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299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2998A
CN103852998A CN201310625365.9A CN201310625365A CN103852998A CN 103852998 A CN103852998 A CN 103852998A CN 201310625365 A CN201310625365 A CN 201310625365A CN 103852998 A CN103852998 A CN 103852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guide plate
axle
road
trunk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253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2998B (zh
Inventor
吉田健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852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2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2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29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03G15/6576Decurling of shee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2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between two sets of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2Pile receivers removable or interchange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4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 B65H2301/446Assisting moving, forwarding or guiding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3Retractable guiding means, i.e. between guiding and non guid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10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 B65H2601/11Clearing faulty handling, e.g. j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3Edges trail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中继单元和导向板。中继单元可装拆地组装于装置体内排纸部,从第1排出口接收片材,并输送片材。导向板使从第1排出口排出的片材的输送路径,在经由中继单元的第1路径与第1路径以外的第2路径之间进行切换。中继单元包括输送辊和驱动装置。输送辊输送片材。驱动装置使输送辊旋转。驱动装置使导向板的姿势在与第1路径对应的第1姿势和与第2路径对应的第2姿势之间进行变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具有装置体内排纸空间,并对片材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装置主体,以及对片材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装置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主体内具有排出图像形成后的片材的空間(装置体内排纸空间或者装置体内空间)。装置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因片材托盘等不从装置主体突出,所以具有空间占有率小、收纳性好的优点。另一方面,后处理装置作为备选装置,有后安装到装置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后处理装置对片材实施打孔处理或钉书机装订处理这样的后处理。一般地,片材的排纸口朝向装置体内排纸空间,并且,由于装置体内排纸空间狭小,所以难以将后处理装置安装到装置体内排纸空间内。
因此,后安装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将后处理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侧壁部的同时,将具有片材的输送功能的中继单元组装在装置体内排纸空间内。后处理装置所安装的侧壁部是与设置有片材的排纸口的侧壁部相反侧的侧壁部。
片材经由中继单元被从排纸口输送到后处理装置。中继单元会有占据整个装置体内排纸空间的情况。但在多数情况下,中继单元以占据装置体内排纸空间的一部分,留出装置体内排纸空间的下方区域的方式组装到装置主体上。后者的情况下,在中继单元的片材接收口附近设置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将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为片材朝中继单元(后处理装置)输送的路径或片材被排出到装置体内排纸部的路径。
一般地,片材的输送路径的切换采用的是使设置于输送路径的分支地点的导向板摇动的方法。驱动导向板摇动的简易机构有利用螺线管的驱动机构。但是,该驱动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考虑螺线管的可动片在动作時的延迟时间。并且,还需要用于应对动作音的部件及用于设置周边机构的部件,因此还存在提高成本的问题。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是使用了步进马达的机构,来作为使导向板摇动的驱动机构。根据该驱动机构,不仅能够解决动作延迟的问题,还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对导向板的姿势进行控制。
然而,仅用于驱动导向板还是需要设置步进马达,因此还是存在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置体内空间组装了片材输送用的中继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不使用专门的螺线管及专门的驱动马达等,就能够实现片材输送路径的切换。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装置主体、装置体内排纸部、第1排出口及中继单元。装置主体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装置体内排纸部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形成具有朝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开放的开口部的装置体内空间,并能够收纳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后的所述片材。第1排出口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朝所述装置体内空间开口。中继单元可装拆地组装于所述装置体内排纸部,接收从所述第1排出口排出的片材,并输送所述片材。
所述中继单元包括中继输送路、输送辊、驱动装置及导向板。所述片材通过中继输送路。输送辊设置于所述中继输送路,并输送所述中继输送路内的所述片材。驱动装置使所述输送辊旋转。导向板使从所述第1排出口排出的片材的输送路径,在经由所述中继单元的第1路径与所述第1路径以外的第2路径之间进行切换。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导向板的姿势在与所述第1路径对应的第1姿势和与所述第2路径对应的第2姿势之间进行变更。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体内空间中组装了输送片材用的中继单元,从而,不用使用专门的螺线管及专门的驱动马达等,就能够实现片材输送路径的切换。因此,能够抑制元件数量的增加及成本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安装前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安装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及中继单元时的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外观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安装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且是示出片材输送路径是经由中继单元的路径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安装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且是示出片材输送路径是朝装置体内排纸托盘输送的路径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改变图6的视线方向来看的中继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拆卸后的状态的中继单元的俯视图。
图11中(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侧导向部件打开状态的中继单元的立体图,(B)是(A)的圆圈C1部分(导向板的动作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板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圆圈C2部分(导向板的动作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动作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0的XV—XV线的剖视图,且是示出导向板的动作(第2姿势的状态)的图。
图16中(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后视图,(B)是(A)的圆圈C3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板的动作(第1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中(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后视图,(B)是(A)的圆圈C4部分的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侧导向部件打开状态时的中继单元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置体内空间中安装中继单元时的状态下,中继单元的下侧导向部件为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21是图20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排出口附近的剖视图。
图23是安装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排出口附近的剖视图。
图24是安装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继单元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体内排纸部周边的主视图。
图25是从图24的状态转移到导向板进行片材拍打动作的状态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的外观的主视图。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装置主体1上安装有后处理装置40及中继单元50(参照图3)。但是,首先要对它们安装前的装置主体1进行说明。装置主体1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例如是黑白复印机。装置主体1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主体外壳10、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及增设供纸单元12。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设置于主体外壳10的上部。增设供纸单元12安装于主体外壳10的下部。主体外壳10是壳体,并收纳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各种设备。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使作为复印对象的原稿片材经由图像读取位置来进行自动输送。图像读取位置设在主体外壳10的上部。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包括原稿托盘111、原稿输送部112及原稿排出托盘113。原稿片材放置于原稿托盘111上。原稿输送部112使原稿片材一张一张地经由图像读取位置来进行自动输送。读取后的原稿片材被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13。
增设供纸单元12是在对尺寸不同的多种片材进行自动供纸的情况下,为了对相同尺寸的片材进行大量的自动供纸而增设的单元。例如,增设供纸单元12具备上下3层排列的供纸盒121、供纸盒122及供纸盒123。供纸盒121~供纸盒123分别能够收纳片材叠。
主体外壳10包括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下部壳体10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上部壳体102及连接壳体103。上部壳体102设置于下部壳体101的上方。连接壳体103连接下部壳体101和上部壳体102。下部壳体101中收纳有用于使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的各种机器(图2中进行说明)。上部壳体102中收纳有用于光学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的扫描装置。
装置主体1中形成装置体内排纸部14。装置体内排纸部14通过下部壳体101、上部壳体102及连接壳体103包围形成装置体内空间,并能够收纳图像形成处理后的片材。连接壳体103设置于装置主体1右面侧一侧。装置主体1的连接壳体103中形成第1排出口141和第2排出口142。第1排出口141中为了向装置体内排纸部14排出片材而向装置体内空间开口。第2排出口142在比第1排出口141的高度高的位置向装置体内空间开口。
被用作装置体内排纸部14的装置体内空间向装置主体1的外部开放。具体地,装置体内空间在装置主体1的前面及左侧面具有向装置主体1的外部开放的开口部。用户在后处理装置40及中继单元50没有安装到装置主体1的状态下,能够从这些开口部伸手进去,将图像形成后的片材从装置体内排纸部14取出。
装置体内空间的底部被下部壳体101的上表面界定。该上表面发挥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的功能。即,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界定装置体内空间的底部。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装载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的上方安装有副排纸托盘144。副排纸托盘144上装载从第2排出口142排出的片材。或者,要被双面印刷的片材为了回转输送而被暂时排出到副排纸托盘144。
供纸盒15装拆自如地安装于下部壳体101。供纸盒15收纳要被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并且,操作部16突出设置在上部壳体102的前表面上。操作部16包括LCD触摸面板、数字键及开始键等。操作部16接收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指示的输入。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装置主体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并且,图2中省略了增设供纸单元12。装置主体1的主体外壳10内除了扫描装置13及供纸盒15以外,还收纳有图像形成部20、定影部30及片材输送路。
图像形成部20包括感光鼓21、带电器22、曝光单元23、显影装置24、转印辊25及清洁装置26。带电器22、曝光单元23、显影装置24、转印辊25及清洁装置设置于感光鼓21的周围。
感光鼓21绕其轴旋转。感光鼓21具备形成静电潜像及调色剂图像的周面。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周面均匀带电。曝光单元23向感光鼓21的周面照射激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为使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向感光鼓2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转印辊25与感光鼓21一起形成转印夹持部,并使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清洁装置26对转印了调色剂图像后的感光鼓21的周面进行清扫。调色剂盒27相邻于显影装置24而设置。调色剂盒27向显影装置24补充调色剂。
定影部30设置于连接壳体103的内部。定影部30对片材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实施定影处理。具体地,定影部30包括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定影辊31中内置有热源。加压辊32与定影辊31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定影部30通过对转印夹持部中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对片材实施定影处理。实施了定影处理的片材从第1排出口141或第2排出口142被排出到装置体内排纸部14。
片材输送路包括主输送路P1。主输送路P1从主体外壳10的下部附近到上部附近,并经由图像形成部20及定影部30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主输送路P1的下游端附近分支出第1排出输送路P2。第1排出输送路P2将片材导向第1排出口141。并且,在主输送路P1的最下游端(上端)连接有第2排出输送路P3。第2排出输送路P3将片材导入第2排出口142。并且,反转输送路P4从主输送路P1的最下游端延伸到上游端附近。反转输送路P4在双面印刷时使片材反转输送。
供纸盒15具备片材收纳部151。片材收纳部151收纳片材叠。在片材收纳部151的右上附近具备拾取辊152及供纸辊对153。拾取辊152将片材叠的最上层的片材一张一张地送出。供纸辊对153将拾取辊152送出的片材送到主输送路P1的上游端。
并且,在主体外壳10的右侧面设置有手放供纸用的手放托盘17。放置于手放托盘17的片材通过手放供纸辊171被送出到主输送路P1的上游端。在比主输送路P1的图像形成部20靠上游侧设置有配准辊对154。配准辊对154以规定的定时将片材送出到转印夹持部。
对片材进行单面印刷(单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片材从片材收纳部151或手放托盘17被送出到主输送路P1。然后,图像形成部20对片材执行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处理。并且,定影部30执行使所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的定影处理。之后,片材经由第1排出输送路P2从第1排出口141被排出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
另一方面,对片材进行双面印刷(双面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在对片材的单面实施了转印处理及定影处理后,片材经由第2排出输送路P3,并且片材的一部分从第2排出口142被排出到副排纸托盘144上。之后,片材被进行回转输送,并经由反转输送路P4而被返回到主输送路P1的上游端附近。然后,对片材的另一面实施转印处理及定影处理,片材经由第1排出输送路P2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
图3是示出对装置主体1安装了后处理装置40及中继单元50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主视图。后处理装置40安装于装置主体1的左侧面。后处理装置40是对图像形成后的片材实施后处理(例如,规定的后处理)的装置。规定的后处理是打孔处理或钉书机装订处理。中继单元50可装拆地组装于装置体内排纸部14。中继单元50接收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并输送片材。即,中继单元50将图像形成后的片材从装置主体1输送到后处理装置40。
后处理装置40是后安装在装置主体1的附加的备选单元。后处理装置40具备后处理装置主体41。后处理装置主体41内置执行打孔处理及钉书机装订处理等的后处理部。后处理装置主体41的右侧面具有接收口42。接收口42接收片材。后处理装置主体41的左侧面具备排纸托盘43。经过后处理后的片材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3。后处理装置主体41对从接收口42接收到的片材实施后处理,之后,将片材排出到排纸托盘43。
中继单元50也是在后处理装置40后安装的情况下,组装于装置主体1的备选单元。中继单元50组装于装置体内排纸部14。中继单元50从第1排出口141接收片材,并将片材送入后处理装置40的接收口42。具体地,中继单元50从装置主体1的第1排出口141接收片材,使片材横穿装置体内空间(装置体内排纸部14)在水平方向上输送,来将片材送入后处理装置40的接收口42。
组装中继单元50时,副排纸托盘144被卸下,中继单元50安装在大致副排纸托盘144安装的位置。具体如下:
装置体内空间沿垂直线包括,位于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正上方的下方区域,和位于下方区域之上的上方区域。中继单元50设置在上方区域。下方区域不被中继单元50占据,而维持空间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安装中继单元50的状态下,也能够将片材从第1排出口141经由下方区域排出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并且,导向板80与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相对而设置。
图4及图5是示出安装了中继单元50的装置主体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示出片材输送路径(片材的输送路径)被设定为经由中继单元50向后处理装置40输送的路径(第1路径;参照图4的箭头S1)的状态。图5示出片材输送路径被设定为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输送的路径(第2路径;参照图5的箭头S2)。
中继单元50具备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层积的2个导向部件,即,上侧导向部件60和下侧导向部件70。并且,中继单元50具备主体部51和导入部52,将后述(参照图6及图7)。主体部51包括上侧导向部件60的一部分及下侧导向部件70。导入部52包括上侧导向部件60的另一部分。换言之,上侧导向部件60构成主体部51的上侧部,并包括导入部52。下侧导向部件70构成主体部51的下侧部,并与上侧导向部件60相对配置。
中继单元50中形成片材通过的中继输送路50P。具体地,在上侧导向部件60与下侧导向部件70之间形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中继输送路50P(片材输送路)。上侧导向部件60的上表面通过盖部件55覆盖。盖部件55的上表面(中继单元50的上表面)起接收托盘50T(装载托盘)的作用。接收托盘50T从第2排出口142接收因为回转输送而排出的片材的一部分。
中继输送路50P被上侧导向面和下侧导向面而界定。上侧导向部件60形成中继输送路50P中的上侧导向面。上侧导向面是上侧导向部件60的下表面。下侧导向部件70形成中继输送路50P中的下侧导向面。下侧导向面是下侧导向部件70的上表面。下侧导向面与上侧导向面中包含在主体部51内的面隔着间隔(例如规定间隔)相向。
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端50A与第1排出口141大致相对。中继输送路50P的下游端50B与后处理装置40的接收口42相对。中继输送路50P中的3个输送辊对,即,第1输送辊对531、第2输送辊对532及第3输送辊对533沿片材输送方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中继单元50从第1排出口141接收片材,并通过中继输送路50P,将片材送入后处理装置40的接收口42。
中继单元50具备主体部51和导入部52。导入部52设置于比主体部51靠片材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并形成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部(即,上游端50A及其附近)。换言之,主体部51设置于比导入部52靠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并形成中继输送路50P的下游部。
主体部51中,中继输送路50P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在导入部52中,中继输送路50P向右下倾斜。
导入部52中组装有导向板80。导向板80以左端侧为旋转支点(转动支点)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导向板80将第1排出口141所排出的片材的输送路径在第1路径与第2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第1路径是片材经由中继单元50的路径。第2路径是第1路径以外的路径。本实施方式中,第2路径是片材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输送的路径。也就是说,第2路径是片材从第1排出口141经由装置体内空间的下方区域而被排出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的路径。
图4所示的状态是,导向板80因采取向下方摇动的姿势(第1姿势)而打开上游端50A的状态。其结果,在该状态下,如箭头S1所示,片材被接收到中继单元50内(中继输送路50P内)。另一方面,图5所示的状态是,导向板80因采取向上方摇动的姿势(第2姿势)而关闭上游端50A的状态。其结果,在该状态下,如箭头S2所示,片材不被中继单元50接收而朝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输送。
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马达65(驱动装置;参照图8等)使导向板80的姿势在与第1路径对应的第1姿势和与第2路径对应的第2姿势之间进行变更。也就是说,导向板80的姿势变更是通过驱动第1输送辊对531旋转的驱动马达65的驱动力来实现的。从而,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用于导向板80的姿势变更的驱动源。以下对中继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中继单元50的立体图。图7是改变图6的视线方向来看的中继单元50的立体图。中继单元50是从上看具有大致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且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外壳。具体地,中继单元50包括主体部51和导入部52。从上面看时,主体部51具有大致正方形状,主体部51整体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导入部52位于主体部51的右侧,并向右下方向倾斜。中继单元50的右端缘是接收片材的上游端50A。中继单元50的左端缘是排出片材的下游端50B。
中继单元50的前缘具备兼作装饰板的前盖50F。前盖50F具有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体的形状。前盖50F跨过中继单元50的左右方向的全长而延伸。前盖50F顶面的高度比主体部51上表面的接收托盘50T的高度高。因此,从前面来看,接收托盘50T被前盖50F覆盖而不露出于表面。
前盖50F的前侧面设置有把手部50G。把手部50G通过将前盖50F前侧面的一部分切成矩形状而形成。用户握着把手部50G能够对装置体内排纸部14拆装中继单元50。并且,把手部50G中露出用于开放中继输送路50P的、将在后述的操作杆721。
中继单元50的背面板50R上突出设置有一对定位销501及定位销502。一对定位销501及定位销502是将中继单元50安装到装置体内排纸部14时的定位部件。界定装置体内排纸部14的装置体内空间的背面的装置主体1的里面板上设置有接受一对定位销501及定位销502的一对销孔(图略)。并且,背面板50R上突出设置有抽屉连接器54。装置主体1的里面板上具备与抽屉连接器54接合的连接器(图略)。后述的驱动马达65及向片材传感器供电用或通信用的电线经由抽屉连接器54,与装置主体1的供电部或控制部电连接。
图8是中继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比图8更进一步分解的中继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中继单元50具备上侧导向部件60、下侧导向部件70、导向板80及盖部件55。如上所述,上侧导向部件60及下侧导向部件70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并形成中继输送路50P。导向板80形成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部分,并使片材输送路径在第1路径与第2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盖部件55是覆盖由上侧导向部件60及下侧导向部件70构成的层叠体的上方的部件。
上侧导向部件60具备水平上导向部61和倾斜上导向部62。水平上导向部61是与主体部51对应的、从上方看大致呈正方形状。倾斜上导向部62与水平上导向部61的右端连接设置。水平上导向部61是水平基部板材、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左右肋条部件及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前后肋条部件的接合体。倾斜上导向部62包括倾斜板和多个肋条。倾斜板与水平上导向部61的基部板材连接设置,并向右下倾斜。多个肋条突出设置于倾斜板。
图8及图9中,示出了上侧导向部件60的上表面,但界定中继输送路50P的上侧的上侧导向面由上侧导向部件60背面的肋条部件的下端缘形成。倾斜上导向部62的右端缘601界定中继单元50的上游端50A的上部。水平上导向部61的左端缘具备界定下游端50B的出口部602。水平上导向部61的前端缘具备前方板603。水平上导向部61的后端缘具备后方板604。后方板604是形成中继单元50的背面板50R的部件。后方板604上搭载有抽屉连接器54。
图10是从上方看上侧导向部件60的平面图。图10中,将图8及图9中没有露出的内盖部件56打开180度的状态下,标记于上侧导向部件60的左边。内盖部件56覆盖水平上导向部61正上方。上侧导向部件60具备第1输送辊631(输送辊)、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第1输送辊631、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输送中继输送路50P内的片材。第1输送辊631、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分别是第1输送辊对531、第2输送辊对532及第3输送辊对533一侧的辊。
第1输送辊631、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分别与第1轴641、第2轴642及第3轴643一体地安装。第1轴641、第2轴642及第3轴643分别是第1输送辊631的旋转轴、第2输送辊632的旋转轴及第3输送辊633的旋转轴。第1轴641~第3轴643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主体部51支持第1轴641。具体地,第1轴641设置于水平上导向部61的右端附近。第1轴641是相对较长的轴,并从前方板603的附近延伸到水平上导向部61的后方附近。并且,比第1轴641的设置位置靠右侧(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是倾斜上导向部62(导入部52)。也就是说,导入部52设置于比第1轴641靠片材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并形成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部。
第2轴642是短轴,并设置于水平上导向部61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第3轴643是短轴,并设置于水平上导向部61的左端附近、且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
上侧导向部件60的右侧前端部组装有驱动马达65(驱动装置)。驱动马达65使第1轴641旋转。驱动马达6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步进马达。通过装置主体1所具备的控制部651,来控制驱动马达65的旋转及停止、以及旋转方向。驱动马达65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包括多个齿轮的动力传递机构66。驱动马达65的输出轴所产生的旋转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66被传递给第1轴641。从而第1输送辊631旋转。即,驱动马达65通过使第1轴641旋转来使第1输送辊631旋转。
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也是通过驱动马达65的旋转力来旋转。即,第1轴641的旋转力通过第1传动带644被传递给第2轴642。并且,第2轴642的旋转力通过第2输送带645被传递给第3轴643。因此,当控制部651对驱动马达65进行驱动时,第1输送辊631、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全部都同步地旋转。
内盖部件56具备盖主体560和合页部561。盖主体560的面积与水平上导向部61的面积大致相同。合页部561使内盖部件56转动自如地与上侧导向部件60铰接。图10中,内盖部件56的内侧面露出表面。在组装的状态下,内盖部件56在绕合页部561的轴旋转180度的状态下覆盖水平上导向部61的上表面。盖主体560的后缘部直立设置有定位销501及定位销502的支持板562。
回到图9,下侧导向部件70实质上由与主体部51(即,上侧导向部件60的水平上导向部61)对应的水平下导向部71构成,并且是没有相当于导入部52(倾斜上导向部62)的区域的部件。水平下导向部71包括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肋条部件。图9中露出于表面的下侧导向部件70的上表面是界定中继输送路50P的下侧的下侧导向面。下侧导向面由水平下导向部71的肋条部件的上端缘形成。
下侧导向部件70中,在与第1输送辊631、第2输送辊632及第3输送辊633相对的位置,分别安装有第1从动辊761、第2从动辊762及第3从动辊763。第1输送辊631与第1从动辊761形成输送夹持。第2输送辊632与第2从动辊762形成输送夹持。第3输送辊633与第3从动辊763形成输送夹持。第1输送辊对531由第1输送辊631和第1从动辊761构成。第2输送辊对532由第2输送辊632和第2从动辊762构成。第3输送辊对533由第3输送辊633和第3从动辊763构成。
在下侧导向部件70,其前侧端缘具备前板72,其右侧端缘具备右板73,其左侧端缘具备左板74,其后侧端缘具备后板75。后板75上具备合页结合部751(连接部件;参照图7)。下侧导向部件70通过合页结合部751转动自如地连接于上侧导向部件60。前板72上左右方向的中央设有切口部。在该切口部的位置设置操作杆721。操作杆721是用于操作将下侧导向部件70锁定于上侧导向部件60的操作杆。并且,操作杆721是用于操作解锁的操作杆。用户通过操作操作杆721来解锁,并通过使下侧导向部件70绕合页结合部751的转动轴转动,从而能够打开中继输送路50P。
盖部件55具有比上侧导向部件60稍大的尺寸。盖部件55覆盖上侧导向部件60的上方,以使上侧导向部件60收纳于内侧。盖部件55的前缘具备上述的前盖50F。盖部件55的、比前盖50F靠后的部分的上表面是接收托盘50T。
导向板80具备倾斜下导向部81(导向主体部)。倾斜下导向部81设置于比下侧导向部件70靠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的、与上侧导向部件60的倾斜上导向部62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倾斜下导向部81具有与倾斜上导向部62大致相同的尺寸。
导入部52中的下侧导向面在图9中是倾斜下导向部81的上表面(导入导向面)。导入部52中的上侧导向面是倾斜上导向部62的下表面(导入导向面)。导入部52中的中继输送路50P通过倾斜下导向部81的上表面,和与该上表面隔着规定间隔相对而设置的倾斜上导向部62的下表面形成。即,倾斜下导向部81形成导入部52中、界定中继输送路50P的一对导入导向面中的一方。倾斜上导向部62形成一对导入导向面中的另一方。
倾斜下导向部81的前缘具备前侧板82。前侧板82具有第1卡合部821(卡合部)。第1轴641可旋转地与第1卡合部821卡合。倾斜下导向部81的后缘具备后侧板83。后侧板83具有第2卡合部831。第2卡合部831与上侧导向部件60的后方板604所具备的轴支持部(图略)可旋转地卡合。第1卡合部821及第2卡合部831设置于导向板80的左端(下游端)。
导向板80能够以第1卡合部821及第2卡合部831为旋转支点(转动支点)旋转。从而,上游端801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摇动。当上游端801移动至下方的状态时,倾斜上导向部62的右端缘601与上游端801之间的间隔扩大。从而,上游端50A张大开口(第1姿势)。而当上游端801移动至上方的状态时,上游端801与右端缘601之间的间隔就变得很小。从而,上游端50A实质上成为关闭的状态(第2姿势)。以不在导向板80的下游端802、与下侧导向部件70的水平下导向部71形成的下侧导向面之间产生高度差的方式,导向板80组装于上侧导向部件60中。
图11(A)是下侧导向部件70打开状态下的中继单元50的立体图。图11(B)是图11(A)的圆圈C1部分的放大图。中继单元50具备动作机构部90,以利用驱动马达65的驱动力来执行使导向板80如上述那样的摇动动作。图11(A)及图11(B)中的圆圈C1部分示出动作机构部90。动作机构部90设置于第1轴641的前端附近、且位于第1卡合部821附近的位置。以下对该动作机构部90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是导向板80及动作机构部90的立体图。图13是由图12的圆圈C2包围的动作机构部90的放大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动作机构部90的分解立体图。动作机构部90包括捻线圈弹簧(torsion coil spring)91(传递部件)及项圈92、第1按压部824及第2按压部823(也参照图15、图17)。第1按压部824及第2按压部823设置于导向板80的第1卡合部821的附近。并且,捻线圈弹簧91是将第1轴641的旋转力传递给导向板80的传递部件的一例。
捻线圈弹簧91具有线圈部910、第1端部912及第2端部911。第1端部912从线圈部910的一端延伸设置。第2端部911从线圈部910的另一端延伸设置。
项圈92是圆筒状的零件。项圈92具有小径部921、大径部922及贯通孔923。小径部921与大径部922相连。第1轴641穿插于贯通孔923中。小径部921在捻线圈弹簧91无负载的状态下,具有比线圈部910的内径稍大的外径。大径部622的外径比线圈部910的外径大。
第1轴641穿插于项圈92中。项圈92在第1轴641穿插的状态下,通过第1限位器95和销97固定,以不在第1轴641的轴向及绕轴移动。销97在与第1轴64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穿插于形成在第1轴641的贯通孔641H中。销97比第1轴641的直径长。因此,在穿插于贯通孔641H的状态下,销97的一部分在第1轴641的径向上突出。
在捻线圈弹簧91嵌入项圈92的小径部921的状态下,项圈92穿插于第1轴641。项圈92的大径部922的后面形成径向延伸的槽。项圈92穿插至规定位置时,大径部922的后面所形成的槽与销97卡合。由此,限制项圈92相对于第1轴641的绕轴旋转。换言之,第1轴641与项圈92成一体地旋转。
在上述状态中,第1限位器95嵌合于第1轴641上所设置的第1环状槽641A。由此,限制项圈92在轴向上的移动。隔圈94介于小径部921的前端面与第1限位器95之间。捻线圈弹簧91的第2端部911一侧与大径部922的前面抵接,捻线圈弹簧91的第1端部912一侧与隔圈94抵接。由此,限制捻线圈弹簧91在轴向上的移动。捻线圈弹簧91在无负载的状态下与项圈92成一体地旋转。也就是说,当第1轴641绕轴旋转时,捻线圈弹簧91也同样地绕轴旋转。换言之,线圈部910穿插于第1轴641,并能够与第1轴641成一体地旋转。
第1轴641的周面设置有第2环状槽641B。第2环状槽641B与第1环状槽641A隔着间隔而形成。第1轴641的第1环状槽641A与第2环状槽641B之间的区域是由轴承93支持的被支持部641C。轴承93从第1轴641的前端嵌入至被支持部641C的位置。该状态下,第2限位器96与第2环状槽641B嵌合。轴承93具有轴承主体部931和凸缘部932。轴承主体部931嵌入导向板80的第1卡合部821所具备的圆弧槽822,凸缘部932与圆弧槽822的周缘抵接。从而,第1轴641相对于第1卡合部821而被定位。
前侧板82的第1卡合部821向比导向板80的下游端802靠左方突出。后侧板83的第2卡合部831也同样地向比导向板80的下游端802靠左方突出。从而,在导向板80的左端侧形成浅U字形的空间。第1轴641在U字形的空间与下游端802平行地延伸。第2卡合部831具备向前方侧突出的支点销832。支点销832通过上侧导向部件60的后方板604所具备的轴支部(图略)支持。支点销832与第1轴641(圆弧槽822)设置于同轴上。导向板80绕第1轴641(第1卡合部821)及支点销832(第2卡合部831)的轴旋转(转动)。
第1按压部824及第2按压部823设置于前侧板82的左端、且位于第1卡合部821后方的位置。第1按压部824及第2按压部823与捻线圈弹簧91在左右方向上邻接。也参照图15及图17,第1按压部824是朝向上方的平坦面。第2按压部823是朝向下方的平坦面。第1按压部824与第2按压部823大致是背靠背的位置关系。
第1按压部824是与捻线圈弹簧91的第1端部912对应而设置的面。当捻线圈弹簧91与第1轴641成一体按图17的箭头R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第1方向)旋转(转动)时,第1按压部824被第1端部912按压。也就是说,第1按压部824在导向板80通过按顺时针方向(第1方向)的旋转变成第1姿势时被第1端部912按压。
第2按压部823是与捻线圈弹簧91的第2端部911对应而设置的面。当捻线圈弹簧91按图15的箭头R1所示的逆时针方向(第2方向)旋转(转动)时,第2按压部823被第2端部911按压。也就是说,第2按压部823在导向板80通过逆时针方向(第2方向)的旋转而变成第2姿势时被第2端部911按压。
导向板80通过第2按压部823被捻线圈弹簧91的第2端部911按压,而绕第1轴641摇动,从而上游端801朝向上方。也就是说,驱动马达65通过使第1轴641按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旋转,来使导向板80变更为第2姿势,由此来关闭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端50A。另一方面,导向板80通过第1按压部824被第1端部912按压,而以使上游端801朝向下方的方式摇动。也就是说,驱动马达65通过使第1轴641按第1方向旋转来使导向板80变更为第1姿势,由此来打开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端50A。
上述的导向板80的摇动范围通过上侧导向部件60所具备的第1限制部67及第2限制部621来进行限制。以下对导向板80的动作以及第1限制部67及第2限制部621进行说明。
图15是用于说明导向板80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6(A)是中继单元50的后视图。图16(B)是图16(A)的圆圈C3部分的放大图。图15示出:导向板80采取向上方摇动的第2姿势,使上游端50A关闭,从而如图5所示那样,使片材输送路径为朝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输送的第2路径的状态。
该情况下,控制部651控制驱动马达65,以产生使第1轴641按箭头R1(第2方向)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力。箭头R1的旋转方向是与向中继单元50内使片材输送时的第1轴64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通过第1轴641的旋转,捻线圈弹簧91也按箭头R1方向旋转。
随着捻线圈弹簧91的旋转,捻线圈弹簧91的第2端部911抵接于第2按压部823从而按压第2按压部823。因此,导向板80也绕第1轴641按箭头R1方向旋转。其结果,上游端801移动至上方,接近于倾斜上导向部62的右端缘601。在该状态下,上游端50A被关闭,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不能够输送到中继单元50的中继输送路50P内。
此时,如图16所示,导向板80的后侧板83的接近于上游端801的上表面抵接于第2限制部621。通过该抵接,导向板80按箭头R1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也就是说,第2限制部621限制导向板80按逆时针方向(第2方向)旋转。第2限制部621设置于倾斜上导向部62的右端附近的后面。
另一方面,捻线圈弹簧91的第2端部911继续对第2按压部823进行按压。因此,线圈部910弛缓,即,线圈部910的内径扩大。也就是说,线圈部910由于导向板80对第2限制部621抵接而弛缓,内径扩大。其结果,捻线圈弹簧91与第1轴641(项圈92)成一体旋转的状态被解除。也就是说,第1轴641变成相对于线圈部910空转,第1轴641的旋转力变成不能够向导向板80传递的状态。因此,不会对驱动马达65施加过度的扭矩。
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的第2限制部621是在倾斜上导向部62的右端缘601中,突出于下方的圆弧状的突起。但这仅是一个例子,第2限制部621只要是能够避免导向板80的整面与倾斜上导向部62冲突的突起便可。并且,该突起也可以设置在导向板80一侧。
图17是用于说明导向板80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8(A)是中继单元50的后视图。图18(B)是图18(A)的圆圈C4部分的放大图。图17示出:导向板80采取向下方摇动的第1姿势,来打开上游端50A,从而如图4所示那样,使片材输送路径为经由中继单元50内的第1路径的状态。
该情况下,控制部651控制驱动马达65,以产生使第1轴641按箭头R2(第1方向)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力。箭头R2的旋转方向是第1输送辊631将片材从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端50A向下游端50B输送时的旋转方向。具体地,箭头R2的旋转方向是使片材在中继单元50的中继输送路50P内,从上游端50A向下游端50B输送时的第1轴641(第1输送辊631)的旋转方向。
通过第1轴641的旋转,捻线圈弹簧91也按箭头R2方向旋转。随着捻线圈弹簧91的旋转,捻线圈弹簧91的第1端部912也从图15的状态变成与第1按压部824抵接,从而按压第1按压部824。因此,导向板80也绕第1轴641按箭头R2方向旋转。其结果,上游端801移动至下方,从倾斜上导向部62的右端缘601离开。在该状态下,上游端50A被打开,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能够输送至中继单元50的中继输送路50P内。
此时,如图18所示,导向板80的后侧板83的接近于下游端802的下表面抵接于第1限制部67。通过该抵接,导向板80按箭头R2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也就是说,第1限制部67限制导向板80按顺时针方向(第1方向)旋转。其结果,上游端50A的开口程度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第1限制部67设置在上侧导向部件60的后方板604的右端附近、且位于导向板80的下方位置。
另一方面,捻线圈弹簧91的第1端部912继续对第1按压部824进行按压。因此。线圈部910弛缓,即,线圈部910的内径扩大。也就是说,线圈部910由于导向板80向第1限制部67的抵接而弛緩,从而内径扩大。其结果,捻线圈弹簧91与第1轴641成一体旋转的状态被解除。即,第1轴641的旋转力变成不被传递至导向板80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的第1限制部67是从后方板604的右端附近突出于右方的圆弧状突起。但这仅是一个例子,第1限制部67只要是干涉导向板80的被面的突起便可。并且,该突起也可以设置在导向板80侧。
这样,捻线圈弹簧91是担任将第1轴641的旋转力传递给导向板80这一功能的部件。捻线圈弹簧91在导向板80的旋转不受第1限制部67及第2限制部621限制的范围内,将第1轴641的旋转力传递给导向板80。而在导向板80的旋转受到第1限制部67及第2限制部621限制的状态下,捻线圈弹簧91不将第1轴641的旋转力传递给导向板80。
由此,通过将捻线圈弹簧91穿插于第1轴641这样简单的结构,就能够限制第1轴641向导向板80传递旋转力,从而将随着导向板80的姿势变更而摇动的摇动范围控制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捻线圈弹簧穿插于第1轴641这样简单的部件及结构,能够实现上述传递部件的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装置体内空间组装片材输送用的中继单元5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导向板80的姿势变更来对片材输送路径进行的切换,不用使用专门的螺线管及专门的驱动马达等,而利用中继单元50中所具备的驱动马达65就能够实现。因此,能够抑制元件数量的增加及成本的提高。
此外,通过输送辊631的旋转轴,即第1轴641的旋转,导向板80的姿势得到变更,并且,根据第1轴641的旋转方向,能够实现在第1姿势与第2姿势之间的姿势变更。因此,控制部651只要通过控制中继单元50中标配的驱动马达65的旋转方向,就能够切换片材的输送路径。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优点。首先,如图4及图5所示,主体外壳10具备在比第1排出口141高的位置朝向装置体内空间开口的、片材排出用的第2排出口142。中继单元50的上表面具备接收从第2排出口142排出的片材的至少一部分的接收托盘50T。
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实现第1排出口141所排出的片材向第1路径或第2路径的输送,而且能够使第2排出口142所排出的片材向别的路径输送,从而能够实现片材输送路径的多样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输送路P4的上游端和与第2排出口142相连的第2排出输送路P3直通。因此,通过将接收托盘50T用作片材的回转输送路径,从而双面印刷时的处理能够顺利平稳地进行。
其次,下侧导向部件70通过后板75所具备的合页结合部751(参照图7),转动自在地连接于上侧导向部件60。因此,如图19所示,通过使下侧导向部件70绕合页结合部751的转动轴转动,中继输送路50P开放。如上所述,在装置体内排纸部14的装置体内空间中,中继单元50设置于上方区域。下方区域因要确保输送至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的排纸路径而为空间状态。
图20示出装置体内空间中安装了中继单元50的状态下,下侧导向部件70成打开状态的主视图。图21是图20的立体图。中继单元50内中发生片材堵塞的情况下,用户操作操作杆721来解锁。然后,如图20及图21所示,用户能够使下侧导向部件70转动来开放中继输送路50P。
此时,第1输送辊631与第1从动辊761分开,第2输送辊632与第2从动辊762分开,第3输送辊633与第3从动辊763分开。因此,第1输送辊对531、第2输送辊对532及第3输送辊对533的输送夹持部被解除。其结果,能够实现中继输送路50P中产生堵塞的片材随着下侧导向部件70的开放而滑落至下侧导向部件70上,从而用户能够容易地进行堵塞处理。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只要使片材通过中继单元50,就能进行卷曲的校正。图22是装置主体1的第1排出口141附近的剖视图。图23是安装了中继单元50的状态下的第1排出口141附近的剖视图。定影部30包括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定影辊31中内置有热源。加压辊32与定影辊31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
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形成黑白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辊31经常使用的是在铁管中插入加热棒而形成的定影辊。加压辊32使用的是例如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辊。当使片材S通过由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形成的定影夹持部,并进行加热及加压时,定影处理后的片材S容易产生在朝定影辊31方向卷曲的情况。
如图22所示,由于定影辊31设置在定影夹持部的左侧,因此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S会在其输送方向的前端SA产生向下卷曲。
对此、中继单元50的导入部52中的中继输送路50P具有在与片材S所产生的卷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的路径。具体情况如下:中继单元50的导入部52中的中继输送路50P从上游端50A来看,是以朝下游方向上升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倾斜上导向部62及导向板80是向左上倾斜的状态。该倾斜的方向与片材S的前端SA所产生的卷曲方向相反。
以向下卷曲的状态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S通过导入部52中上升倾斜的中继输送路50P,直到被第1输送辊631与第1从动辊761之间的夹持部夹持期间,在与卷曲方向相反方向上而被向上卷。因此,只要使定影处理后的片材S通过中继单元50的导入部52,就能够校正片材S的卷曲。
图24及图2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变形实施方式的图。变形实施方式中,当片材S从第1排出口141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被排出时,驱动马达65在片材S的前端通过导入部52的上游侧端部后,将第2姿势的导向板80变更为第1姿势。然后,在使片材S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排出时,使导向板80进行辅助动作。具体如下:
在将片材S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排出的情况下,会有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不完全地脱离设置于第1排出口141附近的排出辊对的夹持部,而残存于第1排出口141的情况。特别是当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的片材的装载量增多时,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残存的问题变得显著。该情况下会发生片材堵塞、片材装载不良或片材的堆叠顺序打乱等不良情况。
于是,在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离开第1排出口141的定时,使导向板80向下方摇动来拍打片材S,強制地使片材S落下。
图24示出片材S从第1排出口141正在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排出的状态。这里,片材S是前端SA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接触,后端SB没有离开第1排出口141的状态。该片材输送路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2路径,导向板80采取的是上游端50A关闭的第2姿势。
图25是示出片材S的排出从图24的状态继续进行,导向板80进行片材拍打动作后的状态的图。在片材S的后端SB离开第1排出口141的定时,控制部651(图10)使导向板80执行片材排出的辅助动作。即,控制部651使驱动马达65动作,使导向板80从第2姿势暂时变更为上游端50A打开的第1姿势,使导向板80执行片材S的后端SB的拍打动作。因此,对正从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S进行拍打,从而能够強制地使片材S落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因此,能够预防伴随片材S滞留于第1排出口141而带来的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取下述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传递部件的具体例子举例示出了捻线圈弹簧91。取而代之,也可以使扭矩限制器设置于第1轴641与动力传递机构66之间的适当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单元50设置于装置体内排纸部14的装置体内空间的上方区域的例子。取而代之,也可以将中继单元50设置于装置体内空间的下方区域,将导向板80设置为中继单元50的顶面或者将导向板80设置于中继单元50的顶面侧。该情况下,接收托盘50T起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的作用。在该变形实施方式中,能够省去第2排出口142。并且,第2路径是片材从第1排出口141经由上方区域向中继单元50的上表面(接收托盘50T)排出的路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单元50具备具有水平输送路的主体部51、具有倾斜的输送路的导入部52的例子。取而代之,也可以是中继单元50的中继输送路50P全长呈水平的样子,或全长呈倾斜的样子。
(4)根据本公开,中继单元(中继单元50)中搭载有使片材输送用的输送辊(第1输送辊631)旋转的驱动装置(驱动马达65)。并且,切换片材的输送路径的导向板(导向板80)的姿势变更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来实现。因此,没有必要设置用于变更导向板姿势的专门的驱动源。
(5)根据本公开,通过导向板(导向板80)的切换动作,能够将片材的输送路径切换成经由中继单元(中继单元50)而向后处理输送的路径,以及向此以外的地方输送的路径。
(6)根据本公开,不仅能够使从第1排出口(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输送到第1路径(片材输送路径是经由中继单元50朝向后处理装置40输送的路径)、或第2路径(片材输送路径是朝向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输送的路径),而且能够使从第2排出口(第2排出口142)排出的片材输送到别的路径。其结果,能够实现片材输送路径的多样化。并且,由于中继单元(中继单元50)的上表面具备片材的接收托盘(接收托盘50T),因此,例如在对片材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可以将接收托盘用作片材的回转输送路径。
(7)根据本公开,通过输送辊(第1输送辊631)的旋转轴,即轴(第1轴641)的旋转,能够实现变更导向板(导向板80)姿势的结构,并且,通过轴的旋转方向,能够实现在第1姿势(导向板80向下方摇动的姿势)与第2姿势(导向板80向上方摇动的姿势)之间的姿势变更。因此,只要通过驱动装置(驱动马达65)来进行轴的旋转方向的控制,就能够切换片材的输送路径。
(8)根据本公开,当片材的输送路径是通过中继单元(中继单元50)的第1路径时,输送辊(第1输送辊631)自动地旋转到输送片材的方向,很方便。
(9)根据本公开,由导向板(导向板80)引导至第2路径的片材,被排出到位于装置体内空间的下方区域的装置体内排纸托盘(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因此,能够通过导向板的姿势变更,来执行使图像形成后的片材切换为排出到装置体内,或切换为经由中继单元朝向后处理装置。
(10)根据本公开,导入部(导入部52)中的下侧导向部分由导向板(导向板80)构成,并且,导向板以轴(第1轴641)为旋转轴来摇动,由此来使中继输送路(中继输送路50P)的上游端(上游端50A)打开或关闭。因此,能够简化导向板的构造及其驱动机构。
(11)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传递部件(捻线圈弹簧91)来限制从轴(第1轴641)到导向板(导向板80)的旋转力的传递。因此,能够将随着导向板的姿势变更而进行摇动的摇动范围控制在适当范围。
(12)根据本公开,通过捻线圈弹簧(捻线圈弹簧91)穿插于轴(第1轴641)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传递部件的功能。
(13)根据本公开,只要使定影处理后的片材通过中继单元(中继单元50)的导入部(导入部52),就能够校正片材的卷曲。
(14)根据本公开,利用可摇动的导向板(导向板80)对从第1排出口(第1排出口141)排出的片材进行拍打,能够強制地使片材落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装置体内排纸托盘143)上。因此,能够对片材滞留于第1排出口所带来的片材堵塞等防患于未然。
(15)根据本公开,在中继单元(中继单元50)中发生片材堵塞的情况下,通过使下侧导向部件(下侧导向部件70)转动来使中继输送路(中继输送路50P)开放,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堵塞进行处理。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装置体内排纸部,在所述装置主体中形成为装置体内空间,并能够收纳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后的所述片材,该装置体内空间具有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开放的开口部;
第1排出口,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向所述装置体内空间开口;及
中继单元,可装拆地组装于所述装置体内排纸部,接收从所述第1排出口排出的片材,并输送所述片材,
所述中继单元包括,
所述片材通过的中继输送路;
输送辊,设置于所述中继输送路,并输送所述中继输送路内的所述片材;
驱动装置,使所述输送辊旋转;及
导向板,使从所述第1排出口排出的片材的输送路径在经由所述中继单元的第1路径与所述第1路径以外的第2路径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导向板的姿势在与所述第1路径对应的第1姿势和与所述第2路径对应的第2姿势之间进行变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后处理装置,该后处理装置形成接收片材的接收口,并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
所述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接收口接收的所述片材实施后处理;
所述中继单元从所述第1排出口接收片材,使所述片材通过所述中继输送路,并送入到所述后处理装置的所述接收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中形成第2排出口,该第2排出口位于比所述第1排出口的高度高的位置,并朝向所述装置体内空间开口;
所述中继单元的上表面是接收从所述第2排出口排出的片材的至少一部分的装载托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单元包括,
作为所述输送辊的旋转轴的轴;
主体部,支持所述轴,并形成所述中继输送路的下游部;及
导入部,设置于比所述轴靠片材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并形成所述中继输送路的上游部,
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使所述轴旋转来使所述输送辊旋转,
所述导向板包括,
卡合部,与所述轴可旋转地卡合;及
导向主体部,形成所述导入部中界定所述中继输送路的一对导入导向面中的一方,
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使所述轴按第1方向旋转,来使所述导向板变更为所述第1姿势,由此来打开所述中继输送路的上游端,并且,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使所述轴按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旋转,来使所述导向板变更为所述第2姿势,由此来关闭所述上游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是所述输送辊将片材从所述中继输送路的所述上游端向所述中继输送路的下游端输送时的旋转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包括界定所述装置体内空间的底部的装置体内排纸托盘;
所述装置体内空间包括位于所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正上的下方区域,及位于所述下方区域之上的上方区域;
所述中继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方区域;
所述第2路径是片材从所述第1排出口经由所述下方区域而向所述装置体内排纸托盘上排出的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输送片材,
所述中继单元包括,
上侧导向部件,构成所述主体部的上侧部,并包括所述导入部;及
下侧导向部件,构成所述主体部的下侧部,并与所述上侧导向部件相对配置,
所述上侧导向部件的下表面构成所述中继输送路中的上侧导向面,
所述下侧导向部件的上表面构成所述中继输送路中的下侧导向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单元还包括将所述轴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导向板的传递部件,
所述传递部件在所述导向板的旋转不受限制的范围内将所述轴的所述旋转力传递给所述导向板,并在所述导向板的旋转受限制的状态下,不将所述轴的所述旋转力传递给所述导向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件是捻线圈弹簧,
所述捻线圈弹簧具有,
线圈部;
从所述线圈部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1端部;及
从所述线圈部的另一端延伸设置的第2端部,
所述线圈部穿插于所述轴,并能够与所述轴成一体地旋转,
所述导向板还包括,
第1按压部,在由于按所述第1方向的旋转,所述导向板变成所述第1姿势时被所述第1端部按压;及
第2按压部,在由于按所述第2方向的旋转,所述导向板变成所述第2姿势时被所述第2端部按压,
所述中继单元还包括,
第1限制部,限制所述导向板按所述第1方向旋转;及
第2限制部,限制所述导向板按所述第2方向旋转,
所述线圈部由于所述导向板抵接于所述第1限制部或者所述导向板抵接于所述第2限制部而弛缓。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定影部,该定影部对片材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实施定影处理;
实施了所述定影处理的所述片材被从所述第1排出口排出;
所述中继单元的所述导入部中的所述中继输送路具有向与所述片材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路径。
CN201310625365.9A 2012-11-30 2013-11-28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29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2694 2012-11-30
JP2012262694A JP5740386B2 (ja) 2012-11-30 2012-11-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2998A true CN103852998A (zh) 2014-06-11
CN103852998B CN103852998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824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2536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2998B (zh) 2012-11-30 2013-11-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60673B2 (zh)
JP (1) JP5740386B2 (zh)
CN (1) CN10385299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4491A (zh) * 2017-08-01 2019-02-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09162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排出装置、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9313B2 (ja) * 2013-09-18 2016-03-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395436B2 (ja) * 2014-05-16 2018-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収容装置
JP6415296B2 (ja) * 2014-12-15 2018-10-3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6047183B2 (ja) * 2015-01-22 2016-12-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56438B2 (ja) * 2015-05-01 2017-07-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37695B2 (ja) * 2015-05-01 2017-1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56439B2 (ja) * 2015-05-11 2017-07-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とシステム
JP6598541B2 (ja) * 2015-07-14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ル補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36739B2 (ja) * 2016-09-16 2021-03-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880898B2 (ja) * 2017-03-27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中継装置
JP7463857B2 (ja) * 2020-06-05 2024-04-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仕分け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0259A (ja) * 1995-08-02 1997-02-10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CN1184961A (zh) * 1996-12-12 1998-06-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成象装置
JP2005060115A (ja) * 2004-12-02 2005-03-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57460A1 (en) * 2006-12-27 2008-07-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804921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8505A (en) * 1974-11-01 1976-04-06 Control Data Corporation Document turn-around sorter/stacker
US4424966A (en) * 1981-09-03 1984-01-10 Harris Graphics Corporation Mechanism for conveying 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different paths
US5172162A (en) * 1990-12-10 1992-12-15 Fuji Xerox, Co., Lt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to a sheet processor
DE4123499C2 (de) * 1991-07-16 1998-03-19 Kodak Ag Vorrichtung zur Papierführung an einem Weiterverarbeitungsgerät für Kopieblätter
US5791645A (en) * 1995-03-10 1998-08-11 Ricoh Company, Ltd. Simple inverting path for an auto document feed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553528A (en) * 1995-03-13 1996-09-10 Xerox Corporation Slitter for a desktop page printer
JPH09278260A (ja) * 1996-04-12 1997-10-28 Murata Mach Ltd 仕分け排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記録装置
JP4036995B2 (ja) * 1998-03-02 2008-01-23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排紙収納装置
JP2001247245A (ja) * 2000-03-06 2001-09-11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排紙処置装置
JP4122686B2 (ja) * 2000-06-06 2008-07-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
JP4244191B2 (ja) 2004-01-09 2009-03-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0259A (ja) * 1995-08-02 1997-02-10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CN1184961A (zh) * 1996-12-12 1998-06-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成象装置
JP2005060115A (ja) * 2004-12-02 2005-03-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57460A1 (en) * 2006-12-27 2008-07-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804921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4491A (zh) * 2017-08-01 2019-02-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09162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介质排出装置、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40386B2 (ja) 2015-06-24
CN103852998B (zh) 2016-08-17
US20140151955A1 (en) 2014-06-05
JP2014108842A (ja) 2014-06-12
US8960673B2 (en) 2015-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299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201363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54797B2 (en) Creasing device,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creas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rease-added printing method
KR101421076B1 (ko) 픽업 롤러를 구비한 시트 급지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358593B2 (ja)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573079B (zh) 薄片体提供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388720B (zh) 手动供给装置以及包括该手动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715890B2 (ja)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01778A (zh) 原稿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P3034444B1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sheet post-processing method
JP2008110845A (ja) 用紙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59495B (zh) 供纸装置
US997737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62192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314B2 (ja)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7138A (ja) 手差し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4415A (ja) 回転駆動機構、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16686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3184779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3929B2 (ja)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2349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16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15084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2009244311A (ja) トナー補給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