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8439B - 端子零件 - Google Patents

端子零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8439B
CN103378439B CN201310019824.9A CN201310019824A CN103378439B CN 103378439 B CN103378439 B CN 103378439B CN 201310019824 A CN201310019824 A CN 201310019824A CN 103378439 B CN103378439 B CN 1033784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board
knocking
square tube
terminal part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198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8439A (zh
Inventor
天野敬丸
田中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8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8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8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84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零件,使端子零件的成品率提高。在方筒部(2)的顶板(8)的延伸端缘部一边保持板厚一边向方筒部的内侧敲击而形成敲击部(19)。该敲击部的内表面处于与顶板侧触点部(18)的突出端的高度位置等高的位置,且使敲击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触点部周边的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位置等高。在第二侧板(5)的上端缘与底板(3)大致平行地从该上端缘折弯而延伸形成按压部(9),且该按压部与敲击部的外表面抵接。不降低敲击部本身的板厚而只设定相当于板厚的量的高度差,从而使按压部不向高度方向从顶板突出。并且,由于不存在与敲击部的薄壁化相伴的延伸,所以能够使展开状态下相邻的端子零件(T1)之间尽可能地接近。

Description

端子零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零件。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母端子零件具有供公接片插入的方筒部。现有的方筒部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从底板的左右两侧缘呈大致直角地立起一对侧板,使顶板从一个侧板的上端缘与底板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使其上面板的延伸端缘与另一个侧板的上端面抵接。此外,使从另一个侧板的上端缘与底板平行地延伸的按压部重叠于顶板而防止顶板松开。但是,在这种结构中顶板和按压部两片重叠,所以存在方筒部本身太高的问题。作为成功解决该问题的发明,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
其中公开了通过压扁顶板中的与按压部重叠的区域而使其凹下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31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压扁顶板而形成凹部的结构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通常,构成方筒部之前的端子零件为展开形状,形成多个端子零件连锁状地连接于载体的结构。若在该状态下进行上述的压扁,则因为作了压扁的部位位于展开状态下的端子零件的排列方向的端部,所以产生使相邻端子零件彼此之间的间隔缩小的变形。因此,以往,考虑到与压扁相伴的延伸量而不得不将相邻端子零件之间的间隔设定得较宽。因此,对成品率提高形成很大的限制。并且,还担心因压扁而导致镀层局部变薄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品率的端子零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用于达成上述的目的的手段,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一种端子零件,具有能够供配对端子插入的方筒部,所述方筒部为如下结构:方筒部被形成为具备:底板;一对侧板,从该底板的两侧缘大致直角地立起;以及顶板,与所述底板大致平行地从一个所述侧板的上端缘折弯而延伸,并使顶板的延伸端缘部抵接支承于在另一个所述侧板形成的承受部,通过朝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敲击所述顶板而在所述顶板突出形成有与所述配对端子接触的触点部,且所述触点部的突出端和该触点部周边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之差设定为构成所述方筒部的壁面的板厚以上,并且,在所述顶板的所述延伸端缘部一边保持所述板厚一边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敲击而形成敲击部,且所述敲击部的外表面被设定为处于与所述触点部周边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位置等高或比其低的位置,在所述另一个侧板的上端缘与所述底板大致平行地从该上端缘折弯而延伸形成按压部,且使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敲击部的外表面抵接从而防止所述顶板松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敲击出距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差为板厚以上的方式形成触点部,并且使所述敲击部位于形成有该触点部的高度范围内,所以按压部的外表面的高度处于顶板的外表面的高度范围内,不向外方突出。因此,能够减小端子零件的高度。并且,被按压部重叠的敲击部的板厚保持原样,所以不进行现有技术那样的压扁。因此,即便在端子零件的展开状态下进行压扁工序,也不会出现与压扁相伴的延伸变形,所以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展开状态下连锁状地并列于载体的端子零件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成品率的提高。而且,还具有下述效果:能够有效利用因形成触点部而产生的高度方向的死区来构成顶板的松开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端子零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端子零件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表示方筒部内插入了配对端子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B-B线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的端子零件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C-C线截面图。
图9是图8的D-D线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3的端子零件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E-E线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F-F线截面图。
图13是实施例4的端子零件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2…方筒部
3…底板
4…第一侧板(一个侧板)
5…第二侧板(另一个侧板)
8…顶板
9…按压部
18…顶板侧触点部(触点部)
19…敲击部
30A、30B、41、50…承受部
40、51、52…切口
T1~T4…端子零件
M…配对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端子零件优选触点部和敲击部配置于夹着方筒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两侧,并且触点部的突出端和敲击部的内表面设定成大致相同的高度。
由此,触点部和敲击部能够在夹着顶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两侧与配对端子接触。因此,即便配对端子形成为接片状,也能够限制翻卷而使导通状态稳定化。
(2)此外,所述承受部也可以为下述结构:在所述另一个侧板中向长度方向切入形成切口且以该切口侧为半圆锥状的底面的方式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突出,该突出部分中的所述切口侧的端面为与所述另一个侧板大致正交的平面。
根据这种结构,承受部在切入形成了切口的状态下向内侧锥状地突出,所以突出的部分的端缘能够构成与侧板大致正交的平面。因此,能够可靠地承受侧板的延伸端缘。
(3)而且,所述承受部也可以为下述结构:设有一对在高度方向分离的切口,该切口在所述另一个侧板中沿长度方向切入,切入形成两切口的部分之间的区域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半圆筒状地突出,由该突出部分的端缘构成的面为与所述另一个侧板大致正交的平面。
根据这种结构,承受部在切入形成了切口的状态下向内侧半圆筒状地突出,所以突出的部分的端缘能够构成与侧板大致正交的平面。因此,能够可靠地承受侧板的延伸端缘。
接着,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端子零件具体化的实施例1至3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端子零件T1如图5所示,将金属制的平板材料冲切成规定形状而处于展开形态。多个展开形态的端子零件T1在长度方向连锁状地连接于载体1。展开形态的端子零件T1在之后的工序中分别从载体1上切开,并且经折弯、敲击各工序而组装成期望形状的端子零件T1。
在各端子零件T1的前部形成沿前后方向贯通的方筒部2,后部形成与电线芯线压接的导体包筒6和与电线包皮压接的绝缘包筒7。
方筒部2构成为具备底板3、第一侧板4(一个侧板)、第二侧板5(另一个侧板)、顶板8及按压部9。如图5所示,在底板3的前缘沿宽度方向分离地切入一对槽部10,在一对槽部10之间向前方延伸地形成有与配对端子M(公端子零件的接片)的下表面接触的舌片11。该舌片11在方筒部2内朝向后方折回。折回部分弯曲成弧形,舌片11能够以折回部分为支点向高度方向挠曲。如图5所示,舌片中的折回后的长度区域由以朝向后方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的窄幅区域11A和配置于后端部且向宽度方向两侧突出的宽幅区域11B构成。而且,在舌片11的上表面从窄幅区域11A至宽幅区域11B的部位通过敲击形成有与配对端子M接触的舌片侧触点部12。舌片侧触点部12在舌片11的上表面向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于方筒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上)突出,并形成为前端侧尖而朝向后端侧逐渐变宽的形状。
如图3、图5所示,在底板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开口有冲孔13。在冲孔13的开口缘中的前缘且在宽度方向两端部配置有一对相对于舌片11的过度挠曲限制片14。两过度挠曲限制片14朝向方筒部2的内侧大致直角地立起,舌片11挠曲规定角度时,能够与舌片11中的宽幅区域11B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抵接。此外,在配对端子M以正规的姿势插入的状态(图4中表示的状态)下,过度挠曲限制片14设定为与舌片11不抵接的高度。并且,在使辅助弹簧片15立起后,冲孔13作为供防止端子零件T1从连接器壳体内脱落用的倒扣进入的卡定孔而发挥作用。
如图3、图5所示,在冲孔13的开口缘中的后缘辅助弹簧片15可挠曲地朝向前方延伸。如图5所示,辅助弹簧片15以逐渐变为前端尖的方式形成,并且前端朝向上方圆弧状地突出,并始终与舌片11的后端下表面抵接(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稍微分离,在舌片11挠曲开始后抵接)。
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4从底板3的图示左侧缘大致直角地立起,第二侧板5从底板3的图示右侧缘大致直角地立起。在第一侧板4中在高度方向及长度方向的各自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稳定器17。稳定器17是用于在端子零件T1以不正确的姿势(上下翻转的姿势)插入未图示的连接器壳体的内腔的情况下与内腔的壁面干涉而进行插入限制的部件。
顶板8从第一侧板4的上端缘(立起端缘)朝向第二侧板5侧与底板3大致平行地延伸。如图2所示,在顶板8中在比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更靠第一侧板4处配置有与配对端子M接触的顶板侧触点部18。顶板侧触点部18通过朝向方筒部2的内侧敲击而形成。并且,如图1所示,顶板侧触点部18沿顶板8的长度方向肋状地延伸。顶板侧触点部18的形成范围为在配对端子M在方筒部2内插入到正规深度的状态下延伸到比配对端子M的前端位置更靠后方处的范围。
如图2所示,顶板侧触点部18以正面观察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的方式形成,并且其最下端部(突出端)和顶板侧触点部18周边的顶板8的内表面的高度之差(图中用H1表示的尺寸)设定为与端子零件T1的板厚(图中用t表示的尺寸)基本相等。顶板8的延伸端缘部通过朝向方筒部2的内侧敲击而成为敲击部19。
如图1所示,敲击部19配置于夹着方筒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与顶板侧触点部18相反的一侧,且形成于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区域。敲击部19形成为与顶板侧触点部18的长度方向的形成范围基本相同程度的长度。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顶板8的延伸端缘的长度方向的前后两端部及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有3个突片20A~20C。如图1所示,构成顶板侧触点部18的敲击的区域跨及各突片20A~20C中的位于前后两端的突片20A、20C之间,并包括位于中央的突片20B。构成敲击部19的周缘部的壁面中除延伸端缘侧之外的壁面形成为锥状,但其他的所有区域为与底板3大致平行的水平面。并且,敲击部19的内表面的高度设定为与顶板侧触点部18的最下端部的高度大致相等。因此,敲击部19的内表面和顶板侧触点部18都能够与配对端子M的相对面接触。敲击部19内的外表面的高度比顶板8的一般面(顶板侧触点部18和敲击部19的形成区域以外的面)的外表面的高度低相当于板厚的高度量。
在第二侧板5的上端面中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前后一对承受部30A、30A,顶板8的各突片20A~20C中位于前后两端的突片20A、20C以从上方重叠的方式抵接该前后一对承受部30A、30A。在第二侧板5的上端面,两承受部30A、30A之间形成有防止方筒部2松开的按压部9。
如图5所示,按压部9形成于前后分离地形成的凹槽32之间,并形成为比两承受部30A更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按压部9从第二侧板5的上端缘大致直角地折弯,以从上方重叠的方式与敲击部19的上表面抵接。如上述,敲击部19的外表面比顶板8的一般面的外表面低与板厚相应的量,所以按压部9不会比顶板8的一般面更向上方突出。并且,在按压部9中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开口有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窗孔31。如图6所示,窗孔31从第二侧板5的上端部开口至按压部9。顶板8的各突片20A~20C中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突片20B插入窗孔31内,并以窗孔31的开口缘中的下侧的开口缘作为承受部30B,以从上方重叠的方式抵接于此。此外,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承受部30B比夹着承受部30B而位于前后的其他承受部30A在高度方向低相当于板厚的量。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1,通过敲击形成顶板侧触点部18及敲击部19的工序在将图5中所示的端子零件T1以展开状态连锁连接时进行。可是,对该敲击部19的敲击工序在不产生板厚的变化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展开形态下相邻的端子零件T1中具有位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突片20B与按压部9的侧缘之间的间隔(图5中表示的S尺寸)为最接近的关系。通常,在设定该间隔的情况下,因与从母材冲切端子零件T1的冲压模具的强度的关系而受限制。以往,除了来自冲压模具的限制,还必须考虑与敲击相伴的延伸,所以不能缩小相邻的端子零件T1之间的间隔。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间隔S不因敲击而变化,所以只要仅考虑维持冲压模具的强度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间隔来设定即可。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并设定相邻的端子零件T1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实现成品率的提高。并且,也没有以往那样的压扁工序,所以不会导致端子零件T1的镀层变薄。
并且,从顶板8的一般面凹下相当于板厚的量而形成顶板侧触点部18,并以与该凹下的深度相同的深度形成敲击部19。由此,敲击部19也从顶板8的一般面降低相当于板厚的量,所以叠于敲击部19的上表面的按压部9不会从顶板8的一般面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减小方筒部2的高度。并且,敲击部19形成于顶板侧触点部18的敲击高度的范围内。即,有效利用了在顶板侧触点部18的侧方形成敲击部19的、譬如说死区,所以方筒部2内的高度方向的空间不会因形成敲击部19而受到制约。
而且,顶板侧触点部18的突出端和敲击部19的内表面设定为相同高度且夹着方筒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分离地设置,所以能够与舌片侧触点部12协作而使配对端子M不产生翻卷,以稳定的姿势进行接触。
<实施例2>
图7~图9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端子零件T2。与实施例1不同的方面为承受部41对顶板8的支承结构。
设置于第二侧板5的上端缘的按压部9相对于第二侧板5大致直角地折弯,贴紧地叠于敲击部19的上表面。并且,在靠近第二侧板5的上端部且前后夹着窗孔31的部位沿长度方向在两个位置切入有切口40。如图8所示,切入形成该切口40的高度设定为与顶板侧触点部18的突出端以及敲击部19的内表面各自的高度基本相等。第二侧板切口40的下侧部分向方筒部2的内侧突出,此时,以呈切口切入的一侧为底面的朝下的半圆锥状的方式突出。
如图8所示,这样形成的承受部41的上表面41A为与第二侧板5成大致直角的水平面,并成为与敲击部19的内表面基本相同的高度。顶板8的延伸端缘从上方重叠并抵接于两承受部41的上端面。并且,然后弯曲的按压部9从上方压住顶板8的延伸端缘。如此,顶板8保持能够抵抗朝下的外力并且被防止松开的状态。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并且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
图10~图12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端子零件T3。与实施例2不同的方面为承受部50的形状。在实施例3中,除了与实施例2中设置的切口40相同地设置的切口51,还在其下方设置了一条切口52。而且第二侧板5中两切口51、52之间的区域朝向方筒部2的内侧突出。该突出的部分为承受部50,并形成为轴心沿高度方向的半圆筒形状。
这样形成的承受部50发挥与实施例2相同的作用效果,但比实施例2的承受部更容易形成。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2相同,并且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4>
图13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4。实施例1~实施例3均形成为在顶板侧触点部18与敲击部19之间介入有顶板8的一般面并两者夹着顶板8的宽度方向中心部而分离。
但是,在实施例4中,以顶板侧触点部18和敲击部19无分界地连续的方式进行顶板8的敲击。即,遍及从靠近第一侧板4的部位至延伸端的宽度范围并以均匀深度对顶板8进行敲击,该敲击而成的部分的内表面能够遍及规定宽度范围与配对端子M进行面接触。此外,该敲击部分的深度与其他的实施例一样为相当于板厚的量。
其他的结构与其他的实施例相同,并且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的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以上叙述及附图作了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顶板侧触点部18的突出端及敲击部19的内表面的高度与顶板8的一般面的内表面的高度之差都为与板厚基本相等的尺寸,但也可以设定板厚以上的差。总之,只要在使按压部9重叠于敲击部19的外表面时按压部9的外表面不从顶板8的一般面向外侧突出即可。
(2)在上述实施例中,使顶板侧触点部18的突出端与敲击部19的内表面的高度一致,但也可以采用如下设定:将敲击部19的内表面的高度位置设定得较高,即位于更外侧。

Claims (4)

1.一种端子零件,具有能够供配对端子插入的方筒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筒部被形成为具备:
底板;
一对侧板,从该底板的两侧缘大致直角地立起;以及
顶板,与所述底板大致平行地从一个所述侧板的上端缘折弯而延伸,并使顶板的延伸端缘部抵接支承于另一个所述侧板形成的承受部,
通过朝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敲击所述顶板而在所述顶板突出形成有与所述配对端子接触的触点部,且所述触点部的突出端和该触点部周边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之差设定为构成所述方筒部的壁面的板厚以上,并且,
在所述顶板的所述延伸端缘部一边保持所述板厚一边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敲击而形成与所述底板大致平行的敲击部,且所述敲击部的外表面被设定为处于与所述触点部周边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位置等高或比该高度位置低的位置,
在所述另一个侧板的上端缘与所述底板大致平行地从该上端缘折弯而延伸形成按压部,且使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敲击部的外表面抵接从而防止所述顶板松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部和所述敲击部配置于所述方筒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两侧,并且所述触点部的所述突出端和所述敲击部的内表面设定为相同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通过在所述另一个侧板中向长度方向切入形成切口并以该切口侧为半圆锥状的底面的方式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突出而成,该承受部的突出部分的所述切口侧的端面为与所述另一个侧板大致正交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设有一对在高度方向分离的切口,该切口在所述另一个侧板中沿长度方向切入,切入形成两切口的部分之间的区域向所述方筒部的内侧半圆筒状地突出,由该承受部的突出部分的端缘构成的面为与所述另一个侧板大致正交的平面。
CN201310019824.9A 2012-04-26 2013-01-18 端子零件 Active CN103378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1372A JP2013229222A (ja) 2012-04-26 2012-04-26 端子金具
JP2012-101372 2012-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8439A CN103378439A (zh) 2013-10-30
CN103378439B true CN10337843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9323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19824.9A Active CN103378439B (zh) 2012-04-26 2013-01-18 端子零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44861B2 (zh)
JP (1) JP2013229222A (zh)
CN (1) CN103378439B (zh)
DE (1) DE1020130042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3798B2 (ja) * 2012-04-26 2015-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4160545A (ja) * 2013-02-19 2014-09-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14170709A (ja) * 2013-03-05 2014-09-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CN105284010B (zh) 2013-06-07 2019-06-21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
US9972932B2 (en) * 2013-08-19 2018-05-15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retention force
CN110994242B (zh) 2013-12-03 2022-03-11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连接器和用于这种连接器的插针接收接触件
US9118130B1 (en) * 2014-02-06 2015-08-2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ow insertion force terminal
JP6299703B2 (ja) * 2015-08-05 2018-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
JP6619287B2 (ja) * 2016-04-14 2019-12-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JP6591341B2 (ja) * 2016-04-21 2019-10-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EP3451467B1 (en) * 2017-09-01 2022-02-23 Tyco Electronics France SAS Electric contact of sheet metal having a plastically elongated latching tongue and/or limit stop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3766140A4 (en) 2018-03-16 2021-12-08 Fci Usa Llc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7052665B2 (ja) * 2018-10-02 2022-04-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JP7176372B2 (ja) * 2018-11-27 2022-11-22 I-Pex株式会社 端子
JP7147654B2 (ja) * 2019-03-26 2022-10-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
KR102340421B1 (ko) * 2019-06-12 2021-12-17 조인셋 주식회사 부착 강도가 향상된 솔더링이 가능한 전기전도성 개스킷
JP7298461B2 (ja) * 2019-12-05 2023-06-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及び雌コネクタ
JP7435329B2 (ja) 2020-07-14 2024-02-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11621501B2 (en) * 2020-09-28 2023-04-04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wire harness, and electric wire with termina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51A (zh) * 1994-04-21 1996-04-10 惠特克公司 阴型触头
CN1819353A (zh) * 2005-02-02 2006-08-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909304A (zh) * 2005-07-05 2007-02-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01017940A (zh) * 2005-12-26 2007-08-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519884D0 (en) * 1995-09-29 1995-11-29 Amp Great Britain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s
JP3717998B2 (ja) * 1996-04-22 2005-11-16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US6244910B1 (en) * 2000-05-04 2001-06-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box contact with stress limitation
US6264509B1 (en) * 2001-01-10 2001-07-24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High cycle terminal with protected failsafe contact
DE60218094T2 (de) * 2001-09-07 2007-11-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Anschlusskontakt, damit ausgestatteter Steckverbind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s Anschlusskontaktes
JP2004006132A (ja) * 2002-05-31 2004-0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4075825B2 (ja) * 2004-02-26 2008-04-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DE602005011722D1 (de) * 2004-09-29 2009-01-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Ein Anschlusskontakt und ein beipassender Steckverbinder
DE102006009075A1 (de) * 2006-02-28 2007-08-3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innen liegender Blattfeder
WO2011053276A1 (en) * 2009-10-26 2011-05-05 Molex Incorporated Miniature receptacle terminals
JP5480612B2 (ja) * 2009-12-17 2014-04-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ヒューズ用端子
JP2011249169A (ja) * 2010-05-27 2011-1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5482556B2 (ja) * 2010-08-06 2014-05-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5803798B2 (ja) * 2012-04-26 2015-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51A (zh) * 1994-04-21 1996-04-10 惠特克公司 阴型触头
CN1819353A (zh) * 2005-02-02 2006-08-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909304A (zh) * 2005-07-05 2007-02-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01017940A (zh) * 2005-12-26 2007-08-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9222A (ja) 2013-11-07
DE102013004226A1 (de) 2013-10-31
CN103378439A (zh) 2013-10-30
US20130288547A1 (en) 2013-10-31
US8944861B2 (en) 2015-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8439B (zh) 端子零件
CN103378441B (zh) 端子配件
CN103378440B (zh) 端子配件
CN204243282U (zh) 电连接器
CN101552399B (zh) 端子接头
EP2485334B1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CN102157857A (zh) 连接器
CN102377047B (zh) 端子接头
CN107086396A (zh) 母端子和母端子的制造方法
CN102377048A (zh) 端子接头
CN102570097A (zh) 端子接头
CN102195153A (zh) 电路板端子
CN101431194B (zh)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01359787A (zh) 插座型端子
US6790106B2 (en) Male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it
US7238064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blank therefor
CN100541924C (zh) 阳性端子接头,用于该接头的板材以及形成该接头的方法
CN107431284A (zh) 连接器
US7503814B1 (en) Terminal structure of female connector
CN103022744A (zh) 公端子配件
CN101651267B (zh) 一种电连接器用可端接线缆的片式接触件
CN201256230Y (zh) 电连接器
CN205488688U (zh) 连接器
CN20116013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4659621B (zh) 卡连接器及其托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