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234B - 冷媒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冷媒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0234B
CN104160234B CN201380012862.XA CN201380012862A CN104160234B CN 104160234 B CN104160234 B CN 104160234B CN 201380012862 A CN201380012862 A CN 201380012862A CN 104160234 B CN104160234 B CN 104160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ant
core
pipe
dispenser
coupl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28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0234A (zh
Inventor
石坂直久
马场则昌
龟井雄
龟井一雄
文健吾
茶谷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60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0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08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side by side or with individual headers, e.g. section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Abstract

冷媒蒸发器具有四个芯部。冷媒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芯部(1021a)和第四芯部(1011b)。冷媒的其余部分通过第二芯部(1021b)和第三芯部(1011a)。改换部(1030)改换冷媒流动的位置。将第二芯部与第三芯部连通的通路(1033b)在中间箱部(1033)内经由节流通路(1033k)。节流通路和中间箱部的端部使得冷媒的流动以朝向分隔构件(1013c)的方式反转。将中间箱部与分配部(1013a、1013b)连通的连通部(1032a、1032b)具有细长的开口。利用节流通路来调节液相冷媒的分布,因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向第三芯部的出口(1012a)的附近的集中。由此,抑制位于冷媒的流动的下游的芯部处的液相冷媒的集中。

Description

冷媒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240411及2012年3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049573,并将它们的公开内容援引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通过使冷媒从被冷却流体吸热而蒸发、由此对被冷却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媒蒸发器。
背景技术
冷媒蒸发器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而发挥功能,即,通过使在内部流动的冷媒(液相冷媒)从在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例如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对被冷却流体进行冷却。
作为这种冷媒蒸发器,已知有如下结构的冷媒蒸发器:将具备热交换芯部及一对箱部的第一蒸发部和第二蒸发部沿着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串联配置,将各蒸发部中的一方的箱部彼此经由一对连通部进行连结,其中,所述热交换芯部具有层叠的多个管,所述一对箱部与多个管的两端部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的冷媒蒸发器中,使在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的冷媒经由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箱部及连结该箱部彼此的一对连通部而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时,在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换冷媒的流动。即,在冷媒蒸发器中,在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一侧流动的冷媒经由一对连通部中一方的连通部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流动,并且在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流动的冷媒经由另一方的连通部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宽度方向一侧流动。
专利文献1-3公开了冷媒蒸发器。公开的冷媒蒸发器使在内部流动的冷媒从在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例如空气吸热而蒸发。其结果是,冷媒蒸发器作为对被冷却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而发挥功能。而且,公开的冷媒蒸发器具备在相对于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而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串联配置的第一蒸发部和第二蒸发部。各蒸发部具备层叠多个管而成的芯部、及与多个管的两端部连接的一对箱部。第一蒸发部的芯部沿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被划分。另外,第二蒸发部的芯部也沿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被划分。
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冷媒蒸发器在使冷媒从下游的第一蒸发部向上游的第二蒸发部流动的连通部分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改换冷媒的改换部。改换部通过两个连通部来提供。一个连通部将从第一蒸发部的一方部分例如右侧部分流出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另一方部分例如左侧部分引导。另外,另一个连通部将从第一蒸发部的另一方部分例如左侧部分流出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一方部分例如右侧部分引导。改换部也可以称作交叉流路。
专利文献4公开了冷媒蒸发器。公开的冷媒蒸发器为了调节冷媒向多个热交换管的分配性,而在箱内设有节流构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124136号
【专利文献2】专利第4024095号
【专利文献3】专利第4625687号
【专利文献4】专利第3391339号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冷媒蒸发器中,有时会因改换部而在第二蒸发部的芯部的内部产生液相冷媒的不期望的偏颇。这样的液相冷媒的不期望的偏颇可能会在芯部生成不期望的温度分布。另外,液相冷媒的不期望的偏颇有时会引起液相冷媒从冷媒蒸发器流出的液体回流现象。
例如,存在液相冷媒在位于改换部与第二蒸发部的箱部的连接部分附近的热交换用的管中容易流动的情况。反之,也存在液相冷媒在离开连接部分的管中不易流动的情况。
另外,在具有改换部的冷媒蒸发器中,在冷媒蒸发器的内部,流路至少被分割成两个。因此,在改换部内及箱内存在冷媒的流速变低的倾向。另外,在具有改换部的冷媒蒸发器中,由于改换流路而使冷媒的流动的距离长。以此为起因,在具有改换部的冷媒蒸发器中,存在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容易分离的倾向。分离后的液相冷媒一边附着在改换部和箱的壁面上一边流动。因此,液相冷媒有时会集中在一部分的管中。
为了改善液相冷媒的不期望的偏颇,考虑采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箱内的节流构件。箱内的节流构件在冷媒从箱的一端向箱的另一端流动的箱中能够获得效果。然而,在具有改换部的冷媒蒸发器中,箱内的冷媒的流动复杂。因此,就箱内的节流构件而言,有时难以获得所期望的效果。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1的冷媒蒸发器那样,利用将各蒸发部的一方箱部彼此连结的一对连通部来改换冷媒的流动方向的情况下,来自第一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冷媒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流动时,液相冷媒有时会偏向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一部分地分配。
这样,若冷媒蒸发器中的液相冷媒的分配性恶化,则在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中产生无法有效地进行被冷却流体与冷媒的热交换的区域,冷媒蒸发器的冷却性能可能会降低。
本公开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媒的分配性的恶化的冷媒蒸发器为目的。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芯部中的冷媒的分布的冷媒蒸发器。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位于改换部的下游的芯部中的液相冷媒的不期望的集中的冷媒蒸发器。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向位于改换部的下游的芯部中的接近出口的部分的集中的冷媒蒸发器。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案中,冷媒蒸发器在被冷却流体与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媒蒸发器具有:第一芯部,其具有供冷媒流通的多个管,使被冷却流体的一部分与冷媒的一部分进行热交换;第二芯部,其具有供冷媒流通的多个管,使被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与冷媒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第三芯部,其具有供冷媒流通的多个管,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一芯部至少局部地重叠配置,使被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与冷媒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第四芯部,其具有供冷媒流通的多个管,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二芯部至少局部地重叠配置,使被冷却流体的一部分与冷媒的一部分进行热交换;第一集合部,其设置在第一芯部的多个管的冷媒的下游端,使通过第一芯部后的冷媒集合;第二集合部,其设置在第二芯部的多个管的冷媒的下游端,使通过第二芯部后的冷媒集合;第一分配部,其设置在第三芯部的冷媒的上游端,向第三芯部的多个管分配冷媒;第二分配部,其设置在第四芯部的冷媒的上游端,向第四芯部的多个管分配冷媒;中间箱部,其具有将第一集合部与第二分配部连通的第一通路、及将第二集合部与第一分配部连通的第二通路。中间箱部沿着第一分配部延伸设置。第二通路具备:节流通路,其使冷媒朝向中间箱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端部流动;端部通路,其设置在节流通路的下游,关于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而具有比节流通路大的截面积,且与第一分配部连通。第一分配部在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上比端部通路长,且与端部通路和节流通路这两者相邻地延伸,节流通路指向端部通路的延伸设置方向端部的壁面。
由此,第一分配部比端部通路长,且第一分配部以与端部通路和节流通路这两者相邻的方式延伸。第一分配部和端部通路仅在第一分配部的一部分处连通,第一分配部具有从连通部离开的里部。在节流通路中流动后的冷媒在端部通路处被减速且在壁面处反转,而朝向第一分配部的里部流动。因此,液相冷媒朝向第一分配部的里部流入。其结果是,第三芯部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得以改善。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案中,可以是,在节流通路与端部通路之间设有关于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的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大部,端部通路和第一分配部通过设置在扩大部的附近的至少一个连通部而连通。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案中,可以是,连通部跨端部壁面的附近与扩大部的附近之间地配置。另外,在本公开的第四方案中,可以是,连通部的个数为一个,连通部具有从端部壁面的附近延伸至扩大部的附近的开口。在本公开的第五方案中,可以是,连通部的个数为多个,多个连通部跨端部壁面的附近与扩大部的附近之间地配置。在本公开的第六方案中,可以是,冷媒蒸发器还具备出口集合部,该出口集合部设置在第三芯部的多个管的冷媒流动方向的下游端,使通过第三芯部后的冷媒集合,且在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端部具备冷媒的出口。在本公开的第七方案中,可以是,关于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的端部通路的截面积比关于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的第一分配部的截面积大。
在本公开的第八方案中,可以是,中间箱部具备筒状的构件、及对筒状的构件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的分隔构件。这种情况下,可以是,分隔构件在筒状的构件的内部沿着筒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端部通路设置在筒状的构件的内部,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分隔构件与中间箱部的端部之间。分隔构件可以通过对筒状的构件的内部在径向上进行划分来提供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节流通路。
在本公开的第九方案中,可以是,分隔构件设置在筒状的构件的内部。分隔构件可以具有划分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分隔壁,分隔壁可以相对于筒状的构件的壁,在筒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大致平行地配置。
在本公开的第十方案中,可以是,还具备:具有第一集合部和第二集合部的一连串的集合箱部;具有第一分配部和第二分配部的一连串的分配箱部。可以是,中间箱部配置在集合箱部与分配箱部之间,中间箱部以沿着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而与集合箱部及分配箱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中,可以是,还具备第一蒸发部、及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比第一蒸发部靠上游侧配置的第二蒸发部。可以是,第一蒸发部具有:具有第一芯部及第二芯部的下游侧芯部;与下游侧芯部的两端部连接,进行在下游侧芯部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下游侧箱部。可以是,第二蒸发部具有:具有第三芯部及第四芯部的上游侧芯部;与上游侧芯部的两端部连接,进行在上游侧芯部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上游侧箱部。一对下游侧箱部的一方可以具有第一集合部及第二集合部。一对上游侧箱部的一方可以具有第一分配部及第二分配部。
在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中,冷媒蒸发器在被冷却流体与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该被冷却流体在外部流动。冷媒蒸发器具备:沿着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配置的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将第一蒸发部与第二蒸发部连结的冷媒改换部。第一蒸发部具有:具有层叠而供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第一管的热交换芯部;与多个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连接,进行在多个第一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箱部。第一蒸发部中的热交换芯部具备第一芯部和第二芯部,该第一芯部具有多个第一管中的一部分的管组,第二芯部具有多个第一管中的其余部分的管组。第二蒸发部具有:具有层叠而供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第二管的热交换芯部;沿着多个第二管的层叠方向延伸且与多个第二管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连接,进行在多个第二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箱部。第二蒸发部中的热交换芯部具有第三芯部和第四芯部,第三芯部具有多个第二管中的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一芯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管组,第四芯部具有多个第二管中的在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第二芯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管组。第一蒸发部的一对箱部中的一方的箱部包括使来自第一芯部的冷媒集合的第一集合部、及使来自第二芯部的冷媒集合的第二集合部。第二蒸发部的一对箱部中的一方的箱部包括向第三芯部分配冷媒的第一分配部、向第四芯部分配冷媒的第二分配部、在第二管的层叠方向上将第一分配部与第二分配部分隔的分隔构件。第二蒸发部的一对箱部中的另一方的箱部在第二管的层叠方向的一端部包含供冷媒流出的冷媒导出口。冷媒改换部具有将第一集合部的冷媒向第二分配部引导的第一连通部、及将第二集合部的冷媒向第一分配部引导的第二连通部。第一连通部具有供冷媒向第二分配部流出的第一流出口。第二连通部具有供冷媒向第一分配部流出的第二流出口。第一流出口在第二管的层叠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流出口远离冷媒导出口的位置。第一流出口从分隔构件附近沿着第二管的层叠方向延伸。
由此,能够抑制第二蒸发部中的冷媒的分布的偏颇。
在本公开的第十三方案中,可以是,第一连通部还具有供冷媒从第一集合部流入的第一流入口,第二连通部还具有供冷媒从第二集合部流入的第二流入口。在第一连通部及第二连通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通部,流出口在多个管的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流入口大。
这样,通过将从第一蒸发部向第二蒸发部引导冷媒的第一连通部及第二连通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通部的冷媒的流出口的开口宽度扩大,由此能够形成为使第二蒸发部的热交换芯部的各管与连通部的冷媒的流出口接近的配置方式。由此,在第二蒸发部中能够抑制液相冷媒从各分配部向热交换芯部分配的偏颇。
因而,即使在利用将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箱部彼此连结的连通部来改换冷媒的流动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冷媒的分配性的恶化,能够抑制冷媒蒸发器中的被冷却流体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十四方案中,可以是,第一连通部及第二连通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通部的流出口的开口宽度为第三芯部及第四芯部中的与流出口连通的芯部的层叠方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在本公开的第十五方案中,可以是,在第一连通部及第二连通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通部,流入口的开口面积比流出口的开口面积小。
由此,通过使连通部中的冷媒的流入口的开口面积比冷媒的流出口的开口面积小,由此能够加快在连通部的冷媒的流入口处通过的冷媒的流速。由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等在连通部中的冷媒的流入口侧的滞留,能够将通过第一蒸发部后的液相冷媒向第二蒸发部适当地分配。
这里,在第三芯部及第四芯部中,冷媒难以向各芯部的多个管中的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侧的管流动,存在冷媒的分配性恶化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公开的第十六方案中,第一连通部的流出口可以设置在与第四芯部的管组中的至少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位置,第二连通部的流出口可以设置在与第三芯部的管组中的至少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位置。
由此,各连通部的冷媒的流出口以与第三、第四芯部的多个管中的至少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方式开口。因而,冷媒也能够容易向第三、第四芯部的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的管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媒的分配性的恶化。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十七方案中,可以是,冷媒改换部具有中间箱部,该中间箱部经由入口侧连通孔而与第一、第二集合部连通,并经由出口侧连通孔而与第一、第二分配部连通,在中间箱部的内部具备将来自第一集合部的冷媒向第二分配部引导的第一冷媒通路、及将来自第二集合部的冷媒向第一分配部引导的第二冷媒通路,第一连通部具有第一冷媒通路,第二连通部具有第二冷媒通路。
这样,只要冷媒改换部的连通部具有中间箱部,就能够具体且容易地实现利用将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箱部彼此连结的连通部来改换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结构。
另外,在本公开的第十八方案中,可以是,冷媒改换部具有:与第一集合部连通的第一连结构件;与第二集合部连通的第二连结构件;与第一分配部连通的第三连结构件;与第二分配部连通的第四连结构件,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及第三、第四连结构件连结的中间箱部。中间箱部可以在内部具有将来自第一连结构件的冷媒向第四连结构件引导的第一冷媒通路;将来自第二连结构件的冷媒向第三连结构件引导的第二冷媒通路,第一连通部可以具有第一连结构件、第四连结构件及第一冷媒通路,第二连通部可以具有第二连结构件、第三连结构件及第二冷媒通路。
这样,只要冷媒改换部的连通部具有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及中间箱部,就能够具体且容易地实现利用将各蒸发部的一方的箱部彼此连结的连通部来改换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结构。
这里,由于在第二蒸发部产生通过第一蒸发部时气化了的冷媒(气相冷媒)所流动的过热度区域,因此第二蒸发部中的被冷却流体的冷却性能可能会比第一蒸发部中的被冷却流体的冷却性能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过热度区域中冷媒从被冷却流体仅吸收显热量,因此有时无法将被冷却流体充分地冷却。
因此,在本公开的第十九方案中,第二蒸发部可以配置得比第一蒸发部靠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确保各蒸发部的冷媒蒸发温度与被冷却流体的温度差,从而有效地对被冷却流体进行冷却。
在本公开的第二十方案中,可以是,第一流出口的宽度在第二管的层叠方向上为与第一流出口连通的第四芯部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分解图。
图3A是比较例的冷媒蒸发器的冷媒改换部的从下方侧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冷媒改换部的从下方侧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的各芯部的多个管与第三、第四连结构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a)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间箱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5(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7(a)是表示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图7(b)是表示在比较例的冷媒蒸发器的下风侧热交换芯部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图7(c)是表示将图7(a)所示的分布和图7(b)所示的分布合成而得到的示意图。
图8(a)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图8(b)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下风侧热交换芯部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图8(c)是表示将图8(a)所示的分布和图8(b)所示的分布合成而得到的示意图。
图9(a)是表示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下风侧热交换芯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局部主视图。图9(b)是表示比较例的冷媒蒸发器的第二上风侧箱部、第二下风侧箱部及中间箱部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下风侧热交换芯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局部主视图。图10(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第二上风侧箱部、第二下风侧箱部及中间箱部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冷媒改换部的立体图。图11(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的从图1的箭头Y的方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间箱的分解图。
图13(a)是表示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的各箱部的剖视图。图13(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各箱部的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各箱部的立体图。图14(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各箱部的分解图。
图15是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多个箱部的配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空气上游侧的芯部的一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多个箱部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中间箱部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所提供的改换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流动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内的冷媒的流动模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
图27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的一部分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改换部中的冷媒的流动模型的示意图。
图29是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空气上游侧的芯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中间箱部所提供的改换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八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多个箱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33是表示第八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中间箱部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第八施方式的中间箱部的分解图。
图35是本公开的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分解图。
图36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流动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多个箱的配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8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
图39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中间箱部的一部分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0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的改换部中的冷媒的流动模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41是表示比较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42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示意图。
图4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的一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对于与先前的方式说明过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符号,有时省略重叠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就结构的其他部分而言可以适用先前说明过的其它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明示过能够具体地组合的部分彼此可以组合,只要组合不会特别产生障碍,则即使没有明示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0,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适用于对车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是通过使冷媒(液相冷媒)从向车室内输送的鼓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对鼓风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空气相当于“在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
众所周知,制冷循环除了冷媒蒸发器1a以外,还具备未图示的压缩机、散热器(冷凝器)、膨胀阀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作为在散热器与膨胀阀之间配置受液器的储液循环(receiver cycle)。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冷媒蒸发器1a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省略了后述的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的管111、211及翅片112、212的图示。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1a具备相对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X而串联配置的两个蒸发部10、20。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蒸发部10、20中,在鼓风空气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风侧(上游侧)配置的蒸发部被称作上风侧蒸发部10(第二蒸发部),在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风侧(下游侧)配置的蒸发部被称作下风侧蒸发部20(第一蒸发部)。
上风侧蒸发部10及下风侧蒸发部20的基本结构相同,分别具有热交换芯部11、21、在热交换芯部11、21的上下两侧配置的一对箱部12、13、22、2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风侧蒸发部10中的热交换芯部称作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将下风侧蒸发部20中的热交换芯部称作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另外,上风侧蒸发部10的一对箱部12、13中,配置在上方侧的箱部被称作第一上风侧箱部12,配置在下方侧的箱部被称作第二上风侧箱部13。同样,下风侧蒸发部20的一对箱部22、23中,配置在上方侧的箱部被称作第一下风侧箱部22,配置在下方侧的箱部被称作第二下风侧箱部23。
本实施方式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及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分别由层叠体构成,该层叠体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管111、211和接合在相邻的管111、211之间的翅片112、212交替地层叠配置而成。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多个管111、211及多个翅片112、212的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称作管层叠方向。
这里,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具有第一上风侧芯部11a(第三芯部)和第二上风侧芯部11b(第四芯部),第一上风侧芯部11a具有多个管111(第二管)中的一部分的管组,第二上风侧芯部11b具有剩余的管组。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时,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具备第一上风侧芯部11a及第二上风侧芯部11b,该第一上风侧芯部11a具有存在于管层叠方向的右侧的管组,该第二上风侧芯部11b具有存在于管层叠方向的左侧的管组。
另外,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具备第一下风侧芯部21a(第一芯部)及第二下风侧芯部21b(第二芯部),第一下风侧芯部21a具有多个管211(第一管)中的一部分的管组,第二下风侧芯部21b具有剩余的管组。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时,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具有第一下风侧芯部21a及第二下风侧芯部21b,该第一下风侧芯部21a具有存在于管层叠方向的右侧的管组,该第二下风侧芯部21b具有存在于管层叠方向的左侧的管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第一上风侧芯部11a及第一下风侧芯部21a分别重合(对置)配置,且第二上风侧芯部11b及第二下风侧芯部21b分别重合(对置)配置。
作为各管111、211,使用内部具有供冷媒流动的冷媒流通路且截面形状成为沿着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扁平形状的扁平管。
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管111中,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上端侧)与第一上风侧箱部12连接,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下端侧)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连接。另外,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管211中,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上端侧)与第一下风侧箱部22连接,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下端侧)与第二下风侧箱部23连接。
各翅片112、212是将薄板材弯曲成波状而成形的波纹翅片,与管111、211中的平坦的外表面侧接合,作为用于扩大鼓风空气与冷媒的传热面积的热交换促进机构而使用。
在管111、211及翅片112、212的层叠体中,在管层叠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对各热交换芯部11、21进行加强的侧板113、213。需要说明的是,侧板113、213与配置在管层叠方向的最外侧的翅片112、212接合。
第一上风侧箱部12具有筒状的构件,该筒状的构件一端侧(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左侧端部)闭塞且在另一端侧(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的右侧端部)具备用于将冷媒从箱内部向压缩机(省略图示)的吸入侧导出的冷媒导出口12a。该第一上风侧箱部12在底部设有供各管111的一端侧(上端侧)插入接合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一上风侧箱部12的内部空间与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管111连通,第一上风侧箱部12作为使来自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冷媒集合的冷媒集合部而发挥功能。
第一下风侧箱部22具有筒状的构件,该筒状的构件一端侧闭塞且在另一端侧具备用于向箱内部导入由膨胀阀(省略图示)减压后的低压冷媒的冷媒导入口22a。该第一下风侧箱部22在底部设有供各管211的一端侧(上端侧)插入接合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一下风侧箱部22的内部空间与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各管211连通,第一下风侧箱部22作为向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各芯部21a、21b分配冷媒的分配部而发挥功能。
第二上风侧箱部13具有两端侧被闭塞的筒状的构件。该第二上风侧箱部13在顶部设有供各管111的另一端侧(下端侧)插入接合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内部空间与各管111连通。
另外,在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分隔构件131,通过该分隔构件131将箱内部空间分隔为与第一上风侧芯部11a的各管111连通的空间和与第二上风侧芯部11b的各管111连通的空间。
这里,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内部中,与第一上风侧芯部11a的各管111连通的空间被用作向第一上风侧芯部11a分配冷媒的第一分配部13a,与第二上风侧芯部11b的各管111连通的空间被用作向第二上风侧芯部11b分配冷媒的第二分配部13b。
第二下风侧箱部23具有两端侧被闭塞的筒状的构件。该第二下风侧箱部23在顶部设有供各管211的另一端侧(下端侧)插入接合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即,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内部空间与各管211连接。
在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分隔构件231,通过该分隔构件231将箱内部空间分隔为与第一下风侧芯部21a的各管211连通的空间和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的各管211连通的空间。
这里,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内部中,与第一下风侧芯部21a的各管211连通的空间被用作使来自第一下风侧芯部21a的冷媒集合的第一集合部23a,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的各管211连通的空间被用作使来自第二下风侧芯部21b的冷媒集合的第二集合部23b。
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及第二下风侧箱部23分别经由冷媒改换部30而连结。该冷媒改换部30将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第一集合部23a内的冷媒向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二分配部13b引导,且将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第二集合部23b内的冷媒向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一分配部13a引导。即,冷媒改换部30将冷媒的流动在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沿芯部宽度方向改换。
具体而言,冷媒改换部30具有与第二下风侧箱部23中的第一、第二集合部23a、23b连结的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各分配部13a、13b连结的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与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及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分别连结的中间箱部33。
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分别具有在内部具备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路的筒状的构件,且一端侧与第二下风侧箱部23连接而另一端侧与中间箱部33连接。
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中的一方为第一连结构件31a(第一集合部连结构件)。第一连结构件31a的一端侧以与第一集合部23a连通的方式连接于第二下风侧箱部23,另一端侧以与后述的中间箱部33内的第一冷媒通路33a连通的方式连接于中间箱部33。
另外,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中的另一方为第二连结构件31b(第二集合部连结构件)。第二连结构件31b的一端侧以与第二集合部23b连通的方式连接于第二下风侧箱部23,另一端侧以与后述的中间箱部33内的第二冷媒通路33b连通的方式连接于中间箱部3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构件31a的一端侧与第一集合部23a中的接近分隔构件231的位置连接,第二连结构件31b的一端侧与第二集合部23b中的接近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闭塞端的位置连接。
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分别具有在内部具备供冷媒流通的冷媒流通路的筒状的构件,且一端侧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连接而另一端侧与中间箱部33连接。
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中的一方为第三连结部32a(第一分配部连结构件)。第三连结构件32a的一端侧以与第一分配部13a连通的方式连接于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另一端侧以与后述的中间箱部33内的第二冷媒通路33b连通的方式连接于中间箱部33。即,第三连结构件32a经由中间箱部33的第二冷媒通路33b而与上述的第二连结构件31b连通。
另外,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中的另一方为第四连结构件32b(第二分配部连结构件)。第四连结构件32b的一端侧以与第二分配部13b连通的方式连接于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另一端侧以与后述的中间箱部33内的第一冷媒通路33a连通的方式连接于中间箱部33。即,第四连结构件32b经由中间箱部33的第一冷媒通路33a而与上述的第一连结构件31a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结构件32a的一端侧与第一分配部13a中的接近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闭塞端的位置连接,第四连结构件32b的一端侧与第二分配部13b中的接近分隔构件131的位置连接。
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分别被用作冷媒改换部30中的冷媒的流入口的一例,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分别被用作冷媒改换部30中的冷媒的流出口的一例。
首先,如图3A所示,分别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中,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1′、Lb2′成为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各自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1′、La2′相同的尺寸(La1′=La2′=Lb1′=Lb2′)。
相对于此,如图3B所示,分别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中,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1、Lb2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各自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1、La2大。即,第三连结构件32a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1比第一连结构件31a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1大(Lb1>La1)、第四连结构件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2比第二连结构件31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2大(Lb2>La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La1=La2<La1′=La2′、Lb1=Lb2>Lb1′=Lb2′。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1、Lb2成为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中的被连结这一侧的芯部的芯部宽度(管层叠方向上的宽度)Lc3、Lc4的一半以上。即,第三连结构件32a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1成为第一上风侧芯部11a的芯部宽度Lc3的一半以上(Lb1≥Lc3/2)。并且,第四连结构件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2成为第二上风侧芯部11b的芯部宽度Lc4的一半以上(Lb2≥Lc4/2)。
另一方面,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1、La2小于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各芯部21a、21b中的被连结这一侧的芯部的芯部宽度(管层叠方向的宽度)Lc1、Lc2的一半。即,第一连结构件31a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1小于第一下风侧芯部21a的芯部宽度Lc1的一半(La1<Lc1/2),第二连结构件31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a2小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的芯部宽度Lc2的一半(La2<Lc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Lc1=Lc2=Lc3=Lc4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各自的截面积(冷媒改换部30中的冷媒的流入口的截面积)小于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截面积(冷媒改换部30中的冷媒的流出口的截面积)。
这里,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中,存在如下倾向:冷媒不易向各芯部11a、11b的多个管111中的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侧的管流动,冷媒的分配性差。
具体而言,在第一上风侧芯部11a中,存在冷媒不易向位于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一分配部13a中的闭塞的端部附近的管111、及位于分隔构件131附近的管111流动的倾向。另外,在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中,存在冷媒不易向位于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二分配部13b中的闭塞的端部附近的管111、及位于分隔构件131附近的管111流动的倾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以与第一上风侧芯部11a的多个管111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方式开口。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第三连结构件32a以开口部与第一上风侧芯部11a的多个管111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地开口的方式,与第一分配部13a中的接近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闭塞端的位置连接。另一方面,第四连结构件32b以与第二上风侧芯部11b的多个管111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地开口的方式,与第二分配部13b中的接近分隔构件131的位置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多个管111与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中间箱部33具有两端侧闭塞的筒状的构件。该中间箱部33配置在第二上风侧箱部13与第二下风侧箱部23之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33配置成在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一部分(上方侧的部位)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及第二下风侧箱部23重合,另一部分(下方侧的部位)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及第二下风侧箱部23不重合。
这样,若将中间箱部33的一部分配置成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及第二下风侧箱部23不重合,则能够形成上风侧蒸发部10及下风侧蒸发部20在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接近的配置方式,能够抑制因设置中间箱部33所引起的冷媒蒸发器1a的尺寸的增大。
如图5所示,在中间箱部33的内部,在位于上方侧的部位配置有分隔构件331,通过该分隔构件331将箱内部的空间分隔为第一冷媒通路33a和第二冷媒通路33b。
第一冷媒通路33a被用作将来自第一连结构件31a的冷媒向第四连结构件32b引导的冷媒流通路。另一方面,第二冷媒通路33b被用作将来自第二连结构件31b的冷媒向第三连结构件32a引导的冷媒流通路。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构件31a、第四连结构件32b、中间箱部33中的第一冷媒通路33a可以被用作将第一集合部23a的冷媒向第二分配部13b引导的第一连通部的一例。并且,第一连结构件31a可以被用作第一连通部的流入口,第四连结构件32b可以被用作第一连通部的第一流出口。
另外,第二连结构件31b、第三连结构件32a、中间箱部33中的第二冷媒通路33b可以被用作将第二集合部23b的冷媒向第一分配部13a引导的第二连通部的一例。并且,第二连结构件31b可以被用作第二连通部的流入口,第三连结构件32a可以被用作第二连通部的第二流出口。
接着,使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的冷媒的流动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的冷媒的流动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由膨胀阀(省略图示)减压后的低压冷媒如箭头A所示从设于第一下风侧箱部22的一端侧的冷媒导入口22a向箱内部导入。导入到第一下风侧箱部22的内部的冷媒如箭头B所示在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第一下风侧芯部21a中下降,并如箭头C所示在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的第二下风侧芯部21b中下降。
在第一下风侧芯部21a中下降后的冷媒如箭头D所示向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第一集合部23a流入。另一方面,在第二下风侧芯部21b中下降后的冷媒如箭头E所示向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第二集合部23b流入。
流入到第一集合部23a的冷媒如箭头F所示经由第一连结构件31a向中间箱部33的第一冷媒通路33a流入。另外,流入到第二集合部23b的冷媒如箭头G所示经由第二连结构件31b向中间箱部33的第二冷媒通路33b流入。
流入到第一冷媒通路33a的冷媒如箭头H所示经由第四连结构件32b向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二分配部13b流入。另外,流入到第二冷媒通路33b的冷媒如箭头I所示经由第三连结构件32a向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一分配部13a流入。
流入到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二分配部13b的冷媒如箭头J所示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中上升。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一分配部13a的冷媒如箭头K所示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第一上风侧芯部11a中上升。
在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中上升后的冷媒、及在第一上风侧芯部11a中上升后的冷媒分别如箭头L、M所示向第一上风侧箱部12的箱内部流入,如箭头N所示从设于第一上风侧箱部12的一端侧的冷媒导出口12a向压缩机(省略图示)吸入侧导出。
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被用作冷媒改换部30中的各连通部的冷媒的流出口的一例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比被用作冷媒改换部30中的各连通部的冷媒的流入口的一例的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大(参照图3B)。
因此,在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各分配部13a、13b中,能够形成为使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中的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连接的连接部位和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各管111在管层叠方向上接近的配置形态。
由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从上风侧蒸发部10中的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各分配部13a、13b向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分配的偏颇。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冷媒蒸发器1a中的鼓风空气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这里,图7(a)至图7(c)是用于说明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具备图3A所示的冷媒改换部30的冷媒蒸发器)的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说明图,图8(a)至图8(c)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的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及图8表示冷媒蒸发器1a的从图1的箭头Y方向(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反方向)观察时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图中的网线部分所示的部位表示液相冷媒存在的部分。
首先,关于在下风侧热交换芯部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如图7(b)及图8(b)所示那样,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和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同样,分别在第二下风侧芯部21b中的一部分产生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图中右下方侧的空心部位)。
另一方面,关于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如图7(a)所示,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上风侧芯部11a、11b中,在管层叠方向上,在设有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一侧液相冷媒容易流动,在未设有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一侧液相冷媒不易流动。
并且,如图7(c)所示,在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时,在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重合的部位的一部分产生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图中右侧的空心部位)。
在这样液相冷媒分布的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在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冷媒从鼓风空气仅吸收显热量,因而无法充分地对鼓风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是,在通过冷媒蒸发器1a的鼓风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
相对于此,关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的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由于扩大了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因此图8(a)所示,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上风侧芯部11a、11b中,容易使液相冷媒在管层叠方向上均匀地流动。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向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分配的偏颇。
并且,如图8(c)所示,在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时,液相冷媒向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重合的部位的整个区域流动。
在这样液相冷媒分布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通过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的任一方来使冷媒从鼓风空气吸收显热及潜热,因此能够充分地对鼓风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通过冷媒蒸发器1a的鼓风空气中产生温度分布的情况。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成为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中的被连结这一侧的芯部的芯部宽度(管层叠方向上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由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冷媒从上风侧蒸发部10的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各分配部13a、13b向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分配的偏颇。
这里,图9是用于说明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具备图3A所示的冷媒改换部30的冷媒蒸发器)的中间箱部33中流动的冷媒的说明图,图10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间箱部33中流动的冷媒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使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各自的截面积(冷媒改换部30中的冷媒的流入口的截面积)比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截面积(冷媒改换部30中的冷媒的流出口)小。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a)及图10(a)所示,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开口面积(开口宽度La1、La2)小于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的第一、第二连结构件的开口面积(开口宽度La1′、La2′)。
在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由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开口面积(开口宽度La1′、La2′)大,因此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向中间箱部33流入的冷媒的流速慢,存在液相冷媒或油等容易滞留于中间箱部33的倾向。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中,减小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开口面积(开口宽度La1、La2),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向中间箱部33流入的冷媒的流速快,在该流速的作用下,向中间箱部33流入的液相冷媒或油等被搅拌,因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或油等滞留于中间箱部33的情况。
然而,由于在上风侧蒸发部10产生通过下风侧蒸发部20时气化了的冷媒(气相冷媒)所流动的过热度区域(过热区域),因此上风侧蒸发部10中的鼓风空气的冷却性能存在比下风侧蒸发部20中的鼓风空气的冷却性能低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在过热度区域中,由于冷媒从鼓风空气仅吸收显热量,因此鼓风空气未被充分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1a中,由于将上风侧蒸发部10配置得比下风侧蒸发部20靠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上游侧,因此能够确保各蒸发部10、20的冷媒蒸发温度与鼓风空气的温度差,从而有效地对鼓风空气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以与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多个管111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方式开口,因此冷媒向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的管也容易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媒的分配性的恶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地进行说明。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说明图。
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具有多个连结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连结部)。多个连结部分别具有在内部具备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路的筒状的构件,且一端侧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连接而另一端侧与中间箱部33连接。
并且,如图1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多个连结部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k)的整体宽度(=Ld)成为各上风侧芯部11a、11b的芯部宽度L的一半以上(L/2≤Ld)。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使具有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多个连结部的管层叠方向的开口宽度的整体宽度成为各上风侧芯部11a、11b的芯部宽度L的一半以上。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冷媒从上风侧蒸发部10中的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各分配部13a、13b向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分配的偏颇。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媒改换部30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开口宽度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地进行说明。
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就比较例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a而言,液相冷媒向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中的第二上风侧芯部11b的分配性差,在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在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产生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参照图7(c))。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使与第二上风侧芯部11b连结的第四连结构件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b2比第三连结构件32a的开口宽度Lb1长。需要说明的是,图1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间箱部33的分解立体图。
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媒从第二分配部13b向第二上风侧芯部11b分配的偏颇的产生。
这样,若将与冷媒蒸发器1a的各热交换芯部11、21中的容易产生液相冷媒的分布的偏颇的热交换芯部11连结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的开口宽度形成为比其它连结构件的开口宽度长,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媒的分配的偏颇的产生,能够抑制冷媒蒸发器1a中的鼓风空气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媒改换部30的结构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同样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地进行说明。
使用图13、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媒改换部30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各箱部13、23、33的说明图(剖视图)。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冷媒改换部30具有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及中间箱部33。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媒改换部30不具有连结构件31a、31b、32a、32b,而具有中间箱部33。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33如图13(b)所示,分别与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及第二下风侧箱部23直接接合,且在该接合部设有入口侧连通孔332及出口侧连通孔33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下风侧箱部23及中间箱部33在彼此对置的部位设有平坦面,这些平坦面彼此密接接合。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上风侧箱部13及中间箱部33在彼此对置的部位设有平坦面,这些平坦面彼此密接接合。
这里,图14是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改换部30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入口侧连通孔332具有:使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第一集合部23a与中间箱部33的第一冷媒通路33a连通的第一入口侧连通孔部332a;以及使第二下风侧箱部23的第二集合部23b与中间箱部33的第二冷媒通路33b连通的第二入口侧连通孔部332b。
另外,出口侧连通孔333具有:使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一分配部13a与中间箱部33的第二冷媒通路33b连通的第一出口侧连通孔部333a;以及使第二上风侧箱部13的第二分配部13b与中间箱部33的第一冷媒通路33a连通的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33经由入口侧连通孔332的第一入口侧连通孔部332a而与第一集合部23a连通,并且经由出口侧连通孔333的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而与第二分配部13b连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箱部33经由入口侧连通孔332的第二入口侧连通孔部332b而与第二集合部23b连通,并且经由出口侧连通孔333的第一出口侧连通孔部333a而与第一分配部13a连通。
并且,出口侧连通孔333的各出口侧连通孔部333a、333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入口侧连通孔332的各入口侧连通孔部332a、3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更具体而言,出口侧连通孔333的各出口侧连通孔部333a、333b成为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中的被连结这一侧的芯部的芯部宽度(管层叠方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各出口侧连通孔部333a、333b以与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各芯部11a、11b的多个管111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方式开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箱部33的第一冷媒通路33a可以被用作第一连通部的一例,中间箱部33的第二冷媒通路33b可以被用作第二连通部的一例。并且,中间箱部33的第一入口侧连通孔部332a可以被用作第一连通部的流入口的一例,中间箱部33的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可以被用作第一连通部的第一流出口的一例。另外,中间箱部33的第二入口侧连通孔部332b可以被用作第二连通部的冷媒流入口的一例,第一出口侧连通孔部333a可以被用作第二连通部的第二流出口的一例。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以使用设于中间箱部33的各冷媒通路33a、33b来作为冷媒改换部30的连通部,因此能够具体且容易地实现利用将各蒸发部10、20的一方的箱部彼此连结的连通部来改换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结构。
以上,对本公开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由此容易地进行置换的范围内适当附加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通常具有的知识所进行的改良。例如,可以如下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使冷媒改换部30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各自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大,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冷媒改换部30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中的一方的连结构件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中的对应的连结构件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大。
如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示、优选使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为被连结的各上风侧芯部11a、11b的芯部宽度的一半以上,但只要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各自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大即可,不局限于此。
同样,只要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各自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的沿管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宽度大即可,第一、第二连结构件31a、31b各自的截面积可以不大于第三、第四连结构件32a、32b的截面积。
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冷媒改换部30具有一对集合部连结构件31a、31b、一对分配部连结构件32a、32b及中间箱部33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废弃冷媒改换部30的中间箱部33,而将各连结构件31a、31b、32a、32b彼此直接连接。
在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媒蒸发器1a,说明了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第一上风侧芯部11a与第一下风侧芯部21a重合配置,并且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重合配置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冷媒蒸发器1a,也可以是如下的从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第一上风侧芯部11a与第一下风侧芯部21a的至少一部分重合配置,第二上风侧芯部11b与第二下风侧芯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重合配置。
如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示,优选将冷媒蒸发器1a的上风侧蒸发部10配置得比下风侧蒸发部20靠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上游侧,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上风侧蒸发部10配置得比下风侧蒸发部20靠鼓风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下游侧。
在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各热交换芯部11、21具有多个管111、211和翅片112、2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各热交换芯部11、21可以仅具有多个管111、211。另外,在各热交换芯部11、21具有多个管111、211和翅片112、212的情况下,翅片112、212不局限于波纹翅片,可以采用板式翅片。
在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将冷媒蒸发器1a适用于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供热水机等中使用的制冷循环。
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被用作第一流出口的一例的第四连通部32b及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的一端侧位于分隔构件131的附近。即,第四连通部32b及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从分隔构件131的附近沿着管层叠方向延伸。第四连通部32b或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与比第三芯部11a远离冷媒导出口12a的第四芯部11b连通。在第四连通部32b或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设置在比较远离分隔构件131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第四芯部内可能会产生冷媒的分布的偏颇。然而,如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记载那样,通过使第四连通部32b及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的一端侧位于分隔构件131的附近,由此能够抑制第四芯部11b中的冷媒的分布的偏颇。第四连通部32b及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的宽度可以在管层叠方向上为第四芯部11b的宽度的一半以上。另外,第四连通部32b及第二出口侧连通孔部333b的一端侧可以在上风侧热交换芯部11的管层叠方向上与分隔构件131无间隙地邻接。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28,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冷媒蒸发器1b设于对车辆的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冷媒蒸发器1b是对朝向室内输送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冷媒蒸发器1b是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冷媒蒸发器1b使冷媒、即液相冷媒从向室内输送的空气吸热而蒸发。朝向室内输送的空气是在冷媒蒸发器1b的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
冷媒蒸发器1b是制冷循环的构成部件之一。制冷循环可以具备未图示的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等构成部件。例如,制冷循环是在散热器与膨胀器之间具有受液器的储液循环。
在图15中,示意性地图示出冷媒蒸发器1b。在图16中图示出冷媒蒸发器1b的多个构成部分。在图中,省略了各芯部1011、1021中的管1011c、1021c、及翅片1011d、1021d的图示。
如图示那样,冷媒蒸发器1b具备两个蒸发部1010、1020。两个蒸发部1010、1020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即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X而言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串联配置。在空气流动方向X的上游侧配置的蒸发部1010也被称作空气上游蒸发部1010。以下,将空气上游蒸发部1010称作AU蒸发部1010。在空气流动方向X的下游侧配置的蒸发部1020也被称作空气下游蒸发部1020。以下,将空气下游蒸发部1020称作AD蒸发部1020。两个蒸发部1010、1020相对于冷媒的流动方向而言也配置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冷媒在流过AD蒸发部1020后,在AU蒸发部1010中流动。关于冷媒的流动方向来看的话,将AD蒸发部1020称作第一蒸发部,将AU蒸发部1010称作第二蒸发部。冷媒蒸发器1b作为整体而提供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对向的对流热交换器。
AU蒸发部1010及AD蒸发部1020的基本的结构相同。AU蒸发部1010具有用于热交换的芯部1011(上游侧芯部)及配置在芯部1011的两端的一对箱部1012、1013(一对上游侧芯部)。AD蒸发部1020具有用于热交换的芯部1021(下游侧芯部)及配置在芯部1021的两端的一对箱部1022、1023(一对下游侧箱部)。
AU蒸发部1010中的芯部1011被称作AU芯部1011。AD蒸发部1020中的芯部1021被称作AD芯部1021。AU蒸发部1010中的一对箱部1012、1013具备配置在上方侧的第一AU箱部1012、配置在下方侧的第二AU箱部1013。同样,AD蒸发部1020中的一对箱部1022、1023具备配置在上方侧的第一AD箱部1022、配置在下方侧的第二AD箱部1023。
AU芯部1011及AD芯部1021具备多个管1011c、1021c、多个翅片1011d、1021d。AU芯部1011及AD芯部1021由层叠体构成,该层叠体通过将多个管1011c、1021c和多个翅片1011d、1021d交替地层叠配置而成。多个管1011c将一对箱部1012、1013之间连通。多个管1021c将一对箱部1022、1023之间连通。多个管1011c、1021c在图中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多个翅片1011d、1021d配置在相邻的管1011c、1021c之间,且与相邻的管1011c、1021c接合。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层叠体中的多个管1011c、1021c及多个翅片1011d、1021d的层叠方向称作管层叠方向。
AU芯部1011具有第一AU芯部1011a、及第二AU芯部1011b。第一AU芯部1011a具有多个管1011c的一部分。第一AU芯部1011a具有以构成一个列的方式排列的一组管1011c。第二AU芯部1011b具有多个管1011c的其余部分。第二AU芯部1011b具有以构成一个列的方式排列的一组管1011c。第一AU芯部1011a和第二AU芯部1011b沿着管层叠方向排列。第一AU芯部1011a具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配置在管层叠方向的右侧的管组。第二AU芯部1011b具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配置在管层叠方向的左侧的管组。第一AU芯部1011a比第二AU芯部1011b接近第一AU箱部1012的冷媒的出口1012a配置。第一AU箱部1012是位于冷媒蒸发器1b中的冷媒的流动的最下游的最后的集合用的箱。第一AU箱部1012是设置在第一AU芯部1011a的多个管1011c的冷媒的下游端,使通过第一AU芯部1011a后的冷媒集合的集合部。第一AU箱部1012可以被用作在后述的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端部具备冷媒的出口1012a的出口集合部的一例。
AD芯部1021具有第一AD芯部1021a及第二AD芯部1021b。第一AD芯部1021a具有多个管1021c的一部分。第一AD芯部1021a具有以构成一个列的方式排列的一组管1021c。第二AD芯部1021b具有多个管1021c的其余部分。第二AD芯部1021b具有以构成一个列的方式排列的一组管1021c。第一AD芯部1021a和第二AD芯部1021b在管层叠方向上排列。第一AD芯部1021a具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配置在管层叠方向的右侧的管组。第二AD芯部1021b具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配置在管层叠方向的左侧的管组。第一AD芯部1021a比第二AD芯部1021b接近箱部1022的冷媒入口1022a配置。箱部1022是位于冷媒蒸发器1b中的冷媒的流动的最上游的最初的分配用的箱。
第一AD芯部1021a被称作第一芯部。第二AD芯部1021b被称作第二芯部。第一AU芯部1011a被称作第三芯部。第二AU芯部1011b被称作第四芯部。
第一AU芯部1011a及第一AD芯部1021a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彼此重合配置。换言之,第一AU芯部1011a及第一AD芯部1021a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对置。第二AU芯部1011b及第二AD芯部1021b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彼此重合配置。换言之,第二AU芯部1011b及第二AD芯部1021b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对置。
多个管1011c、1021c分别在内部划分形成有用于供冷媒流动的通路。多个管1011c、1021c分别为扁平管。多个管1011c、1021c分别以扁平的截面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延伸的方式配置。
AU芯部1011的管1011c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即上端与第一AU箱部1012连接,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即下端与第二AU箱部1013连接。另外,AD芯部1021的管1021c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即上端与第一AD箱部1022连接,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即下端与第二AD箱部1023连接。
多个翅片1011d、1021d分别为波纹翅片。多个翅片1011d、1021d分别通过将薄板材弯曲成波状而成形。多个翅片1011d、1021d分别与管1011c、1021c中的平坦的外表面接合,作为用于扩大冷媒与空气的传热面积的热交换促进机构而使用。
在管1011c、1021c及翅片1011d、1021d的层叠体中的管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配置有对各芯部1011、1021进行加强的侧板1011e、1021e。需要说明的是,侧板1011e、1021e与配置在管层叠方向的最外侧的翅片1011d、1021d接合。
第一AU箱部1012具有筒状的构件。第一AU箱部1012的一端、即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到的左端被闭塞。第一AU箱部1012在另一端、即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到的右端具有冷媒的出口1012a。冷媒的出口1012a从箱内部向未图示的压缩机的吸入侧导出冷媒。在第一AU箱部1012的图中的底部设有供多个管1011c的一端插入接合的多个贯通孔。即,第一AU箱部1012的内部空间与AU芯部1011的多个管1011c连通。第一AU箱部1012作为用于从AU芯部1011的多个管1011c集合冷媒的集合部而发挥功能。
第一AD箱部1022具有筒状的构件。第一AD箱部1022的一端被闭塞。第一AD箱部1022在另一端具有冷媒入口1022a。冷媒入口1022a将由未图示的膨胀阀减压后的低压冷媒导入。在第一AD箱部1022的图中的底部设有供多个管1021c的一端插入接合的多个贯通孔。即,第一AD箱部1022的内部空间与AD芯部1021的多个管1021c连通。第一AD箱部1022作为用于向AD芯部1021的多个管1021c分配冷媒的分配部而发挥功能。
第二AU箱部1013具有两端闭塞的筒状的构件。在第二AU箱部1013的顶部设有供多个管1011c的另一端插入接合的多个贯通孔。即,第二AU箱部1013的内部空间与多个管1011c连通。第二AU箱部1013作为用于向AU芯部1011的多个管1011c分配冷媒的分配部而发挥功能。
在第二AU箱部1013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分隔构件1013c。分隔构件1013c将第二AU箱部1013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分配部1013a和第二分配部1013b。第一分配部1013a是与第一AU芯部1011a的多个管1011c连通的空间。第一分配部1013a向第一AU芯部1011a供给冷媒。第一分配部1013a向第一AU芯部1011a的多个管1011c分配冷媒。第二分配部1013b是与第二AU芯部1011b的多个管1011c连通的空间。第二分配部1013b向第二AU芯部1011b供给冷媒。第二分配部1013b向第二AU芯部1011b的多个管1011c分配冷媒。由此,第一分配部1013a和第二分配部1013b构成一连串的分配箱部1013。
第二AD箱部1023具有两端侧闭塞的筒状的构件。在第二AD箱部1023的顶部设有供多个管1021c的另一端插入接合的多个贯通孔。即,第二AD箱部1023的内部空间与多个管1021c连通。
在第二AD箱部1023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有分隔构件1023c。分隔构件1023c将第二AD箱部1023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集合部1023a和第二集合部1023b。第一集合部1023a是与第一AD芯部1021a的多个管1021c连通的空间。第一集合部1023a从第一AD芯部1021a的多个管1021c集合冷媒。第二集合部1023b是与第二AD芯部1021b的多个管1021c连通的空间。第二集合部1023b从第二AD芯部1021b的多个管1021c收集冷媒。第二AD箱部1023作为分别收集第一AD芯部1021a的冷媒和第二AD芯部1021b的冷媒的集合部而发挥功能。由此,第一集合部1023a和第二集合部1023b构成一连串的集合箱部1023。
第二AU箱部1013与第二AD箱部1023之间经由改换部1030而连结。改换部1030将第二AD箱部1023的第一集合部1023a内的冷媒向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二分配部1013b引导。改换部1030将第二AD箱部1023的第二集合部1023b内的冷媒向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一分配部1013a引导。
即,改换部1030以使在AD芯部1021的一部分中流动的冷媒在AU芯部1011的另一部分中流动的方式改换冷媒的流动。上述AD芯部1021的一部和AU芯部1011的另一部分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不重叠。换言之,改换部1030以使从第二AD箱部1023朝向第二AU箱部1013的冷媒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X交叉的方式进行改换。换言之,改换部1030将冷媒的流动在芯部1011与芯部1021之间沿着芯部宽度方向改换。
改换部1030提供将在第一AD芯部1021a中流动的冷媒向第二AU芯部1011b引导的第一连通路、将在第二AD芯部1021b中流动的冷媒向第一AU芯部1011a引导的第二连通路。第一连通路与第二连通路交叉。
具体而言,改换部1030具备一对连结构件1031a、1031b、一对连结构件1032a、1032b和中间箱部1033。
第一连结构件1031a(第一集合连通部)、第二连结构件1031b(第二集合部连通部)分别与第二AD箱部1023中的第一集合部1023a和第二集合部1023b连通。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分别由在内部具有供冷媒流通的通路的筒状的构件来提供。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各自的一端与第二AD箱部1023连接且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
第一连结构件1031a的一端与第二AD箱部1023的第一集合部1023a连结。第一连结构件1031a在其一端处与第一集合部1023a连通。第一连结构件1031a的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第一连结构件1031a在其另一端处与后述的中间箱部1033内的第一通路1033a连通。
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一端与第二AD箱部1023的第二集合部1023b连结。第二连结构件1031b在其一端处与第二集合部1023b连通。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第二连结构件1031b在其另一端处与后述的中间箱部1033内的第二通路1033b连通。
第一连结构件1031a的一端在第一集合部1023a的外周壁面上仅与第一集合部1023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通。第一连结构件1031a仅与分隔构件1023c的附近连通。第一连结构件1031a的一端与第一集合部1023a中的比第二AD箱部1023的端部接近分隔构件1023c的位置连接且连通。
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一端在第二集合部1023b的外周壁面上仅与第二集合部1023b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通。第二连结构件1031b仅与第二AD箱部1023的端部的附近连通。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一端与第二集合部1023b中的比分隔构件1023c接近第二AD箱部1023的端部的位置连接且连通。
第三连结构件1032a(第一分配部连通部)、第四连结构件1032b(第二分配部连通部)分别与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一分配部1013a和第二分配部1013b连通。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分别由在内部具有供冷媒流通的通路的筒状的构件来提供。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各自的一端与第二AU箱部1013连接且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分别在与第二AU箱部1013连通的连通部和与中间箱部1033连通的连通部这两者具有在管层叠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的狭缝状的开口。
第三连结构件1032a与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一分配部1013a连结。第四连结构件1032b与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二分配部1013b连结。
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一端与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一分配部1013a连结。第三连结构件1032a在其一端处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通。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第三连结构件1032a在其另一端处与中间箱部1033内的第二通路1033b连通。即,第三连结构件1032a经由第二通路1033b而与第二连结构件1031b连通。
第四连结构件1032b的一端与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二分配部1013b连结。第四连结构件1032b在其一端处与第二分配部1013b连通。第四连结构件1032b的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第四连结构件1032b在其另一端处与中间箱部1033内的第一通路1033a连通。即,第四连结构件1032b经由第一通路1033a而与第一连结构件1031a连通。
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一端在第一分配部1013a的外周壁面上偏向第一分配部1013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地连通。第三连结构件1032a仅与第二AU箱部1013的端部连通。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一端与第一分配部1013b中的比分隔构件1013c接近第二AU箱部1013的端部的位置连接且连通。
第四连结构件1032b的一端在第二分配部1013b的外周壁面上偏向第二分配部1013b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地连通。第四连结构件1032b仅与分隔构件1013c的附近连通。第四连结构件1032b的一端与第二分配部1013b中的比第二AU箱部1013的端部接近分隔构件1013c的位置连接且连通。
中间箱部1033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及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连结。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分别提供改换部1030中的冷媒的入口。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分别提供改换部1030中的冷媒的出口。改换部1030在内部具备交叉的通路。
图17是表示冷媒蒸发器1b的下部的多个箱的配置的俯视图。第一连结构件1031a具有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11。第二连结构件1031b具有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12。开口宽度L11、L12为在第二AD箱部1023和中间箱部1033这两者中的开口的宽度。第三连结构件1032a具有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13。第四连结构件1032b具有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14。开口宽度L13、L14为在第二AU箱部1013和中间箱部1033这两者中的开口的宽度。
第一AD芯部1021a在管层叠方向上具有芯部宽度LC1。第二AD芯部1021b在管层叠方向上具有芯部宽度LC2。第一AU芯部1011a在管层叠方向上具有芯部宽度LC3。第二AU芯部1011b在管层叠方向上具有芯部宽度LC4。所有的芯部宽度都相等(LC1=LC2=LC3=LC4)。
在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和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中,开口宽度L13、L14比开口宽度L11、L12大。开口宽度L13比开口宽度L11大(L13>L11)。另外,开口宽度L14比开口宽度L12大(L14>L12)。开口宽度L11和开口宽度L12相等(L11=L12)。开口宽度L13和开口宽度L14相等(L13=L14)。
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L13、L14成为对应的芯部1011a、1011b的芯部宽度LC3、LC4的一半以上。开口宽度L13为芯部宽度LC3的一半以上(L13≥LC3/2)。开口宽度L14为芯部宽度LC4的一半以上(L14≥LC4/2)。
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宽度L11、L12小于对应的芯部1021a、1021b的芯部宽度LC1、LC2的一半。开口宽度L11小于芯部宽度LC1的一半(L11<LC1/2)。开口宽度L12小于芯部宽度LC2的一半(L12<LC2/2)。
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所提供的冷媒的通路的截面积可以用冷媒向改换部1030的入口的截面积、即入口截面积来代表。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所提供的冷媒的通路的截面积可以用冷媒从改换部1030的出口的截面积、即出口截面积来代表。在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和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中,入口截面积小于出口截面积。
图18是图17的IV-IV线处的从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下游观察到的AU芯部1011和第二AU箱部1013的俯视图。图示出多个管1011c和第二AU箱部1013。而且,图示出通过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提供的开口部。图示出AU芯部1011的多个管1011c与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位置关系。
在AU芯部1011的各芯部1011a、1011b中,存在冷媒难以向各芯部1011a、1011b的多个管1011c中的位于层叠方向的端部侧的管流动、冷媒的分配性差的倾向。具体而言,在第一AU芯部1011a中,存在冷媒不易向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一分配部1013a中的位于闭塞的端部附近的管1011c及位于分隔构件1013c附近的管1011c流动的倾向。另外,在第二AU芯部1011b中,存在冷媒不易向第二AU箱部1013的第二分配部1013b中的位于闭塞的端部附近的管1011c及位于分隔构件1013c附近的管1011c流动的倾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改善冷媒向端部的管的分配而配置了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配置成以与第一AU芯部1011a的管1011c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方式开口。
具体而言,第三连结构件1032a以其开口部与位于管层叠方向一端侧的多个管1011c对置地开口的方式在第二AU箱部1013的接近闭塞端的位置处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接。第四连结构件1032b以其开口部与位于管层叠方向一端侧的多个管1011c对置地开口的方式在接近分隔构件1013c的位置处与第二分配部1013b连接。
图19是图17的V-V线处的剖视图。中间箱部1033具有两端闭塞的筒状的构件。中间箱部1033配置在第二AU箱部1013与第二AD箱部1023之间。中间箱部1033配置成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中间箱部1033的一部分、即图中上方侧的部位与第二AU箱部1013及第二AD箱部1023重叠。中间箱部1033配置成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观察时,中间箱部1033的另一部分、即下方侧的部位不与第二AU箱部1013及第二AD箱部1023重叠。换言之,中间箱部1033配置在用于使冷媒集合的箱部1023和用于分配冷媒的箱部1013之间,且配置成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与集合箱部1023及分配箱部1013重叠。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集合箱部1023、分配箱部1013和中间箱部1033小型化。
该结构能够使AU蒸发部1010和AD蒸发部1020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接近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设置中间箱部1033而引起的冷媒蒸发器1b的尺寸的增大。
根据图20至图23来说明中间箱部1033。如图20所图示那样,在中间箱部1033的内部配置有分隔构件1033c。如图21所图示那样,分隔构件1033c为托架(角括号形状、コ形状)型的板构件。分隔构件1033c具有对中间箱部1033的内部在径向上进行分割的分割壁1033d。分割壁1033d在中间箱部1033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即管层叠方向延伸。分割壁1033d具有与中间箱部1033的直径相当的宽度。在分割壁1033d的两端设有半圆形的端壁1033e、1033f。端壁1033e、1033f将由分割壁1033d分隔的一方的空间的端部闭塞。由此,能够利用托架型的板构件来设置第一通路1033a和第二通路1033b。
如图22所图示那样,中间箱部1033具备筒状的构件和分隔构件1033c。筒状的构件通过组合半筒形的两个板材1033g、1033h来设置。通过将板材1033g、1033h相互组合并结合来设置圆筒状的中间箱部1033。分隔构件1033c接合在中间箱部1033内。分隔构件1033c配置在图中的上方侧。
分隔构件1033c以在筒状的构件1033g、1033h的内部留有后述的端部通路1033m、1033n的方式仅设置在筒状的构件1033g、1033h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分隔构件1033c将筒状的构件1033g、1033h的内部在径向上划分,由此提供第一通路1033a和第二通路1033b,并且在第二通路1033b内提供后述的节流通路1033k。这样,通过将筒状的构件1033g、1033h的内部用分隔构件1033c进行分隔,由此能够提供第一通路1033a和第二通路1033b这两者。而且,分隔构件1033c仅设置在筒状的构件1033g、1033h的一部分,由此能够设置端部通路1033m、1033n和节流通路1033k。
如图23所图示那样,在中间箱部1033的内部利用分隔构件1033c划分出半圆柱状的第一室1033a。另外,在中间箱部1033的内部划分出两端具有圆柱状部分且将该圆柱状部分用半圆柱状的空间连结而成的哑铃状的第二室1033b。第一室1033a也可以称作第一通路1033a。第二室1033b也可以称作第二通路1033b。
第一通路1033a提供将来自第一连结构件1031a的冷媒向第四连结构件1032b引导的通路。第二通路1033b提供将来自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冷媒向第三连结构件1032a引导的通路。
第一连结构件1031a、第四连结构件1032b及中间箱部1033的第一通路1033a构成第一连通部。第一连结构件1031a提供第一连通部中的冷媒的入口。第四连结构件1032b提供第一连通部中的冷媒的出口。
第二连结构件1031b、第三连结构件1032a及中间箱部1033的第二通路1033b构成第二连通部。第二连结构件1031b提供第二连通部中的冷媒的入口。第三连结构件1032a提供第二连通部中的冷媒的出口。
图24示出冷媒蒸发器1b中的冷媒的流动。由未图示的膨胀阀减压后的低压冷媒如箭头AA所示那样向冷媒蒸发器1b供给。冷媒从设于第一AD箱部1022的一端的冷媒的入口1022a向第一AD箱部1022的内部导入。冷媒在作为最初的分配箱的第一AD箱部1022内被分割成两部分。冷媒如箭头BB所示在第一AD芯部1021a中下降,并且如箭头CC所示在第二AD芯部1021b中下降。
冷媒在第一AD芯部1021a中下降之后,如箭头DD所示向第一集合部1023a流入。冷媒在第二AD芯部1021b下降之后,如箭头EE所示向第二集合部1023b流入。
冷媒如箭头FF所示从第一集合部1023a经由第一连结构件1031a向第一通路1033a流入。冷媒如箭头GG所示从第二集合部1023b经由第二连结构件1031b向第二通路1033b流入。
冷媒如箭头HH所示从第一通路1033a经由第四连结构件1032b向第二分配部1013b流入。冷媒如箭头II所示从第二通路1033b经由第三连结构件1032a向第一分配部1013a流入。
冷媒如箭头JJ所示从第二分配部1013b在第二AU芯部1011b中上升。冷媒如箭头KK所示从第一分配部1013a在第一AU芯部1011a中上升。
冷媒如箭头LL所示从第二AU芯部1011b向第一AU箱部1012的内部流入。冷媒如箭头MM所示从第一AU芯部1011a向第一AU箱部1012的内部流入。由此,冷媒在作为最后的集合箱的第一AU箱部1012内统合成一个流动。冷媒如箭头NN所示从设于第一AU箱部1012的一端的冷媒的出口1012a向冷媒蒸发器1b的外部流出。之后,冷媒向未图示的压缩机的吸入侧供给。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b如图17所图示那样,开口宽度L13、L14大于开口宽度L11、L12。开口宽度L13、L14分别为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分别为改换部1030中的连通部的冷媒的出口。开口宽度L11、L12分别为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宽度,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分别为改换部1030中的连通部的冷媒的入口。
因此,在第二AU箱部1013的分配部1013a、1013b中,能够形成为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中的与第二AU箱部1013连接的连接部位和AU芯部1011的芯部1011a、1011b的管1011c在管层叠方向上接近的配置形态。换言之,第一AU芯部1011a的多个管1011c的一半以上定位在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开口的附近。一半以上的管1011c位于开口宽度L13的范围内。另外,第二AU芯部1011b的多个管1011c的一半以上定位在第四连结构件1032b的开口的附近。一半以上的管1011c位于开口宽度L14的范围内。
由此,能够抑制液相冷媒从第二AU箱部1013的分配部1013a、1013b向AU芯部1011的芯部1011a、1011b分配的偏颇。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冷媒蒸发器1b中的空气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图25示出表示第二通路1033b内的冷媒的行为的模型。第二通路1033b具有节流通路1033k。节流通路1033k通过由分隔构件1033c分隔出的半圆柱状的通路部分来提供。节流通路1033k设于在中间箱部1033的径向上从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开口位置离开的位置。中间箱部1033的径向上的节流通路1033k的位置和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开口的位置相对于中间箱部1033的中心轴而位于相反侧。在图示的配置状态下,第三连结构件1032a位于中间箱部1033的上部且稍倾斜地向侧部开口。节流通路1033k被划分到中间箱部1033的下部。节流通路1033k沿着中间箱部1033的长度方向而指向中间箱部1033的端部的壁面,使冷媒朝向中间箱部1033的延伸设置方向端部流动。换言之,节流通路1033k的出口沿着中间箱部1033的长度方向而指向中间箱部1033的端部的壁面。此时,中间箱部1033的端部的壁面可以相对于节流通路1033k的冷媒流动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
在节流通路1033k的两端设有通路截面积比节流通路1033k大的端部通路1033m、1033n。第二连结构件1031b与上游侧的端部通路1033m连结。第三连结构件1032a与下游侧的端部通路1033n连结。端部通路1033n设置在节流通路1033k的下游。关于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端部通路1033n具有比节流通路1033k大的截面积。端部通路1033n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通。
关于节流通路1033k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节流通路1033k的截面积比端部通路1033m、1033n的截面积小。节流通路1033k指向端部通路1033n的端部的壁面1033p。
在节流通路1033k的下游端,在节流通路1033k与端部通路1033n之间设有关于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大部1033s。扩大部1033s使冷媒的流动急剧地减速。在扩大部1033s中,关于冷媒的流动方向的截面积被不连续地扩大。在扩大部1033s中,液相冷媒附着滞留于壁面。在扩大部1033s中,主要是气相冷媒被朝向端部通路1033n内立即吹出。
扩大部1033s相对于冷媒的流动而言位于分隔构件1033c的背处。扩大部1033s、即分隔构件1033c的冷媒流动方向下游侧在中间箱部1033内相对于冷媒的流动成为背处,形成妨碍冷媒的流动的无用流域。在无用流域中,容易滞留液相冷媒。
分隔构件1033c设置在中间箱部1033的上部。第三连结构件1032a也向中间箱部1033的上部开口。即,分隔构件1033c和第三连结构件1032a定位在中间箱部1033的共通的侧面。换言之,第三连结构件1032a位于由分隔构件1033c提供的无用流域的延长线上.
第三连结构件1032a设置在扩大部1033s的附近。端部通路1033n和第一分配部1013a在扩大部1033s的附近通过第三连结构件1032a而连通。如图25所示,第三连结构件1032a跨端部壁面1033p的附近与扩大部1033s的附近之间地配置。换言之,第三连结构件1032a具有从端部壁面1033p的附近延伸至扩大部1033s的附近的开口。由此,能够跨广阔的范围地将端部通路1033n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通。
第一分配部1013a在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上比端部通路1033n长。在图中,图示出圆筒状的第一分配部1013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13a和端部通路1033n的长度L33n。第一分配部1013a跨端部通路1033n和节流通路1033k这两者地延伸。换言之,第一分配部1013a与端部通路1033n和节流通路1033k这两者相邻地延伸。
第一分配部1013a和端部通路1033n通过第三连结构件1032a而仅在第一分配部1013a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处连通。换言之,第三连结构件1032a在第一分配部1013a与节流通路1033k平行地重叠的范围内,在第一分配部1013a的外周侧面未开口。
如图25所示,第一分配部1013a比端部通路1033n延伸得长。第一分配部1013a从端部通路1033n的旁侧越过扩大部1033s进而延伸出长度Lb。在长度Lb的范围内,第一分配部1013a平行地定位在第一通路1033a及节流通路1033k的旁侧。第一分配部1013a具有从第三连结构件1032a离开的里部。里部与长度Lb的范围相当。第一分配部1013a的里部是端部闭塞的筒状的室。第一分配部1013a的里部与节流通路1033k平行地重叠配置。第一分配部1013a的里部与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反向地从扩大部1033s延伸出。
在节流通路1033k中,气相冷媒被加速,液相冷媒附着于壁面。液相冷媒在扩大部1033s中滞留而形成厚液膜。
气相冷媒在从节流通路1033k流出之后,与中间箱部1033的端部的壁面发生碰撞。与壁面碰撞后的气相冷媒不仅转变为中间箱部1033的径向且还稍微反转地欲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即,气相冷媒被赋予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的分量。因此,冷媒一边稍微反转一边通过第三连结构件1032a而向第一分配部1013a流入。气相冷媒从第三连结构件1032a向第一分配部1013a流入。此时,气相冷媒朝向分隔构件1013c稍倾斜地流动。其结果是,在第一分配部1013a内产生朝向分隔构件1013c的附近的冷媒的流动。
而且,从节流通路1033k流出的气相冷媒一边将附着于壁面的液相冷媒卷入一边流动。液相冷媒的一部分成为飞沫而乘着气相冷媒的流动地进行流动。另外,液相冷媒的一部分被气相冷媒的流动按压而顺着壁面进行流动。气相冷媒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因此液相冷媒也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其结果是,在节流通路1033k中流动的冷媒在端部通路1033n处被减速且在壁面1033p处反转,而朝向第一分配部1013a的里部流动。
气相冷媒在第三连结构件1032a中将大量的液相冷媒卷入。第三连结构件1032a向由分隔构件1033c形成的无用流域开口,因此滞留在无用流域中的液相冷媒容易向第三连结构件1032a流入。因此,在第三连结构件1032a中大量的液相冷媒被卷入而流动。液相冷媒的一部分成为飞沫且液相冷媒的一部分顺着壁面在第一分配部1013a内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接近分隔构件1013c的缘部位于分隔构件1033c的附近、即无用流域的附近。由此,从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接近分隔构件1013c的缘部流入大量的液相冷媒。由此,大量的液相冷媒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
节流通路1033k被划分到中间箱部1033的下侧,因此气相冷媒一边将滞留在下方的液相冷媒卷起一边流动。因此,大量的液相冷媒朝向分隔构件1013c流动。
在图25中,关于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而端部通路1033n具有比较大的截面积A33n。另一方面,关于节流通路1033k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而第一分配部1013a具有比较小的截面积A13a。截面积A33n比截面积A13a大(A33n>A13a)。截面积A33n、A13a是与纸面垂直的面上的截面积。
由此,从节流通路1033k流出的冷媒在端部通路1033n处被减速之后,向第一分配部1013a流入。通过使第一分配部1013a的截面积A13a小,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分配部1013a的内部中的冷媒的分布的变化。因此,在冷媒从端部通路1033n向第一分配部1013a流动的过程中被赋予的液相冷媒的优选分布在第一分配部1013a的内部得以维持。
图26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媒蒸发器1b的芯部1011、10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一例。液相冷媒的分布由温度分布表示。分布(a)示出在AU芯部101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分布(b)示出在AD芯部10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分布(c)示出在芯部1011、10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合成。在图中,示出从图15的箭头Y方向即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反方向观察冷媒蒸发器1b时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图中的由阴影线表出的部位示出液相冷媒存在的部分。
如分布(b)所示,在AD芯部102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几乎不受开口宽度L11-L14的影响。如分布(b)的空心部分所图示那样,在第二AD芯部1021b中的最远离冷媒入口1022a的冷媒的流动的下游即右下部分,产生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
在分布(a)中利用虚线来图示出比较例所形成的分布。虚线C11示出第一比较例所形成的分布。在第一比较例中,没有采用改换部1030,而是利用相同粗细的连结构件将箱之间连通。在第一比较例中,开口宽度L11-L13全部相等。并且,未设置第二通路1033b中的节流通路。如虚线C11所示那样,液相冷媒仅集中在第一AU芯部1011a的端部。并且,液相冷媒在冷媒的出口1012a的附近到达第一AU箱部1012。这样的话,可能会产生从冷媒蒸发器1b流出液相冷媒的液体回流。
虚线C21、C22示出第二比较例所形成的分布。在第二比较例中,开口宽度L11-L13全部相等。在第二比较例中,在第二通路1033b设有节流通路。在该比较例中,如虚线C21所示那样,第一AU芯部1011a中的液相冷媒的集中得以缓和。认为该缓和是通过设置于第二通路1033b的节流通路产生的液相冷媒的流动的改善所带来的。如虚线C22所示,在第二AU芯部1011b,液相冷媒仅集中于第二AU芯部1011b的端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分布(a)中用实线E11、E12所图示的那样,在AU芯部1011中流动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在管层叠方向上较宽地扩展。如实线E11所示,在第一AU芯部1011a中,液相冷媒在第一AU芯部1011a的大致整个宽度上大致均等地分布。如实线E12所示,在第二AU芯部1011b中,液相冷媒在第二AU芯部1011b的大致整个宽度上分布。在本实施方式中,液相冷媒容易在AU芯部1011的整个宽度上沿着管层叠方向均等地流动。即,冷媒蒸发器1b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向AU芯部1011的各芯部1011a、1011b分配的偏颇。这样,通过扩大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13、L14,由此能够改善AU芯部1011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
如分布(c)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液相冷媒存在于冷媒蒸发器1b的整体。尤其是在第二AU芯部1011b和第二AD芯部1021b能够抑制液相冷媒不存在的部分。这样的液相冷媒的分布会抑制要被冷却的空气的温度分布。
在冷媒蒸发器1b中,通过芯部1011、1021中的任一方使冷媒从空气吸收显热及潜热。由此,能够充分地对通过冷媒蒸发器1b的全部空气进行冷却。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通过冷媒蒸发器1b的空气的温度分布。
一个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成为与该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一个连结着的一个芯部1011a、1011b的芯部宽度的一半以上。由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冷媒从分配部1013a、1013b向AU芯部1011a、1011b分配的偏颇。
图27表示第二集合部1023b的端部与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位置关系。第二连结构件1031b位于第二集合部1023b的端部的附近。同样,第二连结构件1031b位于中间箱部1033的端部的附近。第二连结构件1031b的开口宽度L12明显小于芯部1021b的芯部宽度。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截面积即改换部1030中的冷媒的入口的截面积小于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截面积即改换部1030中的冷媒的出口的截面积。
图28示出中间箱部1033中的冷媒的流动。如图所示,从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向中间箱部1033流入的冷媒带有比较快的流速V1。流速V1的冷媒在中间箱部1033内产生强的搅拌流SPL。搅拌流SPL对流入到中间箱部1033的液相冷媒或油等进行搅拌,形成使液相冷媒或油容易流动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中间箱部1033中的液相冷媒或油等的滞留。
在AU蒸发部1010有时会产生通过AD蒸发部1020时气化了的气相冷媒所流动的过热度区域即过热区域。因此,存在AU蒸发部1010中的空气的冷却性能比AD蒸发部1020中的空气的冷却性能低的倾向。在过热区域中,由于冷媒从空气仅吸收显热量,因此无法充分地将空气冷却。
在冷媒蒸发器1b中,将AU蒸发部1010配置得比AD蒸发部1020靠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上游侧,因此能够确保蒸发部1010、1020的冷媒蒸发温度与空气的温度差,从而有效地将鼓风空气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改善AU芯部1011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在第一AU芯部1011a中,能够缓和液相冷媒向位于第一分配部1013a的端部的管1011c的集中,使液相冷媒也向接近分隔构件1013c的管1011c流动。第一AU芯部1011a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改善通过第二通路1033b中的节流通路及/或第三连结构件1032a的宽的开口宽度L13来提供。另外,在第二AU芯部1011b中,能够缓和液相冷媒向位于分隔构件1013c的附近的管1011c的集中,能够使液相冷媒也向接近第二分配部1013b的端部的管1011c流动。第二AU芯部1011b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改善通过第四连结构件1032b的宽的开口宽度L14来提供。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提供第三、第四连结构件的替代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232a、1232b提供多个开口。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仅一部分进行变形而得到。
图29及图30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232a、1232b。图29是仅相当于图16的下部的局部立体图。图30是相当于图18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箱部1033与第一分配部1013a之间设有多个第三连结构件1232a。在图示的例子中,设有三个第三连结构件1232a。多个第三连结构件1232a彼此接近且沿着管层叠方向排列。多个第三连结构件1232a跨端部壁面1033p的附近与扩大部1033s的附近之间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在广阔的范围内将端部通路1033n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通。
在中间箱部1033与第二分配部1013b之间设有多个第四连结构件1232b。在图示的例子中,设有三个第四连结构件1232b。多个第四连结构件1232b彼此接近且沿着管层叠方向排列。
多个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232a、1232b具有筒状的构件,该筒状的构件在内部具有供冷媒流通的通路。多个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232a、1232b的一端与第二AU箱部1013连接且另一端与中间箱部1033连接。
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232a、1232b分别在管层叠方向上具有开口宽度m。多个第三连结构件1232a通过接近的多个开口来提供开口宽度L23。开口宽度L23为开口宽度m的合计。开口宽度L23为第一AU芯部1011a的芯部宽度LC3的一半以上(LC3/2<L23或LC3=L23)。多个第四连结构件1232b通过接近的多个开口来提供开口宽度L24。开口宽度L24为开口宽度m的合计。开口宽度L24为第二AU芯部1011b的芯部宽度LC4的一半以上(LC4/2<L24或LC4=L24)。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AU蒸发部1010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偏颇。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提供第三、第四连结构件的替代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332a、1332b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开口宽度。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仅一部分进行变形而得到。
图31是表示与图23相当的改换部1030的两个通路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AU芯部1011b连结的第四连结构件1332b的管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L34比第三连结构件1332a的开口宽度L33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构件1331b的开口宽度比第一连结构件1331a的开口宽度小。
如图26中虚线C22所示那样,在第二AU芯部1011b容易产生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为了抑制这样的不期望的分布,在本实施方式中,尽可能地增大开口宽度L34。由此,第二AU芯部1011b的大部分的管1011c定位在开口宽度L34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第二AU芯部1011b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偏颇。
这样,使与容易产生液相冷媒的分布的偏颇的芯部1011b连结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的开口宽度L34比其它连结构件的开口宽度长。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媒的分布的偏颇,能够抑制冷媒蒸发器1b中的空气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第八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改换部1030的替代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使用连结构件的情况下提供中间箱部1033与箱部1013、1023的连接及连通。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仅一部分进行变形而得到。
图32示出与图5相当的改换部1030的截面。图33是改换部1030的立体图。图34是改换部1030的分解立体图。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改换部1030具备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及中间箱部1033。取而代之,本实施方式提供不使用连结构件1031a、1031b、1032a、1032b的改换部1030。
中间箱部1033与第二AU箱部1013及第二AD箱部1023直接接合。本实施方式的第二AD箱部1023及中间箱部1033在彼此对置的部位设有平坦面。第二AD箱部1023及中间箱部1033通过使这些平坦面密接而接合。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AU箱部1013及中间箱部1033在彼此对置的部位设有平坦面。第二AU箱部1013及中间箱部1033通过使这些平坦面密接而接合。
在中间箱部1033与第二AD箱部1023之间的接合部设有入口侧的集合部连通孔1431a、1431b。第一集合部连通孔1431a将第一集合部1023a与第一通路1033a连通。中间箱部1033经由第一集合部连通孔1431a而与第一集合部1023a连通。第二集合部连通孔1431b将第二集合部1023b与第二通路1033b连通。中间箱部1033经由第二集合部连通孔1431b而与第二集合部1023b连通。
在中间箱部1033与第二AU箱部1013之间的接合部设有出口侧的分配部连通孔1432a、1432b。第一分配部连通孔1432a将第一分配部1013a与第二通路1033b连通。中间箱部1033经由第一分配部连通孔1432a而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通。第二分配部连通孔1432b将第二分配部1013b与第一通路1033a连通。中间箱部1033经由第二分配部连通孔1432b而与第二分配部1013b连通。
连通孔1432a、1432b的开口宽度比连通孔1431a、1431b的开口宽度大。连通孔1432a、1432b的开口宽度为与它们连通的芯部1011a、1011b的芯部宽度的一半以上。
而且,连通孔1432a、1432b以与AU芯部1011的芯部1011a、1011b的多个管1011c中的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方式开口。
中间箱部1033中的第一通路1033a提供第一连通部。中间箱部1033中的第二通路1033b提供第二连通部。中间箱部1033中的第一集合部连通孔1431a提供第一连通部的冷媒的入口。中间箱部1033中的第二分配部连通孔1432b提供第一连通部的冷媒的出口。另外,中间箱部1033中的第二集合部连通孔1431b提供第二连通部的冷媒的入口。第一分配部连通孔1432a提供第二连通部中的冷媒的出口。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设于中间箱部1033及箱部1013、1023的开口部来提供用于提供改换部1030的多个连通部。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提供改换部1030的替代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1531a、1531b、1532a、1532b具有彼此相同的开口宽度。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仅一部分进行变形而得到。
图35是与图16相当的分解立体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1b。图36是与图24相当的分解立体图,示出冷媒蒸发器1b中的冷媒的流动。图37是与图17相当的俯视图,示出改换部1030。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1531a、1531b、1532a、1532b成为彼此相同的开口宽度(L51=L52=L53=L54)。连结构件1531a、1531b、1532a、1532b提供彼此相同的开口面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531a、1531b的开口宽度L51、L52分别比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宽度L11、L12大。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532a、1532b的开口宽度L53、L54比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L13、L14小。开口宽度L53、L54为对应的芯部1011a、1011b的芯部宽度LC3、LC4的一半以下(L53≤LC3/2、L54≤LC4/2)。
图38是与图26相当的俯视图,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一例。如图示那样,在AU芯部1011a、1011b中,在设有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532a、1532b的部位,液相冷媒稍微容易流动,在未设有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532a、1532b的部位,液相冷媒稍微不易流动。因此,如分布(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媒蒸发器1b的一部分产生液相冷媒不易流动的部位。
然而,在第一AU芯部1011a,液相冷媒的集中得以缓和,从而获得液相冷媒广泛分布的分布特性E51。液相冷媒在第一AU芯部1011a中没有到达第一AU箱部101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液相冷媒在冷媒的出口1012a的附近流出。
在第二AU芯部1011b,液相冷媒集中于分隔构件1013c的附近。然而,由于第二AU芯部1011b从冷媒的出口1012a离开,因此发生液体回流的可能性小。
图39是与图27相当的俯视图。图40是与图28相当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构件1531b所提供的开口部比较大。因此,从第二连结构件1531b向中间箱部1033流入的冷媒的流速V6比较低。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流速V6比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流速V1低(V1>V6)。因此,存在液相冷媒或油等容易滞留在中间箱部1033的内部的倾向。例如,容易发生液相冷媒的液体滞留POL。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在中间箱部1033内获得与图25中所说明的同样的冷媒的流动。由此,能够使液相冷媒向分隔构件1013c的方向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冷媒的出口1012a的附近的液相冷媒的集中。
图41是第三比较例所形成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一例。在第三比较例中,不采用改换部1030,而是利用固定粗细的管1933来将第二集合部1023b与第一分配部1013a连通。在管1933与第一分配部1013a之间设有狭缝状的连通孔1932a。连通孔1932a具有与第一AU芯部1011a的芯部宽度大致相当的宽的开口宽度。由此,第一AU芯部1011a的大致全部的管1011c定位在连通孔1932a的开口宽度的范围内。
在第三比较例中,如实线C31所示,液相冷媒集中于第一AU芯部1011a的端部。尤其是在冷媒的出口1012a的附近容易集中液相冷媒。因此,液相冷媒到达第一AU箱部1012,而可能从出口1012a流出。另外,如实线C32所示,在第二AU芯部1011b,也是在端部容易集中液相冷媒。
图42示出本实施方式所形成的液相冷媒的分布的一例。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实线E51所示,第一AU芯部1011a中的液相冷媒的集中得以缓和。液相冷媒未集中于第一AU芯部1011a的端部,而是在第一AU芯部1011a的芯部宽度的整体上广泛分布。如实线E52所示,在第二AU芯部1011b,未观察到与第三比较例之间存在有意差别。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二通路1033b内设有节流通路1033k,因此冷媒的流动得以加速。冷媒的流动在中间箱部1033的端部处反转,被赋予朝向分隔构件1013c的流动分量。其结果是,能够使冷媒朝向第三连结构件1532a未开口的分隔构件1013c的附近流动。并且,能够提供容易使液相冷媒从节流通路1033k的出口朝向分隔构件1013c的附近流动的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改善第一AU芯部1011a中的液相冷媒的分布。
(第十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提供分隔构件1033c的替代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线轴状的分隔构件1633c。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仅一部分进行变形而得到。
图43是与图25相当的剖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媒蒸发器1b。在中间箱部1033收容有线轴状的分隔构件1633c。分隔构件1633c具备管部1633d、及设置在管部1633d的两端的凸缘部1633e、1633f。在管部1633d的内部设有节流通路1633k。在管部1633d的外侧划分出环状的第一通路1033a。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不过是例示,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载的范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宽度大,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仅使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中的一方的开口宽度比与之对应的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宽度大。例如,可以采用L13>L11或L14>L12。
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优选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为与之对应而连结的AU芯部1011a、1011b的芯部宽度的一半以上。然而,只要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032a、1032b的开口宽度比第一、第二连结构件1031a、1031b的开口宽度大即可,与芯部宽度的关系并不局限于上述条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中间箱部1033。也可以取而代之,废弃中间箱部1033,而将对应的连结构件1031a、1031b、1032a、1032b直接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X,第一AU芯部1011a和第一AD芯部1021a完全重叠,第二AU芯部1011b和第二AD芯部1021b完全重叠。然而,设于冷媒蒸发器1b的多个芯部的关系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空气的流动方向X上使上游的芯部与下游的芯部局部地重叠。例如,可以使第一AU芯部1011a与第一AD芯部1021a至少局部地重叠。另外,可以使第二AU芯部1011b与第二AD芯部1021b至少局部地重叠。
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优选AU蒸发部1010配置得比AD蒸发部1020靠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上游侧。然而,也可以取而代之,将AU蒸发部1010配置得比AD蒸发部1020靠空气的流动方向X的下游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芯部1011、1021具有多个管1011c、1021c和翅片1011d、1021d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用于热交换的芯部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例示的结构。例如,可以使芯部1011、1021具有多个管1011c、1021c,但废弃翅片1011d、1021d。另外,在将芯部1011、1021由多个管1011c、1021c和翅片1011d、1021d构成的情况下,翅片1011d、1021d不局限于波纹翅片,可以采用板式翅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冷媒蒸发器1b适用于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冷媒蒸发器1b可以适用于供热水机等所使用的制冷循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部提供细长的狭缝状或矩形的开口。也可以取而代之,连通部提供圆形或长圆形的开口。例如,可以取代第三、第四连结构件1232a、1232b,而使用圆筒状的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空气的流动方向X为水平的情况。也可以取而代之,将空气的流动方向X设定为垂直或倾斜。可以对应于这样的情况而以两个芯部1011a、1011b相对于空气的流动进行排列的方式变更冷媒蒸发器1b的配置。例如,可以以两个芯部1011a、1011b相对于空气的流动而言上下或倾斜排列的方式配置冷媒蒸发器1b。例如,可以以使冷媒倾斜或水平流动的方式配置冷媒蒸发器1b。例如,可以以改换部1030位于上部或旁侧的方式配置冷媒蒸发器1b。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的说明仅是例示,冷媒蒸发器1b不局限于例示的配置,可以适用于各种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箱部与第一分配部平行地配置,但也可以将中间箱部以中间箱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分配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例如,可以将中间箱部1033以其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二AU箱部1013和第二AD箱部1023的长度方向而稍微倾斜的方式配置。
另外,可以将上述第五~第十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适当组合。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芯部中的冷媒分布的偏颇。

Claims (19)

1.一种冷媒蒸发器,其在被冷却流体与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其具备:
第一芯部(1021a),其具有供所述冷媒流通的多个管,使所述被冷却流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冷媒的一部分进行热交换;
第二芯部(1021b),其具有供所述冷媒流通的多个管,使所述被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冷媒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
第三芯部(1011a),其具有供所述冷媒流通的多个管,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部至少局部地重叠配置,使所述被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冷媒的另一部分进行热交换;
第四芯部(1011b),其具有供所述冷媒流通的多个管,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芯部至少局部地重叠配置,使所述被冷却流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冷媒的一部分进行热交换;
第一集合部(1023a),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芯部的所述多个管的所述冷媒的下游端,使通过所述第一芯部后的冷媒集合;
第二集合部(1023b),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芯部的所述多个管的所述冷媒的下游端,使通过所述第二芯部后的冷媒集合;
第一分配部(1013a),其设置在所述第三芯部的所述冷媒的上游端,向所述第三芯部的所述多个管分配所述冷媒;
第二分配部(1013b),其设置在所述第四芯部的所述冷媒的上游端,向所述第四芯部的所述多个管分配所述冷媒;
中间箱部(1033),其具有将所述第一集合部与所述第二分配部连通的第一通路(1033a)、及将所述第二集合部与所述第一分配部连通的第二通路(1033b),
所述中间箱部沿着所述第一分配部延伸设置,
所述第二通路具备:
节流通路(1033k、1633k),其使冷媒朝向所述中间箱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端部流动;
端部通路(1033n),其设置在所述节流通路的下游,关于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所述冷媒的流动而具有比所述节流通路大的截面积,且与所述第一分配部连通,
所述第一分配部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上比所述端部通路长,且与所述端部通路和所述节流通路这两者相邻地延伸,
所述节流通路指向所述端部通路的所述延伸设置方向端部的壁面(1033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在所述节流通路(1033k、1633k)与所述端部通路(1033n)之间设有关于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所述冷媒的流动的截面积急剧扩大的扩大部(1033s),
所述端部通路与所述第一分配部通过设置在所述扩大部的附近的至少一个连通部而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连通部跨所述端部壁面(1033p)的附近与所述扩大部的附近之间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连通部的个数为一个,
所述连通部具有从所述端部壁面(1033p)的附近延伸至所述扩大部的附近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连通部的个数为多个,
多个连通部跨所述端部壁面(1033p)的附近与所述扩大部的附近之间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冷媒蒸发器还具备上游侧箱部(1012),该上游侧箱部(1012)设置在所述第三芯部(1011a)的多个所述管的所述冷媒流动方向的下游端,使通过所述第三芯部后的冷媒集合,且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端部具备所述冷媒的出口(1012a)。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关于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所述冷媒的流动的所述端部通路(1033n)的截面积(A33n)比关于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所述冷媒的流动的所述第一分配部(1013a)的截面积(A13a)大。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中间箱部(1033)具备:
筒状的构件(1033g、1033h);
对所述筒状的构件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的分隔构件(1033c、1633c),
所述分隔构件在所述筒状的构件的内部沿着所述筒状的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端部通路(1033n)设置在所述筒状的构件的内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分隔构件与所述中间箱部(1033)的所述端部之间,
所述分隔构件通过对所述筒状的构件的内部在径向上进行划分,来提供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的节流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分隔构件设置在所述筒状的构件的内部,
所述分隔构件具有划分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的分隔壁,
所述分隔壁相对于所述筒状的构件的壁,在所述筒状的构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大致平行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冷媒蒸发器还具备:
具有所述第一集合部(1023a)和所述第二集合部(1023b)的一连串的集合箱部(1023);
具有所述第一分配部(1013a)和所述第二分配部(1013b)的一连串的分配箱部(1013),
所述中间箱部(1033)配置在所述集合箱部与所述分配箱部之间,
所述中间箱部(1033)以沿着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X)而与所述集合箱部及所述分配箱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冷媒蒸发器还具备第一蒸发部(1020)、及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比所述第一蒸发部(1020)靠上游侧配置的第二蒸发部(1010),
所述第一蒸发部(1020)具有:具有所述第一芯部(1021a)及所述第二芯部(1021b)的下游侧芯部(1021);与所述下游侧芯部(1021)的两端部连接,进行在所述下游侧芯部(1021)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的集合箱部(1023)及进行在所述下游侧芯部(1021)中流动的冷媒的分配的下游侧箱部(1022),
所述第二蒸发部(1010)具有:具有所述第三芯部(1011a)及所述第四芯部(1011b)的上游侧芯部(1011);与所述上游侧芯部(1011)的两端部连接,进行在所述上游侧芯部(1011)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的上游侧箱部(1012)及进行在所述上游侧芯部(1011)中流动的冷媒的分配的分配箱部(1013),
所述集合箱部(1023)具有所述第一集合部(1023a)及所述第二集合部(1023b),
所述分配箱部(1013)具有所述第一分配部(1013a)及所述第二分配部(1013b)。
12.一种冷媒蒸发器,其在被冷却流体与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该被冷却流体在外部流动,所述冷媒蒸发器具备:
沿着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配置的第一蒸发部及第二蒸发部;
将所述第一蒸发部与所述第二蒸发部连结的冷媒改换部(30),
所述第一蒸发部具有:
具有层叠而供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第一管的热交换芯部;
与所述多个第一管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连接,进行在所述多个第一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箱部,
所述第一蒸发部中的所述热交换芯部具备第一芯部和第二芯部,所述第一芯部具有所述多个第一管中的一部分的管组,所述第二芯部具有所述多个第一管中的其余部分的管组,
所述第二蒸发部具有:
具有层叠而供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第二管的热交换芯部;
沿着所述多个第二管的层叠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多个第二管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连接,进行在所述多个第二管中流动的冷媒的集合或分配的一对箱部,
所述第二蒸发部中的所述热交换芯部具有第三芯部和第四芯部,所述第三芯部具有所述多个第二管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芯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管组,所述第四芯部具有所述多个第二管中的在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芯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管组,
所述第一蒸发部的所述一对箱部中的一方的箱部包括使来自所述第一芯部的冷媒集合的第一集合部、及使来自所述第二芯部的冷媒集合的第二集合部,
所述第二蒸发部的所述一对箱部中的一方的箱部包括向所述第三芯部分配冷媒的第一分配部、向所述第四芯部分配冷媒的第二分配部、在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层叠方向上将所述第一分配部与所述第二分配部分隔的分隔构件,
所述第二蒸发部的所述一对箱部中的另一方的箱部在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层叠方向上的一端部具有供冷媒流出的冷媒导出口,
所述冷媒改换部具有将所述第一集合部的冷媒向所述第二分配部引导的第一连通部、及将所述第二集合部的冷媒向所述第一分配部引导的第二连通部,
所述第一连通部具有供冷媒向所述第二分配部流出的第一流出口,
所述第二连通部具有供冷媒向所述第一分配部流出的第二流出口,
所述第一流出口在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层叠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流出口远离所述冷媒导出口的位置,
所述第一流出口从所述分隔构件附近沿着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层叠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连通部还具有供冷媒从所述第一集合部流入的第一流入口,
所述第二连通部还具有供冷媒从所述第二集合部流入的第二流入口,
在所述第一连通部及所述第二连通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通部,流出口在多个管的层叠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比流入口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通部及所述第二连通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的连通部的流出口的所述开口宽度为所述第三芯部及所述第四芯部中的与流出口连通的芯部的所述层叠方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连通部及所述第二连通部中的所述至少一方的连通部,流入口的开口面积比流出口的开口面积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通部的所述第一流出口设置在与所述第四芯部的管组中的至少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通部的所述第二流出口设置在与所述第三芯部的管组中的至少位于层叠方向一端侧的管对置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冷媒改换部具有中间箱部,所述中间箱部经由入口侧连通孔而与所述第一、第二集合部连通,并且经由出口侧连通孔而与所述第一、第二分配部连通,
在所述中间箱部的内部具备将来自所述第一集合部的冷媒向所述第二分配部引导的第一冷媒通路、及将来自所述第二集合部的冷媒向所述第一分配部引导的第二冷媒通路,
所述第一连通部具有所述第一冷媒通路,
所述第二连通部具有所述第二冷媒通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冷媒改换部具有:
与所述第一集合部连通的第一连结构件;
与所述第二集合部连通的第二连结构件;
与所述第一分配部连通的第三连结构件;
与所述第二分配部连通的第四连结构件;
与所述第一、第二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三、第四连结构件连结的中间箱部,
所述中间箱部在内部具有:
将来自所述第一连结构件的冷媒向所述第四连结构件引导的第一冷媒通路;
将来自所述第二连结构件的冷媒向所述第三连结构件引导的第二冷媒通路,
所述第一连通部具有所述第一连结构件、所述第四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一冷媒通路,
所述第二连通部具有所述第二连结构件、所述第三连结构件及所述第二冷媒通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第二蒸发部配置得比所述第一蒸发部靠所述被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其中,
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宽度在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层叠方向上为与所述第一流出口连通的所述第四芯部的宽度的一半以上。
CN201380012862.XA 2012-03-06 2013-03-04 冷媒蒸发器 Active CN104160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9573 2012-03-06
JP2012049573A JP5796518B2 (ja) 2012-03-06 2012-03-06 冷媒蒸発器
PCT/JP2013/001333 WO2013132826A1 (ja) 2012-03-06 2013-03-04 冷媒蒸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0234A CN104160234A (zh) 2014-11-19
CN104160234B true CN104160234B (zh) 2016-08-24

Family

ID=49116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2862.XA Active CN104160234B (zh) 2012-03-06 2013-03-04 冷媒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631841B2 (zh)
JP (1) JP5796518B2 (zh)
KR (1) KR101613925B1 (zh)
CN (1) CN104160234B (zh)
BR (1) BR112014021682B8 (zh)
DE (1) DE112013001326B4 (zh)
WO (1) WO20131328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8343B2 (ja) 2013-05-10 2017-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US10168084B2 (en) 2013-05-10 2019-01-01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KR101748242B1 (ko) 2013-05-20 2017-06-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덴소 냉매 증발기
JP6432275B2 (ja) * 2014-10-21 2018-12-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341099B2 (ja) * 2015-01-14 2018-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558268B2 (ja) * 2015-02-27 2019-08-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558269B2 (ja) 2015-02-27 2019-08-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EP3306254B1 (en) * 2015-05-27 2021-04-28 T.RAD Co., Ltd. Heat exchanger with a heat exchanger tank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2017003140A (ja) * 2015-06-05 2017-01-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477314B2 (ja) * 2015-07-14 2019-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583080B2 (ja) * 2016-03-22 2019-10-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6946105B2 (ja) * 2017-08-02 2021-10-06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EP3483546A1 (en) * 2017-11-09 2019-05-15 Valeo Autosystemy SP. Z.O.O. A condenser
CN114341587A (zh) * 2019-12-24 2022-04-12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EP3936809A1 (en) * 2020-07-08 2022-01-12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Dual heat exchanger with reciever drie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6507A (zh) * 1999-06-04 2000-12-13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蒸发器
EP1065453A2 (en) * 1999-07-02 2001-01-03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with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JP2006029697A (ja) * 2004-07-16 2006-02-02 Denso Corp 冷媒蒸発器
CN179690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
JP4024095B2 (ja) * 2002-07-09 2007-12-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101384444A (zh) * 2006-02-10 2009-03-11 贝洱两合公司 具有蓄冷器的热交换器
CN101419002A (zh) * 2008-09-04 2009-04-29 王磊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CN101910775A (zh) * 2007-11-09 2010-12-08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418A (en) * 1972-03-20 1973-08-07 Borg Warner Evaporator and condensate collector arrangement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4041727A (en) * 1975-09-02 1977-08-16 Borg-Warner Corporation Evaporator assembly
US4040268A (en) * 1976-07-15 1977-08-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ulti-circuited A-coil heat exchanger
US4365487A (en) * 1980-02-06 1982-12-28 Luke Limite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4546820A (en) * 1983-04-01 1985-10-15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heat exchanger assemblies with bendable tube sheet flanges
JPH0370951A (ja) 1989-08-11 1991-03-26 Aisin Seiki Co Ltd 凝縮器
JP3391339B2 (ja) 1999-07-02 2003-03-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254015B2 (ja) * 2000-05-15 2009-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TW552382B (en) * 2001-06-18 2003-09-11 Showa Dendo Kk Evapor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header for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AU2003269545B2 (en) * 2002-12-31 2006-04-27 Modine Korea, Llc Evaporator
JP4124136B2 (ja) * 2003-04-21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248931B2 (ja) * 2003-05-20 2009-04-0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US6904963B2 (en) * 2003-06-25 2005-06-14 Valeo, Inc. Heat exchanger
AU2004284339A1 (en) 2003-10-29 2005-05-06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JP4625687B2 (ja) 2003-12-08 2011-02-02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4667077B2 (ja) * 2004-03-09 2011-04-0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プレート半製品、ジョイントプレート、ジョイントプレ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JP4120611B2 (ja) * 2004-04-08 2008-07-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207855B2 (ja) * 2004-06-28 2009-01-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JP4281634B2 (ja) 2004-06-28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KR20060025082A (ko) * 2004-09-15 2006-03-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채널튜브를 이용한 증발기
KR100913141B1 (ko) * 2004-09-15 2009-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채널튜브를 이용한 증발기
US20070251681A1 (en) * 2004-10-13 2007-11-01 Naohisa Higashiyama Evaporator
US20080011463A1 (en) * 2006-07-17 2008-01-17 Advanced Distributor Products Llc Dual flow heat exchanger header
US7942020B2 (en) * 2007-07-27 2011-05-1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slab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DE102008052331A1 (de) * 2007-10-24 2009-06-10 Denso Corp., Kariya-shi Verdampfereinheit
CN101487669B (zh) * 2008-01-17 2012-08-22 开利公司 包括多管式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JP5320846B2 (ja) * 2008-06-20 2013-10-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5486782B2 (ja) 2008-08-05 2014-05-0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US8051906B2 (en) * 2008-11-20 2011-11-0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econdary loop-integral heater core and cooler
JP5257485B2 (ja) * 2011-05-13 2013-08-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6507A (zh) * 1999-06-04 2000-12-13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剂蒸发器
EP1065453A2 (en) * 1999-07-02 2001-01-03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with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JP4024095B2 (ja) * 2002-07-09 2007-12-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6029697A (ja) * 2004-07-16 2006-02-02 Denso Corp 冷媒蒸発器
CN179690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
CN101384444A (zh) * 2006-02-10 2009-03-11 贝洱两合公司 具有蓄冷器的热交换器
CN101910775A (zh) * 2007-11-09 2010-12-08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1419002A (zh) * 2008-09-04 2009-04-29 王磊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1326B4 (de) 2023-08-31
WO2013132826A1 (ja) 2013-09-12
BR112014021682B1 (pt) 2020-07-28
CN104160234A (zh) 2014-11-19
US9631841B2 (en) 2017-04-25
US20150027163A1 (en) 2015-01-29
KR20140135213A (ko) 2014-11-25
BR112014021682B8 (pt) 2020-08-18
JP5796518B2 (ja) 2015-10-21
JP2013185723A (ja) 2013-09-19
KR101613925B1 (ko) 2016-04-20
DE112013001326T5 (de) 2014-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0234B (zh) 冷媒蒸发器
CN103620336B (zh)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EP2097701B1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improvement i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manifolds
JP5454553B2 (ja) 冷媒蒸発器
JP6098343B2 (ja) 冷媒蒸発器
CN101419002B (zh)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CN105874297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208595829U (zh) 一种换热器
CN105229394B (zh) 制冷剂蒸发器
CN105518411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6839829A (zh) 双干度分流换热蒸发器
CN104769383B (zh) 冷媒蒸发器
JP2016130612A (ja) 冷媒蒸発器
JP2020165570A (ja) 熱交換器
CN105258411B (zh) 用于换热器的气液分离管及换热器
JP6322982B2 (ja) 冷媒蒸発器
CN206638065U (zh) 双干度分流换热蒸发器
JP6131705B2 (ja) 冷媒蒸発器
JP2014228233A (ja) 冷媒蒸発器
CN105466084B (zh) 蒸发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6098358B2 (ja) 冷媒蒸発器
WO2021182161A1 (ja) 熱交換器
CN201262498Y (zh)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