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0552B -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0552B
CN103380552B CN201180068215.1A CN201180068215A CN103380552B CN 103380552 B CN103380552 B CN 103380552B CN 201180068215 A CN201180068215 A CN 201180068215A CN 103380552 B CN103380552 B CN 1033805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entioned
electrode section
framework
electric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2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80552A (zh
Inventor
古桥拓也
森冈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80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5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805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5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具备上部框架(1)、下部框架(8)、放电电极(2)、对电极(7)。在上部框架(1)形成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向内部获取的开口(1a)。在下部框架(8)形成用于将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开口(8a)。放电电极(2)呈板状,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对电极(7)具有呈板状的电极部(7a)。电极部(7a)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被倾斜地配置。

Description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电场,使电极间产生放电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2公开了电气集尘机的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集尘机具备用于将吸引了的粉尘离子化的离子化部。离子化部具备高电位侧的放电电极和接地了的对电极。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相互平行地配置,相对于开口面被倾斜地配置。
专利文献2记载的集尘机具备用于向空气中的微粒施加电荷的电离器部。电离器部具备放电电极和对电极。对电极相对于开口面被倾斜地配置。放电电极由离子化线构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05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52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2记载的集尘机由于放电电极由离子化线构成,所以,存在放电电极容易断开这样的问题。若断开了的放电电极与对电极接触,则存在产生火花放电或装置停止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作为放电电极采用离子化线,所以,还存在若为了使装置薄型化而使对电极的倾斜增大,则在放电电极以及对电极间火花放电的频度增加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集尘机中,由于放电电极的前端部被圆化,所以,仅该圆的部分就使装置的薄型化变得困难。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集尘机也与专利文献2记载的集尘机同样,若为了使装置薄型化而使对电极的倾斜增大,则容易产生火花放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使装置薄型化,也能够形成稳定的均匀的电场,能够大幅减少在放电电极以及对电极间产生的火花放电等异常的放电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具备:第一框架,其形成有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向内部获取的第一开口;第二框架,其形成有用于将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第二开口;放电电极,其呈板状,且相对于第一框架的开口面以及第二框架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以及对电极,其具有呈板状的电极部,且将电极部相对于第一框架的开口面以及第二框架的开口面倾斜地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将装置薄型化,也能够形成稳定的均匀的电场,能够大幅减少在放电电极以及对电极间产生的火花放电等异常的放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截面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电极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对电极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对电极的电极部的支撑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对电极的电极部的其它支撑构造的图。
图8是表示对电极的电极部的其它支撑构造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搭载了图1所示的结构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随附的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针对重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截面的图。图1中,上表示装置的上风侧,下表示装置的下风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具备上部框架1、放电电极2、弹簧3、供电部4、电极支撑部5和6、对电极7、下部框架8。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外形由上部框架1以及下部框架8形成。
上部框架1构成被配置在装置的最上风侧的部分。上部框架1例如整体由树脂形成。在上部框架1形成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向装置的内部获取的开口1a。在上部框架1设置栅格9、上部肋10、把手11。
栅格9是为了避免人的手指从开口1a进入装置的内部而设置的。由栅格9划分的各孔是开口1a。开口1a在上部框架1的上面(与图1的X-Y平面平行的面)遍及规定的宽度(图1的X轴方向距离)以及规定的进深(图1的Y轴方向距离)被形成。
上部肋10例如由呈三角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上部肋10被设置在栅格9,前端向装置的内部侧(下方)突出。上部肋10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形成有开口1a的面(下面也称为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栅格9以及上部肋10例如整体由树脂构成,被一体地设置在上部框架1的主体部分。
把手11是用于人用手持有装置时抓住的部件。
下部框架8构成被配置在装置的最下风侧的部分。下部框架8例如整体由树脂形成。在下部框架8形成用于将从开口1a获取到装置的内部的空气向装置的外部排出的开口8a。在下部框架8设置有栅格12、下部肋13。
栅格12是为了避免人的手指从开口8a进入装置的内部而设置的。由栅格12划分的各孔是开口8a。开口8a在下部框架8的下面(与图1的X-Y平面平行的面)遍及规定的宽度(图1的X轴方向距离)以及规定的进深(图1的Y轴方向距离)被形成。下部框架8的形成有开口8a的面(开口面)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平行地被配置。若装置的内部不存在零件,则开口8a在从开口1a沿高度方向(图1的Z轴方向)离开了规定的距离的位置,被配置成与开口1a相向。
下部肋13例如由呈三角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下部肋13和上部肋10形成一对支撑部件。下部肋13被设置于栅格12,前端向装置的内部侧(上方)突出。下部肋13相对于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栅格12以及下部肋13例如整体由树脂构成,被一体地设置在下部框架8的主体部分。
放电电极2的主要部分由金属制的长的板状部件构成。作为构成放电电极2的金属,优选的例如是钨、铜、镍、不锈钢、锌、铁、钼等。放电电极2可以由将上述金属作为主成分的合金构成或在上述金属的表面电镀了银、金、白金这样的贵金属的材料构成。
放电电极2其截面呈由短边以及长边将周围包围的矩形形状。放电电极2的截面中,例如短边的长度为0.01至0.1mm,长边的长度为0.1至1.0mm。在放电电极2的各端部安装有呈环形状的端子2a。放电电极2在中间部被折返了2至4次左右的状态下,被收纳在装置内。
弹簧3是用于给予放电电极2规定的张力的部件。弹簧3由金属制的部件构成。放电电极2的各端部经端子2a与弹簧3连结。放电电极2在由弹簧3在长边方向上拉伸的状态下,被安装在供电部4。
供电部4由金属制的部件构成。供电部4与用于向放电电极2(以及对电极7间)供给4至7kV的电压的电源(未图示出)连接。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电极支撑部(电极支撑部5)的立体图。
电极支撑部5以及6是用于在装置内支撑放电电极2的部件。电极支撑部5以及6例如整体由树脂构成。电极支撑部5被安装在下部框架8的一侧的端部。电极支撑部6被安装在下部框架8的另一侧的端部。放电电极2在装置的一端部侧被支撑在电极支撑部5,在另一端部侧被支撑在电极支撑部6。电极支撑部5以及6具备用于将放电电极2折返的部件、用于将放电电极2配置在妥当的位置的部件。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用于在装置的中央部支撑放电电极2的部件。
放电电极2如上所述,在装置的一端部侧被支撑在电极支撑部5,在另一端部侧被支撑在电极支撑部6。另外,放电电极2在装置的中央部被支撑肋14支撑。在支撑肋14形成向上方开口的狭缝14a(凹部)。狭缝14a其开口宽度被形成为0.1至1.0mm。放电电极2被纵向插入狭缝14a,在立起的状态下被支撑肋14支撑。
支撑肋14被设置在上部框架1、下部框架8、电极支撑部5、电极支撑部6的任何一个或它们中的多个上。放电电极2在装置的端部被支撑在电极支撑部5以及6,另外,在装置的中央部被支撑在支撑肋14,据此,整体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放电电极2若在装置内被妥当地支撑,则形成截面的一方的短边的面(端面)与开口1a相向,形成另一方的短边的面(端面)与开口8a相向。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对电极的立体图。
对电极7通过对金属制的板状部件进行切割和弯曲加工来制作。作为构成对电极7的金属,优选的例如是钨、铜、镍、不锈钢、锌、铁、钼等。对电极7可以由将上述金属作为主成分的合金构成或在上述金属的表面电镀了银、金、白金这样的贵金属的材料构成。
对电极7例如具备电极部7a、折曲部7b、水平部7c。
电极部7a呈与开口1a的宽度(图1的X轴方向距离)同等程度的宽度或比开口1a的宽度大的宽度的板状。电极部7a在装置的进深方向(图1的Y轴方向)排列多个地配置。各电极部7a等间隔且相互平行地被配置。电极部7a被倾斜地配置成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极部7a设置成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具有45至60度的角度。
通过由金属板制作对电极7,与通过树脂成形制作的情况相比,能够精密地形成电极部7a。另外,若由金属板制作对电极7,则还能够大幅抑制电极部7a的倾斜时效变化。
电极部7a中,相邻的电极部端部彼此由折曲部7b以及水平部7c连接。折曲部7b呈被折曲成向上部框架1侧突出的三角状。折曲部7b被设置在电极部7a的各端部。水平部7c呈平板状,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平行地被配置。水平部7c将相邻的折曲部7b连接。对电极7的端部呈交替地配置折曲部7b和水平部7c的波状。
对电极7使一侧的端部(即、通过折曲部7b以及水平部7c形成为波状的部分)由电极支撑部5和下部框架8从上下夹着而被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在电极支撑部5的下面交替地形成与折曲部7b对应的三角形状的凹部5a和与水平部7c对应的平面部5b。同样,对电极7使另一侧的端部由电极支撑部6和下部框架8从上下夹着而被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在电极支撑部6的下面交替地形成与折曲部7b对应的三角形状的凹部和与水平部7c对应的平面部。
若对电极7被妥当地配置在装置内,则电极部7a的侧面以倾斜的状态与开口1a以及8a相向。另外,折曲部7b以及水平部7c没有与开口1a以及8a相向。折曲部7b以及水平部7c没有露出于空气在装置内流动的部位。因此,装置内产生的气流不会被折曲部7b以及水平部7c阻碍其流动。
接着,还参照图6至图8,详细说明电极部7a的支撑构造。
图6是用于说明对电极的电极部的支撑构造的图。对电极7的电极部7a的中间部由上部肋10以及下部肋13支撑。
如图6所示,上部肋10的端面10a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被倾斜地配置。上部肋10被配置成端面10a与电极部7a的朝向上侧(开口1a侧)的侧面具有略微的间隙地相向。即、上部肋10与将对电极7妥当地配置在装置内时的电极部7a的倾斜相吻合地形成端面10a。
上部肋10和下部肋13构成一对支撑部件。下部肋13与上部肋10平行地被配置,以便形成与上部肋10相同的平面。下部肋13被形成为端面13a与端面10a平行。因此,端面13a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被倾斜地配置。下部肋13被配置成端面13a与电极部7a的朝向下侧(开口8a侧)的侧面具有略微的间隙地相向。即、下部肋13与将对电极7妥当地配置在装置内时的电极部7a的倾斜相吻合地形成端面13a。
电极部7a的中间部由上部肋10以及下部肋13夹着地被支撑,其倾斜被保持。上部肋10以及下部肋13若具备由端面保持电极部7a的构造,则其形状是怎样的形状都可以。图7以及图8是表示对电极的电极部的其它支撑构造的图。图7表示上部肋10以及下部肋13呈半圆状的情况。图8表示上部肋10以及下部肋13呈梯形状的情况。
上部肋10优选端面10a的长度(图6的A1)为电极部7a的倾斜长度(即、接近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的缘部和接近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的缘部的距离(图6的A))的1/3以上。同样,就下部肋13而言,优选端面13a的长度为电极部7a的倾斜长度的1/3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以宽的面积接受电极部7a,能够确实地保持电极部7a。另外,若能够充分地确保端面10a以及13a的长度,则能够使肋的根部分粗且牢固。因此,能够防止肋的缺损,能够长期在妥当的位置保持电极部7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肋10的下端部与下部肋13的上端部相比被配置在1至10mm左右的下方。即、上部肋10的下部和下部肋13的上部被配置成一部分在高度方向(图1的Z轴方向)上重叠。若为该结构,则能够从上下牢固地抑制电极部7a,能够进一步以强的力保持电极部7a。
再有,电极部7a优选以不阻碍装置内的空气的流动(即、从开口1a被获取到装置内,并从开口8a向装置外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的倾斜被保持着。电极部7a的倾斜优选相对于风向装置内流入的方向(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图6的θ)为45度以下。若将本装置搭载在制品上,则由于本装置阻碍制品内的空气的流动,使得制品的消耗电力增加。若电极部7a以上述倾斜角度被保持,则即使是在将本装置搭载在制品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制品的消耗电力的增加抑制在1W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电极部7a和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的角度(90-θ)设定为45至60度。因此,电极部7a的相对于风的流入方向的角度在45度以下。
接着,也参照图9,详细地说明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的位置关系。图9是用于说明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图。
对电极7的电极部7a在装置的进深方向(图1的Y轴方向)等间隔地被配置。另外,电极部7a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被倾斜地配置。放电电极2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放电电极2的一侧的端面与开口1a相向,另一侧的端面与开口8a相向。另外,放电电极2的两侧面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
图9的A与上述同样,是电极部7a的倾斜长度。B是电极部7a的设置间隔,即、进深方向(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的电极部7a间的距离。
放电电极2配置在被平行地配置的2张电极部7a之间。因此,放电电极2的一侧的侧面与上述2个电极部7a中的一方的电极部7a的侧面倾斜地相向。放电电极2的另一侧的侧面与上述2个电极部7a中的另一方的电极部7a的侧面倾斜地相向。
放电电极2被配置在平行地配置的2个电极部7a之间的正中间位置。具体地说,放电电极2被配置在将相邻的上述2个电极部7a的各中间高度(A/2的高度)连结的直线上。另外,放电电极2被配置成到上述2个电极部7a为止的各距离相等。即、放电电极2被配置成与一方的电极部7a的水平方向距离以及与另一方的电极部7a的水平方向距离均为B/2。
再有,对电极7被构成为电极部7a的倾斜长度A为电极部7a的设置间隔B的1/2以上(A≥B/2)。
在这样构成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中,若设置在外部的送风风扇(未图示出)被驱动,则外部的空气从开口1a被获取到装置内。此时,在空气中浮游的细菌、霉、病毒等也从开口1a被获取到装置内。在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中,对电极7接地,向放电电极2施加4至7kV的电压。在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之间形成电场,产生电晕放电。
从开口1a进入到装置内的细菌、霉、病毒因被施加电场以及放电,而在通过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之间时被破坏并灭死。灭死了的细菌、霉、病毒与空气一起从开口8a向装置外排出。据此,能够将室内的活的浮游细菌、霉、病毒除去、非活性化。
接着,还参照图10以及图11,具体地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功能。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0所示的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的位置关系与图9所示的状态相同。图11是表示放电电极和对电极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表示通过从图10所示的状态使放电电极2倾斜而将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配置成近似平行的状态。
在图10以及图11中,2b至2e表示由放电电极2的侧面以及端面形成的角部。7d至7g表示由电极部7a的侧面以及端面形成的角部。
若向放电电极2以及对电极7间施加4至7kV的电压,则在放电电极2的角部和电极部7a之间产生放电。由于对电极7的电极部7a倾斜地配置,所以,在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之间,局部地产生距离靠近的场所。由于电场强度在该部位比在其它部位强,所以,容易产生放电。
在图10所示的配置中,放电电极2的角部2b被配置在靠近电极部7a的角部7d的位置。因此,在角部2b和角部7d之间容易产生放电。
在图11所示的配置中,放电电极2的角部2b也被配置在靠近电极部7a的角部7d的位置。但是,在图11所示的配置中,放电电极2的角部2d也被配置在靠近电极部7a的角部7d的位置。因此,在图11所示的配置中,在角部2b和角部7d之间以及角部2d和角部7d之间这两者引起放电,产生放电的干扰。若放电干扰,则容易产生火花放电。另外,若产生放电的干扰,则臭氧的生成量增加,放电音增大。
若为图10所示的配置,则能够使与1个电极部7a接近的放电电极2的角部为一个(一根),因此,不会产生放电的干扰。通过采用图10所示的配置,能够在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之间产生稳定的放电状态。即、能够抑制火花放电的产生、臭氧的生成量的增加、放电音量的增大。
就放电电极2的下端部侧而言,可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
在图10所示的配置中,放电电极2的角部2e被配置在靠近电极部7a的角部7g的位置。角部2e是相对于一方的电极部7a的最靠近配置的角部2b,被配置于对角的角部。若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配置成图9所示的位置关系,则角部2b和一方的电极部7a的距离以及角部2e和另一方的电极部7a的距离相等。因此,角部2e和角部7g之间也容易产生放电。
在图11所示的配置中,放电电极2的角部2e也被配置在靠近电极部7a的角部7g的位置。但是,在图11所示的配置中,放电电极2的角部2c也被配置在靠近电极部7a的角部7g的位置。因此,在图11所示的配置中,角部2e和角部7g之间以及角部2c和角部7g之间这两者引起放电,产生放电的干扰。若放电干扰,则容易产生火花放电。另外,若产生放电的干扰,则臭氧的生成量增加,放电音增大。
即使将放电电极2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倾斜地配置,若将对电极7的电极部7a配置成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近似垂直的状态,则能够抑制放电的干扰。但是,为了使装置薄型化,必须使对电极7的电极部7a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倾斜,缩短开口1a和开口8a的距离。另一方面,若对电极7的电极部7a的倾斜角度过大,则放电电极2的角部和电极部7a的角部过于接近,容易产生火花放电。
为了使装置薄型化,且抑制火花放电的产生,最合适的是将对电极7的电极部7a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配置为45至60度的角度。另外,在以上述角度使电极部7a倾斜的情况下,即使将本装置搭载于例如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也不会阻碍室内机内的空气的流动,也不会对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制热性能造成不良影响。若将放电电极2相对于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垂直地配置,则组装性也提高。
另外,在本装置中,将放电电极2配置在平行地配置的相邻的电极部7a之间的正中间位置。因此,在放电电极2和对电极7之间不会局部地形成电场强度高的部位,能够形成均匀的电场,能够维持稳定的放电状态。
为了抑制火花放电的产生、臭氧的生成量的增加、放电音量的增大,优选电极部7a的倾斜长度A为电极部7a的设置间隔B的1/2以上。若电极部7a的倾斜长度A比B/2短,则放电电极2的角部和电极部7a的角部过于接近,存在不能形成均匀的电场的可能性。若局部地形成电场强度高的部位,则成为火花放电的产生、臭氧的生成量的增加、放电音量的增大的原因。
这样,若为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则即使使装置薄型化,也能够形成稳定的均匀的电场。因此,能够大幅减少在放电电极2以及对电极7之间产生的火花放电等异常的放电,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的放电状态。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上述结构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搭载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2是搭载了图1所示的结构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剖视图。
图12中,15是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6是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主体。在主体16上,在其上面形成有吸气口16a。在主体16的下部前面形成有排气口16b。在主体16的内部设置有送风风扇17、热交换器18、上述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
送风风扇17是用于使主体16的内部产生气流的部件。送风风扇17例如由螺旋桨风扇构成。送风风扇17以接近吸气口16a的方式被配置在吸气口16a的下方。
热交换器18在送风风扇17的下方被配置在排气口16b的上方。热交换器18以截面呈倒V字状的方式,在主体16内被倾斜地设置。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在送风风扇17的下方被配置在热交换器18的上方。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沿热交换器18的上面的倾斜被倾斜地配置。因此,在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中,上部框架1的开口面以及下部框架8的开口面倾斜,对电极7的电极部7a以近似垂直的状态被固定。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机中,若送风风扇17动作,则外部的空气从吸气口16a被获取到主体16的内部。在图12中,送风风扇17动作时的风的流动如粗的箭头表示。被获取到主体16的内部的空气由送风风扇17向下方输送,流入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或热交换器18。
如上所述,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沿热交换器18的上面被倾斜地配置。因此,从送风风扇17输送来的空气相对于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从倾斜方向流入,沿电极部7a的倾斜在内部移动。从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的开口8a排出了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18。在热交换器18通过了的空气从排气口16b向主体16的外部排出。
若为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机,则能够由设置在主体16的内部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将在室内浮游的细菌、霉、病毒除去或非活性化。由于从送风风扇17输送来的空气倾斜地流入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所以,不存在在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中产生大的压力损失的情况。因此,即使是在空气调节机的内部具备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5的情况下,也不存在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制热功能大幅降低的情况。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例如能够搭载在房间空调、成套空调、吸尘器、干手器、空气清洁机、加湿机、除湿机、冰箱这样的制品的内部。
附图标记说明
1:上部框架;1a、8a:开口;2:放电电极;2a:端子;2b、2c、2d、2e:角部;3:弹簧;4:供电部;5、6:电极支撑部;5a:凹部;5b:平面部;7:对电极;7a:电极部;7b:折曲部;7c:水平部;7d、7e、7f、7g:角部;8:下部框架;9、12:栅格;10:上部肋;10a、13a:端面;11:把手;13:下部肋;14:支撑肋;14a:狭缝;15: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16:主体;16a:吸气口;16b:排气口;17:送风风扇;18:热交换器。

Claims (6)

1.一种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架,其形成有用于获取空气的第一开口;
第二框架,其形成有用于排出空气的第二开口;
放电电极,其截面呈由短边和长边将周围包围的矩形形状的板状,且相对于上述第一框架的开口面以及上述第二框架的开口面被垂直地配置;
对电极,其具有平行地配置的呈板状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且将上述第一电极部以及上述第二电极部相对于上述第一框架的开口面以及上述第二框架的开口面倾斜地配置;以及
用于支撑上述放电电极的第一电极支撑部和第二电极支撑部,
上述放电电极的一侧面与上述第一电极部倾斜地相向,另一侧面与上述第二电极部倾斜地相向,
上述对电极的一侧的端部被上述第一电极支撑部和上述第二框架夹着固定,上述对电极的另一侧的端部被上述第二电极支撑部和上述第二框架夹着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被配置在上述第一电极部和上述第二电极部的中间位置,以使得最靠近上述第一电极部的第一角部和上述第一电极部的距离与被配置在上述第一角部的对角的第二角部和上述第二电极部的距离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电极部在与上述第一框架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上与上述第二电极部的距离为B的情况下,与上述第一框架的开口面接近的一缘部和与上述第二框架的开口面接近的另一缘部的距离为B/2以上的值。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电极部以及上述第二电极部被倾斜地配置成相对于上述第一框架的开口面以及上述第二框架的开口面具有45至60度的角度。
5.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具备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6.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具备:
送风风扇;和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所述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通过所述送风风扇被驱动而将空气获取到内部。
CN201180068215.1A 2011-10-14 2011-10-14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Active CN1033805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3602 WO2013054429A1 (ja) 2011-10-14 2011-10-14 電界及び放電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552A CN103380552A (zh) 2013-10-30
CN103380552B true CN103380552B (zh) 2015-11-25

Family

ID=48081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215.1A Active CN103380552B (zh) 2011-10-14 2011-10-14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768095B1 (zh)
JP (1) JP5598603B2 (zh)
CN (1) CN103380552B (zh)
WO (1) WO2013054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5927B2 (ja) * 2013-10-28 2018-06-20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67020Y (zh) * 2005-07-19 2007-10-3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0656A (ja) * 1984-08-14 1986-03-12 Corona Giken Kogyo Kk 電気集塵装置
JPH0834229A (ja) * 1994-07-21 1996-02-06 Zexel Corp 空気清浄機
JP3605206B2 (ja) 1995-12-14 2004-12-22 ヒ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器
JP4252405B2 (ja) * 2003-09-03 2009-04-0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電気集塵機
JP4553125B2 (ja) * 2003-12-25 2010-09-29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荷電装置、捕集装置及び静電式集塵装置
JP2007007589A (ja) * 2005-07-01 2007-01-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集塵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空気清浄装置
JP5213568B2 (ja) * 2008-07-24 2013-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集塵用荷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67020Y (zh) * 2005-07-19 2007-10-3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552A (zh) 2013-10-30
JPWO2013054429A1 (ja) 2015-03-30
EP2768095A1 (en) 2014-08-20
EP2768095B1 (en) 2018-09-19
WO2013054429A1 (ja) 2013-04-18
JP5598603B2 (ja) 2014-10-01
EP2768095A4 (en)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3924B (zh) 放电装置及空调机
CN203470159U (zh) 放电装置及空调机
CN104321145B (zh) 电晕放电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CN203491506U (zh) 电场及放电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JP2018047414A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US20100095848A1 (en) Air purifi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N107427840B (zh) 荷电装置和电集尘器
JP2007007589A (ja) 電気集塵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空気清浄装置
CN103380552B (zh)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JP2015016405A (ja) 空気清浄ユニット
JP5423927B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205405A (ja) 荷電装置、捕集装置及び静電式集塵装置
JP2002361117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4252405B2 (ja) 空気調和機用電気集塵機
EP2682683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09045604A (ja) 集塵装置
JP6508356B2 (ja) 放電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18981923U (zh) 一种夹板、阴极板及烟气净化装置
JP2015085213A (ja) 電気集塵装置、空気清浄装置、空気調和装置
CN106257147A (zh) 空调的室内机
JP2009061444A (ja) 静電式集塵装置及び荷電装置
CN116197050A (zh) 一种夹板、阴极板及烟气净化装置
JP5968489B2 (ja) 放電装置
DE50210543D1 (de) Ionisator für ein Filtergerät
JP2004050078A (ja) 電気集塵装置の放電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