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67020Y -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67020Y
CN200967020Y CNU2006201297181U CN200620129718U CN200967020Y CN 200967020 Y CN200967020 Y CN 200967020Y CN U2006201297181 U CNU2006201297181 U CN U2006201297181U CN 200620129718 U CN200620129718 U CN 200620129718U CN 200967020 Y CN200967020 Y CN 20096702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ust
vacuum cleaner
electric vacuum
deodo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1297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砂川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6702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6702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吸尘功能和除臭功能的电吸尘器、及具有该电吸尘器的空调机。电吸尘器(D)包括:配置在风道(15)的上游一侧,具有放电电极(21)及与该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23),使灰尘带电的离子化部(40);以及配置在该离子化部的风道下游一侧,具有高压电极(26)及与该高压电极对向设置的吸尘侧接地电极(24),除去带电灰尘的吸尘部(50),在构成吸尘部的高压电极及吸尘侧接地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上,被覆含沸石等臭气吸附成分及氧化钛(TiO2)、银(Ag)等触媒成分的除臭剂Z。

Description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虽然在户外自然有浮游物,然而即使在密闭的室内,浮游物虽少但还是存在的。室内的浮游物主要是浮游灰尘,通常对人体无害。但是已知:在体能极端低下等情况下,一旦吸入浮游灰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室内浮游灰尘的量最好尽量少。
在现有的空调机上,例如如本申请人曾提出申请的特開2001-65903号公报所公开的,通常采用的构成为将空气净化装置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正面一侧。上述空气净化装置将吸尘单元(dust collection unit)(电吸尘器)和除臭单元(deodorizing unit)左右并排,这些吸尘单元和除臭单元为互相独立的部件,分别起作用。
上述吸尘单元,例如具有利用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使浮游灰尘离子化(ionization)带电的离子化部;以及利用静电引力捕捉带电的浮游灰尘的吸尘部。上述除臭单元由充填具有高效除臭作用的沸石(zeolite)等吸附剂的过滤器(filter)组成。
但是,根据特開2001-65903号公报,必须分别准备吸尘单元和除臭单元,将它们左右并排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当然,由于热交换器的面积被限定,所以各单元的面积亦受热交换器的面积自然也受制约,为了增大各自的能力无法扩大其面积。
因此,例如特開平9-253179号公报及特開平11-138048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提出一种能消除上述缺点的电吸尘器的方案。
上述特開平9-253179号公报公开的内容为一种具有吸尘功能,同时还利用臭氧(ozone)除臭、除菌的空调机。还有,因臭氧对人体有害,所以这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做成利用在臭氧浓度大于规定值时输出OFF信号的臭氧浓度检测单元,控制臭氧发生单元的工作。
上述特開平11-138048号公报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吸尘功能的、同时还一并具有长期除臭功能的电吸尘器。这种电吸尘器具体为氧化触媒配置在离子化部出风一侧风道上,使离子化部产生的活性氧和发臭物质反应除臭之同时,还利用活性氧激励的氧化触媒使发臭物质不臭。
就这样,无论哪种电吸尘器,其特点是除了原本的吸尘功能外还具有除臭功能。
上述各技术中存在各种问题。也就是用特開平9-253179号公报的技术由于需另行在电吸尘器后面留出配置臭氧分解单元用的空间(space)。因此,电吸尘器自身体积变大,具有这种电吸尘器的空调机也难免要同样地变大。
特開平11-138048号公报中,氧化触媒设置于构成吸尘部的多块电极板之间。然而,由于在空调机中使热交换空气在电极板之间流动,所以在这里若设置氧化触媒,氧化触媒就变成空气流动的通风阻力,招致热交换效率下降。当须确保充分的通风量加大电极板之间的间隙时,电吸尘器体积变大无法装在空调机上。
再有,作为特開平11-138048号公报中的其它特征曾记载用氧化触媒形成和离子化部的放电电极成对的成对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因放电电极产生的臭氧送吸尘部一侧,所以必须个别地在出风一侧风道设置分解臭氧用的过滤器。而且,涂在成对电极上的氧化触媒易因放电而剥落,剥落的涂膜部位又产生异常放电导致吸尘功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改进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设备本体体积并确保吸尘功能的前提下,能获得除臭功能得以提高的电吸尘器、及具有该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吸尘器,包括:配置在风道进风一侧,具有放电电极、及与该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使通过风道的灰尘带电的离子化部;以及配置在该离子化部的风道出风一侧,具有高压电极、及与该高压电极对向设置的吸尘侧接地电极(grounding electrode),将带电的灰尘除去的吸尘部,其中,构成吸尘部的高压电极及吸尘侧接地电极中至少一方上,被覆具有沸石等臭气吸附成分及氧化钛(titanium oxide)(TiO2)、银(Ag)等触媒的成分的除臭剂。
还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在设备机体内室内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对向配置,随着送风机的送风作用在空调机体内形成风道,风道的室内热交换器进风一侧配置上述电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设备体积不增大,确保吸尘功能的前提下,能获得提高除臭功能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室内单元的概要剖视图。
图2为将本实用新型的电吸尘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吸尘器的概要构成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不同的电吸尘器概要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除臭剂和现在使用的光激励触媒过滤器进行对比,表示除臭对象的除去率的特性用的图。
图6为表示涂布本实用新型的除臭剂时和未涂时臭氧浓度随着时间变化用的图。
标号说明
15…风道、21…放电电极、23…对向电极、40…离子化部、26…高压电极、24…吸尘侧接地电极、50…吸尘部、D…电吸尘器、Z…脱臭剂、1…机体、9…室内热交换器、12…送风机、S…室内单元(空调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说明空调机。图1为构成空调机的室内单元(indoor unit)S的概要剖视图。
空调机具有上述室内单元S和图中未示出的室外单元(outdoor unit),上述室内单元S和室外单元靠制冷剂管及电气配线连接。室外单元上除了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等冷冻循环(refrigeration cycle)构成零件外,还装有室外送风机、阀类、配管类等。
图中,1为由前面板1A和后面板1B构成的室内单元的机体。该机体1从侧面看具有弯曲而成的前面部,上面部、下面部及左右两侧部做成近似平板状。
机体1的上面部设置上吸风口2,在前面部上设置前吸风口3。沿前吸风口3的下部设置出风口4。格栅(grill)5嵌在上吸风口2中,通常处于开启状态。
前面面板(front panel)6通过连杆式(link type)的开闭机构(图中未示出),能开闭地安装在前吸风口3上。
两扇水平百叶窗(horizontal louver)7A、7B上下并排设置于上述出风口4上。和下部水平百叶窗7B水平长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尺寸做得比和上部水平百叶窗7A水平长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尺寸大。
上述水平百叶窗7A、7B分别与各自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连接。即水平百叶窗7A、7B设定从送风口4吹出的热交换空气上下方向的风向,或关闭送风口4。
由前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A和后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B略成倒V形的作为冷冻循环构成设备的室内热交换器9配置在机体1内。上述前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A从机体1的前面开始在部分上表面存在规定间隙实质上平行地弯曲形成。后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B直线地斜着倾斜和上吸风口2对向。
在构成上述室内热交换器9的前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A的正面一侧安装以后将叙述的电吸尘器D。该电吸尘器D完成其本来的吸尘动作之同时,还可作为臭氧发生器工作。
室内送风机12和上述送风口4对向配置在上述前后热交换器部9A、9B之间。该室内送风机12具有和室内热交换器9宽度尺寸实质上相同同的轴向尺寸,由与室内热交换器9对向配置的横向流动风扇(cross fan)、及带动该横向流动风扇转动的风扇电动机(fan motor)构成。
上述前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A的下端部载置在前泄水底座(drain pan)13a上,后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B的下端部载置在和后面板1B成一体的后泄水底座13b上,接受从前后热交换器9A、9B分别滴下的泄排水(drain water),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排水软管(drain hose)向外排出。
在和前后泄水底座13a、13b相近的位置上构成相对室内送风机12的风扇的部分凸头(nose),而且在整个送风口7上设置分隔构件14。用该分割构件14和上述后面板1B围成的空间成为连通上述凸头和送风口4的风道15的一部分。
也就是,随着上述送风机12的驱动,形成连通上吸风口2及前吸风口3、和上述送风口4的风道15。上述室内热交换器9及电吸尘器11就配置在该风道15的途中。
另一方面,上吸风口2及正面吸风口3,和前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A及后面一侧热交换器部9B之间安装过滤器F。该过滤器F在正面面板6开启的状态下,从送风口4上端插入,按需也可以从同一部位上取下。
以下,具体阐述上述电吸尘器D,图2为分解表示电吸尘器D的立体图。
从图的上部向下,表示线导向板(wire·guard)20、作为离子化线(ionization wire)起作用的放电电极21、上框架22、对向电极(也称‘接地电极’)23及吸尘侧接地电极24的连接体(以后称‘负极性电极部(negativepolarity electrod)’)25、高压电极26、馈电构件27、以及下框架28。
由上述线导向板20、上框架22及下框架28构成吸尘器外壳30。该吸尘器外壳30内通过收容上述放电电极21及其它构成零件组装成电吸尘器D。将构成吸尘器外壳30的线导向板20装在前面一侧,下框架28装在背面一侧,电吸尘器D安装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9的前面部上。
用上述放电电极21和对向电极23构成离子化部40,并用吸尘侧接地电极24和装有馈电构件27的高压电极26构成吸尘部50,通过这样,电吸尘器D以装在室内热交换器9的前面部的状态,使离子化部40位于前面一侧,吸尘部50位于背面一侧。
构成上述吸尘器外壳30的线导向板20、上框架22及下框架28可分别用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共聚物)、PC树脂(聚碳酸酯)、PET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等难燃合成树脂中任何一种做成。
上述线导向板20做成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比极长的矩形形状,在实质上整体上形成格栅状。该格栅状的空间成为吸尘器外壳30的气流流入口31。上述上框架22也同样做成矩形的框架,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凸出设置支持片32。利用上框架22上的框状内周部和支持片32支持上述放电电极。
上述下框架28也同样地做成矩形的框架状,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横贯宽度方向凸出设置中间构件33,开口部形成吸尘器外壳30中的气流的流出口34。下框架28支持安装上述馈电构件27的高压电极26、以及将对向电极23及吸尘侧接地电极24做成一体的负极性电极部25。
将线径极细的金属线、例如钨(tungsten wire)线作为离子化线构成上述放电电极21,其表面经氧化披膜处理。放电电极21做成使上述离子化线沿长度方向平行延长,并沿宽度方向弯弯曲曲呈蛇爬行的形状。
上述对向电极23例如用体积电阻系数101~102Ωcm的聚丙烯等导电难燃合成树脂构成,具有电极面互相对向地按规定间隔并排的多块电极板。这些电极板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还有,用和对向电极23相同的材料形成和上述对向电极23呈对向状态做成一体的上述吸尘侧接地电极24。该吸尘侧接地电极24具有电极面互相对向的多块电极板,这些电极板沿吸尘侧接地电极24的长度方向有规定间隔,沿整个宽度方向设置。
上述高压电极26例如用体积电阻系数1010~12Ωcm的掺碳的聚丙烯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电极面互相对向的多块电极板。这些电极板沿高压电极26长度方向有规定间隔,沿整个宽度方向设置,以沿长度方向一分为两的状态形成高压电极26。在其侧面部分通过嵌入上述馈电构件27做成一体。
这里,在构成上述吸尘部50的高压电极26及吸尘侧接地电极24中至少一个电极上,被覆有沸石等吸臭成分及氧化钛(TiO2)、银(Ag)等的触媒成分的除臭剂Z。
作为涂料构成上述除臭剂Z,将该除臭剂Z涂于高压电极26及吸尘侧接地电极24中至少一个电极上,图3和图4概要地表示除臭剂Z涂料的涂布对象。
各图表示与由放电电极21和对向电极23构成的离子化部40相邻,配置由高压电极26和吸尘侧接地电极24构成的吸尘部50的电吸尘器D的概要构成。离子化部40配置在以后将阐述的由送风机12工作形成的风道15的进风一侧,而吸尘部50配置在出风一侧。
图3示出的电吸尘器D中,除臭剂Z涂料涂布在上述吸尘部50中高压电极26的电极板表面。图4示出的电吸尘器D中,除臭剂Z涂料涂布在上述吸尘部50中高压电极26和吸尘侧接地电极24的电极板表面。
在装配电吸尘器D时,放电电极21安装支持于上框架(upper flame)22,嵌入连接对向电极23和接地电极24的负极性电极部25及馈电构件27的高压电极26安装支持于下框架(lower flame)28。而上框架22和下框架28组合在一起,通过将上述线导向板20装在上框架22上则完成。
通过这样,在吸尘器外壳30内装有由放电电极21和对向电极23组成的离子化部40、及由吸尘侧接地电极24和高压电极26组成的吸尘部50的电吸尘器D安装在空调机室内单元S上的室内热交换器9的正面。
利用冷冻循环运转中驱动的送风机12的送风作用,当室内空气被引入空调机体1内时,其一部分到达上述热交换器9以前被引至电吸尘器D。引入电吸尘器D的空气从形成于线导向板20的流入口31进入离子化部40。
正电位加于构成离子化部40的放电电极21上,地电位加于对向电极23,两极之间形成电晕放电空间。因而,上述空气通过电晕放电空间,此时空气中的浮游灰尘带正极性,进入吸尘部。
构成上述吸尘部50的吸尘侧接地电极24和上述对向电极23连接成一体,构成负极性电极部25,賦予地电位。另一方面构成吸尘部50的高压电极26上加正电位。因而,在吸尘侧接地电极24和高压电极26之间因两者的电位差产生电场,带正极性(positive polarity)的浮游灰尘随着上述电场的作用靠静电引力被高压电极26吸引捕捉。
从形成于下框架28的流出口34吹出除去浮游灰尘后的清洁空气,进入室内热交换器9。在这里,受到和其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作用。
还有,利用离子化部40的电晕放电产生活性氧(包括臭氧在内),该活性氧与发臭物质反应使发臭物质不臭。例如,氨(NH3)和活性氧反应分解成氮气(N2)和水(H2O)。再有,活性氧激励含除臭剂Z的触媒成分,促进除臭剂表面处发臭物质的氧化,使发臭物质不臭。
现有的电吸尘器中,构成吸尘部50的高压电极26及吸尘侧接地电极24中任何一个都没有涂布除臭剂Z,所以虽能捕捉室内空气中所含的浮游灰尘,但不能捕捉发臭物质而让其通过各自的电极面。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除臭剂Z涂料至少涂布在高压电极26及吸尘侧接地电极26中至少一个电极上,故通过离子化部40的浮游灰尘和发臭物质会一起被捕捉不让它们通过。
也就是,和吸尘功能一起,用离子化部40产生的含臭氧的活性氧的氧气使空气中发臭成分不发臭,同时分解臭氧,使其浓度降低至不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若将银混入除臭剂Z,利用银和氧化钛的相乘效应,能有效地分解粘附于除臭剂Z表面的污垢。
与此相反,构成离子化部40的对向电极23的表面除臭剂Z涂膜的粘合性差。因此,除臭剂Z涂膜剥落产生异常放电,由其引起发出异音等,正常的性能有可能无法发挥。
这一点如以上所述,构成吸尘部50的高压电极26和吸尘侧接地电极24的电极表面因除臭剂Z涂膜的粘合性很好,所以能长时时正常保持除臭剂Z涂膜,持续保持除臭效果。
以下,具体说明除臭剂Z的规格和性能。
如下述的表1所示,准备组份各异的除臭剂A~C。将各除臭剂涂布在构成吸尘部50的高压电极26和吸尘侧接地电极24中至少一个电极上。
                                表1
  研讨品   组成   比例   使用量
  A   沸石、特殊沸石、TiO2、Ag   4∶4∶2(Ag约占全体的1%)   约16g/台
  B   沸石、特殊沸石、未添加活性碳、TiO2、Ag   3∶3∶2∶2(Ag约占全体的1%)   约16g/台
  C   沸石、未添加活性碳、TiO2、Ag   4∶4∶2(Ag约占全体的1%)   约16g/台
下述表2表示除臭剂A~C的除臭性能。该表2为将氨气、乙醛、醋酸作为发臭物质的例子。初始除臭性能为64~69,这是根据JEMA日本电气工业协会决定的作为空气清洁器的除臭性能标准即其除臭性能要能清除50%及其以上。还有,现在使用的光激励触媒过滤器如特開2001-65903号公报所述,是和电吸尘器并排安装的除臭过滤器同等的装置,所以具有和该除臭过滤器实质上同等的性能。
                       表2
  研讨品            气体除去率   除臭性能(%)
  氨气   乙醛   醋酸
  A   95   40   100   69
  B   93   40   100   68
  C   94   30   100   64
  现行光再生除臭过滤器   53   36   90   54
图5表示除臭剂A~C的性能平均值、和现在使用的光激励触媒过滤器进行对比各种发臭物质的除去率。连接图中用黑色方块表示作图点的折线M为将3种除臭剂A~C平均后的平均值的变化情况,连接黑色圆形作图点的折线N为现在使用的光激励触媒过滤器的变化情况。
从图5可知,特别是在发臭物质为氨气的情况下,在变化的M、N之间除去率有较大的差,在发臭物质为乙醛的情况下,在变化的M、N之间除去率仅稍有差异,而在发臭物质为醋酸的情况下,相比氨气则差小而相比乙醛则差大。可知作为除臭性能的总平均3种除臭剂A~C的平均值要比现在使用的光激励除臭过滤器优良10%及其以上。
图6表示涂过除臭剂时(连接黑色方块表示作图点的线M)和未涂除臭剂时(连接黑色圆点表示作图点的线N)的,相对时间的臭氧浓度特性。首先,利用说明过的除臭剂B作为所涂布的除臭剂,表示每隔5分钟臭氧的降低效果。
下述表3表示从电吸尘器D开始运转经过45分钟后除臭剂分解在高压电极上产生的臭氧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涂布除臭剂Z能使臭氧浓度降至约1/10。
                          表3
  研讨品   在1m3小箱中试验45分钟后的臭氧浓度(相对比例)
  涂布除臭剂   0.045ppm   (9)
  未涂布   0.480ppm   (100)
当空调机室内单元S具备同时具有上述吸尘功能及除臭功能的电吸尘器D时,就不需要如现在那样在室内单元S上另行再设置除臭单元,能获得和另行安装的装置同等及其以上的效果,同时,臭氧浓度下降。另一方面,室内单元S的深度尺寸不增加,由于电吸尘器的大型化能扩大其性能。
还有,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实施阶段,只要在不背离其主要精神的范围内可改变构成要素而付诸实现。而且通过对上述实施例中揭示的多种构成要素作适当组合能形成各种实用新型。

Claims (3)

1.一种电吸尘器,包括:配置在风道上游一侧,具有放电电极、及与该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使通过风道的灰尘带电的离子化部;以及配置在该离子化部的风道下游一侧,具有高压电极、及与该高压电极对向设置的吸尘侧接地电极,收集带电的灰尘的吸尘部,其特征在于,
构成吸尘部的高压电极及吸尘侧接地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上,被覆具有沸石等臭气吸附成分及氧化钛TiO2、银Ag等触媒的成分的除臭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涂料构成所述除臭剂,该除臭剂涂料涂布在所述吸尘部的高压电极。
3.一种空调机,将室内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对向配置在空调机机箱内,并随着所述送风机的送风作用在空调机机箱内形成风道,电吸尘器配置在该风道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上游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吸尘器,包括:配置在风道的上游一侧,具有放电电极、及与该放电电极对向设置的对向电极,使通过风道的灰尘带电的离子化部;以及配置在该离子化部的风道下游一侧,具有高压电极、及与该高压电极对向设置的吸尘侧接地电极,收集带电的灰尘的吸尘部,
构成吸尘部的高压电极及吸尘侧接地电极中至少一个电极上,被覆具有沸石等臭气吸附成分及氧化钛TiO2、银Ag等触媒的成分的除臭剂。
CNU2006201297181U 2005-07-19 2006-07-18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67020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08829 2005-07-19
JP2005208829A JP2007021411A (ja) 2005-07-19 2005-07-19 電気集塵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67020Y true CN200967020Y (zh) 2007-10-31

Family

ID=37782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12971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67020Y (zh) 2005-07-19 2006-07-18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21411A (zh)
CN (1) CN200967020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1624A (zh) * 2012-04-09 2012-09-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空气净化机构的空调器
CN103380552A (zh) * 2011-10-14 2013-10-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CN104321145A (zh) * 2012-04-23 2015-0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晕放电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CN106415147A (zh) * 2014-01-24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设备
CN106482308A (zh) * 2015-09-02 2017-03-0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075226L (fi) 2007-04-03 2008-10-04 Valtion Teknillinen Tuloilmalaite ja menetelmä ilman puhdistamiseksi tuloilmalaitteessa
JP5264428B2 (ja) * 2008-11-12 2013-08-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浴水汚れ分解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追焚き機能付き給湯機
WO2013057828A1 (ja) * 2011-10-21 2013-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188854A (ja) * 2014-03-28 2015-11-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気集塵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利用した空気調和機
JP5975077B2 (ja) * 2014-09-04 201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107765B (zh) * 2018-08-29 2019-11-19 上海交通大学 静电催化耦合空气净化器制造方法
CN114361966B (zh) * 2022-03-21 2022-05-13 四川电器集团中低压智能配电有限公司 一种防尘散热式绝缘充气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8154A (ja) * 1996-10-31 1998-05-19 Sharp Corp 集塵電極及び空気清浄機
JP3465158B2 (ja) * 1997-10-13 2003-11-10 株式会社トルネックス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0167435A (ja) * 1998-12-04 2000-06-20 Ebara Corp 負イオンの発生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2058930A (ja) * 2000-08-14 2002-02-26 Bridgestone Corp フィルター材
JP2003144972A (ja) * 2001-11-16 2003-05-20 Toshiba Kyaria Kk 電気集塵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0552A (zh) * 2011-10-14 2013-10-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CN103380552B (zh) * 2011-10-14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场及放电产生装置
CN102661624A (zh) * 2012-04-09 2012-09-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空气净化机构的空调器
CN104321145A (zh) * 2012-04-23 2015-0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晕放电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US9457118B2 (en) 2012-04-23 2016-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321145B (zh) * 2012-04-23 2016-10-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晕放电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CN106415147A (zh) * 2014-01-24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设备
US10328373B2 (en) 2014-01-24 2019-06-2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990403A (zh) * 2014-01-24 2019-07-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荷装置
CN106415147B (zh) * 2014-01-24 2020-01-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设备
CN109990403B (zh) * 2014-01-24 2022-12-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荷装置
US11673088B2 (en) 2014-01-24 2023-06-1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6482308A (zh) * 2015-09-02 2017-03-0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6482308B (zh) * 2015-09-02 2019-11-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21411A (ja) 200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67020Y (zh) 电吸尘器及具有电吸尘器的空调机
CN103900155B (zh) 水离子空气净化器
CN1142828C (zh) 空气净化机
CN203518051U (zh) 高压电除尘新风装置
CN107694755A (zh) 静电除尘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6642396A (zh) 一体化复合空气净化器及空气净化方法
CN201636999U (zh) 除烟空气净化机
CN2630704Y (zh) 室内空气净化器
CN105107630A (zh) 一种静电除尘器
CN206996856U (zh) 静电除尘模块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769797A (zh) 空调器
CN206996842U (zh) 静电除尘模块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644243A (zh) 分室停风振打电除尘方法
CN111720919A (zh) 过滤器及包含该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器
CN209893559U (zh) 一种光触媒空气处理器
CN213161319U (zh) 一种空气清新机
CN200952674Y (zh) 具空气滤净功能的吊灯组
CN103940000A (zh) 车载仿闪电雨空气净化装置
CN209271657U (zh) 模块化静电除尘器
CN207170006U (zh) 空气过滤器的高压静电除尘结构
CN209131056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743030Y (zh) 家用抽油烟机油烟静电净化装置
CN207042677U (zh) 组合式离子透镜离子风发生装置
CN206676536U (zh) 静电吸附空气净化设备
CN206556144U (zh) 一体化复合空气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