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0962B -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0962B
CN103260962B CN201280004155.1A CN201280004155A CN103260962B CN 103260962 B CN103260962 B CN 103260962B CN 201280004155 A CN201280004155 A CN 201280004155A CN 103260962 B CN103260962 B CN 1032609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afety air
slit
wall portion
protec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1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0962A (zh
Inventor
金玟勋
朴金花
山田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69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524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69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248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62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859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3260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0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于安全气囊装置上的外壳,此安全气囊装置可根据展开位置准确且简易地调整侧面冲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此外壳(20)具备沿着卷绕的安全气囊(10)所形成的保护部(202)和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201),在保护部(202)上设有狭缝(202f),该狭缝(202f)使凸舌(104)面向车辆车体部通过的位置在安全气囊(10)的卷绕方向上发生变化,从而可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

Description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卷绕并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与安装此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的外壳。而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卷绕并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以及配置在此安全气囊与安装该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的外壳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目的在于冲撞发生时保护乘坐人员。为了保护乘坐人员,需要从各个方向对乘坐人员展开安全气囊,因此,车辆的各个部分都安装着安全气囊装置。在一部分安全气囊装置中有这样的类型:在车体的开口部,例如沿着车辆的侧窗上缘安装有处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安全气囊展开为帘状来保护乘坐人员的头部等。
在这种安全气囊装置中,例如,折叠的安全气囊收纳在有可挠性的筒状护形外壳中从而保持折叠状态。而且,为了不被车体的焊接部等影响,配置时沿着安全气囊长边方向,通过防护器与护形外壳一并进行覆盖。像这样,例如通过支架将包围安全气囊以及护形外壳的防护器安装在车体上,从而将安全气囊安装在车体上。
但是如同这种安全气囊装置,拥有在侧面冲撞发生时展开的帘状安全气囊的装置,需要在乘坐人员的头部与车辆的窗部之间确切地调整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因此,不仅在将安全气囊收纳在护形外壳时,而且将收纳在护形外壳内的安全气囊进一步收纳在防护器时,都需要调整收纳状态。为了回避这种繁琐,有人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
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在防护器上形成卡合片的同时,在护形外壳上形成了卡合在卡合片上的卡合部。如该文献图2所示,卡合部由入口侧卡合孔和出口侧卡合孔构成,前者卡入至卡合片,后者突出于卡入到入口侧卡入孔之后的卡合片前端一侧的卡合钩部并进行卡合。根据这样的构成,将安全气囊与护形外壳同时装配配设在防护器上,使得安全气囊与护形外壳一起,在防护器上一直装配配设在指定位置,以形成一种组配化的结构。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34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就拥有在侧面冲撞发生时展开的帘状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而言,需要在乘坐人员的头部与车辆的窗部之间确切地调整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关于这一点进行了详细考察之后,可推想出通过上述以往的技术将无法应对的情况。
例如,可推想当车辆与电线杆等障碍物发生侧面冲撞时,车辆的玻璃窗破损,破损的玻璃窗扎入车辆内侧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上述以往的技术仅能引导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安全气囊朝着沿窗的单一方向展开。因此,整个安全气囊在离窗户很近的地方展开,将可能导致安全气囊因破损的玻璃窗受损,而使安全气囊无法正确展开。
对此,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也推想出将组配化的整个安全气囊面向各个防护器内侧的情况。然而,如果使得整个安全气囊面向内侧,则虽然提高了避免安全气囊因破损的窗玻璃而划破的可能性,但由于整个安全气囊均向内侧展开,可能会造成对乘坐人员的过度施力。尤其是发生侧面冲撞,其冲击导致乘坐人员头部位置瞬间向窗户一侧移动时,冲击可能会变得更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根据展开的位置切实地调整侧面冲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但就以往的技术而言,尚不能应对。
像这样,为了根据展开的位置切实地调整侧面冲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而不进行像以往的技术那样的组配化,而考虑例如边扭拧安全气囊边安装到车辆的车体上。但是,像这样边扭拧安全气囊边安装到车辆车体部的方式,因操作者不同其扭拧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如果要消除操作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将会增大操作负担。
本发明鉴于此课题而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以及使用于该安全气囊装置上的外壳,其中,该安全气囊装置是作为拥有在侧面冲撞发生时展开的帘状安全气囊的一种适合的安全气囊装置,并可根据展开位置准确且简易地调整侧面冲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外壳是配置在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卷绕并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与安装此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的外壳,具备沿着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的安全气囊所形成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在收纳在所述保护部中的安全气囊的另一端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
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保护部,在安全气囊展开之际,可以防止安全气囊因撞击车辆车体部内面的焊接部位等处而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的安全气囊另一侧,形成了用来将安全气囊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凸舌,因此,可在配置于保护部的状态下简便地安装安全气囊。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外壳,在所述保护部中优选设置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该单元通过将所述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所通过的位置在安全气囊的卷绕方向上进行变更,从而可控制所述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像这样,通过在保护部设置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来控制安全气囊展开方向。此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通过将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所通过的位置在安全气囊的卷绕方向上进行变更来控制安全气囊展开方向。因此,通过将安全气囊配置于保护部,并将安全气囊的凸舌面向车辆的车体部通过并进行安装的这些简便的操作,便可以控制安全气囊展开方向。
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外壳,所述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拥有形成于所述保护部并可使所述凸舌通过的狭缝,所述狭缝优选沿着配置轴而形成,其中配置轴为所述安全气囊沿着所述保护部配置时所述安全气囊的卷绕中心所形成的配置轴。
此优选形态,形成沿着安全气囊卷绕中心所形成的配置轴而形成的狭缝,使凸舌通过此狭缝来控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因此,更加易于且准确地确定相对安全气囊保护部的位置。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外壳优选为,所述凸舌具有沿着所述配置轴相互隔离而形成的第一凸舌及第二凸舌,所述狭缝具有使得所述第一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而通过的第一狭缝和使得所述第二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而通过的第二狭缝,所述第一狭缝与所述第二狭缝形成在围绕所述配置轴扭转的位置处。
此优选形态,所述第一狭缝与所述第二狭缝形成在围绕所述配置轴扭转的位置处,使得第一凸舌以及第二凸舌通过位于该扭转位置的第一狭缝以及第二狭缝,因此,可在具有第一凸舌的位置和有第二凸舌的位置扭转的状态下进行安装。因此,展开安全气囊的时候,可将具有第一凸舌的位置和具有第二凸舌的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设定其方向。像这样,通过调整形成于保护部的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的位置这些简便的方法,可切实地调整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为包含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卷绕并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以及配置在该安全气囊与安装此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的外壳的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外壳具备沿着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的安全气囊形成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在收纳在所述保护部中的安全气囊的另一端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车体部的多个凸舌。在所述保护部上,设置了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通过将所述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所通过的位置在安全气囊的卷绕方向上进行变更,从而可控制所述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本发明,通过设置保护部,在安全气囊展开的时候,可防止安全气囊因撞击车辆车体部内面的焊接位置等处而发生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中的安全气囊的另一端侧,形成了将安全气囊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凸舌,因此,可在配置于保护部的状态下简便地安装安全气囊。
并且,种通过在保护部设置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来控制安全气囊展开方向的装置。此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通过将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所通过的位置在安全气囊的卷绕方向上进行变更来控制上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因此,通过将安全气囊配置于保护部,并将安全气囊的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通过并进行安装的这些简便的操作,从而可以控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所述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拥有形成于所述保护部、可使所述凸舌通过的狭缝,所述狭缝优选沿着配置轴而形成,该配置轴为使得所述安全气囊沿着所述保护部配置时所述安全气囊的卷绕中心所形成的配置轴。并且,所述安全气囊卷绕形成了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形成的第一卷绕部分和与此第一卷绕方向反方向卷绕形成的第二卷绕部分,优选在所述狭缝与所述第一卷绕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卷绕部分。
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由充气器向另一端提供高压气体时,另一端抵接保护部,此部分挤压另外的部分而展开。于是,此优选状态,形成第一卷绕部分与第二卷绕部分,通过将第二卷绕部分配置在另一侧即狭缝侧,第二卷绕部分会挤压第一卷绕部分而展开。并且,第一卷绕部分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第二卷绕部分向第一卷绕部分相反的方向卷绕,从而在第一卷绕部分与第二卷绕部分之间形成折回部分,此折回部分可暂时保留高压气体,因此可提升第二卷绕部分的展开效果。然后,通过在狭缝侧配置此第二卷绕部分,并组合通过狭缝的展开方向的控制与通过第二卷绕部分的展开方向的控制,可更加切实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
本发明者们进一步想到了解决所述课题的安全气囊装置可能会产生的新课题。解决所述课题的安全气囊装置可以从靠近玻璃窗的方向朝面向乘坐人员正规乘车位置的方向来简便且自由地调整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在这里,如果在离玻璃窗相当近的位置展开安全气囊,因安全气囊装置配置在窗户的上方,可能会在配置密封条(weatherstrip)的位置展开。因此,展开后的安全气囊就会干扰密封条,安全气囊可能会挂在密封条上,在展开过程中发生故障。
本发明类为解决这种新课题,发明了可以防止安全气囊干扰密封条的外壳。
此外壳为配置在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折叠、通过接收气体可展开的安全气囊与安装此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的外壳,具备了沿着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折叠的安全气囊而形成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中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车体部而形成的多个安装部。在收纳在所述保护部中的安全气囊的另一端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车体部的多个凸舌。在所述保护部的所述安装部一侧,形成了所述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所通过的狭缝,与所述保护部的所述安装部为反向一侧,在与所述安全气囊抵接一面相对的内侧,设置了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限制所述保护部变形的变形限制单元。
此外壳,通过设置保护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可防止安全气囊因撞击车辆车体内面的焊接位置等处而发生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中的安全气囊的另一侧,形成了用于将安全气囊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凸舌,因此,可在配置于保护部的状态下简便地安装安全气囊。
再者,通过在保护部设置变形限制单元,在安全气囊展开之际限制保护部的变形。此变形限制单元设置在与保护部的安装部相反一侧,因此,当抵接保护部的安全气囊以安装部一侧为起点展开时,在更加容易弯曲的一侧,可以限制保护部的变形。并且,由于将变形限制单元设置在与安全气囊抵接一面相对的背面,因此在不与安全气囊抵接的一侧,可在不干扰安全气囊的状态下抑制保护部的变形。而且,在本发明中,安全气囊的折叠形态既可以卷绕成卷筒状,也可以折叠成风琴状,或是将这些组合起来的形态也可以。
而且,所述变形限制单元优选为,具有从所述背面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之际,会与所述车辆的密封条抵接来限制所述保护部的变形。
此优选形态,在安全气囊展开的时候,在容易弯曲一侧即与安装部相反的一侧,形成了从背面突出的突起部,因此,通过限制此突起部的动作,可切实地抑制保护部的弯曲。再者,通过突起部与密封条抵接来限制保护部的变形,因此,可切实地防止保护部变形至密封条外侧以及安全气囊干扰密封条。
本发明者们进一步想到了解决所述课题的安全气囊装置可能会产生的新课题。解决所述课题的安全气囊装置可以简便且自由地从离玻璃窗较近的方向到面向乘坐人员的正规乘车位置的方向调整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像这样,即便采用了可以调整安全气囊展开方向的结构,实际上,如果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不稳定,采用调整展开方向结构的效果可能会下降。因此,需要有使得安全气囊展开方向更加稳定的新技术。
本发明类为解决这种新课题,发明了一种外壳,可以使得在侧面冲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变稳定。
此外壳为配置在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通过可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与安装此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的外壳,具备了沿着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的安全气囊形成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在收纳在所述保护部里的安全气囊另一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在所述保护部的所述安装部一侧,形成了所述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所通过的狭缝。所述保护部有曲壁部和一对直壁部,前者沿着所述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外周,包含了所述狭缝,形成弯曲面;后者从此曲壁部的两端向所述弯曲面的外侧区域延伸。所述曲壁部沿着比所述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半外周更小的区域而形成。
此外壳,通过设置保护部,在安全气囊展开的时候,可防止安全气囊因撞击车辆车体部内面的焊接位置等处而发生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里的安全气囊另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安全气囊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凸舌,因此,可将安全气囊配置于保护部的状态下简便地进行安装。
进而,因保护部由曲壁部和一对直壁部构成,可切实且易于控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具体来说,曲壁部的构成为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外周,包含了狭缝,形成弯曲面。一对直壁部的构成为从曲壁部的两端向弯曲面更外侧的区域延伸。通过这样的结构,如果安全气囊以安全气囊的凸舌所通过的狭缝附近为起点来展开,则安全气囊挤压狭缝在初期阶段形成的曲壁部而形成了反作用力,将安全气囊挤压出来。一对直壁部从弯曲面向外侧区域延伸而构成,因此,不会干扰从曲壁部挤压出而展开的安全气囊,同时,抑制了不必要的扩张动作,可以对展开的方向进行微调。
而且,所述直壁部优选略微沿着在所述曲壁部两端的所述弯曲面的切线而形成。
此优选形态,因为略微沿着弯曲面端部的切线形成了一对直壁部,因此曲壁部和直壁部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可以更加顺利地调整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和用于此安全气囊装置上的外壳,此安全气囊装置可根据其展开的位置切实且简便地调整侧面冲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了将具有本申请发明实施形态之外壳的安全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概略透视图。
[图2]表示图1的1-1截面的概略剖面图。
[图3]表示图2中扭拧安装安全气囊的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4]表示与图2中去除外壳后的状态进行比较的概略剖面图。
[图5]表示图2的变形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6]表示图5的变形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7]表示图5的变形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理解说明的内容,在各附图中对同一构成要素尽可能地使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关于具有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之外壳的安全气囊装置,将参照图1进行说明。图1的(A)为从车内侧看到的将安全气囊装置AA安装在车辆C的行进方向右侧状态的概略透视图。图1的(B)为表示从(A)的状态开始使得安全气囊装置AA启动后安全气囊10展开状态的概略透视图。在图1中,将从车辆C的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作为x方向而设定为x轴,将从车辆C的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作为y方向而设定为y轴,从车辆C的行进方向右侧朝向行进方向左侧的方向作为z方向而设定为z轴。在以下的附图中,也同样设定了x轴、y轴、z轴。
安全气囊装置AA为在车辆C的窗户附近使得安全气囊10展开的帘状安全气囊装置。并且,以下所有实施形态如图1所示,作为车辆C行进方向右侧用的帘状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说明,但是,车辆C行进方向左侧用的帘状安全气囊装置拥有同样且对称的结构。
如图1的(A)所示,安全气囊装置AA收纳在车室侧面上方。安全气囊装置AA安装在车顶侧杆SL上。车辆C上设置有多个支柱,从前方依次设置有A支柱AP、B支柱BP、C支柱CP以及D支柱DP。A支柱AP、B支柱BP、C支柱CP以及D支柱DP的车内侧由树脂成型的支柱饰件所覆盖。在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将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AA从A支柱AP到D支柱DP的整个范围上。
安全气囊装置AA具备安全气囊10、外壳20与充气器30。安全气囊10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x轴)上延伸而设置。安全气囊10在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的状态下,沿着外壳20进行配置。安全气囊10以正反两面来缝制构成其表面的底布,或使用OPW(OnePieceWoven)纺织而成,形成袋状。
充气器30为气缸充气器,位于安全气囊10上端适当的固定位置,为安全气囊10供给气体。当车辆C发生侧面冲撞或侧翻(rollover)时,充气器30就会运作。具体来说,当侧面冲撞或横向倒下发生时,设置在车辆C上的未图示的感应器感知到撞击,向充气器30发出点火信号。接着,充气器30的火药就会燃烧,将产生的气体供给安全气囊10。
外壳20具备了沿着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所形成的保护部202和从保护部202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C的车体部(车顶侧杆SL)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201。
接下来,参照图2就安全气囊10以及外壳20加以说明。图2为表示图1的l-l截面的概略剖面图。如图2所示,在车顶侧杆SL的下端一侧,设置有图2中未予明显示的,夹在与车门之间的密封条WS。密封条WS上邻接设置有支柱饰件TR。安全气囊10以及外壳20配置在车顶侧杆SL、密封条WS与支柱饰件TR围成的空间之中。
安全气囊10从一端10A一侧向另一端10B一侧卷绕。在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设置有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的凸舌104。在图2中,虽然只画出了一个凸舌104,但是,就安全气囊10整体而言,设置有多个凸舌104。凸舌104中设置有凸舌安装孔104a。
安全气囊10具有从一端10A一侧向另一端10B一侧卷绕而成的第一卷绕部分102、与此第一卷绕部分102的卷绕方向反向卷绕而成的第二卷绕部分103。第二卷绕部分103在凸舌104一侧与第一卷绕部分102之间形成。因此,第一卷绕部分102和第二卷绕部分103分别形成于一端10A一侧和另一端10B一侧。安全气囊10与支柱饰件TR的内侧抵接而配置。
外壳20备了安装部201和保护部202。保护部202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所形成,是为了保护安全气囊10在撞击到车顶侧杆SL等时不受损伤而设的部分。
保护部202有第一直壁部202a、曲壁部202b、第二直壁部202c。曲壁部202b为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外周而形成了弯曲面的部分。曲壁部202b上设置有狭缝202f。
狭缝202f形成于保护部202的安装部201一侧,即曲壁部202b处。狭缝202f为安全气囊10的凸舌104从安全气囊10的第一卷绕部分102及第二卷绕部分103一侧向车辆C车体部的车顶侧杆SL一侧所通过的间隙。狭缝202f对应凸舌104所设置的位置而形成。
狭缝202f沿着在使得安全气囊10沿着保护部202进行配置时的,安全气囊10的卷绕中心(一侧10A侧)形成的配置轴,形成为矩形。安全气囊10的卷绕中心形成的配置轴,在安全气囊10弯曲配置时,与此对应为弯曲的轴,但在图2中,是基本沿着x轴的轴。而且,狭缝202f不必严格地平行于x轴而形成,只要安全气囊10的狭缝202f可以插入通过,即便相对x轴有些倾斜也没问题。
曲壁部202b被形成为,从与图2正对的方向(看穿x轴的方向)来看,其圆弧形成的角要小于180度。换言之,曲壁部202b被形成为,要沿着比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的外周一半(半圆、半外周)小的区域。
在曲壁部202b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直壁部202a和第二直壁部202c。第一直壁部202a与曲壁部202b的车辆内侧靠近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直壁部202c与曲壁部202b的车辆外侧靠近端部连接而形成。因此,第二直壁部202c形成于车顶侧杆SL以及密封条WS一侧。
在曲壁部202b上形成了第一突起部202d。第一突起部202d形成于与曲壁部202b的车顶侧杆SL相对一侧的面,且与安全气囊10抵接面相反一侧的面上。第一突起部202d与车顶侧杆SL抵接而设置。因此,即便是在安全气囊10展开时,也可切实地按照一定的方向挤压出安全气囊10,而不需要移动曲壁部202b。
第二直壁部202c上形成了第二突起部202e。第二突起部202e形成于与第二直壁部202c的车顶侧杆SL相对一侧的面,与安全气囊10抵接一面相反一侧的面上。第二突起部202e形成于第二直壁部202c的下端。
安装部201从保护部202中延伸出来,安装于车辆C的车体部上而形成。在安装部201上,形成了外壳安装孔201a。安装部201从设置在曲壁部202b的狭缝202f附近,向与安全气囊10抵接一面相反的一侧延伸而形成。
在车顶侧杆SL上,形成了车体安装孔SLa。车体安装孔SLa上插入有紧固件Fa以及紧固件Fb而形成。安全气囊10以及外壳20通过紧固件Fa与紧固件Fb共同紧固在车顶侧杆SL上。
安全气囊10使得第一卷绕部分102及第二卷绕部分103与外壳20的曲壁部202b、第一直壁部202a、第二直壁部202c相抵接,凸舌104从狭缝202f中通过,与外壳20形成一体。使得形成于安全气囊10的凸舌104上的凸舌安装孔104a与形成于外壳20的安装部201上的外壳安装孔201a重合,外壳20与安全气囊10和车顶侧杆SL相抵接。此时,凸舌安装孔104a、外壳安装孔201a和车体部安装孔Sla被重合配置。
凸舌安装孔104a、外壳安装孔201a、车体部安装孔Sla被重合配置后,插入紧固件Fa,使其从这些孔的内侧贯穿。在紧固件Fa的中心形成了孔,通过在这个孔里插入紧固件Fb,可将紧固件Fa以扩张的状态进行固定。
如果向图2中所示的安全气囊10导入气体使其展开,安全气囊10就会朝图中箭头方向展开。如果向安全气囊10导入气体,在第二卷绕部分103处会最先进行膨胀,通过第二卷绕部分103挤压曲壁部202b产生的反作用力,展开安全气囊10。
在此展开方向上,狭缝202f无论形成在哪个位置上也会产生影响。关于改变狭缝202f位置的情况,将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扭拧并安装图2中的安全气囊10例子的概略剖面图。在图3中,改变了外壳20的狭缝位置。
如图3所示,外壳20具备了安装部211、保护部212。保护部212有第一直壁部212a、曲壁部212b和第二直壁部212c。曲壁部212b是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外周形成了弯曲面的部分。曲壁部212b上设置有狭缝212f。
狭缝212f为保护部212的安装部211一侧,形成于曲壁部212b处。狭缝212f为安全气囊10的凸舌104从安全气囊10的第一卷绕部分102及第二卷绕部分103一侧向车辆C车体部的车顶侧杆SL一侧通过的间隙。狭缝212f与设置有凸舌104的位置相对应而形成。
狭缝212f使得安全气囊10沿着保护部212进行配置时,沿着安全气囊10的卷绕中心(一侧10A侧)形成的配置轴,形成了矩形。狭缝212f形成于比图2所示的狭缝202f更靠近车顶侧杆SL的扭转位置。
在曲壁部212b上,形成了第一突起部212d。第一突起部212d形成于与曲壁部212b的车顶侧杆SL相对一侧的面,即与安全气囊10抵接面相反一侧的一面。第一突起部212d与车顶侧杆SL抵接而设置。
在第二曲壁部212c上,形成了第二突起部212e。第二突起部212e为与第二直壁部212c的车顶侧杆SL相对一侧的面,形成于与安全气囊10抵接面相反一侧的一面。第二突起部212e形成于第二直壁部212c的下端。
如果向图3中所示的安全气囊10导入气体使其展开,则安全气囊10就会朝图中箭头方向展开。如果向安全气囊10导入气体,则在第二卷绕部分103处会最先进行膨胀,安全气囊10将在第二卷绕部分103挤压曲壁部212b产生的反作用力下展开。
如果将图2所示的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与图3所示的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进行比较,图2所示的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相对来说偏正下方方向,图3所示的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偏车辆内两侧较高的方向。因此,如图2所示的狭缝202f与图3所示的狭缝212f那样,通过在同样的外壳20长边方向的不同位置且相互扭拧的位置形成狭缝,可简便地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
为了进行比较,图4中显示了未安装外壳20的例子。如图4所示,如果不安装外壳20就直接安装安全气囊10,安全气囊10展开时,安全气囊10会直接撞击上车顶侧杆SL。因此,无法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
上述实施形态,通过使得形成于曲壁部202b的第一突起部202d、形成于曲壁部212b的第一突起部212d抵接于车顶侧杆SL,防止了曲壁部202b以及曲壁部212b发生变形,但防止外壳变形的对策并不限于此。
在图5中,表示了防止外壳变形对策的变形例子。如图5所示,外壳22具备了安装部221和保护部222。安装部221从保护部222中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C的车体部而形成。在安装部221上,形成了外壳安装孔221a。另一方面,保护部222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而形成。
保护部222有第一直壁部222a、曲壁部222b和第二直壁部222c。曲壁部222b是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外周形成了弯曲面的部分。在曲壁部222b上,设置有狭缝222f。狭缝222f相当于如图2所示的狭缝202f。
曲壁部222b形成时,从与图5正对的方向(看穿x轴的方向)来看,其圆弧形成的角要小于180度。换言之,曲壁部222b形成时,要沿着比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的外周一半(半圆、半外周)小的区域。
在曲壁部222b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直壁部222a和第二直壁部222c。第一直壁部222a与曲壁部222b的靠近车辆内侧端部连接而形成。第二直壁部222c与曲壁部222b的靠近车辆外侧端部连接而形成。因此,第二直壁部222c形成于车顶侧杆SL以及密封条WS一侧。
在本例子的情况中,没有形成相当于如图2所示的第一突起部202d的突起。另一方面,在第二直壁部222c上,形成了第二突起部222e。第二突起部222e形成于与第二直壁部222c的车顶侧杆SL相对一侧的面,且与安全气囊10抵接面相反一侧的一面。第二突起部222e形成于第二直壁部222c的下端。
如果向图5所示的安全气囊10导入气体使其展开,则在第二卷绕部分103处会最先进行膨胀,安全气囊10将在第二卷绕部分103挤压曲壁部222b产生的反作用力下展开。第二卷绕部分103挤压曲壁部222b,曲壁部222b就会弯曲,结果第二直壁部222c就会被挤压向密封条WS一侧。于是,第二突起部222e从位置222e1开始移动至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222e2,与密封条WS抵接。像这样,通过第二突起部222e直接与密封条WS抵接,抑制了外壳22过分的变形。而且,也可以切实地防止展开后的安全气囊10卡在密封条WS上的情况。
参照图5做出了说明的外壳22,安全气囊10最初的展开点位于第二卷绕部分103,所以,考虑到其展开形态来设定凸舌222f的位置。这是因为作为最初的展开点的第二卷绕部分103在于曲壁部222b一侧。如果安全气囊10最初的展开点发生了移动,优选形态为改变狭缝的位置。关于由此观点而产生的变形例子,将参照图6以及图7进行说明。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安全气囊10最初的展开点为区域6A。区域6A为壁62即相当于图5中的第一直壁部222a与安全气囊10相接的区域。因此,与图5所示的情况进行比较,安全气囊10最初的展开点夹着安全气囊10的轴中心,移动到了相反一侧。为了与此相对应,狭缝63即相当于图5中的狭缝222f偏移到壁61,即相当于图5的曲壁部222b、第二直壁部222c一侧。
图7所示的例子为改变了安全气囊10卷绕方法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中,安全气囊10最初的展开点为区域6B。区域6B为壁62即相当于图5的第一直壁部222a与安全气囊10相接的区域。因此,与图5所示的情况进行比较,安全气囊10最初的展开点夹着安全气囊10的轴中心,移动到了相反一侧。为了与此相对应,狭缝63即相当于图5中的狭缝222f偏移到壁61,即相当于图5的曲壁部222b、第二直壁部222c一侧。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外壳20为配置在从一端10A一侧向另一端10B一侧卷绕、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10和安装该安全气囊10的车辆C车体部之间的外壳。外壳20具备了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所形成的保护部202、212和从保护部202、212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201、211。在收纳在保护部202、212中的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104。在保护部202、212上,设置了作为控制展开方向单元的狭缝202f以及狭缝212f,该单元可通过在安全气囊10的卷绕方向,即在图2及图3中为x轴绕方向上使得凸舌104面向车辆C车体部通过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来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
本实施形态,通过设置保护部202、212,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可防止安全气囊10因撞击车辆C车体部内面的焊接位置等处而发生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202、212中的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形成了用于将安全气囊10安装在车辆C上的多个凸舌104,因此,可在配置于保护部202、212的状态下简便地进行安装。
再者,在保护部202、212处设置了作为控制展开方向单元的狭缝202f以及狭缝212f,因此,可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像这样,通过设置作为控制展开方向单元的狭缝202f以及狭缝212f,可切实且简便地在安全气囊10的卷绕方向上改变凸舌104面向车辆C车体部通过的位置。因此,通过将安全气囊10配置于保护部202上,并将安全气囊10的凸舌104面向车辆C的车体部而通过来进行安装的这些简便的操作,可以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方向。
而且,本实施形态,狭缝202f以及212f沿着配置轴而形成,该配置轴是使得所述安全气囊10沿着所述保护部202配置时所述安全气囊10的卷绕中心所形成轴。像这样,形成了沿着安全气囊10卷绕中心所形成的配置轴而形成的狭缝202f以及212f,凸舌104通过此狭缝202f以及狭缝212f而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因此,可以更加易于切实地决定安全气囊10相对于保护部202的位置。
而且,本实施形态,凸舌104沿着配置轴相互隔离而形成了作为第一凸舌发挥作用的凸舌104以及作为第二凸舌发挥作用的凸舌104,结构为:作为第一凸舌的凸舌104通过作为第一狭缝的狭缝202f,作为第二凸舌的凸舌104通过作为第二狭缝的狭缝212f。然后,围绕配置轴,形成了作为第一狭缝的狭缝202f和作为第二狭缝的狭缝212f扭拧的位置。
通过像这样的结构,作为第一凸舌的凸舌104所在的位置和作为第二凸舌的凸舌104所在的位置处于扭拧状态,就可安装安全气囊10。因此,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可以将第一凸舌所在的位置和第二凸舌所在的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设定其方向。像这样,通过简便的方法来调整形成于保护部202的狭缝202f和狭缝212f的位置,可切实地调整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
并且,本实施形态,在安全气囊10中,形成了第一卷绕部分102和第二卷绕部分103,通过将第二卷绕部分103配置在另一端10B一侧,即狭缝202f、212f一侧,第二卷绕部分103就会挤压第一卷绕部分102而展开。进而,第一卷绕部分102从一端10A一侧向另一端10B一侧卷绕,第二卷绕部分103与第一卷绕部分102反方向卷绕,于是,在第一卷绕部分102和第二卷绕部分103之间形成了折回部分,此折回部分可暂时保留高压气体,因此可提升第二卷绕部分103的展开效果。然后,通过在狭缝202f、212f一侧配置此第二卷绕部分103,组合通过狭缝202f、212f的展开方向的控制与通过第二卷绕部分103的展开方向的控制,可更加切实地控制安全气囊10的展开方向。
如上所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外壳20为配置在从一端10A一侧向另一端10B一侧卷绕、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10和安装该全气囊10的车辆C车体部之间的外壳。外壳20具备了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所形成的保护部202、212和从保护部202、212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201、211。在收纳在保护部202、212中的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104。在保护部202的安装部201一侧,形成了凸舌104面向车辆C车体部通过的狭缝202f、212f,在与安全气囊10抵接一面相对的背面,设置有作为变形限制单元的第一突起部202d、212d,该元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限制保护部202、212的变形动作。
本实施形态,通过设置保护部202、212,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可防止安全气囊10因撞击车辆C车体部内面的焊接位置等处而发生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202、212中的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形成了用来将安全气囊10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104,因此,将安全气囊10可在配置于保护部202、212的状态下,简便地进行安装。
进而,在保护部202、212上设置了作为变形限制单元的第一突起部202d、212d,因此,可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限制保护部202、212变形动作。
像这样,作为变形限制单元发挥作用的突起部,优选设置在与保护部202、212的安装部201、211相反的一侧。此优选例子为图5所示的例子。图5所示的第二突起部222e作为变形限制单元,设置在与保护部222的安装部221相反一侧,因此,当与保护部222抵接的安全气囊10以安装部221一侧为起点进行展开时,在更易于弯曲的一侧,可限制保护部222的变形动作。进而,第二突起部222e设置在与安全气囊10相抵接一面相对的背面,所以,在安全气囊10不抵接的一侧,可在不干扰安全气囊10的状态下限制保护部222的变形动作。
此形态,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易于弯曲的一侧,且与安装部221相反一侧形成了从背面突出的第二突起部222e,因此,通过限制此第二突起部222e的动作,可切实地抑制保护部222的弯曲动作。进而,第二突起部222e与密封条WS相抵接来抑制保护部222的变形动作,因此可切实地防止保护部222变形至密封条WS的外侧以及安全气囊10干扰密封条WS。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外壳20为配置在从一端10A一侧向另一端10B一侧卷绕、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安全气囊10和安装该安全气囊10的车辆C车体部之间的外壳。外壳20具备了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所形成的保护部202和从保护部202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201。在收纳在保护部202中的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形成了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104。保护部202、212上,具有曲壁部202b、212b和一对直壁部202a、202c以及212a、212c,前者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的外周,包含了狭缝202f、212f,形成弯曲面;后者从此曲壁部202b、212b的两端向弯曲面的外侧区域延伸。曲壁部202b、212b沿着比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的半外周更小的区域而形成。
本实施形态,通过设置保护部202、212,在安全气囊10展开的时候,可防止安全气囊10因撞击车辆C车体部内面的焊接位置等处而发生破损。在收纳在保护部202、212中的安全气囊10的另一端10B一侧,形成了用来将安全气囊10安装在车辆C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104,因此,将安全气囊10可在配置于保护部202、212的状态下,简便地进行安装。
再者,通过由曲壁部202b、212b和一对直壁部202a、202c以及212a、212c来构成保护部202、212,可切实且易于控制安全气囊10展开方向。具体而言,曲壁部202b、212b的构成为:沿着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10的外周,包含了狭缝202f、212f,形成弯曲面。一对直壁部202a、202c以及212a、212c的构成为:从此曲壁部202b、212b的两端向弯曲面的外侧区域延伸。通过这样的结构,如果安全气囊10以安全气囊10的凸舌104所通过的狭缝202f、212f附近为起点来展开,则安全气囊10挤压狭缝202f、212f在初期阶段形成的曲壁部202b、212b,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安全气囊10挤压出来。一对直壁部202a、202c以及212a、212c从弯曲面向外侧区域延伸而构成,因此,不会干扰从曲壁部202b、212b挤压出而展开的安全气囊10,同时,抑制了不必要的扩张动作,可以对展开的方向进行微调。
另外,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外壳20,优选略微沿着直壁部202a、202c以及212a、212c和曲壁部202b、212b两端弯曲面的切线而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曲壁部202b、212b和直壁部202a、202c以及212a、212c之间的连接更加顺滑,可以更加顺利地调整安全气囊10展开的方向。
以上参照具体例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的例子。换言之,在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只要具备了本发明的特征,即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适当更改设计,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所述各个具体例子所具备的各个要素以及其配置、材料、条件、形状、尺寸等并不受到限定,可以做出适当的改变。而且,所述各实施形态所具备的各要素在技术层面上,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合,其组合只要包含了本发明的特征,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全气囊
10A:一侧
10B:另一侧
20:外壳
22:外壳
30:充气器
102:第一卷绕部分
103:第二卷绕部分
104:凸舌
104a:凸舌安装孔
201:安装部
201a:外壳安装孔
202:保护部
202a:第一直壁部
202b:曲壁部
202c:第二直壁部
202d:第一突起部
202e:第二突起部
202f:狭缝
211:安装部
212:保护部
212a:第一直壁部
212b:曲壁部
212c:第二直壁部
212d:第一突起部
212e:第二突起部
212f:狭缝
221:安装部
221a:外壳安装孔
222:保护部
222a:第一直壁部
222b:曲壁部
222c:第二直壁部
222e:第二突起部
222e1:位置
222e2:位置
222f:狭缝
AA:安全气囊装置
AP:A支柱
BP:B支柱
C:车辆
CP:C支柱
DP:D支柱
Fa:紧固件
Fb:紧固件
SL:车顶侧杆
SLa:车体安装孔
TR:支柱饰件
WS:密封条

Claims (8)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安全气囊和外壳,所述外壳配置在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卷绕并可通过接收气体来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与安装该安全气囊的车辆车体部之间,其特征为:
所述外壳具备沿着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卷绕的安全气囊所形成的保护部,所述保护部具有沿着所述卷绕的安全气囊的弯曲面部分而形成的曲壁部,所述保护部的形成,使得所述卷绕的安全气囊抵接支柱饰件TR的内侧,所述支柱饰件TR在抵接连接到车辆上的所述卷绕的安全气囊的所述曲壁部的相对面上;以及,
从所述保护部的曲壁部并朝着与所述卷绕的安全气囊的抵接面相反的方向延伸出来、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所形成的多个安装部;
在收纳在所述保护部中的安全气囊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安装在车辆车体部上的多个凸舌。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在所述保护部设置有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该单元可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卷绕方向上改变所述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通过的位置,从而能够控制所述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控制展开方向的单元具有在所述保护部形成的、可使所述凸舌通过的狭缝;
所述狭缝沿着使得所述安全气囊沿着所述保护部配置时所述安全气囊的卷绕中心所形成的配置轴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凸舌具有沿着所述配置轴相互隔离而形成的第一凸舌及第二凸舌;
所述狭缝具有使得所述第一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而通过的第一狭缝和使得所述第二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而通过的第二狭缝;
所述第一狭缝与所述第二狭缝形成在围绕所述配置轴扭转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在所述保护部的所述安装部一侧,形成了所述凸舌面向车辆的车体部通过的狭缝;
在所述保护部的邻近车顶侧杆SL的一侧,且与所述安全气囊抵接一面相对的背面,设置有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限制所述保护部变形的变形限制单元。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变形限制单元具有从所述背面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的时候,通过与所述车辆的密封条抵接来限制所述保护部的变形。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在所述保护部的所述安装部一侧,形成了所述凸舌面向车辆车体部通过的狭缝;
所述保护部具有曲壁部和一对直壁部,所述曲壁部沿着所述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外周,包含所述狭缝而形成弯曲面,所述直壁部从该曲壁部的两端向所述弯曲面的外侧区域延伸;
所述曲壁部沿着比所述卷绕而成的安全气囊半外周更小的区域而形成。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直壁部略微沿着所述曲壁部两端的所述弯曲面的切线而形成。
CN201280004155.1A 2011-01-17 2012-01-17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3260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6921A JP5552445B2 (ja) 2011-01-17 2011-01-17 カバー
JP2011-006921 2011-01-17
JP2011-006914 2011-01-17
JP2011006914A JP5524872B2 (ja) 2011-01-17 2011-01-17 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16298A JP5485921B2 (ja) 2011-01-28 2011-01-28 カバー
JP2011-016298 2011-01-28
PCT/JP2012/050816 WO2012099105A1 (ja) 2011-01-17 2012-01-17 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0962A CN103260962A (zh) 2013-08-21
CN103260962B true CN103260962B (zh) 2016-01-13

Family

ID=46515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155.1A Active CN103260962B (zh) 2011-01-17 2012-01-17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55874B2 (zh)
EP (1) EP2666677B1 (zh)
CN (1) CN103260962B (zh)
WO (1) WO20120991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8589B2 (ja) * 2011-01-11 2014-05-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58870B2 (ja) * 2015-08-05 2017-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39477A (ja) * 2015-08-21 2017-02-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DE102015114961A1 (de) 2015-09-07 2017-03-09 Takata AG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6520792B2 (ja) * 2016-03-31 2019-05-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889812B1 (en) * 2016-11-01 2018-02-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curtain airbag assembly
JP6879249B2 (ja) * 2018-03-30 2021-06-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54235B2 (ja) * 2018-06-25 2021-10-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127005A (ja) * 2020-02-13 2021-09-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904791B1 (en) * 2022-12-29 2024-02-20 Rivian Ip Holdings, Llc Fabric molded roof rail airbag shel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7546A (zh) * 2004-09-30 2006-04-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935562A (zh) * 2005-09-20 2007-03-28 高田株式会社 窗帘气囊安装配件和安装结构
JP2007161169A (ja) * 2005-12-15 2007-06-28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CN101117112A (zh) * 2006-04-04 2008-02-06 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 用于侧气囊的导向板
JP2008030717A (ja) * 2006-07-31 2008-02-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68781A (ja) * 2007-01-11 2008-07-24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配設構造
JP2009023439A (ja) * 2007-07-18 2009-02-05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5260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Nippon Plast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4841A (ja) * 1993-06-11 1994-12-2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6439598B1 (en) * 2000-10-24 2002-08-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Housing for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3724796B2 (ja) * 2002-09-09 2005-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20050173907A1 (en) * 2004-02-05 2005-08-11 Richard Welford Inflatable curtain deployment guide
US7097200B2 (en) * 2004-04-12 2006-08-29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trajectory bracket
US7168735B2 (en) * 2004-09-30 2007-01-30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2007091177A (ja) * 2005-09-30 2007-04-12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の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8229B2 (ja) * 2007-10-04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US8096574B2 (en) * 2007-10-04 2012-01-17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12179923A (ja) * 2009-09-25 2012-09-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40232B2 (ja) * 2010-02-12 2014-03-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98589B2 (ja) * 2011-01-11 2014-05-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7546A (zh) * 2004-09-30 2006-04-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935562A (zh) * 2005-09-20 2007-03-28 高田株式会社 窗帘气囊安装配件和安装结构
JP2007161169A (ja) * 2005-12-15 2007-06-28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CN101117112A (zh) * 2006-04-04 2008-02-06 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 用于侧气囊的导向板
JP2008030717A (ja) * 2006-07-31 2008-02-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68781A (ja) * 2007-01-11 2008-07-24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配設構造
JP2009023439A (ja) * 2007-07-18 2009-02-05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5260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Nippon Plast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99105A1 (ja) 2012-07-26
EP2666677A1 (en) 2013-11-27
US20130292926A1 (en) 2013-11-07
US8955874B2 (en) 2015-02-17
CN103260962A (zh) 2013-08-21
EP2666677B1 (en) 2017-06-14
EP2666677A4 (en) 2015-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0962B (zh) 外壳及安全气囊装置
KR102290053B1 (ko)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CN102294986B (zh) 窗帘气囊装置
US10081328B2 (en) Curtain airbag for a vehicle
US9027954B2 (en) Airbag device
WO2011037199A1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31225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20180067354A (ko)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EP2724901B1 (en) Airbag device
EP1612110B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20140353949A1 (en) Curtain airbag and curtain airbag device
CN102205827B (zh) 车辆的内饰结构
JP2011121473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40012284A (ko) 커튼 에어백 마운팅 장치
WO2013002197A1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13522B2 (en) Curtain airbag system
JP5366774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US20080106082A1 (en) Dynamic ramp apparatus for curtain airbag in automobile
JP5478219B2 (ja) エアバッグ
JP5485921B2 (ja) カバー
JP5552445B2 (ja) カバー
JP2010083240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18616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248929B (zh) 充气式气囊装置
JP2005178610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