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4890B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4890B
CN103454890B CN201310072534.0A CN201310072534A CN103454890B CN 103454890 B CN103454890 B CN 103454890B CN 201310072534 A CN201310072534 A CN 201310072534A CN 103454890 B CN103454890 B CN 1034548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annulus
recording medium
rotating body
heating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25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4890A (zh
Inventor
市来幸裕
八木基行
渡边茂
宫崎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54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4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4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48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加热旋转体;可旋转的环带,其具有内周表面和设置为面向加热旋转体的外周表面;以及按压部件,其具有第一按压部分、第二按压部分以及凹部,第一按压部分设置在环带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在环带与加热旋转体彼此相对的相对区域中将环带的外周表面按压到加热旋转体上以便在环带与加热旋转体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第二按压部分通过在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加热旋转体按压环带以使记录介质在定影咬合部的上游侧与加热旋转体接触来引导记录介质,凹部与环带间隔开并且位于第一按压部分的上游、第二按压部分的下游。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包括:可旋转体,其旋转以传送记录介质并且加热记录介质;环带,其在与可旋转体接触的同时旋转;按压体,其设置在环带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压向可旋转体;纵向延伸的板状支撑构件,其具有沿其纵向延伸的长边并且在该长边与按压体接触的情况下支撑按压体;以及按压机构,其经由支撑构件朝向可旋转体按压按压体(参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1-5935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当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向记录介质供给热量的效率,并且确保记录介质的分离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旋转体,其受到加热;可旋转的环带,其具有内周表面和设置为面向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外周表面;以及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具有第一按压部分、第二按压部分以及凹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彼此相对的相对区域中将所述环带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加热旋转体上以便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承载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咬合部通过。所述第二按压部分通过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加热旋转体按压所述环带以使得记录介质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加热旋转体接触来引导记录介质。所述凹部与所述环带间隔开并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上游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分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从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相反的两端,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边缘的位置可沿着所述传送方向发生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旋转体可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并且所述环带可与记录介质的未形成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旋转体可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并且所述环带可与记录介质的未形成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可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可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可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可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环带的位于面向所述第二按压部分的区域中的外周表面与所述加热旋转体可具有非接触的位置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分,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装置,其通过加热并且按压记录介质以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加热旋转体,其受到加热;可旋转的环带,其具有内周表面和设置为面向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外周表面;以及按压部件,其具有第一按压部分、第二按压部分以及凹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彼此相对的相对区域中将所述环带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加热旋转体上以便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承载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咬合部通过。所述第二按压部分通过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加热旋转体按压所述环带以使得记录介质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加热旋转体接触来引导记录介质。所述凹部与所述环带间隔开并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上游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分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提供根据此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当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向记录介质供给热量的效率,并且可确保记录介质的分离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提供根据此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提高向记录介质供给热量的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和第四方面,与未提供根据这些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提高记录介质的分离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至第八方面,与未提供根据这些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稳定地朝向定影咬合部传送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提供根据此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定影处理之后在记录介质上产生褶皱。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未提供根据此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当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向记录介质供给热量的效率,并且可确保记录介质的分离性能。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实例;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整体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单元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4是定影单元的截面图;
图5是定影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定影单元中的加压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加压组件中的加压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加压构件的按压部件的透视图;
图9是按压部件的侧视图;
图10A是按压部件的另一侧视图,并且图10B是按压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定影咬合部及其周边区域的放大侧视图;以及
图12是定影咬合部及其周边区域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造的实例。图1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看去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截面图。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部分10,其形成图像;中间转印带20,由图像形成部分10形成的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二次转印装置30,其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供纸器40,其朝向二次转印装置30供给作为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纸张P;定影装置50,其将由二次转印装置30二次转印在纸张P上的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以及控制器60,其控制包括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每个部件的操作。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将这些部件容纳于其中的装置壳体1a。装置壳体1a的上部设置有输出纸张堆叠器1b,在输出纸张堆叠器1b上堆叠有通过穿过定影装置50而定影有图像的纸张P。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影装置50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壳体1a上并且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壳体1a上拆卸下来。
图像形成部分10包括以电子照相方式形成不同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布置为面向中间转印带20。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以及黑色的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各自包括以可沿着图中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的感光鼓11。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中的每一个中,感光鼓11由下述部件围绕:充电装置12,其对感光鼓11进行静电充电;曝光装置13,其对感光鼓11曝光以在感光鼓11上写入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14,其利用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将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图像。此外,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中的每一个还设置有:一次转印装置15,其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相应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以及鼓清洁装置16,其从感光鼓11上去除残留的色调剂。
中间转印带20卷绕在两个可旋转辊子构件21和22上以便沿着图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旋转。辊子构件21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20。辊子构件22与二次转印辊31相对且中间转印带20夹在辊子构件22与二次转印辊31之间,并且二次转印辊31和辊子构件22构成二次转印装置30。从中间转印带20上去除残留色调剂的带清洁装置(未示出)与辊子构件21相对且中间转印带20夹在带清洁装置与辊子构件21之间。
供纸器40包括:纸张容纳部分41,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10的下方并且容纳将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纸张P;供给辊42,其从纸张容纳部分41拾取并且送出纸张P;传送路径43,沿着传送路径43传送由供给辊42拾取的纸张P;以及传送辊44,其沿着传送路径43传送纸张P。传送路径43在装置壳体1a内从纸张容纳部分41经由二次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50延伸到输出纸张堆叠器1b。
此外,定影装置50包括彼此相对且将传送路径43夹在其间的加热组件51和加压组件52。加热组件51与沿箭头A指示的方向传送的纸张P的一面接触以便加热纸张P。加压组件52与纸张P的另一面接触以便对纸张P施加压力。具体地,加热组件51设置为面向纸张P的在穿过二次转印装置30时面向中间转印带20(即,辊子构件22)的纸面(即,一面)。另一方面,加压组件52设置为面向纸张P的在穿过二次转印装置30时面向二次转印辊31的纸面(即,另一面)。稍后将描述定影装置50的详细构造。在下述描述中,将箭头A指示的方向称为“传送方向A”。
现在将描述利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图像形成操作。
在接收到来自外部装置(未示出)的图像信息时,控制器60基于图像信息生成曝光数据并且将曝光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部分10中的曝光装置13,并且控制器60还将操作开始控制信号输出到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件。
例如,在黄色(Y)图像形成单元10Y中,充电装置12对沿箭头方向旋转驱动的感光鼓11进行静电充电并且基于从控制器60供给的曝光数据利用从曝光装置13发出的光对感光鼓11进行曝光。这样,在感光鼓11上形成与黄色图像相关联的静电潜像。然后,显影装置14对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在感光鼓11上形成黄色色调剂图像。同样地,在其余的图像形成单元10M、10C、10K中,分别基于上述过程形成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
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的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各个一次转印装置15一次转印(静电转印)到沿箭头方向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20上,并且叠加在中间转印带20上。然后,随着中间转印带20旋转,朝向设置有二次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传送中间转印带20上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以及10K中的鼓清洁装置16去除在一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残留色调剂。
在供纸器40中,利用供给辊42一张接一张地拾取容纳在纸张容纳部分41中的纸张P以将纸张P供给到传送路径43上。随后,与中间转印带20上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时刻同时地,沿着传送路径43设置的传送辊44将从纸张容纳部分41传送的每张纸张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然后,二次转印装置30将中间转印带20上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静电转印)到穿过二次转印位置的纸张P上。在这种情况下,叠加的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P的面向中间转印带20的纸面上。
随后,通过二次转印位置而转印有叠加的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穿过定影装置50。在这种情况下,加热组件51将纸张P的具有叠加的色调剂图像的纸面加热,并且加热组件51和加压组件52按压纸张P,由此将叠加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然后,将穿过定影装置50而在其上定影有叠加的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输出到输出纸张堆叠器1b上。由带清洁装置(未示出)去除在通过二次转印位置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残留色调剂。
接下来,将更加详细地描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装置50的构造。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装置50的整体构造的截面图。具体地,图2示出了从定影装置50的前侧(即,从图1中的近侧)看去的定影装置50的结构。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50包括:上述加热组件51;上述加压组件52;支撑组件53,其一体地支撑加热组件51和加压组件52;输出辊54,其设置在加热组件51与加压组件52之间的相对区域的沿纸张P的传送方向A的下游位置处且传送路径43夹在输出辊54之间,并且在定影处理之后输出辊54将纸张P输出到输出纸张堆叠器1b(参见图1)上;定影壳体55,在其中容纳有上述各组件以及输出辊54;以及检测件56,其在传送路径43中设置在加热组件51与加压组件52之间的相对区域的沿传送方向A的下游位置且在输出辊54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位置处,并且用于检测纸张P的通过。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以上描述的加热组件51、加压组件52以及支撑组件53构成一体的定影单元500。
加热组件51包括作为加热旋转体的实例的加热辊510,该加热辊510设置在传送路径43的下方并且在面向传送路径43的区域中沿着大致平行于传送方向A的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旋转。加压组件52包括作为环带的实例的加压带520,该加压带520设置在传送路径43上方并且面向加热辊510的区域中并且在面向传送路径43(即,加热辊510)的区域中沿着大致平行于传送方向A的箭头C所指示的方向旋转。稍后将描述定影单元500的具体构造。在以下描述中,将以上描述的箭头B的方向称为“辊子旋转方向B”,并且将以上描述的箭头C的方向称为“带旋转方向C”。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出辊54包括:驱动辊54a,其设置在传送路径43的下方并且由驱动源(未示出)旋转驱动;以及从动辊54b,其设置在传送路径43的上方并且与驱动辊54a接触并且随着驱动辊54a的旋转而旋转。
当定影装置50安装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与装置壳体1a一起形成输出纸张堆叠器1b的板状突出部55a从定影壳体55的安装有输出辊54的位置的下方的区域向外侧和侧方突出。此外,延伸穿过设置在检测件56中的孔以便可旋转地支撑检测件56的支撑轴55b设置在定影壳体55内部的传送路径43的上方。
如上所述,检测件56可旋转地安装在设置于定影壳体55中的支撑轴55b上并且由弹簧(未示出)沿逆时针方向偏压。在正常状态下,检测件56定位成阻挡传送路径43。当纸张P沿着传送方向A穿过此区域时,检测件56被纸张P推压从而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检测纸张P的通过。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50中的定影单元500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图3中所示的定影单元500的截面图。图5是图3中所示的定影单元500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定影单元500中的加压组件52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加压组件52中的加压构件521(稍后将详细描述)的分解透视图。
在图3和图5中,右下侧是当定影单元5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前侧,并且左上侧是当定影单元5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后侧。图4是从前侧看去的后侧的截面图。在图6和图7中,左下侧是当定影单元5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前侧,并且右上侧是当定影单元5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后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500包括加热组件51、加压组件52以及支撑组件5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在加热组件51中的加热辊510和设置在加压组件52中的加压带520由支撑组件53支撑为使得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在相对区域彼此接触,由此形成纸张P从中通过的定影咬合部N。支撑加热组件51和加压组件52的支撑组件53安装在图2中所示的定影壳体55上。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加热组件51包括加热辊510,加热辊510具有辊子的形状并且与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接触以便加热纸张P。
加热辊510包括:圆筒构件511;加热元件512,其设置在圆筒构件511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通过被供给电力而产生热量;覆盖构件513,其覆盖圆筒构件511的外周表面的除了相反的(两个)轴向端部以外的区域;以及齿轮514,其固定安装在圆筒构件511的外周表面的远端上,即,圆筒构件511的未被覆盖构件513覆盖的区域。在加热辊510中,圆筒构件511的相反的轴向端部设置有露出部分515,圆筒构件511的外周表面在露出部分515处未被覆盖构件513覆盖而是露出。在图5中所示的分解透视图中,未示出加热元件512。
圆筒构件511由诸如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管所形成。加热元件512例如由卤素灯形成。覆盖构件513由诸如橡胶等耐热弹性材料构成。选择性地,覆盖构件513可具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由形成在圆筒构件511的外周表面外的弹性层(诸如橡胶层)和形成在弹性层上的防粘层(诸如氟基树脂层)组成。当定影装置50安装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齿轮514与设置在装置壳体1a的后侧的齿轮(未示出)啮合以接受来自装置壳体1a的驱动力,由此使加热辊510沿辊子旋转方向B旋转。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加压组件52包括:加压带520,其具有环带的形状并且通过与加热辊510一起夹持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而对纸张P施加压力;加压构件521,其设置在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朝向加热辊510按压加压带520;带支撑构件522,其设置在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在将加压构件521保持为固定状态的同时可旋转地支撑加压带520;以及限制构件523,其在加压带52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的外侧安装到带支撑构件522上并且限制沿带旋转方向C旋转的加压带520的蛇行。限制构件523安装在带支撑构件522的相反的轴向端部上。此外,加压组件52还包括润滑剂供给构件524,该润滑剂供给构件524在面向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的位置处固定安装在带支撑构件522上,并且与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接触以将润滑剂供给到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
通过向由诸如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构成的薄圆筒状带基底材料涂覆由氟基树脂构成的防粘层来形成加压带520。
加压构件521包括:按压部件70,其设置在加压带520的内侧隔着加压带520而面向加热辊510的区域中,并且经由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朝向加热辊510按压加压带520以便形成定影咬合部N;按压支撑部件80,从定影咬合部N看去,该按压支撑部件80安装在按压部件70的背面,以便支撑加压带520的内侧的按压部件70,并且该按压支撑部件80还经由限制构件523安装在带支撑构件522上;以及膜部件90,其安装在加压带520的内侧的按压部件70上并且设置为在定影咬合部N处在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与按压部件70之间延伸。
构成加压构件521的按压部件70具有面向加压带520的相对表面(稍后将详细描述),并且在该相对表面的后方设置有凹槽71。凹槽71设置为使按压支撑部件80配合在凹槽71中并且凹槽71沿着轴向延伸。此外,按压部件70包括四个钩部72,这四个钩部72沿着轴向布置在按压部件70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表面上并且用于将膜部件90安装到按压部件70上。此外,按压部件70还包括两个突出部73,这两个突出部73分别从按压部件7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沿轴向向外突出。按压部件70还包括七个肋部74,这七个肋部74从相对表面向与四个钩部72相同的平面突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按压部件70是例如通过将耐热合成树脂一体成型而形成的。按压部件70的硬度低于加热辊510中的圆筒构件511的硬度,但高于加热辊510中的覆盖构件513的硬度。
构成加压构件521的按压支撑部件80具有板状的按压部分81,该按压部分81的一端配合到按压部件70中的凹槽71内;以及弯曲部分82,其与按压部分81一体化并且设置为从按压部分81看去时成90°弯曲状态。按压部分81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分别位于弯曲部分82的相反的轴向端部的外侧,使得按压部分81的这两个突出的端部用作突出部83。通过对由不锈钢等构成的单个金属板进行各种类型的加工而形成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按压支撑部件80。
构成加压构件521的膜部件90设置有四个矩形开口91,这四个矩形开口91在膜部件90的一侧布置在与设置在按压部件70上的四个钩部72相对应的位置处。四个钩部72分别与四个开口91接合。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膜部件90由氟基树脂构成,其具有高耐热性和低摩擦系数。
此外,带支撑构件522包括:支撑主体5221,其沿着与加压带520的带旋转方向C交叉的轴向延伸并且由于具有朝向加热辊510的开口而具有U形横截面;多个肋部5222,其沿着轴向布置在支撑主体5221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沿着带旋转方向C延伸;以及侧壁5223,其设置在支撑主体5221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处。在设置在带支撑构件522上的多个肋部5222中,设置在支撑主体5221的沿轴向的中部区域中的多个肋部5222设置有用于安装润滑剂供给构件524的切口。
带支撑构件522的两个侧壁5223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向外突出的第一凸部5223a和第二凸部5223b。而且,两个侧壁5223中的每一个设置有切口5223c,切口5223c与设置在支撑主体5221的外周表面中的开口朝向相同的方向。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支撑构件522是例如通过将耐热合成树脂一体成型而形成的。
两个限制构件523分别包括一端被直线状切去的圆形限制主体5231。每个限制主体5231具有:第一凹部5231a和第二凹部5231b,其设置在限制主体5231的面向加压构件521的侧表面中;以及矩形贯通孔5231c,其延伸穿过限制主体5231。
润滑剂供给构件524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带支撑构件522的支撑主体5221的外周表面上的未设置有肋部5222的区域中设置为沿着轴向延伸。润滑剂供给构件524例如由海绵或毡材料形成并且浸有作为润滑剂的润滑油。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支撑组件53包括:辊子支撑构件531,其支撑包括加热辊510的加热组件51;带支撑构件532,其可旋转地安装在辊子支撑构件531上并且支撑包括加压带520的加压组件52;两个滑动轴承533,其安装在辊子支撑构件531上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加热组件51的加热辊51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以及两个张力弹簧534,其在加热辊510和加压带52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处安装在辊子支撑构件531与带支撑构件532之间并且经由辊子支撑构件531和带支撑构件532施加用于在加热组件51的加热辊510与加压组件52的加压带520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N的力。
辊子支撑构件531包括:两个侧板5311,其分别设置在加热辊51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以及两个连接板5312,其沿着加热辊510的轴向延伸并且连接两个侧板5311。两个侧板5311设置有用于将带支撑构件532安装到侧板5311上的轴部5311a、用于将张力弹簧534的第一端安装到侧板5311上的弹簧安装部5311b以及用于将滑动轴承533安装到侧板5311上的轴承安装部5311c。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连接板5312的一部分区域充当用于将所传送的纸张P从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朝向定影咬合部N引导的引导件(参见图4)。
带支撑构件532包括与辊子支撑构件531的两个侧板5311对应设置的两个侧板5321。两个侧板5321设置有:轴安装孔5321a,设置在辊子支撑构件531上的轴部5311a可旋转地配合在轴安装孔5321a中;弹簧安装孔5321b,其用于安装张力弹簧534的第二端;以及接合部5321c,其与设置在加压组件52中的加压构件521的按压支撑部件80中的突出部83接合。
两个滑动轴承533分别配合在辊子支撑构件531的两个轴承安装部5311c中,并且分别与加热辊510的两个露出部分515接触。
此外,对于张力弹簧534来说,张力弹簧534的第一端安装在设置于辊子支撑构件531中的弹簧安装部5311b上,张力弹簧534的第二端安装在设置于带支撑构件532中的弹簧安装孔5321b上。
现在将描述上述定影单元500的装配结构。
首先,通过将加热元件512插入围绕外周表面设置有覆盖构件513并且具有露出部分515的圆筒构件511中,然后将齿轮514固定到圆筒构件511的一个轴向端部(即,远端)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形成构成加热组件51的加热辊510。
在加压组件52中,通过将按压支撑部件80的按压部分81的一端配合到设置于按压部件70中的凹槽71中,并且使设置在膜部件90中的四个开口91分别与设置在按压部件70上的四个钩部72接合,从而形成加压构件521。然后,将加压构件521通过设置在带支撑构件522的支撑主体5221中的开口插入带支撑构件522。结果,将加压构件521的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定位在支撑主体5221的开口中。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加压构件521的按压部分81中的突出部83相对于带支撑构件522的侧壁5223向外突出。另外,将润滑剂供给构件524在支撑主体5221的外周表面上安装为沿着轴向延伸。
此外,在加压组件52中,将其中容纳有加压构件521并且在外侧安装有润滑剂供给构件524的带支撑构件522插入加压带520中。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带支撑构件522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肋部5222与安装在带支撑构件522的外周表面上的润滑剂供给构件524均面向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
此外,在加压组件52中,将限制构件523分别安装到带支撑构件522的相反的轴向端部上,带支撑构件522插入加压带520中,容纳有加压构件521并且带支撑构件522的外侧安装有润滑剂供给构件524。在这种情况下,限制构件523中的第一凹部5231a和第二凹部5231b分别与设置在带支撑构件522的相反的轴向(两个)端部处的第一凸部5223a和第二凸部5223b接合。每个限制构件523的直径大于安装到其上的带支撑构件522的直径。因此,在带支撑构件522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处,限制构件523的边缘从带支撑构件522的外周表面突出。这些突出边缘面向加压带52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以便当加压带520旋转时限制加压带520的蛇行。设置在加压构件521的按压支撑部件8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处的突出部83经由设置在带支撑构件522的侧壁5223中的切口5223c延伸穿过设置于限制主体5231中的贯通孔5231c并且与之接合。
相应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加压带520、加压构件521以及在其上安装有润滑剂供给构件524的带支撑构件522经由两个限制构件523彼此组合从而构成加压组件52。而且,设置在加压构件521的按压支撑部件80中的突出部83从加压组件52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向外突出。
另一方面,在支撑组件53中,设置在辊子支撑构件531的两个侧板5311上的轴部5311a与设置在构成带支撑构件532的两个侧板5321中的轴安装孔5321a接合。而且,设置在构成带支撑构件532的两个侧板5321中的接合部5321c与从加压组件52的相反的轴向端部突出的突出部83接合。结果,加压组件52由构成带支撑构件532的两个侧板5321支撑并且经由这两个侧板5321由辊子支撑构件531可旋转地支撑。
在支撑组件53中,滑动轴承533分别安装到设置在辊子支撑构件531的两个侧板5311中的轴承安装部5311c上。而且,在两个滑动轴承533之中,设置在前侧的滑动轴承533支撑设置在加热辊510的前侧的露出部分515的区域,并且设置在后侧的滑动轴承533支撑设置在加热辊510的后侧的露出部分515的区域。结果,经由两个滑动轴承533由辊子支撑构件531可旋转地支撑加热辊510。
此外,在支撑组件53中,设置在前侧的张力弹簧534的一端安装到设置于辊子支撑构件531的前侧的侧板5311的弹簧安装部5311b上,该张力弹簧534的另一端安装到设置于带支撑构件532的前侧的侧板5321的弹簧安装孔5321b上。另一方面,在支撑组件53中,设置在后侧的张力弹簧534的一端安装到设置于辊子支撑构件531的后侧的侧板5311的弹簧安装部5311b上,该张力弹簧534的另一端安装到设置于带支撑构件532的后侧的侧板5321的弹簧安装孔5321b上。
结果,两个张力弹簧534围绕设置在辊子支撑构件531上的两个轴部5311a与设置在带支撑构件532中的两个轴安装孔5321a之间的连接区域,沿着使设置在加热组件51中的加热辊510与设置加压组件52中的加压带520彼此接触的方向按压由辊子支撑构件531支撑的加热组件51和由带支撑构件532支撑的加压组件52。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加压组件52中的按压部件70经由设置在加压组件52中的加压带520按压设置在加热组件51中的加热辊510。从而,借助设置在加热组件51中的加热辊510与设置在加压组件52中的加压带520的彼此接触而在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N。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上述设置在加压组件52的加压构件521中的按压部件70的构造。
图8是加压构件521的按压部件70的透视图。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IX指示的方向看去的按压部件70的侧视图。图10A是从图8中的箭头Xa指示的方向看去的按压部件70的侧视图。图10B是从图8中的箭头Xb指示的方向看去的按压部件70的俯视图。
在图8中,左下侧是当按压部件7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前侧,并且右上侧是当将按压部件7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后侧。图9是从前侧看去的按压部件70的后侧的侧视图。在图10A和图10B中,下侧是当将按压部件7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前侧,并且上侧是当将按压部件7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的后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按压部件70包括单个凹槽71、四个钩部72、两个突出部73以及七个肋部74。按压部件70还设置有相对表面700,相对表面700设置为当形成加压组件52时面向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
沿着从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起的顺序,设置在按压部件70中的相对表面700具有第一相对表面701、跟随第一相对表面701的第二相对表面702、跟随第二相对表面701的第三相对表面702以及跟随第三相对表面703的第四相对表面704。
在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中,第一相对表面701是从肋部74起沿传送方向A向下游延伸的平坦表面。第二相对表面702是从第一脊部710起沿传送方向A向下游延伸的平坦表面,第一脊部710用作第一相对表面701与第二相对表面702之间的边界。第三相对表面703是从用作第二相对表面702与第三相对表面703之间的边界的第二脊部720起沿传送方向A向下游延伸的凹面。第四相对表面704由从用作第三相对表面703与第四相对表面704之间的边界的第三脊部730起沿传送方向A向下游延伸的平坦表面和从该平坦表面起沿传送方向A向下游延伸的凸弯曲组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在其中配合按压支撑部件80(参见图7)的凹槽71设置在按压部件70的第四相对表面704的背侧。如稍后所述,第四相对表面704用于形成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之间的定影咬合部N(例如,参见图4)。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包括第一相对表面701、第二相对表面702、第三相对表面703以及第四相对表面704的相对表面700在整体上例如具有从按压部件70的沿轴向的相反的两端到中央区域逐渐向上凸出的凸弯曲形状。此外,如图10B所示,例如,在形成在相对表面700中的第一脊部710、第二脊部720以及第三脊部730之中,第一脊部710和第二脊部720沿着按压部件70的轴向直线延伸,而沿传送方向A位于最下游侧的第三脊部730弯曲成这样:即,从按压部件70的沿轴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按压部件70的沿轴向的相反的两端,脊部的位置沿传送方向A逐渐改变。换句话说,当从传送方向A的下游侧看去时,第三脊部730在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中形成为凸弯曲形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四相对表面704构成按压部件70中的第一按压部分。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相对表面701和第二相对表面702构成按压部件70中的第二按压部分。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相对表面703构成按压部件70中的凹部。
图11是从前侧(即,图4中的近侧)看去的定影单元500中的定影咬合部N及其周边区域的放大侧视图。图12是从图11中的上侧看去的图11中所示的定影咬合部N及其周边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具体而言,图11示出了纸张P尚未插入定影咬合部N的状态的实例,并且图12示出了纸张P正在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状态的实例。在图12中,未示出与按压部件70和按压支撑部件80一起构成加压构件521的膜部件90。
首先,将描述在定影咬合部N周边的区域中构成加压组件52的加压带520与加压构件521(即,按压部件70、按压支撑部件80和膜部件90)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着膜部件90的一个边缘布置的四个开口91(参见图7)分别安装在设置于按压部件70上的四个钩部72上,并且膜部件90的另一边缘设置为沿着传送方向A覆盖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由此,膜部件90设置在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与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之间。
沿着带旋转方向C旋转的加压带520经由膜部件90依次与第一相对表面701和第二相对表面702接触,然后在几乎不与第三相对表面703接触之后经由膜部件90与第四相对表面704接触。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三相对表面703的区域继续与膜部件90接触,同时第三相对表面703与膜部件90实际上彼此不接触。
此外,沿着带旋转方向C旋转的加压带520在相对表面700的第一脊部710和第二脊部720处弯曲,从而使得加压带520的移动方向在通过第一脊部710和第二脊部720之后发生改变。
此外,其上安装有按压部件70的按压支撑部件80经由膜部件90朝向加热辊510按压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在这种情况下,在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中,位于凹槽71的背侧的第四相对表面704与其他表面(即,第一相对表面701、第二相对表面702以及第三相对表面703)相比从安装到凹槽71上的按压支撑部件80受到更大的力。
接下来,将描述在定影咬合部N周边的区域中构成加热组件51的加热辊510与构成加压组件52的加压带520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支撑组件53(参见图3)将加热组件51和加压组件52相对于彼此支撑和定位。当进行此定位时,加压带520的经由膜部件90面向按压部件70的第四相对表面704的区域与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接触。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按压部件70的硬度设定为高于构成加热辊510的覆盖构件513的硬度。因此,加压带520的经由膜部件90面向第四相对表面704的区域以咬入的方式与加热辊510的覆盖构件513接触,由此形成定影咬合部N(即,图12中的阴影区域)。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按压部件70的第四相对表面704的形状以及加热辊510、加压带520、按压部件70之间的位置关系设定为这样:加压带520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下游侧(即,纸张P的排出侧)咬入覆盖构件513的量大于加压带520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即,纸张P的进入侧)咬入覆盖构件513的量。在本实例中,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边缘沿着相对表面700的第三脊部730延伸。此外,在本实例中,图12清晰地示出了,例如,加压带52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位于按压部件7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内侧,并且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的沿宽度方向的相反的两边缘位于加压带52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内侧。
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具有圆弧形状,而加压带520的外周表面的倾斜度由于连续设置在按压部件70中的第一相对表面701、第二相对表面702和第三相对表面703(并且还由于位于第三相对表面703的沿传送方向A的下游的定影咬合部N)而分阶段地变化。更具体而言,在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二相对表面702的区域中的外周表面与加热辊510的面向此区域的外周表面的切线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在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一相对表面701的区域中的外周表面与加热辊510面向此区域的外周表面的切线之间形成的角度。此外,在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三相对表面703的区域中的外周表面与加热辊510的面向此区域的外周表面的切线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在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二相对表面702的区域中的外周表面与加热辊510面向此区域的外周表面的切线之间形成的角度。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形成在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之间的间隙的大小沿着传送方向A非连续地、分阶段地减小。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在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与加压带520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由于下述原因而具有上述关系:按压部件70中的相对表面700设置有第一相对表面701和第二相对表面702且在第一相对表面701与第二相对表面702之间夹设有第一脊部710,并且相对表面700还设置有第二相对表面702和第三相对表面703且在第二相对表面702与第三相对表面703之间夹设有第二脊部720。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前述定影咬合部N之外,加压带520的经由膜部件90面向按压部件70的第三相对表面703的区域也与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接触。然而,图11清晰地示出了,由于在按压部件70中存在第三相对表面703,因此按压部件70未朝向加热辊510按压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三相对表面703的该区域。
现在将描述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加热辊510已被加热元件512(参见图4)加热并且受到驱动的加热辊510沿着辊子旋转方向B旋转,使得加压带520在定影咬合部N处接触加热辊510从而借助加热辊510的旋转而沿带旋转方向C旋转。
沿着传送方向A朝向定影装置50传送穿过二次转印装置30(参见图1)而在其一面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1所示的实例中,纸张P的面朝下的纸面是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图像转印面。
然后,沿着传送方向A传送的纸张P的前边缘抵靠在沿着带旋转方向C旋转的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一相对表面701的区域上。当纸张P的前边缘抵靠在加压带520上时,纸张P的前边缘在被沿着第一相对表面701移动的加压带520引导的情况下移动。在通过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一脊部710的区域之后,纸张因其自身的弹性而朝向加热辊510移动。这使得纸张P的前边缘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抵靠在沿着辊子旋转方向B旋转的加热辊510(实际上是覆盖构件513)的外周表面上。随后,纸张P的图像转印面开始与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元件512(参见图4)将加热辊510加热从而使得存在于纸张P的图像转印面的与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区域中的色调剂由于从加热辊510接收到热量而逐渐开始融化。结果,纸张P经由存在于图像转印面上的色调剂(即,具有增大的粘性的融化的色调剂)而粘附到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上。
然后,在从前边缘起顺序粘附到加热辊510上的同时被传送的纸张P的前边缘随着纸张P的前边缘通过沿着带旋转方向C旋转的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三相对表面703的区域而被夹持在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之间。随后,在纸张P的前边缘在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之间被保持为夹持状态的同时,随着纸张P的前边缘通过面向第三脊部730的区域,纸张P的前边缘进入加压带520的面向第四相对表面704的区域(即,进入定影咬合部N)。
进入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被加热辊510加热并且被按压部件70按压,由此将形成在纸张P的图像转印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由于如图11所示的那样设定在定影咬合部N处加热辊510与加压带520(即,按压部件70的第四相对表面704)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下游侧比在上游侧受到更大的力。因此,在定影咬合部N的最下游侧,纸张P被朝向加热辊510(即,覆盖构件513)以大的力按压,从而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的前边缘受到沿着远离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的方向而作用的力。结果,在定影处理之后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克服色调剂的粘附力而远离(脱离)加热辊510的外周表面移动,以便朝向检测件56(参见图2)进行传送。
此外,尽管在本实例中纸张P从第三脊部730进入定影咬合部N,但如图12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三脊部730具有从传送方向A下游侧看去的凸弯曲形状。因此,从第三脊部730进入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的前边缘从第三脊部730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第三脊部730的沿宽度方向的相反的两边缘顺序通过第三脊部730。结果,正在通过第三脊部730的纸张P受到从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沿宽度方向的相反的两边缘的将纸张P向宽度方向上的相反的两边缘外侧推压的力。结果,当纸张P经由第三脊部730进入定影咬合部N时,可避免产生因施加在纸张P上的压力而引起的纸张P中的褶皱。
在以上的描述中,首先使纸张P的前边缘抵靠在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一相对表面701的区域上。然而,即使首先使纸张P的前边缘抵靠在加压带520的面向第二相对表面702的区域上,纸张P的前边缘仍旧能够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到达加热辊510。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沿着按压部件70的第一相对表面701(或第二相对表面702)移动的加压带520朝向加热辊510引导朝向定影咬合部N传送的纸张P。从而,朝向定影咬合部N传送的纸张P可以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与加热辊510接触。通过使纸张P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与加热辊510接触,可以在纸张P到达定影咬合部N之前由加热辊510对纸张P进行接触加热。通过采用此构造,与仅在定影咬合部N对纸张P进行接触加热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向纸张P供给热量的效率。更具体而言,如果所达到的定影性能相同,例如,如果加热元件512的发热量相同,则通过采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可以提高定影速率(即,穿过定影装置50的纸张P的移动速率)。此外,例如,如果定影速率相同,则通过采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可以减小加热元件512的发热量。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单一部件的按压部件70包括用于在定影咬合部N的沿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将纸张P引导至加热辊510的引导功能和通过朝向加热辊510按压已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从而从加热辊510剥离已通过定影咬合部N的纸张P的剥离功能。通过采用此构造,与分开单独设置实现前述引导功能的部件和实现前述剥离功能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装置的构造。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固定在适当位置的按压部件70的相对表面700与沿着带旋转方向C旋转的加压带520的内周表面之间设置有具有低摩擦系数的膜部件90。利用此构造,与未设置膜部件90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由于长期使用而引起的由按压部件70和加压带520的磨损所导致的劣化。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作为凹面的第三相对表面703设置为邻近于用于形成定影咬合部N的第四相对表面704并且沿传送方向A位于第四相对表面704的上游,并且沿着第三相对表面703与第四相对表面704之间的边界而设置的第三脊部730是弯曲的。通过采用此构造,与第三脊部730沿着轴向直线延伸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当纸张P通过定影咬合部N时在纸张P中产生褶皱。
对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设置在加热辊510与通过面向按压部件70中的第二脊部720的区域的加压带520之间的间隙来说,此间隙的大小越小越好。此外,可以使加热辊510与通过面向第二脊部720的区域的加压带520在未施有压力的范围中彼此接触。
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在按压部件70中的第三脊部730是弯曲的,然而第三脊部730的形状不限于这种形状。例如,第三脊部730可由布置为V形的两条直线构成。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这无意于将本发明穷举或者局限于所披露的确切形式。显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旋转体,其受到加热;
可旋转的环带,其具有内周表面和设置为面向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外周表面;以及
按压部件,其具有第一按压部分、第二按压部分以及凹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彼此相对的相对区域中将所述环带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加热旋转体上以便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承载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咬合部通过,所述第二按压部分通过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加热旋转体按压所述环带以使得记录介质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加热旋转体接触来引导记录介质,所述凹部与所述环带间隔开并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上游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分的下游,
其中,所述环带的与所述第二按压部分接触的区域构造为不与所述加热旋转体接触,并且所述环带的所述区域构造为因所述环带和所述加热旋转体之间的间隙及所述第二按压部分而在所述加热旋转体上方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从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相反的两端,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所述传送方向发生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旋转体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并且所述环带与记录介质的未形成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旋转体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并且所述环带与记录介质的未形成色调剂图像的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按压支撑部件,从所述环带看去,所述按压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背面,所述按压支撑部件支撑所述按压部件并且朝向所述环带按压所述按压部件。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分,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装置,其通过加热并且按压记录介质以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旋转体,其受到加热;
可旋转的环带,其具有内周表面和设置为面向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外周表面;以及
按压部件,其具有第一按压部分、第二按压部分以及凹部,所述第一按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的内侧并且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彼此相对的相对区域中将所述环带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加热旋转体上以便在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旋转体之间形成定影咬合部,承载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咬合部通过,所述第二按压部分通过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加热旋转体按压所述环带以使得记录介质在所述定影咬合部的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加热旋转体接触来引导记录介质,所述凹部与所述环带间隔开并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分的上游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分的下游,
其中,所述环带的与所述第二按压部分接触的区域构造为不与所述加热旋转体接触,并且所述环带的所述区域构造为因所述环带和所述加热旋转体之间的间隙及所述第二按压部分而在所述加热旋转体上方凸出。
CN201310072534.0A 2012-05-31 2013-03-07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54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5067A JP5966628B2 (ja) 2012-05-31 2012-05-31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5067 2012-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4890A CN103454890A (zh) 2013-12-18
CN103454890B true CN103454890B (zh) 2017-05-10

Family

ID=49670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253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54890B (zh) 2012-05-31 2013-03-07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97687B2 (zh)
JP (1) JP5966628B2 (zh)
CN (1) CN1034548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9270B2 (ja) * 2012-06-29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589350B2 (ja) *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94043B2 (ja) * 2014-08-04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6061925A (ja) * 2014-09-17 2016-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25610B2 (ja) * 2015-01-29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記録材搬送装置
US9851669B2 (en) * 2015-01-29 2017-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JP6550799B2 (ja) * 2015-03-04 2019-07-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1318A (ja) * 2016-02-25 2017-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96035B2 (en) * 2016-03-18 2018-06-12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ovable presser which moves a fixing belt
JP6813806B2 (ja) * 2017-04-04 2021-0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5887A (ja) * 2017-08-18 2019-03-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996600B2 (en) 2019-03-28 2021-05-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including rotator and belt, such as a fixing uni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55283B2 (ja) * 2019-03-28 2023-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566A (zh) * 2006-11-07 2008-05-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使用其的成像设备
JP2009222810A (ja) * 2008-03-13 2009-10-0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47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3799B1 (en) * 1990-02-20 1995-08-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film driven by rotatable member
JP3545834B2 (ja) * 1994-09-21 2004-07-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定着装置
US5870660A (en) * 1996-08-30 1999-02-09 Minolta Co., Ltd. Heating device
JP2001343849A (ja) 2000-06-01 2001-12-14 Fujitsu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JP3804473B2 (ja) * 2001-06-21 2006-08-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6795678B2 (en) * 2001-11-29 2004-09-2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a toner image on a sheet or recording medium by use of a belt member
JP4722494B2 (ja) * 2004-02-25 2011-07-1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
JP4548042B2 (ja) * 2004-08-19 2010-09-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785781B1 (en) * 2005-11-14 2018-11-28 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5028838B2 (ja) * 2006-03-30 2012-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57023B2 (ja) * 2008-03-10 2010-10-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186A (ja) * 2009-02-18 2010-09-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58959B2 (en) * 2009-03-05 2013-01-22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4793464B2 (ja) 2009-03-19 2011-10-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0768A (ja) 2009-03-26 2010-10-14 Seiko Epson Corp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52759B2 (ja) * 2009-09-09 2012-06-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8054B2 (ja) * 2010-02-18 2014-05-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8567B2 (ja) * 2012-01-23 2013-09-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8570B2 (ja) * 2012-02-21 2013-09-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0526B2 (ja) * 2012-05-31 2017-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566A (zh) * 2006-11-07 2008-05-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使用其的成像设备
JP2009222810A (ja) * 2008-03-13 2009-10-0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47A (zh) * 2009-03-27 201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97687B2 (en) 2014-11-25
JP5966628B2 (ja) 2016-08-10
CN103454890A (zh) 2013-12-18
JP2013250437A (ja) 2013-12-12
US20130322940A1 (en) 201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4890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1177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2998952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2850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80527B2 (ja) 定着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9337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11008118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322936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999710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intermediate toner image transfer medium
EP0601879B1 (en) A fixing device with sheet curl compensation
JP20081454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7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575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33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6222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29368A (ja) 定着装置
JP387355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5938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2312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150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H11526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72184B2 (ja) 定着装置
JP200331619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8907B2 (ja) 分離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定着装置
JP20090637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