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4617B - 车辆用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4617B
CN103384617B CN201280001931.2A CN201280001931A CN103384617B CN 103384617 B CN103384617 B CN 103384617B CN 201280001931 A CN201280001931 A CN 201280001931A CN 103384617 B CN103384617 B CN 1033846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trim part
divider
fram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9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84617A (zh
Inventor
中野伸洋
野田修二
吉本谦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84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4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84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46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01Upp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02Upper door structure window frame details, including sash guides and glass ru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结构,其能够在防止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外部装饰件的变形的同时,确保防水性能。通过被设置在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与门框(30)及分隔条(32)之间的嵌缝海绵(46)而被实施密封,从而防止了雨水向车厢内(19)的浸入。另外,因为外部装饰件(5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所以即使提高密封压力,较高的密封压力也不会被直接传递到外部装饰件(50)上。由此,防止或者抑制了由较高的密封压力而引发的、外部装饰件(50)的变形的发生,其结果为,确保了外部装饰件(50)的外观设计面(50A)的外观品质。

Description

车辆用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门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即,用树脂制的外部装饰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门框的车辆前侧或者后侧的框架部及加强部件的顶端部进行覆盖的技术,其中,所述门框构成车门的窗框,所述加强部件对所述框架部进行加强(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技术所代表的车辆用门中,通过使安装在外部装饰件上的夹箍插入到与门框一体化的加强部件的孔内,从而使外部装饰件被安装在加强部件上。而且,为了防止雨水向车厢内的浸入,而在外部装饰件的内侧以环状而贴上密封部件,且在安装外部装饰件时,将该密封部件压贴在加强部件上从而实施密封。
但是,当将密封部件压贴在加强部件上的力较小时(当密封压力较低时),会导致防水性能不足,从而有可能发生水的渗出。相反地,当为了确保防水性能而加大压贴的力时(当密封压力较高时),在树脂制的外部装饰件上会发生变形,从而有可能降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外观品质(美观度)。因此,在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其他相关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5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809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结构,该车辆用门结构能够在防止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外部装饰件的变形的同时,确保防水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为,具备:门框,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的下端部被固定在门主体上,并且被设定为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形状,其中,所述门主体构成车门的下部;分隔条,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且被架设在框架部的端部和所述门主体上,其中,所述框架部构成所述门框的车辆后方侧或者车辆前方侧;外部装饰件,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由所述框架部、所述分隔条和所述门主体的上边缘部所包围的范围进行覆盖,并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板状的加强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外部装饰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固定在所述框架部及所述分隔条上,并且所述外部装饰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框架部和所述加强部件之间、及所述分隔条和所述加强部件之间。
在第一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中,通过提高被设置在加强部件、与框架部及分隔条之间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压力从而确保了防水性能。即使提高密封压力,也会由于外部装饰件被安装在加强部件上,所以防止或者抑制了在外部装饰件上由密封压力而引起的发生变形。由此,即使提高密封压力,也能够确保外部装饰件的外观设计面的外观品质。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为,所述密封部件由橡胶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夹入所述加强部件的边缘部的夹入部。
在第二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中,因为通过夹入部夹入加强部件的边缘部从而保持了密封部件,所以在不使用粘合剂或双面胶带等的条件下而使密封部件被安装在加强部件上。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为,具有内部装饰件,所述内部装饰件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并且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对由所述框架部、所述分隔条和所述门主体的上边缘部所包围的范围进行覆盖,并构成车厢内侧的外观设计面,在所述内部装饰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背面的下部设置有排水部,所述排水部将附着在所述背面上的水滴排放到所述门主体内。
在第三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中,当因结露等而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背面上的水滴顺着背面流下来时,将通过排水部而被排放到门主体内。由此,防止了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向车厢内的浸入。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为,在所述内部装饰件的所述背面上形成有排水导向部,所述排水导向部以将附着在所述背面上的水滴引导至车辆下方侧的方式而倾斜。
在第四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中,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通过排水导向部而被引导至车辆下方侧。被引导至车辆下方侧的水滴通过排水部而被排放到门主体内。由此,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将被有效地引导至排水部,其结果为,更切实地防止了水滴向车厢内的浸入。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为,在所述内部装饰件的所述背面上设置有夹箍保持部,所述夹箍保持部对用于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的夹箍进行保持,所述夹箍保持部被设定为车辆上方侧开口的箱形形状,并且在底部形成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导向部的下端部以使水滴被引导至所述夹箍保持部的车辆上方侧的开口处的方式而设置。
在本发明的第五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中,通过排水导向部而使水滴被引导至夹箍保持部内并积存在夹箍保持部中,并且所积存的水滴从底部的排水孔被排放。被排放的水滴通过排水部而被排放到门主体内。由此,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被有效地引导至排水部,其结果为,更切实地防止了水滴向车厢内的浸入。
本发明的第六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为,在所述排水部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
在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中,通过引导部而使水滴被引导至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被排放到门主体内。由此,使水滴被更切实地排放到门主体内,其结果为,更切实地防止了水滴向车厢内的浸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能够在防止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外部装饰件的变形的同时,确保防水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与使用粘合剂或双面胶带等而将密封部件安装在加强部件上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因为将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排放到门主体内,所以能够防止水滴向车厢内浸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能够有效地将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引导至排水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将附着在内部装饰件的背面上的水滴引导至排水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与未设置引导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更切实地将水滴排放到门主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厢内侧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的车门内的主要部分时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的车门的主要部分的、在固定加强部件前的状态下的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的车门的主要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4为从车厢内侧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的车门的主要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的车门的主要部分的、沿着图1中的A-A线的水平剖视图。
图6为从车厢内侧观察加强部件时的侧视图。
图7为对内部装饰件的背面的夹箍保持部的附近进行放大的放大水平剖视图。
图8为表示内部装饰件的背面的侧视图。
图9为对图8的内部装饰件的背面的夹箍保持部的附近进行放大的放大侧视图。
图10A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上方观察夹箍未被保持的状态下的夹箍保持部时的立体图。
图10B为从车辆下方侧观察图10A的夹箍保持部时的仰视图。
图11为沿着图8中的A-A线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2A为表示通过第一改变例的橡胶材料而被密封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2B为在将图12A所示的第一改变例的橡胶材料安装到加强部件上之前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3A为表示通过第二改变例的橡胶材料而被密封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3B为在将图13A所示的第二改变例的橡胶材料安装到加强部件上之前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4A为表示通过第三改变例的橡胶材料而被密封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4B为在图14A所示的将第三改变例的橡胶材料安装到加强部件上之前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门结构进行说明。其中,附图中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另外,后述的车门12在被关闭的状态下进行说明。因此,车门12的门宽度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在车辆侧部10上,设置有对上下车用的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车门(侧门)12。车门12的下部由门主体14构成,如图2所示,通过使构成门外板的门外部面板16与构成门内板的门内部面板18的、除上边缘部分之外的外边缘部彼此利用卷边加工等而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门主体14。另外,如图4所示,在门内部面板1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厢19内侧),安装有构成车厢19的内装饰部件的车门内装饰物20。
另外,如图5所示,在车门12的外周部上设置有橡胶制的密封条17。而且,在车门12被关闭的状态下,构成车辆侧部10的门开口部的侧外部面板11和后述的门框30之间通过密封条17而被密封。而且,车门12被构成为,门窗玻璃22(也参照图4)从门主体14的上部的槽状的开口部分进行升降。
如图1至图4所示,在车门12的上部设置有门框30,所述门框30被安装在门主体14的上边缘部14A上,并构成门窗玻璃22(参照图5)的窗框33。该门框30被设定为在侧面观察时呈以下侧为开口侧的大致倒U字形状,并且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的下端部30A(参照图1)分别被固定在,门主体14的上边缘部14A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及车辆后方侧端部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构成门框30的车辆后方侧的框架部31的端部31A和门主体14之间,架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分隔条32。而且,分隔条32为,在侧面观察时对由门主体14的上边缘部14A和门框30所包围的开口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划分的部件,且也有时将其称为分隔柱。
由门主体14的上边缘部14A和门框30所包围的开口部分中的、与分隔条3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窗框33部分被设定为,通过上述的门窗玻璃22的升降从而被开闭的开闭窗。如图5所示,分隔条32的水平截面形状被设定为车辆前方侧被开口的槽形形状,且在槽内32A中插入有门窗玻璃22的车辆后方侧的外边缘部22A。另外,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槽内32A中设置有门玻璃导槽34,并且通过该门玻璃导槽34从而使门窗玻璃22的外边缘部22A和分隔条32之间被密封。
图1及图2所示的由门主体14的上边缘部14A和门框30所包围的开口部分中的、与分隔条32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即,由框架部31、分隔条32和门主体14的上边缘部14A所包围并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范围M,如图3至图5所示通过装饰用的外部装饰件50(参照图3)和内部装饰件60(参照图4)而被覆盖。如图3所示,外部装饰件50被设定为,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树脂制的板部件,并且所述外部装饰件50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上述的车门12的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以下记载为“侧面观察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范围M(参照图1、图2)进行覆盖、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正面)构成了外观设计面50A(也参照图5)。同样如图4所示,内部装饰件60被设定为,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树脂制的板部件,并且所述内部装饰件60从车厢内侧对车门12的范围M(参照图1及图2)进行覆盖、且车厢内侧的表面构成了外观设计面60A(也参照图5)。
如图5所示,车门12的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范围M(参照图1及图2)中的、外部装饰件50和内部装饰件60之间,设置有侧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40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固定在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上(也参照图1)。具体而言,加强部件40经由托架36A、36B、36C并通过焊接螺栓24及螺母26而被结合并固定在框架部31和分隔条32上(也参照图5)。
如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40的外边缘部分上,通过双面胶带而粘接有作为密封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嵌缝海绵46。嵌缝海绵46被夹持在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之间,并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产生压缩变形,从而对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之间进行密封(也参照图5)。另外,如图2及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40上,形成有在板厚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安装孔42A、42B、42C、42D和多个安装孔44A、44B、44C、44D。
如图8所示,在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60B上,形成有箱形形状的夹箍保持部62A、62B、62C、62D,且这些夹箍保持部62A、62B、62C、62D上保持有夹箍28(也参照图7)。并且,通过使被保持在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的夹箍保持部62A、62B、62C、62D上的夹箍28,插入到加强部件40的安装孔44A、44B、44C、44D(参照图2、图6)中,从而使内部装饰件6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也参照图7)。另外,在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的外边缘部分上,以侧面观察时呈L字形状的方式而贴有密封材料61。
另外,在上述的图3所示的外部装饰件50的背面50B(参照图5)上,也与内部装饰件60同样地形成有未图示的箱形形状的夹箍保持部,并且在这些夹箍保持部上保持有夹箍28(参照图5)(也参照图7)。而且,通过使被保持在外部装饰件50的背面50B的夹箍保持部上的夹箍28,插入到加强部件40的安装孔42A、42B、42C、42D(参照图2、图6)中,从而使内部装饰件6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8至图10所示,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的夹箍保持部62A、62B、62C被构成为,包括正面壁部64A、64B、64C和左右的侧壁部65A、65B、65C和底部66A、66B、66C,从而呈上侧开口的箱形形状。另外,在夹箍保持部62A、62B、62C的底部66A、66B、66C上,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贯穿的排水孔67A、67B、67C。
如图8所示,在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上,形成有作为排水导向部的一个示例的多个横肋材70A、70B、70C、70D、70E、70F、70G、70H、70J和作为排水导向部的一个示例的多个纵肋材72A、72B、72C、72D、72E、72F。另外,在横肋材70C、70D和纵肋材72A、72C相交的交点部分处,形成有圆筒肋材74A。同样地,在横肋材70F、70G和纵肋材72C、72D相交的交点部分处,形成有圆筒肋材74B(也参照图9),并在横肋材70H、70J和纵肋材72D、72E相交的交点部分处,形成有圆筒肋材74C。
另外,横肋材70A,70B、70C、70E、70H随着趋向于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另一方面,横肋材70D、70F、70G、70J随着趋向于车辆前方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另外,横肋材70A的下端部与夹箍保持部62A的侧壁部65A的上端部(开口部分)连接(也参照图10)。而且,横肋材70E、70F的下端部与夹箍保持部62B的侧壁部65B的上端部(开口部分)连接(也参照图9)。
另外,在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的下端部分处,形成有排水部80。排水部80被构成为,包括肋状的倾斜部82A、82B及肋状的排水口84。
倾斜部82A从背面60B中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随着趋向于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另一方面,倾斜部82A从背面60B中的车辆后方侧的边缘部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且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排水口84具有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拉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的纵壁部84A、84B,并且纵壁部84A、84B的上端和上述的倾斜部82A、82B的下端部连接从而被一体化。即,侧面观察时的排水部80的形状成为,具有漏斗状的纵剖面这样的形状。
如图11所示,排水口84的下端部在门主体14的上部的开口部分的上方侧开口。如图8所示,在排水口84的下部(开口部附近)中的纵壁部84A和84B之间,形成有板状的引导部86。如图11所示,引导部86被形成为,从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宽度外侧突出,并且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另外,引导部86的下端部86A以与车门内装饰物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20A相比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而延伸。
(作用和效果)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通过利用被设置于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之间的嵌缝海绵46来实施密封,从而防止了雨水向车厢内19的浸入(参照图5)。加强部件40被设置为,与树脂制的外部装饰件50及树脂制的内部装饰件60相比刚性较高的板金制。另外,分隔条32及框架部31(门框30)也被设定为金属制,从而与树脂制的外部装饰件50及树脂制的内部装饰件60相比刚性较高。由此,能够增大嵌缝海绵46的变形量从而提高密封压力。并且,通过提高密封压力从而能够更加切实地确保防水性能。由此,更切实地防止了雨水向车厢内19的浸入。
另外,因为外部装饰件5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所以较高的密封压力不会被直接传递到外部装饰件50上。由此,防止或者抑制了由较高的密封压力而引起的外部装饰件50的变形的产生,其结果为,确保了外部装饰件50的外观设计面50A的外观品质。另外,因为加强部件40由刚性较高的板金构成,所以即使密封压力较高,加强部件40也不会产生变形或者即便产生了变形该变形也会较小。因此,根据这些观点(理由),防止或者抑制了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的外部装饰件50的变形的产生。
另外,在图8所示的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上,在有时因结露等而附着了水滴时,水滴将顺着背面60B而向下流。当向下流的水滴到达多个横肋材70A、70B、70C、70D、70E、70F、70G、70H、70J时,将沿着横肋材70A、70B、70C、70D、70E、70F、70G、70H、70J而流动,并且被引导至车辆下方侧并被收集。
而且,沿着横肋材70C、70D、70G、70H、70J而流动的水滴将汇流并沿着纵肋材72A、72C、72D、72E而向下流到车辆下方侧。
另外,沿着横肋材70A、70E、70F而流动的水滴从夹箍保持部62A、62B的上部的开口浸入并积存在夹箍保持部62A、62B中。并且,所积存的水滴从底部66A、66B的排水孔67A、67B被排放(参照图9、图10A中的箭头标记W1)。另外,顺着背面60B流下来的、从夹箍保持部62C的上部的开口浸入并积存在夹箍保持部62C中的水滴,从底部66C的排水孔67C被排放(参照图9中的箭头标记W2)。
而且,从夹箍保持部62A被排放的水滴沿着纵肋材72A、72C、72D、72E流下来。另外,从夹箍保持部62B被排放的水滴在到达横肋材70H并沿着横肋材70H流动之后,沿着纵肋材72E而向下流到车辆下方侧。另外,从夹箍保持部62A被排放的水滴沿着纵肋72F而向下流。
通过这种方式,附着在内部装饰件60的背面60B上的水滴被收集并被引导至车辆下方侧,最终向下流到排水部80中。在排水部80中,水滴通过倾斜部82A、82B而被收集到排水口84处。如图11所示,被收集到排水口84处的水滴被排放到门主体14内(门内部面板18和门外部面板16之间的空间13)。此时,水滴通过由引导部86被引导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不会从车门内装饰物20的缝隙浸入到车厢19内,而将切实地被排放到门主体14内(参照图11的箭头标记W3)。
<改变例>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由嵌缝海绵46(参照图5)而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以嵌缝海绵46以外的密封部件的示例作为改变例而进行说明。
(第一改变例)
首先,使用图12对第一改变例进行说明。
如图12B所示,作为密封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橡胶材料120被设定为,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的长条状的橡胶制品。橡胶材料120被构成为,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包括,具有两个伸出部122A、122B的截面U字形状的夹入部124和两个脚部126A、126B。
如图12A所示,通过用夹入部124对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的边缘部40A进行夹持,从而使橡胶材料12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并且,在橡胶材料12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的状态下,将加强部件40固定在框架部31和分隔条32上(参照图5)。由此,通过橡胶材料120的脚部126A、126B打开,并且脚部126A及伸出部122B被夹持在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参照图5)之间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产生压缩变形,从而使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参照图5)之间被密封。即,利用橡胶材料120中的挤出成型的挤出截面而实施了密封。
以此方式,橡胶材料120通过利用夹入部124而对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的边缘部40A进行夹持,从而使橡胶材料12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由此,因为无需使用双面胶带或粘合剂而将橡胶材料120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所以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且能够较容易地将橡胶材料120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
(第二改变例)
下面,使用图13对第二改变例进行说明。
如图13B所示,作为密封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橡胶材料130与第一改变例同样地被设定为,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的长条状的橡胶制品。橡胶材料130被构成为,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包括,芯部132和从该芯部132突出的突出部134A、134B、134C、134D。突出部134A、134B、134C、134D相对于芯部132而向后述的插入方向S的相反方向侧斜向倾斜并突出。
如图13A所示,在将加强部件40固定于框架部31和分隔条32上的状态下(参照图5),如插入方向S所示那样,使橡胶材料130插入到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参照图5)之间的缝隙中。由此,橡胶材料130被埋入在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之间,从而使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之间被密封。
以此方式,在将加强部件40固定在框架部31和分隔条32(参照图5)上之后,使橡胶材料130插入到缝隙中从而实施密封。由此,因为无需将橡胶材料130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所以组装较为容易。
另外,橡胶材料130的突出部134A、134B、134C、134D相对于芯部132而向插入方向S的相反方向侧斜向倾斜并突出。由此,减小了在将橡胶材料130插入到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参照图5)之间的缝隙时的插入阻力,从而能够平滑地插入。
(第三改变例)
下面,使用图14对第三改变例进行说明。
如图14B所示,作为密封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橡胶材料140与第一改变例及第二改变例同样地被设定为,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的长条状的橡胶制品。橡胶材料140被构成为,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包括,由两个突出部142A、142B构成的凹部144和两个脚部146A、146B。另外,在凹部144中设置有双面胶带150。
如图13A所示,橡胶材料140通过双面胶带150而被安装在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的边缘部40A上。而且,在加强部件40上安装有橡胶材料140的状态下,将加强部件40固定在框架部31和分隔条32上(参照图5)。由此,通过橡胶材料140的脚部146A、146B打开,并且脚部146A及突出部142B被夹在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参照图5)之间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产生压缩变形,从而使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参照图5)之间被密封。
以此方式,橡胶材料14通过在板金制的加强部件40的边缘部40A处利用双面胶带150,从而使橡胶材料140被安装在加强部件40上。此时,通过使突出部142B与加强部件40的边缘端部40B抵接,从而能够容易地使橡胶材料140相对于加强部件40进行定位。由此,橡胶材料120向加强部件40的安装较容易。另外,因为双面胶带150只要贴在凹部144上即可,所以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准确地贴上双面胶带150。
<其他>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为嵌缝海绵46或者橡胶材料120、130、140,但并不限定于此。密封部件只要是通过被夹在加强部件40、与框架部31及分隔条32之间而实施密封,从而能够确保防水性能的材质或形状即可。
另外,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条被架设在构成门框的车辆后方侧的框架部的端部与门主体上,并且在由车辆后方侧的框架部、分隔条和门主体的上边缘部所包围的范围内适用了本发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分隔条被架设在构成门框的车辆前方侧的框架部与门主体上,并且在由车辆后方侧的框架部、分隔条和门主体的上边缘部所包围的范围内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而且,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形态实施本发明。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门结构,具备:
门框,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的下端部被固定在门主体上,并且被设定为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形状,其中,所述门主体构成车门的下部,
所述车辆用门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分隔条,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且被架设在框架部的端部和所述门主体上,其中,所述框架部构成所述门框的车辆后方侧或者车辆前方侧,
外部装饰件,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由所述框架部、所述分隔条和所述门主体的上边缘部所包围的范围进行覆盖,并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
板状的加强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外部装饰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固定在所述框架部及所述分隔条上,并且所述外部装饰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
密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框架部和所述加强部件之间、及所述分隔条和所述加强部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中,
所述密封部件由橡胶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夹入所述加强部件的边缘部的夹入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中,
具有内部装饰件,所述内部装饰件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并且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对由所述框架部、所述分隔条和所述门主体的上边缘部所包围的范围进行覆盖,并构成车厢内侧的外观设计面,
在所述内部装饰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背面的下部设置有排水部,所述排水部将附着在所述背面上的水滴排放到所述门主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中,
在所述内部装饰件的所述背面上形成有排水导向部,所述排水导向部以将附着在所述背面上的水滴引导至车辆下方侧的方式而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中,
在所述内部装饰件的所述背面上设置有夹箍保持部,所述夹箍保持部对用于被安装在所述加强部件上的夹箍进行保持,
所述夹箍保持部被设定为车辆上方侧开口的箱形形状,并且在底部形成有排水孔,
所述排水导向部的下端部以使水滴被引导至所述夹箍保持部的车辆上方侧的开口处的方式而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结构,其中,
在所述排水部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
CN201280001931.2A 2012-02-23 2012-02-23 车辆用门结构 Active CN103384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4444 WO2013125015A1 (ja) 2012-02-23 2012-02-23 車両用ド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4617A CN103384617A (zh) 2013-11-06
CN103384617B true CN103384617B (zh) 2015-11-25

Family

ID=49005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931.2A Active CN103384617B (zh) 2012-02-23 2012-02-23 车辆用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38992B1 (zh)
CN (1) CN103384617B (zh)
WO (1) WO20131250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7233B2 (ja) * 2013-09-18 2018-04-04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ガーニッシュ付きフレームモール
JP5864499B2 (ja) * 2013-09-25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JP6354236B2 (ja) * 2014-03-20 2018-07-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アドア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CN104290574A (zh) * 2014-09-26 2015-01-21 常州市民力轴承有限公司 防尘型汽车门
JP6371232B2 (ja) * 2015-02-20 2018-08-08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開閉パネル
DE102015004982A1 (de) * 2015-04-18 2016-10-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Befestigungsanordnung zum Positionieren und Befestigen einer Zierblende an einem Fensterrahmen einer Fahrzeugtür eines Fahrzeugs
US10046721B2 (en) * 2016-09-15 2018-08-14 Iddea California, Llc Vehicle sport bar with removable decorative panels
DE102021100924A1 (de) 2021-01-18 2022-07-21 Mercedes-Benz Group AG Dachspoil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1486B2 (ja) * 2001-12-05 2007-07-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アの水抜き構造
CN101578217A (zh) * 2007-06-22 2009-11-1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汽车的立柱结构
JP2010195104A (ja) * 2009-02-23 2010-09-0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JP4645367B2 (ja) * 2005-08-29 2011-03-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
CN201872693U (zh) * 2010-10-30 2011-06-22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饰条
JP4941817B2 (ja) * 2006-09-28 2012-05-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サッシュ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9917U (ja) * 1984-07-27 1986-02-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装飾部品の取付構造
JPH0626413Y2 (ja) * 1989-02-02 1994-07-20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ドアコーナーピース
WO2012073600A1 (ja) * 2010-11-29 2012-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及びそのコーナ窓外装板の組付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1486B2 (ja) * 2001-12-05 2007-07-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アの水抜き構造
JP4645367B2 (ja) * 2005-08-29 2011-03-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
JP4941817B2 (ja) * 2006-09-28 2012-05-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サッシュ部構造
CN101578217A (zh) * 2007-06-22 2009-11-1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汽车的立柱结构
JP2010195104A (ja) * 2009-02-23 2010-09-0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CN201872693U (zh) * 2010-10-30 2011-06-22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饰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38992B1 (ja) 2013-11-13
CN103384617A (zh) 2013-11-06
JPWO2013125015A1 (ja) 2015-05-21
WO2013125015A1 (ja) 201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4617B (zh) 车辆用门结构
JP4612711B2 (ja) 車両のドアサッシュ部構造
JP3900167B2 (ja) 車両のスライド窓
JP5337444B2 (ja) 車両の排水構造
JP5225717B2 (ja) 外部開口用サッシの水密構造
EP3050730B1 (en) Weather strip
JP4849899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グラスランの水抜き構造
JP6474293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ドリップ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構造
US7182394B2 (en) Weather strip for double door of automobile
JP2008265483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S63235143A (ja) 自動車用ル−フサイドウエザストリツプ
CN206220755U (zh) 窗框易固定窗户
CN206220758U (zh) 窗扇易组装窗户
JP5003966B2 (ja) 可動ルーフパネルの排水構造
CN216477065U (zh) 一种两用的门窗排水结构
US9126472B2 (en) Door weatherstrip
JP2007290637A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両の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構造
JP3129391B2 (ja) 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JP6369261B2 (ja)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及び車両用ガラス板取付構造
JP2001063371A (ja) サンルーフのフレーム構造
JPH0211213Y2 (zh)
JP6130819B2 (ja) ドア付き車体構造
JP2024016971A (ja) 乗物用ドアトリム
JP4434044B2 (ja) 簡易建物の入隅屋根の施工方法、及び簡易建物の入隅屋根
JPH0310929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