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9845B -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9845B
CN102729845B CN201210110535.5A CN201210110535A CN102729845B CN 102729845 B CN102729845 B CN 102729845B CN 201210110535 A CN201210110535 A CN 201210110535A CN 102729845 B CN102729845 B CN 102729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reach
crossbearer
antetheca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105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9845A (zh
Inventor
黑木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992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44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29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9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9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98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该连接构造能够防止座椅靠背骨架的变形,能够实现轻量化,能够在不使装配性降低的情况下抑制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晃荡。该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中,隔板(1)上设有多个连接托座(30),线状的座椅靠背骨架(10)连接到多个连接托座30,多个连接托座(30)各自具有左右一对侧壁(30S),座椅靠背骨架(10)的第1横架(11A)与形成于多个连接托座(30)的左右一对侧壁(30S)且上侧开放的第1缺口(31)卡合,位于车宽方向中间部的1个连接托座(30)具有前壁(30M),定位架(12)与形成于前壁(30M)且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32)卡合,定位架(12)在车宽方向由前壁(30M)定位。

Description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如下结构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在用于将行李箱与乘员室隔开的隔板上设有多个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距布置的连接托座;座椅靠背的线状的座椅靠背骨架连接到所述多个连接托座。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是:在座椅靠背的上部设置沿车宽方向的线状的座椅靠背骨架,将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横架的多处弯曲成梯形形状,使骨架的对应于梯形的上边(上底)的部分卡合在车体侧的钩子上。
由此,座椅靠背支承在车体上,并且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位移通过钩子被车体阻止。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767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像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构造那样,将座椅靠背骨架的多处弯曲成梯形形状的部件中,在将横架的梯形形状的部分的深度设定得深的情况下(使所述梯形的高度尺寸较长的情况下),存在有座椅靠背骨架的刚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座椅靠背骨架容易发生挠曲,所以,如果如上所述将横架的梯形形状的部分的深度设定得深的话,座椅靠背骨架有可能会因座椅靠背骨架的刚性降低而变形。
虽然可以考虑加粗座椅靠背骨架的直径来抑制座椅靠背骨架的变形,但这样的话座椅靠背骨架的重量就会增加。
此外,如果将横架的所述梯形形状的部分的深度设定得较浅的的话,虽然能够抑制座椅靠背骨架的变形,但是容易使限制座椅靠背骨架相对于车体在车宽方向的位移的限位效果降低。
并且,在横向宽度长的座椅靠背中,如果在左右侧附近2部位进行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定位的话,则需要分别考虑车体侧2部位及座椅靠背侧2部位的安装位置间的尺寸偏差。即,需要在横架的所述梯形形状的部分设置余量以用来吸收座椅靠背和车体的尺寸偏差。因此,存在横架的所述梯形形状的部分与钩子之间发生晃荡的可能性。
此外,为了在横架的所述多个梯形形状的部分进行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定位,座椅靠背相对于隔板的装配一直是困难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能够防止座椅靠背骨架的变形,能够实现轻量化,能够在不使装配性降低的情况下抑制座椅靠背在车宽方向的晃荡。
本发明是一种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中,在用于将行李箱与乘员室隔开的隔板上设有在车宽方向隔开间距布置的多个连接托座,
座椅靠背的线状的座椅靠背骨架被连接到所述多个连接托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连接托座各具有左右一对侧壁,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1横架与形成于所述多个连接托座的左右一对侧壁且上侧开放的第1缺口卡合,
所述多个连接托座中位于车宽方向中间部的1个连接托座具有将所述左右一对侧壁的前端部(车辆前方侧)彼此连接起来的前壁,
设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定位架与形成于所述前壁且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卡合,所述定位架由所述前壁在车宽方向定位。
在本发明中,
所述1个连接托座位于设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扶手收纳凹部上方。
在本发明中,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在所述第1横架的上方具有第2横架,
所述定位架被跨所述第1横架和所述第2横架架设。
在本发明中,
所述定位架具有被弯曲成向座椅前方侧凸出的山形状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插入并卡合到所述前壁的第2缺口中。
在本发明中,
所述定位架的上端部从座椅前方侧抵接并固定在所述第2横架上,
所述定位架的下端部从座椅前方侧抵接并固定在所述第1横架上。
在本发明中,
所述第1横架的与所述连接托座的第1缺口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定位架的与所述连接托座的第2缺口接触的接触部分别由以防止损伤为目的的保护器覆盖,所述第1横架的该接触部与所述第1缺口之间隔有所述保护器,并且所述定位架的该接触部与所述第2缺口之间隔有所述保护器。
在本发明中,
所述1个连接托座上安装有用于防止对所述第1横架和所述定位架造成损伤的树脂保护器,
所述树脂保护器具有前片和左右一对侧片,其中,所述左右一对侧片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侧壁重叠,所述前片将所述左右一对侧片的前端部彼此连接且与所述前壁重叠,
所述侧片具有第1承接部,所述第1承接部将所述第1缺口的底部覆盖且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
所述前片具有第2承接部,所述第2承接部将所述第2缺口的底部覆盖且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
在本发明中,
所述侧片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重叠,
所述前片与所述前壁的外表面重叠,
所述第1承接部设有与所述侧壁的位于所述第1缺口的底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卡合的第1卡合部,
所述第2承接部设有与所述前壁的位于所述第2缺口的底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卡合的第2卡合部。
在本发明中,
所述左右一对侧片被构成为能够从座椅前方侧弹性嵌合于所述左右一对侧壁,
所述左右一对侧片在比标准的嵌合位置向上侧偏移的状态下从座椅前方侧弹性嵌合于所述左右一对侧壁,所述第2卡合部被从座椅前方侧插入到所述第2缺口中,并且所述第1卡合部被从所述树脂保护器的横向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到所述第1缺口中,
所述树脂保护器相对于所述连接托座下降后,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分别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和所述前壁的内表面卡合。
在本发明中,
所述第2承接部的横向宽度方向两侧部上位于所述第2卡合部上方的部分处分别设有与所述前壁的位于所述第2缺口的纵长方向中间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卡合的左右一对卡合爪。
在本发明中,
所述前片的与所述左右一对卡合爪附近对应的相应的部分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肋。
在本发明中,
所述第1缺口的至少一部分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所述前壁的方式倾斜。
在本发明中,
所述第1缺口的至少一部分是第1缺口中位于所述第1承接部上侧的部分,
所述第1缺口的该部分不由所述侧片覆盖而是露出的,则能起到如下作用。
在本发明中,
所述1个连接托座以外的连接托座上也设有将所述左右一对侧壁的前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的前壁,并且所述前壁上形成有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所有的所述多个连接托座均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供一种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该连接构造能够防止座椅靠背骨架的变形,能够实现轻量化,能够在不使装配性降低的情况下抑制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晃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座椅靠背安装到车体上的过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座椅靠背与隔板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3A是图2的C部放大立体图。
图3B是图2的D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仅放大表示图2的D部的座椅靠背骨架的立体图。
图5是连接托座的立体图。
图6A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是从座椅靠背骨架的正面侧观察第1横架的与连接托座接触的接触部和定位架的与连接托座接触的接触部分别被保护器覆盖状态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6B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是从座椅靠背骨架的背面侧观察第1横架的与连接托座接触的接触部和定位架的与连接托座接触的接触部分别被保护器覆盖状态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6C是保护器的展开图。
图7是从左前上方观察树脂保护器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后上方观察树脂保护器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后下方观察树脂保护器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横架、定位架、和安装有树脂保护器的连接托座的装配构造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1A是树脂保护器的俯视图。
图11B是从前上方观察将树脂保护器的左右一对侧片嵌合到连接托座的左右一对侧壁上的状态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1C是从后上方观察将树脂保护器的左右一对侧片嵌合到连接托座的左右一对侧壁上的状态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使树脂保护器的第1卡合部插入到连接托座的第1缺口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B是从上方观察将树脂保护器的第1卡合部从图12A的状态插入到连接托座的第1缺口中的状态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2C是从后侧观察将树脂保护器的第1卡合部从图12A的状态插入到连接托座的第1缺口中的状态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树脂保护器相对于连接托座下降,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分别向侧壁的内表面和前壁的内表面卡合的前半阶段状态的立体图。
图13B是表示树脂保护器相对于连接托座下降,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分别卡合在了侧壁的内表面和前壁的内表面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装配有树脂保护器的连接托座的右视图。
图15是从右后侧观察第1横架、定位架、和装配有树脂保护器的连接托座的装配构造时看到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树脂保护器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16B是表示比较例的构造的作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隔板1将汽车的行李箱的上部与乘员室分隔开,3人坐的后排座椅2的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被连接到该隔板1,座椅靠背3的下端部的左右两端部和中央下端部用螺钉等螺纹构件S固定在地板4上。
所述座椅靠背3具有线状的座椅靠背骨架10、由座椅靠背骨架10支承的座椅靠垫、和覆盖座椅靠垫的表皮材料,头枕5连接到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
此外,座椅靠背3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纵长的扶手收纳凹部6。扶手7构成为:以可绕下侧的横轴轴心摆动自如的方式由所述座椅靠背骨架10支承,可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使用姿势和收容在扶手收纳凹部6中的竖起姿势(参照图1)之间切换自如。
(座椅靠背骨架10的构造)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骨架10具有沿座椅靠背3的横向宽度方向(座椅横向宽度方向)的第1横架11A~第4横架11D和沿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的第1纵架21A~第12纵架21M。
第1横架11A~第4横架11D的长度被设定为跨座椅靠背3的大致整个横向宽度的长度。第1纵架21A~第12纵架21M的长度被设定为跨座椅靠背3的上下两端部的长度。并且,骨架的第1横架11A~第4横架11D与第1纵架21A~第12纵架21M的进行交叉的部分之间被相互焊接固定。
所述第1横架11A被配置在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第2横架11B被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上比所述第1横架11A更靠上侧的位置处。此外,第3横架11C被配置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第4横架11D被配置在座椅靠背3的下端部。
所述第1纵架21A~第3纵架21C被配置在座椅靠背3的右侧的侧部。第10纵架21K~第12纵架21M被配置在座椅靠背3的左侧的侧部。第4纵架21D~第9纵架21J被分散配置在座椅靠背3的横向宽度方向中间部。
此外,所述第1横架11A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座椅靠背3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处于大致相同位置,所述第2横架11B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座椅靠背3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处于大致相同位置,跨所述第1横架11A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和所述第2横架11B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架设有线状的定位架12。如图4所示,定位架12的上端部12J被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直线状,定位架12的上端部12J以外的部分被弯曲成向座椅前方侧Fr(车辆前方侧)凸出的山形状(日文假名“ㄑ”字状)的弯曲部12A。
并且,如图4所示,定位架12的直线状的上端部12J从座椅前方侧Fr(车辆前方侧)抵接并被焊接固定在形成于第2横架11B且向下侧凸出的半圆环状的连接部11B1上。此外,定位架12的弯曲部12A的下端部以越向下侧越位于座椅后方侧Rr(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该定位架12的弯曲部12A的下端部从座椅前方侧Fr抵接并被焊接固定在第1横架11A上。
如图2所示,跨第4纵架21D的下部和第5纵架21E的下部架设有连接横架11E。跨第8纵架21H的下部和第9纵架21J的下部架设有连接横架11E。
此外,所述第1纵架21A、第2纵架21B、第11纵架21L、第12纵架21M以越渐向下侧而越位于座椅前方侧Fr的方式倾斜。并且,为了能够被焊接固定在第1纵架21A、第2纵架21B、第11纵架21L、第12纵架21M的下端部,第4横架11D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被朝座椅前方侧Fr弯曲后向座椅前方侧Fr延伸。为了能够被焊接固定在第1纵架21A、第2纵架21B、第11纵架21L、第12纵架21M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第3横架11C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被朝座椅前方侧Fr弯曲后向座椅前方侧Fr延伸。
(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与隔板1的连接构造)
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隔板1上靠车辆前方侧的凸缘面上焊接固定有多个在车宽方向上隔开固定间距布置的连接托座30。
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中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1个连接托座30被配置在隔板1的车宽方向中央,该1个连接托座30位于座椅靠背3上的用于将非使用状态的扶手7以竖起姿势收纳起来的扶手收纳凹部6的上方。其余的连接托座30分别被配置在隔板1的左侧的侧部和右侧的侧部。
(连接托座30的构造)
所有的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均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如图3A、图3B、图5所示,该连接托座30被形成为截面为帽子的形状,其具有:左右一对侧壁30S;将左右一对侧壁30S的前端部(位于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前壁30M;从侧壁30S的根端部(位于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横向宽度方向外方侧伸出的安装凸缘30F1;以及从侧壁30S、前壁30M、和安装凸缘30F1的下端部伸出的下侧凸缘30F2。
并且,连接托座30的左右一对侧壁30S上形成有上侧开放的第1缺口31,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上形成有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32。通过利用焊接将安装凸缘30F1固定在隔板1上而将连接托座30固定于隔板1。侧壁30S的第1缺口31形成到侧壁30S的上下方向中央以下。前壁30M的第2缺口32形成到前壁30M的上下方向中央以下且形成为与侧壁30S的第1缺口31相同的深度。
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连接托座30的第1缺口31的下半部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前壁30M的方式(越向上侧而越位于座椅后方侧Rr的方式)倾斜。所述第1缺口31的上半部上靠座椅后方侧Rr的周缘部沿铅直方向延伸。
第1缺口31的上半部被形成为向上扩开的形状,上半部的内表面31A构成为对第1横架11A进行导向的导向面。第2缺口32的上半部也被形成为向上扩开的形状,上半部的内表面32A被构成为对定位架12进行导向的导向面。
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托座30的第2缺口32的下半部沿大致铅直方向延伸。
(座椅靠背骨架10与连接托座30的卡合构造)
如图1、图3A、和图3B所示,第1横架11A的卡合部11A1插入并卡合在形成于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的左右一对侧壁30S且上侧开放的第1缺口31中。
即,第1横架11A的左端部的卡合部11A1插入并卡合在左侧的连接托座30的两侧壁30S的第1缺口31中。第1横架11A的右端部的卡合部11A1插入并卡合在右侧的连接托座30的两侧壁30S的第1缺口31中。第1横架11A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卡合部11A1插入并卡合在位于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的连接托座30的两侧壁30S的第1缺口31中。连接托座30进入形成于所述座椅靠垫上的、纵长的箱状凹部60中(参照图3A、图3B)。
各卡合部11A1被弯曲成梯形形状,以便装配作业人员一眼就能掌握卡合部11A1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装配作业性得到提高。
所谓“各卡合部11A1被弯曲成梯形形状”,目的是,如上所述,为了使装配作业性得到提高,只要装配作业人员能够把握卡合部11A1的位置即可。因此,与梯形的高度尺寸相对应的卡合部11A1的深度被设定得较短,与梯形的横向宽度相对应的卡合部11A1的横向宽度被设定得较长。因此,座椅靠背骨架10并不由连接托座30对其在座椅横向宽度方向限位。
如图1、图2、和图3B所示,定位架12上靠下端部侧的卡合部12K(弯曲部12A的下侧的倾斜部)以靠前部分位于靠后部分上方的方式倾斜而成,该卡合部12K插入并卡合在位于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的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的第2缺口32中,定位架12在车宽方向由所述1个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定位。
形成于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的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上且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32的下半部的横向宽度被设定为略微大于定位架12的下端部的直径,其中,该下端部以靠前部分位于靠后部分上方的方式倾斜而成。由此,能够获得高的定位性能,能够更加可靠地获得上述定位效果。
如上所述,位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1个连接托座30具有将左右一对侧壁30S的前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的前壁30M。此外,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以外的连接托座30上也设有将所述左右一对侧壁30S的前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的前壁30M,并且在所述前壁30M上形成有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32。因此,所有的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均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
(1)座椅靠背骨架10的第1横架11A卡合在形成于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的左右一对侧壁30S且上侧开放的第1缺口31中。
在该卡合状态下,由于第1横架11A能够在车宽方向自由地位移,所以即使车体和座椅靠背3的尺寸有偏差,也能将该偏差吸收。特别是在容易产生车体和座椅靠背3的位置精度偏差的座椅靠背骨架1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能够将所述偏差充分吸收。
此外,多个连接托座30中位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1个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上形成有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32。座椅靠背骨架10的定位架12插入并卡合在该第2缺口32中,定位架12在车宽方向由所述1个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定位。
像这样,由于用车宽方向中央部的1个连接托座30对座椅靠背骨架10进行定位,相比于用所有的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对座椅靠背骨架10进行定位的构造,能够将座椅靠背骨架10顺利地连接到连接托座30上,能够使装配性提高。
其结果,不论座椅靠背3及车体的公差情况如何,都能够在不使装配性降低的情况下,抑制座椅靠背3的车宽方向的晃荡。
此外,由于无需将座椅靠背骨架10的直径改成大直径,所以能够抑制座椅靠背骨架10的重量增加,由于无需使座椅靠背骨架10大幅度弯曲,所以能够使座椅靠背骨架10的刚性得到提高。
在装配工序中,将第1横架11A从上侧插入并卡合在所述连接托座30的第1缺口31中,且将定位架12从上侧插入并卡合在连接托座30的第2缺口32中,然后用螺钉等螺纹构件S将座椅靠背3的下端部的左右两端部和中央下端部固定在地板4上。
(2)1个连接托座30位于设在所述座椅靠背3上的扶手收纳凹部6的上方。例如,假设座椅靠背的重量较重的部分处于在车宽方向远离对座椅靠背骨架10的定位架12的车宽方向进行定位的所述1个连接托座30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座椅靠背的该部分会以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为支点下降,座椅靠背3的位于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与所述座椅靠背的该部分之间的部分容易发生变形。
针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由于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位于重量较重的部分,即用于收纳扶手7的扶手收纳凹部6的上方的部分,所以能够回避座椅靠背的有份量的部分位于在车宽方向远离所述1个连接托座30的部位的情况,能够防止座椅靠背3的变形。
(3)所述定位架12被跨所述第1横架11A和所述第2横架11B架设。因此,能够用定位架12对第1横架11A和第2横架11B进行加强,能够抑制第1横架11A和第2横架11B的变形。
(4)所述定位架12具有被弯曲成向座椅前方侧Fr凸出的山形状的弯曲部12A,而弯曲部12A插入并卡合在前壁30M的第2缺口32中。因此,能够使所述定位架12可靠地插入并卡合在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的第2缺口32中。此外,既能够使定位架12的构造简单化,又能够使定位架12强度得到提高。
(5)由于所述定位架12的上端部从座椅前方侧Fr抵接并固定在第2横架11B上,定位架12的下端部从座椅前方侧Fr抵接并固定在第1横架11A上,所以能够起到如下作用。
即,在使定位架12插入并卡合在形成于所述1个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的第2缺口32中的状态下,即使由于来自座椅靠背3的输入,使所述1个连接托座30向后侧受到载荷,定位架12也能被座椅靠背骨架10的第1横架11A和第2横架11B支撑。因此,不用担心定位架12从第1横架11A和第2横架11B脱落或发生损坏。
此外,即使在乘员落座的情况下,或者在座椅靠背3受到因扶手7反复摇动而产生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定位架12从第1横架11A和第2横架11B脱落。
(6)所有的所述多个连接托座30均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因此,相比于使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与该连接托座30以外的连接托座30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例如不在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以外的连接托座30上设置前壁30M,或者即使设置所述前壁30M也不在前壁30M上形成第2缺口32的情况),能够使零部件的管理简单化,而且能够使连接托座30的生产性得到提高。
此外,将所述定位架12形成为与座椅靠背骨架10的其他的骨架同样的构造。因此,由于能够在使座椅靠背骨架10成形的焊接加工时同时进行焊接,所以能够在不使制造工时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追加定位机构。
(第1其它实施方式)
如图6A、图6B所示,第1横架11A中的、作为与所述连接托座30的第1缺口31接触的接触部的卡合部11A1,和定位架12中的、作为与连接托座30的第2缺口32接触的接触部的卡合部12K,可以分别由以防止损伤为目的的保护器40覆盖。换言之,第1横架11A的卡合部11A1与第1缺口31之间可以隔有保护器40,并且定位架12的卡合部12K与第2缺口32之间也可以隔有保护器40。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第1横架11和定位架12的损伤、异响。作为一个实例,所述保护器40可以用聚酯无纺布之类的具有柔性的材质的片材构成。
关于保护器40向定位架12的卡合部12K和所述第1横架11A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卡合部11A1进行安装的安装构造(具体为卷绕构造)进行说明。如图6C所示,该保护器40的第1卷绕部40A和第2卷绕部40B由一张片材形成,其中,第1卷绕部40A用于卷绕第1横架11A的座椅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卡合部11A1,第2卷绕部40B用于卷绕定位架12的卡合部12K。
各片所述第2卷绕部40B被形成为横向宽度较宽的T字状,第1卷绕部40A被形成为将第2卷绕部40B的除了头部40B 1以外的本体部40B 2围起来的方形形状。并且,在第2卷绕部40B的、位于头部40B1的相反侧的本体部40B 2的端部形成有骨架贯通孔40H,在第1卷绕部40A与第2卷绕部40B的边界形成有L字状的一对切口40K。
将该保护器40如下所述卷绕在各卡合部11A1、12K上。
(1)使定位架12的下端部相对地穿过第1卷绕部40A的骨架贯通孔40H而将第1卷绕部40A外套于定位架12的下端部。
(2)将第1卷绕部40A卷绕在第1横架11A的位于定位架12附近的卡合部11A1上。并且,使比定位架12的下端部更靠座椅横向宽度方向外侧(右侧)的第1卷绕片40A1的周方向(对应于第1横架11A的周方向的方向)两端部彼此重叠而将其相互贴合。此外,使比定位架12的下端部更靠座椅横向宽度方向外侧(左侧)的第2卷绕片40A2的周方向(对应于第1横架11A的周方向的方向)两端部彼此重叠而将其相互贴合。
(3)将第2卷绕部40B卷绕在定位架12的卡合部12K上。并且,使第2卷绕部40B的头部40B1的周方向(对应于定位架12的周方向的方向)两端部彼此重叠而将其相互贴合。
(第2其它实施方式)
所述连接托座30可以通过焊接以外的方法固定在隔板1上靠车辆前方侧的凸缘面上。
(第3其它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上安装有以防止第1横架11A和定位架12损伤为目的的树脂保护器50。
如在图7~图9中也表示的那样,树脂保护器50具有前片50M和左右一对侧片50S,左右一对侧片50S分别与连接托座30的左右一对侧壁30S重叠,前片50M将左右一对侧片50S的前端部彼此连接,且该前片50M与连接托座30的前壁30M重叠。树脂保护器50被形成为这样的状态,即:前片50M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比侧片50S的高度尺寸更大,前片50M比侧片50S更向上方突出。连接托座30、第1横架11A、定位架12为金属制。
(树脂保护器50的侧片50S的构造)
侧片50S被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其与侧壁30S的下部的外表面30S2(参照图12A)重叠。该侧片50S具有覆盖第1缺口31的U字状底部31T(参照图11C)且上侧开放的U字状第1承接部51。
如图7、图8所示,第1承接部51由第3缺口51K和立起壁51T构成,第3缺口51K以与第1缺口31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于侧片50S且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立起壁51T从第3缺口51K的周缘部朝树脂保护器50的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立起。
并且,第1承接部51的下端部设有与侧壁30S的位于连接托座30的第1缺口31的底部31T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S 1(参照图12C)卡合的第1卡合片51H(相当于第1卡合部)。第1卡合片51H从第1承接部51的下端部的内侧(树脂保护器50的横向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缘(立起壁51T的下端部的内侧的端缘)向下方呈舌片状突出。
(树脂保护器50的前片50M的构造)
前片50M由下半部和上半部构成,下半部的高度尺寸与侧片50S相同,上半部从下半部上两端部(树脂保护器50的横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外的部分向上方突出。该前片50M具有第2承接部52,该第2承接部52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其将第2缺口32的U字状的底部32T(参照图12C)覆盖。
如图7、图8所示,第2承接部52由第4缺口52K和立起壁52T构成,第4缺口52K以与第2缺口32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于前片50M且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立起壁52T从第4缺口52K的周缘部向树脂保护器50的后侧(座椅后方侧Rr)立起。
而且,第2承接部52的下端部设有与前壁30M的位于所述第2缺口32的底部32T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M1(参照图12C)卡合的第2卡合片52H(相当于第2卡合部)。第2卡合片52H从第2承接部52的下端部的后端缘(立起壁52T的下端部的后端缘)向下方呈舌片状突出。
所述左右一对侧片50S构成为能够从座椅前方侧Fr弹性嵌合于左右一对侧壁30S。
并且,左右一对侧片50S在比标准的嵌合位置向上侧偏移的状态下从座椅前方侧Fr弹性嵌合于左右一对侧壁30S(参照图11B),第2卡合片52H被从座椅前方侧Fr插入到第2缺口32中(参照图11B、图11C),而且,第1卡合片51H被从树脂保护器50的横向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到第1缺口31中(参照图12A~图12C)。
通过使树脂保护器50相对于连接托座30下降,第1卡合片51H和第2卡合片52H分别卡合于所述侧壁30S的内表面30S1和前壁30M的内表面30M1(参照图13A、图13B)。
详细描述如下:
(1)如图11B所示,由作业人员使树脂保护器50从座椅前方侧Fr向连接托座30侧移动。此时,树脂保护器50的左右一对侧片50S在比标准的嵌合位置向上侧偏移的状态下弹性嵌合于连接托座30的左右一对侧壁30S。此外,如图11C所示,具有第2卡合片52H的第2承接部52被从座椅前方侧Fr插入第2缺口32中。图11B的箭头D表示第2承接部52的移动方向。
左右一对侧片50S随着树脂保护器50向连接托座30侧移动而被推压在左右一对侧壁30S上,该左右一对侧片50S一边朝箭头C方向(参照图11B)弹性变形一边开放,从而如上所述弹性嵌合于左右一对侧壁30S。
(2)如图12A所示,当所述第1承接部51到达第1缺口31侧时,左右一对侧片50S即弹性复原,如图12B、图12C所示,第1卡合片51H从树脂保护器50的横向宽度方向外侧向箭头F方向(参照图12A)移动而被插入到第1缺口31中。
(3)如图13A、图13B所示,由作业人员向下方按压树脂保护器50,从而树脂保护器50相对于连接托座30下降。由于树脂保护器50下降,第1卡合片51H和第2卡合片52H分别卡合于所述侧壁30S的内表面30S1和前壁30M的内表面30M1。在这种情况下,第1承接部51及第2承接部52沿第1缺口51和第2缺口52朝箭头G方向(参照图13A)下降。
如图7~图9所示,树脂保护器50上设有左右一对卡合爪53,该左右一对卡合爪53与所述前壁30M的位于所述第2缺口32的纵长方向中间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M1卡合。卡合爪53分别设于第2承接部52的横向宽度方向两侧部(两内周缘部)的位于第2卡合片52H上方的部分处,具体为第2承接部52的上端部的两内周缘部。
所述卡合爪53形成为在横截面中向后方侧(座椅后方侧Rr)收窄的三角形形状。此外,如图8所示,卡合爪53中,由卡合爪53的后端和上端形成的角部被实施了倒角,从而卡合爪53的后侧上端部形成有以越向后方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端缘53J。卡合爪53的上端被配置在与前片50M的上端相同的位置。
如图8所示,前片50M的与左右一对卡合爪53附近对应的相应的部分的内表面50M1上突出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肋54。所述第1肋54从前片50M的位于两卡合爪53两侧的部分的上端向下方各延伸出多条,第1肋54的下端在上下方向被配置在与所述卡合爪53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上。
此外,前片50M的内表面50M1上突出设置有多个第2肋55,该多个第2肋55从第2承接部52的横向宽度方向两侧部和第2承接部52底部的横向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第2肋55的下端到达了前片50M的下端侧。
第2卡合片52H与多个第2肋55之间形成有间隙S(参照图8)。通过将所述前壁30M插入到该间隙S中,用第2卡合片52H和多个第2肋55将前壁30M的位于第2缺口32的底部32T侧的部分夹住。由于将所述前壁30M夹住的一方的夹持部是所述多个第2肋55,所以能够加大对前壁30M的夹持压力,能够将所述前壁30M确实地夹住。由此,能够实现第2卡合片52H相对于所述前壁30M的卡合状态的稳定化。
如图10所示,所述侧片50S和前片50M从下侧被连接托座30的下侧凸缘30F2接住。由此能够回避树脂保护器50相对于连接托座30向下侧的错位。
如图16A所示,第1缺口的位于所述第1承接部51上侧的部分31W不会被所述侧片50S遮住,而是露出的。
根据上述构成,
(1)所述1个连接托座30上安装有以防止对第1横架11A和定位架12造成损伤为目的的树脂保护器50。因此,能够防止因均为金属制的定位架12和第1横架11A接触金属制的连接托座30而造成相互损伤或发生异响。
并且,与例如将聚酯无纺布粘贴在第1横架11A和定位架12侧的与连接托座相接触的接触面上来作为保护器的情况相比,采用保护器(树脂保护器50)能够保持其尺寸的稳定。因此,能够将定位架12和第1横架11A与连接托座30之间的游隙(间隙)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减少座椅靠背3在座椅横向宽度方向和座椅前后方向的晃荡。
(2)所述侧片50S与侧壁30S的外表面30S2重叠,第1承接部51上设有第1卡合片51H,该第1卡合片51H与侧壁30S的位于第1缺口31的底部31T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S1卡合。因此,能够防止装配时、装配后第1承接部51上施有载荷时第1承接部51相对于第1缺口31的偏移,能够以第1承接部51将第1缺口31的底部31T可靠地覆盖而确实对其进行保护。
此外,前片50M与前壁30M的外表面30M2重叠,第2承接部52上设有第2卡合片52H,该第2卡合片52H与前壁30M的位于第2缺口32的底部32T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M1卡合。因此,能够防止装配时、装配后第2承接部52上施有载荷时第2承接部52相对于第2缺口32的偏移,能够以第2承接部52将第2缺口32的底部32T可靠地覆盖而确实对其进行保护。
(3)在将树脂保护器50安装到连接托座30上时,左右一对侧片50S在比标准的嵌合位置向上侧偏移的状态下从座椅前方侧Fr弹性嵌合于左右一对侧壁30S。此时,第2卡合片52H被从座椅前方侧Fr插入到第2缺口32中,而且,第1卡合片51H被从树脂保护器50的横向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到所述第1缺口31中。
在此之后,树脂保护器50相对于连接托座30下降,第1卡合片51H和第2卡合片52H分别与侧壁30S的内表面30S 1和前壁30M的内表面30M1卡合。
像这样,使树脂保护器50下降从而使第1卡合片51H和第2卡合片52H分别卡合于所述侧壁30S的内表面30S1和前壁30M的内表面30M1。因此,在与第1横架11A和定位架12卡合后的状态下树脂保护器50不能向脱开方向移动因而不会脱落。
(4)所述卡合爪53与前壁30M的位于第2缺口32的纵长方向中间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M1卡合。因此,在第1卡合片51H和第2卡合片52H分别卡合到侧壁30S的内表面30S1和前壁30M的内表面30M1上之前的期间内,能够防止树脂保护器50从连接托座30脱离,能够容易地进行树脂保护器50向连接托座30的装配作业。
(5)前片50M的与所述左右一对卡合爪53附近对应的相应的部分的内表面50M1上突出设置有第1肋54。因此,左右一对卡合爪53卡合在前壁30M的位于第2缺口32的纵长方向中间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30M1上时,第1肋54成为支撑在前壁30M和前片50M之间的状态。由此,所述卡合爪53的卡合力变强,能够防止树脂保护器50相对于连接托座30晃荡。
(6)所述连接托座30的第1缺口31的下半部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前壁30M的方式(越向上侧越位于座椅后方侧Rr的方式)倾斜。因此,只要使第1横架11A隔着第1承接部51卡合在连接托座30的第1缺口31中,则由于第1横架11A向上方的移动被所述第1缺口31的下半部阻止,所以能够防止第1横架11A从连接托座30脱离。
只要所述第1缺口31的至少一部分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所述前壁30M的方式倾斜即可,例如,第1缺口31整体都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前壁30M的方式倾斜也是可以的。
(7)所述第1缺口31的至少一部分是第1缺口的位于所述第1承接部51的上侧的部分31W,所述第1缺口的该部分31W不会由所述侧片50S覆盖,而是露出的。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的背面是抵接在后方的隔板1上的装配状态。因此,在使所述第1横架11A卡合到所述第1缺口31中的情况下,在保持使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的背面抵接在后方的隔板1上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下降,并使第1横架11A插入并卡合到第1缺口31中。
可是,由于所述第1缺口31的至少一部分是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所述前壁30M的方式倾斜的结构中,处于卡合完毕状态的第1横架11A位于比所述第1缺口31的开口更靠车辆前方侧Fr(座椅前方侧)的位置,卡合前(装配前)也是同样,第1横架11A位于比所述第1缺口31的开口更靠车辆前方侧Fr(座椅前方侧)的位置。因此,仅使座椅靠背3下降,会被侧壁30S上位于第1缺口31的车辆前方侧Fr的部分妨碍,不能使第1横架11A插入到第1缺口31中。
于是,将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朝向隔板1按压而使座椅靠垫弹性变形,在使第1横架11A位于第1缺口31的开口上方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下降。
如此使第1横架11A插入并卡合到第1缺口31中。因此,在例如图16B所示的比较例的构造的情况下,即,用聚酯无纺布70构成保护器,将所述聚酯无纺布70粘贴在第1横架11A和定位架12侧的与连接托座相接触的接触面上的构造的情况下,在使第1横架11A卡合到第1缺口31中时,需要把座椅靠背3向隔板1侧多推入聚酯无纺布70的厚度部分。
针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第1横架11A上没有粘贴聚酯无纺布,而且,所述第1缺口的部分31W是露出的(参照图16A)。因此,与比较例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将座椅靠背3向隔板1侧按压的量,能够使装配性得到提高,能够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

Claims (16)

1.一种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将行李箱与乘员室隔开的隔板上设有在车宽方向隔开间距布置的多个连接托座,
座椅靠背的线状的座椅靠背骨架被连接到所述多个连接托座,其中,
所述多个连接托座各具有左右一对侧壁,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1横架与形成于所述多个连接托座的左右一对侧壁且上侧开放的第1缺口卡合,
所述多个连接托座中位于车宽方向中间部的1个连接托座具有将所述左右一对侧壁的前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的前壁,
设于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定位架与形成于所述前壁且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卡合,所述定位架由所述前壁在车宽方向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1个连接托座位于设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扶手收纳凹部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在所述第1横架的上方具有第2横架,
所述定位架被跨所述第1横架和所述第2横架架设。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在所述第1横架的上方具有第2横架,
所述定位架被跨所述第1横架和所述第2横架架设。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架具有被弯曲成向座椅前方侧凸出的山形状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插入并卡合到所述前壁的第2缺口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架具有被弯曲成向座椅前方侧凸出的山形状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插入并卡合到所述前壁的第2缺口中。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架的上端部从座椅前方侧抵接并固定在所述第2横架上,
所述定位架的下端部从座椅前方侧抵接并固定在所述第1横架上。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横架的与所述连接托座的第1缺口接触的接触部、和所述定位架的与所述连接托座的第2缺口接触的接触部分别由以防止损伤为目的的保护器所覆盖,所述第1横架的该接触部与所述第1缺口之间隔有所述保护器,并且所述定位架的该接触部与所述第2缺口之间隔有所述保护器。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1个连接托座上安装有用于防止对所述第1横架和所述定位架造成损伤的树脂保护器,
所述树脂保护器具有前片和左右一对侧片,其中,所述左右一对侧片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侧壁重叠,所述前片将所述左右一对侧片的前端部彼此连接且与所述前壁重叠,
所述侧片具有第1承接部,所述第1承接部将所述第1缺口的底部覆盖且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
所述前片具有第2承接部,所述第2承接部将所述第2缺口的底部覆盖且呈上侧开放的U字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片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重叠,
所述前片与所述前壁的外表面重叠,
所述第1承接部设有与所述侧壁的位于所述第1缺口的底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卡合的第1卡合部,
所述第2承接部设有与所述前壁的位于所述第2缺口的底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卡合的第2卡合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侧片被构成为能够从座椅前方侧弹性嵌合于所述左右一对侧壁,
所述左右一对侧片在比标准的嵌合位置向上侧偏移的状态下从座椅前方侧弹性嵌合于所述左右一对侧壁,所述第2卡合部被从座椅前方侧插入到所述第2缺口中,并且所述第1卡合部被从所述树脂保护器的横向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到所述第1缺口中,
所述树脂保护器相对于所述连接托座下降后,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分别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和所述前壁的内表面卡合。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承接部的横向宽度方向两侧部上位于所述第2卡合部上方的部分处分别设有与所述前壁的位于所述第2缺口的纵长方向中间部侧的部分的内表面卡合的左右一对卡合爪。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片的与所述左右一对卡合爪附近对应的相应的部分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肋。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缺口的至少一部分以越渐向上方而逐渐远离所述前壁的方式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缺口的至少一部分是第1缺口中位于所述第1承接部上侧的部分,
所述第1缺口的该部分不由所述侧片覆盖而是露出的。
16.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1个连接托座以外的连接托座上也设有将所述左右一对侧壁的前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的前壁,并且所述前壁上形成有上侧开放的第2缺口,所有的所述多个连接托座均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CN201210110535.5A 2011-04-14 2012-04-13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8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0222 2011-04-14
JP2011-090222 2011-04-14
JP2011199282A JP5704458B2 (ja) 2011-04-14 2011-09-13 シートバックの連結構造
JP2011-199282 2011-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9845A CN102729845A (zh) 2012-10-17
CN102729845B true CN102729845B (zh) 2015-01-28

Family

ID=4698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053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845B (zh) 2011-04-14 2012-04-13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298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44614B1 (fr) * 2015-12-08 2017-12-2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CN114347874A (zh) * 2022-01-26 2022-04-15 北汽瑞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地锁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63217A1 (fr) * 2003-12-09 2005-06-1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 coussin d'un siege arriere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4063051B2 (ja) * 2002-11-05 2008-03-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CN201220611Y (zh) * 2008-04-18 2009-04-15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连接结构
DE102009010648A1 (de) * 2009-02-26 2010-09-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itz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0288B2 (ja) * 1990-11-02 1998-03-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ヤ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3051B2 (ja) * 2002-11-05 2008-03-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FR2863217A1 (fr) * 2003-12-09 2005-06-1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 coussin d'un siege arriere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CN201220611Y (zh) * 2008-04-18 2009-04-15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连接结构
DE102009010648A1 (de) * 2009-02-26 2010-09-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itz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9845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5598B (zh) 车身的下部构造
JP3923281B2 (ja) 車両用機器の取付構造
JP601608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支持構造
JP6199669B2 (ja) キャリアバーおよびキャリアバー組付け機構
JP61701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EP3067232A1 (en) Cooling duct apparatus for onboard battery
US20150097408A1 (en)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CN102729845B (zh) 座椅靠背的连接构造
WO2011010402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装置
JPWO2014104362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118586A (ja) アームレスト
JP5994614B2 (ja) ハーネスクランプ
US11072267B2 (en) Vehicle seat
CN104443060A (zh) 车辆结构
JP5376700B2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WO2019176221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N105438083A (zh) 收纳箱
JP5742632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電線固定具
JP201611296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418901B2 (ja) 自動車の燃料容器支持装置の固定構造
JP201708156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2229010A (ja) シートバックの連結構造
JP5360008B2 (ja) 搭載物搭載構造
JP609696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WO2018029896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