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6521B -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 Google Patents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6521B
CN103576521B CN201310307726.5A CN201310307726A CN103576521B CN 103576521 B CN103576521 B CN 103576521B CN 201310307726 A CN201310307726 A CN 201310307726A CN 103576521 B CN103576521 B CN 1035765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 assembly
mentioned
lubricant
lubricating device
feeding lubr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077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6521A (zh
Inventor
富田大辅
新谷刚史
工藤经生
本城贤二
羽鸟聪
熊谷直洋
藤森彰
吉野薰
畔柳雄太
关秀康
后藤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6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6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6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65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03G15/553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94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atigue treatment of the photoconduc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确实检测润滑剂的残量成为所设定量以下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润滑剂供给装置包括:润滑剂;供给部件,将上述润滑剂供给到润滑剂供给对象;以及残量检测机构,根据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导通状态,检测上述润滑剂的残量为所设定量以下;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设有朝另一方电极部件侧突出的突出部。能抑制因附着在电极部件的附着物引起的电极部件间的接触不良,能确实检测润滑剂的残量成为所设定量以下。

Description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
背景技术
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保护感光体或中间转印带等像载置体或使其低摩擦化,设有向像载置体表面供给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装置,这为人们所公知。
若在润滑剂枯竭状态下实行图像形成动作,则润滑剂保护作用不起作用,因此,像载置体磨耗劣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检测润滑剂“接近用尽”(nearend)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图26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的润滑剂“接近用尽”检测部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26所示,用导电性部件构成保持固形润滑剂140的润滑剂保持部件143,包括在润滑剂残量变少时刻与润滑剂保持部件143的一端抵接的第一电极部件181以及与另一端抵接第二电极部件182。检测电路183与第一电极部件181和第二电极部件182连接,检测电路183对电极部件间施加电压,检测是否有电流流过。润滑剂保持部件143由弹簧142朝没有图示的供给部件侧赋能。
使用初始,相对各电极部件,润滑剂保持部件143离开,在电极部件间没有电流流过。固形润滑剂一边因没有图示的供给部件的滑擦逐渐被削减,一边因弹簧142的赋能力,润滑剂保持部件143向供给部件侧移动。并且,若固形润滑剂140“接近用尽”,则导电性的润滑剂保持部件143与第一电极部件181、第二电极部件182抵接。其结果,电极部件间电流流过,用检测电路183检测润滑剂“接近用尽”。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中,构成为润滑剂残量变少后,润滑剂保持部件143才与第一电极部件181、第二电极部件182抵接导通。从使用初始到润滑剂残量变少期间,润滑剂保持部件143与第一电极部件181、第二电极部件182离开。因此,润滑剂残量变少前期间,存在润滑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181、第二电极部件182的与润滑剂保持部件143的抵接部(以下称为“电极部件侧抵接部”)或润滑剂保持部件143的与第一电极部件181、第二电极部件182的抵接部(以下称为“润滑剂保持部件侧抵接部”)的危险。若润滑剂附着到上述抵接部,则存在即使润滑剂保持部件143与第一电极部件181、第二电极部件182抵接也不能成为导通状态、不能检测润滑剂“接近用尽”的危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143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确实检测润滑剂的残量成为所设定量以下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处理卡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涉及一种润滑剂供给装置,包括:
润滑剂;
供给部件,将上述润滑剂供给到润滑剂供给对象;以及
残量检测机构,根据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的导通状态,检测上述润滑剂的残量为所设定量以下;
所述润滑剂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或上述第二电极部件,设有朝另一方电极部件侧突出的突出部。
本发明人研究润滑剂附着在电极部件引起误检测的结果,得到以下成果:即,图26所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构成为使得润滑剂保持部件143的面和各电极部件181、182的面抵接。这样,由于构成为面接触,当润滑剂保持部件与各电极部件抵接时,不作用能排除附着在润滑剂保持部件或各电极部件的润滑剂等附着物那样的抵接压力。润滑剂保持部件以某种程度宽广范围一齐与电极部件抵接,因此,没有附着物的退避场所。其结果,附着物夹在润滑剂保持部件的抵接部和各电极部件的抵接部之间,在润滑剂保持部件143和电极部件181、182之间产生接触不良,不能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
于是,在本发明中,根据上述成果,在第一电极部件或第二电极部件,设有朝对向电极部件侧突出的突出部,使得突出部与对向的电极部件抵接。由此,与面之间抵接场合相比,能提高抵接压力,且能使得抵接范围狭。由此,当第二电极部件与第一电极部件抵接时,能排除附着在电极部件的附着物,能抑制附着物夹在电极部件之间。因此,若润滑剂量成为所设定量以下,则能良好地导通,能良好地检测润滑剂残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能抑制因附着在电极部件的附着物引起的电极部件间的接触不良,能确实检测润滑剂的残量成为所设定量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四个成像单元之一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设有清洁装置和润滑剂涂布装置的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润滑剂供给装置的长方向一端侧的概略构成图,其中,图4A是表示固形润滑剂3b的使用初期状态的概略构成图,图4B是表示固形润滑剂3b残存极少状态(“接近用尽”状态)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图4的A-A截面图。
图6A和图6B是图4的B-B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立体图。
图8是从感光体侧看润滑剂供给装置3的长方向一端侧的图。
图9是表示以往残量检测部一例的图。
图10表示图9的以往残量检测部的“接近用尽”检测状态。
图11表示突出部的第一变形例。
图12表示突出部的第二变形例。
图13表示突出部的第三变形例。
图14表示突出部的第四变形例。
图15表示突出部的第五变形例。
图16表示在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之间配置清扫刷的实施例。
图17是设有遮蔽部件的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8表示设有遮蔽部件的实施例。
图19是润滑剂残量检测的控制流程图。
图20是在涂布辊的移动距离以及残量检测部两方进行“接近用尽”检测场合的控制流程。
图21表示固形润滑剂量的推移和“接近用尽”检测的时间。
图22表示水平对向配置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的实施例。
图23是表示压接机构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24是表示压接机构变形例的另一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25表示残量检测部的变形例。
图26是表示以往的润滑剂供给装置的润滑剂“接近用尽”检测部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的一实施形态。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该打印机10在其内部的大致中央设有作为像载置体即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56。中间转印带56由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等的耐热性材料构成,是由调整为中电阻的基体构成的环状带,架设在四个辊52,53,54,55被支承,驱动其朝着图示箭头A方向回转。在中间转印带56的下方,沿着中间转印带56的带面并列设置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各色调色剂对应的四各成像单元11Y、11M、11C、11K。
图2是表示四个成像单元11Y、11M、11C、11K之一的放大图。
不管哪个成像单元构成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表示色区别的Y、M、C、K的添附字母。各成像单元11包括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1,在各感光体1的周围,分别配置作为充电机构的充电装置2,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4,润滑剂供给装置3,清洁装置8。所述充电装置2使得感光体表面均一带电,成为所希望的电位(负极性),所述显影装置4用带电为负极性的各色调色剂对形成在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使其成为调色剂像,所述润滑剂供给装置3通过涂布向感光体表面供给润滑剂,所述清洁装置8对转印调色剂像后残留在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进行清洁。
成像单元构成为处理卡盒,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装卸,构成为能一下子更换感光体1、充电装置2、显影装置4、清洁装置8、以及润滑剂供给装置3。
参照图1,在四个成像单元11Y、11M、11C、11K下方,设有作为静电潜像形成机构的曝光装置9,其根据各色图像数据对带电的各感光体表面进行曝光,使得曝光部分电位降低,写入静电潜像。夹着中间转印带56,在与各感光体1对向位置,分别配置作为转印机构的一次转印辊51,将形成在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6上。一次转印辊51与没有图示的电源连接,由该电源施加所设定的电压。
在中间转印带56的辊52支承的部分的外侧,压接作为二次转印机构的二次转印辊61。二次转印辊61与没有图示的电源连接,由该电源施加所设定的电压。二次转印辊61和中间转印带56的接触部是二次转印部,中间转印带56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作为记录材料的转印纸上。在中间转印带56的辊55支承的部分的外侧,设有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57,其清洁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6的表面。在二次转印部的上方,设有将转印纸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转印纸的定影装置70。定影装置70由环状定影带71和加压辊74构成,所述定影带71卷绕在内部设有卤素加热器的加热辊72和定影辊73,所述加压辊74通过定影带71与定影辊73对向压接配置。在打印机10下部,设有供纸装置20,其载置转印纸,向着二次转印部送出转印纸。
感光体1是有机感光体,用聚碳酸脂类的树脂形成表面保护层。充电装置2设有充电辊2a作为充电部件,其系在导电性金属芯的外侧包覆中电阻的弹性层构成。充电辊2a与没有图示的电源连接,由该电源对其施加所设定的电压。充电辊2a配设为相对感光体1具有微小间隙。该微小间隙可以通过例如在充电辊2a的两端部的非图像形成区域卷绕具有一定厚度的间隔部件等,使得间隔部件表面与感光体1表面抵接,进行设定。
显影装置4在与感光体1对向位置,配置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套4a,其内部设有磁场发生机构。在显影套4a下方,设有二个螺旋4b,用于将从没有图示的调色剂瓶投入的调色剂与显影剂混合,一边搅拌一边朝显影套4a汲取。由显影套4a汲取的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显影剂,该显影剂由刮板4c限制为所设定的显影剂层厚度,载置在显影套4a上。显影套4a在与感光体1对向位置一边朝着相同方向移动一边载置运送显影剂,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1上的静电潜像部分。在图1中,表示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4的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单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也能适用。
图3是表示设有清洁装置8和润滑剂涂布装置3的单元的概略构成图。
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8包括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刮板8a,支持部件8b,以及调色剂回收螺旋8c。清洁刮板8a将聚氨酯橡胶、硅酮橡胶等橡胶形成为板状,设为其边缘与感光体1表面抵接,除去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清洁刮板8a粘接支承在由金属、塑料、陶瓷等构成的支持部件8b,相对感光体1表面以所设定角度设置。作为清洁部件,除了利用清洁刮板之外,可以广泛利用清洁刷等公知部件。
润滑剂供给装置3包括收纳在固定壳体的固形润滑剂3b,以及作为供给部件的涂布辊3a,所述涂布辊3a构成涂布机构,将从固形润滑剂3b削取的粉体状的润滑剂涂布到感光体1表面。涂布辊3a可以使用刷辊,聚氨酯泡沫辊。使用刷辊作为涂布辊3a场合,较好的是,将碳黑等的电阻控制材料添加在尼龙,丙烯等树脂,将体积电阻率调整在1×103Ωcm以上,1×108Ωcm以下的范围内,用这样的材料形成刷辊。涂布辊3a的回转方向相对感光体1为逆方向。即,在感光体1和涂布辊3a的抵接部,涂布辊3a的表面移动方向与感光体1的表面移动方向为逆方向。
固形润滑剂3b形成为长方体状,通过后述的推压机构3c,朝涂布辊3a侧推压。作为固形润滑剂3b的润滑剂,使用至少含有脂肪酸金属盐的润滑剂。脂肪酸金属盐,可以使用例如氟系树脂,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钡,硬脂酸铝,硬脂酸镁等具有层晶体结构的脂肪酸金属盐,或月桂酰赖氨酸(lauroyllysine),混和磷酸钠(monocetylsodiumphosphate),月桂酰牛磺酸钙(lauroyltaurinecalcium)等物质。上述脂肪酸金属盐之中,较好的是,使用硬脂酸锌。这是由于硬脂酸锌在感光体1表面上的伸展性非常好,而且吸湿性低,再有,具有即使湿度变化也难以损害润滑性的特性的缘故。因此,难以受环境变化影响,能形成保护感光体表面能力高的膜化润滑剂保护层,能良好地保护感光体表面。由于具有难以损害润滑性的特性,能良好地得到减少清洁不良的效果。除了上述脂肪酸金属盐之外,还可以添加硅油或氟系油、天然蜡等液状材料、气体状材料,作为外添加剂。
较好的是,固形润滑剂3b的润滑剂包含作为无机润滑剂的氮化硼。作为氮化硼的晶体结构可以列举六方晶系的低压相(h-BN)或六方晶系的高压相(c-BN)等。上述结构的氮化硼之中,六方晶系的低压相的氮化硼的晶体具有层状结构,是容易劈开的物质,因此,摩擦系数在接近400℃前能维持约0.2以下,难以因放电而特性变化,即使受到放电,与其它润滑剂相比,也不会失去润滑性。通过添加这种氮化硼,供给到感光体1表面薄膜化的润滑剂不会因充电装置2或一次转印辊51动作时发生的放电而早期劣化。氮化硼难以因放电而特性变化,即使受到放电,与其它润滑剂相比,也不会失去润滑性。而且,还能防止因感光体1的感光体层放电引起氧化、蒸发。氮化硼即使添加量极少也能发挥其润滑性,因此,对于因润滑剂向充电辊2a等附着引起的不良状态,或清洁刮板8a的板颤动很有效。
本实施形态的固形润滑剂3b使用将含有硬脂酸锌和氮化硼的润滑剂原料压缩成型者。固形润滑剂3b的成型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熔融成型等其它成型方法。由此,能得到上述硬脂酸锌的效果和上述氮化硼的效果。
固形润滑剂3b因涂布辊3a削取而消耗,其厚度经时减少,但是,通过压接机构3c常时与涂布辊3a压接。涂布辊3a一边回转一边将削取的润滑剂涂布在感光体表面。此后,通过感光体1的表面和清洁刮板8a的接触,涂布的润滑剂被推压扩展,成为薄膜状。由此,感光体1表面的摩擦系数降低。附着在感光体1表面的润滑剂膜非常薄,因此,不会阻害充电辊2a的充电。
在本实施形态中,润滑剂供给装置3配置在清洁装置8的下游侧。由润滑剂供给装置3涂布在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此后,通过通过均一刮板8d滑擦感光体表面,得到伸展,能粗略使得涂布在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涂布不匀变得均匀。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润滑剂供给装置3。
图4A和图4B是表示润滑剂供给装置3的长方向一端侧的概略构成图,其中,图4A是表示固形润滑剂3b的使用初期状态的概略构成图,图4B是表示固形润滑剂3b残存极少状态(“接近用尽”状态)的概略构成图,图5是图4的A-A截面图,图6A和图6B是图4的B-B截面图。润滑剂供给装置3的长方向的另一端侧与一端侧构成相同。
如图5、图6A、图6B所示,固形润滑剂3b的下侧的面与涂布辊3a抵接,设有润滑剂保持部件3d,沿着固形润滑剂3b的长方向,保持固形润滑剂3b的与所述下侧的面相反侧的部分。润滑剂保持部件3d在收纳壳体3e中设为可相对涂布辊3a接离。在收纳壳体3e的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图中上部空间,设有作为压接机构的加压弹簧3c,将固形润滑剂3b朝着供给部件推压。由于该加压弹簧3c,固形润滑剂3b与涂布辊压接。
在固形润滑剂3b的长方向两端附近,设有作为残量检测机构的残量检测部40。如图5、图6A、图6B所示,沿着涂布辊3a的回转方向,残量检测部40设在收纳壳体3e的涂布辊3a和固形润滑剂3b的抵接部的下游侧的侧面。残量检测部40如图4A和图4B所示,包括检测用回转部件41,以及检测所述检测用回转部件41回转、作为回转检测机构的回转检测部42。回转检测部42包括第一电极部件42a,与该第一电极部件42a对向配置的第二电极部件42b,以及电阻检测部42c等。
电阻检测部42c与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连接,对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施加电压,检测电阻。电阻检测部42c与控制部100连接。检测用回转部件41,第一电极部件42a,以及第二电极部件42b定位保持在覆盖上述部件的盖部件43。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配置在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铅垂方向上方。
图7是表示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立体图。
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呈金属薄板等导电性部件构成的板状形状。第一电极部件42a的图示右侧端部保持在盖部件43。第二电极部件42b配置在第一电极部件42a的铅垂下方,比第一电极部件42a细。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图示左侧端部侧保持在盖部件43,悬臂支承在盖部件43。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侧(图7右侧端部)配置为与第一电极部件42a平行接近配置。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侧如图7所示,分叉为二,其前端朝第一电极部件42a侧折曲,成为朝第一电极部件42a侧突出的突出部47。各突出部47的前端形状成为锐角状,如后所述,各突出部47成为与第一电极部件42a点接触那样的构成。
如图5所示,第一电极部件42a的相对盖部件43正交方向的长度比第二电极部件42b长,至少在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突出部47附近,成为第一电极部件42a大的形状。
图8是从感光体侧看润滑剂供给装置3的长方向一端侧的图。
如图8所示,盖部件43通过螺钉101紧固在收纳壳体3e。在盖部件43通过螺钉45紧固与第一电极部件42a电气连接的第一端子44a、以及与第二电极部件42b电气连接的第二端子44b。电阻检测部42c与上述第一端子44a、第二端子44b连接。
如图4A、图4B、图6A、图6B所示,沿着涂布辊3a的回转方向,在收纳壳体3e的涂布辊3a和固形润滑剂3b的抵接部的下游侧的侧面,设有朝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开口部31e。该开口部31e设在离开固形润滑剂3b的长方向端部所设定距离、靠近中央侧处。设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压接部31d贯通该开口部31e(参照图6A和图6B)。在盖部件43设有作为分隔机构的分隔壁43b,将用盖部件43覆盖的空间分隔为配置开口部31e的空间,以及配置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空间。
如图4A和图4B所示,检测用回转部件41回转自如地支承在盖部件43的回转轴43c,呈板状形状。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回转支点(回转轴43c)的图示右侧(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中央部侧)的前端与压接部31d对向。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回转支点(回转轴43c)的图示左侧(固形润滑剂长方向端部侧)的前端与第二电极部件42b对向。相对该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回转支点,图示左侧比图示右侧长,相对回转支点,图示左侧的重量重。因此,检测用回转部件41构成为因自重朝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如图4A所示,当压接部31d从检测用回转部件41离开状态时,检测用回转部件41与分隔壁43b的端部碰接,因自重朝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受到限制。
如图4A所示,在使用初期,设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压接部31d离开检测用回转部件,检测用回转部件41与分隔壁43b的端部碰接。这时,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图示左侧端部离开第二电极部件42b,第二电极部件42b以所设定的间隙与第一电极部件42a对向。因此,这时,即使通过电阻检测部42c,将电压施加在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间,在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间也没有电流流过,为不能测定电阻值的状态。
若固形润滑剂3b被削取,润滑剂消耗,固形润滑剂高度变低,则润滑剂保持部件3d朝铅垂下方移动,向涂布辊3a侧靠近。接着,若固形润滑剂3b高度成为所设定值,设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压接部31d与检测用回转部件41抵接。若固形润滑剂3b进一步被削取,高度变低,则通过压接部31d推压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图示右侧端部,检测用回转部件41朝与因自重回转方向逆方向(图示顺时钟方向)回转。若固形润滑剂3b进一步被削取,则检测用回转部件41进一步按顺时钟方向回转,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图示左端与第二电极部件42b抵接。若固形润滑剂3b进一步被削取,检测用回转部件41进一步按顺时钟方向回转,则检测用回转部件41将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图示右侧端部)附近朝第一电极部件42a压入。于是,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靠近第一电极部件42a。接着,如图4B、图6B所示,若润滑剂的量残存极少(“接近用尽”),则检测用回转部件41回转所设定角度,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若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则第二电极部件42b和第一电极部件42a从非导通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由此,若通过电阻检测部42c将电压施加在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则电流流过电极部件之间。其结果,能用电阻检测部42c检测电阻值,能检测所述检测用回转部件41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而回转。
控制部100监视电阻检测部42c的测定结果,若检测得知电阻检测部42c检测到的电阻值为所设定值以下,则控制部100判定为润滑剂“接近用尽”。接着,在没有图示的操作显示部报知润滑剂残量少的信息,督促用户更换固形润滑剂。也可以使用没有图示的通信手段,向服务中心通知需要更换润滑剂。
润滑剂向感光体1的涂布量并不一定,因形成在感光体表面的图像面积率等而不同。若具体说明,形成在涂布润滑剂的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6,这时,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有时与调色剂一起移到中间转印带。因此,高图像面积率的图像与低图像面积率的图像相比,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量变少。其结果,高图像面积率图像方供给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多。因此,频繁输出文字等低图像面积率的图像的用户和频繁输出照片等高图像面积率的图像的用户,润滑剂的减少程度不同。因此,与本实施形态不同,仅仅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等动作期间判定“接近用尽”场合,不能在全部使用条件下精度良好地检测“接近用尽”。具体地说,将润滑剂消耗多的使用条件时润滑剂成为“接近用尽”的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用于判定“接近用尽”场合,在润滑剂消耗量少的使用条件下使用的用户中,在固形润滑剂3b没有用尽的状态下,进行润滑剂更换。与此相反,将润滑剂消耗量少的使用条件时润滑剂成为“接近用尽”的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用于判定“接近用尽”场合,在润滑剂消耗量多的使用条件时,存在检测到“接近用尽”前润滑剂枯竭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形态那样,通过残量检测部40根据固形润滑剂的高度检测润滑剂是否“接近用尽”,与根据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检测“接近用尽”场合相比,与使用条件无关,能精度良好地检测“接近用尽”。
在本实施形态中,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姿势成为与润滑剂“接近用尽”对应的姿势前,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成为非通电状态,即使对电极部件间施加电压,也没有电流流动。由此,每当检测“接近用尽”时,不消耗电力,因此,能减少电力消耗。用金属薄板等比较廉价的材料构成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能使得进行检测润滑剂残量的装置设为廉价。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作为残量检测机构的残量检测部40分别设在固形润滑剂3b长方向两端部附近。因此,即使固形润滑剂3b在长方向润滑剂消耗量不同场合,在润滑剂消耗量多侧的端部成为“接近用尽”时刻,配置在润滑剂消耗量多侧的端部侧的检测用回转部件41成为与润滑剂“接近用尽”对应的姿势,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导通。由此,即使固形润滑剂3b在长方向润滑剂消耗量不同场合,也能正确检测润滑剂“接近用尽”。由此,能防止发生消耗量多侧的润滑剂枯竭,不能保护感光体,损伤感光体表面等不良状况。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残量检测部40设在收纳壳体3e的外部,因此,能抑制飞散的润滑剂粉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第二电极部件42b。
感光体1中央部形成调色剂像,当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6等时,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与调色剂一起移到中间转印带56,因此,感光体1中央部的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量减少较多。另一方面,感光体表面的两端部附近通常与图像的空白部分对应,几乎不形成调色剂像,感光体表面的润滑剂量减少较少。因此,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两端部附近的润滑剂向感光体的涂布量比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中央部附近的涂布量少。与此相反,由涂布辊3a削取的润滑剂量在固形润滑剂3b长方向大致均一。因此,没有涂布到感光体表面、残存在涂布辊3a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端部附近的润滑剂量比中央部附近多。该残存在涂布辊3a的润滑剂堆积在收纳壳体3e,堆积在收纳壳体3e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两端部附近的润滑剂量比中央部多。因此,与本实施形态不同,当将开口部31e设在收纳壳体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端部附近场合,通过开口部31e飞散的润滑剂变多。其结果,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的润滑剂变多,产生导通不良,存在误检测的危险。另一方面,如本实施形态那样,通过将开口部31e设在收纳壳体3e的从固形润滑剂长方向端部朝中央部离开所设定距离,与将开口部31e设在收纳壳体3e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端部场合相比,能抑制从开口部31e飞散的润滑剂的量。由此,能抑制从开口部31e飞散的润滑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第二电极部件42b,能抑制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时的导通不良。由此,能抑制润滑剂“接近用尽”的误检测。为了抑制润滑剂从开口部31e的飞散,较好的是,开口部31e尽可能小。
在本实施形态中,设有检测用回转部件41,通过压接部31d将第二电极部件42b朝第一电极部件42a推压,使其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由此,能将作为检测部的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抵接部设在离开所述开口部31e处。因此,能进一步抑制从开口部31e飞散的润滑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第二电极部件42b。
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为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润滑剂保持部件3d朝铅垂方向下方移动,使得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图4右侧端部朝铅垂方向下方移动,与第二电极部件42b对向的检测用回转部件的端部(图4左侧端部)朝铅垂上方移动。由此,能将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配置在固形润滑剂3b和涂布辊3a的抵接部的铅垂上方,能抑制润滑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
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得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在铅垂方向对向配置。
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上面部为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处,因此,必须使得润滑剂尽可能不要附着到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上面部。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中央侧端部附近靠近第一电极部件42a配置。由此,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中央侧端部附近和第一电极部件42a的间隙变狭,能抑制润滑剂附着到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固形润滑剂长方向中央侧端部附近的上面部。
图9表示以往的残量检测部一例。
在图9所示以往技术中,在板状的第一电极部件42a的铅垂上方配置板状的第二电极部件42b,通过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下面抵接(面接触),检测“接近用尽”。这样,在铅垂方向使得板状的电极部件对向配置的构成中,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上面部存在堆积飞散的润滑剂等的危险。压接部31d将第二电极部件42b朝第一电极部件42a压入,当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下面与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面接触时,如图10所示,堆积在第一电极部件42a上面的堆积物T夹在第二电极部件42b和第一电极部件42a之间,存在第二电极部件42b和第一电极部件42a之间产生接触不良的危险。
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得配置在铅垂下方的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朝第一电极部件42a突出,设有突出部47,使得该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这样,通过使得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处从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上面突出,能抑制润滑剂等堆积在突出部。由此,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能良好地进行“接近用尽”检测。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的突出部47的前端设为点形状,因此,能防止润滑剂等堆积在突出部47的前端。由此,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能良好地进行“接近用尽”检测。
即使润滑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下面的与第二电极部件42b抵接处,如图9、图10所示,与板状电极部件之间抵接相比,能容易地在突出部47排除润滑剂。
在如图9、图10所示的以往技术中,以某种程度宽广范围一齐使得电极部件之间接触,因此,附着的润滑剂没有从抵接范围退避的空间。并且,以某种程度宽广范围使得电极部件之间接触,因此,抵接压力低,不能发挥排除附着的润滑剂那样的力。另一方面,在本实施形态中,当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时,在突出部47周围具有用于使得受突出部47推压的润滑剂退避的充足的空间。并且,与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抵接压力高,能得到对于排除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润滑剂来说足够的力。由此,即使润滑剂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42a下面的与第二电极部件42b抵接处,也能容易地在突出部47排除润滑剂。由此,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
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不是相对铅垂方向朝第一电极部件42a平行移动,而是自由端一边取以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固定端为支点的大致圆弧状的轨迹,一边靠近第一电极部件42a。因此,通过在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设有突出部47,当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时,突出部47在与第一电极部件42a下面平行的方向,虽然极少,但也有移动。由此,能期待刮落第一电极部件42a下面的附着物。
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侧分叉为二,在各自前端设有突出部47,构成为使得多个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这样,通过设置多个突出部47,即使某个突出部47因什么原因发生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接触不良,其它某个突出部47也能良好地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接触。由此,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配置于铅垂方向下方的第二电极部件42b设置突出部,但是,也可以设置在配置于铅垂方向上方的第一电极部件42a。该场合使得突出部与润滑剂等堆积的第二电极部件的上面抵接。如上所述,能容易地在突出部47排除润滑剂,因此,能通过突出部47排除第二电极部件42b上面堆积的润滑剂等的堆积物,能使得突出部与第二电极部件42b抵接。
突出部47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例如图11所示,将板状的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侧朝第一电极部件42a折曲形成。也可以例如图12所示,在板状的第二电极部件42b设置一个针状突出部47,或例如图13所示,设置三个以上的针状突出部47。也可以例如图14所示,将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侧设为锯齿形状,形成多个突出部47。也可以例如图15所示,将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侧的短方向两端朝第一电极部件42a折曲,将该折曲部的前端设为锯齿形状,形成多个突出部47。
也可以例如图16所示,在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的突出部47的移动范围,配置清扫刷48,作为清扫突出部47的清扫部件。这样,通过设置清扫刷48,突出部47一边与清扫刷48的刷纤维滑擦一边向第一电极部件42a侧移动,能除去附着在突出部47的润滑剂等。由此,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能精度良好地进行“接近用尽”检测。
在该场合中,较好的是,将具有突出部47的第二电极部件42b设置在铅垂方向下方侧。这是由于将第二电极部件42b设在铅垂方向上方场合,存在由清扫刷48刮落的附着物附着到作为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与突出部47的抵接面的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部的危险。另一方面,将具有突出部47的第二电极部件42b设置在铅垂方向下方侧场合,由清扫刷48刮落的附着物不会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与突出部47的抵接面(下面)。由此,能防止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与突出部47的抵接面污脏,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
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得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水平投影面积(从铅垂方向上方看时的面积)比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突出部47)附近的水平投影面积大。由此,如图5的点划线C所示,从铅垂方向正上方看时,成为用第一电极部件42a遮隐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自由端附近的状况。其结果,第一电极部件42a恰好起着遮檐那样的作用,在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部接受从铅垂方向上方落下来的润滑剂。由此,能抑制润滑剂附着在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上面部。润滑剂即使堆积在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部,也不会对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导通状态给予什么影响。
也可以如图17所示,围住突出部47的周围,设有遮蔽突出部47的遮蔽部件49,以便抑制润滑剂等附着到突出部47或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与突出部47抵接处。
图17是表示设有遮蔽部件49的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分解图。
如图所示,遮蔽部件49由具有绝缘性的海绵部件等易变形材质构成,在中央部形成贯通孔49a。如图18所示,遮蔽部件49的上面与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下面用粘接胶带等固定。配置遮蔽部件49,以便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突出部47进入贯通孔49a。
若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通过检测用回转部件41,第二电极部件42b朝着第一电极部件42a被推压,则第二电极部件42b一边压塌由海绵等易变形材质构成的遮蔽部件49,一边朝第一电极部件42a侧移动。接着,进入遮蔽部件49的贯通孔49a的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这时,通过遮蔽部件49,作用使得突出部47拉离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方向的回复力。但是,由于将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刚性设为比遮蔽部件49的刚性足够大,能防止因上述回复力,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朝着使得突出部47拉离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方向变形。由此,能良好地使得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通过使得突出部47从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突出量与变形后的遮蔽部件49的厚度一致设定,能良好地使得突出部47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
通过这样设置遮蔽部件49,能抑制润滑剂等附着到突出部47或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与突出部47抵接处,能抑制因附着润滑剂而引起的误检测。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所示,通过分隔壁43b将用盖部件43覆盖的空间分隔为设有开口部31e的空间和设有各电极部件的空间。由此,能更进一步抑制从开口部31e进入的润滑剂粉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较好的是,用树脂一体成形盖部件43和分隔壁43b。由此,与用各自部件构成盖部件43和分隔壁43b场合相比,能减少零件数,能使得装置廉价。也可以将分隔壁43b设在收纳壳体3e。这种场合也可以用树脂一体成形收纳壳体3e和分隔壁43b,能减少零件数,能使得装置廉价。也可以在盖部件43、收纳壳体3e分别设有分隔壁,通过组合,将用盖部件43覆盖的空间分隔为设有开口部31e的空间和设有各电极部件的空间。
在本实施形态中,用盖部件43覆盖开口部31e,第一电极部件42a,以及第二电极部件42b。由此,能抑制润滑剂从开口部31e向润滑剂供给装置3外飞散,能抑制装置污脏。能抑制飞散调色剂等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第二电极部件42b,能抑制在电极部件间产生导通不良。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因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自重引起的回转方向设为与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而回转的方向逆方向。与本实施形态不同,将因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自重引起的回转方向设为与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而回转的方向同方向场合,由弹簧等赋能机构构成限制部件,限制使得检测用回转部件41不因自重而回转,需要预先朝与因自重引起的回转方向逆方向赋能。上述构成场合,若设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压接部31d推压检测用回转部件41,使得检测用回转部件41伴随润滑剂消耗而回转,则弹簧赋能力增加。其结果,随着固形润滑剂3b的残量靠近“接近用尽”(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姿势),固形润滑剂3b的对于涂布辊3a的抵接压力减少,向感光体1的润滑剂供给量降低。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形态那样,通过将因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自重引起的回转方向设为与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而回转的方向逆方向,上述那样的弹簧不需要。因此,能抑制固形润滑剂3b的对于涂布辊3a的抵接压力的变化。由此,与将因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自重引起的回转方向设为与伴随固形润滑剂3b的消耗而回转的方向同方向场合相比,能抑制向感光体1的润滑剂供给量的变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盖部件43定位保持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以及检测用回转部件41。这样,通过在同一部件定位保持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以及检测用回转部件41,能将零件公差抑制到最小限度。由此,能精度良好地提供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以及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各自的位置关系。由此,当固形润滑剂3b处于“接近用尽”状态时,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能精度良好地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状态。仅仅从收纳壳体3e卸下盖部件43,能将残量检测部40从润滑剂供给装置卸下,能容易地进行残量检测部40的更换作业。
如图6B所示,润滑剂涂布动作中时,涂布辊3a回转,滑擦固形润滑剂3b。因此,固形润滑剂3b在涂布辊3a的表面移动方向(图示左侧)受到力。润滑剂保持部件3d需要构成为在收纳壳体3e内部能移动,因此,以相对收纳壳体3e具有某种程度松动状态收纳在收纳壳体3e。因此,若固形润滑剂3b在涂布辊3a的表面移动方向(图示左侧)受到力,则润滑剂保持部件3d朝涂布辊3a的滑擦固形润滑剂3b的方向(图示左侧)移动。其结果,沿着涂布辊3a回转方向,将残量检测部40与本实施形态不同,设在收纳壳体3e的涂布辊3a与固形润滑剂3b的抵接部的上游侧的侧面场合,若润滑剂保持部件3d朝涂布辊3a的滑擦固形润滑剂3b的方向(图示左侧)移动,则存在压接部31d与检测用回转部件41不抵接的危险。其结果,存在检测用同转部件41不回转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形态那样,沿着涂布辊3a回转方向,设在收纳壳体3e的涂布辊3a与固形润滑剂3b的抵接部的下游侧的侧面,能使得压接部31d确实与检测用回转部件41抵接。因此,能确实检测“接近用尽”状态。润滑剂保持部件3d、固形润滑剂3b朝涂布辊3a的表面移动方向(图示左侧)移动,能堵塞开口部31e。由此,能抑制堆积在收纳壳体3e内的润滑剂粉从开口部31e飞散。
在本实施形态中,检测不是润滑剂将要枯竭前的所谓固形润滑剂用尽状态,而是检测能向感光体1表面供给所设定次数的润滑剂量的残量(“接近用尽”状态)。检测润滑剂的用尽状态场合,若在检测后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因润滑剂枯竭产生不良状态,因此,在润滑剂更换作业结束前必须禁止图像形成动作,产生停机时间。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形态中,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状态,因此,即使检测后实行所设定次数的图像形成动作,也能向感光体表面涂布润滑剂,能保护感光体表面。由此,从检测后准备固形润滑剂,到开始更换作业期间,也能进行图像形成动作,能抑制产生装置停机时间。若在准备期间,实行所设定次数以上的图像形成动作,则润滑剂枯竭,产生因润滑剂枯竭引起的不良状态。因此,若检测到“接近用尽”,则监视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回转次数)或图像形成动作次数等。并且,若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或图像形成动作次数成为所设定值,则判定为润滑剂用尽状态,禁止图像形成动作。
润滑剂涂布动作中时,涂布辊3a回转,滑擦固形润滑剂3b。因此,固形润滑剂3b在涂布辊3a的表面移动方向(图示左侧)受到力。润滑剂保持部件3d需要构成为在收纳壳体3e内部能移动,因此,以相对收纳壳体3e具有某种程度松动状态收纳在收纳壳体3e。因此,若固形润滑剂3b在涂布辊3a的表面移动方向(图示左侧)受到力,则润滑剂保持部件3d存在朝涂布辊3a的滑擦固形润滑剂3b的方向(图示逆时钟方向)倾斜的危险。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6A及图6B所示,压接部31d设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涂布辊3a回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因此,若润滑剂保持部件3d倾斜,则压接部31d以固形润滑剂量充分有的状态压入检测用回转部件,电极部件间导通,有时控制部100误检测为“接近用尽”。
润滑剂涂布动作时的润滑剂保持部件3d因与涂布辊3a在固形润滑剂3b的滑擦部的负荷变化,相对涂布辊3a的回转,成为固形润滑剂3b振动的状态。尤其,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固形润滑剂3b的重力方向为与涂布辊3a相对固形润滑剂3b的滑擦方向相反侧场合,上述负荷变化引起的振动变大。再有,涂布辊自身回转动作产生振动场合,与其相对应,固形润滑剂振动。其结果,例如,润滑剂涂布动作时,即使没有产生上述倾斜,因上述振动,“接近用尽”时,压接部31d相对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压入力也变化。其结果,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相对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压入力变化,第二电极部件42b和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抵接状态成为不稳定,成为反复导通及非导通的状况。因此,存在以下可能性:尽管因振动,固形润滑剂已经消耗到“接近用尽”状态,但没有检测到电极部件间导通,没有通知“接近用尽”。另外,为了考虑因润滑剂振动产生的接触状态的不稳定化引起的噪声等对导通状态带来影响,需要设为不受噪声影响那样的电力量等的对应(构成为具有必要以上的电力)。于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润滑剂涂布动作停止中进行残量检测。
图19是润滑剂残量检测的控制流程图。
如图19所示,控制部100确认润滑剂涂布动作是否结束(步骤S1)。驱动涂布辊3a回转场合,通过检测用于驱动涂布辊3a回转的驱动电机从接通(ON)切换为断开(OFF),能检测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涂布辊3a随感光体1带动回转场合,可以通过例如检测用于驱动感光体1回转的驱动电机从接通(ON)切换为断开(OFF),能检测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用编码器等检测涂布辊3a停止,检测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
当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步骤S1的“是”),没有检测到“接近用尽”状态时(步骤S2的“否”),在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施加电压,用电阻检测部42c测定电阻值(步骤S3)。用电阻检测部42c测定的电阻值为所设定值以下场合(步骤S4的“是”),判定润滑剂为“接近用尽”状态,将该信息向用户报知(步骤S5)。
另一方面,检测到“接近用尽”状态时(步骤S2的“是”),进入步骤S6,判断“接近用尽”后,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是否成为所设定值Bt以上,当成为所设定值Bt以上时(步骤S6的“是”),检测为润滑剂用尽(步骤S7),禁止图像形成动作。
这样,在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后,润滑剂涂布动作停止中,通过检测润滑剂残量,能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不倾斜的状态下检测残量,能进行正确的润滑剂残量检测。能在固形润滑剂3b不振动的状态下检测残量。因此,在固形润滑剂“接近用尽”时,能在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稳定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检测。其结果,能正确地检测固形润滑剂的“接近用尽”。即使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和电极部件之间不施加高电压,也能良好地检测导通状态,消耗电力也能抑制到必要的最低限度。在上述说明中,在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后进行残量检测,但是,也可以在润滑剂涂布动作开始前进行残量检测。也可以在“接近用尽”后常时进行“用尽”检测。
频繁地输出低图像面积率的使用条件场合,在收纳壳体3e中央部也堆积没有涂布到感光体的粉体状的润滑剂。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在收纳壳体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31e,也会从开口部31e飞散多量的润滑剂。其结果,通过分隔壁43b的用于连通检测用回转部件41的连通部,进入盖部件43的配置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的空间的润滑剂粉也变多。因此,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的润滑剂粉也变多。其结果,在电极部件间产生导通不良,存在不能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的危险。于是,也可以在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以及电极部件间的导通状态双方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
图20是在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以及残量检测部40双方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场合的控制流程图。
如图20所示,在步骤S11判断润滑剂涂布动作是否结束,润滑剂涂布动作结束后(步骤S11的“是”),进入步骤S12,判断是否检测到“接近用尽”,残量检测部40没有检测到“接近用尽”(步骤S12的“否”)场合,进入步骤S13,判断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是否成为所设定值B1以上。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不足所设定值B1(步骤S13的“否”)场合,进入步骤S14,用电阻检测部42c测定电阻值(步骤S14),接着,在步骤S15,判断电阻值是否为所设定值以下。电阻值为所设定值以下(步骤S15的“是”)场合,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间导通,因此,判断为润滑剂“接近用尽”(步骤S16),向用户报知。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为所设定值B1以上(步骤S13的“是”)场合,也判断为润滑剂“接近用尽”(步骤S16),向用户报知。
图21表示固形润滑剂量的推移以及检测为“接近用尽”的时刻。
在图21中,纵座标表示固形润滑剂高度,当固形润滑剂高度成为A1时,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成为导通状态。
如图21所示,通常使用条件时(图示X),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成为所设定值B1前,电极部件间导通,在X1检测到“接近用尽”。另一方面,频繁地输出低图像面积率那样的使用条件场合(图示Y),在电极部件间导通前,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成为所设定值B1,在Y1检测到“接近用尽”。并且,检测到“接近用尽”后,若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成为上限值Bt,则作为“润滑剂用尽”状态,禁止图像形成动作。
这样,当担心产生不能检测“接近用尽”事态的频繁地输出低图像面积率的图像的使用条件场合,可以用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检测“接近用尽”。由此,不在残量检测部40检测“接近用尽”,能防止这样持续使用下去。由此,能确实用润滑剂保护感光体表面。
除了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之外,也可以通过检测涂布辊3a的回转时间等检测“接近用尽”。在驱动涂布辊3a回转的构成中,搭载控制使得润滑剂涂布辊的转速根据环境变化等变化场合,检测移动距离能精度更好地预测“接近用尽”。
在上述说明中,当频繁地输出低图像面积率的图像时,将固形润滑剂成为“接近用尽”的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设定作为上限值B1,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设定:处理卡盒内的部件,当频繁地输出低图像面积率的图像时,固形润滑剂成为“接近用尽”前,有达到寿命的部件场合,将成为该部件寿命的涂布辊3a的移动距离设为上限值B1。
如图22所示,可以将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沿水平方向对向配置。这样,通过使得第一电极部件42a和第二电极部件42b沿水平方向对向配置,各电极部件的面成为相对水平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润滑剂等不会堆积在各电极部件的面上,能抑制电极部件间产生导电不良,能精度良好地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
图23是表示压接机构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图。
该变形例的压接机构300c包括摆动部件301a以及作为赋能机构的弹簧301b,所述摆动部件301a分别设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长方向两端部附近,摆动自如地安装在收纳壳体3e。弹簧301b的各端部分别安装在摆动部件301a。各摆动部件301a从该弹簧301b得到朝着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长方向中心的图示箭头D方向的赋能力。由于该赋能力,图示右侧的摆动部件301a被赋能,使其朝着图示逆时钟方向摆动,图示左侧的摆动部件301a被赋能,使其朝着图示顺时钟方向摆动。由此,各摆动部件301a的与润滑剂保持部件3d抵接的圆弧状抵接部311如图23所示,朝润滑剂保持部件3d侧被赋能。
在使用初始时,各摆动部件301a的摆动端部反抗弹簧301b的赋能力,成为朝着接近收纳壳体3e的上面部的内周面32的方向摆动的状态。通过这种构成,二个摆动部件301a受到弹簧301b的赋能力以互相均等的力推压润滑剂保持部件3d,使得保持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固形润滑剂3b与涂布辊3a压接。因此,固形润滑剂3b在其长方向均一推压涂布辊3a。其结果,通过涂布辊3a回转滑擦削取的润滑剂的量在长方向成为均一,能均匀地涂布在感光体1表面。
在该变形例的压接机构300c中,即使因经时使用固形润滑剂3b高度减少,也能抑制固形润滑剂3b的加压力减少。因此,能从初始到经时将供给到感光体1表面的粉末润滑剂量的变化抑制为较小。
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理由如下:
一般,从初始到固形润滑剂3b用尽期间,弹簧的伸长量变化,对于该弹簧的伸长变化量,弹簧整体的长度越长,相对弹簧伸长变化量的弹簧赋能力的变化越小。如图2所示,以收缩状态配置作为压接机构的加压弹簧3c,使得其赋能力(推出力)的方向与固形润滑剂3b相对涂布辊3a的压接方向一致。在该构成中,弹簧整体的长度越长,使得弹簧赋能力方向与固形润滑剂3b相对涂布辊3a的压接方向一致很困难,因此,使得弹簧整体的长度长也有限度。加之,在图3的压接机构3c中,在涂布辊3a的径向,必须确保相当于弹簧长度的配置空间,引起装置大型化。根据上述理由,在图2的压接机构中,不得不使用比较短的弹簧,经时后,弹簧的赋能力变化大。
与此相反,在该变形例的压接机构300c中,如图23所示,以使得弹簧301b伸展状态进行配置,能以其赋能力(拉伸力)使得固形润滑剂3b相对涂布辊3a压接。因此,即使弹簧整体的长度长,也不会产生图2的压接机构3c那样的问题。而且,在变形例的压接机构300c中,配置弹簧301b,使得弹簧301b的长度方向与固形润滑剂3b的长方向、即涂布辊3a的轴向一致。因此,即使弹簧301b长度长,在涂布辊3a的径向,也不会扩展配置空间,没有必要使得装置大型化。因此,该变形例的压接机构300c可以采用比图2所示压接机构3c使用的加压弹簧3c长度长得多的弹簧301b。其结果,能将经时后弹簧的赋能力变化抑制为较小。
如图24所示,也可以将各摆动部件301a摆动自如地安装在润滑剂保持部件3d。在该图24的构成中,各摆动部件301a从弹簧301b得到朝着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长方向中心的赋能力,由于该赋能力,各摆动部件301a的摆动端部朝着从润滑剂保持部件3d离开的方向被赋能,各摆动部件301a的摆动端部与收纳壳体3e的上面部的内周面32抵接。
如图25所示,也可以设为第二电极部件42b与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压接部31d直接地抵接构成。该场合,第二电极部件42b位于第一电极部件42a的铅垂上方,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成为与第二电极部件42b的设在自由端的突出部47的抵接面,润滑剂等堆积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42a的上面。但是,如上所述,能容易地在突出部47排除润滑剂,因此,能通过突出部47排除堆积在第一电极部件42a上面的润滑剂等的堆积物T,能使得突出部47与第二电极部件42b抵接。
也可以将上述润滑剂供给装置适用于将润滑剂涂布在中间转印带56的润滑剂供给装置。
上述说明不过是一例,本发明在以下(1)~(18)各形态具有特有的效果:
(1)一种润滑剂供给装置3,包括:
固形润滑剂3b等的润滑剂;
涂布辊3a等的供给部件,与固形润滑剂3b抵接,将通过与其滑擦削取的润滑剂供给到感光体1等的润滑剂供给对象;以及
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设有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以及电阻检测部42c等的导通检测机构,所述第二电极部件42b与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对向配置,伴随上述固形润滑剂3b的因供给部件削取而产生的移动,朝上述第一电极部件侧移动,若上述固形润滑剂3b的残量成为上述所设定量,则与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所述电阻检测部42c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和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施加电压,检测导通,通过导通检测机构检测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和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之间的导通,检测上述固形润滑剂3b的残量为所设定量以下;
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使得与上述固形润滑剂3b的残量为上述所设定量时对向的电极部件抵接的抵接部朝对向电极部件侧突出。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与面之间抵接场合相比,能提高抵接压力,且能使得抵接范围狭。由此,当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时,能排除附着在电极部件的附着物,能抑制附着物夹在电极部件之间。因此,若润滑剂量成为所设定量以下,则能良好地导通,能良好地检测润滑剂残量。
(2)在上述(1)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设有多个上述突出部47。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即使某个突出部47因什么原因发生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接触不良,其它某个突出部47也能良好地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接触。由此,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将上述突出部47的前端设为与上述对向的电极部件点接触或线接触的形状。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能提高抵接压力,能在突出部47良好地排除附着在电极部件的附着物。由此,能更确实地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
(4)在上述(1)至(3)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若将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直接或间接地朝上述润滑剂保持部件3d推压,则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以一端为支点挠曲变形,将上述突出部47设在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另一端部。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当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时,突出部47在与第一电极部件42a下面平行的方向,虽然极少,但也有移动。由此,能期待刮落第一电极部件42a下面的附着物的效果。
(5)在上述(1)至(4)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相对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沿铅垂方向对向配置;使得铅垂方向上方侧的电极部件的与对向电极部件的抵接部附近的水平投影面积比铅垂方向下方侧的电极部件的与对向电极部件的抵接部附近的水平投影面积大。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铅垂方向上方的电极部件起着遮檐那样的作用,在该电极部件的上面部接受从铅垂方向上方落下来的润滑剂。由此,能抑制润滑剂附着在铅垂方向下方的电极部件的上面部。
(6)在上述(1)至(4)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使得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和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沿水平方向对向配置。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参照图22所说明那样,润滑剂等不会堆积在各电极部件,能抑制在电极部件间发生导通不良,能精度良好地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
(7)在上述(1)至(4)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进一步设有清扫部件48,当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向上述第一电极部件侧移动时,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的与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的抵接部滑擦,除去附着物。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参照图16所说明那样,能确实使得第二电极部件42b与第一电极部件42a抵接,能精度良好地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
(8)在上述(7)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使得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和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沿铅垂方向对向配置,使得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设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42a的铅垂方向下侧。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参照图16所说明那样,能防止清扫部件刮落的附着物再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
(9)在上述(1)至(8)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进一步设有遮蔽部件49,围住上述突出部47的周围,遮蔽上述突出部47。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参照图17、图18所说明那样,能抑制润滑剂等附着到突出部47。
(10)在上述(9)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用具有绝缘性的易变形材质构成上述遮蔽部件,使得上述遮蔽部件49朝上述突出部的对向的电极部件侧延伸,也遮覆上述突出部抵接的电极部件的上述突出部抵接周边。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参照图17、图18所说明那样,能抑制润滑剂等附着到对向的电极部件的与突出部47抵接处。遮蔽部件具有绝缘性,因此,即使遮蔽部件49比突出部先与对向的电极部件抵接,也不会在电极部件间导通。通过用易变形材质构成遮蔽部件49,当第二电极部件42b向第一电极部件42a侧移动,遮蔽部件49压缩变形时,通过遮蔽部件49的回复力,能抑制第二电极部件42b或第一电极部件42a变形。
(11)在上述(1)至(10)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进一步设有收纳上述固形润滑剂3b的收纳壳体3e,将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设在收纳壳体3e外。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能抑制润滑剂附着到第二电极部件42b或第一电极部件42a。
(12)在上述(11)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在上述收纳壳体3e,设有开口部31e,直接或间接地推压上述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压接部31d贯通上述开口部31e,设有覆盖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和上述开口部31e的盖部件43。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能防止因从开口部31e飞散的润滑剂污染装置。能防止飞散的调色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或第二电极部件42b。
(13)在上述(12)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将上述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保持在上述盖部件43。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能容易地进行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的更换。
(14)在上述(1)至(13)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进一步设有检测用回转部件41,受上述润滑剂保持部件3d推压回转,将上述第二电极部件42b朝上述第一电极部件侧压入。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能将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配置在从开口部31e离开的位置。由此,能抑制润滑剂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
(15)在上述(14)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上述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设在收纳上述固形润滑剂3b的收纳壳体3e外,构成为在上述收纳壳体3e设有开口部31e,直接或间接地推压上述润滑剂保持部件3d的第二电极部件42b的压接部31d贯通上述开口部31e,设有分隔上述残量检测机构和上述开口部31e的分隔壁43b。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能抑制从开口部31e进入到盖部件43内的润滑剂粉附着到第一电极部件42a、第二电极部件42b。
(16)在上述(1)至(15)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3中,在上述润滑剂长方向设有多个残量检测部40等的残量检测机构。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如在实施形态所说明那样,即使固形润滑剂3b在长方向润滑剂消耗量不同场合,也能检测消耗量多侧的端部的润滑剂量成为“接近用尽”状态。由此,能防止发生固形润滑剂3b的一侧端部的润滑剂枯竭,损伤感光体表面等不良状况。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1等的像载置体;以及
润滑剂供给机构,向像载置体表面供给润滑剂;
将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转移到记录材料上,在该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用上述(1)至(16)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作为上述润滑剂供给机构。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能良好地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能抑制在润滑剂枯竭状态下实行图像形成动作。由此,能抑制感光体经时劣化。
(18)一种处理卡盒,包括:
感光体1等的像载置体;以及
润滑剂供给机构,向该像载置体表面供给润滑剂;
构成为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
所述处理卡盒的特征在于:
使用上述(1)至(16)任一个记载的形态的润滑剂供给装置,作为上述润滑剂供给机构。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能良好地检测润滑剂的“接近用尽”,能抑制在润滑剂枯竭状态下实行图像形成动作。由此,能提供能抑制感光体经时劣化的处理卡盒。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润滑剂供给装置,包括:
润滑剂;
供给部件,将上述润滑剂供给到润滑剂供给对象;以及
残量检测机构,根据第一电极部件和第二电极部件的导通状态,检测上述润滑剂的残量为所设定量以下;
所述润滑剂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或上述第二电极部件,设有朝另一方电极部件侧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上述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突出部的前端设为与对向的电极部件点接触或线接触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将上述第二电极部件直接或间接地朝保持上述润滑剂的润滑剂保持部件推压,则上述第二电极部件以一端为支点挠曲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电极部件相对上述第一电极部件沿铅垂方向对向配置;
使得铅垂方向上方侧的电极部件的与对向电极部件的抵接部附近的水平投影面积比铅垂方向下方侧的电极部件的与对向电极部件的抵接部附近的水平投影面积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得上述第二电极部件和上述第一电极部件沿水平方向对向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清扫部件,当上述第二电极部件向上述第一电极部件侧移动时,上述第二电极部件的与上述第一电极部件的抵接部滑擦,除去附着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得上述第二电极部件和上述第一电极部件沿铅垂方向对向配置;
使得上述第二电极部件设在上述第一电极部件的铅垂方向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遮蔽部件,围住上述突出部的周围,遮蔽上述突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具有绝缘性的易变形材质构成上述遮蔽部件;
使得上述遮蔽部件朝上述突出部的对向的电极部件侧延伸,也遮覆上述突出部抵接的电极部件的上述突出部抵接周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收纳上述润滑剂的收纳壳体;
将上述残量检测机构设在收纳壳体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收纳壳体,设有开口部,伴随上述润滑剂消耗移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压第二电极部件的推压部件贯通上述开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残量检测机构保持在盖部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回转部件,受伴随上述润滑剂消耗移动的推压部件推压回转,将上述第二电极部件朝上述第一电极部件压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残量检测机构设在收纳上述润滑剂的收纳壳体外;
构成为在上述收纳壳体设有上述推压部件贯通的开口部;
设有分隔上述残量检测机构和上述开口部的分隔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个所述的润滑剂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润滑剂长方向设有多个上述残量检测机构。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以及
润滑剂供给机构,向该像载置体表面供给润滑剂;
将该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转移到记录材料上,在该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6中任一个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作为上述润滑剂供给机构。
18.一种处理卡盒,包括:
像载置体;以及
润滑剂供给机构,向该像载置体表面供给润滑剂;
构成为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
所述处理卡盒的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6中任一个记载的润滑剂供给装置,作为上述润滑剂供给机构。
CN201310307726.5A 2012-07-31 2013-07-22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Active CN1035765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9993A JP6103341B2 (ja) 2012-07-31 2012-07-31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JP2012-169993 2012-07-31
JP2012-169993 2012-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6521A CN103576521A (zh) 2014-02-12
CN103576521B true CN103576521B (zh) 2016-04-13

Family

ID=50025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07726.5A Active CN103576521B (zh) 2012-07-31 2013-07-22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52669B2 (zh)
JP (1) JP6103341B2 (zh)
CN (1) CN1035765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09122B2 (en) * 2012-03-22 2014-12-09 Ricoh Company, Limited Lubricant suppl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5988148B2 (ja) * 2012-07-31 2016-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9122225B2 (en) 2012-07-31 2015-09-01 Ricoh Company, Ltd. Lubricant applica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6195150B2 (ja) * 2012-07-31 2017-09-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018190A (ja) 2014-07-11 2016-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83715B2 (en) 2014-11-14 2016-07-05 Ricoh Company, Ltd. Lubricant supply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64250A (ja) * 2018-10-19 2020-04-23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1467A (zh) * 2006-07-07 2008-01-0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36316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株式会社理光 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338480B2 (ja) * 2009-05-25 2013-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4346A (ja) * 1995-05-13 1996-1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9448A (ja) * 2000-11-30 2002-06-14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361A (ja) * 2002-03-22 2003-10-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1107A (ja) 2003-12-12 2005-06-30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潤滑剤、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764661A3 (en) 2005-09-14 2007-04-18 Ricoh Company, Ltd. Lubricant applic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lubricant applica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US7831189B2 (en) 2006-01-20 2010-11-09 Ricoh Company, Ltd. Lubricant applying unit, a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the same
JP4756548B2 (ja) 2006-04-20 2011-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33287B2 (ja) 2007-01-29 2012-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用潤滑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985146B2 (ja) * 2007-06-27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85595B2 (en) 2007-09-04 2011-02-08 Ricoh Company Limited Lubricant applicator,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5063291B2 (ja) 2007-10-19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潤滑剤供給部材、及び、サプライ
JP5397763B2 (ja) 2008-09-30 2014-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転写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潤滑剤塗布装置の組み付け方法
JP5386922B2 (ja) 2008-10-09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0016B2 (ja) 2009-01-16 2013-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性付与剤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7375B2 (ja) 2009-11-26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45355A (ja) 2010-01-12 2011-07-28 Ricoh Co Ltd 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860B2 (ja) 2010-03-02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9232A1 (en) 2010-03-17 2011-09-22 Takeshi Kojima Lubricant appl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unit, and solid lubricant
JP5532408B2 (ja) * 2010-03-17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塗布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固形潤滑剤
JP5622098B2 (ja) * 2010-11-11 2014-1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24407B2 (ja) 2011-01-27 2015-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18530B2 (en) 2011-06-11 2014-05-06 Ricoh Company, Ltd. Lubricant supply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10852B2 (ja) 2011-06-17 2016-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18411B2 (en) 2012-03-06 2016-12-13 Ferco Ferrures De Batiment Inc. Mortise door lock system
JP5861939B2 (ja) * 2012-03-21 2016-0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9B2 (ja) 2012-03-21 2016-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066270B2 (ja) 2012-03-22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909122B2 (en) 2012-03-22 2014-12-09 Ricoh Company, Limited Lubricant suppl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9122225B2 (en) * 2012-07-31 2015-09-01 Ricoh Company, Ltd. Lubricant applica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5988148B2 (ja) * 2012-07-31 2016-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1467A (zh) * 2006-07-07 2008-01-0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5338480B2 (ja) * 2009-05-25 2013-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36316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株式会社理光 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52669B2 (en) 2015-06-09
JP6103341B2 (ja) 2017-03-29
US20140037303A1 (en) 2014-02-06
JP2014029414A (ja) 2014-02-13
CN103576521A (zh)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6522B (zh)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03576521B (zh)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03576487B (zh) 润滑剂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03324069B (zh) 润滑剂供应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处理盒
CN101430533B (zh) 润滑剂涂布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977396B2 (en) Bla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0145520A (ja) 中間転写体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28452B2 (en) Lubricant supply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2467056A (zh) 润滑剂供给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01002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054848A (ja) 転写電界形成部材、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0572738B1 (en)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to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5911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395686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049514B (zh) 处理卡盒、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像载置体组装方法
US695702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blade member with a semi-conductive member installed there on
CN102540815B (zh) 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3392021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341486A (ja)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20053009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作像方法
JP20231219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86284B2 (ja) 潤滑剤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1945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87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88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