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1818B - 端子零件 - Google Patents

端子零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1818B
CN113451818B CN202110296528.8A CN202110296528A CN113451818B CN 113451818 B CN113451818 B CN 113451818B CN 202110296528 A CN202110296528 A CN 202110296528A CN 113451818 B CN113451818 B CN 1134518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main body
opening
wall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65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1818A (zh
Inventor
王树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51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1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1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1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主体部的打开变形的端子零件。一种端子零件,其具备:主体部(11),其由金属板弯曲成筒状而成;2个端部(31、61),其在主体部(11)的周向的两端对置;第1突片(37),其设于2个端部(31、61)中的一端部(31)侧;以及第2突片(67),其设于2个端部(31、61)中的另一端部(61)侧,第2突片(67)相对于第1突片(37)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第1突片(37)和第2突片(67)的至少一方向主体部(11)内折弯。

Description

端子零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零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端子,其具备呈方筒状且在前后方向开口的箱部。在端子的外壁的延出端部突出设置有保持片。在端子的侧壁的上端部设置有将保持片收纳于内部的保持凹部。保持片嵌于保持凹部。专利文献2也公开了该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859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99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外力从侧方施加于箱部的侧壁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保持片从保持凹部脱离,箱部向打开方向变形,因此希望有所改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主体部的打开变形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端子零件具备:主体部,其由金属板弯曲成筒状而成;2个端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对置;第1突片,其设于所述2个端部中的一端部侧;以及第2突片,其设于所述2个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所述第2突片相对于所述第1突片在所述主体部的打开方向抵接,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的至少一方朝向所述主体部内折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抑制主体部的打开变形的端子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2是端子零件的展开图。
图3是主体部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主体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端子零件如下。
(1)一种端子零件,具备:主体部,其由金属板弯曲成筒状而成;2个端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对置;第1突片,其设于所述2个端部中的一端部侧;以及第2突片,其设于所述2个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所述第2突片相对于所述第1突片在所述主体部的打开方向抵接,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的至少一方朝向所述主体部内折弯。根据此结构,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的至少一方向主体部内折弯,因此在主体部从侧方施加有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突片与第1突片抵接而抑制主体部打开变形。
(2)在上述构成中,优选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均向所述主体部内折弯。根据此结构,与只有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的一方折弯的构成相比,能够使第2突片与第1突片抵接的抵接量大。
(3)在上述构成中,优选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从所述2个端部对置侧看时以X字状交叉。根据此结构,当主体部受到外力时,第2突片与第1突片能够在比X字交叉的部分靠顶端侧抵接。
(4)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主体部为在轴向延伸的方筒状,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壁设置有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嵌入从与所述一侧壁交叉的壁折弯延伸的插入部,所述第1突片被设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一端侧的缘部,所述第2突片设于所述插入部中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缘部对置的一侧,在与所述一侧壁交叉的壁突出设置有姿势稳定用的稳定体,所述稳定体向所述开口部侧折弯,与所述插入部并排着嵌入所述开口部,具有在所述主体部的打开方向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缘部咬合的部分。根据此结构,在开口部的轴向一端侧的缘部,第2突片相对于第1突片在主体部的打开方向抵接,而在开口部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缘部,稳定体在主体部的打开方向咬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主体部的打开变形。另外,由于开口部被插入部以及稳定体共用,因此能够使端子零件的构成简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
以下参见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是由权利要求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等效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端子零件10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B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端子零件10是与未予图示的阳端子零件以及电线W连接的阴端子零件。在端子零件10的前部设置有用于与阳端子零件连接的主体部11。在主体部11的后方设置有用于与电线W的芯线进行敛紧连接的线筒12。在线筒12的后方设置有用于与电线W的包覆层进行敛紧连接的绝缘筒13。
主体部11通过金属板B在周向多次折弯而形成。主体部11为在轴方向延伸的方筒状。主体部11由底壁20、一对侧壁30、40、内壁50以及外壁60构成,一对侧壁30、40从底壁20的宽度方向两侧缘立起,内壁50从作为一方侧壁的第1侧壁(一侧壁)30的竖立端缘折弯,外壁60从作为另一方侧壁的第2侧壁40的竖立端缘折弯。内壁40构成与底壁20对置的顶壁部的内侧部分。外壁60构成该顶壁部的外侧部分。外壁60相当于与第1侧壁30交叉的壁。在主体部11的周向的两端,作为第1侧壁30侧的端部的第1端部31与作为外壁60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61对置。将这2个端部31、61对置的部分称为对置部70。以下,将主体部11的底壁20侧作为下侧,将外壁60侧作为上侧,对各部进行说明。
在第1侧壁30的第1端部31的前端部连接有内壁50。内壁50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悬臂状。在内壁50的后方区域设置有能够与未予图示的阳端子零件接触的舌片55。在内壁50的与第1侧壁30相反的一侧的侧缘向外方鼓出形成有支承片51、52(参见图2)。在构成主体部11的过程中,支承片51、52进入第2侧壁40的窗孔41、42而被卡止。
在第1侧壁30设置有开口部32。开口部32被配置于第1侧壁30的第1端部31中的与内壁50连接的部位的后侧。开口部32向上侧开放形成。如图3所示,开口部32的前侧区域形成有稳定体接受部33,在后侧区域形成有插入接受部34。也就是说,开口部32被后述的插入部66以及稳定体64所共用。开口部32的下缘部32A具备台阶形状,插入接受部34比稳定体接受部33向下方下降了一截。在开口部32的前缘部32B以下侧部分向前方凹陷的形式设置有前侧凹部35。在开口部32的后缘部32C以下侧部分向后方凹陷的形式设置有后侧凹部36。开口部32的后缘部32C与主体部11的轴向一端侧的缘部对应,前缘部32B与轴向另一端侧的缘部对应。在开口部32的后缘部32C,在后侧凹部36的上侧设置有第1突片37。对于第1突片37的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第1侧壁30的第1端部31的后侧部分设置有保持片38A、38B。保持片38A、38B中位于前侧的前侧保持片38A向第1侧壁30的竖立方向鼓出形成。保持片38A、38B中位于后侧的后侧保持片38B被从第1侧壁30的第1端部31折弯而配置于外壁60的下方。前侧保持片38A与后侧保持片38B之间形成有向上侧开放的保持凹部39。
外壁60以在前后分离的状态连接于第2侧壁40的上端部。外壁60的前部区域62设置在从第2侧壁40的前端至主体部11的前后方向的靠后的位置。前部区域62中的前侧部分与第2侧壁40连接。前部区域62构成为:将与第2侧壁40连接的部位作为折弯缘朝向第1侧壁30大致直角地折弯。如图2所示的展开形状,在前部区域62延出形成有稳定体64以及插入部66。稳定体64比插入部66延出尺寸大。稳定体64被设于前部区域62的前端部,即、外壁60的前端部。插入部66经由狭缝设置于稳定体64的后侧。
插入部66从外壁60折弯延伸,如图3所示,嵌于开口部32。插入部66从外壁60大致直角地折弯,在构成主体部11的过程中,嵌于开口部32的插入接受部34。插入部66是与插入接受部34对应的形状,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为L字状。在插入部66设置有第2突片67。第2突片67与前侧凹部35对应形成。对于第2突片67的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稳定体64在外壁60突出设置。稳定体64为嵌于在未予图示的壳体设置的引导槽而使端子零件10的姿势稳定的部位。稳定体64以斜着竖立的方式弯曲,向开口部32侧折弯。稳定体64为折弯部分与第1侧壁30对齐(成一个面)的形状。稳定体64向开口部32侧折弯,如图3所示,下部与插入部66并排着嵌于开口部32。稳定体64中嵌于开口部32的部分为与稳定体接受部33对应的形状,且具备与前侧凹部35对应形成的挂钩部65。挂钩部65为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与开口部32的前缘部32B咬合的部分。该挂钩部65的周端面在整个周向与前侧凹部35的内周面对置。
如图1所示,在外壁60的前部区域62的后侧部分形成有用于与设置于未予图示的壳体的矛状件卡止的卡止突部68。该卡止突部68是通过将前部区域6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作为折弯缘而向外方折弯形成的。卡止突部68的后缘为大致铅直面。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外壁60的后部区域63与第2侧壁40的上端部连接。在构成主体部11时,后部区域63以与第2侧壁40连接的部位为为折弯缘而向第1侧壁30大致直角地折弯。在后部区域63中,在第1侧壁30侧的端部延出形成有中央保持片69。中央保持片69在构成主体部11的过程中,以与第1侧壁30对齐的方式折弯,嵌于保持凹部39。
接着,说明对置部70、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的构成。如图1以及图3所示,对置部70是第1侧壁30侧的第1端部31与外壁60侧的第2端部61接近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在2个端部31、61的第1端部31侧设置有第1突片37。在2个端部31、61的第2端部61侧设置有从插入部66突出的第2突片67。
如图3所示,第1突片37为在前后长的长方形状,以开口部32的后缘部32C的一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第2突片67为在前后长的长方形状,以插入部66的一部分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第2突片67以插入部66嵌于开口部32的状态设置在插入部66的与开口部32的后缘部32C对置的一侧。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在第1侧壁30的竖立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并排着配置。第1突片37的下端面与第2突片67的上端面相互对置。
第2突片67为相对于第1突片37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的构成。第2突片67构成为,平时与第1突片37之间具备间隙,当有外力作用于主体部11而变形时与第1突片37抵接。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为端部31、61离开的方向,例如,插入部66从开口部32向上方且外方移位的方向。
如图4所示,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均为向主体部11内折弯。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从2个端部31、61对置的侧(图3的上侧或者下侧)看时以X轴字状交叉。也就是说,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具备比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交叉的部位更向顶端侧突出的部分。
详细地讲,第1突片37在第1侧壁30的竖立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折弯缘折弯。第1突片37相对于第1侧壁30的第1突片37以外的部分以约45°的角度折弯。如图5所示,从第1突片37的突出端至折弯缘的尺寸L1比第1侧壁30的板厚T1大。第1突片37的突出端位于比第1侧壁30中的第1突片37以外的部分的内侧的面靠主体部11的内侧。同样的,第2突片67在插入部66的延出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折弯缘折弯。第2突片67相对于插入部66的第2突片67以外的部分以约45°的角度折弯。从第2突片67的突出端至折弯缘的尺寸L2比插入部66的板厚T2大。另外,插入部66的板厚T2与第1侧壁30的板厚T1相同。第2突片67的突出端位于比插入部66的第2突片67以外的部分的内侧面更靠主体部11的内侧。在第1侧壁30的板厚方向,第2突片67与第1突片37重叠的宽度T3比第1侧壁30的板厚T1大。在第2突片67从第1突片37离开的方向(图5的下侧)移位的情况下,第2突片67保持在本体部11的打开方向相对于第1突片37抵接的位置关系下移位的移位量T4比第1侧壁30的板厚T1大。
接着,对端子零件10的制造方法以及作用进行说明。端子零件10的制造方法如下:将金属板B折弯加工形成主体部11后,将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从外侧敲打向内侧折弯。另外,如图4所示,内壁50的宽度方向中心在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的内侧,向从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中心离开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的方向偏移。因此,第1突片37的突出端、第2突片67的突出端以及内壁50不容易干涉。
若外力从侧方施加于主体部11的第1侧壁30,则主体部11变形,第2突片67向从第1突片37离开的方向移位。例如,若外力从斜前侧施加于第1侧壁30,则有可能外壁60以从第1侧壁30掀起的方式变形,第2突片向图4的下侧移位。假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部都不折弯而只以第1侧壁的板厚T1量重叠的构成,则当第2突片向从第1突片离开的方向移位第1侧壁的板厚T1量的话,第2突片在主体部的打开方向不与第1突片触碰,主体部打开变形。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都向主体部11内折弯,所以即使第2突片67向离开第1突片37的方向移位第1侧壁30的板厚T1量,第2突片67也成为相对于第1突片37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通过第2突片67与第1突片37抵接而抑制主体部11打开变形。
在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均为向主体部11内折弯的构成中,例如与只有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的一方折弯的构成相比,能够增大第2突片67与第1突片37抵接的抵接量。另外,在第2突片67向主体部11内折弯的构成中,例如与只有第1突片37折弯的构成相比,当第2突片67移位的情况下,保持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的位置关系下移位的移位量大。此外,在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在从2个端部31、61对置的侧看时以X字状交叉的构成中,根据比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交叉的部位更向顶端侧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量,在第2突片67移位的情况下保持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的位置关系移位的移位量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主体部11的打开变形。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2具备插入接受部34以及稳定体接受部33,开口部32的开口面积变大,有可能导致第1侧壁30的强度变弱。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突片37以及第2突片67向主体部11内折弯,因此即使有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主体部11的第1侧壁30而第1侧壁30向内侧变形的情况下,也容易保持第2突片67相对于第1突片37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开口部32的后缘部32C侧,第2突片67相对于第1突片37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在开口部32的前缘部32B侧,挂钩部65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咬合。因此,能够更加抑制主体部11的打开变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第1突片37与第2突片67相对地在离开的方向移位第1侧壁30的板厚T1量,第2突片67也依然为相对于第1突片37在主体部11的打开方向抵接的位置关系。因此,即使有外力从侧方施加于主体部11的第1侧壁3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突片67与第1突片37抵接,从而抑制主体部11的打开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本案记载的实施方式应当被理解为在所有方面仅是例示而不是出于限制的意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片被配置为从插入部的板厚方向看,不与插入部重叠的状态,然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可以是第1突片137被配置为从插入部66的板厚方向看与插入部66重叠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突片构成为平时与第1突片之间具有间隙,当有外力作用于主体部而变形时与第1突片抵接的构成,然而可以是第2突片平时与第1突片抵接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均向主体部内折弯,然而可以是只有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的任一方向主体部内折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从2个端部对置的侧看时以X字状交叉,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的两突片的顶端重叠,从2个端部对置的一侧看时,被配置为V字状。另外,可以是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的一方的顶端与另一方的突片重叠,从2个端部对置的一侧看时,被配置为T字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稳定体与插入部并排着嵌入开口部的构成,然而在开口部可以仅嵌入插入部。
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可以是第1突片为向后方突出的片状,第2突片为向前方突出的片状。
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可以将第1突片以及第2突片分别弯曲加工之后,将金属板折弯加工而形成主体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部与第2端部在对置部接近,然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可以是第1端部与第2端部在对置部接触。
附图标记说明
10…端子零件
11…主体部
12…线筒
13…绝缘筒
20…底壁
30…第1侧壁(一侧壁)
31…端部(一方端部)
32…开口部
32A…下缘部
32B…前缘部(轴向另一端侧的缘部)
32C…后缘部(轴向一端侧的缘部)
33…稳定体接受部
34…插入接受部
35…前侧凹部
36…后侧凹部
37…第1突片
38A…前侧保持片
38B…后侧保持片
39…保持凹部
40…第2侧壁
41,42…窗孔
50…内壁
51,52…支承片
55…舌片
60…外壁(与一侧壁交叉的壁)
61…端部(另一方端部)
62…前部区域
63…后部区域
64…稳定体
65…挂钩部
66…插入部
67…第2突片
68…卡止突部
69…中央保持片
70…对置部
137…第1突片
B…金属板
W…电线

Claims (3)

1.一种端子零件,其具备:
主体部,其由金属板弯曲成筒状而成;
2个端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的两端对置;
第1突片,其设于所述2个端部中的一端部侧;以及
第2突片,其设于所述2个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侧,
所述第2突片相对于所述第1突片在所述主体部的打开方向抵接,
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的至少一方朝向所述主体部内折弯,
所述主体部为在轴向延伸的方筒状,
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壁设置有开口部,
在所述开口部嵌入从与所述一侧壁交叉的壁折弯延伸的插入部,
所述第1突片被设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一端侧的缘部,
所述第2突片被设于所述插入部中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缘部对置的一侧,
在与所述一侧壁交叉的壁突出设置有姿势稳定用的稳定体,
所述稳定体向所述开口部侧折弯,与所述插入部并排着嵌入所述开口部,具有在所述主体部的打开方向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缘部咬合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零件,其中,
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均向所述主体部内折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零件,其中,
所述第1突片和所述第2突片从所述2个端部对置侧看时以X字状交叉。
CN202110296528.8A 2020-03-27 2021-03-19 端子零件 Active CN113451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7700 2020-03-27
JP2020057700A JP2021157972A (ja) 2020-03-27 2020-03-27 端子金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1818A CN113451818A (zh) 2021-09-28
CN113451818B true CN113451818B (zh) 2023-06-23

Family

ID=77809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6528.8A Active CN113451818B (zh) 2020-03-27 2021-03-19 端子零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57972A (zh)
CN (1) CN11345181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441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4500A (ja) * 2000-12-18 2002-06-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US6905376B2 (en) * 2003-04-15 2005-06-14 J.S.T. Mfg. Co., Ltd. Terminal
JP5757430B2 (ja) * 2012-05-30 2015-07-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8049682A (ja) * 2016-09-20 2018-03-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7054432B2 (ja) * 2017-07-12 2022-04-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雄端子金具及び雌端子金具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441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1818A (zh) 2021-09-28
JP2021157972A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9233B2 (en) Female terminal having an outwardly bulging lance locking portion on a folded U-shaped plate
EP2375507B1 (en) Terminal fitting
US10297940B2 (en) Terminal
US6679738B2 (en) Female terminal
US7938695B2 (en) Terminal fitting
US10910754B2 (en) Stacked connector
EP3240115B1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10819060B2 (en) Stacked connector
US10644427B2 (en) Connector
KR20100117511A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21769B1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1294056B1 (en)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terminal fitting
US8241078B2 (en) Male terminal fitting with a reduced space portion
EP2056408B1 (en) An electrical terminal fitting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US11342699B2 (en) Terminal fitting,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onnector
CN113451818B (zh) 端子零件
US10476194B2 (en) Connector
CN109560409B (zh) 电连接器及端子
JP6447272B2 (ja) 端子金具
EP1619760B1 (en) A jig and a method for withdrawing a terminal in a connector
JP7244368B2 (ja) コネクタ
CN113937516B (zh) 端子零件
US11670885B2 (en) Terminal fitting with body portion including walls
JP2006120370A (ja) 雌端子金具
CN115428267A (zh) 阴端子零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