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7288A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7288A
CN103597288A CN201280028437.5A CN201280028437A CN103597288A CN 103597288 A CN103597288 A CN 103597288A CN 201280028437 A CN201280028437 A CN 201280028437A CN 103597288 A CN103597288 A CN 103597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blow
outlet
flow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84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7288B (zh
Inventor
田所敬英
池田尚史
滨田慎悟
代田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97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7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4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of transverse-flo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的吹出口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能够抑制室内空气从室内向空气调节机内部的逆流,同时,能够维持风机的高风量,由此,能够实现低功率化以及低噪音化。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比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长度长,贯流风扇(8)具有从吹出口(3)的两端向旋转轴线方向(AX)伸出的延长部(8a)。另外,具有碰撞壁(18),设置在空气调节机主体上,供从贯流风扇(8)的延长部(8a)吹出的吹出气流碰撞。而且,贯流风扇(8)的延长部(8a)的翼部(13a)和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部(13b)采用不同的形状,从翼部(13a)吹出的吹出气流的风速比从翼部(13b)吹出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小。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尤其是涉及具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离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设置在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住宅或公司等的室内),使从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在换热器中与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若是制热运转,则加热该室内空气,若是制冷运转,则冷却该室内空气,再从吹出口向室内送风,因此,在室内机主体内部收纳有风机和换热器。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存在多种形态,但公知在吹出口细长的壁挂式或单方向吹出的天花板嵌入式等中,作为风机采用贯流风扇(也被称为穿流风扇、横流风扇或横断流风扇)。相对于从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吸入口到达吹出口的空气流,在贯流风扇的上游侧配置换热器,即在吸入口和贯流风扇之间配置换热器,吹出口位于贯流风扇的下游侧。室内机的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贯流风扇的长度方向(旋转轴线方向)的全长大致相同,在贯流风扇的两端部的长度方向外侧,隔开规定的空间地配置有支承贯流风扇的旋转轴的支承部以及驱动马达等。
贯流风扇(以下简称为风扇)沿旋转轴线方向连结多个叶轮单体而构成,该叶轮单体是使横截面大致圆弧状地弯曲的多个翼以规定角度倾斜并以同心环状固定在具有外径和内径的环状(圆环状)的平板即支承板上而形成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在一个端部的叶轮单体的叶片前端,固定有安装了旋转轴的圆板状的端板,所述旋转轴被支承在室内机主体的轴承部上,另一个端部的叶轮单体与其他部分的支承板不同,具有在中央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驱动马达的马达旋转轴的凸起部的带凸起端板。驱动马达进行旋转驱动,由此,风扇围绕旋转轴的中心即旋转轴线旋转。翼以其外周侧前端位于旋转方向前方的方式倾斜。
以下,为便于说明,将与旋转轴线方向相连的叶轮单体称为风扇单元。另外,分别将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风扇的两端部的叶轮单体称为端部单元。
伴随风扇的旋转,室内空气从吸入口被吸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主体,通过换热器时,成为如上所述地被调节温度的调节空气,在横截风扇之后,通过到达吹出口的风路,从形成在室内机主体的下部的吹出口向室内吹出。
由于通过换热器时对空气施加摩擦阻力(压力损失),所以室内机的内部的气压变得比大气压低。而风扇将克服大气压的能量提供给气流并从吹出口吹出风,但当没有从风扇向气流供给克服大气压的足够的能量时,室内机的内部的气压变得比室内机的外部的大气压低。该情况下,发生室内空气从吹出口被吸入室内机的内部的现象,将该现象称为逆吸。
在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容易发生逆吸。其理由如下。
在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构成旋转体即叶轮单体的端板;在该端板的外侧与端板相对地构成风路的侧面的室内机主体的侧壁。该端板和侧壁之间分开5mm左右的距离,防止两者接触而产生旋转摩擦。形成在端板和与该端板相对的侧壁之间的空间位于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的外侧。该空间是因通过换热器时的压力损失而比大气压低的压力环境。因此,通过与室内机的外部的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容易发生逆吸。发生逆吸时,作为风扇整体,风量减少,风扇性能降低。另外,由于发生逆流,所以空气流发生乱流,导致噪音的增加。而且,在制冷运转时,发生逆吸时,因逆吸而进入了室内机内部的高湿度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机内部的低温壁面接触而结露,该结露水然后成为水滴并向室内飞溅(将其称为露水飞溅)。尤其,例如因灰尘堆积在吸入口等,通风阻力变大时,通过风扇难以供给充分的能量,容易发生逆吸。
为防止上述逆吸的发生,具有如下事例,在贯流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安装有具有朝向各侧壁以喇叭状扩展的外周面的部件,通过喇叭状的部件,使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和气压变得比其外侧的大气压低的空间之间的间隙变窄,实现逆吸的防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3893号公报(0009~0013栏,图1,图3)
分别设置在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并具有朝向侧壁以喇叭状扩展的外周面的部件以阻止空气进入风扇的端部和侧壁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设置。而且,要从吹出口的两端部向室内机内部逆流的空气通过喇叭状的外周面再次向吹出口一方流动,由此实现逆吸的防止。为了不发生风扇端部和侧壁之间的旋转摩擦,不能使旋转的风扇和作为固定部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主体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为零。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即,难以防止通过具有以喇叭状扩展的外周面的部件和侧壁之间的间隙发生的逆吸。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能够在防止逆吸的同时,维持高风量,并能够实现低功率化以及低噪音化。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有:
室内机主体,其具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以及沿左右方向长地形成的吹出空气的吹出口;
贯流风扇,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得长,以从所述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伸出且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左右方向和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内;
碰撞壁,其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内,在所述贯流风扇中与从所述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伸出的部分即延长部吹出的吹出气流相对,
所述贯流风扇具有叶轮单体,该叶轮单体具有沿环状的支承板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翼,
所述延长部的所述翼的翼形状不同于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的翼形状,是得到风速比从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吹出的吹出气流小的吹出气流的翼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吹出口的两端部附近,能够使来自贯流风扇的延长部的吹出气流与碰撞壁碰撞而产生比大气压高的停滞压力,从而能够防止室内空气从室内机的外部通过吹出口进入室内机的内部的逆吸。由此,能够防止因发生逆吸而导致的风扇性能的降低、噪音的增加或露水飞溅等。而且,在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上,通过使从与碰撞壁相对的部分吹出的气流的风速比从与吹出口相对的部分吹出的气流的风速小,在风扇整体中能够维持高风量,同时能够防止逆吸,实现低功率化以及低噪音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关于实施方式1的沿图1的Q-Q线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概要图,图3(a)是贯流风扇的侧视图,图3(b)是图3(a)的U-U线剖视图。
图4是放大地表示关于实施方式1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固定5个叶轮单体(单元)而构成的贯流风扇的立体图(图4(a))以及表示支承板的说明图(图4(b))。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碰撞壁的立体图。
图7是关于实施方式1的图5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简化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的翼的示意图。
图10是重叠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中的吹出口相对翼部和碰撞壁相对翼部的翼截面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的1片翼的立体图。
图12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的翼及其周边的说明图。
图13是对以往装置和实施方式1的端部单元附近进行比较地表示的说明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关于实施方式1的通过翼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5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其他的结构例,是放大地表示1片翼的立体图。
图16是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的翼及其周围的说明图。
图17是重叠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中的吹出口相对翼部和碰撞壁相对翼部的翼截面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关于实施方式2的端部单元的1片翼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关于实施方式2的由端部单元的翼部产生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关于实施方式2的通过翼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21是重叠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中的吹出口相对翼部和碰撞壁相对翼部的翼截面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关于实施方式3的端部单元的1片翼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关于实施方式3的由端部单元的翼部产生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的贯流风扇的端部单元的其他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搭载了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Q-Q线的纵剖视图。在图1中,用空白箭头表示空气流,在图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空气流。空气调节机实际上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制冷循环,但这里涉及室内机的结构,省略室外机的结构。如图1以及图2所示,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以下记作室内机)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设置在房间的墙壁上。在室内机1主体的上部1a配置有成为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格栅2、使灰尘带静电而集尘的静电除尘器5、对灰尘进行除尘的网眼状的过滤器6。而且,配管7b贯穿并列的多个铝翅片7a而构成的换热器7以包围贯流风扇8的方式被配置在贯流风扇8的正面侧和上部侧。另外,室内机1主体的前面1b被前面面板覆盖,在室内机1主体的下部设置有吹出口3,在换热器7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从吹出口3向室内吹出。吹出口3由沿室内机1主体的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开口构成。即,以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与室内机1主体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吹出口3。风机即贯流风扇8以将室内机1主体的左右方向(长度方向)作为旋转轴线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换热器7和吹出口3之间,被马达16旋转驱动并从吸入格栅2向吹出口3输送室内空气。在室内机1主体的内部,具有使吸入区域E1和吹出区域E2相对于贯流风扇8分离的稳定器9以及后导向件10。后导向件10例如为涡旋状,构成了吹出风路11的背面。在吹出口3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有上下风向叶片4a、左右风向叶片4b,使向室内的送风方向变化。图中,O表示贯流风扇8的旋转中心,E1表示风扇8的吸入区域,E2表示相对于旋转中心O位于吸入区域E1的相反侧的吹出区域。利用稳定器9的舌部9a和后导向件10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端部10a分离贯流风扇8的吸入区域E1和吹出区域E2。另外,RO表示贯流风扇8的旋转方向。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概要图,图3(a)是贯流风扇的侧视图,图3(b)是图3(a)的U-U线剖视图。图3(b)的下半部分表示能够观察到另一侧的多片翼的状态,上半部分表示1片翼13。图4(a)是放大地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5个叶轮单体14固定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而形成的贯流风扇8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支承板12的说明图。在图4中,省略了马达16和马达轴16a,将叶轮的部分作为贯流风扇8示出。构成贯流风扇8的叶轮单体14的数量和构成1个叶轮单体14的翼13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其个数没有限定。
如图3、图4所示,贯流风扇8沿旋转轴线方向AX(长度方向)具有多个例如5个叶轮单体14。在叶轮单体14的一端配置有环状的支承板12,沿旋转轴线方向AX延伸的多个翼13沿支承板12的外周配置。在穿过支承板12的中心的旋转轴线方向AX上具有多个例如由AS树脂或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成形的叶轮单体14,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将翼13的侧端连结在相邻配置的叶轮单体14的支承板12上。而且,在位于另一端的端板12b上不设置翼13,仅设置圆板。在位于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一端的支承板12a的中心设置有风扇轴15a,在位于另一端的端板12b的中心设置有风扇轮毂15b。而且,风扇轮毂15b和马达16的马达轴16a通过螺钉等被固定。即,位于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两端的支承板12a、端板12b是圆板形状,在旋转轴线17所处的中央部分形成有风扇轴15a以及风扇轮毂15b。在除了两端以外的支承板12中,成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17所处的中央部分在空间上是环状,如图4(b)所示,具有内径K1和外径K2。这里,在图3(b)、图4(b)中,一点点划线是连结马达轴16a和风扇轴15a并表示旋转中心O的假想旋转轴线,这里被作为旋转轴线17,旋转轴线17延伸的方向是旋转轴线方向AX。另外,将1个叶轮单体称为单元14,将位于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两端部的单元称为端部单元14a。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主体的立体图。这里,去除了上下风向叶片4a以及左右风向叶片4b进行表示,穿过吹出口3能够观察到贯流风扇8的一部分。与室内机的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1相比,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L2形成得长(L2>L1)。该吹出口3以其长度方向与室内机1主体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开口。而且,贯流风扇8的两方的端部单元14a的一部分从吹出口3的两端分别延长,将该延长部即贯流风扇8的两方的端部单元14a中的不面向吹出口3的部分称为风扇延长部8a。即,贯流风扇8的左右两端部从吹出口3的左右两端分别向长度方向外侧伸出,贯流风扇8中的该伸出部分是风扇延长部8a。而且,将从风扇延长部8a吹出的吹出气流碰撞的碰撞壁18设置在与风扇延长部8a相对的室内机1主体上。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碰撞壁18的立体图,示出了风扇延长部8a、碰撞壁18和吹出风路11的关系。另外,图7是图5的B-B线剖视图,示出了包含碰撞壁18的部分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图7的斜线部分表示碰撞壁18。
与设置在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两端部的风扇延长部8a相对的吹出风路11的背面到中段为止由后导向件10的上游侧构成,但如图7所示,从中段开始由碰撞壁18构成,不与吹出口3这样的开口连接,而与稳定器9接续。而且,吹出风路11中的从贯流风扇8的叶轮的外周到碰撞壁18的距离如图7的附图标记Y所示那样从后导向件10的最上游侧10a到与稳定器9接续的部分大致相同。另外,用区域E3表示从风扇延长部8a吹出的吹出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的碰撞区域。即,表示从贯流风扇8吹出气流的区域的吹出区域E2(参照图8)中的从风扇延长部8a吹出气流的区域是碰撞区域E3。从风扇延长部8a的外周到碰撞壁18的表面的距离Y例如为10mm左右。
而在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上,在除了风扇延长部8a以外的部分即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中央部分,如图2所示,吹出风路11的背面由后导向件10构成直到吹出口3,从后导向件10的最上游侧10a到吹出口3呈涡流形状,是从贯流风扇8的叶轮的外周到后导向件10的距离逐渐变大的结构。
图8是简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根据气流方向(空白箭头),简化地表示吸入格栅2、换热器7、贯流风扇8和吹出口3的关系。另外,图9是放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一个端部单元14a的1片翼13的示意图。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另一个端部单元14a也与图9相同。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贯流风扇8在两端部具有风扇延长部8a,该风扇延长部8a在吹出区域E2中与碰撞壁18相对。将与该碰撞壁18相对的吹出区域E2称为碰撞区域E3。另一方面,在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上,除了风扇延长部8a以外的部分、即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中央部分与在吹出区域E2中由开口构成的吹出口3相对地配置。这里,将两端板12a、12b的位置作为风扇端面8b,在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中央部分的贯流风扇8中,将与吹出口3相对的部分作为风扇中央部8c。另外,侧壁30构成了从室内机1的内部的吸入格栅2到吹出口3的风路的两侧面。
以下,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风扇的各长度的一例。
在叶轮单体14的端部,被固定在翼13上的环状的支承板12的外径K2为Φ110mm,内径K1为Φ60mm,在该支承板12的圆周上固定有多片例如35片翼13。另外,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例如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长度L1=610mm,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全长L2=640mm,碰撞壁1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规定的宽度L3=30mm。碰撞壁18例如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以碰撞壁18的长度L3的一半程度覆盖风扇延长部8a,风扇延长部8a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Z是例如15mm。另外,S表示风扇8的两端的端板12a、12b和侧壁30之间形成的空间。空间S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例如是15mm。而且,端部单元14a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为25mm~70mm,除了2个端部单元14a以外的其他单元14的旋转轴线方向AX长度为大致80mm。
另外,如图9所示,在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中,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的翼13a是与其他部分的翼不同的形状。即,端部单元14a的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翼截面形状在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13a和不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即与吹出口3相对的部分的翼13b上不同。
以下,对风扇延长部8a即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13a和与吹出口3相对的部分的翼13b的翼截面形状的不同进行说明。这里,将与旋转轴线方向AX的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13a称为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将与吹出口3相对的部分的翼(换言之,不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13b称为吹出口相对翼部13b。
图10是重叠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截面的说明图,示出了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翼13a、13b由旋转方向RO侧的面(称为压力面19)和与旋转方向反向的面(称为负压面20)构成,压力面19和负压面20的中央即翼的翘曲线21(用一点点划线表示)为大致圆弧形状。另外,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以及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中,翼内周侧端部以及翼外周侧端部都是圆弧形状。由此,翼内周侧端部Ha、Hb以及翼外周侧端部Ga、Gb确定了各自的圆弧形状的曲率中心,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线21a是连结翼内周侧端部Ha和翼外周侧端部Ga的圆弧,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线21b是连结翼内周侧端部Hb和翼外周侧端部Gb的圆弧。这里,标注的a表示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各部分,b表示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各部分。
另外,将连结翼内周侧端部Ha和翼外周侧端部Ga的直线、以及连结翼内周侧端部Hb和翼外周侧端部Gb的直线分别称为翼弦线Ma、Mb。这里,使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弦线Ma的长度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弦线Mb的长度短地构成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例如,翼弦线Ma的长度为13mm~14mm,翼弦线Mb的长度为15mm~16mm,翼弦线Ma比翼弦线Mb短2~3mm。这里,将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旋转产生的轨迹作为翼外径,用翼外径24表示。另外,将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旋转产生的轨迹作为翼内径,用翼内径25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外周侧端部G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外周侧端部Gb如图10所示地位于相同位置,翼外径24穿过翼外周侧端部Ga、Gb。另一方面,穿过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内周侧端部Ha的翼内径25a比穿过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内周侧端部Hb的翼内径25b大,翼内径25a位于翼内径25b的外侧。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的1片翼13的立体图。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形状不同,碰撞壁相对翼部13a是由短的翼弦线Ma构成的部分,吹出口相对翼部13b是由长的翼弦线Mb构成的部分。图中,D表示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边界部分,DG是由翼弦线Ma、Mb的长度差产生的阶梯。此外,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位于端部单元14a的内侧的单元14中,例如在图4(a)的结构中,除了端部单元14a以外的3个配置在中央部的单元14的翼形状具有与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相同的形状,由单一的翼形状构成。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翼的动作,基于图12进行说明。图12与图9同样地是放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单元14a的翼13及其周边的说明图。室内机1主体的外部是大气压P0。空气调节机运转,通过马达16使贯流风扇8旋转。贯流风扇8向RO方向旋转,由此,室内空气从设置在室内机1主体的上部的吸入格栅2被吸入,通过换热器7时,与在配管7b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成为被空气调节的气流A并通过贯流风扇8从吹出口3向室内吹出。这里,由于从吸入格栅2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换热器7时产生摩擦阻力(压力损失),所以流入贯流风扇8时的吸入区域E1的气压Pe1变得比大气压P0低。空间S是与吸入区域E1连续的空间,是相同的压力环境,从而具有与吸入区域E1同等的气压Pe1(<大气压P0)。另外,着眼于端部单元14a的吹出侧时,向与碰撞壁18相对的位置吹出的气流Aa与碰撞壁18接触,气流Aa的风速的能量被转换成压力的能量,在碰撞区域E3中产生停滞压力P1。随着贯流风扇8的旋转变快,气流Aa的风速Va变大,停滞压力P1变高。若风速Va为规定的值以上,则停滞压力P1变得比大气压P0高。该停滞压力P1变得比大气压P0高时的风速Va对应于搭载的换热器等的压力损失的不同而不同。
搭载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中的贯流风扇8根据例如弱制冷、强制冷等运转模式来设定运转的转速。以通过最低的转速下运转时的风速得到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的方式,决定碰撞壁18和贯流风扇8的外周之间的间隔Y、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Z、和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弦线Ma的长度。若像这样设置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以及碰撞壁18,在室内机1的运转中,即在贯流风扇8的旋转时,能够使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的碰撞区域E3成为停滞压力P1(>大气压P0)的空间。通过使与空间S连通的碰撞区域E3成为停滞压力P1>大气压P0,而形成压力差,停滞压力P1切断大气压P0的室内空气的流入。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室内空气通过吹出口3从室内机1的外部向室内机1的内部的压力低的空间S流入的逆吸。
图13是对以往装置和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附近进行比较地表示的说明图。在图13(a)~(c)的任意情况下,通过从吸入格栅2被吸入的气流通过换热器7等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压力损失),空间S成为比大气压P0低的压力环境的空间。如图13(a)所示,在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端部单元14a上,通过空间S的压力(<大气压P0)和大气压P0的压力差,产生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朝向室内机1的内部的空间S的逆吸W1。图13(b)所示的结构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两端部单元14a上具有朝向室内机1的侧壁30以喇叭状扩展的部件T。该情况下,与图13(a)相比,端部单元14a和侧壁30之间的间隙变小,但不是完全没有间隙。由于大气压P0这一方仍然比空间S的气压高,所以与图13(a)同样地,发生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朝向室内机1的内部的空间S的逆吸W2。而在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13(c)中,风扇的两端部单元14a和碰撞壁18设置有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相对并重叠的部分(风扇延长部8a),使该部分的吹出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而使该碰撞区域E3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即,在风扇延长部8a和碰撞壁18之间,形成了隔离吹出口3和空间S的停滞压力P1的环境。由此,切断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朝向室内机1的内部的空间S的气流,能够防止逆吸的发生。
但是,设置碰撞壁18并使吹出气流向碰撞壁18碰撞会使通风阻力变大,所以对于贯流风扇8来说,负荷变大,导致能量损失和噪音的增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贯流风扇8的两端部单元14a的翼形状,具有翼形状相互不同的翼部13a、13b,这里如图10所示,翼弦线Ma、Mb具有不同的长度。由于与碰撞壁18相对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弦线Ma的长度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弦线Mb的长度短,所以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得到风速小(低风量)的气流,在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得到风速大(高风量)的气流。
图14是用于说明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翼间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4(a)表示通过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气流,图14(b)表示通过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气流。在图14(a)中,气流Aa与碰撞壁18碰撞而产生停滞压力P1,在图14(b)中,气流Ab在吹出风路11中流动并从吹出口3吹出。在贯流风扇8中,利用翼13的压力面19推压气流,由此向气流提供能量,根据翼弦线M的长短决定压力面19的面积的大小。由此,在长的翼弦线Mb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中,比短的翼弦线M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大的能量被提供给气流Ab,风速Vb变得比通过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吹出气流Aa大。即,成为气流Aa的风速Va<气流Ab的风速Vb。这与气流Aa的风量<气流Ab的风量相同。
在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全长或端部单元14a的全长由短的翼弦线Ma构成时,提供给气流的能量不充分,作为风扇整体不能得到足够的风量。另外,在端部单元14a的全长由长的翼弦线Mb构成时,在风扇延长部8a与碰撞壁18碰撞的气流的碰撞损失大,对于风扇来说,负荷大,从而成为能量损失以及噪音增加的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翼形状中,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部13a的翼形状采用短的翼弦线Ma,由此,将停滞压力P1变得比大气压P0稍高这样的最小限度的能量提供给气流。另外,不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部13b的翼形状采用比翼弦线Ma长的翼弦线Mb,由此向气流提供大的能量。
由于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气流Aa采用比气流Ab小的风速(低风量),所以在得到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的同时,极力地减小与碰撞壁18碰撞的气流导致的能量损失。而且,由于碰撞区域E3的风速Va比朝向吹出口3的风速Vb小,所以与风速Vb的气流向碰撞壁18碰撞的情况相比,碰撞音降低,能够实现低噪音化。另一方面,通过使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气流Ab成为比气流Aa大的风速Vb,作为风扇整体维持高风量。采用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的长度比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长度长的结构,能够增大从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吹出到另一端的气流Ab的速度Vb,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逆吸的发生。例如,即使停滞压力P1成为比大气压P0稍高的程度,由于从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吹出的气流Ab的速度Vb大,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吹出口3的两端部容易发生的逆吸。通过防止该逆吸,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即,在制冷运转时因逆吸进入室内机1的内部的高湿度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机1的内部的低温壁面接触而结露,该结露水然后成为水滴并向室内飞溅。另外,作为风扇整体维持高风量,由此,能够提高风扇性能,实现低功率化。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吸入格栅2,其设置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主体的上部1a,并吸入室内空气;吹出口3,其沿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主体的左右方向长地形成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主体的下部,并将通过换热器7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向室内吹出;贯流风扇8,其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以从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伸出、且室内机1主体的左右方向和旋转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式被设置在室内机1主体内;碰撞壁18,其设置在室内机1主体内,与在贯流风扇8中从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伸出的部分即延长部8a吹出的吹出气流相对。贯流风扇8具有叶轮单体14,该叶轮单体14具有沿环状的支承板12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翼13,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形状不同于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形状,是能够得到风速Va比从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吹出的吹出气流Ab小的吹出气流Aa的翼形状,贯流风扇8以碰撞壁18和延长部8a之间的停滞压力变得比大气压高的方式运转。由此,通过吹出气流Aa,在碰撞壁18的前面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具有能够防止室内空气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流入室内机1的内部的逆吸的效果。通过防止该逆吸,能够减少气流的紊乱,并能够防止空气调节机的制冷运转时的露水飞溅。并且,能够确保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Ab的高风量,并能够提高风扇性能。而且,由于能够使朝向碰撞壁18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比朝向吹出口3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小,所以得到能够抑制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时的能量损失以及噪音的空气调节机。
尤其是,将翼13的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上的、连结翼外周侧端部G和翼内周侧端部H的线段作为翼弦线M,使风扇延长部8a的翼13a的翼弦线Ma的长度比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13b的翼弦线Mb的长度短,由此,提供给气流的能量与翼弦线M的长度相应地变化,从风扇延长部8a的翼即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吹出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比从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吹出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由此,能够在抑制能量损失的同时防止逆吸,并能够降低由碰撞壁18产生的气流导致的噪音。并且,在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部13b上,通过形成比与碰撞壁18相对的翼部13a的吹出气流Aa的速度Va大的速度Vb的吹出气流Ab,作为风扇整体能够确保高风量。
这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弦线Mb比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弦线Ma长,翼弦线长度之差为2~3mm,但不限于此。使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弦线Mb长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弦线Ma的1/8~1/3即可。例如,翼弦线Ma为12mm时,翼弦线Mb为13.5mm~16mm。翼弦线Mb比13.5mm短时,不能得到风量增加的效果,比16mm长时,在两端部单元14a内的边界区域,阶梯DG变大,不能得到顺畅的空气流。
另外,翼弦线M的长度不同地构成时,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相同,使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变化地构成了一片翼,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变化。另外,也可以使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和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都变化。
此外,图11所示的翼截面形状变化的边界部分D优选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位于碰撞壁端面18a的附近。但是,因制造时或安装时的误差,会发生微小的错位,但碰撞壁18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宽度,所以只要在碰撞区域E3的至少一部分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碰撞壁端面18a和翼截面形状变化的边界部分D稍微不一致也没有问题。翼形状变化的边界部分D比碰撞壁端面18a向碰撞壁18偏移时,通过比翼弦线Ma长的翼弦线Mb的翼间的能量大的气流Ab与碰撞壁18碰撞,能量损失变得稍多,但停滞压力P1变高,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吹出口3向空间S的逆吸。相反地,翼截面形状变化的边界部分D比碰撞壁端面18a向吹出口3偏移时,通过比翼弦线Mb短的翼弦线Ma的翼间的能量小的气流Aa向吹出口3流动,导致稍微低风量化,但能量大的气流Ab能够切实地不与碰撞壁18碰撞,从而能够抑制能量损失的增加。无论如何,在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都能够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能够防止从吹出口3向室内机1主体的内部的逆吸。
图1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所使用的贯流风扇的其他的结构例,是放大地表示1片翼13的立体图。在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中,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以不同的翼截面形状构成,而且,设置有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以平缓的曲线面或直线面连接两种截面形状(13a、13b)的过渡部13c。例如,在图11中,在形状不同的翼部的边界部分D设置有台阶状的阶梯DG,但在图15的例子中,以翼截面形状平滑地变化的方式用倾斜的直线连接而构成过渡部13c。阶梯为2mm的情况下,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以边界部分D为中央向左右每隔1mm的位置用直线连结而作成过渡部13c。
如图11所示,翼截面在两种截面形状(13a、13b)的边界部分D急剧变化的形状中,能够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之间形成阶梯DG,在该阶梯DG附近流动的气流产生风速差。由此,由风速差产生的流动的混合发展成涡旋,增大能量损失,另外,乱流与碰撞壁18碰撞使噪音增加。而通过过渡部13c抑制涡旋的发生,能够在减小能量损失的同时防止噪音的增加。
该过渡部13c不限于以直线连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也可以以圆弧状的曲线连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该情况下,在吹出口3侧也可以采用凸的圆弧状,或者在吹出口3侧采用凹的圆弧状。
另外,图16是放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的翼13a、13b及其周围的说明图。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之间的过渡部13c如图16所示地优选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位于碰撞壁端面18a附近,但即使因制造时或安装时的误差发生微小的偏移,也没有问题。与上述同样地,翼截面形状发生变化的过渡部13c比碰撞壁端面18a向碰撞壁18一方偏移时,通过了比翼弦线Ma长的翼间的能量大的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能量损失稍变多,但停滞压力P1变高,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吹出口3向空间S的逆吸。相反地,翼截面形状发生变化的过渡部13c比碰撞壁端面18a向吹出口3一方偏移时,通过了比翼弦线Mb短的翼间的能量小的气流向吹出口3流动,导致稍微的低风量化,但能量大的气流不与碰撞壁18碰撞,能够防止能量损失的增加。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翼形状在贯流风扇8的旋转轴线方向AX上不同的边界部分D,以倾斜的直线、凹形状或凸形状的曲线形状连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形状并使其平滑地变化。由此,具有能够防止在翼形状不同的部分产生涡旋并减少能量损失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17是重叠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中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和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截面的说明图,表示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在图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端部单元14a附近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图1~图9所示的形状相同。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风扇延长部8a的与碰撞壁18相对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成为不同的翼形状,尤其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翼外周侧端部Ga、Gb,使出口角α不同地构成。
这里,对出口角α进行说明。将与翼13的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中的、由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旋转产生的轨迹作为翼外径24,将翼13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压力面19和旋转方向后方的负压面20的中央作为翘曲线21,将翼外径24和翘曲线21的交点处的翼外径24的切线和翘曲线21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作为出口角α。因此,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出口角αa是在翼外径24和翘曲线21a的交点即翼外周侧端部Ga,翼外径24的切线F1a(用实线表示)和翘曲线21a的切线F2a(用实线表示)所成的角度。另外,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出口角αb是在翼外径24和翘曲线21b的交点即翼外周侧端部Gb,翼外径24的切线F1b(用虚线表示)和翘曲线21b的切线F2b(用虚线表示)所成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出口角αa<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出口角αb。例如,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出口角αa为24~26°,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出口角αb为26~28°。这里,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内周侧端部H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内周侧端部Hb为相同的位置。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单元14a的1片翼13的立体图。在该结构例中,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之间设置过渡部13c并采用平滑地变化的形状。例如,不同的翼形状的边界部分D不是图11所示的阶梯DG,而是在边界部分D沿旋转轴线方向AX取规定的宽度,例如在边界部分D的左右方向上各取几mm的宽度,将该宽度作为过渡部13c,以向左右方向以及翼外径24方向倾斜的直线、凹状的曲线或凸状的曲线平滑地连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
图1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单元14a的翼部13a、13b的翼间流动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9(a)重叠地表示与翼部13a、13b的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图19(b)比较地表示从翼外周侧端部Ga、Gb吹出的吹出气流Aa、Ab的流动方向。从翼内周侧端部Ha、Hb流入翼间的气流被翼13的压力面19推压,由此被赋予能量,从翼外周侧端部Ga、Gb向吹出区域E2流动。气流Aa、Ab从翼13的压力面19远离并向吹出区域E2吹出时,向各自的翘曲线21a、21b的切线F2a、F2b的方向飞出。由于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出口角αa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出口角αb小,所以翼外周侧端部Ga处的翘曲线21a的切线F2a比翼外周侧端部Gb处的翘曲线21b的切线F2b更偏向旋转方向(RO方向)。相反地,翼外周侧端部Gb处的翘曲线21b的切线F2b比吹出气流Aa更偏向风扇径向(在图19中用实线箭头RRa表示的方向)。这里,风扇径是指在旋转轴线17的截面中,连结旋转中心O和翼13的各个翼外周侧端部G的直线,风扇径向RR是指从旋转中心O朝向翼13的各个翼外周侧端部G的方向。在图19中,示出了例如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风扇径向(RRa方向:从旋转中心O朝向翼外周侧端部Ga的方向),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风扇径向(RRb方向)成为从旋转中心O朝向翼外周侧端部Gb的方向。另外,关于旋转方向(RO方向),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旋转方向(RO方向)是在翼外周侧端部Ga处的翼外径24的切线F1a(参照图17)上朝向旋转方向(RO方向)前方的方向,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旋转方向(RO方向)是在翼外周侧端部Gb处的翼外径24的切线F1b上朝向旋转方向(RO方向)前方的方向。
如上所述,根据出口角α的大小,从翼间吹出的吹出气流Ab和吹出气流Aa的吹出方向不同。
图19(b)表示将吹出气流Aa、Ab分解成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Aax、Abx和风扇的旋转方向(RO方向)成分Aay、Aby。贯流风扇8使从吸入区域E1吸入的空气通过翼间,主要使气流从翼间向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的比例大的方向吹出。而且,利用形成在吹出风路11的背面上的后导向件10将从翼间吹出的气流逐渐向吹出口3方向引导。因此,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的比例大的气流这一方与旋转方向(RO方向)成分的比例大的气流相比,在吹出口3附近风速大。如图19(b)所示,由于从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吹出的气流的方向的出口角αa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出口角αb小,所以旋转方向(RO方向)成分Aay比旋转方向(RO方向)成分Aby大。另一方面,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Aax比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Abx小。因此,在吹出区域E2中,通过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间朝向碰撞区域E3的气流Aa的风速Va变得比风速Vb小。即,根据出口角αb的大小,吹出气流的风扇径向成分和旋转方向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风扇径向成分大时,吹出气流的风速变大。
图20(a)、(b)是表示从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单元14a的翼部13a、13b的翼间吹出的气流的说明图,图20(a)表示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中的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图20(b)表示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中的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如图20(a)的实线箭头所示,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中,气流Aa朝向旋转方向(RO方向),所以与碰撞壁18大致垂直地碰撞的气流的风速Va比朝向风扇径向(RR方向)流动的气流Ab的风速Vb小。通过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与碰撞壁18碰撞的气流,其风速Va的能量被转换成压力的能量而产生停滞压力P1,但此时的停滞压力P1优选比大气压P0稍高。停滞压力P1过高时,碰撞产生的损失变大,导致能量损失的增加,并导致噪音的增加。在该实施方式2中,通过翼部13a流动的气流Aa的方向比气流Ab更偏向旋转方向(RO方向),所以与碰撞壁18碰撞的气流Aa的速度Va比速度Vb小,碰撞流被缓和。由此,能够实现能量损失的抑制以及噪音的抑制。
尤其是,决定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出口角αa时,采用在风扇的转速最低的运转模式时将停滞压力P1比大气压P0稍高这样的最小限度的能量提供给气流的形状即可。通过使停滞压力P1比大气压P0高,能够防止空气从室内机1的外部流入室内机1的内部这样的逆吸。而且,通过得到防止逆吸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停滞压力P1,能够降低碰撞流产生的能量损失,并能够抑制噪音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出口角αb比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出口角αa大,所以如图20(b)的虚线箭头所示,气流Ab的吹出方向比气流Aa偏向风扇径向(RR方向)。如图19(b)所示,吹出气流Ab的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Abx比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风扇径向(RR方向)成分Aax大,朝向吹出口3的气流Ab的风速Vb变得比朝向碰撞壁18的气流Aa的风速Va大。因此,与由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单一形状构成贯流风扇8的整体的翼形状相比,能够增大朝向吹出口3的风速(风量)。另外,在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得到足够的风速(风量),由此,作为整体能够实现高风量,并能够提高风扇性能,实现低功率化。另外,由于能够增大从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吹出的风速(风量),所以能够防止要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流入室内机1的内部的逆吸。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与翼13的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中的由翼外周侧端部G的旋转产生的轨迹作为翼外径24,将翼13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压力面19和旋转方向后方的负压面20的中央作为翘曲线21,将翼外径24和翘曲线21的交点G处的翼外径24的切线F1和翘曲线21的切线F2所成的角度作为出口角α,通过使风扇延长部8a的翼13a的出口角αa比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13b的出口角αb小,由此,根据出口角α的大小,吹出气流的风扇径向成分和旋转方向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延长部8a的翼13a得到风速Va比从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13b吹出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的吹出气流Aa。通过该吹出气流Aa,在碰撞壁18的前面上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能够防止室内空气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流入室内机1的内部的逆吸。并且,能够确保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Ab的高风量,并能够提高风扇性能。而且,由于能够使朝向碰撞壁18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比朝向吹出口3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所以得到能够抑制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时的能量损失以及噪音的空气调节机。
这里,使出口角α不同地构成时,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相同,使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变化地构成一片翼,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变化。另外,也可以使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和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都变化地构成。
实施方式3
图21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是重叠地表示空气调节机所使用的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中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和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截面的说明图,示出了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在图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端部单元14a附近的室内机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图1~图9所示的形状相同。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风扇延长部8a的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翼部即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采用不同的翼形状,尤其在实施方式3中,其特征在于,在翼截面上使翘曲角β不同地构成。在与翼13的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中,从翼内周侧端部H到翼外周侧端部G对翼13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压力面19和旋转方向后方的负压面20的中央的点进行连结的线是翘曲线22。该翘曲线22呈大致圆弧形状。而且,翘曲角β是指圆弧形状的翘曲线22的中心角(开度角)。例如,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线22a是连结翼内周侧端部Ha和翼外周侧端部Ga的圆弧,将该翘曲线22a作为弧形成的扇形Na的中心角是翘曲角βa。另一方面,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线22b是连结翼内周侧端部Hb和翼外周侧端部Gb的圆弧,将该翘曲线22b作为弧形成的扇形Nb的中心角是翘曲角βb。
这里,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角βb采用不同的角度,成为翘曲角βa<翘曲角βb。例如,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为40°左右,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角βb为45°左右。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单元14a的1片翼的立体图。在该结构例中,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之间设置过渡部13c,1片翼采用平滑地变化的形状。例如,不同的翼形状的边界部分D不是图11所示的阶梯DG,而是在边界部分D中,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取规定的宽度,例如在边界部分D的左右方向上各取几mm的宽度,将该宽度作为过渡部13c,以向左右方向以及翼外径24方向倾斜的直线、凹状的曲线或凸状的曲线平滑地连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单元14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产生的气流的说明图。对翘曲角β不同的翼部13a、13b产生的气流Aa、Ab进行比较时,翼部13a、13b提供给气流Aa、Ab的能量不同。即,利用翼13的压力面19推压气流,由此向气流提供能量时,如实施方式1所述地,压力面19的面积大时,更大的能量被提供给气流。另外,压力面19的曲线形状急剧变化时,气流的方向被压力面19大幅度弯曲,更大的能量被提供给气流。图21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下,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角βa构成得小,压力面19a的曲线形状是比压力面19b平缓的形状。由此,与翘曲角βb大的翼部13b相比,翼部13a提供给气流的能量更小,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变小。因此,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比翘曲角βb构成得小,则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变得比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向碰撞壁18的碰撞流被缓和,能够抑制停滞压力P1变得过高。
这里,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线22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线22b相同的状态下,以翘曲角βa<翘曲角βb且形状不同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压力面19的曲线形状相同,但作为翼形状与如实施方式1记载的那样使翼弦线M的长度不同地构成的情况同等。其结果,由于翘曲角β大的一方,压力面19的面积变大,所以吹出气流的风速仍然是来自翘曲角βa小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这一方变得比来自翘曲角βb大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吹出气流Ab小。
尤其是,决定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时,采用在贯流风扇8的转速最低的运转模式时将停滞压力P1比大气压P0稍高这样的最小限度的能量提供给气流的形状即可。通过使停滞压力P1比大气压P0高,能够防止空气从室内机1的外部向室内机1的内部流动的逆吸。而且,通过得到防止逆吸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停滞压力P1,能够抑制碰撞流产生的能量损失。而且,由于降低了与碰撞壁18碰撞的风速,所以能够实现低噪音化。
另一方面,由于不与碰撞壁18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角βb比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大地构成,所以成为比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压力面19更急剧变化的曲线形状,翼部13b提供给气流的能量变大。由此,通过翼13b的翼间并被提供大的能量的吹出气流Ab以比风速Va大的风速Va被导向吹出口3。在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得到足够的风速Vb(风量),由此,作为整体能够实现高风量,并能够提高风扇性能,实现低功率化。另外,从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得到风速Vb(风量)足够的吹出气流Ab,由此,能够防止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流入室内机1的内部这样的逆吸。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与翼13的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中的、翼13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压力面19和旋转方向后方的负压面20的中央作为翘曲线22,将以翘曲线22为弧形成的扇形N的中心角作为翘曲角β,使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翘曲角βa比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角βb小,由此,根据翘曲角β的大小,提供给气流的能量发生变化,从风扇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得到比从与吹出口3相对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吹出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的吹出气流Aa。通过使吹出气流Aa与碰撞壁18碰撞,在碰撞壁18的前面上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具有能够防止室内空气从室内机1的外部通过吹出口3流入室内机1的内部的逆吸的效果。通过防止该逆吸,能够减少气流的乱流,并能够防止空气调节机的制冷运转时的露水飞溅。并且,能够确保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Ab的高风量,提高风扇性能。而且,由于能够使朝向碰撞壁18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比朝向吹出口3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小,所以得到能够抑制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时的能量损失以及噪音的空气调节机。
这里,使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翘曲角βa、βb不同地构成时,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相同,使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变化地构成一片翼,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变化。另外,也可以使翼外周侧端部Ga、Gb的位置和翼内周侧端部Ha、Hb的位置双方变化。
在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中,对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之间设置过渡部13c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如实施方式1的图11所示,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过渡部13c的形状。但是,在构成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14a的旋转轴线方向AX上,将翼形状不同的边界部分D作为过渡部13c,只要以倾斜的直线、凹形状或凸形状的曲线平滑地变化地连接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形状,就能够得到防止翼形状不同的部分中的涡旋的发生并降低能量损失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在叶轮单体中的构成两端部单元14a的翼13的旋转轴线方向AX上,具有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形状和与吹出口3相对的部分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形状这两种形状,但不限于此。单元和单元之间的支承板12也可以位于碰撞壁端面18a的位置。例如,图24是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的、贯流风扇8的端部单元的其他结构例的说明图。如该图24所示,也可以将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作为1个端部单元14a,由实施方式1所示的翼弦线短的翼13a构成该端部单元14a的翼形状,由翼弦线长的翼13b构成其相邻的单元14的翼形状。对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的结构,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整体的翼形状也可以不采用得到比从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部13b吹出的吹出气流Ab小的风速的结构。即,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使与碰撞壁18相对的翼13中的至少贯流风扇8的两端侧、即接近风扇端面8b侧的翼部的形状成为能够得到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小的风速的形状即可。由于风扇端面8b和侧壁30之间的空间S成为压力低的空间,所以在接近该空间S的部分,优选采用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的结构。由此,在风扇延长部8a中的至少贯流风扇8的两端部的每一个中,若将接近风扇端面8b侧的部分的翼13作为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则从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吹出的吹出气流Aa与碰撞壁18碰撞,由此,停滞压力P1产生于碰撞区域E3,具有能够防止室内空气的逆吸的效果。通过防止该逆吸,能够减少气流的乱流,并能够防止空气调节机的制冷运转时的露水飞溅,能够提高风扇性能。
另外,在旋转轴线方向AX上,在与吹出口3相对的翼部13的全长范围内,也可以不采用能够得到比从风扇延长部8a吹出的吹出风速Va大的风速的翼形状。即,图8的在从一个碰撞壁端面18a到另一个碰撞壁端面18a的范围内的与吹出口3相对的风扇8的翼部13也可以不全部采用能够得到比风扇延长部8a的翼部13a大的风速的气流的翼形状。如上所述,使碰撞壁端面18a和翼形状的边界部严密地一致,因组装公差等而变得困难。至少将风扇中央部8c(参照图8)作成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形状,由此能够将从风扇中央部8c吹出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确保为高速,作为整体能够确保风量,并能够实现风扇性能的提高。
在本发明中,将来自风扇延长部8a的吹出气流所碰撞的碰撞壁18设置在空气调节机主体即室内机1主体上,使气流与碰撞壁18碰撞来产生停滞压力P1(>大气压P0),在这样的结构中,与碰撞壁18相对的部分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形状和与吹出口3相对的部分的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形状不同地构成。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翼弦线M的长度不同,在实施方式2中,出口角α的大小不同,在实施方式3中,翘曲角β的大小不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翼弦线M的长度、出口角α的大小、翘曲角β的大小中的任意2个形状不同,也可以使3个形状不同。使朝向碰撞壁18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比朝向吹出口3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地构成即可。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中,通过采用能够得到使通过碰撞流得到的停滞压力P1比大气压P0高这样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小风速的翼形状,能够防止逆吸,而且,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减少能量损失。与此同时,在吹出口相对翼部13b中,作为从吹出口3吹出的吹出气流Ab,采用能够得到比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吹出气流Aa的风速Va大的风速Vb的翼形状,由此,能够得到在风扇整体中作为高风量实现风扇性能的提高、且实现低功率化的空气调节机。
另外,作为通过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和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形状得到不同风速的气流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厚度构成翼厚。这里,翼厚是指在与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中,翼的压力面19和负压面20的宽度。即,形成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翼厚比吹出口相对翼部13b的翼厚薄的形状。翼厚薄的翼间与翼厚厚的翼间相比,风路更宽。由此,通过了翼厚薄的翼间的气流与通过了翼厚厚的翼间的气流相比,速度小,在碰撞壁相对翼部13a中,得到风速Va比从吹出口相对翼部13b吹出的吹出气流Ab的风速Vb小的吹出气流。该情况下,在从翼内周侧端部H到翼外周侧端部G的翼形状整体中,也可以不使翼厚不同地构成。只要至少在对于碰撞壁18以及朝向吹出口3的气流有特别影响的翼外周侧端部G附近,采用不同的翼厚,就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3同样的效果。
另外,风扇8的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由1个叶轮单体构成,该叶轮单体14a的翼的间隔也可以与位于风扇中央部8c的叶轮单体14的翼13的间隔不同。即,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彼此的间隔也可以比位于风扇中央部8c的叶轮单体14的翼13彼此的间隔宽。通过扩大风扇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彼此的间隔,在翼间流动的气流的速度变小,所以,在与碰撞壁18相对的碰撞区域E3中,得到风速比从风扇中央部8c的翼13吹出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小的吹出气流。
另外,风扇8的与碰撞壁18相对的风扇延长部8a由1个叶轮单体构成,该叶轮单体14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片数也可以比位于风扇中央部8c的叶轮单体14的翼13的片数少。通过减少风扇延长部8a的碰撞壁相对翼部13a的片数,提供给气流的能量变得比风扇中央部8c小,在与碰撞壁18相对的碰撞区域E3中,得到风速比从风扇中央部8c的翼13吹出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小的吹出气流。
在任意的情况下,在设置在风扇8的两端部的风扇延长部8a中,都需要通过吹出风速比从风扇中央部8c的翼13吹出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小的吹出气流,至少使碰撞区域E3形成为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的压力环境。
以上,“翼形状不同地构成”是指,除了与风扇的旋转轴线17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即厚度、翼弦线M、翘曲线、出口角α、翘曲角β等不同地构成以外,还包含翼的间隔、翼片数、翼向支承板的固定位置等不同地构成。
另外,碰撞壁18的形状不限于图6。这里,碰撞壁18和翼的外周之间的距离在从后导向件10的上游侧10a到下游侧的范围内大致相同(参照图7中的附图标记Y),但不限于此。从后导向件10的中央部分朝向下游侧,碰撞壁18和翼外径24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一样。在吹出口3的两端部附近的碰撞壁18附近,只要是产生比大气压P0高的停滞压力P1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另外,碰撞壁18可以与后导向件10一体地由例如树脂成形,也可以与后导向件10分体地构成,也可以例如嵌入地安装在后导向件10的长度方向(旋转轴线方向AX)的两端部。分体地构成时,根据室内机1的容量等变更形状或者变更宽度或厚度等时是方便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室内机(空气调节机),2吸入格栅,3吹出口,4风向叶片,5静电除尘器,6过滤器,7配管,8贯流风扇(叶轮),8a风扇延长部,8b风扇端面,8c风扇中央部,9稳定器,10后导向件,11吹出风路,12支承板,13翼,13a碰撞壁相对翼部,13b吹出口相对翼部,13c过渡部,14单元(叶轮单体),14a端部单元,15风扇轮毂,16马达,17旋转轴线,18碰撞壁,18a碰撞壁端面,19压力面,20负压面,21翘曲线,22翘曲线,24翼外径,25翼内径,30侧壁。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室内机主体,所述室内机主体具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以及沿左右方向形成得长的吹出空气的吹出口;
贯流风扇,所述贯流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得长,所述贯流风扇以从所述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伸出且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左右方向和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内;
碰撞壁,所述碰撞壁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内,与从延长部吹出的吹出气流相对,所述延长部是在所述贯流风扇中从所述吹出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伸出的部分,
所述贯流风扇具有叶轮单体,所述叶轮单体具有沿环状的支承板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翼,
所述延长部的所述翼的翼形状不同于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的翼形状,能够得到风速比从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吹出的吹出气流小的吹出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翼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中,将连结翼外周侧端部和翼内周侧端部的线段作为翼弦线M时,所述延长部的所述翼的翼弦线Ma的长度比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的翼弦线Mb的长度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翼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中,将由翼外周侧端部的旋转形成的轨迹作为翼外径,将所述翼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压力面和旋转方向后方的负压面的中央作为翘曲线,将所述翼外径和所述翘曲线的交点处的所述翼外径的切线和所述翘曲线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作为出口角α时,所述延长部的所述翼的出口角αa比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的出口角αb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翼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中,将所述翼的旋转方向前方的压力面和旋转方向后方的负压面的中央作为翘曲线,将以所述翘曲线为弧形成的扇形的中心角作为翘曲角β时,所述延长部的所述翼的翘曲角βa比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的翘曲角βb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的所述翼和与所述吹出口相对的所述翼的边界部分具有平滑地变化的翼形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扇是将多个所述叶轮单体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连结而成的。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内部具有与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CN201280028437.5A 2011-06-10 2012-03-29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03597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0031A JP5369141B2 (ja) 2011-06-10 2011-06-10 空気調和機
JP2011-130031 2011-06-10
PCT/JP2012/002178 WO2012169100A1 (ja) 2011-06-10 2012-03-29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288A true CN103597288A (zh) 2014-02-19
CN103597288B CN103597288B (zh) 2016-03-30

Family

ID=47295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8437.5A Active CN103597288B (zh) 2011-06-10 2012-03-29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59441B2 (zh)
EP (1) EP2719957B1 (zh)
JP (1) JP5369141B2 (zh)
CN (1) CN103597288B (zh)
ES (1) ES2950858T3 (zh)
WO (1) WO201216910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8647A (zh) * 2015-12-09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9642582A (zh) * 2016-08-29 2019-04-16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12833468A (zh) * 2019-11-22 2021-05-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13330258A (zh) * 2019-01-30 2021-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0569A1 (ja) * 2012-04-06 2013-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WO2014080494A1 (ja) * 2012-11-22 2014-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EP3064776B1 (en) * 2013-10-29 2020-03-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WO2015063850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FR3033501A1 (fr) * 2015-03-12 2016-09-16 Groupe Leader Ventilateur a jet d'air ovalise pour la lutte contre l'incendie
US9937489B2 (en) * 2015-06-18 2018-04-10 Johnson Matthey Public Limited Company Exhaust system without a DOC having an ASC acting as a DOC in a system with an SCR catalyst before the ASC
JP6771340B2 (ja) * 2016-08-31 2020-10-2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11118791B2 (en) * 2017-03-03 2021-09-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8266794B (zh) * 2017-12-08 2020-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6926024B2 (ja) * 2018-03-30 2021-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7191554B2 (ja) * 2018-06-26 2022-12-1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
US20220082294A1 (en) * 2019-02-07 2022-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360823B2 (ja) * 2019-06-14 2023-10-1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10769402U (zh) * 2019-08-01 2020-06-1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
CN113294354B (zh) * 2020-02-24 2022-09-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贯流风扇、空调器
CN113418239B (zh) * 2021-07-02 2022-05-17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其控制方法
JPWO2023089658A1 (zh) * 2021-11-16 2023-05-25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2396A (ja) * 1982-01-13 1983-07-21 Hitachi Ltd 貫流フアンの羽根車
JPH04190023A (ja) * 1990-11-22 1992-07-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01078A (ja) * 2000-01-19 2001-07-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721772A (zh) * 2004-07-14 2006-01-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具有它的空调器
JP2009250601A (ja) * 2008-04-11 200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0725Y2 (zh) * 1973-05-31 1977-03-08
JPS56139890U (zh) * 1980-03-24 1981-10-22
JPH02199297A (ja) * 1989-01-26 1990-08-07 Akaishi Kinzoku Kogyo Kk クロスフローフアン
JP2550190B2 (ja) * 1989-12-20 1996-11-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JPH04190024A (ja) * 1990-11-22 1992-07-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722949B2 (ja) 1992-07-14 1998-03-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JPH08319990A (ja) * 1995-05-26 1996-12-03 Toshiba Corp 送風機
JP2001207990A (ja) 2000-01-20 2001-08-03 Fujitsu General Ltd 横断流送風機
JP4190024B2 (ja) * 2000-01-21 2008-12-03 永大産業株式会社 床暖房パネル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2396A (ja) * 1982-01-13 1983-07-21 Hitachi Ltd 貫流フアンの羽根車
JPH04190023A (ja) * 1990-11-22 1992-07-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01078A (ja) * 2000-01-19 2001-07-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721772A (zh) * 2004-07-14 2006-01-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具有它的空调器
JP2009250601A (ja) * 2008-04-11 200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8647A (zh) * 2015-12-09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9642582A (zh) * 2016-08-29 2019-04-16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13330258A (zh) * 2019-01-30 2021-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CN112833468A (zh) * 2019-11-22 2021-05-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12833468B (zh) * 2019-11-22 2024-03-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59441B2 (en) 2017-09-12
JP2012255628A (ja) 2012-12-27
EP2719957A1 (en) 2014-04-16
JP5369141B2 (ja) 2013-12-18
EP2719957A4 (en) 2015-04-22
WO2012169100A1 (ja) 2012-12-13
EP2719957B1 (en) 2023-06-28
CN103597288B (zh) 2016-03-30
US20140102676A1 (en) 2014-04-17
ES2950858T3 (es) 202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7288A (zh) 空气调节机
US9829004B2 (en) Turbo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8834121B2 (en) Turbo fan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4063280U (zh) 空气调节机
JP6381811B2 (ja) 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1990604A (zh) 离心鼓风机
US20130259669A1 (en) Cross flow fan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14002819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6029738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冷却ユニット
WO2017145275A1 (ja) 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547132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2321173B1 (ko) 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실내기
JP2008223741A (ja) 遠心送風機
CN102287385A (zh) 离心式风机
CN109854523A (zh)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JP2000065418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1351673B (zh) 空调机
CN203926056U (zh) 空调机
JP5984162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および室外機
CN209557304U (zh)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3231411U (zh) 空调机室内机
WO2022186176A1 (ja) 送風機および室内機
KR102058859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WO2024084537A1 (ja) 送風装置
CN208442937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