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0609B - 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90609B CN103290609B CN201310028163.6A CN201310028163A CN103290609B CN 103290609 B CN103290609 B CN 103290609B CN 201310028163 A CN201310028163 A CN 201310028163A CN 103290609 B CN103290609 B CN 1032906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fringe
- starting point
- mentioned
-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2—Pile fabrics or articles having similar surface featur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编织将穗的根部与以往相比牢固地固定的穗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横编机反复进行工序(α~γ),编织穗(20)。在工序(α)中,形成成为穗(20)的起点的起点线圈(1)。在工序(α)之后进行的工序(β)中,通过在使供线口(9)向离开起点线圈(1)的方向移动后使供线口(9)向接近起点线圈(1)的方向移动,并在此往复移动时形成临时卡定线圈(2)来形成穗(20)。在工序(β)之后进行的工序(γ)中,形成由与在工序(α)中形成的起点线圈(1)连续的扭转线圈构成的固定线圈(3),将在上述工序(β)中形成的穗(20)的根部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线圈纵行方向的任意的位置具备穗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横编机在宽长围巾、垫子、针织品的罩、领子等上编织穗已被进行,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能一边编织穗一边固定该穗的根部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12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编织方法中,例如,在使用表面光滑的编织纱线、细的编织纱线等形成了穗的情况下,存在当强力拉伸穗时穗被拉出的危险。因此,希望与以往相比能牢固地固定穗的根部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编织与以往相比将穗的根部牢固地固定的穗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使用横编机编织具备基底编织物部和在该基底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穗的编织物,该横编机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纱线的供线口,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编织成为上述穗的起点的起点线圈的工序α;在工序α之后,通过使上述供线口向离开上述起点线圈的方向移动后使上述供线口向接近上述起点线圈的方向移动,并在此往复移动时在除了卡定基底编织物部的编织针以外的编织针上编织临时卡定线圈来形成穗的工序β;在工序β之后,编织由与在上述工序α中形成的上述起点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扭转线圈构成的固定线圈,将在上述工序β中形成的穗的根部固定的工序γ。
另外,上述起点线圈也可以是在空针上形成的未封闭线圈,也可以是与从基底编织物部通过增补进行分支的线圈连续的线圈。
在上述本发明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反复进行工序α~γ,但是在其反复进行时,第n次的工序α,只要是在第n-1次的工序α之后即可以进行(n=2以上的自然数)。具体地讲,能举出下面的反复进行的模式。
[1]在第n-1次的工序γ之后进行第n次的工序α
(例)工序α1→工序β1→工序γ1→工序α2→工序β2→工序γ2→工序α3……
[2]在第n-1次的工序β之后,而且在第n-1次的工序γ之前进行第n次的工序α
(例)工序α1→工序β1→工序α2→工序γ1→工序β2→工序α3→工序γ2……
[3]在第n-1次的工序β之前进行第n次的工序α
(例)工序α1→工序α2→工序β1→工序γ1→工序α3→工序β2→工序γ2→工序α4→工序β3→工序γ3……
特别是,上述反复进行的模式[2]最好。
作为本发明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能举出在工序γ中,在固定线圈刚形成之后,编织与该固定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加强线圈的方式。在该情况下,该加强线圈作为向与固定线圈相反方向扭转的扭转线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一边形成穗一边与以往相比牢固地固定该穗的根部。因此,在由本发明编织方法得到的带穗编织物中,即使拉伸穗编织纱线也几乎不会在穗的根部偏移,在编织物的使用时难以产生穗解开等不良状况。
在此,在本发明编织方法中,存在用于形成穗的起点线圈是未封闭线圈的情况。未封闭线圈,因为是仅将编织纱线挂在编织针上的线圈,所以存在为了连续地编织与该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而在使编织针向齿口方向进入时附在编织针上的情况。如果成为那样,则不能进行未封闭线圈的退圈,不能编织与未封闭线圈连续的线圈。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编织方法中,为了反复进行工序α~γ,在进行与起点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固定线圈的编织(第n次的工序γ)之前,一定编织前ー个固定线圈(第n-1次的工序γ)。此第n-1次的工序γ的固定线圈,因为其沉降弧因编织而向齿口下方下降,所以对与该固定线圈连接的与第n次的工序γ的起点线圈的过渡纱线也施加向齿口下方下降的力。因此,在本发明编织方法中,即使起点线圈是未封闭线圈,在编织针的进入时起点线圈也几乎不会附在编织针上,能顺利地进行相对于起点线圈的固定线圈的编织。另外,因为在形成穗时,暂时使穗临时在齿口附近临时停止,所以编织临时卡定线圈也是新的固定线圈相对于起点线圈的编织变得顺利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反复进行的模式[2]的本发明编织方法,与其它反复进行的模式相比,能使穗及其根部附近的加工质量变得良好。另外,根据反复进行的模式[2]的本发明编织方法,能更进一步顺利地进行相对于起点线圈的固定线圈的编织。这是因为,通过在编织第n次的工序α的起点线圈之后,在第n-1次的工序γ中编织固定线圈,能使与该固定线圈连接的第n次的工序α的起点线圈向齿口下方强力地下降。进而,当在第n-1次的工序γ之后进行的第n次的工序β中形成穗时,构成穗的编织纱线与从第n次的工序α的起点线圈向两侧延伸的过渡纱线交叉,也是容易相对于起点线圈编织新的固定线圈的主要原因之ー。这是因为,在为了相对于起点线圈编织新的固定线圈而使编织针上升时,构成穗的编织纱线抑制起点线圈的上述过渡纱线。
根据编织加强线圈的本发明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更牢固地进行穗的根部的固定。例如,即使在使用细的编织纱线、表面光滑的编织纱线形成穗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固定穗的根部。这是因为,通过向与作为扭转线圈的固定线圈相反方向扭转加强线圈,在拉伸穗时,加强线圈或者固定线圈的一方一定缩小穗的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穗编织物的照片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模式地表示按照图2的编织工序编织的穗附近的编织纱线的状态的线圈图。
图4(A)、(B)是模式地表示改换图2的编织工序图中的工序的一部分的顺序而编织的穗附近的编织纱线的状态的线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记载的编织中,使用了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向的前针床(以下称为FB)和后针床(以下称为BB),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2张针床横编机。当然,使用的横编机,并不限定于2张针床横编机,也可以是具备移圈专用的针床的横编机,也可以是4张针床横编机。
图1所示的带穗编织物,是与针织品的领子相当的部分,在构成领子的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线圈纵行方向中间部,形成了设置多个穗20的穗形成部200。穗形成部200,通过由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穗20构成的穗列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多个形成。在穿用具有这样的领子的针织品时,在穗形成部200的位置将基底编织物部100折回,以便穗20被配置在外侧。
基于图2的编织工序图说明上述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图2中的左栏记载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中栏的左右方向的箭头及上下方向的箭头分别表示供线口的移动方向及线圈的移圈的方向。另外,右栏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实际上进行了的编织动作,黑点表示编织针,●表示新形成的线圈,○表示卡定在针床上的线圈,V字表示未封闭线圈。另外,在右栏中实际上进行了的编织动作由粗线表示。
在图2的S1中,表示使用FB的编织针Q、O、M、K、I、G、E、C、A编织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状态。从此S1的状态由S2以后的编织在编织宽度方向编织并列的多个穗20。
在S2中,将除了FB的编织针A的线圈以外的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线圈预先向BB移圈。这是用于在FB中此后使基底编织物部100从编织穗20的区域退避,使得穗20不被编入基底编织物部100内的准备工序。
在S3中,使供线口9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在编织了与卡定在FB的编织针A上的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101之后,在作为空针的FB的编织针C、F、L上编织未封闭线圈。在S3中形成的未封闭线圈之中,编织针C的未封闭线圈是成为第一个穗20的起点的起点线圈1。剩余的未封闭线圈是向穗20给出规定的长度的临时卡定线圈2,以后能从针床脱落。临时卡定线圈2形成于在S1中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线圈没有被卡定的编织针上。临时卡定线圈2,只要直到至少固定穗20的根部的下述S5结束为止被卡定在针床上即可,能在S5以后的任意的时机从针床取下(即使直到带穗编织物的编织结束为止也卡定在针床上不变也没关系)。以后,临时卡定线圈2的卡定状态省略图示。
在S4中,使供线口9向纸面左方向移动,在作为空针的FB的编织针P、J、E上编织未封闭线圈。由这些S3、S4,形成了第一个穗20。在此,在S4中形成的未封闭线圈之中,编织针P、J的未封闭线圈是向穗20给出规定的长度的临时卡定线圈2。另一方面,编织针E的未封闭线圈是成为第二个穗20的起点的起点线圈1。
在S5中,使供线口9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当在S3中编织与形成在编织针C上的起点线圈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固定线圈3)之后,使供线口9向纸面左方向移动。此固定线圈3是扭转线圈,具有将在S3、S4中形成的穗20的根部固定的作用。在此,新编织固定线圈3的起点线圈1是未封闭线圈,但该起点线圈1,因为由编织针A的线圈101向齿口下方拉下,所以当向起点线圈1编织新的固定线圈3时,容易进行起点线圈1的退圈,因此容易编织固定线圈3。由线圈101将起点线圈1向齿口下方拉下,是因为两线圈101、1由过渡纱线相连,而且线圈101因编织而向齿口下方下降,所以对起点线圈1施加向齿口下方下降的力。
在S6中,使供线口9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在编织与在S5中形成的固定线圈3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加强线圈4)之后,使供线口9向纸面左方向移动。此加强线圈4是扭转的方向与固定线圈3相反的扭转线圈。通过向与作为扭转线圈的固定线圈3相反方向扭转加强线圈4,在拉伸了穗20时,加强线圈4或者固定线圈3的一方一定成为缩小穗20的根部的状态。其结果,即使在使用了细的编织纱线、表面光滑的编织纱线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牢固地进行穗20的根部的固定。另外,此加强线圈4的编织不是必须的,也可以在上述S5之后不进行S6而进行下述S7。另外,加强线圈4,因为在S5中在使供线口9向纸面左方向移动时进行编织,所以也可以做成没有进行扭转的线圈(在此情况下,S6省略)。但是,将线圈3、4双方都做成扭转线圈,穗20的根部的固定是牢固的。
在S7中,使供线口9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在FB的编织针H、N上编织临时卡定线圈2,在S8中,使供线口向纸面左方向移动,在FB的编织针R、L上编织临时卡定线圈2,在编织针G上编织成为第三个穗20的起点的起点线圈1。
在S9、S10中,进行与在S4中形成了的编织针E的起点线圈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固定线圈3和加强线圈4的编织,牢固地固定第二个穗20的根部。在此,起点线圈1是未封闭线圈,但能在该起点线圈1的线圈纵行方向容易地编织固定线圈3。这是因为与编织针E的起点线圈1的纸面左侧连接的固定线圈3(参照S5、S6)因编织而向齿口下方下降,起点线圈1被强力地拉向齿口下方。另外,在S7中形成的穗20的编织纱线与向编织针E的起点线圈1的两侧延伸的过渡纱线交叉,也是能容易地编织固定线圈3的主要原因之ー。因为当在编织针E的起点线圈1上编织新的固定线圈3时,与向该起点线圈1的两侧延伸的过渡纱线交叉的穗20的编织纱线抑制该过渡纱线。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图2的编织工序中,按照工序α(S3的前半)→工序β(S3的后半+S4的前半)→工序α(S4的后半)→工序γ(S5+S6)→工序β(S7+S8的前半)→工序α(S8的后半)→工序γ(S9+S10)…的顺序反复进行本发明编织方法的工序α~工序γ。也就是说,在第n-1次的工序β和工序γ之间进行了第n次的工序α。在S10以后,通过改变编织针的位置反复进行与S7~S10同样的编织,能编织由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穗20构成的穗列。另外,如果穗20的数量变多,则存在在FB上编织临时卡定线圈2的空针变得不足的情况,但此时,也可以与已经卡定在FB上的临时卡定线圈2连续地形成新的穗20的临时卡定线圈2。
在S11中,表示结束形成多个穗20并在FB的编织针C、E、G、I、K、M、O、Q上卡定了将穗20的根部固定的加强线圈4的状态。从此S11的状态,在S12中,为了将穗20固定在基底编织物部100上,使预先存放在BB上的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线圈与FB的加强线圈4相互重叠,编织与该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其结果,由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穗20构成的一列的穗列被固定在基底编织物部100上。
在此,由于图1所示的带穗编织物是多个穗列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编织物,所以在S12之后,进一步进行从S1开始的穗列的编织。而且,如果编织了所希望的数量的穗列,则在将最后的穗列固定在基底编织物部100上的S12之后,进一步进行基底编织物部100的编织,使图1的带穗编织物完成。当然,也可以在穗列之间编织一些基底编织物部100。
在按照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编织的带穗编织物中,穗的根部被牢固地固定,在使用该编织物时难以产生穗被拉出等的不良状况。基于图3的线圈图说明其理由。
图3是表示在图1的编织工序的S12结束了的时刻的穗20附近的线圈的状态的线圈图。如此图3所示,形成了与成为穗20的根部的起点线圈1连续的新的固定线圈3和加强线圈4,而且这些线圈3、4与穗20连接着。因此,如果拉伸穗20,则与穗20连接的线圈3、4收缩变小,缩小与各自的线圈3、4的线圈纵行方向连接的线圈的根部。其结果,穗20的根部被固定,难以产生穗20被拉出等的不良状况。
<实施方式2>
作为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第n次的工序α也可以在第n-1次的工序β之前进行。具体地讲,在S3(S7)中进行在图2的S4(S8)中进行的编织针E(编织针G)的起点线圈1的编织。通过这样做,能编织具备在图4(A)的线圈图中所示的状态的穗20的编织物。另外,也能在第n-1次的工序γ之后进行第n次的工序α。具体地讲,在S7中进行在图2的S4中进行的编织针E的起点线圈1的编织,在S10之后进行在S8中进行的编织针G的起点线圈1的编织。通过这样做,能编织具备在图4(B)的线圈图中所示的状态的穗20的编织物。通过这些编织也能牢固地固定穗20的根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适宜变更地实施。例如,如果在图2的S12中隐藏处理卡定在FB上的线圈,则能做成在编织物的末端形成了穗列的编织物。如果应用它,则能编织在宽长围巾等的线圈纵行方向的两端具有穗列的编织物。具体地讲,在形成起口部并相对于该起口部进行了图2的编织之后,编织成为宽长围巾的主体的基底编织物部100。然后,在相对于基底编织物部100的末端进行了图2的编织之后,隐藏处理卡定在针床上的线圈。
符号说明:
100:基底编织物部
101:线圈
200:穗形成部
20:穗
1:起点线圈(未封闭线圈)
2:临时卡定线圈(未封闭线圈)
3:固定线圈(扭转线圈)
4:加强线圈(扭转线圈)
9:供线口
Claims (3)
1.一种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使用横编机编织具备基底编织物部和在该基底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穗的编织物,该横编机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纱线的供线口,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
编织成为上述穗的起点的起点线圈的工序α;
在工序α之后,通过使上述供线口向离开上述起点线圈的方向移动后使上述供线口向接近上述起点线圈的方向移动,并在此往复移动时在除了卡定基底编织物部的编织针以外的编织针上编织临时卡定线圈来形成穗的工序β;
在工序β之后,编织由与在上述工序α中形成的上述起点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扭转线圈构成的固定线圈,将在上述工序β中形成的穗的根部固定的工序γ。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n-1次的工序β之后而且在第n-1次的工序γ之前进行第n次的工序α,
但是,n是2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记载的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工序γ中,在上述固定线圈刚形成之后,编织与该固定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而且向与上述固定线圈相反方向扭转的作为扭转线圈的加强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42297A JP5865730B2 (ja) | 2012-02-28 | 2012-02-28 | フリンジ付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012-042297 | 2012-0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90609A CN103290609A (zh) | 2013-09-11 |
CN103290609B true CN103290609B (zh) | 2015-01-28 |
Family
ID=47826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2816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0609B (zh) | 2012-02-28 | 2013-01-25 | 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634299B1 (zh) |
JP (1) | JP5865730B2 (zh) |
KR (1) | KR101449502B1 (zh) |
CN (1) | CN1032906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471632B1 (ko) * | 2014-05-20 | 2014-12-11 | 채희준 | 니트웨어 편직방법 |
CN106795667B (zh) * | 2014-10-17 | 2018-09-0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8893846B (zh) * | 2018-07-27 | 2021-02-02 | 珠海建轩服装有限公司 | 织物中制作流苏的方法 |
CN108842269B (zh) * | 2018-08-03 | 2020-06-16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双面针织物的双层流苏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 |
IT201900002185A1 (it) * | 2019-02-14 | 2020-08-14 | Csp Int Fashion Group S P A | Indumento a maglia tubolare variamente decorato |
CN112553756B (zh) * | 2020-12-01 | 2022-03-01 | 桐乡嘉裕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衫编织流苏防脱散工艺 |
JP7217732B2 (ja) * | 2020-12-04 | 2023-02-03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成方法 |
CN112481787B (zh) * | 2020-12-07 | 2022-04-05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CN113818128B (zh) * | 2021-11-04 | 2023-01-31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横机纬编织物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CN114232188B (zh) * | 2021-12-16 | 2023-06-13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竖向流苏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30741A (ja) * | 1992-02-20 | 1993-09-07 | Shima Seiki Mfg Ltd | フリンジ付き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JP3523501B2 (ja) * | 1998-09-25 | 2004-04-2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インレイ編地編成方法およびインレイ編地 |
JP2001055651A (ja) * | 1999-08-11 | 2001-02-27 | Tsudakoma Corp | 横編地における渡り糸の括結解れ止め法 |
ITCO20000014A1 (it) * | 2000-06-09 | 2001-12-09 | Franco Sciacca | Metodo e attrezzatura per produrre articoli a maglia tubolare mediante lo scarico e ripresa di maglie programmati anche con scarto d'ago e f |
US6912876B2 (en) * | 2003-11-21 | 2005-07-05 | Sara Lee Corporation | Shaped blank |
JP2006161241A (ja) * | 2004-12-10 | 2006-06-22 | Shima Seiki Mfg Ltd | 糸抜け防止処理されたフリンジ付き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EP2157219B1 (en) * | 2007-04-27 | 2016-08-24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
JP2011226019A (ja) * | 2010-04-20 | 2011-11-10 | Shima Seiki Mfg Ltd | フリンジ付き筒状編地 |
-
2012
- 2012-02-28 JP JP2012042297A patent/JP58657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1-10 KR KR1020130002818A patent/KR10144950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01-25 CN CN201310028163.6A patent/CN10329060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2-27 EP EP13000988.9A patent/EP263429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65730B2 (ja) | 2016-02-17 |
CN103290609A (zh) | 2013-09-11 |
KR20130098897A (ko) | 2013-09-05 |
JP2013177709A (ja) | 2013-09-09 |
EP2634299B1 (en) | 2015-03-25 |
EP2634299A1 (en) | 2013-09-04 |
KR101449502B1 (ko) | 2014-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90609B (zh) | 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191048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3993414B (zh) |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 |
CN102264962B (zh) |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303166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EP2366820B1 (en) | Knitting method of V-neck peak and knitwear having V-neck | |
CN10345183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4164737A (zh) |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 |
CN102965802B (zh) |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2041609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4695122A (zh) |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 |
CN102071520B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
CN102995258A (zh) | 针织物的起口方法 | |
CN107142601B (zh)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7268162B (zh) |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 |
CN10474622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2465384B (zh) |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及编织物 | |
CN102619008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2345197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JP2017053063A (ja) | 編糸の固定方法 | |
CN103361863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2140725B (zh) | 添纱编织方法 | |
CN104878514B (zh) |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 | |
CN104831459A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6637627B (zh) | 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701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