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26056A - 托架组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托架组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26056A
CN107826056A CN201710813170.5A CN201710813170A CN107826056A CN 107826056 A CN107826056 A CN 107826056A CN 201710813170 A CN201710813170 A CN 201710813170A CN 107826056 A CN107826056 A CN 1078260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protrusion part
elastic protrusion
width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131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26056B (zh
Inventor
大桥健二
泽田直洋
德永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26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6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26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60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75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the two members being joined with a hinge on one side and fastened together on the other si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using mounting cla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tubing, both being made of thin band material completely surrounding the pipe
    • F16L3/1025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tubing, both being made of thin band material completely surrounding the pipe the members being joined by quick ac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抑制托架的晃动的方式而组装于车辆部件的托架组装构造。托架组装构造用于将托架(101)组装于车辆用保持部件(1)的组装部(10),组装部(10)具有容纳托架(101)的容纳部(11)、以及对容纳的托架(101)进行止脱的止脱卡合部(12),容纳部(11)具有弹性突出部(9),该弹性突出部(9)从相对于容纳的托架(101)在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与之对置的侧方壁面突出。当容纳有托架(101)时,弹性突出部(9)形成为其前端侧朝向该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

Description

托架组装构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9月15日提交的名称为“托架组装构造”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8028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用于安装于车身的托架组装于车辆部件的组装构造。
背景技术
夹持件(clamp)等车辆部件以对铺设于车辆的线束等多个布线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而安装于车身。在这样的车辆部件中存在不是直接安装于车身,而是经由用于安装于车身的托架而安装于车身的部件。在这样的车辆部件设置有供托架组装的组装部(例如专利文献1)。
该组装部中存在如下结构:具备容纳部以及弹性卡合片,该容纳部从下侧开口朝上方容纳托架,当托架朝上方进入该容纳部内时,该弹性卡合片以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式而允许托架的进入,并且,当该托架进入至规定的容纳位置时,该弹性卡合片弹性复原而与托架的卡合部卡合。车辆部件通过与该托架的卡合部的卡合而针对托架形成为止脱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33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这样的组装部,为了使托架容易朝容纳部进入而设计为在容纳部的内壁面与托架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由此,托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但是,因存在该间隙而产生托架在容纳部内晃动的问题。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托架组装构造,其能够以抑制托架的晃动的方式而组装于车辆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发明的效果
解决上述问题的托架组装构造是将安装于车身的托架组装于车辆部件的组装部的托架组装构造,上述托架组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组装部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供上述托架从下侧开口向上方容纳;以及止脱卡合部,该止脱卡合部与上述托架的止脱部卡合以阻止容纳的上述托架的脱离,
上述容纳部具有:中央壁面,该中央壁面以在上述托架的板厚方向上夹持容纳的上述托架的方式而对置;侧方壁面,该侧方壁面在上述托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容纳的上述托架对置;以及弹性突出部,该弹性突出部从上述侧方壁面突出,并且,当容纳有上述托架时,该弹性突出部的前端侧被上述托架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按压而形成为朝向上述板厚方向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容纳于容纳部而形成为组装状态的板状的托架被弹性突出部从该托架的宽度方向进行按压,因此能够抑制晃动。进一步,弹性突出部与发生塑性变形而被压扁的肋不同,以在托架的板厚方向上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而持续对托架进行按压,因此能够持续地抑制晃动。在托架将突出部的前端压扁而容纳托架的情况下,被压扁的突出部丧失按压托架的力量,因此并未形成为如上述结构那样持续地抑制晃动的构造。
上述本发明中的弹性突出部可以设为沿上述进入方向延伸的弹性肋。根据该结构,利用形成为在托架的进入方向上较长的突条的弹性突出部,能够可靠地抑制托架的晃动。
上述本发明中的弹性突出部可以在首先与容纳于上述容纳部的上述托架抵接的抵接面设置形成为面状的变形引导面,该变形引导面因在上述抵接之后被该托架进一步在上述进入方向上按压而促进向上述板厚方向上的规定侧倾倒的弹性变形。由此,当使托架进入至容纳部时,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形成弹性突出部向规定方向的挠曲。
上述本发明的容纳部可以形成为具有:中央容纳部,该中央容纳部以由上述中央壁面夹持的方式而供容纳的上述托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容纳;以及弯曲端部容纳部,其供容纳的上述托架的形成为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弯曲端部容纳。由此,即便是端部弯曲的托架,容纳部也能够容纳该托架。此时,上述弯曲端部容纳部可以以在容纳的托架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向该托架的板厚方向上的第一侧、以及与该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的双方延伸的方式而形成。由此,容纳部能够对第一托架、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托架而上述弯曲端部的弯曲方向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托架的双方进行容纳。具体而言,即便对于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朝同一方向弯曲的弯曲端部的U字状托架、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朝互不相同的方向弯曲的弯曲端部的S字状托架、仅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弯曲的弯曲端部的L字状托架,容纳部也能够对这些托架进行容纳。当然,容纳部还能够对不具有弯曲端部的托架进行容纳。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弹性突出部可以设为仅与上述侧方壁面连接,在其突出方向以及与其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那侧不与其他壁面连接。具体而言,上述弹性突出部可以形成为在其本身的突出方向、以及托架的进入方向上的里侧和近前侧的双方不与其他壁面接触。根据该结构,弹性突出部形成为在其长度方向的整个区间内从侧方壁面伸出的自由端,因此,能够可靠地产生挠曲而对托架进行按压,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晃动。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容纳部在托架进入方向的里侧具有底壁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该底壁部、且在上述弹性突出部的托架进入方向的里侧端部的周围形成开口,能够形成为与上述弹性突出部不接触、且不连接。在容纳部中存在底壁部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弹性突出部的端部与该底壁部连接的形状,但是,在该情况下,难以在该连接侧产生挠曲。根据上述结构,在底壁部的弹性突出部的周围设置有开口,从而不存在上述那样的连接,因此,能够使弹性突出部可靠地产生挠曲。另外,由于开口形成为减薄部,因此,还有助于树脂材料的节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托架组装构造的车辆部件对规定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安装于车身的状态的图1的车辆部件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车辆部件中保持部未对规定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中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利用图2中的VI-VI截面而表示图1的车辆部件的保持部的卡合过程的图。
图7是紧随图6之后的图。
图8是紧随图7之后的图。
图9是利用图2中的VI-VI截面而表示托架向图1中的车辆部件安装的过程的图。
图10是紧随图9之后的图。
图11是紧随图10之后的图。
图12是未组装有托架的图1中的车辆部件的仰视图。
图13是利用图3中的XIII-XIII截面而表示组装有托架的状态的图1中的车辆部件的底面的图。
图14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2中的XV-XV截面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2中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利用图12中的XVII-XVII截面而表示托架向图1中的车辆部件组装的过程的图。
图19是紧随图18之后的图。
图20是紧随图19之后的图。
图21是表示与图1不同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22是利用与图3中的XIII-XIII截面相同的截面而表示在图1中的车辆部件组装有图21的托架的状态的图。
图23是利用与图3中的XIII-XIII截面相同的截面而表示图22的托架以相反的朝向组装于图1中的车辆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24是利用与图3中的XIII-XIII截面相同的截面而表示在图1中的车辆部件组装有与图5及图21不同的托架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利用与图3中的XIII-XIII截面相同的截面而表示与图5、图21以及图24不同的托架以相反的朝向组装于图1中的车辆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26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托架组装构造的车辆部件对规定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未组装有托架的图26中的车辆部件的仰视图。
图28是利用图3中的XIII-XIII截面而表示组装有托架的状态的图26中的车辆部件的底面的图。
图29是图27中的XXIX-XXIX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托架组装构造的车辆部件对规定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1是未组装有托架的图30中的车辆部件的仰视图。
图32是利用图3中的XIII-XIII截面而表示组装有托架的状态的图30中的车辆部件的底面的图。
图33是表示作为图30的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托架组装构造、且是未组装有托架的车辆部件的仰视图。
图34是利用图3中的XIII-XIII截面而表示组装有托架的状态的图33中的车辆部件的底面的图。
符号说明
1000、1001、1002 托架组装构造
1 车辆用保持部件(车辆部件)
5 规定部件
9 弹性突出部
10 组装部
11 容纳部
11H 下侧开口
12 止脱卡合部
13 卡合爪部
101 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于车身100(参照图3)的托架(即,安装件)101组装于作为车辆部件的车辆用保持部件1(参照图1)的组装部10的状态的立体图,具有本发明的托架组装构造1000。如图1~图4所示,车辆用保持部件1一体地具有供托架101组装的组装部10、以及作为发挥规定功能的功能部的保持部20。这里的保持部20发挥可装卸地保持规定部件5的功能。
规定部件5可以设为在规定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长条部件。具体而言,这里的规定部件5为波纹管,在其内部容纳多个布线部件、即线束(省略图示)。此外,规定部件5可以仅为线束。这里的规定部件5只要能够由保持部20保持,则也可以设为其他部件。
如图3所示,车辆用保持部件1的保持部20具有:上侧保持部21,其位于成为保持对象的规定部件5的上侧;下侧保持部22,其位于上述规定部件5的下侧;以及铰接部25,其将上述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连结。另外,如图4所示,保持部20具有:卡合部23,其设置于上侧保持部21的相对于铰接部25的相反侧;以及容纳部24,其设置于下侧保持部22的相对于铰接部25的相反侧,且从上侧朝下方容纳上述卡合部23而形成为卡合状态,在铰接部25的相反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使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卡合(参照图8)。如图3所示,处于卡合状态的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配置为以环状将规定部件5的外周包围,并以在上下方向上夹持的方式对配置于内侧的规定部件5进行保持。
此外,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可以分离。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不具有铰接部25的、相互分离的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在上下方向上卡合固定,并且以容纳于它们的内部的方式对规定部件5进行保持。在该情况下,不仅需要在组装部10侧设置使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卡合的卡合部23,在铰接部25所处的那侧也需要设置。
如图4及图6所示,容纳部24具有:左右侧的侧方壁部24S、24S;上侧连结壁部24B,其在组装部10侧且在上侧将上述侧方壁部24S、24S连结;以及下侧连结壁部24C,其在组装部10的相反侧且在下侧将上述侧方壁部24S、24S连结(参照图6)。这里的下侧连结壁部24C包括呈弧状的下侧保持部22的容纳部24侧的壁部。
止脱卡合部27是形成为构成容纳部24的壁部的一部分的、上下延伸的板状壁部。进一步而言,止脱卡合部27是以相对于侧方壁部24S、24S不接触且不连接的方式从上侧连结壁部24B朝下方延伸而形成的弹性壁部,其相反侧(这里的下侧)能够以上侧连结壁部24B侧为起点而朝组装部10侧弹性变形。另外,止脱卡合部27在其下侧具有朝向容纳部24内突出的卡合爪部26。
如图6~图8所示,卡合部23从容纳部24的上侧开口24H朝容纳部24内进入,由此与止脱卡合部27卡合而使得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形成为止脱卡合状态。这里的上侧开口24H以由侧方壁部24S、24S、上侧连结壁部24B以及下侧连结壁部24C的各自的上端部包围的方式而形成,且允许卡合部23从斜上方进入。如图6所示,卡合部23以描画出以铰接部25为中心的圆形轨迹的方式从上侧开口24H朝向容纳部24内进入。图6中的符号102X是此时的卡合部23的进入方向。而且,卡合部23在其进入方向102X的前侧与朝容纳部24内突出的卡合爪部26抵接而阻碍其进入。但是,通过将卡合部23进一步朝下方按压,能够将具有卡合爪部26的止脱卡合部27的下端侧朝组装部10侧压弯(参照图7),因该弹性变形而能够使卡合部23进一步进入。而且,若卡合部23进入至规定的卡合位置,则以将卡合爪部26纳入卡合部23本身的卡合凹部23H内的方式使止脱卡合部27弹性复原。由此,如图8所示,卡合部23本身的卡合凹部23H和止脱卡合部27的卡合爪部26在容纳部24内卡合,形成为朝上方的脱离受到阻止的止脱卡合状态。
如图5所示,托架101是弯曲成直角的L字状的板状部件。托架101具有第一侧延伸部101A以及第二侧延伸部101B,上述第一侧延伸部101A相对于弯曲部101C朝第一侧延伸,上述第二侧延伸部101B相对于弯曲部101C朝与第一侧不同的第二侧延伸。在第一侧延伸部101A形成有与后述的卡合爪部13卡合的卡合孔部101H。此外,这里的卡合孔部101H是将托架101在其板厚方向101y上以三角形而贯通的贯通孔,但只要是与后述的卡合爪部13卡合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在板厚方向上凹陷的卡合凹部等。另一方面,在第二侧延伸部101B形成有贯通孔部101N,如图3所示,紧固连结固定于车身100侧的紧固连结部件102中的、与螺母102N螺合的螺栓102B插通于该贯通孔部101N。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螺栓102B以从托架101侧将托架101的贯通孔部101N和车身100侧的面板105的贯通孔部105N贯通的方式而配置,并在车身100侧(面板105侧)与螺母102N螺合而紧固连结。但是,这毕竟为一个例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托架101和车身100侧的固定。关于相对于车身100侧的固定所涉及的托架101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此外,这里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在第一侧延伸部101A和第二侧延伸部101B不同。即,如图5所示,第一侧延伸部101A的板厚方向为符号101y的方向,第二侧延伸部101B的板厚方向为符号101x的方向。宽度方向是与上述板厚方向101y、101x正交的符号101z的方向。
但是,以下在提及托架101的板厚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情况下,只要未特别声明,则意味着容纳于容纳部11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的板厚方向101y以及宽度方向101z。
此外,托架101并不一定必须是本实施例这样的弯曲形状。
如图9~图11所示,车辆用保持部件1的组装部10具有容纳部11以及止脱卡合部12,上述容纳部11从下侧开口11H朝上方容纳托架101,上述止脱卡合部12与托架101的卡合孔部101H卡合以阻止容纳的托架101的脱离。而且,如图12及图13所示,容纳部11具有中央容纳部11C以及端部容纳部11D,上述中央容纳部11C供容纳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部101a(参照图5)容纳,上述端部容纳部11D供上述宽度方向101z上的端部101b容纳。
如图12及图13所示,中央容纳部11C形成为具有在其板厚方向101y上对托架101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进行夹持的中央壁面14y、15y。中央容纳部11C以利用上述中央壁面14y、15y进行夹持的方式对托架101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的中央部101a(参照图5)进行容纳。更准确而言,中央容纳部11C以利用在上述中央壁面14y、15y突出形成的肋14L、15L进行夹持的方式对托架101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的中央部101a进行容纳。但是,在上述肋14L、15L、与夹持于它们之间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的中央部101a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减小了托架101向容纳部11的插入阻力(即,滑动阻力)而容易进行组装。
如图9~图11所示,这里的中央容纳部11C形成为具有内侧壁部14、15、下侧连结壁部14X、15X、以及止脱卡合部12。如图13所示,内侧壁部14、15是沿容纳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延伸的壁部。内侧壁部15位于容纳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的第一侧(图13中的左侧),另一方面,内侧壁部14位于与该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图13中的右侧),内侧壁部14、15在该板厚方向101y上相互对置。上述中央壁面14y、15y是上述内侧壁部14、15的对置面。
另外,如图13所示,内侧壁部14、15相对于容纳的托架101的中央部101a分别形成于其宽度方向101z的两侧(即,图13中的上侧和下侧)。位于宽度方向101z的两侧的内侧壁部14、14由位于各自的下侧的下侧连结壁部14X相互连结。另一方面,位于容纳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的两侧的内侧壁部15、15也同样由各自的下侧的下侧连结壁部15X相互连结。
如图4所示,止脱卡合部12是以相对于上述内侧壁部15、15在上述宽度方向101z上不接触且不连接的方式从图9及图12所示的下侧连结壁部15X朝上方延伸而形成的弹性壁部。由此,如图9~图11所示,止脱卡合部12的上侧以该下侧连结壁部15X侧为起点能够在容纳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弹性变形。另外,止脱卡合部12在其前端侧(上端侧)具有朝向容纳的托架101突出的卡合爪部13。
另外,容纳部11在具有上述中央容纳部11C的同时具有端部容纳部11D(参照图12及图13)。由于具有该端部容纳部11D,即使托架101为在其宽度方向101z上的任一方或者双方的端部101b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形状(例如参照图21),容纳部11也能够对该托架101进行容纳。
图21所示的托架101与图5所示的托架不同,是至少在第一侧延伸部101A具有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侧的中央部101a以及弯曲端部101d的截面呈U字状的板材,上述弯曲端部101d在上述中央部101a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两端侧向该中央部101a的板厚方向101y弯曲。这里的图21的托架101在第一侧延伸部101A与第二侧延伸部101B之间具有使它们成90度弯曲的弯曲部101C。
如图12所示,上述端部容纳部11D具有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以及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是从中央容纳部11C的两端侧(即,容纳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两端侧)朝容纳的托架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图12中的左侧)延伸的容纳部。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是从中央容纳部11C的两端侧朝上述板厚方向101y上的与上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图12中的右侧)延伸的容纳部。由于存在上述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从而,无论托架101的弯曲端部101d朝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侧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侧中的哪一方向突出,容纳部11均能够容纳该托架101(参照图22及图23)。
另外,如图24那样,即使托架101是宽度方向101z的两侧的弯曲端部101d在板厚方向101y上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弯曲的截面呈S字状的部件,容纳部11也能够与上述U字状截面的托架101同样地以将弯曲端部101d容纳于任意的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11D2、且将中央部101a容纳于中央容纳部11C的方式容纳该托架的整体。另外,即便是其弯曲端部101d的弯曲方向朝向与图24相反的方向的托架,容纳部11也能够将该托架容纳。
另外,如图25那样,即使托架101是仅在宽度方向101z上的一侧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截面呈L字状的部件,容纳部11也能够与上述U字状截面、S字状截面的托架101同样地以将弯曲端部101d容纳于任意的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11D2、且将中央部101a容纳于中央容纳部11C的方式容纳该托架的整体。
这里的端部容纳部11D以由内侧壁部14、15、外侧壁部16、以及连结壁部17、17包围的方式而形成。
内侧壁部14、15是具有如下侧方壁面14z、15z的壁部:在容纳有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托架101的情况下,上述侧方壁面14z、15z相对于该托架101在其宽度方向101z上与之对置。更具体而言,如图22~图25所示,内侧壁部14、15是具有如下侧方壁面14z、15z的壁部:在容纳有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托架101情况下,上述侧方壁面14z、15z在上述宽度方向101z的内侧相对于该托架101的弯曲端部101d对置。侧方壁面14z是向容纳的托架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二侧延伸的内壁面,侧方壁面15z是向容纳的托架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延伸的内壁面。
外侧壁部16是具有如下侧方壁面16z的壁部:该侧方壁面16z相对于容纳的托架101在其宽度方向101z上与之对置。更具体而言,外侧壁部16是具有如下侧方壁面16z的壁部:当容纳有图5那样的不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托架101,该侧方壁面16z相对于该托架101在其宽度方向101z的外侧与之对置(参照图13),并且,当容纳有图21那样的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托架101时,该侧方壁面16z也相对于该托架101在其宽度方向101z的外侧与之对置(参照图22~图25)。侧方壁面16z是从容纳的托架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的内壁面。
连结壁部17、17是在容纳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将内侧壁部14、15和外侧壁部16连结的壁部。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在容纳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由内侧壁部15、第一侧的连结壁部17以及外侧壁部16而形成为朝该第一侧凹陷的凹状。另一方面,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在容纳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二侧由内侧壁部14、第二侧的连结壁部17以及外侧壁部16而形成为朝该第二侧凹陷的凹状。如图12及图13所示,这里的容纳部11具有上述第一侧以及第二侧的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11D2、以及中央容纳部11C所形成的截面呈H字状的容纳空间。
另外,容纳部11在其上端侧(即,托架101的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参照图9)具有至少形成端部容纳部11D的底面的底壁部18。这里的底壁部18形成为不仅将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侧以及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侧的上端侧覆盖,而且还将中央容纳部11C的端部(即,端部容纳部11D侧的端部)覆盖。
这里,利用图9~图13对托架101向组装部10的组装进行说明。
将托架101本身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从在容纳部11的下端部形成的下侧开口11H朝上方(即,托架进入方向101X)进行容纳。此时,使托架101的中央部101a进入容纳部11的中央容纳部11C内,并使该托架101的两个端部101b进入对应的那侧的端部容纳部11D内。
若托架101沿进入方向101X进入容纳部11内,则与从止脱卡合部12突出的卡合爪部13抵接,其进入受到阻碍。但是,通过从该抵接状态进一步压入托架101,如图10所示,止脱卡合部12在该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被压弯,能够使托架101进一步进入。若进一步进入的托架101进入至规定的卡合位置,则使得止脱卡合部12的卡合爪部13进入该托架101本身的卡合孔部101H内,与此相伴,止脱卡合部12弹性复原。进入卡合孔部101H内的卡合爪部13在托架101的进入方向101X上与卡合孔部101H的内周上表面101Ha对置,当托架101朝与该进入方向101X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卡合爪部13与该内周上表面(卡止面)101Ha抵接(卡止)而阻碍其移动。由此,托架101形成为相对于容纳部11朝下方的脱离受到阻止的止脱卡合状态。
另外,容纳部11具有朝向在端部容纳部11D的内部形成的容纳空间从上述侧方壁面16z突出的弹性突出部9。
当容纳有托架101时,如图13所示,弹性突出部9的前端侧被按压于该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端部101b,形成为朝向该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这里为图中的左侧)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由此,当托架101容纳于容纳部11内时,在其本身的宽度方向101z上被夹压而抑制了其在容纳部11内的晃动。
在容纳有图5的托架101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这里的弹性突出部9的前端侧形成为以将该托架101的侧面在其宽度方向101z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按压的方式而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另一方面,在容纳有图21那样的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托架101的情况下,如图22~图25所示,这里的弹性突出部9的前端侧形成为以将该托架101的弯曲端部101d在其宽度方向101z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按压的方式而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无论在上述的哪种情况下,弹性突出部9的弹性变形方向、即倾倒方向均相同(即,图中的左侧)。
这里的侧方壁面16z是与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弯曲端部101d对置的外侧壁部16的内壁面。弹性突出部9从该侧方壁面16z中的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的中间部16C(参照图12及图13)朝向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部101a侧突出。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弹性突出部9以从其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向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图13中的左侧)倾斜的方式而突出。进一步而言,弹性突出部9从侧方壁面16z中的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的中间部16C中的、相对于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的中间位置(这里为图13中的点划线101z的位置)偏向第二侧的位置突出。进一步,在未容纳托架101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弹性突出部9的突出前端未越过上述中间位置而是相对于上述中间位置位于基端侧,但在容纳有托架101的状态下倾斜,如图13所示,其突出前端越过上述中间位置而到达基端侧的相反侧。由此,弹性突出部9形成为:当容纳有托架101时,可靠地抓住该托架101的侧面。此外,关于弹性突出部9的基端部的位置、倾斜方向,可以与上述位置、倾斜方向相反。
另外,如图14所示,侧方壁面16z在弹性突出部9的基端部周围的该弹性突出部9的倾斜侧具有凹部16U,该凹部16U以具有从该弹性突出部9的倾斜下表面9c连续的内壁面16c的方式而凹陷。由于形成有这样的凹部16U,从而弹性突出部9向倾斜的那侧的进一步的倾斜弹性变形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14所示,弹性突出部9在其突出前端面的至少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近前侧,换言之,在最先与容纳于容纳部11的托架101抵接的抵接面具有变形引导面9d,该变形引导面9d形成为促进弹性变形的面状,以使得在上述抵接之后由于被该托架101按压而产生朝作为该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的第一侧或第二侧中的任一侧的规定侧的倾倒。这里的弹性突出部9在其突出前端面的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整个区间形成有容纳托架101时促进朝其板厚方向101y上的规定侧的弹性变形的变形引导面9d。这里的变形引导面9d是在弹性突出部9的突出前端的倾斜侧的相反侧的角部设置的弯曲面。因该弯曲形状而使得弹性突出部9在伴随着托架101的容纳而被按压时能够顺畅地由托架101促进倾斜而倾倒。
另外,弹性突出部9是沿托架进入方向101X较长地延伸的弹性肋。由此,对于在托架进入方向101X上较长的托架101,由同样形成为较长的突条的弹性突出部9进行按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晃动。
另外,弹性突出部9仅与侧方壁面16z连接,在其突出方向侧以及与其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侧,与其他壁面不连接。即,弹性突出部9的形成为在托架进入方向101X上较长的凸状的前端在其长度方向的整个区间内成为自由端,因此能够可靠地产生挠曲而对托架进行按压,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晃动。
具体而言,如图4、图12以及图15所示,内侧壁部14、15位于弹性突出部9本身的突出方向侧,底壁部18位于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进一步,连结壁部17、17位于与上述突出方向和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的两侧,但弹性突出部9与这些壁部均未连接且未接触。进一步而言,如图15及图16所示,底壁部18在弹性突出部9的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端部9X的周围形成有开口18H。通过设置有该开口18H,底壁部18实现了与弹性突出部9不连接、且不接触的状态。此外,在弹性突出部9的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近前侧形成有已经说明过的下侧开口11H,实现了与弹性突出部9不连接且不接触的状态。
这里的弹性突出部9形成于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的两端侧。而且,在上述两端侧的弹性突出部9、9形成有:第一突出部91、91(参照图18),它们具有当将托架101容纳于容纳部11时在与该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端部101b、101b之间能够以非弹性变形状态隔开规定宽度以上的空隙地纳入该托架的突出量;第二突出部92、92(参照图19),它们以从上述第一突出部91、91向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连续的方式而具有在与上述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端部之间以非弹性变形状态几乎不隔开空隙地纳入该托架101的突出量;以及第三突出部93、93,它们以从上述第二突出部92、92向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连续的方式而具有被上述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端部按压而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将该托架101纳入的突出量。
第一突出部91、91形成为从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近前侧朝向里侧而突出量增大的倾斜突出部。由此,托架101进入第一突出部91、91的对置方向之间而被向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引导。但是,如图18中的虚线所示,托架101的进入姿势在被第一突出部91、91夹持的位置并不固定。
如上所述,第二突出部92、92形成为:具有在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端部之间以非弹性变形状态几乎不隔开空隙地纳入该托架101的突出量。具体而言,在设计阶段设想为:将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的长度w1、和两侧的第二突出部92的对置长度w2形成为一致,托架101以无间隙的方式进入两侧的第二突出部92之间。但是,由于实际上包含制造时的误差,因此,在w1与w2之间允许0.58mm以下的误差,更优选允许0.2mm以下的误差。上述的“几乎不隔开空隙”包含这样的误差。通过使托架101的与两个角部倒角后的前端部101T连接的主部101S到达第二突出部92、92的对置方向之间,从而如图19所示使该托架101的进入姿势固定。即,通过使托架101到达该第二突出部92,从而形成为与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和宽度方向101z的双方正交的托架101(第一侧延伸部)的进入轴线101x的轴线方向、与容纳部11的托架进入方向101X一致的进入姿势。
第三突出部93、93具有倾斜突出部931,该倾斜突出部931以从第二突出部92、92向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连续的方式从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近前侧朝向里侧而突出量增大。托架101在第二突出部92、92的位置处取得上述进入姿势,在此基础上进入倾斜突出部931、931的对置方向之间。进入倾斜突出部931、931的对置方向之间的托架101使得弹性突出部9、9开始产生倾斜弹性变形。而且,托架101越朝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进入,则弹性突出部9、9的倾斜角度越增大。
另外,第三突出部93、93具有最大突出部932、932,该最大突出部932、932以从倾斜突出部931、931朝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里侧连续的方式而形成为突出量恒定且最大。倾斜角度在倾斜突出部931、931的对置方向之间逐渐增大,但因托架101进入最大突出部932、932的对置方向之间而在弹性突出部9、9不再产生进一步的倾斜弹性变形并保持为恒定的倾斜角度。由于保持为恒定的倾斜角度,托架101受到基于其弹性复原力的按压,因此抑制了托架101在容纳部11内的晃动。
此外,当将托架101朝容纳部11容纳时,在托架101(具体而言,为主部101S)进入至弹性突出部9、9的第二突出部92、92的位置以后,因托架101的按压而产生止脱卡合部12的弹性变形(参照图10)。由此,利用取得规定的进入姿势的托架101而能够使止脱卡合部12稳定地弹性变形,进一步,在托架101的卡合孔部101H到达卡合爪部13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弹性复原而使该卡合爪部13可靠地进入卡合孔部101H内。这里,当托架101(具体而言,为主部101S)进入至弹性突出部9、9的第三突出部93、93的位置(更准确而言,为最大突出部932、932的位置)时,产生止脱卡合部12的弹性变形(参照图10)以及弹性复原(参照图20)。
另外,这里的止脱卡合部12位于中央壁面15y侧,如图12所示,其前端侧位于与预先形成中央容纳部11C的中央壁面15y相比更靠与中央壁面15y对置配置的中央壁面14y侧。具体而言,止脱卡合部12形成为具有与卡合爪部13相比更靠前端侧的前端部12T(参照图9)、且该前端部12T进入中央容纳部11C的容纳空间内的形状。其结果是,当托架101相对于容纳部11形成为上述的止脱卡合状态时,形成为托架101的前端部101T将止脱卡合部12的前端部12T按出至中央容纳部11C的容纳空间外的形态(参照图10)。此时,止脱卡合部12保持为在与托架101进入时的弹性变形相同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状态,并保持为利用在该弹性变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所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将容纳的托架101朝中央壁面14y按压的状态。该按压也发挥抑制容纳的托架101的晃动的功能。
这样,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具有弹性突出部9对容纳于容纳部11的托架101在其宽度方向101z上进行按压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容纳部11内的托架101的晃动。另外,弹性突出部9保持弹性变形而持续对托架101进行按压,因此能够持续地抑制晃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托架101的容纳部11、卡合部23的容纳部24以及规定部件5的夹持部分(符号21、22)的排列方向与容纳于容纳部11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一致(参照图4)。因此,车辆用保持部件1呈现出外形在其板厚方向101y上变长的倾向,从而妨碍要使整体实现小型化这样的问题的解决。与此相对,弹性突出部9形成为在容纳于容纳部11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延伸的形状,因此,无需增大板厚方向101y上的长度,能够抑制托架101在容纳部11内的晃动。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设置有端部容纳部11D,用于抑制晃动的弹性突出部9以在该端部容纳部11D内的容纳空间突出的形式而形成。因此,还不会产生在容纳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长度的增大。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弹性突出部9因弹性变形而挠曲的方向(即,倾倒方向)是容纳于容纳部11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另一方面,端部容纳部11D在该板厚方向101y上具有较长的容纳空间,弹性突出部9突出形成于该容纳空间内。即,端部容纳部11D具有对托架101的弯曲端部101d进行容纳的功能,另一方面,该容纳空间形成为在弹性突出部9挠曲的方向上较长的空间,从而还具有确保不对弹性突出部9的挠曲动作产生干扰的充足的大小的功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这毕竟不过是示例而已,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未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进行追加以及省略等各种变更。
以下,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共用的功能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将其详细说明省略。另外,可以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下述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例进行适当组合而实施。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部件1具备组装部10、以及作为具有规定功能的功能部的保持部20,但该保持部20也可以具备与上述构造不同的其他保持构造。另外,该保持部20可以是其他功能部。
首先,利用图26~图29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的托架组装构造1001中,如图27及图28所示,主要是关于弹性突出部9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从侧方壁面16z的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的中间部16C朝向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部101a侧突出。但是,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未从该中间部16C中的、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的中间位置(这里为图13中的点划线101z的位置)朝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中的任一侧倾斜,而是朝向该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且朝内侧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29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是在托架进入方向101X上呈四棱柱状地延伸的弹性肋,对四棱柱状的弹性肋9的上述规定侧的相反侧(这里为图28中的右侧)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为促进朝上述规定侧的弹性变形的变形引导面9f,以便朝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的规定侧(这里为图28中的左侧)倾斜弹性变形。另外,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的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近前侧以越趋向该近前侧则突出量越小的方式形成为被切割的形状。由于存在该切割面9e,从而能够将进入容纳部11的托架101朝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更里侧引导。
此外,可以将第一突出部~第三突出部91~93应用于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以在弹性突出部9的规定侧(这里为图28中的左侧)形成凹部16U。对于该实施例,不仅能够应用图26所示的平板状的托架101,还能够应用图21所示的具有弯曲端部101d的托架101。
接下来,利用图30~图32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的托架组装构造1002中,如图31及图32所示,主要是关于弹性突出部9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从侧方壁面16z朝向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部101a侧突出。但是,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设置于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11D1和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11D2的双方。即,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在侧方壁面16z形成于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及其相反的第二侧的双方。
另外,形成于底壁部18的开口18H也以与在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形成的弹性突出部9对应的方式而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侧和第二侧。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是在托架进入方向101X上呈四棱柱状地延伸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弹性肋。为了使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中的、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的第一侧的弹性突出部9朝该第一侧倾斜弹性变形,对与该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为促进朝该第一侧的弹性变形的变形引导面9f。另一方面,为了使第三实施例的弹性突出部9中的、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上的第二侧的弹性突出部9朝该第二侧倾斜弹性变形,对与该第二侧相反的第一侧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为促进朝该第二侧的弹性变形的变形引导面9f。另外,上述双方的弹性突出部9在托架进入方向101X的近前侧具有以越趋向该近前侧则突出量越减小的方式切割而成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切割面。
接下来,利用图33及图34对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33及图3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与图31及图32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但弹性突出部9与第三实施例不同,在从侧方壁面14z、15z突出这一点上有所不同。侧方壁面14z、15z是在托架101的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部101a侧相对于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弯曲端部101d而对置的内壁面。弹性突出部9从上述侧方壁面14z、15z分别朝向上述宽度方向101z上的中央部101a的相反侧突出。形成于底壁部18的开口18H也以与上述弹性突出部9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于容纳状态下的托架101的板厚方向101y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Claims (13)

1.一种托架组装构造,其将安装于车身的托架组装于车辆部件的组装部,
所述托架组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组装部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供所述托架从下侧开口向上方容纳;以及止脱卡合部,该止脱卡合部与所述托架的止脱部卡合以阻止容纳的所述托架的脱离,
所述容纳部具有:中央壁面,该中央壁面以在所述托架的板厚方向上夹持容纳的所述托架的方式而对置;侧方壁面,该侧方壁面在所述托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容纳的所述托架对置;以及弹性突出部,该弹性突出部从所述侧方壁面突出,并且,当容纳有所述托架时,该弹性突出部的前端侧被所述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按压而形成为朝向所述板厚方向挠曲的弹性变形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突出部形成为沿所述托架的进入方向延伸的突条,以其突条前端侧挠曲的方式与所述托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在所述进入方向的里侧具有底壁部,在该底壁部、且在所述弹性突出部的所述进入方向的里侧端部的周围形成有开口,所述弹性突出部的里侧与所述容纳部的其他壁部不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具有:中央容纳部,该中央容纳部形成于所述中央壁面的对置方向之间,且供所述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容纳;以及端部容纳部,该端部容纳部以将所述侧方壁面作为内壁面的方式供所述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容纳,并且,即使该端部是相对于所述中央部朝所述板厚方向弯曲的弯曲端部,所述端部容纳部也能够容纳该端部,
所述端部容纳部具有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容纳部的两端朝所述板厚方向上的第一侧延伸的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以及朝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延伸的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无论在所述托架的所述弯曲端部朝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哪一侧弯曲的情况下,所述端部容纳部都能够容纳所述弯曲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壁面以及所述弹性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的双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壁面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侧相对于容纳状态下的所述托架的所述弯曲端部对置的内壁面,
所述弹性突出部从所述侧方壁面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的相反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壁面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侧的相反侧相对于容纳状态下的所述托架的所述弯曲端部对置的内壁面,
所述弹性突出部从所述侧方壁面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壁面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侧的相反侧相对于容纳状态下的所述托架对置的内壁面,
所述弹性突出部从该侧方壁面的所述第一弯曲端部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弯曲端部容纳部的中间部朝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突出部以从其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向容纳状态下的所述托架的所述板厚方向上的第一侧或者第二侧倾斜的方式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壁面在所述弹性突出部的基端部的周围的、该弹性突出部的倾斜侧具有凹部,该凹部以具有从该弹性突出部的倾斜下表面连续的内壁面的方式而凹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突出部形成为沿所述托架的进入方向延伸的突条,
所述弹性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面至少在所述托架的进入方向上的近前侧形成有变形引导面,在容纳所述托架时该变形引导面促进所述弹性突出部朝所述板厚方向上的第一侧或第二侧弹性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突出部形成为沿所述托架的进入方向延伸的突条,
所述弹性突出部形成于容纳状态下的所述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并具有: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具有当将所述托架容纳于所述容纳部时在与该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之间能够以非弹性变形状态隔开规定宽度以上的空隙地纳入该托架的突出量;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以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向所述托架的进入方向的里侧连续的方式而具有在与所述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之间能够以非弹性变形状态几乎不隔开空隙地纳入该托架的突出量;以及第三突出部,该第三突出部以从所述第二突出部向所述进入方向的里侧连续的方式而具有被所述托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按压而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将该托架纳入的突出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托架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脱卡合部是如下弹性卡合部:在上侧设置有卡合爪部,该卡合爪部以被从所述容纳部的下侧开口朝上方进入的所述托架从下方按压的方式而在所述容纳部内向内侧突出,因该按压所述止脱卡合部以下侧为起点弹性变形,由此允许该托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并且,当该托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而使该托架的卡合孔部到达所述卡合爪部的位置时,所述止脱卡合部以该卡合爪部进入该卡合孔部内的方式弹性复原,以进入的该卡合爪部与该卡合孔部的内周上表面抵接的方式而阻止该托架向下方脱离,
所述托架组装构造形成为:在所述托架进入至所述弹性突出部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位置以后,因所述托架的按压而产生所述止脱卡合部的弹性变形。
CN201710813170.5A 2016-09-15 2017-09-11 托架组装构造 Active CN1078260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286 2016-09-15
JP2016180286A JP6780990B2 (ja) 2016-09-15 2016-09-15 ブラケット組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6056A true CN107826056A (zh) 2018-03-23
CN107826056B CN107826056B (zh) 2022-06-07

Family

ID=59738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13170.5A Active CN107826056B (zh) 2016-09-15 2017-09-11 托架组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6999B2 (zh)
EP (1) EP3296604B1 (zh)
JP (1) JP6780990B2 (zh)
CN (1) CN1078260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5317B1 (de) * 2014-10-30 2018-12-05 Nexans Anordn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langgestreckten Gegenstand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USD829090S1 (en) * 2016-04-06 2018-09-25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Adjustable P clamp
USD784799S1 (en) * 2016-04-06 2017-04-25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Adjustable P-clamp
USD813657S1 (en) 2016-10-24 2018-03-27 Victaulic Company Hinged coupling
USD813025S1 (en) 2016-10-24 2018-03-20 Victaulic Company Hinged coupling
CN110447152A (zh) * 2017-03-16 2019-11-1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布线构件及电线布线结构
JP6531970B1 (ja) * 2017-11-29 2019-06-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付き導電路
USD909843S1 (en) * 2018-10-22 2021-02-09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Modular adjustable clamp
USD909844S1 (en) * 2018-10-22 2021-02-09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Modular adjustable clamp
TR201817775A2 (tr) * 2018-11-23 2020-06-22 Tofas Tuerk Otomobil Fabrikasi Anonim Sirketi Kilitlemeli bağlantı elemanı.
JP7205243B2 (ja) * 2019-01-16 2023-01-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付き導電路
EP3739252B1 (en) 2019-05-13 2021-08-25 FCA Italy S.p.A. Holding device to hold a tube or cable in engagement with a bracket
JP7440900B2 (ja) * 2020-03-31 2024-02-29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ノイズ対策部材
DE102021112778A1 (de) 2021-05-18 2022-11-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r zur Aufnahme einer Leitung, Befestigungsanordnung zur Befestigung einer Leitung an einem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r Leitung an einem Kraftfahrzeug
JP2023062998A (ja) * 2021-10-22 2023-05-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2591A (en) * 1994-09-15 1996-08-06 Tecsyn, Inc. Side bracket for netting and process for assembling the netting thereto
US6903275B1 (en) * 2004-10-22 2005-06-0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Mounting device for a wire harness shield
CN102460872A (zh) * 2009-05-14 2012-05-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气连接箱的托架构造
CN104078797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4709188A (zh) * 2013-12-17 2015-06-17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载用设备的安装构造
CN105226425A (zh) * 2014-06-25 2016-0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5178116U (zh) * 2014-11-17 2016-04-2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用连接器连接部件
CN105546218A (zh) * 2014-10-22 2016-05-04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持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01965C2 (sv) * 1993-06-11 1995-07-03 Hevas Ab Fästanordning för lägesfixering av ett rör, en slang eller liknande samt sätt att upprätta en sådan fästanordning
US5390876A (en) * 1993-11-19 1995-02-21 Sumitomo Denso Kabushiki Kaisha Holder for fixing wiring harness and the like to automobile body
US5494245A (en) * 1994-05-04 1996-02-27 Yazaki Corporation Wiring harness retainer clip
JP3695354B2 (ja) * 2001-06-08 2005-09-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クランプ
JP4329752B2 (ja) * 2005-11-18 2009-09-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ランプ
JP2007159259A (ja) * 2005-12-05 2007-06-21 Yazaki Corp 配線保持ユニット
JP4976708B2 (ja) * 2006-03-06 2012-07-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取付具
JP2008177229A (ja) * 2007-01-16 2008-07-31 Hitachi Ltd 樹脂ケースのブラケット取付構造
JP5194576B2 (ja) * 2007-06-18 2013-05-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及びブラケットが取り付けられる車載用電子機器
JP5140414B2 (ja) * 2007-12-28 2013-02-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ルゲートクランプ
JP4926084B2 (ja) * 2008-01-25 2012-05-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機構
JP5729225B2 (ja) * 2011-09-08 2015-06-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
JP2014108032A (ja) * 2012-11-30 2014-06-09 Daiwa Kasei Kogyo Kk コルゲートクランプ
JP6060228B2 (ja) * 2014-10-22 2017-01-11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保持部品
US10982795B2 (en) * 2015-11-24 2021-04-20 TE Connectivity Services Gmbh Clamping device configured to hold one or more longitudinal element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2591A (en) * 1994-09-15 1996-08-06 Tecsyn, Inc. Side bracket for netting and process for assembling the netting thereto
US6903275B1 (en) * 2004-10-22 2005-06-0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Mounting device for a wire harness shield
CN102460872A (zh) * 2009-05-14 2012-05-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气连接箱的托架构造
CN104078797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4709188A (zh) * 2013-12-17 2015-06-17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载用设备的安装构造
CN105226425A (zh) * 2014-06-25 2016-0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546218A (zh) * 2014-10-22 2016-05-04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持部件
CN205178116U (zh) * 2014-11-17 2016-04-2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用连接器连接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44621A (ja) 2018-03-22
JP6780990B2 (ja) 2020-11-04
US20180072248A1 (en) 2018-03-15
EP3296604B1 (en) 2019-06-12
EP3296604A1 (en) 2018-03-21
US10406999B2 (en) 2019-09-10
CN107826056B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26056A (zh) 托架组装构造
US7219931B2 (en) Clamp for elongated objects such as pipe
CN102077430A (zh) 线束的装配结构以及线束展平带
US20080029473A1 (en) Clothes rack available for dustproof jacket
US20070272807A1 (en) Part mounting clamp
CN104518315B (zh) 连接器
JP4111987B1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CN203871530U (zh)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US20080283688A1 (en) Holder
CN106394353B (zh) 交通工具座椅
US20160197438A1 (en) Connector
JP2005129454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9196734A (zh) 旋转连接器和旋转连接器的固定构造
JP2020106101A (ja) 係合部材
CN117860039A (zh) 组合式置物架
JP5300134B2 (ja) 保持具
US7410210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roof corner for large vehicle
CN106848985B (zh) 电线引导件
JP2019090472A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CN211626730U (zh) 一种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及空调器
CN211459436U (zh) 一种抽屉侧板与动滑轨连接机构和抽屉侧板结构
JP2876892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成形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るワイヤハーネス用成形プロテクタ
CN109565162A (zh) 车载部件
CN102729845B (zh)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CN201011018Y (zh) 龙骨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