。
22.如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筒的内部,在其周向形成相互之间被隔开的多个空间,这些多个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特定空间通过所述抽吸被维持为负压,并且向位于该特定空间上的该旋转筒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该特定空间是没有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单一空间。
23.如权利要求16~22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聚积用凹部在与该外表面平行的方向上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凹部划分部件与该外表面重叠地配置在所述开孔部件的外表面侧。
24.一种吸收体,其使用权利要求16~2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堆积装置而制造得到,该吸收体的特征在于:
具有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多的高克重部和与该高克重部相比成形体材料的纤维堆积量相对较少的低克重部,所述高克重部是与所述流量调整部件的所述底部对应部的所述开孔部件侧小开口型开口部对应的部分。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中央具有所述高克重部,在周围具有所述低克重部。
CN201380030904.2A 2012-06-11 2013-06-05 纤维堆积装置 Active CN104379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1845A JP5457506B2 (ja) 2012-06-11 2012-06-11 積繊装置
JP2012-131846 2012-06-11
JP2012-131845 2012-06-11
JP2012131846A JP5457507B2 (ja) 2012-06-11 2012-06-11 積繊装置
PCT/JP2013/065555 WO2013187291A1 (ja) 2012-06-11 2013-06-05 積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79101A true CN104379101A (zh) 2015-02-25
CN104379101B CN104379101B (zh) 2017-03-15

Family

ID=49758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0904.2A Active CN104379101B (zh) 2012-06-11 2013-06-05 纤维堆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859868B1 (zh)
CN (1) CN104379101B (zh)
BR (1) BR112014031079A2 (zh)
IN (1) IN2014DN10218A (zh)
TW (1) TWI566760B (zh)
WO (1) WO2013187291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1812A (zh) * 2017-01-09 2017-08-15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成型装置
CN107708627A (zh) * 2015-06-30 2018-02-1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装置
CN110575314A (zh) * 2019-09-02 2019-12-17 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成型方法
CN110575313A (zh) * 2019-09-02 2019-12-17 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制造装置
CN111417369A (zh) * 2017-11-28 2020-07-14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碎片的制造方法及片材碎片的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TWI808099B (zh) * 2017-10-03 2023-07-11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61604B2 (ja) 2011-10-19 2013-08-14 花王株式会社 積繊装置
JP6377500B2 (ja) * 2014-11-14 2018-08-22 花王株式会社 積繊装置
MX363280B (es) 2015-01-23 2019-03-15 Kimberly Clark Co Metodo para fabricar estructuras absorbentes entrelazadas.
EA033801B1 (ru) * 2016-08-31 2019-11-27 Unicharm Corp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элемента
BE1025054B1 (nl) 2017-03-14 2018-10-15 Ontex Bvba Absorberende kern voor een absorberend artikel
NL2020902B1 (en) * 2017-05-15 2019-07-12 Drylock Tech Nv Absorbent article with four channels
DE112017007446T5 (de) 2017-10-03 2020-08-06 Kao Corp.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absorbierenden artikel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6647A (en) * 1985-12-10 1987-05-19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a laid fibrous web
JP2006122109A (ja) * 2004-10-26 2006-05-18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て製造した吸収性物品
WO2011155460A1 (ja) * 2010-06-10 2011-12-1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82597T1 (de) * 1985-12-10 1992-12-15 Kimberly Clark Co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uer die erzeugung eines faservlieses.
JP4023935B2 (ja) 1998-12-17 2007-12-19 花王株式会社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3248687B2 (ja) 1999-02-15 2002-01-21 花王株式会社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104832B2 (ja) 2001-03-16 2008-06-1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
JP4499792B2 (ja) * 2005-09-29 2010-07-0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5396321B2 (ja) * 2010-03-26 2014-01-2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6647A (en) * 1985-12-10 1987-05-19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a laid fibrous web
JP2006122109A (ja) * 2004-10-26 2006-05-18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て製造した吸収性物品
WO2011155460A1 (ja) * 2010-06-10 2011-12-1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8627A (zh) * 2015-06-30 2018-02-16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装置
CN107708627B (zh) * 2015-06-30 2020-11-20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装置
CN107041812A (zh) * 2017-01-09 2017-08-15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成型装置
TWI808099B (zh) * 2017-10-03 2023-07-11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CN111417369A (zh) * 2017-11-28 2020-07-14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碎片的制造方法及片材碎片的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CN111417369B (zh) * 2017-11-28 2022-01-07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碎片的制造方法及片材碎片的制造装置以及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CN110575314A (zh) * 2019-09-02 2019-12-17 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成型方法
CN110575313A (zh) * 2019-09-02 2019-12-17 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制造装置
CN110575314B (zh) * 2019-09-02 2022-06-17 黄山富田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成型方法
CN110575313B (zh) * 2019-09-02 2022-08-26 黄山富田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2098A (zh) 2014-01-16
IN2014DN10218A (zh) 2015-08-07
TWI566760B (zh) 2017-01-21
BR112014031079A2 (pt) 2017-06-27
EP2859868B1 (en) 2017-05-03
EP2859868A1 (en) 2015-04-15
EP2859868A4 (en) 2015-11-18
WO2013187291A1 (ja) 2013-12-19
CN104379101B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79101A (zh) 纤维堆积装置
CN103260565B (zh) 吸收体的制造装置
US9464371B2 (en) Fiber stacking device
EP1920743B2 (en) Air formed fibrous web
CN105556016B (zh) 积纤装置
CN105813609B (zh) 吸收体的制造装置
EP0888761B1 (en) Apparatus for air-laying of fibrous material or granules
JP2007089826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457507B2 (ja) 積繊装置
JP2016104054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3255554A (ja) 積繊装置
CN112996469B (zh)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JP5261557B2 (ja) 積繊装置
WO2022130775A1 (ja) 積繊装置並びに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22105905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822246B2 (ja) 吸収体、該吸収体を備える吸収性物品、前記吸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16600755A (zh) 积纤装置和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2022086639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積繊装置
JP2016093218A (ja) 積繊装置
MX2007003734A (es) Articulos absorbentes basados en fibra en cable con una hoja de envoltura individu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