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4927A -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4927A
CN104114927A CN201280069281.5A CN201280069281A CN104114927A CN 104114927 A CN104114927 A CN 104114927A CN 201280069281 A CN201280069281 A CN 201280069281A CN 104114927 A CN104114927 A CN 104114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 operation
operation face
axis
face
hose cl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92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4927B (zh
Inventor
小泽健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go Seisakush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go Seisakush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go Seisakusho Corp filed Critical Togo Seisakush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14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4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3/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oses to rigid members; Rigid hose connectors, i.e. single members engaging both hoses
    • F16L33/02Hose-clips
    • F16L33/03Self-locking elastic cl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36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clips, clamps, or like fastening or attaching devices, e.g. for electric instal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14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 Y10T24/1412Bale and package ties, hose clamps with tighteners
    • Y10T24/1418Self-locking [dead center or snap a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其使两端部的夹紧操作容易进行。软管夹(H1)被形成为,将带状的板材(1)弯曲为环状,且具有:第一端部(5),其具有第一夹紧操作面(9);第二端部(6),其具有第二夹紧操作面(15)。在第一夹紧操作面(9)的靠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处,开口有通孔(7)。在进行环状的弯曲时,通过使第二夹紧操作面(15)中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所配置的扩大区域(19)经由弯曲沿(20)而相对于基部区域(18)而被弯曲,从而使第二夹紧操作面(15)被设为向宽度方向收缩的状态,由此在该状态下可进入通孔(7)。在被弯曲为环状之后,第二夹紧操作面(15)的扩大区域(19)通过弯曲沿(20)而被折回,从而整体被恢复至扩宽的状态。

Description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对软管与管道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的连接装置。在这里所公开的软管连接装置具有被形成为环状的软管夹。软管夹将带状的板簧部件弯曲加工成环状,并且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两岔状的第一端部,在第一端部上开口有长孔状的通孔。第一端部以将通孔包含在内的范围向径向弯曲从而形成第一夹紧部。软管夹另一端侧被形成为与通孔的开口宽度相比而宽度较窄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以与第一夹紧部对置的方式而向径向弯曲地形成第二夹紧部。
在这里所公开的软管夹可使第一夹紧部和第二夹紧部接近并通过夹柄来保持夹取状态,通过该方式可将软管夹的内径保持在扩大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拔取夹柄的方式,软管夹通过本身的弹力而转变为半径缩小的状态,从而可对软管与管道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
在先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登记第25618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软管夹被弯曲加工为环状时,第二端部必须通过第一端部侧的通孔。因此,第二端部的宽度尺寸必须与通孔的开口宽度相等,或与其通孔的开口相比而宽度较窄。即,第二夹紧部受到基于通孔的开口宽度的制约从而难以确保足够的宽度尺寸。因此,由于第二夹紧部本身的宽度较窄,与第一夹紧部之间的宽度尺寸之差较大,因此两个夹紧部的夹紧操作往往不平衡。其结果为,上述的软管夹存在难以进行夹紧操作的问题。
本发明为根据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进行夹紧操作的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发明)
本申请的第一发明为一种软管夹,其为将带状的板材以在圆周面上交叉的方式弯曲为环状而形成为紧固部并通过该紧固部而能够对软管与其连接对象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的软管夹,所述软管夹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端部,其被配置于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且在其端部形成有第一夹紧操作面;第二端部,其被配置于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且在其端部形成有与第一夹紧操作面对置的第二夹紧操作面;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由基部区域和扩大区域形成,所述基部区域为,不包含在将板材沿着沿其长边方向而延伸的中心轴线即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的对对方侧的端部进行干涉的部位的区域;扩大区域为,包含在将板材沿着所述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的对对方侧的端部进行干涉的部分的区域,并且,在基部区域与扩大区域之间,在将板材沿着X轴而弯曲时,形成有弯曲沿和连接沿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弯曲沿可将扩大区域向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的对对方侧的端部不进行干涉的非干涉位置弯曲,所述连接沿用于连接与基部区域分体形成的扩大区域。
根据本发明,在将带状的板材弯曲加工成环状时,对于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一方,将扩大区域经由弯曲沿而相对于基部区域而进行弯曲,或设为基部区域单体的状态。通过此方式,回避了板材沿着X轴进行弯曲时的干涉。之后,如果将扩大区域折回,或将分体的扩大区域经由连接沿与处于单体状态的基部区域连接,则可使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的操作面积扩大。由此,可实现夹紧操作的简化。
也可以对第一发明的软管夹附加以下的结构。
(1)板材关于X轴而被大致形成为线对称形状,并且,长孔状的通孔被设置于第一端部侧,并在与第一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处开口,可进入通孔的宽度狭窄部被设置于第二端部侧,并被形成在与第二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处,扩大区域被配置于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部,在扩大区域通过弯曲沿而被弯曲的状态下,或在将与基部区域分体的扩大区域从基部区域分离了的单体的状态下,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外侧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通孔的开口宽度相等,或小于通孔的开口宽度,从而可进入通孔中,并且,在扩大区域以所述弯曲沿为分界而被折回从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展开的状态下,或在扩大区域经由连接沿而被紧贴于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外侧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通孔的开口宽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板材沿X轴弯曲为环状时,因处于扩大区域经由弯曲沿而被弯曲、或基部区域为单体的状态,因此,第二夹紧操作面可在对孔沿不形成干涉的情况下插穿通孔。在插穿后,扩大区域折回而被向宽度方向外侧展开,或经由连接沿而与处于单体状态的基部区域的侧边缘相连接,从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外侧宽度尺寸向宽度方向扩大。其结果为,因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外侧宽度与通孔的开口宽度相比被扩大宽为为较大宽度,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夹紧操作性。除此之外,因软管夹整体相对于X轴大致成为线对称形状,因此,也可取得使作用于软管夹的应力相对于X轴而平衡的效果。
(2)板材被形成为关于与X轴正交且通过板材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的Y轴而大致呈点对称形状,并且,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在与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处,形成有徐肉区域,所述徐肉区域为,从沿长边方向的一侧的侧边缘起到达至X轴,或到穿过X轴的位置为止以互为相反方向的方式而被切除的区域,在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中,扩大区域被配置于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部,在扩大区域通过弯曲沿而被弯曲的状态下,或在将与基部区域分体的扩大区域从基部区域分离了的单体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沿着X轴,或不穿过X轴而以远离X轴的方式配置,从而在板材沿着X轴被弯曲时,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可通过对应的徐肉区域,在将扩大区域以弯曲沿为分界而折回从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展开的状态下,或在扩大区域经由连接沿而紧贴于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的状态下,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向宽度方向被扩宽,从而形成以互相不同的状态穿过X轴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将板材沿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两夹紧操作面可通过徐肉区域。在通过后,将扩大区域折回,或将其与基部区域连接而以互相不同的状态穿过X轴。即,因两夹紧操作面的宽度都被扩大为宽度较宽的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夹紧操作性。除此之外,因软管夹整体相对于Y轴而大致形成为点对称形状,因此可使作用于软管夹的应力相对于Y轴而平衡。
(3)在第一夹紧操作面与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在这些夹紧操作面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向厚度方向外侧而突出形成有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在操作者对第一和第二两夹紧操作面进行夹紧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与突出部相接触,因不接触两夹紧操作面的边缘的边缘部即可,因此不易使手指疼痛。
(4)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在至少一个边缘部上,朝向对置面侧而弯曲形成有退让部。
根据该结构,在两夹紧操作面的边缘处包含通过退让部而向对置面侧弯曲的部分,由此可使成为两夹紧操作面的边缘的边缘远离手指,从而手指不接触边缘部分即可。因此,操作者可避免手指疼痛的事态。
(5)在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防滑的凹部或贯穿孔。
根据该结构,操作者在对第一夹紧操作面或第二夹紧操作面进行操作时,孔或凹部的边缘将成为钩挂处从而实现防滑。
(第二发明)
此外,本申请的第二发明为一种软管夹的制造方法,所述软管夹将带状的板材在圆周面上以交叉的方式而弯曲为环状,对软管与其连接对象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所述软管夹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外侧宽度调节工序,将板材的两端部侧设为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各自的顶端部,形成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并且在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一方侧的与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处,形成被通过部,在将板材沿着作为沿该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的X轴而弯曲为圆环状之前,将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另一方侧,预先设为具有对被通过部周围的部位不形成干涉的外侧宽度尺寸的干涉回避形态,紧固部形成工序,板材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在以弯曲部为最低点的同时沿着X轴而弯曲为圆环状,并且以使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另一方侧通过被通过部的方式,形成使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在圆周面上交叉从而可向缩径及扩径方向变形的紧固部,扩宽工序,在该紧固部形成工序之后,将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另一方侧加工为使该面在宽度方向扩大了的扩大形态。
在作为第二发明的软管夹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附加以下结构。
(1)被通过部为在第一端部中被形成为长孔状的通孔,在外侧宽度调节工序中,第二夹紧操作面被设为,通过宽度方向两侧部被弯曲从而被形成为整体的外侧宽度与通孔的开口宽度相等或与所述通孔的开口宽度相比宽度较窄的干涉回避形态,该第二夹紧操作面在紧固部形成工序中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扩宽工序中宽度方向两侧部被折回从而被设为扩宽形态。
(2)板材被形成为关于与X轴正交且通过板材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的Y轴而大致呈点对称形状,在第一端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形成的第一夹紧操作面与第二夹紧操作面都以横跨隔着X轴的两个区域的宽度范围的方式而被形成,另一方面,被分别配置于第一端部侧与第二端部侧的被通过部都为徐肉区域,所述徐肉区域为,从板材的一侧的侧边缘起朝向内侧到达至所述X轴,或到超越并穿过X轴的深度为止而被切除的区域,在外侧宽度调节工序中,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都被设为如下的干涉回避状态,干涉回避状态为,隔着X轴的两个区域中的配置有徐肉区域的一侧的区域被弯曲,从而弯曲部分的长边方向的侧面沿着所述X轴,或位于从X轴分离的位置的状态,在扩宽工序中,第一夹紧操作面及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弯曲部分被折回从而被设为扩宽形态。
(3)包括突出部形成工序,在所述突出部形成工序中,在第一夹紧操作面与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在这些夹紧操作面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厚度方向外侧而突出的突出部。
(4)包括退让部形成工序,所述退让部形成工序用于在第一夹紧操作面与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形成退让部,所述退让部的边缘的至少一个边缘被朝向对置面侧而被弯曲。
(5)包括为了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用于防滑的凹部或贯穿孔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的展开图。
图5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6为软管夹的成形工序图。
图7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软管夹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软管夹的成形工序图。
图9为实施方式3的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为实施方式4的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为实施方式5的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为实施方式6的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为图12的B-B线剖视图。
图14为将实施方式7的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5为实施方式8的软管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软管夹H1通过由弹簧钢所形成的板材而被形成为一体。如图4所示,软管夹被形成为在展开状态下沿长边方向(后述的沿X轴的方向)而延伸的带状。该带状的板材1由展开状态沿X轴而被弯曲加工为环状,从而形成为可向缩小半径及扩大半径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的紧固部2。此外,软管夹的两端部分别从紧固部2向径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为第一和第二夹紧部3、4。两夹紧部3、4在圆周面方向上处于对置。
如图4所示,用于形成软管夹H1的板材1被形成为,相对于沿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的X轴而对称的形状。在软管夹H1的板材1的一端部(图4的左侧的端部:第一端部5),开口有沿长边方向而延伸的长孔状的通孔7(被通过部)。第一端部5以在通孔7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连接片8的方式而被形成为两股状。通孔7被形成为,长边方向的顶端侧的开口端宽度较宽并朝向相反侧的开口端而渐渐变为宽度较窄。在第一端部5中与通孔7相比靠顶端侧的区域为第一夹紧操作面9。
在软管夹H1的板材1中的从第一端部5的顶端至长边方向的约2/3程度的部位为止的范围内,侧边缘相互之间的宽度尺寸被形成为几乎均等。在该均等宽度区域的长边方向的一侧(未形成有通孔7的一侧),开口有一对三角开口10。两三角开口10被各自大致形成为三角形状,并以各自的三角形的尖锐顶点部相对的形式而被配置。此外,如图4所示,两三角开口10隔着通过长边方向中央并与X轴正交的Y轴而被配置于对称位置。
在软管夹H1的板材1的另一端部(图4的右侧的端部:第二端部6),以与上述的均等宽度区域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宽度狭窄部11。宽度狭窄部11被形成为,随着朝向第二端部6的顶端侧而渐渐变为宽度较窄,即使在宽度最宽的根部,也被形成为与通孔7的最小开口宽度W0相比为宽度较窄。在将处于展开状态的板材1沿X轴而弯曲加工为环状的过程中,上述的紧固部2以第一端部5与第二端部6在圆周面上交叉的形式而被形成。此时,宽度狭窄部11进入通孔7内并位于两连接片8之间。此外,此时宽度狭窄部11为几乎与两连接片8几乎成为同一面的状态,与并两连接片8一同构成紧固部2的内圆周面的一部分。
均等宽度区域的第一端部5侧的两角被以弧状设定为倒角12,宽度狭窄部11侧的两角被以直线状设定为倒角13。两倒角13经由圆弧面13A而与宽度狭窄部11相连续。宽度狭窄部11经由渐渐变为宽度较宽的连接部14而与第二夹紧操作面第二夹紧操作面15相连接。
如图3所示,第二夹紧操作面15被形成为与第一夹紧操作面9几乎宽度相同。即,第二夹紧操作面15被形成为与通孔7的最大开口宽度W1相比宽度较宽的尺寸。此外,如该图所示,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9、15在紧固部2的圆周方向中上对置,并且以与朝向紧固部2的轴方向几乎没有错位的对准状态而对置。
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9、15的上边缘都稍微向内侧(对方侧的夹紧操作面侧)被弯曲,从而形成有退让部16。通过此方式,在用手指夹紧两夹紧操作面9、15的外面侧时,即使设为两夹紧操作面9、15的上边缘部分成为边缘,也使手指难以接触该部分。此外,在两夹紧操作面9、15上分别设置有3条突出部17。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突出部17在上下方向(紧固部2的径向)上被形成为较长的肋状,并在宽度方向上被并排配置。而且,各突出部17通过被敲打,从而被形成为向两夹紧操作面9、15的外表面侧突出。即使夹紧操作面9、15的宽度方向(沿Y轴的方向)的两侧边缘成为边缘,这些突出部17也使手指难以接触该部分。此外,各突出部17的突出面被做得圆滑,从而在夹紧操作时使手指不易疼痛。
接下来,根据图6,对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H1的加工方法进行说明。
(展开形状形成工序:参照图6(I))
首先,取由母材打造成预定形状的展开形状的板材1。在该状态下,如前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15被形成为与通孔7的开口宽度相比宽度较宽。因此,若将板材1沿X轴而弯曲为环状,则第二夹紧操作面1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将干涉通孔7周围的部位(具体为,连接片8)。即,第二夹紧操作面15通过基部区域18和一对扩大区域19而被形成,基部区域18以几乎与宽度方向中央所配置的宽度狭窄部11的顶端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宽度而延伸至顶端,一对所述扩大区域19与该基部区域18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相连续。
(外侧宽度调节工序:参照图6(II))
在展开形状形成工序之后,对第二夹紧操作面15的两扩大区域19实施预定的弯曲加工(图6(II)状态)。即,对于第二夹紧操作面15,将基部区域18与两扩大区域19的分界作为弯曲沿20,从而形成分别向内侧几乎呈直角的弯曲。该弯曲的结果为,第二夹紧操作面15以两扩大区域19相对的方式成为使整体宽度缩小的“缩窄”形态(干涉回避形态)。处于该状态的第二夹紧操作面15的整体的外侧宽度(图4所示的W2)被设定为,小于通孔7的最小开口宽度(W0)。如此,两扩大区域19被弯曲的位置为,在将板材沿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第二夹紧操作面15对通孔7的开口边缘不形成干涉从而进入的非干涉位置。
(紧固部形成工序:参照图6(III)(IV))
接下来,从上述的展开状态来实施环状的弯曲加工。在该情况下,使处于展开状态的板材1在以Y轴为弯曲部分的顶点的同时沿X轴而弯曲为圆弧形状。而且,在使第一端部5侧几乎立起为铅直方向之后,第二端部6侧的弯曲与第一端部5侧相比而被优先实施((III)状态)。此时,第二夹紧操作面15对于通孔7而以非干涉的状态进入。接下来,第一端部5侧也被同样实施弯曲,由此第一和第二端部5、6在圆周面上交叉,且大致获得了作为紧固部2的形状。
(扩宽工序:图6(V)参照)
在该工序中,将处于弯曲状态的两扩大区域19以弯曲沿20为中心而实施折回加工。其结果为,第二夹紧操作面15恢复为两扩大区域19向宽度方向伸展的原形态(扩宽形态)。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的同工序中,相对于第一夹紧操作面9及第二夹紧操作面15,还一并形成退让部16与突出部17(突出部形成工序与退让部形成工序)。
(夹紧部形成工序:参照图6(VI))
最后,在两端部5、6的紧靠后的固定部分中,以形成紧固部2的圆周面的方式来实施弧状的加工,同时,包括两夹紧操作面9、15而使第一和第二端部5、6从紧固部2的圆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立起。由此,第一和第二夹紧部3、4在圆周方向上对置,这样就得到了所希望的软管夹H1。
根据被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1的软管夹H1,一直以来,可将由于通孔7的开口宽度而受到制约的第二夹紧操作面15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通孔7的开口宽度相比为宽度较宽。因此,可较易进行两夹紧操作面9、15的夹紧操作,此外,因两夹紧操作面9、15被形成为同样宽度,可容易均衡地进行夹紧操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将板材1从展开状态弯曲加工成环状时,未伴随有扭曲。假设,当伴随有扭曲时,其影响会波及至紧固部2,存在无法确保其正圆度的可能。然而,因在本实施形态中未伴随有扭曲,紧固部2的正圆度被确保,其结果为,可取得如下效果,即,可对软管整个圆周均等地进行紧固,并可实现较高的密封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软管夹H1中,因第二夹紧操作面15可只通过使处于弯曲状态的扩大区域19与基部区域18在同一平面的状态下展开的方式而对整体的宽度尺寸进行扩大,从而用于扩大的加工作业较简单。而且,另外,通过在第一和第二的夹紧操作面9、15的上边缘弯曲形成有退让部16,并且以在该两面各自突出形成有三条突出部17的方式,在进行夹紧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难以接触成为断裂面的两夹紧操作面9、15的上边缘及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因此,可对操作者手指疼痛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实施方式2>
图7及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软管夹H2不具有通孔7。本实施方式的软管夹H2为,以第一夹紧操作面30与第二夹紧操作面31在轴向交错的方式而进行交叉的结构。在图7中,虽未表示有在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三角开口10,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进行同样设置。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软管夹H2经由如图8所示的工序而被制造。如图8(I)所示,处于展开状态的板材32被形成为,相对于Y轴为点对称的形状(展开形状形成工序)。如(I)所示,板材32的长边方向的一方的侧边缘(图中,在下侧所示的侧边缘)从第二端部34的顶端沿着X轴而笔直延伸,越过Y轴而到达预定位置之后,连续有朝向内侧的缓斜面35。缓斜面35的终端处于稍微穿过X轴的位置。与X轴处于平行的平面36从缓斜面35的终端向第一端部33侧延伸至预定长度,之后,连续至朝向外侧的陡斜面37。陡斜面37连续至距离第一端部33的顶端为预定距离的位置。这样,在第一端部33的一方的侧边缘形成了通过缓斜面35、平面36及陡斜面37所形成的徐肉区域38,由此,在从徐肉区域38至第一端部33的顶端侧形成有第一夹紧操作面30。
在板材32的另一方的侧边缘(图中,为在上侧所表示的侧边缘),徐肉区域38以点对称位置的方式而被形成,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夹紧操作面31。
在将软管夹H2从展开状态起进行弯曲加工之前,如图8(II)所示,对第一和第二两夹紧操作面39、40实施弯曲(外侧宽度调节工序)。即,在第一夹紧操作面30上将板材32沿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由于在图8中与X轴相比而位于下侧的一侧部位对第二端部34侧的徐肉区域38周围形成干涉,因此包括该部位的区域成为扩大区域39,剩余的区域成为基部区域40。另一方面,在第二夹紧操作面31中,由于在图8中与X轴相比而位于上侧的一侧部位对第一端部33侧形成干涉,因此包括该部位的区域成为扩大区域39,剩余的区域成为基部区域40。
在外侧宽度调节工序中,第一夹紧操作面30与第二夹紧操作面31的扩大区域39,通过沿X轴的弯曲沿41被向内侧(朝向纸面的近前方向)几乎弯曲为直角。其结果为,第一夹紧操作面30及第二夹紧操作面31的扩大区域39的外表面没有穿过X轴并位于与X轴相比稍微内侧的位置。这样,第一夹紧操作面30与第二夹紧操作面31在上述的外侧宽度调节工序中,被设为向宽度方向缩小的干涉退让形态。
从图8(II)的状态起,将Y轴作为弯曲部分的顶点,同时,沿X轴实施环状的弯曲(紧固部形成工序)。此时,由于通过上述的扩大区域39的弯曲,扩大区域39的外表面位于与X轴相比稍微内侧的位置,因此,若实施沿X轴的环状的弯曲,在第一夹紧操作面30及第二夹紧操作面31不会产生对对方侧端部的干涉,在形成紧固部42的同时,可在其圆周面上进行交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进行环状的弯曲加工时未伴随有扭曲即可,因此有助于紧固部42的正圆度的保持。
此外,如该图(III)所示,上述的弯曲的结果为,两徐肉区域38内的边缘部被调节为相互为同一平面的状态。
之后,扩大区域39被向原状态进行折回(该图(IV):扩宽工序)。经由该工序,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30、31恢复为,扩大区域39向宽度方向展开的原形态(扩宽形态)。此外,在该工序中,包括两夹紧操作面30、31而使第一和第二端部33、34侧向径向外侧立起,还一并实施相互对置的加工。这样,得到本实施方式2的软管夹H2。
另外,关于退让部与突出部,虽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了退让部与突出部(突出部形成工序与退让部形成工序)。
在经如上方式而得到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软管夹H2中,可取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虽然图9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软管夹H3中的第二夹紧操作面50,但也可以同样构成第一夹紧操作面。在实施方式3的软管夹H3中,在板材处于展开状态时,扩大区域52被从基部区域51分离而成为分体。即,使单个基部区域51进入实施方式3中未图示的通孔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将一对扩大区域52经由连接沿53而安装于基部区域51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单个基部区域51的宽度尺寸与通孔(未图示)的最小开口宽度相比宽度较窄,但在安装两扩大区域52的状态下,第二夹紧操作面50的外侧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通孔的最大开口宽度相比宽度较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上形成退让部或突出部。
在如此形成的实施方式3中,可取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0表示从外表面(通过手指而被夹紧操作的面)侧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软管夹H4中的第二夹紧操作面60进行观察的状态,第一夹紧操作面也可被同样构成。虽在实施方式1中突出部17表示凸条状的形态,但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61中,替代该凸条状,设为半球状的形态。各突出部61与实施方式1同样,以从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内表面侧向外表面侧突出的方式而被敲打出。
另外,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在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上边缘形成退让部。
<实施方式5>
图11表示从外表面侧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软管夹H5中的第二夹紧操作面70进行观察的状态,但第一夹紧操作面也可被同样构成。在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突出部17在纵向上形成为较长的凸条状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突出部71中,在横向(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较长的凸条状。
另外,也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上边缘形成退让部。此外,虽未图示,但突出部17、71的形成方向不限为纵向或横向,也可以为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斜向。
<实施方式6>
图12及图13表示从内表面侧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软管夹H6中的第二夹紧操作面80进行观察的状态,但第一夹紧操作面也可以被同样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夹紧操作面80的上边缘至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内表面侧(操作者不用手指进行夹紧操作侧的面)弯曲,从而形成退让部81。这样,即使不形成突出部,也可回避操作者的手指接触至作为断裂面的两夹紧操作面的上边缘及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情况。
此外,也可以在该实施方式中一并形成突出部。
<实施方式7>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软管夹H7的第二夹紧操作面90,第一夹紧操作面也可以被同样构成。在该实施方式的第二夹紧操作面90上,配置有多个用于防滑的贯穿孔91。
在以此方式被构成的结构中,在操作者用手指夹紧夹紧操作面时,由于各贯穿孔91的孔边缘可成为钩挂处,由此可达成防滑的目的。
另外,防滑部分的结构不一定被限定于贯穿孔,替代该结构,也可以为向内表面侧凹陷的有底的凹状的形态。
<实施方式8>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软管夹H8的第二夹紧操作面103,第一夹紧操作面也可以被同样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部区域100的图示左侧,经由连接沿104而安装有扩大区域101,在图示右侧经由弯曲沿而连续有扩大区域102。即,软管夹H8在处于展开状态时,一方的扩大区域101被从基部区域100分离而为分体,另一方的扩大区域102如图所示成为被弯曲为直角的状态。而且,使第二夹紧操作面103侧进入到未图示的通孔之后,一方的扩大区域101通过焊接而被与基部区域的一侧相连接,另一方的扩大区域102被折回。
在以此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8中,可取得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下述的改变例也被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在实施方式中,宽度狭窄部包括宽度最宽的根部,被形成为其全体可进入通孔的宽度尺寸,因根部不进入通孔,根部的宽度尺寸也可以形成为,与通孔的最小开口宽度相比较大。
此外,在实施方式1、2中,第二夹紧操作面的两扩大区域都被向内侧弯曲,也可以向外侧弯曲。而且,一方的扩大区域也可以向内侧弯曲,另一方的扩大区域也可以向外侧弯曲。
并且,此外,实施方式5中多条的凸条以平行的方式被配置,也可以以交叉的方式来进行配置。
符号说明
1:板材;
2、42:紧固部;
5:第一端部;
6:第二端部;
7:通孔(被通过部);
9、30:第一夹紧操作面;
11:宽度狭窄部;
15、31、50、60、70、80、90、103:第二夹紧操作面;
16、81:退让部;
17、61、71:突出部;
18、40、51、100:基部区域;
19、39、52、101、102:扩大区域;
20、41:弯曲沿;
38:徐肉区域(被通过部);
53:连接沿;
H1~H6:软管夹。

Claims (12)

1.一种软管夹,其为将带状的板材以在圆周面上交叉的方式弯曲为环状而形成为紧固部并通过该紧固部而能够对软管与其连接对象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的软管夹,所述软管夹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端部,其被配置于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且在其端部形成有第一夹紧操作面;
第二端部,其被配置于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且在其端部形成有与第一夹紧操作面对置的第二夹紧操作面;
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由基部区域和扩大区域形成,
所述基部区域为,不包含在将所述板材沿着沿其长边方向而延伸的中心轴线即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中的对对方侧的端部进行干涉的部位的区域;
扩大区域为,包含在将所述板材沿着所述X轴而弯曲为环状时,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中的对对方侧的端部进行干涉的部分的区域,
并且,在所述基部区域与所述扩大区域之间,在将所述板材沿着所述X轴而弯曲时,形成有弯曲沿和连接沿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弯曲沿可将所述扩大区域向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中的对对方侧的端部不进行干涉的非干涉位置弯曲,所述连接沿用于连接与所述基部区域分体形成的所述扩大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材被形成为关于X轴而大致呈线对称形状,
并且,长孔状的通孔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并在与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处开口,
可进入通孔的宽度狭窄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侧,并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处,
所述扩大区域被配置于所述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部,
在所述扩大区域通过弯曲沿而被弯曲的状态下,或在将与所述基部区域分体的扩大区域从所述基部区域分离了的单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外侧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所述通孔的开口宽度相等,或小于所述通孔的开口宽度,从而可进入所述通孔中,并且,在所述扩大区域以所述弯曲沿为分界而被折回从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展开的状态下,或在所述扩大区域经由连接沿而被紧贴于所述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外侧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所述通孔的开口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材被形成为关于与所述X轴正交且通过所述板材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的Y轴而大致呈点对称形状,
并且,在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中,在与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中央的位置处,形成有徐肉区域,所述徐肉区域为,从沿长边方向的一侧的侧边缘起到达至所述X轴,或到穿过所述X轴的位置为止以互为相反方向的方式而被切除的区域,
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中,所述扩大区域被配置于所述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部,
在所述扩大区域通过弯曲沿而被弯曲的状态下,或在将与所述基部区域分体的所述扩大区域从所述基部区域分离了的单体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沿着所述X轴,或不穿过所述X轴而以远离所述X轴的方式配置,从而在板材沿着X轴被弯曲时,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可通过对应的徐肉区域,
在将所述扩大区域以弯曲沿为分界而折回从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展开的状态下,或在所述扩大区域经由连接沿而紧贴于所述基部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边缘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向宽度方向被扩宽,从而形成以互相不同的状态穿过X轴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与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在这些夹紧操作面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向厚度方向外侧而突出形成有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在至少一个边缘部上,朝向对置面侧而弯曲形成有退让部。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防滑的凹部或贯穿孔。
7.一种软管夹的制造方法,所述软管夹将带状的板材以在圆周面上交叉的方式而弯曲为环状,对软管与其连接对象的连接部位进行紧固,所述软管夹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外侧宽度调节工序,将所述板材的两端部侧设为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各自的顶端部,形成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并且在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一方侧的与所述夹紧操作面相比靠长边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处,形成被通过部,在将所述板材沿着作为沿该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的X轴而弯曲为圆环状之前,将所述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另一方侧,预先设为具有对所述被通过部周围的部位不形成干涉的外侧宽度尺寸的干涉回避形态,
紧固部形成工序,板材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在以弯曲部为最低点的同时沿着X轴而弯曲为圆环状,并且以使所述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所述另一方侧通过所述被通过部的方式,形成使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在圆周面上交叉从而可向缩径及扩径方向变形的紧固部,
扩宽工序,在该紧固部形成工序之后,将所述两夹紧操作面中的至少另一方侧加工为使该面在宽度方向扩大了的扩大形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通过部为在所述第一端部中被形成为长孔状的通孔,在所述外侧宽度调节工序中,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被设为,通过宽度方向两侧部被弯曲从而被形成为整体的外侧宽度与所述通孔的开口宽度相等或与所述通孔的开口宽度相比宽度较窄的干涉回避形态,该第二夹紧操作面在紧固部形成工序中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扩宽工序中宽度方向两侧部被折回从而被设为所述扩宽形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材被形成为关于与所述X轴正交且通过所述板材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的Y轴而大致呈点对称形状,在所述第一端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形成的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与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都以横跨隔着所述X轴的两个区域的宽度范围的方式而被形成,另一方面,被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侧与所述第二端部侧的所述被通过部都为徐肉区域,所述徐肉区域为,从所述板材的一侧的侧边缘起朝向内侧到达至所述X轴,或到超越并穿过所述X轴的深度为止而被切除的区域,
在所述外侧宽度调节工序中,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都被设为如下的干涉回避状态,所述干涉回避状态为,隔着所述X轴的两个区域中的配置有徐肉区域的一侧的区域被弯曲,从而弯曲部分的长边方向的侧面沿着所述X轴,或位于从所述X轴分离的位置的状态,
在所述扩宽工序中,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及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弯曲部分被折回从而被设为扩宽形态。
10.如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突出部形成工序,在所述突出部形成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与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在这些夹紧操作面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厚度方向外侧而突出的突出部。
11.如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退让部形成工序,所述退让部形成工序用于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与所述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形成退让部,所述退让部的边缘的至少一个边缘朝向对置面侧而被弯曲。
12.如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软管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为了在所述第一夹紧操作面和第二夹紧操作面的至少一方中形成用于防滑的凹部或贯穿孔的工序。
CN201280069281.5A 2012-02-07 2012-02-07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114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2679 WO2013118251A1 (ja) 2012-02-07 2012-02-07 ホースクラン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927A true CN104114927A (zh) 2014-10-22
CN104114927B CN104114927B (zh) 2015-12-23

Family

ID=48947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9281.5A Active CN104114927B (zh) 2012-02-07 2012-02-07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46750B2 (zh)
EP (1) EP2813741B1 (zh)
JP (1) JP5828567B2 (zh)
CN (1) CN104114927B (zh)
MX (1) MX367704B (zh)
WO (1) WO201311825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7248A (zh) * 2015-03-20 2016-10-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25169A (zh) * 2016-03-24 2017-10-03 汽车管材有限公司 制造支架和管道组件的制造过程
CN108723181A (zh) * 2018-05-21 2018-11-02 深圳联合兴华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引导夹连续冲压的生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2556B2 (ja) * 2013-07-02 2016-10-25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ランプ
US11040186B2 (en) * 2015-10-28 2021-06-22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Pinch clamp device
US9672750B1 (en) * 2016-05-17 2017-06-06 Jeffrey Lon Brantley Wing protection system
US9858826B2 (en) * 2016-05-17 2018-01-02 Jeffrey Lon Brantley Wing protection system
WO2018082763A1 (de) * 2016-11-02 2018-05-11 Oetiker Schweiz Ag Spannschelle
JP6944346B2 (ja) * 2017-11-07 2021-10-06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11390050B (zh) * 2020-03-13 2021-12-14 徐世晨 一种蜂窝煤球铁钳成形制作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87468A (en) * 1980-11-06 1982-05-26 Aoki Takaaki Clamp for Hoses and the Like
JPS5761270Y2 (zh) * 1978-04-25 1982-12-27
JPS5829339Y2 (ja) * 1980-05-31 1983-06-27 清俊 浜井 ホ−ス締付具
JPS5853233B2 (ja) * 1980-07-19 1983-11-28 株式会社大洋発條製作所 ホ−ス類のクランプ金具
CN1115364A (zh) * 1993-12-09 1996-01-24 汉斯厄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有限公司 自紧式卡箍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8377A (en) * 1986-11-28 1987-11-24 Aeroquip Corporation Contractible coupling
JPH0532712Y2 (zh) * 1988-07-04 1993-08-20
IT1239079B (it) 1990-02-20 1993-09-21 Cima Comp It Molle Acciaio Fascetta metallica elastica nervata per giunzione di tubi
JP2560663Y2 (ja) 1991-05-13 1998-01-2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リップ
JPH0650713Y2 (ja) * 1991-06-05 1994-12-21 株式会社カネサン製作所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561820Y2 (ja) 1991-07-24 1998-02-04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リップ
US5203809A (en) 1991-12-06 1993-04-20 Hans Oetiker Self-tightening clamp
DE19539440C1 (de) * 1995-10-24 1997-04-03 Rasmussen Gmbh Federbandschelle
US5855044A (en) 1997-08-12 1999-01-05 Acd Tridon Inc. Hose clamp with claw
US6098251A (en) * 1999-02-23 2000-08-08 Rotor Clamp, Inc. Hose clamp
JP3280341B2 (ja) * 1999-04-15 2002-05-13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ホースクリップ
JP4439047B2 (ja) * 1999-05-07 2010-03-24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リップ
WO2003001101A1 (en) * 2001-06-25 2003-01-03 Progeral Industria De Artefatos Plasticos Ltda. A self-locking clamp for a hose
JP4076069B2 (ja) * 2001-10-01 2008-04-1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4864799B2 (ja) * 2007-04-06 2012-02-01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5853233B2 (ja) 2007-10-31 2016-02-09 株式会社クローバー・ネットワーク・コム 重複申込判定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US8695172B2 (en) * 2009-09-18 2014-04-15 Piolax, Inc. Hose clamp
US8850664B2 (en) * 2010-02-12 2014-10-07 Togo Seisakusyo Corporation Hose clamp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1270Y2 (zh) * 1978-04-25 1982-12-27
JPS5829339Y2 (ja) * 1980-05-31 1983-06-27 清俊 浜井 ホ−ス締付具
JPS5853233B2 (ja) * 1980-07-19 1983-11-28 株式会社大洋発條製作所 ホ−ス類のクランプ金具
GB2087468A (en) * 1980-11-06 1982-05-26 Aoki Takaaki Clamp for Hoses and the Like
CN1115364A (zh) * 1993-12-09 1996-01-24 汉斯厄蒂克机械和设备工厂有限公司 自紧式卡箍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7248A (zh) * 2015-03-20 2016-10-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25169A (zh) * 2016-03-24 2017-10-03 汽车管材有限公司 制造支架和管道组件的制造过程
CN108723181A (zh) * 2018-05-21 2018-11-02 深圳联合兴华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引导夹连续冲压的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46750B2 (en) 2017-01-17
JP5828567B2 (ja) 2015-12-09
EP2813741A4 (en) 2015-10-28
EP2813741A1 (en) 2014-12-17
JPWO2013118251A1 (ja) 2015-05-11
CN104114927B (zh) 2015-12-23
EP2813741B1 (en) 2017-11-08
US20140331458A1 (en) 2014-11-13
MX2014008121A (es) 2014-11-25
MX367704B (es) 2019-09-03
WO2013118251A1 (ja) 201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4927A (zh) 软管夹及其制造方法
KR101468508B1 (ko) 파이프 연결구
CN101631983B (zh) 带有台阶的球形接合管箍以及用于该管箍的预连接部件
KR101224406B1 (ko) 파이프 둘레의 밀봉을 향상시키기 위한 실링 슬롯을 구비한파이프 랩 조인트
US5819376A (en) Hose clamp
US10894516B2 (en) U-base fastener with folded barb and multiple spring arms
CN102859209B (zh) 固定结构
JP7021169B2 (ja) 打ち抜かれ屈曲した支持リングを有するばねパッケージ
JP6012556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JP2020115037A5 (zh)
JP2019533789A (ja) クランプクリップ
CN102469849B (zh) 按扣构件
JP7019467B2 (ja) シール構造体及びシール方法
JP7398888B2 (ja) 折り曲げられたバーブ及び複数のばねアームを有するuベース型ファスナ
US7090052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vertical scaffolding element, and element thus obtained
CN105980757B (zh) 软管夹具
KR101522982B1 (ko) 파이프 연결구
JP4596666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03299119A (zh) 软管夹
JP2002130217A (ja) 締付け口径の調整可能な汎用クランプ金具
JP6569925B2 (ja) 留め具
US20220034369A1 (en) Tolerance ring
KR101972322B1 (ko) 호스 클램프 및 호스 클램프용 텐션 스프링의 구조
GB2451114A (en) Clamp band for spring brakes
JP2015113869A (ja) 管体の屈曲部保護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