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1070B - 电线矫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线矫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1070B
CN103891070B CN201280051356.7A CN201280051356A CN103891070B CN 103891070 B CN103891070 B CN 103891070B CN 201280051356 A CN201280051356 A CN 201280051356A CN 103891070 B CN103891070 B CN 103891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supporting part
correct
correct roller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13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1070A (zh
Inventor
水谷达也
服部佳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91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1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1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1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8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wire processing before connecting to contact memb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R43/02 - H01R43/26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47/00Winding-up, coiling or winding-off metal wire, metal band or other flexible metal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evant to metal processing only
    • B21C47/34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00Bending wire other than coiling; Straightening wire
    • B21F1/02Straight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04Guiding surfaces within slots o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14Pulleys, rollers, or rotary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26Supports f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joining or terminating cables

Abstract

本电线矫正装置抑制在电线的送出停止状态下产生皱痕,并且维持皱痕矫正效果。电线矫正装置具备矫正机构部。矫正机构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并列设置;多个第一矫正辊,在外周部具有向底部逐渐加深的槽部,在沿着送出路径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且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第一支撑部;以及多个第二矫正辊,在外周部具有向底部逐渐加深的槽部,在沿着送出路径的方向且在多个第一矫正辊各自的侧方的位置,隔开间隔且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第二支撑部。矫正辊设置于槽部的底部相对于送出路径在轴向上偏移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线矫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矫正电线的皱痕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常的带端子的电线是,通过将连续供给的电线尺寸调整成预定的长度并切断,并且去除被切断的电线的端部的覆层,将端子压接在芯线的露出部分,从而制造出来的。在此,电线是在被卷绕容纳于卷绕线轴等的状态下被供给到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工序中,并被从该卷绕线轴拉出供给至各处理工序。以这样的方式卷绕在卷绕线轴等上的电线存在着带有卷痕等皱痕的情况,在实施端子压接处理等各处理时,需要事先矫正电线的皱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矫正电线的皱痕的电线矫正装置。在该电线矫正装置中,多个矫正辊隔开间隔并旋转自如地轴安装于下框体,其他的多个矫正辊以下述方式隔开间隔并旋转自如地轴安装于上框体:位于轴安装于下框体的多个矫正辊之间,并与所述各矫正辊共同夹持并按压作为皱痕去除对象的电线。上述矫正辊形成为剖面呈V字状的形状。在该电线矫正装置中,电线穿过轴安装于下框体的多个矫正辊与轴安装于上框体的其他的多个矫正辊之间,并由其他的送出机构将电线送出,从而电线在多个矫正辊和其他的多个矫正辊之间被按压。并且,电线穿过多个矫正辊和其他的多个矫正辊之间,从而矫正了电线的皱痕。
在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工序中,该电线矫正装置例如设置于尺寸调整装置的送出机构的上游侧,以送出机构送出,从而矫正从卷绕线轴拉出的电线的皱痕。并且,由尺寸调整装置每隔预定的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送出的电线由切断装置切断成该预定的尺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585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由尺寸调整装置每隔预定的尺寸进行尺寸调整并送出的电线由切断装置切断成预定的尺寸,因此送出机构每当送出预定的尺寸的电线时停止。而且,在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工序中,通过批量生产而制造预定根数的同种类的带端子的电线,不过在制造了批量生产量的预定根数的带端子的电线时,尺寸调整装置的送出机构暂时停止。在这些停止状态下,电线保持被夹持和按压在多个辊之间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在停止状态下(特别是停止状态较长的情况下)夹在多个辊之间的电线产生折痕的问题。
而且,为了防止产生折痕,也可以增大夹持电线的各辊彼此的间隔,不过在该情况下,皱痕去除效果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电线的送出停止状态下产生皱痕,并且维持皱痕矫正效果。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式为,一种电线矫正装置,矫正沿送出路径送出的电线的皱痕,其中,所述电线矫正装置具备一个或多个矫正机构部,所述矫正机构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并列设置;多个第一矫正辊,在外周部具有向底部逐渐加深的槽部,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多个第二矫正辊,在外周部具有向底部逐渐加深的槽部,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且在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各自的侧方的位置,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相对于所述送出路径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向所述送出路径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向所述送出路径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彼此偏移后的位置。
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中,所述第一矫正辊和所述第二矫正辊形成为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位于从中心偏移的位置的形状。
第四方式为,在第一或第三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中,具备多个所述矫正机构部,至少一个矫正机构部被设定为,相对于其他矫正机构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为不同的间隔。
第五方式为,在第四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中,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的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比在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大。
第六方式为,在第五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接近移动或分离移动,所述矫正机构部还具有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对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进行施力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地接近,所述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的施力部的作用力被设定为比所述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的施力部的作用力小。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轴支撑于第一支撑部的多个第一矫正辊和轴支撑于第二支撑部的多个第二矫正辊被设置在槽部的底部相对于送出路径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因此电线在送出停止状态下利用自身的弯曲强度而从送出路径位移至靠近各第一矫正辊或各第二矫正辊的槽部的底部的路径。而且,电线在送出状态下通过送出路径而与各第一矫正辊或各第二矫正辊的槽部中的比底部直径大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承受来自各第一矫正辊和各第二矫正辊的按压力的状态下穿过多个第一矫正辊和多个第二矫正辊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在电线的送出停止状态下产生皱痕,且维持皱痕矫正效果。
并且,多个第一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槽部的底部向送出路径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槽部的底部向送出路径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多个第一矫正辊和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槽部的底部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彼此偏移后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皱痕矫正效果。
根据第三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第一矫正辊和第二矫正辊形成为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槽部的底部位于相对于中心偏移的位置的形状,由此将多个第一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槽部的底部向送出路径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并且将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槽部的底部以与第一矫正辊相反的姿势向送出路径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小旋转轴方向上的矫正机构部的尺寸,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根据第四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多个矫正机构部中的至少一个矫正机构部被设定为,相对于其他矫正机构部,沿着送出路径的方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和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为不同间隔,因此能够进行多种线径的电线的皱痕矫正。
根据第五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沿着送出路径的方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和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比在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皱痕矫正效果。
根据第六方式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矫正机构部还具有施力部,对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进行施力而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相对地接近,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的施力部的作用力被设定为比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的施力部的作用力小,因此在沿着送出路径的方向上的多个第一矫正辊和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小且电线的拉出阻力容易变大的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中,能够更顺畅地拉出弯曲强度高的大直径的电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电线矫正装置的设置例的图。
图2是电线矫正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电线矫正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电线矫正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电线矫正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局部剖切示出矫正辊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电线的路径的矫正辊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电线的路径的多个矫正辊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以小直径的电线为矫正对象的情况下的电线矫正装置的形态的图。
图10是示出以大直径的电线为矫正对象的情况下的电线矫正装置的形态的图。
图11是示出以中直径的电线为矫正对象的情况下的电线矫正装置的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电线矫正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电线矫正装置是用于矫正电线带有的卷痕、折痕等皱痕的装置。
例如,电线矫正装置用于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工序中。即,将卷绕并容纳在卷绕线轴的电线拉出,调整成预定的尺寸送出并且以该预定的尺寸切断,在将切断的电线的端部上的覆层去除而露出的芯线上压接端子,从而制造带端子的电线。该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是通过具有尺寸调整装置、切断装置和端子压接装置等的切压机等进行的,不过如果电线带有皱痕,则存在着该切压机的各装置中的电线从处理位置(路径)突出而产生压接故障等处理故障的问题。而且,在将制造的多个带端子的电线集中为束状的情况下,存在着成束性降低的问题。由此,需要预先矫正电线的皱痕。
在此,电线矫正装置10设置于切压机的尺寸调整装置的送出机构部80的上游侧,即送出机构部80和卷绕线轴90之间(参照图1)。
<送出机构部>
送出机构部80是如下装置:具有成对的送出辊82,通过在中间夹持电线2的状态下使成对的送出辊82旋转而将该电线2沿送出路径R向下游侧送出。在此,送出路径R是送出的电线2穿过的直线状的路径。成对的送出辊82由省略图示的驱动部驱动旋转。而且,送出机构部80构成为将电线2每次调整成与制造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种类对应的预定的尺寸并送出。即,送出机构部80重复将电线2送出预定的尺寸后暂时停止再送出预定的尺寸的动作。而且,送出机构部80在一个种类的带端子的电线的批量生产结束时等也停止。
<电线矫正装置的整体结构>
电线矫正装置10是矫正沿送出路径R送出的电线2的皱痕的装置,其具备一个或多个矫正机构部。在此,电线矫正装置10具有两个矫正机构部,其中,将配置在送出路径R的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称为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将配置在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称为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各矫正机构部121、122各自具有第一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4、施力部、多个第一矫正辊501、以及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参照图2~图5)。
大致来说,电线矫正装置10通过使被引导至送出路径R的电线2穿过在第一支撑部22支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在第二支撑部24支撑的第二矫正辊502之间并拉出来矫正电线2的皱痕。
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分别为支撑多个第一矫正辊501或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例如形成为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而且,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并列)且能够相对接近移动或分离移动。在此,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形成为能够利用滑动轴机构相对接近移动移动或分离移动。更具体地说,第一支撑部22固定于作为底座的基台部20,第二支撑部24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该第一支撑部22滑动移动。
在第一支撑部22设置有向一个方向突出的一对滑动轴23。而且,在第二支撑部24设置有能够使第一支撑部22的一对滑动轴23分别插通的一对轴承部25。即,在第一支撑部22的滑动轴23插通于第二支撑部24的轴承部25的状态下,第二支撑部24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滑动移动。
以下,有时将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的接近或分离方向简称为接近分离方向。
而且,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的接近位置由止动件28确定。止动件28以朝向第一支撑部22侧突出的形状在第二支撑部24设置有一对。在此,止动件28是与第二支撑部24螺纹连接的螺栓,其突出量被设为可变。即,在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位置,限制第二支撑部24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的接近移动。
多个(在此为四个)第一矫正辊501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且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第一支撑部22。而且,多个(在此为三个)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各自的侧方(在此为中间)的位置,第二矫正部502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且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第二支撑部24。更具体地说,各多个矫正辊501、502分别被支撑成能够绕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的接近分离方向以及沿着与送出路径R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向(即各自平行的轴向)旋转。并且,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被设置成隔着送出路径R彼此偏移。
另外,对于各矫正辊501、502的形状和配置形式,在说明电线矫正装置10的整体结构之后详细叙述。
上述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被设置成能够通过气缸30相对接近移动或分离移动。气缸30是能够使进退部相对于主体部在进入状态和退避状态之间进退移动的部件。该气缸30的主体部固定于基台部20并且进退部的末端部固定于第二支撑部24,从而驱动该第二支撑部24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接近或分离。
在此,将气缸30的进退部处于退避状态时的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的相对位置称为分离位置,将止动件28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状态的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的相对位置称为接近位置。更具体地说,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的分离位置是多个第一矫正辊501与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与被引导到送出路径R的电线2不接触的位置,即隔开比电线2的直径大的间隔的位置。而且,接近位置是至少各矫正辊501、502分别从接近分离方向两侧与被引导到送出路径R的电线2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
而且,气缸30也作为能够对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进行施力而使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相对接近的施力部发生作用。更具体地说,气缸30被设置为,从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位置朝向进一步接近第一支撑部22的方向对第二支撑部24施加作用力。即,气缸30将进退部的进入位置设定在比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抵接的位置靠近接近方向前方的位置。
到此为止,对施力部为气缸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施力部只要是能够使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相对地接近施力即可,也可以采用螺旋弹簧等。
而且,电线矫正装置10也可以具有在电线矫正装置10中将电线2引导到送出路径R的路径引导部40(参照图1)。路径引导部40具有供电线2插通的插通孔部,通过该插通孔部的内周面与电线2的外周部接触来引导电线2。该路径引导部40的插通孔部设置于包围送出路径R的位置。在此,路径引导部40相对于在基台部20上固定的第一支撑部22固定。更具体地说,路径引导部40设置于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第一支撑部22的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的第一支撑部22的下游侧端部这三个部位。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第一支撑部22的上游侧端部设置的路径引导部40在其上游侧连续设置管状的部分。
不过,在电线矫正装置10中也可以省略路径引导部40。即,路径引导部也可以在设置有电线矫正装置的设备上设置。
并且,在电线2插通各路径引导部40并在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通过送出路径R上的状态下,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向接近位置移动。由此,各矫正辊501、502成为与电线2的外周部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由送出机构部80将电线2送出时,电线2受到来自各矫正辊501、502在接近分离方向的按压力,曲折行进而穿过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通过上述动作,矫正电线2的皱痕。
<关于矫正辊>
上述第一矫正辊501和第二矫正辊502在外周部具有朝向底部53逐渐加深的槽部52(参照图6、图7)。更具体地说,各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形成为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呈大致V字状。
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被设置在槽部52的底部53相对于送出路径R在轴向偏移的位置(参照图8)。更具体地说,多个第一矫正辊501设置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向送出路径R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设置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向送出路径R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
在此,第一矫正辊501和第二矫正辊502形成为位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从中心偏移的位置的形状(参照图6、图7)。更具体地说,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矫正辊501、502具有在槽部52中的轴向的中心朝向底部53逐渐向内周侧倾斜的矫正斜面54。即,矫正辊501、502在轴向上具有隔着槽部52的底部53的一方侧的平缓的矫正斜面54和比矫正斜面54陡的另一方侧的侧面。
矫正斜面54的角度可以平缓地设定为如下程度:在送出机构部80的送出动作停止的状态(送出停止状态)和送出动作进行的状态(送出状态)切换时,在矫正辊501、502的轴向上,电线2能够在中心和槽部52的底部53之间在矫正斜面54上行或下行。该矫正斜面54的角度可以考虑由送出机构部80实现的电线2的送出速度、作为送出对象的电线2的直径等来确定。
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在轴向上被支撑成反向的姿势。即,各多个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的底部53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依次被配置成在轴向的送出路径R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彼此不同。在此,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在端部在轴向上对齐的形态下在沿着送出方向R的方向上排列(参照图8)。
并且,电线2在送出停止状态下稳定在通过各多个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中在轴向上相对于中心靠底部53侧的路径的形态。更具体地说,电线2利用自身的柔软性而从各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中轴向的中心位置沿矫正斜面54下降并向底部53侧靠近而弯曲。由此,电线2与各矫正辊501、502的矫正斜面54中的靠近底部53的部位交替地接触,在轴向上向送出路径R的两侧方交替地摆动而曲折行进。
而且,电线2在送出状态下穿过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槽部52中的在轴向上的大致中心。更具体地说,电线2利用送出动作的拉伸力而在将电线2引导至送出路径R的各路径引导部40之间直线状地移动。由此,在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电线2在轴向上从靠近槽部52的底部53的位置沿矫正斜面54上行并穿过大致中心的位置。
<关于多个矫正机构部>
多个矫正机构部中的至少一个矫正机构部被设定为,相对于其他矫正机构部,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为不同的间隔。更具体地说,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比在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大。在此,如上所述,电线矫正装置10具有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和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这两个矫正机构部。并且,与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相比,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与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被设定得大(参照图2、图3)。
而且,在此,与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相比,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时的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的间隔被设定得大。
即,与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相比,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相邻的第一矫正辊501与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更大。由此,与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相比,电线2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从各矫正辊501、502受到的按压力小。更具体地说,通过使相邻的第一矫正辊501与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增大,穿过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的电线2的路径的弯曲角度变缓,施加于该电线2的接近分离方向的负载减小。
在此,电线矫正装置10以小直径(例如,0.35mm、0.50mm)、中直径(例如,0.75mm)、大直径(例如,1.00mm、1.25mm)的各种电线2为矫正对象。并且,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多个矫正辊501、502的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的间隔以及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时的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的间隔被设定为适于矫正小直径的电线2的皱痕的间隔。另一方面,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的多个矫正辊501、502的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的间隔以及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时的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的间隔被设定为适于矫正大直径的电线2的皱痕的间隔。
而且,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气缸30被设定为比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的气缸30的作用力小(参照图9、图10)。
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的气缸30的作用力被设定为适于矫正大直径的电线2的皱痕的大小。即,该气缸30的作用力被设定为下述程度的大小:当大直径的电线2穿过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时,利用该电线2的弯曲强度,不会从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状态起使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分离。换言之,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大直径的电线2能够在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状态下曲折行进而穿过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
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气缸30的作用力被设定为下述程度的大小:当小直径的电线2穿过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时,所述多个矫正辊501、502与送出路径R上的小直径的电线2发生干扰(按压小直径的电线2并通过弯曲的路径)。优选的是,该作用力被设定为下述程度的大小:利用小直径的电线2的弯曲强度,不会从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状态起使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分离。而且,所述气缸30的作用力被设定为穿过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配置的大直径的电线2在接近分离方向上尽量不弯曲。即,所述作用力被设定为下述程度的大小:利用大直径的电线2的弯曲强度,从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的状态起使第一支撑部22与第二支撑部24分离。
即,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被设计成适于小直径的电线2的矫正的结构,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被设计成适于大直径的电线2的矫正的结构。
<电线矫正动作>
接着,对上述电线矫正装置10对电线2的矫正动作的行动进行说明。图9~图11是示出小直径、大直径和中直径的电线2穿过的各电线矫正装置10的送出停止状态的示意图。在该图9~图11中,为了说明,将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和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以相同姿势示出。
在初始状态下,电线2通过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和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而且,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通过气缸30接近移动。并且,电线2处于送出停止状态。
首先,对小直径的电线2的矫正动作的行动进行说明(参照图9)。在小直径的电线2通过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的状态下,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止动件28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接着,小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停止状态下通过多个矫正辊501、502的轴向上的从中心向槽部52的底部53侧靠近的位置。更具体地说,小直径的电线2配置于:在所述轴向上,与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相比,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通过从中心向槽部52的底部53靠近的位置且从接近分离方向观察更大幅地曲折行进的路径上。
而且,小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机构部80的送出开始时,在多个矫正辊501、502的轴向上从槽部52的底部53侧朝向中心侧而在矫正斜面54向上方移动。
进而,小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状态下通过轴向的中心附近的位置。更为优选的是,也可以通过轴向的中心的位置,并以从接近分离方向观察沿着送出路径R的直线状的路径送出。而且,小直径的电线2穿过从所述轴向观察与送出停止状态相比在接近分离方向上大幅地曲折行进的路径,受到多个矫正辊501、502的大的按压力并从它们之间穿过。
接着,对大直径的电线2的矫正动作的行动进行说明(参照图10)。在大直径的电线2穿过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的状态下,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利用大直径的电线2的弯曲强度,将第二支撑部24向各矫正辊501、502分离的方向推回,止动件28从第一支撑部22分离。接着,大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停止状态下,从接近分离方向观察,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穿过大致直线状的路径,并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中穿过曲折行进的路径。更具体地说,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中,大直径的电线2通过各矫正辊501、502的轴向上从中心向槽部52的底部53侧靠近的位置。另外,穿过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的大直径的电线2当然也能够曲折行进。
而且,大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机构部80的送出开始后,在多个矫正辊501、502的轴向上从槽部52的底部53侧朝向中心侧而在矫正斜面54向上方移动。另外,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即使是在大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停止状态下配置于直线状的路径的情况下,至少与送出停止状态相比,向轴向的中心靠近的力要增强。
进而,大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状态下通过轴向的大致中心的位置。更为优选的是,也可以通过所述轴向的中心的位置,并以从接近分离方向观察沿着送出路径R的直线状的路径送出。接着,在送出状态下,大直径的电线2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利用自身的弯曲强度将第二支撑部24推回,从轴向观察通过直线状的路径。而且,大直径的电线2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中从轴向观察通过比送出停止状态更大幅地曲折行进的路径,从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受到更大的按压力并穿过各矫正辊501、502之间。
接着,对中直径的电线2的矫正动作的行动进行说明(参照图11)。在中直径的电线2通过多个矫正辊501、502之间的状态下,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利用中直径的电线2的弯曲强度,向各矫正辊501、502分离的方向推回电线2,止动件28从第一支撑部22分离。该止动件28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2的分离距离比大直径的电线2的情况小。不过,在中直径的电线2的情况下,利用直径的大小(弯曲强度)不同,止动件28能够与第一支撑部22抵接,但是,对于各矫正辊501、502,作用比小直径的电线2大的推回力。并且,中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停止状态下配置于通过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轴向上的从中心向槽部52的底部53侧靠近的位置且曲折行进的路径。更具体地说,在轴向上,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中直径的电线2通过比小直径的电线2靠近中心且比大直径的电线2靠近槽部52的底部53的位置,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中,中直径的电线2通过比小直径的电线2靠近底部53且比大直径的电线2靠近中心的位置。
而且,中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机构部80的送出开始时,在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轴向上从槽部52的底部53侧朝向中心侧而在矫正斜面54向上方移动。
进而,中直径的电线2在送出状态下通过轴向的中心附近的位置。更为优选的是,也可以通过轴向的中心的位置,并以从接近分离方向观察沿着送出路径R的直线状的路径送出。而且,在送出状态下,中直径的电线2穿过从所述轴向观察与送出停止状态相比大幅地曲折行进的路径,受到多个矫正辊501、502的大的按压力并从它们之间穿过。
根据上述结构涉及的电线矫正装置10,轴支撑于第一支撑部22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轴支撑于第二支撑部24的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被设置在槽部52的底部53相对于送出路径R在轴向上偏移的位置,因此电线2在送出停止状态下利用自身的弯曲强度而从送出路径R位移至靠近各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的底部53的路径。而且,电线2在送出状态下通过送出路径而与各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中的比底部53直径大的矫正斜面54接触,并且在承受来自各矫正辊501、502的按压力的状态下穿过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之间。由此,与送出状态相比,送出停止状态下的电线2从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受到的按压力减小,能够抑制因受到该按压力而产生的皱痕。另一方面,与送出停止状态相比,送出状态下的电线2从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受到的按压力增大,能够更切实地得到皱痕矫正效果。并且,能够抑制在电线2的送出停止状态下产生皱痕,且维持皱痕矫正效果。
另外,在本电线矫正装置10中,在送出停止状态下,电线2也在各矫正辊501、502的轴向上弯曲而曲折行进,不过,这是因为电线2因自身的柔软性而退避变形,与在通过气缸30(间接地)施力的矫正辊501、502进行按压的状态下弯曲而曲折行进的情况相比不易留下皱痕。
而且,多个第一矫正辊501设置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向送出路径R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设置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向送出路径R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皱痕矫正效果。
而且,第一矫正辊501和第二矫正辊502形成为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位于从中心偏移的位置的形状,因此将多个第一矫正辊501设置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向送出路径R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并且将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设置于在轴向上槽部52的底部53以与第一矫正辊501相反的姿势向送出路径R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小轴向上的矫正机构部121、122的尺寸,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而且,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和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中,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设定为不同间隔,因此能够进行多种线径的电线2的皱痕矫正。
而且,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比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2中更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皱痕矫正效果。特别是对于中直径的电线2,能够阶段性地矫正皱痕,能够得到较高的皱痕矫正效果。
而且,各矫正机构部121、122具有气缸30,该气缸30对被设置成能够相对接近移动或分离移动的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进行施力而使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相对地接近,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的气缸30的作用力被设定为比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的气缸30的作用力小,因此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小且电线2的拉出阻力容易变大的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中,能够更顺畅地拉出弯曲强度高的大直径的电线2。
到此为止,以具有两个矫正机构部121、122的结构为例对于电线矫正装置10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是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多个矫正机构部的结构。
而且,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也可以形成为槽部的底部位于轴向上的中心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被设置在槽部的底部相对于送出路径R偏移的位置即可。另外,对于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双方可以均设置于槽部的底部相对于送出路径R向轴向一方侧偏移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槽部的底部各自相对于送出路径R向轴向的不同方向偏移的位置。并且,在该情况下,在送出状态下,电线2在从接近分离方向观察大致沿着送出路径R的路径穿过各矫正辊501、502之间,在送出停止状态下,电线2配置于通过靠近各矫正辊501、502的槽部52的底部53的位置的路径。
而且,对于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并不限于是设置成能够相对接近移动或分离移动的不同部件的情况,也可以并列地一体成形,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线上隔开间隔地轴支撑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在沿着送出路径R的另一条线上隔开间隔地轴支撑多个第二矫正辊502。
而且,并不限于如下结构:与在上游侧矫正机构部121相比,在下游侧矫正机构部122沿着送出路径R的方向上的多个第一矫正辊501与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被设定得小的结构。即,如果在多个矫正机构部中的至少一个矫正机构部中将多个第一矫正辊501和多个第二矫正辊502的间隔设定为与其他矫正机构部不同的间隔,则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多种电线2的皱痕的矫正。
如上所述对该电线矫正装置10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面中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在没有超出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想到没有被示例的无数变形例。
标号说明
2:电线
10:电线矫正装置
22:第一支撑部
24:第二支撑部
30:气缸
52:槽部
53:底部
121:上游侧矫正机构部
122:下游侧矫正机构部
501:第一矫正辊
502:第二矫正辊
R:送出路径

Claims (5)

1.一种电线矫正装置,矫正沿送出路径送出的电线的皱痕,其中,所述电线矫正装置具备一个或多个矫正机构部,
所述矫正机构部包括:
第一支撑部;
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并列设置;
多个第一矫正辊,在外周部具有向底部逐渐加深的槽部,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
多个第二矫正辊,在外周部具有向底部逐渐加深的槽部,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且在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各自的侧方的位置,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能够绕与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平行的轴旋转地轴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相对于所述送出路径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向所述送出路径的一侧方偏移的位置,
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在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向所述送出路径的另一侧方偏移的位置,
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设置于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彼此偏移后的位置,
关于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或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在电线送出时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或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的槽部中的比底部直径大的外周面接触电线;在电线送出停止时,电线从送出路径位移至靠近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或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的槽部的底部的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矫正辊和所述第二矫正辊形成为在各自的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槽部的所述底部位于从中心偏移的位置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矫正装置,其中,
具备多个所述矫正机构部,
至少一个矫正机构部被设定为,相对于其他矫正机构部,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为不同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矫正装置,其中,
沿着所述送出路径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第一矫正辊和所述多个第二矫正辊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比在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线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接近移动或分离移动,
所述矫正机构部还具有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对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进行施力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地接近,
所述上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的施力部的作用力被设定为比所述下游侧的矫正机构部的施力部的作用力小。
CN201280051356.7A 2011-10-20 2012-02-27 电线矫正装置 Active CN103891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0564 2011-10-20
JP2011230564A JP5853578B2 (ja) 2011-10-20 2011-10-20 電線矯正装置
PCT/JP2012/054700 WO2013057968A1 (ja) 2011-10-20 2012-02-27 電線矯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1070A CN103891070A (zh) 2014-06-25
CN103891070B true CN103891070B (zh) 2017-05-10

Family

ID=48140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1356.7A Active CN103891070B (zh) 2011-10-20 2012-02-27 电线矫正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53864B2 (zh)
EP (1) EP2770596A4 (zh)
JP (1) JP5853578B2 (zh)
KR (1) KR101643061B1 (zh)
CN (1) CN103891070B (zh)
WO (1) WO20130579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41121C (en) * 2011-07-08 2019-03-12 Elco Enterprises, Inc. Wire guide module with a housing and rollers method of guiding a wire and a wire dispensing system with such module
WO2015136650A1 (ja) * 2014-03-12 2015-09-17 Ykk株式会社 線材送り量調整装置
JP6623330B2 (ja) * 2015-01-23 2019-12-25 西部電機株式会社 ワイヤ電極供給装置及びワイヤ電極供給方法
JP6487794B2 (ja) * 2015-06-30 2019-03-20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ロープ用掴線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架空線復旧方法
CN104979052B (zh) * 2015-06-30 2017-12-12 山西大唐国际云冈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束导线绞制设备专用导线绷紧装置
US10500670B2 (en) * 2015-11-06 2019-12-10 Elco Enterprises, Inc. Flexible wire guide system
IT201600117662A1 (it) * 2016-11-22 2018-05-22 A C M Srl Automatismi Costruzioni Mecc Apparato di lavoro multifunzione
CN109127960A (zh) * 2017-06-27 2019-01-04 深圳壮雄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焊线机
CN107539823A (zh) * 2017-09-11 2018-01-05 江门市欧布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裁线装置
CN108183424A (zh) * 2018-01-29 2018-06-19 山东博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电缆弯曲的切割装置
CN110104500B (zh) * 2019-06-06 2021-04-13 浙江富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卷线设备
CN112756506A (zh) * 2019-11-01 2021-05-0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线束压直装置
CN111957851A (zh) * 2020-08-05 2020-11-20 衡阳市华南电线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电线折弯加工设备
CN112310900B (zh) * 2020-09-29 2022-03-22 山东诺环建工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电缆用接头连接辅助设备
CN112350134B (zh) * 2020-10-29 2022-01-11 巢湖学院 一种带电状态下断路线缆对接辅助装置
CN112871790A (zh) * 2020-12-31 2021-06-01 安徽华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穿丝机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13245472B (zh) * 2021-04-25 2022-06-10 嘉兴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加捻、弯曲、矫直功能的装置
CN113184626A (zh) * 2021-05-07 2021-07-30 江苏艾可森钢绳有限公司 一种有矫直刮油功能的改性高密度聚乙烯涂塑钢丝绳绕线装置
CN114263059B (zh) * 2021-12-01 2023-03-21 湖南湘钢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钢丝绳后变形器
CN117245021B (zh) * 2023-11-20 2024-01-23 自贡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可转角度铝材矫直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14975A (en) * 1931-11-27 1933-06-20 Sleeper & Hartley Inc Wire straighten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222008B (de) * 1961-11-04 1966-08-04 Schumag Schumacher Metallwerke Vorrichtung zum Einfuehren eines in einem Bund starken Drahtes unregelmaessig liegenden Drahtanfanges in ein Richtsystem
US4949567A (en) * 1988-11-04 1990-08-21 Corbin Edward W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f wire cast and helix
JPH0658588A (ja) 1992-08-07 1994-03-01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送風パーティション
JPH0749756Y2 (ja) 1993-01-19 1995-11-13 日本オートマチックマシン株式会社 電線矯正装置
JP2932158B2 (ja) * 1995-04-20 1999-08-0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線の癖取り方法およひ装置
DE19606875C1 (de) * 1996-02-23 1997-09-04 Witels App Masch Albert Gmbh Richteinrichtung zum Behandeln von draht-, mehrdraht- oder rohrförmigem Richtgut
JP3860503B2 (ja) * 2002-05-16 2006-12-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線状体矯正装置
JP2007044734A (ja) * 2005-08-10 2007-02-22 Hitachi Cable Ltd 線材矯正装置及び太陽電池の組み立て配線装置
JP2007115433A (ja) * 2005-10-18 2007-05-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癖取り装置
JP2007229745A (ja) 2006-02-28 2007-09-1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電線癖除去方法及び電線癖除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14975A (en) * 1931-11-27 1933-06-20 Sleeper & Hartley Inc Wire straighten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1070A (zh) 2014-06-25
WO2013057968A1 (ja) 2013-04-25
EP2770596A1 (en) 2014-08-27
JP2013090497A (ja) 2013-05-13
US9653864B2 (en) 2017-05-16
JP5853578B2 (ja) 2016-02-09
EP2770596A4 (en) 2015-11-25
KR101643061B1 (ko) 2016-07-26
KR20140063810A (ko) 2014-05-27
US20140216594A1 (en)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1070B (zh) 电线矫正装置
CN103489623B (zh) 扁立线圈的绕线装置及其绕线方法
CN109075675B (zh) 用于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5052021B (zh) 用于生产电机的铁心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63111B (zh) 线材矫正装置和太阳电池的组装装置
CN107005134B (zh) 线圈成形装置和旋转电机的线圈
US8225491B2 (en) Coil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533461B2 (en) Bead-ring winder
CN105846275A (zh) 端子压接装置
CN114798971A (zh) 钢丝矫直机
CN209758693U (zh) 一种自动绕线机的自动送线装置
CN103503083A (zh) 带电线更换机构的电线尺寸调整装置
EP2599092B1 (en) Electric wires twisting device and twisted pair cable fabrication method employing the same
CN107738949A (zh) 一种自动纸巾折叠切割机
WO2013111369A1 (ja) 電線保持バー搬送装置
US10916794B2 (en) Winding apparatus
CN202343625U (zh) 热轧铜板带张力卷取生产线
JP6495107B2 (ja) ワイヤ成形方法及びワイヤ成形装置
JP2015228393A (ja) コイル製造装置
CN1717760B (zh) 用于带绕焊片引出线的方法和设备
CN218286961U (zh) 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绝缘纸翻边机构
CN103688451B (zh) 背铁及制造背铁的方法
CN106180181A (zh) 一种多功能铜杆生产用冷轧装置
CN211470302U (zh) 一种导线切片用夹持抽线装置
CN210201136U (zh) 用于自动端子机的上线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