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4490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4490B
CN103764490B CN201380002789.8A CN201380002789A CN103764490B CN 103764490 B CN103764490 B CN 103764490B CN 201380002789 A CN201380002789 A CN 201380002789A CN 103764490 B CN103764490 B CN 103764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sonal digital
digital assistant
assistant device
angle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27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4490A (zh
Inventor
渡边二夫
藤原清隆
松井康真
草野拓平
栗城大亮
泷泽浩太
关谷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64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4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2Steering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B60R11/024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for telepho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1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 B62J50/22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electronic, e.g.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1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 B62J50/225Moun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8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quick release, e.g. snap on conn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14Handlebar construc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controls thereon, specially adap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2Front wheel forks or equivalent, e.g. single t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8Connections between forks and handlebars or handlebar 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88Arrangements for carrying or protecting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07Mid-conso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该跨骑型车辆包括:前叉(7),其用于支承前轮(6)且使其能够转动;转向轴(9),其与所述前叉(7)连结,且可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11);手把支架(40),其设于所述转向轴(9)的上部,且具有下侧支架(41L)和从上方与所述下侧支架(41L)抵接并且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41L)的上侧支架(42L);移动终端支架(55),其紧固于所述上侧支架(42L)或所述下侧支架(41L),且能够保持移动信息终端(P);以及转向系统(S),其将由所述下侧支架(41L)与所述上侧支架(42L)夹持的手把管(10)固定于所述手把支架(40)。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
本申请基于在2012年3月2日提交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47114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将移动电话的支架安装于手把管的右侧的部位的自行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4258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从转向轴的转向轴线向右侧错开地(偏移地)安装上述支架,且因为手把管的转动而导致支架较大摆动,因此移动电话的保持的稳定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其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来保持移动电话等移动信息终端。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包括:前叉,其用于支承前轮且使其能够转动;转向轴,其与所述前叉连结,且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手把支架,其设于所述转向轴的上部,且具有下侧支架和从上方与所述下侧支架抵接并且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的上侧支架;移动终端支架,其紧固于所述上侧支架或所述下侧支架,且能够保持移动信息终端;以及转向系统,其将由所述下侧支架与所述上侧支架夹持的手把管固定于所述手把支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下侧支架上与所述上侧支架一并紧固有所述移动终端支架,所述上侧支架与所述移动终端支架一并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移动终端支架保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使得所述移动信息终端位于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线的延长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手把管的前方配置有仪表板,所述移动终端支架保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使得所述移动信息终端被保持于所述移动终端支架,在就座于座的驾驶员沿着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上端的视线而观察所述仪表板的情况下,所述仪表板的大致下端位于所述视线之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移动信息终端被保持于所述移动终端支架的情况下,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仪表板的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所述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视野角(θ1),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所述上端的情况下的所述视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下端的情况下的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视野角(θ2),在上述情况下,所述第一视野角(θ1)+所述第二视野角(θ2)<90度的关系成立,在与所述仪表板的显示部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仪表板的上端的情况下的所述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一眼点角,在与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所述上端的情况下的所述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二眼点角(θβ),在该情况下,90度≤所述第一眼点角(θα)≤180度、90度≤所述第二眼点角(θβ)≤180度的关系成立。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驾驶员沿着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而观察前方的水平视线、与在同所述仪表板的显示部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形成的角度为板倾斜角(θα’),所述驾驶员沿着与所述地面平行的所述水平方向而观察前方的所述水平视线、与在同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形成的角度为终端倾斜角(θβ’),在上述情况下,所述板倾斜角(θα’)>所述终端倾斜角(θβ’)的关系成立。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移动终端支架配置于所述上侧支架的上方,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的台座部和从所述台座部突出且保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卡定部,所述上侧支架被所述台座部覆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台座部形成为向后下方倾斜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移动终端支架具有与所述手把支架所夹住的所述手把管的延伸突出方向平行的轴部,所述卡定部能够绕所述轴部进行转动,所述轴部配置于所述手把管的后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在转向轴的上部且位于转向轴线上的手把支架处设置移动终端支架。为此,与安装于从转向轴线错开的位置(偏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手把管的转动而导致移动终端支架的摆动,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在移动终端支架处保持移动信息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当移动终端支架在手把支架处与上侧支架一并紧固于下侧支架时,能够抑制与设置支架相关的部件件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能够确保仪表板及移动信息终端的良好的可视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在第一视野角(θ1)+所述第二视野角(θ2)<90度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由于横跨仪表板与移动信息终端的驾驶员的视野区域被汇集,因此对驾驶员来说能够确保良好的可视性。
另外,通常在人向下方观察目视确认对象物的情况下,具有如下趋势:视线与目视确认对象物形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而自然地想要在容易观察的位置处观察目视确认对象物。为此,在90度≤第一眼点角(θα)≤180度、90度≤第二眼点角(θβ)≤180度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仪表板及移动信息终端所有的部分与视线形成的角度皆在90度以上,由此容易观察而能确保可视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从驾驶员的角度观察,由于位于近前的移动信息终端比仪表板相对于铅垂方向而朝向前方更大地倾斜,因此尤其能确保移动信息终端的可视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能够获得上侧支架的保护性和良好的车辆整体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能够在驾驶员容易观察的位置方便地配置移动信息终端,还能获得良好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车辆,通过将能够使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的卡定部转动的轴部配置于手把管的后方,能够抑制因轴部的设置而导致的移动终端支架在上下方向上的突出,能够以紧凑的方式使卡定部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上方向斜前下方俯视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手把管周边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转向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安装有移动信息终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辆上方向斜前下方俯视观察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安装有移动信息终端的状态下的把手周边的图。
图8是沿着图5的X-X线的剖视图。
图9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具备的手把罩处配置的电压变换器的放大图。
图10是从车辆上方向后下方俯视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手把管周边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车辆前部的内部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主系带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中的蓄电池与电压变换器的电路图。
图14A是表示对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进行收容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主视图。
图14B是表示对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进行收容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左侧视图。
图14C是表示对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进行收容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俯视图。
图14D是表示对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进行收容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仰视图。
图14E是表示对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进行收容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后视图。
图14F是表示对安装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移动信息终端进行收容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图,是表示图14E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沿着图14A的Y-Y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图。
图21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图,是表示在移动终端支架安装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前的状态的图。
图21B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图,是表示在移动终端支架安装有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22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图,是表示在移动终端支架安装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前的状态的图。
图22B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图,是表示在移动终端支架安装有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23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变形例5中变更了线圈及基板的配置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剖视图。
图23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变形例5中变更了线圈及基板的配置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后视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图,是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的剖视图。
图25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图,是手把支架的立体图。
图25B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图,是手把支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图1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轻便型的两轮摩托车1。该两轮摩托车1具备将发动机2与动力传递机构3形成为一体的摆动单元4,在摆动单元4的后部对后轮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在摆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有构成转向系统S的前轮6。前轮6可转动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7、7的下部,在左右的前叉7、7的上部架设有桥(bridge)8,在架桥8的车宽度方向中央竖立设置有作为转向轴的操纵轴9。
在操纵轴9的上方设有手把管10,手把管10由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一管材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S主要包括前轮6、前叉7和7、操纵轴9以及手把管10等。在此,附图中L1表示转向系统S的转向轴线。
操纵轴9可转动地支承于头管12,该头管12设置在通过焊接等将多个框架构件设为一体而成的车身框架11的前端。所述车辆的车身框架11具备:上述头管12;主框架13,其从该头管12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4、14,其与主框架13的下部侧面连接且朝向后方延伸、进而朝向后上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座框架15、15,其与侧框架14、14的上端连接且朝向后上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来说,主框架13相对于铅垂方向而略微倾斜,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
摆动单元4借助连杆构件14A而支承于侧框架14、14的后侧下部,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在摆动单元4的上方配置有供乘车人就座的座16。座1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供驾驶员就座的主座17与供同乘者就座的后座18一体地形成。
两轮摩托车1被车身罩CV覆盖,该车身罩CV利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多个罩构件来构成,在前轮6的上方且头管12的前方配置有前罩21。另外,在前罩21的两侧部的后缘部连结有在侧视下将角部配置于前方的L字状的左右一对前侧罩22、22。前侧罩22、22形成为其L字状构造的一边与前罩21的两侧部的后缘部相连、L字状构造的另一边向后方延伸的形状。
前罩21在俯视下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而前端变细的流线形状,在其上部形成有沿着车宽度方向中心线而从后方向前方逐渐前端变细的切口。在该切口的内侧设有前挡风板21A。前挡风板21A固定于前罩21的上述切口的缘部等,在侧视下从前方朝后方地向后上方立起。构成有使从车辆前方碰触前挡风板21A的行驶风流向后上方的前挡风板21A。另外,前罩21一体地具有前灯及左右信号灯。
前侧罩22、22的左右的后部间的空间被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上部内罩23及下部内罩24覆盖。上部内罩23的后壁部沿着操纵轴9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壁部的下端位于头管12的下端的后方。另一方面,下部内罩24与上部内罩23的上述后壁部的下端相连而向后方延伸,下部内罩24的后端到达座16的前端的略微前方的位置。
在上部内罩23的后壁部的上部中的车宽度方向中央的区域形成有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23A,该鼓出部23A在操纵轴9的径向的外侧形成为沿着该操纵轴9的外周面的弧状。另外,在下部内罩24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T,在下部内罩24设有可开闭的供油口盖24A,该供油口盖24A用于使燃料箱T的省略图示的供油口向外部打开。
在此,在座16的前方且下部内罩24的上方形成有在乘客乘降时供脚通过的脚通过空间19。驾驶员将脚在脚通过空间19处通过,就座于座16而使脚放置于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设置的左右的脚踏板20、20,由此乘上两轮摩托车1。在此,上述脚踏板20、20一体地设在与前侧罩22、22的下部相连而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罩25、25,下罩25、25延伸到摆动单元4的上方。
另外,在下罩25、25的下方设有左右一对的车底护罩26、26。下罩25、25与座16之间的空间被左右一对后侧罩29、29覆盖,该左右一对后侧罩29、29的前端与前侧罩22、22的后端相连而向后方延伸。
在左右的后侧罩29、29之间且在座16的下方设有收纳箱30,座16被收纳箱30支承。座16能够以前端为轴中心而从后方对收纳箱30进行开闭。另外,在收纳箱30的前端部设有蓄电池收纳部31,在该蓄电池收纳部31收容有蓄电池B。另外,在主框架13的下部的后方设有发动机控制单元(以下,称作ECU)32。ECU32是获取搭载于车辆的各种传感器等的信息等并控制例如发动机的燃料喷射量等的控制装置。
接着,图2是手把管10周边的俯视图,表示配置于手把管10与前挡风板21A之间且具备速度计等各种计量仪器类的仪表板33。仪表板33以使其显示面从在板状的前内板34处形成的开口露出的方式支承于该前内板34,该前内板34覆盖由左右的前侧罩22、22的上部与前挡风板21A围起的空间。
在此,在前内板34的后部中的车宽度方向中央的区域形成有朝向前方凹陷的切口部34A,该切口部34A形成为在操纵轴9的径向的外侧沿着该操纵轴9的外周面的弧状。该切口部34A的左右端部与上述上部内罩23的鼓出部23A的左右端部抵接,利用切口部34A与鼓出部23A来形成圆形的空间K。
在此,还参照图1,操纵轴9的上端部从空间K向上方突出,手把管10在空间K的上方处固定于操纵轴9。
图3是转向系统S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操纵轴9具备:轴主体35,其插入头管12内且可转动地被支承;以及把手支柱36,其与在轴主体35中从头管12向上方突出的所述轴主体35的上部连结。把手支柱36具备:筒部38,其供轴主体35的上部插入内侧且借助螺栓37而不能转动地连结;以及长方形的撑条部39,其以堵塞筒部38的上端的方式与筒部38的上端连结且向车宽度方向两侧延伸。
手把管10利用固定于撑条部39的手把支架40来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把支架40具备左右一对下侧支架41L、41R和左右一对上侧支架42L、42R。下侧支架41L、41R固定于撑条部39的上表面且向上方突出。上侧支架42L、42R从下侧支架41L、41R的上方抵接于下侧支架41L、41R。由下侧支架41L、41R与上侧支架42L、42R夹住手把管10而对其固定。下侧支架41L、41R及上侧支架42L、42R配置为在撑条部39处以夹着转向轴线L1的方式左右分配。
在下侧支架41L、41R的上部分别形成有为了载置手把管10而向下方凹陷的弧状的手把支座部41A、41A。以夹着手把支座部41A、41A的方式,在下侧支架41L、41R的两侧形成有螺栓紧固孔41B…。另一方面,在上侧支架42L、42R的下部分别形成有为了压住手把管10而向上方凹陷的弧状的把手抵接部42A、42A。以夹着把手抵接部42A、42A的方式,在上侧支架42L、42R的两侧形成有与螺栓紧固孔41B…配合的贯通孔42B…。
在上侧支架42处,紧固于螺栓紧固孔41B…的螺栓45穿过贯通孔42B…。在使上述把手抵接部42A、42A与手把管10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使穿过了上述贯通孔42B…的螺栓45紧固于螺栓紧固孔41B…,手把管10由下侧支架41L、41R及上侧支架42L、42R固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手支柱36的撑条部39处固定有将前半部46与后半部47连结起来而形成为圆板状的手把罩48,还参照图2,该手把罩48从上方覆盖撑条部39的上表面。后半部47在俯视下形成为半圆状,从上方嵌合于撑条部39。在后半部47形成有供左右的下侧支架41L、41R穿过的左右的通孔48A、48A,在通孔48A、48A各自的外周缘形成有覆盖下侧支架41L、41R的周围的周壁部49、49。需要说明的是,在周壁部49、49形成有用于避免与手把管10之间的干扰的切口。
当后半部47嵌合于撑条部39时,下侧支架41L、41R穿过通孔48A、48A而使其上部从周壁部49、49的上端开口向外侧露出。另一方面,前半部46形成为弧状,将其两端部紧固于后半部47的左右端部。在该前半部46与后半部47进行连结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前半部46与后半部47的外形呈圆形,在前半部46的后缘与后半部47的前缘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作为供各种线缆穿过的配线孔50而发挥功能。在此,后半部47的前缘朝向前方而突出为弧状。前半部46的两端部以夹着后半部47的突出为所述弧状的部位的方式与后半部47的两侧连结,配线孔50形成为弧状(月牙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由双点划线表示配线孔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由前半部46与后半部47这两个构件构成手把罩48,但也可以采用在由一个构件形成的圆形的手把罩48设有上述那样的配线孔50的结构。
返回图2,上述手把罩48在由切口部34A与鼓出部23A形成的圆形的空间K的上方处在上下方向上接近配置于切口部34A与鼓出部23A的缘部。手把罩48从上方覆盖转向系统S中的手把支架40的下方的部位。另外,如图2所示,在手把罩48的配线孔50中穿过前后闸线51、52、油门线53、把手开关线54等各种线缆,汇集有多个线缆。需要说明的是,把手开关线54是用于将信号从设于手把管10的开关箱输出到ECU32等的线缆。另外,前后闸线51、52等穿过操纵轴9的前方而导向车辆的适当位置。
此外,参照图2~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支架42的上部设有移动终端支架55,如图6所示,能够在该移动终端支架55处安装收容有移动信息终端P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移动终端支架55设有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在向移动终端支架55安装有收容了移动信息终端P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状态下,能够实现对移动信息终端P的充电。
以下,对移动终端支架55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3~图5、及图8,该移动终端支架55从上方及前后左右覆盖上侧支架42L、42R。在移动终端支架55设有台座部55A,该台座部55A借助螺栓45而与上侧支架42L、42R一并固定(共同紧固)于下侧支架41L、41R。移动终端支架55在形成于台座部55A的上部的凹部58(参照图8)内对沿着车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轴部59进行可转动地支承。移动终端支架55具备:沿着第一轴部59的正交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支承体60;第二轴部61,其从支承体60的前端侧插入而沿着所述支承体60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60;圆板状的基部62,其不能转动地与第二轴部61连结且向所述轴部61的径向的外侧伸出;以及一对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其竖立设置于基部62且对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进行卡定。参照图5,该移动终端支架55位于转向轴线L1的延长线上,详细而言,以基部62的大致中央位于转向轴线L1上的方式配置,由所述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将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保持在转向轴线L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55A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另外,台座部55A具有:从上方覆盖上侧支架42L、42R的上壁部55U;从上壁部55U的前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前方覆盖上侧支架42L、42R的前壁部55F;从上壁部55U的左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左方覆盖上侧支架42L、42R的左壁部55L;以及从上壁部55U的右缘向下方延伸且从右方覆盖上侧支架42L、42R的右壁部55R。上壁部55U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向下方延伸,上侧支架42L、42R被上壁部55U的后部从后方覆盖。
在上壁部55U形成有四个供螺栓45穿过的螺栓插通孔55V。通过使螺栓45穿过这些螺栓插通孔55V而紧固于下侧支架41L、41R的各螺栓紧固孔41B…,台座部55A被固定于下侧支架41L、41R。
通过将支承体60设于台座部55A且可转动地支承于沿手把管10的延伸方向平行配置、并且配置在手把管10的后方的第一轴部59,从而能够使基部62以第一轴部59为轴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通过在可转动地支承于支承体60的第二轴部61上不能转动地连结基部62,基部62能够以第二轴部61为轴中心而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L2表示第一轴部59的轴线,L3表示第二轴部61的轴线。另外,第一轴部59以能够将支承体60的姿势保持为恒定状态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承,支承体60也以能够将第二轴部61的姿势保持为恒定状态的方式可转动地支承。如此,作为保持姿势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在第一轴部59的外周侧设置的第一角度调节部200和在第二轴部61的外周侧设置的第二角度调节部201。这些角度调节部的构造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利用了棘轮机构的构造或在轴部与支承轴部的轴承面之间配置有弹性材料的构造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未对基部62示出剖面。
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分别形成为剖面呈L字状。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的一方的端部(第一端部)连结于基部62的上表面。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的另一方的端部(以下,称作前端,第二端部)以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在基部62处以分离的状态竖立设置。另外,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以夹着轴线L3的方式在轴线L3的径向上对置。在此,在图8中,L4表示在轴线L3的径向上的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并列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定部63如图8的旋转箭头所示那样被穿过位于基部62侧的第一卡定部63的端部的轴65可转动地支承。另一方面,限制第一卡定部63从该第一卡定部63自基部62沿着轴线L3竖立设置的状态,向与从第一卡定部63朝第二卡定部6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限制上述的摆动的机构虽省略图示,但只要是例如设置与基部62抵接且限制第一卡定部63的转动那样的限位器即可。另外,在轴65处穿过螺旋弹簧66,通过被该螺旋弹簧66施力(作用弹性复原力),第一卡定部63被保持为从上述基部62沿着轴线L3竖立设置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二卡定部64与基部62一体地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转动地支承第一卡定部63而进行摆动的结构,也可以是沿着与基部62的面平行的方向进行滑动的构造。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构成的电力供给部设于第二卡定部64的L字状的弯曲部中的位于竖立设置方向上的部位64A,即设于朝向移动信息终端P侧的部位64A。在所述部位64A处,将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分离地设置。
即,在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方向上,在包括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在内的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之间,在第二卡定部64设有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
而且,如图8所示,引导孔67沿着轴线L3贯穿设置于第二卡定部64及基部62,在该引导孔67中穿过与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导通的连接线68。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第一卡定部63设为摆动的部分,在不能摆动的第二卡定部64安装有连接线68,因此连接线68的弯曲的管理变得容易。即,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因摆动等产生的连接线68的弯曲,因此弯曲的管理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虽然是沿着与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的并列方向L4正交的方向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沿着L4配置的结构。
通过使第一卡定部63适当地摆动而将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插入在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处形成的一对卡定孔。在上述卡定孔内,利用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中的一方的前端从一个方向抵接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而对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进行定位。此外,利用另一方的前端从朝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另一方向抵接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而对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进行定位,从而安装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需要说明的是,该安装的具体说明见后述。
接着,对上述连接线68进行说明,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通过连接线68而将电力从蓄电池B向移动信息终端P供给。连接线68与对蓄电池B的电压进行降压的电压变换器70连接。
在此,参照图2、图8、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压变换器70在手把罩48的后半部47的上表面处在转向轴线L1的轴向观察下配置于左右的下侧支架41L、41R及上侧支架42L、42R之间。电压变换器70的一部分位于比连结左右的下侧支架41L、41R及上侧支架42L、42R的前端而成的直线L6靠后方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车辆侧视下,在比转向轴线L1靠前侧的位置配置有电压变换器70。另外,如图9所示,电压变换器70具有与后半部47的上表面抵接的一对凸缘部71、71,在这些凸缘部71、71中穿过螺栓72进行固定。
而且,如图9所示,连接线68借助连接器73而与电压变换器70可装卸地连接,连接线68从电压变换器70向上方延伸而配置在台座部55A内,如图8所示,连接线68从台座部55A内穿过第一轴部59的内部,然后从第一轴部59的适当位置向外部引出并穿过引导孔67,并与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连接。
另一方面,参照图10~图12,电压变换器70与蓄电池B通过中继软线74及主系带75而与蓄电池B连接。如图12所示,主系带75是将多根从蓄电池B向搭载于车辆的辅助机、传感器供给电力的配线、将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向ECU32输出的配线等捆扎成的系带。主系带75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0及图11所示,以将多个所述各配线的连接器捆扎起来的耦合器76配置于头管12的前方的方式设于车辆。
而且,如图10所示,中继软线74从电压变换器70穿过手把罩48的配线孔50而向下方延伸,在穿过操纵轴9及头管12的前方之后向前方延伸,并与在耦合器76内包含的省略图示的连接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耦合器76内还包括供把手开关线54连接的连接器等。
在此,图13示出将蓄电池B与电压变换器70连接起来的电路图。如图13所示,电压变换器70配置于主开关MS的下游侧,构成为在主开关MS随着驾驶员的钥匙操作而成为接通状态时与蓄电池B导通。由此,能够防止停车时的意外充电。
接着,对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进行说明。图14A是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主视图。图14B是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左侧视图。图14C是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俯视图。图14D是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仰视图。图14E是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后视图。图14F是表示图14E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另外,图15是沿着图14A的Y-Y线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图1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以下,以图14A~F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而对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进行说明,将俯视图中示出的一侧规定为上侧,将仰视图中示出的一侧规定为下侧。
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是收容移动信息终端P的长方形的壳体。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具备:壳体主体80,其覆盖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及侧面整周并且具有使移动信息终端P的正面打开的开口;以及盖构件81,其覆盖壳体主体80的开口,使其能够开闭。壳体主体80具备:背面壁部82,其覆盖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以及侧壁部83,其从背面壁部82的外周缘竖立设置且覆盖移动信息终端P的侧面整周。壳体主体80在由这些背面壁部82与侧壁部83围起的空间收容移动信息终端P,并由盖构件81覆盖移动信息终端P的设有显示部(液晶画面)的正面。以下,有时将在盖构件81关闭壳体主体80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这些壳体主体80及盖构件81的面称作外表面、将未露出的面称作内表面。
侧壁部83的外表面形成为从背面壁部82逐渐向外侧伸出的形状。如图15所示,在侧壁部83中位于上侧的上侧侧壁部84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的部位形成有切口。在该切口内设有沿着上侧侧壁部8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铰接轴85。盖构件81在盖构件8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具备可转动地支承于铰接轴85的被支承部86。该被支承部86被铰接轴85支承,由此壳体主体80能够开闭。
另一方面,在侧壁部83中位于下侧的下侧侧壁部87形成为具有比上侧侧壁部84的厚度大的厚度。在下侧侧壁部87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的部位形成有从外表面向内表面凹陷的凹部88。在该凹部88内设有沿着下侧侧壁部87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轴89,在可转动地支承于该轴89的状态下收容有操作片90。
操作片90在剖视下形成为弧状,在壳体主体80的左右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宽度,操作片90的弧面的外表面朝向壳体主体80的外侧而与壳体主体80的外表面相连,从而表现出一体性。在操作片90中,操作片90的弧状的端部中的位于背面壁部82侧的端部被支承于轴89。而且,在所述操作片90中,当盖构件81侧的端部绕着轴89而向壳体主体80的外侧转动时,操作片90中的位于背面壁部82侧的端部与凹部88的内表面抵接。由此,操作片90朝向壳体主体80的外侧的转动被限制。而且,操作片90能够从所述操作片90中的位于背面壁部82侧的端部抵接或接近于凹部88的内表面的状态使盖构件81侧的端部绕着轴89而向壳体主体80的内侧进行转动操作。
而且,参照图16,在操作片90的弧面的内表面一体地形成有沿着侧壁部83而向盖构件81侧延伸并且前端朝向下侧侧壁部87的外侧的L字状的卡定片91。与此相对地,盖构件81具有在盖构件8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内表面设置的L字状的被卡定片92。被卡定片92的前端被卡定片91的前端卡定。通过将被卡定片92的前端在侧壁部83的竖立设置方向上卡定于卡定片91的前端,保持盖构件81的关闭状态,操作片90进行转动操作而解除卡定状态,由此盖构件81被打开。
另外,如图14A所示,在盖构件81形成有能够目视确认在移动信息终端P的正面侧设置的显示部的长方形的窗部93。如图15所示,在窗部93以平行的状态配置一对透明板材料94、94,以双重密封构造来封闭窗部93。由此,能够防止透明板材料94、94各自起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透明板材料94、94通过粘合来固定在窗部93的周缘。
另外,在壳体主体80的内侧可拆卸地设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隔离件95,该隔离件95与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及侧面相接,并且使移动信息终端P的正面打开。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信息终端P以弹性支承状态收容在隔离件95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B~图14D中,为了便于说明,利用点所示的剖面线来示出隔离件95。
隔离件95一体地具有:背面抵接壁部96,其与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相接;侧面抵接壁部97,其从背面抵接壁部96的周缘竖立设置且使其前端部比壳体主体80的侧壁部83的前端部突出,以其内表面与移动信息终端P的侧面相接;以及凸缘部98,其从侧面抵接壁部97向侧壁部83的前端侧伸出。如图14B~图14D所示,凸缘部98在盖构件81关闭的状态下夹在侧壁部83的前端与盖构件81的周缘之间,并且能够从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外侧目视确认。另外,如图14F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98的外周缘具有与侧壁部83的外表面及盖构件81的外表面大致共面、或比这些外表面进一步从外侧鼓出的形状。当使用者把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时,凸缘部98的外周缘作为止滑件而发挥功能,使得使用者的手与凸缘部98容易接触而难以滑动。
另外,如图15、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离件95的侧面抵接壁部97中,下侧壁部95A抵接于下侧侧壁部87。在下侧壁部95A设有与在移动信息终端P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设置的充电口(省略图示)连接的充电连接器100。
详细而言,如图16所示,下侧壁部95A被局部切口,如参照附图中旋转箭头那样,充电连接器100从隔离件95的打开方向到下侧壁部95A的内侧方向可转动地支承于在该切口内配置的轴101。而且,充电连接器100使其前端从下侧壁部95A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14E及图15所示,壳体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的外表面的大致中央的区域形成有向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侧凹陷且收容移动终端支架55的上述第一卡定部63的第一卡定孔102、及收容上述第二卡定部64的第二卡定孔103。在第二卡定孔103内设有与充电连接器100电连接的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
在此,在背面壁部82及侧壁部83的下侧侧壁部87的内表面形成有横跨背面壁部82及下侧侧壁部87而与背面壁部82及下侧侧壁部87相连的槽部106,在该槽部106内配置软线106A,并连接有充电连接器100与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
参照图8,第一卡定孔102及第二卡定孔103分别形成为与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配合的剖面呈L字状。如图15所示,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设于在第一卡定孔102及第二卡定孔103内指向背面壁部82的外侧的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充电连接器100设有省略图示的端子,该端子与在移动信息终端P的充电口设置的正侧充电用接点及负侧充电用接点连接。
参照图8、及图14A~图16,当将上述那样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安装于移动终端支架55时,将移动终端支架55的第二卡定部64插入到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第二卡定孔103内,并且使第一卡定部63摆动而插入到第一卡定孔102内。
而且,在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插入到第一卡定孔102及第二卡定孔103的状态下,第二卡定部64的正侧充电端子56与负侧充电端子57分别与正侧接点104和负侧接点105电连接。借助这些正侧接点104与负侧接点105而在移动信息终端P的正侧充电用接点及负侧充电用接点处电连接有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由此能够实现移动信息终端P的充电。
而且,电力从蓄电池B经电压变换器70降压后向移动信息终端P供给。
另外,在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插入到第一卡定孔102及第二卡定孔103的状态下,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具有L字状的剖面。在该状态下,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的前端在第一卡定孔102及第二卡定孔103内、在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与基部62分离的方向上也对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进行卡定。为此,能够确保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稳定性。
另外,参照图15,当将移动信息终端P收容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时,首先,如附图标记I所示,打开盖构件81,在将充电连接器100朝向隔离件95的打开方向的状态下,在该充电连接器100连接移动信息终端P的充电口。然后,如附图标记II所示,维持该连接状态而以将充电连接器100与移动信息终端P一并朝向隔离件95的侧面抵接壁部97的内侧方向的方式在隔离件内收容移动信息终端P。
然而,参照图1、图17,V1~V3表示就座于座16的驾驶员的视野中的视线的一部分。驾驶员的视点位于比仪表板33及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侧视下,仪表板33位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前下方。
而且,V1是驾驶员笔直地观察仪表板33的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V2是相对于视线V1而略微向下方倾斜的视线,是驾驶员笔直地观察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
在此,当注视视线V2时,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位于视线V2上,仪表板33的下部不会被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较大地遮挡。为此,即便在配置有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仪表板33的可视性。
因而,附图中θ1(以下,称作第一视野角θ1)可以说是驾驶员的仪表板33的侧视中的视野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正确来说,该第一视野角θ1是驾驶员笔直地观察仪表板33的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V1、与驾驶员笔直地观察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上端(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的情况下的视线V2在侧视下形成的角度。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位于视线V2上的情况下,在笔直地观察仪表板33的大致下端的情况看到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上端,由此可以说能确保移动信息终端P的可视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不会对仪表板33的可视性造成影响,在对于驾驶员而言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移动信息终端P的位置处保持所述壳体C。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以使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向最接近水平方向的方向前倾的状态为基准,来规定视线V2上的仪表板33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之间的位置关系。
而且,V3是驾驶员观察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下端的视线,是相对于视线V2而略微向下方倾斜的视线。而且,θ2(以下,称作第二视野角θ2)示出驾驶员的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侧视中的概要视野区域。换句话说,第二视野角θ2是驾驶员笔直地观察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V2、与驾驶员笔直地观察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下端的情况下的视线V3在侧视下形成的角度。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保持为从后方向前方朝向前上方延伸,因此能抑制第二视野角θ2的角度。由此,驾驶员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移动信息终端P整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17可知,成为第一视野角θ1+第二视野角θ2<90度的关系。
另外,附图中直线LP表示在平行于仪表板33的显示部的面的方向的侧视下向前上方延伸的延伸方向,附图中直线LC是表示在平行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面的方向的侧视下向前上方延伸的延伸方向。
另外,附图中θα表示视线V1与直线LP在侧视下形成的第一眼点角,附图中θβ表示视线V2与直线LC在侧视下形成的第二眼点角。
另外,附图中θα’表示驾驶员沿着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方向观察前方的水平视线H与直线LP在侧视下形成的板倾斜角,附图中θβ’是表示驾驶员沿着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方向观察前方的水平视线H与直线LC在侧视下形成的终端倾斜角。需要说明的是,ve表示在驾驶员的视点下与水平视线H正交的铅垂线。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90度≤θα≤180度、90度≤θβ≤180度的关系成立。另外,θα’>θβ’的关系成立。形成如下状态的关系成立,该状态为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比仪表板33在侧视下相对于铅垂线ve而向前方较大地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在内部收纳有移动信息终端P,因此以上说明过的角度以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上端·下端为基准而被规定。即便在除去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以移动信息终端P的上端·下端为基准而规定角度的情况下,成立有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式。
而且,在将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安装于移动终端支架55的状态下,一并参照图6、图8,在移动终端支架55中,使支承体60以第一轴部59(轴线L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由此能够使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一并参照图7、图8,使基部62以第二轴部61(轴线L3)为中心而相对于支承体60进行转动,由此能够使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而且,通过上述的转动调整,能够将移动信息终端P设为与使用者的喜好对应的姿势。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从移动终端支架55拆卸时,以使第一卡定部63摆动的方式使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倾斜,由此能够容易地拆卸。
在以上所载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设于转向轴即操纵轴9的上部且位于转向轴线L1上的手把支架40上设置移动终端支架55。根据该构造,与安装于从转向轴线L1错开的位置(偏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通过手把管10的转动来抑制移动终端支架55的摆动,因此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在移动终端支架55处保持移动信息终端P。另外,移动终端支架55在手把支架40处与上侧支架42、42一并紧固于下侧支架41、41,因此能够抑制与移动终端支架的设置相关的部件件数。
另外,在手把管10的前方配置仪表板33,移动终端支架55保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P,以使移动信息终端P的上端与就座于座16的驾驶员观察仪表板33的下端的视线V2上接近。为此,能够确保仪表板33及移动信息终端P的良好的可视性。
另外,移动终端支架55具备:配置于上侧支架42L、42L的上方且紧固于下侧支架41L、41L的台座部55A;以及从台座部55A突出且保持移动信息终端的卡定部(63、64)。由于上侧支架42L、42L被台座部55A覆盖,因此能够获得上侧支架42L、42L的保护性和良好的车辆整体的外观。
另外,由于台座部55A形成为向后下方倾斜的形状,因此能在驾驶员容易观察到的位置方便配置移动信息终端P,还能获得良好的外观。
此外,移动终端支架55具有与手把支架40所夹住的手把管10的延伸突出方向平行的轴部(59),所述卡定部(63、64)可绕所述轴部(59)转动。由于所述轴部(59)配置于手把管10的后方,因此能够抑制因轴部的设置而导致的移动终端支架55在上下方向上的伸出,能够以紧凑的方式使卡定部转动。
接着,使用图18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方向以车辆的朝向为基准。
在变形例1中,在上侧支架42L、42R的上部配置有板状的檐构件122。该檐构件122由螺栓45…固定,朝向上侧支架42L、42R的外侧而向前后左右伸出。在檐构件122的上表面支承有能够以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23为轴中心而转动的撑条124。在撑条124的前端固定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62,使得该基部62在驾驶员侧朝向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
而且,在该变形例1中,在檐构件122的下表面固定电压变换器70,电压变换器70被檐构件122从上方覆盖。需要说明的是,电压变换器70的凸缘部71抵接于檐构件122的下表面,电压变换器70借助穿过凸缘部71的螺栓而固定于檐构件122。
在该变形例1的方式中,从上方覆盖电压变换器70的檐构件122固定于手把支架40,由此能够保护电压变换器70免遭雨等侵害。另外,在檐构件122固定有电压变换器70,由此能够将檐构件122与电压变换器70看作组件而固定于手把支架40,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组装作业性。
接着,使用图19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在该变形例2中,在上述的变形例1的檐构件122不安装电压变换器70。在手把罩48的上部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孔部125,在该孔部125收容有电压变换器70。另一方面,檐构件122仅作为从上方覆盖电压变换器70的构件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孔部125的下部形成有贯通孔125A,该贯通孔125A贯通罩48而用于对从电压变换器70延伸的中继软线74进行配线。
在上述的变形例2的方式中,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电压变换器70。
接着,使用图20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3中,如图20所示,移动终端支架具备:安装于手把支架40的底板130;撑条132,其由在底板130的上表面以沿着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转动轴131支承为能够转动;固定于撑条132的前端的保持板133;球窝接头部135,其摆动自如且将姿势保持为恒定状态地嵌入保持板133所形成的球面支座部134、并且一部分从球面支座部134露出;圆板状的基部136,其与球窝接头部135的从球面支座部134露出的部位连结;以及竖立设置于基部136的一对卡定片137、137。
球窝接头部135由弹性材料形成,且被压入球面支座部134。卡定片137、137分别形成为剖面呈L字状,在卡定片137各自的一方的端部与基部136连结、卡定片137各自的另一方使端部彼此相向的状态下,卡定片137竖立设置于基部136。
而且,在一方的卡定片137的基端侧的内表面配设有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
另一方面,在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背面壁部82设有卡定于一对卡定片137、137的被卡定片138。该被卡定片138具备:以与背面壁部82抵接的状态固定于背面壁部82的板状的底部139;以及竖立设置于底部139的剖面L字状的一对爪部140、140。一对爪部140、140具有位于从底部139到弯曲部之间的第一部位和位于从弯曲部到前端之间的第二部位。一对爪部140、140的第一部位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位沿着从弯曲部向前端而彼此分离的方向延伸。另外,在以穿过爪部140、140的中间位置且沿着一对爪部140、140的竖立设置方向延伸的轴线为基准的情况下,随着朝向竖立设置方向而逐渐接近上述轴线的倾斜面形成于一对爪部140、140的前端。而且,在一对爪部140、140中的一方的前端设有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
在该变形例3中,在将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安装于移动终端支架的情况下,将上述一对爪部140、140压入一对卡定片137、137之间而进行卡定。此时,由于从底部139到弯曲部的第一部位形成为沿着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使爪部140、140的各前端的倾斜面分别抵接于卡定片137、137,由此能够使爪部140、140容易弯曲且将爪部140、140的前端顺畅地卡定于卡定片137、137的内侧。而且,在爪部140、140的前端卡定于卡定片137、137的内侧的状态下,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与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被分别导通。
接着,使用图21A及图21B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4中,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位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与此相伴,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的结构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除该点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1A所示,在该变形例4中,在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方向上的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之间,在基部62上配置有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分别由长方形的板体形成。在长边方向的板体的一端固定于基部62而板体的另一端与基部62分离的状态下保持有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而且,在基部62与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各前端侧的部位之间设有弹簧145,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各前端侧的部位被向与基部62分离的方向施力(弹性复原力进行作用)。
另一方面,在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中,在壳体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中,在第一卡定孔102与第二卡定孔103之间与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位置对应地设有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在此,在该变形例中,由于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能够构成为仅具有卡定功能,因此也能够各自摆动。
在该变形例4的方式中,如图21B所示,当将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安装于移动终端支架时,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以分别向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施力的状态进行抵接。
因而,确保充电的稳定性。上述的方式在例如振动比较大的两轮摩托车中也可以有效使用。
接着,使用图22A及图22B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5中,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位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而采用非接触充电方式。另外,与此相伴,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的结构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除该点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2A所示,在该变形例4中,在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排列的方向上的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之间,在基部62处设有收容了发送侧线圈150的电力供给部151。电力供给部151插入在基部62形成的孔部152内,在孔部152的底部与电力供给部151之间设有弹簧153,电力供给部151被保持为能够以向弹簧153施力的状态压入孔部152的底部侧。另外,发送侧线圈150构成为能够供从蓄电池供给来的电流流通。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2A中,附图标记151A表示从电力供给部151的外周面向外侧伸出的限位器,该限位器151A抑制电力供给部151从电力供给部151的孔部152飞出。
在此,在该变形例中,由于第一卡定部63及第二卡定部64能够构成为仅具有卡定功能,因此也能够各自摆动。
另一方面,在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中,在壳体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内设有接收侧线圈单元154。该接收侧线圈单元154与充电连接器100连接。接收侧线圈单元154具备在背面壁部82内配置于移动终端支架55的外表面侧的线圈154A;以及配置于比线圈154A靠内表面侧的位置的基板154B。基板154B具备将由线圈154A产生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向充电连接器100供给的电路。
在该变形例5的方式中,如图22B所示,当将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安装于移动终端支架时,电力供给部151以被施力的状态抵接于壳体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而且,在发送侧线圈150处流通电流,由此产生的磁通量通过接收侧线圈单元154的线圈154A,由此能够在接收侧线圈单元154处流通电流,并向充电连接器100供给电力。在上述的变形例5中,防水性优异。
另外,在该例中,虽然对线圈154A与基板154B在背面壁部82的厚度方向上重叠配置的构造进行说明,但这些位置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如图23A及图23B所示,也可以将基板154B从线圈154A向平行于背面壁部82的面的方向错开(偏移)。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3A及图23B中,虽然向铰接轴85侧错开基板154B,但也可以向相反的一侧错开基板154B。
接着,使用图24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6中,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除该点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4所示,在变形例6中,在隔离件95的背面抵接壁部96处例如形成矩形的开口155,该开口155使壳体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的内表面向壳体主体80的收容空间露出。在开口155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开口大致相同形状的热传导性片材156,当收容有移动信息终端P时,热传导性片材156与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相接。热传导性片材156由例如包括硅酮等的材料构成。
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80的背面壁部82的两侧以夹着设有第一卡定孔102及第二卡定孔103的区域的方式形成有一对例如矩形的开口157、157。这些开口157、157使壳体主体80的收容空间与外部连通。而且,在这些开口157、157处设有放热构件158、158。而且,这些放热构件158、158以位于壳体主体80的收容空间的面与热传导性片材156相接,壳体主体80的外部的面构成为与背面壁部82的外表面共面。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放热构件158的材料,优选使用例如铝合金等散热性能优异的材料。
如此,在变形例6中,由于能够将收容于壳体主体80内的移动信息终端P的热量通过热传导性片材156及放热构件158、158而向外部放出,因此上述的结构能够在跨骑型车辆等的相对高温的环境下极其有效地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虽然对设置了隔离件9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设置隔离件95。在该情况下,以形成放热构件158的收容空间的面在收容有所述移动信息终端P时与所述移动信息终端P的背面相接的方式,将放热构件158设于开口157内。
接着,图25A及图25B是表示变形例7的图。在该变形例中,在上侧支架42的贯通孔42B的外侧的位置形成有不同于贯通孔42B的螺栓紧固孔42C。而且,利用该螺栓紧固孔42C而将移动终端支架55的台座部55A紧固于上侧支架41。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加以例如上述各变形例那样的各种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第二卡定部64设置了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作为变形例,举出在第一卡定部63设置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方式等。另外,还可以举出分配于第一卡定部63与第二卡定部64地设置正侧充电端子56与负侧充电端子57的方式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在盖构件81的窗部93设置双重的透明板材料94、94的结构,但也可以仅设置一张透明板材料94,在该透明板材料94成膜有防雾材料,对透明板材料94实施防雾对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防雾材料,能够使用例如包括界面活性剂在内的溶剂等。另外,也可以将透明板材料94作为通电材料而能够使用触摸面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虽然说明了电压变换器70以其一部分位于比将左右的下侧支架41L、41R的前端连结起来的直线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手把罩48的后半部47的上表面中、在转向轴线L1的轴向下的左右的下侧支架41L、41R之间的例子。但电压变换器70也可以配置于手把罩48的前部。
在该情况下,当在转向轴的前方对连接蓄电池B与电压变换器70的软线进行配线时,能够缩短所述软线,并且能够容易抑制因转向而拉拽软线进行摆动的情况,从而能够容易提高软线的保护性。
另外,如图8所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由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构成的电力供给部设于第二卡定部64的L字状的弯曲部中的位于竖立设置方向上的部位64A、即朝向移动信息终端P侧的部位64A的例子。但如图8的β所示,电力供给部也可以设于第二卡定部64的前端侧且面向基部62的面。
在该情况下,作为不使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向外部极度露出的状态,即便在卡定孔插入前的状态下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正侧充电端子56及负侧充电端子57的防水性及保护性。而且,在该情况下,移动信息终端用壳体C的卡定孔中的正侧接点104及负侧接点105的位置设于卡定孔中的面向移动信息终端P的面。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移动信息终端P除所谓的智能手机之外,还包括输入终端、导航装置等能够接受电力供给的全部信息终端。
附图标记说明:
6前轮
7前叉
9转向轴(操纵轴)
10手把管
11车身框架
40手把支架
41下侧支架
42上侧支架
55移动终端支架
55A台座部
59第一轴部(轴部)
63第一卡定部(卡定部)
64第二卡定部(卡定部)
B蓄电池
S转向系统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
前叉,其用于支承前轮且使其能够转动;
转向轴,其与所述前叉连结,且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
手把支架,其设于所述转向轴的上部,且具有下侧支架和从上方与所述下侧支架抵接并且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的上侧支架;
移动终端支架,其包括基部和能够保持移动信息终端并竖立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卡定部,且所述移动终端支架紧固于所述上侧支架或所述下侧支架;
连接线,其与蓄电池电连接,从所述蓄电池供给电力,且安装于所述基部或所述卡定部;以及
转向系统,其将由所述下侧支架与所述上侧支架夹持的手把管固定于所述手把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侧支架上与所述上侧支架一并紧固有所述移动终端支架,所述上侧支架与所述移动终端支架一并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支架保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使得所述移动信息终端位于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线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手把管的前方配置有仪表板,
所述移动终端支架保持所述移动信息终端,使得所述移动信息终端被保持于所述移动终端支架,在就座于座的驾驶员沿着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上端的视线而观察所述仪表板的情况下,所述仪表板的大致下端位于所述视线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信息终端被保持于所述移动终端支架的情况下,
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仪表板的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所述上端的情况下的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视野角(θ1),
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所述上端的情况下的所述视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下端的情况下的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视野角(θ2),
在上述情况下,所述第一视野角(θ1)+所述第二视野角(θ2)<90度的关系成立,
在与所述仪表板的显示部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仪表板的上端的情况下的所述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一眼点角,
在与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与所述驾驶员观察到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所述上端的情况下的所述视线形成的角度为第二眼点角(θβ),
在上述情况下,90度≤所述第一眼点角(θα)≤180度、90度≤所述第二眼点角(θβ)≤180度的关系成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员沿着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而观察前方的水平视线、与在同所述仪表板的显示部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形成的角度为板倾斜角(θα’),
所述驾驶员沿着与所述地面平行的所述水平方向而观察前方的所述水平视线、与在同所述移动信息终端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沿着前上方延伸的直线形成的角度为终端倾斜角(θβ’),
在上述情况下,所述板倾斜角(θα’)>所述终端倾斜角(θβ’)的关系成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支架配置于所述上侧支架的上方,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紧固于所述下侧支架的台座部,
所述卡定部从所述台座部突出,
所述上侧支架被所述台座部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座部形成为向后下方倾斜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支架具有与所述手把支架所夹住的所述手把管的延伸突出方向平行的轴部,所述卡定部能够绕所述轴部进行转动,所述轴部配置于所述手把管的后方。
CN201380002789.8A 2012-03-02 2013-02-26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3764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7114 2012-03-02
JP2012-047114 2012-03-02
PCT/JP2013/055010 WO2013129421A1 (ja) 2012-03-02 2013-02-2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4490A CN103764490A (zh) 2014-04-30
CN103764490B true CN103764490B (zh) 2016-02-24

Family

ID=49082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2789.8A Active CN103764490B (zh) 2012-03-02 2013-02-26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346413B2 (zh)
EP (4) EP2738073B1 (zh)
JP (4) JP5604608B2 (zh)
KR (1) KR101557599B1 (zh)
CN (1) CN103764490B (zh)
AU (1) AU2013227095B2 (zh)
BR (1) BR112014007638B1 (zh)
ES (1) ES2615112T3 (zh)
IN (1) IN2014CN02362A (zh)
WO (1) WO2013129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5600B2 (ja) * 2012-03-02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用電圧変換器の配置構造
JP6158478B2 (ja) * 2012-05-16 2017-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の非接触充電構造
GB201311001D0 (en) * 2013-06-20 2013-08-07 Lucabella Holdings Llc Lucabella
FR3020032B1 (fr) * 2014-04-18 2016-04-01 Look Cycle Int Dispositif de guidage d'un organe de liaison souple passant a l'interieur d'un cadre de cycle
JP2016033002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固定構造
JP6368237B2 (ja) * 2014-12-19 2018-08-0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10315719B2 (en) * 2015-12-31 2019-06-11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Two-wheeled vehicle
JP2018052262A (ja) * 2016-09-28 2018-04-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20180222473A1 (en) * 2017-02-09 2018-08-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llision avoidance for personal mobility devices
JP6545214B2 (ja) * 2017-03-17 2019-07-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支持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JP2020109354A (ja) * 2017-03-31 2020-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態管理システム、動態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71465B2 (ja) * 2017-07-11 2021-11-24 株式会社サンエイ 携帯端末用スタンド
JP6597745B2 (ja) * 2017-10-03 2019-10-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支持装置
EP3733491B1 (en) * 2017-12-28 2023-11-22 Honda Motor Co., Ltd. Storage box power supply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T523308A1 (de) * 2019-12-19 2021-07-15 Ktm Ag Motorrad mit bedienbarem Multifunktionsgerät
WO2021191919A1 (en) * 2020-03-26 2021-09-30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n ecu mounting structure in a saddle type vehicle
US11981389B1 (en) 2020-06-05 2024-05-14 Honda Motor Co., Ltd. Compactable vehicle
TWI736475B (zh) * 2020-11-19 2021-08-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儀表裝置
JP2022184502A (ja) * 2021-06-01 2022-12-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R3130737A1 (fr) * 2021-12-22 2023-06-23 Mathieu Tavé Dispositif de signalisation lumineus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5689A (zh) * 2009-09-25 2012-01-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和摩托车车身框架
WO2012101675A1 (ja) * 2011-01-27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部品取付装置および自転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8551Y2 (ja) 1986-05-22 1994-10-05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インナ−イヤホ−ン収納ケ−ス
JPS6339097U (zh) 1986-08-30 1988-03-14
US5555157A (en) * 1994-03-02 1996-09-10 Apple Computer, Inc. Enclosure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 cover catch member engageable with two different housing catch members
JP3608753B2 (ja) * 1995-12-04 2005-01-12 タナックス株式会社 二輪車用電装品取り付け装置
JP3382832B2 (ja) 1997-11-27 2003-03-0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騎乗型4輪不整地走行車
US6418360B1 (en) 1999-01-08 2002-07-09 Shockware Sensor structure for measuring vehicle suspension related information
JP4251735B2 (ja) 1999-09-06 2009-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搭載型自動二輪車
EP1081035B1 (en) * 1999-09-06 2007-07-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with navigation system carried thereon
JP4156783B2 (ja) 2000-04-03 2008-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テナ配置構造
US6909907B1 (en) * 2000-11-10 2005-06-21 Pharos Science & Applications, Inc. Integrated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 and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 (PDA) device or cellular phones
US20020113185A1 (en) * 2001-02-09 2002-08-22 Ziegler David M. Holder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03137161A (ja) * 2001-11-06 2003-05-14 Honda Motor Co Ltd 携帯無線端末装着車両およびその携帯無線端末
US8240528B2 (en) * 2003-12-04 2012-08-14 Barnes Ted A Universal accessory mount for vehicle control bodies
JP3952398B2 (ja) 2002-12-18 2007-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運転状態監視装置付き車両
JP2004237762A (ja) * 2003-02-03 2004-08-26 Toa Seisakusho:Kk 自動二輪車用ナビゲーション機器取付装置
JP2005035438A (ja) 2003-07-17 2005-02-10 Bridgestone Cycle Co 自転車用充電器付携帯機器ホルダ
JP2005104258A (ja) 2003-09-30 2005-04-2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電装品ホルダー
JP2006127023A (ja) * 2004-10-27 2006-05-18 Sekisui Jushi Co Ltd 二輪車用路車間通信装置
JP2006254646A (ja) 2005-03-14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電子機器用充電器
JP2007112316A (ja) 2005-10-20 2007-05-10 A Un:Kk 振動情報呈示部品及び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車線逸脱警告装置
JP4802827B2 (ja) 2006-04-06 2011-10-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緊急解錠システム
JP4414445B2 (ja) * 2007-04-06 2010-02-10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電気機器取り付け構造
US7699331B2 (en) * 2007-05-18 2010-04-20 Mcvickar Matthew Motorcycle-stance alteration kit
DE102007045515B4 (de) * 2007-09-24 2010-09-23 Bärnklau, Karl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und Aufbewahrung eines Objekts, und Fahrzeug mit einer daran befestigten Vorrichtung
CN101815633B (zh) * 2007-10-05 2013-06-05 通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装置的对接设备
JP2010015017A (ja) * 2008-07-04 2010-01-21 Clarion Co Ltd 防水ケース
JP5203333B2 (ja) 2009-10-30 2013-06-05 ブリヂストンサイクル株式会社 電装品取付構造
US8317214B2 (en) * 2010-03-30 2012-11-27 George John Athanasiou Shock and vibration damping handlebar mounting assembly
JP5560082B2 (ja) * 2010-03-31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KR20120010503A (ko) 2010-07-26 2012-02-03 박도형 에어쿠션이 내장된 이륜차용 휴대폰 거치대
US9731782B2 (en) * 2013-02-08 2017-08-15 Paleo-Tech Concepts Sport motorcycle GPS bracke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5689A (zh) * 2009-09-25 2012-01-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和摩托车车身框架
WO2012101675A1 (ja) * 2011-01-27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部品取付装置および自転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26314B2 (ja) 2015-12-02
ES2615112T3 (es) 2017-06-05
US9346413B2 (en) 2016-05-24
EP2740652A1 (en) 2014-06-11
IN2014CN02362A (zh) 2015-06-19
KR20140050096A (ko) 2014-04-28
KR101557599B1 (ko) 2015-10-05
US20150158433A1 (en) 2015-06-11
EP2740658A1 (en) 2014-06-11
EP2738073B1 (en) 2019-11-27
BR112014007638A2 (pt) 2017-04-11
JP5953330B2 (ja) 2016-07-20
AU2013227095B2 (en) 2015-10-15
JP2014097797A (ja) 2014-05-29
EP2738073A4 (en) 2014-07-30
CN103764490A (zh) 2014-04-30
WO2013129421A1 (ja) 2013-09-06
JPWO2013129421A1 (ja) 2015-07-30
EP2759460A1 (en) 2014-07-30
BR112014007638B1 (pt) 2020-11-17
EP2738073A1 (en) 2014-06-04
EP2759460B1 (en) 2019-11-13
EP2740652B1 (en) 2017-01-11
JP2014097796A (ja) 2014-05-29
AU2013227095A1 (en) 2014-04-03
JP2014097798A (ja) 2014-05-29
JP5604608B2 (ja) 2014-10-08
JP5744264B2 (ja)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4490B (zh) 跨骑型车辆
JP6158478B2 (ja) 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の非接触充電構造
US9096162B2 (en)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 for vehicle, information display method for vehicle, vehicle and mounting member
JP594379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携帯型情報端末の収納構造
EP3299266B1 (en) Accessory socket structure of saddled vehicle
CN104159814A (zh) 鞍乘型车辆中的便携信息终端的安装结构
JP2001071966A (ja) 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搭載型自動二輪車
CN103287530B (zh) 跨骑型车辆中的便携信息终端用的电压变换器的配置构造
US20210367373A1 (en) Connector unit for vehicle, motorcycle, and support member
JP201406965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携帯型情報端末の取付構造
JP6175217B2 (ja) 携帯情報端末の充電構造
US10379343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938236B2 (ja) 携帯情報端末用ケース
CN216684713U (zh) 电动车的仪表装配结构及电动车
CN216153959U (zh) 电动车的车把罩体结构及电动车
EP3778360A1 (en) Usb terminal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type vehicle
JP744236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充電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