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6082A - 秧苗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秧苗移植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06082A CN104206082A CN201410242614.0A CN201410242614A CN104206082A CN 104206082 A CN104206082 A CN 104206082A CN 201410242614 A CN201410242614 A CN 201410242614A CN 104206082 A CN104206082 A CN 1042060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ole ground
- central authorities
- cursor
- rice shoot
-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899 nucle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7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054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337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971 till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21167 banque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13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793686 Homo sapiens Azurocid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3 groun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秧苗移植机,使得整地装置不破损且能够可靠地弄平田地的表面。在行走车体的后部设有借助升降连杆机构(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和弄平田地面的整地装置(27)的秧苗移植机中,设有支承整地装置(27)的整地支承架(76),将整地装置配置在比整地支承架(76)靠机体前侧的位置,设有将整地装置和整地支承架的左右两侧连结起来的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在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的左右之间设有第2整地转动臂(75b),在第2整地转动臂设有使整地装置升降的整地升降装置(77),整地升降装置由配置于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致动器(79)和升降部件(80)构成,利用悬吊臂(81)连结升降部件(80)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将秧苗插植至田地等作业的秧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在具备带浮体的秧苗插植装置的秧苗移植机中,已知具备整地装置的结构,该整地装置在秧苗插植装置进行秧苗插植之前使田地平整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12-17901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秧苗移植机中,设有对秧苗的插植位置进行整地的中央和左右的整地装置,通过利用该整地装置使田地的凹凸均匀,来稳定秧苗的插植深度。
然而,专利文献1的秧苗移植机的整地装置构成为,利用设在秧苗插植部的悬吊框架支承左右的转子,并且中央的转子经由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支承于左右的转子,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转子彼此的连结弱,在深深钻入田地而施加过大负载的情况下,容易破损。
特别地,中央的转子虽然通过设于秧苗插植部的悬吊弹簧连结,但在使秧苗插植部上升并向非作业位置移动时,存在中央的转子向下方垂下而与田地面接触的情况。在秧苗移植机回转时等中央的转子与田地面接触时,产生被拖曳的中央的转子破损的问题,同时中央的转子破坏了田地面,在将秧苗插植到田地的角落即枕地时,形成大的凹凸,从而存在苗的插植深度过浅或过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具备对地作业用的回转转子的秧苗移植机,所述回转转子包括回转时在内都能够对往往变得不稳定的整地装置进行可靠的支承。
本发明的上述课题通过如下解决方案解决。
第1方面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秧苗移植机,其在行走车体2的后部设有借助升降连杆机构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和弄平田地面的整地装置27,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支承该整地装置27的整地支承架76,并且整地装置27被配置在比该整地支承架76靠机体前侧动位置,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将该整地装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两侧连结起来的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在该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的左右之间设有第2整地转动臂75b,在该第2整地转动臂75b上设有使所述整地装置27升降的整地升降装置77。
根据第1方面的秧苗移植机,第2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整地升降装置77由被配置于所述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致动器79和升降部件80构成,利用悬吊臂81连结该升降部件80和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
根据第1或第2方面的秧苗移植机,第3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植机具备将所述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的水平维持装置63。
根据第3方面的秧苗移植机,第4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整地装置27由如下部件构成:中央整地部件27b,其被设在所述行走车体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它们被设在该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左右两侧且机体后侧;以及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它们将该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连结起来,利用所述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支承该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所述水平维持装置63由如下部件构成:接触突起69,其被设于所述悬吊臂81;水平维持部件71,其被设于所述连结传动机构73,与该接触突起69接触而将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以及施力部件78,其连结所述连结传动机构73和所述悬吊臂81,并且对连结传动机构73向上方施力。
根据第4方面的秧苗移植机,第5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设有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和整地支承架76,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和整地装置27,悬吊臂81在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之间与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连结,在所述接触突起69上形成有供所述水平维持部件71接触的接触面69a,在所述水平维持部件71上设有能够在所述接触面69a上滚动的旋转体71a。
根据第4或第5方面的秧苗移植机,第6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传动机构73的比所述悬吊臂81靠机体前侧位置设有接触部件100,在该接触部件100旋转自如地设有接触旋转体101,当在该接触旋转体101与所述升降连杆机构3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秧苗插植部4进一步上升时,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位于比所述侧方整地部件27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第4或第5方面的秧苗移植机,第7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的后方分别设有对田地进行整地的侧方整地浮体56,在该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的左右之间且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后方设有中央整地浮体55,所述中央整地浮体55对田地进行整地并检测田地的深度,在所述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分别设有向机体前侧突出的左右的第3整地转动臂75c,利用加强架连结该左右的第3整地转动臂75c,在该加强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过所述中央整地浮体55的上方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在俯视观察时为凸形状。
根据第1方面所述的发明,通过利用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连结整地装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整地装置27支承在左右方向的多个部位,因此防止整地装置被着地阻力抬起而无法对田地的凹凸进行整地,并且与以往相比提高了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而且,通过在设于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的左右之间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设置整地升降装置77,能够使整地装置27在行走车体2的靠中央的位置升降,因此形成了在使整地装置27升降时整体大致均匀地升降的结构,防止整地装置27的一部分上升中断而与田地面接触并破损的情况。
根据第2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1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悬吊臂81连结整地升降装置77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能够与整地升降装置77的升降操作对应地变更整地装置27的作业高度,因此提高了田地面的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并且,在非整地作业时,能够使整地装置27从田地面充分离开,因此防止破坏田地面,或者整地装置27与田地面接触而破损。
根据第3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2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水平维持装置63将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即使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整地装置27的姿态也保持水平,因此能够防止整地装置27的一部分钻入田地的凸部等,不会使整地装置27破损,能够可靠地弄平田地的表面。
根据第4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1或第2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使整地装置27下降时供水平维持部件71接触的接触突起69,并设置对连结传动机构73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件78,能够将整地装置27维持在成为水平的姿态,因此防止整地装置27进入土中而破损,提高田地的整地性。
根据第5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4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接触突起69形成接触面69a,不仅形成整地装置27利用第2整地转动臂75b升降的结构,还可靠地维持了整地装置27的水平姿态,防止整地装置27进入土中而破损。
根据第6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5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接触部件100旋转自如地设置接触旋转体101,能够抑制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接触时的负载,因此防止升降连杆机构3的破损。
并且,在接触旋转体101和升降连杆机构3接触时,能够防止产生噪音。
根据第7方面所述的发明,在第5或第6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加强架82连结整地装置27的基体前侧,能够牢固地进行整地装置27的结构部件彼此的连结,因此防止整地装置27因与田地面的接触阻力而破损。
而且,在使整地装置27移动至非作业位置时整地装置27全体一体地抬起,因此防止整地装置27的一部分进入田地而破损或破坏田地面。
并且,通过在加强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过中央整地浮体55上方的弯曲部,不会限制中央整地浮体55因田地的凹凸而上下转动的范围,因此中央整地浮体55容易正确地与田地的凹凸对应地转动,稳定了秧苗插植部4的秧苗插植深度,并且提高了整地装置27的整地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2是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秧苗移植机的秧苗插植部和整地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是示出秧苗移植机的秧苗插植部和整地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5是示出秧苗移植机的整地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6是示出整地装置处于作用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整地装置处于非作用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设有水平维持装置的整地装置处于作用位置的最下降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设有水平维持装置的整地装置处于作用位置且上升时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设有水平维持装置的整地装置上升至非作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整地装置和秧苗插植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2是上升至图10所示的非作用位置的整地装置和秧苗插植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使秧苗插植部上升时的整地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4是其他结构例的整地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5是示出草耙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整地装置、插植传动架和草耙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整地装置、插植传动架和草耙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8是秧苗移植机的控制框图。
图19是秧苗移植机的插植传动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剖视图。
图20是秧苗插植部的秧苗插植机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标号说明
2:行走车体;
3:升降连杆机构;
4:秧苗插植部;
27:整地装置;
27a:侧方整地部件;
27b:中央整地部件;
55:中央整地浮体;
56:侧方整地浮体;
63:水平维持装置;
69:接触突起;
69a:接触面;
71:水平维持部件;
71a:旋转体;
73:连结传动机构;
75a:第1整地转动臂;
75b:第2整地转动臂;
75c:第3整地转动臂;
76:整地支承架;
77:整地升降装置;
78:施力部件;
79:升降致动器;
80:升降部件;
81:悬吊臂;
82:加强架;
100:接触部件;
101:接触旋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秧苗移植机的前进方向称为前侧,将后退方向称为后侧,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的左右方向分别作为左侧、右侧。
图1和图2是作为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乘用型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在该乘用型的秧苗移植机1中,秧苗插植部4借助升降连杆机构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于行走车体2的后侧。
行走车体2是具备驱动轮即左右一对前轮10、10和左右一对后轮11、11的四轮驱动车辆,在机体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12,在该变速箱12的左右侧方设有前轮末端箱13、13,在从能够变更该左右前轮末端箱13、13的转向方向的各个前轮支承部向外突出的左右前轮车轴上分别安装有左右前轮10、10。
并且,秧苗插植部4借助升降连杆机构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行走车体2的后侧,在所述行走车体2的后部上侧设有施肥装置5的主体部分。
而且,在所述变速箱12的背面部固定有主架15的前端部,后轮齿轮箱18、18以前后水平地设置在该主架15的后端左右中央部的后轮辊轴(未图示)为支点滚动自如地被支承,在从该后轮齿轮箱18、18向外突出的后轮车轴11a上安装有后轮11、11。
发动机20搭载在主架15上,该发动机20的旋转动力经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23等传递至变速箱12。在利用变速箱12内的变速器对传递至所述变速箱12的旋转动力变速后,分离为行走动力和外部导出动力并导出。
然后,行走动力的一部分传递至所述前轮末端箱13、13来驱动前轮10、10,同时剩余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后轮齿轮箱18、18来驱动后轮11、11。并且,外部导出动力通过设于所述行走车体2的后部的未图示的插植离合器和插植传动轴向秧苗插植部4传动。
在所述发动机20的上部设置有坐席31。在该坐席31的前方,具有内置有各种操作设备的前罩32,在前罩32的上方设有对前轮10、10转向操作的手柄34。该前罩32的下端左右两侧成为水平状的踏板35。该踏板35设有多个孔(参照图2),从而形成为使作业者的踩在该踏板35上的鞋上沾的泥向田地落下的结构。该踏板35上的后部成为兼用作后挡泥板的后踏板36。
并且,也可以在所述行走车体2的前部左右两侧设置用于装载补给用的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台38。所述升降连杆机构3是平行连杆结构,具备1根上连杆40和左右一对下连杆41、41。这些连杆40、41、41的基部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在主架15的后端部立起设置的后视呈门形的支承部件42,在这些连杆40、41、41的末端侧连结有纵连杆43。
而且,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秧苗插植部4的连结轴44插入连结在该纵连杆43的下端部,从而秧苗插植部4以所述连结轴44为中心滚动自如地连结在该纵连杆43的下端部。
在固定于所述主架15的支承部件42和一体形成于上连杆40的摇臂(未图示)的末端部之间设有升降液压缸46,通过利用液压使该气缸46伸缩,上连杆40上下转动,秧苗插植部4在大致保持恒定姿态的状态下升降。
所述秧苗插植部4是插植6行的结构,具备以下等部件:兼用作框架的秧苗插植传动箱50;秧苗载置台51,其装载毯苗,左右往复移动而向各行的秧苗导出口51a…一株一株地供给秧苗,并且在将横向一列的量的秧苗全部供给到秧苗导出口51a…时利用秧苗输送带54…向下方移送秧苗;秧苗插植装置52…,其用于将供给至秧苗导出口51a…的秧苗插植到田地;左右一对划线标识器(未图示),在表层土面上划出下一行程中的机体行进路。
在秧苗插植部4的下部,在中央设有中央整地浮体55,在其左右两侧设有侧方整地浮体56、56。当在使该中央整地浮体55和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56与田地的泥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机体行走时,中央整地浮体55和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56一边对泥面进行修整一边滑行,并利用秧苗插植装置52…在它们的整地轨迹中插植秧苗。
所述中央整地浮体55和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56构成为,被安装成转动自如,以使前端侧与田地表层土面的凹凸相对应地上下移动,在插植作业时,利用倾斜角传感器(未图示)检测中央整地浮体55的前部的上下移动,并与该检测结果对应地切换控制所述升降液压缸46的液压阀来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由此始终维持秧苗的插植深度恒定。
在所述秧苗插植部4安装有由中央整地部件(中心转子)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侧转子)27a、27a构成的整地装置27。并且,秧苗载置台51构成为,将支承框体65的未图示的支承辊作为导轨进行滑动,该支承框体65支承秧苗插植部4整体并且是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遍及秧苗插植部4的整个宽度范围的矩形。
所述施肥装置5构成为,利用送出部61…将贮存在肥料料斗60中的粒状的肥料以恒定量送出,利用施肥管62…将该肥料引导至被安装在浮体55、56、56的左右两侧的施肥引导件(未图示)…,并落入到借助于设置在施肥引导件…的前侧的挖槽体64在秧苗插植行的侧部附近形成的施肥槽内。并且构成为,借助于由鼓风机用电动机53驱动的鼓风机58产生的空气经由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气室59被吹入到施肥管62…,利用风压强制搬运施肥管62内的肥料。
并且,在机体的两侧设有划线臂67。
在图3中,示出了转子支承结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在所述秧苗载置台51的支承框体65上安装有上端被支承成旋转自如的悬吊臂81。该悬吊臂81的下端部支承于后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
所述悬吊臂81设于支承框体65,并且下端部安装于机体左侧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由此,当升降部件80移动时,悬吊臂81上下移动。
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的悬吊施力部件78设于设在左侧的连结传动机构73的前侧的支承件和设在所述悬吊臂81的上部的支承件之间。在悬吊臂81侧具有多个支承件供选择安装。所述纵连杆43设在比门形的支承框体65靠机体内侧的位置。
使所述悬吊臂81上下移动的升降致动器79在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操作、秧苗插植部4自动上升的回转时或后退时工作,与秧苗插植部4的上下移动相应地自动改变整地装置27的上下位置。并且,插植作业(直进行走)中,若对设于操纵部的刻度盘(dial)等进行操作,则升降致动器79工作而能够将所述整地装置27设定在任意的高度。
在回转时和后退时,机体在所述整地装置27接近田地面的状态下移动,整地装置27有可能破坏田地面,因此在秧苗插植部4开始上升的同时升降致动器79工作,使悬吊臂81上升。于是,机体左侧的侧方整地部件27a被抬起,右侧的侧方整地部件27a以整地支承架76为转动中心被抬起,并且中央整地部件27b借助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73而被抬起。
此时,若中央整地部件27b上升过度则构成所述升降连杆机构3的下侧连杆臂41变形,因此形成如下姿态:设在施力部件78的安装支承件附近的后述接触旋转体101与连杆臂41接触,中央整地部件27b位于比侧方整地部件27a靠下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所述整地装置27在下降时,与所述秧苗插植部4的下降阶段对应地下降,最迟在秧苗插植部4下降至作业高度并开始秧苗的插植的阶段,整地装置27下降以便开始弄平田地面。
另外,向整地装置27的传动经由传动轴72进行,但构成为,在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至非作业高度(约30cm左右)时切断传动,在使秧苗插植部4下降时连接传动。
即,与以往结构相同,整地装置27也伴随着所述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而升降,但在以往结构中,利用机械的结构,当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或下降至规定的高度时,整地装置27联动地上升或下降,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当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或下降至规定的高度时,控制装置200使升降致动器79工作而使整地装置27上升或下降。
并且,如图4的秧苗插植部4的主要部分俯视图所示,为了支承整地装置27,以遍及行走车体2的横向宽度方向的方式设有整地支承架76。并且,在该整地支承架76的两端设有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它们将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支承成转动自如。
在将所述整地装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两侧部连结起来的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的左右之间,转动自如地设有将该整地装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连结起来的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在该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上设有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升降的整地升降装置77。
并且,向驱动所述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旋转的左右的驱动轴70a、70a的动力是从所述左右的后轮11、11的后轮齿轮箱18、18内的齿轮(省略图示)经由整地装置27的驱动用的传动轴72(图1、图4)传递的。该传动轴72以朝向机体后侧的姿态设置,构成为以能够从该传动轴72经由左右的驱动轴70a、70a向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和中央整地部件27b的驱动轴70b传递的方式传递驱动力。
如图3、图4所示,所述整地支承架76从后方支承整地装置27,因此该整地装置27能够利用整地支承架76承受从田地面受到的阻力,因此防止该整地装置27无法承受与田地面的接触阻力而浮起,能够可靠地弄平田地面的凹凸。
并且,通过利用1个整地支承架76支承整地装置27,能够防止当整地装置27不再与秧苗插植部4的上升联动地与田地面接触时整地装置27因自重而垂下的情况,因此防止在行走车体2回转时和非插植作业时整地装置27垂下至田地面而破损或者破坏田地面,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并且,如图4的秧苗插植部4的主要部分俯视图所示,整地转动臂75由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和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构成,所述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将中央整地部件27b及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与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两侧部连接起来,所述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设在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的左右之间,并将整地装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连结起来,在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的左右的任一方,在图4中是在设有传动轴72的机体左侧,设有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上下移动的整地升降装置77。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设在左右两侧部的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和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将中央整地部件27b及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与整地支承架76连结起来,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被支承在左右方向的多个部位,因此防止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因着地阻力而被抬起,提高了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并且,通过在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上设置整地升降装置77,能够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在行走车体2的靠中央的位置升降,因此在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升降时整体大致均匀地升降,防止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中的一部分上升中断而与田地面接触并破损。而且,通过在左右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75b的左右的任一方设置整地升降装置77,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削减。
图6是将整地升降装置77安装于秧苗插植部4的支承框体65,且中央整地部件27b及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处于田地面上的状态下的秧苗插植部件4的主要部分侧面,图7是使图6的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从田地面上升的状态下的秧苗插植部4的主要部分侧面,并利用悬吊臂81连结升降部件80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另外,如图3所示,该升降部件80旋转自如地设于支承板68,所述支承板68设于所述支承框体65。
通过利用悬吊臂81连结所述整地升降装置77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能够与该整地升降装置77的升降操作相应地变更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作业高度,因此提高了田地面的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并且,在非整地作业时,能够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从田地面充分离开,因此防止整地装置27破坏田地面,或者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与田地面接触而破损。
另外,在本结构中,还设有图3中所示的整地装置27的水平维持装置63,以将插植作业时的整地装置27维持在水平姿态。
所述水平维持装置63将整地装置27的在行走车体2的前后方向上的姿态维持成水平、即整地装置27的连结传动机构73侧视观察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姿态。如图3所示,该水平维持装置63由接触突起69、施力部件78和水平维持部件71构成。
该接触突起69安装在悬吊臂81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面,从而设于该悬吊臂81。该接触突起69形成为从悬吊臂81朝向前方凸出,同时从上下方向的中央的悬吊臂81向前方侧的突出量形成得比从上下方向的两端向前方侧的突出量大。
并且,接触突起69例如由金属、硬质树脂、碳纤维等硬质材料构成。另外,所谓硬质材料,是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利用某种氧化物中硬度非常高的性质的物质的总称。而且,侧视观察机体,所述接触突起69的供水平维持部件71的后述的旋转体71a接触的接触面69a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施力部件78的一端安装于接触部件100,所述接触部件100设在所述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悬吊臂81重叠的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的前端部。并且,施力部件78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悬吊臂81的上端部。由此,该施力部件78将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的前端部和悬吊臂81的上端部连结起来,并且对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即整地装置27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和后方施力。
并且,设于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的前端部的接触部件100设于比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的悬吊臂81靠机体前侧的位置,并从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向上方突出。而且,在该接触部件100的上端设有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接触旋转体101。
在通过所述升降连杆机构3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从而整地装置27与秧苗插植部4联动地上升时,所述接触部件100的所述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的下侧的连杆臂41接触。进而,当在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的下侧的连杆臂41接触的状态下使秧苗插植部4和所述整地装置27一起进一步上升时,该上升接触部件100的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的下侧的连杆臂41接触,由此,如图13所示,使整地装置27以其后端部为中心旋转,从而使中央整地部件27b位于比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当利用升降连杆机构3使秧苗插植部4和整地装置27一起上升时,上升接触部件100能够防止整地装置27与升降连杆机构3的下侧的连杆臂41等接触而破损。
所述水平维持部件71安装于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该水平维持部件71通过与接触突起69接触而将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即整地装置27的前后方向的姿态维持成水平。而且,如图3所示,该水平维持部件71具备:突出部件102,其从一方的连结传动机构7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一端向上方突出;和旋转体71a,其作为在该突出部件102的上端以左右方向的轴心为中心旋转自如的旋转体。该旋转体71a构成为,当整地装置27位于最下方时,该旋转体71a的外周面与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接触,并且该旋转体71a能够在该接触面69a上滚动。
并且,当整地装置27位于图8所示的最下方的位置或者位于图9和图11所示的比最下方的位置稍稍靠上方的位置时,所述旋转体71a与所述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的比中央靠下方的位置接触。而且,所述旋转体71a构成为,当整地位置27位于最上方的位置时,如图10所示,所述旋转体71a位于比接触突起69靠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秧苗移植机1向田地中插植秧苗时,整地装置27位于图8所示的最下方的位置或者图9和图11所示的比最下方的位置稍稍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旋转体71a与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的比中央靠下方的位置接触。并且,当在秧苗移植机1向田地中插植秧苗时中央整地部件27b向田地的凸部等钻入、并且构成整地装置27的中央整地部件27b将要朝向比侧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转动时,所述旋转体71a在接触面69a上将朝向上方滚动。
此时,该旋转体71a与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的比中央靠下方的位置接触,因此旋转体71a的滚动、即中央整地部件27b朝向比侧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整地装置27的转动受到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限制。
并且,当秧苗移植机1向田地中插植秧苗时,即使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被田地的凸部等向上方顶起,由于所述旋转体71a与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接触,所以中央整地部件27b朝向上方的方向的整地装置27的转动也受到旋转体71a和接触突起69等限制。
如上所述,在秧苗移植机1向田地插植秧苗时,水平维持装置63将整地装置27的前后方向的姿态维持成水平。
并且,秧苗移植机1在结束向田地插植秧苗后,通过作业者对整地高度调整杆的操作,使整地装置27位于图10和图12所示的最上方的位置,然后,整地装置27和利用升降连杆机构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一起上升至非作业位置。然后,秧苗插植机1在田地间移动或向田地外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1的结构,水平维持装置63将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因此即使使秧苗插植部30升降,整地装置27的姿态也保持水平,能够抑制整地装置的一部分向田地的凸部等钻入的情况。因此,秧苗移植机1不会使整地装置27破损,能够可靠地弄平田地的表面,稳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
并且,整地升降装置77安装于第2整地转动臂75b,并且在支承框体65具备悬吊整地装置27的悬吊臂81,因此当使整地升降装置77工作时能够可靠地变更整地装置27的高度,并且,在整地作业之外的时候,使整地装置27从田地面向上方离开,能够可靠地抑制并防止田地的表面被破坏。
并且,在使整地装置27下降时,水平维持部件71的旋转体71a与水平维持装置63的中央最突出的接触突起69接触,由此,当使整地装置27下降时,水平维持部件71的旋转体71a与接触突起69接触,限制了中央整地部件27b朝向下方转动。
而且,水平维持装置63具备对连结传动机构73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件78,由此构成为利用悬吊臂81和施力部件78悬吊整地装置27,因此能够使整地装置27整体维持成在前后方向上成水平的姿态,不会使整地装置27破损而弄平田地的表面,稳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
而且,通过利用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73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分别连结起来,仅设置一组接触突起69和水平维持部件71就能够维持整地装置27的水平,因此抑制了部件数量的增加。
并且,利用硬质材料构成接触突起69,因此能够抑制接触突起69的变形,能够可靠地将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并且,由于将接触突起69的接触面69a形成为圆弧状,所以当使整地装置27下降时,能够抑制水平维持部件71的旋转体71a从接触突起69离开,能够可靠地将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
而且,通过将接触旋转体101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接触部件100,能够减小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的下侧的连杆臂41接触时产生的负载,因此防止了升降连杆机构3的破损。并且,能够防止因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接触时的摩擦而产生噪音的情况。
而且,在接触旋转体101与升降连杆机构3接触的状态下使秧苗插植部4进一步上升时,中央整地部件27b位于比侧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防止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升降连杆机构3破损的情况。
如图14的俯视图所示,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是通过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73而与中央整地部件27b连结的结构,在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后方分别配置有侧方整地浮体(侧方浮体)56、56,并且在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56和左右的秧苗插植传动箱50之间且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后方配置有检测田地的深度的中央整地浮体(中心浮体)55,在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分别朝向行走车体2的前侧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左右的第3整地转动臂75c、75c,利用加强架82连结该左右的第3整地转动臂75c、75c,在该加强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过中央整地浮体55的上方的弯曲部,该弯曲部俯视观察呈凸形。
如上述所述,通过利用加强架82连结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前侧,能够牢固地进行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结构部件彼此的连结,因此防止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因与田地面的接触阻力而破损,并且,在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动至非作业位置时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整体一体地抬起,因此通过形成跨过中央整地部件27b、中央整地浮体55的上方的弯曲部,不会限制中央整地浮体55因田地的凹凸而上下转动的范围,因此中央整地浮体55准确地随着田地的凹凸而转动,稳定了秧苗插植部4的秧苗插植深度,同时提高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整地性。
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中央整地浮体55和侧方整地浮体56、56的后侧设置浮起防止臂90。
如图15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和图16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所示,借助固定于弄平田地面的草耙83的安装片83a将该草耙83的上端固定安装于整地支承架76,并且,将草耙83安装于整地支承架76,以使得在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动至非作业位置时草耙83着地,并且,当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动至作业位置时,使草耙83从田地面离开。
当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动至非作业位置时,草耙83着地并弄平田地面,由此在使驱动旋转的中央枕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接触时,即使是田地面乱且泥容易浮起的土质的田地中也能够进行田地面的整地,因此稳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同时泥会不会浮起,因此容易把握秧苗的插植状态,难发生秧苗的插植部位的错位。
并且,通过在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动至作业位置时草耙83从田地面离开,能够防止田地面被过度弄平,因此防止泥土被过度分解而浮起,确保作业的可见性。
并且,如图16的侧视图所示,形成如下结构,将中央整地浮体55和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连结起来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插植深度架85(在插植深度架85内置有传动轴。)安装于秧苗插植传动箱50,并用连结杆86连结草耙83和插植深度架85,从而与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对应地使草耙83上下转动。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连结杆86连结草耙83和插植深度架85,并与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对应地变更草耙83的姿态,能够将草耙83和中央整地浮体55和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的底面保持成水平,因此防止在已弄平的田地面产生凹凸,稳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
如图16的侧视图所示,在用于将连结杆86安装到插植深度架85的安装支承87形成多个安装孔87a,并将连结杆86的一端安装到多个安装孔87a中的某一个,由此能够变更与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量对应的草耙83的转动量。
通过选择用于安装连结杆86的安装支承87的安装孔87a,变更与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量对应的草耙83的转动量,从而能够与田地的土质和夹杂物(秸秆碎屑)的量对应地变更草耙83的转动量,因此容易均化田地的凹凸并使秧苗的插植深度一致,同时夹杂物难以留在草耙83上,保持了整地性。
如图6和图7所示,利用整地上下移动装置77的转子升降致动器79的动作,使升降部件80转动,向上方转动上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该升降部件80的悬吊臂81,则转动自如地连结于悬吊臂81的下端的第2整地转动臂75b向上方移动,伴随着该移动,能够向上方抬起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
在秧苗插植部4的上升时,利用转子升降致动器79的动作旋转的小齿轮部件80a与所述升降部件80的接触部80b接触,由此升降部件80转动,从而与该升降部件80连结的悬吊臂81使第2整地转动臂75b向上方转动,并借助整地支承架76使第1整地转动臂75a向上方转动,由此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上升,并且中央整地部件27b借助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73向上方转动。
如图1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的秧苗插植部升降开关91设在操纵坐席31的附近,例如用于操作静液压型无级变速装置23的输出的行走杆93的夹部,在操作该插植部升降开关91时使转子升降致动器79动作,若是上升操作则使悬吊臂81上升,从而使第1及第2整地转动臂75a、75b向上方转动,从而使整地装置27上升,若是下降操作则使悬吊臂81下降,从而使第1和第2整地转动臂75a、75b向下方转动,从而使整地装置27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在不使与回转行走联动地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的回转联动机构、和后退时自动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的后退联动机构动作的状态下,作业者通过手动进行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操作和秧苗插植装置52的开关操作时,不必进行整地装置27的升降操作,减少了作业者的手动操作所需的作业量,提高了操作性。
如上所述,在变形田地中,若根据情况进行回转联动,插植精度反而变差,因此作业者需要通过手动作业来作业。
或者,用于检测上述行走杆93的操作量的杆电位器95也可以构成为,在进行后退方向的操作、即若以基准位置为0度则成为负角度时,看做后退,并使升降液压缸46动作,同时根据升降连杆开关92的检测使转子升降致动器79先动作,使悬吊臂81上升,从而使整地装置27上升。
利用上述结构,在后退时秧苗插植部4开始上升的同时整地装置27开始上升,因此防止整地装置27与田地面接触而破坏田地面,在开始秧苗的插植时,稳定插植深度,并且防止已插植好的秧苗被整地装置27压坏,不需要重新插植秧苗,减少了秧苗的消耗量。
并且,在进行秧苗的插植直到机体的前端部位于田地端且后退规定距离后回转的所谓的冲击(ドンヅケ)作业中,在最后插植秧苗的田地端,能够防止所谓的枕地被整地装置27破坏,因此,防止在枕地作业时未能利用整地装置27完全弄平田地面的凹凸而使秧苗的插植深度混乱。
或者构成为,设置用于检测手柄34的操舵的手柄电位器96,该手柄电位器96检测到可以看做回转的操舵角(例如:30~45度)时,使升降液压缸46动作,同时看做回转并使升降液压缸46工作,并且根据升降连杆开关92的检测使转子升降致动器79先工作,使悬吊臂81上升,从而使整地装置27上升。
利用上述结构,在回转时,秧苗插植部4开始上升的同时整地装置27开始上升,因此能够防止整地装置27与田地面接触而破坏田地面,在开始秧苗的插植时插植深度稳定,并且防止已插植好的秧苗被整地装置27压坏,不需要重新插植秧苗,减少了秧苗的消耗量。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设在操纵坐席31附近的未图示仪表盘上的转子高度调节刻度盘,将中央枕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调整成设定高度。
在通过手动设定转子高度时,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动至收纳位置时,在下一秧苗插植作业时,存在忘记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回到整地位置的情况,但当形成自动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调整成设定高度的结构时,能够防止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
如图3的秧苗插植部4的侧视图所示,在悬吊臂81安装转子升降致动器79,并构成为在秧苗插植部4上升时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秧苗插植部4下降时,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上升。
由此,在田埂间回转时,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能够只对回转后的痕迹进行整地。此时,当秧苗插植部4的上连杆40转动至规定高度以上时,打开的升降连杆开关92动作,从而控制装置200进行升降致动器79的驱动控制。在上述结构中,能够使升降致动器79自动动作,因此提高了操作性。
并且,如图3所示,在连结传动机构73的比中央整地装置27b靠外侧的部位和悬吊臂81之间设有施力部件78,对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进行支承。并且,如图1所示,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的后侧上方设有转子罩37,形成所述中心浮体55和侧浮体56、56不会粘到泥的结构。
另外,在秧苗插植传动壳体50的末端固定有铝框89(图3、图4),由此能够以整地装置27和秧苗插植装置52等为单元对支承框体65进行装卸,因此减轻了维护作业时的装卸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动力。
如上所述,通常构成为,通过使升降致动器79动作,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上升,但在实施例中构成为,使发动机20的动力向秧苗插植装置52传递的田埂离合器(未图示)通过田埂离合器杆(图2)的操作变成切断状态时,升降致动器79动作并自动地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进行整地作业。由此设置了田埂离合器杆传感器,其用于检测所述田埂离合器杆14(图2)的连接和切断状态。
从而,在枕地及其附近,为了与插植行数对应,利用田埂离合器杆14的操作使田埂离合器成为切断状态时,该田埂离合器杆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田埂离合器杆14(图2)的切断状态,由控制装置200自动地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由此能够进行整地作业。
由此,能够对在田地内容易破坏的枕地、或者枕地附近可靠地进行整地。
并且,草耙83的末端部固定在所述整地支承架76,但如图17所示,在使整地装置27上升至收纳位置时,整地支承架76被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75a向上方移动,因此草耙83的后端翘起。
由此,在整地装置27的收纳时,不能发挥草耙83对田地面的弄平作用,因此防止草耙83使田地面过度平整化破坏了田地面。
图19所示的插植传动机构17将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作为插植用动力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2。该插植传动机构17具备:变速箱12,其传递来自所述发动机20的驱动力;和环状链19(图20所示),其设于秧苗插植传动箱50内并使旋转支承部50b和植入杆50c旋转。
该变速箱12利用副变速器12a等对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并经由环状链18作为插植用动力向秧苗插植装置52输出。而且,所述传动箱12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开的左侧分割箱12b和右侧分割箱12c、收纳在该左侧分割箱12b和右侧分割箱12c内部的副变速器12a等各种传动部件。所述左侧分割箱12b和右侧分割箱12c相互组合构成变速箱12,并安装于所述行走车体2。
收纳于所述左侧分割箱12b和右侧分割箱12c的内部的所述副变速器12a等各种传动部件安装于右侧分割箱12c。由此,所述左侧分割箱12b固定于行走车体2的主架15时,能够容易地只卸下右侧分割箱12b,因此插植传动机构17的分解组装变得容易,提高了维护性。
如图20所示,所述传动支承部50b具备插植箱50d;收纳在插植箱50内的多个驱动齿轮50e(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图示,它们是和旋转支承部50b一起驱动旋转的太阳轮50e;使一对插植轴50f、50f以规定的轨迹转动的一对行星轮50e、50e;以及从太阳轮50e向一对行星轮50e、50e分别传递动力的一对反转齿轮50e、50e。另外,太阳轮50e、一对行星轮50e、50e、一对反转齿轮是非圆形齿轮);和安装于插植箱50d的两端的插植轴50f。多个驱动齿轮50e旋转自如地设在插植箱50d内,沿插植箱50d的长度方向排列,并且相邻的齿轮彼此啮合。多个驱动齿轮50e中的中央的驱动齿轮50e(太阳轮50e)利用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和旋转支承部50d一起旋转。插植轴50f借助轴承50j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植入杆50c,通过多个驱动齿轮50e中的位于两端的驱动齿轮50e(行星轮50e、50e)内,安装于插植箱50d。
并且,在插植箱50d安装有植入杆安装用的凸缘部件50g。在凸缘部件50g设有朝向植入杆50c凸出的突起,在植入杆50c设有供突起50h嵌合的凹部50i。这些突起50h和凹部50i与植入杆50c相对于插植箱50d的旋转中心同轴地设置。凸缘部件50g的突起50h嵌合于植入杆50c的凹部50i,进行植入杆50c的定心,并将植入杆50c安装于插植箱50d的两端部。
植入杆50c具备安装于插植轴50f的押出凸轮50k;和利用押出凸轮50k而与植入杆50c的旋转联动地突出没入的押出臂50l(图3所示)。
旋转支承部50b以中央部为中心旋转,并且植入杆50c在旋转支承部50b的两端部旋转,同时押出臂50l突出没入,由此,植入杆50c将载置于秧苗载置台51的秧苗插植到田地。
Claims (7)
1.一种秧苗移植机,其在行走车体(2)的后部设有借助升降连杆机构(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和弄平田地面的整地装置(27),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支承该整地装置(27)的整地支承架(76),并且整地装置(27)被配置在比该整地支承架(76)靠机体前侧的位置,
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将该整地装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两侧连结起来的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在该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的左右之间设有第2整地转动臂(75b),在该第2整地转动臂(75b)上设有使所述整地装置(27)升降的整地升降装置(7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地升降装置(77)由被配置于所述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致动器(79)和升降部件(80)构成,利用悬吊臂(81)连结该升降部件(80)和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苗移植机具备将所述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的水平维持装置(6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地装置(27)由如下部件构成:
中央整地部件(27b),其被设在所述行走车体(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它们被设在该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左右两侧且机体后侧;以及
左右的连结传动机构(73),它们将该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连结起来,
利用所述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和第2整地转动臂(75b)支承该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
所述水平维持装置(63)由如下部件构成:
接触突起(69),其被设于所述悬吊臂(81);
水平维持部件(71),其被设于所述连结传动机构(73),与该接触突起(69)接触而将整地装置(27)的姿态维持成水平;以及
施力部件(78),其连结所述连结传动机构(73)和所述悬吊臂(81),并且对连结传动机构(73)向上方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和整地支承架(76),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和整地装置(27),悬吊臂(81)在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之间与所述第2整地转动臂(75b)连结,
在所述接触突起(69)上形成有供所述水平维持部件(71)接触的接触面(69a),在所述水平维持部件(71)上设有能够在所述接触面(69a)上滚动的旋转体(71a)。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传动机构(73)的比所述悬吊臂(81)靠机体前侧的位置设有接触部件(100),在该接触部件(100)上旋转自如地设有接触旋转体(101),当在该接触旋转体(101)与所述升降连杆机构(3)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秧苗插植部(4)进一步上升时,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位于比所述侧方整地部件(27a)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的侧方整地部件(27a)的后方分别设有对田地进行整地的侧方整地浮体(56),在该左右的侧方整地浮体(56)的左右之间且所述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后方设有中央整地浮体(55),所述中央整地浮体(55)对田地进行整地并检测田地的深度,
在所述左右的第1整地转动臂(75a)上分别设有向机体前侧突出的左右的第3整地转动臂(75c),利用加强架(82)连结该左右的第3整地转动臂(75c),在该加强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过所述中央整地浮体(55)的上方的弯曲部,该弯曲部俯视观察为凸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18151 | 2013-06-04 | ||
JP2013118151A JP5641096B2 (ja) | 2013-06-04 | 2013-06-04 | 苗移植機 |
JP2013135393A JP5648717B1 (ja) | 2013-06-27 | 2013-06-27 | 苗移植機 |
JP2013-135393 | 2013-06-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06082A true CN104206082A (zh) | 2014-12-17 |
CN104206082B CN104206082B (zh) | 2017-01-04 |
Family
ID=52088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42614.0A Active CN104206082B (zh) | 2013-06-04 | 2014-06-03 | 秧苗移植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654094B1 (zh) |
CN (1) | CN104206082B (zh) |
MY (1) | MY169369A (zh) |
TW (1) | TWI58472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97738A (zh) * | 2015-09-16 | 2017-06-0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乘坐型插秧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57400B (zh) * | 2020-04-23 | 2021-08-31 | 杨海飞 | 一种可调节深度的深松耕整地机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27958A (zh) * | 2006-02-27 | 2007-09-05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CN101658088A (zh) * | 2008-08-27 | 2010-03-03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直播机 |
CN101926248A (zh) * | 2009-06-18 | 2010-12-29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作业机 |
JP2011030441A (ja) * | 2009-07-29 | 2011-02-17 | Kubota Corp | 水田作業車 |
JP4750742B2 (ja) * | 2007-03-22 | 2011-08-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水田作業機 |
JP2012179014A (ja) * | 2011-03-01 | 2012-09-20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50742B2 (ja) * | 1986-06-03 | 1995-05-3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Lsi設計方法 |
JP2007252319A (ja) | 2006-03-24 | 2007-10-04 | Iseki & Co Ltd | 農作業機 |
JP5134283B2 (ja) | 2007-04-23 | 2013-01-30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水田作業機 |
-
2014
- 2014-05-29 KR KR1020140065109A patent/KR10165409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03 MY MYPI2014701456A patent/MY169369A/en unknown
- 2014-06-03 CN CN201410242614.0A patent/CN104206082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04 TW TW103119333A patent/TWI58472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27958A (zh) * | 2006-02-27 | 2007-09-05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JP4750742B2 (ja) * | 2007-03-22 | 2011-08-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水田作業機 |
CN101658088A (zh) * | 2008-08-27 | 2010-03-03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直播机 |
CN101926248A (zh) * | 2009-06-18 | 2010-12-29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作业机 |
JP2011030441A (ja) * | 2009-07-29 | 2011-02-17 | Kubota Corp | 水田作業車 |
JP2012179014A (ja) * | 2011-03-01 | 2012-09-20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97738A (zh) * | 2015-09-16 | 2017-06-0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乘坐型插秧机 |
CN106797738B (zh) * | 2015-09-16 | 2021-06-08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乘坐型插秧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84722B (zh) | 2017-06-01 |
TW201446127A (zh) | 2014-12-16 |
KR20140142663A (ko) | 2014-12-12 |
CN104206082B (zh) | 2017-01-04 |
MY169369A (en) | 2019-03-26 |
KR101654094B1 (ko) | 2016-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37230B2 (ja) | 水田作業機 | |
CN101261522B (zh) | 农用作业机的升降控制装置 | |
CN102197731B (zh) | 秧苗移植机 | |
JP5703593B2 (ja) | 苗移植機 | |
CN104206082A (zh) | 秧苗移植机 | |
JP2008005743A (ja) | 苗植機 | |
JP5540510B2 (ja) | 苗植機 | |
JP4887564B2 (ja) | 苗植機 | |
JP2019058131A (ja) | 苗移植機 | |
JP2010172233A5 (zh) | ||
JP2006304647A (ja) | 田植機 | |
JP2007028976A (ja) | 苗移植機 | |
JP4465763B2 (ja) | 苗植機 | |
JP2007166997A (ja) | 農用作業機 | |
JP4241332B2 (ja) | 水田作業機 | |
JP2005333819A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
CN110313280B (zh) | 水田作业机 | |
JP2013192504A (ja) | 苗移植機 | |
JP4269430B2 (ja) | 苗移植機 | |
JP2003102219A (ja) | 移植機 | |
JPH0434650Y2 (zh) | ||
JP3422437B2 (ja) | 移植機 | |
JPS63248306A (ja) | 田植機 | |
JP2588874B2 (ja) | 乗用型苗植機 | |
JPS61149005A (ja) | 乗用型水田農作業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