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7721B - 车把罩 - Google Patents

车把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7721B
CN103237721B CN201180058179.0A CN201180058179A CN103237721B CN 103237721 B CN103237721 B CN 103237721B CN 201180058179 A CN201180058179 A CN 201180058179A CN 103237721 B CN103237721 B CN 1032377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andlebar
head lamp
vehicle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81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37721A (zh
Inventor
北本宽
池田英喜
井上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37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7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37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7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把罩(50),其具有覆盖前照灯(60)上方的上罩(51)和覆盖前照灯(60)下方的下罩(52)。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前方的前部对合部(55)构成为,在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侧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后方的后部对合部(56)构成为,自与转向柱(16)连通的开口部(51x)沿车把管(17)的后方下侧延伸。

Description

车把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把罩。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左右转向信号灯由螺母及螺钉自外侧螺纹固定在灯安装用托架上。前部上侧罩的下缘两侧的卡勾嵌入左右转向信号灯的嵌合口部而被定位。前部上侧罩的上部后缘的两侧部重合于后部罩的上面两侧部,从而使前部上侧罩的安装孔的位置与后部罩的安装孔的位置一致。利用在这些安装孔中穿过的螺栓,将前部上侧罩与后部罩连结。
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车把罩上下两分的结构、前后两分的结构以及前后分割与上下分割相结合的结构。
在将车把罩上下两分的结构中,因为转向轴在下罩中通过,所以为了拆下下罩,需要拆下转向装置,车把罩的拆装性差。
另一方面,虽然在将车把罩在前后方向上两分的结构中,盖罩的拆装性良好,但露出了前后的分割配合面。为了使前后的分割配合面不显眼,需要将该配合面的成形精度维持在高水平,并提高组装精度,在生产性方面存在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5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在维护性以及生产性方面出色,而且在外观方面也出色的车把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右视图。
图2是自车辆后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后视图。
图3是自车辆上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自车辆前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5是自车辆前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的放大主视图。
图6是自车辆后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的放大后视图。
图7自上侧观察到的车把罩的上罩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上罩的左视图。
图9是自下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车把罩的下罩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下罩的左视图。
图11是自车辆上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拆下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的上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自下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的局部仰视图。
图14是在图9所示的车把罩中,在拆下下罩的状态下自下侧观察到的主要部分局部仰视图。
图15是在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中拆下转向信号灯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6是在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中拆下上罩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17是在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把罩中拆下上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沿着图6的A-A线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安装车把罩的部分的放大右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上罩与转向信号灯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上罩与转向信号灯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是沿附图标记的方向观察到的,图中的Fr表示车辆前方,Rr表示车辆后方,U表示车辆上方,D表示车辆下方,R表示车辆右侧,L表示车辆左侧。
此外,实施方式仅是发明的举例说明而已,并不限定发明,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全部特征及其组合未必是发明的本质性方案。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两轮车10在前部具备前轮12,在后部具备后轮13,在中央下部具备发动机1,在中央上部具备车座45,在该车座45的前方具备跨乘空间65。乘坐者在上下时使脚经由跨乘空间65而通过,从而跨坐在车座45前方附近的位置,将脚放在脚踏杆2上,操作换挡踏杆2b(参照图3),一边握着把手部17a、17b一边行驶。
另外,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该机动两轮车10在停车过程中将设在车辆下侧的中央支架3a变为立起姿态,使后轮13自地面浮起。
侧支架3b设在车辆下方的左侧,被设置为以使车辆稍向左侧倾斜的方式而容易在简易停车时使用。
机动两轮车10被罩部件30适当地覆盖。该罩部件30由分别覆盖各部分的多个部件构成。例如,车把管17除其两端的把手部17a、17b以外都被车把罩50包围(参照图6)。在该车把罩50的前部设有前照灯60。另外,前轮12的上方被前挡泥板36覆盖。后轮13的上方被后轮挡泥板33覆盖。在该后轮挡泥板33的上方设有后中心罩34。在后轮挡泥板33的左右两侧设有后侧罩32、32。车座45的后方部分以覆盖在后中心罩34上方的方式配置。在后中心罩34的下侧设有后组合灯49。
驱动力自发动机1向后轮13的传递是利用收纳在链条盒内的链条进行的。链条盒以覆盖设于摇臂15前端侧的后轮侧的链轮及链条的方式沿着该摇臂15设置。在摇臂15的后端与车座45的大致中央部分下侧的车架11之间,设有缓冲单元20、20。
罩部件30除了上述构成部分以外,主要由设于车座45的前侧下方的侧罩31、设于车座前方的前罩35和设于该前罩35之前的顶罩38构成。前罩35具备自前侧包围乘坐者的腿的护腿罩部35b和包围车架11的前方区域的主罩部35a。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除了发动机1的侧面及下侧、缓冲单元20等以外,几乎整体都由罩部件30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架11具有转向杆18a、自该转向杆18a朝后方(图右)向斜下方延伸的主架11a、自该主架11a的后部朝后方向斜上侧延伸的后架和连结该后架与主架11a的副架等(未图示)。
利用主架11a,在车身的大致中央部将发动机1支承为缸体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状态。在缸体的斜上方,空气滤清器等进气系统配置在上述前罩35的内侧。在车座45的下侧配置有燃料箱。来自发动机1的废气经由车身下方的排气管1b及消音器1a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摇臂15相对于车架11被轴支承在发动机1后方侧的部位。在摇臂15与车架11的后架11b之间,安装有缓冲单元20。
参照图5~图18更加详细地对车把罩5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把罩50构成为覆盖转向柱16(参照图1及图12)的上端部分、沿水平方向与该转向柱16交叉的车把管17(参照图6及图12)以及前照灯60。
如图5及图6所示,车把罩50具有覆盖前照灯60的上方及后方的上罩51和覆盖前照灯60的下方的下罩52。在前照灯60的侧面设有转向信号灯70。另外,至少局部覆盖车把管17的后侧面的开关板80相对于设在车把管左右两侧的把手部17a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7及图8所示,上罩51具有:上面部51a,其覆盖车把管17的上面侧,并且具有向安装仪表90的仪表开口部51d的左右两侧延伸的上面左右部51f、51g;下部后面部51b,其在仪表开口部51d的后方部分向车辆下方延伸。在上罩51中,在下部后面部51b的下端形成有开口边缘部51x,该开口边缘部51x构成供转向柱16穿过的开口部50x的一部分。
在上罩51的车辆前方侧,前照灯开口部53e用缺口形成为与前照灯60的上侧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前照灯开口部53e用缺口构成用于安装前照灯60的前照灯开口部53e。另外,在上罩51的上面左右部51f、51g设有后视镜固定部用开口51n、51n,该后视镜固定部用开口51n、51n与用于安装后视镜29、29的后视镜固定部17d、17d对应。
如图9及图10所示,下罩52具有:切口部52d,其覆盖车把管17的下面侧,通过与开口边缘部51x对合而使转向柱16通过,从而构成开口部50x;下面部52a,其具有向该切口部52d的左右两侧延伸的下面左右部52f、52g;下部侧面部52b、52b,其形成与上述下部后面部51b对合的对合面;前面壁部52h、52j,其在车辆前方侧与前照灯开口部51e一起形成前照灯开口部53e。
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构成为,靠车辆前方的前部对合部55(参照图5)在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侧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后方的后部对合部56(参照图6)自车把管17的后下方沿车把管延伸方向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并且形成为在车把管17的侧面位置向下方下降。
车把罩50的主要部分由如上所述的上罩51和下罩52这两个部件构成。如图7~图10所示,无论是上罩51还是下罩52,都没有使转向柱16以及车把管17在单独的部件中贯通的结构。
即,通过打开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前部对合部55和后部对合部56),能够自转向柱16以及车把管17容易地拆下两罩。因此,提高车辆组装时的组装性,也提高维护性。
因为后部对合部56设在车把管下侧的位置,所以在外观上难以看见。由此,营造出车把罩50整体结构的一体感。
特别是,如图11所示,在驾驶过程中,在自乘坐者这一侧观察的情况下,下罩52完全不会进入视野,因此,进一步提高车把罩50的以上罩51为主的一体结构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11所示,在车把罩50的前方侧,转向信号灯70、70配置在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该转向信号灯70、70以夹在上罩51与下罩52之间的方式配置。
因此,上罩51与下罩52的前部对合部55在前照灯60与转向信号灯70、70之间仅形成为非常小的对合线。
由此,通过在形成有前部对合部55的部位配置转向信号灯70、70,使该前部对合部55的长度变得非常小。因此,上罩51与下罩52彼此对合的前部对合部55减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即使在自车辆前方观察的情况下也难以看到前部对合部5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4所示,转向信号灯70、70具备:透镜部71,其具有透光性,并位于车辆前面侧;信号灯主体72,其在该透镜部71的周围以及车辆侧面侧延伸。转向信号灯70、70在俯视下具有L形状,构成车把罩50的左右两侧的前方侧及侧方的侧面。
即,以使透镜部71的车辆侧面侧与车把罩50的表面齐平的方式形成信号灯主体72的罩表面部72a。罩表面部72a与后述开关板80的外侧壁80b一起形成供车把管17贯通的开口。
如图14所示,多个安装肋72c向透镜部71的后方突出,转向信号灯70、70利用与安装肋72c螺合的连结螺钉93与下罩52连结(参照图13)。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车把罩50的左右两侧的前方侧及侧方的侧面部分由转向信号灯70、70构成,所以能够减少车把罩50在厚度方向上的立起结构部分。因此,上罩51及下罩52这两方都能够在整体上平坦,并且都能够减小其表面部分。其结果是,两罩的成型性变好,另外生产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自车辆下侧观察的图14所示,车把管17与上罩51在车把管17的前方侧由上罩连结部18、18联结。该上罩联结部18、18由如下部分构成:左右一对保持件17b、17b,其在车把管17上以向车辆前方侧(在图14中为上侧)且稍向上方(参照图17)立起的方式伸出;联结凸台(未图示),其在上罩51的内侧向车把罩内侧突出;连接部件17c,其贯通保持件17b、17b而与联结凸台螺合。
连结支承部40、41(第一连结支承部40、第二连结支承部41)是针对各转向信号灯70、70设置的,在车辆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两个。
转向信号灯70、70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夹持上罩联结部18、18的位置,具备与上罩51连结的连结支承部40、40及连结支承部41、41。即,在图14中,上罩联结部18、1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宽度方向位置P3、P3分别配置在连结支承部40、40的车辆宽度方向位置P2、P2与连结支承部41、41的车辆宽度方向位置P1、P1之间。
如图20所示,第一连结支承部40、40构成为具有:肋开口51i(参照图8),其形成于连结用第一肋51p,该连结用第一肋51p在上罩51的内侧向车把罩内侧突出;第一垫圈76,其是由橡胶或者合成树脂等制成的弹性部件;垫圈用凸台73,其在转向信号灯侧的安装肋74上向车辆宽度方向突出。
此外,第一垫圈76具备外周面嵌入大致椭圆形的肋开口51i中的主体部76b,在该主体部76b的两端部具有直径比主体部76b大的大径凸缘部76a和小径凸缘部76c,而且在主体部76b上设有供垫圈用凸台73嵌入的圆形的开口76d。另外,考虑到第一垫圈76向肋开口51i中组装的组装性,将小径凸缘部76c设为直径较小。
在嵌入肋开口51i内的第一垫圈76中,嵌入有垫圈用凸台73。
第二连结支承部41、41具有:肋开口53i,其形成于连结用第二肋53,如上所述,在上罩联结部18、1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如图8所示,连结用第二肋53在上罩51的车辆前部侧位于前照灯开口部53e的两侧,并向车辆下方伸出;第二垫圈75,其是橡胶或者合成树脂的弹性部件;垫圈用凸台73a,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转向信号灯侧突出。
第二垫圈75具备外周面嵌入圆形的肋开口53i中的主体部75b。在该主体部75b的两端部,设有直径比主体部75b大的大径凸缘部75a和小径凸缘部75c。在主体部75b上设有供垫圈用凸台73a嵌入的圆形的开口75d。考虑到第二垫圈75向肋开口53i中组装的组装性,将小径凸缘部75c以向前端侧形成为锥状的方式形成为较小的直径。
在嵌入肋开口53i内的第二垫圈75中,嵌入有垫圈用凸台73a。
通过如此构成,在连结支承部40、40和连结支承部41、41,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夹持上罩联结部18、18的方式弹性支承转向信号灯70、70。
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用第二肋53构成上罩51的前部对合部,在伸出方向前端侧伸出有连结片53j,在该连结片53j上设有连结用螺钉孔53k。下罩52的连结片52p以重合方式与该连结用第二肋53相接,以使得连结用螺钉孔52q与连结用螺钉孔53k连通并利用固定用螺钉98连结。
转向信号灯70、70利用固定螺钉93(参照图13及图18)固定于车把罩50,该固定螺钉93与下罩52的固定用凸台部52m以及安装肋72c螺合。
转向信号灯70、70将垫圈用凸台73及垫圈用凸台73a嵌入第二垫圈75及第一垫圈76内而进行安装,该第二垫圈75及第一垫圈76如上述地预先安装于下罩51的连结用第一肋51p和连结用第二肋53。另外,转向信号灯70、70的侧面侧使转向灯侧部螺钉孔71r与转向灯侧部联结部51q的连结用螺钉孔51r重合,并利用联结螺钉84a(参照图19)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上罩51与下罩52在前部对合部处利用联结螺钉联结。另外,如图13所示,上罩51与下罩52在罩下侧的开口部50x的共用固定部50k处也被连接。
前照灯60通过后述的能够转动的结构联结于下罩5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罩51的形成于下方固定部51h的螺纹孔51k(参照图8)与下罩52的螺纹孔52k(参照图9)重合,并且形成共用固定部50k。插入重合的螺纹孔51k、52k(共用固定部50k)的联结螺钉92与较细的支承部件16b的前端螺合。该支承部件16b焊接在支承保持件16a上,该支承保持件16a焊接在转向柱16上。
由此,车把罩50构成为在车把管17的前方经由弹性部件75、76弹性支承在上罩51与转型信号灯70、7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车把管17的振动向车把罩50传递。因此,有效地抑制自前轮12在转向柱16上传递过来的车辆的直接振动,提高了前照灯60的光源60a(参照图18)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照灯60的周围设有包围该前照灯60的前照灯罩圈61(参照图13、图14、图15)。固定部62(参照图14)向前照灯罩圈61的后方延伸,利用联结螺钉91将前照灯罩圈61的固定部62固定于下罩52。在前照灯罩圈61的上缘设有卡合部61c(参照图18),卡合部61c卡止于上罩51。此外,该卡合部61c例如构成为,使朝车把罩50内侧突出的突起与形成于上罩51的卡合孔嵌合的结构。
在前照灯61,其内周缘部61a形成为沿着前照灯60的透镜部的外周部分。另外,在前照灯罩圈61上,设有自罩圈高度方向中段位置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前照灯支承部61d、61d(参照图14及图18)。通过使设于前照灯60的卡合突起(未图示)与前照灯支承部61d、61d上分别形成的卡合孔61e、61e嵌合,从而转动自如地支承前照灯60。
如图13及图18所示,前照灯60的前照灯联结部63由形成在下罩52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孔77和贯通该长孔77而与前照灯底部螺合的调节螺钉78构成。通过使调节螺钉78在长孔77内前后移动,使得前照灯60以轴支承于卡合孔61e、61e的卡合突起为支点转动,能够使前照灯60进行校准(调整光轴)。
由此,能够利用下罩52及前照灯罩圈61将前照灯60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因此,能够在预先将前照灯60装配于下罩52的状态下进行安装。因此,由于前照灯60能够在无关乎上罩61的组装的状态下进行安装,所以能够提高车把罩50的生产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把罩50的左右端部且后部,设有与该车把罩50分体的开关板80。该开关板80具有:后方弯曲壁80a,其弯曲为覆盖车把管17的后方侧,并且具备开关类部件81;外侧壁80b,其自后方弯曲壁80a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车辆前方伸出,并且利用供车把管17贯通的壁面的一部分与信号灯主体72的罩表面部72a连续;内侧壁80c,其自后方弯曲壁80a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伸出;下侧壁80d,其自后方弯曲壁80a在车辆下侧向车辆前方伸出。
由于是外壁面如此弯曲以及折弯的结构,所以能够提高其刚性。开关板80使向车辆前方伸出的上罩侧安装保持件82的前端在车把管17的上侧与开关板联结部51s重合,并且被联结螺钉82a固定于上罩51,使向车把管17的下方伸出的下罩侧安装保持件83被联结螺钉83a固定于下罩52。
由此,上罩51及下罩52构成为经由包围在车把管17的车辆后方侧的开关板80连结的结构。另外,转向信号灯70、70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开关板80连结(転結)。即,如图12及图14所示,开关板80没有与车把管17直接联结,而是以包围该车把管17的后方、下方、上方及侧面的方式连结上罩51、下罩52及转向信号灯70、70。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上罩51与下罩52经由刚性都高的转向信号灯70、70及开关板80、80连结的结构。因此,与例如上罩51及下罩52直接联结的结构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设置为了构成车把罩50内部的大的空间而进行连接的大的联结用凸台,能够减少车把罩50内部的厚壁部分而谋求轻量化。
另外,由于没有形成上罩51与下罩52的联结用凸台,所以能够增大并且能够容易利用车把罩50内部的空间。另外,通过使开关板80、80与车把罩50分体地构成,能够提高开关形状、固定方法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下罩52上,设有下面右部52g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车辆中央附近凹入的凹部52e(参照图9、如13及图19)。在与该凹部52e对应的位置,配置有节气门拉索保持架19,拉索安装部19a向车辆下方突出,节气门拉索28a与该拉索安装部19a连接。
由此,通过以使节气门拉索或者拉索安装部19a不贯通下罩52的方式设置凹部52e,从而在拆装下罩52时,能够自由地进行而不被节气门拉索、拉索安装部19a等所左右。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车把罩50可以安装于具备如下部件的车辆:转向杆18a,其支承前轮12而作为转向轴起作用;转向柱16,其与转向杆18a的上部连结;车把管17,其与转向柱16连结且向车辆左右方向延伸;前照灯60。车把罩50可以覆盖转向柱16和车把管17,并且具有供转向柱16连通的开口部51x。车把罩50可以具有覆盖在前照灯60上方的上罩51和覆盖在前照灯60下方的下罩52。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前方的前部对合部55可以构成为,在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侧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上罩51与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后方的后部对合部56可以构成为,自开口部51x沿车把管17的后方下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车把罩是上罩和下罩这样的双部件结构,并且任一罩都不是单个地供转向柱贯通的结构。因此,拆装容易,且组装性以及维护性良好。而且,由于对合部设在自乘坐者这一侧观察时不进入视野的位置,所以营造出了车把罩的一体感,提高了车把罩的外观。
上述结构中,转向信号灯70可以在车把罩50的前方侧配置于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前部对合部55可以位于前照灯60与转向信号灯70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转向信号灯配置在形成有前部对合部的部位,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减罩彼此对合的前部对合部的长度,进一步改善外观。
在上述结构中,转向信号灯70可以具备:具有透光性的透镜部71和保持该透镜部71的信号灯主体72。可以设置罩表面部72a,以使信号灯主体72的侧面作为车把罩50的侧面起作用。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转向信号灯形成车把罩的侧面,所以能够减小构成车把罩的上下的上罩及下罩的面积。其结果是,提高两罩的成型性,也提高了生产性。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车把管17的前方侧,该车把管17与上罩51由上罩联结部18联结。转向信号灯70可以具备第一连结支承部40和第二连结支承部41。第一连结支承部40和第二连结支承部41可以配置在如下位置,即,利用第一连结支承部40和第二连结支承部4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夹持上罩联结部18的位置。转向信号灯70可以在第一及第二连结支承部40、41处经由弹性部件75、76而弹性支承于上罩51。
根据上述结构,转向信号灯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夹持车把管与上罩的联结部的位置弹性支承于上罩。因此,能够利用弹性支承部分来缓冲车把管的振动,从而抑制车把管的振动向转向信号灯传递。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前照灯60的周围设置包围该前照灯60的前照灯罩圈61。可以在前照灯罩圈61上设置将前照灯60支承为能够上下转动的前照灯支承部61d。可以在前照灯60与下罩52之间,设置将前照灯60联结于下罩52的前照灯联结部63,能够通过调整操作前照灯联结部63进行前照灯60的校准。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下罩及前照灯罩圈将前照灯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所以能够在预先将前照灯装配于下罩的状态下将前照灯及下罩安装于车身,提高了车身的生产性。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车把罩50的左右端部且后部,设置与该车把罩50分体的开关板80。上罩51及下罩52可以经由开关板80连结。
根据该结构,与上罩及下罩直接联结的结构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形成连接罩部件内部的大的联结用凸台,减少了罩部件内部的厚壁部分并实现轻量化。另外,能够增大并且能够容易利用车把罩内部的空间。另外,通过使开关板与车把罩分体,能够提高开关形状、固定方法的自由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上罩、下罩、转向信号灯及开关板等的外观形状和内部结构等,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用四个垫圈将上罩和转向信号灯与连结支承部的弹性部件连结的结构,但其数量和形状等都是能够适当改变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适用于机动两轮车,但也能够适用于包括三轮车(三轮越野车)和四轮越野车在内的鞍乘型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鞍乘型车辆(机动两轮车)
11车架
12前轮
13后轮
15摇臂
16转向柱
17车把管
30罩部件
31侧罩
32后侧罩
33后轮挡泥板
40、41连结支承部
50车把罩
51上罩
52下罩
55前部对合部
56后部对合部
60前照灯
70转向信号灯
75、76弹性部件
80开关板
90仪表

Claims (10)

1.一种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安装在车辆上,所述车辆具备支承前轮(12)而作为转向轴起作用的转向杆(18a)、与所述转向杆(18a)的上部连结的转向柱(16)、与所述转向柱(16)连结且向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车把管(17)、前照灯(60),所述车把罩(50)覆盖所述转向柱(16)和所述车把管(17),具有与所述转向柱(16)连通的开口部(51x),
所述车把罩(50)具备:
覆盖所述前照灯(60)上方的上罩(51);
覆盖所述前照灯(60)下方的下罩(52);
所述上罩(51)与所述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前方的前部对合部(55)构成为,在所述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侧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
所述上罩(51)与所述下罩(52)的对合部中的靠车辆后方的后部对合部(56)构成为,自所述开口部(51x)沿所述车把管(17)的后方下侧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转向信号灯(70)在所述车把罩(50)的前方侧,配置于所述前照灯(60)的左右侧面,
所述前部对合部(55)位于所述前照灯(60)与所述转向信号灯(70)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信号灯(70)具备:具有透光性的透镜部(71)和保持该透镜部(71)的信号灯主体(72),
设置罩表面部(72a),以使所述信号灯主体(72)的侧面作为所述车把罩(50)的侧面起作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把管(17)的前方侧,该车把管(17)与所述上罩(51)由上罩联结部(18)联结,
所述转向信号灯(70)具备第一连结支承部(40)和第二连结支承部(41),
第一连结支承部(40)和第二连结支承部(41)配置在利用第一连结支承部(40)和第二连结支承部(4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夹持所述上罩联结部(18)的位置,
所述转向信号灯(70)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连结支承部(40、41)处经由弹性部件(75、76)弹性支承于所述上罩(51)。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照灯(60)的周围,设有包围该前照灯(60)的前照灯罩圈(61),
在所述前照灯罩圈(61)设有前照灯支承部(61d),所述前照灯支承部(61d)将所述前照灯(60)支承为能够上下转动,
在所述前照灯(60)与所述下罩(52)之间,设有将所述前照灯(60)联结于所述下罩(52)的前照灯联结部(63),能够通过调整操作所述前照灯联结部(63)来进行所述前照灯(60)的校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照灯(60)的周围,设有包围该前照灯(60)的前照灯罩圈(61),
在所述前照灯罩圈(61)设有前照灯支承部(61d),所述前照灯支承部(61d)将所述前照灯(60)支承为能够上下转动,
在所述前照灯(60)与所述下罩(52)之间,设有将所述前照灯(60)联结于所述下罩(52)的前照灯联结部(63),能够通过调整操作所述前照灯联结部(63)来进行所述前照灯(60)的校准。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把罩(50)的左右端部且后部,设有与该车把罩(50)分体的开关板(80),
所述上罩(51)及所述下罩(52)经由所述开关板(80)连结。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把罩(50)的左右端部且后部,设有与该车把罩(50)分体的开关板(80),
所述上罩(51)及所述下罩(52)经由所述开关板(80)连结。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把罩(50)的左右端部且后部,设有与该车把罩(50)分体的开关板(80),
所述上罩(51)及所述下罩(52)经由所述开关板(80)连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把罩(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把罩(50)的左右端部且后部,设有与该车把罩(50)分体的开关板(80),
所述上罩(51)及所述下罩(52)经由所述开关板(80)连结。
CN201180058179.0A 2010-12-03 2011-12-01 车把罩 Active CN1032377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0940 2010-12-03
JP2010270940 2010-12-03
PCT/JP2011/077855 WO2012074073A1 (ja) 2010-12-03 2011-12-01 ハンドル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7721A CN103237721A (zh) 2013-08-07
CN103237721B true CN103237721B (zh) 2016-03-16

Family

ID=46171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8179.0A Active CN103237721B (zh) 2010-12-03 2011-12-01 车把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442135B2 (zh)
CN (1) CN103237721B (zh)
BR (1) BR112013013541B1 (zh)
MY (1) MY172320A (zh)
WO (1) WO20120740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1753B2 (ja) * 2015-08-31 2019-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9026049A (ja) * 2017-07-28 2019-02-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1581A (zh) * 2002-04-19 2003-10-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把手控制器安装罩及其安装结构
CN101229830A (zh) * 2006-12-28 2008-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16591U (zh) * 1981-01-12 1982-07-19
JPS63188584A (ja) * 1987-01-29 1988-08-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カバ−
JP2767240B2 (ja) * 1987-01-29 1998-06-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カバー
JP2756879B2 (ja) * 1991-09-19 1998-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灯体取付け構造
CN100387481C (zh) * 2001-06-20 2008-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车把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1581A (zh) * 2002-04-19 2003-10-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把手控制器安装罩及其安装结构
CN101229830A (zh) * 2006-12-28 2008-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42135B2 (ja) 2014-03-12
BR112013013541B1 (pt) 2020-03-17
CN103237721A (zh) 2013-08-07
WO2012074073A1 (ja) 2012-06-07
BR112013013541A2 (pt) 2016-10-11
MY172320A (en) 2019-11-21
JPWO2012074073A1 (ja) 2014-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057046A1 (en) Shaft-driven motorcycle with pivotally mounted swing arm and related support structure
EP2168850B1 (en) Saddle-type vehicle
JP5727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KR101911165B1 (ko) 안장형 차량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CN100577500C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把罩装置
JP201114845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3237721B (zh) 车把罩
JPH06298144A (ja) 自動2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取付構造
CN101612972B (zh) 摩托车
CN110461693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灯支承结构
KR100941354B1 (ko) 램프 본체 유닛의 지지 구조를 갖는 차량
CN107709146B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EP3381780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 type vehicle
CN110402220A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安装结构
JP4609950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6151132A (ja) 車両
CN111980834B (zh) 车辆的进气构造
JP3643322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の懸架構造
JP2020045054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433089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CN110962943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0217897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取付構造
JP691489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方向指示器取付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08168887A (ja) 自動二輪車
CN113165718A (zh) 鞍乘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