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0025A - 车辆用折叠式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折叠式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0025A
CN103380025A CN2011800573417A CN201180057341A CN103380025A CN 103380025 A CN103380025 A CN 103380025A CN 2011800573417 A CN2011800573417 A CN 2011800573417A CN 201180057341 A CN201180057341 A CN 201180057341A CN 103380025 A CN103380025 A CN 103380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ushion
chain cushion
swing arm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3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80025B (zh
Inventor
金田卓治
菊地健太
阿久津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676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2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36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2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36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2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36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628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80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80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0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3Safety 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Abstract

车辆的折叠式座椅包括:安装于地板(F)上的座椅支承座(2);能够使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的坐垫收纳机构(5);能够将座椅靠背(6)选择性地保持于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的自动调节机构(7);以及将自动调节机构与坐垫收纳机构之间连结起来的联动机构(8),其中,在地板形成有高处面(Fa)和比其低的低处面(Fb),座椅支承座安装于该高处面,坐垫收纳机构构成为,能够使座椅坐垫从比高处面高的使用位置向接近低处面的收纳位置移动。由此,提供一种车辆的折叠式座椅,在座椅的折叠状态下,座椅坐垫的至少底部下降至比地板的座椅安装面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折叠式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改进,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座椅支承座,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上;座椅坐垫,其支承于该座椅支承座;坐垫收纳机构,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坐垫之间,能够使该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比该使用位置低的收纳位置移动;座椅靠背,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在所述立起位置,该座椅靠背向所述座椅坐垫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该座椅靠背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上;自动调节机构,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靠背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以及联动机构,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从立起位置朝向倒伏位置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
背景技术
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已知所述车辆的后部的折叠式座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34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中,如果使座椅成为折叠状态,可以方便地将座椅靠背的背面作为大致水平的货物放置场所来利用。可是,在现有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中,即使处于座椅的折叠状态,座椅坐垫也始终被保持在比地板的座椅安装面靠上方的位置。
因此,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车辆的折叠式座椅:在座椅的折叠状态下,座椅坐垫的至少底部下降至比地板的座椅安装面靠下方的位置,即使在将货物装载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座椅相比,也能够降低包括货物的座椅整体的重心,从而有助于车辆的低重心化,另外,还能够有助于增加向上述座椅靠背上装载的装载容量。
另外,在现有的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中,为了保持座椅的使用状态,仅通过使自动调节机构为锁定状态来进行。可是,如果假设在碰撞时等有向前的过大载荷作用于座椅,则该载荷集中于锁定状态的自动调节机构,为了能够在自动调节机构耐受该载荷,需要使该机构大幅地大型化,从而要对其设置空间费脑筋。
因此,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在向前的过大载荷作用于使用状态的座椅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载荷分散地支承于自动调节机构以外的部分来将座椅牢固地保持于使用状态。
另外,在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中,当使座椅靠背从立起位置向倒伏位置转动时,与此联动地,前部摆动臂从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且后部摆动臂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使得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但此时,当后部摆动臂采取垂下姿势时,其在从侧面观察时与座椅支承座重叠,因此,必须避免后部摆动臂与座椅支承座的摩擦和干涉。
因此,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当后部摆动臂采取垂下姿势时,能够简单可靠地防止后部摆动臂与座椅支承座的摩擦和干涉,从而能够轻快地进行座椅的折叠。
另外,在现有的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中,当坐垫收纳机构使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是使座椅坐垫平行移动。可是,通常来说,考虑到乘客乘坐的稳定性,会使座椅坐垫的上表面向前上方倾斜,因此,如果使座椅坐垫保持原状态向收纳位置平行移动,则当使座椅靠背倒伏于其倾斜的上表面时,会在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之间产生无用的空间,从而会妨碍座椅的折叠状态下的紧凑化。
因此,本发明的第4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在将座椅坐垫保持于收纳位置并将座椅靠背保持于倒伏位置的座椅的折叠状态下,能够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之间排除无用的空间,使座椅整体紧凑化,而且能够将座椅靠背的背面作为货物的装载面有效利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座椅支承座,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上;座椅坐垫,其支承于该座椅支承座;坐垫收纳机构,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坐垫之间,能够使该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比该使用位置低的收纳位置移动;座椅靠背,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在所述立起位置,该座椅靠背向所述座椅坐垫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该座椅靠背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上;自动调节机构,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靠背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以及联动机构,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从立起位置朝向倒伏位置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第1特征在于,在所述地板形成有高处面和比该高处面低的低处面,所述座椅支承座安装于该高处面,另一方面,所述座椅坐垫配设于所述低处面的上方,所述坐垫收纳机构构成为,能够使所述座椅坐垫从比所述高处面高的使用位置移动至接近所述低处面的收纳位置。并且,所述座椅支承座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座椅支承座2。
另外,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所述高处面形成于所述地板的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所述低处面是在这些左右的高处面之间形成的凹部的底面,当所述坐垫收纳机构使所述座椅坐垫移动至收纳位置时,该座椅坐垫的底部收纳于所述凹部内。
另外,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座椅坐垫构成为,在其收纳位置,该座椅坐垫的坐垫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比所述高处面低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第1~第3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部的头枕构成为,从该座椅靠背的上端面一边沿着前表面弯曲一边鼓出,并且,所述头枕配置成,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倒伏位置处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前方。
另外,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在第4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头枕以能够上下调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并且,所述头枕配置成,至少在所述头枕位于其上方调节位置时,如果所述座椅靠背倒伏于倒伏位置,则所述头枕处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前方。
另外,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在第4或第5特征的基础上,将所述头枕的从所述座椅靠背前表面鼓出的鼓出量设定为比所述座椅坐垫前端部的厚度小。
另外,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在第4~第6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在所述座椅坐垫的前端设有凹部,当所述座椅靠背倒伏时,所述凹部能够收纳所述头枕。
另外,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在第4~第7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当所述座椅靠背处于倒伏位置时,所述座椅坐垫和头枕配置成,使它们的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面相互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在第1~第8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收纳位置的所述座椅坐垫和倒伏位置的所述座椅靠背配置在后轮罩的前后方向宽度内,所述后轮罩以从所述地板的左右两侧端立起的方式形成于车体。
另外,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于,在第9特征的基础上,头枕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在该头枕的卸下状态下,所述收纳位置的座椅坐垫和所述倒伏位置的座椅靠背配置在以从所述地板的左右两侧端立起的方式形成于车体的后轮罩的前后方向宽度内。
另外,本发明的第11特征在于,在第9或第10特征的基础上,所述自动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与所述后轮罩对置的外侧面。
为了实现所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座椅支承座,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上;座椅坐垫,其支承于该座椅支承座;坐垫收纳机构,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坐垫之间,能够使该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比该使用位置低且靠后方的收纳位置移动;座椅靠背,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在所述立起位置,该座椅靠背向所述座椅坐垫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该座椅靠背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上;自动调节机构,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靠背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以及联动机构,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从立起位置朝向倒伏位置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第12特征在于,在所述坐垫收纳机构设有第1移动限制构件,当使所述座椅坐垫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时,该第1移动限制构件限制该座椅坐垫在使用位置处的移动极限。
另外,本发明的第13特征在于,在第12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坐垫收纳机构具备:前部摆动臂,其一端部通过第1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坐垫的框架的前端部;和后部摆动臂,其在该前部摆动臂的后方,一端部通过第3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另一端部通过第4枢轴连结于所述框架的后端部,通过使前部摆动臂从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使后部摆动臂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使得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所述第1移动限制构件设在所述前部摆动臂与所述座椅支承座之间,以阻止该前部摆动臂的从预定的立起姿势向前方的转动。并且,所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枢轴分别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枢轴21、前部可动枢轴22、主轴23以及后部可动枢轴24。
另外,本发明的第14特征在于,在第13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支承座具有前部支承部件,所述前部支承部件由固定于所述地板的基座壁和从该基座壁立起并支承所述第1枢轴的支承壁构成,所述第1移动限制构件形成于所述支承壁,由止动部构成,该止动部通过承接所述前部摆动臂来阻止该前部摆动臂的从预定的立起姿势向前方的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第14特征在于,在第13特征的基础上,在所述坐垫收纳机构设有第2移动限制构件,当随着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而使得所述第2枢轴从上方接近连结所述第1枢轴与第4枢轴的中心之间的直线时,在收纳位置,所述第2移动限制构件使该第2枢轴的中心在该直线的上方停止。
另外,本发明的第16特征在于,在第15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支承座由支承所述第1枢轴的前部支承部件、支承所述第3枢轴的后部支承部件、以及连结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承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件构成,所述第2移动限制构件由一对止动部构成,该一对止动部分别形成于所述连结部件和所述前部摆动臂,该一对止动部相互抵接来阻止前部摆动臂的从预定的倒伏姿势向下方的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第17特征在于,在第15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座椅支承座具有前部支承部件,所述前部支承部件由固定于所述地板的基座壁和从该基座壁立起并支承所述第1枢轴的支承壁构成,所述第2移动限制构件形成于所述支承壁,由止动部构成,该止动部通过承接所述前部摆动臂来阻止该前部摆动臂的从预定的倒伏姿势向下方的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第18特征在于,在第13特征的基础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及后部支架分别焊接于所述座椅坐垫的框架的外侧面的前部及后部,所述第2和第4枢轴分别固定安装于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架。
另外,本发明的第19特征在于,在第18特征的基础上,在所述前部及后部支架分别形成有外侧鼓出部,所述第2枢轴由这样的螺栓构成:该螺栓的头部通过焊接或铆接固定安装于所述前部支架的外侧鼓出部的内壁,且该螺栓向该外侧鼓出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4枢轴由这样的螺栓构成:该螺栓的头部焊接于所述后部支架的外侧鼓出部的内壁,且该螺栓向该外侧鼓出部的外侧突出。
为了实现所述第3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座椅支承座,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上;座椅坐垫;坐垫收纳机构,其能够使该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比该使用位置低且靠后方的收纳位置移动;座椅靠背;自动调节机构,其能够使该座椅靠背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立起位置,该座椅靠背向所述座椅坐垫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该座椅靠背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上;以及联动机构,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从立起位置朝向倒伏位置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所述坐垫收纳机构具备:前部摆动臂,其一端部通过第1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坐垫框架的前端部侧面;和后部摆动臂,其在该前部摆动臂的后方,一端部通过第3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另一端部通过第4枢轴连结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后端部侧面,通过使前部摆动臂从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使后部摆动臂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使得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另外,所述自动调节机构具备:自动调节基座,其固定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侧面,且被所述第3枢轴支承;和锁定构件,其设于该自动调节基座,能够阻止所述座椅靠背在该立起位置向倒伏位置侧转动,所述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第20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摆动臂配置成,比支承所述第3枢轴的所述座椅支承座的内侧面向其内侧偏移一定距离,该后部摆动臂与所述自动调节基座之间通过所述联动机构一体地连结。并且,所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枢轴分别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枢轴21、前部可动枢轴22、主轴23以及后部可动枢轴24,另外,所述锁定构件对应于该实施方式中的锁定杆42。
另外,本发明的第21特征在于,在第20特征的基础上,所述预定距离设定为比所述第4枢轴的从所述后部摆动臂的外侧面突出的突出量大。
另外,本发明的第22特征在于,在第21或第22特征的基础上,所述联动机构由左右方向的间隔件构成,该左右方向的间隔件一体地连结后部摆动臂和自动调节基座。并且,所述间隔件对应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隔片部58和隔圈58′。
另外,本发明的第23特征在于,在第22特征的基础上,所述间隔件由隔片部构成,该隔片部从所述自动调节基座向其内侧弯曲,所述后部摆动臂从该隔片部的内端弯曲地形成,所述自动调节基座、隔片部以及后部摆动臂由单一的板材冲压成型。
为了实现所述第4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座椅支承座,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上;座椅坐垫;坐垫收纳机构,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坐垫之间,能够使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比该使用位置低且靠后方的收纳位置移动;座椅靠背,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在所述立起位置,该座椅靠背向所述座椅坐垫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该座椅靠背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上;自动调节机构,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与座椅靠背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和倒伏位置;以及联动机构,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从立起位置朝向倒伏位置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该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第24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坐垫具有坐垫框架,该坐垫框架沿所述座椅坐垫的前后左右面延伸,在该坐垫框架连结有所述坐垫收纳机构,另外,所述座椅靠背具有靠背框架,该靠背框架沿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左右面延伸,在该靠背框架连结有所述自动调节机构,所述坐垫收纳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座椅坐垫的使用位置,将所述坐垫框架保持为朝向前上方的倾斜状态,在收纳位置,将所述坐垫框架保持为大致水平状态,所述自动调节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倒伏位置,将所述靠背框架保持为大致水平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第25特征在于,在第24特征的基础上,座椅的折叠状态为:使所述座椅坐垫移动至收纳位置并使所述座椅靠背移动至倒伏位置,在该座椅的折叠状态下,这些坐垫框架和靠背框架构成为,所述坐垫框架的左右两侧部和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两侧部在俯视观察时重叠。
另外,本发明的第26特征在于,在第24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坐垫收纳机构包括:前部摆动臂,其一端部通过第1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枢轴连结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前端部侧面;和后部摆动臂,其在该前部摆动臂的后方,一端部通过第3枢轴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另一端部通过第4枢轴连结于所述坐垫框架的后端部侧面,且该后部摆动臂的有效长度比所述前部摆动臂的有效长度短,通过使所述第2摆动臂从大致铅直的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使后部摆动臂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获得使所述坐垫框架为大致水平状态的所述座椅坐垫的收纳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27特征在于,在第26特征的基础上,在所述座椅坐垫的使用位置,所述第2枢轴的中心比所述坐垫框架的侧部的中心轴线向上方偏移进行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枢轴的中心比所述坐垫框架的侧部的中心轴线向下方偏移进行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使座椅坐垫移动至收纳位置并使座椅靠背转动至倒伏位置的座椅的折叠状态下,座椅坐垫被保持在比地板的高处面低的位置,同时,倒伏的座椅靠背重叠在该座椅坐垫上,因此,即使在将货物装载于该座椅靠背的背面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座椅相比,也能够降低包括货物的座椅整体的重心,从而有助于车辆的低重心化,另外,也能够有助于增加在上述座椅靠背上装载的装载容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座椅的折叠状态下,座椅坐垫的底部收纳于左右的高处面之间的凹部内,从而能够有助于车辆的低重心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座椅坐垫的收纳位置,座椅坐垫中的重量最重的坐垫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比高处面低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座椅靠背的倒伏位置,头枕处于座椅坐垫的前方,并使头枕的下表面位于比座椅坐垫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在防止头枕与座椅坐垫的干涉的同时实现座椅整体的低重心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即使在座椅靠背的高度比座椅坐垫的前后方向长短的情况下,通过将头枕的位置向上方移动调节,也能够在座椅靠背倒伏时将头枕配置在座椅坐垫的前方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其与座椅坐垫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当将座椅坐垫收纳于收纳位置时,即使在该座椅坐垫的前方存在有与高处面相连的地板的一般面,也能够防止头枕与该一般面发生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无法充分确保座椅靠背的高度的情况下,即使将头枕调节至较高的位置,在座椅靠背倒伏时,也能够将头枕不与座椅坐垫发生干涉地收纳于上述凹部,并且,还能够容易地避免头枕与前部座椅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座椅靠背倒伏时,使得头枕最接近座椅坐垫的前端,从而能够容易地避免头枕与前部座椅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由于收纳位置的所述座椅坐垫和倒伏位置的所述座椅靠背被配置在后轮罩的前后方向宽度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后轮罩的前后的地板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卸下头枕后的座椅靠背的倒伏状态下,能够容易地将座椅配置在后轮罩的前后方向宽度内,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后轮罩前方的地板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11特征,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靠背与后轮罩之间的死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设置自动调节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12特征,由于在坐垫收纳机构设有第1移动限制构件,该第1移动限制构件在使座椅坐垫从收纳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时限制该座椅坐垫在使用位置处的移动极限,因此在座椅的使用状态下,在向前的较大载荷作用于座椅的情况下,该载荷被分散支承于锁定状态的自动调节机构和坐垫收纳机构的第1移动限制构件。因此,能够减轻自动调节机构的载荷负担,避免其大型化,同时能够将座椅牢固地保持于使用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13特征,第1移动限制构件设在前部摆动臂和座椅支承座之间,以便阻止前部摆动臂从预定的立起姿势向前方的转动,因此能够使第1移动限制构件紧凑地构成于前部摆动臂和座椅支承座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14特征,能够使第1移动限制构件紧凑且简单地构成于座椅支承座和前部摆动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15特征,当使座椅靠背从倒伏位置朝向立起位置转动时,座椅坐垫随着坐垫收纳机构的后部摆动臂从垂下姿势向前方转动而向前方移动,座椅坐垫通过第2枢轴将前部摆动臂可靠地向前方推起,从而能够使座椅坐垫可靠地恢复至使用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16特征,能够使第2移动限制构件紧凑且简单地构成于座椅支承座的连结部件与前部摆动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17特征,能够使第2移动限制构件紧凑且简单地构成于座椅支承座的连结部件与前部摆动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18特征,能够利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及后部支架有效地加强座椅坐垫的框架,同时,通过将第2及第4枢轴固定安装于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架,能够强化第2及第4枢轴的支承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19特征,第2枢轴由螺栓构成,该螺栓的头部焊接于前部支架的外侧鼓出部的内壁,且该螺栓向外侧鼓出部的外侧突出,第4枢轴由螺栓构成,该螺栓的头部焊接于后部支架的外侧鼓出部的内壁,且该螺栓向外侧鼓出部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强化第2及第4枢轴的支承刚性,同时,由于前部及后部支架的外侧鼓出部的存在,当座椅坐垫在使用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时,能够避免坐垫框架与第1、第2摆动臂的干涉,从而能够实现座椅坐垫的顺畅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20特征,后部摆动臂配置成,比支承所述第3枢轴的所述座椅支承座的内侧面向其内侧偏移一定距离,该后部摆动臂与所述自动调节基座之间通过联动机构一体地连结,由此,联动机构起到了保持后部摆动臂和自动调节基座之间的间隔件的作用,在座椅折叠时,能够简单可靠地防止朝向垂下姿势的后部摆动臂与座椅支承座的摩擦和干涉,因此能够轻快地进行座椅的折叠。
根据本发明的第21特征,在座椅折叠时,对于朝向垂下姿势的后部摆动臂,当然也能够简单可靠地防止向该后部摆动臂外侧方突出的第4枢轴与座椅支承座的摩擦和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22特征,联动机构成为左右方向的间隔件,从而能够简单可靠地防止后部摆动臂与座椅支承座的摩擦和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23特征,自动调节基座、隔片部以及后部摆动臂由单一的板材冲压成型,因此能够有助于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化以及紧凑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24特征,在将座椅坐垫保持于收纳位置并将座椅靠背保持于倒伏位置的座椅的折叠状态下,坐垫框架和靠背框架都被保持为大致水平状态,因此,两个框架相互大致平行且最接近,由此,能够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之间排除掉无用的空间,同时紧凑地对座椅的整体进行折叠。而且,能够将座椅靠背的背面作为大致水平的货物装载面来有效利用,从而提高了货物的装载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25特征,在座椅的折叠状态下,坐垫框架的左右两侧部和靠背框架的两侧部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由此,不仅能够更加紧凑地折叠座椅,还能够在将货物装载至座椅靠背的背面时利用两个框架牢固地支承其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26特征,由于从大致铅直的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的后部摆动臂的有效长度比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的前部摆动臂的有效长度短,因此第2枢轴向后方及下方大幅移动,与此相对,第4可动枢轴的朝向下方的移动量比前部可动枢轴的朝向下方的移动量小,第4可动枢轴的朝向后方的移动量与第2可动枢轴的朝向后方的移动量大致相等,其结果是,能够使在座椅坐垫的使用位置向前上方倾斜的坐垫框架在收纳位置成为大致水平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27特征,前部摆动臂的有效长度增长了与第2枢轴的中心比坐垫框架的侧部的中心轴线向上方偏移的量相对应的量,因此,当座椅坐垫朝向收纳位置时,第2枢轴朝向后方及下方的移动量增加,另外,第4枢轴的中心比坐垫框架的侧部的中心轴线向下方偏移,相应地,当座椅坐垫朝向收纳位置时,第4枢轴的后方移动极限向后方转移,以上的结果是,能够使在座椅坐垫的使用位置向前上方倾斜的坐垫框架在收纳位置处于大致水平状态,同时能够使其充分地向下方及后方移动,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座椅坐垫的收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折叠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上述折叠式座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外侧观察上述折叠式座椅中的外侧座椅支承座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内侧观察上述外侧座椅支承座和前部摆动臂的立体图。
图5是从内侧观察内侧座椅支承座和前部摆动臂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2的箭头6观察的图。
图7是沿图6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的8-8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沿图6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沿图6的10-10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图6的自动调节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12是上述自动调节机构的锁定解除作用说明图。
图13是示出上述座椅的折叠状态的侧视。
图14是图13中的自动调节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15是示出儿童座椅用安装环的靠背框架的下部的立体图。
图16是在座椅的折叠状态下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折叠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与图9对应的图。
标号说明
A:座椅坐垫的使用位置;
B:座椅坐垫的收纳位置;
C:座椅靠背的立起位置;
D:座椅靠背的倒伏位置;
F:地板;
Fa:高处面;
Fb:低处面;
Fr:凹部;
L:直线;
S1:座椅坐垫的前端的厚度;
S2:头枕的前方鼓出量;
Y:坐垫框架的侧部的中心轴线;
e:偏移量;
1:座椅;
2:座椅支承座(外侧座椅支承座);
2′:座椅支承座(内侧座椅支承座);
4:座椅坐垫;
4a:座椅坐垫的底部;
5:坐垫收纳机构;
6:座椅靠背;
7:自动调节机构;
8:联动机构;
10、10′:前部支承部件;
11、11′:后部支承部件;
12、12′:连结部件;
14:座椅坐垫的框架(坐垫框架);
15:前部支架;
15a:外侧鼓出部;
16:后部支架;
16a:外侧鼓出部;
17:靠背框架;
19:前部摆动臂;
20:后部摆动臂;
21:第1枢轴(固定枢轴);
22:第2枢轴(前部可动枢轴);
23:第3枢轴(主轴);
24:第4枢轴(后部可动枢轴);
28:第1移动限制构件(止动部);
29、30:第2移动限制构件(止动部);
31:第2移动限制构件(止动部);
42:锁定构件(锁定杆);
58:间隔件(隔片部);
58′:间隔件(隔圈);
61:头枕;
63: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是以设置本发明的折叠式座椅的汽车为基准来说的。
首先,在图1、图7以及图13中,汽车的车体具有左右的下梁S、S和一对后轮罩H、H,该一对后轮罩H、H从这些下梁S、S的各外侧缘立起并覆盖未图示的左右的后轮,在左右的下梁S、S之间形成有包括它们的上表面的地板F,在该地板F上配设有本发明的左右成一对的折叠式座椅1、1。
在上述地板F形成有宽度较窄的高处面Fa、Fa和形成于这些高处面Fa、Fa之间的宽度较宽的低处面Fb,所述高处面Fa、Fa与后轮罩H、H的根部相连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该低处面Fb成为在高处面Fa、Fa之间形成的凹部Fr的底面Fb。高处面Fa与全席侧的地板F的一般面Fc相连且前端侧向前下方倾斜,另外,上述凹部Fr朝向前方变浅,其底面Fb也与上述一般面Fc连接。另外,在高处面Fa与低处面Fb之间的阶梯部的前部形成有鼓出部P,该鼓出部P通过其外侧的凹部收纳、保持后悬架机构(未图示)的支承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左右成一对的折叠式座椅1、1对称地构成。各个座椅1包括:外侧及内侧座椅支承座2、2′,它们分别安装于高处面Fa和低处面Fb;座椅坐垫4,其配设于凹部Fr的上方;坐垫收纳机构5、5,它们将外侧及内侧座椅支承座2、2′与座椅坐垫4之间连结起来;座椅靠背6,其在座椅坐垫4的后端部附近支承于外侧及内侧座椅支承座2、2′;自动调节机构7,其将外侧及内侧座椅支承座2、2′与座椅靠背6之间连结起来;以及联动机构8,其将该自动调节机构7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之间连结起来。
如图3~图6所示,上述坐垫收纳机构5是能够将座椅坐垫4交替地保持在使用位置A(参照图6、图7)和收纳位置B(参照图7、图13)的机构,在该使用位置A,座椅坐垫4的底部4a位于比高处面Fa靠上方的位置,在收纳位置B,至少该底部4a占据接近比高处面Fa靠下方的低处面Fb的位置。
另外,上述自动调节机构7是能够将座椅靠背6交替地保持在立起位置(参照图1、图6)和倒伏位置D(参照图1、图13)的机构,在该立起位置C,座椅靠背6从座椅坐垫4的后端部附近向稍后上方立起,在倒伏位置D,座椅靠背6与座椅坐垫4的上表面重叠。另外,上述联动机构8与座椅靠背6的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之间的转动联动地使座椅坐垫4在使用位置A和收纳位置B之间移动。关于这些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叙述。并且,将使座椅靠背6倒下至倒伏位置D并使座椅坐垫4下降至收纳位置B的状态称作座椅1的折叠状态。
如图2所明示那样,左右的内侧座椅支承座2、2′配设成在低处面F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相互接近。如图2~图7所示,外侧及内侧座椅支承座2、2′分别由下述部分构成:前部支承部件10,10′;后部支承部件11、11′,其配置在所述前部支承部件10,10′的后方;以及连结部件12,12′,其将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承部件10、10′、11、11′之间连结起来。前部支承部件10、10′由水平的基座壁10a、10a′和从该基座壁10a、10a′的内侧端向上方弯曲地立起的支承壁10b、10b′构成,该基座壁10a、10a′分别与对应的高处面Fa和低处面Fb螺栓结合。后部支承部件11、11′由比上述基座壁10a、10a′更宽的水平的基座壁11a、11a′、和支承壁11b、11b′构成,所述支承壁11b、11b′从该基座壁11a、11a′的一侧端比支承壁10b、10b′更高地向上方弯曲立起,该基座壁11a、11a′分别与对应的高处面Fa和低处面Fb螺栓结合。内侧座椅支承座2′的前部及后部支承部件10′、11′形成为,比外侧座椅支承座2的前部及后部支承部件10、11在上下方向上长出与低处面Fb和高处面Fa之间的阶梯差相对应的量。由此,能够使将外侧座椅支承座2与座椅坐垫4之间连结起来的座椅坐垫收纳机构5、和将内侧座椅支承座2′与座椅坐垫4之间连结起来的座椅坐垫收纳机构5构成为同一尺寸且对称。
座椅坐垫4具有沿其前后左右面使金属管材弯曲成四边形而成的框架14(以下,称作坐垫框架14。),在其左右两侧部的前部外侧面焊接有前部支架15、15,另外,在后侧的左右的角部焊接有后部支架16、16。前部支架15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在其长度方向中间形成有外侧鼓出部15a。另外,后部支架16由前半部和后半部形成为L字状,所述前半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焊接于坐垫框架14的外侧面,所述后半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焊接于坐垫框架14的后侧面,在其前半部的后端部形成有外侧鼓出部16a。通过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架15、16有效地加强了坐垫框架14。
另外,座椅靠背6也具有沿其上下左右面使金属管弯曲成四边形而成的框架17(以下,称作靠背框架17。),在其左右两侧面的下部焊接有侧部支架18、18。
关于上述坐垫框架14和靠背框架17,将这些坐垫框架14和靠背框架17的左右方向宽度W1、W2(参照图7)设定为彼此大致相等,以便在座椅1的折叠状态下使坐垫框架14的左右两侧部与靠背框架17的左右两侧部在俯视观察时重叠。
在图3~图10中,所述座椅坐垫收纳机构5由前部摆动臂19、19和后部摆动臂20、20构成,所述前部摆动臂19、19将前部支承部件10、10′的支承壁10b、10b′与前部支架15、15之间连结起来,所述后部摆动臂20、20将后部支承部件11、11′的支承壁11b、11′b与后部支架16、16之间连结起来。各个前部摆动臂19的一端部通过固定枢轴21以能够在前后且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部支承部件10、10′,另外,各个前部摆动臂19的另一端部通过前部可动枢轴22以能够在前后且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部支架15。另外,后部摆动臂20的一端部通过主轴23以能够在前后且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后部支承部件11、11′的支承壁11b、11b′,另外,后部摆动臂20的另一端部通过后部可动枢轴24以能够在前后且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后部支架16。主轴23固定安装于上述支承壁11b、11b′。在以上内容中,各个后部摆动臂20的有效长度即主轴23与后部可动枢轴24之间的轴间距离设定为,比各个前部摆动臂19的有效长度即固定枢轴21与前部可动枢轴22之间的轴间距离短。
对前部摆动臂19的下端部进行支承的固定枢轴21由固定安装于支承部件10a、10a′的铆钉构成。
另外,对前部摆动臂19的上端进行支承的前部可动枢轴22由螺栓构成,该螺栓贯穿所述前部支架15的外侧鼓出部15a,且该螺栓的头部22a通过焊接或铆接固定安装于所述外侧鼓出部15a的内壁,由此强化了前部可动枢轴22的支承刚性。通过将螺母26螺纹安装于该前部可动枢轴22的末端部,由此来安装前部摆动臂19的上端部。此时,前部可动枢轴22被配置成,其中心从构成坐垫框架14的管材的中心轴线Y向上方偏移一定距离f1(参照图6和图8)。
另外,对后部摆动臂20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后部可动枢轴24由螺栓构成,该螺栓贯穿所述后部支架16的外侧鼓出部16a,且该螺栓的头部24a通过焊接或铆接固定安装于所述外侧鼓出部16a的内壁,由此强化了后部可动枢轴24的支承刚性。通过将螺母27螺纹安装于该后部可动枢轴24的末端部,由此来安装后部摆动臂20的前端部。此时,后部可动枢轴24被配置成,其中心从构成坐垫框架14的管材的中心轴线向下方偏移一定距离f2(参照图6和图10)。
各支架15、16的外侧鼓出部15a、16a不仅用于强化各可动枢轴22、24的支承刚性,还具有用于在前部及后部摆动臂19、20转动时避免这些前部及后部摆动臂19、20与坐垫框架14的干涉这样的间隔部(distance piece)的功能。
并且,如图2~图6所示,在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使前部摆动臂19向固定枢轴21的上方立起成大致铅直状态(在图示例中,向固定枢轴21的后方稍微倾斜。),并且,使后部摆动臂20向主轴23的前方大致水平地倒下,由此来使座椅坐垫4的底部4a占据比高处面Fa高的位置。用于在此时限制前部摆动臂19的朝向前方的转动极限的第1移动限制构件28设于坐垫收纳机构5。
具体来说,第1移动限制构件28设在各个座椅支承座2、2′与各个前部摆动臂19、19之间。更具体来说,第1移动限制构件28由在前部支承部件10、10′的支承壁10b、10b′切出立起而成的止动部28构成,该止动部28承接各个前部摆动臂19的前缘部从而限制前部摆动臂19的朝向前方的转动极限。在该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坐垫框架14保持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因此,座椅坐垫4的上表面也向前上方倾斜。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座椅坐垫4的收纳位置B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使前部摆动臂19向固定枢轴21的后方转动成大致水平状态(在图示例中,使前部可动枢轴22侧稍微向上。),并且,使后部摆动臂20向主轴23的大致正下方(在图示例中,向主轴23的下方且稍后方)转动,由此来使座椅坐垫4的底部4a占据接近低处面Fb的低位置即收纳于凹部Fr内。
用于在此时限制前部摆动臂19的朝向下方的转动极限的第2移动限制构件设在外侧座椅支承座2和与该外侧座椅支承座2对应的前部摆动臂19之间,并且设在内侧座椅支承座2′和与该内侧座椅支承座2′对应的前部摆动臂19之间。具体来说,第2移动限制构件由从前部摆动臂19弯曲的止动部29(参照图4)和在外侧座椅支承座2的连结部件12形成的向内止动部30构成,通过使这些止动部30和止动部29相互抵接来限制前部摆动臂19的朝向下方的转动极限,另外,第2移动限制构件由在内侧座椅支承座2′中的前部支承部件10′的支承壁10b′切出立起而成的止动部31(参照图5)构成,通过使前部摆动臂19的下侧缘部与该止动部31抵接来限制前部摆动臂19的朝向下方的转动极限。通过这样的前部摆动臂19的下方转动极限的限制,将前部可动枢轴22的中心设定为,向下方不超过连接固定枢轴21和后部可动枢轴24的中心之间的直线L。即,在直线L的上方阻止前部可动枢轴22的中心下降。
在此,坐垫收纳机构5构成为,在使座椅坐垫4下降至收纳位置B时,使座椅坐垫4的底部、特别是坐垫框架14的一部分下降至比高处面Fa低的位置,并且与低处面Fb同样地将坐垫框架14保持为大致水平状态。
如图7所示,在座椅坐垫4的底面设有避让部4b,该避让部4b用于在座椅坐垫4处于收纳位置B时避免该座椅坐垫4与所述鼓出部P的干涉。
在图6、图9、图11以及图12中,自动调节机构7具备左右成一对自动调节基座35、35,所述自动调节基座35、35通过多个螺栓34固定安装于座椅靠背6的左右的侧部支架18、18的外侧面。这些自动调节基座35与内、外侧的后部支承部件11、11′的支承壁11b、11b′的内侧面重叠,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主轴23,所述主轴23固定设置于各支承壁11b、11b′。在外侧的后部支承部件11的支承壁11b固定设置有比该支承壁11b的内侧面突出的止动销36,另一方面,在外侧的自动调节基座35设有长孔37,该长孔37形成为与主轴23同心的圆弧状并与上述止动销36卡合,通过使止动销36与长孔37的一个内端壁抵接来限制座椅靠背6的立起位置C(参照图11),通过使止动销36与长孔37的另一个内端壁抵接来限制座椅靠背6的倒伏位置D(参照图14),此时,靠背框架17和座椅靠背6的背面保持大致水平的状态。
另外,在外侧的自动调节基座35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辅助基座38,该辅助基座38配置成与该自动调节基座35协作来夹住上述支承壁11b,该辅助基座38也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主轴23。
在辅助基座38和主轴23压缩设置有倒伏弹簧39,该倒伏弹簧39经由辅助基座38对座椅靠背6向朝向前方的倒伏方向施力。该倒伏弹簧39由配设在主轴23周围的盘簧构成,其内端卡定于主轴23,外端卡定于在辅助基座38形成的卡定爪40。
外侧的后部支承部件11的支承壁11b的上部外周面形成为以主轴23为中心的圆弧面,并且在该外周面形成有锁定槽33。另一方面,辅助基座38通过主轴23和支轴41这两个轴固定安装于自动调节基座35,该支轴41配置在该主轴23的上方且贯穿自动调节基座35和辅助基座38,在自动调节基座35与辅助基座38之间,能够与上述锁定槽33卡合和脱离的锁定杆4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支轴41。当使座椅靠背6立起至所述立起位置C时,该锁定杆42与锁定槽33卡合,由此将座椅靠背6锁定于立起位置C。该锁定杆42一体地具有从其上表面突出的释放臂43。
另外,从锁定杆42侧朝向上方依次配置的锁定控制杆44和驱动杆45分别通过支轴46和支轴4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自动调节基座35。
锁定控制杆44包括:推压臂44a,其向锁定杆42侧突出;释放凸轮44b,其与释放臂43对置;以及从动臂44c,其向驱动杆45侧突出,推压臂44a推压与锁定槽33卡合的锁定杆42的背面,从而能够保持于该卡合状态,另外,释放凸轮44b推压并转动释放臂43,从而能够使锁定杆42从锁定槽33脱离。在从动臂44c的侧面突出设置有从动销48。
驱动杆45由下臂45a和上臂45b构成,该下臂45a向支轴47的下方突出,该上臂45b向支轴47的前方突出,在下臂45a设有供所述从动销48卡合的弯曲长孔状的驱动槽49。当上臂45b向下转动时(参照图11),该驱动槽49通过从动销48使锁定控制杆44向锁定杆42的锁定方向转动,另外,当上臂45b向上转动时(参照图12),该驱动槽49通过从动销48使锁定控制杆44向锁定杆42的锁定解除方向转动,在上述上臂45b与所述辅助基座38之间压缩设置有锁定弹簧50,该锁定弹簧50对上臂45b向下转动施力。该锁定弹簧50由螺旋弹簧构成,其一端与辅助基座38的连接片51连接,其另一端与上臂45b的连接孔52连接。另外,在上臂45b连接有释放操作线材54,该释放操作线材54能够克服锁定弹簧50的作用力使上臂45b向上转动。该释放操作线材54被引导管56引导而向座椅靠背6的背面侧被拉出,该引导管56通过线材支承片55支承于自动调节基座35的上端部,在该释放操作线材54的外端附设有用于对其进行牵引操作的带57(图6)。
并且,在使座椅靠背6立起至使用位置A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通过锁定弹簧50的作用力使驱动杆45的上臂45b向下转动,并通过驱动槽49经由从动销48使锁定控制杆44向锁定杆42的锁定方向转动。即,锁定控制杆44的推压臂44a推压锁定杆42的背面,将锁定杆42保持于与后部支承部件11的锁定槽33卡合的卡合状态,由此将座椅靠背6锁定于使用位置A。如图12所示,如果利用所述带57牵引释放操作线材54,则驱动杆45的上臂45b克服锁定弹簧50的作用力而向上转动,并通过驱动槽49经由从动销48使锁定控制杆44向释放方向转动。即,锁定杆42使推压臂44a从锁定杆42的背面向后方退让,并且,释放凸轮44b推压锁定杆42的释放臂43而使锁定杆42从锁定槽33脱离。其结果是,座椅靠背6借助于倒伏弹簧39的作用力向前方转动,到达与座椅坐垫4的上表面重叠的倒伏位置D。如前所述,通过使后部支承部件11的止动销36抵接于自动调节基座35的长孔37的前方内端壁来限制该倒伏位置D,从而使得靠背框架17和座椅靠背6的背面成为大致水平状态。
在使座椅靠背6从倒伏位置D向立起位置C恢复时,克服倒伏弹簧39的作用力将座椅靠背6拉起。如果在这期间解除对释放操作线材54的牵引,则锁定杆42借助于锁定弹簧50的作用力的作用与锁定槽33卡合,从而能够自动地将座椅靠背6保持在立起位置C。如前所述,通过使后部支承部件11的止动销36抵接于自动调节基座35的长孔37的后方内端壁来限制该立起位置C。
在图3和图9中,内外两侧的后部摆动臂20、20配置成,从两侧的后部支承部件11、11′的支承壁11b、11b′向它们的内侧偏移预定距离e。并且,联动机构8将各个后部摆动臂20与和上述支承壁11b、11b′的内侧面重叠的各个自动调节基座35之间一体地连结起来。此时,上述预定距离e设定为比所述后部可动枢轴24从后部摆动臂20外侧面突出的突出量大。
具体来说,联动机构8由隔片部58构成,该隔片部58从各个自动调节基座35向其内侧弯曲并以上述预定距离e延伸,后部摆动臂20从该隔片部58的内端弯曲地形成。这些自动调节基座35、隔片部58以及后部摆动臂20由单一的板材冲压成形。并且,关于自动调节基座35、隔片部58以及后部摆动臂20,也可以在对它们分割制作后,通过焊接等一体地结合起来。无论哪种情况,主轴23都成为自动调节基座35和后部摆动臂20共用的枢轴。
并且,联动机构8以下述方式动作:在自动调节基座35与座椅靠背6一起立起时,与此联动地使后部摆动臂20向主轴23前方伸出,另外,在自动调节基座35与座椅靠背6一起向前方倒伏时,与此联动地使后部摆动臂20向主轴23的下方转动。
在以上内容中,焊接于坐垫框架14的支架15、16通过与坐垫框架14一体化,实质上成为坐垫框架14的一部分,另外,焊接于靠背框架17的支架18、65也通过与靠背框架17一体化,实质上成为坐垫框架14的一部。
对该折叠式座椅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当通过自动调节机构7将座椅靠背6锁定在立起位置C时,在座椅坐垫收纳机构5中,与自动调节基座35连结的后部摆动臂20采取向主轴23的前方伸出的姿势,并且,前部摆动臂19采取沿大致铅直方向立起的姿势,由此,如图6所示,能够将座椅坐垫4保持在比地板F的高处面Fa靠上方的且上表面向前上方倾斜的使用位置A。因此,乘客能够像通常那样稳定性良好地坐在该座椅1上。
在这样的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坐垫收纳机构5的前部摆动臂19与第1移动限制构件28即前部支承部件10、10′的止动部28抵接,由此限制了朝向前方的转动极限,因此,在向前的较大载荷作用于使用状态的座椅1的情况下,该载荷分散地支承于锁定状态的自动调节机构7和坐垫收纳机构5的第1移动限制构件28。因此,能够减轻自动调节机构7的载荷负担,避免其大型化,同时能够将座椅1牢固地保持于使用状态。
接下来,当解除自动调节机构7的锁定状态并借助于倒伏弹簧39的作用力使座椅靠背6朝向倒伏位置D而向前方倒伏(参照图14)时,自动调节基座35也同时向前方倒伏,座椅坐垫收纳机构5的后部摆动臂20与此联动地向主轴23的下方转动,同时,经由后部可动枢轴24将坐垫框架14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后方牵拉,因此,与此相伴,前部摆动臂19从大致铅直的立起姿势绕固定枢轴21向后方转动,由此如图13所示,座椅坐垫4全体上向后方且下方即朝向收纳位置B移动,通过使前部摆动臂19抵接于内侧及外侧座椅支承座2、2′的止动部30、31来限制该收纳位置B。
另外,由于从大致铅直的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的后部摆动臂20的有效长度变得比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的前部摆动臂19的有效长度短,因此前部可动枢轴22向后方及下方大幅移动,与此相对,后部可动枢轴24的朝向下方的移动量比前部可动枢轴22的朝向下方的移动量小,可动枢轴24的朝向后方的移动量与前部可动枢轴22的朝向后方的移动量大致相等。其结果是,在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向前上方倾斜的坐垫框架14在收纳位置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
而且,在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前部可动枢轴22的中心占据比坐垫框架14的侧部的中心轴线Y向上方偏移一定距离f1的位置,另一方面,后部可动枢轴24的中心占据比坐垫框架14的侧部的中心轴线Y向下方偏移一定距离f2的位置,因此,前部摆动臂19的有效长度增长与前部可动枢轴22的中心比坐垫框架14的侧部的中心轴线Y向上方偏移的量相对应的量,另外,后部可动枢轴24的中心比坐垫框架14的侧部的中心轴线Y向下方偏移,相应地,当座椅坐垫4朝向收纳位置B时,后部可动枢轴24的后方移动极限向后方转移,从而能够使座椅坐垫4的收纳位置B进一步向下方且向后方转移。
根据以上内容,座椅坐垫4的底部4a收纳在地板F的凹部Fr内。换言之,座椅坐垫4的底部4a保持在接近地板F的比高处面Fa低的低处面Fb的接近位置,从而提高了座椅坐垫4的收纳性。
另一方面,座椅靠背6在座椅坐垫4到达收纳位置B的同时到达倒伏位置D,通过使后部支承部件11的止动销36抵接于自动调节基座35的长孔37的前方内端壁来限制该倒伏位置D。
另外,倒伏位置D的座椅靠背6在使靠背框架17大致水平的同时重叠在收纳位置B的座椅坐垫4上,该座椅坐垫4如前述那样使坐垫框架14为大致水平状态,因此,两个框架14、17相互大致平行且最接近,由此,能够从座椅坐垫4与座椅靠背6之间排除掉无用的空间,并且紧凑地对座椅1的整体进行折叠。而且,能够将座椅靠背6的背面作为大致水平的货物装载面来有效利用,从而提高了货物的装载性。
另外,由于将坐垫框架14和靠背框架17的左右方向宽度W1、W2设定为彼此大致相等,因此,在座椅1的折叠状态下,坐垫框架14的左右两侧部和靠背框架17的两侧部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由此,不仅能够更加紧凑地折叠座椅1,还能够在将货物装载至座椅靠背6的背面时利用两个框架14、17牢固地支承其重量。
另外,在这样的座椅1的折叠状态下,座椅坐垫4的底部4a被保持在比地板F的高处面Fa低的位置,同时,倒伏的座椅靠背6重叠在该座椅坐垫4上,因此,即使在将货物装载于该座椅靠背6的背面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座椅相比,也能够降低包括货物的座椅1整体的重心,从而有助于车辆的低重心化,另外,也能够有助于增加在上述座椅靠背6上装载的装载容量。
此时,在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的方面,以下述方式构成座椅坐垫4更加有效:使座椅坐垫4中的重量最重的坐垫框架14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比高处面Fa低的位置。
另外,折叠状态的座椅1借助于坐垫收纳机构5的作用比折叠前的位置向后方移动,从而在该状态下配置于后轮罩H的前后方向宽度内。因此,在座椅1的折叠状态下,能够有效地利用后轮罩H的前后的地板F的空间。
另外,由于自动调节机构7设在座椅靠背6的与后轮罩H对置的外侧面,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座椅靠背6与后轮罩H之间的死空间来设置自动调节机构7。
在座椅坐垫4的收纳位置B,通过第2移动限制构件的作用,即,通过使前部摆动臂19的止动部29与外侧座椅支承座2的连结部件12的向内止动部30抵接,并且使前部摆动臂19的下侧缘部与内侧座椅支承座2′的前部支承部件10′的止动部31抵接,由此,前部可动枢轴22的中心以向下方不超过连结固定枢轴21与后部可动枢轴24的中心之间的直线L的方式定位在直线L的上方,因此,当使座椅靠背6从倒伏位置D朝向立起位置C转动时,座椅坐垫4随着坐垫收纳机构5的后部摆动臂20从向下位置向前方转动而向前方移动,该座椅坐垫4通过前部可动枢轴22将前部摆动臂19可靠地向前方推起,从而能够使座椅坐垫4恢复至使用位置A。
另一方面,当座椅靠背6处于预定的立起位置C时,由于自动调节机构7的锁定弹簧50的作用,使得锁定杆42卡合于后部支承部件11的锁定槽33,从而将座椅靠背6保持在立起位置C。
另外,后部摆动臂20配置成,比支承后部可动枢轴24的后部支承部件11的支承壁11b的内侧面向其内侧偏移预定距离e,该预定距离e设定为比后部可动枢轴24的从后部摆动臂20外侧面突出的突出量大,联动机构8将后部摆动臂20与自动调节基座35之间一体地连结起来,因此,联动机构8起到了后部摆动臂20与自动调节基座35之间的间隔件的作用,在坐垫收纳机构5的后部摆动臂20为了使座椅坐垫4向收纳位置B动作而向下方转动时,对于后部摆动臂20,当然能够避免从其外侧面突出的后部可动枢轴24及螺合于该后部可动枢轴24的螺母27等与后部支承部件11、11′的支承壁11b、11′b的摩擦和干涉,因此,能够顺畅地折叠座椅1,当然,也能够顺畅向使用状态恢复。
另外,联动机构8由隔片部58构成,该隔片部58从自动调节基座35向其内侧弯曲,所述后部摆动臂20从该隔片部58的内端弯曲地形成,自动调节基座35、隔片部58以及后部摆动臂20由单一的板材冲压成型,因此,在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结构的简化以及紧凑化方面是有效的。
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13中,在靠背框架17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头枕引导管60、60,头枕61的左右成一对的支承杆61a、61a以能够调节上下位置且能够装卸的方式嵌插于该头枕引导管60、60。头枕61从座椅靠背6的上端面一边沿着前表面弯曲一边鼓出,并且构成为背面比座椅靠背6的背面后退的泪滴型,并且,在座椅1折叠时,即在座椅靠背6的倒伏位置D,头枕61配置成处于座椅坐垫4的前方。因此,头枕61的下表面位于比座椅坐垫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能够防止头枕61与座椅坐垫4的干涉,并且能够实现座椅1整体的低重心化。特别是,由于头枕61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6调节上下位置,因此,即使在座椅靠背6的高度比座椅坐垫4的前后方向长度短的情况下,如果预先将头枕61的位置向上方移动调节,则在座椅靠背6倒伏时,也能够使头枕61配置在座椅坐垫4的前方位置,从而能够避免与座椅坐垫4的干涉。
另外,头枕61从座椅靠背6前表面鼓出的鼓出量S2设定为比座椅坐垫4前端部的厚度S1小。因此,在座椅1折叠时,即使座椅坐垫4的底部4a陷入地板F的凹部Fr内,也能够防止头枕61与凹部Fr前方的地板F的一般面Fc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6的上端部形成有切口部62,该切口部62用于收纳调节至极限下降调节位置的头枕61的上端部。因此,在头枕61的极限下降位置,头枕61的上表面与座椅靠背6的上表面共面,因此,当座椅靠背6倒伏时,能够避免头枕61与其前方位置的其它物体的干涉。
在图2和图15中,在靠背框架17的四个角部焊接有支架65以对所对应的角部进行加强,在该支架65焊接有儿童座椅用的安装环64。这样,能够提高儿童座椅用的安装环64的支承刚性。
在图16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当使座椅靠背6倒伏时,通过调节能够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头枕61的位置,使得座椅坐垫4和头枕61的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面相互接触。因此,在座椅1折叠时,使得头枕61最接近座椅坐垫4的前端,从而能够容易地避免头枕61与未图示的前部座椅的干涉。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6中,对与前述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1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坐垫4的前端设有切口状的凹部63,在座椅靠背6倒伏时,该凹部63能够收纳头枕61。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无法充分确保座椅靠背6的高度的情况下,即使将头枕61调节至较高的位置,在座椅靠背6倒伏时,也能够将头枕61不与座椅坐垫4发生干涉地收纳于上述凹部63,并且,还能够容易地避免头枕61与前部座椅的干涉。
而且,由于头枕61相对于座椅靠背6能够装卸,因此,如果预先将其从座椅靠背6卸下,则即使在座椅坐垫4与前部座椅1之间的间隔较窄时,通过卸下头枕61,也能够避免头枕61与座椅坐垫4的干涉。另外,在卸下头枕61后的座椅1的折叠状态下,能够容易地将座椅1配置在后轮罩H的前后方向宽度内,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后轮罩H前方的地板F的空间。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6中,对与前述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18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其它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联动机构8由隔圈58′构成,该隔圈5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支承于主轴23,自动调节基座35和后部摆动臂20焊接于该隔圈58′的两端。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8中,对与前述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并且,隔圈58′使后部摆动臂20比后部支承部件11的支承壁11b的内侧面向其内侧偏移预定距离e进行配置,并且,隔圈58′与自动调节基座35一体地连结,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防止后部摆动臂20、后部可动枢轴24以及螺母27等与后部支承部件11、11′的支承壁11b、11′b的摩擦和干涉。
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定,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左右的座椅1、1的座椅坐垫4、4一体化,并利用安装于左右的高处面Fa、Fa的一对座椅支承座2、2对座椅坐垫4、4进行支承。在图示例中,构成坐垫框架14和靠背框架17的管材的直径相同,但也可以使它们的直径不同。

Claims (27)

1.一种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该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
座椅支承座(2),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F)上;
座椅坐垫(4),其支承于该座椅支承座(2);
坐垫收纳机构(5),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与座椅坐垫(4)之间,能够使该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比该使用位置(A)低的收纳位置(B)移动;
座椅靠背(6),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在所述立起位置(C),该座椅靠背(6)向所述座椅坐垫(4)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D),该座椅靠背(6)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4)上;
自动调节机构(7),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2)与座椅靠背(6)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6)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以及
联动机构(8),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6)的从立起位置(C)朝向倒伏位置(D)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
所述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地板(F)形成有高处面(Fa)和比该高处面(Fa)低的低处面(Fb),所述座椅支承座(2)安装于该高处面(Fa),另一方面,所述座椅坐垫(4)配设于所述低处面(Fb)的上方,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构成为,能够使所述座椅坐垫(4)从比所述高处面(Fa)高的使用位置(A)移动至接近所述低处面(Fb)的收纳位置(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处面(Fa)形成于所述地板(F)的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所述低处面(Fb)是在这些左右的高处面(Fa、Fa)之间形成的凹部(Fr)的底面(Fb),当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使所述座椅坐垫(4)移动至收纳位置(B)时,该座椅坐垫(4)的底部(4a)收纳于所述凹部(Fr)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坐垫(4)构成为,在其收纳位置(B),该座椅坐垫(4)的坐垫框架(14)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比所述高处面(Fa)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6)的上部的头枕(61)构成为,从该座椅靠背(6)的上端面一边沿着前表面弯曲一边鼓出,并且,所述头枕(61)配置成,在所述座椅靠背(6)的倒伏位置(D)处于所述座椅坐垫(4)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61)以能够上下调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6),并且,所述头枕(61)配置成,至少在所述头枕(61)位于其上方调节位置时,如果所述座椅靠背(6)倒伏于倒伏位置(D),则所述头枕(61)处于所述座椅坐垫(4)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头枕(61)的从所述座椅靠背(6)前表面鼓出的鼓出量(S2)设定为比所述座椅坐垫(4)前端部的厚度(S1)小。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坐垫(4)的前端设有凹部(63),当所述座椅靠背(6)倒伏时,所述凹部(63)能够收纳所述头枕(61)。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座椅靠背(6)处于倒伏位置(D)时,所述座椅坐垫(4)和头枕(61)配置成,使它们的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面相互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收纳位置(B)的所述座椅坐垫(4)和倒伏位置(D)的所述座椅靠背(6)配置在从所述地板(F)的左右两侧端立起的后轮罩(H)的前后方向宽度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头枕(6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6),在该头枕(61)的卸下状态下,所述收纳位置(B)的座椅坐垫(4)和所述倒伏位置(D)的座椅靠背(6)配置在以从所述地板(F)的左右两侧端立起的方式形成于车体的后轮罩(H)的前后方向宽度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6)的与所述后轮罩(H)对置的外侧面。
12.一种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该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
座椅支承座(2、2′),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F)上;
座椅坐垫(4),其支承于该座椅支承座(2、2′);
坐垫收纳机构(5),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2′)与座椅坐垫(4)之间,能够使该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比该使用位置(A)低且靠后方的收纳位置(B)移动;
座椅靠背(6),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2′),在所述立起位置(C),该座椅靠背(6)向所述座椅坐垫(4)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D),该座椅靠背(6)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4)上;
自动调节机构(7),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2、2′)与座椅靠背(6)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6)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以及
联动机构(8),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6)的从立起位置(C)朝向倒伏位置(D)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
在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设有第1移动限制构件(28),当使所述座椅坐垫(4)从收纳位置(B)向使用位置(A)移动时,该第1移动限制构件(28)限制该座椅坐垫(4)在使用位置(A)处的移动极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具备:
前部摆动臂(19),其一端部通过第1枢轴(21)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2′),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枢轴(22)连结于所述座椅坐垫(4)的框架(14)的前端部;和
后部摆动臂(20),其在该前部摆动臂(19)的后方,一端部通过第3枢轴(23)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2′),另一端部通过第4枢轴(24)连结于所述框架(14)的后端部,
通过使前部摆动臂(19)从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使后部摆动臂(20)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使得所述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
所述第1移动限制构件(28)设在所述前部摆动臂(19)与所述座椅支承座(2、2′)之间,以阻止该前部摆动臂(19)的从预定的立起姿势向前方的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承座(2、2′)具有前部支承部件(10、10′),所述前部支承部件(10、10′)由固定于所述地板(F)的基座壁(10a、10a′)和从该基座壁(10a、10a′)立起并支承所述第1枢轴(21)的支承壁(10b、10b′)构成,
所述第1移动限制构件形成于所述支承壁(10b、10b′),由止动部(28)构成,该止动部(28)通过承接所述前部摆动臂(19)来阻止该前部摆动臂(19)的从预定的立起姿势向前方的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设有第2移动限制构件(29、30;31),当随着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而使得所述第2枢轴(22)从上方接近连结所述第1枢轴(21)与第4枢轴(24)的中心之间的直线(L)时,在收纳位置(B),所述第2移动限制构件(29、30;31)使该第2枢轴(22)的中心在该直线(L)的上方停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承座(2)由支承所述第1枢轴(21)的前部支承部件(10)、支承所述第3枢轴(23)的后部支承部件(11)、以及连结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承部件(10、11)之间的连结部件(12)构成,
所述第2移动限制构件由一对止动部(30、29)构成,该一对止动部(30、29)分别形成于所述连结部件(12)和所述前部摆动臂(19),该一对止动部(30、29)相互抵接来阻止前部摆动臂(19)的从预定的倒伏姿势向下方的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承座(2′)具有前部支承部件(10′),该前部支承部件(10′)由固定于所述地板(F)的基座壁(10a′)和从该基座壁(10a′)立起并支承所述第1枢轴(21)的支承壁(10b′)构成,所述第2移动限制构件形成于所述支承壁(10b′),且由止动部(31)构成,该止动部(31)通过承接所述前部摆动臂(19)来阻止该前部摆动臂(19)从预定的倒伏姿势向下方的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及后部支架(15、16)分别焊接于所述座椅坐垫(4)的框架(14)的外侧面的前部及后部,所述第2和第4枢轴(22、24)分别固定安装于这些前部及后部支架(15、16)。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部及后部支架(15、16)分别形成有外侧鼓出部(15a、16a),
所述第2枢轴(22)由这样的螺栓构成:该螺栓的头部(22a)通过焊接或铆接固定安装于所述前部支架(15)的外侧鼓出部(15a)的内壁,且该螺栓向该外侧鼓出部(15a)的外侧突出,
所述第4枢轴(24)由这样的螺栓构成:该螺栓的头部(24a)焊接于所述后部支架(16)的外侧鼓出部(16a)的内壁,且该螺栓向该外侧鼓出部(16a)的外侧突出。
20.一种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该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
座椅支承座(2、2′),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F)上;
座椅坐垫(4);
坐垫收纳机构(5),其能够使该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比该使用位置(A)低且靠后方的收纳位置(B)移动;
座椅靠背(6);
自动调节机构(7),其能够使该座椅靠背(6)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之间转动,在所述立起位置(C),该座椅靠背(6)向所述座椅坐垫(4)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D),该座椅靠背(6)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4)上;以及
联动机构(8),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6)的从立起位置(C)朝向倒伏位置(D)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
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具备:
前部摆动臂(19),其一端部通过第1枢轴(21)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2′),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枢轴(22)连结于所述座椅坐垫(4)的坐垫框架(14)的前端部侧面;和
后部摆动臂(20),其在该前部摆动臂(19)的后方,一端部通过第3枢轴(23)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2′),另一端部通过第4枢轴(24)连结于所述坐垫框架(14)的后端部侧面,
通过使前部摆动臂(19)从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使后部摆动臂(20)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使得所述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
另外,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具备:
自动调节基座(35),其固定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6)的靠背框架(17)的侧面,且被所述第3枢轴(23)支承;和
锁定构件(42),其设于该自动调节基座(35),能够阻止所述座椅靠背(6)在该立起位置(C)向倒伏位置(D)侧转动,
所述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摆动臂(20)配置成,比支承所述第3枢轴(23)的所述座椅支承座的内侧面向其内侧偏移一定距离(e),该后部摆动臂(20)与所述自动调节基座(35)之间通过所述联动机构(8)一体地连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距离(e)设定为比所述第4枢轴(24)的从所述后部摆动臂(20)的外侧面突出的突出量大。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机构(8)由左右方向的间隔件(58、58′)构成,该左右方向的间隔件(58、58′)一体地连结后部摆动臂(20)和自动调节基座(35)。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由隔片部(58)构成,该隔片部(58)从所述自动调节基座(35)向其内侧弯曲,所述后部摆动臂(20)从该隔片部(58)的内端弯曲地形成,所述自动调节基座(35)、隔片部(58)以及后部摆动臂(20)由单一的板材冲压成型。
24.一种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该折叠式座椅装置包括:
座椅支承座(2),其安装在车体的地板(F)上;
座椅坐垫(4);
坐垫收纳机构(5),其设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与座椅坐垫(4)之间,能够使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比该使用位置(A)低且靠后方的收纳位置(B)移动;
座椅靠背(6),其以能够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在所述立起位置(C),该座椅靠背(6)向所述座椅坐垫(4)的上方立起,在所述倒伏位置(D),该座椅靠背(6)重叠在所述座椅坐垫(4)上;
自动调节机构(7),其设在所述座椅支承座(2)与座椅靠背(6)之间,能够将该座椅靠背(6)选择性地保持在立起位置(C)和倒伏位置(D);以及
联动机构(8),其将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与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之间连结起来,以便与所述座椅靠背(6)的从立起位置(C)朝向倒伏位置(D)的转动联动地使所述座椅坐垫(4)从使用位置(A)向收纳位置(B)移动,
所述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坐垫(4)具有坐垫框架(14),该坐垫框架(14)沿所述座椅坐垫(4)的前后左右面延伸,在该坐垫框架(14)连结有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
另外,所述座椅靠背(6)具有靠背框架(17),该靠背框架(17)沿所述座椅靠背(6)的上下左右面延伸,在该靠背框架(17)连结有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
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构成为:在所述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将所述坐垫框架(14)保持为朝向前上方的倾斜状态,在收纳位置(B),将所述坐垫框架(14)保持为大致水平状态,
所述自动调节机构(7)构成为:在所述座椅靠背(6)的倒伏位置(D),将所述靠背框架(17)保持为大致水平状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座椅(1)的折叠状态为:使所述座椅坐垫(4)移动至收纳位置(B)并使所述座椅靠背(6)移动至倒伏位置(D),在该座椅(1)的折叠状态下,这些坐垫框架(14)和靠背框架(17)构成为,所述坐垫框架(14)的左右两侧部和所述靠背框架(17)的左右两侧部在俯视观察时重叠。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收纳机构(5)包括:
前部摆动臂(19),其一端部通过第1枢轴(21)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其另一端部通过第2枢轴(22)连结于所述坐垫框架(14)的前端部侧面;和
后部摆动臂(20),其在该前部摆动臂(19)的后方,一端部通过第3枢轴(23)连结于所述座椅支承座(2),另一端部通过第4枢轴(24)连结于所述坐垫框架(14)的后端部侧面,且该后部摆动臂(20)的有效长度比所述前部摆动臂(19)的有效长度短,
通过使所述第2摆动臂(19)从大致铅直的立起姿势向朝向后方的倒伏姿势转动,并使后部摆动臂(20)从朝向前方的伸出姿势向垂下姿势转动,由此,获得使所述坐垫框架(14)为大致水平状态的所述座椅坐垫(4)的收纳位置(B)。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坐垫(4)的使用位置(A),所述第2枢轴(22)的中心比所述坐垫框架(14)的侧部的中心轴线(Y)向上方偏移(f1)进行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枢轴(24)的中心比所述坐垫框架(14)的侧部的中心轴线(Y)向下方偏移(f2)进行配置。
CN201180057341.7A 2010-11-30 2011-06-24 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 Active CN103380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7689A JP5666271B2 (ja) 2010-11-30 2010-11-30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JP2010-267689 2010-11-30
JP2010-267689 2010-11-30
JP2010283662A JP5666284B2 (ja) 2010-12-20 2010-12-20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2010-283662 2010-12-20
JPJP2010-283662 2010-12-20
JP2010-283660 2010-12-20
JPJP2010-283660 2010-12-20
JP2010283661A JP5666283B2 (ja) 2010-12-20 2010-12-20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2010-283661 2010-12-20
JP2010283660A JP5666282B2 (ja) 2010-12-20 2010-12-20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JP2010-283661 2010-12-20
PCT/JP2011/064531 WO2012073546A1 (ja) 2010-11-30 2011-06-24 車両用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025A true CN103380025A (zh) 2013-10-30
CN103380025B CN103380025B (zh) 2016-05-25

Family

ID=46171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341.7A Active CN103380025B (zh) 2010-11-30 2011-06-24 车辆的折叠式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22616B2 (zh)
CN (1) CN103380025B (zh)
DE (1) DE112011103970B4 (zh)
MX (1) MX2013006046A (zh)
WO (1) WO201207354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9160A (zh) * 2015-08-27 2015-11-18 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后排座椅
CN109606212A (zh) * 2019-01-21 2019-04-12 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定点保持机构
CN111086426A (zh) * 2018-10-24 2020-05-01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
CN111762072A (zh) * 2020-06-10 2020-10-13 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成本易安装易操作后排可翻转座垫
CN112550099A (zh) * 2020-12-17 2021-03-26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5412B2 (en) * 2013-02-06 2016-10-25 TS Tech Americas, Inc. Vehicle including seat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biasing members
DE102013220659B4 (de) * 2013-10-14 2024-03-07 Keiper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JP6001004B2 (ja) * 2014-04-25 2016-10-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189249B2 (ja) * 2014-04-25 2017-08-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6295B1 (zh) * 1968-04-05 1974-09-28
JPH06219198A (ja) * 1993-01-29 1994-08-0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US5527087A (en) * 1993-10-28 1996-06-1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apparatus including a locking mechanism
JP2003267097A (ja) * 2002-03-14 2003-09-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US20050006920A1 (en) * 2003-06-24 2005-01-13 Genta Moriyama Seat apparatus
CN1576092A (zh) * 2003-06-30 2005-0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收纳系统
CN1931636A (zh) * 2005-09-14 2007-03-2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
CN101193771A (zh) * 2005-06-09 2008-06-04 英提尔汽车公司 单腿转换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6295Y1 (zh) * 1970-11-25 1974-10-03
JPS5330530A (en) 1976-08-30 1978-03-22 Aisin Seiki Co Ltd Device for reclining automotive seat
KR920001347B1 (ko) * 1988-02-02 1992-02-11 마쓰다 가부시끼가이샤 차량의 시이트 장치
JP2827373B2 (ja) 1989-12-28 1998-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アシート格納装置
DE4333123C1 (de) 1993-09-29 1994-11-03 Daimler Benz A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2900770B2 (ja) 1993-11-24 1999-06-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3099860B2 (ja) 1994-02-14 2000-10-1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折りたたみシート
JPH09216529A (ja) 1996-02-13 1997-08-19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折畳み式シート
AU9021398A (en) * 1997-08-18 1999-03-08 Prefix Corporation Collapsible seat
US6234553B1 (en) * 1998-10-02 2001-05-2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Flexible seat system
JP2001001819A (ja) 1999-06-18 2001-01-09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格納構造
US6371558B1 (en) 1999-10-14 2002-04-16 Bertrand Faure Components Ltd. Fold flat vehicle seat
JP2004025969A (ja) 2002-06-24 2004-01-29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DE03786599T1 (de) * 2002-11-08 2006-02-0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olland Klappbarer dünnprofilsitz für fahrzeuge
US6974174B2 (en) * 2003-02-28 2005-12-13 Araco Kabushiki Kaisha Retractable seats
JP2005014670A (ja) 2003-06-24 2005-01-20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装置
US6997498B2 (en) * 2003-07-23 2006-02-14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7201426B2 (en) * 2004-11-10 2007-04-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Vehicle seating apparatus
JP2006306250A (ja) 2005-04-28 2006-11-09 Tachi S Co Ltd 自動車シート
JP4494314B2 (ja) * 2005-08-30 2010-06-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US7559608B2 (en) 2005-09-14 2009-07-1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eat for vehicle
JP3958771B2 (ja) * 2005-10-11 2007-08-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構造
US7255384B2 (en) 2005-11-01 2007-08-14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that tips and kneels and folds into a stowage well
JP4215105B2 (ja) 2007-01-15 2009-0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荷室内の収納部構造
CN103221259B (zh) * 2010-11-22 2015-12-16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
JP5431422B2 (ja) * 2011-07-01 2014-03-0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8931844B2 (en) * 2012-07-02 2015-01-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asy slim fold seat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6295B1 (zh) * 1968-04-05 1974-09-28
JPH06219198A (ja) * 1993-01-29 1994-08-0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US5527087A (en) * 1993-10-28 1996-06-1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apparatus including a locking mechanism
JP2003267097A (ja) * 2002-03-14 2003-09-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US20050006920A1 (en) * 2003-06-24 2005-01-13 Genta Moriyama Seat apparatus
CN1576092A (zh) * 2003-06-30 2005-0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电动收纳系统
CN101193771A (zh) * 2005-06-09 2008-06-04 英提尔汽车公司 单腿转换座椅
CN1931636A (zh) * 2005-09-14 2007-03-2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9160A (zh) * 2015-08-27 2015-11-18 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后排座椅
CN111086426A (zh) * 2018-10-24 2020-05-01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
US11472323B2 (en) 2018-10-24 2022-10-18 Volvo Car Corporation Frame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eat backrest
CN109606212A (zh) * 2019-01-21 2019-04-12 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定点保持机构
CN111762072A (zh) * 2020-06-10 2020-10-13 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成本易安装易操作后排可翻转座垫
CN112550099A (zh) * 2020-12-17 2021-03-26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3970T8 (de) 2013-11-21
US9522616B2 (en) 2016-12-20
CN103380025B (zh) 2016-05-25
DE112011103970T5 (de) 2013-09-26
US20130249265A1 (en) 2013-09-26
MX2013006046A (es) 2013-06-18
WO2012073546A1 (ja) 2012-06-07
DE112011103970B4 (de) 2017-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0025A (zh) 车辆用折叠式座椅装置
CN100506595C (zh) 活动装置
CN101616821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1309813B (zh) 可换向式座椅组件
RU2449901C2 (ru) Сиденье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сиденье для грузов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03313875A (zh) 座椅框架及包括该座椅框架的车用收起座椅
CN103770673A (zh) 车辆座椅
CN101578197A (zh) 直立和跪撑座椅
CN102343838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CN102666192A (zh) 座椅装置
CN202827207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组件和前排乘客座椅
CN102059965A (zh) 车辆用座椅系统
CN104661861A (zh) 车用座椅
CN105073490B (zh) 车用座椅
US20090309383A1 (en) Vehicle seat, particularly motor vehicle seat
CN109177832A (zh) 一种折叠座椅
CN202952852U (zh) 车辆座椅组件和车辆前排乘客座椅
CN108556856B (zh) 一种底门开闭机构、车体及漏斗车
JP4078655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シート
JP5666282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5666284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CN103770668B (zh) 座椅靠背的铰链结构
JP2012131289A5 (zh)
CN214057302U (zh) 一种易进出座椅的翻起保持机构
JP5666271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Ts Tech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kyo Seat Technology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YO SEAT TECHNOLOGY CO., LTD. TO: TS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