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6551B -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6551B
CN104176551B CN201410218520.XA CN201410218520A CN104176551B CN 104176551 B CN104176551 B CN 104176551B CN 201410218520 A CN201410218520 A CN 201410218520A CN 104176551 B CN104176551 B CN 1041765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material
pair
align
sheet bu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1852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6551A (zh
Inventor
松尾健
能宗辉光
上野康则
宫崎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097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19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360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38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76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6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6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6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 B65H29/2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10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 B65H2301/16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of discharge in bins, stack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10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 B65H2301/16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of discharge in bins, stack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 B65H2301/163Bound or non bound, e.g. stapled or non stapled stacking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5Height, e.g. of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6Irregularities, e.g. protuberan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4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using optical, e.g. photographic, elements
    • B65H2553/41Photoelectric detectors
    • B65H2553/412Photoelectric detectors in barrier arrangements, i.e. emitter facing a receptor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60Details of intermediate means between the sensing means and the element to be sensed
    • B65H2553/61Mechanical means, e.g. contact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5Edges side edges, i.e. regarded in context of trans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2Piled package
    • B65H2701/1829Bound, bundled or stapled stacks or packages
    • B65H2701/18292Stapled sets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具备排出托盘和片材对齐机构。排出托盘装载被排出的片材及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至少在片材被排出时,片材对齐机构以从排出托盘的基端侧夹持装载于排出托盘的各片材的两端缘的方式与该各片材的两端缘接触,从而对齐片材。在片材被排出时,片材对齐机构与装载于排出托盘的片材束的最上面的多个部位抵接,来检测多个部位的高度差。

Description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片材进行订书处理之类的规定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片材后处理装置。片材后处理装置对通过复印机及复合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而形成图像后的片材,进行订书处理之类的后处理。
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排出托盘和订书用接片。通过对多张片材进行订书处理而成的装订片材被排出到排出托盘,该订书用接片被设置为与订书处理的钉部分对应,并能够遮蔽光断续器的光束。
由于在装订片材在角部的一个部位被订上的情况下,与其他部分相比钉部分变高,造成装订片材的最上面的倾斜变大,因此在该片材后处理装置中,考虑上述情形,通过检测装载于排出托盘上的装订片材的上限,来使排出托盘向下方移动。即,如果订书用接片与排出到排出托盘上的装订片材的最上面接触而被推升,则光断续器的光束被遮断,装载于排出托盘上的装订片材的上限被检测出,从而使排出托盘下降,以便能够使下面的装订片材排出。
但是,在被订书处理后的装订片材(片材束)大量地层叠的情况下,装订片材的层叠状态不稳定,层叠的装订片材有可能会崩落。然而,在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中,并未特别考虑稳定地层叠大量的装订片材,因此存在不能防止装订片材崩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层叠于排出托盘上的片材束崩落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片材处理装置具备排出托盘和片材对齐机构。排出托盘装载被排出的片材及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至少在上述片材被排出时,片材对齐机构以从上述排出托盘的基端侧夹持装载于上述排出托盘的各上述片材的两端缘的方式与该各上述片材的两端缘接触,从而对齐上述片材。在上述片材被排出时,上述片材对齐机构与装载于上述排出托盘的上述片材束的最上面的多个部位抵接,来检测上述多个部位的高度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片材处理装置具备排出托盘和片材对齐机构。排出托盘装载被排出的片材及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片材对齐机构至少使装载于上述排出托盘的上述片材沿与上述片材的排出方向及上述片材的装载方向正交的移动方向移动而对齐。上述片材对齐机构包括一对对齐部件和一对移动机构。一对对齐部件至少能够与上述片材的上述移动方向的两端部接触。一对移动机构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在对片材束的上述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侧进行上述订书处理的情况下,上述一对移动机构中的一方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与上述片材束的另一方端部对应配置的对齐部件移动到挡住位置。上述挡住位置是,相对于基准位置沿上述移动方向错开以使上述对齐部件离开上述片材束的位置。上述基准位置是,上述对齐部件与上述片材束的上述另一方端部接触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观点,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第一观点的片材处理装置或上述第二观点的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上述片材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层叠于排出托盘上的片材束的崩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的立体图,表示各对齐部件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的立体图,表示各对齐部件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移动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旋转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旋转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中的片材对齐处理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的侧视图,表示各对齐部件位于退避位置或待机位置的状态。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中的片材束的高度检测处理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中的片材束的崩落防止动作的侧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的片材对齐机构中的片材束的崩落防止动作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应的部分赋予相同参照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在各图中,将Y方向设为片材P及片材束S的排出方向,Z方向设为片材P及片材束S的装载方向或上下方向,与排出方向及装载方向正交的X方向设为移动方向或前后方向。此外,各附图中,前方Fr被设定。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互相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及Y方向与水平轴平行,Z方向与铅垂轴平行。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表示片材处理装置3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和片材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片材处理装置3对形成(印刷)有图像的片材P进行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具有大致箱型形状的装置主体4。在装置主体4内部收容有成像装置5及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6等。此外,在装置主体4的上表面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ADF),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将原稿一张一张地自动地输送到图像读取装置6的图像读取位置。
成像装置5根据从例如个人计算机或图像读取装置6发送来的图像数据而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成像装置5具备:片材收容部8、4个图像形成部10、定影装置11和片材排出部12。片材收容部8收纳复印纸等片材P,4个图像形成部10使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从片材收容部8提供给输送路径9的片材P。定影装置11使转印至片材P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P,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被排出到片材排出部12。此外,片材P不仅是纸制的记录材料,还包含树脂薄膜及OHP(Overhead Projector)片材之类的片材状的记录材料。
在片材收容部8的上方配设有包括激光扫描单元的曝光器13。在曝光器13的上方,配置有作为图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带14。中间转印带14被架设在多个辊上。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上方,按各调色剂的颜色设置4个调色剂盒15。此外,沿中间转印带14的下侧,按各调色剂的颜色设置4个图像形成部10。
各图像形成部10包括:感光鼓16、带电器17、显影器18、一次转印部19、清洁装置20和除电器21。感光鼓16被安装为能夠旋转。在感光鼓16的周围,按一次转印的工序依次配置带电器17、显影器18、一次转印部19、清洁装置20和除电器21。
在装置主体4的内部,设置有片材P的输送路径9。在输送路径9的上游部分设置有供给部22,供给部22从片材收容部8取出片材P。在输送路径9的中游部分的中间转印带14的后端部,设置有二次转印部23。在比二次转印部23靠输送路径9的下游,设置有定影装置11。定影装置11由加热辊和加压辊构成。
在输送路径9的下游端部,设置有切换部26。切换部26将片材P的输送方向切换为向第一片材排出部24的方向或向第二片材排出部25的方向。从第一片材排出部24排出到装置主体4的外部的片材P被层叠在片材排出部12上。另一方面,从第二片材排出部25排出到装置主体4的外部的片材P被输送到片材处理装置3的内部。
此外,图像读取装置6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与具备各自的功能的通常的图像读取装置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当从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连接的计算机或图像读取装置6输入图像数据(印刷开始的指示)时,首先,根据图像数据,通过曝光器13对由带电器17带电的感光鼓16的表面进行曝光。而后,形成于感光鼓16表面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18而被显影为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19中,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通过各图像形成部10依次重复上述动作,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各感光鼓16上的残留调色剂及电荷分别通过清洁装置20及除电器21而被除去。
另一方面,通过供给部22而被从片材收容部8取出的片材P,与上述图像形成动作配合定时而输送到二次转印部23。中间转印带14上的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片材P,该片材P通过输送路径9而输送到定影装置11。通过定影装置11而进行了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的片材P,进入第一片材排出部24或第二片材排出部25,并排出到片材排出部12或片材处理装置3的内部。
其次,对片材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片材处理装置3将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的第二片材排出部25排出的片材P输送到壳体30的内部,并对片材P进行订书处理、穿孔处理及折叠处理之类的规定后处理。
如图1及图2所示,片材处理装置3具备:大致箱型形状的壳体30、搬入部31、主排出托盘33(排出托盘)、副排出托盘35、待避鼓36、各种输送通道切换部件及各种辊等。从第二片材排出部25排出的片材P被输送到搬入部31。主排出托盘33装载从主排出部32排出的片材P及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S。副排出托盘35接受从副排出部34排出的片材P。待避鼓36使片材P在规定的输送通道暂时待避。
此外,片材处理装置3具备:打孔装置37、订书装置38、片材折叠装置39、片材对齐机构40、和控制装置41。打孔装置37对片材P进行穿孔处理。订书装置38使多张片材P堆叠并将其用订书钉(订书机)订上。片材折叠装置39对片材P进行折叠处理。片材对齐机构40至少使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P沿移动方向移动并对齐。移动方向与片材P的排出方向及片材P的装载方向正交。本实施方式中,片材对齐机构40进一步使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束S沿移动方向移动并对齐。控制装置41对各装置和各机构进行控制。
从搬入部31延伸的第一输送通道L1与设置于壳体30的侧壁30a的上部的主排出部32连接。从第一输送通道L1分支的第二输送通道L2,与设置于壳体30的上部的副排出部34连接。此外,从第一输送通道L1分支的第3输送通道L3,与片材折叠装置39连接。此外,从第3输送通道L3分支的第4输送通道L4,沿待避鼓36的周围弯曲,并与第一输送通道L1汇合。
从搬入部31输送来的片材P通过中间辊对42而向下游侧被送出。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末端部,设置有多个主排出部辊对43。此外,在图2中,只示出构成主排出部辊对43的一侧辊,省略图示出另一侧辊。主排出部辊对43是将片材P及片材束S送出到主排出托盘33的排出机构。多个主排出部辊对43的多个一侧辊被固定在主排出托盘33的上方的向移动方向延伸的辊轴上。多个主排出部辊对43的多个另一侧辊被固定在向移动方向延伸的辊轴上。
在将片材P向订书装置38送出时,主排出部辊对43的一侧辊和另一侧辊分离,从而夹持被解除。在主排出托盘33上,装载通过订书装置38而被订书处理的片材P的片材叠(片材束S)。此外,主排出托盘33上有时也装载未被后处理的片材P、或只被穿孔处理的片材P。
主排出托盘33从壳体30的侧壁30a向外侧上方延伸设置。图1表示主排出托盘33位于原始位置(最上部)的状态。主排出托盘33被安装为:通过对升降控制装置45进行驱动及控制,使该主排出托盘33沿侧壁30a在上下方向升降。此外,在主排出部辊对43的下侧附近,配设有对排出且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P及片材束S的高度进行监视的上限传感器46。
具体而言,上限传感器46配置于片材处理装置3的规定位置(以下,记载为“规定位置L”。规定位置L是比主排出托盘33的基端部靠移动方向上的外侧,是比主排出托盘33的基端部靠上方的位置。上限传感器46从规定位置L沿移动方向,监视多份片材束S或多张片材P的高度。并且,上限传感器46检测出多份片材束S或多张片材P超过规定位置L的高度时,将检测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41(控制部41a)。
在第二输送通道L2的末端部,设置有副排出部辊对44。副排出部辊对44将片材P送出到副排出托盘35。在副排出托盘35上,主要装载未通过片材处理装置3而进行后处理的片材P、或只被穿孔处理的片材P。
待避鼓36将在第3输送通道L3上输送的片材P输送到第4输送通道L4,并使片材P经由第一输送通道L1循环。即,直到正在实施的订书处理结束为止,待避鼓36使下一次的要进行订书处理的规定张数的片材P中的第一张片材或多张片材待机。
打孔装置37在搬入部31与中间辊对42之间配设为:从上方面向第一输送通道L1。打孔装置37以规定定时对在第一输送通道L1上输送的片材P进行穿孔处理。
订书装置38包括:托盘38a、爪部件38b和订书处理部38c。在托盘38a上堆叠规定数量的片材P。爪部件38b使堆叠的片材P的端部对齐。订书处理部38c通过订书钉将规定数量的、端部已对齐的片材P订上。其结果是,得到通过订书钉而订上的规定数量的片材P,即片材束S。以下,将用于订上片材束S的订书钉记载为钉部T。片材束S通过沿托盘308a移动的爪部件38b而被输送到主排出部辊对43,并通过主排出部辊对43而被排出到主排出托盘33。
片材折叠装置39设置于第3输送通道L3的下游侧。片材折叠装置39对导入的片材P或片材束S进行对折或三折的折叠处理。折叠后的片材P或片材束S,经由下侧排出部39a排出到下侧排出托盘39b。
其次,参照图2至图7,对片材对齐机构40进行说明。图3及图4是表示片材对齐机构40的立体图。图5是移动机构54A及移动机构54B的俯视示意图。图6及图7是表示旋转机构57A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片材对齐机构40配设于主排出部32的主排出部辊对43的上方。
如图2至图4所示,片材对齐机构40具备:机构主体50、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一对的底座52A及底座52B、轨53、一对的移动机构54A及移动机构54B、一对的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旋转轴56、一对的旋转机构57A及旋转机构57B、以及检测机构58。
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能够独立地绕沿移动方向的轴线旋转。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至少能够与片材P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接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至少能够与片材束S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接触。底座52A及52B分别支撑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轨53经由一对的底座52A及底座52B将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支撑为能够沿移动方向移动。一对的移动机构54A及移动机构54B使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移动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移动机构54A及移动机构54B分别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轨53移动。
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6将对齐部件51A支撑为能够旋转。旋转轴55B及旋转轴56将对齐部件51B支撑为能够旋转。旋转机构57A及旋转机构57B分别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装载方向绕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旋转,其中该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在主排出托盘33的上方,沿移动方向延伸。对齐部件51A与片材束S的后端部(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即,对齐部件51A配置于片材束S的后端侧(一端侧)。对齐部件51B与片材束S的前端部(移动方向的另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即,对齐部件51B配置于片材束S的前端侧(另一端侧)。检测机构58对对齐部件51A与对齐部件51B之间的旋转量的差异进行检测。具体而言,检测机构58对通过旋转机构57A而旋转的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与通过旋转机构57B而旋转的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之间的旋转量的差异进行检测。
以下,在只记载“后端侧”及“前端侧”时,“后端”及“前端”分别表示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P或片材束S的后端及前端。
如图3及图4所示,机构主体50具有:一对第一支撑部件60、中间支撑部件61、一对第二支撑部件62、和一对第3支撑部件63。一对第一支撑部件60设置于机构主体50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中间支撑部件61设置于机构主体50的移动方向的中央部。一对第二支撑部件62设置于一对第一支撑部件60的上侧。一对第3支撑部件63设置于一对第二支撑部件62的上侧。
如图3及图4所示,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分别沿移动方向延伸。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沿移动方向并列设置。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的相对的内侧端部并不相连,而相隔规定间隔配置。旋转轴55A的内侧端部及旋转轴55B的内侧端部由中间支撑部件61支撑。旋转轴55A的外侧端部及旋转轴55B的外侧端部分别由一对第一支撑部件60的一方及另一方支撑。各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被设置为;能够分别独立地绕沿移动方向的轴线旋转。旋转轴56在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的上方设置为:与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平行。旋转轴56的两端部被一对第二支撑部件62支撑为:能够绕轴线旋转。轨53在旋转轴56的上方设置为与旋转轴56平行。轨53的两端部被固定于一对第3支撑部件63。
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具有沿装载方向及排出方向延伸的平面部,并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形成为:基端部小且顶端部大。对齐部件51A的平面部及对齐部件51B的平面部构成为:分别按压片材P的后端部及前端部。
此外,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所以在以下说明中,着眼于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来进行说明,对于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省略其说明。同样,对于底座52A及底座52B、移动机构54A及移动机构54B以及旋转机构57A及旋转机构57B,着眼于后端侧来进行说明,省略前端侧的说明。此外,对于后端侧及前端侧相对应的结构,标注同一的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记,并对于后端侧的各结构标注英文字母“A”,对前端侧的结构则标注英文字母“B”。
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的基端部被安装为:不能够相对于旋转轴55A相对地旋转,但能够沿旋转轴55A移动。其结果是,对齐部件51A与旋转轴55A一体旋转,并沿移动方向滑动。
后端侧的底座52A被安装为:能够沿轨53、旋转轴56及旋转轴55A移动。具体而言,在底座52A上形成有:轨53沿移动方向贯通的第一贯通部64、和旋转轴56沿移动方向贯通的第二贯通部65。此外,在底座52A的下部,搭载有对齐部件51A和使对齐部件51A旋转的旋转机构57A(之后将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旋转机构57A以盖66覆盖(参照图3)。图4表示拆下盖66的状态。
如图5所示,后端侧的移动机构54A具有从动滑轮70、驱动滑轮71、移动用正时皮带72和移动用驱动部73(步进马达等)。从动滑轮70被第二支撑部件62轴支持。驱动滑轮71由中间支撑部件61轴支持。移动用正时皮带72架设在从动滑轮70与驱动滑轮71上。移动用驱动部73使驱动滑轮71旋转。
底座52A固定于移动用正时皮带72。因此,移动机构54A通过驱动移动用驱动部73,使底座52A沿轨53在移动方向上平行移动。即,底座52A及对齐部件51A、以及底座52B及对齐部件51B能够独立地移动。
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后端侧的旋转机构57A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第一轮毂74、第二轮毂75、下侧滑轮76、上侧滑轮77、旋转用正时皮带78和旋转用驱动部79(步进马达等)(参照图5)。第一轮毂74与对齐部件51A的基端部一体形成。第二轮毂75与第一轮毂74连结为相对于第一轮毂74能够相对旋转。下侧滑轮76固定于第二轮毂75。
上侧滑轮77安装为不能相对于旋转轴56相对旋转,且能够沿旋转轴56移动。例如,将旋转轴56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非圆形状(例如,D字状),并将上侧滑轮77的孔的形状形成为与旋转轴56的剖面形状吻合的形状。旋转用正时皮带78架设在下侧滑轮76与上侧滑轮77上。旋转用驱动部79经由旋转轴56使上侧滑轮77旋转。
如图6及图7所示,旋转轴55A插入到形成于第一轮毂74的第一贯通孔80,并不能相对旋转。例如,将旋转轴55A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非圆形状(例如,D字状),并将第一贯通孔80的形状形成为与旋转轴55A的剖面形状吻合的形状。其结果是,第一对齐部件51A安装为不能相对于旋转轴55A相对旋转,但能够沿旋转轴55A移动。
旋转轴55A插入到形成于第二轮毂75的第二贯通孔81,并能够旋转。在第一轮毂74的端部,沿圆周方向形成有高低差部82。高低差部82形成为:具有第一轮毂74的圆周的大约1/4的长度。在第二轮毂75的端部,形成有沿移动方向延伸的突起部83。当第二轮毂75的端部与第一轮毂74的端部接触时,突起部83在能够沿圆周方向移动的状态(具有游隙的状态)下,插入高低差部82。因此,第一轮毂74与第二轮毂75连结为:第一轮毂74能够以规定角度,相对于第二轮毂75相对地旋转。即,对对齐部件51A的旋转设定有游隙。
当驱动旋转用驱动部79时,则旋转力经由旋转轴56、上侧滑轮77、旋转用正时皮带78及下侧滑轮76传递至第二轮毂75。突起部83随着第二轮毂75的旋转而作旋转。突起部83抵接于第一轮毂74的高低差部82的前端82a或后端82b,从而使对齐部件51A与旋转轴55A一起旋转。
如图3及图4所示,检测机构58配置于对齐部件51A与对齐部件51B之间。检测机构58包括:固定于中间支撑部件61的光断续器84(传感器)、和一对被检测部件85。一对被检测部件85的一方及另一方分别安装于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并不能旋转。具体而言,一对被检测部件85的一方及另一方分别固定于旋转轴55A的内侧端部及旋转轴55B的内侧端部。
光断续器8对一对被检测部件85的一方及另一方之间的旋转量的差异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光断续器84包括发光元件84a及受光元件84b。光断续器84被安装于中间支撑部件61,发光元件84a和受光元件84b相隔规定间隔配置。
一对被检测部件85配置于发光元件84a与受光元件84b之间。一对被检测部件85具有同一形状,并通过将圆板状部件的一部分切开为扇状而形成。
其次,参照图8,对控制装置41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控制装置41的框图。
控制装置41包括:包含CPU及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部41a、和由ROM及RAM之类的存储装置构成的存储部41b。
控制部41a与升降控制装置45、上限传感器46、移动用驱动部73、旋转用驱动部79、光断续器84、打孔装置37、订书装置38、片材折叠装置39及辊用驱动部86等电连接。此外,虽然省略说明,但控制部41a为了对片材处理装置3进行总括控制,还与其他各结构连接。控制部41a根据收藏在存储部41b里的控制程序及控制用数据,对所连接的各结构进行控制。在存储部41b中存储有例如片材P的种类及厚度、以及检测机构58所利用的规定值(后述的一定量RT)等。
其次,参照图3、图4及图9至图12,对由控制装置41所实现的片材对齐机构40的各种控制进行说明。图9是用于说明片材P的对齐处理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片材对齐机构40的侧视图,表示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位于退避位置P2或待机位置P4的状态。图11是用于说明片材束S的高度检测处理的立体图。图12是用于说明片材束S的崩落防止动作的侧视图。
收纳位置P1、退避位置P2及基准位置P3的定义是,如图1及图3所示,收纳位置P1是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以顶端部朝向上方的竖立姿势被收容于壳体30内的位置。如图10所示,退避位置P2是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移动方向从排出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P或片材束S的移动方向两端部离开的位置。即,对齐部件51A的退避位置P2是对齐部件51A沿移动方向从片材P或片材束S的后端部(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离开的位置。对齐部件51B的退避位置P2是对齐部件51B沿移动方向从片材P或片材束S的前端部(移动方向的另一方端部)离开的位置。
如图9所示,基准位置P3是一对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与排出在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P或片材束S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接触的位置。即,对齐部件51A的基准位置P3是对齐部件51A与片材P或片材束S的后端部(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接触的位置。对齐部件51B的基准位置P3是对齐部件51B与片材P或片材束S的前端部(移动方向的另一方端部)接触的位置。此外,如图3所示,位于收纳位置P1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分别位于旋转轴55A的外侧端部及旋转轴55B的外侧端部,并互相离开。
首先,参照图9及图10,对使排出在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P对齐的对齐处理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41(控制部41a)对旋转用驱动部79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收纳位置P1旋转至退避位置P2(参照图10)。此外,退避位置P2由于依据所排出的片材P的尺寸(例如A4或B5等)而为不同的位置,因此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分别独立移动到与片材P的尺寸相应的位置。
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退避位置P2移动到基准位置P3(参照图9)。即,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轨53等移动,夹持各片材P的两端缘,以使多张片材P对齐。此外,同样,片材对齐机构40也能够对多份片材束S进行对齐处理。此外,片材对齐机构40也能够进行分配处理,即通过按照每个印刷指示(作业)使片材P沿移动方向错开,来分配多张片材P,同时进行装载。在此情况下,片材对齐机构40对分配后的片材P的层叠进行对齐处理。
其次,参照图10至图12,对排出在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束S的高度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待机位置P4及检测位置P5的定义是,如图10所示,待机位置P4是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排出在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上方的位置。即,对齐部件51A的待机位置P4是对齐部件51A移动到最上面U的第一部位A1的上方的位置。对齐部件51B的待机位置P4是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最上面U的第二部位A2的上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对齐部件51A的检测位置P5是对齐部件51A与第一部位A1抵接的位置。对齐部件51B的检测位置P5是对齐部件51B与第二部位A2抵接的位置。第一部位A1比第二部位A2靠近片材束S的后端部(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第二部位A2比第一部位A1靠近片材束S的前端部(移动方向的另一方端部)
首先,控制装置41(控制部41a)对订书装置38及主排出部辊对43等进行驱动及控制,使片材束S排出于主排出托盘33。这里,片材束S通过一点钉住而被订书处理。此时,片材束S以在俯视时呈矩形的片材束S的4边中靠近钉部T的1边为最末尾的方式,被排出。因此,片材束S以靠近钉部T的1边与侧壁30a抵接的方式被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参照图2)。靠近钉部T的1边是指,形成钉部T所在的角部的2个边中的任意1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片材束S的后端部的角部进行订书处理。即,片材束S的后端部的角部存在钉部T。
控制装置41对旋转用驱动部79及移动用驱动部73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收纳位置P1移动至待机位置P4(参照图10的双点划线)。具体而言,控制装置41对旋转用驱动部79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收纳位置P1向主排出托盘33旋转规定角度后,使其停止。此外,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为相同。
而后,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进行驱动控制,根据片材束S的尺寸而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移动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分别移动到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第一部位A1的上方及第二部位A2的上方(参照图2)。即,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移动到待机位置P4。待机位置P4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被配置为不阻碍片材束S的排出。
这里,第一部位A1包含在最上面U之中的凸起的区域(以下,称为“凸起区域”)。凸起区域通过订书处理而产生的钉部T的累积所形成。第二部位A2包含在最上面U之中的平坦状的区域(以下,称为“平坦区域”)。此外,控制装置41优选将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配置在离片材束S的移动方向边缘有5mm~50mm的位置。这是因为通过将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配置在边缘附近,能够检测明显出现的高度差D。
接着,控制装置41对旋转用驱动部79进行驱动及控制,使一对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待机位置P4旋转至检测位置P5(参照图11)。具体而言,控制装置41使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从待机位置P4旋转,直到与第一部位A1抵接为止。同样,控制装置41使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从待机位置P4旋转,直到与第二部位A2抵接为止。即,旋转机构57A及旋转机构57B(旋转用驱动部79)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旋转,以使其与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移动方向两端部付近接触。进一步换言而之,旋转机构57A使对齐部件51A旋转,以使与片材束S的后端部(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的对齐部件51A与第一部位A1抵接。另一方面,旋转机构57B使对齐部件51B旋转,以使与片材束S的前端部(移动方向的另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的对齐部件51B与第二部位B1抵接。
其结果是,检测机构58检测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与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之间的旋转量的差异,并根据检测结果检测出第一部位A1与第二部位A2之间的高度差D。
在检测出高度差D后继续进行片材束S的排出的情况下,位于检测位置P5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进行反向旋转以离开主排出托盘33,而移动到待机位置P4。而后,在片材束S重新排出后,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再次向主排出托盘33旋转,移动到检测位置P5。以后,直到片材束S的排出结束,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在片材束S的排出结束后,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被返回到收纳位置P1(参照图3)。
此外,在连续进行片材束S的排出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1对升降控制装置45进行驱动及控制,使主排出托盘33升降。即,升降控制装置45使主排出托盘33上升或下降,以使片材束S的尖端部C(参照图11)的高度为一定。具体而言,升降控制装置45使主排出托盘33上升或下降,以使片材束S的尖端部C从规定基准具有一定高度。尖端部C是指,所排出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通过由于订书处理产生的钉部T的累积而凸起的角部。即,尖端部C是,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角部中,比主排出托盘33的顶端部靠近基端部的凸起的角部。此外,规定基准是指,例如,放置有片材处理装置3的底面、片材处理装置3的最下部、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旋转轴56以及主排出部辊对43(排出机构)中的至少1个。
具体而言,首先,上限传感器46在检测出片材束S的尖端部C时,就向控制装置41的控制部41a输出检测信号。控制装置41在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对升降控制装置45进行驱动及控制,使主排出托盘33下降,直到来自上限传感器46的检测信号消失为止。其次,控制装置41对升降控制装置45进行驱动及控制,使主排出托盘33上升,直到上限传感器46输出检测信号为止。其结果是,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束S的尖端部C的高度,不管片材束S的份数多少,均与上限传感器46的高度(规定位置L)大致相同且一定。
这样,由于尖端部C的高度被控制为一定,对齐部件51A的在待机位置P4与第一部位A1之间的旋转量维持大致一定。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部位A2的高度对应于高度差D而变动,所以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也对应于高度差D而变动。因此,由于能够将尖端部C维持在一定的高度,所以以与第一部位A1抵接的对齐部件51A为基准,就能够正确检测对齐部件51A所抵接的第一部位A1与对齐部件51所抵接的第二部位A2的高度差D。此外,由于能够根据片材束S的排出量使主排出托盘33升降,所以能够装载更多的片材束S。
为与本实施方式相比,示出突端部C的高度不一定且不能够将对齐部件51A作为基准时的例子。在主排出托盘33下降到对齐部件51A不与第1部位A1抵接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使高度差D成为容许量,由于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为相同,所以不能够将对齐部件51A作为基准。因此,无法检测高度差D。
这里,参照图3及图4,对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旋转时的旋转机构57A及旋转机构57B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待机位置P4开始旋转,直到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抵接于第一部位A1的区间,定义为“第一阶段”,将从对齐部件51A与第一部位A1抵接开始,直到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抵接于第二部位A2的区间定义为“第二阶段”。
首先,在第一阶段,形成于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各自的基端部的第二轮毂75的突起部83,与第一轮毂74的高低差部82的后端82b抵接。在第二阶段,对齐部件51B在突起部83与后端82b抵接的状态下旋转,直到抵接于第二部位A2(参照图4所示的对齐部件51B的突起部83)。另一方面,第二阶段的对齐部件51A由于抵接于第一部位A1,所以此后的旋转被限制。然而,由于突起部83在具有游隙的状态下插入到高低差部82,所以直到突起部83与高低差部82的前端82a抵接为止,与对齐部件51A对应的下侧滑轮76及第二轮毂75能够作旋转(参照图4所示的对齐部件51A的突起部83)。其结果是,旋转力传递不到对齐部件51A,从而抑制对对齐部件51A的过量负载。
这里,以与旋转轴56的关联对游隙的必要性进行说明。旋转轴56是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沿装载方向旋转的旋转轴。因此,与对齐部件51A对应的下侧滑轮76的旋转量、和与对齐部件51B对应的下侧滑轮76的旋转量相同。因此,要对应于高度差D使对齐部件51A的旋转量与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产生差异,就需要游隙。
此外,对突起部83与高低差部82的游隙量进行说明。在将对齐部件51A与第一部位A1抵接时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设为0的情况下,第二阶段中的对齐部件51B的最大旋转量与基于对齐部件51A的游隙的最大旋转量RA相一致。最大旋转量RA是第二轮毂75的突起部83从与高低差部82的后端82b抵接的状态起到与前端82a抵接为止的旋转量,相当于游隙量。
为了检测到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的差异变为一定量RT(用于认定高度差D成为容许量的旋转量)以上,对齐部件51B需要在第二阶段能够旋转一定量RT以上。因此,最大旋转量RA被设定为一定量RT以上。此外,最大旋转量RA通过高低差部82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和突起部83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来规定。
如上所述,由于片材束S的尖端部C的高度为一定,所以在第一阶段,对齐部件51A的旋转量R1及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R1、与下侧滑轮76的各旋转量R1大致一定。在第二阶段,对齐部件51B及一对下侧滑轮76能够从待机位置P4旋转的旋转量最大为旋转量(R1+RA)。
这里,各下侧滑轮76被控制为:从待机位置P4旋转到旋转量RP后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侧滑轮76各旋转量RP设定为旋转量(R1+RT)以上且旋转量(R1+RA)以下。
例如,在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旋转量的差异成为一定量RT之前,对齐部件51B与第二部位A2抵接的情况下(高度差D在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对齐部件51B向主排出托盘33的旋转被限制。然而,各下侧滑轮76通过突起部83与高低差部82之间的游隙而旋转到旋转量RP。此外,一对下侧滑轮76旋转到旋转量RP后,再沿相反方向旋转到旋转量RP,从而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恢复到待机状态。
其次,参照图3、图4及图11,对由检测机构58实现的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与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之间的旋转量的差异的检测,进行说明。检测机构58检测出旋转量的差异,来作为在片材束S的最上面U上的、对齐部件51A的接触部位与对齐部件51B的接触部位之间的高度差D。也就是说,检测机构58检测出旋转量的差异,来作为第一部位A1与第二部位A2之间的高度差D。
在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位于收纳位置P1的情况下,一对被检测部件85处于沿上下方向的竖立姿势(参照图3)。此时,从正面看时(从移动方向看时),一对被检测部件85的切开部分对齐,一对被检测部件85不遮蔽发光元件84a与受光元件84b之间的光路。因此,受光元件84b接收来自发光元件84a的光。
另一方面,如图4及图11所示,与高度差D相应地,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与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之间的旋转量产生差异,当该旋转量的差异成为一定量RT以上时,前端侧的被检测部件85遮蔽光路。因此,受光元件84b不能接收来自发光元件84a的光,从而检测出光路被遮蔽。即,受光元件84b检测出发光元件84a所发出的光的光路被遮蔽。如上所述,一定量RT是用于认定高度差D成为容许量的旋转量。也就是说,检测出光路被遮断,就表示高度差D成为容许量。此外,一定量RT(规定值)根据实验及/或经验来求出,并被预先存储于控制装置41的存储部41b。这样,通过单一的检测机构58就能够简单地检测出高度差D。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中,在高度差D成为容许量的情况下,执行用于防止多份层叠的片材束S崩落的动作。以下,主要参照图12,对片材束S的崩落防止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检测机构58的检测结果成为一定量RT(规定值)的情况下,检测机构58(光断续器84)将表示光路被遮蔽的检测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41的控制部41a。当控制装置41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则对旋转用驱动部79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检测位置P5旋转至待机位置P4(参照图10的双点划线)。
接着,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及旋转用驱动部79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待机位置P4移动且旋转到退避位置P2(参照图10)。并且,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进行驱动及控制,分别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退避位置P2移动至挡住位置P6(参照图12)。对齐部件51A的挡住位置P6是相对于基准位置P3向移动方向错开以使对齐部件51A离开片材束S的位置。对齐部件51B的挡住位置P6是相对于基准位置P3向移动方向错开以使对齐部件51B离开片材束S的位置。
即,使对齐部件51A从片材束S或片材P的后端部向后方离开,并使对齐部件51B从片材束S或片材P的前端部向前方离开。基准位置P3与挡住位置P6之间的距离被设为10mm且以上2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对齐部件51A维持从基准位置P3移动到向后方离开10mm的挡住位置P6的状态。对齐部件51B维持从基准位置P3移动到向前方离开10mm的挡住位置P6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在对片材束S的移动方向的后端部(一方端部)侧进行订书处理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1控制移动机构54A及移动机构54B,至少使移动方向的前端侧(另一端侧)的对齐部件51B移动至相对于与片材束S的前端部(另一方端部)接触的基准位置P3向移动方向的外侧(前侧)错开的挡住位置P6。即,在对片材束S的后端部(一方端部)侧进行订书处理的情况下,移动机构54B使与片材束S的前端部(移动方向的另一方端部)对应配置的对齐部件51B移动至挡住位置P6。
由于通过一点钉住而进行订书处理后的各片材束S的钉部T重叠而使最上面U的倾斜变大,即使多份装载的片材束S失去平衡(参照图12的箭头),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移动到挡住位置P6的对齐部件51B也能够挡住各片材束S。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多份装载的片材束S的崩落。此外,由于能够将用于使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P或片材束S沿移动方向对齐的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兼作片材束S的崩落防止用部件,所以与以其他零部件构成崩落防止用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零部件数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及成本的降低。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在多份装载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倾斜变大,检测机构58的检测结果成为一定量RT(规定值)的情况下,即对齐部件51A的与最上面U的接触部位(第一部位A1)、及对齐部件51B的与最上面U的接触部位(第二部位A2)之间的高度差D成为规定值的情况下,至少前端侧(另一方端侧)的对齐部件51B离开片材束S的前端部(另一端部)。也就是说,在主排出托盘33上装载多份片材束S,多份片材束S有可能崩溃的情况下,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大量地排出且装载的片材束S的崩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通过将对齐部件51B(对齐部件51A)的移动距离(基准位置P3与挡住位置P6之间的距离)限制在规定范围内,从而能够将片材束S的在移动方向上的错开抑制在规定范围内的同时,能够堆叠片材束S。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多份装载的片材束S失去平衡而崩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如图9所示,至少在片材P被排出时,片材对齐机构40以从主排出托盘33的基端侧夹持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各片材P的两端缘的方式与该各片材P的两端缘接触,从而对齐片材P。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主排出托盘33装载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S。各片材束S通过对多张片材P进行订书处理而得到。在片材束S被排出时,片材对齐机构40接触到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多个部位,来检测多个部位的高度差D。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部位是第一部位A1和第二部位A2。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使片材P对齐的片材对齐机构40检测被被订书处理后装载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多个部位的高度差D。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用于检测高度差D的专用部件的增加,同时能够检测高度差D。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如图2所示,片材束S被装载为:钉部T位于侧壁30a附近。因此,与片材束S被装载为钉部T位于主排出托盘33的顶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长度。其结果是,容易确保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收纳空间,并能够抑制成本。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如图1所示,升降控制装置45对主排出托盘33的上升及下降进行控制,以使多份片材束S的尖端部C的高度为一定。因此,能够抑制由片材对齐机构40导致的高度差D(参照图11)的误检测。此外,对于多张片材P,升降控制装置45同样地对主排出托盘33的上升及下降进行控制,以使最上面的尖端部C的高度为一定。
<第一变形例>
其次,参照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片材对齐机构40)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中的片材束S的崩落防止动作的侧视图。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片材束S的崩落防止动作中,对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进行控制,使其分别移动到挡住位置P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对齐机构40中,仅使位于片材束S的钉部T的相反侧的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参照图13)。即,控制装置41使层叠的片材束S崩落的方向的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于是,与旋转轴55A及旋转轴55B同样,将一对的旋转轴56A及旋转轴56B沿移动方向分离而并列设置,并设置旋转用驱动部79A及旋转用驱动部79B,用来分别独立地对旋转轴56A及旋转轴56B进行驱动而作旋转。
以下,对第一变形例中的片材束S的崩落防止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控制装置41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从检测位置P5旋转到待机位置P4(参照图10的双点划线)。接着,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及旋转用驱动部79A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凸起区域侧(后端侧)的对齐部件51A从待机位置P4向收纳位置P1移动及旋转(参照图13)。同时,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及旋转用驱动部79B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平坦区域侧(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从待机位置P4向退避位置P2移动及旋转(参照图10)。进一步地,控制装置41对移动用驱动部73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对齐部件51B移动到相对于基准位置P3向移动方向的外侧错开的挡住位置P6(参照图13)。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也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防止多份装载的片材束S的崩落。
<第二变形例>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片材对齐机构40)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检测机构58的检测结果成为一定量RT(规定值)的情况下,使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控制装置41也可以基于用户通过操作部(未图示)输入的一点钉住的订书处理指示,来使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即,不管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上的片材束S的量多少,均使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在此情况下,检测机构58的功能被停止(不进行高度检测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包括各变形例(以下相同))中,使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片材束S的排出及层叠的进行,使对齐部件51B在离基准位置P3有10mm至20mm的范围内阶段性地移动。此外,挡住位置P6和退避位置P2也可以是相同位置。
此外,控制装置41也可以控制为:使前端侧的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并在排出规定数量的片材束S后,停止片材束S的排出。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多份层叠的片材束S的崩落。
此外,在不进行高度检测处理的情况下(例如,进行片材对齐处理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1停止检测机构58(光断续器84)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断续器84是穿透型,也可以使用反射型的光断续器。在此情况下,受光元件通过接收来自被检测部件85的反射光来检测光路的遮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片材束S的后端侧的角部用订书钉(钉部T)订上,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将片材束S的前端侧的角部用订书钉(钉部T)订上。在此情况下,控制装置41至少使对齐部件51A移动到挡住位置P6。对齐部件51B既可以移动到收纳位置P1,也可以移动到挡住位置P6。即,控制装置41只要至少将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中的与钉部T相反侧的对齐部件移动到挡住位置P6即可。
<第三变形例>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片材对齐机构40)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检测机构58的检测结果成为一定量RT(规定值)的情况下,使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移动到挡住位置P6,但也可以进行以下控制来取代上述控制,或者除了上述控制之外,还可以进行以下控制。
即,如图8所示,控制部41a执行以下的控制,即对应于高度差D,停止片材束S向主排出托盘33的排出。具体如下。控制部41a对辊用驱动部86进行驱动及控制,使多个主排出部辊对43旋转,使片材P或片材束S排出于主排出托盘33。而后,在表示光路被遮蔽的检测信号从检测机构58被输入时,控制部41a对辊用驱动部86进行控制,停止多个主排出部辊对43的旋转。其结果是,片材束S的排出被停止。
由检测机构58检测出光路被遮蔽,就表示高度差D(参照图11)成为容许量。因此,通过根据来自检测机构58的检测信号来停止片材束S的排出,能够防止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束S的崩落。
此外,片材束S的排出的停止并不局限于停止主排出部辊对43的情况。例如,控制部41a也可以停止订书装置38所进行的订书处理。例如,控制部41a也可以要求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停止片材P的发送或停止片材P的图像形成。
此外,在高度差D(参照图11)超过容许量时,检测机构58可以将表示光路被遮蔽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41a。在此情况下,一定量RT是用于认定高度差D超过容许量的旋转量。由于在高度差D超过容许量时,片材束S的排出被停止,所以能够防止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束S的崩落。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用于使片材P对齐的片材对齐机构40,检测被被订书处理后装载的片材束S的最上面U的高度差D。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用于检测高度差D的专用部件的增加,同时能够根据高度差D来停止片材束S向主排出托盘33的排出,从而能够抑制装载于主排出托盘33的片材束S的崩落。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由于对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处理装置3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所以在技术上被附以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只要没有特别地限定本发明的记载,则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例如也可以进行以下变形((1)~(3))。并且,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成要素可以与现有的构成要素等适当替换,且可以采用包括与其他现有的构成要素的组合的各种变形,因此并不以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载来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内容。
(1)如参照图2所说明地,以对齐部件51A比对齐部件51B靠近钉部T的方式,片材束S排出于主排出托盘33。但是,也可以是以对齐部件51B比对齐部件51A靠近钉部T的方式,片材束S排出于主排出托盘33。
(2)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形状。对齐部件51A及对齐部件51B只要具有用于进行片材对齐处理的平坦面和用于检测高度差D的部位即可。
(3)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是具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及/或传真机功能的复合机、或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

Claims (7)

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具备:
排出托盘,该排出托盘装载被排出的片材及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
片材对齐机构,至少在上述片材被排出时,该片材对齐机构以从移动方向在上述排出托盘的基端侧夹持装载于上述排出托盘的各上述片材的两端缘的方式与该各上述片材的两端缘接触,从而对齐上述片材;和
升降控制装置,该升降控制装置使上述排出托盘上升或下降,以使上述片材束的最上面的通过由于上述订书处理产生的钉部而凸起的角部的高度为一定,
上述移动方向与上述片材的排出方向及上述片材的装载方向正交,
在上述片材束被上述订书处理后被排出时,上述片材对齐机构与装载于上述排出托盘的被上述订书处理后的上述片材束的最上面的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抵接,来检测上述第一部位和上述第二部位的高度差,
上述第一部位包含在上述片材束的最上面之中的通过上述钉部的累积而凸起的区域,
上述第二部位包含在上述片材束的最上面之中的平坦状的区域,
上述片材对齐机构具有一对对齐部件和检测机构,
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一方与上述第一部位抵接,
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另一方与上述第二部位抵接,
上述一对对齐部件能够独立地绕沿上述移动方向的轴线旋转,
在第一阶段,上述一对对齐部件开始旋转,直到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一方抵接上述第一部位,
在第二阶段,从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一方与上述第一部位抵接开始,直到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另一方抵接上述第二部位,
对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一方的旋转设定有游隙,用于使上述对齐部件中的上述一方与上述对齐部件中的上述另一方的旋转量产生差异,
在将上述第一阶段中的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一方与上述第一部位抵接时的上述一对对齐部件的旋转量设为0的情况下,上述第二阶段中的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另一方的最大旋转量与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上述一方的游隙量相一致,
上述游隙量被设定为一定量以上,
上述一定量表示用于认定上述高度差超过容许量的旋转量,
上述检测机构将上述一对对齐部件的上述一方与上述另一方之间的上述旋转量的差异,作为上述第一部位与上述第二部位之间的高度差来检测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片材对齐机构还具有一对旋转轴,该一对旋转轴能够独立地绕上述轴线旋转,
在上述一对旋转轴上,安装有上述一对对齐部件,该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不能够相对于上述一对旋转轴相对地旋转,
上述检测机构具备:
一对被检测部件,该一对被检测部件配置于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之间,并安装为不能够相对于上述一对旋转轴相对地旋转;和
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上述一对被检测部件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旋转量的差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感器包括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
上述受光元件检测出上述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的光路通过上述一对被检测部件的一方而被遮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片材对齐机构还包括一对移动机构,该一对移动机构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片材处理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执行以下控制,即根据上述高度差,停止上述片材束向上述排出托盘的排出。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和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上述片材形成图像。
7.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具备:
排出托盘,该排出托盘装载被排出的片材及被订书处理后排出的片材束;和
片材对齐机构,该片材对齐机构至少使装载于上述排出托盘的上述片材沿与上述片材的排出方向及上述片材的装载方向正交的移动方向移动而对齐,
上述片材对齐机构包括:
一对对齐部件,该一对对齐部件至少能够与上述片材的上述移动方向的两端部接触;和
一对移动机构,该一对移动机构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
在对上述片材束的上述移动方向的一方端部侧进行上述订书处理的情况下,上述一对移动机构中的一方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与上述片材束的另一方端部对应配置的对齐部件移动到挡住位置,
上述挡住位置是,相对于基准位置沿上述移动方向错开以使上述对齐部件离开上述片材束的位置,
上述基准位置是,上述对齐部件与上述片材束的上述另一方端部接触的位置,
上述片材对齐机构包括:
一对旋转机构;和
检测机构,该检测机构检测出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旋转量的差异,来作为上述片材束的最上面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之间的高度差,
上述第一部位比上述第二部位靠近上述片材束的上述一方端部,
上述第二部位比上述第一部位靠近上述片材束的上述另一方端部,
上述一对旋转机构中的一方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与上述片材束的上述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的对齐部件沿上述装载方向绕在上述排出托盘的上方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以使该对齐部件与上述第一部位抵接,
上述一对旋转机构中的另一方使上述一对对齐部件中的与上述片材束的上述另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的对齐部件沿上述装载方向绕上述旋转轴旋转,以使该对齐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位抵接,
在上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成为规定值的情况下,上述一对移动机构中的一方使与上述片材束的上述另一方端部对应而配置的上述对齐部件移动到上述挡住位置。
CN201410218520.XA 2013-05-24 2014-05-22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1765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9747 2013-05-24
JP2013109747A JP5841966B2 (ja) 2013-05-24 2013-05-24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36052A JP5873844B2 (ja) 2013-06-28 2013-06-28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36052 2013-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6551A CN104176551A (zh) 2014-12-03
CN104176551B true CN10417655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842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18520.XA Active CN104176551B (zh) 2013-05-24 2014-05-22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34570B2 (zh)
EP (1) EP2805905B1 (zh)
CN (1) CN1041765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8470B2 (ja) * 2015-02-19 2019-10-30 グローリー株式会社 紙葉類処理装置
CN106315288A (zh) * 2015-07-03 2017-01-11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后处理装置
US9919890B2 (en) * 2015-08-28 2018-03-20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heet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732548B2 (ja) 2016-06-14 2020-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8037483A1 (ja) * 2016-08-23 2018-03-01 株式会社Pfu 綴じ部材検出装置
CN109689379B (zh) 2016-09-09 2020-09-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介质堆叠对准
US11365083B2 (en) * 2018-09-14 2022-06-21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0969725B2 (en) * 2019-02-25 2021-04-0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JP7415353B2 (ja) * 2019-07-18 2024-01-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8493B2 (ja) 1992-05-21 1998-02-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排紙トレイセンサ
US5609333A (en) * 1995-10-05 1997-03-11 Xerox Corporation Sheet stack height control system
JP2000219409A (ja) * 1999-01-29 2000-08-08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744311B2 (ja) * 2000-05-16 2006-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US6612560B2 (en) * 2000-11-29 2003-09-02 Xerox Corporation Magnetic aligner for fastened stacks
JP3973836B2 (ja) * 2000-12-15 2007-09-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状媒体後処理装置
JP3675723B2 (ja) * 2001-02-19 2005-07-27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ト排出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469107B2 (ja) 2001-05-31 2010-05-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状媒体整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状媒体後処理装置
US6832759B2 (en) * 2001-03-30 2004-12-21 Ricoh Company, Ltd. Sheet-shaped medium align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shaped medium after-treatment apparatus
US7448615B2 (en) * 2002-10-23 2008-1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featuring relatively-displaced stapled sheet bundles and related method
JP2006273561A (ja) * 2005-03-30 2006-10-12 Kyocera Mita Corp 後処理装置
US7325800B2 (en) * 2005-10-26 2008-02-05 Xerox Corporation Sloped stack detection sensor and algorithm
JP4890393B2 (ja) * 2007-08-28 2012-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91596B2 (ja) * 2007-09-06 2012-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揃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29124B2 (ja) * 2007-10-30 2012-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整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60115A1 (en) * 2007-12-19 2009-06-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heet finisher,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tacking tray
JP4582194B2 (ja) * 2008-05-26 2010-11-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用紙排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5279770B2 (ja) * 2010-07-29 2013-09-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EP2551223B1 (en) 2011-07-29 2015-03-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34570B2 (en) 2016-09-06
EP2805905A1 (en) 2014-11-26
CN104176551A (zh) 2014-12-03
US20140346726A1 (en) 2014-11-27
EP2805905B1 (en)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6551B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40344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79636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932194B2 (en)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5494106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記録材後処理装置
US9359163B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107840A (ja) 後処理装置
US20150314626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10744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84460B2 (ja) 綴じ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94809B2 (ja) インサータ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41927A (ja) 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
JP687948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49080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JP2007137526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8349B2 (ja)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01275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91852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0306A (ja)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888218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7384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240374A1 (e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5842726B2 (ja) 中間搬送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50063B2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003762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