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8392B -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8392B
CN105518392B CN201480048936.XA CN201480048936A CN105518392B CN 105518392 B CN105518392 B CN 105518392B CN 201480048936 A CN201480048936 A CN 201480048936A CN 105518392 B CN105518392 B CN 105518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eward
windward
block
chief series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9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8392A (zh
Inventor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森本康介
坂卷智彦
上总拓也
滨馆润
滨馆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8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8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8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8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75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e.g.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17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particular circuits for the sam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with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flowing through sections hav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capacities or for heating/cooling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28D1/0435Combination of units extending one behind the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28D1/047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28F1/12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3Header boxes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1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hase-change appl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2Arrangements of fins common to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the fins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Abstract

在热交换器(23)中,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包括上风主列部,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包括下风主列部,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包括上风辅助列部,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包括下风辅助列部。各主列部和各辅助列部分别由多根扁平管构成。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依次流经上风辅助列部、下风辅助列部、下风主列部及上风主列部。另一方面,在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依次流经上风主列部、下风主列部、下风辅助列部及上风辅助列部。其结果是,无论是作为蒸发器还是作为冷凝器,热交换器的性能都可充分发挥出来。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扁平管和翅片并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具有扁平管和翅片并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已为众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参照图3)中公开了一列结构热交换器,该一列结构热交换器具有一列由排列起来的扁平管形成的管列。在专利文献2(参照图2)及专利文献3(参照图22)中公开了双列结构热交换器,该双列结构热交换器具有两列由排列起来的扁平管形成的管列。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通过将单根扁平管布置成两列而构成了两列管列。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的热交换器中,通过设置在中间部折弯而成的U字形扁平管,而构成了两列管列。就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热交换器而言,在扁平管的端部连接有总管,已流入总管的制冷剂分开流入多根扁平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3-1371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表2005-5106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08-1455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性能会由于热交换器中制冷剂流通路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双列结构热交换器中,让制冷剂先流入上风侧管列和下风侧管列中的哪一侧管列就是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可以认为:优选在用作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中使制冷剂按照从上风侧管列朝向下风侧管列的顺序流动。不过,就将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之结构的热交换器(即,构成为将流入总管中的制冷剂分配给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的热交换器)设置成双列结构的情况而言,若当该热交换器起蒸发器作用时使制冷剂按照从上风侧管列朝向下风侧管列的顺序流动,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实现其性能。
边参照图18到图20边对这一理由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8和图20中所示的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是当将热交换器500用作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器时的一个示例。
假设流入各根扁平管501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潮湿度是均匀的,则在热交换器500中制冷剂和空气的温度就会像图18所示的那样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流经上风侧管列502的制冷剂的温度(饱和温度)会由于制冷剂通过扁平管50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从2℃下降到1℃。另一方面,通过热交换器500的空气与流经上风侧管列50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从7℃下降到3℃。流经下风侧管列503的制冷剂的温度(饱和温度)会由于制冷剂通过扁平管50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从1℃下降到0℃,并与已通过上风侧管列502的温度为3℃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已在构成下风侧管列503的扁平管501的中途成为气态单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已通过上风侧管列502的空气中吸热而成为过热状态。
如上所述,若流入各根扁平管501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潮湿度是均匀的,则在下风侧管列503中,温度由于通过上风侧管列502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下降了的制冷剂、与已被流经上风侧管列502的制冷剂冷却了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在两列管列502、503中都能够确保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热交换器500中制冷剂与空气之间所交换的热量。
不过,在要将已流入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总管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分配给与该空间连通的上下排列着的多根扁平管501时,由于液态制冷剂的密度比气态制冷剂大,因而流入位于越靠上方的扁平管501的制冷剂的潮湿度越小。因此,流入位于越靠上方的扁平管501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越少。
因此,如图19所示,在所流入的制冷剂的潮湿度较小的热交换器500的上部,制冷剂在上风侧管列502的中途就有可能成为气态单相状态。也就是说,过热状态的气态制冷剂在扁平管501中流经的区域(即,图19中所示的标有黑点的过热区域504)有可能形成于上风侧管列502。
在热交换器500中制冷剂在上风侧管列502的中途成为气态单相状态的部分,制冷剂和空气的温度会像图20所示的那样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已流入上风侧管列502的2℃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该上风侧管列502的中途就会成为气态单相状态,并且在上风侧管列502的出口处为6℃。另一方面,虽然在已通过上风侧管列502中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部分,空气的温度从7℃下降到3℃,不过在已通过气态单相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部分,空气的温度几乎没有下降。虽然6℃的气态单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下风侧管列503,不过已通过上风侧管列502中气态单相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部分的空气会流入下风侧管列503的前半部分,因而在通过下风侧管列503的前半部分的这段时间制冷剂的温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还因为已通过上风侧管列502中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所流经的部分的3℃的空气流入下风侧管列503的后半部分,所以制冷剂便会朝空气放热,使得制冷剂的温度从6℃下降到5℃。
如上所述,在要将已流入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总管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分配给与该空间连通的上下排列着的多根扁平管501时,有可能出现下述现象,即:在上风侧管列502形成了过热区域504,下风侧管列503中位于过热区域504的下风一侧的部分成为几乎没有发挥蒸发器作用的状态,从而热交换器500的性能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就用作冷凝器的热交换器500而言,优选使制冷剂按照从下风侧管列503朝向上风侧管列502的顺序流动。这是因为能够使经冷凝而成为液态单相状态的制冷剂与刚刚送入热交换器500中的空气(即,温度上升前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使液态制冷剂可靠地成为过冷却状态之故。
不过,一般情况下,当用作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的热交换器500起蒸发器的作用时与其起冷凝器的作用时,制冷剂的流通路径是相反的。因此,若使热交换器500构成为当热交换器500起冷凝器的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下风侧管列503朝向上风侧管列502的顺序流动,则当热交换器500起蒸发器的作用时,制冷剂就会按照从上风侧管列502朝向下风侧管列503的顺序流动。并且,如上所述,就将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之结构的热交换器(即,构成为将流入总管中的制冷剂分配给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的热交换器)设置成双列结构的情况而言,若当该热交换器起蒸发器作用时使制冷剂按照从上风侧管列朝向下风侧管列的顺序流动,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实现其性能。
这样一来,就将构成为将流入总管中的制冷剂分配给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的热交换器设置成双列结构的情况而言,很难兼顾起蒸发器作用时的性能和起冷凝器作用时的性能。
本发明正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就包括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的双列结构热交换器而言,使该热交换器兼顾作为蒸发器的性能和作为冷凝器的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热交换器为对象,该热交换器包括上风管列50及下风管列90、以及翅片32、62,所述上风管列50及下风管列90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31、61构成,并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所述翅片32、62与所述扁平管31、61接合起来,所述热交换器使在所述扁平管31、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所述上风管列50被划分成上风主列部51和上风辅助列部54,所述上风主列部51和上风辅助列部54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位于比所述上风主列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且由数量比构成该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少的所述扁平管31构成,所述下风管列90被划分成下风主列部91和下风辅助列部94,所述下风主列部91和下风辅助列部94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位于比所述下风主列部91靠下方的位置,且由数量比构成该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少的所述扁平管61构成,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总集合管70,所述总集合管70与构成所述下风主列部91的所述扁平管61的一端相连,并形成与多根该扁平管61连通的主连通空间75a~75f,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所述总集合管70、所述下风主列部91及所述上风主列部51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当所述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朝向所述上风主列部51的顺序流动,当该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所述上风主列部51朝向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的顺序流动。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热交换器23中设有上风管列50和下风管列90。上风管列50和下风管列90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31、61构成。在通过热交换器23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下风管列90布置在上风管列50的下游一侧。上风管列50被划分成上风主列部51和上风辅助列部54,下风管列90被划分成下风主列部91和下风辅助列部94。
当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制冷剂就会依次通过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总集合管70内的主连通空间75a~75f、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以及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在图10中示出了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23中的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所示的温度值仅为一个示例。
如图10所示,饱和温度2℃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蒸发温度)由于制冷剂通过扁平管31、6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逐渐下降到0℃。并且,制冷剂在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的中途成为气态单相状态,其温度上升到1℃后从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中流出去。另一方面,7℃的空气流入上风辅助列部54和上风主列部51,通过上风辅助列部54时被冷却了的4℃的空气流入下风辅助列部94,通过上风主列部51时被冷却了的3℃的空气流入下风主列部91。
这样一来,当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在整个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比空气的温度低,从而能够确保制冷剂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即,制冷剂的吸热量)。
在此,当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就会先流入由总集合管70形成的主连通空间75a~75f,然后被分配给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多根扁平管61(即,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61)。此时,流入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各根扁平管61的制冷剂的潮湿度未必都是均匀的,潮湿度较低的制冷剂有可能流入一部分扁平管61中。
不过,与通过下风主列部9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是已被通过上风主列部51的制冷剂冷却过的空气。由此,下风主列部91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小于上风主列部51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因此,即使就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中供潮湿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入的扁平管61而言,一般来说,制冷剂在该扁平管61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也会保持气液两相状态。其结果是,如上所述,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整个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低于空气的温度。
当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制冷剂就会依次通过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总集合管70内的主连通空间75a~75f、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以及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在图11中示出了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23中的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所示的温度值仅为一个示例。
如图11所示,55℃的过热状态的气态制冷剂流入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该制冷剂在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的中途成为50℃的饱和状态的气态制冷剂,然后逐渐地冷凝。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冷凝温度)由于制冷剂通过扁平管31、6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逐渐下降到49℃。并且,制冷剂在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的中途成为液态单相状态,其温度下降到42℃后从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中流出去。另一方面,35℃的空气流入上风辅助列部54和上风主列部51,通过上风主列部51时被加热了的45℃的空气流入下风主列部91,通过上风辅助列部54时被加热了的40℃的空气流入下风辅助列部94。
这样一来,当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在整个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比空气的温度高,从而能够确保制冷剂朝空气释放的热量(即,制冷剂的放热量)。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构成所述上风主列部51的所述扁平管31的数量与构成所述下风主列部91的所述扁平管61的数量相同,构成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所述扁平管31的数量与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所述扁平管61的数量相同。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上风主列部51和下风主列部91分别由相同数量的扁平管31、61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和下风辅助列部94分别由相同数量的扁平管31、61构成。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上风主列部5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所述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所述下风主列部9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所述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成对的该上风主列块52a~52f与该下风主列块92a~92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分别与互不相同的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就会流入与该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另一方面,当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就会流入与该上风主列块52a~52f成对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和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31、61的数量相同。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扁平管31、61构成。例如,成对的第一上风主列块52a和第一下风主列块92a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扁平管31、61构成,成对的第二上风主列块52b和第二下风主列块92b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扁平管31、61构成。不过,构成第一上风主列块52a的扁平管31的根数并不一定要与构成第二上风主列块52b的扁平管31的根数相等。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和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与和该上风主列块52a~52f成对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分别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在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中,已通过下风主列块92a~92f中的一根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与该扁平管61相连的上风主列块52a~52f中的一根扁平管31。另一方面,当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在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中,已通过上风主列块52a~52f中的一根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与该扁平管31相连的下风主列块92a~92f中的一根扁平管61。
在此,还能够想到的热交换器的结构有:使构成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所有扁平管31与构成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成一个空间,使得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不过,若采用该结构,则当制冷剂从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中的一者流向另一者时,已通过构成所述一者的多根扁平管31、61的制冷剂便会先汇合起来,然后再分开流入构成所述另一者的多根扁平管61、31中,因而流入构成所述另一者的多根扁平管61、3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就有可能会不均匀。
相对于此,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因此,当制冷剂从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中的一者流向另一者时,就没有必要在其中途将制冷剂重新分配给多根扁平管31、61。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同的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各个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并和构成与该主连通空间75a~75f成对的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总集合管70内所形成的多个主连通空间75a~75f分别与互不相同的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制冷剂就会流入总集合管70内的各个主连通空间75a~75f,然后再分开流入与该主连通空间75a~75f相对应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多根扁平管61。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所述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所述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成对的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分别与互不相同的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就会流入与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成对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中。另一方面,当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就会流入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中。
本申请的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31、61的数量相同。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扁平管31、61构成。例如,成对的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和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扁平管31、61构成,成对的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和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扁平管31、61构成。不过,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扁平管31的根数并不一定要与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扁平管31的根数相等。
本申请的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与和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成对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分别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在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中,已通过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中的一根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与该扁平管31相连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中的一根扁平管61。另一方面,当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在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中,已通过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中的一根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与该扁平管61相连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中的一根扁平管31。
在此,还能够想到的热交换器23的结构有:使构成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所有扁平管31与构成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成一个空间,使得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不过,若采用该结构,则当制冷剂从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中的一者流向另一者时,已通过构成所述一者的多根扁平管31、61的制冷剂便会先汇合起来,然后再分开流入构成所述另一者的多根扁平管61、31中,因而流入构成所述另一者的多根扁平管61、3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就有可能会不均匀。
相对于此,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因此,当制冷剂从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中的一者流向另一者时,就没有必要在其中途将制冷剂重新分配给多根扁平管31、61。
本申请的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七到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总集合管70内进一步形成了多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所述多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分别与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所述辅助连通空间77a~77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辅助连通空间77a~77c成对,各个所述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和构成与该辅助连通空间77a~77c成对的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总集合管70内不仅形成了主连通空间75a~75f,还形成了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形成在总集合管70中的多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分别与互不相同的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当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制冷剂就流入总集合管70中的各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然后再分开流入与该辅助连通空间77a~77c相对应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多根扁平管61中。
本申请的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下风主列部9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所述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所述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在所述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同的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各个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并和构成与该主连通空间75a~75f成对的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下风主列部91被划分成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下风辅助列部94被划分成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各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及各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61构成。形成在总集合管70中的多个主连通空间75a~75f分别与互不相同的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制冷剂就流入总集合管70中的各个主连通空间75a~75f,然后再分开流入与该主连通空间75a~75f相对应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多根扁平管61中。
本申请的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下风主列部91,形成有分别由多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构成的下风主列块群93a~93c,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各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与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相连,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和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的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对应。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数量与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相同的下风主列块群93a~93c形成在下风主列部91。各个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由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构成。与构成各个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的主连通空间75a~75f(即,多个主连通空间75a~75f)和与该下风主列块群93a~93c成对的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相连。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制冷剂分开流入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所连接的多个主连通空间75a~75f,然后再分开流入构成与已流入的主连通空间75a~75f成对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多根扁平管61中。
本申请的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构成各个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多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彼此上下相邻。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上下相邻的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构成一个下风主列块群93a~93c。
本申请的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f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f成对,成对的该下风主列块92a~92f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数量与下风辅助列块95a~95f的数量相等。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与互不相同的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f成对。成对的下风主列块92a~92f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因此,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就会流入分别所对应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
本申请的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以空调机10为对象,所述空调机10包括设置有上述第一到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述的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回路20,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到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热交换器23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在热交换器23内,在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通过扁平管31、61的这段时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发明的效果-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上风辅助列部54、下风辅助列部94、总集合管70、下风主列部91以及上风主列部51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并且,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按照从上风辅助列部54朝向上风主列部51的顺序流动,因而在整个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比空气的温度低,其结果是,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的吸热量。在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按照从上风主列部51朝向上风辅助列部54的顺序流动,因而在整个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比空气的温度高,其结果是,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的放热量。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发明,具有上风管列50和下风管列90的热交换器23能够兼顾作为蒸发器的性能和作为冷凝器的性能。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因此,能够减少在热交换器23中将制冷剂分配给多根扁平管31、61的次数,其结果是,很容易使在各根扁平管31、6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实现均匀化。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分别构成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因此,能够减少在热交换器23中将制冷剂分配给多根扁平管31、61的次数,其结果是,很容易使在各根扁平管31、6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实现均匀化。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与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的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由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构成。因此,和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与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的情况相比,构成各个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根数减少,其结果是,与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的主连通空间75a~75f的高度降低。
另一方面,主连通空间75a~75f的高度越低,流入主连通空间75a~75f的靠上端的扁平管6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与流入其靠下端的扁平管6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之差就越小。因此,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当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能够缩小流入构成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各根扁平管6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之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热交换器之空调机的简要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热交换器分解成上风热交换器单元和下风热交换器单元后所示出的简要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当室外热交换器起蒸发器作用时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热交换器分解成上风热交换器单元和下风热交换器单元后所示出的简要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当室外热交换器起冷凝器作用时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5是从正面所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风热交换器单元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从正面所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下风热交换器单元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将图5的A-A剖面及图6的B-B剖面的一部分放大后示出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8中,(A)示出(B)的D-D剖面,(B)示出(A)的C-C剖面。
图9是从正面所看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风热交换器单元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表。
图11是示出在起冷凝器作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表。
图12是从正面所看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风热交换器单元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从正面所看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下风热交换器单元的部分剖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简要立体图。
图15是从上方所看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剖视图。
图16是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热交换器分解成上风热交换器单元和下风热交换器单元后所示出的简要立体图。
图17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相当于图7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现有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的图,在图18中,(A)是从上方所看到的现有热交换器的略图,(B)是示出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表。
图19是起蒸发器作用的现有热交换器的主视略图。
图20是示出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现有热交换器中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的图,在图20中,(A)是从上方所看到的现有热交换器的略图,(B)是示出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是设置在空调机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下面,先说明空调机10,然后再详细说明室外热交换器23。
-空调机-
参照图1对空调机10进行说明。
<空调机的结构>
空调机10包括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经由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相互连接起来。在空调机10中,由室外机组11、室内机组12、液侧连接管道13以及气侧连接管道14形成了制冷剂回路20。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5。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膨胀阀24安装在室外机组11内。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安装在室内机组12内。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
制冷剂回路20是填充有制冷剂的闭合回路。在制冷剂回路20中,压缩机21的喷出管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相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管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相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朝向第四阀口依次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5。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室外热交换器23经由管道17与膨胀阀24相连接,并经由管道18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相连接。
压缩机21是全密闭型涡旋式压缩机或者全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状态)、以及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用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
室外热交换器23让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下文中对室外热交换器23加以说明。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让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包括圆管即传热管的、所谓的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空调机的运转动作>
空调机10选择性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处于制冷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成第一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室内热交换器25的顺序循环,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内热交换器25起蒸发器的作用。从压缩机21流入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朝着膨胀阀24流出去。
在处于制热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成第二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内热交换器25、膨胀阀24、室外热交换器23的顺序循环,室内热交换器25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通过膨胀阀24之际膨胀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然后朝着压缩机21流出去。
-室外热交换器-
适当参照图2到图9对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所示的扁平管31、61的根数仅为一个示例。
如图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为双列结构的空气热交换器,其包括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和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和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流的方向上重叠。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布置在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的上游一侧。
<上风热交换器单元的结构>
亦如图3及图5所示,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包括一根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一根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很多扁平管31以及很多翅片32。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扁平管31以及翅片32都是铝合金部件,相互靠钎焊接合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被划分成上下两个区域,详情见下文所述。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上侧区域为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下侧区域为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
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和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都形成为两端被封住的细长圆筒状。在图5中,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的左端,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的右端。也就是说,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和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以各自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设置好。
如图7所示,扁平管31是其剖面形状呈扁平的长圆形的传热管。如图5所示,在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多根扁平管31以各自的轴向为左右方向且各自的侧面中较平的部分相向的状态布置好。多根扁平管31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上下排列着布置,并且彼此的轴向实质上平行。各根扁平管31的一端插入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中,各根扁平管31的另一端插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中。设置在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扁平管31构成上风管列50。
如图7所示,在各根扁平管31中形成有多条流体通路175。各条流体通路175是沿着扁平管31的轴向延伸的通路,且沿着扁平管31、61的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各条流体通路175在扁平管31的两个端面敞口。供向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的制冷剂在流经扁平管31中的流体通路175的这段时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7所示,翅片32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纵向长度较长的板状翅片。在翅片32上形成有很多细长的缺口部186,这些缺口部186从翅片32的前缘(即,上风侧缘部)沿着翅片32的宽度方向延伸。很多缺口部186沿着翅片32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翅片32上。缺口部186的靠下风的部分构成管插入部187。扁平管31插入翅片32的管插入部187内,并靠钎焊与管插入部187的周缘部接合起来。在翅片32上形成有用以促进传热的百叶窗板185。多个翅片32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排列在扁平管31的轴向上。
如图3和图5所示,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被划分成上下两个热交换区域35、37。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上侧热交换区域为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下侧热交换区域为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
在设置于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的扁平管31中,位于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的扁平管31构成上风主列部51,位于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的扁平管31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也就是说,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中的一部分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其余的扁平管31构成上风主列部51。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的根数比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的根数少,详情见下文所述。
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被划分成上下六个上风主热交换部36a~36f。另一方面,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被划分成上下三个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c。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示出的上风主热交换部36a~36f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c的数量仅为一个示例。
在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上风主热交换部36a、第二上风主热交换部36b、第三上风主热交换部36c、第四上风主热交换部36d、第五上风主热交换部36e以及第六上风主热交换部36f。在各个上风主热交换部36a~36f设置有十二根扁平管31。
设置在第一上风主热交换部36a的十二根扁平管31构成第一上风主列块52a。设置在第二上风主热交换部36b的十二根扁平管31构成第二上风主列块52b。设置在第三上风主热交换部36c的十二根扁平管31构成第三上风主列块52c。设置在第四上风主热交换部36d的十二根扁平管31构成第四上风主列块52d。设置在第五上风主热交换部36e的十二根扁平管31构成第五上风主列块52e。设置在第六上风主热交换部36f的十二根扁平管31构成第六上风主列块52f。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各个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的根数也可以互不相等。
第一上风主列块52a和第二上风主列块52b构成第一上风主列块群53a。第三上风主列块52c和第四上风主列块52d构成第二上风主列块群53b。第五上风主列块52e和第六上风主列块52f构成第三上风主列块群53c。
在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第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b以及第三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c。在各个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c设置有三根扁平管31。
设置在第一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的三根扁平管31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设置在第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b的三根扁平管31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设置在第三辅助热交换部38c的三根扁平管31构成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各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的根数也可以互不相等。
如图5所示,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的内部空间由隔板41上下隔开。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内的隔板41上侧的空间为上侧空间42,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内的隔板41下侧的空间为下侧空间43。
上侧空间42与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气侧连接管102连接在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的形成上侧空间42的部分上。构成制冷剂回路20的管道18连接在该气侧连接管102上。
液侧连接管101连接在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的形成下侧空间43的部分上。构成制冷剂回路20的管道17连接在该液侧连接管101上。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的形成下侧空间43的部分构成用于将制冷剂分配给三个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c的分流器150,详情见下文所述。
在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中,设置有横穿其内部空间的很多隔板46。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的内部空间由隔板46隔出数量与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的数量相同的连结用空间47。各块隔板46布置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1之间。因此,各个连结用空间47与各自所对应的一根扁平管31连通。
<下风热交换器单元的结构>
亦如图3及图6所示,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包括一根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一根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很多扁平管61以及很多翅片62。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扁平管61以及翅片62都是铝合金部件,相互靠钎焊接合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被划分成上下两个热交换区域65、67,详情见下文所述。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中的上侧区域为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中的下侧区域为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
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和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都形成为两端被封住的细长圆筒状。在图6中,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的左端,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的右端。也就是说,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和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以各自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设置好。
如图7所示,扁平管61是其形状与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扁平管31相同的传热管。供向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的制冷剂在流经扁平管61中的流体通路175的这段时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6所示,在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中,多根扁平管61以与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扁平管31相同的状态布置好。上下布置好的各根扁平管61的一端插入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中,各根扁平管61的另一端插入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中。设置在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中的扁平管61构成下风管列90。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的根数与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的根数相等。
如图7所示,翅片62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纵向长度较长的板状翅片。该翅片62的形状与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中的翅片32相同。也就是说,在翅片62上形成有缺口部186,扁平管61与缺口部186的一部分即管插入部187接合起来。在翅片62上形成有用以促进传热的百叶窗板185。多个翅片62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排列在扁平管61的轴向上。
如图3和图6所示,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被划分成上下两个热交换区域65、67。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中的上侧热交换区域为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中的下侧热交换区域为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
在设置于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的扁平管61中,位于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的扁平管61构成下风主列部91,位于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的扁平管61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也就是说,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的一部分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其余的扁平管61构成下风主列部91。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的根数比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的根数少,详情见下文所述。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的根数与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的根数相等,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的根数与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的根数相等。
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被划分成上下六个下风主热交换部66a~66f。另一方面,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被划分成上下三个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c。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示出的下风主热交换部66a~66f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c的数量仅为一个示例。不过,优选:下风主热交换部66a~66f的数量与上风主热交换部36a~36f相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c的数量与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c相同。
在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下风主热交换部66a、第二下风主热交换部66b、第三下风主热交换部66c、第四下风主热交换部66d、第五下风主热交换部66e以及第六下风主热交换部66f。在各个下风主热交换部66a~66f设置有十二根扁平管61。
设置在第一下风主热交换部66a的十二根扁平管61构成第一下风主列块92a。设置在第二下风主热交换部66b的十二根扁平管61构成第二下风主列块92b。设置在第三下风主热交换部66c的十二根扁平管61构成第三下风主列块92c。设置在第四下风主热交换部66d的十二根扁平管61构成第四下风主列块92d。设置在第五下风主热交换部66e的十二根扁平管61构成第五下风主列块92e。设置在第六下风主热交换部66f的十二根扁平管61构成第六下风主列块92f。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根数也可以互不相等。不过,即使在构成各个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根数互不相等的情况下,也优选:构成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一上风主列块52a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二上风主列块52b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三上风主列块52c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四上风主列块52d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五上风主列块52e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六上风主列块52f的扁平管31相同。
第一下风主列块92a和第二下风主列块92b构成第一下风主列块群93a。第三下风主列块92c和第四下风主列块92d构成第二下风主列块群93b。第五下风主列块92e和第六下风主列块92f构成第三下风主列块群93c。
在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第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b以及第三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c。在各个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c设置有三根扁平管61。
设置在第一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的三根扁平管61构成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设置在第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b的三根扁平管61构成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设置在第三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c的三根扁平管61构成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各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的根数也可以互不相等。不过,即使在构成各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的根数互不相等的情况下,也优选:构成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扁平管31相同,构成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扁平管61的数量与构成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扁平管31相同。
如图6所示,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由隔板71上下隔开。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隔板71上侧的空间为上侧空间72,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隔板71下侧的空间为下侧空间73。
上侧空间72由五块隔板74隔出六个主连通空间75a~75f。也就是说,在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隔板71的上侧,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主连通空间75a、第二主连通空间75b、第三主连通空间75c、第四主连通空间75d、第五主连通空间75e以及第六主连通空间75f。
构成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十二根扁平管61与第一主连通空间75a连通。构成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十二根扁平管61与第二主连通空间75b连通。构成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十二根扁平管61与第三主连通空间75c连通。构成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十二根扁平管61与第四主连通空间75d连通。构成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十二根扁平管61与第五主连通空间75e连通。构成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十二根扁平管61与第六主连通空间75f连通。
下侧空间73由两块隔板76隔出三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也就是说,在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隔板71的下侧,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以及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
构成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三根扁平管61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连通。构成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三根扁平管61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连通。构成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三根扁平管61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连通。
在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上安装有三根连接用管道110、120、130。各根连接用管道110、120、130包括:一个主管部111、121、131以及与主管部111、121、131的端部连接的两个支管部112a、112b、122a、122b、132a、132b。
第一连接用管道110将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和第一下风主列块群93a连接起来。具体而言,第一连接用管道110的主管部111的开口端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连通,第一连接用管道110的一支管部112a的开口端与第一主连通空间75a连通,第一连接用管道110的另一支管部112b的开口端与第二主连通空间75b连通。因此,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与对应于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第一主连通空间75a和对应于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第二主连通空间75b都相连。
第二连接用管道120将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和第二下风主列块群93b连接起来。具体而言,第二连接用管道120的主管部121的开口端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连通,第二连接用管道120的一支管部122a的开口端与第三主连通空间75c连通,第二连接用管道120的另一支管部122b的开口端与第四主连通空间75d连通。因此,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与对应于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第三主连通空间75c和对应于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第四主连通空间75d都相连。
第三连接用管道130将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和第三下风主列块群93c连接起来。具体而言,第三连接用管道130的主管部131的开口端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连通,第三连接用管道130的一支管部132a的开口端与第五主连通空间75e连通,第三连接用管道130的另一支管部132b的开口端与第六主连通空间75f连通。因此,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与对应于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第五主连通空间75e和对应于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第六主连通空间75f都相连。
在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中,设置有横穿其内部空间的很多隔板81。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的内部空间由隔板81隔出数量与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的数量相同的连结用空间82。各块隔板81布置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61之间。因此,各个连结用空间82与各自所对应的一根扁平管61连通。
如图8所示,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经由数量与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及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相同的连结管105和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连接。连结管105为较短的圆管。各根连结管105使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各连结用空间47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各连结用空间82一个个单独地连通起来。
<分流器的结构>
如上所述,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的形成下侧空间43的部分构成分流器150。该分流器150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的情况下,将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分配给三个辅助热交换部38a~38c。在此,参照图9对分流器150进行说明。
在下侧空间43中设置有两块横隔板160、162和一块纵隔板164。下侧空间43由两块横隔板160、162和一块纵隔板164隔出三个连通室151~153、一个混合室154以及两个中间室155、156。
具体而言,各块横隔板160、162以横穿下侧空间43的方式而设,将下侧空间43上下隔开。下侧横隔板160布置在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和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之间,上侧横隔板162布置在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和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之间。纵隔板164为呈细长的长方形板状的部件。纵隔板164沿着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的轴向而设,将下侧空间43隔成扁平管31侧空间和液侧连接管101侧空间。
在下侧空间43中下侧横隔板160下侧的部分由纵隔板164隔出扁平管31一侧的第一连通室151和液侧连接管101一侧的下侧中间室155。第一连通室151与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三根扁平管31连通。
在下侧空间43中下侧横隔板160和上侧横隔板162之间的部分由纵隔板164隔出扁平管31一侧的第二连通室152和液侧连接管101一侧的混合室154。第二连通室152与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三根扁平管61连通。混合室154与液侧连接管101连通。
在下侧空间43中上侧横隔板162上侧的部分由纵隔板164隔出扁平管31一侧的第三连通室153和液侧连接管101一侧的上侧中间室156。第三连通室153与构成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三根扁平管31连通。
在纵隔板164的上部和下部各形成有一个连通孔165a、165b。各连通孔165a、165b为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形通孔。纵隔板164的下部连通孔165b形成在纵隔板164上的比下侧横隔板160靠下侧的部分的下端附近,使第一连通室151与下侧中间室155连通。纵隔板164的上部连通孔165a形成在纵隔板164上的比上侧横隔板162靠上侧的部分的下端附近,使第三连通室153与上侧中间室156连通。
下侧横隔板160在面向混合室154的部分形成有流量调节孔161。第一连通室151经该流量调节孔161与混合室154连通。上侧横隔板162在面向混合室154的部分形成有流量调节孔163。第三连通室153经该流量调节孔163与混合室154连通。纵隔板164在面向混合室154的部分的下端附近形成有流量调节孔166。第二连通室152经该流量调节孔166与混合室154连通。
在分流器150中,下侧横隔板160上的流量调节孔161、上侧横隔板162上的流量调节孔163以及纵隔板164上的流量调节孔166是直径较小的圆形通孔。设定好分流器150中的这些流量调节孔161、163、166的开口面积(具体而言,为直径),以便以规定比例将制冷剂分配给各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
<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用作蒸发器时>
在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的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对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所示的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都仅为一个示例。
当通过膨胀阀24之际膨胀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管道17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如图3所示,已从管道17供向液侧连接管10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以及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后,经气侧连接管102朝着管道18流出去。
对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已从液侧连接管101流入混合室154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配给三个连通室151~153,然后流入与各连通室151~153相对应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在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供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和连结管105后流入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连结用空间82。
如图6所示,已流入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连结用空间82的制冷剂流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
如上所述,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与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经由连结管105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参照图8)。因此,已通过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扁平管61。
在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已通过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三根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与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相对应的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后汇合起来。
就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流入到第一连接用管道110的主管部111内的制冷剂而言,其一部分通过一支管部112a流入第一主连通空间75a,而剩余部分则通过另一支管部112b流入第二主连通空间75b。就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流入到第二连接用管道120的主管部121内的制冷剂而言,其一部分通过一支管部122a流入第三主连通空间75c,而剩余部分则通过另一支管部122b流入第四主连通空间75d。就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流入到第三连接用管道130的主管部131内的制冷剂而言,其一部分通过一支管部132a流入第五主连通空间75e,而剩余部分则通过另一支管部132b流入第六主连通空间75f。
已流入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各主连通空间75a~75f中的制冷剂分开流入与各主连通空间75a~75f相对应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十二根扁平管61。第一主连通空间75a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扁平管61。第二主连通空间75b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扁平管61。第三主连通空间75c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扁平管61。第四主连通空间75d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扁平管61。第五主连通空间75e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扁平管61。第六主连通空间75f内的制冷剂流入构成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扁平管61。
在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已通过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连结用空间82和连结管105后流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
如图5所示,已流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的制冷剂流入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
如上所述,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与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经由连结管105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参照图8)。因此,已通过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上风主列块52a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二上风主列块52b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上风主列块52c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四上风主列块52d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五上风主列块52e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六上风主列块52f的扁平管31。
在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供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十二根扁平管31的制冷剂进入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内的上侧空间42后汇合起来,然后经气侧连接管102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去。
<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和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用作蒸发器时>
在图10中,示出在起蒸发器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变化之一例。
如图10所示,饱和温度2℃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制冷剂的饱和温度由于制冷剂通过扁平管31、6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逐渐下降到0℃。制冷剂在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的中途成为气态单相状态,其温度上升到1℃后从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中流出去。
另一方面,7℃的空气流入设置有上风辅助列部54的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和设置有上风主列部51的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并且,通过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时被冷却了的4℃的空气流入设置有下风辅助列部94的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通过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时被冷却了的3℃的空气流入设置有下风主列部91的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
这样一来,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在整个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比空气的温度低,从而能够确保制冷剂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即,制冷剂的吸热量)。
在此,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制冷剂就会先流入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主连通空间75a~75f,然后被分配给构成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十二根扁平管61(即,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61)。此时,流入构成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各根扁平管61的制冷剂的潮湿度未必都是均匀的,潮湿度较低的制冷剂有可能流入一部分扁平管61中。
不过,与通过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是已被通过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的制冷剂冷却过的空气。由此,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中的制冷剂和空气的温度差就会小于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中的制冷剂和空气的温度差。因此,即使就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中供潮湿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入的扁平管61而言,一般来说,制冷剂在该扁平管61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也会保持气液两相状态。其结果是,如上所述,在起蒸发器作用的整个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低于空气的温度。
<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用作冷凝器时>
在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的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对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
从压缩机21中喷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管道18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如图4所示,已从管道18供向气侧连接管102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构成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以及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后,经液侧连接管101朝着管道17流出去。
对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已从气侧连接管102流入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内的上侧空间42的气态单相状态制冷剂分开流入构成各上风主列块的扁平管31中。在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供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和连结管105后流入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连结用空间82。
如图6所示,已流入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连结用空间82的制冷剂流入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
如上所述,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与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经由连结管105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参照图8)。因此,已通过第一上风主列块52a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二上风主列块52b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三上风主列块52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四上风主列块52d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五上风主列块52e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扁平管61。已通过第六上风主列块52f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扁平管61。
在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已通过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所对应的主连通空间75a~75f。已通过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第一主连通空间75a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第二主连通空间75b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第三主连通空间75c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第四主连通空间75d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第五主连通空间75e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六下风主列块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进入第六主连通空间75f后汇合起来。
第一主连通空间75a和第二主连通空间75b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用管道110流入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第三主连通空间75c和第四主连通空间75d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用管道120流入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第五主连通空间75e和第六主连通空间75f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三连接用管道130流入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
各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内的制冷剂流入所对应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扁平管61。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扁平管61。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扁平管61。
在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已通过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连结用空间82和连结管105后流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
如图5所示,已流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的制冷剂流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
如上所述,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与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经由连结管105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参照图8)。因此,已通过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扁平管31。已通过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扁平管31。
在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供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已通过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流入所对应的连通室151~153。已通过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连通室151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进入第二连通室152后汇合起来。已通过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进入第三连通室153后汇合起来。各连通室151~153内的制冷剂进入混合室154后汇合起来,然后经液侧连接管101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去。
<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和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用作冷凝器时>
在图11中,示出在起冷凝器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变化之一例。
如图11所示,55℃的过热状态的气态制冷剂流入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该制冷剂在构成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的中途成为50℃的饱和状态的气态制冷剂,然后逐渐地冷凝。制冷剂的饱和温度由于制冷剂通过扁平管31、6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逐渐下降到49℃。制冷剂在构成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扁平管31的中途成为液态单相状态,其温度下降到42℃后从构成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扁平管61中流出去。
另一方面,35℃的空气流入设置有上风辅助列部54的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和设置有上风主列部51的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并且,通过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时被加热了的45℃的空气流入设置有下风主列部91的下风主热交换区域65,通过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时被加热了的40℃的空气流入设置有下风辅助列部94的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
这样一来,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在整个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比空气的温度高,从而能够确保制冷剂朝空气释放的热量(即,制冷剂的放热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风辅助列部54、下风辅助列部94、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下风主列部91以及上风主列部51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上风辅助列部54朝向上风主列部51的顺序流动。也就是说,制冷剂在通过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后,再通过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在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上风主热交换区域35中已被冷却了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就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中供潮湿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入的扁平管61而言,一般来说,制冷剂在该扁平管61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也会保持气液两相状态。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而言,在整个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低于空气的温度(参照图10),其结果是,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的吸热量。
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上风主列部51朝向上风辅助列部54的顺序流动。因此,就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而言,在整个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温度都会高于空气的温度(参照图11),其结果是,能够充分确保制冷剂的放热量。
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上风管列50和下风管列90的室外热交换器23能够兼顾作为蒸发器的性能和作为冷凝器的性能。
在此,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被供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上风辅助列部54和下风辅助列部94后,再被分配给下风主列部91的各根扁平管61。
另一方面,上风辅助列部54和下风辅助列部94由根数比下风主列部91少很多的扁平管31、61构成。而且,由于室外风扇15在布置上的关系,一般来说,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下端附近的空气的流量会比较少。由此,在通过上风辅助列部54和下风辅助列部94的这段时间内制冷剂的吸热量较少,因而在这段时间内制冷剂的潮湿度的下降幅度较小。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从下风辅助列部94流入下风主列部91的制冷剂就会保持潮湿度较高的状态。一般而言,在将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分配给上下排列着的多根扁平管时存在下述倾向,即:该制冷剂的潮湿度越高,流入各根扁平管的制冷剂的潮湿度之差就越小,流入各根扁平管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之差亦越小。因此,即使在像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那样已通过辅助列部54、94的制冷剂流入下风主列部91的情况下,流入下风主列部91的各根扁平管61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及质量流量之差也能够被抑制在与供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直接流入下风主列部91时相比并未怎么产生变化的程度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分别构成成对的上风主列块52a~52f和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因此,能够减少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中将制冷剂分配给多根扁平管31、61的次数,其结果是,很容易使在各根扁平管31、6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实现均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分别构成成对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因此,能够减少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中将制冷剂分配给多根扁平管31、61的次数,其结果是,很容易使在各根扁平管31、6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实现均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的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由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构成。因此,和一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与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的情况相比,构成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根数较少,其结果是,与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的主连通空间75a~75f的高度降低。
另一方面,主连通空间75a~75f的高度越低,流入主连通空间75a~75f的靠上端的扁平管6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与流入其靠下端的扁平管6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之差就越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能够缩小流入构成下风主列块92a~92f的各根扁平管61中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之差。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基础上对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和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的结构做了改变。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中设置有八块隔板46。在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中,在第一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与第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b的交界、第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b与第三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c的交界、第三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c与第一上风主热交换部36a的交界、第一上风主热交换部36a与第二上风主热交换部36b的交界、第二上风主热交换部36b与第三上风主热交换部36c的交界、第三上风主热交换部36c与第四上风主热交换部36d的交界、第四上风主热交换部36d与第五上风主热交换部36e的交界、以及第五上风主热交换部36e与第六上风主热交换部36f的交界各设置有一块隔板46。
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的内部空间由八块隔板46隔出三个辅助连结空间49a~49c和六个主连结空间48a~48f。
第一辅助连结空间49a与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二辅助连结空间49b与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三辅助连结空间49c与构成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
第一主连结空间48a与构成第一上风主列块52a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二主连结空间48b与构成第二上风主列块52b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三主连结空间48c与构成第三上风主列块52c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四主连结空间48d与构成第四上风主列块52d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五主连结空间48e与构成第五上风主列块52e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第六主连结空间48f与构成第六上风主列块52f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中设置有八块隔板81。在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中,在第一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与第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b的交界、第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b与第三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c的交界、第三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c与第一下风主热交换部66a的交界、第一下风主热交换部66a与第二下风主热交换部66b的交界、第二下风主热交换部66b与第三下风主热交换部66c的交界、第三下风主热交换部66c与第四下风主热交换部66d的交界、第四下风主热交换部66d与第五下风主热交换部66e的交界、以及第五下风主热交换部66e与第六下风主热交换部66f的交界各设置有一块隔板81。
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的内部空间由八块隔板81隔出三个辅助连结空间84a~84c和六个主连结空间83a~83f。
第一辅助连结空间84a与构成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二辅助连结空间84b与构成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三辅助连结空间84c与构成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
第一主连结空间83a与构成第一下风主列块92a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二主连结空间83b与构成第二下风主列块92b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三主连结空间83c与构成第三下风主列块92c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四主连结空间83d与构成第四下风主列块92d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五主连结空间83e与构成第五下风主列块92e的所有扁平管61连通。第六主连结空间83f与构成第六下风主列块92f所有的扁平管61连通。
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各辅助连结空间49a~49c、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各辅助连结空间84a~84c分别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一辅助连结空间49a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一辅助连结空间84a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二辅助连结空间49b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二辅助连结空间84b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三辅助连结空间49c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三辅助连结空间84c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
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一主连结空间48a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一主连结空间83a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二主连结空间48b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二主连结空间83b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三主连结空间48c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三主连结空间83c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四主连结空间48d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四主连结空间83d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五主连结空间48e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五主连结空间83e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第六主连结空间48f与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第六主连结空间83f经由一根连结管105连接起来。
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与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相对应的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辅助连结空间49a~49c、连结管105及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辅助连结空间84a~84c后,流入与各辅助连结空间84a~84c相对应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已通过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与该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对应的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主连结空间83a~83f、连结管105及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主连结空间48a~48f后,流入与各主连结空间48a~48f相对应的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
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已通过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扁平管3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与该上风主列块52a~52f相对应的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主连结空间48a~48f、连结管105及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主连结空间83a~83f后,流入与各主连结空间83a~83f相对应的各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扁平管61。已通过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扁平管61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相对应的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辅助连结空间84a~84c、连结管105及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辅助连结空间49a~49c后,流入与各辅助连结空间49a~49c相对应的各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扁平管31。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结构做了改变。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去掉了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和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使得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与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实现一体化。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下排列着很多弯成U字形的扁平管170。各根扁平管170是将笔直的扁平管弯成U字形而形成的,并且是由两个直管部171、172以及将两个直管部171、172连接起来的一个曲管部173构成的。就各根扁平管170而言,两个直管部171、172实质上相互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就上下相邻的扁平管170而言,各自的直管部171、172的侧面中较平的部分彼此相向,并且各自的直管部171、172的轴向实质上相互平行。就各根扁平管170而言,第一直管部171的开口端与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相连,第二直管部172的开口端与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相连。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各根扁平管170的第一直管部171构成上风管列50,各根扁平管170的第二直管部172构成下风管列90。也就是说,扁平管170的第一直管部171相当于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扁平管170的第二直管部172相当于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
这样一来,就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各根扁平管170而言,两个直管部171、172经由一个曲管部173连接起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相同,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与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一根一根地相互连接起来。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结构做了改变。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被划分成上下六个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f,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被划分成上下六个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f。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风主热交换部36a~36f、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f、下风主热交换部66a~66f以及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f的数量彼此相同。
<上风热交换器单元的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上风热交换器单元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上风辅助热交换区域37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第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b、第三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c、第四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d、第五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e以及第六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f。设置在各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38f的扁平管31的根数彼此相等。
设置在第一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a的扁平管31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设置在第二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b的扁平管31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设置在第三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c的扁平管31构成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设置在第四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d的扁平管31构成第四上风辅助列块55d。设置在第五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e的扁平管31构成第五上风辅助列块55e。设置在第六上风辅助热交换部38f的扁平管31构成第六上风辅助列块55f。
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内的下侧空间43被隔成上下六个辅助连通空间44a~44f。也就是说,在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内的隔板41的下侧,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辅助连通空间44a、第二辅助连通空间44b、第三辅助连通空间44c、第四辅助连通空间44d、第五辅助连通空间44e以及第六辅助连通空间44f。
构成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的扁平管31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44a连通。构成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的扁平管31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44b连通。构成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的扁平管31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44c连通。构成第四上风辅助列块55d的扁平管31与第四辅助连通空间44d连通。构成第五上风辅助列块55e的扁平管31与第五辅助连通空间44e连通。构成第六上风辅助列块55f的扁平管31与第六辅助连通空间44f连通。
在第一上风总集合管40上安装有六根液侧连接管101a~101f。第一液侧连接管101a的一端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44a连通。第二液侧连接管101b的一端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44b连通。第三液侧连接管101c的一端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44c连通。第四液侧连接管101d的一端与第四辅助连通空间44d连通。第五液侧连接管101e的一端与第五辅助连通空间44e连通。第六液侧连接管101f的一端与第六辅助连通空间44f连通。
各液侧连接管101a~101f的另一端经由分流器与制冷剂回路20中的管道17连接,但这在图16中并未图示出来。在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的过程中,该分流器将已通过膨胀阀24的制冷剂分配给各液侧连接管101a~101f。
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数量与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的数量相同的连结用空间47,但这在图16中并未图示出来。各连结用空间47与各自所对应的一根扁平管31连通。此段落所记载的内容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同之处。
<下风热交换器单元的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下风热交换器单元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下风辅助热交换区域67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第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b、第三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c、第四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d、第五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e以及第六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f。设置在各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68f的扁平管61的根数彼此相等。
设置在第一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a的扁平管61构成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设置在第二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b的扁平管61构成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设置在第三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c的扁平管61构成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设置在第四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d的扁平管61构成第四下风辅助列块95d。设置在第五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e的扁平管61构成第五下风辅助列块95e。设置在第六下风辅助热交换部68f的扁平管61构成第六下风辅助列块95f。
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下侧空间73被隔成上下六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也就是说,在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内的隔板71的下侧,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形成有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第四辅助连通空间77d、第五辅助连通空间77e以及第六辅助连通空间77f。
构成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的扁平管61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连通。构成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的扁平管61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连通。构成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的扁平管61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连通。构成第四下风辅助列块95d的扁平管61与第四辅助连通空间77d连通。构成第五下风辅助列块95e的扁平管61与第五辅助连通空间77e连通。构成第六下风辅助列块95f的扁平管61与第六辅助连通空间77f连通。
在第一下风总集合管70上安装有六根连接用管道141~146。第一连接用管道141的一端与第一辅助连通空间77a连通,第一连接用管道141的另一端与第一主连通空间75a连通,该第一连接用管道141将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与第一下风主列块92a连接起来。第二连接用管道142的一端与第二辅助连通空间77b连通,第二连接用管道142的另一端与第二主连通空间75b连通,该第二连接用管道142将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与第二下风主列块92b连接起来。第三连接用管道143的一端与第三辅助连通空间77c连通,第三连接用管道143的另一端与第三主连通空间75c连通,该第三连接用管道143将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与第三下风主列块92c连接起来。第四连接用管道144的一端与第四辅助连通空间77d连通,第四连接用管道144的另一端与第四主连通空间75d连通,该第四连接用管道144将第四下风辅助列块95d与第四下风主列块92d连接起来。第五连接用管道145的一端与第五辅助连通空间77e连通,第五连接用管道145的另一端与第五主连通空间75e连通,该第五连接用管道145将第五下风辅助列块95e与第五下风主列块92e连接起来。第六连接用管道146的一端与第六辅助连通空间77f连通,第六连接用管道146的另一端与第六主连通空间75f连通,该第六连接用管道146将第六下风辅助列块95f与第六下风主列块92f连接起来。
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数量与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的数量相同的连结用空间82,但这在图16中并未图示出来。各连结用空间82与各自所对应的一根扁平管61连通。第二下风总集合管80内的各连结用空间82经由连结管105与所对应的第二上风总集合管45内的连结用空间47相连。此段落所记载的内容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同之处。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上风辅助列块55a、第一下风辅助列块95a、第一下风主列块92a及第一上风主列块52a依次串联起来,第二上风辅助列块55b、第二下风辅助列块95b、第二下风主列块92b及第二上风主列块52b依次串联起来,第三上风辅助列块55c、第三下风辅助列块95c、第三下风主列块92c及第三上风主列块52c依次串联起来,第四上风辅助列块55d、第四下风辅助列块95d、第四下风主列块92d及第四上风主列块52d依次串联起来,第五上风辅助列块55e、第五下风辅助列块95e、第五下风主列块92e及第五上风主列块52e依次串联起来,第六上风辅助列块55f、第六下风辅助列块95f、第六下风主列块92f及第六上风主列块52f依次串联起来。
<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作用时,已通过膨胀阀24的制冷剂流入六根液侧连接管101a~101f。然后,制冷剂按照图16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流动。也就是说,制冷剂依次在彼此连接起来的上风辅助列块55a~55f、下风辅助列块95a~95f、下风主列块92a~92f及上风主列块52a~52f中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时,已从压缩机21中喷出的制冷剂流入气侧连接管102。然后,制冷剂朝着与图16中所示的箭头相反的方向流动。也就是说,制冷剂依次在彼此连接起来的上风主列块52a~52f、下风主列块92a~92f、下风辅助列块95a~95f及上风辅助列块55a~55f中流动。
在此,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通过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制冷剂被分配给所对应的两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因此,就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而言,需要下功夫以便将制冷剂从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均匀地分配给所对应的两个下风主列块92a~92f。
另一方面,在起蒸发器作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通过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f的制冷剂流入所对应的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只要用液侧连接管101a~101f将各下风辅助列块95a~95f与所对应的一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连接起来即可,就不需要在将制冷剂从下风辅助列块95a~95f送往下风主列块92a~92f时下工夫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很容易地使在各下风主列块92a~92f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实现均匀化。
(其它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在各个所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和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都与一个翅片180相接合。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构成上风管列50的扁平管31和构成下风管列90的扁平管61都被布置在沿着扁平管31、61的轴向保持规定间隔设置而成的各个翅片180的管插入部187中。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可以设置波形翅片来取代板状翅片32、62、180。该翅片是所谓的波纹翅片,形成为上下蛇行弯曲的波形。并且,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1、61、170之间分别各设置有一个该波形翅片。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具有扁平管和翅片并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空调机
23 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31 扁平管
32 翅片
50 上风管列
51 上风主列部
52a~52f 第一~第六上风主列块
55a~55c 第一~第三上风辅助列块
54 上风辅助列部
61 扁平管
62 翅片
70 第一下风总集合管(总集合管)
75a~75f 第一~第六主连通空间
77a~77c 第一~第三辅助连通空间
90 下风管列
91 下风主列部
92a~92f 第一~第六下风主列块
93a~93c 第一~第三下风主列块群
94 下风辅助列部
95a~95c 第一~第三下风辅助列块

Claims (21)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上风管列(50)及下风管列(90)、以及翅片(32、62),所述上风管列(50)及下风管列(90)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31、61)构成,并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所述翅片(32、62)与所述扁平管(31、61)接合起来,所述热交换器使在所述扁平管(31、6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管列(50)被划分成上风主列部(51)和上风辅助列部(54),所述上风主列部(51)和上风辅助列部(54)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
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位于比所述上风主列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且由数量比构成该上风主列部(51)的扁平管(31)少的所述扁平管(31)构成,
所述下风管列(90)被划分成下风主列部(91)和下风辅助列部(94),所述下风主列部(91)和下风辅助列部(94)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位于比所述下风主列部(91)靠下方的位置,且由数量比构成该下风主列部(91)的扁平管(61)少的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总集合管(70),所述总集合管(70)与构成所述下风主列部(91)的所述扁平管(61)的一端相连,并形成与多根该扁平管(61)连通的主连通空间(75a~75f),
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所述总集合管(70)、所述下风主列部(91)及所述上风主列部(51)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当所述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朝向所述上风主列部(51)的顺序流动,当该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时,制冷剂按照从所述上风主列部(51)朝向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的顺序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上风主列部(51)的所述扁平管(31)的数量与构成所述下风主列部(91)的所述扁平管(61)的数量相同,
构成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的所述扁平管(31)的数量与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所述扁平管(61)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主列部(5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所述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
所述下风主列部(9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所述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成对的该上风主列块(52a~52f)与该下风主列块(92a~92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和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31、61)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和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主列部(5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所述多个上风主列块(52a~5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
所述下风主列部(9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所述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的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成对的该上风主列块(52a~52f)与该下风主列块(92a~92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和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31、61)的数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主列块(52a~52f)和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
9.根据权利要求3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同的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
各个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并和构成与该主连通空间(75a~75f)成对的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所述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
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所述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成对的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31、61)的数量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辅助列部(5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所述多个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31)构成,
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所述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成对的该上风辅助列块(55a~55c)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31、61)的数量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构成成对的所述上风辅助列块(55a~55c)和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31、61)一根一根地单独连接起来。
16.根据权利要求10到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总集合管(70)内进一步形成了多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所述多个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分别与构成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所述辅助连通空间(77a~77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辅助连通空间(77a~77c)成对,
各个所述辅助连通空间(77a~77c)和构成与该辅助连通空间(77a~77c)成对的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风主列部(91)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所述多个下风主列块(92a~92f)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所述下风辅助列部(94)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所述多个下风辅助列块(95a~95c)分别由上下排列的多根所述扁平管(61)构成,
在所述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数量与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同的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
各个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成对,并和构成与该主连通空间(75a~75f)成对的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所述扁平管(61)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风主列部(91),形成有分别由多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构成的下风主列块群(93a~93c),
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
各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c)与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相连,所述主连通空间(75a~75f)和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c)成对的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相对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个所述下风主列块群(93a~93c)的多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彼此上下相邻。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的数量与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f)的数量相同,各个所述下风主列块(92a~92f)与互不相同的一个所述下风辅助列块(95a~95f)成对,成对的该下风主列块(92a~92f)与该下风辅助列块(95a~95f)串联地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中。
2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回路(20),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CN201480048936.XA 2013-09-11 2014-09-11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Active CN105518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8704 2013-09-11
JP2013188704 2013-09-11
PCT/JP2014/004699 WO2015037240A1 (ja) 2013-09-11 2014-09-11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8392A CN105518392A (zh) 2016-04-20
CN105518392B true CN105518392B (zh) 2016-12-07

Family

ID=52665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936.XA Active CN105518392B (zh) 2013-09-11 2014-09-11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494368B2 (zh)
EP (1) EP3032182B1 (zh)
JP (2) JP5679084B1 (zh)
CN (1) CN105518392B (zh)
AU (1) AU2014319777B2 (zh)
ES (1) ES2700604T3 (zh)
WO (1) WO20150372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2963A1 (ja) * 2014-03-07 2015-09-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641721B2 (ja) * 2015-04-27 2020-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EP3385643A4 (en) 2015-12-01 2018-12-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D787033S1 (en) * 2015-12-24 2017-05-16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Heat exchanger
JP6426595B2 (ja) * 2015-12-24 2018-11-2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US10677531B2 (en) * 2015-12-25 2020-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lat-tube U-bend
JP6742112B2 (ja) * 2016-02-29 2020-08-1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10578377B2 (en) * 2016-03-31 2020-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0753688B2 (en) 2016-04-07 2020-08-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tribut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460358A4 (en) 2016-05-19 2019-05-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XTERNAL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90128574A1 (en) * 2016-06-24 2019-05-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KR102622732B1 (ko) * 2016-09-13 2024-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열교환기용 헤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8054256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06322847A (zh) * 2016-10-17 2017-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排换热器和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
EP3604969A4 (en) * 2017-03-27 2020-04-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AIR CONDITIONING UNIT
WO2018180934A1 (ja) * 2017-03-27 2018-10-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EP3605001B1 (en) 2017-03-29 2024-05-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JP6716016B2 (ja) * 2017-03-31 2020-07-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050065B2 (ja) 2017-07-05 2022-04-07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JP2019052770A (ja) * 2017-09-12 2019-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交換装置、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31608B2 (ja) * 2017-09-25 2020-0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130394A1 (ja) 2017-12-25 2019-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I718485B (zh) * 2019-02-27 2021-02-1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
WO2020178965A1 (ja) * 2019-03-05 202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70841B2 (ja) * 2019-03-26 2022-1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822525B2 (ja) * 2019-06-28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853867B2 (ja) * 2019-10-31 2021-03-31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881550B2 (ja) * 2019-11-06 2021-06-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7399286B2 (ja) 2020-06-04 2023-1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310427A4 (en) 2021-03-15 2024-05-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3587251B (zh) * 2021-07-26 2022-11-1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1540B2 (ja) 1994-11-17 1999-01-27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US5752566A (en) * 1997-01-16 1998-05-19 Ford Motor Company High capacity condenser
US6745827B2 (en) * 2001-09-29 2004-06-08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DE10158436A1 (de) 2001-11-29 2003-06-12 Behr Gmbh & Co Wärmetauscher
JP4143955B2 (ja) * 2001-11-30 2008-09-03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熱交換器
KR20060052945A (ko) * 2003-08-01 2006-05-19 쇼와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교환기
TW200712401A (en) * 2005-09-30 2007-04-01 Seasonair M Sdn Bhd Heat exchangers
US7448440B2 (en) * 2005-12-14 2008-11-11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US20080164015A1 (en) * 2007-01-04 2008-07-10 Steven James Papapanu Contra-tapered tank design for cross-counterflow radiator
JP2007147273A (ja) * 2007-01-22 2007-06-14 Denso Corp 冷媒蒸発器
JP2009216315A (ja) * 2008-03-11 2009-09-24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JP5499834B2 (ja) * 2010-03-30 2014-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
JP5071597B2 (ja) * 2011-01-21 2012-11-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764345B2 (ja) * 2011-02-15 2015-08-1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JP5563162B2 (ja) * 2011-07-14 2014-07-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室外熱交換器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594267B2 (ja) * 2011-09-12 2014-09-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9551540B2 (en) 2011-11-22 2017-01-24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79084B1 (ja) 2015-03-04
AU2014319777B2 (en) 2016-02-11
EP3032182A1 (en) 2016-06-15
JP2015078830A (ja) 2015-04-23
US20160223265A1 (en) 2016-08-04
EP3032182A4 (en) 2017-07-19
US9494368B2 (en) 2016-11-15
EP3032182B1 (en) 2018-09-05
ES2700604T3 (es) 2019-02-18
CN105518392A (zh) 2016-04-20
AU2014319777A1 (en) 2016-01-28
WO2015037240A1 (ja) 2015-03-19
JP2015078833A (ja) 2015-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8392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547397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JP609164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7640970B2 (en) Evaporator using micro-channel tubes
JP2015078833A5 (zh)
CN105209846B (zh) 热交换器
US20060054310A1 (en) Evaporator using micro-channel tubes
CN203785329U (zh)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CN105518411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204085299U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4677170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06796091A (zh) 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5518405A (zh) 热交换器、空调机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JP2002130866A (ja) 空調用凝縮器
CN104769383B (zh) 冷媒蒸发器
CN105229406B (zh) 室内热交换器
CN107407512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277942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5518404B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热交换器
CN108351188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
JP2015055408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19130394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50098835A (ko) 응축기
JP2015055398A (ja) 熱交換器のロウ付け方法
JP6572561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