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875A - 软管夹 - Google Patents

软管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875A
CN103328875A CN2012800053116A CN201280005311A CN103328875A CN 103328875 A CN103328875 A CN 103328875A CN 2012800053116 A CN2012800053116 A CN 2012800053116A CN 201280005311 A CN201280005311 A CN 201280005311A CN 103328875 A CN103328875 A CN 1033288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lip main
operation unit
clip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53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8875B (zh
Inventor
中村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go Seisakush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go Seisakush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1/0505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2095989A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1/05054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2095990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go Seisakusho Corp filed Critical Togo Seisakush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28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8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3/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oses to rigid members; Rigid hose connectors, i.e. single members engaging both hoses
    • F16L33/02Hose-clips
    • F16L33/03Self-locking elastic cli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10T24/1459Separate connections
    • Y10T24/1461One piece
    • Y10T24/1463Sheet met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57Metal bands
    • Y10T24/1484Spring closed band clam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Joints That Cut Off Fluids, And Hose Joi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夹紧软管时能够防止泄漏流路出现的软管夹。软管夹(10)设置有:通过使带状板簧材料弯曲成圆环形状而形成的夹主体(12);以及一对操作片(13、21)。通过使夹主体(12)的一侧的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与夹主体(12)的另一侧操作片(21)侧的接合凹部(22)接合来将夹主体(12)维持在直径扩大状态。通过使一侧的操作片(13)靠近另一侧的操作片(21)并且使一侧的操作片(13)相对于另一侧的操作片(21)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移动,来解除锁定爪(14)与接合凹部(22)的接合,由此夹主体(12)从直径扩大状态减小直径。扩开限制片(24)设置于另一侧操作片(21),在锁定爪(14)与接合凹部(22)的接合解除期间,扩开限制片(24)通过接触锁定爪(14)来限制两个操作片(13、21)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扩开。此外,设置倾斜防止部,防止在软管(32)夹紧期间夹主体(12)倾斜地组装于软管(32)。

Description

软管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由橡胶制成的软管等夹紧到连接管的软管夹(hoseclamp),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所谓的无保持件(holderless)型软管夹,该软管夹能够在不使用保持件的情况下维持软管夹的直径扩大状态。
背景技术
将描述根据现有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的示例的软管夹。图16是示出软管夹的立体图。
如图16所示,软管夹100包括通过使金属带弯曲成圆环形状而形成的夹主体101、从夹主体101的两端部以在宽度方向(夹主体101的轴向)上彼此交叉的状态朝向中央部延伸的渐缩部106以及从渐缩部106的末端径向立起的一对操作片102A和102B。当夹主体101减小直径时,可以使得夹紧软管(未示出)。此外,当操作片102A和102B两者彼此靠近时,夹主体101的直径扩大。此外,锁定爪103在位于一侧的操作片102A附近从夹主体101突出。另外,在另一侧的操作片102侧,形成以能够解除接合的方式与锁定爪103接合的接收部104,并且也形成缺欠部105,缺欠部105允许避免在扩大直径时夹主体101与一侧的操作片102A的轴向重叠。
通过一对钳子使软管夹100的操作片102A和102B两者在周向上彼此接近然后使锁定爪103与接收部104接合以维持夹主体101的直径扩大状态。此外,如果软管插入处于直径扩大状态的夹主体101中,并且通过一对钳子使操作片102A和102B两者在夹主体101的轴向(宽度方向)上彼此接近,操作片102A和102B两者在宽度方向上偏移等同于缺欠部105的宽度的距离,由此锁定爪103与接收部104的接合被解除。然后,归因于通过弹性恢复力引起的直径减小,夹主体101夹紧软管。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805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现有技术的示例的软管夹100,预期下列情况:在锁定爪13与接收部104的接合的解除时,操作片102A和102B两者在夹主体101的轴向(宽度方向)上沿相反方向扩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旧通过软管夹100夹紧软管,存在如下问题:夹主体101倾斜地组装到软管,或存在于夹主体101的两端部之间(即,渐缩部106之间)的间隙100S扩大,由此产生组装缺陷。另外,如果产生夹主体101对于软管的组装缺陷,由于引起了软管中的流体泄漏的产生,这不是优选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夹主体于对软管的组装缺陷的软管夹。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够通过具有以权利要求所述及的构造作为主旨的软管夹来解决上述问题。
即,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软管夹,包括:夹主体,所述夹主体通过使带状板簧材料弯曲成圆环形状而形成;以及一对操作部,所述一对操作部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在径向上立起,其中,通过由所述夹主体的弹性恢复力引起的直径减小使得能够夹紧软管,通过利用使所述一对操作部彼此接近而产生的弹性变形,来使所述夹主体的直径扩大,锁定部形成于所述夹主体的一侧的操作部侧,以能够解除接合的方式与所述锁定部接合的接合部形成于所述夹主体的另一侧的操作部侧,通过所述锁定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来将所述夹主体维持在直径扩大状态,当所述夹主体从所述直径扩大状态减小直径时,通过使所述一侧的操作部靠近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并且使所述一侧的操作部相对于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在所述夹主体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移动,来解除所述锁定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所述一对操作部都形成为单足形式,扩开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夹主体的所述一侧的所述操作部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所述操作部侧之间,在所述锁定部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解除时,所述扩开限制部限制所述一侧的操作部侧相对于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侧在所述夹主体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扩开,以及所述扩开限制部由形成于所述一对操作部中的任一操作部的扩开限制片和所述任一操作部之外的另一操作部侧的能够与所述扩开限制片接触的部位构成。利用此构造,通过使一侧的操作部侧的锁定部与另一侧的操作部侧的接合部接合,来将夹主体维持在直径扩大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临时组装状态。此外,如果在将软管插入处于临时组装状态的夹主体中的状态下,通过使一侧的操作部接近另一侧的操作部来解除锁定部与接合部的接合,通过夹主体的弹性恢复力减小夹主体的直径。这样,通过夹主体的弹性恢复力夹紧软管。然后,在锁定部和接合部的接合解除时,通过设置在夹主体的一侧的操作部侧和另一侧的操作部侧的扩开限制部的扩开限制片和能够与扩开操作片接触的部位两者之间的接触,来限制一侧的操作部侧相对于另一侧的操作部侧的在夹主体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的扩开。因此,可防止由于夹主体对于软管的倾斜组装或夹主体的两端部之间的间隙的扩大引起的夹主体的组装缺陷。此外,可防止由于夹主体的组装缺陷引起的软管中的流体泄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夹主体具有相对于在周向上延伸的直线倾斜的侧缘,以及倾斜防止部设置于倾斜的所述侧缘,所述倾斜防止部在所述软管的夹紧期间通过与所述软管接触而防止所述侧缘径向向内倾斜。利用此构造,在软管的夹紧期间,倾斜防止部与软管接触,由此可防止夹主体的倾斜的侧缘径向向内倾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扩开限制片形成于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以及能够与所述扩开限制片接触的部位是所述锁定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设置防漏部,在所述软管的夹紧期间,所述防漏部在所述夹主体的轴向上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之间的区域大致接触并且对所述软管加压。利用此构造,在软管的夹紧期间,利用介于夹主体的两端部之间的防漏部,夹主体的两端部在夹主体的轴向上彼此大致接触,并且防漏部对软管加压。因此,通过防漏部的加压可关闭泄漏流路,该泄漏流路是在由于夹主体引起的表面压力在软管中的夹主体的两端部之间的间隙处低的部分中产生的。这样,可防止在软管的夹紧期间产生软管中的流体的泄漏。另外,本说明书中涉及的表达“大致接触”意味着接触或即将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的自由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软管夹的展开图。
图3是示出第一操作片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二操作片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软管夹的临时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软管夹的临时组装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在临时组装状态下的两操作片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临时组装解除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软管夹的软管夹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软管夹的软管夹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扩开限制片的操作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锁定爪的变型例1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锁定爪的变型例2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扩开限制片的变型例1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扩开限制片的变型例2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示例的软管夹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2的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19是软管夹的展开图。
图20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3的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4的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2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5的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线XXIII–XXIII截取并从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6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25是沿图24的箭头XXV的方向的视图。
图26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7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2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8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28是沿着图27的线XXVIII–XXVIII截取并从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图29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9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30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0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31是沿着图30的线XXXI–XXXI截取并从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图3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1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箭头XXXIII的方向的视图。
图34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12的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35是沿图34的箭头XXXV的方向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模式。
【实施方式1】
将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软管夹的自由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软管夹的展开图。
如图2所示,由带状金属板簧材料制成的毛坯件(blank)11是基于软管夹的展开形状通过加压成形而形成的,并且软管夹10(参见图1)是通过将毛坯件11弯曲成形而形成的。另外,在图2中赋予等同于软管夹10的各部分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软管夹10被构造成包括夹主体12和一对操作片13和21,其中,该夹主体12通过将毛坯件11的主体部分弯曲成圆环形状而形成,该一对操作片13和21通过将毛坯件11的两端部弯曲成操作片13和21从夹主体12的两端部径向向外立起的形状而形成。各操作片13和21形成为单足形式。此外,当操作片13和21两者彼此靠近时,通过使用夹主体12的弹性变形使夹主体12扩大直径。此外,当通过夹主体12的弹性恢复力使夹主体12从扩大直径状态减小直径时,可以夹紧软管。另外,操作片13和21两者分别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操作部”。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一侧的操作片13称为“第一操作片13”,并且将另一侧的操作片21称为“第二操作片21”。此外,软管夹10中的方向设定为基于图1的主视图定义。另外,夹主体12的前后方向等同于“轴向”或“宽度方向”。
夹主体12形成为具有如下形状:在该形状中,使从夹主体12的周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各操作片13和21侧的端部逐渐渐缩。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毛坯件11中,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a形成为与毛坯件11的中心线11L垂直的直线形状。此外,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后边缘(由附图标记12h表示)形成具有基侧渐缩部12b和末端侧渐缩部12c的二阶(two-step)渐缩形状,其中,基侧渐缩部12b和末端侧渐缩部12c从夹主体12的中央部附近朝向第一操作片13侧的末端部侧延伸。基侧渐缩部12b和末端侧渐缩部12c使后边缘12h形成凹形状。即,与基侧渐缩部12b相比,末端侧渐缩部12c具有平缓的渐缩形状。此外,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相对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形成为以毛坯件11的中心点11C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为此原因,在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形成具有与毛坯件11的中心线11L垂直的直线形状的后边缘12d和包含具有基侧渐缩部12e和末端侧渐缩部12f的二阶渐缩形状的前边缘(由附图标记12i表示),基侧渐缩部12e和末端侧渐缩部12f从夹主体12的中央部附近朝向第二操作片21侧的末端部侧延伸。此外,第二操作片21形成为具有前边缘的宽宽度形状,该前边缘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a位于同一平面。
通过使夹主体12形成为具有如下形状:在该形状中,使从中央部朝向各操作片13和21侧的端部逐渐渐缩,这可以使夹主体12的形状接近符合卡思第安诺定理(Castigliano’s theorem)的形状。为此原因,可以改善与夹主体12的内径变化相关联的圆度(roundness),由此使表面压力分布均衡。另外,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后边缘12h和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i中的每一个不限于二阶渐缩形状并且可形成一阶渐缩形状。另外,由于后边缘12h和前边缘12i是相对于与毛坯件11的中心线11L垂直的直线为倾斜的侧缘,因此后边缘12h或前边缘12i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倾斜侧缘”、“倾斜前边缘”或“倾斜后边缘”。此外,后边缘12h和前边缘12i等同于相对于沿夹主体12的周向延伸的直线倾斜的侧缘。
如图1所示,当夹主体12已弯曲并且形成为圆环形状时,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与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以沿夹主体12的轴向(宽度方向)彼此交叉的状态彼此面对。即,夹主体12弯曲并形成为呈如下状态的中空的圆筒状: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位于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的前侧(图1中的纸面的前侧)。此外,在软管夹10的自由状态下(参见图1),操作片13和21两者进入中立状态,在中立状态中,操作片13和21以操作片13和21形成为彼此平行的形状的状态彼此面对。此外,在软管夹10的自由状态下,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彼此面对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和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相对面之间的间隙变为最小。另外,图3是示出第一操作片的周边部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二操作片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锁定爪14形成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后侧部。锁定爪14是由夹主体12的径向向外倾斜的切割出的升高的部分构成。另外,锁定爪14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锁定部”。
此外,相对于锁定爪14位于第一操作片13侧的引导边15形成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后侧部。引导边15以预定梯度倾斜地形成,以使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宽度(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基侧窄且末端侧(第一操作片13侧)变宽。
如图4所示,接合凹部22形成于第二操作片21的外表面(第一操作片13的相反侧的表面)。接合凹部22形成为使得锁定爪14(参见图3)可以以能够被解除接合的方式与接合凹部22接合。另外,接合凹部22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接合部”。此外,可接受的是,接合凹部22具有防止至少锁定爪14在接合解除方向上的位置偏移且防止锁定爪14向夹主体12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偏移的形状。
在第二操作片21的前侧部,通过L形弯曲来形成在与夹主体12侧的第一操作片13相反的方向上突出的扩开限制片24。此外,具有倒U形槽形的开口槽25形成在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侧和扩开限制片24侧之间。此外,在软管夹10的自由状态下,即,操作片13和21两者彼此面对的中立状态,开口槽25和锁定爪14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彼此对准。另外,扩开限制片24和锁定爪14构成了本说明书中涉及的“扩开限制部”。
如图1所示,具有凹槽形状的接收槽26(参见图2)形成于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的前侧部。接收槽26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槽壁变为引导边27。引导边27以预定的梯度倾斜地形成,以使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的宽度(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在基侧窄且在末端侧(第二操作片21侧)变宽。此外,引导边27被形成为使得引导边27可与第一操作片13侧的引导边15接触并且在引导边15上滑动。另外,引导边15和27两者构成了本说明书中涉及的“引导机构”。
相对于接收槽26位于基侧的防漏片28从夹主体12(参见图1)的第二操作片21的端部的前边缘(面对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所在侧的边缘)突出。防漏片28的前端缘(末端缘)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Le(参见图2)并且沿周向延伸的直线形状。此外,在软管夹10的软管夹紧状态(随后说明)下,设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后边缘(相对侧缘)的引导边15与第一操作片13的基端部(夹主体12的弯曲终止部)13a之间的接触部(由附图标记16表示)能够以点接触的形式与防漏片28的末端缘接触。另外,防漏片28和接触部16构成了本说明书中涉及的“防漏部”。
接着,将说明通过使用软管夹10夹紧软管的情况。
首先,通过诸如一对钳子或一对钳状物等工具30(参见图5)把持软管夹10的在自由状态下的操作片13和21两者(参见图1)并且通过利用夹主体12的弹性变形使操作片13和21两者彼此靠近。这样,夹主体12的直径扩大并且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穿过第二操作片21的开口槽25。然后,在通过使用夹主体12的弹性变形使第一操作片13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偏移的状态(位置偏移状态)下,也就是,在使第一操作片13沿轴向向后(在图1的纸面中向后)偏移的状态下,解除通过工具30对操作片13和21两者的把持。然后,利用夹主体12的弹性恢复力使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与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接合(参见图7)。这样,夹主体12维持在直径扩大状态(参见图5和图6)。该状态被称为软管夹10的临时组装状态。另外,图5是示出软管夹的临时组装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软管夹的临时组装状态的平面图,以及图7是同样示出两操作片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在软管夹10的临时组装状态中,包括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引导边15的后半部分装配到第二操作片21侧的接收槽26,并且接收槽26的引导边27和第一操作片13侧的引导边15彼此靠近。另外,软管夹10搬入到与例如在临时组装状态下的软管夹紧作业相关的作业场地。此外,软管夹10可以在自由状态下被搬入作业场地,然后在作业场被临时组装。
接下来,在与软管的夹紧作业相关的作业场地中,将软管32插入在临时组装状态下的软管夹10的夹主体12中(参见图5),并且在通过利用软管32的弹性变形将软管32装配到连接管34后,软管夹10位于将软管32紧固到连接管34的紧固部。然后,通过诸如一对钳子或一对钳状物等工具30来把持软管夹10的操作片13和21两者并且通过利用夹主体12的弹性变形使操作片13和21两者彼此靠近(参见图8)。另外,图8是示出临时组装解除状态的平面图。
然后,如图8所示,随着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脱离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归因于第一操作片13侧的引导边15(参见图6)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侧的引导边27的滑动接触,第一操作片13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沿相反方向被推动,也就是,第一操作片13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沿夹主体12的轴向被向前(在图8中向下)推动。此外,同样通过归因于第一操作片13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偏移的弹性恢复力(所谓的偏移作用力),第一操作片13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沿相反方向被推动,也就是,第一操作片13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沿夹主体12的轴向被向前(在图8中向下)推动。这样,第一操作片13面对或大致地面对第二操作片21,并且第二操作片21的开口槽25和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彼此对准或大致地对准。
接着,如果解除通过工具30(参见图5)对操作片13和21两者的把持,归因于夹主体12的弹性恢复力,夹主体12的直径减小。同时,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穿过第二操作片21的开口槽25。此外,由于弹性恢复力引起的直径减小的夹主体12将软管32夹紧于连接管34(参见图9)。另外,图9是示出软管夹的软管夹紧状态的主视图,图10是示出软管夹的软管夹紧状态的平面图。
在软管夹10中,存在如下情况:在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与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的接合解除时,归因于夹主体12的偏移作用力,第一操作片13侧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侧沿相反方向(即,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的前方)过多地扩开,也就是,第一操作片13侧被沿相反方向(即,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的前方)过多地推回,或者归因于第一操作片13侧的引导边15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侧的引导边27的滑动接触,第一操作片13侧沿相同的方向过于剧烈地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旧通过软管夹10将软管32夹紧到连接管34,则夹主体12倾斜地组装到软管32或者夹主体12的两端部之间的间隙被扩大,由此预期产生夹主体12的组装缺陷。
然而,根据软管夹10,在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与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的接合解除时,当第一操作片13侧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侧扩开时,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与第二操作片21的扩开限制片24接触(参见图11)。另外,图11是示出扩开限制片的操作的平面图。
如图11所示,第一操作片13侧的锁定爪14与第二操作片21的扩开限制片24接触,由此限制了扩开。为此原因,防止夹主体12到软管32的组装缺陷,因而可防止由于组装缺陷引起的软管32中的流体泄漏。可以说在如下情况中是有效的:在处于第一操作片13侧从操作片13和21两者彼此面对的中立状态偏移到第二操作片21侧的状态下通过使锁定爪14与接合凹部22接合以产生临时组装状态的软管夹10中,当解除锁定爪14与接合凹部22的接合时,预期由于夹主体12的偏移作用力引起的、第一操作片13侧将相对于第二操作片21侧扩开。
此外,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参见图9和图10),夹主体12的两端部,也就是,第二操作片21侧的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和第一操作片13侧的接触部16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彼此大致接触(参见图10)。此外,防漏片28连同夹主体12一起将软管32压靠连接管34(参见图9)。因此,通过防漏片28的加压可关闭泄漏流路,其中,泄漏流路是在由软管32中的夹主体12引起的表面压力在夹主体12的两端部之间的间隙中低的部分中产生的。这样,可防止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产生的软管32中流体的泄漏。另外,优选地,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和接触部16彼此接触。然而,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和接触部16可以彼此靠近。
此外,如图9所示,当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的软管32的壁厚度的范围设定为T±t时,连接管34的管外径的范围设定为D±d,并且软管夹10的夹主体12的内径设定为A,夹主体12的内径A的最大值Amax由表达式Amax=(D+d)+(T+t)×2表达。另外,夹主体12的内径A的最小值Amin由表达式Amin=(D-d)+(T-t)×2表达。因此,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的长度Le被设定成,使得在夹主体12的内径从Amin到Amax的范围内,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和第一操作片13侧的接触部16可彼此点接触(参见图2)。另外,在图2中,L表示从毛坯件11的中心线11L(参见图2)到第一操作片13的基端部13a的长度。
此外,两个操作片13和21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单足形式。因此,与例如第一操作片13形成为单足形式且第二操作片21形成为两足形式的情况相比,可使软管夹10在夹主体12的轴向(宽度方向)上更加紧凑。
接下来,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软管夹10的锁定爪14的变型例1和变型例2。另外,图12和图13分别是示出锁定爪的立体图。
【锁定爪的变型例1】
在锁定爪的变型例1中,如图12所示,U形狭缝17形成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并且归因于狭缝17的爪状部径向向外倾斜地突出,由此形成锁定爪14(此处添加符号A)。
【锁定爪的变型例2】
在锁定爪的变型例2中,如图13所示,通过使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的后边缘突出的突出片以立起的形状径向向外弯曲,来形成锁定爪14(此处添加符号B)。在锁定爪14B的末端部,形成与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参见图4)接合的突起18。
接着,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软管夹10的扩开限制片24的变型例1和变型例2。另外,图14和图15是分别示出扩开限制片的立体图。
【扩开限制片的变型例1】
在扩开限制片的变型例1中,如图14所示,通过使从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的开口槽25的前侧的侧缘部突出的突出片以立起的形状弯曲,来形成扩开限制片24(此处添加符号A)。
【扩开限制片的变型例2】
在扩开限制片的变型例2中,如图15所示,通过使从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的前边缘突出的突出片以立起的形状弯曲,来形成扩开限制片24(此处添加符号B)。
【实施方式2】
将说明实施方式2。由于该实施方式是将变化实施到上述实施方式1的实施方式,因此对于改变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7是示出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18是示出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主视图,以及图19是软管夹的展开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沿夹主体12的轴向(在图19中向上)向外突出的倾斜防止片36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后边缘(倾斜侧缘)12h的中央部处形成为突片状。例如,倾斜防止片36布置于基侧渐缩部12b的末端侧端部(渐缩部12c侧的端部)。此外,同样在该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参见图2)类似,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相对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形成为以毛坯件11的中心点11C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为此原因,沿夹主体12的轴向向外(在图19中向下)突出的倾斜防止片36(为了方便起见,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也形成在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倾斜侧缘)12i的中央部。另外,由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防止片36与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防止片36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显示出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对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防止片36进行说明,并且省略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防止片36的说明。
倾斜防止片36形成有不超过沿着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a延伸的直线L1的突出量。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倾斜防止片36的部分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等于夹主体12的轴向上的总宽度(也就是,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后边缘12d与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a之间的尺寸)W1。另外,倾斜防止片36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倾斜防止部”。
根据该实施方式,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倾斜防止片36与软管32(具体地,外周面)接触,由此可防止夹主体12的倾斜前边缘12i的径向向内(在图17中纸面中向后)倾斜。因此,可使夹主体12相对于软管32的表面压力分布均衡。
在这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在软管夹不具有倾斜防止片36的情况下,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与半主体部的后边缘12d相比,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前边缘12i就形状而言容易径向向内(在图17中纸面中向后)倾斜,并且容易维持倾斜的组装状态,因而存在夹主体12难以自然地适配于软管32的趋向。然后,在软管32在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i倾斜的状态下被夹紧的情况下,偏移到半主体部的前方(图17中的左侧)的位移量变大,由此夹主体12未减小到预定直径,并因而存在夹主体12围绕软管32未均衡缠绕的情况。当该情况过度时存在如下情况:夹主体12相对于软管32的表面压力降到足够低以在沿夹主体12周向的中央部相对于软管32形成间隙。因此,预期到夹主体12对软管32的夹紧力将降低的情况,由此导致耐压性能的劣化。
与此相反地,根据该实施方式,倾斜防止片36设置在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前边缘12i的中央部,该倾斜防止片36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通过与软管32接触而防止侧缘12i径向向内倾斜。因此,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倾斜防止片36与软管32接触,因而可防止夹主体12的前边缘12i径向向内倾斜。因此,可使夹主体12相对于软管32的表面压力分布均衡。此外,提高了夹主体12对软管32的夹紧力,因而可提高耐压性能。
另外,可以省略在该实施方式中位于任一侧的倾斜防止片36。此外,可适当地选择倾斜防止片36的布置位置、形状、数量等。此外,包括倾斜防止片36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可以小于夹主体12的轴向上的总宽度W1。
【实施方式3】
将说明实施方式3。由于该实施方式和随后的实施方式是上述实施方式2的倾斜防止片36的变型例,因此对应改变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0是示出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如图20所示,该实施方式中倾斜防止片(由附图标记38表示)形成有超过沿着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a延伸的直线L1的突出量。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增大了倾斜防止片38的突出量,可改善防止夹主体12的倾斜前边缘12i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径向向内(在图20的纸面中向后)倾斜的效果。另外,倾斜防止片38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倾斜防止部”。
【实施方式4】
将说明实施方式4。图21是示出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如图21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防止片(由附图标记40表示)具有作为主要部分的实施方式3中的倾斜防止片38(参见图20),并且以平行的方式沿着夹主体12的周向延伸的周向突出部41相对于主要部分38的末端部以T形状形成。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倾斜防止片40具有周向突出部41,因此可改善防止夹主体12的倾斜前边缘12i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径向向内(在图21的纸面中向后)倾斜的效果。此外,防止倾斜防止片40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另外,周向突出部41不限于相对于主要部分38的T形状,并且可以形成L形状、Y形状等,可适当地改变周向突出部41的形状。此外,周向突出部41也可形成有实施方式2中的倾斜防止片36(参见图17)作为主要部分。另外,倾斜防止片40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倾斜防止部”。
【实施方式5】
将说明实施方式5。图22是示出倾斜防止片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线XXIII–XXIII截取的并从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如图22和23所示,该实施方式具有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倾斜防止片36(参见图17)的末端部36a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倾斜地弯曲的构造。根据该实施方式,倾斜防止片36的末端部向夹主体12的径向向外侧倾斜地弯曲,由此防止倾斜防止片36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
【实施方式6】
将说明实施方式6。图24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25是沿图24的箭头XXV的方向的视图。
如图24和图25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防止片(由附图标记42表示)具有实施方式3中的倾斜防止片38(参见图20)作为主要部分,并且以平行的方式沿着夹主体12的周向延伸的周向突出部43相对于主要部分38的末端部形成为L形状。另外,周向突出部43的末端部43a向夹主体12的径向向外侧倾斜地弯曲。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倾斜防止片42具有周向突出部43,因此可改善防止夹主体12的倾斜前边缘12i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径向向内(在图24的纸面中向后)倾斜的效果。此外,周向突出部43的末端部43a向夹主体12的径向向外侧倾斜地弯曲,由此防止倾斜防止片42的周向突出部43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另外,倾斜防止片42等同于本说明书中涉及的“倾斜防止部”。
【实施方式7】
将说明实施方式7。图26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如图26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防止部(由附图标记45表示)以从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基侧渐缩部12e(参见图26中的双点划线)向夹主体12的轴向外侧(在图26中的左侧)突出的倒三角板形式形成,并且具有与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半主体部的前边缘12a连续的前边缘45a和与轴向平行的端缘45b。根据该实施方式,板形倾斜防止部45设置在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半主体部的倾斜前边缘12i,该板形倾斜防止部45具有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通过与软管32接触而防止侧缘12i径向向内倾斜的周向上的长前边缘45a。因此,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倾斜防止部45与软管32(具体地,外周面)接触,由此可防止夹主体12的前边缘12i径向向内倾斜。因此,可使夹主体12相对于软管32的表面压力分布均衡。此外,改善了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夹紧力,因而可提高耐压性能。
【实施方式8】
将说明实施方式8。图27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28是沿着图27的线XXVIII–XXVIII截取的并从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如图27和图28所示,该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构造:在上述实施方式7的倾斜防止部45(参见图26)的前边缘45a和端缘45b之间的角部45c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图28中较低侧)倾斜地弯曲。根据该实施方式,倾斜防止部45的角部45c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倾斜地弯曲,由此防止倾斜防止部45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
【实施方式9】
将说明实施方式9。图29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如图29所示,该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构造: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的倾斜防止部45(参见图26)的前边缘45a通过平缓的S形曲线部47与夹主体12的末端侧渐缩部12f连续。也就是,曲线部47具有凸形的R形状部47a和凹形的R形状部47b,该凸形的R形状部47a与倾斜防止部45的前边缘45a连续,该凹形的R形状部47b与R形状部47a和夹主体12的末端侧渐缩部12f连续。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倾斜防止部45的前边缘45a通过曲线部47与夹主体12的末端侧渐缩部12f连续,因此可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降低软管32相对于倾斜防止部45的曲线部47的感受性。此外,防止倾斜防止部45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进一步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
【实施方式10】
将说明实施方式10。图30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31是沿着图30的线XXXI–XXXI截取的并从箭头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如图30和图31所示,该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构造:包括上述实施方式9中的倾斜防止部45(参见图29)的凸形的R形状部47a的角部47c以L形状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弯曲。根据该实施方式,倾斜防止部45的曲线部47的角部47c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倾斜地弯曲,由此防止倾斜防止部45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
【实施方式11】
将说明实施方式11。图32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33是沿图32的箭头XXXIII方向的视图。
如图32和33所示,该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构造:上述实施方式7中的倾斜防止部45(参见图26)的端缘45b侧的端部(由附图标记48表示)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倾斜地切割出且升高。另外,狭缝状的缺口槽48a形成在端部48和夹主体12之间。根据该实施方式,倾斜防止部45的端部48向夹主体12的径向外侧倾斜地弯曲,由此防止倾斜防止部45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被卡住在软管32中,因而可改善夹主体12对于软管32的适应性。
【实施方式12】
将说明实施方式12。图34是示出倾斜防止部的周边部的侧视图,图35是沿图34的箭头XXXV的方向的视图。
如图34和图35所示,该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构造:上述实施方式11中的倾斜防止部45的缺口槽48a(参见图32和图33)变为具有槽宽度宽的分割槽49。
此外,将说明除了权利要求所述及的技术事项以外的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领会的技术事项。
(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其中,在一对操作片在夹主体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从该对操作片彼此面对的中立状态偏移的状态下,通过使一侧的操作片侧的锁定部与另一侧的操作片侧的接合部接合,来将夹主体保持在直径扩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以及上述(1)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其中,在夹主体的两端部之间设置引导机构,当使一侧的操作部接近另一侧的操作部时,引导机构在宽度方向(在实施方式中,向前)上向外引导操作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夹,其中,倾斜防止部为突出片状的倾斜防止片。
(4)根据上述(3)所述的软管夹,其中,倾斜防止片的末端部向夹主体的径向外侧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夹,其中,倾斜防止部形成为从夹主体的倾斜侧缘径向向外突出的板形式,并且该倾斜防止部具有在周向上长的侧缘。
(6)根据上述(5)所述的软管夹,其中,倾斜防止部的角部向夹主体的径向外侧弯曲。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做出变化。例如,如果防漏部具有如下构造是可以接受的:在软管32的夹紧期间防漏部沿夹主体12的轴向与夹主体12的两端部之间的区域大致接触并且对软管32加压,以及例如,防漏片28可以设置在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而代替设置在夹主体12的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并且接触部16可以设置在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而代替设置在夹主体12的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触部16与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点接触。然而,接触部16可以形成为使得接触部16能够与防漏片28的末端缘(前端缘)线接触。
此外,如果扩开限制部具有如下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在锁定爪14与接合凹部22的接合的解除时,扩开限制部限制在两个操作部之间的、一侧的操作部相对于另一侧的操作部的在夹主体12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的扩开,例如,与第一操作片13侧或第一操作片13侧的端部相对应的扩开限制部可以设置在第二操作片21侧,以及与第二操作片21侧或第二操作片21侧的端部相对应的扩开限制部可以设置在第一操作片13侧。
此外,构成引导机构的引导边15和27两者中的任一个引导边可以形成为能够与另一侧的引导边以点接触的形式接触的接触部。另外,也可以省略引导机构。此外,引导边(引导机构)15和27两者也可以被省略。此外,软管夹10可以由树脂替代金属制成。此外,可以利用在壁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操作片21的锁定孔部来替代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此外,省略第二操作片21的接合凹部22并且将第二操作片21本身设定为接合部的构造也是可行的。
附图标记列表
10:软管夹
12:夹主体
13:第一操作片(操作部)
14:锁定爪(锁定部)
16:接触部
21:第二操作片(操作部)
22:接合凹部(接合部)
24:扩开限制片
28:防漏片
32:软管
34:连接管
36:倾斜防止片(倾斜防止部)
38:倾斜防止片(倾斜防止部)
40:倾斜防止片(倾斜防止部)
42:倾斜防止片(倾斜防止部)
45:倾斜防止部(倾斜防止部)

Claims (4)

1.一种软管夹(10),其包括:
夹主体(12),所述夹主体(12)通过使带状板簧材料弯曲成圆环形状而形成;以及
一对操作部(13、21),所述一对操作部(13、21)从所述夹主体(12)的两端部在径向上立起,
其中,通过由所述夹主体(12)的弹性恢复力引起的直径减小使得能够夹紧软管(32),
通过利用使所述一对操作部(13、21)彼此接近而产生的弹性变形,来使所述夹主体(12)的直径扩大,
锁定部(14)形成于所述夹主体(12)的一侧的操作部(13)侧,
以能够解除接合的方式与所述锁定部(14)接合的接合部(22)形成于所述夹主体(12)的另一侧的操作部(21)侧,
通过所述锁定部(14)与所述接合部(22)的接合来将所述夹主体(12)维持在直径扩大状态,
当所述夹主体(12)从所述直径扩大状态减小直径时,通过使所述一侧的操作部(13)靠近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21)并且使所述一侧的操作部(13)相对于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21)在所述夹主体(12)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移动,来解除所述锁定部(14)与所述接合部(22)的接合,
所述一对操作部(13、21)都形成为单足形式,
扩开限制部设置在所述夹主体(12)的所述一侧的所述操作部(13)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所述操作部(21)侧之间,在所述锁定部(14)与所述接合部(22)的接合解除时,所述扩开限制部限制所述一侧的操作部(13)侧相对于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21)侧在所述夹主体(12)的轴向上沿相反方向扩开,以及
所述扩开限制部由形成于所述一对操作部(13、21)中的任一操作部的扩开限制片和所述任一操作部之外的另一操作部侧的能够与所述扩开限制片接触的部位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夹主体(12)具有相对于在周向上延伸的直线倾斜的侧缘(12h、12i),以及
倾斜防止部设置于倾斜的所述侧缘(12h、12i),所述倾斜防止部在所述软管(32)的夹紧期间通过与所述软管(32)接触而防止所述侧缘(12h、12i)径向向内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管夹(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开限制片(24)形成于所述另一侧的操作部(21),以及
能够与所述扩开限制片(24)接触的部位是所述锁定部(1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10),其特征在于,设置防漏部,在所述软管(32)的夹紧期间,所述防漏部在所述夹主体(12)的轴向上与所述夹主体(12)的两端部之间的区域大致接触并且对所述软管(32)加压。
CN201280005311.6A 2011-01-14 2012-01-13 软管夹 Active CN1033288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0540 WO2012095989A1 (ja) 2011-01-14 2011-01-14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PCT/JP2011/050540 2011-01-14
PCT/JP2011/050542 WO2012095990A1 (ja) 2011-01-14 2011-01-14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PCT/JP2011/050542 2011-01-14
PCT/JP2012/050596 WO2012096375A1 (ja) 2011-01-14 2012-01-13 ホースクラン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875A true CN103328875A (zh) 2013-09-25
CN103328875B CN103328875B (zh) 2015-05-20

Family

ID=46507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5311.6A Active CN103328875B (zh) 2011-01-14 2012-01-13 软管夹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39124B2 (zh)
CN (1) CN103328875B (zh)
DE (1) DE112012000479B4 (zh)
WO (1) WO201209637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0757A (zh) * 2014-02-04 2016-09-28 百乐仕株式会社 软管夹具
CN110906087A (zh) * 2018-09-14 2020-03-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软管夹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6487B2 (ja) 2013-10-31 2017-11-08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位置決め凹所を備えた摘み工具用のホースクランプ
JP7009635B2 (ja) 2018-08-08 2022-01-25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ランプ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19376A (en) * 1997-12-24 1998-10-13 Barnes Group Inc. Hose clamp
JP2001159491A (ja) * 1999-12-03 2001-06-12 Piolax Inc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003090474A (ja) * 2001-07-11 2003-03-28 Togo Seisakusho Corp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420975A (zh) * 2000-09-26 2003-05-28 汉斯厄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有限公司 软管夹紧装置
JP3863698B2 (ja) * 2000-03-30 2006-12-27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01400936A (zh) * 2006-03-17 2009-04-01 百乐仕株式会社 软管夹
US20100083472A1 (en) * 2007-04-06 2010-04-08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amp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6120B (en) * 1992-04-13 1996-08-14 Togo Seisakusho Kk Hose clip
JP3665238B2 (ja) * 1999-09-24 2005-06-29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ランプ
DE112010003680B4 (de) * 2009-09-18 2020-01-30 Piolax Inc. Schlauchklemm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19376A (en) * 1997-12-24 1998-10-13 Barnes Group Inc. Hose clamp
JP2001159491A (ja) * 1999-12-03 2001-06-12 Piolax Inc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3863698B2 (ja) * 2000-03-30 2006-12-27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420975A (zh) * 2000-09-26 2003-05-28 汉斯厄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有限公司 软管夹紧装置
JP2003090474A (ja) * 2001-07-11 2003-03-28 Togo Seisakusho Corp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01400936A (zh) * 2006-03-17 2009-04-01 百乐仕株式会社 软管夹
US20100083472A1 (en) * 2007-04-06 2010-04-08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amp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0757A (zh) * 2014-02-04 2016-09-28 百乐仕株式会社 软管夹具
CN105980757B (zh) * 2014-02-04 2018-09-25 百乐仕株式会社 软管夹具
CN110906087A (zh) * 2018-09-14 2020-03-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软管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0479B4 (de) 2021-01-14
US9239124B2 (en) 2016-01-19
CN103328875B (zh) 2015-05-20
WO2012096375A1 (ja) 2012-07-19
US20130291345A1 (en) 2013-11-07
DE112012000479T5 (de) 201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8875B (zh) 软管夹
CN101400936B (zh) 软管夹
CN101646893B (zh) 软管夹
JP5715700B2 (ja) コネクタ
JP5232775B2 (ja) クランプカラー
CN102667286B (zh) 夹具
JP6043108B2 (ja) コネクタ
CN104114927A (zh)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98324B (zh) 软管卡箍
CN101329122B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59304A (zh) 管连结用连接器
US10005600B2 (en) Hose clamp
CN103299119B (zh) 软管夹
CN105683641A (zh) 软管夹
JP6131120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266321A (ja) 配管製造方法及び二重管型配管の内側配管
WO2012095990A1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022037547A (ja) 端子金具および連鎖端子
JP2014015970A (ja) コネクタ
JP2011108448A (ja)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07492726B (zh) 端子配件
JP6571987B2 (ja) 継手部の構造および管の敷設方法
JP3200675U (ja) 配管接続金具
JP5809173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KR102136352B1 (ko) 신축 이음관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