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6425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6425A
CN105226425A CN201510355373.5A CN201510355373A CN105226425A CN 105226425 A CN105226425 A CN 105226425A CN 201510355373 A CN201510355373 A CN 201510355373A CN 105226425 A CN105226425 A CN 105226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lexure strip
housing
connecting portion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553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6425B (zh
Inventor
土屋和彦
高桥孝和
池谷谦一
松村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298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356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64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666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64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25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26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6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6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64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1),包括:壳体(3);端子(7),其具有被容纳于壳体(3)、箱状的连接部(5);弹性片(11),其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出没于连接部(5)的内外的触点部(9);保持件(13),其组装在壳体(3)的端子(7)的连接部(5)侧;上推部(15),其朝向端子(7)的连接部(5)侧延伸设置在保持件(13)上,在保持件(13)组装于壳体(3)时,与弹性片(11)抵接,使弹性片(11)变位,从而使触点部(9)伸出到连接部(5)外,弹性片(11)具有:抵接部(17),其被设置为在连接部(5)内能够挠曲,与上推部(15)抵接而变位;及变位部(19),其被设置为从所述抵接部(17)折回并能够挠曲,并设置有触点部(9)。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例的连接器,已知如下的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其被容纳于壳体,并具有箱状的连接部;作为弹性片的触点弹簧,其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出没于连接部的内外的触点部;作为保持件的插座,其组装在壳体的端子的连接部侧;作为上推部的上推突起,其朝向端子的连接部侧延伸设置在插座上,并在插座被组装于壳体时与触点弹簧抵接而使触点弹簧变位而使触点部伸出到连接部外(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现有例的连接器中,在插座被组装到壳体之前的状态下,由于触点弹簧不会因上推突起而伸出到箱状的连接部外,因此,触点弹簧被连接部保护,能够防止触点弹簧的变形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9469号公报(JP2012-069469A)
然而,在现有例的连接器中,在使触点部伸出到连接部外时,由于保持件的上推部来使设置有触点部的弹性片变位,所以,有可能弹性片在保持件向框架组装时变形,有可能不能得到期望的接触载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利用保持件的上推部来使弹性片变位,能够保持期望的接触载荷。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其具有被容纳于壳体、箱状的连接部;弹性片,其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出没于连接部的内外的触点部;保持件,其组装于壳体的端子的连接部侧;及上推部,其朝向端子的连接部侧延伸设置在保持件上,在保持件被组装于壳体时,与弹性片抵接,使弹性片变位,从而使触点部伸出到连接部外。端子的弹性片具有:抵接部,其被设置为在连接部内能够挠曲,与上推部抵接而变位;及变位部,其被设置为从抵接部折回并能够挠曲,并设置有触点部。
由于弹性片具有被设置为在连接部内能够挠曲并与上推部抵接而变位的抵接部、及被设置为从该抵接部折回并能够挠曲、并设置有触点部的变位部,所以,保持件的上推部使抵接部变位,设置于变位部的触点部伸出到连接部外。
因此,由于保持件的上推部不会使弹性片的变位部变位,因此,能够防止设置有触点部的变位部的变形,变位部的弹力不会变化,能够保持触点部的期望的接触载荷。
因此,在这样的连接器中,能够由保持件的上推部来使弹性片变位,能够保持期望的接触载荷。
也可以是,在端子上设置有与弹性片的变位部的自由端侧抵接而支承自由端侧的支承部,在支承部,在与所述变位部的自由端侧抵接的抵接面上设置有对所述变位部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的防滑部。
通过在支承部的与变位部的自由端侧抵接的抵接面上设置有对变位部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的防滑部,从而能够利用支承部来抑制变位部的自由端侧的移动,能够使变位部所带来的触点部的接触载荷提高。
也可以是,防滑部是沿着与变位部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锯齿。
防滑部是沿着与变位部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锯齿,从而能够用简易的构造对变位部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
也可以是,弹性片的变位部具有:第1屈曲部,其在从抵接部侧到触点部之间屈曲;及第2屈曲部,其在从触点部到自由端侧之间屈曲,在第1屈曲部与第2屈曲部之间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跨着第1屈曲部和第2屈曲部而配置,并在弹性片的厚度方向突出。
通过在第1屈曲部与第2屈曲部之间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跨着第1屈曲部和第2屈曲部而配置,并在弹性片的厚度方向突出,从而突出部具有横梁的功能而能够增加变位部的刚性,能够确保触点部的接触载荷。
也可以是,突出部是通过将弹性片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的面向突出方向锻压而形成的。
突出部是通过将弹性片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的面向突出方向锻压而形成的,从而不需要使用弹性片之外的部件,就能够在弹性片上设置突出部。
也可以是,突出部是通过将弹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弯折而形成的。
突出部是通过将弹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弯折而形成的,从而能够容易地以跨第1屈曲部和第2屈曲部的方式在弹性片上设置突出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获得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利用保持件的上推部来是弹性片变位,能够保持期望的接触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组装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保持件时的剖视图。
图3是将基板单元组装到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剖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使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一部分为剖面的立体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使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一部分为剖面的立体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12(a)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图12(b)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变位部的剖视图。
图13是使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1变形例的端子的一部分为剖面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端子的弹性片的立体图。
图15是使图13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端子的弹性片的一部分为剖面的立体图。
图16(a)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2变形例的端子的变位部的剖视图,图16(b)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3变形例的端子的变位部的剖视图。
图17是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组装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保持件时的剖视图。
图19是将基板组装于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20是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1是使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保持件的一部分为剖面的立体图。
图22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3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4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5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沿着中央的长边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26(a)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内壳体的立体图,图26(b)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内壳体的剖视图。
图27(a)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内壳体的主视图,图27(b)是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内壳体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5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
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包括:壳体3;端子7,其具有箱状的连接部5;弹性片11,其设置于连接部5;保持件13;及上推部15,其朝向端子7的连接部5侧延伸设置在保持件13上。端子7被容纳于壳体3中。弹性片11被设置为能够出没于连接部5的内外并具有触点部9。保持件13组装于壳体3的端子7的连接部5侧。在保持件13组装于壳体3时,上推部15与弹性片11抵接,使弹性片11变位,从而使触点部9伸出到连接部5外。
弹性片11具有:抵接部17,其被设置为在连接部5内能够挠曲;及变位部19,其被设置为从抵接部17折回并能够挠曲。抵接部17与上推部15抵接而变位。触点部9设置于变位部19。
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在壳体3的一个侧面侧设置有罩部23。在壳体3的另一个侧面侧设置有使多个端子7插入的端子插入部25。
基板单元21的端部插入于罩部23。基板单元21在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单元壳体27内嵌入成形有电路基板29。在从单元壳体27露出的电路基板29的端部在宽度方向多列地设置有构成电路图案的多个导体部(未图示)。
基板单元21的多个导体部侧的端部借助设置在基板壳体27的外周的槽部、肋(未图示)和设置在壳体3上的槽部31、肋33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内。其结果是,基板单元21借助单元壳体27和设置在壳体3上的卡止部35而被卡止。
在基板单元21与壳体3之间配置有橡胶密封垫37,该橡胶密封垫37贴紧于基板单元21和壳体3而对基板单元21与壳体3之间进行防水。
在罩部23,在内部配置有多个端子的触点部9。基板单元21的端部通过插入到罩部23,从而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与端子7的触点部9接触,基板单元21与多个端子7电气连接。
在端子插入部25,从开口插入有多个端子7,多个端子7被容纳配置在设置于壳体3的内部的端子容纳室39内。在壳体3的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侧,设置有能够使多个端子7插入的多个孔。另外,在壳体3的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侧配置有密封垫43,该密封垫43用于贴紧于壳体3及在末端部设置有多个端子7的电线41而对壳体3的内部进行防水。
密封垫43在被配置于端子插入部25之后,由密封垫盖45防止其从壳体3脱落,该密封垫盖45设置有能够使多个端子7插入的多个孔,并被组装于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
多个端子7由导电性材料构成,是具有箱状的连接部5的阴型端子。多个端子7通过压接等而与分别连接于电源、设备等的电线41的末端部电气连接。
多个端子7的连接部5侧被从壳体3的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插入,并以连接部5位于罩部23侧的方式容纳在壳体3内的端子容纳室39中。此时,被设置为在端子容纳室39内能够挠曲的卡止矛47卡止在连接部5,防止端子7从壳体3脱落。
多个端子7在壳体3的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地被容纳在上层和下层,并且,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被并列地多个排列着容纳。在配置有端子7的连接部5侧的罩部23组装有保持件13。
保持件1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保持件13被从壳体3的罩部23容纳到壳体3内。在保持件13的高度方向的两端部,延伸设置有多个限制突起49。多个限制突起49在被容纳于壳体3的状态下插入到卡止矛47的挠曲空间,限制卡止矛47的挠曲。
在与保持件13的端子7对置的对置面上,朝向端子7侧延伸设置有多个上推部15。通过保持件13被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从而使多个上推部15插入到端子7的连接部5内并抵接于弹性片11的前端。
多个上推部15与多个端子7相对应在保持件13的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地被形成于上层和下层,并且,在保持件13的宽度方向并列地多个排列着形成。上推部15的前端侧由从端子7侧朝向保持件13侧上倾的倾斜面形成。
保持件13通过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从而使上推部15插入到连接部5内,上推部15的倾斜面的前端抵接于弹性片11的前端。从该状态起进一步将保持件13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13,从而弹性片11的前端与倾斜面滑动,弹性片11朝向连接部5的上壁变位。
由于该上推部15所导致的弹性片11的变位,触点部9从连接部5的上壁的孔伸出到连接部5外。伸出到连接部5外的触点部9在保持件13完全组装于壳体3的状态下成为在壳体3的高度方向对置的一对触点部9、9。
通过使基板单元21插入到罩部23,从而基板单元21的端部被插入到一对触点部9、9之间,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与触点部9、9接触,基板单元21与多个端子7电气连接。端子7的弹性片11具有抵接部17和变位部19。
弹性片11的抵接部17由基端侧从连接部5的底壁连续的一个部件形成,以抵接部17的自由端侧位于壳体3的罩部23侧的方式被设置为在连接部5内能够挠曲。
通过使保持件13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从而抵接部17的自由端与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的倾斜面滑动,朝向连接部5的上壁侧变位。在抵接部17的自由端侧设置有变位部19。
弹性片的变位部19以将抵接部17的自由端侧朝向抵接部5的上壁侧折回的方式、更详细而言是以抵接部17的自由端侧成为R形状的方式弯折,并在折回的部分设置有触点部9。
变位部19具有:第1屈曲部51,其在从抵接部17侧到触点部9的区间中屈曲;及第2屈曲部53,其在从触点部9到自由端侧的区间中屈曲。第1屈曲部51与第2屈曲部53以将触点部9作为顶点的方式屈曲,在触点部9与基板单元21的端部接触时,对触点部9付与期望的接触载荷。
由于保持件13的上推部所导致的抵接部17的变位,变位部19的触点部9从形成于连接部5的上壁的孔露出到连接部5的外部。
此时,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抵接于设置在连接部5内的支承部55而被支承。这样,通过利用支承部55支承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从而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不会移动,能够得到触点部9的期望的接触载荷。
由于抵接部17的变位而露出到连接部5外的变位部19的触点部9被配置为:在壳体3内上下对称地配置的端子7、7的触点部9、9成为在壳体3的罩部23内对置的一对触点部9、9。
通过使基板单元21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内,从而基板单元21的端部被插入到一对触点部9、9之间。其结果是,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与一对触点部9、9由于变位部19、19的弹力而以期望的接触载荷接触,基板单元21与多个端子7电气连接。
这样,弹性片11的变位部19由于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与弹性片11的抵接部17的抵接而变位,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不会直接使变位部19变位。因此,能够防止变位部19的变形,能够大幅地抑制预先设定的触点部9处的期望的接触载荷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没有使抵接部17变位,则弹性片11的设置有触点部9的变位部19被容纳在连接部5内。因此,在端子7的搬送时、向壳体3容纳端子7时等,不会与周边部件、密封垫43等干涉,能够防止变位部19的变形。
这样,在连接器1中,端子7的弹性片11具有:抵接部17,其被设置为在连接部5内能够挠曲,并与上推部15抵接而变位;及变位部19,其被设置为从抵接部折回并能够挠曲,并设置有触点部9。因此,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使抵接部17变位,设置于变位部19的触点部伸出到连接部5外。
因此,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不会使弹性片11的变位部19变位。因此,能够防止设置有触点部9的变位部19的变形,变位部19的弹力不会变化,能够保持触点部9的期望的接触载荷。
因此,在连接器1中,能够利用保持件13的上推部使弹性片11变位,能够保持期望的接触载荷。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6、7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A。
在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A中,在支承部55的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抵接的抵接面上设置有对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的防滑部103。
防滑部103是沿着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锯齿。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构成及功能说明,参照第1实施方式,由于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因此,所得到的效果相同。
在支承部55的与弹性片11的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抵接的抵接面上设置有防滑部103,该防滑部在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抵接而进行支承时,对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
防滑部103是沿着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更详细而言是沿着与端子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端子7的宽度方向形成的多条锯齿。
防滑部103在保持件13的上推部15使弹性片11的抵接部17变位时抵接于弹性片11的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通过防滑部103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抵接,对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大幅地抑制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向电线41(参照图3)侧的移动。
这样,通过利用防滑部103对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从而能够强化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固定,能够提高变位部19的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所带来的弹力,能够提高触点部9处的接触载荷。
在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A中,在支承部55的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抵接的抵接面上设置有对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的防滑部103。因此,能够利用支承部抑制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移动,能够使变位部19所带来的触点部9的接触载荷提高。
另外,由于防滑部103是沿着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锯齿,因此,能够用简易的构造对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
(第3实施方式)
使用图8-图16说明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在变位部19的第1弯曲部51与第2弯曲部53之间设置有突出部203,该突出部203跨着第1弯曲部51和第2弯曲部53而配置,并在弹性片11的厚度方向突出。
突出部203是通过将弹性片11的与突出方向相反侧的面向突出方向锻压而形成的。
而且,如图13-图16所示,通过将弹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弯折来形成第1-3变形例的端子的弹性片11的突出部203a、203b、203c。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构成及功能说明,参照第1实施方式,由于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因此,得到的效果相同。
如图8-12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弹性片11的变位部19的第1屈曲部51与第2屈曲部53之间,设置有突出部203,该突出部203的位置跨着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并在弹性片11的厚度方向突出。
突出部203在变位部19的长度方向以位于第1屈曲部51和触点部9和第2屈曲部53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并且,在变位部19的宽度方向以位于中央部的方式形成。
突出部203通过对变位部19的厚度方向的下表面侧朝向上表面侧实施锻压加工,从而下表面侧被形成为凹状,上表面侧被形成为比其他表面部分突出。
这样,通过在变位部19以跨着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的方式设置突出部203,从而突出部203起到跨着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的横梁的功能,变位部19的刚性提高。
此处,变位部19的截面惯性矩以下式表示。
I=bt3/12
此处,I:截面惯性矩[m4]、b:变位部19的宽度[m]、t:变位部19的厚度[m]。
另一方面,变位部19的触点部9的载荷以下式表示。
W=3EIδ/L3
此处,W:触点部9的载荷[N]、E:变位部19的纵向弹性系数[Pa]、δ:变位部19的挠度[m]、L:变位部19的长度[m]。
如以上的公式所示,在要想提高触点部9的接触载荷W的情况下,变位部19的厚度即参数t非常重要。因此,通过调整突出部203的宽度、高度、范围,从而不需要变更端子7整体的板厚,就能够确保触点部9的接触载荷W。
因此,由于即使不变更端子7整体的板厚、弹性片11的变位部19处的宽度,也能够确保触点部9的接触载荷,所以,能够抑制端子7的大型化、或者随着端子7的大型化而发生的壳体3(参照图3)的大型化。
另一方面,作为设置于变位部19的突出部,也可以是图13-15所示那样的第1变形例的突出部203a。第1变形例的突出部203a的位置在变位部19的长度方向跨着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对于第1变形例的突出部203a,实施锻压加工而使其在变位部19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央部,之后,在变位部19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突出方向的相反侧、更详细而言是下表面侧实施弯折加工。
通过如第1变形例的突出部203a那样对变位部19实施锻压加工和弯折加工,从而变位部19的刚性进一步增大,能够增加触点部9的接触载荷。而且,被锻压加工的部分变得容易与基板单元21(参照图3)的端部接触。
在第1变形例的突出部203a中,实施了锻压加工和弯折加工,但是,也可以如图16(a)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突出部203b那样,仅在变位部19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实施弯折加工来形成突出部203b。
另一方面,也可以如图16(b)所示的第3变形例的突出部203c那样,实施锻压加工使突出部203c的突出高度变高,之后,在变位部19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实施弯折加工来形成突出部203c。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在第1屈曲部51与第2屈曲部53之间,设置有突出部203,该突出部203跨着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而配置、并在弹性片11的厚度方向突出。因此,突出部203具有横梁的功能而能够增加变位部19的刚性,能够确保触点部9的接触载荷。
突出部203是通过将弹性片11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的面向突出方向锻压而形成的,因此,不需要使用弹性片11以外的部件,就能够在弹性片上设置突出部203。
而且,第1-3变形例的突出部203a、203b、203c是通过将弹性片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弯折而形成的,因此,能够跨着第1屈曲部51和第2屈曲部53容易地在弹性片11上设置突出部203a、203b、203c。
在第1-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多个端子7被配置为2层,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为4层等,插入有基板单元的端部的罩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另外,对于端子7的触点部9,通过将端子7上下对称地配置从而成为一对触点部9、9,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1个端子7上设置一对触点部9、9。在此情况下,只要在端子7的连接部5内设置一对具有抵接部17和变位部19的弹性片即可。
而且,防滑部103是沿着与变位部19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锯齿,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支承部55的表面形成的多个凸部等,只要防滑部103是能够对变位部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
另外,突出部203朝向变位部19的上表面侧突出,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不会妨碍触点部9的接触的形状,也可以使突出部203朝向变位部19的下表面侧突出。
(第4实施方式)
使用图17-21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B。
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B包括:壳体3;罩部23,其设置在壳体3的一个侧面侧;端子7,其具有箱状的连接部5;弹性片11,其设置于连接部5;保持件13,其组装于罩部23;及上推部15,其朝向端子7的连接部5侧延伸设置在保持件13上。设置有多个导体部的电路基板29的端部被插入到罩部23。端子7被容纳于壳体3,并被配置于罩部23。弹性片11具有触点部9,该触点部9被设置为能够出没于连接部5的内外,并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接触。在保持件13被组装于壳体3时,上推部15与弹性片11抵接,使弹性片11变位,从而使触点部9伸出到连接部5外。
在上推部15设置有吸收部16,该吸收部16在触点部9超过弹性片11的变位量而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接触时,容许弹性片11的变位。
吸收部16是使上推部15在弹性片11的变位方向挠曲的弹簧部18。
弹簧部18是通过将上推部15部分挖掉而形成的。
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在壳体3的一个侧面侧设置有插入有基板单元21的端部的罩部23。在壳体3的另一个侧面侧设置有使多个端子7插入的端子插入部25。
基板单元21的端部被插入于罩部23。基板单元21在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单元壳体27内嵌入成形有电路基板29。在从单元壳体27露出的电路基板29的端部在宽度方向多列地设置有构成电路图案的多个导体部(未图示)。
基板单元21的多个导体部侧的端部借助设置在单元壳体27的外周的槽部、肋(未图示)和设置在壳体3上的槽部31、肋33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内。其结果是,基板单元21借助单元壳体27和设置在壳体3上的卡止部35而被卡止。
在基板单元21与壳体3之间配置有橡胶密封垫37,该橡胶密封垫37贴紧于基板单元21和壳体3而对基板单元21与壳体3之间进行防水。
在罩部23,在内部配置有多个端子的触点部9。基板单元21的端部通过插入到罩部23,从而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与端子7的触点部9接触,基板单元21与多个端子7电气连接。在壳体3的罩部23的相反侧设置有端子插入部25。
在端子插入部25,从开口插入有多个端子7,多个端子7被容纳配置在设置于内部的端子容纳室39内。在壳体3的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侧,设置有能够使多个端子7插入的多个孔。另外,在壳体3的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侧配置有密封垫43,该密封垫43用于贴紧于壳体3和在末端部设置有多个端子7的电线41而对壳体3的内部进行防水。
密封垫43在被配置于端子插入部25之后,由密封垫盖45防止其从壳体3脱落,该密封垫盖45设置有能够使多个端子7插入的多个孔,并被组装于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
多个端子7由导电性材料构成,是具有箱状的连接部5的阴型端子。多个端子7通过压接等而与分别连接于电源、设备等的电线41的末端部电气连接。
多个端子7的连接部5侧被从壳体3的端子插入部25的开口插入,并以连接部5位于罩部23侧的方式容纳在壳体3内的端子容纳室39中。此时,被设置为在端子容纳室39内能够挠曲的卡止矛47卡止在连接部5,防止端子7从壳体3脱落。
多个端子7在壳体3的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地被容纳在上层和下层,并且,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被并列地多个排列着容纳。在被容纳于壳体3中的端子7的连接部5分别设置有触点部9。
触点部9的基端侧由连续的一个部件形成为:从连接部5的上壁朝向底壁侧延伸设置之后、朝向壳体3的罩部23侧屈曲,触点部9的自由端侧朝向连接部5的上壁地弯折形成。在被设置为在连接部5内能够挠曲的弹性片11的自由端侧设置触点部9。
触点部9被设置为:由于弹性片11朝向连接部5的上壁侧的挠曲,而从形成在连接部5的上壁的孔露出到连接部5的外部。在弹性片11没有挠曲的端子7的搬送时、向壳体3容纳端子7时等,触点部9处于不从连接部5露出而被容纳在连接部5内的状态。
触点部9由于在到端子7被容纳到壳体3为止的期间不会从连接部5露出到外部,所以,在端子7的搬送时,不会与周边部件等干涉,能够防止触点部9的变形,能够得到期望的触点部9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的接触载荷。
由于触点部9在到端子7被容纳到壳体3为止的期间不会从连接部5露出到外部,所以,在向壳体3容纳端子7时,在连接部5插通密封垫盖45、密封垫43的多个孔时,触点部9不会与密封垫盖45、密封垫43干涉,能够防止密封垫盖45、密封垫43的损伤。
保持件13被组装于容纳有设置有触点部9的端子7的壳体3的罩部23。
保持件1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保持件13被从壳体3的罩部23容纳到壳体3内。在保持件13的高度方向的两端部,延伸设置有多个限制突起49。多个限制突起49在被容纳于壳体3的状态下插入到卡止矛47的挠曲空间,限制卡止矛47的挠曲。
在与保持件13的端子7对置的对置面上,朝向端子7侧延伸设置有多个上推部15。通过保持件13被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从而使多个上推部15插入到端子7的连接部5内并抵接于弹性片11的前端。
多个上推部15与多个端子7相对应在保持件13的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地被形成于上层和下层,并且,在保持件13的宽度方向并列地多个排列着形成。上推部15的前端侧由从端子7侧朝向保持件13侧上倾的倾斜面形成。
保持件13通过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从而使上推部15插入到端子7的连接部5内,上推部15的倾斜面的前端抵接于弹性片11的前端。从该状态起进一步将保持件13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从而弹性片11的前端与倾斜面滑动,弹性片11朝向连接部5的上壁变位。
由于该上推部15所导致的弹性片11的变位,触点部9从连接部5的上壁的孔伸出到连接部5外。在保持件13完全组装于壳体3的状态下,通过弹性片11的弯折的端部侧的下表面与上推部15抵接,从而触点部9伸出到该连接部5外的状态被保持。
伸出到连接部5外的触点部9成为在壳体3的高度方向对置的一对触点部9、9。通过使基板单元21插入到罩部23,从而基板单元21的端部被插入到一对触点部9、9之间,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与触点部9、9接触,基板单元21与多个端子7电气连接。
在这样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接触的触点部9中,在电路基板29的厚度因制造公差而变厚的情况下,成为如下的状态:弹性片11不能进行更大的变位,超过变位量的力仍然施加在弹性片11上而将弹性片11压紧于上推部15。
当这样的弹性片11被压紧于上推部15的状态持续时,弹性片11会产生永久变形,不能得到预先设定的弹性片11的弹力,有可能不能得到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与触点部9的接触时的期望的接触载荷。
因此,在上推部15设置有吸收部16,其在触点部9超过弹性片11的变位量而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接触时容许弹性片11的变位。
吸收部16为将上推部15的中央部在厚度方向(此处是图21中的左右方向)部分挖掉并被设置为在弹性片11的变位方向(此处是图21中的上下方向)能够挠曲的弹簧部18。
弹簧部18的弹性片11的变位方向的壁厚被设定为以超过弹性片11的变位量的状态挠曲。此外,弹簧部18的挠曲的设定也可以通过调整厚度方向的壁厚来设定。
如在电路基板29的厚度变厚等那样在弹性片11上施加有超过变位量的力的情况下,弹簧部18朝向与施加于弹性片11的力相同的方向挠曲,使上推部15变位,并使弹性片11变位而将施加于弹性片11的力释放。
这样,通过在超过了变位量的力施加于弹性片11时利用弹簧部18使上推部15变位,从而弹性片11变位而弹性片11被压紧于上推部15的状态不会持续,能够大幅抑制在弹性片11产生永久变形。
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B中,在上推部15设置有吸收部16,该吸收部16在超过弹性片11的变位量、触点部9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接触时容许弹性片11的变位。因此,即使对弹性片11施加了将要变位到弹性片11能够容许的变位量以上的力,也能够利用吸收部使弹性片11变位,能够将施加于弹性片11的超过变位量的力释放。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B中,利用吸收部16能够防止超过变位量的力施加于弹性片11的状态持续,因此,能够抑制弹性片11的永久变形,能够保持期望的接触载荷。
另外,吸收部16是使上推部15在弹性片11的变位方向挠曲的弹簧部18,因此,通过变更弹簧部18的弹力,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应弹性片11的变位量。
而且,弹簧部18是通过将上推部15部分挖掉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利用上推部15的壁厚来容易地调整弹簧部18的弹力,并且,能够使保持件13轻量化。
在第4实施方式的连机器1B中,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多个端子7被配置为2层,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为4层等,插入有基板单元的端部的罩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
另外,对于端子7的触点部9,通过使端子7上下对称地配置从而成为一对触点部9、9,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1个端子7上设置一对触点部9、9。
而且,吸收部16为弹簧部18,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橡胶等弹性部件来形成上推部15,只要在超过变位量的力施加于弹性片11时能够使弹性片11变位,吸收部16也可以是任何构造。
(第5实施方式)
使用图22-27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C。
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C包括:电路基板29,其在端部设置有多个导体部30;壳体3,其在一个侧面侧设置有使电路基板29的端部插入的基板差入口8;及多个端子7,其在壳体3的内部配置在有多列,并分别具有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30连接的连接部5。
在壳体3的基板插入口8上设置有多个翘曲防止突起12,该翘曲防止突起12将电路基板29的与导体部30邻接的部分从厚度方向夹持来矫正电路基板29的翘曲。
多个翘曲防止突起12在厚度方向隔着电路基板29对置配置。
端子7的连接部5包括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30弹性接触的弹性片。多个端子7在壳体3的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地配置为2层。上下对称地配置的端子7、7的连接部5、5将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30在厚度方向夹持而进行连接。
在电路基板29上,在端部在宽度方向多列地设置有构成电路图案的多个导体部30。电路基板29被嵌入成形于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单元壳体27内,构成基板单元21。多个导体部30露出到单元壳体27外部。
在单元壳体27的外周设置有一对引导肋22、22。在壳体3上设置有一对槽部31、31。基板单元21的电路基板29侧的端部借助一对引导肋22、22和一对槽部31、31插入到壳体3的罩部23内,并借助设置于单元壳体27的第1卡止部27和设置于壳体3的第2卡止部29而被卡止。
在基板单元21与壳体3之间配置有橡胶密封垫37,该橡胶密封垫37贴紧于基板单元21和壳体3而对基板21与壳体3之间进行防水。
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包括外壳体61、及内壳体62。在外壳体61的一个侧面侧设置有插入有基板单元21端部的罩部23。在外壳体61的另一个侧面侧设置有插入有对方端子36的多个端子插入孔38。在外壳体61内容纳有内壳体62。
内壳体62被从外壳体61的罩部23容纳到外壳体61内。在内壳体62中在宽度方向多列地配置的端子容纳室39在高度方向设置2层。在内壳体62的一个侧面侧沿着宽度方向设置有使基板单元21的电路基板29的端部插入的基板插入口8。在内壳体62的多个端子容纳室39中分别容纳有端子7。
多个端子7由薄板状的导电性材料构成,分别被容纳于内壳体62的端子容纳室39,并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配置为多列。端子7分别包括:连接部5,其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30连接;及连接部5,其设置在连接部5的相反侧,与对方端子36连接。
连接部5是设置在端子7的一端侧的弹性片。通过将多个端子7在内壳体62的端子容纳室39的上层和下层中上下对称地容纳,从而连接部5成为一对弹性片。
一对连接部5、5之间配置在与内壳体62的基板插入口8对应的位置,在基板插入口8中插入有电路基板29的端部。由此,一对连接部5、5连接于导体部30,基板单元21与多个端子7导通。在连接部5的相反侧,连接部5由连续的一个部件进行设置。
连接部5是设置在端子7的另一端侧的触片状的阳型端子。通过将多个端子7容纳到内壳体62的端子容纳室39、并将内壳体62从外壳体61的罩部23插入,从而连接部5被配置于外壳体61的多个端子插入孔38。
多个端子插入孔38在外壳体61的另一个侧面贯通到内部来设置。在多个端子插入孔38中分别从罩部23侧插入端子7的连接部5,并从外部侧插入对方端子36。
多个对方端子36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对方端子36是连接于电线41的末端、并具有箱状的连接部的阴型端子。在与对方36连接的电线41与端子插入孔38之间配置有密封垫43,该密封垫43贴紧于电线41与端子插入孔38而对电线41与端子插入孔38之间进行防水。在端子插入孔38的开口上组装密封垫盖45来封闭。
多个对方端子36通过分别插入到多个端子插入孔38,从而端子7的连接部5被插入于该对方端子36而与该对方端子36连接,该对方端子36经由端子7与基板单元21导通。在外壳体61内设置有卡止于对方端子36来进行防脱的卡止矛47。
在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C中,在内壳体62的基板插入口8上设置有翘曲防止突起12,该翘曲防止突起12用于在电路基板29发生了翘曲的情况下矫正该电路基板29的翘曲。
多个翘曲防止突起12分别从构成各端子容纳室39的各侧壁的基板插入口8侧的顶部、及基板插入口8的两侧端部的上下表面突出设置,并在电路基板29的厚度方向对置配置。在电路基板29的厚度方向对置的翘曲防止突起12、12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电路基板29的厚度同等、或者比电路基板29的厚度略小。
多个翘曲防止突起12将从基板插入口8插入的电路基板29的与导体部30邻接的部分、即未设置导体部30的部分,从电路基板29的厚度方向以按压的方式夹持。由此,即使电路基板29发生了翘曲,其翘曲也被翘曲防止突起12矫正,能够将电路基板29以平坦的状态保持。
在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C中,在壳体3的电路基板插入口8上设置有多个翘曲防止突起12,该翘曲防止突起12用于将电路基板29的与导体部30邻接的部分从厚度方向夹持来校正电路基板29的翘曲。因此,即使电路基板29发生了翘曲,通过将电路基板29插入于基板插入口8,从而也能够利用翘曲防止突起12将电路基板29以平坦的状态保持。
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C中,电路基板29由翘曲防止突起12以平坦的状态保持,在处于电路基板29的上下的导体部30上作用有均匀的载荷。因此,能够使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30与端子7的连接部5可靠地连接,能够提高电路基板29与端子7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多个翘曲防止突起12隔着电路基板29的厚度方向对置配置。因此,能够利用翘曲防止突起12从电路基板29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矫正翘曲,能够更可靠地将电路基板29保持为平坦的状态。
而且,端子7的连接部5由与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30弹性接触的弹性片构成,多个端子7在壳体3的高度方向上下对称地配置为2层。因此,能够使配置于各层中的端子7为相同的种类,能够使端子7的制造简单化。
另外,上下对称地配置的端子7、7的连接部5、5在厚度方向夹持着电路基板29的导体部20来进行连接,因此,能够使端子7、7的连接部5、5从电路基板29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与导体部30弹性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路基板29与端子7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C中,在壳体3的宽度方向多列地配置的多个端子7被配置为2层,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为4层以上。
另外,在端子7上设置有与对方端子36连接的连接部5,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电线41等直接连接于端子7。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壳体3仅是内壳体62。
而且,端子7的连接部5为阳型、对方端子36为阴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端子7的连接部5为阴型、对方端子36为阳型。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
端子,其具有被容纳于所述壳体、箱状的连接部;
弹性片,其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出没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外的触点部;
保持件,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端子的所述连接部侧;及
上推部,其朝向所述端子的连接部侧延伸设置在所述保持件上,在所述保持件被组装于所述壳体时,与所述弹性片抵接,使所述弹性片变位,从而使所述触点部伸出到所述连接部外,
所述弹性片具有:
抵接部,其被设置为在所述连接部内能够挠曲,与所述上推部抵接而变位;及
变位部,其被设置为从所述抵接部折回并能够挠曲,并设置有所述触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性片的变位部的自由端侧抵接而支承所述自由端侧的支承部,
在所述支承部,在与所述变位部的自由端侧抵接的抵接面上设置有对所述变位部的自由端侧付与摩擦阻力的防滑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滑部是沿着与所述变位部的自由端侧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锯齿。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片的变位部具有:第1屈曲部,其在从所述抵接部侧到所述触点部之间屈曲;及第2屈曲部,其在从所述触点部到自由端侧之间屈曲,
在所述第1屈曲部与所述第2屈曲部之间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跨着所述第1屈曲部和所述第2屈曲部而配置,并在所述弹性片的厚度方向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通过将所述弹性片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的面向突出方向锻压而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通过将所述弹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向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弯折而形成的。
CN201510355373.5A 2014-06-25 2015-06-24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264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9832A JP6335679B2 (ja) 2014-06-25 2014-06-25 コネクタ
JP2014-129832 2014-06-25
JP2014-146477 2014-07-17
JP2014146477A JP6666647B2 (ja) 2014-07-17 2014-07-17 コネクタ
JP2014146476A JP6322506B2 (ja) 2014-07-17 2014-07-17 コネクタ
JP2014-146476 2014-07-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6425A true CN105226425A (zh) 2016-01-06
CN105226425B CN105226425B (zh) 2018-02-06

Family

ID=54995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5537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26425B (zh) 2014-06-25 2015-06-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264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6056A (zh) * 2016-09-15 2018-03-23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托架组装构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6596Y (zh) * 1996-03-22 1997-06-18 陈国良 印刷电路板插接座
CN1819353A (zh) * 2005-02-02 2006-08-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202183471U (zh) * 2011-05-25 2012-04-0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2069469A (ja) * 2010-09-27 2012-04-05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013161665A (ja) * 2012-02-06 2013-08-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6596Y (zh) * 1996-03-22 1997-06-18 陈国良 印刷电路板插接座
CN1819353A (zh) * 2005-02-02 2006-08-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JP2012069469A (ja) * 2010-09-27 2012-04-05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CN202183471U (zh) * 2011-05-25 2012-04-0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3161665A (ja) * 2012-02-06 2013-08-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6056A (zh) * 2016-09-15 2018-03-23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托架组装构造
CN107826056B (zh) * 2016-09-15 2022-06-07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托架组装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6425B (zh)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01345B2 (ja) コネクタ
US9190750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5006618B2 (ja) コネクタ
JP5006610B2 (ja) コネクタ
KR101397761B1 (ko) 전자 부품
US20180123275A1 (en) Flat Contact Socket
WO2014087977A1 (ja) 雌端子
US20160254610A1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US8942007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WI399889B (zh) 連接器
KR102425767B1 (ko) 소켓 형태의 커넥터 부분을 위한 접촉 블레이드, 및 소켓 형태의 커넥터 부분
WO2014038605A1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8085273A (ja)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部材、コネクタ及び被接続部材
TWI549389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226425A (zh) 连接器
US8500460B2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contact-mounting wall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KR101307483B1 (ko) 커넥터
CN101394033B (zh) 一种电子连接器
JP5388350B2 (ja)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104170174A (zh) 电接触元件、插接件壳体和插接连接件
JP5995781B2 (ja) コネクタ
US805244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WO2015159964A1 (ja) コネクタ
JP7001965B2 (ja) コネクタ
TWI401844B (zh) 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