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4863A - 端子零件 - Google Patents

端子零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4863A
CN114824863A CN202210021654.7A CN202210021654A CN114824863A CN 114824863 A CN114824863 A CN 114824863A CN 202210021654 A CN202210021654 A CN 202210021654A CN 114824863 A CN114824863 A CN 114824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piece
contact
piece
main body
fixed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16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本有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24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48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突片部移位也能够抑制触点载荷降低的端子零件。端子零件具有:筒状的主体部;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设置于主体部的内部;第一触点部,设置于第一弹性片,与突片部接触;以及第二触点部,设置于第二弹性片,与突片部接触,第一弹性片从固定于主体部的第一固定端向突片部的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能够以第一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二弹性片从固定于第一弹性片的第二固定端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能够以第二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一触点部位于比第二固定端的支点靠第一弹性片的第一方向的顶端侧,第二触点部位于比第一固定端的支点靠第二弹性片的第二方向的顶端侧。

Description

端子零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零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筒状的主体部的端子零件。在主体部从前方插入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端子零件的主体部具有三根弹性接触片。三根弹性接触片在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三根弹性接触片独立地向上下方向弹性移位。在各弹性接触片的上表面设置有触点部。三个触点部21、22中的左右方向中央的触点部与突片部的顶端侧碰触。三个触点部21、22中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触点部与比中央的触点部靠突片部的后侧碰触。突片部通过支承于三个触点部21、22,从而被抑制在主体部内的晃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21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连接状态下,当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的顶端侧向下方(按压触点部的方向)移位时,则后侧的触点部的触点载荷降低。另一方面,当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的后侧向下方移位时,则顶端侧的触点部的触点载荷降低。为了更可靠地防止突片部在主体部内的晃动,有想要抑制这样的触点载荷降低的要求。
因此,本公开以提供即使突片部移位也能够抑制触点载荷降低的端子零件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端子零件具有:筒状的主体部;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第一触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片,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接触;以及第二触点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片,与所述突片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片从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固定端向所述突片部的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能以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所述第二弹性片从固定于所述第一弹性片的第二固定端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能以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所述第一触点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支点靠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顶端侧,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支点靠所述第二弹性片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顶端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即使突片部移位也能够抑制触点载荷降低的端子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是示出与对方侧端子零件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插入的状态的主体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主体部的内部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主体部的内部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主体部的内部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端子零件的展开状态的展开图。
图7是示出突片部的顶端侧向下方移位的状态的主体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突片部的后侧向下方移位的状态的主体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突片部的顶端侧向左方移位的状态的主体部的内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端子零件,
(1)具有:筒状的主体部;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第一触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片,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接触;以及第二触点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片,与所述突片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片从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固定端向所述突片部的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能以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所述第二弹性片从固定于所述第一弹性片的第二固定端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能以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所述第一触点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支点靠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顶端侧,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支点靠所述第二弹性片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顶端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突片部向按压第一触点部的方向移位时,主要是第一弹性片以第一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二触点部能够如跷跷板那样向突片部侧移位。因此,能够抑制突片部和第二触点部的触点载荷降低。另一方面,当突片部向按压第二触点部的方向移位时,主要是第二弹性片以第二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一触点部能够如跷跷板那样向突片部侧移位。因此,能够抑制突片部和第一触点部的触点载荷降低。因此,即使突片部移位,也能够抑制触点载荷降低。
(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弹性片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伸出部、和将所述多个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顶端侧连结的连结部,多个所述第一触点部设置于所述连结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触点部的间隔比第一弹性片的伸出部的间隔减小,因此能够与宽度尺寸小的突片部对应。
(3)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在所述突片部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侧壁,所述侧壁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片及所述第二弹性片突出的主体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突片部的顶端侧向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振动的情况下,突片部的侧缘与主体部接触,突片部的侧缘和主体部的触点能够成为突片部的顶端的晃动中心。据此,与假设突片部的晃动中心成为多个触点部的内侧的情况相比,各触点部与晃动中心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大。因此,使突片部的顶端摇动所需的载荷能够变大,所以能够抑制突片部的顶端的晃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端子零件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如图1所示,端子零件T与对方侧端子零件100连接。端子零件T是大电流用。端子零件T是阴型,对方侧端子零件100是阳型。端子零件T及对方侧端子零件100通过对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端子零件T及对方侧端子零件100分别与电线W的末端连接。端子零件T及对方侧端子零件100具备与电线W的末端压接的筒部103。
对方侧端子零件100具备主体部101和突片部102。突片部102从主体部101突出。突片部102通过将从主体部101伸出的板状的构件双重折叠而形成(参照图2)。突片部102弹性地支承于端子零件T的弹性片20。
以下,在端子零件T的构成构件中,将图1的X轴的正方向侧(连接对方侧端子零件100侧)作为前侧,将图1的X轴的负方向侧(连接电线W侧)作为后侧,将图2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弹性片20为基准配置突片部102侧)作为上侧,将图2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弹性片20为基准与配置突片部102侧相反的一侧)作为下侧,将图2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从正面观看端子零件T为右侧)作为右侧,将图2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从正面观看端子零件T为左侧)作为左侧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端子零件T具备突片部102插入的主体部10。主体部10为在前后两侧开口的方筒状。主体部10为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比高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大的宽幅形状。主体部10的前侧的开口的宽度尺寸大于突片部102的宽度尺寸。
主体部10具备左右一对侧壁11、上壁12以及下壁13。左右的侧壁11平行。左右的侧壁11在端子零件T和对方侧端子零件100的连接状态下配置于突片部102的左右两侧(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上壁12和下壁13平行。在此,所谓平行也可以不是完全平行。
上壁12具备两个突条部14。两个突条部14在主体部10的左右各配置有一个。一对突条部14以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为基准配置成左右对称。突条部14在前后方向延伸(参照图4)。两个突条部14平行。在此,所谓平行也可以不是完全的平行。
如图3所示,侧壁11具有朝向主体部10内的弹性片20侧突出的主体部15。主体部15通过将主体部10的一部分敲出而形成。主体部15形成向主体部10的内侧突出一级的台状。主体部15设置于左右的侧壁11双方。主体部15在前后方向延伸。主体部15位于配置弹性片20的区域的左右。主体部15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弹性片20的前端附近。主体部15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弹性片20的后端靠后侧。主体部15以主体部10的左右方向中心为基准为左右对称。如图4所示,主体部15形成于侧壁1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主体部15与插入到主体部10的内部的突片部102位于同等的高度。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内部设置有防止过度挠曲部16。防止过度挠曲部16在左右设置有一对。防止过度挠曲部16为与侧壁11对置的壁状。防止过度挠曲部16通过从下壁13向上侧切割冲起而形成。防止过度挠曲部16位于弹性片20的下侧。在防止过度挠曲部16的后侧设置有稳定部17。通过稳定部17,端子零件T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到未图示的壳体。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片20。弹性片20在主体部10的内部向上下方向弹性移位。弹性片20具备三个触点部21、22。三个触点部21、22与突片部102接触。三个触点部21、22中的两个是第一触点部21,一个是第二触点部22。两个第一触点部21在左右排列。第二触点部22位于比第一触点部21靠前侧。在三个触点部21、22与上壁12的突条部14之间,在弹性片20没有弹性移位的状态下,隔开比突片部102的厚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小的间隔。
如图3所示,弹性片20具有第一弹性片23和第二弹性片24。因为第一弹性片23和第二弹性片24一体形成,所以能够容易进行三个触点部21、22与突条部14之间的间隙管理。
第一弹性片23具有两个伸出部23A和连结部23B。连结部23B将两个伸出部23A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连结部23B在左右方向延伸。连结部23B的宽度尺寸(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左右任一个伸出部23A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及第二弹性片24是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及第二弹性片24在左右排列。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及第二弹性片24平行地延伸。在此,所谓平行也可以不是完全的平行。
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从固定于主体部10的第一固定端25向后方(第一方向)延伸。伸出部23A在没有弹性移位的状态下从第一固定端25向斜上方延伸。第一固定端25从主体部10的下壁13的前缘向上侧折弯。第一固定端25弯曲成圆弧状。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是成为第一弹性片23的弹性移位中心的假想的点。具体地讲,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是呈弧状的第一固定端25的中心点。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的位置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位置。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能够位于图5所示的位置或者该位置的附近。例如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能够位于第一固定端25的板内。
第一弹性片23的后端部是自由端。第一弹性片23为悬臂状。第一弹性片23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向上下方向弹性移位。第一弹性片23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主体部15的形成范围。
在连结部23B设置有两个第一触点部21。各第一触点部21形成于连结部23B的前缘26A与后缘26B之间。第一触点部21配置于相对于伸出部23A向左右方向偏移的位置。两个第一触点部2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伸出部23A的内侧。两个第一触点部21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比两个伸出部23A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狭窄。据此,能够使两个第一触点部21也与宽度尺寸比伸出部23A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小的突片部接触。第一触点部21的顶点在第一弹性片23中位于最上端(参照图5)。
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片24从固定于连结部23B的第二固定端27向前方(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固定端27通过连结部23B位于伸出部23A的后端部。第二固定端27位于连结部23B的左右方向中心。第二弹性片24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
在第二弹性片24与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之间形成有狭缝部28。在狭缝部28的宽度内设置有第一触点部21。第一触点部2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伸出部23A与第二弹性片24之间。
如图5所示,第二弹性片24在没有弹性移位的状态下从第二固定端27向斜上方延伸。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成为第二弹性片24的弹性移位的中心位置。第二弹性片24的前端部是自由端。换句话讲,第二弹性片24为悬臂状。第二弹性片24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向上下方向弹性移位。第二弹性片24的前端部向下折弯。第二弹性片24的前端位于比第一弹性片23的第一固定端25靠前侧。
如图3所示,在第二弹性片24设置有一个第二触点部22。第二触点部22在从上侧观看的俯视时小于第一触点部21。第二触点部22位于比第一触点部21靠前侧。第二触点部2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一触点部21的大致中央。
如图5所示,第二触点部22位于比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靠前侧(第二方向的顶端侧)。第二触点部22设置于比第二弹性片24的前端靠后侧。第二触点部2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主体部15的形成范围内。第二触点部22的顶点在第二弹性片24中位于最上端。
第二触点部22和第一触点部21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配置于前侧和后侧。因此,第二触点部22和第一触点部21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呈跷跷板状移位。具体地讲,当第一触点部21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下降时,第二触点部22上升。
第二触点部22和第一触点部21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配置于前侧和后侧。因此,第一触点部21和第二触点部22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呈跷跷板状移位。具体地讲,当第二触点部22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下降时,则第一触点部21上升。
图6中示出端子零件T的弯曲加工前的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的端子零件T形成有两个减重孔31、32。第一减重孔31将成为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的部分及成为第二弹性片24的部分之间除掉。成为第一弹性片23的部分从成为主体部10的下壁13的部分的前缘向前方延伸。成为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的部分的前端部利用成为连结部23B的部分连结。成为第二弹性片24的部分从成为连结部23B的部分的后缘向后方延伸。第一减重孔31将成为下壁13的部分、成为第一弹性片23的部分、以及成为第二弹性片24的部分切断。第一减重孔31包括成为狭缝部28的部分。因为第一减重孔31比将三个弹性片逐个地切断而形成的情况下的细长狭缝大,所以能够提高模具的强度。第二减重孔32形成于成为主体部10的下壁13的部分。通过第二减重孔32,形成成为防止过度挠曲部16及稳定部17的部分。
接着,对端子零件T和对方侧端子零件100的连接进行说明。在端子零件T和对方侧端子零件100的正规连接状态下,如图2所示,突片部102被两个突条部14和三个触点部21、22夹持。左右的突条部14与突片部102的上表面同时接触。两个第一触点部21及一个第二触点部22与突片部102的下表面同时接触。突片部102利用第一弹性片23及第二弹性片24的弹力保持与两个突条部14及三个触点部21、22的接触状态。
在端子零件T和对方侧端子零件100的正规连接状态下,突片部102有时在主体部10的内部上下振动。突片部102上下振动是指:如图7及图8所示,交替地反复以突片部102的顶端侧和比突片部102的顶端靠后侧中的一方位于上侧、另一方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的姿势。
图7中示出突片部102的顶端侧向下侧移位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触点部21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向下方移位。第一触点部21的触点载荷通过被突片部102按压而增加。另一方面,第二触点部22通过伴随第一弹性片23的弹性移位的跷跷板效果,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向上方移位。据此,能够抑制第二触点部22的触点载荷降低。
图8中示出突片部102的后侧向下侧移位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触点部22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向下方移位。第二触点部22的触点载荷通过被突片部102按压而增加。另一方面,第一触点部21通过伴随第二弹性片24的弹性移位的跷跷板效果,以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向上方移位。据此,能够抑制第一触点部21的触点载荷降低。
这样,即使突片部102上下振动,三个触点部21、22的触点载荷也不降低,所以能够抑制突片部102的滑动。
在端子零件T和对方侧端子零件100的正规连接状态下,突片部102有时左右振动。突片部102左右振动是指:如图9所示,在假想的水平面(XZ面)上,突片部102的顶端侧以位于比突片部102的顶端的后侧靠左侧或者右侧的方式倾斜。图9中示出突片部102的顶端侧位于比突片部102的后侧靠左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片部102的右侧缘与主体部10的主体部15接触。突片部102和主体部15的触点C变为突片部102的顶端侧的振动中心。触点C与各触点部21、22的顶点之间的距离D1、D2、D3的合计比突片部102的顶端侧的振动中心位于三个触点部21、22的内侧的情况大。因此,使突片部102的顶端侧向左右摇动所需的载荷比该情况大,所以能够抑制突片部102的左右滑动,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距离D1、D2、D3是假想的水平面(XZ面)上的触点C与各触点部21、22的顶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接着,对如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端子零件T具有主体部10、第一弹性片23及第二弹性片24、第一触点部21以及第二触点部22。主体部10为筒状。第一弹性片23及第二弹性片24设置于主体部10的内部。第一触点部21设置于第一弹性片23,与对方侧端子零件100的突片部102接触。第二触点部22设置于第二弹性片24,与突片部102接触。第一弹性片23从固定于主体部10的第一固定端25向后方(突片部102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二弹性片24从固定于第一弹性片23的第二固定端27向前方延伸,能够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一触点部21位于比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靠后侧。第二触点部22位于比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靠前侧。
根据该结构,当突片部102向按压第一触点部21的方向移位时,主要是第一弹性片23以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二触点部22能够如跷跷板那样向突片部102侧移位。因此,能够抑制突片部102和第二触点部22的触点载荷降低。另一方面,当突片部102向按压第二触点部22的方向移位时,主要是第二弹性片24以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为中心弹性移位,第一触点部21如跷跷板那样向突片部102侧移位。因此,能够抑制突片部102和第一触点部21的触点载荷降低。因此,即使突片部102向按压第一触点部21或者第二触点部22的任一方的方向移位,也能够抑制触点部21、22的触点载荷降低。
第一弹性片23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伸出部23A和将两个伸出部23A的后端侧连结的连结部23B。两个第一触点部21设置于连结部23B。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一触点部21的间隔比第一弹性片23的伸出部23A的间隔减小,所以能够与宽度尺寸小的突片部对应。
主体部10具有在突片部102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侧壁11。侧壁11具有朝向第一弹性片23及第二弹性片24突出的主体部15。根据该结构,在突片部102的顶端侧向左右方向振动的情况下,突片部102的侧缘与主体部15接触,突片部102的侧缘和主体部15的触点C成为突片部102的顶端的晃动中心。据此,与假设突片部的晃动中心成为多个触点部的内侧的情况相比,各触点部21、22与晃动中心(触点C)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大。因此,为了使突片部102的顶端摇动所需要的载荷能够变大,所以能够抑制突片部102的顶端的晃动。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弹性片23具有两个伸出部23A。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弹性片既可以仅具有一个伸出部,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伸出部。第一弹性片在仅具有一个伸出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连结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性片20具有一个第二弹性片24。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弹性片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第二弹性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弹性片23从固定于主体部10的第一固定端25向后方延伸,第二弹性片24从固定于第一弹性片23的第二固定端27向前方延伸。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前后相反。具体地讲,也可以为,第一弹性片从固定于主体部的第一固定端向前方延伸,第二弹性片从固定于第一弹性片的第二固定端向后方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固定端25的支点25P是第一固定端25的中心点,第二固定端27的支点27P位于连结部23B的前缘26A的延长线上。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固定端及第二固定端的方式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第一固定端的支点的位置、第二固定端的支点的位置根据第一固定端及第二固定端的方式而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右的侧壁11具备主体部15。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左右的侧壁也可以不具备主体部。左右的侧壁也可以仅在任一方具备主体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触点部21设置于连结部23B。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触点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弹性片的伸出部。
附图标记说明
C:触点
D1:距离
D2:距离
D3:距离
T:端子零件
W:电线
10:主体部
11:侧壁
12:上壁
13:下壁
14:突条部
15:主体部
16:防止过度挠曲部
17:稳定部
20:弹性片
21:第一触点部
22:第二触点部
23:第一弹性片
23A:伸出部
23B:连结部
24:第二弹性片
25:第一固定端
25P:第一固定端的支点
26A:连结部的前缘
26B:连结部的后缘
27:第二固定端
27P:第二固定端的支点
28:狭缝部
31:第一减重孔
32:第二减重孔
100:对方侧端子零件
101:主体部
102:突片部
103:筒部

Claims (3)

1.一种端子零件,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
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
第一触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片,与对方侧端子零件的突片部接触;以及
第二触点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片,与所述突片部接触,
所述第一弹性片从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固定端向所述突片部的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能以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
所述第二弹性片从固定于所述第一弹性片的第二固定端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能以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支点为中心弹性移位,
所述第一触点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支点靠所述第一弹性片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顶端侧,
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支点靠所述第二弹性片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顶端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零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片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伸出部、和将所述多个伸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顶端侧连结的连结部,
多个所述第一触点部设置于所述连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零件,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在所述突片部的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配置的侧壁,
所述侧壁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片及所述第二弹性片突出的主体部。
CN202210021654.7A 2021-01-18 2022-01-10 端子零件 Pending CN1148248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5550A JP7487674B2 (ja) 2021-01-18 2021-01-18 端子金具
JP2021-005550 2021-0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4863A true CN114824863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405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1654.7A Pending CN114824863A (zh) 2021-01-18 2022-01-10 端子零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31442A1 (zh)
JP (1) JP7487674B2 (zh)
CN (1) CN114824863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0336A (ja) * 2000-12-21 2002-07-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04006132A (ja) * 2002-05-31 2004-0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CN1684308A (zh) * 2004-04-13 2005-10-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阴性终端接头及配设有该接头的连接器
JP2009054504A (ja) * 2007-08-29 2009-03-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10225446A (ja) * 2009-03-24 2010-10-07 Smk Corp 接続ターミナル
CN102195182A (zh) * 2010-03-01 2011-09-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3378441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5940565A (zh) * 2014-02-04 2016-09-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阴端子
CN108695620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0546820A (zh) * 2017-04-14 2019-12-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阴端子
CN114122764A (zh) * 2020-08-25 2022-03-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
CN116031684A (zh) * 2021-10-25 2023-04-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及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82158A (ja) 2012-10-18 2014-05-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14146459A (ja) 2013-01-28 2014-08-14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雌端子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0336A (ja) * 2000-12-21 2002-07-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04006132A (ja) * 2002-05-31 2004-01-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CN1684308A (zh) * 2004-04-13 2005-10-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阴性终端接头及配设有该接头的连接器
JP2009054504A (ja) * 2007-08-29 2009-03-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10225446A (ja) * 2009-03-24 2010-10-07 Smk Corp 接続ターミナル
CN102195182A (zh) * 2010-03-01 2011-09-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3378441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5940565A (zh) * 2014-02-04 2016-09-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阴端子
CN108695620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10546820A (zh) * 2017-04-14 2019-12-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阴端子
CN114122764A (zh) * 2020-08-25 2022-03-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及链式端子
CN116031684A (zh) * 2021-10-25 2023-04-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及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10265A (ja) 2022-07-29
JP7487674B2 (ja) 2024-05-21
US20220231442A1 (en)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0439B2 (ja) 端子金具
JP4374074B1 (ja)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コネクタ
US10566735B2 (en) Connector
JP2007165195A (ja) コネクタ
JP2023076911A (ja) 端子および連鎖端子
US20100159717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EP3540864B1 (en) Movable connector
JP6909414B2 (ja) 端子
JP5781991B2 (ja) コネクタ
JP4441157B2 (ja) コネクタ
US10686273B2 (en)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with contact portion fixed to a housing
JP2017117734A (ja) コネクタ
JP4658508B2 (ja) 電気接続用端子
JP6405235B2 (ja) 雌型電気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114824863A (zh) 端子零件
JP5737112B2 (ja) 端子金具
WO2023276663A1 (ja) 端子
US20230069874A1 (en) Male terminal fitting and terminal structure
WO2022270174A1 (ja) 端子
JP7435362B2 (ja) 端子金具および連鎖端子
CN216120901U (zh) 电连接器
JP6969469B2 (ja) 短絡用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3976024B2 (ja) 端子金具
JP2023008119A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