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458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3458B
CN103403458B CN201180068937.7A CN201180068937A CN103403458B CN 103403458 B CN103403458 B CN 103403458B CN 201180068937 A CN201180068937 A CN 201180068937A CN 103403458 B CN103403458 B CN 103403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main body
electric field
blas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9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03458A (zh
Inventor
古桥拓也
森冈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03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03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Abstract

在作为送风风扇使用了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尤其能够减少放电·电场生成装置中的压力损失。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送风风扇,被配置在主体内的吸气口的下风侧,形成了从吸气口向主体内取入空气且从排气口排出空气的空气流,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设置在主体内的、吸气口的下风侧的换热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其设置在主体内的、空气流的风路上的换热器的上风侧,并在箱状的框架的内部收容有放电电极及相对电极,所述框架在上风侧及下风侧分别具有开口面,换热器被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送风风扇侧的截面大致为倒V字形或截面大致为倒W字形的形状,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与换热器的上风侧的端面相对,并且相对于送风风扇的空气流的方向倾斜地配置。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接近换热器的上风侧地搭载电气集尘式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而且,在这样的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上搭载的电气集尘式空气清洁过滤器中,成为相对电极的带电过滤器与换热器的上风侧的端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另外,在以往的电气集尘器中,公知为了使电气集尘器薄型化而使离子化部的相对电极(接地电极)相对于通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电气集尘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06-074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05206号公报
空气调节装置所使用的送风风扇的形式例如有多翼式风扇、螺旋桨式风扇、线流风扇等几个种类,根据空气调节装置的用途和所期望的特性等,适当选择所使用的送风风扇的形式。例如,多翼式风扇的特性为,小型,能够得到高的风压但风量稍小等,螺旋桨式风扇的特性为,风压稍低,但能够得到较大的风量等。
而且,在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的送风风扇使用了螺旋桨式风扇的情况下,由于得到的风压较低,所以通过电气集尘式的过滤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和换热器等时的压力损失的影响变大。另外,螺旋桨式风扇是沿与风扇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生成风(空气流)的轴流风扇,还具有空气流的流速和流量在螺旋桨式风扇的靠近轴的部分和叶片(旋转翼)的部分不同的特性。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电气集尘式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相对电极(带电过滤器)相对于空气流的方向大致成直角地配置,存在压力损失大、风量降低和产生噪音这样的课题以及消耗电力增加这样的课题。而且,关于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特性,完全没有考虑,作为送风风扇使用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情况下,还存在如下课题,即,不能成为考虑了换热器中的热交换效率、换热器及放电·电场生成装置中的压力损失的适当的结构。另外,即使在作为送风风扇使用了线流风扇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课题,即,成为对于来自送风风扇的气流带来大的影响的结构。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以往的电气集尘器中,关于将电气集尘器搭载在空气调节装置内的情况,没有进行考虑,关于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特性也没有进行考虑。因此,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同样地,作为送风风扇使用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即,关于考虑了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换热器及放电·电场生成装置中的压力损失的适当的结构,没有进行任何考虑。在作为送风风扇使用了线流风扇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课题而研发的,能够得到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能够抑制送风风扇的气流受到的影响,并使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良好,能够减少换热器及放电·电场生成装置中的压力损失,并抑制风量的降低和噪音的产生。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送风风扇,其配置在上述主体内的上述吸气口的下风侧,形成了从上述吸气口向上述主体内取入空气且从上述排气口排出空气的空气流,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上述主体内的、设置在上述吸气口的下风侧的换热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其设置在主体内的、上述空气流的风路上的上述换热器的上风侧,并在上风侧及下风侧分别具有开口面的箱状的框架的内部收容有放电电极及相对电极,上述换热器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上述送风风扇侧的截面大致为倒V字形的形状或截面大致为倒W字形的形状,上述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上述框架的下风侧的上述开口面与上述换热器的上风侧的端面相对,并且相对于上述送风风扇的空气流的方向倾斜地配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发挥以下效果:能够抑制送风风扇的气流受到的影响,尤其减少放电·电场生成装置中的压力损失,并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和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有的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所具有的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使风相对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相对电极的流入角度变化时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消耗电力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在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其重复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空气调节装置所具有的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空气调节装置所具有的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使风相对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相对电极的流入角度变化时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消耗电力的图,图6是其他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其他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在图1中,1表示空气调节装置主体。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将空气取入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开口部即吸气口2。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前表面下部,设置有用于从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将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开口部即排气口3。而且,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形成有从吸气口2向排气口3连通的风路。
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吸气口2的紧接着的下风侧的风路上设置有送风风扇4,其用于形成从吸气口2向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取入空气并将处理后的空气从排气口3向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外进行排气的空气流。该送风风扇4是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
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送风风扇4的下风侧的风路上,配置有换热器5。该换热器5的2个大致平板状的部分以配置成大致倒V字形的截面的方式组合地形成。而且,该换热器5的所述大致倒V字形的顶点部分朝向上风侧即送风风扇4侧配置。此外,该换热器5的形状除了采用截面大致为倒V字形的形状以外,还可以采用截面大致为倒W字形的形状。换言之,可以采用将1个以上的大致为倒V字形截面的部分相连的形状。
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且在送风风扇4的下风侧的风路上,设置有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该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在流经风路的空气中形成放电空间、电场空间,用于对通过的空气中存在的细菌、霉、过敏原、病毒等进行杀菌、灭活。
参照图2及图3,详细地说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结构。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中内置有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而且,向这些电极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电晕放电,在空气中生成放电空间、电场空间。这些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被收容在由树脂制的上部框架9及下部框架10构成的箱状的框架内。
在将上部框架9及下部框架10组装成箱状时,上部框架9的上表面及下部框架10的下表面大致平行地配置。而且,在这些上部框架9的上表面及下部框架10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在风路中流动的空气取入框架内的开口部。在下文中,有时将设有开口部的上部框架9的上表面及下部框架10的下表面称为“开口面”。在这些开口部,为防止被收容在框架内的放电电极7和相对电极8与异物等接触,而设置有格子状的护罩。
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的材质使用导电体。具体来说,可以是钨、铜、镍、锌、铁等金属,或者以这些金属为主成分的不锈钢等的合金,或者在这些金属或合金的表面上电镀银、金、铂等贵金属而成的材料等。
放电电极7是细长的板状(换言之平带状),其截面形状成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大致矩形。该截面形状的大致矩形的长边的长度为0.1~1.0mm,短边的长度是长边的长度的约1/10,即,0.01~0.1mm。
另外,在放电电极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安装有环状的端子。而且,在这些环状端子上,安装有对放电电极7施加张力的金属制的弹簧11。该放电电极7的两端部的环状端子和弹簧11之间的连接部分安装在金属制的供电部12。该供电部12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经由该供电部12从所述电源向放电电极7供给4kV~7kV的电压。相对电极8接地。
放电电极7以在上部框架9及下部框架10内折返2~4次左右的方式被安装(这里是2次)。而且,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与该放电电极7相对地配置。此时,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以相对于框架(上部框架9及下部框架10)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为基准,成为以规定的第一角度θ1倾斜的状态(参照图3)。放电电极7以其截面形状的短边成为上风侧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减少通过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
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通过树脂制的右电极支承部件13及左电极支承部件14,在框架(上部框架9及下部框架10)内以上述配置状态被固定。
这里,框架(上部框架9及下部框架10)的前侧面及后侧面这2个面以如下状态设置,即,以相对于该框架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为基准,倾斜规定的第二角度θ2。第一角度θ1和第二角度θ2大致相同,换言之,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和框架的前侧面、后侧面大致平行。此外,在上部框架9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在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安装或拆下时用于握持的把手部9a。
关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配置,参照图4进行说明。
首先,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如上所述地配置在位于换热器5的上风侧且位于送风风扇4的下风侧的风路上。而且,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以与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相对并且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或者,该开口面与该端面相对,并且,该开口面相对于该端面倾斜地配置,从而,随着趋向把手部9a侧(从送风风扇4远离的一侧),该开口面和该端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这里,由于送风风扇4是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所以由送风风扇4生成的空气流与送风风扇4的旋转轴平行,即,成为与送风风扇4的下表面(图4中的A)正交的图4中的B及箭头所示的方向。
换热器5如上所述地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上风侧的截面大致为V字形的形状。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换热器5的配置形状除了截面大致为倒V字形的形状以外,为了增大热交换量,也可以使截面成为将两个大致倒V字形相连的大致倒W字形。此时的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与由送风风扇4生成的空气流的方向(图4中的B)所成的角度由空气流的压力损失、空气流和换热器5接触的表面积、热交换效率等决定。
像这样决定了配置的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和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大致平行,或者,以随着趋向把手部9a侧而间隔逐渐变宽的方式倾斜,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被设置为,以相对于该开口面垂直的方向为基准,朝向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倾斜第一角度θ1。因此,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被配置成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图4中的B)倾斜规定的第三角度θ3。此外,该第三角度θ3更准确地来说是与电极面8a正交的截面上的、电极面8a的截面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所成的角度。
而且,由于存在以上的关系,所以该第三角度θ3能够由以下角度唯一地导出: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和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和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所成的角度(后述的第四角度θ4);第一角度θ1。即,在被赋予了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和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情况下,通过使电极面8a和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开口面所成的角度即第一角度θ1、以及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和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所成的角度(第四角度θ4)变化,能够调整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的倾斜角即第三角度θ3。
关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动作,主要着眼于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空气流,参照图1及图4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箭头表示形成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的风路中的空气的流动。在使送风风扇4旋转时,空气从吸气口2被取入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内,由送风风扇4生成的空气流被送入换热器5。此时,送风风扇4是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尤其在接近送风风扇4的部分,轴附近的流速相对慢,旋转翼的靠近外侧的流速相对快。
而且,换热器5被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送风风扇4侧的截面大致为倒V字形的形状,大致倒V字形的顶点部分处于与送风风扇4的旋转轴相对的位置。通过使送风风扇4和换热器5成为这样的位置关系,能够高效地将由送风风扇4生成的空气流中的流速相对快的部分送入换热器5。而且,通过了换热器5的空气流在所述大致倒V字形的内侧成为一体,从排气口3排出到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外部。
另外,在位于换热器5的上风侧且位于送风风扇4的下风侧的风路上,设置有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浮游在空气中的细菌、霉、病毒等通过送风风扇4被吸引到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中。被吸引的浮游细菌、霉、病毒等通过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时,被施加了施加于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之间的放电和电场,从而被破坏并被消灭。在从排气口3排出的空气中,除去存活的浮游细菌、霉、病毒等。
在这里,在换热器5的上游侧作为送风风扇4配置了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情况下,将吸入的空气压入换热器5,因此,与在换热器5的下游侧配置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而将空气引入换热器5的情况相比,存在如下问题,即,在换热器5上游侧,风速分布变得不均匀,容易形成风速的强弱,空气流通过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时的压力损失变大。尤其是,与送风风扇4的轴附近的中央部分相比,风速分布在送风风扇4的外侧附近变大。
大致倒V字形的换热器5的前表面侧和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前表面面板之间的位置具有大的空间,所以适于设置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但是,由于该位置位于送风风扇4的外侧(具有送风风扇的叶片的部分)的下游,所以风速分布不均匀,容易形成风速的强弱,通过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时的风速也产生偏差,所以还存在不能发挥稳定的空气清洁能力的问题。
在这里,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与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相对地配置,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以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为基准,倾斜规定的第一角度θ1,而且,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图4中的B)倾斜规定的第三角度θ3。另外,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上风侧的开口面也与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倾斜。
因此,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能够没有阻力地流入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空气能够在减少了压力损失的产生的状态下流动。另外,因此,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并能够抑制消耗电力的增加。
图5表示使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的倾斜角即第三角度θ3变化的情况下的、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消耗电力的增加量。如该图5所示,第三角度θ3为90°时,消耗电力的增加量为约7W。而且,第三角度θ3为60°时,消耗电力的增加量减少到约2.5W。而且,第三角度θ3为45°时,消耗电力的增加量减少到约1W。第三角度θ3为20°时,消耗电力的增加量大约不足0.5W,几乎没有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不增加风扇输入。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相对于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的倾斜角即第三角度θ3越小越好,最优选为0°。
像这样,通过使第三角度θ3为45°以下,能够将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消耗电力的增加量抑制到约1W以下。因此,优选以使该第三角度θ3成为45°以下的方式设定第一角度θ1。
但是,使第一角度θ1倾斜到45°以上时,放电电极7和相对电极8的最短距离变短,引起局部放电。另外,从放电电极7到相对电极8的极间距离变得不均匀,因此不能进行稳定的放电。因此,优选以第一角度θ1为45°以下的方式配置。
像这样,通过使第一角度θ1倾斜,相对电极8的倾斜角度(第三角度θ3)与空气流的方向接近于平行,此时能够减少压力损失,但是,存在即使第一角度θ1倾斜压力损失也大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而且,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配置成相对于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向吸气口2的方向倾斜规定的第四角度θ4。对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相对于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向吸气口2的方向倾斜规定的第四角度θ4的状态,以该开口面和该端面的距离关系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
如该图7所示,关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和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的最短距离L,对接近送风风扇4的轴侧的、从送风风扇4的外侧远离的位置处的距离L1和接近送风风扇4的外侧的、从送风风扇4的轴侧远离的位置处的距离L2进行比较时,L1小于等于L2。
由此,能够减小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相对电极8和空气流所成的角度θ3而使其接近0°,能够减少压力损失并抑制送风风扇4的消耗电力的增加。另外,能够解决螺旋桨式风扇特有的课题、即送风风扇4的外侧部分的风速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问题,并能够提高换热器5的靠上游处的热交换效率。
这里,通常,在从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顶面侧吸入空气时,空气大致沿铅直方向前进。由于换热器5的上部前面侧单元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30~45°左右,所以,在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与换热器5平行地设置的情况下,当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开口面垂直地配置相对电极8时,空气流的方向B和相对电极8存在30~45°左右的角度偏差,所以,在通过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空气流中,产生压力损失。
从减小压力损失方面来说,优选尽可能地减小相对电极8和空气流B所成的角度(第三角度θ3)。因此,如上所述,将相对电极8配置成从相对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开口部垂直的方向倾斜,而且,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配置成相对于换热器5向吸气口2方向倾斜。另外,根据这些倾斜配置的增效作用,能够确保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内的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之间的稳定的放电状态,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小相对电极8和空气流B所成的角度θ3。
即,相对电极8从相对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开口部垂直的方向倾斜的角度越大,放电电极7及相对电极8之间的放电的稳定性越低。另外,当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相对于换热器5向吸气口2方向(抬起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前表面侧)倾斜的角度变大时,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前表面侧的前端与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构造体接触,不能够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收纳在换热器5的上风侧。
因此,使第一角度θ1为45°以下(从尽可能使极间距离均匀并使放电稳定的目的出发,优选为15~30°左右),而且,使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向吸气口2侧的倾斜角度θ4为5~20°左右,由此,根据这些倾斜配置的增效作用,能够使空气清洁能力稳定,并能够使相对电极8和空气流B所成的角度最接近0°。
另外,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前侧面及后侧面与相对于框架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即第二角度θ2与第一角度θ1相同。即,框架的2个侧面即前侧面及后侧面与电极面8a大致平行地配置,框架的前侧面及后侧面成为壁,不产生压力损失,能够减少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内部及其外部周边流动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另外,还能够一并发挥使空气流顺畅地流入换热器5的效果。
而且,通过使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开口部成为格子状,产生整流效果,能够减轻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靠近外侧或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外周部附近容易产生的风速分布不均匀以及风速的强弱。
另外,在位于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下游且位于换热器5的上游的位置,设置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由此,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自身具有整流板的功能,能够使风速分布均匀,并能够消除由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所产生的旋转流成分,能够将换热器5上游侧的热交换效率提高1~3%左右。
对以上内容总结如下,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相对电极8的电极面8a配置为,以与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为基准,朝向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θ1,并且,将放电·电场生成装置6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配置为,相对于换热器5的上风侧的端面向吸气口的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θ4,由此,来自送风风扇4的空气流的方向B和相对电极8所成的角度θ3更接近0°,变得非常小。因此,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到最小限度,并能够将送风风扇4的消耗电力抑制到最小限度。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以作为送风风扇4使用了螺旋桨式的轴流风扇的情况为主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作为送风风扇4使用线流风扇等其他风扇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吸气口2配置在空气调节装置主体1的上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送风风扇,其配置在主体内的吸气口的下风侧,形成了从吸气口向主体内取入空气且从排气口排出空气的空气流,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设置在主体内的吸气口的下风侧的换热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其设置在主体内的空气流的风路上的换热器的上风侧,并在上风侧及下风侧分别具有开口面的箱状的框架的内部收容有放电电极及相对电极,换热器被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送风风扇侧的截面大致为倒V字形或截面大致为倒W字形的形状,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框架的下风侧的开口面与换热器的上风侧的端面相对,并且相对于送风风扇的空气流的方向倾斜地配置。
因此,相对电极和空气流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接近0°,能够减少相对电极的压力损失并减少送风风扇的消耗电力。另外,能够使放电·电场生成装置中的风速分布均匀并发挥稳定的空气清洁能力。而且,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下游的风速分布也均匀化,能够提高配置在放电·电场生成装置的下游的换热器的上游侧的热交换效率。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被用于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送风风扇,其配置在主体内的吸气口的下风侧,并形成了从吸气口向主体内取入空气且从排气口排出空气的空气流。作为具体的例子,可以适用于空调、干手器、空气清洁机、加湿机、除湿机、冰箱等产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主体
2吸气口
3排气口
4送风风扇
5换热器
6放电·电场生成装置
7放电电极
8相对电极
8a电极面
9上部框架
9a把手部
10下部框架
11弹簧
12供电部
13右电极支承部件
14左电极支承部件

Claims (4)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送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配置在所述主体内的所述吸气口的下风侧,形成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主体内取入空气且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空气的空气流,其特征在于,具有: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的、所述吸气口的下风侧;
放电·电场生成装置,所述放电·电场生成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内的、所述空气流的风路上的所述换热器的上风侧,并在箱状的框架的内部收容有放电电极及相对电极,上述框架在上风侧及下风侧分别具有开口面,
所述换热器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上风侧的倒V字形截面或倒W字形截面的形状,
所述框架的下风侧的所述开口面配置成与所述换热器的上风侧的端面相对,并且,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端面倾斜5°以上20°以下的角度,
所述相对电极的电极面配置成相对于所述框架的下风侧的所述开口面倾斜15°以上30°以下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的截面形状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矩形,并且,所述放电电极以所述长边相对于所述框架的下风侧的所述开口面成直角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前侧面及后侧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相对电极的所述电极面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配置成顶点部分朝向所述送风风扇侧的倒V字形截面的形状,所述倒V字形截面的所述顶点部分配置在与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轴相对的位置。
CN201180068937.7A 2011-10-21 2011-10-21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4034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4271 WO2013057828A1 (ja) 2011-10-21 2011-10-21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3458A CN103403458A (zh) 2013-11-20
CN103403458B true CN103403458B (zh) 2016-02-10

Family

ID=48140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937.7A Active CN103403458B (zh) 2011-10-21 2011-10-21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82683B1 (zh)
JP (1) JP5610070B2 (zh)
CN (1) CN103403458B (zh)
WO (1) WO20130578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4732B (zh) * 2018-10-25 2020-02-11 燕成祥 獨立式雙流道空氣清淨機
CN110068126A (zh) * 2019-05-29 2019-07-3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外壳及空调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9542A (zh) * 1997-09-22 1999-12-22 株式会社东芝 空气调节机
CN1286383A (zh) * 1999-08-25 2001-03-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
JP2005207675A (ja) * 2004-01-23 2005-08-04 Corona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737450A (zh) * 2004-08-16 2006-02-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1070983A (zh) * 2004-11-01 2007-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01893285A (zh) * 2009-05-19 2010-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空气净化装置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7413A (ja) * 1990-11-28 1992-07-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車載用空気清浄器
JPH04346851A (ja) * 1991-05-22 1992-12-02 Toshiba Corp 電気集塵機
JPH06134342A (ja) * 1992-10-21 1994-05-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H1157530A (ja) * 1997-08-27 1999-03-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1227766A (ja) * 2000-02-18 2001-08-2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4069212A (ja) * 2002-08-08 2004-03-0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清浄装置付空気調和機
JP2004085138A (ja) * 2002-08-28 2004-03-1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167478B2 (ja) * 2002-11-27 2008-10-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4218990A (ja) * 2003-01-17 2004-08-0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4293803A (ja) * 2003-03-25 2004-10-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252405B2 (ja) * 2003-09-03 2009-04-0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電気集塵機
JP2005103182A (ja) * 2003-10-02 2005-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浄化装置
JP2005138034A (ja) * 2003-11-07 2005-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空気清浄装置付き空気調和機
JP2005156101A (ja) * 2003-11-28 2005-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FR2876045B1 (fr) * 2004-10-04 2006-11-1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pour realiser la separation dielectrophoretique de particules contenues dans un fluide
JP2007007589A (ja) * 2005-07-01 2007-01-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集塵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空気清浄装置
JP2007021411A (ja) * 2005-07-19 2007-02-01 Toshiba Kyaria Kk 電気集塵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7107819A (ja) * 2005-10-14 2007-04-26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RU2493497C2 (ru) * 2009-02-05 2013-09-20 Мицубиси Электрик Корпорейшн Внутренний блок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воздуха и кондиционер воздух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9542A (zh) * 1997-09-22 1999-12-22 株式会社东芝 空气调节机
CN1286383A (zh) * 1999-08-25 2001-03-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
JP2005207675A (ja) * 2004-01-23 2005-08-04 Corona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737450A (zh) * 2004-08-16 2006-02-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1070983A (zh) * 2004-11-01 2007-1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01893285A (zh) * 2009-05-19 2010-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空气净化装置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82683B1 (en) 2019-06-05
JPWO2013057828A1 (ja) 2015-04-02
WO2013057828A1 (ja) 2013-04-25
CN103403458A (zh) 2013-11-20
EP2682683A4 (en) 2015-03-18
EP2682683A1 (en) 2014-01-08
JP5610070B2 (ja)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078295A1 (en) Ionic air purifier with high air flow
CN10340345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7007589A (ja) 電気集塵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空気清浄装置
CN202890939U (zh) 吹风机
CN107524636A (zh) 一种导风结构及风扇
JP4252405B2 (ja) 空気調和機用電気集塵機
CN113227668B (zh) 鼓风机和具有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器
JP597507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269156B2 (ja) 風向ガイド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515610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799495U (zh)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JP2007305418A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WO2015076155A1 (ja) イオン発生器
CN103380552B (zh)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JP2971461B1 (ja) 電気集塵装置及び集塵装置用放電電極
JP6508356B2 (ja) 放電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14746284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8981923U (zh) 一种夹板、阴极板及烟气净化装置
JP4561256B2 (ja) 空気清浄装置付空気調和機
JP5269155B2 (ja) 風向ガイド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3208150U (zh) 空气消毒机
CN207740236U (zh) 一种除尘器进风涡轮扇
CN213119425U (zh) 一种消毒净化机
JP2011018477A (ja) 放電電極、イオン発生素子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1237147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