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8441A - 端子配件 - Google Patents

端子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8441A
CN103378441A CN201310142241.5A CN201310142241A CN103378441A CN 103378441 A CN103378441 A CN 103378441A CN 201310142241 A CN201310142241 A CN 201310142241A CN 103378441 A CN103378441 A CN 103378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ure strip
terminal fittings
section
top board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422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8441B (zh
Inventor
天野敬丸
郑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013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611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125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3938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135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574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234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574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8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8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8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8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配件,防止弹性片翘曲变形,而且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过度弯曲限制片。连接部(11)呈筒状,且具有平板状的基壁(14)。在连接部(11)的内部配置有与对方端子配件的插片接触而向基壁(14)侧弯曲变形的单臂状的第一弹性片(25)。与第一弹性片(25)相比宽度窄且从基壁(14)侧与第一弹性片(25)抵接的第二弹性片(31)突出地形成于基壁(14)。而且,在基壁(14)上的隔着第二弹性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形成有过度弯曲限制片(36),该过度弯曲限制片(36)通过从基壁(14)侧与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抵接而限制第一弹性片(25)过度地弯曲变形。

Description

端子配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配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端子配件具备筒状的连接部、以能够弯曲的方式配置在连接部内的弹性片。连接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壁和从基壁的宽度方向两端立起的侧壁。弹性片成为从基壁的前端向后方折回的形态,与插入到连接部内的对方端子配件的插片接触,向基壁侧进行弯曲变形。而且,在两侧壁上,在连接部内裁切并卷起而形成过度弯曲限制片。弹性片与过度弯曲限制片抵接,由此限制过度地弯曲变形的情况。
专利文献2公开的端子配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以可弯曲的方式配置在主体部内的第一弹性片。第一弹性片形成为从与主体部的前端相连的弧状的支点部朝向后方呈单臂状延出的舌片状的形态。并且,从前方将对方端子配件的阳插片插入到主体部内,插入的阳插片与第一弹性片进行弹性接触,由此将两端子配件电连接。
以往,在端子配件的前部多具备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的方筒部。作为这种阴端子配件的现有技术,可以列举出下述专利文献3。
在此公开的阴端子配件的方筒部由基壁、在基壁的两侧立起的一对侧板、及从两侧板的立起端缘折弯而得到的一对顶壁构成。两顶壁中的一方的前端部向下方形成高低差,另一方的顶壁的前端部与该高低差部分重合。而且,在高低差部分开设有卡止孔,通过使在另一方的顶壁的前端部弯曲形成的卡止片卡止于该卡止孔,而避免顶壁向前后方向错动。
专利文献4记载的阴端子配件具有与阳端子配件的插片部能够接触的方筒部。方筒部包括:基壁;从基壁的两侧缘立起的一对侧板;向一方的侧板的上端缘折弯形成并朝向另一方的侧板延出的顶板;向另一方的侧板的上端缘折弯形成并由上表面按压顶板而进行顶板的止开的按压部。
然而,在该结构中,按压部与顶板重合并从顶板向上方突出,因此在实现端子配件的低高度化方面,不优选。作为其对策,提出了在顶板上形成凹陷区域并使按压部与该凹陷部分重合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83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628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069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488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例如,在相对于基壁的宽度尺寸而弹性片的宽度尺寸小时,从两侧壁到弹性片为止的距离变长,因此过度弯曲限制片的突出量变大,在两侧壁难以确保用于裁切并卷起过度弯曲限制片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弹性片可能呈大致U字形地翘曲变形使得宽度方向中央部以与过度弯曲限制片抵接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为支点向基壁侧沉入。
鉴于上述情况,也可以将过度弯曲限制片形成在基壁上。然而,例如,在将弹性片分割为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并将第二弹性片设置在基壁上时,存在在基壁难以确保过度弯曲限制片的设置空间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阳插片为宽幅的形态时,若第一弹性片为窄幅,则第一弹性片无法稳定地支承阳插片,阳插片可能绕轴翻卷等而发生倾斜。
另一方面,若对应于阳插片的尺寸而将第一弹性片形成为宽幅,则从第一弹性片向阳插片施加的弹性反力变得过大,阳插片的插入作业性可能会恶化。相对于此,例如,当将第一弹性片的支点部切缺等而减少弹性反力时,无法得到对阳插片的稳定的支承,与上述同样地,阳插片可能绕轴倾斜。
而且,在采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那样的防错动结构时,存在如下的应解决的点。即,在上述的阴端子配件中,卡止片从顶壁的端缘向外侧突出形成,因此从下料的观点出发,不优选。
另外,即便采取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上述对策,也存在如下的应解决的问题。即,当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顶板的凹陷区域时,通常,凹陷区域内的周缘部成为平缓的弧面(圆面)。因此,按压部不得不避开凹陷区域中的成为圆面的周缘部而配置在其内侧。这样的话,在凹陷区域的周缘与按压部的端缘之间产生间隙。
另一方面,在端子配件向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插入的过程中,形成于腔室内的锁扣以弯曲状态与方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因此,当上述的间隙位于该滑动接触路径上时,锁扣落入到间隙内,可能会卡挂于按压部的端缘,其结果是,可能会对端子配件的顺畅插入带来障碍。
本发明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而完成,一个目的在于防止弹性片发生翘曲变形的情况,而且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过度弯曲限制片。另一目的在于良好地维持阳插片的插入作业性且能够稳定地支承阳插片。又一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端子配件的成品率。再一目的在于能够使端子配件顺畅地向腔室内插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端子配件,对导电性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形,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部,具有平板状的基壁而呈筒状,对方侧的插片插入并连接于该连接部的内部;单臂状的第一弹性片,配置在所述连接部内,与所述插片接触而向所述基壁侧弯曲变形;第二弹性片,成为与所述第一弹性片相比宽度窄且从所述基壁向所述连接部内突出的形态,并从所述基壁侧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抵接并且与所述第一弹性片一起进行弯曲变形;过度弯曲限制片,位于隔着所述第二弹性片的宽度方向两侧,成为从所述基壁向所述连接部内突出的形态,从所述基壁侧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抵接,而限制所述第一弹性片的过度弯曲。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的端子配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供对方端子配件的阳插片从前方插入;舌片状的第一弹性片,能够弯曲地配置在所述主体部内,从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相连的弧状的支点部朝向后方呈单臂状地延出,其中,插入到所述主体部内的所述阳插片通过与所述第一弹性片的后端部弹性地接触而与所述对方端子配件导通连接,所述端子配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片从所述支点部朝向所述后端部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而且,在所述第一弹性片,保留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及所述后端部而形成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也贯通所述支点部且形成为朝向后方逐渐扩开的形状。
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端子配件是具有能够供对方端子配件进入的方筒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方筒部具备:
基壁;
从基壁的两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从第一侧板的立起端缘与基壁大致平行地折弯而延出的顶板,
在第二侧板的立起端缘形成有以与顶板的外表面重叠的方式折弯而延出的按压部,
在顶板和第二侧板中的任一方形成被卡止部,在顶板和第二侧板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被卡止部的前后部位能够卡止的防错动部,并且防错动部在顶板或第二侧板中,配置在从顶板的延出端缘或从按压部的延出端缘向宽度方向内侧离开的部位。
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端子配件具有能够供对方端子配件进入的方筒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在收容于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时,形成于腔室内的锁扣以弯曲状态与方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然后恢复而卡止在方筒部的后端缘,端子配件的特征在于,
方筒部被形成为具备:
基壁;
一对侧板,从基壁的两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以及
顶板,从一方的侧板的立起端缘,与基壁大致平行地折弯而延出,并使该延出端缘部抵接支承在另一方的侧板上形成的承受部,
在顶板的外表面为了形成与对方端子配件接触的触点部,而凹陷形成有朝向方筒部的内侧敲打而得到的突出区域,
在另一方的侧板的立起端缘上延出形成有按压部,该按压部从该立起端缘与基壁大致平行地折弯,且在突出区域内与顶板的外表面重叠,由此进行顶板的止开,
而且,在锁扣与方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路径上,在按压部的端缘与突出区域的周缘之间的间隙处配置有桥部,该桥部以使顶板的外表面和按压部的外表面沿着滑动接触路径大致连续的方式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端子配件,过度弯曲限制片成为从基壁向连接部内突出的形态,因此要向基壁侧过度地发生弯曲变形的第一弹性片在基壁侧与过度弯曲限制片稳定地抵接,防止第一弹性片的翘曲变形。而且,虽然存在第二弹性片从基壁突出的情况,但第二弹性片与第一弹性片相比宽度窄,且过度弯曲限制片位于隔着第二弹性片的宽度方向两侧,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过度弯曲限制片的设置空间。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端子配件,由于第一弹性片从支点部朝向后端部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因此能较大地确保与阳插片接触的后端部的宽度尺寸。由此,阳插片由第一弹性片更稳定地支承。而且,在第一弹性片上,将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及后端部保留而形成贯通孔,贯通孔也贯通支点部且形成为朝向后方逐渐扩开的形状,因此,支点部的弹性反力被调整成适当的大小。其结果是,阳插片的插入作业性变得良好。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端子配件,在顶板或第二侧板的任一方上所形成的防错动部卡止于在对方侧上所形成的被卡止部的前后部位,因此能够限制顶板沿着前后方向错动。而且,不是将防错动部在顶板的延出端缘或第二侧板的延出端缘向宽度方向突出而形成,而是形成于从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并设置在顶板或第二侧板的宽度范围内,因此能够进行有利的下料。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端子配件,在构成方筒部时,按压部向突出区域的内侧部分进入而与突出区域的外表面抵接,由此进行顶板的止开。此时,在按压部与突出区域的周缘之间留有间隙。另一方面,在端子配件向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插入的过程中,锁扣以弯曲状态与方筒部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在此期间,在锁扣的滑动接触路径上,在突出区域的周缘与按压部的端缘之间的间隙处形成桥部而填埋间隙,因此锁扣通过桥部的架设能够在顶板与按压部之间移动而不会发生卡挂。因此,能够顺畅地插入端子配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从侧方观察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从上方观察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连接部的展开图。
图6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2的端子配件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2中从侧方观察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2中从上方观察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2中连接部的展开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端子配件的侧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中主体部的俯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中主体部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中插入有阳插片的主体部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A-A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B-B线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1中端子配件的侧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1中端子配件的展开图。
图19是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2的端子配件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的C-C线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3的端子配件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D-D线剖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3中端子配件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的俯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的侧视图。
图26是图25的A-A线剖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的主视图。
图28是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的展开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向腔室内插入的中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的插入完毕的状态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端子配件
11…连接部
14…基壁
25…第一弹性片
26…基端部(第一弹性片的基端部)
27…自由端部(第一弹性片的自由端部)
31…第二弹性片
36、36A…过度弯曲限制片
37、37A…冲孔
110…端子配件
120…主体部
121…底板
125…冲孔
126…第二弹性片
127…过度弯曲限制片
140…第一弹性片
141…支点部
144…贯通孔
180…对方端子配件
181…阳插片
302…方筒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
305…基壁
306…第一侧板
307…第二侧板
308…顶板
318…突出部
320…开口部(被卡止部)
322…按压部
323、325、326…防错动部
T1、T2、T3…端子配件
201…连接器壳体
202…腔室
203…锁扣
204…方筒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
209…基壁
210…第一侧板
211…第二侧板
212…顶板
220…按压部
224…圆面
226A、226B…桥部
T…端子配件
L…滑动接触路径
P…突出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如下进行具体化。
在基壁上贯通地形成冲孔,第二弹性片及过度弯曲限制片均是使基壁上的划分冲孔的部分弯曲而形成。第二弹性片及过度弯曲限制片经由共用的冲孔而形成,因此空间效率更加良好。
第一弹性片的自由端部为比作为弯曲动作的支点的基端部的宽度窄的形态。若为这种形态,则第一弹性片与插片接触时产生的应力良好地分散。而且,由于是过度弯曲限制片从基壁突出的形态,因此即使第一弹性片的自由端部为宽度窄,也能够使过度弯曲限制片与第一弹性片抵接。
<实施方式1>
通过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该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10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地成形,如图1所示,具备连接部11、桶部12。桶部12呈开口桶状,通过压装于未图示的电线的端末部而连接。
连接部11在与桶部12之间经由连结部13而位于桶部12的前方。并且,连接部11如图2所示,呈大致方筒状,从前方将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配件的插片插入到内部并连接。具体而言,连接部11具有:从连结部13连续地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壁14;从基壁14的宽度方向两端立起的一对侧壁15、16;从两侧板中的一方的侧壁15的上端到另一方的侧壁16的上端架设的顶壁17。
在另一方的侧壁16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一方的侧壁15的上端部折弯的弯曲片18。如图1所示,在作为弯曲片18根部的弯曲部位形成有贯通孔19。而且,如图2所示,与弯曲片18的下表面抵接的第一承受部21向内侧(连接部11内)敲打而形成在顶壁17的自由端部。如图1所示,插入到贯通孔19内的突片22弯曲地形成于第一承受部21。突片22插入到贯通孔19内,由此能维持连接部11的筒形状。
第二承受部23向内侧敲打而形成在顶壁17上的与第一承受部21沿着宽度方向并排的位置。第一、第二承受部21、23均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肋状的形态,从上方与插入到连接部11内的插片抵接。
另外,如图2所示,稳定器24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在一方的侧壁15上。在此,端子配件10插入到未图示的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稳定器24插入到与腔室连通的引导槽内,由此来引导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动作,并且防止端子配件10的反向插入。
第一弹性片25以能够弯曲的方式配置在连接部11内。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片25是将从基壁14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部分向后方折回而形成的,成为从与基壁14相连的基端部26到自由端部27以上升斜度延伸的单臂状的形态。
如图4所示,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与基端部26相比宽度窄。而且,一对伸出片28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而形成在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因此,第一弹性片25的两侧缘成为从基端部26到两伸出片28缩颈的形状。
如图2所示,触点部29向上方敲打而形成在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当插片插入到连接部11内时,插片被弹性地夹持于触点部29与第一、第二承受部21、23之间,由此,端子配件10与对方端子配件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触点部29从自由端部27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延伸到缩颈区域,并配置在与稳定器24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另外,第二弹性片31以能够弯曲的方式配置在连接部11内。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片31成为从连接部11内的基壁14的后端部朝向前方以上升斜度延伸的单臂状的形态。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二弹性片31位于基壁14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为整体与第一弹性片25相比宽度窄的形态。而且,如图5所示,第二弹性片31成为从与基壁14相连的基端部32朝向自由端部33宽度逐渐变窄的形态。
如图4所示,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配置在与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沿着前后方向重叠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位于第一弹性片25的下方(第一弹性片25的弯曲空间),并与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始终抵接。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位于基壁14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与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抵接。如图3所示,朝向第一弹性片25突出并进行抵接的抵接部34弯曲地形成于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而且,台阶状的台阶部35弯曲地形成于第二弹性片31的基端部32。
过度弯曲限制片36固定地配置在连接部11内。过度弯曲限制片36形成为从连接部11内的靠近基壁14的前端部的位置向上方立起的形态。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过度弯曲限制片36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形态,具有与基壁14的板面大致正交且顺沿宽度方向而形成的板面。并且,过度弯曲限制片36成对地配置在基壁14的隔着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的宽度方向两侧。具体而言,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配置在位于基壁14的隔着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侧且靠近基壁14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上。而且,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配置在第一弹性片25的两伸出片28的下方,在第一弹性片25过度地弯曲变形时,与两伸出片28的下表面抵接,起到限制第一弹性片25的进一步弯曲动作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基壁14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贯通地形成有用于使第二弹性片31及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弯起的冲孔37。第二弹性片31形成为在连接部11内弯曲之前从冲孔37的后方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另外,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形成为在连接部11内弯曲之前在冲孔37的前方的宽度方向两端角部朝向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侧伸出的形态。因此,冲孔37的后缘由第二弹性片31划分,冲孔37的前缘的宽度方向两端由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划分。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10的作用。
在端子配件10的组装时,第二弹性片31从冲孔37内弯起,且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沿着图5所示的基壁14的切入线38被切断且从冲孔37内弯起。当组装端子配件10时,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从下方与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抵接,且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以从下方能够与第一弹性片25的两伸出片28抵接的方式相向地配置。
并且,端子配件10插入到未图示的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伴随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动作,从前方将插片插入到连接部11内。插片与第一弹性片25的触点部29抵接,弹性地夹持于触点部29与第一、第二承受部21、23之间。此时,第一弹性片25向基壁14侧弯曲变形,且第二弹性片31被该第一弹性片25按压也向基壁14侧弯曲变形。通过第一、第二弹性片25、31的弹性力而对插片赋予适当的接触压力。
另一方面,当第一弹性片25被向基壁14侧过度地按压时,第一弹性片25的两伸出片28与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抵接,限制第一弹性片25的进一步弯曲动作。因此,能防止第一弹性片25过度弯曲变形。这种情况下,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形成为宽度窄的形态,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在基壁14的靠近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处限制第一弹性片25的过度弯曲,因此避免第一弹性片25呈大致U字形地翘曲变形的事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例1,过度弯曲限制片36为从基壁14向连接部11内突出的形态,因此向基壁14侧过度地弯曲变形的第一弹性片25在基壁14侧与过度弯曲限制片36稳定地抵接,可防止第一弹性片25发生翘曲变形。而且,虽然存在第二弹性片31从基壁14突出的情况,但由于第二弹性片31与第一弹性片25相比宽度窄,过度弯曲限制片36位于隔着第二弹性片31的宽度方向两侧,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过度弯曲限制片36的设置空间。
另外,在基壁14贯通地形成有冲孔37,第二弹性片31及过度弯曲限制片36均是通过使基壁14中的划分冲孔37的部分弯曲来形成,因此无需为第二弹性片31用及过度弯曲限制片36用而分别形成冲孔37。因此,空间效率变得良好,能够应对端子配件10的小型化。
而且,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形成为与基端部26相比宽度窄的形态,因此能够使与插片接触时产生的应力大致均等地分散于第一弹性片25整体。而且,由于过度弯曲限制片36是从基壁14突出的形态,因此即使第一弹性片25的自由端部27变为宽度窄,也能够使过度弯曲限制片36与第一弹性片25抵接。
图6~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2的端子配件10A。在该实施例2中,过度弯曲限制片36A及冲孔37A的形态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例1大致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过度弯曲限制片36A通过以从基壁14向连接部11内突出的方式敲打而形成。具体而言,过度弯曲限制片36A具有:呈梯形形状并从与基壁14相连的前端朝向后方以上升斜度延伸的第一片部41;从第一片部41的后端朝向后方大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片部42;从第二片部42的后端朝向后方以下降斜度延伸的第三片部43。并且,过度弯曲限制片36A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隔着第二弹性片31的自由端部33的宽度方向两侧,成对地配置在第一弹性片25的两伸出片28的下方。如图8所示,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第二片部42与两伸出片28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前后长度比两伸出片28的前后长度长。由此,当第一弹性片25要过度弯曲变形时,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第二片部42与第一弹性片25的两伸出片28抵接,从而防止第二弹性片31的过度弯曲。
如图9所示,在基壁14上,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有用于成形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及第二弹性片31的共用的冲孔37A。这种情况下,冲孔37A包括:由第二弹性片31的外缘整体和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外缘的内侧划分的主孔45;由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外缘的外侧划分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狭缝状的副孔46。在基壁14中的隔着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宽度方向两侧,主孔45与副孔46相互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而且,以沿着第二弹性片31的锥状两侧缘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斜边部47形成于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后端部。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6A从图9所示的状态敲打,以在连接部11内呈梯形形状弯曲的形态而成形。
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实施例2,除了起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之外,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第二片部42的前后长度变长,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第一弹性片25与过度弯曲限制片36A的抵接区域。
<实施方式1的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未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1,例如如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第二弹性片及过度弯曲限制片也可以经由互不相同的冲孔而形成。
(2)在第一弹性片的自由端部也可以不形成伸出片。
(3)过度弯曲限制片也可以能够抵接地配置在第一弹性片的基端部侧。
(4)第一弹性片在整个长度上以相同宽度形成,或者具有宽度比基端部宽的自由端部。
(5)第二弹性片在整个长度上以相同宽度形成,或者具有宽度比基端部宽的自由端部。
(6)两过度弯曲限制片可以呈互不相同的形状。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如下进行具体化。
在所述主体部内的与所述第一弹性片在其弯曲方向上相向的位置上配置第二弹性片,所述第二弹性片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所述主体部内插入有所述阳插片时,由所述第一弹性片按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第二弹性片能够与第一弹性片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抵接,因此阳插片由第一弹性片的后端部稳定地支承。
在所述主体部内,在隔着所述第二弹性片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所述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抵接而限制所述第一弹性片的过度弯曲。在第一弹性片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第二弹性片,在第一弹性片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因此,确保对于阳插片的稳定的支承,而且在主体部内能空间效率良好地配置第二弹性片及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
<实施方式2>
通过图10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的端子配件110是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的,具备主体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120、桶部160、第一弹性片140。
如图10所示,桶部160包括:导线桶161,位于端子配件110的后部,并通过压装而与在电线190的终端部露出的芯线191连接;绝缘桶162,位于比导线桶161更靠后方处,并通过压装而与电线190的终端部的覆盖层192连接。
主体部120呈方筒状,如图11及图12所示,包括:从桶部160侧连续地延伸的带状的底板121;从底板121的宽度方向两端立起的一对侧板122;从两侧板122中的一方的侧板122的上端到另一方的侧板122的上端架设的顶板123。如图13所示,能够从前方将对方端子配件180的阳插片181插入到主体部120内。阳插片181呈扁平板状,具有比主体部120内的整个宽度稍小且比后述的贯通孔144大的宽度尺寸。在顶板123形成有能够与阳插片181的上表面抵接的承受部124。承受部124呈沿着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梯形肋状,通过敲打而形成于主体部120内。
如图11所示,在底板121贯通地形成有冲孔125,且形成有第二弹性片126及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127。冲孔125由第二弹性片126及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划分。第二弹性片126起到对后述的第一弹性片140的弹力进行增补的作用,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起到限制第一弹性片140的过度弯曲的作用。并且,第二弹性片126及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均从冲孔125向主体部120内弯起。
第二弹性片126如图12所示从冲孔125的后端朝向斜上前方呈单臂状突出,并如图11所示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在第二弹性片126的后端部,通过多次的弯曲而形成呈台阶状的台阶部128。而且,在第二弹性片126的前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细长的槽129。而且,与第一弹性片140的下表面抵接的支承部131呈弧状地弯曲形成于第二弹性片126的前端部。如图13所示,第一弹性片140在阳插片181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时,支承部131被第一弹性片140向下方按压,伴随于此,第二弹性片126以后端部为支点向下方进行弯曲变形。
如图11所示,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位于冲孔125的前侧的宽度方向两端角部,并配置在隔着第二弹性片126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而且,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呈矩形板状,沿着上下方向大致立起地配置。
如图12所示,第一弹性片140包括:与底板121的前端相连的大致半圆弧状的支点部141;从支点部141朝向斜上后方呈单臂状突出的弹性主体142。并且,如图11所示,第一弹性片140在前后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在与主体部120的两侧板122之间形成些许的间隙且整体成为宽幅的形状。在支点部141的宽度方向两端外侧,在与主体部120的两侧板122之间形成一对狭缝135。
如图11及图12所示,支承部131从下方抵接地配置在弹性主体142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在支承部131的正前方位置上形成能够与阳插片181的下表面抵接的触点部143。触点部143在弹性主体142的后端部形成为在其大致整个宽度上向上方呈弧状弯曲的形状。在向主体部120内插入阳插片181的过程中,触点部143与阳插片181进行滑动,由此,第一弹性片140以支点部141为支点而与第二弹性片126一起向下方进行弯曲变形。如图13所示,当向主体部120内正规插入阳插片181时,阳插片181沿着上下方向(板厚方向)弹性地夹持于触点部143与承受部124之间,由此,将两端子配件110、180电连接。而且,在弹性主体142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从下方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
而且,在第一弹性片140上,如图11所示,保留弹性主体14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及后端部而形成贯通孔144。具体而言,贯通孔144包括:将支点部1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整个高度上以大致相同宽度贯通的窄幅贯通孔145;从基端侧贯通孔144朝向后方沿着宽度方向逐渐扩开并将弹性主体14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贯通的宽幅贯通孔146。宽幅贯通孔146的后端配置在与第二弹性片126的前端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并具有比第二弹性片126的前端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并且,第一弹性片140通过贯通孔144以从宽度方向两端部跨到后端部的方式而成为拱状的形态。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2的作用效果。
从前方将阳插片181插入到主体部120内时,如图13所示,阳插片181与第一弹性片140的触点部143进行弹性接触,而将两端子配件110、180导通连接。此时,第一弹性片140以支点部141为支点而进行弯曲变形,并且第二弹性片126由第一弹性片140按压而以后端部位支点进行弯曲变形。
另外,阳插片181由第一弹性片140的宽幅的后端部沿着宽度方向稳定地支承,避免绕轴发生倾斜的情况。而且,贯通孔144也贯通支点部141并形成为朝向后方逐渐扩开的形状,因此从第一弹性片140向阳插片181施加的弹性反力不会格外增大而能适当地调整。而且,第二弹性片126与第一弹性片140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抵接而从下方弹性地支承第一弹性片140的后端部,因此第一弹性片140的后端部的姿势稳定性提高,能更稳定地支承阳插片181。
另一方面,当阳插片181或未图示的外部异物进入主体部120内而从倾斜方向与第一弹性片140抵接时,第一弹性片140可能超过正规的弯曲量而发生弯曲变形。而且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从下方与第一弹性片140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抵接,因此第一弹性片140的进一步弯曲动作受到限制,能防止第一弹性片140过度地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下,由于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与第一弹性片140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抵接,因此还能确保过度弯曲时第一弹性片140的后端部的姿势稳定性。而且,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配置在第二弹性片126的窄幅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两过度弯曲限制片127及第二弹性片126由相同的冲孔125弯曲形成,因此空间效率变得良好,能够实现端子配件110的小型化。
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2,可以是如下的形态。
(1)第二弹性片可以省略。
(2)可以是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从两侧板突出到主体部内的形态。
(3)可以是贯通孔从第一弹性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偏心地形成。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端子配件在所述顶板的延出端部通过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敲打而形成突出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重叠而成为与所述顶板大致齐面,所述被卡止部是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开口部,所述防错动部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进入所述开口部内而能够卡止于前后的开口缘。
根据这种结构,按压部相对于顶板以大致齐面的方式重叠,因此能够实现端子配件的低高度化。而且,将被卡止部作为位于按压部的下侧的突出部的开口部,并将防错动部卡止于该开口部的前后的开口缘,因此防错动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部分不会向按压部的外表面突出。因此,这也有助于端子配件的低高度化。
(2)也可以是,对在从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上呈大致コ字状切入而得到的切口的内侧区域进行弯曲加工使得该内侧区域以与所述开口部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入所述开口部内,由此形成所述防错动部。
根据这种结构,使形成于按压部的切口部分的内侧区域弯曲而进入到突出部的开口部内,从而形成防错动部。如此形成的防错动部卡止于开口部的前后的开口缘,由此能够限制顶板的前后错动。
(3)也可以是,使从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从高度方向呈肋状地突出使得该部位以与所述开口部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入所述开口部内,由此形成所述防错动部。
根据这种结构,若使按压部的一部分呈肋状地突出而进入到开口部内,则形成防错动部。如此形成的防错动部卡止于开口部的前后的开口缘,由此能够限制顶板的前后错动。
(4)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侧板从所述基壁立起的高度范围内,使靠近所述立起端缘的部位从宽度方向呈肋状地突出使得该部位以与该开口部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入所述开口部内,由此形成所述防错动部。
根据这种结构,若使第二侧板的一部分从宽度方向突出而进入开口部内,则形成防错动部。如此形成的防错动部卡止于开口部的前后的开口缘,由此能够限制顶板的前后错动。
(5)可以是,所述端子配件从展开状态开始加工,并且在处于展开状态时,多个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载体呈连锁状地连结,在该连结状态下,连锁方向上相邻的端子配件彼此的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与所述顶板的延出端缘在连锁方向上相向。
根据这种结构,在展开状态下相邻的端子配件彼此的按压部的延出端缘与顶板的延出端缘相向。这种情况下,防错动部在第二侧板或顶板中不是突出形成于它们的延出端缘,而是形成于从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因此能够使按压部的延出端缘与顶板的延出端缘接近,因此,有利于端子配件的下料,能够实现成品率的提高。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端子配件具体化的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1至3。
<实施例1>
图14至图1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阴端子配件。本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T1如图18所示,多个端子配件T1相对于载体301沿着长度方向连锁状地连结。该状态下的端子配件T1是将金属制的平板材料冲裁成规定形状而展开的形态。展开形态的端子配件T1经由弯曲、敲打的各工序之后,从载体301分别切离而成为所希望形状的端子配件T1。
组装状态下的端子配件T1在前部具备方筒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302,该方筒部302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贯通的方筒状。在端子配件T1的后部形成有压装于电线芯线的导线桶303和压装于电线覆盖层的绝缘桶304。
如图15、16所示,方筒部302具备基壁305、第一侧板306、第二侧板307、顶板308而构成。如图18所示,在基壁305的前缘,与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配件(阳端子配件的插片)能够接触的舌片309向前方延出而形成。在基壁305的前缘,在舌片309的宽度方向两侧切入一对槽部310,从而能够使舌片309朝着方筒部302内向后方折回。如图17所示,舌片309的折回部分呈弧状弯曲,舌片309以该折回部分为支点能够向高度方向弯曲。在舌片309的上表面的靠近前端部通过敲打而形成与对方端子配件接触的舌片侧触点部311。如图15所示,舌片侧触点部311在舌片309的上表面向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方筒部30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突出。舌片侧触点部311形成为前端侧尖且朝向后端侧逐渐变宽的形状。
如图18等所示,在基壁30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中央部开设有凸字形状的冲孔312。在冲孔312的开口缘中的前缘且在宽度方向两端部配置有一对过度弯曲限制片313。如图15、17所示,两过度弯曲限制片313朝向方筒部302的内侧大致垂直地立起,并在舌片309弯曲规定角度时能够与在舌片309的前端部伸出地形成的宽幅部309A的下表面分别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方端子配件以正规的姿势插入的状态下,过度弯曲限制片313设定为与舌片309未抵接的高度。而且,冲孔312在使后述的辅助弹簧片314立起之后成为锁扣孔,使形成于未图示的连接器壳体上的锁扣(未图示)进入而卡止于端子配件T1。
辅助弹簧片314从冲孔312的开口缘中的后缘朝向前方可弯曲地延出而形成。辅助弹簧片314以逐渐变尖细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17所示,前端朝向上方呈圆弧状地突出,始终与舌片309的后端下表面抵接(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稍离开,在舌片309的弯曲开始后进行抵接)。
如图15、16所示,第一侧板306从基壁305的图示左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第二侧板307从基壁305的图示右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顶板308从第一侧板306的上端缘(立起端缘)折弯形成。顶板308朝向第二侧板307侧与基壁305大致平行地延出。如图14~图16所示,在顶板308设有与对方端子配件接触的顶板侧触点部317。顶板侧触点部317通过朝向方筒部302的内侧呈肋状敲打而形成。顶板侧触点部317配置在顶板308中比宽度方向的中心更靠第一侧板306处,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形成。而且,顶板侧触点部317以截面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状的方式敲打而成,该敲打出的深度设定为与构成方筒部302的壁面的板厚大致相等。
在顶板308的延出端部向方筒部302的内侧敲打而形成突出部318。如图14~图16所示,突出部318与顶板侧触点部317隔着方筒部30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而配置在相反侧,且形成在长度方向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区域(图18中,由想像线包围的区域)。突出部318的内表面的高度成为与顶板侧触点部317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突出部318的内表面与顶板侧触点部317一起能够与对方端子配件的相向面接触。突出部318的外表面的高度比顶板308的一般面(顶板侧触点部317或突出部318的形成区域以外的面)的外表面的高度低出与板厚相当的高度量。
如图18所示,一对突片319在顶板308的延出端缘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上述的突出部318形成在由两突片319夹持的范围。而且,在顶板308的延出端缘即突出部318的宽度方向的侧缘设有开口部320(被卡止部)。通过将突出部318的侧缘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切缺成方形形状而形成开口部320。
在第二侧板307的立起端缘的前后两端部形成有对顶板308侧的两突片319进行支承的承受部321。按压部322在第二侧板307上的两突片319之间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而形成。而且,在按压部322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切入有凹槽315,并且按压部322以第二侧板307的立起端缘为边界而大致垂直地折弯,并与突出部318的上表面重叠。由此,按压部322防止顶板308以及方筒部302整体的打开。
在按压部32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以跨按压部322的折弯缘的方式大致コ字状地切入而得到的切口324。该コ字状地切入而形成切口324的内侧区域构成防错动部323。如图18所示,防错动部323设置在从按压部322的宽度方向的侧缘(第二侧板307的延出端缘)向宽度方向内侧离开的部位。而且,防错动部323的前后宽度形成得比开口部320的前后宽度稍窄。
而且,如图16、18所示,防错动部323在按压部322的宽度方向的靠近侧缘处将与该侧缘平行的部位作为折弯缘,而向方筒部302的内侧大致垂直地折弯。在折弯状态下,防错动部323相对于开口部320从上方进入,其前后的侧缘卡止于开口部320的前后的开口缘。由此,能够限制按压部322与顶板308向前后方向相对错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6所示,在防错动部323卡止于开口部320的状态下,防错动部323的下端位于比突出部318的内表面更靠下方处。
如图18所示,在端子配件T1相对于载体301以展开状态连锁状地连结时,按压部322位于相邻的端子配件T1的两突片319之间,且按压部322的宽度方向的端缘与顶板308的延出端缘成为在沿着前后方向以尽可能接近的状态下相向的配置。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T1,防错动部323进入到开口部320内,其前后缘卡止于开口部320的前后的开口缘,因此限制按压部322与顶板308之间产生向前后方向相对错动的情况。因此,即使受到外力的作用也能够将方筒部302保持为正规的形状。
另外,将防错动部323形成在从按压部322的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不会出现以往那样防错动部323从延出端缘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情况,因此如图18所示,在相邻的端子配件T1之间,能够缩小按压部322的延出端缘与顶板308的延出端缘之间的间隔。因此,端子配件T1的下料选优异,能够有助于成品率提高。
而且,在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T1中设置突出部318,在顶板308下降一段的状态下使按压部322重合。因此,可以无需使按压部322从顶板308向上方突出,因此能够实现端子配件T1的低高度化。而且,进行前后的防错动的防错动结构中,将作为被卡止部的开口部320作为处于比按压部322靠下位的开口部320,并使防错动部323卡止于此。由此,能够将防错动结构处于方筒部302的高度范围内,这也有助于端子配件T1的低高度化。
<实施例2>
图19及图2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2的端子配件T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防错动部的结构。在实施例1中,通过裁切卷起而形成防错动部323,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突出而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防错动部325也配置在从按压部322的延出端缘向宽度方向内侧离开的部位,具体而言,通过将与开口部320对应的部位朝向开口部320呈截面为大致V字形状地突出而形成。由此,防错动部325在按压部322的内表面上,以比开口部320的前后宽度稍短的宽度尺寸呈肋状突出,从上方进入开口部320。其结果是,防错动部325的前后部卡止于开口部320的前后的开口缘,能够限制按压部322与顶板308向前后方向的相对错动。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
图21至图2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3的端子配件T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点是形成防错动部326的位置。实施例2的防错动部325形成于按压部322,但本实施例的防错动部326形成在第二侧板307的立起部分。防错动部326在第二侧板307的靠近立起端缘的部位,以比开口部320的前后宽度稍短的前后宽度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由此,防错动部326在第二侧板307的内表面呈截面为V字形状的肋状而突出,从侧方进入开口部320。其结果是,防错动部的前后部卡止于开口部320的前后的开口缘,能够限制按压部322与顶板308向前后方向的相对错动。
<实施方式3的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未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1至3,例如如下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将防错动部323、325、326配置在第二侧板307侧,并将被卡止部(开口部320)配置在顶板308侧,但也可以是与之相反的配置。
(2)在上述实施例中,将被卡止部设为开口部320,但也可以是利用其他的结构例如通过裁切卷起而形成的突片319、或通过敲打而形成的突部这样的突出结构使防错动部卡止。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端子配件中,所述突出区域的深度设定为与构成所述方筒部的壁面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所述桥部的外表面形成为平坦,且所述桥部的外表面的高度设定为与所述顶板的外表面及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的高度大致相等。
根据该结构,在锁扣通过方筒部的外表面期间,基本不会伴随上下方向的位移,因此端子配件的插入更加顺畅。而且,按压部的外表面与顶板的外表面的高度对齐而未向外侧突出,因此有助于端子配件整体的低高度化。
(2)可以是以下结构,在所述突出区域内形成在周缘部上形成的圆面和在该圆面的内侧形成且与所述按压部抵接的平坦面,通过朝向所述方筒部的外侧敲打所述圆面的与所述滑动接触路径对应的部位而形成所述桥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将圆面的一部分向外侧敲打而简单地形成桥部。
(3)可以是以下结构,在所述滑动接触路径的延出方向上的夹持所述按压部的部位上配设一对所述桥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分别通过桥部将位于锁扣的滑动接触路径上的一对间隙填埋,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锁扣的滑动接触过程中的卡挂。而且,也能得到通过两桥部来限制按压部沿着锁扣的滑动接触方向错动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24~图3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首先,在说明实施方式4的端子配件T之前,说明收容端子配件T的连接器壳体201(阴连接器壳体)。
如图30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01的内部,上下二层地形成有腔室202。各腔室202前后贯通地形成,从后方能够插入端子配件T,并且对方端子配件227能够从前方进入。在各腔室202内形成有沿着与端子配件T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图示上下方向)能够弯曲的锁扣203。锁扣203在端子配件T的插入过程中,弯曲变形且与后述的端子配件T的方筒部(也可以称为连接部)204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当端子配件T相对于腔室202插入至正规深度时,锁扣203通过方筒部204而恢复,卡止突部203A卡止在方筒部204的后端,由此进行端子配件T的防脱。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器壳体20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进行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锁定的锁定臂205。
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1的端子配件T为将金属制的平板材料冲裁成规定形状而展开的形态。展开形态的端子配件T虽然详细情况未图示,但多个端子配件T相对于载体206沿着长度方向连锁状地连结。展开形态的端子配件T经过了弯曲、敲打的各工序之后,从载体206分别切离而成为所希望形状的端子配件T。
如图24、25所示,在端子配件T的前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贯通的方筒部204,在后部形成有压装于电线芯线的导线桶207和压装于电线覆盖层的绝缘桶208。
如图26所示,方筒部204具备基壁209、第一侧板210(一方的侧板)、第二侧板211(另一方的侧板)、顶板212及按压部220而构成。如图28所示,在基壁209的前缘形成沿着宽度方向分离的一对槽部213,在它们之间,与对方端子227(阳端子配件的插片:参照图26)的下表面接触的舌片214向前方延出而形成。该舌片214如图25、30等所示,在方筒部204内朝向后方折回。折回部分呈弧状弯曲,舌片214以折回部分为支点而能够向高度方向进行弯曲变形。舌片侧触点部215通过敲打而形成于舌片214的上表面。
如图25、28等所示,在基壁209的大致中央部,通过裁切卷起而设置辅助弹簧片216,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弯曲。辅助弹簧片216朝向前方延出,其前端与舌片214的前端部始终抵接。而且,如图28所示,在基壁209与第一、第二两侧板210、211的交界部分形成有一对开口部228。在基壁209上,在两开口部228与用于裁切卷起辅助弹簧片216的冲孔229之间的部位,如图29、30等所示,突出设有一对过度弯曲防止部230。两过度弯曲防止部230起到限制舌片214的过度的弯曲变形的作用,并朝向方筒部204的内侧曲柄状地弯起而形成。如图26所示,两过度弯曲防止部230配置在扩张部214A的下方,该扩张部214A在舌片214的前端部向宽度方向扩张。当舌片在正常的范围内发生弯曲变形时(舌片214因对方端子正常状态下的进入而发生弯曲变形时),两过度弯曲防止部230与扩张部214A的下表面未抵接,但在舌片214超过正常范围地发生弯曲时两过度弯曲防止部230与扩张部214A的下表面抵接而进行弯曲限制。
如图26、27所示,第一侧板210从基壁209的图示左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第二侧板211从基壁209的图示右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在第一侧板210上的高度方向及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有反向插入防止用的稳定器217。
顶板212从第一侧板210的上端缘(立起端缘)朝向第二侧板211侧与基壁209大致平行地延出。如图28所示,在顶板212的延出端缘的长度方向的前后两端部及中央部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有总计3个突片218A~218C。在第二侧板211的上端缘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前后一对承受部219A、219C,顶板212的各突片218A~218C中的位于前后两端的突片218A、218C以从上方重叠的方式与前后一对承受部219A、219C抵接。在第二侧板211的上端缘,在两承受部219A、219C之间形成有用于进行顶板212的止开的按压部220。
按压部220如图28所示,形成在前后分离地形成的凹槽223之间,以比两承受部219A、219C更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按压部220从第二侧板211的上端缘(立起端缘)大致垂直地折弯,以从上方重叠的方式与后述的突出区域P的平坦面225抵接。在按压部220与第二侧板211之间的交界部分且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开设有前后方向长的窗孔221。顶板212的各突片218A~218C中的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突片218B插入到窗孔221内,将窗孔221的开口缘中的下侧的开口缘作为承受部219B,以从上方重叠的方式抵接于此。此外,如图25所示,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承受部219B比隔着它而位于前后的其他的承受部219A、219C在高度方向上低出板厚相应量。
如图26、27所示,在顶板212形成有与对方端子227接触的顶板侧触点部222。该顶板侧触点部222能够与舌片侧触点部215一起在将对方端子227夹入的状态下与对方端子227接触。
顶板侧触点部222通过将顶板212的规定区域(图28的想像线所示的区域)朝向方筒部204的内侧敲打而形成。该区域(突出区域P)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如图28所示,并涉及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后两端部的两突片218A、218C之间的范围及在宽度方向上从顶板212的延出端缘到第一侧板210的上端缘附近的广泛的范围。如图26所示,该突出区域P内的周缘部(图28中的沿着想像线的部位)成为圆面224,圆面224的内侧成为平坦面225。圆面224形成于顶板212的除了延出端缘侧之外的周缘部,并以向内侧呈弧状弯曲的截面形状而形成。平坦面225形成在与基壁209大致平行的水平面上,按压部220能够与平坦面225的大致整体抵接。因此,在按压部220的端缘与突出区域P的周缘(开口缘)之间留有与圆面224的宽度相当的间隙。
而且,突出区域P的深度设定为与构成方筒部204的各壁面的板厚大致相等。因此,在平坦面225被按压部220按压的状态下,按压部220的上表面成为与顶板212的上表面大致齐面的状态。
在图24中,以L所示的线表示在端子配件T向腔室202插入的过程中,锁扣203(卡止突部203A)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在方筒部204的上表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路径。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接触路径L成为通过方筒部204的大致宽度方向中心部的设定。
桥部226A、226B前后成对地形成在位于该滑动接触路径L上的圆面224上。两桥部226A、226B通过朝向突出区域P的敲打方向的反方向、即朝向方筒部204的外侧敲打而形成。桥部226A、226B将顶板212的周缘(开口缘)与按压部220的端缘之间的间隙填埋并以与顶板212和按压部220的上表面大致连续的前后宽度而形成。而且,桥部226A、226B的上表面以成为大致方形形状且大致水平面的方式形成,并且以与顶板212及按压部220的两上表面大致齐面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两桥部226A、226B如下形成:在顶板212形成了突出区域P之后,即,形成了圆面224的整个范围之后,经过将应形成桥部226的部位从反侧敲打的工序而形成。
接下来,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作用效果。在将端子配件T向连接器壳体201的腔室内插入时,将端子配件T以顶板212侧朝下的姿势从后方插入到腔室202内。这样的话,如图29所示,锁扣203与端子配件T的方筒部204的顶板212侧的外表面抵接而向下方进行弯曲变形。
在该状态下,当端子配件T的插入进展时,锁扣203的卡止突部203A沿着图24所示的滑动接触路径L在方筒部204的外表面上从前端朝向后端通过。在此期间,锁扣203的卡止突部203A首先与顶板212的前端部进行滑动接触,之后,在前部侧的桥部226A上通过而到达按压部220。并且,在原封不动地在按压部220上通过之后,在后部侧的桥部226B上通过而转到顶板212。当如此通过方筒部204时,锁扣203进行弹性恢复而卡止突部203A卡止于方筒部204的后端。
如上所述,桥部226A、226B被形成为将按压部220及顶板212之间的间隙填埋而使顶板212与按压部220的上表面彼此大致连续,因此不会发生以往那样卡止突部203A落入而卡挂于顶板212与按压部220之间的间隙的情况,能够沿着滑动接触路径L顺畅地移动。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桥部226A、226B以与按压部220及顶板212大致齐面的状态连续,因此在插入中途,锁扣203的弯曲量大致恒定。因此,几乎没有插入阻力的变化,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端子配件T的插入。
而且,能够简单地通过将突出区域P的圆面224的一部分向相反侧敲打而形成桥部226A、226B。此外,桥部226A、226B配置在从前后夹持按压部220的位置,因此能够提前避免按压部220沿着前后方向错动的事态。
然而,若假设采用使突出区域P与本实施例中相比在宽度方向上狭小化并将滑动接触路径L从突出区域脱离的结构,原本不会发生锁扣203的卡挂。然而,若为这种方法,则伴随着突出区域P的狭小化而按压部220自身也狭小化,其结果是,使顶板212的止开功能下降。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例,即使设定滑动接触路径L通过突出区域P的程度那样宽大的突出区域P也能够避免锁扣203的卡挂,因此还能得到通过大的按压部220能够提高顶板212的止开功能这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4的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未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4,例如如下那样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将按压部220的上表面和顶板212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齐面,但也可以将突出区域P的敲打深度设定为板厚以上,并使按压部220的上表面比顶板212的上表面低。这种情况下,桥部226A、226B的上表面形成为从顶板212的上表面到按压部220的上表面平滑地连续的倾斜面为优选。
(2)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在形成了突出区域P之后通过向反方向敲打而形成了桥部226A、226B,但也可以除了桥部226A、226B而形成突出区域P。这样的话,敲打的工序一次即可。
另外,可以将本发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所述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通过组合所得到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端子配件,对导电性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形,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部,具有平板状的基壁并呈筒状,对方端子配件的插片插入所述连接部的内部并连接;
单臂状的第一弹性片,配置在所述连接部内,并与所述插片接触而向所述基壁侧弯曲变形;
第二弹性片,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弹性片相比宽度窄且从所述基壁向所述连接部内突出的形态,并从所述基壁侧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抵接并与所述第一弹性片一起进行弯曲变形;
过度弯曲限制片,位于隔着所述第二弹性片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为从所述基壁向所述连接部内突出的形态,并从所述基壁侧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抵接而限制所述第一弹性片的过度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壁贯通地形成冲孔,所述第二弹性片及所述过度弯曲限制片均是使所述基壁中的划分所述冲孔的部分弯曲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片的自由端部形成为与作为弯曲动作的支点的基端部相比宽度窄的形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片从与所述连接部的前端相连的弧状的支点部朝向后方呈单臂状地延出,
所述第一弹性片从所述支点部朝向后端部具有恒定的宽度尺寸,而且,在所述第一弹性片上,保留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及所述后端部而形成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也贯通所述支点部并且形成为朝向后方逐渐扩开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沿着其弯曲方向相向的位置上配置第二弹性片,
所述第二弹性片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度弯曲限制片以能够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备:
分别从所述基壁的两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从所述第一侧板的立起端缘与所述基壁大致平行地折弯而延出的顶板,
在所述第二侧板的立起端缘形成有以与所述顶板的外表面重叠的方式折弯并延出而成的按压部,
在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任一方形成有被卡止部,在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另一方形成有能够与所述被卡止部的前后部位卡止的防错动部,并且所述防错动部在所述顶板或所述第二侧板中,配置于从所述顶板的延出端缘或从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向宽度方向内侧离开的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板的延出端部通过向所述连接部的内侧敲打而形成突出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重叠并与所述顶板大致齐面,
所述被卡止部是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开口部,
所述防错动部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并进入所述开口部内而能够卡止于所述开口部的前后的开口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错动部如下形成:通过对切口的内侧区域进行弯曲加工使得该内侧区域以与所述开口部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入所述开口部内,其中所述切口的内侧区域是在从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上大致コ字状地切入而形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错动部如下形成:通过使从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向内侧离开的部位从高度方向呈肋状地突出使得该部位以与所述开口部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入所述开口部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错动部如下形成:通过在所述第二侧板从所述基壁立起的高度范围内,使靠近所述立起端缘的部位从宽度方向呈肋状地突出使得该部位以与所述开口部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入所述开口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配件从展开状态进行加工,并且在处于展开状态时,多个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载体连锁状地连结,
在该连结状态下,连锁方向上相邻的端子配件彼此的所述按压部的延出端缘与所述顶板的延出端缘在连锁方向上相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配件在收容于连接器壳体的腔室内时,形成于所述腔室内的锁扣以弯曲状态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然后恢复而卡止于所述连接部的后端缘,
所述连接部具备:
一对侧板,分别从所述基壁的两侧缘大致垂直地立起;
顶板,从一个侧板的立起端缘,与所述基壁大致平行地折弯而延出,所述顶板的延出端缘部抵接支承于另一个侧板上所形成的承受部,
在所述顶板的外表面为了形成与所述对方端子配件接触的触点部而凹陷形成有朝向所述连接部的内侧敲打而得到的突出区域,
在所述另一个侧板的立起端缘延出形成有按压部,该按压部从该立起端缘与所述基壁大致平行地折弯,且在所述突出区域内与所述顶板的外表面重叠,由此防止所述顶板打开,
而且,在所述锁扣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路径上,在所述按压部的端缘与所述突出区域的周缘之间的间隙处配置有桥部,所述桥部以使所述顶板的外表面和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沿着所述滑动接触路径大致连续的方式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区域的深度设定为与构成所述连接部的壁面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所述桥部的外表面平坦地形成,且所述桥部的外表面的高度设定为与所述顶板的外表面及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的高度大致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区域内形成有:形成于周缘部的圆面、和形成于该圆面的内侧且与所述按压部抵接的平坦面,
所述桥部是通过使所述圆面的与所述滑动接触路径对应的部位朝向所述连接部的外侧突出来形成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部在沿着所述滑动接触路径的延伸方向夹持所述按压部的部位上配置有一对。
CN201310142241.5A 2012-04-26 2013-04-23 端子配件 Active CN103378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1369 2012-04-26
JP2012101369A JP5761115B2 (ja) 2012-04-26 2012-04-26 端子金具
JP2012-112587 2012-05-16
JP2012112587A JP2013239381A (ja) 2012-05-16 2012-05-16 端子金具
JP2012-113595 2012-05-17
JP2012113595A JP5757429B2 (ja) 2012-05-17 2012-05-17 端子金具
JP2012123467A JP5757430B2 (ja) 2012-05-30 2012-05-30 端子金具
JP2012-123467 2012-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8441A true CN103378441A (zh) 2013-10-30
CN103378441B CN103378441B (zh) 2015-10-21

Family

ID=49323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2241.5A Active CN103378441B (zh) 2012-04-26 2013-04-23 端子配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05798B2 (zh)
CN (1) CN103378441B (zh)
DE (1) DE102013004403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5794A (zh) * 2013-11-13 2016-07-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10011081A (zh) * 2019-05-16 2019-07-12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 一种临时接地装置及接地方法
CN110086023A (zh) * 2018-01-26 2019-08-02 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端子、连接器及尺寸调整装置
CN113451818A (zh) * 2020-03-27 2021-09-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3937516A (zh) * 2020-07-14 2022-01-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4122764A (zh) * 2020-08-25 2022-03-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
CN114824868A (zh) * 2022-05-10 2022-07-29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式插座端子
CN114824863A (zh) * 2021-01-18 2022-07-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3798B2 (ja) * 2012-04-26 2015-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4160545A (ja) * 2013-02-19 2014-09-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14170709A (ja) * 2013-03-05 2014-09-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15159092A (ja) * 2014-02-25 2015-09-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6299703B2 (ja) * 2015-08-05 2018-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
CN106872929B (zh) * 2017-02-21 2023-07-07 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 上电端子及使用该上电端子的上电装置
JP7052665B2 (ja) * 2018-10-02 2022-04-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6873A (ja) * 1994-04-21 1995-11-10 Amp Japan Ltd 雌型コンタクト
GB9519884D0 (en) * 1995-09-29 1995-11-29 Amp Great Britain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s
US6244910B1 (en) * 2000-05-04 2001-06-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box contact with stress limitation
US6264509B1 (en) * 2001-01-10 2001-07-24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High cycle terminal with protected failsafe contact
EP1294056B1 (en) * 2001-09-07 2007-02-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terminal fitting
JP2004006132A (ja) * 2002-05-31 2004-0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DE10359621A1 (de) 2002-12-24 2004-08-0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Sicherungsverbinder und Anschlußpaßstück für einen Verbinder
JP3975911B2 (ja) 2002-12-24 2007-09-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ヒューズコネクタ及びヒューズコネクタ用の端子金具
JP2004362832A (ja) 2003-06-02 2004-12-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4075825B2 (ja) * 2004-02-26 2008-04-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EP1643599B1 (en) * 2004-09-29 2008-12-1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using such a terminal fitting
JP4482823B2 (ja) * 2005-12-26 2010-06-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DE102006009075A1 (de) * 2006-02-28 2007-08-3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innen liegender Blattfeder
JP2009048831A (ja) 2007-08-17 2009-03-05 Yazaki Corp 雌型端子金具
US8662935B2 (en) * 2009-10-26 2014-03-04 Molex Incorporated Miniature receptacle terminals
JP5480612B2 (ja) * 2009-12-17 2014-04-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ヒューズ用端子
JP2011238372A (ja) 2010-05-06 2011-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
JP2011249169A (ja) * 2010-05-27 2011-1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5482556B2 (ja) * 2010-08-06 2014-05-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5803798B2 (ja) * 2012-04-26 2015-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5794A (zh) * 2013-11-13 2016-07-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5765794B (zh) * 2013-11-13 2018-05-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10086023A (zh) * 2018-01-26 2019-08-02 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端子、连接器及尺寸调整装置
CN110011081A (zh) * 2019-05-16 2019-07-12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 一种临时接地装置及接地方法
CN110011081B (zh) * 2019-05-16 2023-11-07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 一种临时接地装置及接地方法
CN113451818A (zh) * 2020-03-27 2021-09-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3451818B (zh) * 2020-03-27 2023-06-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3937516A (zh) * 2020-07-14 2022-01-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4122764A (zh) * 2020-08-25 2022-03-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
CN114824863A (zh) * 2021-01-18 2022-07-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4824868A (zh) * 2022-05-10 2022-07-29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式插座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05798B2 (en) 2014-12-09
DE102013004403A1 (de) 2013-10-31
CN103378441B (zh) 2015-10-21
US20130288545A1 (en)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8441A (zh) 端子配件
EP1351338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EP1786065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CN103378440B (zh) 端子配件
CN103378439B (zh) 端子零件
US20020076999A1 (en) Female terminal
CN102195182B (zh) 端子配件
US7785160B2 (en) Terminal fitting
US6905376B2 (en) Terminal
US6679738B2 (en) Female terminal
EP1786066B1 (en) A connector
EP2571105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CN101494333B (zh) 端子、端子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AU2011253972A1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US20030216085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it
CN107017522A (zh) 连接器
JP2011249169A (ja) 端子金具
EP1689035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it
US6790100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JP2004006132A (ja) 端子金具
CN103022778B (zh) 连接器
US10014598B2 (en) Terminal fitting
JP2001237014A (ja) 端子金具
JP2012038552A (ja) 端子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