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9353A -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9353A
CN1819353A CN200610006849.5A CN200610006849A CN1819353A CN 1819353 A CN1819353 A CN 1819353A CN 200610006849 A CN200610006849 A CN 200610006849A CN 1819353 A CN1819353 A CN 1819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board
resilient contact
edge
clamped nipple
tubula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068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19353B (zh
Inventor
野吕丰
石川亮太郎
川濑治
中村圭一
小林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19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9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19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9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矩形管状部分的高度。矩形管状部分10形成使得,一对侧板13L、13R竖立在底部板12的相对左右边缘处,顶板14从左侧板13L的上边缘开始延伸,并且用于防止顶板14的向上移动的按压部分38从右侧半13R的上边缘开始延伸。顶板14的延伸边缘向下凹陷,从而形成凹口37,并且按压部分38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凹口37中。于是,可能减小或消除位于矩形管状部分10的上表面上的顶板14的上表面和按压部分38的上表面之间的台阶。因此,可以减小矩形管状部分10的高度。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本发明涉及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H04-115475中公开了一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使得弹性接触件容纳在矩形管状部分中,并且已经进入该矩形管状部分中的舌片弹性保持在矩形管状部分的顶板和弹性接触件之间。在这类端子接头中,矩形管状部分包括底板、一对侧板、顶板和板状按压部分,该侧板从底板的相对左右边缘竖立,该顶板平行于底板从一个侧板的上边缘延伸,该板状按压部分从另一侧板的上边缘延伸,并且按压部分放置在顶板的上表面上,以防止矩形管状部分的开口变形。
由于按压板在现有端子接头中放置在顶板的上表面上,所以存在按压部分的厚度增大了矩形管状部分高度,从而增大整个端子接头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进行了改进,并且其目的是减小管状部分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包括管状部分的端子接头,其中该管状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侧板、顶板和用于防止顶板的向外或向上或开放移动的至少一个按压部分,该侧板从基板的一个或多个横向边缘竖立,该按压部分从一个侧板的远端边缘开始延伸,其中顶板的延伸边缘为凹陷的,从而形成至少一个凹口或开口,并且按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凹口中。
由于用于防止顶板向上或向外或开放移动的按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顶板的凹口或开口中,所以可能减少或去除在矩形管状部分的上表面或外表面上的顶板和按压部分的上表面或外表面之间的台阶。因此,可以减小管状部分的高度或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顶板基本平行于基板从另一侧板的远端边缘延伸。
优选的是,弹性接触件至少部分容纳在管状部分中,将要至少部分插入到管状部分中的舌片将弹性地保持在管状部分的顶板和弹性接触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端子接头,其中弹性接触件容纳在矩形管状部分中,插入到矩形管状部分中的舌片弹性地保持在矩形管状部分的顶板和弹性接触件之间,并且该矩形管状部分形成使得一对侧板从底板的相对左右边缘竖立,顶板平行于底板从一个侧板的上边缘延伸,并且用于防止顶板的向上移动的按压部分从另一侧板的上边缘延伸,其中顶板的延伸边缘向下凹陷,从而形成凹口,并且该按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凹口中。
优选的是,凹口的一部分延伸穿过顶板的底表面或内表面。
更优选的是,至少一个锁定板形成从顶板的延伸边缘或远端边缘延伸,或者设置在所述边缘上,其中通过将锁定板的外边缘凹陷或者切除来形成凹口。
更为优选的是,锁定板形成至少部分基本沿着一个侧板的内表面从顶板的延伸边缘延伸。
最为优选的是,锁定板形成沿着另一侧板的内表面从顶板的延伸边缘延伸,并且通过切除锁定板的上边缘形成凹口。
由于形成有凹口的锁定板沿着另一侧板的内表面延伸,所以该另一侧板通过该锁定板得到加强,从而增大了整个矩形管状部分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基板中形成锁定孔,及
端子接头将通过锁定孔与锁定部分的配合进行保持,该锁定部分设置在空腔的内壁上,同时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的空腔中。
优选的是,通过使弹性接触件的横向边缘与锁定板的远端边缘接触,来限制弹性接触件朝顶部的移动。
更优选的是,锁定孔形成在底板上。
该端子接头通过锁定孔与锁定部分的配合来保持,该锁定部分设置在空腔的内壁上,同时插入到连接器外壳的空腔中,及
通过使弹性接触件的横向边缘与锁定板的底部边缘接触来限制弹性接触件朝顶部的移动。
由于锁定孔形成在顶板上,所以已经穿过锁定孔进入矩形管状部分的异物可以使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的支承点塑性变形,同时将弹性接触件朝顶板移动。然而,根据本发明,通过弹性接触件的横向边缘与锁定板的底部边缘的接触,可以限制弹性接触件朝顶板的移动。
最为优选的是,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中心与(最好基本为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朝着与锁定板所设置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偏移。
由于(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内部空间的宽度中心因锁定板的存在而与(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偏移,所以如果试图将弹性接触件设置成,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中心与(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重合,则需要使弹性接触件的宽度变窄与偏移量相同的量,结果在与(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内部空间中的锁定板相对的侧面上留有死区。在这方面,由于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中心与(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朝着与锁定板相对的侧面偏移,所以可以确保弹性接触件的较大宽度,并且可以使得(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的内部空间中的死区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形成端子接头或是端子接头成型的方法,尤其是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端子接头,它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板状材料或毛坯,
通过整形、弯曲和/或折叠该板状材料形成管状部分,使得一个或多个侧板从基板的一个或多个横向边缘竖立,并形成顶板,
设置至少一个按压部分,用于防止顶板向外或向上或开放移动,该顶板从一个侧板的远端边缘开始延伸,
对顶板的延伸边缘进行凹陷或切割,从而形成至少一个凹口或开口,及将该按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凹口中。
在读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也可以组合到其他实施例中。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子接头的右侧视图,
附图2是该端子接头的平面图,
附图3是该端子接头的左侧视图,
附图4是该端子接头的底视图,
附图5是沿着附图2的线A-A的剖视图,
附图6是沿着附图5的线B-B的剖视图,
附图7是沿着附图5的线C-C的剖视图,
附图8是沿着附图5的线D-D的剖视图,
附图9是沿着附图5的线E-E的剖视图,
附图10是该端子接头的改进,
附图11是该端子接头的正视图,
附图12是一剖视图,时除了前板处于完全锁定位置并且舌片与端子接头连接的状态,
附图13是连接器的正视图,示出了前板处于完全锁定位置处的状态,
附图14是附图13的部分放大视图,
附图15是一剖视图,示出了前板处于部分锁定位置处的状态,
附图16是连接器外壳的正视图,示出了前板处于部分锁定位置处的状态,
附图17是附图16的部分放大视图,及
附图18是一剖视图,示出了使用探测器进行电连接检查的状态。
参照附图1至18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首先,描述连接器外壳50,本发明的优选实施的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容纳在该连接器外壳中。该连接器外壳50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空腔51形成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连接器外壳50,其中(最好基本悬臂形的)锁定部分52形成在每个空腔51中,该锁定部分沿着每个空腔51的底壁或者在该底壁上基本向前突出,并且在其内(上)表面(基本面对空腔51的表面)上具有保持突起52a。
在连接器外壳50上将安装前板53,该前板可沿着连接器外壳50的前端表面在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1P和第二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2P之间垂直地移动(可在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方向上,最好是基本垂直于向前和向后方向的方向上移动)。在该前板53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舌片插入开口55和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工作开56,该舌片插入开口基本与相应一个或多个空腔51相对应,该工作开口同样基本与相应一个或多个空腔51相对应。在前板53位于部分锁定位置(第一位置)1P处的情况下,工作开56位于基本与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T的容纳板35的横向(上)端相对应的位置处,该端子接头将在后面描述,如附图15至17所示。在前板53低于或设置在完全锁定位置(第二位置)2P处的情况下,舌片插入开口55位于空腔51的中心略上方或与之偏置,并且工作开口56位于基本与锁定部分52相对应的高度或位置处,如附图12至14中所示。
接下来,描述端子接头T。
每个端子接头T都由导电(最好是金属的)板状材料Ta形成,并且整体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基本较窄和较长,该板状材料通过弯曲、折叠、挤压、压印等等冲压或切割成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形状,如附图10中所示,其中前部(最好是前半部)起到(最好基本是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的作用,并且后部(最好基本是后半部)起到将与线W进行连接的线连接部分11(最好处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筒管的形式)的作用。该线连接部分11与线W的端部(前端)连接,最好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电连接。
(最好是矩形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通过底部板或基板12、一对侧板13L、13R,和顶板或顶端板14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形成基本空心的,该基板最好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较窄和较长,这对侧板基本从底板12的相对横向(左和/或右)边缘的区域(最好基本是前半区域)基本垂直竖立或突出,该顶板最好从一个横向(左)侧板13L(作为优选的一个侧板)(的最好整个上边缘)开始朝另一横向(右)侧板13R(作为优选的另一侧板)最好基本平行于底板12延伸。顶板14的延伸末端(右边缘)的前部、后部和中部从上面与右侧板13R的上边缘接触,并且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两个(前和/或后)锁定板15F、15R形成在顶板14的延伸末端的两个前和/或后区域中,最好基本不与右侧板13R的上边缘接触,该锁定板沿着右侧板13R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之重叠)向下或基本朝弹性接触件25延伸。该前锁定板15F最好基本整体上为矩形,其底边缘相对于高度方向位于(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中间位置(最好基本在中央)处,并且后槽口16形成在该底边缘的后端处。后锁定板15R最好基本整体上为矩形,并且其底边缘位于矩形管状部分10中较低的位置(靠近底部板12的位置)处,并且底部槽口17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形成在底部边缘的中间位置(最好基本在中央)处。另一方面,基本矩形的前锁定孔18F和(最好基本是矩形的)后锁定孔18R形成穿透左侧板13L,该前锁定孔基本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相对应,该后锁定孔基本与后锁定板15R的底部槽口17相对应。
(最好基本为矩形的)锁定孔19形成在板12、13和/或14的其中一个中,最好是底部板或基板12中(作为在弹性接触件25基本与舌片进入空间32相对的侧面处的优选的板部分)。横向(左和右)侧板13L、13R的底部边缘在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与锁定孔19相对应的区域中最好切割到略微高于底部板12的上表面的位置处,从而横向对称地形成侧槽口20。通过最好形成该侧槽口20,横向(左和右)侧板13L、13R的底部边缘(底端表面)位于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或与之相对应。横向(右)侧板13R的基本与锁定孔19相对应的底部区域最好受到压印或弯曲,以向内(朝宽度中心)突出,从而形成干涉限制部分21。该干涉限制部分21在侧视图中最好基本为矩形的(参见例如附图3)和/或在底视图中为梯形的(参见例如附图4)。值得注意的是,前锁定板15F的后槽口16最好形成避免干扰干涉限制部分21的上边缘的前端。
可与锁定部分52的保持突起52a配合的保持部分22形成在锁定孔19的前端边缘处,或其附近。最好通过将底部板或基板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塑性变形形成该保持部分22,最好通过冲压或者压印使得底部板或基板12中的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塑性变形,从而在构成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的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保持与(面向后的)保持突起52a面对的方向的情况下,向(最好为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内部(向上)移动,形成该保持部分22。该保持部分22设置在沿着宽度方向(横向)相对于矩形管状部分10横向(例如,向左)移动的位置处,其中保持部分22的宽度中心最好位于和将在后面描述的弹性接触件25基本相同的位置处。而且,保持部分22的上表面或内表面最好基本为平表面,基本位于和侧槽口20和/或干涉限制部分21的底部边缘基本相同的高度。
弹性接触件25至少部分容纳在矩形管状部分10中。如附图5中所示,弹性接触件25在底部板或基板12的前端处向后弯曲或折叠,最好向后悬臂伸出,并且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较窄和较长。弹性接触件25最好包括基本半圆形的弯曲部分26,和延伸部分27,该弯曲部分与底部板12的前端连接,该延伸部分从弯曲部分26基本向后延伸。该延伸部分27具有向前倾斜部分28F和向后倾斜部分28R,该向前倾斜部分从弯曲部分26的上端向上或向内倾斜地延伸到后面,该向后倾斜部分从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后端(延伸末端)向下或向外倾斜地延伸到后面。在弹性接触件25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由于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25R(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后端)最好位于从底部板或基板12向上或向内间隔开的非接触位置处,所以弹性接触件25最好只在其前端处受到支承。该弹性接触件25可以至少以弯曲部分26作为支承点基本上横向地(向上和向下)或者在与向前和向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变形,而主要地使弯曲部分26弹性变形。当弹性接触件25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时,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25R(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后端)基本与底部板12的上表面接触或者可与之接触,从而弹性接触件25最好在前后两端都受到支承。
弯曲部分26和向前倾斜部分28F位于锁定孔19前面的区域中,并且向上或向内突出的(最好基本圆顶形的)接触点29形成在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后端(即最高部分)处。该接触点29最好也位于锁定孔19前面。向后倾斜部分28R在从锁定孔19的前边缘到后锁定板15R的底部槽17的区域中延伸,并且其前端位于基本与干涉限制部分21相对应的高度处。而且,考虑到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弯曲部分26和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宽度最好基本相等;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前端和后端的宽度最好基本等于向前倾斜部分28F的宽度;和/或向后倾斜部分28R除了其前后端之外的区域最好窄于向前倾斜部分28F。
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前后突起30F、30R形成在弹性接触件25的(最好每个)横向(左和/或右)边缘处,从而基本与弹性接触件25齐平,并沿着宽度方向向外凸出。横向(左和右)前突起30F最好基本彼此对称,并且设置在接触点29附近,即略微位于接触点29前面。前突起30F定位使得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基本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和前锁定孔18F对应。在弹性接触件25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右前突起30F的上表面略微位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下面,并基本不与该底部边缘接触,并且左前突起30F的上表面最好略微位于前锁定孔18F的上边缘下面,并基本不与该上边缘接触。另一方面,后突起30R基本横向对称,并设置在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后端)25R处,或其附近。后突起30R最好定位成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基本与后锁定板15R的底部槽口17的上边缘和后锁定孔18R相对应。在弹性接触件25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下,右后突起30R的上表面最好略微位于底部槽口17的上边缘下面,并基本不与该上边缘接触,并且左后突起30R的上表面最好位于后锁定孔18R的上边缘的略微下方,并基本不与该上边缘接触。
这种弹性接触件25最好基本横向对称,并相对于(矩形)管状部分10和锁定孔19沿着宽度方向横向(向左)移动。该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保持部分22的宽度中心重合。当从下面观察锁定孔19时,弹性接触件25的向后倾斜部分28R的前端区域最好在其基本整个宽度上暴露。顶板14压印成向下突出,从而形成舌片容纳部分31。该舌片容纳部分31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重合。弹性接触件25的上表面和舌片容纳部分31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起到舌片入口空间32的作用,插入到矩形管状部分10中的舌片54从前面进入该舌片入口空间中。
通过对底部板或基板12的前端部分的横向(左和/或右)边缘进行切割或冲压形成基础部分33,该基础部分比底部板12((最好基本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更窄,并相对于(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或其纵轴横向(相作)移动。基础板33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重合。换句话说,基础部分33和弹性接触件25设置成使得其宽度中心位于基本相同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处。弯曲部分26的底端与基础部分33的前端相连接,并且基础部分33的一个横向边缘(例如,左边缘)和弯曲部分26的横向边缘基本连续和/或基本彼此齐平。另一方面,横向(朝右侧板13R)凸出的凸出部分34形成在基础部分33的横向(右)边缘处(即在一侧边缘处,该侧边缘与基础部分33相对于矩形管状部分10朝其移动的侧面相对,在基础部分33的左右边缘外部)。凸出部分34的横向(右)边缘最好基本平行于基础部分33的横向(左)边缘。凸出部分34的前边缘34F最好与基础部分33和/或凸出部分34的侧边缘相倾斜。板部分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重合,该板部分为基础部分33和凸出部分34的组合,或者包括它们。
横向(右)侧板13R(基本与一侧面相对的侧板,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从矩形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朝该侧面偏移)形成有基本平面的容纳板35,该容纳板从右侧板13R的前边缘或其附近开始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以直角朝宽度中心(朝弹性接触件25)延伸。该容纳板35最好形成从横向(右)侧板13R的内(上)端附近的位置到其底端附近的位置基本连续,并且最好基本具有垂直较长的矩形正视图。该容纳板35至少部分延伸到通过切割或挤压形成基础部分33之后所留下的空间中,并且其底部边缘至少部分位于底部板12的厚度区域(最好基本在弯曲部分26下方或与之对应)中,和/或其上边缘最好基本与舌片容纳部分31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处。容纳板35的前端表面35F略微位于弹性接触件25的前端(弯曲部分26的前端)前面。容纳板35的延伸边缘35S(平行于右侧板13R的左边缘)最好基本为平直的,并且/或者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限定在横向(右)侧板13R的内表面和弯曲部分26的相对应横向(右)表面(更为具体的事,弯曲部分26的右边缘附近的位置处)之间的区域中。换句话说,容纳板35相对于宽度方向至少部分位于舌片容纳部分31和弹性接触件25之间的舌片入口空间32的外侧。倾斜的导向表面36R形成在容纳板35的延伸边缘35S处。另一方面,(最好类似地倾斜的)导向表面35L形成在横向(左)侧板13L的前端处。限定在容纳板35的延伸边缘35S和横向(左)侧板13L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基础部分33和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重合。
前锁定板15F的上边缘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在中部(最好基本是中央部分)切除或凹陷,从而形成凹口37,并且形成凹口37的区域包括顶板或顶部板14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该凹口37使得顶板14的延伸末端的横向(上)表面向内或向下或在其厚度方向凹陷(参见例如附图7)。在凹口37与顶板14相对应的区域中,凹口延伸穿过顶板14的下表面。横向或向左延伸的按压部分38形成在横向(右)侧板13R(或凹口37所设置的顶板或顶部板14的侧面上的侧板13R)的上边缘或远端边缘处。该按压部分38至少部分或可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凹口37中,其中按压部分38的外表面或上表面最好基本与顶板14的外表面或上表面齐平(处于相同高度)。按压部分38最好从外侧或上方基本与前锁定板15F的上边缘或外边缘接触,从而防止前锁定板15F的向上或向外移动(或者形成管状部分10的板的开放移动)和/或防止顶板14的向上或向外移动基本与前锁定板15F连续。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
在将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容纳到连接器外壳50中之后,端子接头T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空腔51中的过程中,使前板43保持在部分锁定位置1P(第一位置)处。在插入过程中,(最好基本为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的底部板12基本与保持突起52a接触,以使锁定部分52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当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到基本正确的位置处时,锁定部分52至少部分向上或向内或朝端子接头T弹性返回,以将保持突起52a至少部分安装到锁定孔19中,并且使得保持突起52a的(前)表面从退出侧(从后面)与锁定孔19的保持部分22配合,使得端子接头T受到固定。
在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之后,用于检测电连接的导电(最好是金属的)窄长电缆P至少部分或者可以至少部分从前面插过工作开口56。该电缆P与容纳板35的上端接触或可与之接触(弹性接触件25上面和/或在与舌片进入开口32相对应的高度处),并最好同时与顶板14的前边缘接触。
在检测电连接之后,前板53移动到完全锁定位置2P(第二位置)处。在该状态下,舌片从配合侧或从前面穿过框架板53的舌片插入开口55至少部分插入到舌片入口空间32中。插入的舌片54最好通过弹性地保持在舌片容纳部分31和接触点29之间,同时使弹性接触件25弹性变形,而与弹性接触件25接触,或可与之接触,并且舌片54和矩形管状部分10通过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恢复力电连接(或者它们的电连接受到帮助)。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功能和效果。
(1)在保持部分22处,构成或形成锁定孔19的开放边缘的一部分的末端表面12S基本与锁定部分52接触,或可与之接触,以保持端子接头T,该锁定孔形成在底部板或基板12中。由于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向内移动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所以与只有该板部分的厚度起到配合余量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较大的配合余量。
(2)保持部分22最好向内移动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中,同时底部板12的末端表面12S的一部分保持基本面对与锁定部分52基本相对的方向,并且底部板12的外表面(下表面)和末端表面12S之间的边界基本处于边缘形状的倾斜部分的形式。于是,即使外力在退出方向上作用到端子接头T上,锁定部分也不可能像底部板的外表面(下表面)与末端表面之间的边界处于弯曲表面的形式的情况那样,滑动成与保持部分脱离配合。
(3)如果弹性接触件25的向下或向外弹性变形程度变得大于当舌片54至少部分插入时弹性接触件25与舌片54的正常接触状态下的变形程度,则弹性接触件25与接触点29相对应的部分从上方基本与保持部分22接触,从而防止弹性接触件25过度弹性变形超过其弹性极限。由于保持部分22作为保持端子接头T的装置最好也具有防止弹性接触件25过度弹性变形超过或接近其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防止功能,所以与除了保持部分之外,还设置有专用的过度变形防止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端子接头T的形状。
(4)如果已经穿过锁定孔19进入的异物从外侧或下面向上或向内推动弹性接触件25,则前突起30F最好基本从下面与前锁定板15F的底部边缘和前锁定孔18F的边缘基本接触,和/或后突起30R最好从下面基本与后锁定板15R的底部边缘和后锁定孔18R的边缘接触或可与之接触,从而防止弹性接触件25朝舌片入口空间32(向上)移动。而且,由于一个或多个锁定板15F、15R和/或一个或多个锁定孔18F、18R最好设置在锁定孔19的前面和/或后面的两个位置处,所以弹性接触件25在受到异物的推动力之后不可能向前和/或向后倾斜。这能够防止弯曲部分26作为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变形的支承点而塑性变形。
(5)由于位于锁定孔19前面的前锁定板15F和/或前锁定孔18F最好设置在与舌片54接触的弹性接触件25的接触点29附近,所以即使除了弹性变形的支承点(弯曲部分26)之外的弹性接触件25的区域变形,也不可能改变接触点29的位置。因此,弹性接触件25可以以基本正确的接触压力与舌片54接触。
(6)由于位于锁定孔19后面(或基本与和配合端子相配合的配合侧面相对)的向后移动防止部分(后锁定板15R和/或后锁定孔18R)最好设置在弹性接触件25的自由端25R附近,所以与后移动防止部分设置在靠近弹性变形的支承点的位置处(前位置),而不是更加靠近自由端的情况相比,前移动防止部分(前锁定板15F和/或前锁定孔18F)和后移动防止部分(后锁定板15R和/或后锁定孔18R)之间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的间隔较长。因此,当通过异物按压使得弹性接触件25在前后移动防止部分之间弹性变形时,可以抑制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变形程度,并且弹性接触件25不可能在前后移动防止部分之间进行塑性变形。
(7)底部板或基板12最好形成有锁定孔19,用于将弹性接触件25暴露到(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外侧,但是横向(右)侧板13R形成有干涉限制部分21,该干涉限制部分靠近或邻近弹性接触件25,和/或至少部分位于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于是,干涉限制部分21可以限制异物穿过锁定孔19的干涉,这又防止了异物干扰弹性接触件25。
(8)由于干涉限制部分21最好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弹性接触件25的变形空间外侧,所以可以避免弹性接触件25和干涉限制部分21的干扰。因此,在不妨碍弹性接触件25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可以确保舌片54和弹性接触件25的接触可靠性。
(9)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最好与最好基本矩形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偏置。这意味着在弹性接触件25和横向(右)侧板13R之间存在死区,该横向(右)侧板为距离弹性接触件25更远的侧板。注意到这一点,试图通过将干涉限制部分21设置在该死区中,有效地使用矩形管状部分10中的死区。
(10)注意最好在最好基本矩形管状部分10的基本整个宽度上形成锁定孔19,并且矩形管状部分10的横向(左和右)侧板13L、13R的底端表面在锁定孔19的开放区域中的暴露,基本面对锁定孔19的横向(右)侧板13R的底端部分压印成向内突出,从而形成干涉限制部分21。与切割和弯曲相比,最好通过压印或冲压的该形成方法很容易操作。因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
(11)作为限制弹性接触件25朝舌片进入空间32移动的装置,一个或多个锁定板15F、15R形成基本沿着或靠近横向(右)侧板13R的内表面从顶板或顶部板14的延伸端或远端或其附近基本向内或者朝底部板12延伸,并且弹性接触件25的横向(右)边缘处的一个或多个突起30F、30R基本与锁定板15F、15R的底部边缘或内边缘(延伸边缘或远端边缘)接触,或可与之接触。于是,不需要在横向(右)侧板13R中形成锁定孔,因而可以避免右侧板13R的强度减小和/或(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强度减小。
(12)由于矩形管状部分10的内部空间(弹性接触件25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的空间)的宽度中心从(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横向或向左偏移,尤其是由于锁定板15F、15R的存在,所以如果试图设置弹性接触件25和(矩形的)管状部分10,使其宽度中心最好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处,则需要将弹性接触件25变窄与偏移量相同的量。结果,在(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内部空间中基本与锁定板15F、15R相对的侧面(左侧)处留有死区。然而,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最好(向左)偏移到与锁定板15F、15R相对的侧面,本实施例中(矩形的)管状部分10。因此,可以确保弹性接触件25较大的宽度,并且可以有利地使(矩形的)管状部分25的内部空间中的死区最小化。
(13)按压部分38形成在横向(右)侧板13R的延伸边缘或远端边缘(上边缘)处,并且该按压部分38防止前锁定板15F向上或向外移动,通过基本朝定板14和/或凹口37延伸,该按压部分能够从外侧或上方基本与前锁定板15F的上边缘或远端边缘接触。于是,可以安全地防止弹性接触件25朝舌片进入空间32移动。
(14)将前锁定板15F的上边缘或远端边缘或外边缘凹陷或切割形成凹口或切除部分37,并且按压部分38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为整个按压部分38)容纳在凹口37中。于是,在(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上表面或外表面上,在顶板14和按压部分38的上表面或外表面之间不具有台阶。
(15)形成在横向(右)侧板13R的上边缘或远端边缘处的按压部分38起到防止顶部板或顶板14的延伸边缘或远端边缘(右边缘)向上或向外移动的功能。由于该按压部分38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最好为整个按压部分38)容纳在凹口37中,所以通过在(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上表面或外表面上,在顶板14和按压部分38的上表面之间不形成台阶,可以减小(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的高度或相应尺寸。
(16)由于形成有凹口37的前锁定板15F基本沿着横向(右)侧板13R的内表面延伸,所以该前锁定板15F使得横向(右)侧板13R得到加强,这又加强了整个(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强度。
(17)横向(右)侧板13R形成有容纳板35,该容纳板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于横向(右)侧板13R或者沿着宽度方向基本向内,即朝着弹性锁定件25从横向(右)侧板13R的前边缘延伸;面对舌片进入空间32的容纳板35的延伸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宽度方向位于横向(右)侧板13R和弹性接触件25之间的区域中;并且电缆P与该容纳板35接触或者可与之接触。于是,电缆P沿着宽度方向的接触面积比横向(右)侧板13R的厚度更宽,并且即使电缆P在宽度方向移动,也可以安全地与矩形管状部分10接触。另外,在容纳板35的延伸边缘35S之外,沿着高度方向(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方向)与舌片进入空间32相对应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宽度方向位于横向(右)侧板13R和弹性接触件25之间的区域中。因此,可以避免至少部分进入舌片进入空间32的舌片54干扰容纳板35。
(18)由于容纳板35最好基本形成在横向(右)侧板13R的整个高度上,所以电缆P的可接触面积沿着高度方向基本变宽,因此增大了设计中的自由度,例如在将工作开口56设置为电缆P在连接器外壳50中的进入开口之后。
(19)在设置弹性接触件使得其宽度中心最好基本与矩形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重合而不偏移的情况下,侧板和弹性接触件之间的间隙宽度基本上为矩形管状部分和弹性接触件的宽度之间的差的一半。与之相反,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在本实施例中与矩形管状部分10偏置。于是侧板和弹性接触件25之间的较宽间隙的宽度大于(矩形的)管状部分10和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之间的差的一半。因此,可以确保容纳板35从横向(右)侧板13R的较大延伸距离。
(20)由于容纳板35的前度表面35F基本位于弹性接触件25的前端前面,所以即使电缆P的一部分不与容纳板35接触,电缆P也不可能干扰弹性接触件25。
(21)由于倾斜的导向表面36R最好形成在容纳板35的延伸边缘处,或其附近,所以如果至少部分进入(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舌片54的位置朝容纳板35移动,倾斜的导向表面36R也将或者也能将舌片54的位置朝舌片进入空间32校正至正确位置。因此,舌片54不可能撞击到容纳板35上。
(22)基础部分33形成在底部板12的前端部分处,或其附近,该基础部分最好通过切除或冲压或凹陷横向(左和/或右)边缘形成得比底部板12更窄,并且弹性接触件25的前端处的弯曲部分26(作为弹性接触件25的弹性变形的优选支承点)与基础部分33的前端接触。该基础部分33最好形成有凸出部分34,该凸出部分从基础部分33的侧边缘横向地或朝(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横向(右)侧板13R凸出。形成在基础部分33的侧边缘处的该凸出部分34最好通过切除或凹陷或冲压底部板12的侧边缘使得留在基础部分33和横向(右)侧板13R之间的开口面积变窄。于是,即使弹性接触件25具有较小的宽度,也能够防止异物穿过该开口进入(矩形的)管状部分10。而且,由于基础部分33通过形成突出部分34变宽和/或得到加强,所以即使弹性接触件25具有较小的宽度,也能防止由异物的干扰而导致的基础部分33的变形。
因此,为了减小矩形管状部分的高度或尺寸,(最好基本矩形的或多边形的)管状部分10形成使得,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侧板13L、13R在底部板或基板12的(最好基本相对的)横向(左和/或右)边缘处竖立,顶部板或顶板14从横向(左)侧板13L的上边缘或远端边缘延伸,并且至少一个按压部分38从右侧板13R的上边缘或远端边缘延伸,该按压部分用于防止顶板14和/或横向(右)侧板13R的向上或向外或开放移动。顶板14的延伸边缘向下或向内凹陷,从而形成凹口或开口37,并且按压部分38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凹口或开口37中。于是,可能减小或去除矩形管状部分10的上表面上的顶板14和按压部分38的上表面之间的台阶。因此,可以减小矩形管状部分10的高度。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技术范围之内,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
(1)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按压部分的上表面或外表面基本与顶部板或顶板的上表面齐平,但是根据本发明,它也可以高于或低于顶部板或顶板的上表面或外表面。
(2)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锁定板形成基本沿着横向(右)侧板的内表面从顶部板或顶板的延伸边缘延伸,并且通过切除锁定板形成凹口,但是根据本发明,也可以通过将顶板的延伸边缘压印或冲压或挤压成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或基本向下或向内突出来形成凹口。
(3)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凹口的一部分延伸穿过顶部板或顶板的下表面,但是根据本发明,凹口也可以在其整个面积上都不延伸穿过顶板的下表面。
(4)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弹性接触件的宽度(横向)中心与矩形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偏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弹性接触件和矩形管状部分的宽度中心重合而不彼此偏置的端子接头。
(5)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阴性端子接头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具有管状部分的阳性端子接头。
(6)尽管上述管状部分最好具有基本矩形的横截面形状,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同样可应用于具有其它形状的管状部分,尤其是基本为多边形的形状(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
(7)尽管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设置有一个按压部分和一个凹口或开口,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可以设置最好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或者端子接头的纵向间隔开的两个或更多凹口和/或开口。
附图标记列表
T   端子接头
10  矩形的/多边形的管状部分(管状部分)
12  底部板(基板)
13R 右侧板(一个/另一个侧板)
13L 左侧板(一个/另一个侧板)
14  顶部板或顶板
15F 锁定板
19  锁定孔
25  弹性接触件
37  凹口或开口
38  按压部分
50  连接器外壳
51  空腔
52  锁定部分

Claims (10)

1.包括管状部分(10)的端子接头(T),其中管状部分(10)包括一个或多个侧板(13)、顶板(14)和用于防止顶板(14)向外移动的至少一个按压部分(38),该侧板(13)从基板(12)的一个或多个横向边缘竖立,该按压部分(38)从一个侧板(13R)的远端边缘开始延伸,用于防止顶板(14)向外移动,其特征在于,顶板(14)的延伸边缘被凹陷,从而形成至少一个凹口(37),并且按压部分(38)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凹口(37)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顶板(14)基本平行于基板(12)从另一侧板(13L)的远端边缘开始延伸。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弹性接触件(25)至少部分容纳在管状部分(10)中,将至少部分插入到该管状部分(10)中的舌片将弹性保持在该管状部分(10)的顶板(14)和弹性接触件(25)之间。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凹口(37)的一部分延伸穿过顶板(14)的内表面。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锁定板(15F)形成从顶板(14)的延伸边缘开始延伸,并且通过对锁定板(15F)的外边缘进行凹陷或切除形成凹口(3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锁定板(15F)形成至少部分基本沿着一个侧板(13R)的内表面从顶板(14)的延伸边缘开始延伸。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
锁定孔(19)形成在基板(12)中,及
端子接头(T)通过锁定孔(19)与锁定部分(52)的配合而被保持,该锁定部分设置在空腔(51)的内壁上,同时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器外壳(50)的空腔(51)中。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与权利要求5的组合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弹性接触件(25)的横向边缘与锁定板(15F)的远端边缘接触,而限制弹性接触件(25)朝顶板(14)的移动。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与权利要求5的组合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弹性接触件(25)的宽度中心与管状部分(10)的宽度中心朝着与锁定板(15F)所设置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偏移。
10.形成端子接头(T)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板状材料,
通过整形、弯曲、和/或折叠该板状材料形成管状部分(10),使得一个或多个侧板(13)从基板(12)的一个或多个横向边缘竖立,并形成顶板(14),
提供至少一个按压部分(38),用于防止顶板(14)的向外移动,该顶板从一个侧板(13R)的远端边缘开始延伸,
将顶板(14)的延伸边缘凹陷,从而形成至少一个凹口(37),及
将按压部分(38)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凹口(37)中。
CN200610006849.5A 2005-02-02 2006-02-05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Active CN1819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26663A JP2006216316A (ja) 2005-02-02 2005-02-02 端子金具
JP2005-026663 2005-02-02
JP2005026663 2005-0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9353A true CN1819353A (zh) 2006-08-16
CN1819353B CN1819353B (zh) 2010-06-23

Family

ID=3592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6849.5A Active CN1819353B (zh) 2005-02-02 2006-02-05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179138B2 (zh)
EP (1) EP1689037B1 (zh)
JP (1) JP2006216316A (zh)
CN (1) CN1819353B (zh)
DE (1) DE602006001960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1241A (zh) * 2010-08-25 2013-05-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N103378439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05226425A (zh) * 2014-06-25 2016-0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2449B2 (ja) * 2005-02-02 2010-03-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06216316A (ja) * 2005-02-02 2006-08-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4743109B2 (ja) 2006-12-18 2011-08-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EP2056408B1 (en) * 2007-11-05 2016-05-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n electrical terminal fitting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JP5482557B2 (ja) * 2010-08-06 2014-05-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5482556B2 (ja) * 2010-08-06 2014-05-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2054107A (ja) * 2010-09-01 2012-03-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付き端子金具
JP2012146437A (ja) * 2011-01-11 2012-08-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JP5700811B2 (ja) * 2011-03-30 2015-04-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42608B2 (ja) 2012-12-04 2018-06-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端子
CN105284010B (zh) 2013-06-07 2019-06-21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
US10230189B2 (en) * 2013-12-03 2019-03-12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Connector and pin receiving contact for such a connector
JP2015159094A (ja) * 2014-02-25 2015-09-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US9941615B2 (en) 2015-08-05 2018-04-10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JP6211564B2 (ja) * 2015-08-05 2017-10-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6543284B2 (ja) * 2017-02-10 2019-07-1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雌型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ンタクトの嵌合構造
TW201941505A (zh) 2018-03-16 2019-10-16 美商Fci美國有限責任公司 高密度電連接器
JP2021174749A (ja) * 2020-04-30 2021-11-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JP7396188B2 (ja) * 2020-04-30 2023-12-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9628A (en) * 1987-10-19 1990-04-24 Interlock Corporation Tab receptacle with fixed beam contacts
US5235743A (en) * 1990-07-11 1993-08-17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ir of terminals having a low friction material on a mating surface to facilitate connection of the terminals
JP2916001B2 (ja) 1990-07-11 1999-07-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入力端子の製造方法
US5791945A (en) * 1995-04-13 1998-08-11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High force contact
US6244910B1 (en) * 2000-05-04 2001-06-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box contact with stress limitation
JP3576488B2 (ja) * 2000-12-18 2004-10-1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雌端子
JP3801889B2 (ja) * 2001-09-07 2006-07-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N1653650B (zh) * 2002-05-17 2010-11-03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端子
JP2006216316A (ja) * 2005-02-02 2006-08-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US7223135B2 (en) * 2005-02-02 2007-05-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1241A (zh) * 2010-08-25 2013-05-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9124017B2 (en) 2010-08-25 2015-09-01 Yazaki Corporation Terminal fitting
CN103081241B (zh) * 2010-08-25 2015-11-2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N103378439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03378439B (zh) * 2012-04-26 2016-03-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05226425A (zh) * 2014-06-25 2016-0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226425B (zh) * 2014-06-25 2018-02-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9353B (zh) 2010-06-23
EP1689037A1 (en) 2006-08-09
EP1689037B1 (en) 2008-07-30
DE602006001960D1 (de) 2008-09-11
US20060172615A1 (en) 2006-08-03
US7179138B2 (en) 2007-02-20
JP2006216316A (ja) 200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9353A (zh)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815816A (zh) 端子接头、设置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及形成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CN1819350A (zh) 端子接头,具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形成端子接头的方法以及电连接测试方法
CN1819356A (zh)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01075714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767276A (zh) 防水连接器
CN1191662C (zh) 卡用连接装置
CN1677759A (zh) 卡连接器
CN1819351A (zh) 端子接头、设置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及形成端子接头的方法
CN1881704A (zh) 可移动构件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756000A (zh) 一种端子接头以及使用这种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CN1815819A (zh) 连接器、连接器测试设备及方法
CN1855644A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818932A (zh) 存储卡适配器
CN1578012A (zh) 连接器
CN1684313A (zh) 连接器
CN1909304A (zh)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213518C (zh) 具有刀形接点和连接装置的接线板
CN1466243A (zh) 连接器
CN1253973C (zh) 连接器
CN1685569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触点
CN1049400A (zh) 由连接器相互接合在一起的异型杆材组成的可拆式支架
CN1756001A (zh) 连接器
CN1466244A (zh) 连接器、终端接头和插入终端接头的方法
CN1610493A (zh) 带开关的卡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