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8247A - 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8247A
CN103508247A CN201310247300.5A CN201310247300A CN103508247A CN 103508247 A CN103508247 A CN 103508247A CN 201310247300 A CN201310247300 A CN 201310247300A CN 103508247 A CN103508247 A CN 103508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foration
storage unit
paper
bits
alignment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73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8247B (zh
Inventor
堀田道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8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8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8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01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26D7/015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for sheet material or piles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27Means for performing other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1/00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1/0092Perfor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ing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7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deskewing or alig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18Punch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202With product handling means
    • Y10T83/2022Initiated by means responsive to product or work
    • Y10T83/2024Responsive to wor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穿孔处理设备包括:穿孔屑收集元件,其布置在纸张穿孔后生成的穿孔屑坠落的位置;穿孔屑存放单元,其布置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并在水平方向可移动;对齐检测单元,其在纸张宽度方向可移动,用于在调节纸张的宽度方向位置以符合穿孔位置时检测纸张在宽度方向位置的偏差量,其中通过使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晃动和平坦化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堆积的穿孔屑。

Description

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6月22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2-141218和2013年3月14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3-051804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引入作为参考。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2.相关领域描述
在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印刷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可通过在纸张上形成可视图像如调色剂图像获得图像输出。与纸张从图像形成设备相继排至排纸托盘的情况不同,经过图像形成后的纸张在一些情况下被输送至纸张后处理设备,进行后处理,如为归档而进行纸张穿孔、盖章或在纸张上添加信息,并使纸张分类为纸张组。
纸张后处理设备主要通过连接在图像形成设备的纸张排出位置处而应用。在这种纸张后处理设备的实例中,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设备中的纸张为归档经过穿孔处理,然后经过后续处理,如装订处理,其后被排出。先进行穿孔处理的原因之一是,当装订处理作为下一步处理进行时,穿孔难以进行,因为用于装订处理的钉书针阻碍穿孔。
在穿孔过程中,穿孔在输送纸张的预定边缘区域中形成。存在多种类型的穿孔。对于一般实例而言,两个孔、三个孔和四个孔常用于日本和欧洲。关于穿孔过程中穿孔的直径,在日本应用直径为6.5mm的两个孔,而北美在一些情况下选择直径为8mm的两个孔或三个孔,在欧洲应用直径为6.5mm的四个孔。在北欧,在一些情况下选择以不均匀间隔安排的四个孔。除上述类型外,应用例如装订器用多孔。
穿孔过程中生成的穿孔屑通过落入容器如布置在穿孔处理位置处的穿孔屑收集元件被收集。收集的穿孔屑坠落在容器中并在其中堆积。在多数情况下,如图17所示,收集的穿孔屑如山状堆积(在图17中以着重双点划线表示)。近年来,随着设备规模缩小,容器尺寸在体积方面趋于减小。由此,废弃频率可根据坠落和堆积的穿孔屑而增加。
周知检测堆积穿孔屑高度的构造为用于检测穿孔屑废弃的构造。在构造中,在预定高度提供的检测传感器检测穿孔屑的满状态(full state),并警示废弃容器中的穿孔屑。
在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的情况下,穿孔屑可在容器的一部分中堆积。整个容器可并非总是充满穿孔屑。常规地,已经提出防止由于如山状堆积造成的错误检测并且通过破坏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而有效收集穿孔屑的构造。例如,参考日本专利号4592403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1-139674。
在日本专利号4592403中,描述了具有如下构造的穿孔处理设备。在穿孔处理设备中,提供可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以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穿孔屑存放单元,并且穿孔屑通过利用激励螺线管使穿孔屑存放单元进行往复运动而平坦化。此外,在另一种穿孔处理设备中,穿孔屑存放单元的底面是弹性体,并且穿孔屑通过振动底部而破坏和平坦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1-139674中,描述了具有如下构造的穿孔处理设备:其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通过敲击穿孔屑收集元件(穿孔屑存放单元)底面以振动穿孔屑收集元件而平坦化。往复运动和振动在传感器开启的同时进行,该传感器被提供于穿孔屑收集元件或穿孔屑存放单元,并检测穿孔屑的高度。
日本专利号4592403中描述的构造需要在穿孔屑存放单元邻近提供用于穿孔屑存放单元进行往复运动或上下振动的驱动源。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提供的穿孔屑存放单元的容积由于驱动源空间而减少。由此,难以减少废弃频率,因为不能增加穿孔屑的收集量。往复运动或振动操作所需的特定驱动源可增加设备的尺寸以及由于增加部件数量而增加成本。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1-139674描述的构造中,振动的穿孔屑表现不稳定,因为穿孔屑通过振动而平坦化。例如,穿孔屑分散得远到检测高度的传感器位置。这可导致确定堆积的穿孔屑高度相应于满状态,但穿孔屑正在被振动和平坦化,降低了检测准确度。
因此,需要提供这样的穿孔处理设备:可无需增加尺寸和成本而提供,并且避免错误检测堆积穿孔屑高度,即错误确定容器处于满状态——即使该状态已被校准为实际状态。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常规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穿孔处理设备,包括:穿孔屑收集元件,其布置在纸张穿孔后生成的穿孔屑坠落的位置;穿孔屑存放单元,其布置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对齐(registration)检测单元,其可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用于在调节纸张的宽度方向位置以符合穿孔位置时检测纸张在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量,其中通过使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晃动和平坦化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堆积的穿孔屑。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能够对纸张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设备,该纸张后处理设备包括穿孔处理设备,该穿孔处理设备包括:穿孔屑收集元件,其布置在纸张穿孔后生成的穿孔屑坠落的位置;穿孔屑存放单元,其布置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对齐检测单元,其可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用于在调节纸张的宽度方向位置以符合穿孔位置时检测纸张在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量,其中通过使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晃动和平坦化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堆积的穿孔屑。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穿孔处理设备,该穿孔处理设备包括:穿孔屑收集元件,其布置在纸张穿孔后生成的穿孔屑坠落的位置;穿孔屑存放单元,其布置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对齐检测单元,其可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用于在调节纸张的宽度方向位置以符合穿孔位置时检测纸张在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量,其中通过使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晃动和平坦化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堆积的穿孔屑。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将通过在联系附图考虑的同时阅读下文对本发明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详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
附图简述
图1是说明包括纸张后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该纸张后处理设备应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穿孔处理设备;
图2是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主要部分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3A至3D是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的驱动单元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4A和4B是说明用于图3A至3D所示穿孔处理设备的穿孔用穿孔机部件(punching punch section)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A和5B是说明用于图3A至3D所示穿孔处理设备的穿孔用穿孔机的升降驱动机构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说明用于所述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的穿孔屑收集单元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7是说明图6所示穿孔屑收集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用于图7所示主要部分的构造的穿孔屑存放单元和连接元件之间接合关系以及连接元件和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的凸轮部分之间的相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用于图7所示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对齐检测单元的操作的平面图;
图10A至10D是说明图8所示穿孔屑存放单元、连接元件和对齐检测单元之间(以向前方向移动时)的协同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图10A至10D所示组件之间的协同的前视图;
图12D、12E、12A和12F是说明图8所示穿孔屑存放单元、连接元件和对齐检测单元之间(以向后方向移动时)的协同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图8所示凸轮部分的变型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的安装实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的另一安装实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的再一安装实例的示意图;和
图17是说明穿孔屑的收集状态的示意图。
优选实施方式详述
下文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是示例应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穿孔处理设备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穿孔处理设备1被布置在邻近于图像形成设备2如打印机的纸张排出位置。纸张后处理设备3——其进行后处理如装订处理——被布置在纸张P的输送方向(在下文中称为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该纸张P是记录纸张材料,如从穿孔处理设备1排出的纸张。
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设备2是电子照相全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其采用利用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法和其中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被提供在中间转印带的伸展表面上的串联系统。图像形成设备2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Bk,其分别相应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沿中间转印带109的运行方向安排,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02Y例如由充当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03Y、鼓充电器104Y、曝光装置105Y、显影单元106Y、转印单元107Y和清洁装置108Y组成。图像形成单元102M、102C和102Bk与图像形成单元102Y具有相同的构造。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Bk形成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相应各个颜色的图像。
感光鼓103Y在从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单元(未示例)接收图像形成操作的启动指令信号时开始以图1中的箭头B方向旋转,并持续旋转直到图像形成操作完成。在感光鼓103Y开始旋转后,高电压被施加于鼓充电器104Y,导致负电荷均匀地充载在感光鼓103Y的表面上。从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单元发送转换成点图像和图形数据的图像数据如字符数据,作为开启或关闭曝光装置105Y的信号。曝光装置105Y根据图像数据用激光照射感光鼓103Y的表面。相应于图像数据的潜像在感光鼓103Y上在其中电荷由于曝光装置105Y的激光照射而减少的区域中形成。当形成的潜像随着感光鼓103Y的旋转到达面对显影单元106Y的位置时,显影单元106Y中带有负电荷的调色剂被吸引至潜像,导致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03Y上形成。
在感光鼓103Y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随着感光鼓103Y的旋转到达充当第一转印单元的转印单元107Y。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于转印单元107Y的高电压的作用转印到以图1中箭头A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09上。经过转印位置(图像转印部分)后留在感光鼓103Y上、未被转印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108Y从感光鼓103Y移除。清洁后的感光鼓103Y准备用于下一次图像形成操作。
在图像形成单元102Y的操作后,图像形成单元102M以与图像形成单元102Y相同的方式进行图像形成操作,其中在感光鼓103M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于转印单元107M的高电压的作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9上。
此时,调节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02Y形成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9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单元107M的时机,以与感光鼓103M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9上的时机一致。由此,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02Y和102M形成的各个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09上重叠。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02C和102B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在中间转印带109上重叠,导致全彩色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09上形成。
在全彩色图像到达充当第二转印单元的转印单元110的同时,从图像形成设备的送纸单元111以图1箭头C方向输送的纸张P到达转印单元110。中间转印带109上的全彩色图像通过施加于转印单元110的高电压的作用被转印到纸张P上侧。在经过第二转印夹区后,形成全彩色图像(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传送至定影装置114。
定影装置114包括定影辊114a和推向定影辊114a的加压辊114b。定影辊114a和加压辊114b彼此邻接,形成定影夹区,其中纸张P被辊夹在中间。定影辊114a具有热源114c,充当其中的加热单元。定影辊114a被热源114c产生的热加热。经过加热的定影辊114a将热量给予夹在定影夹区中的纸张P,从而加热纸张P。纸张P上的全彩色图像通过加热和夹区压力的作用被定影。
在全彩色图像经过转印单元110后,通过带清洁装置113从中间转印带109移除粘附于中间转印带109、未被转印的调色剂。
经过定影装置114后,纸张P取决于排出模式而沿不同路径输送。在单面打印中,纸张P以如下方式排出:定影全彩色图像所在的面是面朝上排出的正面;或以如下这方式排出:定影全彩色图像所在的面是面朝下排出的背面。在面朝上排出中,纸张P经过定影装置114后以图1中箭头D所示方式从图像形成设备2输送至穿孔处理设备1,而没有任何改变。在面朝下排出中,纸张P经过定影装置114后以箭头E1所示方式向切回装置(switchback)115输送。纸张P在切回装置115中被翻转,使得正面和背面相反,并以图1箭头E2所示方式从图像形成设备2输送至穿孔处理设备1。
在双面打印中,纸张P经过定影装置114后传送至切回装置115,其后以图1箭头F所示方式从切回装置115输送至双面打印输送路径116,然后再次输送至转印单元110。以上述相同的方式形成的全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其后,纸张P经过定影装置114。纸张P经过定影装置114后可以上述方式排出,即,面朝上排出或面朝下排出,其中纸张P在切回装置115中被翻转。
穿孔处理设备1具有支撑穿孔用穿孔机10的构造,该穿孔用穿孔机10为穿孔销,该穿孔销具有用于对纸张P穿孔的边缘,其形成于穿孔销的一边缘侧。该构造示例在图2中。在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提供两个穿孔用穿孔机10,以使穿孔能够在纸张P上、垂直于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P宽度方向(在下文中称为纸张宽度方向)的两个位置处进行。穿孔用穿孔机10的支撑构造包括下列组件。支撑构造包括上导向框架11,其具有在两个位置处形成的两个模孔11A;下导向框架12,其面向上导向框架11;模框架13,其充当支撑纸张下侧的模具;和侧板14,各个框架的侧表面在右侧和左侧紧固于所述侧板,并且各个框架被所述侧板支撑。在图2中,仅示例左侧的侧板14。
模框架13具有两个模孔13A,这两个模孔13A以相应于其间穿孔用穿孔机10的排列间距的距离形成。当升降移动时,穿孔用穿孔机10经过纸张后经过模孔13A,从而使穿孔处理得以进行。下导向框架12也具有两个模孔12A,从而使穿孔用穿孔机10能够经其而过。上下导向框架11和12以及模框架13,通过用从上导向框架11(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插至与模框架13一体化的柱栓13B的螺钉紧固而一体化组装。底板15与一体化的上下导向框架11和12和其底部上的模框架13通过侧板14而一体化。
图3A至3D示例穿孔用穿孔机10的升降驱动机构20。如图3A至3D所示,升降驱动机构20包括驱动马达21、滑杆22和驱动齿轮23作为主要驱动单元,其将在稍后进行详细描述。在图3A中,传感器充填件(filler)24检测与驱动齿轮23协同的滑杆22的初始位置。编码器25检测驱动马达21的转动量。布置光学传感器S1用于传感器充填件24,以检测传感器充填件24的凹槽位置,同时布置光学传感器S2用于编码器25,以检测编码器25的凹槽位置。
在滑杆22中——参考图4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提供于连接元件26——充当穿孔用穿孔机10的升降单元——的接合销26B与接合部分22A接合,并且滑杆22致使连接元件26在滑杆22滑动时摆动。
滑杆22导致连接元件22A摆动的机制在下文中参考图4A和4B描述。在图4A中,连接元件26,作为摆动元件,提供有旋转轴26A作为摆动支点。从动销26C——其穿过穿孔用穿孔机10和能够与滑杆22的接合部分22A接合的接合销26B——被提供在摆动端。在连接元件26中,当滑杆22以图4B箭头G所示方向滑动时,与接合部分22A接合的接合销26B与滑杆22协同以箭头R所示方向摆动。连接元件26的摆动使得穿孔用穿孔机10根据从动销26C的移位以箭头S所示方向向下移动。由此,在纸张P上进行穿孔。
当上述程序以相反程序进行时,穿孔用穿孔机10向上移动。穿孔用穿孔机10的移动持续,直到传感器充填件24作出返回初始位置的决定。在所要穿孔的纸张P厚度的基础上,穿孔过程中的向下冲程被确定为驱动马达21的转动量,并且由编码器25监测转动量。
如图3C和图5A和5B所示,凸轮槽22B在滑杆22中以D-字形形成,并且突出部23A——其提供于驱动齿轮23,该驱动齿轮23从驱动马达21接受旋转——与凸轮槽22B接合。当驱动齿轮23旋转时,滑杆22的凸轮槽22B通过随着突出部23A的旋转被拉动而移动。由此,滑杆22进行滑动。
在图5A和5B中,当驱动齿轮23从初始位置——其中驱动齿轮23的突出部23A位于凸轮槽22B的直线部分——进行旋转时,凸轮槽22B的直线部分被突出部23A推动并移动。由此,滑杆22进行滑动。当突出部23A位于凸轮槽22B的环形部分时,滑杆22保持无滑动状态。
图6是图1所示穿孔处理设备1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穿孔处理设备1包括穿孔用穿孔机10的支撑单元、穿孔用穿孔机10的升降驱动机构20和穿孔屑处理机构30——其也具有充当穿孔屑收集机构的穿孔屑收集机构的作用,。
图7示例穿孔屑处理机构30,其是实施方式的特征。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存放穿孔屑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的穿孔屑协同作为现有单元应用的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而晃动和平坦化。实现该特征的构造描述如下。
如图7所示,穿孔屑处理机构30包括穿孔屑收集元件31,其是可连接于设备并从设备可拆卸的料斗;穿孔屑存放单元32,其被布置在穿孔屑收集元件31中,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和对齐检测单元33,其可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
穿孔屑收集元件31向上敞开,并在对应于其纵向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一端具有柄31A。柄31A在将穿孔屑收集元件31插入设备主体或从设备主体移除时使用。
穿孔屑存放单元32是向上敞开的箱形元件,并可利用连接元件协同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位在水平方向移动,该连接元件稍后描述。穿孔屑存放单元32具有弹性体——未示例,该弹性体被布置在穿孔屑存放单元32本身和穿孔屑收集元件31纵向一侧的内表面之间。弹性体具有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返回初始设置的作用。弹性体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返回初始位置——当通过与该单元接合以使该单元移动的连接元件施加于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力被释放时,这在稍后描述。
连接元件被提供于穿孔屑收集元件31纵向的部分侧壁,该连接元件用于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协同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进行移动的协同机构。
连接元件包括成对的杆34和35。各杆34和35具有以使其跨越摆动支撑件的方式支撑的摆动基端,该摆动支撑件被提供于面向穿孔屑存放单元32侧壁32A的穿孔屑收集元件31侧壁31B的上部。细节示例在图8中。如图8所示,支撑孔31B1——其充当摆动支撑件,支撑作为杆34和35的摆动基端所提供的旋转轴36——在面向穿孔屑存放单元32侧壁32A的穿孔屑收集元件31侧壁31B的上部形成。旋转轴36与支撑孔31B1接合并由支撑孔31B1支撑,并且使通过固定于旋转轴36两端而成一体化的杆34和35以相同方向共同摆动。
杆34——其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一个杆——在其摆动端侧提供有管状接合孔34A,该摆动端侧是沿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侧壁32A向下延伸的杆34的端部。接合孔34A与接合突出部32A2接合,该接合突出部32A2充当在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侧壁32A上形成的接合部分。即,杆34——其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一个杆——与穿孔屑存放单元32接合。接合突出部32A2被提供于这样的壁表面:其中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侧壁32A以凹形形成,使得提供有管状接合孔34A的杆34可平滑地摆动。接合突出部32A2用作在杆34摆动时将杆34水平方向的运动传递至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部分。
杆35——其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另一个杆——在其摆动端侧提供有从动凸轮35A,该摆动端侧是沿穿孔屑收集元件31的侧壁31B向下延伸的杆35的端部。从动凸轮35A朝向对齐检测单元33突出。提供这样的凸轮部分38A:所述凸轮部分38A从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朝向从动凸轮35A突出。当对齐检测单元33根据稍后描述的程序沿柱栓37在水平方向移动时,提供于支撑台38的凸轮部分38A邻接杆35的从动凸轮35A,从而致使杆35摆动。当杆35摆动时,与杆35一体化地提供并且旋转轴36插入其间的杆34也以相同方向摆动。由于上述接合孔34A的移位,具有与接合孔34A接合的接合突出部32A2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在水平方向移动。在图8中,双头箭头表示相关组件的移动。
弹性体如螺旋弹簧(未示例)通过缠绕于杆34和35而提供。弹性体促使各个杆34和35以图8所示悬垂方式设置在各自的初始位置。
进行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作为调节在纸张宽度方向的穿孔位置的作用,如图9所示。该作用需要进行的理由如下。当将通过图像形成设备而形成图像的纸张P输送到穿孔处理设备1中时,图9中上部区域所示的现象在一些情况下发生,其中实际纸张输送位置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偏离理想纸张输送位置(在下文中称为对齐偏差)。例如,在对两个孔穿孔时,理想的是在纸张P上穿孔的两个孔的位置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如图9上部区域中用虚线示例的纸张P那样。当对齐偏差发生时——如图9上部区域中用点划线示例的纸张P'那样——以如下方式对两个孔穿孔:在纸张P'上穿孔的两个孔之间的中心偏离纸张P'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
为消除该问题,图9上部区域中用双点划线示例的穿孔处理单元40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向图9下部区域中用双点划线示例的位置(图9中左方向)移动偏差量,以根据纸张宽度的输入信息相对于对齐偏差校准穿孔位置。由于穿孔处理单元40的移动,可在相对于纸张P'(P)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的穿孔位置对两个孔穿孔。
对齐检测单元33包括如下构造作为校准穿孔位置的构造。对齐检测单元33包括对齐检测器33D,其包括驱动滑轮33B1、从动滑轮33B2、沿滑轮缠绕的带33C、柱栓37、可沿柱栓37移动的支撑台38和检测片33D1。驱动滑轮33B1被提供于驱动马达33A的输出轴。从动滑轮33B2被布置在离纸张宽度方向的最大对齐位置更外侧的位置。部分带33C附于支撑台38。协同带33C的移动,提供于对齐检测器33D的检测片33D1被定位。穿孔处理单元20在该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导向而移动。由此,在纸张P'上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的位置对两个孔穿孔。即,在如下位置在纸张P'上对两个孔穿孔:所述位置以纸张宽度方向上距纸张宽度方向中心相等的距离彼此面对。
当对齐位置的检测基于上述理由进行时,对齐检测单元33移动至对齐检测单元33可检测对齐量的位置。通过利用移动使连接元件摆动。这使得可以造成与作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其中一个的杆34接合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在水平方向移动,直到从动凸轮35A和凸轮部分38A之间的接合被释放时。在从动凸轮35A和凸轮部分38A之间的接合被释放后,通过缠绕于杆34和45提供的弹性体和提供于穿孔屑存放单元32纵向一侧的弹性体的推动力,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和杆34和35返回初始位置。
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移动(移位)产生力,以晃动和平坦化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由此,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通过利用穿孔屑存放单元32移位产生的力和穿孔屑存放单元32返回时的惯性,被破坏和平坦化。
图10A至10D是说明在移位穿孔屑存放单元32时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与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之间的协同作用(相应关系)的前视图。图10A至10D示例与对齐检测单元33检测纸张P的纸张端部时的操作相关的移动方向。图10A示例初始状态,即,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保持悬垂状态,并且对齐检测单元33通过弹性体的推动力定位在这样的位置,从所述位置器对齐检测单元33开始沿对齐检测单元33邻接具有不同尺寸的各个纸张的纸张端部边缘的方向移动。
图10B示例对齐检测单元33位于纸张端部边缘的状态。对齐检测单元33根据来自控制单元(未示例)的信号、根据纸张尺寸移动至端部边缘位置。在端部边缘位置,图8中所示的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邻接杆35的从动凸轮35A,该杆35是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另一个杆。
在移动至设定的纸张端部边缘位置,同时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邻接杆35的从动凸轮35A时,杆34和35一起摆动,如图10C所示。同时,杆34的摆动端所接合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被推动并导致移动。
由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进一步移动,凸轮部分38A偏离通过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推动和移动的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5的从动凸轮35A的摆动轨迹。如图10D所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并经受来自弹性体的推动力的杆34和35返回原始位置,并且协同返回操作,与杆34接合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返回初始位置。
图11示例当图10B所示状态变为图10C所示状态时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与穿孔屑存放单元32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当杆35——其来自(outof)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具有通过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被推动和移动的从动凸轮35A——摆动时,与杆35成一体化并且由图9虚线表示的杆34也进行摆动。由此,杆34的接合孔34A导致穿孔屑存放单元32沿摆动轨迹移位,同时通过接合孔34A的内周表面以外周表面在内周表面上滚动的方式保持提供于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壁表面的接合突出部32A2的外周表面。这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能够由于摆动方向上力的分力而在水平方向移动。
图12D、12E、12A和12F是说明当穿孔屑存放单元32移位时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与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之间的协同作用(相应的关系)的前视图。图12D、12E、12A和12F示例在对齐检测单元33检测到纸张P的纸张端部后返回初始位置时的操作相关的移动方向。如图12D、12E、12A和12F所示,当对齐检测单元33检测到纸张P的纸张端部后返回初始位置时,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开始从完成纸张端部检测的位置以反方向移动,其为图12D(图10D)所示的状态。
其后,如图12E所示,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从图10B所示侧的相对侧邻接杆35——其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处于悬垂状态的一个杆——的从动凸轮35A。然后,如图12F所示,在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邻接杆35的从动凸轮35A时,对齐检测单元33移动,导致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一起摆动。同时,杆34的摆动端所接合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被推动并导致沿图10C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对于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与穿孔屑存放单元32之间的关系,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沿图11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摆动。由此,杆34的接合孔34A导致穿孔屑存放单元32沿摆动轨迹移位,同时通过接合孔34A的内周表面以外周表面在内周表面上滚动的方式保持提供于穿孔屑存放单元32壁表面的接合突出部32A2的外周表面。这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能够由于摆动方向上力的分力在水平方向移动,其方式与参考图11描述的方式相同——除水平方向的移动方向是反方向外。具体地,如图12F所示,穿孔屑存放单元32沿图10C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移位。
由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进一步移动,凸轮部分38A偏离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由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推动和移动的杆35的从动凸轮35A的摆动轨迹。如图12A(图10A)所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并经受来自弹性体的推动力的杆34和35返回原始位置,并且协同返回操作,与杆34接合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返回初始位置。其后,具有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的支撑台38返回初始位置并停止。
如上所述,当协同对齐检测单元33往复运动的移位通过连接元件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在水平方向移动时,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通过在移动开始、停止和反向时产生的惯性力而晃动和平坦化。由此,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被破坏和平坦化。如上所述,通过利用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的凸轮部分38A在往复运动方向邻接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5的从动凸轮35A,穿孔屑存放单元32可进行往复运动。由于穿孔屑存放单元32可以这种方式进行往复运动,对齐检测单元33的一次往复移动能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往复运动多次。由此,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可被有效破坏和平坦化。
通过利用弹性体作用于杆34的推动力,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与杆34协同返回初始状态,因为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与杆34——其为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其中一个杆——接合。使杆34返回初始状态的力的应用无需特意向穿孔屑存放单元32提供推动单元如专用弹性体。由此,部件数量可减少,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提供穿孔处理设备1。
示例性情况如下。对齐检测单元33移动,以确定纸张P宽度方向的穿孔位置,如图9和图10B所示。对齐检测器33D检测纸张端部。其后,杆34可自发地返回初始状态,如图12A所示。具体地,如果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可自发地返回初始状态直到对齐检测单元33返回初始位置时——如图12D、图12E、图12F和图12A顺序所示例的,则无需向穿孔屑存放单元32提供推动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图9和图10B至10D所示的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方向被定义为向前方向,而如图12D、12E和12F所示对齐检测单元33在检测纸张端部后返回初始位置时的移动方向被定义为向后方向,向前和向后方向的一次往复移动是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移位。移位致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晃动和平坦化的力产生。
此外,速度控制单元39(参考图7)在对齐检测单元33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过程中控制驱动马达33A。具体地,进行控制,使得在往复运动中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的速度在邻接连接元件(杆35)的从动凸轮35A时是相同的。这种控制使由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通过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和35以向前和向后方向作用于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冲击相等,从而能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量在向前和向后方向相同。这使得能够产生晃动和平坦化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的力,并能够在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沿纸张宽度方向大部分均匀地晃动和平坦化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由此,穿孔屑可更均匀地堆积。
当基于最小对齐量设置对齐检测单元33的初始位置时,如下位置,即对齐检测单元33可从此位置移动至对齐检测单元33开始设置对齐量的位置,被设置为对齐检测单元33的初始位置。这样的设置能够实现连接元件摆动量导致穿孔屑存放单元32在水平方向移动,即使纸张P的对齐量为最小对齐量。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穿孔处理设备1可导致穿孔屑收集元件31中可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协同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这使得能够仅利用现有对齐检测单元33晃动和平坦化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而无需提供特定机构以平坦化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由此,可提供穿孔处理设备1,而不增加尺寸和成本,并且避免错误检测堆积穿孔屑的高度,即,错误确定容器处于满状态,即使已将状态校准至实际状态。
如上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32可在穿孔屑收集元件31中沿水平方向移动,并且旋转轴36由支撑孔31B1支撑,该支撑孔31B1以旋转轴36跨越支撑孔31B1的方式提供于穿孔屑收集元件31外壁的上部。在旋转轴36一端侧上提供的杆35的从动凸轮35A被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A推动和移动。从动凸轮35A的移动导致在穿孔屑存放单元32侧壁上形成并与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的管状接合孔34A接合的接合突出部32A2移位,从而能够实现穿孔屑存放单元32被推动,并导致在水平方向移动。
这使得能够简单地构造如下协同机构:所述协同机构使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移动与对齐检测单元33在纸张P宽度方向的移动协同,从而使协同机构的成本能够降低。旋转轴36由支撑孔31B1支撑,该支撑孔31B1以旋转轴36跨越支撑孔31B1的方式提供于穿孔屑收集元件31侧壁上部。这种构造使得能够提供杆34——其具有从动孔34A,该从动孔34A与穿孔屑存放单元32侧壁与穿孔屑收集元件31侧壁之间的穿孔屑存放单元32的接合突出部32A2接合;并且能够防止穿孔屑由于穿孔屑和杆34之间形成的接触而分散到穿孔屑存放单元32外。杆34提供在穿孔屑存放单元32侧壁与穿孔屑收集元件31侧壁之间的构造可避免尺寸增加,如穿孔屑收集元件31的侧壁和杆34向外扩大,从而实现穿孔屑收集元件31和穿孔屑处理机构30缩小规模。
在实施方式中,仅一个凸轮部分38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33,并且凸轮部分38与杆35的从动凸轮35A在一次往复移动中发生碰撞。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为提高破坏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的效率,可增加对齐检测单元33的凸轮部分38的数量,如图13所示。这种构造可增加与杆35的从动凸轮35A的碰撞数量,从而使得能够增加作用于穿孔屑的撞击。由此,可容易平坦化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
在实施方式中,穿孔处理设备1被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2和纸张后处理设备3之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如图14所示,穿孔处理设备1可构建于纸张后处理设备3中。在这种情况下,穿孔处理在通过后处理设备进行的装订处理之前进行。
再例如,如图15所示,穿孔处理设备1可构建于图像形成设备2中,作为图像形成设备2的部分。这种构造可减少纸张P的输送时间,因为穿孔处理可在图像形成处理后进行,作为后处理的预备。
作为图14所示构造的变型,如图16所示,包括穿孔处理设备1的纸张后处理设备3可被提供在图像形成设备2中,使得穿孔处理和后处理可在图像形成处理完成后由图像形成设备2共同进行。
在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设备2是应用中间转印法和串联系统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例如,本发明还可用于应用直接转印法的电子照相单色图像形成设备。此外,本发明可用于应用液体显影剂的湿式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包括喷射油墨液滴的液滴喷射头的喷墨图像形成设备。
上文描述通过实例展示。本发明在下列方面具有具体优势。
方面A
穿孔处理设备——如穿孔处理设备1,其包括穿孔屑收集元件,如提供于穿孔屑处理机构30的穿孔屑收集元件31,该穿孔屑处理机构30布置在纸张如纸张P穿孔后生成的穿孔屑坠落的位置——包括:穿孔屑存放单元,如穿孔屑存放单元32,其布置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和对齐检测单元,如对齐检测单元33,其可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用于在调节纸张的宽度方向位置以符合穿孔位置时检测纸张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量。通过使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晃动和平坦化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堆积的穿孔屑。
如实施方式中所述,这种构造可提供这样的穿孔处理设备:所述穿孔处理设备可被提供而无需增加尺寸和成本,并且避免错误检测堆积穿孔屑的高度,即,错误确定容器处于满状态——即使该状态已被校准至实际状态。
方面B
在方面A中,穿孔处理设备包括连接元件,其包括可摆动杆如杆34和35并具有摆动基端如旋转轴36,该摆动基端由摆动支撑件如支撑孔31B1支撑,该摆动支撑件提供于面向穿孔屑存放单元侧壁的穿孔屑收集元件如穿孔屑收集元件31的侧壁上部,并且穿孔屑存放单元如穿孔屑存放单元32和对齐检测单元如对齐检测单元33的移动方向被设置成相同。连接元件以摆动基端跨越穿孔屑收集元件的摆动支撑件的方式支撑,跨越穿孔屑收集元件的摆动支撑件的连接元件的一个摆动端如杆34的从动孔34A与穿孔屑存放单元侧壁上形成的接合部分如接合突出部32A2接合,并且连接元件如杆35的另一摆动端提供有从动凸轮部分如从动凸轮35A,其可邻接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的支撑台38中包括的凸轮部分如凸轮部分38A。
如实施方式中所述,这种构造具有下列优势。这种构造使得能够简单地构造这样的协同机构:所述协同机构导致穿孔屑存放单元的移动与对齐检测单元在纸张如纸张P宽度方向的移动协同,从而使协同机构成本能够降低。连接元件的摆动基端以摆动基端跨越摆动支撑件的方式支撑,该摆动支撑件被提供于穿孔屑收集元件的侧壁上部。这种构造允许与穿孔屑存放单元的接合部分接合的摆动端提供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侧壁和穿孔屑收集元件侧壁之间。由此,这还使得能够防止穿孔屑由于连接元件和穿孔屑之间形成的接触而分散到穿孔屑存放单元外。
方面C
在方面A或B中,穿孔屑存放单元如穿孔屑存放单元32可通过利用当包括杆34和35的连接元件摆动时在往复运动方向邻接从动凸轮如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5的从动凸轮35A的凸轮部分如凸轮部分38A进行往复运动,该凸轮部分38A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如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如实施方式中所述,这种构造能够通过对齐检测单元的一次往复移动实现穿孔屑存放单元往复运动多次。由此,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可有效破坏和平坦化。
方面D
在方面A至C的任一项中,穿孔屑存放单元如穿孔屑存放单元32被给予返回这样的位置的行为,诸如初始位置,从所述位置穿孔屑存放单元被推动并导致移动——当凸轮部分,如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如对齐检测单元33的支撑台38的凸轮部分38A,偏离从动凸轮—如在包括杆34和35的连接元件摆动时凸轮部分38A邻接的杆35的从动凸轮—的摆动轨迹时。如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应用弹性体的推动力——其导致一个元件如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4返回初始状态,从而无需向穿孔屑存放单元提供专用推动单元。由此,部件数量可减少,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提供穿孔处理设备如穿孔处理设备1。
方面E
在方面A至D的任一项中,对齐检测单元如对齐检测单元33可往复运动,并且速度控制单元如速度控制单元39被提供,导致提供于对齐检测单元的支撑台38的凸轮部分如凸轮部分38A的速度,当邻接从动凸轮如包括杆34和35的连接元件中所包括的杆35的从动凸轮35A时,在对齐检测单元的往复移动中是相同的。如实施方式中所述,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在穿孔屑存放单元中沿纸张宽度方向大部分并且均匀地晃动和平坦化穿孔屑存放单元如穿孔屑存放单元32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由此,穿孔屑可更均匀地堆积。
方面F
可对纸张如纸张P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设备,如纸张后处理设备3,包括方面A至E任一项中的穿孔处理设备如穿孔处理设备1。如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提供与方面A至E任一项中的穿孔处理设备具有相同优势的纸张后处理设备。
方面G
在纸张如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如图像形成设备2,包括纸张后处理设备。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纸张后处理设备是方面F中的纸张后处理设备,如纸张后处理设备3。如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提供与方面F中的纸张后处理设备具有相同优势的图像形成设备。
方面H
在纸张如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如图像形成设备2,包括穿孔处理设备。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穿孔处理设备是方面A至E的任一项中的穿孔处理设备,如穿孔处理设备1。如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提供与方面A至E任一项中的穿孔处理设备具有相同优势的图像形成设备。
实施方式可导致在穿孔屑收集元件中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沿水平方向移动。这使得能够仅利用现有对齐检测单元晃动和平坦化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而无需提供特定的驱动机构以平坦化如山状堆积的穿孔屑。
实施方式可提供这样的穿孔处理设备:所述穿孔处理设备可被提供而无需增加尺寸和成本,并且避免错误检测堆积穿孔屑的高度,即,错误确定容器处于满状态——即使状态已被校准至实际状态。
虽然已参考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以用于完整和明确的公开,但所附权利要求不因此受限,并且将被解释为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完全落入本文所述的基本教导的所有变型和可选构造。

Claims (8)

1.穿孔处理设备,包括:
穿孔屑收集元件,其布置在纸张穿孔后生成的穿孔屑坠落的位置;
穿孔屑存放单元,其布置在所述穿孔屑收集元件中,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
对齐检测单元,其在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可移动,用于在调节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位置以符合穿孔位置时检测所述纸张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量,其中
通过使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协同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在水平方向移动,晃动和平坦化在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中堆积的穿孔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孔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具有摆动基端并且可摆动,所述摆动基端由摆动支撑件支撑,所述摆动支撑件提供于所述穿孔屑收集元件的侧壁上部,所述穿孔屑收集元件的侧壁面向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的侧壁,其中
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和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移动方向设置成相同,并且
所述连接元件以所述摆动基端跨越所述穿孔屑收集元件的所述摆动支撑件的方式支撑,并且跨越所述穿孔屑收集元件的所述摆动支撑件的所述连接元件的一个摆动端与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侧壁上形成的接合部分接合,并且所述连接元件的另一摆动端提供有从动凸轮部分,所述从动凸轮部分能够邻接提供于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凸轮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孔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能够通过在所述连接元件摆动时在往复运动方向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所述凸轮部分邻接所述连接元件的所述从动凸轮进行往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穿孔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连接元件摆动的情况下,当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所述凸轮部分偏离所述凸轮部分邻接的所述从动凸轮的摆动轨迹时返回这样的位置,从所述位置所述穿孔屑存放单元被推动并导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穿孔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对齐检测单元能够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穿孔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速度控制单元,所述速度控制单元导致当邻接所述连接元件的所述从动凸轮时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所述凸轮部分的速度在所述对齐检测单元的往复移动中是相同的。
6.能够对纸张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设备,所述纸张后处理设备包括根据1至5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穿孔处理设备。
7.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纸张后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纸张后处理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纸张后处理设备。
8.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穿孔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穿孔处理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穿孔处理设备。
CN201310247300.5A 2012-06-22 2013-06-20 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3508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1218 2012-06-22
JP2012-141218 2012-06-22
JP2013-051804 2013-03-14
JP2013051804A JP6115811B2 (ja) 2012-06-22 2013-03-14 穿孔処理装置、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8247A true CN103508247A (zh) 2014-01-15
CN103508247B CN103508247B (zh) 2016-05-11

Family

ID=49774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7300.5A Active CN103508247B (zh) 2012-06-22 2013-06-20 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58006B2 (zh)
JP (1) JP6115811B2 (zh)
CN (1) CN10350824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110A (zh) * 2017-06-30 2017-10-20 东莞市铂睿锋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装订机及其自动移位工作台
CN114193932A (zh) * 2020-09-18 2022-03-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7977B2 (ja) * 2012-02-15 2016-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穿孔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39674A (ja) * 1997-11-10 1999-05-25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20079640A1 (en) * 2000-12-27 2002-06-27 Kohji Yoshie Hole-punching proces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48356B2 (ja) * 1997-08-18 2005-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20050115377A1 (en) * 2003-11-28 2005-06-02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unching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92403B2 (ja) * 2004-11-30 2010-1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1020768A (ja) * 2009-07-14 2011-02-03 Ricoh Co Ltd シート穿孔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71795A (ja) * 2001-08-28 2003-03-12 Canon Aptex Inc シート穿孔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17893A (ja) 2001-10-09 2003-04-23 Ricoh Co Ltd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3793444B2 (ja) 2001-10-26 200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215275A1 (en) 2002-03-12 2003-11-20 Masahiro Tamura Sheet finisher with a punching unit
JP2005066816A (ja) 2003-08-01 2005-03-17 Ricoh Co Ltd 穿孔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6880B2 (ja) 2004-03-17 2010-04-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6150313A (ja) * 2004-12-01 2006-06-15 Kawasaki Kiko Co Ltd 生葉の篩分装置
JP4500746B2 (ja) 2005-08-29 2010-07-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穿孔処理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8019B2 (ja) * 2010-04-26 2014-07-16 長野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パンチ屑処理装置及び製本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8356B2 (ja) * 1997-08-18 2005-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H11139674A (ja) * 1997-11-10 1999-05-25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20079640A1 (en) * 2000-12-27 2002-06-27 Kohji Yoshie Hole-punching proces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50115377A1 (en) * 2003-11-28 2005-06-02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unching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92403B2 (ja) * 2004-11-30 2010-1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1020768A (ja) * 2009-07-14 2011-02-03 Ricoh Co Ltd シート穿孔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110A (zh) * 2017-06-30 2017-10-20 东莞市铂睿锋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装订机及其自动移位工作台
CN114193932A (zh) * 2020-09-18 2022-03-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N114193932B (zh) * 2020-09-18 2023-1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24680A (ja) 2014-02-06
CN103508247B (zh) 2016-05-11
JP6115811B2 (ja) 2017-04-19
US9058006B2 (en) 2015-06-16
US20130343796A1 (en)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8247A (zh) 穿孔处理设备、纸张后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JP4338739B2 (ja) 排紙トレイ装置
CN102636982A (zh) 图像形成系统和打印机控制器
CN100430840C (zh) 具薄片插入功能的薄片处理装置、其控制方法和成像装置
CN101013282A (zh) 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307768A (ja) 印刷媒体シート送り装置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US20090225359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2200593A (ja) 穿孔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3328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US7134370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23074030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502081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2512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0331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09387B2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2015178416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7098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801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9938108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205427440U (zh) 辅助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27813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4548B2 (ja) 用紙仕分け装置
JP200622421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2444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JP2015013702A (ja) 穿孔形成装置、穿孔形成プログラム、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