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4722B - Seedling transplant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Seedling transplant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4722B
TWI584722B TW103119333A TW103119333A TWI584722B TW I584722 B TWI584722 B TW I584722B TW 103119333 A TW103119333 A TW 103119333A TW 103119333 A TW103119333 A TW 103119333A TW I584722 B TWI584722 B TW I5847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seedling
contact
lifting
seedling transplan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9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6127A (zh
Inventor
Kazuhiro Naka
Tooru Fukui
Takuya Okada
Masanori Seike
Masaru Nomura
Hikaru Osano
Satoshi Kato
Makoto Yamaguchi
Torizu Tatsuyuki
Daisuke Imaizumi
Naoki Hotta
Manabu Takahashi
Takayuki Fujishiro
Hideki Yamashita
Shuhei Kawakami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gricult Ma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81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10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353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8717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gricult Mach filed Critical Iseki Agricult Mach
Publication of TW201446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7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秧苗移植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進行將秧苗插植至田地等作業的秧苗移植機。
在具備帶浮體的秧苗插植裝置的秧苗移植機中,已知具備整地裝置的結構,該整地裝置在秧苗插植裝置進行秧苗插植之前使田地平整化。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檔1:日本特開2012-179014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示的秧苗移植機中,設有對秧苗的插植位置進行整地的中央和左右的整地裝置,通過利用該整地裝置使田地的凹凸均勻,來穩定秧苗的插植深度。
然而,專利文獻1的秧苗移植機的整地裝置構成為,利用設在秧苗插植部的懸吊框架支承左右的轉子,並且中央的轉子經由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支承於左右的轉子,因此存在如下問題,轉子彼此的連結弱,在深深鑽入田地而施加過大負載的情況下,容易破損。
特別地,中央的轉子雖然通過設於秧苗插植部的懸吊彈簧連結,但在使秧苗插植部上升並向非作業位置移動 時,存在中央的轉子向下方垂下而與田地面接觸的情況。在秧苗移植機回轉時等中央的轉子與田地面接觸時,產生被拖曳的中央的轉子破損的問題,同時中央的轉子破壞了田地面,在將秧苗插植到田地的角落即枕地時,形成大的凹凸,從而存在苗的插植深度過淺或過深的問題。
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具備對地作業用的回轉轉子的秧苗移植機,上述回轉轉子包括回轉時在內都能夠對往往變得不穩定的整地裝置進行可靠的支承。
本發明的上述課題通過如下解決方案解決。
第1方面所述的發明是一種秧苗移植機,其在行走車體2的後部設有借助升降連桿機構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和弄平田地面的整地裝置27,其特徵在於: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使該整地裝置27升降的懸吊臂81,並且設有使該懸吊臂81升降的整地升降裝置77,通過該整地升降裝置77的工作,上述懸吊臂81與上述整地裝置27一起進行升降,上述秧苗移植機構成有水平維持裝置63,其中,在上述懸吊臂81設有接觸突起69,且在上述整地裝置27設有水平維持部件71,通過該水平維持部件71與接觸突起69的接觸,將插植作業時的上述整地裝置27的姿態維持成水平。
根據第1方面的秧苗移植機,第2方面所述的發明的特徵在於: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支承該整地裝置27的整地支承架76,並且整地裝置27被配置在比該整地支承架76靠機體前側動位置,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將該整地裝置27和 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兩側連結起來的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在該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的左右之間設有第2整地轉動臂75b,在該第2整地轉動臂75b上設有使上述整地裝置27升降的整地升降裝置77,上述整地升降裝置77由被配置於上述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致動器79和升降部件80構成,利用懸吊臂81連結該升降部件80和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
根據第2方面的秧苗移植機,第3方面所述的發明的特徵在於:上述整地裝置27由如下部件構成:中央整地部件27b,其被設在上述行走車體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它們被設在該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左右兩側且機體後側;以及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它們將該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連結起來,利用上述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和第2整地轉動臂75b支承該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在上述連結傳動機構73設有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並設有施力部件78,該施力部件78連結上述連結傳動機構73和上述懸吊臂81,並且對連結傳動機構73向上方施力。
根據第2或第3方面的秧苗移植機,第5方面所述的發明的特徵在於:設有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上述第一連結部連結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和整地支承架76,上述第二連結部連結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和整地裝置27,懸吊臂81在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之間與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連結,在上述接觸突起69上形成有供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接觸的接觸面69a,在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上設有能夠在 上述接觸面69a上滾動的旋轉體71a。
根據第3方面的秧苗移植機,第5方面所述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連結傳動機構73的比上述懸吊臂81靠機體前側位置設有接觸部件100,在該接觸部件100旋轉自如地設有接觸旋轉體101,當在該接觸旋轉體101與上述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的狀態下上述秧苗插植部4進一步上升時,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位於比上述側方整地部件27a靠下方的位置。
根據第3方面的秧苗移植機,第6方面所述的發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的後方分別設有對田地進行整地的側方整地浮體56,在該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的左右之間且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後方設有中央整地浮體55,上述中央整地浮體55對田地進行整地並檢測田地的深度,在上述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分別設有向機體前側突出的左右的第3整地轉動臂75c,利用加強架連結該左右的第3整地轉動臂75c,在該加強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過上述中央整地浮體55的上方的彎曲部,該彎曲部在俯視觀察時為凸形狀。
根據第1方面所述的發明,通過整地升降裝置77與整地裝置27一起進行升降,由此能夠變更整地裝置27的作業高度,因此能夠提高田地面的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而且,通過構成將插植作業時的整地裝置27的姿態維持成水平的水平維持裝置63,即使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整地裝置27的姿態也保持水平,因此能夠抑制整地裝置27的 一部分向田地的凸部等鑽入的情況,不會使整地裝置27破損,能夠可靠地弄平田地的表面。
並且,在非整地作業時,能夠使整地裝置27從田地面充分離開,因此防止破壞田地面,或者整地裝置27與田地面接觸而破損。
根據第2方面所述的發明,在第1方面所述的發明效果的基礎上,整地支承架76從機體後側支承整地裝置27,因此能夠由整地支承架76來吸收整體裝置27從田地面受到的阻力,因此能夠防止該整地裝置27無法承受阻力而浮起,能夠可靠地弄平田地面的凹凸。
而且,通過利用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和第2整地轉動臂75b連結整地裝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整地裝置27支承在左右方向的多個部位,因此防止整地裝置被著地阻力抬起而無法對田地的凹凸進行整地,並且與以往相比提高了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而且,通過在設於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的左右之間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設置整地升降裝置77,能夠使整地裝置27在行走車體2的靠中央的位置升降,因此形成了在使整地裝置27升降時整體大致均勻地升降的結構,防止整地裝置27的一部分上升中斷而與田地面接觸並破損的情況。
根據第3方面所述的發明,在第2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設置使連結傳動機構73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件78,能夠將整地裝置27維持在成為水平的姿態,因此防止整地裝置27進入土中而破損,提高田地的整地性。
根據第4方面所述的發明,在第2或第3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在接觸突起69形成接觸面69a,不僅形成整地裝置27利用第2整地轉動臂75b升降的結構,還可靠地維持了整地裝置27的水平姿態,防止整地裝置27進入土中而破損。
根據第5方面所述的發明,在第3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在接觸部件100旋轉自如地設置接觸旋轉體101,能夠抑制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時的負載,因此防止升降連桿機構3的破損。
並且,在接觸旋轉體101和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時,能夠防止產生噪音。
而且,當在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的狀態下秧苗插植部4進一步上升時,中央整地部件27b位於比側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夠防止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升降連桿機構3破損。
根據第6方面所述的發明,在第3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利用加強架82連結整地裝置27的基體前側,能夠牢固地進行整地裝置27的結構部件彼此的連結,因此防止整地裝置27因與田地面的接觸阻力而破損。
而且,在使整地裝置27移動至非作業位置時整地裝置27全體一體地抬起,因此防止整地裝置27的一部分進入田地而破損或破壞田地面。
並且,通過在加強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過中央整地浮體55上方的彎曲部,不會限制中央整地浮體 55因田地的凹凸而上下轉動的範圍,因此中央整地浮體55容易正確地與田地的凹凸對應地轉動,穩定了秧苗插植部4的秧苗插植深度,並且提高了整地裝置27的整地性。
2‧‧‧行走車體
3‧‧‧升降連桿機構
4‧‧‧秧苗插植部
27‧‧‧整地裝置
27a‧‧‧側方整地部件
27b‧‧‧中央整地部件
55‧‧‧中央整地浮體
56‧‧‧側方整地浮體
63‧‧‧水平維持裝置
69‧‧‧接觸突起
69a‧‧‧接觸面
71‧‧‧水平維持部件
71a‧‧‧旋轉體
73‧‧‧連結傳動機構
75a‧‧‧第1整地轉動臂
75b‧‧‧第2整地轉動臂
75c‧‧‧第3整地轉動臂
76‧‧‧整地支承架
77‧‧‧整地升降裝置
78‧‧‧施力部件
79‧‧‧升降致動器
80‧‧‧升降部件
81‧‧‧懸吊臂
82‧‧‧加強架
100‧‧‧接觸部件
101‧‧‧接觸旋轉體
圖1是秧苗移植機的側視圖。
圖2是秧苗移植機的俯視圖。
圖3是示出秧苗移植機的秧苗插植部和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4是示出秧苗移植機的秧苗插植部和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俯視圖。
圖5是示出秧苗移植機的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俯視圖。
圖6是示出整地裝置處於作用位置時的側視圖。
圖7是示出整地裝置處於非作用位置時的側視圖。
圖8是示出設有水平維持裝置的整地裝置處於作用位置的最下降位置時的側視圖。
圖9是示出設有水平維持裝置的整地裝置處於作用位置且上升時的側視圖。
圖10是示出設有水平維持裝置的整地裝置上升至非作用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11是圖9所示的整地裝置和秧苗插植部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2是上升至圖10所示的非作用位置的整地裝置和秧苗插植部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3是示出使秧苗插植部上升時的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4是其他結構例的整地裝置的主要部分俯視圖。
圖15是示出草耙的安裝結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16是示出整地裝置、插植傳動架和草耙的安裝結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7是示出整地裝置、插植傳動架和草耙的安裝結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圖18是秧苗移植機的控制框圖。
圖19是秧苗移植機的插植傳動部的主要部分俯視剖視圖。
圖20是秧苗插植部的秧苗插植機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以下,基於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秧苗移植機的前進方向稱為前側,將後退方向稱為後側,將朝向前進方向時的左右方向分別作為左側、右側。
圖1和圖2是作為採用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乘用型秧苗移植機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在該乘用型的秧苗移植機1中,秧苗插植部4借助升降連桿機構3以能夠升降的方式安裝於行走車體2的後側。
行走車體2是具備驅動輪即左右一對前輪10、10和左右一對後輪11、11的四輪驅動車輛,在機體的前部配置有變速箱12,在該變速箱12的左右側方設有前輪末端箱13、 13,在從能夠變更該左右前輪末端箱13、13的轉向方向的各個前輪支承部向外突出的左右前輪車軸上分別安裝有左右前輪10、10。
並且,秧苗插植部4借助升降連桿機構3以能夠升降的方式安裝在上述行走車體2的後側,在上述行走車體2的後部上側設有施肥裝置5的主體部分。
而且,在上述變速箱12的背面部固定有主架15的前端部,後輪齒輪箱18、18以前後水平地設置在該主架15的後端左右中央部的後輪輥軸(未圖示)為支點滾動自如地被支承,在從該後輪齒輪箱18、18向外突出的後輪車軸11a上安裝有後輪11、11。
發動機20搭載在主架15上,該發動機20的旋轉動力經由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HST)23等傳遞至變速箱12。在利用變速箱12內的變速器對傳遞至上述變速箱12的旋轉動力變速後,分離為行走動力和外部匯出動力並匯出。
然後,行走動力的一部分傳遞至上述前輪末端箱13、13來驅動前輪10、10,同時剩餘的動力傳遞至上述後輪齒輪箱18、18來驅動後輪11、11。並且,外部匯出動力通過設於上述行走車體2的後部的未圖示的插植離合器和插植傳動軸向秧苗插植部4傳動。
在上述發動機20的上部設置有坐席31。在該坐席31的前方,具有內置有各種操作設備的前罩32,在前罩32的上方設有對前輪10、10轉向操作的手柄34。該前罩32的下端左右兩側成為水平狀的踏板35。該踏板35設有多個孔(參照 圖2),從而形成為使作業者的踩在該踏板35上的鞋上沾的泥向田地落下的結構。該踏板35上的後部成為兼用作後擋泥板的後踏板36。
並且,也可以在上述行走車體2的前部左右兩側設置用於裝載補給用的秧苗的預備秧苗載置台38。上述升降連桿機構3是平行連桿結構,具備1根上連桿40和左右一對下連桿41、41。這些連桿40、41、41的基部側旋轉自如地安裝於在主架15的後端部立起設置的後視呈門形的支承部件42,在這些連桿40、41、41的末端側連結有縱連桿43。
而且,旋轉自如地支承於秧苗插植部4的連結軸44插入連結在該縱連桿43的下端部,從而秧苗插植部4以上述連結軸44為中心滾動自如地連結在該縱連桿43的下端部。
在固定於上述主架15的支承部件42和一體形成於上連桿40的搖臂(未圖示)的末端部之間設有升降液壓缸46,通過利用液壓使該氣缸46伸縮,上連桿40上下轉動,秧苗插植部4在大致保持恒定姿態的狀態下升降。
上述秧苗插植部4是插植6行的結構,具備以下等部件:兼用作框架的秧苗插植傳動箱50;秧苗載置台51,其裝載毯苗,左右往復移動而向各行的秧苗匯出口51a...一株一株地供給秧苗,並且在將橫向一列的量的秧苗全部供給到秧苗匯出口51a...時利用秧苗輸送帶54...向下方移送秧苗;秧苗插植裝置52...,其用於將供給至秧苗匯出口51a...的秧苗插植到田地;左右一對劃線標識器(未圖示),在表層土面上劃出下一行程中的機體行進路。
在秧苗插植部4的下部,在中央設有中央整地浮體55,在其左右兩側設有側方整地浮體56、56。當在使該中央整地浮體55和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56與田地的泥面接觸的狀態下使機體行走時,中央整地浮體55和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56一邊對泥面進行修整一邊滑行,並利用秧苗插植裝置52...在它們的整地軌跡中插植秧苗。
上述中央整地浮體55和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56構成為,被安裝成轉動自如,以使前端側與田地表層土面的凹凸相對應地上下移動,在插植作業時,利用傾斜角感測器(未圖示)檢測中央整地浮體55的前部的上下移動,並與該檢測結果對應地切換控制上述升降液壓缸46的液壓閥來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由此始終維持秧苗的插植深度恒定。
在上述秧苗插植部4安裝有由中央整地部件(中心轉子)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側轉子)27a、27a構成的整地裝置27。並且,秧苗載置台51構成為,將支承框體65的未圖示的支承輥作為導軌進行滑動,該支承框體65支承秧苗插植部4整體並且是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遍及秧苗插植部4的整個寬度範圍的矩形。
上述施肥裝置5構成為,利用送出部61...將貯存在肥料料斗60中的粒狀的肥料以恒定量送出,利用施肥管62...將該肥料引導至被安裝在浮體55、56、56的左右兩側的施肥引導件(未圖示)...,並落入到借助於設置在施肥引導件...的前側的挖槽體64在秧苗插植行的側部附近形成的施肥槽內。並且構成為,借助於由鼓風機用電動機53驅動的鼓風機58產 生的空氣經由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氣室59被吹入到施肥管62...,利用風壓強制搬運施肥管62內的肥料。
並且,在機體的兩側設有劃線臂67。
在圖3中,示出了轉子支承結構的主要部分側視圖。在上述秧苗載置台51的支承框體65上安裝有上端被支承成旋轉自如的懸吊臂81。該懸吊臂81的下端部支承於後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
上述懸吊臂81設於支承框體65,並且下端部安裝於機體左側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由此,當升降部件80移動時,懸吊臂81上下移動。
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的懸吊施力部件78設於設在左側的連結傳動機構73的前側的支承件和設在上述懸吊臂81的上部的支承件之間。在懸吊臂81側具有多個支承件供選擇安裝。上述縱連桿43設在比門形的支承框體65靠機體內側的位置。
使上述懸吊臂81上下移動的升降致動器79在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操作、秧苗插植部4自動上升的回轉時或後退時工作,與秧苗插植部4的上下移動相應地自動改變整地裝置27的上下位置。並且,插植作業(直進行走)中,若對設於操縱部的刻度盤(dial)等進行操作,則升降致動器79工作而能夠將上述整地裝置27設定在任意的高度。
在回轉時和後退時,機體在上述整地裝置27接近田地面的狀態下移動,整地裝置27有可能破壞田地面,因此在秧苗插植部4開始上升的同時升降致動器79工作,使懸吊 臂81上升。於是,機體左側的側方整地部件27a被抬起,右側的側方整地部件27a以整地支承架76為轉動中心被抬起,並且中央整地部件27b借助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73而被抬起。
此時,若中央整地部件27b上升過度則構成上述升降連桿機構3的下側連桿臂41變形,因此形成如下姿態:設在施力部件78的安裝支承件附近的後述接觸旋轉體101與連桿臂41接觸,中央整地部件27b位於比側方整地部件27a靠下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當上述整地裝置27在下降時,與上述秧苗插植部4的下降階段對應地下降,最遲在秧苗插植部4下降至作業高度並開始秧苗的插植的階段,整地裝置27下降以便開始弄平田地面。
另外,向整地裝置27的傳動經由傳動軸72進行,但構成為,在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至非作業高度(約30cm左右)時切斷傳動,在使秧苗插植部4下降時連接傳動。
即,與以往結構相同,整地裝置27也伴隨著上述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而升降,但在以往結構中,利用機械的結構,當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或下降至規定的高度時,整地裝置27聯動地上升或下降,而與此相對,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當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或下降至規定的高度時,控制裝置200使升降致動器79工作而使整地裝置27上升或下降。
並且,如圖4的秧苗插植部4的主要部分俯視圖所示,為了支承整地裝置27,以遍及行走車體2的橫向寬度方 向的方式設有整地支承架76。並且,在該整地支承架76的兩端設有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它們將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支承成轉動自如。
在將上述整地裝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兩側部連結起來的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的左右之間,轉動自如地設有將該整地裝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連結起來的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在該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上設有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升降的整地升降裝置77。
並且,向驅動上述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旋轉的左右的驅動軸70a、70a的動力是從上述左右的後輪11、11的後輪齒輪箱18、18內的齒輪(省略圖示)經由整地裝置27的驅動用的傳動軸72(圖1、圖4)傳遞的。該傳動軸72以朝向機體後側的姿態設置,構成為以能夠從該傳動軸72經由左右的驅動軸70a、70a向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和中央整地部件27b的驅動軸70b傳遞的方式傳遞驅動力。
如圖3、圖4所示,上述整地支承架76從後方支承整地裝置27,因此該整地裝置27能夠利用整地支承架76承受從田地面受到的阻力,因此防止該整地裝置27無法承受與田地面的接觸阻力而浮起,能夠可靠地弄平田地面的凹凸。
並且,通過利用1個整地支承架76支承整地裝置27,能夠防止當整地裝置27不再與秧苗插植部4的上升聯動地與田地面接觸時整地裝置27因自重而垂下的情況,因此防止在行走車體2回轉時和非插植作業時整地裝置27垂下至田地面而破損或者破壞田地面,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並且,如圖4的秧苗插植部4的主要部分俯視圖所示,整地轉動臂75由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和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構成,上述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將中央整地部件27b及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與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兩側部連接起來,上述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設在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的左右之間,並將整地裝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連結起來,在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的左右的任一方,在圖4中是在設有傳動軸72的機體左側,設有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上下移動的整地升降裝置77。
如上所述,通過利用設在左右兩側部的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和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將中央整地部件27b及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與整地支承架76連結起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被支承在左右方向的多個部位,因此防止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因著地阻力而被抬起,提高了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並且,通過在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上設置整地升降裝置77,能夠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在行走車體2的靠中央的位置升降,因此在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升降時整體大致均勻地升降,防止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中的一部分上升中斷而與田地面接觸並破損。而且,通過在左右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75b的左右的任一方 設置整地升降裝置77,實現了部件數量的削減。
圖6是將整地升降裝置77安裝於秧苗插植部4的支承框體65,且中央整地部件27b及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處於田地面上的狀態下的秧苗插植部件4的主要部分側面,圖7是使圖6的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從田地面上升的狀態下的秧苗插植部4的主要部分側面,並利用懸吊臂81連結升降部件80和第2整地轉動臂75b。另外,如圖3所示,該升降部件80旋轉自如地設於支承板68,上述支承板68設於上述支承框體65。
通過利用懸吊臂81連結上述整地升降裝置77和第2整地轉動臂75b,能夠與該整地升降裝置77的升降操作相應地變更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作業高度,因此提高了田地面的整地性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並且,在非整地作業時,能夠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從田地面充分離開,因此防止整地裝置27破壞田地面,或者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與田地面接觸而破損。
另外,在本結構中,還設有圖3中所示的整地裝置27的水平維持裝置63,以將插植作業時的整地裝置27維持在水平姿態。
上述水平維持裝置63將整地裝置27的在行走車體2的前後方向上的姿態維持成水平、即整地裝置27的連結傳動機構73側視觀察與前後方向平行的姿態。如圖3所示,該水平維持裝置63由接觸突起69、施力部件78和水平維持部 件71構成。
該接觸突起69安裝在懸吊臂81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面,從而設於該懸吊臂81。該接觸突起69形成為從懸吊臂81朝向前方凸出,同時從上下方向的中央的懸吊臂81向前方側的突出量形成得比從上下方向的兩端向前方側的突出量大。
並且,接觸突起69例如由金屬、硬質樹脂、碳纖維等硬質材料構成。另外,所謂硬質材料,是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利用某種氧化物中硬度非常高的性質的物質的總稱。而且,側視觀察機體,上述接觸突起69的供水平維持部件71的後述的旋轉體71a接觸的接觸面69a形成為圓弧狀。
上述施力部件78的一端安裝於接觸部件100,上述接觸部件100設在上述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與上述懸吊臂81重疊的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的前端部。並且,施力部件78的另一端安裝於上述懸吊臂81的上端部。由此,該施力部件78將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的前端部和懸吊臂81的上端部連結起來,並且對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即整地裝置27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和後方施力。
並且,設於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的前端部的接觸部件100設於比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的懸吊臂81靠機體前側的位置,並從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向上方突出。而且,在該接觸部件100的上端設有以左右方向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自如的接觸旋轉體101。
在通過上述升降連桿機構3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 從而整地裝置27與秧苗插植部4聯動地上升時,上述接觸部件100的上述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的下側的連桿臂41接觸。進而,當在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的下側的連桿臂41接觸的狀態下使秧苗插植部4和上述整地裝置27一起進一步上升時,該上升接觸部件100的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的下側的連桿臂41接觸,由此,如圖13所示,使整地裝置27以其後端部為中心旋轉,從而使中央整地部件27b位於比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當利用升降連桿機構3使秧苗插植部4和整地裝置27一起上升時,上升接觸部件100能夠防止整地裝置27與升降連桿機構3的下側的連桿臂41等接觸而破損。
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安裝於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該水平維持部件71通過與接觸突起69接觸而將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即整地裝置27的前後方向的姿態維持成水平。而且,如圖3所示,該水平維持部件71具備:突出部件102,其從一方的連結傳動機構73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一端向上方突出;和旋轉體71a,其作為在該突出部件102的上端以左右方向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自如的旋轉體。該旋轉體71a構成為,當整地裝置27位於最下方時,該旋轉體71a的外周面與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接觸,並且該旋轉體71a能夠在該接觸面69a上滾動。
並且,當整地裝置27位於圖8所示的最下方的位置或者位於圖9和圖11所示的比最下方的位置稍稍靠上方的 位置時,上述旋轉體71a與上述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的比中央靠下方的位置接觸。而且,上述旋轉體71a構成為,當整地位置27位於最上方的位置時,如圖10所示,上述旋轉體71a位於比接觸突起69靠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秧苗移植機1向田地中插植秧苗時,整地裝置27位於圖8所示的最下方的位置或者圖9和圖11所示的比最下方的位置稍稍靠上方的位置,上述旋轉體71a與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的比中央靠下方的位置接觸。並且,當在秧苗移植機1向田地中插植秧苗時中央整地部件27b向田地的凸部等鑽入、並且構成整地裝置27的中央整地部件27b將要朝向比側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轉動時,上述旋轉體71a在接觸面69a上將朝向上方滾動。
此時,該旋轉體71a與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的比中央靠下方的位置接觸,因此旋轉體71a的滾動、即中央整地部件27b朝向比側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整地裝置27的轉動受到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限制。
並且,當秧苗移植機1向田地中插植秧苗時,即使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被田地的凸部等向上方頂起,由於上述旋轉體71a與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接觸,所以中央整地部件27b朝向上方的方向的整地裝置27的轉動也受到旋轉體71a和接觸突起69等限制。
如上所述,在秧苗移植機1向田地插植秧苗時,水平維持裝置63將整地裝置27的前後方向的姿態維持成水平。
並且,秧苗移植機1在結束向田地插植秧苗後, 通過作業者對整地高度調整桿的操作,使整地裝置27位於圖10和圖12所示的最上方的位置,然後,整地裝置27和利用升降連桿機構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一起上升至非作業位置。然後,秧苗插植機1在田地間移動或向田地外移動。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秧苗移植機1的結構,水平維持裝置63將整地裝置27的姿態維持成水平,因此即使使秧苗插植部30升降,整地裝置27的姿態也保持水平,能夠抑制整地裝置的一部分向田地的凸部等鑽入的情況。因此,秧苗移植機1不會使整地裝置27破損,能夠可靠地弄平田地的表面,穩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
並且,整地升降裝置77安裝於第2整地轉動臂75b,並且在支承框體65具備懸吊整地裝置27的懸吊臂81,因此當使整地升降裝置77工作時能夠可靠地變更整地裝置27的高度,並且,在整地作業之外的時候,使整地裝置27從田地面向上方離開,能夠可靠地抑制並防止田地的表面被破壞。
並且,在使整地裝置27下降時,水平維持部件71的旋轉體71a與水平維持裝置63的中央最突出的接觸突起69接觸,由此,當使整地裝置27下降時,水平維持部件71的旋轉體71a與接觸突起69接觸,限制了中央整地部件27b朝向下方轉動。
而且,水平維持裝置63具備對連結傳動機構73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件78,由此構成為利用懸吊臂81和施力部件78懸吊整地裝置27,因此能夠使整地裝置27整體維持成在前後方向上成水平的姿態,不會使整地裝置27破損而弄平 田地的表面,穩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
而且,通過利用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73將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分別連結起來,僅設置一組接觸突起69和水平維持部件71就能夠維持整地裝置27的水平,因此抑制了部件數量的增加。
並且,利用硬質材料構成接觸突起69,因此能夠抑制接觸突起69的變形,能夠可靠地將整地裝置27的姿態維持成水平。並且,由於將接觸突起69的接觸面69a形成為圓弧狀,所以當使整地裝置27下降時,能夠抑制水平維持部件71的旋轉體71a從接觸突起69離開,能夠可靠地將整地裝置27的姿態維持成水平。
而且,通過將接觸旋轉體101旋轉自如地設置於接觸部件100,能夠減小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的下側的連桿臂41接觸時產生的負載,因此防止了升降連桿機構3的破損。並且,能夠防止因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時的摩擦而產生噪音的情況。
而且,在接觸旋轉體101與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的狀態下使秧苗插植部4進一步上升時,中央整地部件27b位於比側方整地部件27a、27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防止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升降連桿機構3破損的情況。
如圖14的俯視圖所示,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是通過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73而與中央整地部件27b連結的結構,在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後方分別配置有側方整地浮體(側方浮體)56、56,並且在左右的側方整 地浮體56、56和左右的秧苗插植傳動箱50之間且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後方配置有檢測田地的深度的中央整地浮體(中心浮體)55,在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分別朝向行走車體2的前側設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左右的第3整地轉動臂75c、75c,利用加強架82連結該左右的第3整地轉動臂75c、75c,在該加強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過中央整地浮體55的上方的彎曲部,該彎曲部俯視觀察呈凸形。
如上述所述,通過利用加強架82連結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前側,能夠牢固地進行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結構部件彼此的連結,因此防止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因與田地面的接觸阻力而破損,並且,在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動至非作業位置時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整體一體地抬起,因此通過形成跨過中央整地部件27b、中央整地浮體55的上方的彎曲部,不會限制中央整地浮體55因田地的凹凸而上下轉動的範圍,因此中央整地浮體55準確地隨著田地的凹凸而轉動,穩定了秧苗插植部4的秧苗插植深度,同時提高了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整地性。
另外,如圖14所示,也可以在中央整地浮體55和側方整地浮體56、56的後側設置浮起防止臂90。
如圖15的主要部分立體圖和圖16的主要部分側視圖所示,借助固定於弄平田地面的草耙83的安裝片83a將 該草耙83的上端固定安裝於整地支承架76,並且,將草耙83安裝於整地支承架76,以使得在將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動至非作業位置時草耙83著地,並且,當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動至作業位置時,使草耙83從田地面離開。
當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動至非作業位置時,草耙83著地並弄平田地面,由此在使驅動旋轉的中央枕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接觸時,即使是田地面亂且泥容易浮起的土質的田地中也能夠進行田地面的整地,因此穩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同時泥會不會浮起,因此容易把握秧苗的插植狀態,難發生秧苗的插植部位的錯位。
並且,通過在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動至作業位置時草耙83從田地面離開,能夠防止田地面被過度弄平,因此防止泥土被過度分解而浮起,確保作業的可見性。
並且,如圖16的側視圖所示,形成如下結構,將中央整地浮體55和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連結起來的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插植深度架85(在插植深度架85內置有傳動軸。)安裝於秧苗插植傳動箱50,並用連結桿86連結草耙83和插植深度架85,從而與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對應地使草耙83上下轉動。
如上所述,通過利用連結桿86連結草耙83和插植深度架85,並與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對應地變更草耙83的 姿態,能夠將草耙83和中央整地浮體55和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的底面保持成水平,因此防止在已弄平的田地面產生凹凸,穩定了秧苗的插植深度。
如圖16的側視圖所示,在用於將連結桿86安裝到插植深度架85的安裝支承87形成多個安裝孔87a,並將連結桿86的一端安裝到多個安裝孔87a中的某一個,由此能夠變更與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量對應的草耙83的轉動量。
通過選擇用於安裝連結桿86的安裝支承87的安裝孔87a,變更與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量對應的草耙83的轉動量,從而能夠與田地的土質和夾雜物(秸稈碎屑)的量對應地變更草耙83的轉動量,因此容易均化田地的凹凸並使秧苗的插植深度一致,同時夾雜物難以留在草耙83上,保持了整地性。
如圖6和圖7所示,利用整地上下移動裝置77的轉子升降致動器79的動作,使升降部件80轉動,向上方轉動上端轉動自如地連結於該升降部件80的懸吊臂81,則轉動自如地連結於懸吊臂81的下端的第2整地轉動臂75b向上方移動,伴隨著該移動,能夠向上方抬起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
在秧苗插植部4的上升時,利用轉子升降致動器79的動作旋轉的小齒輪部件80a與上述升降部件80的接觸部80b接觸,由此升降部件80轉動,從而與該升降部件80連結的懸吊臂81使第2整地轉動臂75b向上方轉動,並借助整地支承架76使第1整地轉動臂75a向上方轉動,由此左右的側 方整地部件27a、27a上升,並且中央整地部件27b借助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73向上方轉動。
如圖18所示,也可以構成為,將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的秧苗插植部升降開關91設在操縱坐席31的附近,例如用於操作靜液壓型無級變速裝置23的輸出的行走桿93的夾部,在操作該插植部升降開關91時使轉子升降致動器79動作,若是上升操作則使懸吊臂81上升,從而使第1及第2整地轉動臂75a、75b向上方轉動,從而使整地裝置27上升,若是下降操作則使懸吊臂81下降,從而使第1和第2整地轉動臂75a、75b向下方轉動,從而使整地裝置27下降。
根據上述結構,在不使與回轉行走聯動地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的回轉聯動機構、和後退時自動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的後退聯動機構動作的狀態下,作業者通過手動進行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操作和秧苗插植裝置52的開關操作時,不必進行整地裝置27的升降操作,減少了作業者的手動操作所需的作業量,提高了操作性。
如上所述,在變形田地中,若根據情況進行回轉聯動,插植精度反而變差,因此作業者需要通過手動作業來作業。
或者,用於檢測上述行走桿93的操作量的桿電位器95也可以構成為,在進行後退方向的操作、即若以基準位置為0度則成為負角度時,看做後退,並使升降液壓缸46動作,同時根據升降連桿開關92的檢測使轉子升降致動器79先動作,使懸吊臂81上升,從而使整地裝置27上升。
利用上述結構,在後退時秧苗插植部4開始上升的同時整地裝置27開始上升,因此防止整地裝置27與田地面接觸而破壞田地面,在開始秧苗的插植時,穩定插植深度,並且防止已插植好的秧苗被整地裝置27壓壞,不需要重新插植秧苗,減少了秧苗的消耗量。
並且,在進行秧苗的插植直到機體的前端部位於田地端且後退規定距離後回轉的所謂的衝擊作業中,在最後插植秧苗的田地端,能夠防止所謂的枕地被整地裝置27破壞,因此,防止在枕地作業時未能利用整地裝置27完全弄平田地面的凹凸而使秧苗的插植深度混亂。
或者構成為,設置用於檢測手柄34的操舵的手柄電位器96,該手柄電位器96檢測到可以看做回轉的操舵角(例如:30~45度)時,使升降液壓缸46動作,同時看做回轉並使升降液壓缸46工作,並且根據升降連桿開關92的檢測使轉子升降致動器79先工作,使懸吊臂81上升,從而使整地裝置27上升。
利用上述結構,在回轉時,秧苗插植部4開始上升的同時整地裝置27開始上升,因此能夠防止整地裝置27與田地面接觸而破壞田地面,在開始秧苗的插植時插植深度穩定,並且防止已插植好的秧苗被整地裝置27壓壞,不需要重新插植秧苗,減少了秧苗的消耗量。
並且,也可以構成為,利用設在操縱坐席31附近的未圖示儀錶盤上的轉子高度調節刻度盤,將中央枕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調整成設定高度。
在通過手動設定轉子高度時,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移動至收納位置時,在下一秧苗插植作業時,存在忘記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回到整地位置的情況,但當形成自動將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調整成設定高度的結構時,能夠防止上述不良情況的發生。
如圖3的秧苗插植部4的側視圖所示,在懸吊臂81安裝轉子升降致動器79,並構成為在秧苗插植部4上升時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並且也可以構成為,在秧苗插植部4下降時,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上升。
由此,在田埂間回轉時,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能夠只對回轉後的痕跡進行整地。此時,當秧苗插植部4的上連桿40轉動至規定高度以上時,打開的升降連桿開關92動作,從而控制裝置200進行升降致動器79的驅動控制。在上述結構中,能夠使升降致動器79自動動作,因此提高了操作性。
並且,如圖3所示,在連結傳動機構73的比中央整地裝置27b靠外側的部位和懸吊臂81之間設有施力部件78,對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進行支承。並且,如圖1所示,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的後側上方設有轉子罩37,形成上述中心浮體55和側浮體56、56不會粘到泥的結構。
另外,在秧苗插植傳動殼體50的末端固定有鋁框 89(圖3、圖4),由此能夠以整地裝置27和秧苗插植裝置52等為單元對支承框體65進行裝卸,因此減輕了維護作業時的裝卸所需要的時間和勞動力。
如上所述,通常構成為,通過使升降致動器79動作,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上升,但在實施例中構成為,使發動機20的動力向秧苗插植裝置52傳遞的田埂離合器(未圖示)通過田埂離合器桿(圖2)的操作變成切斷狀態時,升降致動器79動作並自動地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進行整地作業。由此設置了田埂離合器桿感測器,其用於檢測上述田埂離合器桿14(圖2)的連接和切斷狀態。
從而,在枕地及其附近,為了與插植行數對應,利用田埂離合器桿14的操作使田埂離合器成為切斷狀態時,該田埂離合器桿感測器(未圖示)檢測到田埂離合器桿14(圖2)的切斷狀態,由控制裝置200自動地使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27a下降,由此能夠進行整地作業。
由此,能夠對在田地內容易破壞的枕地、或者枕地附近可靠地進行整地。
並且,草耙83的末端部固定在上述整地支承架76,但如圖17所示,在使整地裝置27上升至收納位置時,整地支承架76被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75a向上方移動,因此草耙83的後端翹起。
由此,在整地裝置27的收納時,不能發揮草耙83 對田地面的弄平作用,因此防止草耙83使田地面過度平整化破壞了田地面。
圖19所示的插植傳動機構17將來自發動機20的驅動力作為插植用動力傳遞至秧苗插植裝置52。該插植傳動機構17具備:變速箱12,其傳遞來自上述發動機20的驅動力;和環狀鏈19(圖20所示),其設於秧苗插植傳動箱50內並使旋轉支承部50b和植入桿50c旋轉。
該變速箱12利用副變速器12a等對來自發動機20的驅動力進行變速,並經由環狀鏈18作為插植用動力向秧苗插植裝置52輸出。而且,上述傳動箱12具備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開的左側分割箱12b和右側分割箱12c、收納在該左側分割箱12b和右側分割箱12c內部的副變速器12a等各種傳動部件。上述左側分割箱12b和右側分割箱12c相互組合構成變速箱12,並安裝於上述行走車體2。
收納於上述左側分割箱12b和右側分割箱12c的內部的上述副變速器12a等各種傳動部件安裝於右側分割箱12c。由此,上述左側分割箱12b固定於行走車體2的主架15時,能夠容易地只卸下右側分割箱12b,因此插植傳動機構17的分解組裝變得容易,提高了維護性。
如圖20所示,上述傳動支承部50b具備插植箱50d;收納在插植箱50內的多個驅動齒輪50e(在本實施例中省略了圖示,它們是和旋轉支承部50b一起驅動旋轉的太陽輪50e;使一對插植軸50f、50f以規定的軌跡轉動的一對行星輪50e、50e;以及從太陽輪50e向一對行星輪50e、50e分別傳 遞動力的一對反轉齒輪50e、50e。另外,太陽輪50e、一對行星輪50e、50e、一對反轉齒輪是非圓形齒輪);和安裝於插植箱50d的兩端的插植軸50f。多個驅動齒輪50e旋轉自如地設在插植箱50d內,沿插植箱50d的長度方向排列,並且相鄰的齒輪彼此嚙合。多個驅動齒輪50e中的中央的驅動齒輪50e(太陽輪50e)利用來自發動機11的驅動力和旋轉支承部50d一起旋轉。插植軸50f借助軸承50j旋轉自如地支承於植入桿50c,通過多個驅動齒輪50e中的位於兩端的驅動齒輪50e(行星輪50e、50e)內,安裝於插植箱50d。
並且,在插植箱50d安裝有植入桿安裝用的凸緣部件50g。在凸緣部件50g設有朝向植入桿50c凸出的突起,在植入桿50c設有供突起50h嵌合的凹部50i。這些突起50h和凹部50i與植入桿50c相對於插植箱50d的旋轉中心同軸地設置。凸緣部件50g的突起50h嵌合於植入桿50c的凹部50i,進行植入桿50c的定心,並將植入桿50c安裝於插植箱50d的兩端部。
植入桿50c具備安裝於插植軸50f的押出凸輪50k;和利用押出凸輪50k而與植入桿50c的旋轉聯動地突出沒入的押出臂501(圖3所示)。
旋轉支承部50b以中央部為中心旋轉,並且植入桿50c在旋轉支承部50b的兩端部旋轉,同時押出臂501突出沒入,由此,植入桿50c將載置於秧苗載置台51的秧苗插植到田地。
3‧‧‧升降連桿機構
4‧‧‧秧苗插植部
27‧‧‧整地裝置
27a‧‧‧側方整地部件
27b‧‧‧中央整地部件
41‧‧‧連桿臂
50‧‧‧秧苗插植傳動箱
50b‧‧‧旋轉支承部
50c‧‧‧植入桿
501‧‧‧押出臂
51‧‧‧秧苗載置台
52‧‧‧秧苗插植裝置
55‧‧‧中央整地浮體
56‧‧‧側方整地浮體
63‧‧‧水平維持裝置
65‧‧‧支承框體
68‧‧‧支承板
69‧‧‧接觸突起
69a‧‧‧接觸面
71‧‧‧水平維持部件
71a‧‧‧旋轉體
73‧‧‧連結傳動機構
75a‧‧‧第1整地轉動臂
75b‧‧‧第2整地轉動臂
76‧‧‧整地支承架
77‧‧‧整地升降裝置
78‧‧‧施力部件
79‧‧‧升降致動器
80‧‧‧升降部件
80a‧‧‧小齒輪部件
80b‧‧‧接觸部
81‧‧‧懸吊臂
89‧‧‧鋁框
100‧‧‧接觸部件
101‧‧‧接觸旋轉體
102‧‧‧突出部件

Claims (6)

  1. 一種秧苗移植機,其在行走車體(2)的後部設有借助升降連桿機構(3)升降的秧苗插植部(4)和弄平田地面的整地裝置(27),其特徵在於: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使該整地裝置(27)升降的懸吊臂(81),並且設有使該懸吊臂(81)升降的整地升降裝置(77),通過該整地升降裝置(77)的工作,上述懸吊臂(81)與上述整地裝置(27)一起進行升降,上述秧苗移植機構成有水平維持裝置(63),其中,在上述懸吊臂(81)設有接觸突起(69),且在上述整地裝置(27)設有水平維持部件(71),通過該水平維持部件(71)與接觸突起(69)的接觸,將插植作業時的上述整地裝置(27)的姿態維持成水平。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秧苗移植機,其中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支承上述整地裝置(27)的整地支承架(76),並且整地裝置(27)被設在比該整地支承架(76)靠機體前側的位置,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將上述整地裝置(27)和整地支承架(76)的左右兩側連結起來的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在該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的左右之間設有第2整地轉動臂(75b),上述整地升降裝置(77)由被配置於上述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致動器(79)和升降部件(80)構成,利用上述懸 吊臂(81)連結該升降部件(80)和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秧苗移植機,其中上述整地裝置(27)由如下部件構成:中央整地部件(27b),其被設在上述行走車體(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它們被設在該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左右兩側且機體後側;以及左右的連結傳動機構(73),它們將該中央整地部件(27b)和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連結起來,利用上述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和第2整地轉動臂(75b)支承該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在上述連結傳動機構(73)設有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並設有施力部件(78),該施力部件(78)連結上述連結傳動機構(73)和上述懸吊臂(81),並且對連結傳動機構(73)向上方施力。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的秧苗移植機,其中上述秧苗移植機設有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上述第一連結部連結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和整地支承架(76),上述第二連結部連結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和整地裝置(27),懸吊臂(81)在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之間與上述第2整地轉動臂(75b)連結,在上述接觸突起(69)上形成有供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接觸的接觸面(69a),在上述水平維持部件(71)上設有 能夠在上述接觸面(69a)上滾動的旋轉體(71a)。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秧苗移植機,其中在上述連結傳動機構(73)的比上述懸吊臂(81)靠機體前側的位置設有接觸部件(100),在該接觸部件(100)上旋轉自如地設有接觸旋轉體(101),當在該接觸旋轉體(101)與上述升降連桿機構(3)接觸的狀態下上述秧苗插植部(4)進一步上升時,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位於比上述側方整地部件(27a)靠下方的位置。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秧苗移植機,其中在上述左右的側方整地部件(27a)的後方分別設有對田地進行整地的側方整地浮體(56),在該左右的側方整地浮體(56)的左右之間且上述中央整地部件(27b)的後方設有中央整地浮體(55),上述中央整地浮體(55)對田地進行整地並檢測田地的深度,在上述左右的第1整地轉動臂(75a)上分別設有向機體前側突出的左右的第3整地轉動臂(75c),利用加強架(82)連結該左右的第3整地轉動臂(75c),在該加強架(8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跨過上述中央整地浮體(55)的上方的彎曲部,該彎曲部俯視觀察為凸形。
TW103119333A 2013-06-04 2014-06-04 Seedling transplant machine TWI584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8151A JP5641096B2 (ja) 2013-06-04 2013-06-04 苗移植機
JP2013135393A JP5648717B1 (ja) 2013-06-27 2013-06-27 苗移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127A TW201446127A (zh) 2014-12-16
TWI584722B true TWI584722B (zh) 2017-06-01

Family

ID=52088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9333A TWI584722B (zh) 2013-06-04 2014-06-04 Seedling transplant machin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54094B1 (zh)
CN (1) CN104206082B (zh)
MY (1) MY169369A (zh)
TW (1) TWI5847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8531B2 (ja) * 2015-09-16 2020-01-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田植機
CN111357400B (zh) * 2020-04-23 2021-08-31 杨海飞 一种可调节深度的深松耕整地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30441A (ja) * 2009-07-29 2011-02-17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車
JP4750742B2 (ja) * 2007-03-22 2011-08-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0742B2 (ja) * 1986-06-03 1995-05-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Lsi設計方法
JP4389122B2 (ja) * 2006-02-27 2009-12-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2007252319A (ja) 2006-03-24 2007-10-04 Iseki & Co Ltd 農作業機
JP5134283B2 (ja) 2007-04-23 2013-01-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5487578B2 (ja) * 2008-08-27 2014-05-0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直播機
JP5600892B2 (ja) * 2009-06-18 2014-10-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
JP2012179014A (ja) 2011-03-01 2012-09-20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0742B2 (ja) * 2007-03-22 2011-08-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2011030441A (ja) * 2009-07-29 2011-02-17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6082B (zh) 2017-01-04
MY169369A (en) 2019-03-26
KR20140142663A (ko) 2014-12-12
TW201446127A (zh) 2014-12-16
CN104206082A (zh) 2014-12-17
KR101654094B1 (ko) 2016-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045685A (ja) 苗移植機
JP5703593B2 (ja) 苗移植機
JP2005341881A5 (zh)
TWI584722B (zh) Seedling transplant machine
JP2014083044A (ja) 苗移植機
JP4887564B2 (ja) 苗植機
JP3995621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098627B2 (ja) 苗移植機
JP5641096B2 (ja) 苗移植機
JP2016119879A5 (zh)
JP2014030428A (ja) 苗移植機
JP6337928B2 (ja) 作業機
JP2011036140A (ja) 乗用型水田作業機
JP7442406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439760B2 (ja) 作業機
JP3632351B2 (ja) 田植機の旋回装置
JP2013201972A (ja) 苗移植機
JP2013192504A (ja) 苗移植機
JP7081649B1 (ja) 乗用型苗移植機
JP6304414B2 (ja) 苗移植機
JPS6238499Y2 (zh)
JP6544115B2 (ja) 作業車両
JP2014087272A (ja) 苗移植機
JP2001204211A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3753106B2 (ja) 乗用田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